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比例法检测1875株结核分枝杆菌的药物敏感性(论文文献综述)
陈越[1](2021)在《云南省部分地区HIV相关NTM病的病原学及其生物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收集到疑似HIV/NTM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NTM)双重感染样本共64株,分别来自云南省保山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通过对临床双感菌株进行一系列实验,包括生理生化和基因测序鉴定、MIRU-VNTR基因分型和多态性分析、药物敏感实验等,以了解云南省部分地区非结核分枝杆菌菌种分布、优势菌种鉴定、耐药情况,为溯源致病菌的研究和临床预防与诊治提供参考及帮助。方法:1.将样本接种于对硝基苯甲酸(PNB)和噻吩2-羧酸肼(TCH)两种鉴别培养基后观察细菌生长情况,对临床分离株做初步菌种鉴定。同时,进行抗酸染色,观察染色阳性菌株。选取16S r RNA、hsp65、rpo B三种引物对初筛后的样本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后测序,结果在NCBI的BLAST中进行序列比对,从而进行菌种鉴定。2.对优势菌群鸟分枝杆菌使用MIRU-VNTR方法做基因分型和多态性研究。选取15个位点,使用PCR和琼脂糖凝胶电泳得到条带。运用Quantity One软件计算目的条带大小,通过公式计算重复次数并保存数据。将以上数据及菌株分离地导入Bionumerics6.6软件中,使用UPGM功能制作聚类分析图和MAT功能生成最小树状图。最后,计算每个位点的分辨率,可获得分辨率最高的位点,淘汰分辨率最低的位点。3.对分枝杆菌进行链霉素(SM)、异烟肼(INH)、乙胺丁醇(EMB)、卡那霉素(K)、利福布丁(RBU)的药物敏感性分析。使用比例法逐步稀释菌液后,选取合适的高稀释度和低稀释度菌悬液分别接种于以上5种药敏培养基和对照培养基中。置于36℃±1℃的温箱培养4周后读取结果。结果:1.样本经鉴定后得到鸟分枝杆菌16株、胞内分枝杆菌11株、戈登氏菌7株、马赛分枝杆菌4株、三重分枝杆菌4株、鼻疽诺卡菌3株、结核分枝杆菌2株、龟分枝杆菌1株、脓肿分枝杆菌1株、M.paraintracellulare 1株。鸟分枝杆菌数量最多,为优势菌群。2.本次实验鉴定出的鸟分枝杆菌合并本课题组2019年鉴定保存的菌株共23株,做聚类分析图可知,23株鸟分枝杆菌分为3个基因群,A群占比60.9%(14/23),B群占比26.1%(6/23)、C群占比13%(3/23)。保山与德宏地区分为A群基因,大理州大理市、洱源县、剑川县、永平县分为B群基因,大理州宾川县3株菌分为C群基因。最小树状图结果,云南部分地区鸟分枝杆菌与日本菌株之间存在显着差异,云南部分地区菌株与葡萄牙菌株也存在差异但不如日本地区显着。15个位点中,分辨率最高的是MATR-3位点0.714,分辨率最低的为MATR-6位点0.143。3.药敏结果显示,16株鸟分枝杆菌除对利福布丁不耐药,对异烟肼、乙胺丁醇、卡那霉素、链霉素耐药。结论:1.云南省保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与HIV相关的非结核分枝杆菌主要分离株为鸟分枝杆菌,可作为优势菌群。2.运用MIRU-VNTR法计算鸟分枝杆菌的基因多态性,MATR-3位点分辨率最高,除MATR-6位点分辨率低外,其他14个位点可以作为鉴定该地区鸟分枝杆菌的位点。云南省部分地区的鸟分枝杆菌基因分型与葡萄牙和日本两国存在较大差异。3.16株鸟分枝杆菌对利福布丁敏感率较高,但对于异烟肼、乙胺丁醇、卡那霉素、链霉素耐药。药敏结果显示,治疗双感鸟分枝杆菌疾病,利福布丁更具有优势。
刘金娜[2](2020)在《微量液体培养基最低抑菌浓度法与罗氏比例法在结核分枝杆菌药敏试验中的价值比较》文中指出目的比较微量液体培养基最低抑菌浓度(MIC)法与罗氏比例法在结核分枝杆菌药敏试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以100株结核分枝杆菌菌株(由辽宁省结核实验室提供)为研究样本,分别采用罗氏比例法与微量液体培养基MIC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药物敏感性。结果微量液体培养基MIC法与罗氏比例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对乙胺丁醇、二卡那霉素、利福平、异烟肼、氧氟沙星、卷曲霉素药物的敏感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微量液体培养基MIC法应用于结核分枝杆菌药敏试验中与罗氏比例法有着良好的一致性,且检测速度快,经济适用性好,能够为临床指导结核病用药提供帮助。
