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和珅当“弄臣”说起(论文文献综述)
李冰圆[1](2019)在《《史记》滑稽人物形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史记》作为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中国古代史学着作的典范,也是一部刻画了无数生动人物形象的史传文学巨着。其中描写的人物形象,上至天子诸侯,下到贩夫走卒,有不少成为典型化形象的代表,不仅给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范式,也给历代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滑稽人物就是《史记》诸多人物形象中的一类。滑稽人物这一群体,主要人物和事迹集中于《滑稽列传》,司马迁选取淳于髡、优孟和优旃三位典型滑稽人物,着重记录了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一些典型事例。除此之外,还涉及到《滑稽列传》中褚少孙补写的人物,以及散见于《滑稽列传》之外的具有滑稽特质的人物。论文首先对“滑稽”一词所指代的含义进行阐释,来引出和呈现司马迁对于滑稽人物的独特认知。司马迁运用虚实结合、典型化以及细节描写的手法,剖析具体事例中人物的具体表现,展现滑稽人物所具有的“滑稽”、谏臣、仁者、智士等多重形象。滑稽人物形象所产生的意义和影响,体现在历史和文学两方面,既为滑稽人物正名,凸显了委婉嘲隐的进谏方式,又开戏剧扮演的滥觞,并为后世学者塑造滑稽人物形象提供了选材基础。
庞余亮[2](2017)在《有的人》文中研究表明父亲是最孤独的人,因为他们总是先死。一有的人一忙,地球就转得飞快。彭三郎忙了整整一个腊月,地球也快速旋转了整整一个腊月,成了一团捉摸不定的虚线,把他抽成了一只停不下来的老木头陀螺。彭三郎是老木头陀螺,但小胖子彭小北不是小木头陀螺,他是他们家最小心翼翼的话题。彭三郎想和张荞麦说小胖子的病情,张荞麦也想和彭三郎谈小胖子的病情,但话到了嘴边,都无法往下说。怕说
陈为人[3](2017)在《还魂时空“叠加态”的和珅》文中指出引子:从薛定谔的猫说起和珅的形象已经通过多部电视连续剧让人们得以认识。《宰相刘罗锅》和《铁齿铜牙纪晓岚》中,把一个贪婪、奸佞、油猾,善于察颜观色看风使舵溜须拍马的和珅形象,植入了亿万观众的记忆屏幕。而此后,在电视连续剧《乾隆王朝》中,和珅的这一形象被颠覆了。和珅变身为一个正面角色:编撰《四库全书》,发掘解禁《红楼梦》,对中华文化的传承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作为钦差大
万文佳[4](2015)在《《活生生的语言:阅读、思考与写作》第五章英译汉翻译报告》文中指出本文是一篇基于《活生生的语言:阅读,思考与写作》翻译实践的翻译报告。《活生生的语言:阅读,思考与写作》是由美国作家艾琳?尼尔森所着的一本对于语言研究很有价值的参考书籍。本书所涉及的话题都是当今年轻人们所喜爱的内容。本书中一直贯穿着一个原则,那就是作者一直坚持英语的课堂是最适合学生学习语言过程的理想场所。本书共有九个章节,译者的翻译实践节选的是第五章《语言的乐趣:美式幽默》。在本书的第五章,原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她对不同的美式幽默的看法。我们都知道,幽默是美国文化的精髓所在。本章节向我们展示了各种复杂的美式幽默,同时也告诉我们不能把幽默看成只是一个简单的笑话,而是应该关注说笑话的人和听笑话的人,以及他们双方各自的意图所在。另外还要关注不同的笑话所处的语境。翻译本章,有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美国式的幽默,更多地了解美式幽默的语言魅力。无论是从教育意义,还是语言研究方面出发都具有现实意义。由于英汉在文化价值,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这也导致了翻译时的不对等,直译会导致硬译,甚至误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从《活生生的语言:阅读,思考与写作》的翻译实践项目出发,本文主要阐述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本文时的指导作用。第一,如果一些幽默的言语很难直译很难理解的情况下;第二,当幽默的言语如果直译不能表达原文的深刻含义的情况下;第三,当原文涉及到文化的情况下。在这三种情形下,直译很难被读者所理解,从而采取功能对等的原则可以使读者对原文的理解更加透彻。
