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诊治最新进展

糖尿病诊治最新进展

一、糖尿病诊断治疗的最新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夏章[1](2021)在《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长期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糖尿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特点。目前有关小组活动长期效果评价的研究较为少见,小组活动长期效果尚不明确。对已有研究检索发现,多数研究报告了临床指标,对糖尿病预后不良事件报告较少,故本次研究将分两部分开展,通过系统综述来评估自我管理对患者临床指标的长期影响,通过随访研究来评估自我管理对患者预后不良事件的长期影响,以补充系统综述分析结果的不足。研究目的1.研究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血压、体重控制、生存质量、心血管病事件、自我管理依从性、就诊次数、死亡事件的长期影响。分析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的相关影响因素。2.研究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合并症及死亡的影响。分析干预组患者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和死亡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3.探讨自我管理小组活动改进方法和干预重点。研究方法1.采用系统综述的方法,检索建库至2020年7月28日发表的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随机对照试验和群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筛选与研究质量评价过程由两名研究者独立开展。使用Cochrane Q检验和不一致指数检验评估异质性,若纳入研究异质性小或异质性大但异质性来源可识别,则选用均数差值(mean difference,MD)作为效应指标,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计算总体效应值,并进行Meta回归与亚组分析、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分析;若纳入研究异质性大且来源无法识别,则只进行描述性分析。参照证据推荐分级的评估、制定与评价系统评估证据质量。使用Revman5.3、Microsoft Excel 2019 绘图,使用 Stata16.0、GRADE Profiler 3.6 分析数据。2.采用现场调查和信息系统匹配的方法,对北京市房山区2014年7月-11月参与自我管理小组活动试验的500名研究对象进行随访。通过现场调查收集患者人口学信息、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信息,通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系统确认患者存活情况,通过北京市死因监测系统收集患者死亡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小组活动与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及死亡发生的关系。以自我管理患者为分析对象,分析其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死亡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及交互作用。使用SAS9.4软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系统综述共纳入25项研究5 071名随访患者。2项研究为低风险,1 1项研究为风险不确定,12项研究为高风险。分析结果显示,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对患者糖化血红蛋白[MD=-0.39%(95%CI:-0.56,-0.21)]、舒张压[MD=-1.32 mmHg(95%CI:-2.44,-0.21)]、收缩压[MD=-1.92 mmHg(95%CI:-3.47,-0.37)]的长期效果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研究开展后12个月降低效果最显着,其中糖化血红蛋白可能受发表偏倚影响,舒张压和收缩压结果不够稳健。小组活动对患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体质指数、体重的长期效果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其中体质指数结果不够稳健且可能受发表偏倚影响。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生存质量、自我管理依从性、就诊次数、心血管病事件、死亡事件无法进行Meta分析。除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体重证据质量等级为中外,其他指标证据质量等级为低或极低。医生/护士/专家开展小组活动[MD=-0.53%(95%CI:-0.79,-0.27)]、小组活动持续开展[MD=-0.87%(95%CI:-0.79,-0.27)]是糖化血红蛋白降低有利因素。家属/好友参与、小组患者数≤1 0人、患者年龄<60岁是糖化血红蛋白降低的可能有利因素。2.现场调查随访362人,随访率为72.40%,信息系统匹配483人,随访率为96.60%。分析结果显示,控制协变量后,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对患者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死亡发生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对自我管理患者而言,自我效能得分≥80分是防止糖尿病肾病[OR=0.06(95%CI:0.01,0.59)]、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OR=0.06(95%CI:0.01,0.55)]发生的保护因素;生活在城镇[OR=0.24(95%CI:0.07,0.89)]是防止并发症发生的保护因素。相比家庭人均月收入1000元以下,收入在 1000-3000 元[OR=0.28(95%CI:0.08,0.98)]是防止高血脂发生的保护因素;家庭人均月收入在1000-3000元[OR=0.36(95%CI:0.14,0.88)]、≥3000 元[OR=0.15(95%CI:0.03,0.70)]、入组前自报发生某些合并症[OR=0.20(95%CI:0.07,0.52)]是防止其他合并症发生的保护因素。居住地为城镇[OR=0.16(95%CI:0.04,0.55)]是防止入组后死亡发生的保护因素。家庭人均月收入与自我效能得分、家庭人均月收入与入组前合并症自报情况、居住地与糖尿病病程存在相加效应交互作用。研究结论1.糖尿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对患者糖化血红蛋白降低有一定的长期效果,对血压降低可能有长期效果,对血脂、体重控制、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死亡未见影响,对患者生存质量、自我管理依从性、就诊次数的长期影响尚无法定论。2.医生/护士/专家开展小组活动、小组活动持续开展是糖化血红蛋白降低有利因素,自我效能高是防止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保护因素,收入水平低、农村居民是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及死亡发生的危险因素。3.建议自我管理小组活动由医生/护士/专家来组织开展,以患者自我效能提高为核心目标,同时建立小组活动持续开展机制,以期实现自我管理效果长期维持。4.建议把低收入人群和农村居民作为今后糖尿病干预重点人群。

胡晗[2](2021)在《重症化慢性HBV感染者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及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重症化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肝源性糖尿病(hepatogenous diabetes,HD)的临床特点及与90天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住院治疗的265例重症化慢性HBV感染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有214例患者被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入院时均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并根据其检测值确定HD诊断。将重症化慢性HBV感染者分为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组、肝硬化(liver cirrhosis,LC)组和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组,其中CHB患者无LC基础,且LC患者未进展为ACLF,探讨不同分组患者HD的临床特点;根据入院后90天内ACLF患者是否死亡,分为死亡组与未死亡组,并运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ACLF患者合并HD与90天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214例重症化慢性HBV感染者中包括48例(22.4%)CHB、70例(32.7%)LC及96例(44.9%)ACLF患者。合并HD的CHB患者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水平显着高于未合并患者(P<0.05);合并HD的LC患者血小板(platelets,PLT)及稳态模型法评估胰岛β细胞功能(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2-beta-cell function,HOMA2-β)水平显着低于未合并患者(P<0.05);合并HD的ACLF患者尿酸(uric acid,UA)及HOMA2-β水平显着低于未合并患者(P<0.05)。ACLF患者HD发生率(53.1%)明显高于CHB患者(20.8%)及LC患者(47.1%)(P<0.05)。