周蕾[3](2020)在《结核分枝杆菌抗性药物体外评价菌株体系的构建及新药筛选》文中认为结核病是全球第十大致死病因,我国是结核病的高负担国家。随着耐多药结核病和广泛耐药结核病的增多,结核病的流行势态更为严峻,对新型抗结核药物的需求也更加紧迫。系统的包含不同耐药水平和耐药机制的菌株体系可以用于抗结核药物的筛选和药效评价,因此是药物研发中必不可少的。此外,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NTM)引起的疾病在结核病中的占比也在不断增高,使结核病的防控更加复杂,对人类健康构成了双重威胁。与结核病系统的监测报告体系不同,NTM病例目前并不强制性报告,NTM疾病缺乏系统的常规性监测数据。同时因为NTM分离鉴定的方法繁琐,技术条件要求高,对NTM的研究比较局限,因此NTM流行趋势和耐药性等方面的综合数据历来是主要依赖于Meta分析。结合现实需求,本研究设立了两项内容,1)本课题旨在建立一个较为系统,包含不同耐药表型的耐药位点数据库及菌株库。根据任务分工,本研究承担了其中利福平和乙胺丁醇两种一线药物的菌库构建工作,并利用已建成的菌株体系,进行了71个候选抗结核药物的药效评价。2)对中国大陆地区20年间NTM的流行趋势进行系统回顾和Meta分析。第一项研究中,首先进行一线抗结核药物利福平和乙胺丁醇耐药机制的文献检索,汇总出经过多项药敏试验验证的确证性耐药相关突变位点。其次从科室菌株库中根据药敏试验检测结果挑选不同耐药水平的菌株进行传代培养。经过耐药位点检测与复核后,进行单菌落纯化培养,药敏试验进一步验证复核后扩增保菌,建立一套包含不同耐药水平和耐药位点的菌株组合。文献汇总显示,利福平的确证性突变位点为rpo B基因的511位点(CTG511CGG/CCG),513(CAA513AAA/CCA/GAA/CTA),516(GAC516TTC/TAC/GTC/GGC/GCC),526(CA526CCCG/TGC/AAC/CTC/CGC/GAC/TAC/TTT/TGG/TTG)以及531(TCG531TTG/TGG/TTT)等位点。乙胺丁醇的确证性突变位点主要分布在emb B、emb A、emb C、ubi A 4个基因中,其中最主要的是emb B基因的306位点(ATG306CTG/ATA/ATC/GTG)、319(TAT319TCT)、334(TAC334CAC)、354(GAC354GCC/AAC)、361(TGC361TAC)、406(GGC406GAC/AGC/GCC)和497(CAG497CAT/AAG)。从菌库选取了428株不同耐药水平的菌株,经耐药基因的扩增、比对,获得了利福平rpo B基因的511、513、516、526、531、533和572位点的共77个菌株;乙胺丁醇emb B基因306和497,emb A基因-16、-12和-11位点,emb C基因270位点以及ubi A基因174位点共38个菌株。应用已建立的菌株体系,对71个具有潜在抗结核活性的候选化合物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化合物L11、L5、L6、L2、L8、L9、L1、Z3、Z10、Z16、Z38和Z46对结核分枝杆菌和快生型非结核分枝杆菌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尤其是L11。而从独山瓜馥木中分离出的组分1和2对于单耐药菌株(耐异烟肼和耐利福平)和耐多药菌株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这提示在目前耐药菌株、耐多药和广泛耐药菌株不断增加的流行背景下,该药值得进一步研发。第二项研究中从四个英文在线资源(BIOSIS,Embase,Pub Med和Web of Science)和三个中文医学文献数据库(CNKI,Wanfang和Vip)检索了从2000年1月1日至2019年5月31日发表的中国大陆地区的NTM临床样本的研究报告。系统评价总共包括339篇文献,药物敏感性分析包括129篇,分离率的meta分析包括了95篇。结果显示在中国大陆地区,NTM的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最常用的方法是将Lowenstein-Jensen(L-J)培养基与P-nitrobenzene acid(PNB)和thiophene-2-carboxylic acid hydrazine(TCH)培养基结合使用的传统培养方法。在结核疑似病例中,NTM的粗分离率为4.66-5.78%,在分枝杆菌中占11.57%。脓肿和鸟分枝杆菌是最常见的临床NTM菌种。大陆地区,NTM的患病率在2015年之后呈下降趋势,且胞内分枝杆菌替代脓肿分枝杆菌成为顺位第一的优势菌种。NTM的分布具有地域差异,沿海地区高于内陆。环境和经济差异对NTM菌种的分布具有影响。药敏结果显示,NTM仅对乙胺丁醇、利奈唑胺、氯法齐明、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和克拉霉素普遍较为敏感。综上所述,本研究两项内容所建立的耐药位点数据库、系统的菌株体系将为抗结核药物的研发提供技术平台,而NTM的综合分析数据可以作为临床治疗的用药参考,并指导结核防控策略的调整。
马翠蝶[4](2020)在《抗结核菌药物耐药数据库的构建及其体外活性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传染病,和艾滋病、疟疾并列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传染病。结核病流行趋势日益严峻的原因之一是耐药结核病的诞生。耐药结核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控制耐药现象的关键途径。系统了解抗生素的耐药产生机制,了解各类型突变在耐药性产生中的比重,对改进分子诊断,指导医生改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系统的包含不同耐药水平和耐药机制的菌株组合在药物筛选及药效评价各阶段都必不可少。本研究主要归纳了一线抗结核药物中的异烟肼和链霉素的耐药作用基因及靶点,整理了耐药位点的分布及频率,建立了一个较完整的抗结核药物的耐药位点数据库,一套系统的包含不同耐药水平和耐药机制的菌株组合已初步形成,并对106种化合物进行了抗结核菌活性评价。环丝氨酸是一种有效的C组抗结核药。