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印高等教育发展的比较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韦金孜[1](2021)在《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以柳州C学院中印SGMW汽车学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大批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但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海外招工问题尤为突出,当地技术工人水平偏低,文化认同感不强,而国内工人出国务工人力资源成本又高。因此,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成为高等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的当务之急。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明确提出,我国职业教育要加快培养国际产能合作急需人才,“加强职业学校与境外中资企业合作,支持职业学校到国(境)外办学,培育一批‘鲁班工坊’,培养熟悉中华传统文化、中资企业急需的本土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进行研究,不仅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现实需要,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柳州上汽通用五菱汽车有限公司于2015年8月在印尼建立生产基地,为加快培育符合公司海外生产经营需求的本土化人才,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上汽通用五菱公司与柳州C学院共建中印SGMW汽车学院,招收印尼留学生来华学习。本论文以柳州C学院中印SGMW汽车学院国际化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对其国际化人才培养现状进行研究,指出其在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借鉴国外在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策略和办法,提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改进策略。本论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文献综述、研究的意义和研究设计。第二部分是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主要是对本文研究的核心概念: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人才培养、策略进行界定。并介绍了需求导向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能力素质模型,为人才培养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现状。通过对柳州C学院中印SGMW汽车学院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的解读,以及对其人才培养情况的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现状。第四部分是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通过分析柳州C学院中印SGMW汽车学院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不足,分析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第五部分是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改进策略。针对国际化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四条改进策略:制定校本特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优化国际化人才培养制度;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内部保障体系。最后是结论和展望。对本文的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并分析柳州C学院中印SGMW在实施改进策略后取得的相应成效,对未来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进行展望。希望本研究的改进策略能切实对柳州C学院中印SGMW汽车学院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为其他高职院校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
曾晶[2](2021)在《中国-印度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服务经济时代的到来,服务业成为世界经济之战的重要领域,世界各国都愈发重视服务贸易的发展。中国与印度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在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和历史渊源上有非常相似之处。然而,中印两国走的是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中国在经济发展中优先发展重工业,印度则倡导以发展服务业为核心的发展路径。我国服务贸易虽然起步晚、发展时间短,但增长速度快,截至2019年底,我国服务贸易额连续六年保持世界第二,年均增速也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印度对服务产业的大力支持,使得服务贸易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比如持续扩大的贸易规模,飞快的增长速度以及高额的贸易顺差等,尤其是信息与技术产业已走向世界前列。虽然我国服务贸易总额超过印度,但在发展质量上参差不齐,与印度有很大的差距。本文以中国与印度服务贸易为研究对象,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比较两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及竞争力状况,并进一步探究两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来源。根据中印两国的比较分析,促使我国的服务业补短板增强项,调整贸易发展模式,找出新的发展方向,对提升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具有建设性的意义。在研究中国和印度服务贸易的相关问题上,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步骤着手:第一,简要介绍本文所研究的相关背景,并确定分析思路,对文章进行一个整体的规划路线。第二章,着重阐述服务贸易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同时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与评述。第三章,在GDP构成、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和贸易结构上比较中印两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第四章,从MS指数、TC指数、RCA指数对中印服务贸易的竞争力进行测量与对比分析,最后做出总结。第五章,基于时间序列数据,以钻石理论为基础,建立模型,对中印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第六章,得出相关结论并结合自身定位,给出可行性的措施与建议,进一步推动中国服务贸易的跨越式发展。本文主要致力于研究中印两国在服务贸易发展过程的差异,探求两国的竞争优势,通过国际上通用的评价指标进行分析中印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在总额上,虽然从MS指数上发现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的绝对值高于印度,但是通过RCA指数表现出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在世界平均水平的相对优势并不如印度。同时从TC指数上得出中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不平衡,呈现持续贸易逆差状态的结论。所以中国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比不上印度。在结构上,中国传统服务业三大指标的数值均大于印度,但对于现代服务业,我国却比不上印度的发展实力,说明中国的传统服务业发展态势较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与印度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我国必须借鉴印度成功的发展经验来促进本国服务贸易的发展,于是通过实证分析影响两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因素,发掘出提升两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动力。在实证结论中,人力资本、人均GDP、外商直接投资和服务贸易市场开放度均对中印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有积极的影响;而货物贸易对两国发展的影响呈相反的结果,这也充分地说明了中国的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没有产生很好的协同作用。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文最后提出促进中国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建议,主要从优化服务贸易结构、提高服务贸易开放度、培育服务型专业人才、强化货物贸易的带动作用、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这五个方面进行阐述,具有现实性意义。