ACLF患者稳态模型法评估胰岛素抵抗(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2-insulin resistance,HOMA2-IR)、HOMA2-β、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及入院时腹水和感染发生率显着高于CHB及LC患者,而稳态模型法评估胰岛素敏感性(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2-insulin sensitivity,HOMA2-IS)、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activity,PTA)、白蛋白(albumin,ALB)、血清钠(sodium,Na+)、UA、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PLT显着低于CHB及LC患者(P<0.05)。入院后90天内有24例(25.0%)ACLF患者死亡,死亡组患者年龄、HD发生率、INR、TBIL及MELD评分显着高于未死亡组患者,而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显着低于未死亡组患者(P<0.05)。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年龄、HD、INR、TBIL及MELD评分是与入院后90天内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HD(HR=3.601,95%CI:1.342~9.661)及年龄(HR=1.045,95%CI:1.010~1.082)是与ACLF患者入院后90天内死亡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重症化慢性HBV感染者随着急性及慢性肝脏损伤程度的加重出现明显胰岛素抵抗及胰岛素敏感性降低,HD发生率明显增加。2、重症化慢性HBV感染者中LC及ACLF患者HD的发生与胰岛β细胞功能降低有关。3、年龄及HD是与ACLF患者入院后90天内死亡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

谭晓宁[3](2021)在《于大君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疗效评价与用药规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慢性肾脏病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肾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并且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卫生水平的显着提升以及人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及人口老龄化社会进程的不断加速,我国慢性肾脏病的发病率正呈逐年攀升的趋势发展。目前,对于本病的西医治疗主要以支持治疗与对症治疗为主,并且结合本病的分期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慢性肾脏病早期,主要以治疗原发病、延缓病程进展为主;慢性肾脏病中期,在上述治疗措施的基础上,需要对患者的并发症情况进行评估,进而采取积极的干预及治疗。慢性肾脏病的晚期,则需要考虑进入肾脏替代治疗,并且采取相应的对症治疗及支持治疗等。但是上述治疗措施,只能控制患者的原发病及并发症,但是无法较好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中医药干预及治疗对于本病具有显着的优势,不仅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而且可以延缓慢性肾脏病病理改变的进展。挖掘中医名家诊疗慢性肾脏病的临床经验,对于中医药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于大君教授,从事肾脏疾病的诊疗三十余年,对于慢性肾脏病的诊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目的借助数据分析及数据挖掘软件,对于大君教授诊治慢性肾脏病的临床医案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挖掘分析,评价于大君教授诊疗慢性肾脏病的临床疗效,并且挖掘其诊疗慢性肾脏病的用药规律。从而全面总结于大君教授诊治慢性肾脏病的学术思想及经验,为慢性肾脏病的诊疗提供中医药方法的参考及借鉴。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肾病科于大君教授门诊就诊,并且明确诊断为慢性肾脏病的患者。主要研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病历信息、处方及其辅助检查等。应用Excel建立数据库,统计患者的基本信息、原发病、病程、合并症、并发症、临床症状、辅助检查、辨证、处方等。应用SPSS Modeler18.0、SPSS Statistics 25.0软件及古今医案云平台进行数据挖掘。结果患者基本信息及疾病基本情况:本研究共纳入慢性肾脏病患者54人,其中男性33例,占总人数的61%;女性21例,占总人数39%。其中年龄最小者30岁,最大者85岁,平均年龄57.91±15.56岁。年龄分布在60-69岁的患者人数最多,为15例。54例患者中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者29例,约占53.7%,其次为肾病综合征11例,约占20.37%;代谢性疾病肾损害患者7例,药物性肾损害1例,恶性肿瘤相关性肾病3例,自身免疫性疾病肾损害1例;高血压肾损害2例。54例患者中病程最短者1年余,病程最长者30余年。平均病程年限为7.54±0.81年。其中患病病程6-10年者最多,为24例,约占44.4%。54例患者中合并症主要以原发性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及2型糖尿病为主,其中原发性高血压39例,高脂血症32例,高尿酸血症29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5例,2型糖尿病患者11例。54例患者中慢性肾脏病的并发症中以CKD-MBD及肾性贫血为主,其中并发CKD-MBD者28例,肾性贫血者18例。54例患者治疗前CKD分期主要以3期为主,27例,占纳入患者的50%。其次2期患者15例,约占27.8%,4期患者7例,占13%,5期患者5例,占9.3%。54例患者的中医病名诊断主要以虚劳为主,共计19例,血尿12例,尿浊及水肿各占10例,有3例患者诊断为腰痛。中医辨证分型,其中主证以气阴两虚证为主,其次为脾肾气虚证、肝肾阴虚证及脾肾阳虚证。兼证主要以湿瘀互阻证为主,其次为痰浊中阻证、中焦湿热证及脾虚水湿证。患者治疗前后的常见症状主要以倦怠乏力、食少纳呆、气短懒言、脘腹胀满、水肿、夜尿清长、腰酸膝软为主。疗效评价结果:疗效评价结果:将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进行比较,由治疗前的21.52±7.55降至治疗后10.26±4.20,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将患者治疗前后血肌酐、内生肌酐清除率变化情况进行比较,血肌酐由治疗前158.33±85.39降至145.94±85.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生肌酐清除率由治疗前48.02±21.81升至55.06±28.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4例患者经中西医结合治疗3个月后,中医症状变化且显效患者13例,有效患者39例,稳定患者2例。治疗前后内生肌酐清除率显效患者15例,有效11例,稳定20例,无效8例。治疗前后血肌酐显效患者10例,有效9例,稳定27例,无效8例。数据挖掘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16张处方,共涉及药物164味。其中黄芪为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约为88.43%。使用频率大于50%的中药有7味,依次为黄芪、熟地黄、丹参、山药、陈皮、泽泻、黄连。164味中药的主要功效依次包括利水消肿、活血祛瘀、利水渗湿、燥湿化痰、生津养血。药物四气中使用频次最高的前4位依次是平、温、寒、微温,以上4种累计频率可达83%。药物五味主要以甘、苦、辛、淡为主,累计频率达89%。较少使用性味酸、涩的中药。药物归经主要以肝、脾、肺、肾、胃为主,累计频率达81%。对216张处方中164味中药进行复杂网络分析,得到核心药物组合的复杂网络图。其中核心药物组成依次包括黄芪、熟地黄、丹参、山药、陈皮、黄连、泽泻、党参、莪术、巴戟天。结论1.于大君教授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脏病,可显着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对于2、3期患者内生肌酐清除率及血肌酐具有显着疗效。对于4、5期患者治疗前后内生肌酐清除率及血肌酐的差异虽然不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但其变化体现为逐步改善的发展趋势。上述结果与纳入患者的年龄较大,疾病病程较长、观察治疗周期较短、纳入4、5期患者的合并症与并发症较多等因素相关。2.通过对上述54例患者216张处方的数据挖掘得出于大君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的常用高频药物主要为黄芪、熟地黄、丹参、山药、陈皮、泽泻、黄连。临床遣方用药较为平和,以平补平泻为主。于大君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以扶正为主兼顾祛邪,扶正以健脾和补肾为主,临床常用黄芪、党参、熟地黄、山药、白术等健脾益肾。在益气养阴的基础上尤其重视温阳,常用巴戟天等。对于本虚较重的患者擅用血肉有情之品补益精血,如龟甲胶、鹿角胶等。祛邪主要针对湿热、痰浊、瘀血、气滞为主。常用荷叶、薏苡仁、黄连等清热利湿;石菖蒲、苍术等燥湿化痰;丹参、莪术、地龙、鬼箭羽等活血化瘀通络;陈皮、苏梗等行气。在兼顾本虚标实之外尤其重视给邪以出路,常用大黄等通腑泄浊;泽泻、萆薢等利尿通淋。而且根据以药测方,总结于大君教授临床诊治慢性肾脏病的常用方剂。常用益气补肺常用如玉屏风散,益气固表;补脾健脾常用如升阳益胃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益肾滋阴温阳常用如肾气丸、左归丸、右归丸、龟鹿二仙胶;肺脾肾兼顾常使用如参芪地黄汤、麦味地黄汤等地黄汤系列方;对于以大量蛋白尿为主,表现为肾虚失其固摄的患者使用如金锁固精丸等。针对湿热之邪,属于湿滞脾胃者常用平胃散;湿热内蕴者常使用苏叶黄连汤、三仁汤;湿热下注者八正散、四妙丸;针对痰浊之邪,常使用二陈汤、橘皮竹茹汤;针对气滞者常使用柴胡疏肝散、越鞠丸、半夏厚朴汤;针对瘀血之邪,常使用鬼箭羽、泽兰、益母草等血水同调;或丹参、延胡索、郁金等气血同调;或水蛭、地龙、穿山龙等活血通络。其次,重视给邪以出路,邪去则正安。利小便常使用方剂如八正散、冬葵子茯苓散等;常用药如车前子、白茅根等;通大便常用熟大黄,因气阴两伤,肠道失润者,常伍麻子仁等质润多脂之品。3.于大君教授对于慢性肾脏病的治疗常从脏腑辨证论治及病因辨证论治入手,脏腑辨证论治主要从肺、脾、肾三脏入手,从肺论治,主要由于肺气亏虚,卫外不固,风热毒邪侵袭肺络所致,发病之初往往以风热表实证为主,久则转变为肺气亏虚证。故发病之初以疏风清热解毒利咽为主,兼以益气固表;从脾论治,主要由于脾气亏虚,湿邪内蕴所致。因此临床常从健脾化湿入手论治;从肾论治,主要由于肾虚为主,进而需区分以偏阴虚还是偏阳虚为主,或者阴阳两虚,治疗主要采取补肾温阳或滋肾养阴,同时需兼顾其阴阳互根,临证遣药组方需谨记滋阴须佐温阳,温阳不忘滋阴。其次,蛋白尿是慢性肾脏病的常见临床表现之一,中医认为蛋白质为人体内的精微物质,肾失固摄是导致精微物质外泄是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于大君教授临床上常用补肾涩精法治疗蛋白尿。病因辨证论治主要从湿热、痰浊、瘀血论治,于大君教授认为湿热之邪贯穿慢性肾脏病的始终。因此,清热利湿为治疗慢性肾脏病的基础。进而根据其病因偏痰浊与血瘀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治法。于大君教授临床用药具有如下特点:首先,临证遣方用药具有精细平和,用量轻巧的特点。临床常选用性味平和之品。其次,于大君教授认为阳气为全身之气的根本,温煦、推动全身气机的运行,阳气亏虚,则气机壅滞,久则酿生湿、浊、痰、瘀等邪。因此,治疗上针对此类本虚标实之证,在扶正祛邪的基础上尤其注重温阳;临床组方配伍注重调畅气机、给邪气以出路,擅用“通法”。慢性肾脏病的病机以本虚标实为主,标实常以湿、浊、痰、瘀等邪为主,以上诸邪易壅塞气机而致病,故宜用通法,宣通气机,气机调畅,邪去正安。