杨进凯[5](2013)在《男中音歌唱家里欧·努奇歌唱艺术研究》文中认为里欧·努奇是意大利着名男中音歌唱家。在意大利乃至世界歌剧界,里奥·努奇被视作一个传奇人物,被誉为在世的歌唱家中,威尔第和写实主义歌剧中最权威的男中音演绎者。他是20世纪最佳的“威尔第男中音”之一,在他近40年的演艺生涯中,只威尔第歌剧《弄臣》,他就演出了400多场。他戏剧性的声音张力与对音乐的准确把握,使得他对歌剧人物角色的演绎入木三分,深入人心。本文一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对里欧·努奇的艺术学习经历进行介绍。里欧·努奇从小就在家人的耳熏目染中长大,对于里欧·努奇而言,歌剧不是爱好也不是一时的激情,而是血液中自然流淌的一种元素;他与《弄臣》的不解之缘,缘从何起;他与帕瓦罗蒂的亲密友谊等等。使我们更进一步的了解到里欧·努奇作为世界上最着名的声乐大师的人生经历,这样对更深入的了解里欧·努奇本人经历以及其艺术成就奠定一定的基础;第二部分:从里欧·努奇固守意大利传统唱法与极具戏剧性的演唱风格等各方面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让其在宏观上能有一个更清晰的方向。如里欧·努奇的气息控制、极具戏剧性的声音张力、宽广的音域、清晰的吐字、刚强辉煌的声音共鸣以及对不同人物的细致刻画。使我们更直观的学习里欧·努奇的声音技巧与个人的综合素质;第三部分:讲述里欧·努奇在饰演《弄臣》黎戈莱托一角所展现出的艺术形象特点。首先从威尔第的作品《弄臣》入手,从一个侧面来了解里欧·努奇在扮演弄臣时,值得我们探究的地方。例如通过了解剧中人物性格特点,来学习里欧·努奇在声音上的精湛技艺与把握剧中人物性格的能力;第四部分:结合里欧·努奇在美声演唱方面艺术特点和综合素质来研究他在歌剧中的经典表现,列举歌剧咏叹调进行分析与研究;第五部分:通过对里欧·努奇歌唱艺术的研究与探索,我们从中获得的启示。
詹佳如[6](2013)在《追查“悖逆”的幽灵—传播学视野中的孙嘉淦伪稿案(1751-1753年)》文中指出1751年,也就是乾隆十六年,云贵总督向皇帝报告发现一则以当朝名谏臣孙嘉淦为名义的奏折,该奏折不仅弹劾当朝权臣,更是肆无忌惮地历数皇帝的“五不可解,十大过”。彻查之下,发现孙嘉淦伪奏稿已传遍十七行省。奏折作为清朝统治者创设的一种官文书,因其机密性,以及与题奏不同的传递和处理程序,改变了皇帝在原有信息传递和处理制度中相对被动的地位,得以将专制权力独揽于一身。因此,奏折不仅仅是单纯的官文书,也是统治权力得以实现的载体。奏折制度在康熙雍正时期的演变,也让我们看到信息传播制度是与政治权力的结构性变迁联系在一起的。满清统治者通过创设奏折制度,革新了信息奏报制度,也改变了皇帝在帝国权力结构中的位置。伪奏稿的社会传播,这一由市场力量所催生的一部分政治信息的传播网络,超出了章奏为政治权力所严格规定的流通边界,实质上是社会的一部分群体对政治权力的分享,这冲击了既有的帝国权力关系。这样一份僭越了权力的伪造奏折在民间传播,而且流布如此之广。皇帝既要向世人证明奏稿的真假,击破质疑其统治合法性的种种谣言;又要究出首逆,明正典刑,以维持政治信息流通秩序。于是,皇帝将整个官僚机器动员起来,追查伪奏稿首犯。伪奏稿的整个查办过程却表明,皇帝与地方督抚的沟通存在着严重的隔阂。追查之初,皇帝就表现出对地方官僚的猜忌,以致于显得处处催逼。一开始皇帝就不断警戒地方官僚实心实力查办,但是地方官员们的表现始终不能令皇帝满意。他们或者利用信息奏报制度本身的条件,而减轻自己在查案过程中的压力;他们或者迟回观望,使自己处于一个相对安全的位置;他们或者揣摩皇帝的意思,呈报皇帝相信的审讯结果;或者只不断将案犯在省际之间提解、审讯,推诿他省。总之,地方督抚们亦各自利用其在信息传递的位置上,寻求自身安全,甚至是谋取利益。由于奏折制度未能使君臣之间建立起共享的政治目标,反而因其本身的特性而造成“人人自危”的情况。于是,奏折制度既没能发挥信息奏报制度“明目达聪广咨博访”的传统功能,也未能帮助统治者实现专制权力,控制地方。这一信息奏报制度加深了君臣之间的隔阂和猜忌,使得政治体系内部不断分化和离散。君臣之间的矛盾随着伪稿案的久拖不决而越发尖锐。伪稿案已是层层皆非的情况下,皇帝借施奕度案地方督抚查办不力之机,将伪稿案承审权收归京中军机大臣。皇帝借由军机大臣之手来为伪奏稿收场,也预示着皇帝为控制地方,获取真相,转而依赖的是亲信势力而不是官僚机器。从信息传递和决策的角度来衡量权力的话,这也预示着帝国权力的转移。最后,皇帝寄希望于通过事后惩治官员,使官员受到警戒教育,尽心奏报地方实情,但是在皇帝看来,官员们谢恩奏折均未出于实心,君臣之间的隔阂并没有通过案后的惩戒教育而得以弥合,反而进一步加深。统治权力也正是在这样的反复来回之间渐渐走向衰落。孙嘉淦伪奏稿案表明,清中期帝国已经发展出多元化的政治信息传播网,这一传播网络拥有由不同利益和动机所催生的信息传播主体,不同信息传播主体之间存在着碰撞和渗透。这样的多元化的政治信息传播网正在不断冲击甚至重新架构帝国原有的权力关系,这正是帝国统治的危机所在。
