一、论中期财务报告的局限性及改进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李广艳[1](2022)在《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局限性和改进措施》文中指出一、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局限性分析财务报告是指会计主体对外提供、反映状况和经营成果等信息的报告,是在一定基本假设前提及会计准则要求下对于企业经济状况的反映。人们常常认为财务信息报告可以作为企业经营状况的客观载体,但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财务信息报告的披露过程存在一定局限性。本文将对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局限性进行分析。(一) 财务信息失真财务报告是由企业直接负责编制的书面报告,在编制过程中,人为的主观判断不可避免地存在于确认、记录、
杨洲[2](2021)在《基于财务比率分析的局限性及改进措施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强,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机遇和挑战。财务分析是最重要的,这也要求公司决策者以开放的心态和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财务分析。财务比率分析是财务报表分析的一种重要方法。财务比率可以分为流动比率、资产管理比率、负债比率和利润比率,在财务分析实践中被广泛应用。通过比率分析,可以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进行评价,找出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改进工作和决策,为改进企业经营提供线索,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正常开展。然而,财务比率的分析和解释方法并不尽如人意,无法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分析。现行的财务比率分析方法在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文章探讨财务比率分析的局限性,并提出改进建议。
李欣[3](2020)在《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A公司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财务报告是财务会计的重要内容,具体包括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以及其他相关的财务信息。然而当前的财务报告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如果不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就无法保证信息的相关性和有用性,也无法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因此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找出公司财务报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对促进我国经济市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本课题主要探讨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问题与改进对策,以A公司为例进行深入研究。首先,主要介绍当前会计准则下财务报告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对国外学者和国内学者的研究文献进行回顾,说明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其次又介绍了财务报告的目标与结构、信息质量特征与相关理论以及财务报告改进的国际经验。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A公司的概况与A公司财务报告的现状,找出A公司财务报告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财务报告披露内容的不足、形式的不足、XBRL网络财务报告应用的不足等方面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对A公司财务报告的改进对策,得出结论:要充实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内容、采用多种财务报告形式、改进XBRL网络财务报告、增加促进财务报告改进的配套措施。以期更好的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为上市公司进行财务报告的内容与形式方面的改进提供借鉴和参考。
孙蕊[4](2019)在《会计重要性原则及其应用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会计重要性原则,在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整个信息处理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制约和指导着企业会计实务工作。相比于谨慎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等其它会计原则,重要性原则应用具有更强烈的主观判断特性。但会计理论界对会计重要性一直缺乏全面、深入和系统的研究。近些年来,国际会计权威组织开始关注会计重要性问题。2011年,欧洲证券市场机构(ESMA)发布了《财务报告中关于重要性考虑》的咨询文件,在界定重要性术语,主要信息使用者特征以及财务报告目标的基础上,重点针对会计政策、中期报告、附注披露等涉及重要性判断和决策的问题的考虑因素设置征求意见。为了提高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有效性,IASB在2015年发布了《IFRS实务声明:财务报表中重要性应用的征求意见稿》。同年,FASB也发布了有关于“重要性决定”(Materiality Determination)的一系列概念框架修订项目征求意见稿;2017年,为使得公司管理层在财务报告信息编制方面更好地运用重要性判断,IASB制定并向公众发布《作出重要性判断的实务声明2》(Making Materiality Judgements:Practice Statement 2)。这一系列项目或声明反映出西方会计组织对重要性原则应用问题的高度重视,以及在完善重要性概念、尝试制定相关非强制性实务指引方面所付出的努力。我国目前仅将重要性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之一纳入《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尚未制定关于会计重要性及实务应用方面的准则、解释或指引。随着近些年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步伐加快,以及企业经济业务和资本市场环境日益纷繁复杂,我国亟待对重要性原则进行全面、系统的理论研究,而且这对于提升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信息质量,进一步加强资本市场利益相关者保护都具有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是基于“重要性思想及制度演化—重要性基础理论构建—重要性判断及框架理论构建—重要性应用的实证检验—重要性应用指引制定建议”的研究脉络,按研究内容和性质不同可大致划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梳理和评述了有关重要性及判定研究的国内外文献,并阐述了后续核心内容探讨的理论基础。第二层次是基于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详细阐述了会计重要性思想的产生、应用与演化。第三层次是运用规范分析方法尝试分析并建立会计重要性原则及判定的概念理论框架;这其中又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会计重要性概念及作为信息质量特征特征的解析和重构,第二部分是探寻影响重要性原则应用的内外部环境,第三部分是尝试分析重要性判定机制和判定标准,以及建立会计重要性职业判断框架。第四层次是重要性概念应用的实证研究,主要基于自愿性重述和财务报告舞弊两个视角,分别检验关于错报重要性评估和内控缺陷定量重要性标准设定对管理层行为的影响。第五个层次是分析我国建立应用指引的必要性和提出设计建议。本文的具体研究问题及相应研究结论按照次序主要可归纳为如下七个方面:第一,采用历史演进和制度演化经济学分析范式,梳理自古代簿记时代、近代会计时期和现代会计时期三个不同阶段重要性思想在会计中的应用和演进,并分析了会计重要性思想历经“自生自发性秩序—会计惯例—正式会计制度”的制度演化路径。会计重要性应用的演进过程是具有内在规律性的:首先,会计重要性思想运用与演化深深根植于一国经济社会制度与商业环境变迁,因而对重要性原则的应用和把握不能忽略社会发展与会计规则之间的互动关系;其次,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控制活动,恰如其分地应用重要性原则可以提升会计信息处理效果和质量,有利于细化会计核算和收益计量,提升内部管理效率,最终提升企业业绩;此外,重要性的应用囿于会计目标的发展变化。