柯鑫璐[4](2021)在《不同骨密度2型糖尿病痰湿证患者炎症因子和肥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比分析不同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2型糖尿病(Type 2diabetes mellitus,T2DM)痰湿证患者的性别、年龄、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病程、血压、身高、体重、不同肥胖指标(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颈围、腹围、腰围、臀围、腰高比、腰臀比)、血磷、血钙、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促炎因子-白介素(Interleukin,IL)IL-1β、IL-2、IL-6、IL-8,抑炎因子IL-10的差异,分析上述指标对T2DM痰湿证合并OP的影响及各指标与患者BMD的相关性,为中医防治T2DM痰湿证合并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提供治疗靶点的依据。方法:收集符合T2DM痰湿证诊断标准的患者110例,使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DXA)对纳入患者进行BMD测定,根据T值结果,分为T2DM痰湿证骨量正常组36例(T≥-1.0SD),T2DM痰湿证骨量减少组37例(-1.0SD<T<-2.5SD),T2DM痰湿证骨质疏松组37例(T≤-2.5SD)。通过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DM病程、血压、身高、体重、BMI、腹围、腰围、臀围、腰高比、腰臀比、血磷、血钙、PTH、促炎因子IL-1β、IL-2、IL-6、IL-8、抑炎因子IL-10,对比上述指标在不同骨密度T2DM痰湿证患者之间的差异,分析各指标对T2DM痰湿证合并OP的影响及各指标与T2DM痰湿证患者BMD的相关性。结果:1.在不同BMD的T2DM痰湿证病例中,性别、年龄、DM病程、血压无统计学差异(P>0.05)。2.在不同BMD的T2DM痰湿证病例中,身高无统计学差异(P>0.05)。3.在不同BMD的T2DM痰湿证病例中,骨质疏松组及骨量减少组的体重水平大于骨量正常组(P<0.01;P<0.05),骨量减少组与骨质疏松组的体重水平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T2DM痰湿证病例中,体重与腰椎BMD及髋部BMD均呈明显负相关关系(P<0.01;P<0.01)。4.在不同BMD的T2DM痰湿证病例中,骨质疏松组的BMI水平高于骨量正常组(P<0.05)。骨质疏松组和骨量减少组、骨量减少组和骨量正常组的BMI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BMI与腰椎BMD及髋部BMD呈负相关关系(P<0.05;P<0.01)。5.在不同BMD的T2DM痰湿证病例中,骨质疏松组的颈围明显长于骨量正常组和骨量减少组(P<0.01;P<0.01)。骨量减少组和骨量正常组的颈围无统计学差异(P>0.05)。颈围与腰椎和髋部的BMD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P<0.01)。6.在不同BMD的T2DM痰湿证病例中,骨质疏松组的腹围长于骨量正常组(P<0.05),腹围在骨质疏松组与骨量减少组、骨量减少组与骨量正常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P>0.05)。腹围与腰椎BMD及髋部BMD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P<0.01)。7.在不同BMD的T2DM痰湿证病例中,腰高比、腰臀比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P>0.05)。但二者在骨质疏松组有大于骨量正常和骨量减少组的趋势。8.在不同BMD的T2DM痰湿证病例中,血钙、血磷、PTH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9.在不同BMD的T2DM痰湿证病例中,骨质疏松组的IL-1β水平高于骨量正常和骨量减少组(P<0.05;P<0.05)。骨质疏松组的IL-6水平高于骨量正常组与骨量减少组(P<0.01;P<0.05)。IL-1β与腰椎BMD及髋部BMD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P<0.01),IL-6与腰椎BMD及髋部BMD均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P<0.01)。腰椎及髋部的BMD水平会随着IL-1β和IL-6的升高而下降。10.体重、BMI、颈围、腹围、IL-1β、IL-6是T2DM痰湿证合并OP的危险因素。结论:1.体重、BMI、颈围、腹围、IL-1β、IL-6是T2DM痰湿证合并OP的危险因素。2.肥胖和促炎因子中的IL-1β、IL-6会降低T2DM痰湿证患者的BMD水平。

刘琳娜[5](2021)在《灸药结合调节糖尿病肾病大鼠FN/TGF-β1蛋白表达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实验采用高脂高糖饲料喂养结合注射链脲佐菌素(STZ)的方法,建立2型糖尿病肾损害(diabetic nephropathy,DN)的动物模型,应用灸药结合,即中药贴敷神阙穴配合内服组方(金匮肾气丸合五子衍宗丸加减),对DN模型大鼠进行干预性治疗,并以单一内服中药组方(金匮肾气丸合五子衍宗丸加减)及单一外敷神阙穴为对照,旨在通过检测模型大鼠血糖、肌酐(Scr)、尿素氮(BUN)、血脂以及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法检测肾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及纤维连接蛋白(FN)的含量,探讨灸药结合对DN大鼠肾损害的治疗作用及其可能机制,为临床中医药治疗DN提供证据支持。材料与方法:健康SPF级雄性大鼠50只,体重在250g±20g,适应性喂养1周。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10只,常规饲料喂养,造模组40只,高脂高糖饲料喂养。均在适宜室温下饲养28天。造模组中大鼠体重不达340±10g者剔除。造模前禁食12h后对造模组大鼠腹腔以50mg/kg剂量的STZ进行注射,72h后测空腹血糖≥16.7mmol/L即为造模成功,列入观察,其中血糖不达标者补注STZ一次。空白对照组注入同剂量的无菌枸橼酸缓冲液,继续普通饲料喂养,造模组继续给予高脂高糖饲料,自由进食水喂养。从空白对照组和造模组中各随机抽取8只,进行眶静脉取血;定量检测Scr、BUN,(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大鼠出现了肾损害。造模期间因体重或血糖太低或不耐受死亡共剔除12只。造模组大鼠用SPSS22.0随机法分为四组,即模型对照组、内治组、外治组、灸药结合组,各7只。内治组按照4ml/kg/d灌胃金匮肾气丸和五子衍宗丸合方加减组方治疗;外治组选用附子、肉桂等药物研磨黄酒调匀贴敷神阙穴同时灌注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1次/d;灸药结合组是两种治疗方法相配合;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每天同一时间灌胃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各组7d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结束后,测量大鼠血糖、血脂、Scr、BUN的含量;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肾组织中转换因子β1及FN蛋白的表达。结果:1.对大鼠一般症状的影响:造模组大鼠少神乏力、活动迟缓、毛色不光泽、饮食量及饮水量逐渐增加。给药治疗后,以上症状明显改善,但相比较而言,灸药结合组大鼠精神状态、毛色及身体灵活度等状态优于内治组及外治组。2.对大鼠FBG的影响:治疗后,各治疗组的血糖值与模型对照组血糖值相比呈下降趋势(P<0.05)并高于空白对照组血糖值;内治组和外治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灸药结合组的血糖值明显优于内治组和外治组(P<0.01)。3.对大鼠血脂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TC、TG、LDL-C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各治疗组TC、TG、LDL-C含量下降,尤其以灸药结合组差异性更大(P<0.01);其余四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HDL-C含量明显降低(P<0.05)。4.对大鼠Scr、BUN的影响:模型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Scr、BUN明显升高(P<0.05);治疗给药组无论Scr、BUN均较模型对照组低,且差异化有统计学意义,尤其以灸药结合组更明显(P<0.01);内治组和外治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5.Western-Blot法检测肾组织中的TGF-β1及FN: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的TGF-β1、FN的蛋白表达水平升高,灰度值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内治组、外治组、内外结合组的TGF-β1及FN蛋白表达含量均显着降低(P<0.01),具有统计学差异;内治组和外治组的TGF-β1及FN蛋白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治疗组相比的灸药结合组的TGF-β1及FN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灸药结合的干预治疗可以改变DN大鼠的一般状态,改善糖尿病肾病早期肾损害的部分病理症状。2灸药结合可以降低血糖、血脂、Scr、BUN的含量,调节糖脂代谢紊乱,能够祛痰活血,化瘀通络。3灸药结合可以下调TGF-β1及FN的蛋白表达,抑制肾小球及肾脏纤维化病变进程,降低肾小球高滤过率,改善肾功能,有效减缓DN的发展。