薛伟强[7](2012)在《满汉矛盾与晚清政局(1884-1912) ——以统治阶级上层为中心的考察》文中认为本研究建基于学界先进相关成果,由整体清代大视野,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以统治阶级上层为中心,首次比较系统地摹画了甲申易枢至清亡近三十年间满汉矛盾之演进轨迹,首次比较系统深入地探析了该时段满汉矛盾与晚清国政朝局之嬗变关联,凸现了晚清政治史的复杂性、曲折性和丰富的层次性,并在局部和细节上有所突破。满汉矛盾乃清代政治史核心内容及特征之一。满洲以刚柔兼济利用和驯服汉人而盛,然有清一代“满汉合作”始终缺乏互信和平等,汉人始终处于绝对的政治弱势(有计量分析以确证),满汉畛域严密。究其根源,在于内化于历代清帝心中的“崇满抑汉、以满驭汉”之祖制,清廷对占人口绝对多数的数万万汉人始终加以猜忌和防范。清代中期满汉民族矛盾表面上趋于缓和,然其潜流一直未绝。嘉道以降的事实证明,满人“强悍之气已失,蒙昧之性未改”①。清政府在地位上足以统筹全局,而实力与人才远不足以相副,满人整体的政治智慧、政治能力亦逐次退化。面对内忧外患,满洲统治者之因应相当不智,不仅未能及时化除满汉畛域,挽救和巩固所谓的“满汉联盟”,反而自嘉道时期便开始在清廷中枢行集权亲贵之策,此后更是一脉相承,愈演愈烈(有计量分析以确证),其于满汉矛盾及晚清政局之影响恶莫大焉。洪杨事变无疑乃晚清满汉官僚集团势力消长之关键,以曾氏为首的湘军将帅在平定内乱中逐次掌握了地方大权,然清廷对南方汉人军政集团之忧惧、防范显而易见。故与此同时皇族干政力度亦空前提高,开创了清季第一个皇族政治高峰(有计量分析以确证),同治朝还开启了清季之“亲王政治”模式,并一直延续至清亡。由满汉势力消长整体而言,光绪、宣统两朝为清季满洲贵族势力逆势大反弹时期,他们步步为营,创造了有清一代的诸多最高纪录(有计量分析以确证)。甲申易枢可谓清廷又一次政变,亦属光绪朝满人排汉集权之第一波,满汉矛盾虽非主因,但为其重要推手,其后汉族势力在清廷中央集体衰退,实为晚清政治走向堕落最重要的转折点。甲午战争时期,满汉势力以妥协抗日为主,但相互猜疑仍相与始终。战前的满汉矛盾致民族分裂,严重影响了综合国力的增强。战争期间,满汉畛域使双方互不信任,贻误不少战局。日方于满汉矛盾大加利用,对中国人的斗志起了很大的打击作用。满汉矛盾也极大动摇了清廷抗战的信心和决心,对清军的战略产生了重大影响。甲午战后,中国濒临亡国灭种边缘,康、梁等汉人精英为主体的维新派倡导的戊戌变政,以“保中国”为核心,以分权为直接目的,严重威胁了满洲部族利益,极大刺激了旗人的神经。国家利益与王朝利益之间的利害冲突最后集中在满汉之间,是故戊戌变法的失败不可避免,满汉冲突的加剧亦同样不可避免。走向新世纪之清廷,面临严重缺乏互信之满汉对立局面。戊戌政变后,汉族官僚实力全面跌宕,满洲亲贵保守势力急速上升,满汉矛盾渐次激化。慈禧、载漪等为一己私利,大行废立阴谋,驯致汉族士绅强烈反对,屡次受挫后,她们竟不顾民族国家利益,利用义和团,对八国同时开战,惹下弥天大祸。面对国破人亡之危局,以汉人为主的东南士绅倡立东南互保,不宁惟是,张之洞、李鸿章皆欲独立称王,李氏甚而有做第一任汉人总统之腹稿,康、梁等策划两广起兵勤王、直捣京师,中国议会一度议论另立中央政府,唐才常等组建自立军计划在长江流域大举起义,东南地区汉人抗清排满意识凸显。如果说戊戌政变让汉族士绅对清廷深感失望,则庚子国变已令彼辈几近绝望,满汉之争渐趋明朗,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新阶段。光绪季年,满汉畛域的存在使满汉矛盾日益突出,满汉问题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清廷宥于以满驭汉之祖制,不肯根本变革八旗制度,而局部维新或有名无实,如满汉通婚、官制改革;或保留皇室特权,如法律改革,于满汉大局自然无济于事。另一方面,满洲统治者却明显地加强了集地方之权于中央、集中央之权于亲贵之排汉集权步伐,皇族内阁标志崇满运动达到高潮(有计量分析以确证),亦使满人遭受空前孤立。内忧外患致革命风潮愈演愈烈,清政府却一直在为革命党的宣传做注脚。立宪运动由汉人发起,始终以汉人为主体,公开的目标是立宪救国,但也显然蕴涵打破满族政治优势,分权满人之意。立宪派数度国会大请愿遭拒后,对清廷大失所望,激进者已经表现出赞助革命的倾向。1911年春,皇族内阁的成立进一步激化了满汉矛盾,不久武昌起义爆发,汉人革命派与立宪派结成联盟使排满运动达到高潮,满洲统治迅速分崩离析。满洲以亲贵戮力同心而兴,亦以亲贵擅权弄国而亡;以刚柔兼济驯服汉人而盛,亦以寄命汉人仍力行制汉排汉绝望汉人而亡。