其体外药敏试验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无法保证,对临床疗效的预测价值不佳。但在实际应用中,环丝氨酸的体外药敏试验可以用于粗略估计分枝杆菌的耐药性,因此有必要阐明环丝氨酸体外药敏试验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本研究使用Alamar Blue法测定了在37℃下环丝氨酸溶液系列孵育1至29天后的有效性,并通过UPLC-MS分析培养基中的环丝氨酸的降解程度。结果表明,环丝氨酸在培养基中不稳定,持续性降解,其降解量足以改变分枝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不等长的测试时间和环丝氨酸的降解是造成不同药敏试验方法之间缺乏一致性以及体外测试可靠性低的原因。根据孵育时间依赖的环丝氨酸降解量进行校正,可以获得更准确的MIC值,从而提高体外实验与临床使用之间的一致性。这将提供更有效和可靠的实验数据,以指导临床医生进行抗结核治疗。
翟凯新[5](2020)在《大理地区HIV相关NTM病的菌种分布及优势菌群的生物学性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大理地区HIV相关的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NTM)临床分离株进行菌种鉴定;对大理地区HIV相关的鸟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avium,MAV)用MLVA(Multi locus variable-number tandemrepeat analysis)法进行基因分型,探讨优势菌群基因型特征以及流行趋势;通过比例法检测MAV的药物敏感性,探讨HIV相关的鸟分枝杆菌耐药现状;探究MAV中的毒力蛋白PPE25-MAV对巨噬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1、NTM的菌种鉴定:用对硝基苯甲酸(PNB)和噻吩-2-羧酸肼(TCH)鉴别培养基对分枝杆菌进行初步鉴定。设计16Sr RNA、hsp65和rpo B基因的引物,以初步鉴定的分枝杆菌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将扩增结果测序后提交至NCBI中,与Gen Bank中的标准序列进行BLAST比对,然后进行同源性分析。2、MAV的基因分型:鉴定后的大理地区HIV相关MAV菌株,选取15个数目可变串联重复序列(VNTR)特异位点,运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初步建立检测大理地区HIV相关MAV菌株DNA指纹图谱方法。运用Quantity One和Bio Numerics(6.6)软件对结果进行数字化处理,采用UPGMA法和MST法进行聚类分析。3、对MAV的药物敏感性:采用比例法对所有MAV菌株进行包括左氧氟沙星(LFX)、阿米卡星(AK)、卷曲霉素(CPM)、丙硫异烟胺(TH1321)、利福布丁(RBU)、莫西沙星(MFX)在内的这6种药物进行药敏试验。4、PPE25-MAV诱导巨噬细胞凋亡:克隆表达和纯化PPE25-MAV蛋白,分别用浓度为0.5μg/m L、1μg/m L、2μg/m L、5μg/m L的蛋白处理巨噬细胞,各处理2h和10h后,使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巨噬细胞凋亡率。结果:1、NTM的菌种鉴定:大理地区HIV相关的12株NTM中,慢生长分枝杆菌11株,其中9株鸟分枝杆菌,1株帕拉分枝杆菌,1株戈登分枝杆菌;快生长分枝杆菌1株为脓肿分枝杆菌。主要以鸟分枝杆菌为优势菌群。2、MAV的基因分型:VNTR的15个位点的HGDI值存在差异,最高值为0.75,最低值为0。在15个位点中MATR-14最高为0.75,而MATR-9、MATR-1、MATR-2等13个位点HGDI值均大于等于0.5。根据UPGMA法聚类分析树状图显示,大理地区双感的9株鸟分枝杆菌分为3个基因群,8个基因型。其中C群的2个临床分离株形成1个簇,A、B群没有成簇的菌株。用MST法聚类分析的结果大理地区的鸟分枝杆菌分为三个簇。3、对MAV的药物敏感性:9株HIV相关的MAV全部对阿米卡星(AK)耐药,有7株对左氧氟沙星(LFX)耐药,有6株对莫西沙星(MFX)耐药,有5株对卷曲霉素(CPM)耐药,有1株对利福布丁(RBU)耐药,另外9株MAV均对丙硫异烟胺(TH1321)敏感。4、PPE25-MAV诱导巨噬细胞凋亡:在作用2h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细胞的晚期凋亡率和总凋亡率在0.5μg/m L与1μg/m L时均低于空白组(P<0.05);在作用10h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细胞的早期凋亡率仅5μg/m L时略有升高(P<0.05),在0.5μg/m L、1μg/m L和2μg/m L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晚期凋亡率和总凋亡率在2μg/m L和5μg/m L时明显降低(P<0.05)。结论:1、大理地区HIV相关的12株NTM中主要优势菌群为鸟分枝杆菌,rpo B和hsp65基因可以将脓肿分枝杆菌的亚种鉴别出来。2、对大理地区MAV菌株MATR-VNTR分析,不同菌株的同一位点的基因片段差异明显,基因分型多态性较高。MATR-14和MATR-9等13个位点分辨力高,可作为大理地区HIV相关MAV的基因分型首选位点。3、MAV对丙硫异烟胺(TH1321)敏感,同时存在对二线抗结核药物耐药的情况以及多药耐药的特点。4、PPE25-MAV蛋白对巨噬细胞凋亡有抑制作用。而且PPE25-MAV蛋白主要作用于巨噬细胞的晚期凋亡阶段。