第二,通过比较分析会计重要性现有的不同定义发现,目前的重要性基本定义涵盖视角和可理解程度较低。在定义基础上,总结了重要性的概念特征可分解为三个维度:基于特定主体背景、信息使用者导向以及依赖于专业判断。结合重要性特征,并借鉴西方哲学价值理论、经济学效用理论等,对重要性相关概念进行重构:在本质属性和概念内涵的认识方面,会计重要性可以被表述为:基于特定主体环境下,是一种为满足主要信息使用者决策需要为导向的价值判断,在会计信息确认、计量、列报和披露等程序发挥着制约和行动导向性作用;普遍运用形式反映在会审人员运用职业判断,评估财务报表项目或事项等信息的错漏报是否会对财务报表整体表述造成重大影响。第三,阐释和分析了影响重要性原则应用的内外部环境。在宏观文化环境方面,一国会计文化和价值观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重要性水平评估和应用。树立良好的会计价值观可以通过二次投射作用,激励和驱动会计人员按照会计标准规范来施行会计工作,使得会计制度和会计信念刚柔并济,共同影响着他们对重要性原则的运用。我国资本市场会计监管的最主要目标是保证财务报告信息质量,此种环境对会计人员作出合法合规的职业判断起到强有力的约束和引导作用。而且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不断涌现的新商业模式,其对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的最大影响是企业价值创造和传递方式的变化,使得投资者、债权人、监管者等不同利益相关者关心的会计报表信息发生改变,这进一步又对会计信息重要性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企业内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中,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为财务报告编制中重要性应用提供了内部制度保障,一定程度上约束指导着管理当局决策行为。第四,探讨了重要性判断标准、机制和特征,借鉴西蒙“有限理性”理论,本文提出提高重要性判定质量的途径是加强程序理性,减少三类程序非理性偏差。优化重要性判定的质量,就需要加强规则理性,减少规则的不完备性;在加强认识理性过程中,首先要通过学习和实践训练以弥补会计判断人员的“知识差”,借助于判断和决策辅助工具,弥补认知能力的局限性。在行为理性约束方面,为避免严重的行为非理性造成的重要性判定偏误,需要制定严格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并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以保证管理层以及相关会计人员能够作出客观公允的判断。基于对重要性判定理论的探讨,构建了财务报告重要性职业判断框架。第五,以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2008-2017年重述公告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了财务报表错报重要性程度对管理层财务重述行为意愿的作用关系。实证结果发现上市公司更倾向对于数量和性质重要性程度均较低的财务报表错报进行自愿性重述;相反被监管部门责令要求更正的公司财务报表差错的数量和性质均较严重;进一步发现若上市公司前一年度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则会减弱错报数量重要性程度对自愿重述的影响。第六,基于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制度及重要性标准设定的相关理论,考察了2011-2017年度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首次设定未变更的内控缺陷重要性定量标准对后续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在设定重要性定量标准的上市公司中,其首次设定内控缺陷重要性水平越低,则发生后续财务报告舞弊的可能性越大,这种情况在非国企、两权分离度较高、公司内部控制环境和外部审计质量较低的公司中显着。结论支持了上市公司管理层很可能存在利用重要性标准的自利动机这一路径。第七,基于重要性及判定的理论构建及实证检验,分析了我国制定重要性应用指引的必要性。我国会计准则的原则导向性决定了在实务中具体应用重要性时,更多依赖于会计职业判断:其一,会计准则执行、重要性职业判断和建立应用指引三者之间是存在双向逻辑互动关系的。其二,重要性应用指引的建立,一定程度会提升不同利益相关者关于财务报表重要性应用问题的共同知识比重,有助于共同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其三,会计重要性本质上是原则导向的价值判断,制定相关方“共识性”的应用指引可确保职业判断中隐性知识得到有效传递。设计应用指引需遵循目标导向原则、差异性规定原则以及程序表现原则。最后在应用指引设计的主体内容、重要性判断的整体程序以及应重点明确的警示类条款三个方面提出相关设计建议。本文的创新和贡献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会计重要性基本理论的系统研究。基于严谨的规范性理论分析,融合管理学、经济学和哲学视角的相关理论,创新性地提出会计重要性概念本质是一种价值判断,从而得出了有异于以往研究的观点。并对比分析重要性在财务报告概念框架中的定位,提出满足重要性信息质量特征的充分条件。以上创新点为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关于重要性原则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第二,会计重要性判定的理论研究。重要性判定是会计理论和实务界的一大难点,国内鲜有关于这方面的相对系统的理论探讨。本文在分析会计信息重要性判定特征,数量、质量判断标准,以及判断机制的基础上,从加强程序理性、减少程序非理性偏差这一视角,提出了提升重要性判断质量的路径,并尝试构建重要性职业判断框架。以上创新之处可为会计人员在编报财务报告信息过程中更好地作出重要性判断提供一定理论指导,并对制定我国重要性应用指引提出设计建议。第三,会计重要性思想及制度演化的探究。基于制度演化经济学视角,梳理了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会计时期重要性思想及制度演进过程,总结了重要性思想运用与演进的三大规律。其创新之处在于从历史演进、会计技术和理论发展的层面,探索重要性思想的产生及其演进,这可以认为是对会计重要性系统、深入研究的一个逻辑性起点。第四,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重要性应用与财务重述行为的实证研究。在实证检验报表错报信息重要性判断对自愿性财务重述影响时,本文通过手工收集我国上市公司以重大事项临时公告的形式披露的差错更正公告中的数据,建立计量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国内鲜有文献探索关于上市公司管理层自愿重述行为和错报重要性之间的关系,因而具有一定创新性。第五,在探讨内部控制缺陷重要性定量水平设定与财务报告舞弊关系时,实证检验了我国上市公司制定内控缺陷认定的重要性定量标准是否具有治理作用,以及内外部治理环境对上述两者关系的影响。创新点在于,以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大都聚焦于审计师对重要性判断的研究,很少从管理层视角来探究对于内部控制缺陷重要性标准设定与自利动机之间是否存在显着关系,这对验证重要性定量标准的执行效果以及如何完善内控缺陷重要性标准具体设定方面提供了经验证据和启示。
葛其明[5](2018)在《证券市场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证券市场正进入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1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在2018年工作会议中亦已明确要“吸收国际资本市场成熟有效有益的制度与方法,努力增加制度的包容性和适应性”。2决策层的发声和执行层的尝试均已明确,“包容性”与“适应性”是未来证券市场改革的重要方向。证券市场建设的关键在于基础性制度的完善,因而,“包容性”与“适应性”的改革一定意义上是扩大制度的应用情景,赋予制度以“差异化”的品性。而我国的信息披露法律制度,亦随着上市公司数量的增长及披露内容的增加,所披露信息的同质化和形式化时有发生,呈现共性有余而个性不足的情形。因此,为了突出信息披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也有必要实施差异化的信息披露。本文旨在系统论述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理论内涵与规则,并总结我国证券市场差异化理念的现有实践,分析境外市场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中值得借鉴的经验,并对我国证券市场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构建提出建设性的方案和建议。以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法律制度为研究对象,本文由绪论、正文六个章节,以及结论等内容构成。各部分的核心内容简述如下:绪论部分分别梳理了选题背景、文献分析、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创新及不足。通过文献分析可知,国内外对信息披露有效性的研究大多落入强制性披露与自愿性披露领域,针对差异化披露的研究相对不足,我国学界提出了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构想,但研究局限于方式的呼吁而缺乏体系的深度,在方法上也有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籍此,本文的研究目标是填补相关空白,提出了一个更全面的信息披露观察视角。