向元钧[3](2020)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印教育交流合作》文中认为印度是"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国家。从中印双边关系来看,两国人文交流与合作的压力,尤其是教育方面的压力要远远小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压力。目前中印教育交流合作中还存在着两国之间学生流动不平衡、教育合作层次单一、教育交流领域不广、教育交流程度不深等问题。本文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以期能促进两国之间更好的教育交流合作,从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杨薇[4](2020)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研究(1978-2018)》文中研究指明“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在新时期提出的重要发展理念与愿景,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中国贡献。“一带一路”倡议是2013年提出的,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留学生教育,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存在并不断发展,经历了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发展过程。本研究选取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泰国和马来西亚等五国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典型代表,主要通过历史研究、口述历史等研究方法,在国内外政治环境、经济状况、外交关系、教育政策等宏观背景下,呈现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个国家之间留学生教育发展过程的立体影像。留学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一个比较特殊的领域。根据国内和国外两个立足点,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的留学生教育,可以分为向国外派出留学生和接收来华留学生两大分支领域,既有在教育政策指导下发展的共通性,也有遵循各自轨迹发展的独立性。依据我国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重大教育政策的颁布实施以及留学生教育发展的规模等具有标志意义的史实,本文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之间的留学生教育划分为“重新起步时期”、“深化改革时期”和“加速发展时期”三个主要的历史发展阶段,从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我国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和留学生教育政策的实施以及留学生个体在时代大潮中的经历等不同角度,客观呈现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演进过程。通过对40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历史回溯,本研究得出以下认识:40年来,服务国家建设需要、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始终贯穿着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发展进程;国际政治局势和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是发展留学生教育的前提条件;“一带一路”沿线五国自身的教育水平是与我国开展留学生教育合作的基础;中国经济实力的变化和教育政策的导向决定了留学生教育发展的方向、速度和规模。40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整体统筹规划、到各自相对独立发展、再回归统筹兼顾趋势的演进过程,充分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与政策取向。40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之间的留学生教育取得了丰富的历史经验,有力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促进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人文交流;通过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加快了留学生教育乃至高等教育整体的法制化进程;认识到来华留学生教育具有一定的市场属性、是教育服务贸易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直接服务国家公共外交的作用日益突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留学生教育可在以下几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把留学生教育置于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发展之中,置于世界高等教育的竞争之中,高度重视留学生教育的地位与作用;大力发展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派出留学生教育;进一步提高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加快提升风险防范意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留学生教育,需要统筹派出和接收两个不同的方向,平衡规模与质量、速度与效益之间的关系;通过发展留学生教育,契合“一带一路”倡议,发挥教育的多重功能,不断推动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构筑“民心相通”的教育之路。
刘亚男[5](2020)在《中印电影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和印度同属世界文明古国,两国的历史发展道路较为相似。同时,两国均为世界上经济规模和影响力较大的发展中国家,二者在人口数量与及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电影产业方面,中国和印度都是电影大国,都在电影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中印两国的电影产业发展状况和电影产业整体竞争力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本文首先对中印两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厘清两国电影产业发展脉络。进而对中印两国电影产业竞争力现状进行比较,发现虽然中国在票房总量、银幕数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但相较于印度,存在国内市场开发不足、海外票房惨淡等问题。为探究中印两国电影竞争力出现差异的原因,本文运用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从生产要素、需求要素、相关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以及政府与机遇两个辅助因素等五个方面,对影响中印两国电影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中国电影产业尽管在电影制作放映技术、资本流转、政府政策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但存在国内市场需求开发不足、未形成具有规模效应的产业集群、政府版权保护及电影审查体制不健全等问题。在得出上述结论的基础上,并结合中国国情及中国电影产业实际,要提高中国电影产业竞争力,应从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进一步开发国内外市场、建立电影产业集群以及优化政府政策等方面做出努力。
