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蚕茧质量下降的原因及对策

四川蚕茧质量下降的原因及对策

一、川中蚕茧质量下降的原因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马遥[1](2021)在《链式方格蔟采茧机的研制与试验》文中研究表明蚕桑起源于我国,在我国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目前我国蚕桑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但是我国蚕桑产业在部分地区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桑园与养蚕的管理方式落后、机械化水平低、生产基础设施薄弱等。我国在蚕桑机械化方面起步较晚,推进蚕桑产业机械化生产是我国蚕桑产业自动化、专业化、规模化、智能化发展的必由之路,研发蚕桑机械,提高蚕桑产业的机械化水平势在必行。其中,采茧机械是需要攻克的难题之一。目前我国正在使用的蔟具主要有塑料折蔟和方格蔟。其中方格蔟因为推广早、制作方便、性价比高使用最为广泛。但是目前,方格蔟上蔟完成以后,在采茧过程中,仍有很多地方主要通过人工的方式完成方格蔟采茧。人工采茧效率低、费时费力,还大幅增加蚕农的养蚕成本。因此,本文结合目前方格蔟采茧机械化设备发展现状,查阅与蚕桑机械相关的参考文献,根据方格蔟、蚕茧的力学特性,针对方格蔟人工采茧费时费力,成本高昂的问题研制了方格蔟机械化采茧机。本文首先对方格蔟采茧机的压茧部件进行了理论分析,确定了压茧部件具体参数,压头高度40 mm、厚度20 mm、宽度30 mm。使用Solid Works三维建模软件进行了压茧部件的三维绘制,使用Hyper Mesh软件进行蚕茧和方格蔟的网格划分并完成柔性体创建,并将上述文件导入到ADAMS软件进行了运动学仿真,最后通过Design Expert软件对采茧机关键部件的三维模型进行响应面设计与优化,并最终得到采茧机压茧部件的设计尺寸:压头与蚕茧接触的顶端弧度的半径为35 mm、链轮转速为7.5 r/min,压头最低点位于方格蔟下表面的下方0.5 mm处。最后搭建了采茧机压茧部件试验台进行了采茧机压茧部件的试验。根据方格蔟采茧过程中对机械设备的技术要求,利用Solid Works三维建模软件对方格蔟采茧机整机进行设计。方格蔟采茧机主要由压茧装置、剥茧带、输送装置、传动装置、步进电机、驱动器与控制器、机架和定位板等部件组成。经过理论分析与计算,进行了电机与传动方式、剥茧带、输送装置、定位板等关键部件的选择与使用,确定了方格蔟采茧机整机三维模型。进行了方格蔟采茧机样机各个部件的试制安装,并进行样机试验,通过Design Expert软件对采茧机的工作参数进行响应面设计与优化,并最终得到采茧机的最优工作参数:压头最低点位于方格蔟下表面的下方0.3 mm处、链轮转速为8 r/min、输送带速度为53 mm/s。验证试验表明在该工作参数下方格蔟采茧机样机运行稳定可靠,并能顺利完成方格蔟的采茧工作,该机器的采茧成功率可达98%,采茧损伤率为1.2%,平均24 s采集完一张方格蔟,操作人员为1-2人,满足设计要求。

翟凌霄[2](2020)在《传统手工柞蚕丝绸工艺研究与产品开发 ——以南召柞绸织造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位于豫西南伏牛山区的南召县,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柞蚕养殖业与丝绸织造业都非常发达,尤其当地的传统手工柞蚕绸,一直是当地的支柱产业,至清朝末年,柞蚕绸的生产与贸易达到历史顶峰。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当地传统柞绸产业逐渐衰败。为弘扬传统的非物质文化,促进当地经济及柞蚕产业发展,本文通过查阅历史文献、实地考察、走访当地老艺人等方式,系统地梳理了南召手工柞蚕丝绸织造的历史,明确了南召作为“柞蚕之乡”的历史依据,挖掘并传承柞绸文化;在民间收购手工缫丝机、络丝机、整经及木制织机等所有工序的实验设备,并按文献记载修复制作了部分残缺零部件,复原了中断三十多年的柞丝绸生产工艺,并织造出了平纹和山形斜纹两种组织柞丝绸,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可供生产使用的工艺流程,为南召“手缫丝”、“手织柞绸”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操视频记录;利用多种植物染料对柞绸进行了染色实验及扎染设计,通过染色及色牢度实验,确定了苏木染料与明矾媒染剂配合达到适合服装应用的效果,并具有较好的上染率,增加了可实现的产品花型,设计并开发出与面料风格相适应的中高档休闲柞绸服装,扩展并延伸了柞蚕产业链。

