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编好规划教材 提高学生素质——谈中职《数控机床及应用》教材的特色(论文文献综述)
于跃函[1](2020)在《趣味项目教学法在中等职业学校数控加工实训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于社会,解决目前社会人才紧缺的现象。数控技术是制造业中的重要技术,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国家综合实力提供可能,在国家同社会对数控人才的大量需求,我们聚焦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问题。中职学校数控毕业生每年都有很多,但还是出现人才紧缺现象,为了改善人才供需错位的情况,本研究首先通过数控加工实训课的教学现状及中职学生学习现状分析,发现当前中等职业学校依旧存在着教学内容和岗位实际所需不符、教学模式古板老旧、学生厌学心理严重,导致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等原因,教育部提倡中职院校做符合本校特色的教学改革,教学方法的创新,可实际根源上的问题并没有解决,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就是基于中职数控实训教学现状提出趣味项目教学法,探究趣味项目教学法的效能。本论文由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对文章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意义等分析;接着对目前中职学校教学模式及方法进行国内国外的研究,在符合我国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下,提出了趣味项目教学法;趣味项目教学法是趣味性教学和项目教学法的整合,将教学内容涵盖在有趣味性的项目中,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主线,以兴趣性作为突破点,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来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第二部分对趣味项目教学法做核心概念的界定并且通过文献法对趣味项目教学提供理论基础支撑。第三部分运用调查问卷法及访谈法对所在实习学校当前数控教学现状及学生个人学习情况进行调查,为趣味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提供可行性分析。第四部分是对趣味项目教学法做具体的教学设计——《AK子弹工艺品加工》,设计了趣味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流程及各环节的学习内容和安排。第五部分是对趣味项目教学法的实施结果分析与评价。第六部分是对趣味项目教学法的总结与展望。本论文的设计主线是:问题的提出——设立假设——设计——具体实施——结果验证。通过对实验研究表明,趣味项目教学法对数控加工实训课具有一定的效果,为摆脱学生学习困境提供现实需要,为人才培养提供技术支持,为企业人才紧缺提供对口服务,是数控实训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周嘉俊[2](2019)在《面向中等职业教育模具专业的课程模式改革 ——以学习领域课程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多年以来,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增强,模具制造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社会和科技的高速发展与需要促使或倒逼模具行业做大做强。因此,提高模具设计和制造人员水平和素质成了常态。在模具制造一线生产队伍中,从业人员职业素质及技能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模具行业的发展走向。目前,中职学校培养的模具应用型人才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为满足模具行业对一线年轻人才的需求而言,中职模具专业教育新的教学思路和模式也在不断探讨,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本文从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出发,结合国内外课程模式及职业教育教学法的发展现状和学习领域课程的理论基础,提出了中职学校模具专业学习领域课程研究的观点。通过分析模具制造相关岗位的人才需求以及中职模具专业课程教学现状,总结模具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研究内容和方法。一方面走访珠三角地区多家模具生产的相关企业,向行业人员了解目前模具企业的岗位人才需求现状以及各岗位职业能力侧重点要求;另一方面通过中职学校专业教师的访谈及模具专业毕业生的跟踪反馈,为中职学校模具专业学习领域课程的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本文以培养模具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课程目标,通过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结合调研企业注塑模具型芯修复案例,分析电火花机技工工作岗位特点,确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顺序做行动领域的归纳,由学习领域的转化再到学习情境的设计。以选取模具工制图该学习情境进行课堂试验,来检验学生满足学习领域中职业能力的要求,运用多媒体设备和职业教学法,设计适用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学习情境。最后提出了在智能制造背景下对模具专业课程发展方向的设想。
