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刺激化合物的辅助作用及其在兽用疫苗中的应用

免疫刺激化合物的辅助作用及其在兽用疫苗中的应用

一、免疫刺激复合物的佐剂作用及其在兽用疫苗上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学武,宋仕花[1](2021)在《蜂胶佐剂在兽用疫苗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蜂胶是一种天然保健食品,其含有大量营养物质,且具有抗菌、抗病毒、抗氧化作用。目前,蜂胶作为免疫佐剂在猪、牛、羊、禽等动物疫病的细菌苗、病毒苗佐剂中都具有广泛应用。将蜂胶作为疫苗佐剂,可有效提高畜禽机体的抵抗力及生产性能,提高相应的产品品质,对我国畜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因此,本文着重介绍蜂胶佐剂在兽用疫苗中的应用现状及开发前景,为蜂胶佐剂的合理开发应用和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孙夏妹[2](2021)在《分散性水滑石纳米佐剂对小鼠体液免疫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疫苗接种作为当今比较成功的一种公共卫生干预手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为保障人类及动物生命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近年来,多种重大动物传染病相继爆发,新型毒株和变异毒株不断发展,传统疫苗无法满足当今需要,人们开始大力研发更加有效的疫苗使得新型疫苗的发展取得重要突破。与传统灭活苗相比,新型疫苗存在免疫原性差、难以穿过细胞膜和在体内易被降解等问题,需要良好的佐剂作为辅助,因此我们需要开发性能更加优良的疫苗佐剂。畜类疫苗与人用疫苗及宠物用疫苗相比,畜类疫苗对于成本控制的要求更加严格,这为新型畜类疫苗的研发带来更大的挑战。在新型畜类疫苗研发的过程中,除了疫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疫苗的成本也是决定性因素之一,这使得多种在人用疫苗中应用的疫苗技术无法在畜类疫苗中应用,新型畜类疫苗佐剂种类的选择多样性受限。在多种新型疫苗佐剂中,价格低廉,能够规模化生产且具备比表面积大、生物相容性好等特点的纳米材料佐剂成为有潜力的佐剂之一。纳米材料有着诸多优势,人们对其安全性也存在担忧。验证一种纳米材料的安全性需要大量人力财力的投入以及时间的检验,从实际考虑,改造现有的临床佐剂,通过简单的加工处理改变其性质使其具备更加优良的特性是开发新型佐剂的捷径。镁铝水滑石(Mg6Al2(OH)16CO3?4H2O)完全符合这个设想。本文的目的是为了找出能刺激机体产生最强体液免疫的LDH纳米疫苗,为此我们制备了4种LDH与抗原质量比不同即分散性不同的LDH纳米疫苗与通用铝佐剂疫苗对比,小鼠共免疫两次,分别从血清中的抗体滴度、疫苗在注射位点的停留时间、疫苗对脾细胞的影响以及疫苗在皮下形成的结节结构等方面来进行比较疫苗对于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的能力。本文用水滑石(LDH)装载牛血清蛋白(BSA)利用白蛋白包被的方法制成质量比为OB:LDH 100:40、OB:LDH 25:40、OB:LDH 5:40、OB:LDH 1.25:40四种分散性不同的纳米颗粒,再装载同等质量的鸡卵清蛋白(OVA)作为模式抗原,制成不同的纳米疫苗。与装载同样质量鸡卵清蛋白的铝佐剂疫苗一起利用粒度分析仪(DLS)、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以及透射电镜(TEM)等仪器进行物理表征,发现其尺寸大小、带电性以及分散性都有所差异。在LDH质量不变的情况下,随着BSA的用量增加,纳米颗粒尺寸先增大后减小,带电性由负到正,当BSA:LDH100:40时,纳米颗粒成稳定分散状态。随后,将25只6周龄C57/Black雌鼠随机均分成5组,在第一天及第21天每只鼠皮下注射100 mg LDH,铝佐剂组注射体积相同的铝佐剂疫苗,每只疫苗含有1.5 ug OVA。随后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活体成像技术以及流式细胞术等技术来探究疫苗对体液免疫的影响。免疫后的小鼠每周眼周取血测血清中Ig G、Ig G1、Ig G2a的滴度,结果发现OB:LDH25:40、OB:LDH5:40抗体滴度最高。在利用活体成像技术验证疫苗皮下停留的时间实验中,OB:LDH25:40皮下停留时间最长。在小鼠第一次免疫7天后,将小鼠脱颈处死,取皮下结节、淋巴结,制成冰冻切片,染色后观察其结构,发现OB:LDH100:40结构较为疏松,OB:LDH25:40结构与Alum组相似,较为致密,OB:LDH5:40结构疏松程度位于二者中间。将小鼠的脾细胞制成细胞悬液,染色后用流式细胞仪进行分析,结果表明60天后,取心、肝、脾、肺、肾制成石蜡切片HE染色,证明五组小鼠脏器并无明显病变。综上所述,OB:LDH5:40组在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方面效果更好。因此以LDH为佐剂的疫苗,如果想实现最强的体液免疫效应,抗原与LDH的质量比应设置为5:40。

曹洪恩[3](2021)在《基于Tween 80复配体系的鼻腔黏膜免疫佐剂研究》文中提出对于常驻的传染性病原微生物,通过接种疫苗形成群体免疫从而产生免疫屏障是恢复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状态唯一的办法。鼻腔黏膜免疫具有无需注射、施用方便和免疫效力高的特点,不仅能够诱导系统和黏膜免疫应答,而且还可以激发细胞免疫反应,已成为人们日益青睐的新接种途径。然而,由于重组蛋白和多肽抗原免疫原性弱以及鼻腔特殊的环境和结构特点,导致鼻用疫苗免疫活性低,需要开发新型鼻腔黏膜免疫佐剂,提高鼻用疫苗的免疫应答水平。本论文选择具有增强鼻腔给药作用或潜在免疫调节活性的表面活性剂与促进蛋白折叠的化学伴侣Tween80(T80)形成复配体系,将复配体系与模型抗原卵清蛋白(OVA)配伍,分析了 T80复合体系和OVA的相互作用;根据影响复配体系鼻腔黏膜免疫性能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OVA在复配体系中的结构稳定性优化选择了佐剂的组成;研究了 T80复配体系的溶血活性和OVA模型疫苗的鼻腔黏膜免疫活性,并将具有较强免疫性能的T80复配体系与存在免疫调节活性的硒碳纳米粒子(Se/C)和模拟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活性的二苄基二硒醚(DDSe)联用,实现了佐剂的协同免疫效应。研究结果可用于指导开发安全、高效、价格低廉以及易于生产的鼻腔黏膜免疫佐剂。1.通过佐剂组成的优化选择,得到了 T80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Brij 30(B30)复配的2wt%T80/B30(4:6)小囊泡体系。T80/B30(4:6)总浓度低于cac时,T80/B30单体的烷基链与OVA残基非极性侧链及非极性侧链形成的疏水微区作用,使OVA的三级结构略有变化;T80/B30(4:6)总浓度在cac-cmc*之间时,T80/B30在OVA上的吸附对蛋白三级结构的影响不大;T80/B30(4:6)总浓度高于cmc*时,T80/B30混合胶束与OVA发生作用,对OVA的三级结构产生轻微的影响。2wt%T80/B30(4:6)小囊泡体系的粒径约为30nm,是疫苗佐剂的理想尺寸,且具有较低的表面张力和较小的接触角,有利于疫苗对鼻黏膜的润湿和铺展,OVA在该囊泡体系中的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保持相对完整。2 wt%T80/B30(4:6)体系存在较好的溶血安全性,诱导的OVA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显着高于对照OVA(p<0.001),其免疫应答类型是Th2型,介导体液免疫反应。2.选择与第2章中B30疏水尾链相同,但聚氧乙烯链明显较长的聚氧乙烯-9-月桂醚(P9LE)与T80复配。当T80/P9LE(4:6)总浓度在cac-cmc*之间时,OVA的荧光强度随T80/P9LE浓度增加变化很小;当T80/P9LE(4:6)总浓度大于cmc*后,T80/P9LE混合胶束与OVA发生较弱的相互作用,使OVA三级结构发生微小的变化。通过佐剂组成的优化选择获得了 2 wt%T80/P9LE(4:6)混合胶束体系,OVA在该体系中的二级结构和三级均比较稳定,且其溶血活性相对较低,诱导的OVA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显着高于对照OVA(p<0.001),激发Th2型免疫应答。与第2章中2 wt%T80/B30(4:6)相比,虽然2 wt%T80/P9LE(4:6)的鼻腔黏膜免疫活性低于2 wt%T80/B30(4:6),但其溶血性明显好于2 wt%T80/B30(4:6),且对抗原蛋白结构的影响很小。3.根据鼻腔黏膜在生理pH条件下带负电荷的特点,引入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氯化十六烷基吡啶(CPC),通过优化组成得到了 0.5 wt%T80/CPC(8:2)混合胶束体系。T80/CPC(8:2)的总浓度低于cac时,T80/CPC单体主要通过静电作用与OVA结合,OVA的荧光强度略微降低。T80/CPC(8:2)总浓度大于cmc*后,T80/CPC混合胶束与OVA作用,使OVA的三级结构发生轻微的变化。0.5wt%T80/CPC(8:2)体系具有较低的溶血活性,经鼻腔免疫小鼠后,产生的OVA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显着高于对照OVA(p<0.001),与阳性对照霍乱毒素B亚单位(CTB)接近。该体系明显增强了细胞免疫,激发了略偏向Th2型的混合型免疫反应,可在鼻黏膜和肺部诱导高水平的OVA特异性sIgA抗体。0.5 wt%T80/CPC(8:2)诱导的OVA特异性IgG抗体滴度与第2章中的2 wt%T80/B30(4:6)接近,但 sIgA 抗体水平显着高于 2 wt%T80/B30(4:6)(p<0.001)。4.将T80与阳离子电荷密度高、生活物相容性好的新型高分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PN320复配,通过组成的优化获得了 1 wt%T80/PN320(3:5)混合胶束体系。该体系与OVA复配后,Zeta电势约为20.31 mV,可在鼻腔黏膜较好地吸附,但又不会因过高的阳离子电荷密度产生细胞毒性;OVA在该体系中的α-螺旋结构是纯OVA的97.8%,荧光强度为纯OVA的85.1%(λex=295 nm),较好地保持了蛋白结构的完整性。1 wt%T80/PN320(3:5)溶血活性低,诱导的IgG抗体滴度略高于第2章的2 wt%T80/B30(4:6),明显高于第 3 章的 2 wt%T80/P9LE(4:6)(p<0.01),与第 4 章的 0.5 wt%T80/CPC(8:2)和CTB相近,免疫应答类型为略微偏向于Th2型的混合免疫反应。1 wt%T80/PN320(3:5)在鼻黏膜和肺部产生的sIgA抗体水平显着高于2wt%T80/B30(4:6)(p<0.001),是非常有潜力的鼻用疫苗佐剂。5.将论文中第2到第5章中具有优良鼻腔黏膜免疫活性的T80复配体系与存在免疫调节功能的Se/C和模拟GSH-Px活性的DDSe混合,实现了佐剂的协同免疫作用。与Se/C混合后,2 wt%T80/B30(4:6)体系和1 wt%T80/PN320(3:5)体系的免疫性能明显增强。1 wt%T80/PN320(3:5)+Se/C的鼻腔黏膜免疫活性明显强于2 wt%T80/B30(4:6)+Se/C,与CTB接近,且Se/C的加入使1wt%T80/PN320(3:5)的免疫应答类型从略偏向于Th2型的混合免疫反应转为略偏向Th1型的混合免疫反应,有效地增强了细胞免疫应答。合成的Se/C新材料还具有较强的抗菌性能,进一步拓展了佐剂的用途,如疫苗防腐和抗药性等。与DDSe联用后,0.5%T80/CPC(8:2)体系诱导的OVA特异性IgG和sIgA抗体水平显着提升,与CTB相近,且免疫应答类型从略偏向于Th2型的混合免疫反应转为略偏向Th1型的混合免疫反应,明显地增强了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黏膜免疫反应。