窦敏[6](2020)在《DNA微阵列芯片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利福平耐药基因的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采用DNA微阵列芯片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利福平耐药基因,为临床诊治提供实验依据。研究方法:收集整理青岛市胸科医院2018年7月1日-2019年12月31日结核科收住的痰涂片阳性的肺结核患者,同时行传统痰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DNA微阵列芯片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性,且两项均有阳性结果回复的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留取晨痰2份分别送检进行传统痰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及药敏、DNA微阵列芯片法检测。传统培养及药敏采用改良罗氏培养法及菌种初步鉴定,并行比例法抗结核药物敏感性试验。以传统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为金标准。DNA微阵列芯片法与传统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对利福平耐药性监测结果进行比较;对耐多药检测结果进行比较;总结基因位点突变情况。研究结果:1.对入选的416例患者的样本结果进行比较,以传统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为金标准,DNA微阵列芯片法检测利福平耐药的敏感度为84.3 1%,特异度为99.18%,一致率为97.36%,阳性预测值为93.48%,阴性预测值为97.84%。X2=1.45,P>0.05。对两组的利福平耐药性监测情况进行比较,不具有明显的差异。2.我们在DNA微阵列芯片法中共检测出基因突变46例,其中真耐药43例,假耐药3例。真耐药中有36例发生rpoB 531位点突变,突变率78.26%;4例发生rpoB 526位点突变,1例发生rpoB 516位点突变,1例发生rpoB 511和rpoB 516同时突变,1例发生rpoB 511和rpoB 526同时突变。假耐药的3例中,1例发生rpoB516位点突变,2例发生rpoB 511位点突变。3.对入选的416例患者的样本结果进行比较,以传统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为金标准,DNA微阵列芯片法检测耐多药结果的敏感度为89.29%,特异度为80.00%,一致率为81.67%,阳性预测值为80.65%,阴性预测值为88.89%。研究结论:通过对DNA微阵列芯片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利福平耐药基因的效果评价,证实此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与传统的结核分枝杆菌培养药敏试验一致率高。而且该方法检测时间短,结果可靠,价格相对经济,值得被应用于临床结核病耐药的诊断及指导耐药方案的调整。
陈蓉[7](2020)在《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药物敏感谱及其与基因型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了解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的药敏谱及基因型流行特征,分析基因型与耐药性间的相关性,为临床上选择有效治疗方案、制定科学的耐药结核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菌株库中筛选既往收集的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327株,采用微孔板药敏法及BACTECTMM MGIT 960TM液体培养法对其17种临床常用的一、二线抗结核药物的敏感特征进行检测,测定其药物敏感性;同时采用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型技术筛选北京基因型及其亚型,分析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不同基因型菌株与耐药表型的相关性及药物交叉耐药情况。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2检验,P(27)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本研究的327株MTB中,MTB对INH、RIF、SM、KAN以及AMI耐药的菌株以高浓度耐药为主,而LZD、BDQ、CAP和EMB耐药菌株MIC值主要分布于临界值附近。本研究中193株MDR-TB菌株对除INH、RIF外15种抗MTB药物呈现高度耐药,耐药率从高到低依次为RFB(83.42%)、SM(69.95%)、PZA(47.67%)、EMB(37.82%)、OFL(30.05%)、MOX(27.98%)、PAS(15.03%)、KAN(15.03%)、ETO(14.51%)、AMI(11.92%)、LZD(10.88%)、CAP(9.84%)、CYC(8.29%)、CFZ(4.15%)、BDQ(3.11%)。