刘莫尘[3](2019)在《基于机器视觉和卷积神经网络的方格蔟蚕茧分类算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的蚕桑产业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在全世界具有至关重要的位置。21世纪以来,为了促进蚕桑和丝绸产业的发展,国家引导桑蚕产业不断提高机械化和智能化,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竞争力。我国蚕桑业大面积使用纸质方格蔟营茧,缫丝前实现方格蔟内下茧剔除和蚕茧自动采摘,是提高缫丝质量和产量的关键。本课题将机器视觉和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应用于蚕茧的分割、定位及分类中,为方格蔟蚕茧采收和筛选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研究基于FCM(Fuzzy C-means)聚类的方格蔟蚕茧分割与定位算法。通过FCM聚类、阈值分割、形态学处理及面积阈值滤波对方格蔟图像进行处理,完成复杂背景下方格蔟与蚕茧的图像分割,克服了茧衣对方格蔟蚕茧分割的不利影响。提出蚕茧视觉测量及定位算法,通过相机标定及多点均值算法,对蚕茧进行定位,为采茧机提供精确的蚕茧中心位置坐标。通过直角坐标自动采茧机对方格蔟蚕茧进行分割与定位试验,蚕茧分割平均识别率为96.88%,蚕茧位置坐标最大定位误差为4 mm,满足蚕茧采摘机械进行蚕茧定位采摘的精度要求。(2)基于HSV颜色空间进行蚕茧图像特征分析并提出了基于颜色直方图和面积阈值的黄斑茧检测算法。将蚕茧的原始图像由RGB颜色空间转换到HSV颜色空间并建立蚕茧的HSV颜色直方图。分析了方格蔟内各类下茧与上车茧在HSV颜色直方图的各分量差异,除黄斑茧以外,薄皮茧、瘪茧、双宫茧、口茧、油茧和霉茧等其他下茧仅根据颜色占比不能与上车茧有效区分,分类算法需要对颜色占比、颜色分布、面积阈值及边缘特征等多样化特征进行提取才能对上车茧和下茧有效分类。针对黄斑茧提出了基于颜色直方图和面积阈值的算法,将Hm-S2分量在H3、H4、H5的像素比例量值总和与黄斑颜色阈值比例T的大小关系作为判定标准。对算法进行试验,得到方格蔟黄斑茧的平均检出率为80.7%。(3)基于迁移学习和浅层激活特征可视化构建CNN蚕茧分类模型。CNN模型可以通过多层卷积运算有效提取不同种类蚕茧的颜色特征和边缘特征信息,并能获取图像的细微差别,因此能够实现对方格蔟内上车茧和各类下茧的有效分类。使用蚕茧样本集对AlexNet和VGG-19进行迁移学习,将源领域(ImageNet)训练样本获得的权值参数作为模型的初始值,根据蚕茧样本的目标任务对模型进行参数的微调。训练中采用逐层反向传播算法、带动量的随机梯度下降算法和2L正则化等训练策略。由训练结果可知,AlexNet和VGG-19对上车茧和下茧均能进行有效的分类:AlexNet和VGG-19对上车茧的分类正确率(TPR)均为98.3%;对于下茧的检出率VGG-19为81.5%,AlexNet为69.1%;MCC系数分别为81.2%和73.0%,VGG-19分类准确率高出8.2个百分点。进一步对浅层卷积核激活特征进行可视化分析,AlexNet的浅层卷积层中存在多个不能激活图像特征的卷积核,VGG-19的浅层卷积层中所有卷积核均能够不同程度的激活图像特征,并且所激活的颜色和边缘特征对原图的表达力更强。可视化结果表明小尺寸和小步长的卷积核提取的蚕茧颜色和边缘特征更丰富,故VGG-19更适合作为蚕茧分类的模型。(4)利用数据增强和贝叶斯超参数优化算法,提升CNN模型的蚕茧分类性能。结合蚕茧图像特点和不同数据增强方式的试验分析结果,分别找出适合上车茧和下茧的数据增强方式,扩充样本集数量并缓解类不平衡问题。数据增强后共有上车茧样本8421个、下茧样本2152个,多数类和少数类比值降到了3.91:1。对初始学习速率η、SGD算法中的动量参数v和L2正则化系数α等超参数进行了寻优。根据贝叶斯原理,选择验证集误差作为目标函数,将高斯过程分布作为目标函数的先验分布,确定EI采集函数,将先验分布与样本信息综合,求得目标函数的后验分布,利用后验信息确定超参数的最优值。为了避免在贝叶斯优化过程中陷入局部最小值区域,通过增加方差判据,对EI采集函数进行了优化。使用数据增强样本集和贝叶斯算法优化后的超参数对VGG-19模型训练,验证集分类的整体准确率为97.1%,对下茧的检出率(TNR)为96.1%,对上车茧的分类正确率(TPR)为99.8%。在泛化试验中,对下茧的检出率(TNR)为98%,对上车茧的分类正确率(TPR)为92.3%。对比原数据集训练的模型和非最优超参数的模型,优化后模型验证集和泛化性试验各训练指标均有提高,满足缫丝生产对蚕茧质量的要求,可见本文采用的数据增强方式和超参数优化算法,有效提高了CNN模型对蚕茧分类的准确率和泛化性。

彭蜀蓉[4](2019)在《元认知策略指导下的初中记叙文写作立意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论文立足于发现初中生记叙文立意困难背后的原因,笔者经过访谈分析后了解到初中生记叙文写作立意现象有三类:“无反思”“无意识反思”和“有意识反思”。笔者根据初中学生的记叙文立意现象,运用元认知策略理论搭建了记叙文写作立意模型,以便学生可以直接运用于写作立意中。通过教师的指导和训练,使学生在立意活动中,从无反思、无意识反思,发展到到自觉的有意识反思,自觉自主的对自己的立意活动进行计划、监控和调节,最终使整个立意活动符合自己的预期目标。全文共分为六章,每个章节分别探讨了以下问题:第一章梳理了国内外元认知策略理论的发展情况、记叙文写作立意的研究现状,对元认知策略和写作立意做了概念界定。第二章分析了元认知策略指导记叙文写作立意的可行性,主要从科学性和有效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三章通过访谈对初中生记叙文写作立意现象做了分类,并分析了初中记叙文写作立意现象在学生方面的成因和在教师方面的成因。第四章在元认知策略指导下建构了初中记叙文立意操作模式,“初中记叙文立意分类操作模式”对记叙文进行分类;“初中记叙文立意过程操作模式”对立意过程进行计划、监控和调节,清晰、有效的把控整个立意活动过程;“初中记叙文立意具体操作模式”融合了多种思维,负责细化立意要求。第五章进行了记叙文写作立意教学试验,并对学生试验结果进行分析,评估记叙文立意教学试验效果。第六章对本课题的研究进行总结。