王晨[6](2020)在《印度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办学发展研究(1980-2018)》文中研究说明全球高等教育中心的出现预示了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办学最新发展时期的到来。全球高等教育中心的存在是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办学正在发挥变革性力量的标志。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办学横扫整个南亚和东南亚的趋势非同寻常,值得研究。目前,印度已经觉醒,意识到全球高等教育中心带来的可能性。印度要成为全球高等教育中心,正在通过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办学来做准备。印度相关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办学机构和该国的大学通过政策审议和专题讨论会,注意到了全球高等教育中心的出现。印度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办学的推广和扩张,始料未及地使印度在其劣势方面获得了教育收益,当然这也归因与印度自身的特点,就是地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特征的属性及被广泛认同的殖民历史。本论文分析印度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办学现象,印度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办学机构的急剧出现以及印度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办学系统是否使印度成为全球高等教育中心。本论文考查印度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办学的发展,主要通过描述性和批判性的研究,同时结合现有研究进行展开。本论文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第二部分是主体,共三章:第一章概述印度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办学形成背景和初期情况(1980-1990);第二章论述印度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办学的成长情况(1991-2000);第三章分析印度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办学的上升情况(2001-2018)。第三部分是第四章,印度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办学对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办学的启示。
吴霓,杨薇[7](2020)在《“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印留学生教育的发展历程与未来趋势》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印度之间的留学生教育发展,由于受地缘政治和外交关系的影响,具有来华留学规模大、专业集中,赴印度留学规模小、发展潜力大的特点。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充分认识中印教育交流的重要性,大力发展两国间的双向留学生教育,一方面加大支持赴印度留学力度,推动两国高等院校的直接合作,有利于促进各领域急需的专业人才培养;另一方面,给予高校必要的自主权,在吸引更多印度学生来华学习的同时,不断提高印度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有助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王钰铭[8](2020)在《中印高中物理教材电学部分的比较研究 ——以印度NCERT版与中国人教版为例》文中认为物理在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中,甚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质量的物理人才培养为中国现代科学和尖端技术的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人才的培养基于教育,而教材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关键要素,影响着教学的进行和学生的发展。我国自改革开放起高度重视中学教育的发展,期间经常与其他国家进行教材比较研究,通过对比发现我国教材中的不足,并挖掘他国教材所长,来改善我国的教材编写状况,然而,对中外教材的比较研究表明,很少有研究关注中国教材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以及其他东南亚国家教材的比较。中国的邻国印度和中国一样有着诸多相似点:同为发展中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庞大的人口总数等。印度在物理学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出过一大批世界着名的物理学家。通过对中印高中物理教材的详细比较,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印度的中学物理教育,并将其优点引入中国教材中。在教材的选取上,本文选取了中国广泛使用的人教版物理教材和印度国家教育与培训委员会制定的NCERT版教材,通过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具体比较中国人教版教材和印度NCERT版教材,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比较研究:(1)从源头上比较中印两国物理教育的现状,对两国的学制和课程标准进行比较分析;(2)比较两国教材内容和框架体系;(3)从章首设置、栏目设置、插图设计等方面对两国高中物理电学部分的知识进行比较分析;(4)选取“静电场”为典型章节,从引入方式、内容的呈现方式、插图设计和课后习题四个方面进行比较,作为典型案例分析中印教材的不同。通过对比研究,笔者认为我国的物理教材在整体上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但也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加以改进:(1)从教材的广度和深度入手,适当增加内容,同时注重内容的层次性;(2)教材内容要与时俱进,引入新时代科技产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3)增加栏目设置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对生活中寻常的物理现象和物理问题进行分析;(4)增强教材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5)课后习题要设置梯度,具有针对性,对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习题,便于学生自我学习,掌握知识。
苏海鑫[9](2019)在《中印软件业科技政策比较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印度经济复苏,第三产业的发展极大地拉动了经济,尤其是软件业。印度和中国都是发展中国家,也都是金砖四国的成员国之一,有着相似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各个国家都特别重视信息产业的发展,尤其是近些年随着手机客户群体的逐渐庞大,软件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随着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大企业与印度的合作,印度软件服务外包业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有活力和潜力的行业。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制定了很多促进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但一直将注意力放在对硬件的研发上,从根上就制约了我国软件业的发展。对印度软件业的成功进行研究,可以得出有利于中国软件业发展的建议。中国和印度都是人口和农业大国,都有较好的先天资源,对印度软件业的成功进行研究和分析,取己之长补己之短,从而借鉴其成功的地方来发展我国的信息产业,缩短在这方面与印度的差距,这对于我国软件业的发展及国家在该产业方面的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通过文献分析法、时间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对印度和中国软件业科技政策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两个国家政策的体系和工具进行了对比,以社交软件为例,对两个国家的政策分别进行了比较分析,从而得出目前两个国家在软件业发展上各有利弊,需要互相借鉴,共同发展。本文共分为七个章节,前两个章节是文章的绪论部分,对文章的整体框架以及选题背景做了详细的说明。第二章为文章的理论基础,分别以德洛尔的逆境中的政策制定理论、后发优势理论以及比较优势理论做了介绍。第三章到第五章,是对两个国家软件业的科技政策的发展过程、体系以及政府所采用的政策工具分别作了相应的比较和分析,为文章的第六章奠定政策基础。第六章是从现实出发,分析了两国的社交软件的发展现状以及现有的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并在前面章节的基础上对两个国家社交软件呢的政策进行了对比分析。第七章是对我国发展软件产业的建议。