白雪娇[8](2012)在《意大利歌剧繁荣发展的原因探究》文中指出歌剧是一种集诗歌、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歌剧发源于意大利,研究歌剧就要从研究意大利歌剧开始。而意大利歌剧就要从研究斯卡拉歌剧院开始。通过对斯卡拉歌剧院上演剧目的研究,探索意大利歌剧发展的原因,思考对中国歌剧发展的启示,更好地发展本国歌剧。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将2006年—2012年斯卡拉歌剧院上演的歌剧曲目、作曲家姓名、国别、上演次数等几方面进行表格展示。通过对表格的分析与比较,得出意大利歌剧处于繁荣发展阶段。第二部分:主要从影响意大利歌剧发展的内部原因包括创作歌剧的作曲家、剧本的选择等方面和外在的客观条件包括剧院经理的管理等进行分析,探求意大利歌剧繁荣发展的原因。第三部分:中国歌剧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要想得到发展,有必要进行借鉴并且创新,走中国民族歌剧发展之路,文章提出几点建议。1、中国歌剧的创作题材要体现民族性与现实性的特点;2、注重从中小学开始进行歌剧艺术兴趣的培养;3、利用一切社会资源组织歌剧活动。
郝成文[9](2012)在《《昭代箫韶》研究》文中提出《昭代箫韶》,演述杨家将戏曲的清宫连台本大戏之一种,自嘉庆年间创编以后,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五朝演出,清廷对之喜爱程度为其它连台本大戏所不及。鉴于该剧具有的代表性,本文以《昭代箫韶》为主要研究对象。杨家将故事在宋末元初就已进入艺术领域了,有着“三分史实七分虚构”的特点。清代之前,杨家将戏曲、小说已非常繁盛,《昭代箫韶》的人物及剧情除改编自宋史、元明杂剧、传奇及杨家将小说外,还应该受到了民间评话、说唱等的影响。嘉庆十八年,刻本《昭代箫韶》诞生,其产生与清代统治者的民族特性、政治意图、文化政策等有关,也与其创作群体所属地域文化有某种程度的联系。各朝演出脚本均以嘉庆刻本为基础,并有所不同。嘉庆末年,清宫亦曾上演过《昭代箫韶》,并非完全按照嘉庆刻本来演。道光、咸丰年间的演出体制较为固定,演出脚本也大致相同,该脚本是将嘉庆刻本经过删节、改编过后的本子。同治年间曾挑演过数段。光绪年间,在慈禧太后的主持下,将昆弋本改编为升平署府本与本家本两种皮黄本。皮黄府本的改编底本为道光、咸丰年间的演出脚本,而本家本的改编底本为嘉庆刻本。本家本的改编力度更大。在舞台艺术上,《昭代箫韶》的衣饰精美、场面宏大、调度繁复、曲辞典雅,以清宫三层大戏楼为演出地点,充分运用了各种砌末、舞台装置,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戏曲“虚拟性”的特征,体现着皇家特色。《昭代箫韶》对民间剧坛的影响较为隐蔽,呈现出片段式的、模糊式的特点,《雁门关》中的八郎、耶律青莲可为一例。与其它清宫连台本大戏相比,《昭代箫韶》体现着相似的创作手法和审美趣味,与民间杨家将戏曲相比,则少了一些活泼和生机。总之,作为一种清代宫廷连台本大戏,《昭代箫韶》无疑是成熟的和具有代表性的,从原本到改编,从文本到场上,都散发着宫廷特有的文化意蕴,体现着清代宫廷演剧的独特审美趣味。深入研究《昭代箫韶》,不仅有助于我们准确厘定《昭代箫韶》在杨家将戏曲发展史或清代宫廷演剧史上的地位,还可以进一步归纳清宫连台本大戏的编创理论、演出特色等,进而建构宫廷演剧史和宫廷戏剧美学理论。
尹小虎[10](2010)在《威尔第歌剧《弄臣》中重唱的艺术特征及演唱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朱塞佩·威尔第(Giuseppe Verdi,1813~1901),音乐史上最着名的意大利作曲家之一,一生共创作了26部歌剧,几乎每一部歌剧都在上演之初就收到极佳的社会反响并常演不衰。《弄臣》(Rigoletto,1851年威尼斯首演)创作于威尔第艺术生涯的中期阶段,是威尔第歌剧创作走向成熟的标志性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和社会价值,至今仍受到全世界歌剧爱好者的追捧,其中的多个经典唱段一直是妇孺皆知的世界名曲。歌剧重唱这一艺术表现形式在《弄臣》这部歌剧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其艺术水平也具有相当的代表性。