张格[5](2019)在《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研究(1937-1945)》文中指出全面抗战爆发之后,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遂成为抗战大后方政治、经济中心。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被日军接管之后,重庆成为抗战大后方的金融中心。以此为基础,重庆金融市场成长为抗战大后方金融市场网络的核心,对抗战大后方的经济与金融影响极大,为国民政府坚持抗战以及抗战的最终胜利做出了贡献。目前学界对于战时重庆金融的研究成果很多,但对于战时重庆金融市场则仍缺乏系统的研究成果。因此本篇论文以重庆市档案馆未刊档案、已经出版的档案资料汇编、民国时期期刊与报纸、各地方志与文史资料为主要史料,以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并结合经济学与金融学的研究方法,对战时重庆金融市场进行全面细致的研究,以求还原战时重庆金融市场的发展原貌,探索重庆金融市场的作用与特点,分析重庆金融市场与战时财政、经济与社会的关系。本篇论文的主要内容共分为五个章节进行论述,主要写作思路如下:文章首先解决1937-1945年重庆金融市场中各金融子市场的发展过程、发展原因以及发展结果等方面的问题。重庆开埠之后,随着商业贸易的繁荣、金融人才的涌现以及金融机构的增加,促使重庆金融市场开始发展。在全面抗战爆发之前,重庆金融市场呈现出明显的市场不完善、发展不健全且部分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的特点,货币市场、内汇市场、证券市场发展迅速,而黄金、保险与外汇市场相对滞后。全面抗战爆发之后,重庆金融市场在普遍的公债投机、公债价格骤跌以及全国金融市场动荡的影响下,最终爆发了公债风潮,而公债风潮又进一步引发重庆证券市场与利率市场的动荡。为平息公债风潮,国民政府遂开始在重庆金融市场中实施金融统制政策,受此影响,重庆货币市场、内汇市场、票据市场、证券市场与利率市场均完成了变革。而原来发展相对滞后的黄金、保险与外汇市场则因为战时需求的增多以及金融投机的刺激而得到极大发展。重庆金融市场通过国民政府的政策干预也逐渐适应了战时状态,该金融市场的相关业务进一步扩大,服务内容不断增多,金融市场体系更加完善和成熟。然后,文章通过论述重庆金融市场的发展,解决重庆金融市场在1937-1945年的地位变化问题。全面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的发展十分迅速,地位空前提高,为近代以来之顶峰。全面抗战爆发之前,重庆金融市场的地位仅为区域性质的金融市场中心,其影响范围主要集中在我国西南地区,规模有限,影响范围较窄,与西南各地金融市场的联系也十分有限。全面抗战爆发之后,重庆金融市场开始快速发展,金融机构增加,资本额不断增长,金融市场规模继续扩大,与抗战大后方各地金融市场的联系显着提高。在此基础之上,重庆金融市场的影响范围突破了西南地区的限制,逐渐覆盖整个抗战大后方。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抗战大后方金融市场网络逐渐形成,而重庆金融市场则成为抗战大后方金融市场网络的核心。再者,文章通过论述重庆金融市场在战时发展的过程与地位,分析该时期重庆金融市场与战时经济、战时财政与战时社会的相互关系,并指出1937-1945年重庆金融市场的重要作用。全面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对于战时经济与金融的影响具有双重属性。重庆金融市场在不断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将自身的各种业务向抗战大后方各地金融市场中传播,推动各地金融市场的发展。同时,重庆金融市场为抗战大后方工、农、商业提供了重要的融资渠道,为战时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而另一方面,重庆金融市场也对战时经济与金融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从全面抗战爆发初期开始,重庆金融市场就一直出现层出不穷的金融风潮。而导致金融风潮频发的原因是金融市场中普遍存在的金融投机等违法行为,大量的金融投机不仅破坏了以重庆为核心的抗战大后方金融市场网络的秩序,同时也刺激了社会生产资本逐渐脱离实体经济,社会游资增多,导致重庆金融市场的混乱局面日益严重,难以控制。另外,重庆金融市场在全面抗战时期的发展,与战时政府财政、社会均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而这些联系也影响着重庆金融市场的发展轨迹,并进一步反映出重庆金融市场的重要作用。最后,文章以论述完毕的内容为基础,总结全面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的时代特点。重庆金融市场因处在特殊的时代环境中,具有其自身的时代特点。在重庆金融市场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金融市场的混乱局面始终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尤其在全面抗战后期,金融黑市与金融投机在重庆金融市场中频频出现,金融市场的风险分散功能与宏观调控功能逐渐失灵,而金融市场的积累功能与配置功能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而难以发挥作用,社会财富在此过程中逐渐集中于社会上层的特权阶级之手,一般民众生活越发艰难,而金融市场的混乱局面也越发严重。为维护金融市场的秩序,国民政府也做出了及时的反应,努力整顿金融市场的混乱局面,其采取的方法主要为联合地方政府与重庆民间金融组织进行政策监管、机构监管与行业自律等。但是由于国民政府本身的政策失误,政府内部的腐败以及民间组织自律能力的低下,多种形式的监管与自律均不能起到稳定金融市场的效果,最终使得重庆金融市场的混乱局面一直延续至全面抗战结束。同时,全面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的金融机构与金融业务均获得发展,并呈现出现代化的特点,而这对于重庆金融市场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李海青,缪鑫,李茳[6](2018)在《浅析资中县蚕桑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文中指出内江市资中县是四川省蚕桑基地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运输方便,自然气候条件宜栽桑养蚕,蚕茧质量水平高,桑叶、桑果品质优,蚕桑产业成为资中县南部片区农村发展的主导产业。蚕种发种量、蚕茧产量居内江市第二位,但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因此,研究资中县蚕桑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具有现实意义。

李小华,杨成卫,胡原平,陈杰[7](2018)在《2013-2017年四川省桑蚕茧质量发展状况》文中研究表明蚕桑产业是四川省最具特色的产业之一,是关系到民生发展的重要产业,蚕桑产业的创新发展对于四川农业供给侧改革、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推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四川省凉山、绵阳、南充、资阳等市州2013至2017年来的桑蚕干茧质量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结合产业发展情况,从与桑蚕茧质量密切相关的政府、企业和种养户三个方面提出建议,以达到促进产品质量提升和产业健康发展的目的。

党月婷[8](2018)在《蚕业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研究》文中指出蚕业作为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一直面临以小规模家庭经营为主,生产方式落后,劳动生产效率较低等诸多问题及来自其他农业、非农产业、其他国家等的挑战,较高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导致蚕桑生产效益不稳定。研究蚕业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推进我国蚕业家庭农场建设,促进蚕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实现蚕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梳理国内外关于农业规模化、家庭农场适度规模以及蚕业家庭农场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首先利用国家现代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对2009年14个蚕桑生产省(市、区)106个示范县1780个种桑养蚕农户问卷调查数据,剖析我国蚕业农户生产经营特征;其次基于C-D生产函数测算出不同省份蚕业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比较农户实际规模与适度规模的差距;并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蚕业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的影响因素;最后通过比较蚕业家庭农场适度规模总净收入与机会成本来解释在长短期中农户选择蚕桑退出或不退出蚕桑生产的蚕业家庭农场规模。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分析表明,2009年我国蚕桑生产农户的实际平均生产经营规模为4.92亩,其中东、中、西部实际平均规模分别为4.1亩、4.6亩和5.89亩。而根据C-D生产函数测算的蚕业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为6.23亩,其中东、中、西部蚕业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分别为3.02亩、4.96亩以及10.19亩。可以看出东部、中部蚕区基本达到适度规模水平或差距甚小,但西部蚕区实际平均生产规模与适度规模差距较大,且达到适度规模水平的家庭农场比例较低。梳理影响蚕业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的因素,通过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发现在全国模型回归中,劳动投入、受教育程度以及工资水平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而生产总成本、桑园面积以及蚕茧价格具有负向影响。此外对于影响蚕业家庭适度规模中省力化机械设备、生产组织方式以及产业政策只在西部蚕区显着为正,说明各区域蚕桑生产的情况不一,应针对各区域的情况实施不同的适度规模政策。在短期中,全国、东部以及中部以及西部家庭农场至少应将规模分别扩大至8.97亩、13.71亩、9.17亩才能不退出种桑养蚕,否则低于短期规模,即使在利润最大化的适度规模水平上,农户会选择退出蚕桑产业。而西部生产规模只要等于或大于7.8就能不退出种桑养蚕,如果能够在适度规模10.91亩上生产经营,则能够进一步实现利润最大化。在长期中,各省蚕业家庭农场规模应该保持在20.79亩与86.5亩的规模区间才能让全国农户继续从事蚕桑生产。所以为了实现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蚕桑生产经营必须规模化,蚕业家庭农场规模必须大幅度提高。根据研究结论,应该扩大蚕业农户生产规模,实现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发挥规模经济效益;加强省力化技术应用,提高蚕农教育水平;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扩大桑园面积,提高单个家庭蚕业总收入;加大政府补贴力度,防范化解市场风险。