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中对RFB、SM、PZA、EMB、OFL、MOX、PAS、KAN、ETO、AMI和CYC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193株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中,pre-XDR菌株57株,占29.53%(57/193),XDR-TB菌株共检出22株,占MDR-TB的11.40%。耐药关联性分析显示,利福平与利福布汀存交叉耐药率为83.42%,相关系数0.80(>0.7),高度相关;且不同程度利福平耐药组间利福布汀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5.212,P=0.000);OFL与MOX、KAN与AMI、CFZ与BDQ耐药具有相关性,交叉耐药率分别为93.10%、75.86%和40.00%,相关系数分别为0.95、0.83和0.56,关联程度较高。193株MDR-TB菌株中,北京基因型149株(77.20%),非北京基因型44株(22.80%);北京基因型菌株中,古典北京基因型66株(44.30%),现代北京基因型83株(55.70%)。北京基因型菌株中SM耐药率显着高于非北京基因型(?2=16.266,P<0.05);非北京基因型OFL和MOX耐药率显着高于北京基因型(?2=4.674,P<0.05和?2=4.728,P<0.05);现代北京基因型菌株中CYC、EMB、ETO、KAN、OFL、MOX和AMI耐药率显着高于古典北京基因型(?2CYC=4.825,PCYC<0.05;?2EMB=4.279,PEMB<0.05;?2ETO=6.315,PETO<0.05;?2KAN=4.866,PKAN<0.05;?2OFL=7.45,POFL<0.05;?2MOX=7.162,PMOX<0.05和?2AMI=8.23,PAMI<0.05)。结论:本研究通过微孔板药敏法和BACTEC MGIT 960液体培养法检测MDR-TB菌株对17种主要的一线及二线抗结核药物的耐药情况,为临床筛选潜在的治疗药物,制定MDR-TB治疗方案,开展耐药结核病精准防控策略,防止耐药性结核病的传播与流行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刘佳[8](2020)在《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的筛查及其血清结核抗体价值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的筛查及其血清结核抗体检测结果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94例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INH,RFP,Sm,EMB,OFX,CPM,Km以及Pto八种抗结核药物的检测结果筛查出结核耐药组143人和结核敏感组151人,选取同期住院的非结核患者150人作为对照组。分别对结核耐药组,结核敏感组和对照组使用结核血清蛋白芯片法检测38KDa抗体、16KDa抗体及LAM抗体,所得结果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抗结核药物耐药率最高的为INH(73.42%),其余依次为RFP(69.96%)、Sm(41.95%)、OFX(37.76%)、EMB(20.27%)、Km(5.59%)和CPM(2.79%),未发现Pto耐药的菌株。结核耐药组包括耐多药结核、单耐药结核、多耐药结核、耐药OFX结核和广泛耐药结核等5种耐药类型,耐多药结核类型阳性发生率最高占51.7%、其次为单耐药结核27.8%、多耐药结核病11.9%和耐药OFX结核9.1%,广泛耐药结核类型发生率最低占3.5%,未发现单耐CPM、单耐Km和单耐Pto的菌株。多耐药结核类型的耐药模式最多有5种,耐多药结核类型有4种、单耐药结核类型和广泛耐药结核类型均为3种,耐药OFX结核有1种。血清结核抗体检测阳性模式共有6种,以“38k Da(阳性)+16k Da(阴性)+LAM(阳性)”模式最为常见。结核组血清结核抗体阳性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c2=261.33,P<0.01);结核耐药组血清结核抗体阳性率85.31%与结核敏感组77.4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2=2.10,P>0.05)。耐多药结核类型血清结核抗体阳性率最高占91.89%,其余依次为多耐药结核类型占88.23%、单耐药结核类型占82.35%、广泛耐药结核类型占80.0%以及耐药OFX结核类型占53.84%。多种药物耐药结核其血清结核抗体阳性率为90.62%(87/96)明显高于结核敏感组77.48%,两者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6.59,P<0.05)。