黄馥桦[6](2021)在《低收入2型糖尿病患者HbA1c预测模型的构建及综合代谢现状调查》文中认为目的:调查低收入人群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自我管理水平及综合代谢现状,揭示影响低收入人群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主要影响因素;建立低收入人群2型糖尿病患者的基线数据库,为循证医学提供依据,实现糖尿病患者的精准个体化治疗,为制定切实可行的循证护理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中顺序性解释策略,按照量性-质性的研究顺序进行,首先应用糖尿病健康教育相关因素的调查问卷、《糖尿病健康知识及行为能力量表》、《中文版糖尿病痛苦量表》进行横断面调查,收集低收入2型糖尿病患者人口基本信息资料、既往参加糖尿病健康教育情况、糖尿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行为管理能力、心理痛苦现状;患者综合的生化代谢指标,探讨患者血糖管理的影响因素;对于影响血糖控制的因素,再通过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进一步深入分析。将糖化血红蛋白指标按%为界分为两组,制定访谈提纲,对各组的个案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最后结合量性研究的结果和质性访谈的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客观揭示低收入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的影响因素。收集数据经双人编码、核对、数据录入、校对,采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包括正态性检验、描述性统计分析、两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多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绘制ROC曲线等。质性研究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对10名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和11名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采用Colaizzi的七步分析法对质性研究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量性研究的结果:(1)低收入2型糖尿患者知识行为量表得分的达标率只有22.14%,23.69%的患者心理痛苦程度在中等及以上,需要引起临床关注。(2)低收入2型糖尿病患者综合代谢的达标率极低:糖化血红蛋白的达标率为26.41%、血压的达标率为20.39%,血脂的达标率为18%,BMI的达标率为58.44%,综合代谢均达标的患者只有5位,占比0.97%。(3)经单因素及进一步的二元logstic回归分析提示,低收入2型糖尿病患者用药情况、知识量表得分、行为量表得分、心理痛苦量表得分是Hb A1c达标与否的独立影响因素。通过绘制ROC曲线,进一步计算知识量表、行为量表得分、心理痛苦量表得分在糖化血红蛋白达标与否中的临界点,得出三个量表对于影响糖化血红蛋白达标与否中的临界点分别为44.5、47.5、36.5。(4)68.7%的低收入2型糖尿病患者没有参加过糖尿病相关的知识培训,81.6%的患者最希望通过医生的介绍来获取疾病的相关知识,最希望得到的糖尿病管理知识为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以及患病时的护理,他们无法坚持饮食、运动、及药物等自我管理方式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相应的知识。2.质性访谈的结果:(1)血糖控制的保护因素:规范的自我管理,包括药物、监测血糖、获取糖尿病健康教育相关知识、了解糖尿病并发症、坚持运动、严格管理好饮食、定期复查以及综合控制;患者优秀的个人品、个体特征、患者对待疾病的心态、心情的调节;良好的环境因素的支持。(2)血糖控制的危险因素:患者缺乏规范的、综合的自我血糖管理,血糖控制率低下;患者缺乏与糖尿病健康教育相关的知识有关,对血糖管理、控制的知晓率低下;患者个人的品质、对待疾病的态度等自身因素相关;缺乏患者周围的环境因素如家庭、社区等的支持。结论:1.低收入2型糖尿患者自我管理知识及自我管理能力水平较低,存在与糖尿病相关的心理痛苦发生率较高,需引起临床关注。2.低收入2型糖尿病患者综合代谢达标率极低,血糖、血压、血脂综合代谢均达标的患者只占0.97%。3.低收入2型糖尿病患者用药情况、知识量表得分、行为量表得分、心理痛苦量表得分是影响Hb A1c达标与否的主要因素。患者规范的自我管理、优秀的个人品质及良好的环境支持是促进糖化达标的保护性因素;相反,患者缺乏规范的、综合的自我管理、消极地应对疾病的态度及缺乏良好的环境支持是血糖控制的不利因素。4.低收入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相关的知识非常欠缺,并且获取知识的途径非常有限,这也是导致患者血糖控制不佳的一个重要因素。

徐晓擎[7](2021)在《加味参芪地黄汤对Ⅲ、Ⅳ期糖尿病肾病患者VEGF、Ang-2水平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加味参芪地黄汤对Ⅲ、Ⅳ期糖尿病肾病气阴两虚兼血瘀证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生成素-2(Ang-2)水平的影响,探究其对糖尿病肾病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试验设定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选自黑龙江省中医医院2019年3月至2020年10月诊断为Ⅲ、Ⅳ期2型糖尿病肾病,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兼血瘀证患者33例;对照组选自江苏省贾汪区人民医院2019年3月至2020年10月诊断为Ⅲ、Ⅳ期2型糖尿病肾病,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兼血瘀证患者33例。对照组3名患者因失访退出试验。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科素亚,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加味参芪地黄汤。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2周后与治疗前的临床疗效及血清VEGF、Ang-2水平、中医证候积分、尿蛋白定量、血糖、血脂、肾功能及安全性指标变化情况,运用SPSS23.0软件进行试验结果分析。结果:1.两组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8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2.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24h-UTP、U-m ALb、Scr、BUN、FPG、HbAlc、TC、TG水平均改善(P<0.05);且U-mALb、FPG水平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3.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相比,治疗后证候积分均降低(P<0.05)。治疗组证候总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单项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改善(P<0.05);而在倦怠乏力、腰膝酸痛、口渴喜饮、大便干结、肌肤甲错、肢体麻木方面改善程度,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4.两组治疗前后相比,VEGF、Ang-2水平均有所下降(P<0.05);治疗后治疗组VEGF、Ang-2水平降低程度皆优于对照组(P<0.05)。5.本次试验中对照组出现钾离子增高1例。两组患者肝功能、心电图、血常规、大便常规+隐血试验均未见异常。结论:1.加味参芪地黄汤能够降低Ⅲ、Ⅳ期DKD患者尿蛋白、改善肾功能、调节糖脂代谢的作用。2.加味参芪地黄汤能够显着改善Ⅲ、Ⅳ期DKD气阴两虚兼血瘀证患者中医证候。3.加味参芪地黄汤能够下调DKD患者血清VEGF、Ang-2的水平,从而保护肾小球血管内皮细胞,减少尿蛋白的排泄。

王钰雯[8](2021)在《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不同中医证型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为T2DM胰岛素抵抗的中医药诊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收集215例符合标准的T2DM患者,记录一般资料、糖代谢、脂代谢等指标。根据临床症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成痰(湿)热互结证、热盛伤津证、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统计分析T2DM中医证型与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的关系;按HOMA-IR结果进行分组,分析T2DM患者胰岛素抵抗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分析T2DM中医证型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运用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logistics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以P<0.05为显着差异。结果1、215例T2DM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痰(湿)热互结组(30.7%)>气阴两虚组(25.1%)>肝肾阴虚组(20.9%)>热盛伤津组=阴阳两虚组(11.6%)。2、5个证型间年龄、病程、BMI、收缩压、FC、HOMA2-IR、TG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性别、舒张压、FPG、2h PG、Hb A1c、HOMA2-β、CHOL、LDL-C、HDL-C、A po-A1、Apo-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阴阳两虚组平均年龄79岁,高于其他4种证型组(P=0.000<0.05);肝肾阴虚组平均年龄72岁,高于痰(湿)热互结组(P=0.000<0.05)、热盛伤津组(P=0.001<0.05)、气阴两虚组(P=0.015<0.05)。