张晴[9](2018)在《中国桑蚕空间格局演变及其优化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是蚕桑产业的发源地,种桑养蚕、缫丝织绸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同时,桑蚕产业也是我国传统涉农优势产业,是不少地区乡村振兴、农民增收脱贫、农业提质增效的重要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桑蚕产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2013年"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提出,作为古丝绸之路代表产品的桑蚕丝绸迎来了新的历史使命和历史机遇。随着桑蚕产业的迅速发展,我国桑蚕产业空间格局也正发生急剧变化,系统研究我国桑蚕产业空间格局与区域比较优势变化的规律性特征,对优化我国桑蚕空间布局、促进桑蚕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我国桑蚕产业空间格局为研究对象,集成应用比较优势分析方法、空间重心及空间自相关统计分析方法,揭示我国桑蚕产业空间格局演变特征,探讨桑蚕空间格局演变的驱动机制,提出我国桑蚕空间格局优化方案。主要进展与结论如下:1.揭示了近年来我国桑蚕产业空间格局演进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定量测算结果显示,我国桑蚕产业重心“自东向西、自北向南”移动,产业集中度持续提升,呈现“东桑西移”态势。桑蚕产业集中度在不断提高,CRn1指数和HHI指数和分别从2003年的0.19和0.131上升至2015年的0.46和0.243;桑园种植面积重心从2003年的东经111.09°E、北纬30.34N°移至2015年的东经109.37°E、北纬28.89°N,分别向西偏移1.72°,向南偏移1.45°;种植重心标准距离值从769.15千米缩短至761.33千米。同时初步阐明了资源、经济、市场、技术和政策五要素对桑蚕产业空间格局变迁的系统影响及其作用机制。2.从综合比较优势和全要素生产率角度,定量评价了近年来我国桑蚕产业空间转移的经济合理性。运用比较优势分析方法、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模型的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方法,揭示我国桑蚕空间格局演变的经济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1995-2015年间广西综合比较优势指数(AAC)从0.75快速上升为3.28,而传统主产区江苏则从2.05下降至1.17;2006-2015年间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TFP)平均上升了5.28%,东部地区则下降了3.13%。3.构建了桑蚕产业区域优势评价方法体系,初步提出了我国桑蚕产业空间格局优化方案。以生态条件适宜、规模优势、区域比较优势、具备一定产业基础为蚕桑优势区判定标准,从规模优势、效率优势、产业优势角度构建一套3类12项的桑蚕产业区域优势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基于组合权重模型的桑蚕区域优势综合评价模型,提出我国桑蚕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方案,分别阐述华东优势区、华南优势区、西南优势区和西北优势区的发展方向与策略。4.提出了“发展西部、优化中部、稳定东部”的政策建议。以我国桑蚕产业空间格局持续优化,进而实现整个产业提质增效、长久保持竞争优势角度,提出了政策建议:顺应“东桑西移”的规律,稳定及适度扩大我国蚕桑生产规模,在东部加工,中西部为原料产地,通过跨区域产业链整合,实现桑蚕产业的东西部互动发展格局。主要任务是加快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桑蚕生产效益;鼓励综合开发利用;加强区域专业化发展力度,推进桑蚕生产基地县建设;因势利导,加强西部茧桑蚕产业链建设,实现蚕桑资源的多层次利用;加大桑蚕产业宏观调控力度,促进桑蚕产业稳定协调发展。

杨帅[10](2015)在《民国时期四川商号分布与变迁研究》文中提出民国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新式商业也开始兴起。新式商业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外国洋行。这是中国出现最早的资本主义性质的商业,洋行早期的活动主要是在商业方面,充当中外贸易的中介。二是买办商人开办的商业。买办作为外国洋行的经纪人,收入较高,他们将其收入积累作为资本,投入到商业或其他行业中,他们采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进行商业经营活动。买办商业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商业的兴起。三是旧式商业的转型。一些旧式商业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也采用资本主义商业的的经营方式,将其转换为近代资本主义商业。近代新式商业的兴起,从总的来看,推动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它们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又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在经营内容上更多地在为外国资本主义推销商品服务。四川的私营商业在民国时期逐步发展,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有很大发展,经营业务不断扩大,资本积累迅速增长,有的已发展为“百万富翁”。各类商号也随之兴起,商号的发展演变与空间分布都呈现出新的态势。清末,四川各地的金融机构以票号、典当、钱铺、因利局等旧式融资业为主,其中票号最具实力。辛亥革命后,票号衰败,钱庄、银号代之而兴。民国初年,重庆钱庄发展到50多家,上下货帮的款项收交和城市商贩的资金周转多由钱庄汇兑融通。1915—1934年中国、交通、殖边、金城、江海等国内大银行先后来川设立机构,同时,由四川官、商创办的四川、华川、铁道、浚川源(复业)、聚兴诚、美丰、大中、川盐、川康、重庄、四川工农、四川建设、和成、裕商等一批银行相继开业,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沿海各大域市的工厂、企业、金融机构等相继内迁,大量资金涌入四川。抗战结束时,川、康两省共有各类金融机构1163家(其中总机构380家),约占全国全融机构总数的四分之一。形成了一个以重庆为中心、遍布川、康各大、中、小城市的金融网络。山货属于四川省重要产品,每年出口数量极大,在民国以前,四川多数地方并没有山货帮一说,被称为山货帮的商品,都属于药材帮贸易范围以内,统称为山货药材业,后因其中有非药材部分的货品,营业日益扩大,于是脱离药材业范围,而自成山货帮。比如桐油,本来包括在山货业以内,只因抗日战争前桐油业发展突飞猛进,占全国物产输出总额的第一位,已非山货业所能统括,因此,原有的产业逐渐分化出以专门经营药材、桐油、畜产品等为主的大山货行业,在此基础上,以此为营生的各种商号应运而生,形成了相互包容,而又各有特色的不同商号群体。饮食品商号涵盖的范围较广。民以食为天,四川地处内陆,交通不便,粮油市场在近代仍保持着封闭型、区域型的传统,除桐油出口商外,粮油商人中小户居多。市场交易方式,仍以产销见面、余缺调剂为主,批发交易次之,期货交易甚少。交易规则多从习俗,缺乏公开性与竞争性。清末民初及抗日战争时期,是四川糖业极盛时期。四川的糖除内销本省外,还销往邻省。桔糖下运至两湖销售,称为“药糖”,白糖销至陕甘,红糖销至贵州和云南,冰糖多为本省消费,资中、内江所产多销川东南,简阳、资阳所产多销川西北。随着自然流转的渠道,在销售区域的合江、江津、重庆、涪陵、万县、合川、成都以及宜昌、沙市都形成了川糖的市场。民国时期,腹茶引岸制度无形解体,茶商在缴纳政府课税以后,即摆脱历来的限制而自由营运。有的产茶地区已扩销省外市场。如邛崃历来以生产边茶为主。腹茶兴盛,市场已扩至成都、广汉、简阳、新繁、新都、中江、金堂等,后来又开辟陕西、甘肃、青海等、都属于直接运往消费地。重庆正式开埠后,纺织品进出口贸易有了很大发展。洋纱大量输入,到1930年,输入四川的棉纱高达57万担(包括国产机纱),蚕丝出口量到1926年猛增至3万担,占当时全省输出货物总值的21.79%;夏布也成为四川主要出口商品之一。在纺织业发展的同时,随之发展的丝商、棉纱商号及夏布商号在川内各地日渐活跃,并且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了不同的产业发展空间,成都、乐山、三台、南充等地的丝业、重庆及其周边城市的棉纱业及隆昌、内江、荣昌等地的夏布业,这些产业空间分布的不同,也就使得从事这些行业的商号的分布格局在各自不同的领域内体现出不同的地域特征。在这些商号分布与变迁的同时,也反映出不同的变化特征,在商号的数量上的变化、商业籍贯上的演变、资本规模上的变化都各有特色;在与区域经济的关系和及变迁方面,主要体现在商号与交通、商号与资源开发、商号与城市商业中心、商号与行帮组织及人口等相互影响等诸多方面。