为了实现研究目标,本研究以问题为导向,正文部分拟分别问答以下问题:差异化信息披露是什么?具有哪些法律特征与法律价值?境外法域下差异化信息披露的表现形式及其价值与局限性是什么?我国证券市场差异化信息披露的现有规则及问题有哪些?我国证券市场推行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是否可以做,是否应该做,以及具体怎么做?这些问题的提出紧密围绕本文的研究目标,始终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论证逻辑。不仅如此,上述问题之间环环相扣,分析由表及里。同理,建立在全文研究的基础之上,为了更好地分析问题,本文选择的研究方法也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正文第一章为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法律原理解析。本章旨在厘清差异化信息披露是什么?一方面,本章从差异化信息披露的基本内涵出发,梳理了差异化信息披露的定义和特征,另一方面,本章还透过差异化信息披露定义之乱,从不同的逻辑理路探寻了其内因。为此,本章对差异化信息披露的各种定义进行了提炼总结,对其共性进行了甄别与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差异化信息披露的一般法律定义。本文认为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可以定义为:在一国或地区内,根据上市公司所在市场、所处行业及自身规模等属性的差异,就信息披露的标准做出不同规定,使得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和形式呈现出差异化的特点,进而促进信息披露有效性的一项制度。紧随其后,本章论述了差异化信息披露的内涵特征,并将差异化信息披露与选择性信息披露及自愿性信息披露进行比较分析,旨在梳理差异,并通过差异性的展现,进一步澄清对差异化信息披露概念的认识。围绕差异化信息披露作为一项证券法律制度应有的法学理论之义,本章论述了差异化信息披露与公平原则及效率原则的竞合关系,呈现差异化信息披露对于资本市场公平原则的维护和对于效率原则的提升。在分析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法律规则时,本章的讨论以基本原则和具体规则为脉络展开,构成前述内容的外延和深化,同时也与前文的特征论述形成呼应。本章还梳理重述了证券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理论背景,从信息披露的发展历程、结构划分、及质量衡量与评价标准三个方面加以梳理阐述,力求展现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与价值解构,以历史发展与价值评价的视角,强调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意义,这既点题了本章叙述的目的,也是对全文论述的开启。正文第二章为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模式的国际比较。本章的宗旨是呈现差异化信息披露有何种表现形式,及其背后的展开逻辑及实际效果。考虑到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模式各异,侧重点不一,本章依据差异化的标准对它们进行了分类,具体的类别包括区分行业、区分企业规模、区分流动性、区分发行规模及区分重要性水平。为了更好地展示不同法域内差异化信息披露的制度细节,本章的几个小节又以法域元素展开排比论证。除了必要的差异化信息披露文本阐述,本文侧重于探析各种差异化披露模式的适用情景,以及结合有关披露情景证明差异化信息披露的实然影响力。本章在全文体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对差异化信息披露规则细节的分析叙述,旨在进一步厘清理论的发展脉络和方向,另一方面以此为基础,通过综合比较境内外各主要证券市场关于差异化信息披露在立法起源,基本法律理念,具体法律规定等诸方面的异同,为后续中国证券市场的个体讨论建立一个比较法的基础。正文第三章为我国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现状评价与问题分析。在第一章的理论铺陈与第二章的实务阐述的基础之上,本章提炼、总结了我国证券市场对于差异化信息披露的现有实践,按证券发行市场(一级市场)与证券交易市场(二级市场)的逻辑划分方式分别展开分析。本章一方面基于法条研究,分析了持续信息披露阶段定期报告及临时报告中的个性化披露的法律要求,及并购交易中权益变动报告的差异化对待,并以主板和创业板招股说明书为例,阐述了我国证券发行市场现有的差异化披露的法律思想,紧接着,本章对我国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存在的法律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论述,指出存在法律规范的制度有效性不足、法律法规和披露规章过于碎片化,及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执行和操作难以把握等缺陷;另一方面,本章也基于实证研究,分析了几例因不重视差异化信息披露而导致信息披露失效的案例,如重庆啤酒信息披露失效事件和獐子岛信息披露失效事件。从理论联系实际,再从实际升华到理论,这一章的讨论,旨在全面展现我国证券市场差异化信息披露的现状,讨论其不足,并以此为基础,为我国证券市场最终形成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成熟建制提供借鉴和参考。本章始终不欲夸大制度的现实缺陷,而是希望客观、全面地认知问题,并引发学界与监管层面的思索。本章的写作安排同样是为后文的展开做铺垫,特别是为下文分析我国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改进和完善进路埋下伏笔。正文第四章为我国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构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本章既是对前文分析论证的呼应,也是后文得以展开的前提基础。本章指出,随着市场的迭代演进,现行的信息披露法律制度在多年的运行过程中,暴露出了适用性狭窄的缺陷:从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功能角度而言,无法解决部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效能低下的困境,从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价值角度而言,出于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及证券市场营利属性的驱使,信息披露法律制度也存在局部改造的必要。本章的分析既是站在现实角度的思索,也是站在理性立场的审视。正文第五章为我国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构建的影响因素,是在法经济学的语境下进行的分析。从法律的价值看,法律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经济关系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马克思主义认为,“每一既定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3这种利益关系影响着立法的价值判断与选择,促使着立法动机的产生,并引导着立法行为的价值目标。具体到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法律制度,其调整的主要对象是上市公司、投资者及监管机构之间的三角关系,其中尤以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关系为重点。因此,对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利益关系的解构与分析,成为信息披露法律制度设计的有益视角,也是本章数理分析研究手段的应用基础。本章运用了博弈理论与实物期权两项法经济学的工具:其一,从探讨信息披露利益攸关方的角色定位出发,建立了博弈均衡模型,并以有限理性为假设,进行动态演化推演,获得了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设计受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成本、处罚强度、监管强度等因素的影响的结论;其二,将上市公司实施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视为是在常规信息披露基础上的一项追加投资,进而将扩张期权与延迟期权的方法引入到差异化信息披露的决策过程,得到的结论是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法律制度构建也受制度实施选择期,及企业的期望收益率两个因素的影响。具体而言,运用法经济学的工具分析获得的结论是:降低差异化信息披露成本、增加上市公司的违规成本、加强监管并使监管强度达到一定程度、压缩制度实施的选择期、增大上市公司的期望收益率,这五项措施有利于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构建。对这些细节的把握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成法并有效执行之关键影响因素的理解。