方庆美[3](2019)在《校企合作下中职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改革》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职业技术教育的快速发展,社会各界人士开始重视职业教育。中职学校作为国家培养技术人才的主要场所,近年来围绕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内容等多方面进行了课程体系改革。为了更好的培养实用型人才,适应时代的发展脚步,各个学校开始对“订单式培养”、“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等多种校企合作模式进行探索。单一的职业教育不再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企业的加入使得中等职业教育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机械类专业基础课是形成学生重要的专业基础知识、为后续专业核心课做准备的课程,它肩负着培养学生前期专业知识、形成良好职业道德的重要职责。本文针对机械类专业课,采用问卷、访谈、教学观察及网络资料收集等调查方法,对某学校机械系的学生、教师以及与该系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的企业的人事部门和生产线工人等开展了调查,探索机械类专业基础课传授过程中专业知识技能、团队协作、职业道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方面的分析和设计,重新构建了机械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并进行了教学和调查验证。构建的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体系有利于完善中职院校培养适用人才目标。
王艳辉[4](2019)在《生命历程理论视域下中职名师成长研究》文中指出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水平依赖于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教学名师是教师群体中专业发展的佼佼者,研究他们的成长历程对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齐鲁名师是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先进代表,他们的成长有一定的规律性,同时又具有较强的个体化特征,每位职教名师成长的生命历程都是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统一。研究他们丰富而又独特的成长历程,对优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和帮助其他教师的成长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为此,本论文选取了五位荣获“齐鲁名师”称号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通过访谈的方式探析他们的成长历程,希望从中获取可供中等职业学校其他教师借鉴的经验。本论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导言部分是问题的提出。主要阐述了选题缘由、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对有关职业学校教学名师与名师成长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中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名师、名师成长等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二部分是研究的理论视角和框架的分析。主要分析了生命历程理论及其对本课题研究的适切性。第三部分是调查结果及分析。基于生命历程理论的视角和框架对五位齐鲁名师进行深度访谈,收集其成长的资料。着重从影响他们成长的时空背景、时机、关键人物、个体主观能动性等方面,按其成长阶段对他们的生命历程进行解读,并将他们的成长轨迹形象、全面真实地呈现出来。第四部分是名师个体成长的共性与个性的比较分析。基于对五位齐鲁名师成长的个案描述和生命历程理论的四个原则,比较分析和总结了他们成长的共性与个性。第五部分是对影响名师成长相关因素的综合分析。通过对五位齐鲁名师成长生命历程的整体剖析,本研究认为影响他们成长的因素主要是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其中个人因素包括学习经历、职业信念、人格特征、教学艺能四个方面;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工作、社会三个方面。第六部分是启示与建议。根据五位职教名师成长的共性和影响其成长的因素,从个人、职业学校、社会和国家四个方面提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成长的策略。
陈明[5](2014)在《当前中职生学业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以长沙H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普通高中录取的学生人数和中职学校录取人数基本相等。从1999年大学扩招开始,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一直在走下坡路,学生学业水平偏低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对于一线员工的需求量在与日俱增,对中职毕业生的素质要求在逐渐提高。为此,国家加大对中职学校的扶持,投入大量的资金减免学生的学费,对于中职生的创业提供优惠政策。但是中职生的个人能力达不到应有的水平,尤其是当前中职生学业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中职学校的持续性发展目标。为了实现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实现毕业生充分、合理就业,为企业培养出优秀的员工,对当前中职学校学生学业水平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本研究以长沙市H学校30个班级1205名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访谈等方法对当前中职生学业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形成原因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本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问题的起因,当前国内外针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根据调查问卷、笔者近十年的工作笔记、教育经验和学校文献资料描述当前中职生学业存在问题的具体表象;第三部分依据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中职生学业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第四部分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当前切实可行的提高中职生学业水平的教育对策。