笔者将以歌剧重唱作为切入点,对这部歌剧史上的经典之作进行研究分析。本文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首先介绍了歌剧重唱的概念及其历史沿革,并对歌剧重唱的典型分类做了简要的表述。第二章大致分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歌剧作者和创作背景进行了较全面的介绍,概述了歌剧故事内容;第二部分简述了剧中重唱人物的戏剧形象,并明确了重唱唱段在全剧中的分布;第三部分通过对剧中重唱唱段的音乐分析,揭示重唱唱段在剧中所承担的重要作用,进而阐述重唱在这部作品中的戏剧性特征。第三章从演唱的角度入手进行分析研究,分为两节,第一节从概念上综述了歌剧重唱对演唱者的各种要求,第二节结合《弄臣》中重唱唱段的音乐特点及歌剧人物性格发展脉络,对其演唱特点进行深入具体的分析。第四章从艺术性、社会性、对我国歌剧创作的现实意义、对声乐学习的突出价值等四个方面对《弄臣》中重唱唱段的重要价值进行表述。
二、从和珅当“弄臣”说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和珅当“弄臣”说起(论文提纲范文)
(1)《史记》滑稽人物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 |
(二)相关文献综述 |
1.因《滑稽列传》是《史记》一部分而进行的研究 |
2.对《滑稽列传》及滑稽人物的专门性研究 |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滑稽”释义 |
(一)基本释义 |
1.器物滑稽 |
2.人物滑稽 |
3.曲艺滑稽 |
(二)司马迁的“滑稽”观 |
二、《史记》中的滑稽人物 |
(一)《滑稽列传》中的滑稽人物 |
1.司马迁笔下的滑稽人物 |
2.褚少孙补写的滑稽人物 |
(二)散见于《滑稽列传》之外的滑稽人物 |
三、《史记》滑稽人物的多重形象 |
(一)插科打诨的滑稽形象 |
1.语言滑稽 |
2.行为滑稽 |
(二)苦心孤诣的谏臣形象 |
1.不畏主威、敢于匡正 |
2.正话反说、以小见大 |
3.旁敲侧击、委婉倾回 |
(三)履仁蹈义的仁者形象 |
1.关爱他人、心怀恻隐 |
2.知恩图报、以德报德 |
(四)识明智审的智士形象 |
1.灵活机变、化不利为有利 |
2.明辨时势、相时而动 |
四、《史记》滑稽人物形象的塑造 |
(一)虚实结合 |
1.将部分客观史实虚笔处理 |
2.夸张手法的运用 |
(二)典型化手法的经典运用 |
1.选择典型人物 |
2.讲述典型事件 |
3.树立典型形象 |
(三)精湛的细节描写 |
五、《史记》滑稽人物形象的意义及影响 |
(一)历史方面的意义和影响 |
1.为滑稽人物正名 |
2.凸显委婉嘲隐的进谏方式 |
(二)文学方面的意义和影响 |
1.为滑稽人物形象创作提供选材基础 |
2.开滑稽扮演的滥觞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有的人(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3. 陈皮、白若君、彭三郎均为多年好友, 不存在争风吃醋, 更无跟帖中出现的色情内容。 |
4. 陈皮亲属及其好友保留一切追诉诬蔑的权利, 以慰受害者在天之灵。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3)还魂时空“叠加态”的和珅(论文提纲范文)
引子:从薛定谔的猫说起 |
一、机会只赐予有准备的人 |
二、贪官和珅的满腹锦绣 |
三、诛殛愈众而贪风愈甚 |
四、权力资源很容易转化为财富资源 |
(4)《活生生的语言:阅读、思考与写作》第五章英译汉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One Translation |
1.1 The Source Text |
1.2 The Translated Text |
Chapter Two Translation Report |
2.1 Introduction to the Translation Task |
2.1.1 Background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
2.1.2 The Significance of Translation Task |
2.1.3 The Structure of Translation Task |
2.2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 |