林汉[4](2021)在《基于半抗原修饰策略的新型肿瘤糖疫苗设计及免疫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肿瘤细胞表面过量表达的异常糖链,即肿瘤相关糖抗原(Tumor-associated Carbohydrate Antigens,TACAs),在肿瘤细胞的信号传导和转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与肿瘤的恶化以及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是肿瘤疫苗开发的重要靶点。然而,TACAs免疫原性差,是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不能直接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s)结合,难以激活T细胞免疫反应,给疫苗的开发造成了巨大的障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传统的疫苗构建策略是将TACAs与载体蛋白偶联制备成糖蛋白疫苗,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用于肿瘤的免疫治疗。但是,TACAs是人体自身抗原,容易诱导免疫耐受和免疫抑制,进一步增加了疫苗开发的难度。因此,增强TACAs的免疫原性及打破自身免疫耐受是发展肿瘤糖疫苗的关键问题之一。内源性抗体是人类体内天然产生的抗体,如抗2,4-二硝基苯(2,4-dinitrophenyl,DNP)和抗鼠李糖(Rhamnose,Rha)抗体,占人体血清蛋白含量的3-8%。本论文利用人体中天然存在的上述两种内源性抗体增强抗原呈递和介导免疫系统杀伤靶细胞的能力,发展基于内源性半抗原修饰的新型糖类肿瘤疫苗和抗肿瘤药物。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半抗原DNP修饰肿瘤相关糖抗原GM3,提高TACA的免疫原性,同时增强糖抗原呈递能力。利用化学酶法将DNP修饰到肿瘤相关糖抗原GM3末端唾液酸的C5位置,再与钥孔血蓝蛋白(Keyhole Limpet Hemocyanin,KLH)载体蛋白缀合,得到GM3-NHDNP-KLH疫苗,糖抗原负载量为6%。体内免疫活性研究表明,在高滴度抗DNP抗体小鼠模型中,可产生高滴度和高亲和力的特异性抗GM3-NHDNP IgG抗体,其抗体滴度是对照组的43倍。结合糖代谢工程手段使肿瘤细胞表面表达DNP修饰的GM3抗原后,流式细胞实验表明抗体血清可以识别糖代谢工程改造的肿瘤细胞;体外补体依赖性细胞毒实验(Complement dependent cytotoxicity,CDC)表明,抗体血清可以通过抗DNP抗体与抗GM3-NHDNP抗体发挥协同作用介导显着的CDC作用杀伤肿瘤细胞,杀伤率达到45.7%。(2)通过半抗原Rha多价修饰弱免疫原性糖蛋白结合疫苗sTn-BSA,增强TACA的免疫原性,同时减少了针对载体蛋白的免疫应答。利用化学合成法将肿瘤相关糖抗原sTn和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偶联,sTn抗原负载量为7.8%,再用Rha对sTn-BSA进行修饰,得到三种不同Rha负载量的疫苗,分别为sTn-BSA-Rha1、sTn-BSA-Rha2和sTn-BSA-Rha5,Rha负载量为0.5%、1%和2.8%。体内免疫活性研究表明,在高滴度抗Rha抗体小鼠模型中,疫苗上Rha半抗原的含量越高,产生的抗sTn IgG抗体越多,其中sTn-BSA-Rha5免疫产生的抗体滴度最高,是对照组的64倍。流式细胞实验和体外CDC实验表明,抗体血清可以顺利识别表达sTn抗原的肿瘤细胞并介导显着的CDC作用以杀死癌细胞,sTn-BSA-Rha5免疫组血清引发的杀伤率达到57.3%。(3)通过多价Rha修饰的β-环糊精(β-Cyclodextrin,β-CD)和金刚烷(Adamantane,Ada)修饰的sTn-BSA自组装形成非共价糖蛋白缀合物疫苗,发现β-CD上的多价Rha能高效招募内源性抗Rha抗体来提高疫苗的免疫活性,增强糖抗原sTn的抗原呈递能力。通过主客体自主装方法制备了三种不同长度PEG连接臂的非共价键超分子疫苗,分别为sTn-BSA-Ada6/CD-PEG1-Rha7、sTn-BSA-Ada6/CD-PEG3-Rha7和sTn-BSA-Ada6/CD-PEG6-Rha7。体内免疫活性研究表明,在高滴度抗Rha抗体小鼠模型中,非共价键sTn-BSA-Ada6/CD-PEG6-Rha7疫苗产生的抗sTn IgG抗体滴度最高,是对照组的9.5倍。同时发现,在正常小鼠模型中(无抗Rha抗体),免疫前期产生的抗Rha抗体在免疫后期可以起到自我增强免疫应答的作用,sTn-BSA-Ada6/CD-PEG6-Rha7免疫产生的sTn IgG抗体滴度是对照组的8.8倍。流式细胞实验和体外CDC实验表明,所有组别的抗体血清均可以识别表达sTn抗原的肿瘤细胞并介导高活性CDC作用杀伤肿瘤细胞。(4)通过半抗原DNP多价修饰透明质酸(Hyaluronan,HA),增强了HA募集抗体和杀伤肿瘤的能力。化学合成了9种DNP修饰的透明质酸多价抗体募集糖聚合物(Multivalent antibody-recruiting glycopolymers,MARGs),分别为HA-[PEG1-DNP]2、HA-[PEG1-DNP]4、HA-[PEG1-DNP]8、HA-[PEG3-DNP]2、HA-[PEG3-DNP]4、HA-[PEG3-DNP]8、HA-[PEG6-DNP]2、HA-[PEG6-DNP]4和HA-[PEG6-DNP]8。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结合实验表明,这些MARGs能够将抗DNP抗体特异地募集到表达CD44的癌细胞上,并且抗体募集能力与DNP半抗原负载量呈正相关。体外细胞毒实验表明,MARGs可以通过介导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ADCC)或CDC作用杀伤靶细胞,其中HA-[PEG3-DNP]8具有最高的细胞毒作用,ADCC和CDC的裂解率分别为34.3%和50%。HA-[PEG3-DNP]8的体内抗肿瘤实验表明,治疗结束后HA-[PEG3-DNP]8组的肿瘤抑制率达到55%,是HA对照组的12倍。