黄榕[6](2014)在《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以江西某学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目前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一线的管理者和建设者。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大部分的产业对劳动者的要求从单纯的岗位技能要求转向综合职业素养要求,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部分中职生毕业后都选择直接工作,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因此,他们的职业素养直接影响到用人单位或是企业的整体素质,影响到产业大军的整体素质,同时也关系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然而,据调查发现,当前中职生的职业素养现状不容乐观,很多毕业生的职业素养不能满足企业对于员工职业素养的要求,很多毕业生还很难适应社会和企业对从业人员职业素养的要求。因此,加强中职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不仅是对中职生自身的要求,同样是对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者、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的要求。众多学者从多个角度对中职生的职业素养问题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对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素养缺失的原因、职业素养培养的方法这几个方面的研究。但是对目前中职生职业素养到底是怎样的现状、中等职业院校对职业素养的培养现状以及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均没有进行深入的调研和全面的分析,导致提出的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策略和方法还不够详尽和系统,缺乏系统性和操作性。本文主要采取采取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按照从理论分析到后来的实证研究依据的逻辑顺序展开研究。首先,文章对中职生职业素养相关的理论和文献进行了研究;其次,分析了职业素养的理论内涵、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以及现代企业对于人才职业素养的要求;再次,对江西某中职院校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结果反映了目前中职生的道德素质问题以及职业素养现状以及中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现状,并从学生角度、教师角度、学校角度分析了分析了原因;接着,借鉴国外职业教育中对职业素养培养的经验,以此给我国带来的启示;最后,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改进和完善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对策和建议,得出关于中职生的职业素养培养研究是必需的、可行的,有助于提高中职生的整体素质,从而提升我国劳动者的整体素质。
李兆春[7](2012)在《工学结合下中职文化基础课程开发的研究 ——以《数控数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国大力推行工学结合职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倡教学做一体化的教育教学模式。这一举措既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职业院校主动迎合社会市场需要的具体体现。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全面展开,对于专业一体化课程的开发取得一定成绩。相反,文化基础课程的改革相对滞后,课程设置未能满足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中职文化基础课从课程定位到教学实施都存在不少问题;其中,中职数学教学困境尤为突出。从职业院校课程发展趋势来看,中职文化基础课程必须融入工学结合的理念,既要发挥文化基础课的重要基础作用,又要立足专业需要和学生实际进行变革。故此,本文以工科类职业学校数控技术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就数学课程如何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展开研究。本文分析当前中职文化基础课程现状和问题,并概述中职数学课程改革现况。然后,参照工学结合专业课程开发模式,分析其应用于中职文化基础课程开发的可行性与改进措施。通过一系列调查、分析和研究,提出基于数控技术专业的中职数学课程开发这一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针对中职学生的数学入学水平,结合数控专业各专业课程对数学的不同要求,提出课程开发的原则、策略。以数控数学课程开发和教材编写为例,给出课程实施与评价方式的设计。力求能为中职文化基础课程开发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新思路与方法。最后对本次课程开发进行反思,提出一些以期探索的问题。