结论:一线抗结核药物INH耐药率最高;二线抗结核药物OFX耐药率最高;耐药结核类型有16种,以“INH+RFP”类型最常见,说明耐药结核类型繁多复杂,给临床治疗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耐多药结核类型更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未发现单耐CPM、单耐Km和单耐Pto的菌株,说明CPM、Km和Pto对结核分枝杆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性;结核患者血清结核抗体检测阳性结果模式以“38k Da(阳性)+16k Da(阴性)+LAM(阳性)”为主;血清结核抗体阳性率以耐多药结核类型最高,最低为耐药OFX结核类型;“多种药物耐药结核”其血清结核抗体阳性率90.62%高于结核敏感组77.48%且具有统计学差异,说明血清结核抗体的阳性结果可能对“多种药物耐药结核”的判定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刘昕亮,曹铸,牟怀德,李娜,吴薇,张涛[9](2019)在《乐山市应用线性探针法快速检测耐药结核病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线性探针法在四川省乐山市结核耐药性检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7-04/2019-02乐山各县区疾控中心结核病实验室痰培养获得的270株结核菌株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采用线性探针法和标准方法比例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对异烟肼和利福平的耐药情况,采用一致性检验和χ2检验进行分析,计算Kappa值评价线性探针法和比例法结果的一致性,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70株结核菌株标本中,使用线性探针法检测异烟肼耐药性的灵敏度为84.00%,特异度为97.54%,阳性预测值为77.78%,阴性预测值为98.35%,Kappa值为0.79;对利福平耐药性的灵敏度为95.83%,特异度为96.34%,阳性预测值为71.88%,阴性预测值为99.58%,Kappa值为0.80;对耐多药结核的灵敏度为80.00%,特异度为98.03%,阳性预测值为80.00%,阴性预测值为98.81%,Kappa值为0.73。与标准方法比例法相比,两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结论线性探针法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且高效、快速,能有效的弥补标准方法的不足,为乐山市耐药结核病的早发现、早治疗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程睿儇[10](2019)在《大理地区非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的菌种鉴定及耐药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大理地区疑似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NTM)的临床分离株进行菌种鉴定;通过药敏试验检测NTM的耐药性,分析NTM耐药菌株对利福平、异烟肼耐药相关基因rpoB和inhA的基因突变情况,初步研究NTM的耐药机制。方法:1.非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的的菌种鉴定:运用PNB/TCH鉴别培养基将18株疑似NTM的临床株进行初步菌种鉴定,再设计16SrRNA引物,以初步鉴定为NTM的临床分离株的DNA为模板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PCR扩增产物送测序公司测序,将结果提交NCBI-BLAST网站,与GenBank中的标准序列进行比较和同源性分析,获得菌种鉴定结果。结果所得2株脓肿分枝杆菌再用hsp65和rpoB引物进行PCR扩增、测序、BLAST比对后,可以将此2株脓肿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abscessus,M.abscessu)鉴定为不同亚种。2.非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性研究(1)非结核分枝杆菌的药物敏感性测定:采用比例法对所有NTM进行包括异烟肼(Isoniazid,INH)、利福平(Rifampicin,RFP)、乙胺丁醇(Ethambutol,EMB)、卡那霉素(Kanamycin,KM)在内的4种药物的敏感性试验,其中对鸟分枝杆菌增加莫西沙星(Moxifloxacin,MFX),脓肿分枝杆菌增加阿米卡星(Amikacin,AK)的药物敏感性试验,来分析NTM的耐药情况。(2)非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相关基因分析:1)设计合成引物inhA,采用PCR技术扩增脓肿分枝杆菌的inhA基因,对目的基因inhA进行DNA测序并将测序结果与结核分枝杆菌标准株(H37Rv)以及脓肿分枝杆菌标准株(ATCC19977)的inhA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分析他们之间的基因差异,从而进一步分析inhA基因的突变与脓肿分枝杆菌对异烟肼耐药的关系。2)设计合成引物rpoB2,采用PCR法扩增对利福平耐药的脓肿分枝杆菌临床株的rpoB2基因,将扩增后目的基因所测序列与脓肿分枝杆菌标准株(ATCC19977)的rpoB2基因序列相比对寻找基因差异。