二、川中蚕茧质量下降的原因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川中蚕茧质量下降的原因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链式方格蔟采茧机的研制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与国外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整机方案确定
    1.7 技术路线
    1.8 小结
2 压茧机构的设计与优化
    2.1 采茧成功率与蚕茧损伤率
    2.2 采茧方式以及相关参数的选择
        2.2.1 采茧方式的选择
        2.2.2 压茧机构相关参数的设计
        2.2.3 压头形状设计
    2.3 对方格蔟采茧机压茧机构的运动学仿真
        2.3.1 仿真模型的建立
        2.3.2 柔性体建立
        2.3.3 材料属性
        2.3.4 添加约束与载荷
        2.3.5 仿真结果与分析
    2.4 基于ADAMS运动仿真的响应面试验
    2.5 采茧机构压茧试验
    2.6 小结
3 剥茧机构和输送机构的设计与优化
    3.1 剥茧机构相关参数的设计
        3.1.1 理论分析
        3.1.2 受力分析
        3.1.3 安装位置
    3.2 方格蔟输送装置的设计
    3.3 小结
4 方格蔟采茧机整机的结构设计
    4.1 整机零件设计
        4.1.1 定位板设计
        4.1.2 电机的选型
        4.1.3 动力传动装置的设计
        4.1.4 机架的设计
    4.2 方格蔟采茧机三维设计整机方案
    4.3 小结
5 方格蔟采茧机样机试制和试验
    5.1 方格蔟采茧机样机试制
        5.1.1 压茧装置的安装
        5.1.2 剥茧带装置
        5.1.3 输送装置
        5.1.4 电机的安装
        5.1.5 机架的安装
        5.1.6 定位板的安装
        5.1.7 整机尺寸
    5.2 方格蔟采茧机样机试验
        5.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2.2 试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5.3 验证试验
    5.4 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情况

(2)传统手工柞蚕丝绸工艺研究与产品开发 ——以南召柞绸织造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来源背景
    1.2 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2.南召丝绸的发展
    2.1 南召柞蚕丝绸起源
    2.2 南召柞蚕丝绸发展
    2.3 南召丝绸发展现状
3.柞绸工艺流程
    3.1 工艺恢复
    3.2 柞蚕丝绸织造工艺流程简介
    3.3 柞绸织造工艺
        3.3.1 平纹柞绸织造工艺参数
        3.3.2 斜纹柞绸织造工艺参数
4.柞绸染色及其性能测试
    4.1 染色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与过程
        4.1.3 染色实验
        4.1.4 实验数据测试
    4.2 参数设置及结果分析
        4.2.1 染色温度对染色的影响
        4.2.2 染色时间对染色的影响
        4.2.3 浴比对染色的影响
    4.3 媒染染色实验设计与分析
    4.4 不同染材媒染染色实验设计与分析
    4.5 靛蓝染料
    4.6 扎染工艺设计
        4.6.1 扎染工艺流程
        4.6.2 扎染样品展示
    4.7 色牢度测试
5.柞绸服装制作
    5.1 第一款服装结构设计与成衣工艺
    5.2 第二款服装结构设计与成衣工艺
    5.3 成品核算
6.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专利等
附件1:《南召·国丝小镇》项目简介
    1.1 规划依据
    1.2 项目内容
    1.3 园区框架
    1.4 总体目标
附件2:南召柞蚕产业历史进程
    2.1 南召柞树的种植历史
    2.2 南召柞蚕养殖历史
        2.2.1 南召柞蚕养殖模式
        2.2.2 柞蚕养殖申遗的主要内容
    2.3 南召柞蚕缫丝历史
        2.3.1 南召传统缫丝方式
        2.3.2 南召缫丝方式的变革
    2.4 南召柞绸织造历史
        2.4.1 南召传统织绸模式的改变
        2.4.2 南召织绸业的没落
附件3:南召柞蚕丝绸织造工艺流程
    3.1 科学植柞
    3.2 柞蚕饲养
        3.2.1 柞蚕的习性
        3.2.2 饲养流程
        3.2.3 科学养殖
    3.3 缫丝
        3.3.1 缫丝设备
        3.3.2 缫丝工艺流程
    3.4 准备
        3.4.1 络丝
        3.4.2 牵经
        3.4.3 穿杼
        3.4.4 刷经
        3.4.5 穿综倒筘
        3.4.6 打纬
    3.5 织绸
        3.5.1 柞绸主要品种
        3.5.2 织绸工具
        3.5.3 上机
        3.5.4 织绸
        3.5.5 下机
    3.6 煮练
    3.7 后整理
        3.7.1 踹绸
        3.7.2 槌绸
致谢