杨秀梅[8](2011)在《项目课程视角下中职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能力结构及形成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新一轮中职教改中,项目课程改革成为改革的方向标,项目课程已从开发阶段步入将见成效的实施阶段。然而项目课程在课堂实施层面却出现了异化的情况,影响了项目课程的实施效果。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项目课程课堂实施过程中缺少合理优质的课堂教学设计。由于中职教师一贯淡薄的课堂教学设计意识而导致其设计能力较为低下,而且项目课程课堂教学的设计难度比传统教学设计难度大得多,项目课程改革对中职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因此对中职教师项目课程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力展开研究,构建此能力结构及探寻能力的形成策略显得非常紧迫与必要,这就构成了本论文研究的出发点,而研究过程主要从如下几方面展开。首先,从中职项目课程课堂实施的实然现状出发,通过问卷调查、问卷访谈以及课堂观察等方式了解中职教师项目课程课堂教学设计能力的现状,并通过分析探寻现象背后的影响因素。其次,依据项目课程的课堂教学的一般流程,即项目准备、项目实施以及项目评价的三个基本阶段,展开对其中各个阶段具体任务的论述,然后根据相应任务的内容及特点解析出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应该具备的能力要求,以形成具体的能力描述,这是本文最核心的研究部分。再次,结合能力的实然现状与能力的应然要求,从促使中职教师项目课程课堂教学设计能力有效生成的主要要素出发,即培训、教师自主意识、制度保障以及学习共同体等四方面探寻此能力的形成策略。最后,教学实践是理论研究的有力后盾。本文的最后一章,根据前面研究形成的各项目教学设计环节和教师能力要求,进行实践教学,在实践中进行验证、反思与修正,最终对实践教学的案例进行呈现。本文尝试对中职教师项目课程课堂教学设计能力进行探索,以期形成能力的具体描述,为进行项目课程改革的教师提供一定的能力借鉴与参考。
宋惠珍[9](2011)在《高职教育项目课程开发的问题与反思 ——以数控技术专业为例》文中指出在现阶段高职教育的项目课程开发进行得如火如荼情况下,取得的成果是丰硕的、有目共睹的。但是同时,当项目课程改革面临进一步深化时,一些暴露出来的在项目课程开发过程中没有妥善解决的问题,不同程度地阻碍了项目课程改革行进的步伐。虽然,在项目课程实施中发现了一些有待完善的问题,其解决措施却多是从项目课程相关理论层面来论说的,即还没有结合专业来具体谈这些问题的对策。况且,目前的职业教育没有统一的标准(比如课程),项目课程开发的成果也多是出现在示范性高职类院校,而90%左右的非示范类高职院校,在缺乏课程专家直接指导情况下进行的项目课程开发中出现的问题更为普遍,也更需要结合具体专业对项目课程开发理念理解等的澄清。所以,本文的研究就是立足高职教育数控技术专业,对项目课程开发中还存在的一些有待完善的问题进行反思,在对策探索上寻求突破。本文以高职教育数控技术专业为例,先从对高职教育项目课程开发理念理解不够深入而出现的生搬硬套课程模式、把对学科课程的科目课程进行的项目教学改革混同于项目课程开发的普遍问题分析入手,再对高职教育项目课程开发中出现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中高职与技术应用型本科、高职与中职层次模糊现象,以及就业区域相对趋同但缺乏错位培养造成人才的岗位拥挤现象,进行了分析;接着分析了课程标准编写中存在的与教学大纲的纠结、以及教学内容的选取与课程目标的不一致等现象;还分析了教材编写中出现的项目设计的系统性缺乏,项目中知识的负载缺乏适当结合点而堆积的现象。在探讨这些问题的相应对策过程中,发现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主要因为是作为课程开发主体的教师们的能力与态度直接决定着课程开发的质量。因而,本文最后对项目课程开发中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有待提升、参与课程开发的动力有待激发等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述。本文的研究,对高职教育数控技术专业的项目课程开发成果是进一步的完善,对高职教育项目课程理论也是一种丰富与充实。
王志平,李新宇[10](2003)在《编好规划教材 提高学生素质——谈中职《数控机床及应用》教材的特色》文中研究表明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和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教育部开发了新的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并组织编写1000种国家规划教材。笔者作为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编者承担了中职《数控机床及应用》教材的编写。在教材编写中积极贯彻教育部的精神,树立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观念,努力将素质教育落在实处。由于素质是在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经过长期内化而养成的,所以为了更好地培养面向21世纪的高素质中等职业技术人才,教材正确处理了素质和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使教材符合21世纪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编好规划教材 提高学生素质——谈中职《数控机床及应用》教材的特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编好规划教材 提高学生素质——谈中职《数控机床及应用》教材的特色(论文提纲范文)
(1)趣味项目教学法在中等职业学校数控加工实训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三节 中等职业学校实训课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
第四节 中等职业学校数控实训课教学方法选择 |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趣味项目教学法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第二节 趣味项目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
第三节 趣味项目教学法概述 |
第三章 趣味项目教学法的必要性分析 |
第一节 调查问卷分析 |
第二节 中职《数控编程与加工》实训课教学现状分析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趣味项目教学设计 |
第一节 教学分析 |
第二节 趣味项目教学设计方案的指导思想 |
第三节 趣味项目教学设计 |
第四节 趣味项目教学实施 |