南黎[5](2021)在《纳米甘草酸增强家兔波氏杆菌OMV免疫效果的研究》文中指出兔波氏杆菌病是由兔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Bordetella bronchiseptica,Bb)引起的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该病传播广泛,病程较长,较难治愈,给养兔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预防该病的全菌灭活疫苗的保护力较低,并且传统兽用疫苗佐剂无论在其安全性方面还是诱导能力等方面均存在着缺陷,因此现阶段亟需开展新型疫苗的研究。鉴于脑膜炎奈瑟菌外膜囊泡(Outer Membrane Vesicle,OMV)疫苗的成功研制,本研究对波氏杆菌OMV的制备方法进行探索,将纳米化的甘草酸(Nano-Glycyrrhizic acid,GAN)作为免疫佐剂,结合波氏杆菌OMV,构建了GAN-OMV体系,并对其体内、体外免疫效果进行研究,为兔波氏杆菌新型亚单位疫苗的研发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新型兽用疫苗的研发提供新的思路。1.兔波氏杆菌外膜囊泡的制备及其蛋白质成分分析本研究确立了波氏杆菌OMV的最佳制备工艺,并对其蛋白成分进行解析。波氏杆菌OMV产量较低,为了提高OMV产量,本研究以兔波氏杆菌毒力较强菌株FX-1为研究对象,筛选出制备OMV的最优方法,并对培养时间、抗生素添加量及过滤方法进行逐一优化。采用透射电镜、扫描电镜和DLS等方法检测OMV的理化性质;Bradford蛋白定量分析法、SDS-PAGE及LC-MS/MS检测OMV的蛋白含量及组分。试验结果显示,超滤浓缩法是制备兔波氏杆菌OMV的较适方法;最佳培养时间、头孢氨苄浓度和过滤方法分别为18 h、64μg/m L和0.45μm滤膜过滤一次。制得的OMV呈纳米球形囊泡状,平均直径为75.66±11.84 nm。对其蛋白分析结果表明,OMV包含多种与波氏杆菌毒力和感染有关的蛋白质。该制备工艺能够显着提高兔波氏杆菌OMV的产量,为工业化生产提供可能。对其结构和蛋白成分的分析,为研发新型亚单位疫苗提供科学依据。2.纳米甘草酸结合波氏杆菌OMV对小鼠巨噬细胞活性的影响将甘草酸纳米化后,通过机械挤出法制备GAN-OMV,并对制得的GAN-OMV亚单位疫苗的理化性质进行综合评估,包括形态、粒径、Zeta电位等检测。结果显示GAN与OMV成功结合,呈现明显的核-壳结构。体外试验结果显示GAN-OMV对巨噬细胞增殖、细胞因子分泌和细胞吞噬功能等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GAN-OMV有效促进巨噬细胞增殖,促进巨噬细胞分泌IL-6、IL-10、IL-1β及TNF-α。胞饮和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途径是GAN-OMV进入巨噬细胞并发挥作用的主要途径,用共聚焦进一步观察发现OMV主要富集在巨噬细胞内的溶酶体上。3.纳米甘草酸结合波氏杆菌OMV对小鼠免疫应答的影响本研究设立GAN-OMV、Alum-OMV、OMV及空白对照四个组,用实验鼠进行免疫和攻毒试验。试验结果表明GAN-OMV的结合,不仅是一种稳定的赋形作用,而且还使其具有更好的免疫学性能。血常规检测表明GAN-OMV有效刺激淋巴细胞水平升高;间接ELISA结果表明,GAN-OMV能够刺激小鼠血清特异性Ig G抗体水平升高,并且有效刺激特异性抗体Ig G1和Ig G2a的水平升高;GAN-OMV能有效刺激脾脏淋巴细胞的增殖,提高了脾淋巴细胞中B细胞的水平和T细胞CD4+/CD8+比率,并促进了Th1型(IFN-γ)、Th2型(IL-4)和Th17(TNF-α和IL-6)细胞因子的分泌。以上结果均表明GAN-OMV能够有效诱导免疫小鼠的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此外,血清杀菌试验和肺部含菌量检测显示GAN-OMV更有效提升杀菌抗体水平,并显着减少攻毒后肺部含菌量,表明GAN-OMV能有效预防波氏杆菌的感染。

李倩,王思远,陈礼斌,范磊,任涛[6](2020)在《新城疫疫苗新型佐剂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新城疫作为我国的一类疫病严重制约着我国养禽业的发展,目前疫苗接种是防控该病的主要手段。在疫苗研发中,优秀的免疫佐剂在增强免疫效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结合新城疫疫苗新型佐剂的研究进展,对常用禽类疫苗佐剂和新型疫苗佐剂的研究概况、作用功能和优缺点进行简要介绍,为今后更好地研究和利用疫苗佐剂以及研发高效疫苗防控新城疫提供理论基础。

涂丽裙[7](2020)在《转化生长因子-β2反义寡核苷酸的微生物疫苗及肿瘤疫苗的佐剂作用》文中研究说明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对免疫应答有全方位的负调节作用,可调节几乎每一种适应性免疫应答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包括树突状细胞、T细胞、B细胞、粒细胞和固有免疫淋巴样细胞。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肿瘤的成功案例提示我们:抑制免疫抑制性细胞因子TGF-β2可能是一种新的策略去研制新型疫苗佐剂。为了研制出以核酸为基础的TGF-β2的抑制剂,我们设计了三个靶向人鼠的TGF-β2 m RNA3’UTR保守区域的反义寡核苷酸,并将其命名为TIO1,TIO2,TIO3。在小鼠巨噬细胞,人单核细胞及人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TIO1,TIO2及TIO3均明显下调TGF-β2的表达。在小鼠中,TIO3和TIO1,均可显着增强微生物疫苗所诱导的抗体反应。其中TIO3为佐剂的流感疫苗可抵抗流感病毒的攻击并减轻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肺损伤。在小鼠中,TIO3可明显下调淋巴结及脾脏细胞CD4+T细胞及CD19+B细胞上s TGF-β2的表达,上调CD19+B细胞及CD11c+DC表面CD40,CD80,CD86,CD69及MHC II分子的表达,促进CD4+T细胞和CD8+T细胞产生IFN-γ,促进CD4+T细胞产生IL-4,抑制调节性T细胞(Tregs)的产生,促进CD4+T细胞和CD19+B细胞的增殖与活化,促进流感病毒感染的小鼠的肺脏中CD4+T细胞和CD8+T细胞表面CD69的表达。总的来说,通过干扰TGF-β2的表达,TIO3或TIO1,可作为新型微生物疫苗佐剂增强疫苗诱导的抗体反应;此外,TIO3为佐剂的胶质瘤细胞裂解物疫苗可显着延长原位接种胶质瘤预防模型小鼠的生存期。TIO3可通过抑制人和小鼠的胶质瘤细胞、CD4+T细胞和CD8+T细胞表达TGF-β2,诱生胶质瘤特异性的CD4+T细胞和CD8+T细胞,激活NK细胞,促进CD4+T细胞和CD8+T细胞产生IFN-γ,上调胶质瘤细胞表面MHCI分子的表达进而增强胶质瘤疫苗的抗肿瘤功效。单独应用TIO3可通过抑制胶质瘤细胞表达TGF-β2、促进胶质瘤细胞表达MHC I,IL-17A及IFN-α、抑制CD4+T细胞和CD8+T细胞表达s TGF-β2、抑制Tregs的产生、促进CD4+T细胞及CD8+T细胞的增殖而明显延长原位接种胶质瘤预防模型小鼠的生存期。单独应用TIO3可通过抑制胃癌细胞表达TGF-β2,促进MHC I,IL-13,IL-15,IL-17及IFN-γ的表达而显着减少肿瘤体积、延长胃癌背部移植瘤小鼠的生存期。TGF-β2的反义寡核苷酸有潜能作为微生物疫苗和肿瘤疫苗的新型佐剂,或单独治疗胶质瘤和胃癌的候选药物。

郑宇[8](2020)在《疫苗免疫途径和佐剂对小鼠免疫应答的影响 ——RSV-F亚单位疫苗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下呼吸道疾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其主要感染对象为婴儿,老年人以及免疫力不健全的成年人。鉴于上述人群的特殊性,以及福尔马林灭活的RSV疫苗曾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增强现象,RSV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一直是疫苗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目前,在预防与治疗方面,尚无获得许可上市的RSV疫苗。在RSV编码的11种蛋白中,融合蛋白(F)具有病毒-宿主膜融合功能,针对该蛋白的抗体可有效抑制病毒入侵。而F蛋白与宿主细胞膜受体发生相互作用后会形成稳定的融合后构象。研究表明融合前F蛋白比融合后F蛋白具有更丰富的有效抗原决定位点,并能诱导具有保护效力的高特异性免疫反应。但与其他亚单位疫苗类似,融合前构象的RSV-F蛋白免疫原性较弱,而且其本身具有体液免疫偏向。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以具有融合前构象的RSV-F蛋白为抗原,以BALB/c小鼠为动物模型,考察了免疫途径和佐剂对小鼠免疫应答的影响。其中,免疫途径聚焦在临床最为常用的两种途径: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佐剂涵盖氢氧化铝(Alhydrogel)、MF59、AS03、AS02及乙二醇壳聚糖(GCS,Soluble Glycol Chitosan),其中前三种佐剂已在相应上市疫苗中使用。我们的考察范围包括血清学检测(特异性抗体滴度、中和抗体滴度、抗体分型以及血清细胞因子检测)、脾细胞刺激细胞因子检测、全血转录组测序以及攻毒后的肺部病理检测(肺病毒载量以及肺病理切片)。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有无佐剂,肌肉注射在免疫原性方面优于皮下注射,肌肉注射低剂量抗原即可以实现与皮下注射10倍剂量抗原相当的特异抗体水平,且无副反应产生。所有佐剂均能提高抗原特异性抗体和病毒中和抗体水平。与其他佐剂相比,AS02能够诱导较高的RSV-F特异抗体水平,且可持续到免疫后18周。而鲨烯纳米乳佐剂AS03和MF59在免疫原性提升方面优于Alhydrogel和GCS。此外,AS02能够增强机体Th1型免疫水平促进Th1/Th2平衡。在攻毒保护实验中,所有佐剂组可不同程度提高小鼠肺部病毒清除率,而AS02组小鼠相对于其他佐剂组显示出更快的病理学恢复进程。进一步的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AS02通过激活TLR-4调节免疫平衡并促进Th1型免疫反应。综上,肌肉注射是更适合的疫苗接种途径,而AS02是重组融合前构象RSV-F亚单位疫苗的优秀候选佐剂。本研究为基于RSV-F蛋白的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研究提供了重要事实依据。