(3)基于机器视觉和卷积神经网络的方格蔟蚕茧分类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课题来源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蚕茧检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CNN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方格蔟蚕茧分类检测存在的问题
    1.3 蚕茧的分类及标准
    1.4 分类的评价指标
        1.4.1 混淆矩阵
        1.4.2 MCC相关系数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技术路线
        1.5.2 研究内容
    1.6 小结
2 基于FCM聚类的方格蔟蚕茧分割与定位
    2.1 基于FCM聚类算法的方格蔟分割
        2.1.1 方格蔟图像的灰度化预处理
        2.1.2 基于Otsu阈值的蚕茧初步分割
        2.1.3 方格蔟的FCM聚类分割及蚕茧轮廓提取
        2.1.4 方格蔟的形态学处理
        2.1.5 基于面积阈值的蚕茧提取
    2.2 方格蔟蚕茧视觉测量及定位算法
        2.2.1 单目二维视觉测量坐标系的标定与转换
        2.2.2 方格蔟蚕茧的定位算法
    2.3 方格蔟蚕茧识别与定位试验
        2.3.1 试验设备与材料
        2.3.2 蚕茧分割准确率及定位精度试验结果
        2.3.3 蚕茧采摘试验结果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HSV模型的蚕茧图像特征分析及黄斑茧检测
    3.1 蚕茧颜色直方图的颜色空间选择
    3.2 RGB颜色空间到HSV颜色空间的转换
    3.3 蚕茧HSV颜色空间的均匀量化
    3.4 基于颜色直方图的蚕茧图像特征分析
    3.5 基于颜色直方图和面积阈值的黄斑蚕茧检测
    3.6 黄斑蚕茧检测试验
        3.6.1 试验设备与材料
        3.6.2 黄斑茧检测试验步骤
        3.6.3 黄斑茧检测试验结果及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基于CNN迁移学习的下茧检测
    4.1 CNN结构简介
        4.1.1 输入层
        4.1.2 卷积层
        4.1.3 激活函数
        4.1.4 池化层
        4.1.5 全连接层
        4.1.6 Softmax层
    4.2 常见的网络模型
        4.2.1 AlexNet
        4.2.2 VGG
    4.3 蚕茧分类CNN模型的训练策略
        4.3.1 逐层反向传播算法
        4.3.2 带动量的随机梯度下降算法
        4.3.3 L2正则化策略
    4.4 基于迁移学习的ALEXNET和 VGG-19 下茧识别试验
        4.4.1 基于蚕茧数据集的模型微调迁移学习
        4.4.2 基于GPU的模型训练环境
        4.4.3 试验数据集
        4.4.4 迁移学习的网络结构和超参数设置
        4.4.5 试验结果及分析
    4.5 基于蚕茧浅层激活特征可视化的模型选择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数据增强和超参数优化的蚕茧分类模型性能提升
    5.1 上车茧和下茧的数据增强
    5.2 基于贝叶斯理论的蚕茧分类模型超参数优化算法
        5.2.1 常用超参数优化方法
        5.2.2 贝叶斯超参数优化算法
        5.2.3 采用高斯过程先验的超参数优化
        5.2.4 EI采集函数
        5.2.5 改进的超参数优化算法
    5.3 试验及结果分析
        5.3.1 超参数的选择
        5.3.2 试验设置
        5.3.3 试验结果分析
        5.3.4 泛化性试验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4)元认知策略指导下的初中记叙文写作立意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课题的创新性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4.1 元认知理论研究
        1.4.2 关于写作立意理论研究
        1.4.3 关于记叙文写作立意理论研究
    1.5 核心概念界定
        1.5.1 元认知策略概念界定
        1.5.2 写作立意概念界定
        1.5.3 立意与其他写作概念的关系
    1.6 本课题研究的方法
        1.6.1 文献研究法
        1.6.2 个案研究法
        1.6.3 深度访谈法
2 元认知策略指导记叙文写作立意的可行性分析
    2.1 科学性分析
        2.1.1 符合初中生思维发展阶段
        2.1.2 中西方理论依据较为充足
        2.1.3 吻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2.2 有效性分析
        2.2.1 与其他学科融合效果显着
        2.2.2 促使立意教学更具针对性
3 初中记叙文写作立意的现象与原因分析
    3.1 初中学生记叙文写作立意的现象
        3.1.1 初中学生写作立意时“无反思”
        3.1.2 初中学生写作立意时“无意识反思”
        3.1.3 初中学生写作立意时“有意识反思”
    3.2 初中记叙文写作立意现象在学生方面的成因
        3.2.1 缺乏理论基础,知识建构不完善
        3.2.2 材料尚未激活,认知存储不匹配
        3.2.3 欠缺反思意识,思维过程不贯通
    3.3 初中记叙文写作立意现象在教师方面的成因
        3.3.1 墨守过去经验,忽略学生主体
        3.3.2 难度评估有误,草率选择重点
        3.3.3 专注等级评判,忽视背后原因
4 元认知策略指导下的初中记叙文操作模式建构
    4.1 元认知策略指导下的初中记叙文立意分类操作模式
        4.1.1 记人记叙文立意操作模式
        4.1.2 叙事记叙文立意操作模式
        4.1.3 写景、状物记叙文立意操作模式
    4.2 元认知策略指导下的初中记叙文立意过程操作模式
        4.2.1 写作立意活动的计划
        4.2.2 写作立意活动的监控
        4.2.3 写作立意活动的调节
    4.3 元认知策略指导下的初中记叙文立意具体操作模式
        4.3.1 从过去到未来
        4.3.2 从局部到整体
        4.3.3 从单一到多元
5 元认知策略指导下的初中记叙文写作立意教学试验
    5.1 元认知策略指导下的初中记叙文写作立意教学设计
    5.2 元认知策略指导下的初中记叙文写作立意教学试验结果
        5.2.1 初写文章与修改文章对比
        5.2.2 初写立意与修改立意对比
    5.3 元认知策略指导下的初中记叙文写作立意教学试验效果评估
        5.3.1 立意前后差异分析
        5.3.2 学习效果评估小结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研究(1937-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相关概念的辨析
        (一)金融市场与近代重庆金融市场的概念辨析
        (二)研究时间的概念辨析
    二、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资料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内容与创新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全面抗战爆发后重庆金融市场的动荡
    第一节 1937 年之前重庆金融市场的发展
        一、货币市场从混乱向统一与规范发展
        二、以申汇交易为主的重庆内汇市场
        三、重庆证券市场的建立与发展
        四、全面抗战之前尚未充分发展的市场
    第二节 公债风潮与重庆证券市场的动荡
        一、重庆公债风潮的爆发
        二、公债风潮的最终解决
    第三节 全面抗战爆发后的重庆比期风潮与利率市场的动荡
        一、全面抗战前期重庆利率市场的动荡
        二、1938 年-1940 年利率市场的平稳发展
        三、1941 年重庆利率风潮与比期的废除
        四、日拆制度时期的重庆利率市场
    第四节 重建后方证券交易所的筹备与争论
        一、重建后方证券交易所的必要性
        二、筹备重建后方证券交易所及其引发的论争
    小结
第二章 重庆传统金融市场在战时的变革
    第一节 重庆向法币发行中心的转型
        一、1937-1938 年国民政府法币发行中心的内迁
        二、1939-1942 年重庆法币发行中心的建立与巩固
        三、1942 年之后的重庆法币发行中心
    第二节 全面抗战时期的重庆票据市场
        一、重庆票据交换的曲折发展
        二、重庆票据承兑贴现的快速发展
    第三节 全面抗战时期重庆内汇市场变迁
        一、1937-1941 年的重庆内汇市场
        二、1942-1945 年的重庆内汇市场
    小结
第三章 战时重庆金融市场的发展
    第一节 战时重庆外汇市场的崛起
        一、追随上海时期的重庆外汇市场
        二、独立发展时期的重庆外汇市场
    第二节 战时重庆黄金市场与黄金风潮
        一、黄金统制初期的重庆黄金市场
        二、黄金统制成熟期的重庆黄金市场
        三、开放黄金自由交易时期的重庆黄金市场
    第三节 战时重庆的保险业与保险市场
        一、全面抗战爆发与重庆保险市场兴起(1937-1941)
        二、战时重庆保险市场的发展与兴盛(1942-1945)
        三、战时重庆保险市场的主要保险业务
    小结
第四章 战时重庆金融市场的监管
    第一节 国民政府对重庆金融市场的监管
        一、国民政府对重庆金融市场的政策与法令监管
        二、国民政府对重庆金融市场监管的主要机构
    第二节 地方政府对重庆金融市场的监管
        一、地方政府对重庆金融市场监管的开端
        二、四川省政府对重庆金融市场的监管
        三、重庆市政府对重庆金融市场的监管
    第三节 重庆金融业对重庆金融市场的自律监管
        一、重庆市银钱业同业公会对金融市场的自律监管
        二、重庆市保险业同业公会对保险市场的自律监管
        三、重庆市银楼业同业公会对黄金市场的自律监管
    小结
第五章 重庆金融市场在抗战大后方的中心地位
    第一节 重庆货币市场在大后方的网络辐射
        一、法币在抗战大后方各主要金融市场的推广
        二、重庆票据市场在大后方的延伸
        三、重庆利率市场对于大后方的影响
    第二节 重庆黄金与外汇市场在大后方的网络辐射
        一、重庆黄金市场在大后方各地的拓展
        二、以重庆为核心的抗战大后方外汇市场网络的构建
    第三节 重庆保险市场在大后方的网络辐射
        一、战时保险市场在西南的网络构建
        二、战时保险市场在西北的网络构建
    小结
结语
    一、全面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的双重性
    二、全面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的作用分析
    三、全面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的特点分析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阶段发表文章