第五章 趣味项目教学法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实施 |
第一节 项目教学实施前期准备 |
第二节 趣味项目教学具体实施《AK子弹工艺品加工》 |
第三节 对趣味项目教学法的评价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中等职业学校数控编程与加工实训课教学现状调查(学生版) |
附录二 趣味项目教学法在数控加工实训课程中教学效果调查问卷(实验班) |
附录三 教师及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四 《AK子弹工艺品加工》参考程序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2)面向中等职业教育模具专业的课程模式改革 ——以学习领域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改革研究现状 |
二、国内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改革研究现状 |
第三节 主要的研究方法及内容 |
第二章 中职模具专业课程现状 |
第一节 中职学生心理特征分析 |
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心理特点 |
二、中职学生心理特征的对策 |
第二节 中等职业学校模具专业与课程发展现状 |
一、中等职业学校模具专业培养人才的基本目标和要求 |
二、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计划和模具专业课程制定标准 |
三、中等职业学校模具专业建设标准 |
四、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
第三节 中职学校模具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一、生源情况 |
二、传统学科体系课程观制约课程模式 |
三、课程改革发展受限 |
四、校企合作环节存在的问题 |
第四节 中等职业学校模具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文化基础理论课程内容繁多 |
二、学生缺少对完整工作过程和任务的认识 |
三、专业课教材选用不当 |
四、教师情况的分析 |
五、中职学校模具专业常规的教学方法需要改变 |
六、中职模具专业课堂教学法的运用的问题 |
第三章 模具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分析 |
第一节 调研的背景与意义 |
一、调研的背景 |
二、调研的意义 |
第二节 调研的基本情况 |
一、调研方法 |
二、调研样本分布 |
第三节 调研资料分析 |
一、模具企业的人才需求 |
二、职业岗位群分析 |
三、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情况 |
四、中职学校模具专业人才供给情况 |
第四节 调研形成的主要结论 |
一、模具行业对人才需求紧缺 |
二、岗位之间所要求的职业专业能力侧重点不同 |
三、中职模具毕业生的职业素养要提高 |
四、中职模具毕业生的学习技能要紧贴工作任务 |
第四章 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职模具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建设 |
第一节 典型职业岗位任务分析法 |
一、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准备 |
二、建立工作分析小组 |
三、研讨会 |
四、工作分析的引导问题 |
五、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记录 |
六、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的学习难度 |
第二节 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 |
一、学习领域课程的背景 |
二、学习领域课程方案设计 |
第三节 学习情境的设计 |
第四节 学习领域课程的课堂试验 |
第五章 智能制造背景下模具课程的改革设想 |
第一节 智能制造环境下的模具的智能化趋势 |
第二节 智能制造环境下模具未来课程的发展趋势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附录 D |
附录 E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3)校企合作下中职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概念界定 |
1.2.1 校企合作 |
1.2.2 专业基础课 |
1.2.3 课程改革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创新点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 |
1.7 研究路线 |
2 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现状调查 |
2.1 调查方案的设计 |
2.2 专业基础课程现状分析 |
2.2.1 课程目标的现状分析 |
2.2.2 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 |
2.2.3 课程实施的现状分析 |
2.2.4 课程评价的现状分析 |
3 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改革方案 |
3.1 课程目标的改革 |
3.2 课程设置的改革 |
3.2.1 专业基础课程选择与课时分配 |
3.2.2 专业基础课程教材的开发与选取 |
3.3 课程实施的改革 |
3.3.1 授课教师多元化 |
3.3.2 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
3.4 课程评价的改革 |
3.4.1 课程评价的原则 |
3.4.2 课程评价制定过程 |
4 专业基础课程的实施--以机械制图课程为例 |
4.1 结合企业需求构建的课程 |
4.2 《机械制图》的课程目标 |
4.3 《机械制图》的课程设置 |
4.3.1 课程的课时分配 |
4.3.2 教材的选择 |
4.4 《机械制图》课程实施 |
4.4.1 理论课程教学实施 |
4.4.2 实践课程教学实施 |
4.5 课程评价 |
4.6 《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方法实施的效果反馈 |