本章最后将法经济学的研究结论与目前我国现有信息披露法律制度中的差异化元素及片段结合,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分析,将理论的发现回归到对实践的指导。正文第六章为我国证券市场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之构建。本章是基于前面诸章节的分析,提出对于我国构建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具体建议,分两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是明确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构建原则,本章阐述了有效性原则,重要性原则,成本效益原则,差异性原则,及自愿性原则。原则既是对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发挥其应然作用的总体要求,亦是对其在我国实然境遇的应对建议。结合前文构建的分析框架,本章余下部分阐述了对于我国构建证券市场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具体建议:首先是进一步明确差异化信息披露的范畴,本章围绕差异化的区分标准及差异化的形式与内容展开论述;其次是完善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法律机制,本章从信息披露的内生机制,归责机制,属性认定机制,反馈机制及指引机制的健全完善五个层面提出建议;再次是建立健全差异化信息披露的监管,本章围绕风险导向型监管与监管沙箱制度分别论述;最后本章提出了差异化信息披露中的“完全港”制度作为制度构建的突破点之一,以平衡信息披露义务人的权利与义务,鼓励上市公司向投资者披露特征性信息,激发信息披露法律制度在“强制性”与“自愿性”之间的良性互动。我国的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完善正处于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以差异化披露为切入点,它将为我们打开一扇研究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新窗口。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日新月异,证券发行模式注册制的改革亦箭在弦上,这些都为信息披露的改进提供了制度创新的基础,同时也是对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时代呼唤。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关注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内容与形式,思考推行差异化信息披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探索改善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实施之进路,无疑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理论价值。作为总结,我们应该清晰地认识到,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是助力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法律制度发展完善的重要引擎。欲发动该引擎,在理念与制度设计上进行必要的调整不可或缺。
吴春雷[6](2016)在《基于可持续性价值创造的企业综合报告研究》文中指出目前,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全球焦点,引发了企业对外报告的变革。但是,经济可持续性、环境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持续性的分离相应地导致了企业对外报告呈现各自分离的状态,即独立的年报(以财务报告为主要内容)和可持续发展报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环境报告),不利于有关价值创造的沟通,所以,国际会计界提出一种旨在整合各类报告的“综合报告”,国际综合报告委员会(IIRC)也于2013年12月正式发布了《国际综合报告框架》。已有文献丰富了可持续性与企业报告的相关研究,但仍有两个重要的科学问题需要解决:一是综合报告的理论依据问题,即构建综合报告的价值主线是什么?二是综合报告的构建问题,即在上述价值主线下,采用什么样的整合方法来构建综合报告?本文按照“理论基础——理论拓展——理论落脚点”的逻辑思路,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统计分析和案例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研究了企业可持续性价值创造能力评价理论,并重新审视了会计本质理论,进一步研究了以可持续性价值为主线的企业综合报告的整合方法,继而设计了我国企业综合报告框架,力图建立一个以可持续性价值创造能力为主线的、以会计本质为起点的、内在一致的综合报告理论体系。通过研究上述内容,得到如下结论。第一,综合报告的整合思想和可持续性价值主线并非偶然,而是深深地根植于可持续性科学理论之中,体现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以及可持续性科学的概念、研究论题和可持续性定量评估方法中。另一方面,以往关于会计本质的各种观点是相互渗透的,对会计本质的认识是历史的、发展的过程,应该在可持续发展视阈下有所推进,从而为以可持续性价值为主线构建综合报告提供理论起点。第二,没有企业可持续性的整合理论就没有综合报告的整合方法和框架。本文提出的企业可持续性价值创造能力评价理论是一种以价值为导向,以机会成本思想和资本效率方法为手段,以经济资本、环境资本和社会资本等全部资本价值贡献的评估为基础,对企业可持续性价值给予整合性度量的货币化评价方法。该方法适合任何形式的经济资本、环境资本和社会资本,同时,输入模型的资本的数量不限于是否货币化计量;它以整合价值的方式,从市场层面上解决了评价一个企业是否可持续地使用了资源这一问题。这一理论表明企业不可能通过最大化一种资本而忽视其他资本来创造可持续性价值。总体看,可持续性价值创造能力评价理论符合可持续性整合的统一、贡献和平等原则。本文的统计分析展示了这一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价值。第三,可持续性价值方法的提出将企业价值观拓展为可持续性价值最大化,可持续性在企业内部的整合发生在从治理系统、战略和商业模式到绩效评价和报告的各种层面,并导致对会计本质认识的深化。在可持续性视阈下,会计在本质上是组织主体采用专门方法,通过计量投入的经济资本、环境资本和社会资本以及这些资本所创造的价值,进而确定主体可持续性价值的一种工具。会计的作用表现为计量企业的可持续性价值,并且通过提供企业对可持续发展贡献的相关信息,提高各种资源的配置效率。会计的目标是确定特定主体的可持续性价值,会计本质的核心是对可持续性价值的计量,也对可持续性价值信息的真实性和整合性提出了要求。会计计量的结果需要以报告的形式向利益相关者传达可持续性价值相关信息。从财务报告和可持续发展报告发展到综合报告是历史性演化过程,是会计本质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综合报告与其他报告间既有区别也有继承关系。第四,综合报告的实质是披露企业可持续性价值创造能力的工具,所以应该以企业可持续性价值创造能力为主线整合局部报告信息、整合关键绩效指标信息、整合商业模式和战略信息。按照信息连通性水平,分为弱式整合、一般式整合和强式整合三种方法整合局部报告信息形成综合报告,其中强势整合方法是实质意义上的整合。按照可持续性价值主线,将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基本方面与“竞争对手和最佳实践”、“价值链”、“创新和知识”、“内部流程”四个维度相结合,嵌入财务资本、制造资本、人力资本、智力资本、环境资本以及社会关系资本,来构建整合的绩效衡量理论框架。构建商业模式和战略的整合模型,采用整合的三阶段方法,在综合报告中突出强调商业模式和战略系统的高度动态化特征。第五,我国企业报告具备了迈向可持续性综合报告的可行性,应该借鉴国际经验、运用上述整合方法,构建适应我国国情的、以可持续性价值创造能力为主线的企业综合报告框架。国际案例启示是:综合报告的编制和披露应该以可持续性价值的创造能力为逻辑主线,以整合性思维为前提条件,以信息连通性为灵魂,以整合的商业模式及其战略为核心,以关键绩效指标体系为反映企业可持续性价值创造能力的定量信息源。本文构建的我国企业综合报告框架由目标、信息质量特征、编制原则、内容要素构成。我国企业综合报告的目标是完整地解释企业如何创造可持续性价值,为各类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信息质量特征主要有决策相关性、信息连通性、重要性、简洁性、一致性和可比性、真实性和完整性;应该遵循可持续性价值导向、利益相关者导向和决策有用导向三项原则;以可持续性价值创造能力为主线,综合报告内容包括外部环境和企业概述、企业战略、商业模式、公司治理、风险和机遇、企业绩效和未来展望等。本文的价值贡献在于:提出了企业可持续性价值创造能力评价理论,深化了对会计本质的认识,并以可持续性价值为主线设计了综合报告信息的整合方法,继而构建了我国企业综合报告框架,从而拓展了相关理论,也为实践提供参考。