管辉[10](2018)在《理想与现实:印度独立以来的中产阶级研究》文中提出1947年印度独立,宣告英国近200年殖民统治的终结。独立之后获得新生的印度,根据本国国情并借鉴他国经验,在批判地继承英帝国殖民遗产的同时,也确立起新的政治与经济体制框架。由此带来的重要影响之一是,印度社会原有的阶级阶层发生重大的变动,中产阶级的崛起尤为引人关注。为此,阐明印度独立以来中产阶级的历史演变过程,对深化印度社会的认识以及为现有的中产阶级理论或思想提供佐证或反证,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借鉴价值。中产阶级被认为是现代工业社会或后工业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所创造的中产阶级文化也是现代社会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同时,他们的形成与成长也是影响社会分层形态演变趋势和社会政治转型发展的关键因素。但是,与印度中产阶级方兴未艾的发展趋势和潜力相比,目前的研究力度显然是无法匹配的。目前,虽然有关印度中产阶级的消费、娱乐、文化等领域的成果不少,但总体上说来,大多还是从单一的视角出发做相应的研究,鲜少从现代化的视角出发,对印度独立以来中产阶级的演变轨迹、结构成分、政治地位、婚姻家庭状况及对国家政策的影响等领域作系统性的研究。本文选题的出发点正基于此。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在吸收韦伯、涂尔干等社会学家有关社会分层理论有益成分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关于阶级划分的理论,透过历史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学科的多维视角,本文沿如下逻辑顺序对印度独立以来的中产阶级进行了系统性考察和分析。第一章,理论溯源与概念界定。第二章、第三章及第四章,从历史的“纵轴”分时段考察印度中产阶级历史变迁过程。第五章,辨析了独立以来印度中产阶级与政治稳定间的联系。第六章,分析了印度独立以来中产阶级婚姻、生活方式与教育状况在历史“横轴”上的各个截面。最后,对印度中产阶级的近期转变、未来问题、提供的经验以及对发展中国家中产化道路等进行了总结与评论。基于以上研究,本文有如下收获。一是对南亚地区进行中产阶级的“个案研究”,结合史实,在现代化背景下考察印度中产阶级的历史变迁,厘清其60多年的兴替荣辱。二是拓展了史料的来源,使用了一些外国学者对印度部分地区所获得社会调查资料,以解决无法赴印实地调研和资料收集相对困难的问题,这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有力支撑。三是阐明了现代化进程对印度中产阶级变化的影响,深入探讨了中产阶级与种姓之间的关系,并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出发,深入地揭示印度中产阶级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形式和途径,认为印度独立以来的社会结构变迁呈现出一个“平稳——波动——平稳”的运行轨迹。四是论证了印度中央政府主导了印度经济社会发展走向,是印度中产阶级兴衰荣辱背后的引领者和决定者,只有在国家主导下,才能逐步解决印度种姓阶级教派的纷争、社会政策与中产阶级的培育、中产阶级经济政治的功能与作用的发挥、婚姻家庭、教育投资等重要问题。此外还指出经济增长是印度中产阶级形成、发展和提升的最根本动因,中产阶级的壮大是战胜阶层与贫富分化的可行选项,也是形成强大社会凝聚力的关键,印度中产化理想与现代化目标的实现除了根据自身国情因地制宜的变通和创新之外,还需置身于开放和流变不拘的世界格局中,采用通行的准则来考量本国的中产阶级发展道路。毫无疑问,本文将澄清印度独立以来中产阶级历史演变的主要节点,展示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与国家政策对中产阶级的影响,构建超越西方经验的印度中产阶级理论分析框架。同时,为我们理解当代印度中产阶级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一种新的理解。
二、中印高等教育发展的比较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印高等教育发展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以柳州C学院中印SGMW汽车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1.国际化办学是职业院校应对全球化的必然选择 |
2.招工难、用工荒是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瓶颈问题 |
3.国际化人才培养给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带来新的挑战 |
(二)文献综述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3.文献综述述评 |
(三)研究的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四)研究设计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3.研究思路及基本框架 |
二、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高等职业教育 |
2.国际化人才 |
3.人才培养 |
4.策略 |
(二)理论依据 |
1.需求导向理论 |
2.人力资本理论 |
3.能力素质模型 |
三、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现状及调查结果 |
(一)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现状 |
1.人才培养对象的分析 |
2.人才培养目标的分析 |
3.人才培养规格分析 |
4.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
5.课程设置分析 |
6.课程学分与学时统计 |
(二)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实施情况调查 |
1.调查目的及调查方法 |
2.调查的基本框架 |
3.调查实施情况 |
4.调查结果 |
5.调查分析 |
四、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
1.人才培养目标缺少层次性 |
2.人才培养规格与岗位职业能力衔接不够密切 |
3.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不匹配 |
4.人才培养过程未考虑学生适应性,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
5.第二课堂协同育人功效发挥不足 |
6.人才培养缺乏特色,高质量发展乏力 |
7.评价体系不完善,人才培养质量得不到保障 |
(二)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不够科学 |
2.教学条件不能满足国际化人才培养需要 |
3.激励机制吸引力不强 |
4.我国尚未健全对国际化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
五、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改进策略 |
(一)制定校本特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 |
1.科学制定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 |
2.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人才 |
(二)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 |
1.加大教师国际化能力的培训 |
2.优化课程体系与开发国际化教材 |
3.开展多元化课堂教学 |
4.丰富第二课堂活动 |
(三)优化国际化人才培养制度 |
1.制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长远规划 |
2.完善创建国际化人才管理机制 |
3.打造个性化的培养制度 |
(四)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内部保障体系 |
1.制定科学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
2.建立全面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系统 |
3.强化国际化人才培养政策的执行力度 |
4.建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行为激励与约束机制 |