李帅[9](2020)在《口蹄疫疫苗的稳定、免疫活性与颗粒佐剂的研究》文中认为稳定的抗原和安全、有效的佐剂是疫苗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针对灭活口蹄疫病毒(inactivate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virus,iFMDV)抗原稳定性差、极易发生裂解导致免疫活性降低,目前常用商业化的ISA 206乳液佐剂难以有效激发细胞免疫,且会进一步降低iFMDV稳定性的问题,本课题在深入研究iFMDV抗原体外稳定性对体内免疫活性的影响规律基础上,提出以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正电荷固体脂质纳米颗粒(cationic 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cSLN)和表面修饰Zn2+的壳聚糖纳米颗粒(CP-PEI-Zn)为佐剂,设计可以在保护抗原结构稳定的同时,有效提升抗原免疫应答效率的新佐剂和新的抗原运载方式。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研究了 iFMDV体外稳定性对体内免疫活性的影响及其规律。分别通过疏水层析、聚乙二醇沉淀、疏水层析结合分子排阻层析、以及疏水层析结合聚乙二醇沉淀等四种工艺纯化制备iFMDV,发现第四种工艺所制备的抗原具有最好的稳定性,免疫小鼠的抗体水平也最高。进一步改变第四种纯化工艺制备抗原的溶液环境以准确调控iFMDV的稳定性,在抗原纯度和免疫剂量相同条件下开展细胞和动物实验,进一步证实了抗原越稳定,越能有效激活骨髓源树突状细胞(BMDC),促进iFMDV特异性IgG和IgM抗体的分泌。(2)以山嵛酸甘油酯为脂质材料,以双十二烷基二甲基溴化铵(DDAB)为阳离子脂质体,通过O/W乳化法,制备出粒径250 nm左右,分散性良好、带有正电荷的cSLN,用于静电吸附146S(即颗粒完整的iFMDV)。发现低离子强度有利于cSLN对146S的吸附,却会导致146S的快速裂解。在10 mM PB,0.075 MNaCl(pH 8.0)的最适负载条件下,cSLN对146S的吸附效率为87.8%,负载量为70.2 μg/mg。透射电镜可以观测到cSLN表面完整的146S颗粒,且负载于cSLN上的146S裂解温度Tm提高了 1.2℃;高效液相层析尺寸排阻色谱(HPSEC)分析从cSLN表面洗脱下来的146S,证实146S颗粒结构的完整性。上述结果显示cSLN作为iFMDV佐剂有利于保持抗原结构的稳定。(3)通过细胞和动物实验评价了 cSLN作为iFMDV佐剂的效果。cSLN的运载使BMDC对146S的摄取比例提高了 6倍以上,BMDC表面共刺激因子及MHCI表达水平显着提高。小鼠实验结果显示,cSLN显着促进FMDV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特异性抗体(IgG,IgG2a和IgG1)的分泌水平以及记忆T细胞的增殖活化,均优于目前广泛应用的ISA 206油乳佐剂。(4)基于iFMDV表面存在大量组氨酸可以与过渡金属离子配位结合的机理,制备表面修饰Zn2+的交联壳聚糖纳米颗粒(CP-PEI-Zn),提出通过iFMDV-Zn2+配位结合运载抗原的新模式。HPSEC分析证实了 CP-PEI-Zn负载146S主要通过与Zn2+的配位作用,而PEI修饰的壳聚糖(CP-PEI)则通过静电作用负载146S。146S@CP-PEI-Zn的Tm略高于146S@CP-PEI,表明配位结合更有利于146S的稳定。动物实验结果表明,CP-PEI-Zn和CP-PEI用于iFMDV佐剂,在诱导特异性抗体反应、B淋巴细胞活化、T细胞增殖和效应记忆T细胞分化方面均优于ISA 206乳液佐剂。相比于CP-PEI,CP-PEI-Zn对效应记忆T细胞的增殖和细胞因子的分泌有更强的促进作用,表明壳聚糖颗粒与146S配位结合方式诱导了更强烈的细胞免疫应答。综上所述,本研究所制备的正电荷固体脂质纳米颗粒和壳聚糖微球稳定了抗原结构并增强了抗原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水平,并且生物安全性好,制备简单,成本低廉,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邹勇娟[10](2020)在《颗粒引入对传统乳液佐剂效应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开发安全有效的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爆发的有效手段。由于新型抗原的免疫原性弱,因此佐剂的开发成为了疫苗研发的重点之一。复合佐剂能够同时增强免疫强度和改变免疫类型,已成为疫苗佐剂研发的一大趋势。临床应用的乳液佐剂由于能够诱导良好的体液免疫获得了广泛关注,但不能胞内递送抗原,也无法诱导细胞免疫;而颗粒佐剂可有效被细胞内吞,能诱导良好的细胞免疫,但无法模拟天然病原体的柔性。因此,本论文提出将颗粒引入乳液佐剂中组成复合佐剂,经过合理设计可实现其细胞摄取和细胞内行为研究,从而实现颗粒-乳液复合佐剂的协同增效,并考察颗粒在乳液中的不同分布对免疫机制的影响。论文具体开展的研究工作如下:1.发展壳聚糖基颗粒的制备技术,为颗粒-乳液复合佐剂研究提供多样化的颗粒材料。改进实验室的快速膜乳化-热固化技术、以及开发新型的单相凝胶成球技术,使用壳聚糖温敏水凝胶制备得到了微米级和亚微米级的壳聚糖基颗粒。开发均质-热固化技术、优化壳聚糖-TPP离子胶凝法、优化纳米沉淀法,利用分子间的离子相互作用,制备得到了纳米级的壳聚糖颗粒。对壳聚糖颗粒的粒径大小、均一性、表面电荷以及亲疏水性进行表征,为颗粒引入乳液中构建稳定的颗粒-乳液复合佐剂提供了多样化的颗粒材料。2.将颗粒引入乳液内部,构建颗粒-乳液复合佐剂水包油包颗粒乳液(CSSE),其能模拟病原体的动态内吞过程,实现高效细胞摄取。CSSE乳液能够高效包埋颗粒和抗原。其与细胞膜接触时,外部应力和内部颗粒作用下发生明显形变,呈扁平状,从而增大与细胞膜的接触区域;同时颗粒在CSSE内吞过程中持续暴露以提供足够的摄取信号,从而显着增强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s,APCs)的摄取及活化。作为口蹄疫(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疫苗佐剂,与商品化疫苗ISA206相比,CSSE乳液能够显着增强体液免疫反应及细胞毒性T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免疫反应,具有明显的佐剂节省效应,是一种有潜力的、安全有效的兽用疫苗佐剂。3.将颗粒引入乳液界面,构建颗粒-乳液复合佐剂Pickering乳液(CSPE),其具有胞内向高分子稳定乳液转变的特征,实现高效可控的溶酶体逃逸,具有优异的细胞免疫。由于Pickering乳液的柔性,CSPE乳液在细胞膜表面发生应力形变,模拟天然病原体的变形性,促进了细胞对疫苗的高效摄取及细胞活化。在溶酶体的酸性条件下,CSPE乳液界面的壳聚糖颗粒向壳聚糖分子链转变,壳聚糖分子上的氨基质子化,利用乳液界面对颗粒的空间限域效应,实现了 CSPE乳液向分子链稳定的乳液转变,同时也实现了 CSPE乳液的质子累积效应。通过调节乳液上质子数目,实现了对溶酶体逃逸效率的调控。最终在高效的溶酶体逃逸和分子链稳定的乳液作用下,显着提高了抗原在细胞质内的交叉递呈。CSPE乳液能够显着促进细胞免疫应答尤其是CTL免疫应答,诱导Th1型免疫偏向,在EG7-OVA和B16-MUC1的预防性及治疗性肿瘤模型中均能显着抑制肿瘤的生长和延长小鼠生存期。4.研究颗粒分布在乳液外-界面-内部对颗粒-乳液复合佐剂免疫机制及佐剂效应的影响。构建了由壳聚糖颗粒和角鲨烯乳液组成的颗粒-乳液复合佐剂,颗粒分别分布在乳液外部、乳液界面以及乳液内部。结果表明,颗粒分布在乳液内部和界面产生的抗原储库效应明显,APCs募集能力强,淋巴结协同递送能力强;注射部位的组织中,颗粒分布在乳液内部和界面分别分泌更多的Th2和Th1型细胞因子。结果表明,颗粒分布在乳液界面具有最佳的Th1型免疫偏向,颗粒分布在乳液内部具有最佳的Th2型免疫偏向,颗粒分布在乳液外部诱导的体液及细胞免疫效果均不及前两者。