张迪[7](2015)在《浅析财务报告的局限性及其改进措施》文中研究指明财务报告主要是针对已经发生过的财务状况进行反映,各个利益团体都需要借助财务报告来进行决策的实施。因此,对财务报告进行改进就有其必要性。本文就主要针对财务报告所具有的局限性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希望通过本文的探究,能够为相关的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王娟[8](2015)在《对企业现行财务报告的局限性及其改进措施的思考》文中研究指明财务报告全面系统地揭示了企业一定时期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是报告使用者了解企业会计信息的主要方式,在市场经济以及企业的财务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但财务报告在信息披露的内容和形式上已日益显现出它的局限性,本文就财务报告的局限制进行了探讨,并针对局限性提出了改进措施,供广大会计界同仁参考。
王丹[9](2014)在《浅析现行财务报告的局限性及其改革措施》文中研究说明完善的会计财务报告可以为企业领导者快速、准确地决策提供信息依据,复杂的经济环境导致人们的信息需求日益增长,现行财务报告体系所能提供的财务信息愈显不足,本文从现行财务报告的局限性和相关改革措施进行论述。
高辉[10](2014)在《企业综合报告研究》文中认为企业是国家经济运行的载体,企业报告是企业对外信息披露的重要形式,也是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企业报告应当以何种形式提供何种内容一直是利益相关者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随着人类从工业经济时代发展到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社会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大数据浪潮扑面而来,现行企业报告体系的历史局限性日益凸显。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加剧了人们对当前企业报告体系的质疑和担忧。企业综合报告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系统、有机地整合了企业各种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力图克服现行企业报告体系信息超载、内容割裂、形式单一等局限性,从更全面、更宏观的视角反映企业的内在价值和长远发展。企业综合报告的理论研究国际上刚刚起步,我国学术界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较为滞后。企业综合报告在实务界的推广应以理论的不断完善为前提条件,本文力图通过借鉴国际企业综合报告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总结其有益的理论框架,通过分析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初步构建我国企业综合报告框架,并提出推进企业综合报告制度的政策建议。本文采取规范研究与案例研究相结合、历史动态分析与横向静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从可持续发展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制度变迁理论、系统论、决策有用论及控制论等理论学说入手,论述了企业综合报告的理论基础,从理论上阐述了企业综合报告的必要性。其次回顾了我国企业报告体系的历史沿革,阐述了企业报告模式受经济社会环境深刻影响的内在规律,指出企业综合报告将是企业报告模式的未来发展方向,并分析了我国构建企业综合报告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行性。我国构建企业综合报告是克服现行企业报告模式局限性、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变化、为利益相关者提供更加全面有用信息的需要,而社会经济发展已经具备对企业综合报告的需求,国际环境已具备协调发展企业综合报告的条件,信息技术的发展则为企业编制综合报告提供了支撑。随后本文对国际综合报告委员会提出的企业综合报告框架进行了研究,对先行国家企业综合报告的实践进行了对比分析,选取了两家公司进行个案研究,总结出先行企业综合报告的特点和对我国的启示。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我国企业综合报告框架进行了研究,提出企业综合报告的目标、特征、编制原则、主要内容、披露格式及关键绩效指标。本文认为,作为财务报告与非财务报告的有机整合,企业综合报告的目标在于通过披露企业战略目标、内部治理以及经济、环境、社会责任的综合绩效,全面完整反映企业的内在价值,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这一目标决定了企业综合报告所披露的信息应当具有相关性、可靠性和重要性的特征,在编制时应当遵循利益相关者导向、决策有用导向以及可持续发展导向三大原则。本文构建了包括战略分析、内部治理、风险和机遇、综合绩效以及远景规划等为核心内容的企业综合报告内容框架,提出了经济绩效、环境绩效、社会责任绩效“三位一体”的综合绩效信息披露模式,分析了企业综合报告中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以及风险披露的方式,并结合我国国情从经济绩效、环境绩效和社会责任绩效三个方面设计了企业综合报告关键定量指标体系。综合绩效指标体系是一个开放的、可供调整的动态指标体系,不同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具体指标进行适当调整。同时,基于研究提出的企业综合报告框架,本文从政府、企业、会计师事务所以及行业协会等利益相关者角度提出了推进企业综合报告发展的政策建议。一是政府作为制度的主要设计者和推动者,应当从企业综合报告顶层设计的角度开展相关的理论研究,推动企业进行综合报告试点,加快企业综合报告制度的立法建设,制定企业综合报告制度框架和披露指引,建立“以内部监管为基础、行业监管为保障、政府监管为核心”的三位一体企业综合报告监管体系。二是企业应当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整合战略目标、商业模式、内部治理等信息,从经济、环境和社会责任三个维度披露关键绩效信息。同时成立多部门参与的综合报告编制委员会,建立环境、社会责任绩效指标管理系统,充分利用XBRL技术,搜集和整理关键的非财务绩效指标,并在企业综合报告编制过程中注重与利益相关者的沟通。三是会计师事务所作为财务报告法定审计中介机构,具有开展综合鉴证的独特优势,应当重新审视其未来业务发展的方向,提前谋划、尽早准备,创新业务模式,拓展非财务信息鉴证业务领域,探索结合年度审计业务对非财务信息进行独立鉴证的模式,开创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的新空间。四是行业协会作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应当积极参与到企业综合报告的理论研究和试点工作中,充分发挥行业引领和指导作用,并着手研究本行业特有的非财务绩效指标体系。五是媒体、民间组织和社会公众应当发挥社会监督和促进作用,为推进企业综合报告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二、论中期财务报告的局限性及改进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中期财务报告的局限性及改进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局限性和改进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一、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局限性分析 |
(一) 财务信息失真 |
(二)财务报告缺乏前瞻性及预测性 |
(三)财务报告披露的时间节点 |
(四)财务报告模式的单一性 |
(五)金融衍生工具难以得到体现 |
二、针对财务报告局限性的改进建议 |
(一)打好基础——解决财务报告失真问题 |
1.提高企业会计技能。 |
2.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
3.企业文化氛围的培养。 |
(二)拓宽视野——财务报告信息披露范围拓展 |
(三)缩短周期——提升财务报告的及时性 |
(四)丰富内容——丰富财务报告模式 |
1.多种计量模式并存。 |
2.多栏式财务报告。 |
3.专用财务报告。 |
(五)顺应时代——针对金融衍生工具 |
三、财务报告发展趋势展望 |
(一)财务报告的周期缩短 |
(二)财务报告历史计量原则的改进 |
(三)财务报告模式的改变 |
(四)表外内容更加得到重视 |
四、结束语 |
(2)基于财务比率分析的局限性及改进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会计报表自身的局限性 |
2.1 信息披露的格式化 |
2.2 信息披露的滞后性 |
3 财务比率分析自身的局限性 |
3.1 财务比率分析自身的不严谨性 |
3.2 财务比率结构不严密 |
3.3 比率分析侧重于发现问题 |
4 改进财务比率分析局限性的措施 |
4.1 改进财务报表的局限性的措施 |
4.2 改进财务比率分析自身局限性的措施 |
4.2.1 注意财务比率分析体系指标的内在联系 |
4.2.2 注意所提供比率的及时性和可比性 |
4.2.3 分析企业所在行业状况等大环境因素 |
5 结语 |
(3)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A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 主要创新点 |
2 财务报告的理论概述 |
2.1 财务报告的结构 |
2.2 财务报告的目标 |
2.3 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特征 |
2.4 财务报告的理论基础 |