六、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1.健全“政校企双边三方”跨境协同育人机制 |
2.构建校企跨境协同的“三养成三结构三阶段”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
(二)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调查问卷 |
附录二: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2)中国-印度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 |
第三节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服务贸易的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服务贸易的定义 |
二、服务业与第三产业 |
三、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含义 |
第二节 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理论基础 |
一、比较优势理论 |
二、要素禀赋理论 |
三、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服务贸易的相关研究 |
二、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 |
三、中印服务贸易的相关研究 |
四、文献评述 |
第三章 中印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
第一节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概况 |
一、中国的生产总值及产业结构 |
二、中国服务贸易额及变化趋势 |
三、中国服务贸易结构分析 |
第二节 印度服务贸易的发展概况 |
一、印度的生产总值及产业结构 |
二、印度服务贸易额及变化趋势 |
三、印度服务贸易结构分析 |
第三节 中印服务贸易发展比较 |
一、中印GDP构成比较 |
二、中印服务贸易额比较 |
三、中印服务贸易结构比较 |
第四章 中印服务贸易的竞争力指标分析 |
第一节 竞争力的测量指标 |
第二节 指标的具体测定 |
一、国际市场占有率(MS指数) |
二、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指数) |
三、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印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数据来源与模型构建 |
一、数据的来源 |
二、模型的构建 |
第二节 实证分析 |
一、描述性统计 |
二、单位根检验 |
三、协整检验 |
四、实证结论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建议 |
一、优化升级传统服务行业,加快发展新兴服务贸易 |
二、提高服务贸易开放度,鼓励外商直接投资 |
三、加强人才培养,培育服务型专业人才 |
四、促进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协同发展,缓解服务贸易逆差状态 |
五、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健全和完善服务贸易政策和基础设施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印教育交流合作(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印教育交流的历史源头———中印文化交流 |
二、中印教育交流合作的动因分析 |
(一)地缘因素 |
(二)历史文化 |
(三)教育政策 |
(四)两国政治关系 |
(五)经济因素 |
三、中印教育交流的现状 |
(一)中央、部及邦省之间的教育交流 |
(二)多层次的交流活动 |
(三)留学生互派 |
(四)互设研究机构 |
(五)校际合作 |
四、“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印教育交流合作的不足 |
(一)两国之间学生流动不平衡 |
(二)教育合作层次单一 |
(三)教育交流领域较窄 |
(四)教育交流程度不深 |
五、对“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印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建议 |
(一)构建中印人才交流与合作机制 |
(二)构筑多样化合作模式与合作载体 |
(三)扩大合作规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
(四)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建设智库联盟 |
(五)加强双方学生互访互动 |
(4)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研究(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一)开展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研究具有紧迫性 |
(二)目前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研究仍不足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留学、留学生、国际学生 |
(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
(三)“一带一路”沿线五国 |
四、文献综述 |
(一)中国留学生教育史的研究成果与进展 |
(二)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教育研究现状 |
(三)文献研究述评 |
五、分析的理论基础 |
(一)世界体系理论 |
(二)推拉因素理论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理论 |
(三)公共外交和“软实力”理论 |
六、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的重新起步(1978-1992) |
第一节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的基础 |
一、新中国成立之初“以俄为师”的留学生教育 |
二、重视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留学生教育 |
三、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的初步建立 |
四、留学生教育的暂时停滞与缓慢恢复 |
第二节 向“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留学生教育的重新开启 |
一、大规模派出留学生的教育对外开放政策 |
二、重新开始向“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遣留学生 |
三、建立派出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 |
四、派出留学生教育取得丰硕成果 |
第三节 接收“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重新起步 |
一、扩大接收来华留学生的教育政策 |
二、重新开始接收“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 |
三、逐步创建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体系 |
第四节 重新起步阶段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主要特点 |
一、国际关系是发展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的基础 |
二、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开展留学生教育具有显着国别差异 |
三、探索建立系统的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 |
第二章 深化改革时期的繁荣发展与局部失衡(1993-2009) |
第一节 向“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留学生教育的逐步发展 |
一、确立“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生教育政策 |
二、政府间协议推动派出留学生教育 |
三、通过校际交流项目派遣留学生 |
四、管理体系的完善促进派出留学生教育 |
五、派出留学生教育取得新成果 |
六、派出留学生安全问题开始集中显现 |
第二节 接收“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快速发展 |
一、从“积极稳妥发展”到“扩大规模”政策的转变 |
二、“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因 |
三、孔子学院建设促进来华留学生教育 |
四、“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的结构分布特点 |