(6)浅析资中县蚕桑业发展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资中县蚕桑业生产现状
2 资中县蚕桑业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发展缺乏资金
    2.2 蚕桑功能发掘不足, 产业融合缓慢
    2.3 农村劳力结构失衡, 生产效率低下
    2.4 生产组织程度不高, 品牌打造乏力
    2.5 科技支撑力度不足社会化服务体系落后
    2.6 产业竞争日益加剧比较经济下降
3 发展对策
    3.1 加大投入力度, 改善基础设施
    3.2 合理规划产业, 促进融合发展
    3.3 转变蚕农观念, 提高生产效率
    3.4 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培育自主品牌
    3.5 加强科技创新, 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3.6 完善产业机制, 防范经营风险

(7)2013-2017年四川省桑蚕茧质量发展状况(论文提纲范文)

1 干茧质量状况
    1.1 综合质量情况
    1.2 蔟具情况
    1.3 品种情况
    1.4 地域情况
    1.5 主要指标趋势
    1.6 主要指标分布
        1.6.1 清洁洁净等级分段分析。
        1.6.2 毛茧出丝率分段分析。
        1.6.3 解舒丝长分段分析。
        1.6.4 万米吊糙分段分析。
        1.6.5 茧丝长分段分析。
2 蚕茧质量提升建议
    2.1 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 规范产业发展
    2.2 充分发挥企业市场主体作用, 坚持创新发展
    2.3 充分激发农户内生动力, 促进质量提升