2.2.1 The Language Feature of Living Language: Reading, Thinking and Writing |
2.2.2 The Organization of Living Language: Reading, Thinking and Writing |
Chapter Three Translation Process |
3.1 Preparations |
3.2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 |
3.3 Translation Theory and Strategies |
3.3.1 Nida’s“Functional Equivalence” |
3.3.2 The Origin of Nida’s“Functional Equivalence” |
3.3.3 The Principle of Nida’s“Functional Equivalence” |
3.4 The Strategies in Humor Translation |
3.4.1 Brief introduction of humor translation |
3.4.2 Humor Language in Living Language |
Chapter Four Case Study |
4.1 Types of Problems in translation |
4.1.1 The Barriers in Humor Translation |
4.2 Strategies Applied to Solve the Obstacles in Humor Translation |
4.2.1 Technique of Amplification |
4.2.2 Technique of Domestication |
4.2.3 The Application of Foot Notations |
Chapter Five Summary |
5.1 What I Have Learnt from the Translation |
5.2 Unsolved Problems |
References |
(5)男中音歌唱家里欧·努奇歌唱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里欧·努奇歌唱学习艺术经历 |
1.1 儿时记忆 |
1.2 与《弄臣》结下不解之缘 |
1.3 与斯卡拉缘分 30 年 |
1.4 与帕瓦罗蒂 |
1.5 与威尔第 |
第二章 里欧·努奇的演唱艺术表现 |
2.1 里欧·努奇的演唱技术特点 |
2.1.1 稳健、扎实的呼吸控制 |
2.1.2 清晰的吐字 |
2.1.3 丰满的声音共鸣 |
2.2 里欧·努奇的演唱艺术风格 |
2.2.1 声音的戏剧性张力 |
2.2.2 人物的准确刻画 |
2.2.3 “弄臣”的最完美诠释者 |
第三章 “弄臣”里欧·努奇的艺术形象 |
3.1 歌剧《弄臣》 |
3.1.1 威尔第简介 |
3.1.2 创作背景 |
3.1.3 《弄臣》脚本介绍 |
3.2 里奥·努奇在《弄臣》中的艺术表现 |
3.2.1 可恶的小丑 |
3.2.2 与曼图亚公爵的仇恨 |
3.2.3 与女儿的爱 |
第四章 里欧·努奇演唱作品分析 |
4.1 咏叹调《你们这群狗强盗》作品分析 |
4.2 咏叹调《咱俩都一样》作品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追查“悖逆”的幽灵—传播学视野中的孙嘉淦伪稿案(1751-1753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问题提出 |
资料来源 |
论文思路与章节安排 |
注释 |
第一章 脚夫都知道的奏稿 |
乾隆三年的一份上谕 |
奏折 (密奏) 与题奏 (露章) |
伪奏稿的社会传播 |
江西武官们的饭局 |
江南水利效力州同官贵震案内传抄事 |
江西官员与生意人间的递相传抄情形 |
湖北汉口、江西的买卖人们 |
伪稿的传播圈 |
注释 |
第二章 涌动的社会 |
人口、市场与百姓生计 |
人口增长与农业商品化 |
飞涨的物价及首当其冲者 |
江西地区 |
帝制晚期经济交往和信息沟通的网络 |
作为经济交往的城市与作为治所的城市 |
全国性的市场网络和信息沟通网络 |
清代前期的政府活动及其民间影响 |
皇帝第一次南巡的民间反响 |
第一次金川战事所波及的人群 |
市场力量所孕生的政治信息的传播网 |
注释 |
第三章 各出各招:查办令下的皇帝与地方官僚 |
伪奏稿案公开前后 |
云贵揭发伪奏稿流传事 |