五、进一步规范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 |
六、来华留学生教育成果逐步显现 |
第三节 深化改革时期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主要特点 |
一、国际政治环境为留学生教育提供发展机遇 |
二、市场因素在来华留学生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
三、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存在局部结构失衡 |
四、派出和接收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制度逐步完善 |
第三章 留学生教育契合国家战略的功能日益突出(2010-2018) |
第一节 向“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留学生教育的新进展 |
一、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基本政策 |
二、中俄人文交流机制推动赴俄留学生教育发展 |
三、中国与东盟人文交流机制促进向泰国和马来西亚派遣留学生 |
四、非通用语种建设加快向印度和巴基斯坦派遣留学生 |
五、派出留学生教育的管理日趋完善 |
六、留学生教育深化对“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综合情况的了解 |
第二节 “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提质增效的新格局 |
一、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并重的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 |
二、“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加速发展 |
三、对“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教育援助的持续增长 |
四、提高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以临床医学专业为例 |
五、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变迁 |
六、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安全问题及应对措施 |
第三节 加速发展阶段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主要特点 |
一、“一带一路”倡议全面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 |
二、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呈现双向增长趋势 |
三、来华留学生教育从强调规模向规模与质量并重的观念转变 |
四、“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安全面临新挑战 |
第四章 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演进过程、历史经验及深层次问题 |
第一节 影响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
一、国际政治、世界经济对留学生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
二、“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的教育水平是与中国教育合作的基础 |
三、中国经济实力和教育政策决定留学生教育的发展走向 |
第二节 派出与接收留学生教育的演进过程、内在联系与特征 |
一、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发展的演进过程 |
二、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内在联系及特征 |
第三节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的历史经验 |
一、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并举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 |
二、法制化建设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发展的保障 |
三、国际化和市场化是“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的重要内驱力 |
四、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促进中外人文交流 |
第四节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
一、向“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留学生教育仍缺乏系统规划 |
二、“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应加速转变观念 |
三、“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的安全问题亟待多方联动 |
第五章 新时期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留学生教育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充分认识留学生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
一、留学生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独特地位 |
二、留学生教育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快速融入全球教育体系 |
三、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优秀的开拓者与践行者 |
第二节 大力发展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派出留学生教育 |
一、建立科学严谨的出国留学信息统计机制 |
二、加大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选派留学生的资助力度 |
三、加强“一带一路”区域研究,提供就业政策支持 |
第三节 全面提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 |
一、尊重教育发展规律,服务国家整体发展 |
二、加快推进法治化进程,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
三、适当控制规模,发展“一带一路”精英教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
(5)中印电影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由 |
(二) 研究意义 |
(三)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四)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五) 创新与不足 |
一、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 |
(一) 基本概念 |
(二) 相关理论 |
二、中印两国电影产业发展历程与竞争力现状 |
(一) 中印两国电影产业发展历程 |
(二) 中印两国电影产业竞争力现状 |
三、中印两国电影产业竞争力影响要素比较 |
(一) 生产要素比较 |
(二) 需求条件比较 |
(三) 相关支持产业比较 |
(四) 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比较 |
(五) 辅助因素比较分析 |
(六) 小结 |
四、提升中国电影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分析 |
(一) 充分挖掘传统文化 |
(二) 充分开发国内外市场 |
(三) 建立电影产业集群 |
(四) 完善政府政策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印度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办学发展研究(1980-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选题的意义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一) 印度高等教育 |
(二) 跨境高等教育 |
(三) 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办学 |
三、文献综述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一) 主要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方法 |
五、创新点 |