3)设计合成引物rpoB1,利用PCR技术扩增对利福平耐药的鸟分枝杆菌的rpoB1基因的81bp核心区域,提取目的基因rpoB1片段送测序公司测序,所得测序结果与鸟分枝杆菌标准株(ATCC25291)的rpoB1基因序列进行比对,找出鸟分枝杆菌耐药株与标准株在该区域的基因差异。结果:1.非结核分枝杆菌的菌种鉴定:运用PNB/TCH鉴别培养基将18株疑似非结核分枝杆菌的临床株初步鉴别为NTM 14株和MTB 4株,再扩增NTM的基因16SrRNA,测序、比对后将初步鉴定为NTM的14株临床株准确地鉴定为NTM 12株、束村氏菌1株及戈登氏菌1株,其中12株NTM亦能被16SrRNA引物鉴定为慢生长分枝杆菌(Slowly growing mycobacterium,SGM)中的鸟分枝杆菌10株(83%)和快生长分枝杆菌(Rapidly growing mycobacterium,RGM)中的脓肿分枝杆菌2株(17%)。在脓肿分枝杆菌中,可运用hsp65和rpoB两对引物将其更为准确地鉴定为Bolletii亚种和Abscessus亚种,其中有Bolletii亚种1株,Abscessus亚种1株。2.非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性研究(1)非结核分枝杆菌的药物敏感性测定:试验结果显示,在10株鸟分枝杆菌的5种药物的药敏试验中,10株菌株对异烟肼、卡那霉素全部耐药;9株对利福平耐药,1株敏感;7株对乙胺丁醇、莫西沙星耐药,3株敏感。2株脓肿分枝杆菌对5种抗结核药物全部耐药。(2)非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相关基因分析:1)采用PCR技术扩增出3条脓肿分枝杆菌长度为810bp的inhA基因片段,与Genebank中相应基因一致;2株脓肿分枝杆菌临床株与标准株相比较,结果显示1号临床株的核苷酸差异表达位点2个,5号株的核苷酸差异表达位点7个。3株脓肿分枝杆菌与H37Rv的inhA基因通过测序、序列比对分析发现差异表达位点1号株有607个,5号株有581个,标准株有567个;在inhA基因中,H37Rv的inhA基因第94位密码子所表达的氨基酸为丝氨酸(Ser),2株脓肿分枝杆菌临床株表达为苏氨酸(Thr)。2)2株脓肿分枝杆菌利用rpoB2基因经PCR扩增,合成大小约1300bp的DNA片段;在第146位密码子、基因突变集结Ⅰ区、基因突变集结Ⅱ区这3部分区域,通过比较脓肿分枝杆菌标准株(ATCC19977)与结核分枝杆菌标准株(H37Rv),脓肿分枝杆菌标准株与耐利福平的脓肿分枝杆菌临床株在各个区域的比对结果,均未发现存在有义突变,均编码相同氨基酸。3)5株对利福平耐药的鸟分枝杆菌通过运用rpoB1基因扩增出长度约为1400bp的目的基因片段;检测对利福平耐药的鸟分枝杆菌的rpoB1基因的81bp核心区域发现鸟分枝杆菌的rpoB1基因在此区域未发生有义突变。结论:1.NTM临床株通过运用16SrRNA基因,被更精确的鉴定为NTM不同菌种。hsp65和rpoB的基因扩增测序法可将脓肿分枝杆菌鉴定为不同亚种,且2种鉴定法结果一致。2.鸟分枝杆菌对常见抗结核药物高度耐药,脓肿分枝杆菌不仅对抗结核药物耐药,且表现为多药耐药;脓肿分枝杆菌临床株和结核分枝杆菌标准株(H37Rv)在inhA基因上的差异位点所表达的核苷酸不同可能是导致脓肿分枝杆菌对异烟肼天然耐药的原因;分枝杆菌对异烟肼的耐药机制并非由于其第94位密码子发生的丝氨酸(Ser)被丙氨酸(Ala)取代,提示脓肿分枝杆菌耐异烟肼存在其他原因;耐利福平的脓肿分枝杆菌的rpoB2基因在基因突变高发区并未发生突变,说明其对利福平的耐药机制与MTB不同;对利福平耐药的鸟分枝杆菌的rpoB1基因其81bp的基因突变区未发生突变,表明鸟分枝杆菌对利福平的耐药机制亦不同于MTB。
二、比例法检测1875株结核分枝杆菌的药物敏感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比例法检测1875株结核分枝杆菌的药物敏感性(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省部分地区HIV相关NTM病的病原学及其生物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课题资助情况 |
缩略语中英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章 云南省部分地区非结核分枝杆菌菌种鉴定 |
1.1 实验材料 |
1.1.1 菌株来源 |
1.1.2 实验耗材及试剂 |
1.2 实验方法 |
1.2.1 菌种复苏 |
1.2.2 菌种保存 |
1.2.3 菌种初步鉴别 |
1.2.4 菌体DNA提取 |
1.2.5 聚合酶链反应 |
1.2.6 琼脂糖凝胶电泳 |
1.2.7 普通琼脂糖凝胶DNA回收试验 |
1.2.8 纯化后DNA测序结果比对 |
1.3 实验结果 |
1.3.1 抗酸染色结果 |
1.3.2 非结核分枝杆菌在中性罗氏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 |
1.3.3 鉴别培养基菌种鉴定初步结果 |
1.3.4 PCR扩增后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 |
1.3.5 DNA测序比对结果 |
1.4 讨论 |
1.5 小结 |
第二章 鸟分枝杆菌基因多态性分析 |
2.1 实验材料 |
2.1.1 菌株来源 |
2.1.2 实验耗材及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PCR |
2.2.2 琼脂糖凝胶电泳 |