多地缉获伪造奏稿 |
公开申斥山东巡抚准泰 |
那些不称职的封疆大吏 |
对外省吏治的戒心 |
乾隆的宽缓初政 |
民玩与吏治 |
整饬官僚机器 |
真假官文书 |
界定罪罚的背后 |
伪奏稿的潜在威胁 |
《大义觉迷录》的教训 |
注释 |
第四章 有影无形的“悖逆”幽灵 |
信息传递系统 |
帝国核心的政治信息传递网络 |
信息传递的效率 |
追查如“入海算沙” |
查案甫始几条重要线索 |
陷入江南的泥沼 |
令人始料未及的案犯 |
江南提督吴进义究竟是否看了稿 |
施奕度案:冤案是如何酿成的 |
审讯权收归军机大臣 |
注释 |
第五章 “体面”收场 |
制造首逆 |
首犯告获 |
来自金华的尴尬线索 |
其他可疑之处 |
急于结案背后 |
申斥御史书成 |
伪稿案与统治败象 |
对官员的再教育 |
注释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满汉矛盾与晚清政局(1884-1912) ——以统治阶级上层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旨趣 |
二 学术前史 |
三 本文架构 |
四 挑战创新 |
五 征引资料 |
第一章 甲申易枢前满汉矛盾回溯 |
第一节 满汉双轨制 |
第二节 天命至道光时期满汉矛盾演变 |
第三节 洪杨事变与满汉势力消长 |
第二章 甲申至戊戌间的满汉矛盾(1884-1899) |
第一节 见微知着——甲申易枢与满汉矛盾 |
第二节 妥协中的猜疑——甲午战争与满汉矛盾 |
第三节 保中国与保大清——戊戌变法中的满汉之争 |
第三章 庚子事变前后的满汉政争(1899-1905) |
第一节 庚子事变——满洲贵族疯狂排汉夺权 |
第二节 东南互保与东南意识——汉族士绅断然抗清排满 |
第三节 维新·集权·排满——新政初期的满汉矛盾 |
第四章 预备立宪前期的满汉博弈(1905-1908) |
第一节 畛域难平——“满汉之见亘于中” |
第二节 立宪·集权·排汉——满汉之争盛于时 |
第三节 排满反清——“革命之声腾于外” |
第五章 预备立宪后期的满汉对决(1908-1912) |
第一节 集权·分权——国会大请愿与满汉之争 |
第二节 皇族内阁——排汉高潮 |
第三节 辛亥革命——排满高潮 |
结语 |
附录:清代满汉势力消长统计图表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后记 |
(8)意大利歌剧繁荣发展的原因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一、 意大利歌剧的发展现状 |
(一) 意大利歌剧 |
1. 起源 |
2. 历史 |
(二) 意大利歌剧事业发展现状 |
1. 斯卡拉歌剧院概述 |
2. 2006 年-2012 年斯卡拉歌剧院上演的剧目有: |
3. 斯卡拉歌剧院上演的剧目分析: |
4. 当前意大利歌剧处于繁荣发展阶段 |
二、 分析意大利歌剧繁荣发展的原因 |
(一) 杰出艺术家的不断涌现 |
1. 作曲家的不断探索促进了意大利歌剧事业的繁荣发展 |
2. 歌唱艺术的发展对歌剧艺术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
3. 指挥家的完美诠释对意大利歌剧事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
(二) 高质量的声乐教学促使意大利歌剧事业后继有人 |
1. 早期的歌唱情况 |
2. 演唱方法的改进 |
3. 声乐教育家对歌唱方法的归纳总结使意大利歌剧得到很好传承 |
(三) 听众的鼓励与批评使意大利歌剧水平不断提高 |
1. 观众自身素质得到提高 |
2. 观众是专业的艺术评论家 |
3. 意大利的评论界气氛活跃 |
(四) 剧院专业化管理使歌剧事业得以顺利发展 |
三、 对中国歌剧事业未来发展的思考 |
(一) 中国歌剧的创作题材要体现民族性与现实性的特点 |
1. 歌剧创作要紧紧抓住民族性的特点 |
2. 歌剧创作要有时代感,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 |
(二) 注重从中小学开始进行歌剧艺术兴趣的培养 |
1. 中小学音乐课中加入歌剧欣赏的内容 |
2. 教师要认真学习研究歌剧 |
3. 在课外活动中宣传歌剧知识 |
(三) 利用一切社会资源,组织歌剧活动 |
1. 邀请音乐界知名人士定期举办讲座 |
2. 组织歌剧比赛和歌剧片段音乐会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昭代箫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杨家将戏曲中的史实与流传概貌 |