第一章 印度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办学的第一阶段(1980-1990) |
一、萌芽初期印度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办学背景及原因 |
(一) 政府推行国际合作办学政策 |
(二) 政府经济改革的鼓励 |
(三) 苏联政府的资助 |
(四) 教育私有化政策取向 |
(五) 新型中产阶级的选择 |
(六) 美国信息科技公司进入 |
(七) 渴求发达国家的教育资源 |
二、萌芽初期印度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办学的概况及特点 |
(一) 办学主体多元化 |
(二) 办学资金多渠道化 |
(三) 办学层次多样化 |
三、萌芽初期印度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办学的积极作用 |
(一) 美国教育资源的引进,提高了办学实力 |
(二) 美国办学理念的引入,加快了国际化进程 |
(三) 美国办学计划的启动,实现了同世界的文化交流 |
(四) 美国高等教育机构,为印度培养了杰出人才 |
第二章 印度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办学的第二阶段(1991-2000) |
一、印度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办学得以成长的背景及原因 |
(一) 地理特征 |
(二) 社会特征 |
(三) 政治特征 |
(四) 经济特征 |
(五) 文化特征 |
二、成长时期印度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办学的概况 |
(一) 上层阶级入学出国 |
(二) 课程体系国际化 |
(三) 加强海外就业合作 |
(四) 归国人才投资办学 |
三、成长时期印度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办学的特点 |
(一) 学术专业的充分 |
(二) 研究活动的丰富 |
(三) 科研人员的兴盛 |
四、成长时期印度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办学的个案-印度理工学院 |
(一) 国际合作办学的源起 |
(二) 国际合作办学的进步 |
五、结语 |
第三章 印度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办学的第三阶段(2001-2018) |
一、印度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办学快速上升的背景及原因 |
(一) 富裕与贫困并存 |
(二) 电信与数码鸿沟 |
(三) 全方位的企业世界 |
(四) 一个全球市民社会 |
二、快速上升期印度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办学的概况 |
(一) 尼泊尔学生交换项目 |
(二) 不丹教育合作项目 |
三、快速上升期印度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办学的特点 |
(一) 良好的竞技形态 |
(二) 饱满的配置形态 |
(三) 跳跃的运作形态 |
(四) 结语 |
四、快速上升期印度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办学的个案—德里大学 |
(一) 德里大学国际沿革 |
(二) 德里大学与中国 |
五、结论 |
第四章 印度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办学的借鉴及启示 |
一、国内留学和在国外建立实体机构结合 |
二、院校和企业合作领域集中 |
三、发展计算机软件业 |
四、加强本土知识体系的建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印留学生教育的发展历程与未来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印留学生教育的发展历程(1978—2018年) |
(一)恢复教育交流,中印留学生教育重新起步(1978—2002年) |
(二)印度来华留学呈增长趋势,新世纪后规模增长显着(2003—2012年) |
(三)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双向留学生教育迎来新的发展机遇(2013年至今) |
二、中印留学生教育的发展特点 |
(一)留学生教育深受政治外交关系的影响 |
(二)印度来华留学生主要集中在医学专业且规模增长迅速 |
(三)我国学生赴印度留学面对诸多困难 |
1.中印之间尚未签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 |
2.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气候、饮食难以适应 |
3.签证制度苛刻,留学信息不畅 |
三、促进中印双向留学生教育进一步健康发展的举措 |
(一)加大赴印度留学支持力度,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国别区域研究人才 |
1.扩大公派留学生规模,培养通晓印度主要官方语言的人才 |
2.扩大非语言类专业赴印度公派留学的支持力度 |
3.提高艰苦地区留学资助标准,提供更为便利的留学服务 |
4.多种方式并举,鼓励赴印度自费留学 |
(二)支持两国高校的直接合作,促进文化理解和人文交流 |
1.加快推动签署中印之间学历学位互认协议 |
2.加强正面宣传和引导,鼓励我国与印度高校之间开展合作 |
3.继续大力发展印度来华留学生教育,促进文明互鉴与交流 |
(三)明确留学生招生标准,提高留学生培养质量 |
1.统筹规划留学生招生政策,重视教育培养质量 |
2.给予高校必要的自主权,积极参与教育国际竞争 |
(8)中印高中物理教材电学部分的比较研究 ——以印度NCERT版与中国人教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教材研究现状 |
1.2.1 中外物理教材比较的研究现状 |
1.2.2 内地不同版本物理教材比较的研究现状 |
1.2.3 内地与港台地区的教材比较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意义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教材比较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教材的相关概念 |
2.1.1 教材的定义 |
2.1.2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
2.2 理论基础 |
2.2.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
2.2.2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三章 中印学制与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比较 |
3.1 中印学制比较 |
3.1.1 中国学制 |
3.1.2 印度学制 |
3.1.3 中印学制比较分析 |
3.2 中印高中课程标准的比较 |
3.2.1 课程理念的比较 |
3.2.2 课程目标的比较 |
3.2.3 课程主题的比较 |
第四章 中印高中物理教材的整体比较 |
4.1 教材内容和编排顺序 |
4.1.1 两国教材内容和编排顺序对比 |
4.1.2 两国教材中电学内容的对比 |
4.2 章首设置比较 |
4.2.1 人教版教材章首设置 |
4.2.2 NCERT版教材章首设置 |
4.2.3 两版教材章首设置比较及启示 |
4.3 教材栏目设置比较 |
4.3.1 人教版教材栏目设置 |
4.3.2 NCERT版教材栏目设置 |
4.3.3 两版教材栏目设置的比较和启示 |
4.4 插图比较 |
4.4.1 人教版教材电学部分插图 |
4.4.2 NCERT版教材电学部分插图 |
4.4.3 两版教材插图的比较和启示 |
第五章 中印高中物理教材静电场部分的案例比较 |
5.1 引入方式比较 |
5.2 内容比较 |
5.3 插图比较 |
5.4 习题比较 |
第六章 比较总结和启示 |
6.1 两套教材的特点 |
6.1.1 人教版教材的特点和不足 |
6.1.2 NCERT版教材的特点和不足 |
6.2 教材编写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中印软件业科技政策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1.2.3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简要述评 |
1.3 研究的内容和框架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框架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5 可能的创新点与难点 |
1.5.1 研究的可能创新点 |
1.5.2 研究的难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软件产业的定义 |
2.1.2 科技政策的定义 |
2.2 中印软件业政策制定的理论依据 |
2.2.1 逆境中的政策制定理论-德洛尔 |
2.2.2 比较优势理论 |
2.2.3 后发优势理论 |
2.3 中印软件业政策比较的必要性 |
第3章 中印两国软件业科技政策的发展历程 |
3.1 中国科技政策及软件业政策发展历程 |
3.1.1 深化改革阶段(1978 年-2008 年) |
3.1.2 创新发展阶段(2008 年-2012 年) |
3.1.3 创新驱动阶段(2012 年至今) |