二、免疫刺激复合物的佐剂作用及其在兽用疫苗上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免疫刺激复合物的佐剂作用及其在兽用疫苗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蜂胶佐剂在兽用疫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蜂胶在畜禽养殖中的作用
    1.1 提高免疫功能
    1.2 提高生产性能
    1.3 改善产品品质
    1.4 疫苗免疫佐剂
2 蜂胶在疫苗中的应用
    2.1 蜂胶在病毒类疫苗中的应用
    2.2 蜂胶在细菌类疫苗中的应用
    2.3 蜂胶在支原体疫苗中的应用
3 结语

(2)分散性水滑石纳米佐剂对小鼠体液免疫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兽用佐剂现状
    1.2 水滑石(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 LDH )概述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实验材料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水热法制备LDH
        2.3.2 不同分散性LDH的制备与表征
        2.3.3 细胞培养
        2.3.4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探究细胞吞噬差异
        2.3.5 动物免疫
        2.3.6 ELISA法探究抗体滴度差异
        2.3.7 活体成像探究疫苗体内分布及留存时间
        2.3.8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皮下结节结构分析
        2.3.9 流式细胞仪探究脾细胞活化差异
        2.3.10 疫苗生物安全性
        2.3.11 LDH疫苗与商用疫苗抗体效价对比
    2.4 动物实验伦理说明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纳米疫苗物理表征结果
    3.2 疫苗分散性对于细胞吞噬及胞内分布的影响
    3.3 体液免疫结果分析
        3.3.1 不同分散性疫苗导致抗体滴度差异
        3.3.2 疫苗在皮下迁移能力不同
        3.3.3 脾细胞活化结果差异
    3.4 皮下结节结构分析结果
        3.4.1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结节结构差异
        3.4.2 结节中抗原提呈细胞差异
    3.5 分散性差异对于生物安全性无影响
    3.6 多种疫苗抗体效价差异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

(3)基于Tween 80复配体系的鼻腔黏膜免疫佐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疫苗与佐剂简述
        1.1.1 疫苗的作用
        1.1.2 疫苗的分类
        1.1.3 佐剂的作用
        1.1.4 佐剂的分类
    1.2 具有免疫调节活性的两亲分子
        1.2.1 普通表面活性剂
        1.2.2 生物表面活性剂
        1.2.3 肺表面活性物质
        1.2.4 皂苷
        1.2.5 单磷酞脂A
    1.3 胶束佐剂系统
        1.3.1 γ-PGA
        1.3.2 两亲性聚酸酐
        1.3.3 阳离子两亲性聚合物
        1.3.4 POE-POP-POE
        1.3.5 其它两亲性聚合物
        1.3.6 混合胶束
    1.4 基于两亲分子的鼻腔黏膜佐剂系统
        1.4.1 两亲分子
        1.4.2 胶束
        1.4.3 囊泡
        1.4.4 乳液
        1.4.5 凝胶
    1.5 鼻腔黏膜免疫佐剂活性的优化
        1.5.1 尺寸
        1.5.2 形态
        1.5.3 表面电性
        1.5.4 表面亲疏水性
    1.6 含硒物质的保健、免疫调节功能和抗菌活性
        1.6.1 含硒物质的保健、免疫调节功能
        1.6.2 含硒材料的抗菌活性
    1.7 本论文选题依据、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第2章 Tween 80/Brij 30复配体系的鼻腔黏膜免疫活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T80/B30复配体系和OVA模型疫苗的制备
        2.2.3 表面张力和接触角
        2.2.4 荧光光谱
        2.2.5 等温滴定量热
        2.2.6 三元相图的绘制
        2.2.7 粒径的测定
        2.2.8 冷冻蚀刻电镜
        2.2.9 圆二色光谱
        2.2.10 溶血活性
        2.2.11 免疫和样本采集
        2.2.12 ELISA检测OVA特异性抗体IgG、IgG1、IgG2a和sIgA
        2.2.13 体外细胞摄取
        2.2.14 淋巴结内树突状细胞摄取抗原
        2.2.15 鼻腔的组织学分析
        2.2.16 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T80/B30复配体系与OVA的相互作用
        2.3.2 T80/B30复配体系的物理化学性质研究及佐剂组成的优化选择
        2.3.3 T80/B30复配体系的溶血活性
        2.3.4 T80/B30复配体系的鼻腔黏膜免疫活性
        2.3.5 抗原的体外和体内细胞摄取
        2.3.6 鼻腔的组织学分析
        2.3.7 T80/B30囊泡的免疫机理探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Tween 80/聚氧乙烯-9-月桂醚复配体系的鼻腔黏膜免疫活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T80/P9LE复配体系与OVA的相互作用
        3.3.2 T80/P9LE复配体系的物理化学性质研究及佐剂组成的优化选择
        3.3.3 T80/P9LE复配体系的溶血活性
        3.3.4 T80/P9LE复配体系的鼻腔黏膜免疫活性
        3.3.5 抗原的体外和体内细胞摄取
        3.3.6 鼻腔的组织学分析
        3.3.7 T80/P9LE混合胶束的免疫机理探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Tween 80/氯化十六烷基吡啶复配体系的鼻腔黏膜免疫活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T80/CPC复配体系与OVA的相互作用
        4.3.2 T80/CPC复配体系的物理化学性质研究及佐剂组成的优化选择
        4.3.3 T80/CPC复配体系的溶血活性
        4.3.4 T80/CPC复配体系的鼻腔黏膜免疫活性
        4.3.5 抗原的体外和体内细胞摄取
        4.3.6 鼻腔的组织学分析
        4.3.7 T80/CPC混合胶束的免疫机理探讨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Tween 80/PN320复配体系的鼻腔黏膜免疫活性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和实验动物
        5.2.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T80/PN320复配体系与OVA的相互作用
        5.3.2 T80/PN320复配体系的物理化学性质研究及佐剂组成的优化选择
        5.3.3 T80/PN320复配体系的溶血活性
        5.3.4 T80/PN320复配体系的鼻腔黏膜免疫活性
        5.3.5 抗原的体外和体内细胞摄取
        5.3.6 鼻腔的组织学分析
        5.3.7 T80/PN320混合胶束的免疫机理探讨
        5.3.8 不同Tween 80复配体系鼻腔黏膜免疫活性的比较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Tween 80复配体系与含硒物质鼻腔黏膜免疫的协同效应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试剂
        6.2.2 实验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Se/C的合成与表征
        6.3.2 T80复配体系与Se/C鼻腔黏膜免疫的协同效应
        6.3.3 免疫调节剂DDSe的合成与表征
        6.3.4 T80复配体系与DDSe鼻腔黏膜免疫的协同效应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基于半抗原修饰策略的新型肿瘤糖疫苗设计及免疫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一章 绪论
    1.1 癌症及免疫疗法
    1.2 糖类肿瘤疫苗简介
        1.2.1 基于TACAs的疫苗
        1.2.2 糖蛋白缀合疫苗的作用机制
        1.2.3 糖类肿瘤疫苗构建策略
    1.3 内源性抗体简介
        1.3.1 内源性抗体
        1.3.2 内源性抗体的应用
    1.4 本论文的立题依据、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4.1 立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DNP修饰GM3的抗肿瘤疫苗的合成与免疫活性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原料与试剂
        2.2.2 主要试剂配制
        2.2.3 主要仪器
        2.2.4 实验方法
        2.2.5 间苯二酚法测定糖抗原负载量
        2.2.6 动物免疫实验
        2.2.7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效价