热盛伤津组患者病程与其他4种证型组患者相比较短(P=0.000<0.05),痰(湿)热互结组患者与肝肾阴虚组(P=0.001<0.05)、阴阳两虚组(P=0.000<0.05)患者相比,病程较短。气阴两虚组患者与肝肾阴虚组(P=0.010<0.05)、阴阳两虚组(P=0.000<0.05)患者相比,病程较短。4、痰(湿)热互结组BMI均值26.88kg/m2,比热盛伤津组、气阴两虚组、肝肾阴虚组高(P=0.000<0.05);气阴两虚组患者BMI均值21.19kg/m2,比其余4组低(P=0.000<0.05);阴阳两虚组患者BMI均值26.11kg/m2,与热盛伤津组、肝肾阴虚组患者相比较高。肝肾阴虚组患者收缩压高于热盛伤津组患者(P=0.017<0.05)。痰(湿)热互结组患者的F C(P=0.003<0.05)、HOMA2-IR(P=0.002<0.05)、TG(P=0.005<0.05)水平高于气阴两虚组。5、以HOMA-IR=2.69为切点,将患者分为A组(HOMA2-IR≥2.69)及B组(HOM A2-IR<2.69)。A组186例,占86.5%。B组29例,占13.5%;两组间BMI、FPG、2h PG、FC、HOMA-β、TG、HD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MI(P=0.000<0.05)、FPG(P=0.000<0.05)、2h PG(P=0.004<0.05)、FC(P=0.000<0.05)、HOMA2-β(P=0.001<0.05)、TG(P=0.000<0.05)水平高于B组;HDL-C(P=0.034<0.05)水平低于B组。6、A组中医证型分布:痰(湿)热互结证(34.4%)>气阴两虚证(21.5%)>肝肾阴虚证(21.0%)>阴阳两虚证(11.8%)>热盛伤津证(11.3%)。B组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气阴两虚证(48.3%)>肝肾阴虚证(20.7%)>热盛伤津证(13.8%)>阴阳两虚证(10.3%)>痰(湿)热互结证(6.9%);7、将T2DM患者中医证型作为自变量,HOMA-IR分组作为因变量,进一步进行Log istics回归分析发现:痰(湿)热互结证患者HOMA2-IR≥2.69的概率是非痰(湿)热互结证患者的7.082倍,有统计学意义(P=0.009<0.05);气阴两虚证患者HOMA2-IR≥2.69的概率是非气阴两虚证患者的0.294倍,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5)。结论1、T2DM患者中医证型痰(湿)热互结证最多见,其次是气阴两虚证;胰岛素抵抗较重患者的中医证型以痰(湿)热互结证为主,胰岛素抵抗较轻患者的中医证型是以气阴两虚证为主。2、T2DM患者不同中医证型间,胰岛素抵抗程度有差异。痰(湿)热互结证患者胰岛素抵抗水平明显高于气阴两虚证患者。3、在胰岛素抵抗较明显患者中,痰(湿)热互结证患者较多见,其发生明显胰岛素抵抗的危险性是非痰(湿)热互结证患者的7.082倍;非胰岛素抵抗为主的患者中,气阴两虚证患者较多见,非气阴两虚证患者发生明显胰岛素抵抗的危险性比气阴两虚证患者高3.4倍。

沈金睿[9](2021)在《益气温阳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阳虚血瘀型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近些年来,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糖尿病(DM)的患病率呈逐步升高趋势,其慢性并发症也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公共卫生系统需要面对的重大问题。在DM起病时间较长的患者中,大部分人群都易并发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且经西医诊治对其症状的改善效果常不佳。本文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旨在观察研究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当归四逆汤化裁治疗阳虚血瘀型DPN的临床效果,并比较和分析其用药安全性,研究其组方思路、方药配伍意义以及现代药理研究证据,为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当归四逆汤化裁辨证治疗阳虚血瘀型DPN在临床应用中提供客观的理论基础依据。方法 本次临床研究病例观察对象全部选取自湖北省中医院(花园山院区)住院部内分泌科,观察时间从2018年10月至2020年8月,经口服降糖药物或皮下注射胰岛素等降糖方案,配合适当饮食运动,糖化血红蛋白≤8%(维持2周以上)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阳虚血瘀型患者共80例。根据随机对照试验的随机、对照和重复三原则,将80例患者按照随机化抽样的方法以1:1的方式分组。对照组40例患者予口服甲钴胺片(0.5mg/次,3次/天)联合基础降糖方案,治疗组40例患者予口服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当归四逆汤化裁方(200ml/次,2次/天)中药汤剂联合基础降糖方案,均由湖北省中医院中药房代煎,每天1剂,早晚餐后半小时温服。连续进行12周的基础降糖方案加口服药物治疗,根据两组患者症状、体征的变动情况分别记录并比较中医证候积分、血糖变化水平、多伦多临床评分、神经传导速度等数据指标,研究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以评估疗效。结果(1)改善中医证候总积分方面:两组患者经12周基础降糖方案加口服药物治疗后,分别进行组内比较,分析结果显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过12周基础降糖方案加口服药物治疗后进行组间比较,分析结果显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组疗法均可改善中医证候总积分,且治疗组的改善效果更佳。(2)改善中医证候疗效方面:两组患者各40例,经过12周基础降糖方案加口服药物治疗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0%、92.5%,通过软件比较分析显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当归四逆汤化裁改善中医证候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3)影响血糖水平方面:两组患者经12周基础降糖方案加口服药物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水平分别进行组内比较,分析结果显示P值>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经12周基础降糖方案加口服药物治疗后,Hb A1c水平进行组间比较,分析结果显示P值>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患者经12周基础降糖方案加口服药物治疗后,血糖水平接近,且在治疗期间血糖无显着变化及波动,表明两组患者近期血糖水平控制稳定。(4)改善多伦多临床评分(TCSS)方面:两组患者经12周基础降糖方案加口服药物治疗后,TCSS评分分别与治疗前进行组内比较,分析结果显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12周基础降糖方案加口服药物治疗后,TCSS评分进行组间比较,分析结果显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组疗法均可有效降低TCSS评分,且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当归四逆汤化裁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5)改善神经传导速度方面:经12周基础降糖方案加口服药物治疗后,两组进行组内比较,分析提示均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12周基础降糖方案加口服药物治疗后,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均为P<0.05,差异有统计学差异。提示两组均可加快神经传导速度,且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当归四逆汤化裁联合基础降糖方案加快神经传导速度的效果优于甲钴胺片联合基础降糖方案。(6)安全性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均未有毒副作用、变态反应等不适现象出现,治疗组与对照组安全性评价均为1级,两组患者生命体征、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分析、生化全套、心电图、肝胆脾胰肾彩超等指标均未出现明显异常,表明DPN患者运用基础降糖方案加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具有安全性和可靠性。结论 通过对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血糖变化水平、TCSS评分、神经传导速度等数据进行临床观察,可初步证实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当归四逆汤化裁联合基础降糖方案较甲钴胺片联合基础降糖方案治疗阳虚血瘀型DPN的疗效更佳。本文总结了肖师治疗DPN的临床经验,探索并分析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当归四逆汤化裁的组方思路、方药配伍意义及现代药理研究等,本方能够显着降低中医证候总积分、TCSS评分,提高神经传导速度,并保持血糖水平稳定,且其临床应用中毒副作用较小、安全性更好,可有效提升患者生活水平质量,值得更深入地在临床进行探索和推广。