5 总结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生命历程理论视域下中职名师成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选题缘由 |
1.时代发展的需要 |
2.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
3.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 |
4.山东省“齐鲁名师名校长”工程的激发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2.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3.文献简评 |
(四)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访谈法 |
3.叙事研究法 |
4.个案研究法 |
(五)核心概念界定 |
1.中等职业学校 |
2.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名师 |
3.名师成长 |
二、生命历程理论与名师成长 |
(一)生命历程理论概述 |
(二)生命历程理论研究职教名师成长的适切性 |
三、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名师成长的个案调查与分析 |
(一)A老师成长的生命历程 |
1.A老师的成长经历 |
2.A老师成长的生命历程分析 |
(二)B老师成长的生命历程 |
1.B老师的成长经历 |
2.B老师成长的生命历程分析 |
(三)C老师成长的生命历程 |
1.C老师的成长经历 |
2.C老师成长的生命历程分析 |
(1)C老师成长的生命轨迹图 |
(2)时空背景对 C 老师生命历程的影响 |
(3)相互联系的生命对 C 老师生命历程的影响 |
(4)时机对 C 老师生命历程轨迹的影响 |
(5)个体品质与主观能动性对 C 老师生命轨迹改变的作用 |
(四)D老师成长的生命历程 |
1.D老师的成长经历 |
2.D老师成长的生命历程分析 |
(五)E老师成长的生命历程 |
1.E老师的成长经历 |
2.E老师成长的生命历程分析 |
四、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名师成长个案的比较分析 |
(一)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名师成长的同质性分析 |
1.五位职教名师进入中等职业学校都受到教育政策影响 |
2.五位职教名师成长都受到重要他人的支持 |
3.五位职教名师成长的关键性因素是个体能动性 |
(二)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名师成长的异质性分析 |
1.五位职教名师对同一生命事件的选择不同 |
2.五位职教名师扮演的角色不同 |
3.五位职教名师成长的快慢不同 |
五、影响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名师成长的因素 |
(一)个人因素 |
1.学习经历 |
2.职业信念 |
3.人格特征 |
4.教学艺能 |
(二)家庭环境因素 |
(三)工作环境因素 |
1.重要他人 |
2.培训交流机会 |
3.人际关系 |
(四)社会环境因素 |
1.社会支持 |
2.教育政策 |
六、关于名师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成长的启示与建议 |
(一)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自身的努力 |
1.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要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 |
2.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要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 |
3.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要发展能力素养 |
(二)中等职业学校要为教师成长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
1.中等职业学校要为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提供相应的培训 |
2.中等职业学校要为教师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
3.中等职业学校要完善教师激励机制 |
(三)国家要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成长提供保障 |
(四)社会要营造利于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成长的环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致谢 |
(5)当前中职生学业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以长沙H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五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二章 当前中职生学业问题的表现 |
第一节 文化基础知识薄弱 |
一、中职学校录取成绩低 |
二、中职生基础知识水平偏低 |
第二节 学习态度不端正 |
一、上课出勤率低 |
二、不认真听课 |
三、不重视考试 |
第三节 学习方法不当 |
一、学习缺乏计划性 |
二、缺乏自主学习的方法 |
三、理论与实际脱离 |
第四节 学习习惯不良 |
一、“拖延症”严重 |
二、缺乏独立钻研的精神 |
三、遇到困难不求甚解 |
第三章 当前中职生学业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社会对中职学校认识的偏差 |
一、认为中职学校落后于普通高中 |
二、对中职教育本身存在偏见 |
三、与普通高中招生竞争中的失利 |
第二节 学习动机弱 |
一、中职生自身错误的归因认识 |
二、中职生学习目标模糊 |
三、中职生缺乏学习兴趣 |
四、受“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 |
第三节 自我意识不良 |
一、人生观不健全,缺乏正确认识事物能力 |
二、心理素质不佳,缺乏自信心 |
三、同学间相互影响,缺乏正能量 |
第四节 中职学校教育的失当 |
一、专业设置不合理 |
二、课程开设不实用 |