        2.2.8 流式细胞实验
        2.2.9 补体依赖的细胞毒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GM3-NHDNP-KLH疫苗的合成与表征
        2.3.2 GM3-NHDNP-KLH疫苗的免疫活性分析
        2.3.3 免疫产生的抗体与糖工程化肿瘤细胞的结合能力分析
        2.3.4 补体依赖的细胞毒实验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价鼠李糖修饰的sTn-BSA疫苗的合成与免疫活性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原料与试剂
        3.2.2 主要试剂配制
        3.2.3 主要仪器
        3.2.4 实验方法
        3.2.5 动物免疫实验
        3.2.6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效价
        3.2.7 流式细胞实验
        3.2.8 补体依赖的细胞毒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肿瘤相关糖抗原sTn和半抗原Rha的合成与表征
        3.3.2 sTn-BSA-Rha_n的合成与表征
        3.3.3 sTn-BSA-Rha_n疫苗的免疫活性分析
        3.3.4 免疫产生的抗体与肿瘤细胞结合能力分析
        3.3.5 补体依赖的细胞毒实验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主客体自主装构建超分子糖蛋白缀合疫苗及其免疫活性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原料与试剂
        4.2.2 主要试剂配制
        4.2.3 主要仪器
        4.2.4 实验方法
        4.2.5 等温滴定量热实验
        4.2.6 体外募集抗体能力实验
        4.2.7 动物免疫实验
        4.2.8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效价
        4.2.9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细胞因子
        4.2.10 流式细胞实验
        4.2.11 补体依赖的细胞毒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主体分子CD-PEG_n-Rha_7合成与表征
        4.3.2 客体分子sTn-BSA-Ada6合成与表征
        4.3.3 sTn-BSA-Ada_6/CD-PEG_n-Rha_7疫苗的自组装与表征
        4.3.4 sTn-BSA-Ada_6/CD-PEG_n-Rha_7疫苗的免疫活性分析
        4.3.5 免疫产生的抗体与肿瘤细胞结合能力分析
        4.3.6 补体依赖的细胞毒实验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价DNP修饰的透明质酸缀合物的合成与抗肿瘤活性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原料与试剂
        5.2.2 主要试剂配制
        5.2.3 主要仪器
        5.2.4 实验方案
        5.2.5 细胞结合能力和抗体募集能力实验
        5.2.6 体外抗体介导细胞毒实验
        5.2.7 制备抗DNP血清实验
        5.2.8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效价
        5.2.9 小鼠肿瘤模型实验
    5.3 结果与讨论
        5.3.1 HA-[PEG_m-DNP]_n的合成与表征
        5.3.2 HA-[PEG_m-DNP]_n亲和力和特异性分析
        5.3.3 HA-[PEG_m-DNP]_n缀合物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估
        5.3.4 HA-[PEG_3-DNP]_891的体外溶血实验分析
        5.3.5 HA-[PEG_3-DNP]_891的体内抗肿瘤功效分析
    5.4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论文主要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附图
附录Ⅱ 化合物核磁与质谱
附录Ⅲ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纳米甘草酸增强家兔波氏杆菌OMV免疫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革兰氏阴性菌外膜囊泡(OMV)研究进展
        1.1 OMV的生物发生
        1.1.1 包膜交联的调节
        1.1.2 膜曲率诱导分子的聚集
        1.1.3 磷脂积累
        1.2 OMV的生物医学应用
        1.2.1 OMV作为细菌疫苗
        1.2.2 OMV作为疫苗佐剂
        1.2.3 OMV作为癌症免疫治疗剂
        1.2.4 OMV作为药物传递载体
        1.3 展望
    2 甘草酸的药理作用及其纳米化的研究进展
        2.1 甘草酸的药理作用
        2.1.1 抗炎症作用
        2.1.2 器官保护作用
        2.1.3 免疫调节作用
        2.1.4 其他药理作用
        2.2 纳米化研究
        2.2.1 纳米载体包裹甘草酸的研究
        2.2.2 甘草酸自组装纳米载体应用于多种药物的递送
        2.3 展望
    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兔波氏杆菌外膜囊泡的制备及其蛋白质成分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株及主要试剂
        1.1.2 仪器设备
        1.2 试验方法
        1.2.1 OMV制备方法的筛选
        1.2.2 OMV制备条件的优化
        1.2.3 OMV理化性质的研究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2.1 OMV最优制备工艺的建立
        2.2 OMV理化性质研究
        2.2.1 OMV的 TEM、SEM和粒径检测结果
        2.2.2 OMV蛋白成分的分析
    3 讨论
第三章 纳米甘草酸结合波氏杆菌OMV体外对小鼠巨噬细胞活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验细胞及主要试剂
        1.1.2 仪器设备
        1.2 试验方法
        1.2.1 GAN的制备及理化性质研究
        1.2.2 GAN结合波氏杆菌OMV的制备及评价
        1.2.3 FITC-GAN的制备和OMV的荧光标记
        1.2.4 巨噬细胞的培养
        1.2.5 CCK-8 法检测GAN-OMV对巨噬细胞增殖的影响
        1.2.6 巨噬细胞体外细胞因子的分泌
        1.2.7 GAN-OMV在巨噬细胞内的分布
        1.2.8 巨噬细胞吞噬GAN-OMV的途径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2.1 纳米甘草酸结合波氏杆菌OMV理化性质研究
        2.1.1 GAN理化性质研究
        2.1.2 GAN-OMV理化性质研究
        2.2 GAN-OMV对巨噬细胞增殖的影响
        2.3 GAN-OMV对巨噬细胞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2.4 GAN-OMV富集到巨噬细胞的作用途径
    3 讨论
第四章 纳米甘草酸结合波氏杆菌OMV对小鼠免疫活性的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验动物及主要试剂
        1.1.2 仪器设备
        1.2 试验方法
        1.2.1 疫苗制备
        1.2.2 试验动物免疫
        1.2.3 小鼠血清Ig G抗体及其亚型检测
        1.2.4 小鼠血清细胞因子的检测
        1.2.5 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检测
        1.2.6 小鼠脾脏淋巴细胞上清细胞因子检测
        1.2.7 小鼠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流式检测
        1.2.8 建立波氏杆菌血清杀菌试验
        1.2.9 免疫小鼠攻毒后肺部含菌量的检测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2.1 GAN-OMV对小鼠淋巴细胞水平的影响
        2.2 GAN-OMV对抗原特异性抗体及其亚型水平的影响
        2.3 GAN-OMV对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2.4 GAN-OMV对 T细胞、B细胞数量的影响
        2.5 脾脏淋巴细胞上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检测
        2.6 补体介导的小鼠血清杀菌试验
        2.7 GAN-OMV对攻毒后肺部含菌量的影响
    3 讨论
全文总结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新城疫疫苗新型佐剂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禽用疫苗佐剂
    1.1 禽用疫苗佐剂的作用
    1.2 疫苗佐剂的作用方式
    1.3 禽用疫苗佐剂的种类
2 传统免疫佐剂
    2.1 铝盐佐剂
    2.2 油乳佐剂
3 天然来源免疫佐剂
    3.1 细胞因子佐剂
    3.2 中药多糖佐剂
    3.3 蜂胶
4 新型免疫佐剂
    4.1 化学药品类佐剂———左旋咪唑
    4.2 免疫刺激性寡核苷酸(Cp G-ODN)佐剂
    4.3 转移因子佐剂
    4.4 其他新型疫苗佐剂
5 小结