王京[10](2021)在《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心脏结构、功能和自主神经变化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心脏大血管并发症是2型糖尿病(Type 2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首要的死亡原因,除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糖尿病心肌微循环障碍、心肌代谢异常等多种因素引起的糖尿病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及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Diabetic Cardiovascular Autonomic Neuropathy,DAN)是糖尿病患者心脏病变的重要原因。DCM的早期表现包括无症状的左室射血分数保留型心脏结构变化及心功能异常,晚期可出现左室射血分数下降及明显的心脏结构异常,导致临床心力衰竭症状。CAN通常表现为静息性心动过速、直立性低血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QT间期延长等。目前T2DM患者早期糖尿病心脏结构及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以及DCM和DAN的相互作用尚不清楚。通过超声心动图(Echocardiography,ECHO)和短时程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分析探讨T2DM患者早期心脏结构、功能及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异常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9月1日至2020年12月30日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住院,且并加入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etabolic Management Center,MMC)管理的病例。通过收集ECHO、HRV、问卷调查、实验室数据。纳入出未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严重心脏瓣膜疾病(Valvular Heart Disease,VHD)、心肌缺血性改变心电图、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除T2DM以外的其他类型糖尿病、以及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0.5的T2DM患者。入组对象分为高血压(Hypertension,HT)组与非高血压组,根据ECHO结果分为左心室舒张功能正常、轻度异常、中重度异常组;根据心率变异性分析结果分为合并DAN组及未合并DAN组。使用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二元及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DCM和DAN的患病危险因素,不同分组的心脏结构及功能变化,以及分析DCM与DAN的相关关系。认为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入组的T2DM患者中,合并HT有75人,HT的患病率为29.1%;合并HT的患者心脏舒张功能障碍者占65.3%(49/75),未合并HT的患者心脏舒张功能障碍者占53.6%(98/183),两者间存在差异(p=0.045)。2、在血压正常的T2DM患者中,心脏舒张功能异常者占53.6%(98/183)。心脏舒展功能异常者中,轻度异常占53.1%(52/98),中重度异常占46.9%(46/98)。3、在入组的T2DM患者中,DCM的患病率为17.8%(46/183)。根据血压、心脏舒张功能情况将入组患者分为血压正常无左室舒张功能障碍组(NDCM1)、单纯高血压无左室舒张功能障碍组(DMHT0)、糖尿病心肌病组(DCM)、高血压合并左室舒张功能障碍组(DMHT1)四组,年龄、性别为男性、吸烟、糖化血红蛋白、收缩压、舒张压(p<0.05)是其危险因素,其中性别为男、收缩压升高是其独立危险因素。4、在入组的T2DM患者中,DAN患病率为36.4%(94/258)。年龄、病程为DAN的危险因素,其中年龄(p<0.05)是独立危险因素。5、在未合并HT的T2DM患者中,DCM组DAN的患病率为41.3%(19/46);NDCM组DAN的患病率为31.4%(43/137),两组间无显着差异(p=0.239)。DAN组DCM的患病率35.5%(22/62);NDAN组DCM的患病率28.9%(35/121),两组间无显着差异(p=0.229)。6、在未合并HT的T2DM患者中,DAN组左室后壁厚度(Left Ventricular Posterior Wall Thickness,LVPWT)显着高于NDAN组[25.6%(31/121)vs 38.7%(24/62),p=0.049],DCM组低频(Low Frequency,LF)显着低于NDCM组[47.4%(65/137)vs 63%(29/46),p=0.048]。结论:LVEF正常的T2DM患者中,左室舒张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较高,性别和收缩压是其独立危险因素,T2DM患者DAN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DCM患者中存在交感神经过度兴奋,DAN患者中存在LVPWT增高,提示T2DM患者心脏结构、功能和自主神经功能之间可能存在相互影响。

二、糖尿病诊断治疗的最新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糖尿病诊断治疗的最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长期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意义
    3 研究目的
    4 研究内容
第一部分 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长期随访效果: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内容
    4 材料与方法
        4.1 研究设计与相关定义
        4.2 文献来源与检索策略
        4.3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4.4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4.5 文献质量评价
        4.6 统计分析
        4.7 技术路线
    5 研究结果
        5.1 文献检索结果
        5.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5.3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估
        5.4 自我管理干预效果评价
        5.5 证据质量评价
    6 讨论
        6.1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社区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关系
        6.2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社区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关系
        6.3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社区患者血脂关系
        6.4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社区患者血压关系
        6.5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社区患者体重控制关系
        6.6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社区患者生存质量关系
        6.7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社区患者心血管病事件和死亡事件关系
        6.8 国内外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差异比较
        6.9 本研究的可靠性与局限性
    7 小结
第二部分 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5年并发症合并症及死亡随访研究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内容
    4 材料与方法
        4.1 研究现场
        4.2 研究对象
        4.3 研究方法
        4.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4.5 质量控制
        4.6 技术路线
    5 研究结果
        5.1 一般情况
        5.2 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及死亡发生情况
        5.3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对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及死亡影响
        5.4 自我管理患者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及死亡影响因素
    6 讨论
        6.1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社区患者糖尿病并发症和合并症关系
        6.2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社区患者死亡关系
        6.3 自我效能与糖尿病并发症关系
        6.4 低收入、农村居住地与糖尿病并发症和合并症关系
        6.5 农村居住地与社区患者死亡关系
        6.6 随访研究结果与系统综述研究结果关系
        6.7 本研究的局限性
    7 小结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综述 国内外糖尿病自我管理干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2)重症化慢性HBV感染者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及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肝源性糖尿病发病机制的最新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于大君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疗效评价与用药规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慢性肾脏病的诊治现状及进展
        1 慢性肾脏病的定义及诊断标准
        1.1 慢性肾脏病的定义
        1.2 慢性肾脏病的诊断标准
        1.3 慢性肾脏病(CKD)定义的沿革
        1.4 关于慢性肾脏病定义及诊断标准的争议
        2 慢性肾脏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2.1 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研究及现状
        2.2 特殊人群——老年人口CKD流行病学研究
        2.3 关于慢性肾脏病疾病谱的相关研究
        2.4 影响慢性肾脏病患病率及疾病谱的因素
        (1) 营养及生活方式
        (2) 环境因素
        3 慢性肾脏病的诊断研究进展
        3.1 血清胱抑素C