3.2 印度科技政策及软件业政策发展历程 |
3.2.1 科技基础设施建立阶段(1950 年-1960 年) |
3.2.2 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阶段(1970 年-1990 年) |
3.2.3 形成科技竞争力阶段(1990 年-2001 年) |
3.2.4 迈向创新型国家阶段(2010 年至今) |
3.3 总结 |
第4章 中印软件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比较 |
4.1 中印两国软件业科技政策的目标比较 |
4.1.1 我国发展软件业的科技政策目标 |
4.1.2 印度发展软件业的科技政策目标 |
4.2 中印两国软件业科技政策的制定主体比较 |
4.2.1 我国软件业科技政策的制定主体 |
4.2.2 印度软件业科技政策的制定主体 |
4.3 中印两国科技政策的管理体制比较 |
4.3.1 我国科技政策的管理体制 |
4.3.2 印度科技政策的管理体制 |
4.4 总结 |
第5章 中印两国软件业科技政策的工具比较 |
5.1 中印两国的科技人才培养政策比较 |
5.1.1 中国和印度软件业的人才培养现状 |
5.1.2 中国和印度软件业人才培政策 |
5.2 中印软件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
5.2.1 我国软件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
5.2.2 印度软件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
5.3 中印两国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对比 |
5.3.1 中国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 |
5.3.2 印度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 |
5.4 总结 |
第6章 中印两国软件业的相关政策及实施—以社交软件为例 |
6.1 中国-微信(即时通信)和抖音(音乐短视频)的发展历程及相关政策 |
6.1.1 微信的发展历程和相关政策 |
6.1.2 抖音的发展历程和相关政策 |
6.2 印度-Whatsapp(即时通信)和(Tik Tok)的发展历程及相关政策 |
6.2.1 Whatsapp的发展历程和相关政策 |
6.2.2 Tik Tok的发展历程和相关政策 |
6.3 中印两国软件业政策实施效果对比 |
6.3.1 政策的制定以及法律法规应该以当前的用户市场为导向 |
6.3.2 软件业的发展要具有包容性 |
第7章 完善我国软件业科技政策的建议 |
7.1 印度软件业科技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
7.1.1 建立健全的科技政策决策程序 |
7.1.2 完善科技人才培养政策 |
7.1.3 优惠软件业税收政策 |
7.2 完善我国软件业科技政策的对策 |
7.2.1 将软件业作为信息产业的重心 |
7.2.2 建立完善的政策及创新体系 |
7.2.3 加快软件园区的建设和发展 |
7.2.4 落实人才培养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 |
7.2.5 加强和印度及发达国家的交流和合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理想与现实:印度独立以来的中产阶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二、既有的印度中产阶级研究回顾 |
三、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创新及局限 |
第一章 理论溯源与概念界定 |
第一节 理论溯源 |
一﹑社会不平等与分层 |
二、社会分层研究的价值取向 |
三、社会分层常用的基本概念 |
四、社会分层理论分析 |
五、本文的研究策略——现代化视角下的印度中产阶级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一、阶级、阶层与群体 |
二、与“中产”相关的类似概念 |
三、谁是中产阶级?——中产阶级的界定 |
第二章 殖民地时期的印度中产阶级 |
第一节 印度传统社会的群体与分层 |
一、印度社会中的群体 |
二、阶级、社群还是种姓?——“印度化”的阶级分析 |
第二节 印度中产阶级产生的历史背景 |
一、古代印度社会专制的基础 |
二、莫卧儿时期——中产阶级的萌芽 |
第三节 英国殖民统治下印度中产阶级的形成 |
一、印度中产阶级的形成 |
二、殖民地时期印度中产阶级的构成 |
三、殖民地时期印度中产阶级的特点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经济改革前印度经济发展与中产阶级的变迁 |
第一节 印度现代化的开启与中产阶级结构的变动 |
一、尼赫鲁时期:现代化的开启 |
二、经济计划的执行与中产阶级结构的变动 |
第二节 印度城市中产阶级的基本状况 |
一、一项意义深远的调查——印度城市中产阶级的画像 |
二、数据得出的结论 |
第三节 印度农村经济发展与中产阶级的变动 |
一、印度土地改革及其影响 |
二、绿色革命与农村中产阶级的发展 |
第四节 经济改革前印度中产阶级变迁的原因 |
一、国家主导下的发展政策 |
二、经济结构调整 |
三、城乡结构变化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经济改革以来印度中产阶级的壮大 |
第一节 1990年以来的印度“新”中产阶级 |
一、“旧”中产阶级:殖民地时期至20世纪80年代 |
二、新中产阶级:20世纪90年代自由化改革以来 |
第二节 经济改革以来印度中产阶级的状况 |
一、经济改革过程简述 |
二、印度中产阶级的壮大 |
第三节 “新”中产阶级的典型:印度IT业的从业者 |
一、印度IT业状况 |
二、IT从业人员的描画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独立以来的印度中产阶级与政治稳定 |
第一节 中产阶级的政治意识 |
一、变化无常,随波逐流 |
二、冷漠疏离,令人失望 |
三、从认同政教分离到支持印度教复兴 |
第二节 中产阶级的政治参与 |
一、“强权”抑或“自由”:20世纪70年代的激进运动 |
二、从“世俗”转向“神圣”: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产阶级 |
三、融合与重塑:印度教特性对中产阶级的影响 |
第三节 中产阶级的思想困惑及其政治惰性 |
一、思想困惑 |
二、政治惰性及其消极影响 |
第四节 政治稳定的挑战 |
一、国大党势力的衰弱 |
二、印度教的复兴 |
三、现代化与传统的冲突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印度独立以来中产阶级的婚姻、生活方式及教育状况 |
第一节 印度独立以来的中产阶级婚姻 |
一、历史背景述论 |
二、印度独立后妇女地位的提高 |
三、择偶标准 |
四、夫妻关系 |
第二节 印度独立以来的中产阶级生活方式 |
一、现代化的日常生活方式 |
二、多元化的饮食 |
三、时尚化的休闲 |
四、精致化的文化 |
第三节 印度独立以来的中产阶级教育状况 |
一、独立以来印度教育的发展 |
二、文化资本:一种理论 |
三、教育与中产阶级知识精英的官僚化 |
四、中产阶级知识精英:文化资本积累机制的表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中印高等教育发展的比较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以柳州C学院中印SGMW汽车学院为例[D]. 韦金孜.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2]中国-印度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对比研究[D]. 曾晶.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3]“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印教育交流合作[J]. 向元钧. 南亚研究季刊, 2020(04)
- [4]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研究(1978-2018)[D]. 杨薇.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6)
- [5]中印电影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D]. 刘亚男. 山东大学, 2020(10)
- [6]印度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办学发展研究(1980-2018)[D]. 王晨.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7]“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印留学生教育的发展历程与未来趋势[J]. 吴霓,杨薇.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03)
- [8]中印高中物理教材电学部分的比较研究 ——以印度NCERT版与中国人教版为例[D]. 王钰铭. 扬州大学, 2020(05)
- [9]中印软件业科技政策比较研究[D]. 苏海鑫. 湘潭大学, 2019(02)
- [10]理想与现实:印度独立以来的中产阶级研究[D]. 管辉. 云南大学, 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