(7)转化生长因子-β2反义寡核苷酸的微生物疫苗及肿瘤疫苗的佐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章缩略词表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TGF-β的概述
        1.1.1 TGF-β的来源
        1.1.2 TGF-β的表达
        1.1.3 TGF-β的结构
        1.1.4 TGF-β的信号通路
    1.2 TGF-β的生物学活性
        1.2.1 TGF-β对胚胎发育的调节
        1.2.2 TGF-β对免疫应答的负向调节
        1.2.3 TGF-β2对肿瘤的生长,侵袭及迁移的促进作用
        1.2.4 TGF-β对组织损伤修复、创面愈合、瘢痕增生的促进作用及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
        1.2.5 TGF-β2对纤维化的调节作用
        1.2.6 TGF-β对肿瘤的抑制作用
    1.3 靶向TGF-β2的药物
        1.3.1 TGF-β2的反义寡核苷酸
        1.3.2 TGF-β2的micro RNA
        1.3.3 TGF-β2的sh RNA
        1.3.4 TGF-β2的抗体
        1.3.5 TGF-β2的反义基因修饰的同种异体肿瘤疫苗
        1.3.6 TGF-β2的反义基因修饰的同种异体肿瘤疫苗
        1.3.7 TGF-β2的抑制剂
    1.4 疫苗佐剂的概述及其研究进展
        1.4.1 增强第一信号的佐剂
        1.4.2 增强第二信号的佐剂
        1.4.3 增强第三信号的佐剂
        1.4.4 抑制T细胞抑制信号的佐剂
        1.4.5 改善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的佐剂
        1.4.6 病毒载体佐剂
        1.4.7 其他佐剂
        1.4.8 多佐剂肿瘤疫苗
        1.4.9 佐剂的接种途径
        1.4.10 佐剂发挥作用的机制
    1.5 RNA靶向性寡核苷酸的研究进展
        1.5.1 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
        1.5.2 siRNA
        1.5.3 micro RNA
        1.5.4 反义寡核苷酸的化学修饰方法
第2章 材料方法
    2.1 ODN及引物
    2.2 实验试剂,仪器与耗材
    2.3 细胞与细胞系
    2.4 实验动物
    2.5 IAV的扩增
    2.6 IAV TCID50 的测定
    2.7 IAV血凝效价的测定
    2.8 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
    2.9 小鼠PBMC、脾脏及淋巴结单细胞悬液的制备
    2.10 TIO对 TGF-β2 m RNA表达的抑制实验
    2.11 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
    2.12 蛋白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ting analysis)
    2.13 免疫荧光技术
    2.14 TIO在小鼠器官和组织中的分布检测
    2.15 小鼠的免疫
        2.15.1 疫苗的制备
        2.15.2 小鼠的免疫和血清的收集
    2.16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2.17 流感病毒攻毒实验
    2.18 小鼠肺组织的病理学观察
    2.19 脑胶质瘤细胞裂解物(TCL)的制备
    2.20 GL261脑胶质瘤原位模型的建立
    2.21 脑胶质瘤预防模型的建立
    2.22 脑胶质瘤治疗模型的建立
    2.23 肿瘤周围浸润的炎性细胞的检测
    2.24 肿瘤组织病理分析
    2.25 胃癌背部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2.26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靶向TGF-β2的反义寡核苷酸的设计与筛选
    3.2 TIOs对 RAW264.7 细胞,U-937 细胞及CAL-1 细胞表达TGF-β2的影响
        3.2.1 TIOs对 IL-4 诱导的RAW264.7 细胞TGF-β2 m RNA表达的影响
        3.2.2 TIOs对 IL-4诱导的RAW264.7细胞Arg1及TNF-αmRNA表达的影响
        3.2.3 TIOs对 LPS诱导的RAW264.7 细胞TGF-β2 mRNA表达的影响
        3.2.4 TIOs对 LPS诱导的U-937 细胞表达TGF-β2 mRNA的影响
        3.2.5 TIOs对甲型流感病毒(IAV)诱导的CAL-1 细胞TGF-β2mRNA表达的影响
        3.2.6 TIOs对 IL-4/LPS诱导的RAW264.7/U-937细胞表达TGF-β2蛋白的影响
    3.3 TIO3在细胞和组织中的分布
    3.4 TIOs的微生物疫苗佐剂效应
        3.4.1 TIOs对微生物疫苗诱导的抗体产生水平的影响
        3.4.2 TIO3对流感病毒疫苗诱导的抗流感病毒效率的增强作用
        3.4.3 TIO1和TIO3 的微生物疫苗佐剂效应的可能机制
        3.4.4 TIOs的微生物疫苗佐剂的安全性评价
    3.5 TIO的胶质瘤疫苗的佐剂作用
        3.5.1 TIOs为佐剂的胶质瘤细胞裂解物疫苗对原位接种脑胶质瘤预防模型小鼠的影响
        3.5.2 TIOs为佐剂的胶质瘤疫苗对原位接种胶质瘤治疗模型小鼠生存期的影响
    3.6 单独应用TIO3的抗胶质瘤及抗胃癌作用
        3.6.1 单独应用TIO3对脑胶质瘤原位移植瘤模型小鼠生存期的影响
        3.6.2 单独应用TIO3对胃癌背部移植瘤模型小鼠体重、肿瘤大小及生存期的影响
        3.6.3 单独应用TIO3对胃癌细胞腹腔种植模型小鼠生存期的影响
第4章 讨论
    4.1 TIOs的微生物疫苗佐剂效应
        4.1.1 TIO3对CD4~+T细胞表面s TGF-β2 表达的抑制作用
        4.1.2 TIO3 对 CD19~+ B 细胞表面 sTGF-β2 表达的抑制作用
        4.1.3 TIO3的药效动力学分析
        4.1.4 TIO1,TIO2及TIO3 的不同功效的机理分析
        4.1.5 TIO3用于微生物疫苗佐剂的副作用分析
        4.1.6 TIO3用于微生物疫苗佐剂的可行性分析
    4.2 TIO3的胶质瘤疫苗佐剂效应
        4.2.1 TIO3 对胶质瘤细胞MHC I分子表达的上调作用
        4.2.2 TIO3的胶质瘤疫苗佐剂效应的机理分析
    4.3 单独应用TIO3的抗胶质瘤和抗胃癌作用
    4.4 总结和展望
结论
创新点
附录1
附录2 The College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 of Jilin University Ethics Committee Approval Form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疫苗免疫途径和佐剂对小鼠免疫应答的影响 ——RSV-F亚单位疫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
        1.1.1 呼吸道合胞病毒
        1.1.2.RSV疫苗的发展史
        1.1.2.1.RSV灭活疫苗与福尔马林灭活RSV疫苗介导的呼吸道疾病增强现象
        1.1.2.2.RSV减毒疫苗
        1.1.2.3.RSV亚单位疫苗
        1.1.2.4.其他RSV疫苗及免疫策略
    1.2.佐剂
        1.2.1.佐剂与疫苗
        1.2.2.许可人用佐剂及上市含佐剂疫苗
        1.2.3.佐剂及其作用机制
        1.2.3.1.铝佐剂
        1.2.3.2.壳聚糖
        1.2.3.3.MF59
        1.2.3.4.AS系列佐剂
        1.2.3.4.1.AS03
        1.2.3.4.2.AS02
    1.3.RSV疫苗与佐剂
        1.3.1.铝佐剂与FI-RSV疫苗介导的ERD
        1.3.2.基于亚单位RSV-F疫苗的佐剂应用
    1.4.RSV疫苗免疫实验的模式动物与免疫途径
    1.5.论文的立题依据、创新点和实验设计
        1.5.1.论文的立题依据及目的
        1.5.2.实验思路与设计
        1.5.2.1.RSV疫苗免疫途径及剂量研究
        1.5.2.2.RSV疫苗佐剂免疫机理研究
        1.5.3.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RSV疫苗免疫途径及剂量研究
    2.1.仪器、材料与试剂
        2.1.1.主要仪器
        2.1.2.主要材料及试剂
        2.1.3.主要自制溶液的配制
    2.2.实验方法
        2.2.1.RSV-F抗原制备与鉴定
        2.2.2.水包油乳剂型佐剂制备
        2.2.3.实验分组与疫苗配置
        2.2.4.动物伦理及动物免疫
        2.2.5.ELISA法检测RSV-F特异抗体及抗体分型
        2.2.6.病毒培养及滴度检测
        2.2.7.蚀斑法检测RSV-F中和抗体
        2.2.8.脾细胞刺激上清细胞因子检测
    2.3.实验结果
        2.3.0.RSV-F抗原制备与鉴定
        2.3.1.免疫后小鼠血清特异IgG水平检测
        2.3.2 免疫后小鼠血清IgG抗体分型检测
        2.3.3 免疫后小鼠血清中和抗体检测
        2.3.4.免疫后小鼠脾细胞刺激上清细胞因子检测
        2.3.5.长期免疫原性检测
        2.3.6.免疫后小鼠副反应
    2.4.本章小结
    2.5.讨论
第三章 佐剂对RSV疫苗免疫效果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3.1.材料、试剂与仪器
        3.1.1.毒种及细胞株
        3.1.2.主要仪器
        3.1.3.主要试剂
        3.1.4.主要溶液的配制方法
    3.2.实验方法
        3.2.1.实验分组与疫苗配置
        3.2.2.动物免疫、攻毒、取血及肺组织提取
        3.2.3.血清学检测
        3.2.4.肺病毒载量检测
        3.2.5.组织病理学检测
        3.2.6.转录组测序检测及分析
    3.3.实验结果
        3.3.1.含不同佐剂的RSV-F疫苗诱导的免疫水平比较
        3.3.2.含不同佐剂的RSV-F疫苗诱导的免疫类型比较
        3.3.3.含不同佐剂的RSV-F疫苗的保护力比较
        3.3.4.基于小鼠转录组测序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结果
    3.4.本章小结
    3.5.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口蹄疫疫苗的稳定、免疫活性与颗粒佐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引言
    1.1 口蹄疫与口蹄疫病毒
        1.1.1 口蹄疫病毒结构与侵染过程
        1.1.2 口蹄疫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
    1.2 口蹄疫疫苗
    1.3 口蹄疫疫苗抗原稳定性与免疫原性的关系
    1.4 提高口蹄疫疫苗抗原稳定性的方法
    1.5 口蹄疫疫苗佐剂
        1.5.1 油乳佐剂
        1.5.2 皂苷类佐剂
        1.5.3 与模式识别受体结合的佐剂
        1.5.4 胞苷磷酸鸟苷寡脱氧核苷酸(TLR9配体)
        1.5.5 咪唑喹啉(TLR8/TLR9配体)和鞭毛蛋白(TLR5激活剂)
        1.5.6 细胞因子和细菌毒素
        1.5.7 颗粒佐剂
        1.5.8 佐剂对抗原结构及稳定性的影响
    1.6 固体脂质纳米颗粒(SLN)
        1.6.1 SLN的运载促进细胞对药物的摄取
        1.6.2 SLN的运载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循环时间
        1.6.3 SLN实现药物的靶向递送
        1.6.4 SLN实现药物的缓控释
        1.6.5 SLN用于运载抗原以提高抗原免疫活性
    1.7 壳聚糖佐剂
        1.7.1 壳聚糖颗粒
        1.7.2 壳聚糖凝胶
    1.8 立题依据和研究目标
        1.8.1 立题依据
        1.8.2 研究策略和目标
第2章 iFMDV稳定性对免疫原性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材料及药品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3 不同纯化工艺制备iFMDV
        2.2.4 调节溶液环境制备稳定性不同的iFMDV
        2.2.5 146S含量的测定
        2.2.6 总蛋白含量测定
        2.2.7 SDS-PAGE检测样品纯度
        2.2.8 iFMDV样品稳定性分析
        2.2.9 骨髓DC细胞收集
        2.2.10 DC细胞对抗原的吞噬摄取
        2.2.11 DC的活化和成熟