2.5 财务报告改进的国际经验 |
3 A公司及其财务报告的现状 |
3.1 A公司概况 |
3.2 A公司财务报告的现状 |
4 A公司财务报告的主要问题 |
4.1 财务报告披露内容的不足 |
4.2 财务报告形式的不足 |
4.3 XBRL网络财务报告应用的不足 |
5 A公司财务报告主要问题的改进对策 |
5.1 充实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内容 |
5.2 采用多种财务报告形式 |
5.3 改进XBRL网络财务报告 |
5.4 促进财务报告改进的配套措施 |
6 结语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着 |
(4)会计重要性原则及其应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四、本文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会计重要性研究的文献综述 |
一、国外关于会计重要性及应用方面的研究 |
二、国内关于会计重要性及应用方面的研究 |
三、重要性问题研究评析 |
第二节 会计重要性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西蒙有限理性理论 |
二、现代决策理论 |
三、不确定性与风险方面理论 |
四、心理学认知偏差理论 |
五、管理控制中关于会计系统控制方面的理论 |
六、自愿性信息披露相关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会计重要性思想及制度演化 |
第一节 古代会计时期重要性思想 |
一、原始簿记时代重要性思想的产生 |
二、中世纪庄园会计重要性思想的体现 |
三、古代“官厅会计”重要性思想的体现 |
第二节 近代会计时期重要性思想 |
一、复式簿记重要性思想的体现 |
二、股份制公司会计重要性的应用 |
三、工业革命时期会计重要性的运用 |
第三节 现代会计时期重要性相关制度 |
一、会计重要性研究的理论准备 |
二、西方财务报告概念框架中重要性信息质量特征的确立 |
三、西方重要性会计准则或指引的制定与发展 |
第四节 会计重要性制度演化分析 |
一、会计重要性制度演化路径 |
二、会计重要性运用与演化的规律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会计重要性基本理论问题探讨 |
第一节 会计重要性相关概念及特征 |
一、会计重要性相关概念 |
二、重要性概念的特征 |
第二节 会计重要性的本质 |
一、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 |
二、会计重要性的本质: 一种价值判断 |
三、会计重要性概念的重新界定 |
第三节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的信息质量特征:重要性 |
一、重要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提出 |
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的重要性 |
三、重要性与其它信息质量特征的作用关系 |
四、满足重要性信息质量特征的充分条件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影响会计重要性应用的环境因素 |
第一节 会计文化与价值观环境 |
一、东西方会计文化对会计判断的影响差异 |
二、会计价值观影响重要性职业判断 |
第二节 资本市场会计监管环境 |
一、资本市场会计监管核心: 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
二、信息披露重要性水平的设定要求 |
三、不同行业信息披露重要性标准规定 |
第三节 商业模式的创新变化环境 |
一、“大数据”时代的商业模式创新 |
二、商业模式影响使用者共同会计信息需求 |
第四节 企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环境 |
一、关于“内部控制的本质”的观点 |
二、重要性原则应用的内部制度保证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重要性判定理论探讨与框架构建 |
第一节 重要性判断标准、机制与特征 |
一、影响重要性判定的数量和质量标准 |
二、重要性判定机制的简要分析 |
三、会计重要性判断的主要特征 |
第二节 重要性判定的优化:程序理性视角 |
一、程序理性与结果理性的权衡与替代 |
二、程序理性视角判断偏差的产生 |
三、提升重要性判断质量的途径 |
第三节 财务报告重要性判断框架构建 |
一、会计重要性应用的原则导向 |
二、财务报告重要性职业判断框架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重要性判断对自愿性财务重述的影响 |
第一节 TD上市公司案例分析 |
一、案例的基本情况 |
二、会计差错更正情况 |
三、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情况 |
四、案例分析结论及问题提出 |
第二节 实证研究的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
一、财务重述相关文献回顾 |
二、研究假设的提出 |
第三节 实证研究设计 |
一、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
二、变量的选取 |
三、回归模型的选择 |
第四节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一、描述性统计 |
二、主要回归结果 |
三、内生性问题处理 |
四、稳健性检验 |
五、实证研究结论及启示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内部控制缺陷重要性定量标准与财务报告舞弊 |
第一节 制度背景与研究路径 |
一、我国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制度 |
二、内控缺陷重要性认定标准的治理作用 |
三、管理层重要性标准设定的机会主义动机 |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第三节 实证研究设计 |
一、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
二、变量选取 |
三、回归模型设定 |
第四节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一、描述性统计 |
二、单变量检验与相关性分析 |
三、实证回归结果 |
四、截面测试与进一步分析 |
五、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 |
六、实证研究结论与启示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制定我国重要性应用指引的必要性及建议 |
第一节 制定重要性实务应用指引的必要性 |
一、重要性判断、会计准则与应用指引的内在关系 |
二、建立会计重要性判断的共同知识 |
三、应用指引确保隐性知识的有效传递 |
第二节 重要性应用指引整体设计的建议 |
一、重要性应用指引设计的主要原则 |
二、重要性应用指引设计的几点问题 |
本章小结 |
研究结论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局限性和后续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5)证券市场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分析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创新及不足 |
六、论文结构 |
第一章 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法律原理解析 |
第一节 差异化信息披露的基本内涵 |
一、差异化信息披露内涵的界定 |
二、差异化信息披露内涵的特征 |
三、差异化信息披露内涵的辨析 |
第二节 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法理基础 |
一、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关系的主体 |
二、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关系的内容 |
三、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关系的客体 |
四、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法律价值 |
第三节 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法律原则与规则 |
一、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法律原则 |
二、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法律规则 |
第四节 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法律特征 |
一、发展历程上经历了从账簿、报表、报告到多层次信息披露 |
二、结构上划分为发行市场信息披露与交易市场信息披露 |
三、法律规则上受制于披露质量与评价体系的检验 |
第二章 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模式的国际比较 |
第一节 行业属性为标准的差异化披露模式 |
一、美国:S-K规章、S-X规章、行业指引、监管备忘录 |
二、香港:周年报告的参考披露材料、证券上市规则 |