三、教学方法陈旧 |
四、评价方式单一 |
五、师生关系紧张 |
六、管理缺乏人性化 |
第五节 家庭教育误区 |
一、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及方法 |
二、家庭缺乏积极的情感支持 |
第四章 提高中职生学业水平的教育对策 |
第一节 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
一、举办职业技能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向学 |
二、开展精彩社团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
第二节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
一、改革考试模式,按计划完成学习任务 |
二、加强图书馆建设,培养学生读书习惯 |
三、促进学生交流,培养团结合作精神 |
第三节 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 |
一、调整专业结构,以强带辅多元化出路 |
二、研发校本教材,由章节式教学转为模块化教学 |
三、变革教学方法,由照本宣科转为案例教学 |
四、创新评价方式,全面衡量中职生 |
五、改变教师观念,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
第四节 构建家校合作的有效机制与平台 |
一、由大型家长会改为家长座谈 |
二、转变家长观念为家校共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中职生学习情况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附录二:学生访谈问题 |
附录三:长沙H学校日常检查公报(部分) |
附录四: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后记 |
(6)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以江西某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6 相关概念界定 |
1.7 相关文献综述 |
2 中职生职业素养理论概述 |
2.1 职业素养的内涵分析 |
2.2 职业素养教育的原则 |
2.3 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
2.3.1 职业素养培养是时代赋予中职院校的使命 |
2.3.2 职业素养培养是中职生成功就业的保障 |
2.3.3 职业素养培养促进中职生的可持续发展 |
2.4 现代企业对人才职业素养的要求 |
3 对江西省某中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调查分析 |
3.1 调查对象的选择 |
3.2 调查内容的确定 |
3.3 调查过程的实施 |
3.4 调查结果 |
3.4.1 取得的成绩 |
3.4.2 存在的不足 |
3.5 原因分析 |
3.5.1 对学生自身影响因素分析 |
3.5.2 对教师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
3.5.3 对学校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
3.5.4 对社会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
4 国外职业教育中职业素养培养的先进经验 |
4.1 印度 IT 职业教育人才职业素养培养的成功经验 |
4.2 奥地利职业教育--“模拟公司”培养职业素养的典例 |
4.3 英国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中培养职业素养的经验 |
4.4 国外的职业素养经验对我国职校职业素养培养的启示 |
5 提高中职生职业素养的对策与建议 |
5.1 学生层面---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 |
5.1.1 帮助学生重拾信心、在入学初期树立目标 |
5.1.2 培养学生交际能力、强调集体意识 |
5.1.3 重视良好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
5.2 教师层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视师德教育、规范教师职业行为 |
5.2.1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给学生树立榜样 |
5.2.2 加强师德教育 |
5.2.3 规范教师职业行为 |
5.3 学校层面---重构培养目标、调整课程设置、重视实训实践、加大校企合作 |
5.3.1 重构中职德育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 |
5.3.2 调整课程设置、审视德育课程内容 |
5.3.3 通过专业实训和实践活动培养职业素养 |
5.3.4 通过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培养职业素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工学结合下中职文化基础课程开发的研究 ——以《数控数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 |
1.1.1 背景与现象 |
1.1.2 问题即课题 |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 课题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相关研究综述 |
2.1 相关概念解释 |
2.2 有关中职文化基础课程的研究 |
2.2.1 中职文化基础课程现状与问题分析 |
2.2.2 中职数学课程改革现况概述 |
2.3 工学结合课程开发模式的选取 |
3 工学结合下文化基础课程开发的理论研究 |
3.1 工学结合课程开发流程与适应性分析 |
3.2 工学结合下文化基础课程开发的原则与策略 |
3.2.1 工学结合下文化基础课程开发原则 |
3.2.2 工学结合下文化基础课程开发的策略 |
3.3 工学结合下文化基础课程开发的理论研究——以《数控数学》为例 |
4 工学结合下文化基础课程开发的实例探索——以《数控数学》为例 |
4.1 前期 |
4.1.1 团队组建 |
4.1.2 需求分析 |
4.2 开发 |
4.2.1 课程设置 |
4.2.2 内容筛选 |
4.2.3 教材开发 |
4.2.4 课程方案 |
4.2.5 课程实施 |
4.2.6 课程评价 |