        2.2.12 接种小鼠
        2.2.13 间接ELISA法检测FMDV特异性抗体滴度
        2.2.14 收集脾细胞
        2.2.15 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的增殖
        2.2.16 数据分析
        2.2.17 动物实验伦理说明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不同纯化工艺制备的iFMDV的纯度和收率
        2.3.2 不同纯化工艺制备的iFMDV的稳定性和免疫原性
        2.3.3 调节缓冲体系组成制备稳定性不同的iFMDV
        2.3.4 BMDC对稳定性不同的iFMDV的摄取
        2.3.5 稳定性不同的iFMDV对DC细胞刺激活化的影响
        2.3.6 不同稳定性的iFMDV免疫对激发特异性抗体水平的影响
        2.3.7 iFMDV稳定性对刺激T细胞的增殖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正电荷固体脂质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对iFMDV的吸附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材料及药品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3 脂质、油相和表面活性剂的选择
        3.2.4 cSLN的制备
        3.2.5 cSLN的尺寸分布及形貌鉴定
        3.2.6 差示扫描量热(DSC)法检测cSLN的熔解温度
        3.2.7 cSLN颗粒的细胞毒性
        3.2.8 DOTAP-cSLN及DDAB-cSLN对iFMDV的吸附
        3.2.9 DDAB浓度和制备工艺对cSLN理化性质的影响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SLN的制备及尺寸、形貌鉴定
        3.3.2 cSLN的晶体形态分析
        3.3.3 cSLN的毒性分析
        3.3.4 DOTAP-cSLN及DDAB-cSLN对iFMDV的吸附
        3.3.5 DDAB浓度和制备工艺对cSLN理化性质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cSLN用于iFMDV疫苗佐剂的免疫效果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2.1 实验材料及药品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2.3 HPSEC检测146S负载后的结构完整性
        4.2.4 DSF法检测负载于DDAB-cSLN的146S的裂解温度
        4.2.5 透射电镜观察cSLN吸附前后146S的形态
        4.2.6 骨髓源树突状细胞对iFMDV的摄取
        4.2.7 激光共聚焦观察BMDCs对抗原的吞噬
        4.2.8 DC的成熟和活化
        4.2.9 接种小鼠
        4.2.10 血清中FMDV特异性抗体检测
        4.2.11 收集脾细胞
        4.2.12 流式细胞术检测记忆T细胞的增殖
        4.2.13 cSLN的理化性质对其佐剂效应的影响
        4.2.14 数据分析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cSLN的运载对iFMDV稳定性的影响
        4.3.2 骨髓源树突状细胞(BMDCs)对iFMDV的摄取
        4.3.3 血清中FMDV特异性抗体的检测
        4.3.4 记忆T细胞的增殖
        4.3.5 cSLN的理化性质对其佐剂效应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iFMDV-Zn~(2+)配位相互作用运载抗原的壳聚糖颗粒佐剂
    5.1 引言
    5.2 实验方法
        5.2.1 实验材料及药品
        5.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5.2.3 壳聚糖颗粒的制备与修饰
        5.2.4 傅里叶红外光谱检测壳聚糖颗粒表面基团
        5.2.5 壳聚糖颗粒的细胞毒性分析
        5.2.6 壳聚糖颗粒与iFMDV混合体系的颗粒分散稳定性分析
        5.2.7 壳聚糖颗粒对iFMDV的吸附及洗脱
        5.2.8 DSF法检测结合到壳聚糖表面的iFMDV的热稳定性变化
        5.2.9 DC细胞对iFMDV的摄取
        5.2.10 DC细胞的活化
        5.2.11 接种小鼠
        5.2.12 特异性抗体水平检测
        5.2.13 脾细胞的收集及培养
        5.2.14 流式细胞术检测脾细胞
        5.2.15 细胞因子分泌
    5.3 实验结果
        5.3.1 壳聚糖颗粒的制备和表征
        5.3.2 壳聚糖颗粒以及与iFMDV混合体系的分散稳定性
        5.3.3 壳聚糖颗粒对iFMDV的负载及结合方式分析
        5.3.4 骨髓源树突状细胞(BMDCs)对iFMDV的摄取
        5.3.5 FMDV特异性抗体检测
        5.3.6 流式细胞术检测脾细胞增殖活化
        5.3.7 细胞因子的分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后期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颗粒引入对传统乳液佐剂效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复合佐剂的研究进展
        1.1.1 以分子链为载体的复合佐剂体系
        1.1.2 以生物体为载体的复合佐剂体系
        1.1.3 以硬颗粒为载体的复合佐剂体系
        1.1.3.1 单相复合佐剂体系
        1.1.3.2 多相复合佐剂体系
        1.1.4 以柔性材料为载体的复合佐剂体系
    1.2 颗粒乳液复合佐剂体系的合理化设计
    1.3 立题依据与研究目标
        1.3.1 立题依据
        1.3.2 研究目标
第2章 优化壳聚糖基颗粒的制备工艺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和方法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乳化交联颗粒的制备及表征
        2.2.4 单相凝胶颗粒的制备及表征
        2.2.5 离子胶凝颗粒的制备及表征
        2.2.6 纳米沉淀颗粒的制备及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快速膜乳化-热固化法制备HTCC颗粒
        2.3.1.1 制备条件对膜乳化颗粒的影响
        2.3.1.2 不同粒径膜乳化颗粒的制备及表征
        2.3.2 均质-热固化法制备壳聚糖颗粒
        2.3.3 单相凝胶颗粒的制备及表征
        2.3.3.1 探索不同单相凝胶颗粒的制备条件
        2.3.3.2 干燥条件对单相凝胶颗粒的影响
        2.3.4 离子胶凝颗粒的制备及表征
        2.3.5 纳米沉淀颗粒的制备及表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水包油包颗粒乳液制备及其佐剂效果考察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和方法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水包油包颗粒乳液的制备及表征
        3.2.4 疫苗制剂的制备
        3.2.5 免疫实验
        3.2.5.1 血清抗体水平检测
        3.2.5.2 脾细胞悬液的制备
        3.2.5.3 检测淋巴细胞活化及细胞因子分泌
        3.2.5.4 检测分泌细胞因子的细胞
        3.2.6 CTL杀伤实验
        3.2.7 抗原摄取及APCs活化
        3.2.7.1 巨噬细胞提取及培养
        3.2.7.2 DC细胞提取及培养
        3.2.7.3 检测细胞摄取及活化
        3.2.7.4 检测细胞摄取过程
        3.2.8 小动物成像考察储库效应
        3.2.9 安全性评价
        3.2.10 统计学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水包油包颗粒乳液的表征
        3.3.2 CSSE乳液与APCs的作用情况
        3.3.3 注射部位抗原停留情况
        3.3.4 CSSE乳液的体液及细胞免疫效果评价
        3.3.5 CSSE乳液的安全性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Pickering乳液的构建及效果评价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和方法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CSPE乳液及其对照组的制备
        4.2.4 CSPE乳液及其对照组的表征
        4.2.5 小鼠指标实验
        4.2.6 小鼠肿瘤实验
        4.2.7 抗原储库效应
        4.2.8 注射部位APCs募集
        4.2.9 细胞摄取实验
        4.2.10 淋巴DC细胞活化实验
        4.2.11 溶酶体逃逸实验
        4.2.12 CSPE乳液的生物安全性评价
        4.2.13 统计学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CSPE乳液的优化及表征
        4.3.2 CSPE乳液对抗原的装载
        4.3.3 CSPE乳液促进抗原的摄取
        4.3.4 抗原储库效应
        4.3.5 注射部位抗原提呈细胞的募集
        4.3.6 淋巴结内DCs细胞的活化
        4.3.7 CSPE乳液的溶酶体逃逸
        4.3.7.1 溶酶体逃逸机理分析及逃逸效率
        4.3.7.2 调节乳滴上质子数目调控溶酶体逃逸
        4.3.8 优化的CSPE乳液体液及细胞免疫效果评价
        4.3.9 优化的CSPE乳液肿瘤效果评价
        4.3.9.1 预防性肿瘤免疫效果
        4.3.9.2 治疗性肿瘤免疫效果
        4.3.10 CSPE乳液安全性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颗粒乳液结合方式对免疫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和方法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2.3 各疫苗制剂的制备及表征
        5.2.4 组织切片实验
        5.2.5 小动物成像实验
        5.2.6 组织中细胞因子的分泌
        5.2.7 注射部位APCs募集
        5.2.8 淋巴结内APCs数目及B细胞活化
        5.2.9 免疫效果评价实验
        5.2.10 统计学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各疫苗佐剂的表征
        5.3.2 各疫苗制剂中抗原的装载
        5.3.3 各疫苗制剂在注射部位的情况
        5.3.4 各疫苗制剂在淋巴结内的颗粒及乳液的数目
        5.3.5 针对OVA和乙肝抗原的免疫效果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后期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免疫刺激复合物的佐剂作用及其在兽用疫苗上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蜂胶佐剂在兽用疫苗中的应用[J]. 张学武,宋仕花. 中国动物保健, 2021(12)
  • [2]分散性水滑石纳米佐剂对小鼠体液免疫的影响[D]. 孙夏妹.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3]基于Tween 80复配体系的鼻腔黏膜免疫佐剂研究[D]. 曹洪恩. 扬州大学, 2021
  • [4]基于半抗原修饰策略的新型肿瘤糖疫苗设计及免疫活性研究[D]. 林汉. 江南大学, 2021(01)
  • [5]纳米甘草酸增强家兔波氏杆菌OMV免疫效果的研究[D]. 南黎. 浙江师范大学, 2021(02)
  • [6]新城疫疫苗新型佐剂的研究进展[J]. 李倩,王思远,陈礼斌,范磊,任涛. 养禽与禽病防治, 2020(12)
  • [7]转化生长因子-β2反义寡核苷酸的微生物疫苗及肿瘤疫苗的佐剂作用[D]. 涂丽裙. 吉林大学, 2020(03)
  • [8]疫苗免疫途径和佐剂对小鼠免疫应答的影响 ——RSV-F亚单位疫苗为例[D]. 郑宇. 吉林大学, 2020(03)
  • [9]口蹄疫疫苗的稳定、免疫活性与颗粒佐剂的研究[D]. 李帅.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020(01)
  • [10]颗粒引入对传统乳液佐剂效应的影响[D]. 邹勇娟.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020(01)

标签:;  ;  ;  ;  ;  

免疫刺激化合物的辅助作用及其在兽用疫苗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