        3.2 同型半胱氨酸
        4 慢性肾脏病的治疗现状及进展
        4.1 控制蛋白尿
        4.2 控制高血压
        4.3 控制高血糖
        4.4 肾性贫血
        4.5 慢性肾脏病-矿物质-骨代谢紊乱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慢性肾脏病中医治疗进展
        1 慢性肾脏病中医病名
        2 慢性肾脏病的中医病因病机
        3 慢性肾脏病的辨证分型
        4 慢性肾脏病的名家诊疗经验
        5 中成药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于大君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理论探讨与经验总结
    1 脏腑辨证论治
        1.1 从肺论治
        1.1.1 肺与肾的生理病理关系
        1.1.2 从肺治肾
        1.1.3 病案举隅
        1.2 从脾论治
        1.2.1 脾与肾的生理病理关系
        1.2.2 从脾治肾
        1.2.3 病案举隅
        1.3 从肾论治
        1.3.1 从肾论治
        1.3.2 病案举隅
    2 病因辨证论治
        2.1 从湿热、痰浊、瘀血论治
        2.2 病案举隅
    3 临床用药经验及特点
        3.1 用药以平和为主,注重温阳
        3.2 善用“通法”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于大君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疗效评价及用药规律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及辨证标准
        1.3 纳排标准
        1.3.1 纳入标准
        1.3.2 排除标准
    2 临床疗效评价
        2.1 基础治疗
        2.2 观察指标
        2.3 疗效评价标准
        2.4 数据统计分析及挖掘方法
        2.4.1 数据录入
        2.4.2 数据统计分析
        2.4.3 数据挖掘
    3 结果
        3.1 患者基本特征
        3.1.1 患者性别分布
        3.1.2 患者年龄分布
        3.1.3 患者原发病分布情况
        3.1.4 患者病程情况
        3.1.5 患者合并症情况
        3.1.6 患者并发症情况
        3.1.7 患者慢性肾脏病分期情况
        3.1.8 患者中医诊断分布情况
        3.1.9 患者中医证候分布情况
        3.1.10 患者中医症状分布情况
        3.2 患者疗效评价
        3.2.1 患者临床证候积分变化情况
        3.2.2 患者血肌酐治疗前后变化情况
        3.2.3 患者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变化情况
        3.2.4 患者总体疗效评价情况
        3.3 用药规律结果
        3.3.1 单味药物使用情况
        3.3.2 药物功效分布
        3.3.3 药物四气分布情况
        3.3.4 药物五味分布情况
        3.3.5 药物归经分布情况
        3.3.6 药物复杂网络分析
    4 分析与讨论
        4.1 一般情况分析
        4.2 疗效评价分析
        4.3 用药规律分析
        4.3.1 常用药物及其功效分析
        4.3.2 常用药物四气、五味、归经分析
        4.3.3 药物复杂网络分析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临床研究病例报告表(Case Report Form)
致谢
个人简介

(4)不同骨密度2型糖尿病痰湿证患者炎症因子和肥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方法与材料
        1.1 病例选取
        1.2 诊断标准
        1.2.1 T2DM西医诊断标准
        1.2.2 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
        1.2.3 中医痰湿证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按不同骨量进行分组
        2.2 实验方法
        2.2.1 收集入组患者的性别、年龄、DM病程
        2.2.2 收集入组患者的人体测量信息
        2.2.3 测定并收集入组患者的生化及炎症因子指标
        2.2.4 收集入组患者的骨密度数据
    3 质量控制方法
    4 统计学方法
结果与分析
    1 一般资料
        1.1 不同骨密度间性别、年龄、DM病程的比较
        1.2 不同骨密度间血压的比较
    2 肥胖指标
        2.1 不同骨密度间身高、体重、BMI的比较
        2.2 不同骨密度间颈围、腹围、腰高比、腰臀比的比较
    3 生化及炎症因子指标
        3.1 不同骨密度间血磷、血钙的比较
        3.2 不同骨密度间PTH的比较
        3.3 不同骨密度间炎症因子的比较
    4 T2DM痰湿证合并OP的影响因素分析
    5 T2DM痰湿证病例各指标水平与腰椎及髋部BMD的相关性分析
讨论
    1 痰湿对T2DM合并OP的影响
    2 痰湿与肥胖的关系
    3 肥胖对T2DM合并OP的影响
    4 炎症因子对T2DM合并OP的影响
    5 T2DM合并OP的发病机制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知情同意书
附录 B 病例报告表(CRF)
附录 C 伦理审查表
文献综述 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灸药结合调节糖尿病肾病大鼠FN/TGF-β1蛋白表达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一 FN与肾间质纤维化的关系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糖尿病“起源”——消渴的认识与发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6)低收入2型糖尿病患者HbA1c预测模型的构建及综合代谢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现状)
    1.2 相关定义(相关概念)
    1.3 理论依据(理论框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低收入2型糖尿病患者综合代谢控制现状及血糖管理的量性研究
    2.2 低收入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的质性研究
第三章 结果
    3.1 低收入2型糖尿病患者综合代谢控制现状及血糖管理的量性研究
    3.2 低收入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的质性研究结果
第四章 讨论
    4.1 低收入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知识及自我管理行为现状分析
    4.2 低收入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相关的心理痛苦现状分析
    4.3 低收入2型糖尿病患者综合代谢控制现状及并发症现状分析
    4.4 糖尿病知识及行为能力量表总、中文版糖尿病痛苦量表总分与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的相关行分析
    4.5 低收入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影响因素分析
    4.6 低收入2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需求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结果对临床的启示
    5.3 本研究的创新点
    5.4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的现状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知情同意书(量性研究)
附录二 知情同意书(质性研究)
附录三
附录四 糖尿病健康知识及能力评估量表
附录五 中文版糖尿病痛苦量表
附录六 质性访谈提纲
附录七 简易智力检测量表(Abbreviated Mental Test)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加味参芪地黄汤对Ⅲ、Ⅳ期糖尿病肾病患者VEGF、Ang-2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祖国医学对于糖尿病肾病的研究现状
        1.1 病名及源流
        1.2 病因病机
        1.3 祖国医学对于糖尿病肾病的治疗进展
    2 现代医学对于糖尿病肾病的研究现状
        2.1 流行病学
        2.2 糖尿病肾病与肾小球内皮细胞研究进展
        2.3 糖尿病肾病内皮细胞损伤机制
    3 现代医学对于DKD的防治
        3.1 改变生活方式
        3.2 控制血糖
        3.3 控制血压
        3.4 控制血脂
        3.5 保护肾小球血管内皮的新型药物及治疗进展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试验终止标准
    2 试验设计
        2.1 试验分组
        2.2 洗脱期
        2.3 药物治疗
        2.4 疗效观察指标
        2.4.1 主要疗效观察指标
        2.4.2 次要疗效观察指标
        2.5 安全性指标
        2.6 检测方法
        2.7 疗效评价标准
        2.8 安全性评价
    3 统计方法及数据处理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
    3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指标比较
    4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比较
    5 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比较
    6 两组治疗前后尿蛋白指标比较