三、日本:金融商品交易法第二十四条之四之七 |
第二节 企业规模为标准的差异化披露模式 |
一、美国:S-B规章、过渡性披露格式、小型报告公司披露规则、新兴成长公司的信息披露 |
二、英国:主板市场与AIM市场的披露差异 |
第三节 流动性为标准的差异化披露模式 |
一、日本:金融商品交易法第二条、第三条 |
二、适用性分析——尊重产品间的差异 |
第四节 发行规模为标准的差异化披露模式 |
一、美国:A规章的小额发行豁免、JOBs法案的众筹豁免 |
二、适用性分析——豁免与强制的平衡 |
第五节 重要性为标准的差异化披露模式 |
一、美国:兼顾证券价格与投资者决策的二元重要性标准 |
二、日本:投资者决策角度的重要性标准 |
三、适用性分析——原则化规定的合理把握 |
第六节 域外证券市场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评析 |
第三章 我国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现状评价与问题分析 |
第一节 证券发行市场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现状及评析 |
一、不同市场板块之间的制度现状及评析 |
二、同一市场板块下的制度现状及评析 |
第二节 证券交易市场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现状及评析 |
一、定期报告中的差异化披露 |
二、临时报告中的差异化披露 |
三、并购交易中的差异化披露 |
第三节 我国证券市场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局限性 |
一、信息披露法律制度自身的有效性不足 |
二、差异化制度呈现碎片化,缺乏体系的构建 |
三、差异化披露缺乏鼓励自愿披露的制度保障 |
第四节 差异化信息披露缺位的案例分析 |
一、重庆啤酒疫苗事件——形式化信息披露的危害 |
二、獐子岛事件——特征性信息被故意隐瞒 |
第四章 我国差异化披露法律制度构建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第一节 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构建的必要性分析 |
一、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提升信息传递效率 |
二、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保护投资者利益 |
三、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尊重市场主体属性 |
四、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 |
第二节 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构建的可行性分析 |
一、国内已有碎片化的差异化信息披露经验 |
二、国外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可供借鉴 |
三、理论上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符合多方主体的价值需求 |
四、实践中显示各方主体认同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 |
第五章 我国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构建的影响因素 |
第一节 法经济学与差异化信息披露 |
一、法经济学的定义 |
二、法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 |
三、法经济学在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研究中的适用性分析 |
第二节 基于博弈理论的影响因素确认 |
一、博弈理论应用于信息披露研究的适用性 |
二、博弈模型的构建与收益分析 |
三、博弈模型的动态演化分析 |
第三节 基于期权理论的影响因素确认 |
一、期权理论应用于信息披露研究的适用性 |
二、应用扩张期权理论的因素确认 |
三、应用延迟期权理论的因素确认 |
第四节 制度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信息披露成本 |
二、违规处罚力度 |
三、监管强度 |
四、制度实施的决策选择期 |
五、企业的期望收益率 |
第六章 我国证券市场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之构建 |
第一节 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构建原则 |
一、有效性原则 |
二、重要性原则 |
三、成本效益原则 |
四、差异性原则 |
五、自愿性原则 |
第二节 进一步明确我国差异化信息披露的范畴 |
一、差异化信息披露的区分标准之评析 |
二、差异化信息披露的形式与内容之分析 |
第三节 完善我国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法律机制 |
一、强化差异化信息披露的内生机制 |
二、建立权责匹配的差异化信息披露归责机制 |
三、规范上市公司差异化属性的认定机制 |
四、建立差异化信息披露的反馈机制 |
五、完善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指引机制 |
第四节 建立健全我国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法律监管 |
一、建立风险导向型的监管模式 |
二、探索差异化信息披露的监管沙箱制度 |
第五节 探索我国差异化信息披露中的“安全港”制度 |
一、“安全港”制度的法律概念与法律特征 |
二、差异化信息披露与安全港制度的法律契合 |
三、差异化信息披露中的安全港规则设计 |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工作 |
附录 |
(6)基于可持续性价值创造的企业综合报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企业可持续性及其三个维度 |
1.2.2 编制综合报告的必要性研究 |
1.2.3 综合报告的定义及其框架研究 |
1.2.4 综合报告的影响因素 |
1.2.5 综合报告的实施效果 |
1.2.6 学术界对IIRC《国际综合报告框架》的质疑 |
1.2.7 文献评价与需要研究的科学问题 |
1.3 研究框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框架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点及其价值贡献 |
1.4.2 不足之处 |
2 理论基础分析 |
2.1 可持续性科学中的整合思想 |
2.1.1 可持续性科学概念中的整合思想 |
2.1.2 可持续性科学研究论题中的整合思想 |
2.1.3 可持续性定量评估方法中的整合思想 |
2.2 企业价值:从经济价值观到社会价值观 |
2.2.1 经济价值观 |
2.2.2 社会价值观 |
2.3 会计本质理论 |
2.3.1 会计的本质 |
2.3.2 对会计本质理论的几点思考 |
2.4 本章小结 |
3 企业可持续性的权衡与整合:可持续性价值创造 |
3.1 从一个决策难题谈起 |
3.2 企业可持续性的权衡 |
3.2.1 企业可持续性的多赢范式及其局限性 |
3.2.2 企业可持续性的权衡框架 |
3.3 企业可持续性价值的创造能力:可持续性的整合理论 |
3.3.1 可持续性目标与资本 |
3.3.2 企业可持续性的整合原则、衡量方法与当前的误区 |
3.3.3 企业可持续性价值的创造能力:经济、环境和社会资本的整合 |
3.3.4 企业可持续性价值创造能力理论的优点和局限 |
3.4 我国企业可持续性价值创造能力的统计分析 |
3.4.1 研究设计 |
3.4.2 统计过程及结果 |
3.4.3 结果分析 |
3.4.4 总结 |
3.5 本章小结 |
4 企业价值观拓展、会计本质再认识与企业报告演化 |
4.1 企业价值观的拓展及其在企业内部的整合 |
4.1.1 企业价值观拓展至可持续性价值最大化 |
4.1.2 可持续性在企业内部的整合 |
4.2 可持续性视阈下的会计本质 |
4.2.1 会计与可持续性的关系 |
4.2.2 可持续性视阈下会计本质的再认识 |
4.2.3 深化后的会计本质突出强调信息的真实性和整合性 |
4.3 企业报告模式的演化、比较及其内在联系 |
4.3.1 企业报告主要模式的演化 |
4.3.2 各种报告模式的特征比较 |
4.3.3 各种报告模式的功能比较 |
4.3.4 综合报告与其他报告的联系 |
4.4 本章小结 |
5 可持续性价值视阈下综合报告信息的整合方法 |
5.1 从IIRC(2013)的综合报告理论看信息整合要点 |
5.1.1 IIRC(2013)的《国际综合报告框架》 |
5.1.2 整合要点归纳 |
5.2 以可持续性价值为主线整合局部报告的方法:信息连通性 |
5.2.1 信息连通性 |
5.2.2 局部报告在信息连通性中的作用 |
5.2.3 弱式整合方法与“局部强化型综合报告” |
5.2.4 一般式整合方法与“拼接型综合报告” |
5.2.5 强式整合方法与“实质型综合报告” |
5.3 以可持续性价值为主线整合关键绩效信息的方法 |
5.3.1 综合报告中的资本 |
5.3.2 综合报告中绩效信息的作用 |
5.3.3 以可持续性价值为主线的整合绩效框架设计 |
5.4 以可持续性价值为主线整合商业模式和战略信息的方法 |
5.4.1 商业模式与战略 |
5.4.2 综合报告中的商业模式要素及其披露 |
5.4.3 整合商业模式和战略信息 |
5.5 本章小结 |
6 我国企业综合报告可行性与框架设计:以可持续性价值为主线 |
6.1 可持续性视阈下的国外综合报告案例分析与启示 |
6.1.1 可持续性视阈下南非沃达康综合报告案例分析 |