第一节 杨家将戏曲中的史实 |
第二节 杨家将戏曲发展的萌芽期 |
第三节 杨家将戏曲发展的初创期 |
第四节 杨家将戏曲发展的繁盛期 |
第二章 《昭代箫韶》的创作背景及创作群体、版本 |
第一节 创作背景 |
第二节 创作群体与版本收藏 |
第三章 《昭代箫韶》脚色、人物及形象研究 |
第一节 脚色设置 |
第二节 人物考证 |
第三节 人物安排 |
第四节 形象塑造 |
第四章 《昭代箫韶》情节及关目结构研究 |
第一节 情节来源 |
第二节 关目设置 |
第三节 对关目设置的几点看法 |
第五章 《昭代箫韶》演出研究 上 |
第一节 嘉庆年间的演出 |
第二节 道光年间的演出 |
第三节 咸丰年间的演出 |
第六章 《昭代箫韶》演出研究 下 |
第一节 光绪两种脚本的收藏情况及由来 |
第二节 皮黄府本的改编底本 |
第三节 皮黄府本与昆弋刻本的比较 |
第四节 皮黄府本的开团场戏、演出时间、演员 |
第五节 皮黄本家本的改编特征 |
第六节 皮黄本家本的演员 |
第七章 《昭代箫韶》舞台艺术研究 |
第一节 演出剧场 |
第二节 舞台砌末 |
第三节 场面调度 |
第四节 演员穿关 |
第五节 音乐曲牌 |
第八章 《昭代箫韶》影响研究 |
第一节 艺人与观剧者 |
第二节 剧本与剧目 |
第三节 《四郎探母》、《雁门关》与《昭代箫韶》之关系 |
馀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表 |
附录 B:文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
(10)威尔第歌剧《弄臣》中重唱的艺术特征及演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歌剧重唱的历史沿革及分类 |
第一节 歌剧重唱的历史沿革 |
一、关于重唱 |
二、歌剧重唱 |
第二节 歌剧重唱的分类 |
一、按声部数量分类 |
二、按表现功能分类 |
三、按声部关系分类 |
四、按写作技法分类 |
第二章 歌剧《弄臣》及其重唱唱段的艺术特征 |
第一节 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 |
一、歌剧的作者 |
二、创作背景 |
三、剧情简介 |
第二节 剧中重唱人物的形象把握 |
一、契普拉诺夫人 |
二、蒙德洛内伯爵 |
三、玛德莱娜 |
四、刺客斯帕拉夫契列 |
五、吉尔达 |
六、曼图瓦公爵 |
七、弄臣 |
第三节 歌剧重唱在《弄臣》中的布局 |
第四节 歌剧重唱对剧情发展的作用及艺术特征 |
一、第一幕的人物个性特征 |
二、第二幕的二重唱曲目类型 |
三、第三幕的三首重唱 |
第三章 歌剧《弄臣》中重唱唱段的演唱分析 |
第一节 歌剧重唱对歌唱演员的要求 |
一、良好的歌唱功底 |
二、对角色性格的理解 |
三、保证声部的平衡 |
四、恰当的舞台表演 |
第二节 歌剧《弄臣》重唱唱段的演唱特点 |
一、从音乐特性看重唱唱段的演唱特点 |
二、从人物性格发展看重唱唱段的演唱特点 |
第四章 歌剧《弄臣》重唱的价值 |
一、歌剧重唱的功能性 |
二、歌剧重唱的艺术性 |
三、经典歌剧重唱研究对我国歌剧创作的意义 |
四、学习演唱经典重唱对声乐学习的价值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从和珅当“弄臣”说起(论文参考文献)
- [1]《史记》滑稽人物形象研究[D]. 李冰圆. 渤海大学, 2019(12)
- [2]有的人[J]. 庞余亮. 江南, 2017(05)
- [3]还魂时空“叠加态”的和珅[J]. 陈为人. 关东学刊, 2017(07)
- [4]《活生生的语言:阅读、思考与写作》第五章英译汉翻译报告[D]. 万文佳. 云南师范大学, 2015(06)
- [5]男中音歌唱家里欧·努奇歌唱艺术研究[D]. 杨进凯. 河南师范大学, 2013(S2)
- [6]追查“悖逆”的幽灵—传播学视野中的孙嘉淦伪稿案(1751-1753年)[D]. 詹佳如. 复旦大学, 2013(03)
- [7]满汉矛盾与晚清政局(1884-1912) ——以统治阶级上层为中心的考察[D]. 薛伟强. 河北师范大学, 2012(02)
- [8]意大利歌剧繁荣发展的原因探究[D]. 白雪娇. 东北师范大学, 2012(05)
- [9]《昭代箫韶》研究[D]. 郝成文. 山西师范大学, 2012(08)
- [10]威尔第歌剧《弄臣》中重唱的艺术特征及演唱研究[D]. 尹小虎. 山东师范大学,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