    7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8 两组治疗前后VEGF、ANG-2 水平比较
    9 不良反应
讨论
    1 中医学对血管内皮损伤的认识
    2 糖尿病肾病与血管内皮损伤的关系
    3 糖尿病肾病病因病机探讨
    4 加味参芪地黄汤组方分析及药理研究
        4.1 组方分析
        4.2 药理研究
    5 对照药物的选择
    6 试验结果分析
        6.1 一般资料分析
        6.2 临床疗效及中医证候分析
        6.3 加味参芪地黄汤治疗Ⅲ、Ⅳ期糖尿病肾病作用机理分析
    7 展望与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中医证候积分表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8)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病例选择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3 样本量估算
    4 研究方法
    5 统计学分析
研究结果
    1 T2DM患者的基本情况
    2 T2DM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3 T2DM患者中医证型间一般资料比较
        3.1 T2DM患者中医证型间性别比较
        3.2 T2DM患者中医证型间年龄比较
        3.3 T2DM患者中医证型间病程比较
        3.4 T2DM患者中医证型间BMI比较
        3.5 T2DM患者中医证型间血压比较
    4 T2DM患者中医证型间糖代谢指标比较
        4.1 5 个证型间FPG、2h PG、Hb A1c、FC比较
        4.2 5 个中医证型间 HOMA-IR、HOMA-β比较
    5 T2DM患者中医证型间脂代谢指标比较
    6 T2DM患者胰岛素抵抗相关因素分析
        6.1 T2DM患者两组间一般资料比较
        6.2 两组间糖代谢指标比较
        6.3 两组间脂代谢指标比较
        6.4 两组间中医证型比较
讨论与分析
    1 T2DM患者基本情况
    2 T2DM患者中医证型的认识
        2.1 T2DM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2.2 T2DM患者中医证型与年龄、病程相关分析
        2.3 T2DM患者中医证型与BMI相关分析
    3 T2DM患者中医证型与代谢指标相关分析
    4 T2DM患者胰岛素抵抗与各项指标的相关分析
    5 T2DM胰岛素抵抗与中医证型相关性分析
    6 本课题的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2型糖尿病与胰岛素抵抗相关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益气温阳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阳虚血瘀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证候积分量化表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实验设计
    2.2 治疗方法
        2.2.1 常规基础治疗
        2.2.2 药物治疗
    2.3 观察指标
        2.3.1 一般观察指标
        2.3.2 疗效观察指标
        2.3.3 安全性观察指标
    2.4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2.5 安全性评定标准
    2.6 统计学方法
    2.7 操作流程图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3.1.1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3.1.2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3.1.3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3.2 两组治疗前后疗效比较
        3.2.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3.2.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3.2.3 两组治疗前后Hb A1c水平变化情况比较
        3.2.4 两组治疗前后多伦多临床评分变化情况比较
        3.2.5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变化情况比较
    3.3 安全性分析
4 讨论
    4.1 中医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
        4.1.1 中医病名
        4.1.2 中医病因病机
    4.2 西医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
        4.2.1 发病机制
        4.2.2 西医对DPN的治疗
    4.3 立论依据
        4.3.1 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当归四逆汤化裁的组方思路
        4.3.2 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当归四逆汤化裁的配伍意义
        4.3.3 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当归四逆汤化裁现代药理研究
    4.4 试验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10)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心脏结构、功能和自主神经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入组标准
    1.2 研究方法
    1.3 资料采集
        1.3.1 一般信息采集
        1.3.2 实验室检查资料收集
        1.3.3 特殊检查结果采集
        1.3.3.1 超声心动图
        1.3.3.2 心率变异性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1.5 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的因素及赋值
    1.6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的因素及赋值
2 研究结果
    2.1 2型糖尿病心肌病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
        2.1.1 入组患者基线特征
        2.1.2 2型糖尿病心肌病的患病率
        2.1.3 2型糖尿病心脏舒张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
        2.1.4 2轻度与中重度舒张功能障碍危险因素分析
    2.2 2型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患病率及危险因素
        2.2.1 2型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患病率
        2.2.2 2型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危险因素
    2.3 2型糖尿病心肌病与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关系
3 讨论
4 结论
5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2 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心肌病的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糖尿病诊断治疗的最新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长期效果研究[D]. 夏章.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2]重症化慢性HBV感染者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及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D]. 胡晗.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3]于大君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疗效评价与用药规律分析[D]. 谭晓宁.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4]不同骨密度2型糖尿病痰湿证患者炎症因子和肥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D]. 柯鑫璐.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灸药结合调节糖尿病肾病大鼠FN/TGF-β1蛋白表达的机制研究[D]. 刘琳娜.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6]低收入2型糖尿病患者HbA1c预测模型的构建及综合代谢现状调查[D]. 黄馥桦. 汕头大学, 2021(02)
  • [7]加味参芪地黄汤对Ⅲ、Ⅳ期糖尿病肾病患者VEGF、Ang-2水平的影响[D]. 徐晓擎.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 2021(01)
  • [8]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研究[D]. 王钰雯.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9]益气温阳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阳虚血瘀型的临床研究[D]. 沈金睿.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10]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心脏结构、功能和自主神经变化的研究[D]. 王京. 大理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糖尿病诊治最新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