6.1.2 可持续性视阈下意大利埃尼综合报告案例分析 |
6.1.3 案例启示 |
6.2 我国以可持续性价值为主线编制综合报告的可行性分析 |
6.2.1 我国企业局部报告为“整合”提供了大量可持续性信息源 |
6.2.2 我国上市公司积累了迈向可持续性综合报告的宝贵经验 |
6.2.3 具备了实施的条件:企业有动力、政府有推力、技术有支撑 |
6.3 我国企业综合报告框架设计:以可持续性价值为主线 |
6.3.1 我国企业综合报告的目标 |
6.3.2 企业综合报告的信息质量特征 |
6.3.3 企业综合报告编制的原则 |
6.3.4 企业综合报告的内容 |
6.4 本章小结 |
7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浅析财务报告的局限性及其改进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一、改进财务报告的必要性 |
1. 财务报告可以反映受托资源当局的经营管理责任履行情况 |
2. 财务报告有助于投资者及债权人等做出正确决策 |
二、现行财务报告的局限性表现 |
1. 信息披露内容不完整 |
2. 缺乏预测性和前瞻性 |
3. 财务报告模式单一 |
4. 具有严重的滞后性 |
三、改进财务报告体系的措施 |
1. 丰富财务报告内容 |
2. 编制专用财务报告及全面收益表 |
3. 提高财务报告的及时性 |
4. 改进会计计量模式 |
四、结语 |
(8)对企业现行财务报告的局限性及其改进措施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企业现行财务报告的局限性 |
1.1 财务报告信息量不完整 |
1.2 无法满足对前瞻性信息的需求 |
1.3 未反映财务信息的时效性 |
1.4 财务信息的可靠性难以保证 |
2 现行财务报告的局限性的改进措施 |
2.1 扩展信息披露范围,适当增加报表附注内容 |
第一,重视对企业未来价值预测信息的披露。 |
第二,对财务报告的各需求层面提供更多的信息。 |
第三,企业财务报告中还应增加非财务信息的内容。 |
2.2 编制专用财务报告及全面收益表 |
2.3 改进会计计量模式 |
2.4 提高财务报告的及时性 |
2.5 强化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以及中介机构的监管 |
3 结论 |
(9)浅析现行财务报告的局限性及其改革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行财务报告的局限性 |
(一) 现行财务报告披露内容不完善 |
(二) 现行财务报告披露方式单一、信息滞后 |
(三) 现行财务报告真实可靠性不高 |
二、改革措施 |
(一) 拓展财务报告内容, 完善财务报告体系 |
(二) 创新财务报告的方式 |
(三) 强化财务报表信息真实性监管 |
三、结束语 |
(10)企业综合报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评价 |
1.3 研究方法和逻辑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逻辑框架 |
1.4 研究约定 |
1.4.1 常见术语辨析 |
1.4.2 论文研究边界 |
1.5 论文创新与不足 |
1.5.1 创新点 |
1.5.2 研究不足 |
2 企业综合报告理论基础 |
2.1 企业综合报告基本概念 |
2.1.1 企业综合报告的定义 |
2.1.2 企业综合报告优势分析 |
2.2 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基础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3 制度变迁理论 |
2.2.4 系统论 |
2.3 会计学理论基础 |
2.3.1 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 |
2.3.2 会计控制论 |
2.4 本章小结 |
3 我国构建企业综合报告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3.1 我国企业报告制度的发展沿革 |
3.1.1 我国企业报告制度的历史回顾 |
3.1.2 我国企业报告制度发展的一般规律 |
3.2 构建企业综合报告必要性分析 |
3.2.1 克服现行企业报告模式局限性的需要 |
3.2.2 适应社会经济环境变化的需要 |
3.2.3 为利益相关者提供更全面有用信息的需要 |
3.2.4 企业报告国际趋同的需要 |
3.3 企业综合报告的可行性分析 |
3.3.1 社会经济发展已经具备对企业综合报告的需求:基于问卷调查的分析 |
3.3.2 国际环境已具备协调发展企业综合报告的条件 |
3.3.3 技术发展为企业编制企业综合报告提供支撑 |
3.4 本章小结 |
4 企业综合报告国际借鉴和启示 |
4.1 国际企业综合报告主要理论 |
4.1.1 企业综合报告基本概念 |
4.1.2 编制企业综合报告的指导原则 |
4.1.3 企业综合报告的构成要素 |
4.1.4 对国际综合报告委员会综合报告框架的评价 |
4.2 企业综合报告国家经验:来自南非的实践探索 |
4.2.1 样本选择 |
4.2.2 报告篇幅对比 |
4.2.3 内容对比 |
4.2.4 特点分析 |
4.3 企业综合报告案例分析 |
4.3.1 丹麦诺和诺德公司(Novo Nordisk) |
4.3.2 南非金田公司(Gold Fields Ltd) |
4.4 国际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4.4.1 全面客观有用的信息是企业综合报告的核心价值 |
4.4.2 企业综合报告是对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的内在整合 |
4.4.3 企业综合报告应重视企业风险的披露 |
4.4.4 政府的推动有助于推进企业综合报告的发展 |
4.4.5 第三方独立鉴证有助于提高企业综合报告的可信度 |
4.5 本章小结 |
5 我国企业综合报告框架设计 |
5.1 企业综合报告目标和特征 |
5.1.1 企业综合报告目标 |
5.1.2 企业综合报告的特征 |
5.2 企业综合报告编制原则 |
5.2.1 利益相关者导向 |
5.2.2 决策有用导向 |
5.2.3 可持续发展导向 |
5.3 企业综合报告主要内容 |
5.3.1 企业战略分析 |
5.3.2 内部治理 |
5.3.3 机遇和风险 |
5.3.4 综合绩效 |
5.3.5 远景规划 |
5.4 企业综合报告信息披露格式 |
5.4.1 财务信息披露 |
5.4.2 非财务信息披露 |
5.4.3 风险及应对披露 |
5.5 企业综合报告关键绩效指标体系 |
5.5.1 经济绩效指标 |
5.5.2 环境绩效指标 |
5.5.3 社会责任绩效指标 |
5.6 本章小结 |
6 推进我国企业综合报告发展的政策建议 |
6.1 政府维度的政策建议 |
6.1.1 充分借鉴国际经验开展理论研究 |
6.1.2 推动我国企业综合报告试点 |
6.1.3 加快企业综合报告制度的立法建设 |
6.1.4 制定企业综合报告制度框架和披露指引 |
6.1.5 研究建立企业综合报告监管体系 |
6.2 企业维度的政策建议 |
6.2.1 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 |
6.2.2 成立企业综合报告编制委员会 |
6.2.3 建立环境、社会责任绩效指标管理系统 |
6.2.4 有效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
6.2.5 与利益相关者充分沟通 |
6.3 其他利益相关者维度政策建议 |
6.3.1 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拓展业务领域 |
6.3.2 行业协会应当参与并推动企业综合报告试点工作 |
6.3.3 媒体、非政府组织应当发挥督促和监督作用 |
6.4 本章小结 |
7 研究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附录 |
四、论中期财务报告的局限性及改进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局限性和改进措施[J]. 李广艳. 时代金融, 2022(02)
- [2]基于财务比率分析的局限性及改进措施研究[J]. 杨洲. 中国市场, 2021(31)
- [3]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A公司为例[D]. 李欣. 三峡大学, 2020(06)
- [4]会计重要性原则及其应用问题研究[D]. 孙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2)
- [5]证券市场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比较研究[D]. 葛其明.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6)
- [6]基于可持续性价值创造的企业综合报告研究[D]. 吴春雷. 北京交通大学, 2016(09)
- [7]浅析财务报告的局限性及其改进措施[J]. 张迪. 商场现代化, 2015(25)
- [8]对企业现行财务报告的局限性及其改进措施的思考[J]. 王娟. 中国市场, 2015(01)
- [9]浅析现行财务报告的局限性及其改革措施[J]. 王丹.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 2014(08)
- [10]企业综合报告研究[D]. 高辉.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4(12)
标签:财务报告论文;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论文; 会计信息质量论文; 会计原则论文; 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