4.3 问题 |
4.4 反思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1 2011 级中职入学数学测试(A) |
附录 2 数控技术专业对数学知识需求调查问卷 |
附录 3 |
附录 4 |
附录 5 |
(8)项目课程视角下中职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能力结构及形成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提出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主要概念界定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二章 中职教师项目课程课堂教学设计能力的现状调查及缺失归因 |
第一节 中职教师项目课程课堂教学设计能力的现状 |
第二节 中职教师项目课程课堂教学设计能力缺失归因 |
第三章 项目准备阶段的任务特点及对教师的能力要求 |
第一节 项目选择设计的特点及对教师的能力要求 |
第二节 教学目标设计的特点及对教师的能力要求 |
第三节 项目任务书设计的特点及对教师的能力要求 |
第四节 项目知识准备设计的特点及对教师的能力要求 |
第五节 项目教学资源准备设计的特点及对教师的能力要求 |
第四章 项目实施阶段的任务特点及对教师的能力要求 |
第一节 项目发布设计的特点及对教师的能力要求 |
第二节 教学方法设计的特点及对教师的能力要求 |
第三节、教学情境设计的特点及对教师的能力要求 |
第四节 教学问题设计的特点及对教师的能力要求 |
第五节 学习组织形式设计的特点及对教师的能力要求 |
第六节 课堂管理设计的特点及对教师的能力要求 |
第五章 项目评价阶段的任务特点及对教师的能力要求 |
第一节 项目成果展示设计的特点及对教师的能力要求 |
第二节 项目评价方法设计的特点及对教师的能力要求 |
第三节 项目总结设计的特点及对教师的能力要求 |
第四节 课后拓展设计的特点及对教师的能力要求 |
第六章 中职教师项目课程课堂教学设计能力的形成策略 |
第一节 有效培训——能力赖以生长的土壤 |
第二节 自主发展——能力种子萌发的能量 |
第三节 制度保障——刺激能力成长的条件 |
第四节 学习共同体——能力成长的优良环境 |
第七章 CAD中级项目课程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
第一节 课程整体项目的设计 |
第二节 案例项目三之模块一:板类零件一的实体造型 |
第三节 项目课堂教学实践 |
研究结论 |
附录一 论文问卷调查 |
附录二 论文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高职教育项目课程开发的问题与反思 ——以数控技术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概念界定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二章 项目课程内涵理解问题与反思 |
第一节 "生搬硬套"课程开发模式现象 |
第二节 "项目课程"与"项目教学"混淆现象 |
第三章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问题与反思 |
第一节 培养目标定位的层次模糊现象 |
第二节 培养目标定位的多雷同现象 |
第四章 课程标准编写问题与反思 |
第一节 课程标准未走出教学大纲影子现象 |
第二节 教学内容选取不足以覆盖课程目标现象 |
第三节 教学评价"回归"现象 |
第五章 教材编写问题与反思 |
第一节 项目设计的策略性与系统性欠缺现象 |
第二节 项目序化的欠合理性现象 |
第三节 项目中知识负载缺乏合适"结合点"现象 |
第四节 成型的教材缺乏系列性现象 |
第六章 教师参与问题与反思 |
第一节 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动力不足现象 |
第二节 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欠缺现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编好规划教材 提高学生素质——谈中职《数控机床及应用》教材的特色(论文提纲范文)
一、紧扣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提供提高学生素质必需的专业知识 |
1. 尽量降低起点 |
2. 改变学法教法 |
3. 拓宽学生视野 |
4. 内容富有弹性 |
二、以能力为本位,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
1. 坚持针对性原则 |
2. 坚持多样性原则 |
3. 坚持实用性原则 |
四、编好规划教材 提高学生素质——谈中职《数控机床及应用》教材的特色(论文参考文献)
- [1]趣味项目教学法在中等职业学校数控加工实训中的应用研究[D]. 于跃函.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2]面向中等职业教育模具专业的课程模式改革 ——以学习领域课程为例[D]. 周嘉俊.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19(02)
- [3]校企合作下中职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改革[D]. 方庆美. 贵州师范大学, 2019(08)
- [4]生命历程理论视域下中职名师成长研究[D]. 王艳辉. 曲阜师范大学, 2019(01)
- [5]当前中职生学业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以长沙H学校为例[D]. 陈明.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3)
- [6]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以江西某学校为例[D]. 黄榕. 江西农业大学, 2014(02)
- [7]工学结合下中职文化基础课程开发的研究 ——以《数控数学》为例[D]. 李兆春. 广州大学, 2012(03)
- [8]项目课程视角下中职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能力结构及形成策略[D]. 杨秀梅. 华东师范大学, 2011(06)
- [9]高职教育项目课程开发的问题与反思 ——以数控技术专业为例[D]. 宋惠珍. 华东师范大学, 2011(06)
- [10]编好规划教材 提高学生素质——谈中职《数控机床及应用》教材的特色[J]. 王志平,李新宇.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