(8)蚕业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
        1.3.1 研究方法
        1.3.2 论文结构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
        1.4.2 存在的不足
2 文献综述
    2.1 农业规模化与适度规模经营
        2.1.1 规模经济的理论研究
        2.1.2 农业规模经济
        2.1.3 适度规模实证研究
    2.2 家庭农场及其适度规模研究
        2.2.1 家庭农场的内涵
        2.2.2 家庭农场作为发展适度规模主体的必要性
        2.2.3 家庭农场适度规模测算
        2.2.4 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的影响因素
    2.3 蚕业家庭农场与适度规模经营
    2.4 简要评述
3 我国养蚕农户生产经营特征分析
    3.1 蚕农的基本情况
        3.1.1 蚕农年龄分布
        3.1.2 蚕农受教育情况
        3.1.3 蚕农家庭劳动力、养蚕年数和养蚕期数
        3.1.4 户均桑园面积和养蚕张数
    3.2 蚕桑生产投入费用
        3.2.1 户均蚕桑生产费用结构
        3.2.2 蚕桑生产成本和费用
    3.3 全国及各省蚕桑成本收益分析
        3.3.1 全国及各省平均每亩桑园成本-收益分析
        3.3.2 全国及各省平均每张蚕种成本-收益分析
        3.3.3 全国及各省平均每kg蚕茧成本收益分析
    3.4 蚕农生产行为与政策满意度分析
        3.4.1 蚕农生产行为
        3.4.2 蚕农对国家政策的评价
4 蚕业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界定与测算
    4.1 蚕业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界定
    4.2 基于C-D生产函数的适度规模测算方法
    4.3 蚕业适度规模测算
    4.4 蚕业家庭农场实际规模与适度规模比较
5 蚕业家庭农场适度规模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
    5.1 数据来源与变量设定
    5.2 计量模型的构建
    5.3 全国数据回归结果
    5.4 分区域数据回归结果
        5.4.1 东部蚕区回归结果
        5.4.2 中部蚕区回归结果
        5.4.3 西部蚕区回归结果
6 基于适度规模的蚕业家庭农场生产选择
    6.1 适度规模时总净收入与机会成本比较
    6.2 按机会成本测算的蚕业家庭农场规模
7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9)中国桑蚕空间格局演变及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世界桑蚕产业空间格局变动的相关研究
        1.2.2 桑蚕产业空间格局演变的相关研究
        1.2.3 桑蚕产业空间格局演变的研究方法
        1.2.4 关于桑蚕产业空间格局变动成因的研究
        1.2.5 对现有研究成果的述评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桑蚕产业空间格局演变:理论框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蚕桑
        2.1.2 桑蚕产业
        2.1.3 产业转移
        2.1.4 空间格局和空间格局演变
    2.2 相关理论述评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区位选择理论与区位结构理论
        2.2.3 农业生产力布局优化理论
        2.2.4 梯度转移发展理论
    2.3 中国桑蚕空间格局演变及其优化理论假设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世界桑蚕产业格局历史变迁
    3.1 世界桑蚕产业空间格局演变简述
        3.1.1 世界桑蚕产业空间格局演变历史
        3.1.2 世界桑蚕产业空间格局现状特征
        3.1.3 世界桑蚕产业发展演进基本规律
    3.2 世界桑蚕产业主产国及其地位
        3.2.1 中国:具有优势地位的生产大国
        3.2.2 意大利和法国:世界的加工和消费中心
        3.2.3 日本:曾经的生产大国、现在的消费大国
        3.2.4 印度:日趋重要的生产和消费大国
        3.2.5 巴西:新兴的生产大国
    3.3 中国桑蚕产业空间格局历史变迁
        3.3.1 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桑蚕产业发展历程
        3.3.2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桑蚕产业的复兴及主产区迁移
        3.3.3 我国桑蚕产业主产区的迁移及演变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桑蚕产业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分析
    4.1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4.1.1 研究方法
        4.1.2 数据来源
    4.2 我国桑蚕产业生产集中度分析
        4.2.1 我国桑蚕生产CRn指数分析
        4.2.2 我国桑蚕生产HHI指数分析
        4.2.3 我国桑蚕生产LQ系数分析
    4.3 中国桑蚕产业空间格局演变重心变化分析
    4.4 中国桑蚕产业空间聚集度分析
    4.5 中国桑蚕产业空间格局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4.5.1 中国桑蚕产业空间格局演变的分析框架
        4.5.2 资源因素对桑蚕产业空间格局的影响
        4.5.3 经济因素对桑蚕产业空间格局的影响
        4.5.4 技术因素对桑蚕产业空间格局的影响
        4.5.5 政策因素对桑蚕产业空间格局的影响
        4.5.6 生态因素对桑蚕产业空间格局的影响
        4.5.7 市场因素对桑蚕产业空间格局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桑蚕产业格局演变的合理性评价
    5.1 我国桑蚕产业主产区比较优势分析
        5.1.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5.1.2 蚕茧生产区域生产规模优势指数分析
        5.1.3 蚕茧区域生产效率比较优势分析
        5.1.4 蚕茧生产综合比较优势分析
        5.1.5 比较优势与布局变迁关系分析
    5.2 我国桑蚕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5.2.1 研究方法
        5.2.2 全国及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变化
        5.2.3 中国蚕茧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分解要素的总体变化
        5.2.4 2006 -2015年间东、中、西部地区蚕茧TFP均值及其分解
        5.2.5 全国及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结果启示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桑蚕产业空间格局优化分析
    6.1 我国桑蚕产业空间格局优化的SWOT分析
    6.2 中国桑蚕产业空间优化方案设计
        6.2.1 蚕桑优势区的判定标准
        6.2.2 桑蚕产业区域优势评价方法体系
        6.2.3 我国桑蚕产业空间格局优化方案
    6.3 政策建议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民国时期四川商号分布与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源起及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及思考
    三、相关理论及概念
    四、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
    五、研究内容及框架结构
第一章 民国时期四川商号的历史地理环境
    第一节 四川商号的自然地理环境
        一、地理环境
        二、资源环境
    第二节 四川商号的市场环境
        一、新式商业的兴起与四川商号的发展
        二、四川主要贸易市场与商号的分布格局
第二章 民国时期四川金融商号分布与变迁
    第一节 民国时期四川典当业分布与变迁
        一、四川典当业的兴起与分类
        二、四川典当的分布格局与演变
        三、四川典当业分布特点
    第二节 民国四川钱业的分布与变迁
        一、四川钱业的产生及演变
        二、四川钱业的分布与变迁
        三、四川钱业分布特点
    第三节 民国四川银行分布与变迁
        一、四川银行的演变与分类
        二、四川银行分布格局与变迁
        三、民国时期四川银行分布特点
第三章 民国时期四川山货业商号分布与变迁
    第一节 四川药材商号的分布与变迁
        一、 四川药材商号发展与药材业组织的演变
        二、 四川主要地区药材商号的分布格局与变迁
        三、 四川药材商号分布特点
    第二节 民国时期四川桐油业商号的分布与变迁
        一、 四川主要桐油产销区域分布与桐油商号组织的发展
        二、 四川桐油商号的分布格局与变迁
        三、 四川桐油商号分布特点
    第三节 民国时期四川省畜产业商号分布与变迁
        一、 四川畜产业商号组织构成及演变
        二、 四川畜产商号的分布与变迁
        三、 四川畜产商号分布特点
第四章 民国时期四川食用品商号分布与变迁
    第一节 民国时期四川粮食商号分布格局与变迁
        一、 四川粮食商号的市场环境与组织构成
        二、 四川粮食商号分布的格局与变迁
        三、 四川粮食商号分布的特点
    第二节 民国时期四川糖业商号分布与变迁
        一、 四川蔗糖产销区域分布及糖业组织的演变
        二、 四川糖业商号分布格局与变迁
        三、 四川蔗糖商号的的分布特点
    第三节 民国时期四川茶业商号分布与变迁
        一、 四川茶业商号发展及变化
        二、 四川茶业商号的分布格局与变迁
        三、 四川茶业商号分布特点
第五章 民国时期四川纺织业商号的分布与变迁
    第一节 四川蚕丝商号分布格局与变迁
        一、 四川早期丝业发展与丝号的兴起
        二、 四川主要地区丝业商号的分布格局与变迁
        三、 四川丝业商号分布的特点
    第二节 民国时期四川夏布业商号分布与变迁
        一、 四川夏布业的兴起与夏布商号的发展
        二、 四川夏布商号的分布格局与变迁
        三、 四川夏布商号分布特点
    第三节 民国时期四川棉纱业商号的分布与变迁
        一、四川棉产业发展与棉业商号的演变
        二、四川主要地区棉纱业商号的分布格局与变迁
        三、四川棉纱业商号分布的特点
第六章 民国时期四川商号分布的差异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民国时期四川商号分布的差异
        一、商号数量上分布的差异
        二、商号籍贯分布上的差异
        三、商号资本分布的差异
    第二节 民国时期四川商号分布差异及变迁的原因
        一、资源分布与传统产业结构
        二、城镇布局与物流走向
        三、商业成分与资本构成
        四、政治经济环境变化
第七章 民国时期四川商号分布与区域社会变迁
    第一节 民国时期四川商号分布与区内外贸易的关系
        一、商号分布与区内外贸易的关系
        二、商号分布与贸易中心的关系
    第二节 民国时期四川商号与区域环境的互动
        一、四川商号分布与交通环境的互动
        二、四川商号分布与技术环境的互动
        三、四川商号分布与人口环境的互动
    第三节 民国时期四川商号与社会变迁
        一、商号分布对四川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
        二、商号分布对四川社会组织的影响
        三、商号分布对四川传统文化的影响
结论与余论
参考文献

四、川中蚕茧质量下降的原因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链式方格蔟采茧机的研制与试验[D]. 马遥.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2]传统手工柞蚕丝绸工艺研究与产品开发 ——以南召柞绸织造为例[D]. 翟凌霄. 中原工学院, 2020(01)
  • [3]基于机器视觉和卷积神经网络的方格蔟蚕茧分类算法研究[D]. 刘莫尘. 山东农业大学, 2019
  • [4]元认知策略指导下的初中记叙文写作立意教学研究[D]. 彭蜀蓉.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5]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研究(1937-1945)[D]. 张格. 西南大学, 2019(01)
  • [6]浅析资中县蚕桑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 李海青,缪鑫,李茳. 四川农业科技, 2018(10)
  • [7]2013-2017年四川省桑蚕茧质量发展状况[J]. 李小华,杨成卫,胡原平,陈杰. 四川蚕业, 2018(02)
  • [8]蚕业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研究[D]. 党月婷. 浙江大学, 2018(08)
  • [9]中国桑蚕空间格局演变及其优化研究[D]. 张晴.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12)
  • [10]民国时期四川商号分布与变迁研究[D]. 杨帅. 西南大学, 2015(01)

标签:;  ;  

四川蚕茧质量下降的原因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