2.2.3 结果分析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3.1 聚合酶链反应实验结果 |
2.3.2 VNTR多位点基因分析 |
2.3.3 鸟分枝杆菌各个位点的重复次数及分辨率以及聚类分析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鸟分枝杆菌药物敏感性检测 |
3.1 实验材料 |
3.1.1 菌株来源 |
3.1.2 实验耗材及试剂 |
3.2 实验方法 |
3.2.1 菌悬液制备 |
3.2.2 菌悬液稀释 |
3.2.3 比例法药物敏感性试验接种 |
3.2.4 鸟分枝杆菌的培养 |
3.2.5 药敏实验结果判读 |
3.3 实验结果 |
3.3.1 HIV合并NTM双感来源鸟分枝杆菌的生长情况 |
3.3.2 鸟分枝杆菌低稀释度和高稀释度药敏实验结果 |
3.3.3 鸟分枝杆菌对抗结核药物的耐药分析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AIDS合并鸟分枝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2)微量液体培养基最低抑菌浓度法与罗氏比例法在结核分枝杆菌药敏试验中的价值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2种方法的结核分枝杆菌药敏试验结果比较 |
2.2 2种检测方法的一致性判断 |
3 讨论 |
(3)结核分枝杆菌抗性药物体外评价菌株体系的构建及新药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列表 |
摘要 |
Summary |
第一章 抗结核菌药物耐药菌库的构建 |
1.1 前言 |
1.1.1 结核病治疗药物的分类 |
1.1.2 两种一线抗结核药物的作用机制 |
1.1.2.1 利福平及其作用机制 |
1.1.2.2 乙胺丁醇及其作用机制 |
1.1.3 利福平及乙胺丁醇耐药菌库构建意义 |
1.1.4 候选药物体外抗结核活性药效评价的意义 |
1.2 材料和方法 |
1.2.1 菌株来源 |
1.2.2 主要试剂及耗材 |
1.2.3 主要仪器设备 |
1.2.4 试剂配置 |
1.2.5 实验方法 |
1.2.5.1 文献检索、数据提取及汇总 |
1.2.5.2 菌种保藏及复苏传代 |
1.2.5.3 单菌落筛选及传代 |
1.2.5.4 水煮法提取DNA |
1.2.5.5 PCR扩增 |
1.2.5.6 琼脂糖凝胶电泳 |
1.2.5.7 测序及序列分析 |
1.2.5.8 药物敏感性试验 |
1.2.5.9 候选药物体外抗结核活性药效评价 |
1.3 实验结果 |
1.3.1 利福平和异烟肼耐药位点数据库 |
1.3.1.1 利福平耐药位点 |
1.3.1.2 乙胺丁醇耐药位点 |
1.3.2 利福平及乙胺丁醇耐药菌株库的构建 |
1.3.3 候选药物体外抗结核活性药效评价 |
1.3.3.1 菌株选取结果 |
1.3.3.2 药液配制信息 |
1.3.3.3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菌株库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
1.4 讨论 |
第二章 2000-2019年我国非结核分枝杆菌流行趋势及耐药性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 |
2.1 前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文献检索 |
2.2.2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
2.2.3 文献数据提取 |
2.2.4 重复数据处理 |
2.2.5 数据分析 |
2.3 实验结果 |
2.3.1 文献筛选结果 |
2.3.2 非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分离和鉴定方法统计分析 |
2.3.3 非结核分支杆菌菌种构成 |
2.3.3.1 样本来源省份分布 |
2.3.3.2 文献异质性分析 |
2.3.3.3 菌种构成 |
2.3.3.4 优势菌种分布差异 |
2.3.3.5 RGM与 SGM的分离率 |
2.3.4 基础性疾病统计 |
2.3.5 中国大陆地区优势菌种的耐药情况 |
2.3.5.1 药敏试验方法使用频率统计 |
2.3.5.2 使用的抗生素折点浓度的统计 |
2.3.5.3 优势菌种的耐药率 |
2.4 讨论 |
第三章 总结 |
3.1 主要结论 |
3.2 主要创新点 |
3.3 后续研究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抗结核菌药物耐药数据库的构建及其体外活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结核流行现状 |
1.2 结核分枝杆菌概述 |
1.3 耐药结核分枝杆菌 |
1.3.1 利福平耐药机制 |
1.3.2 异烟肼耐药机制 |
1.3.3 链霉素耐药机制 |
1.3.4 乙胺丁醇耐药机制 |
1.4 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的检测和治疗 |
1.5 环丝氨酸 |
1.6 本论文主要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
1.6.1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 |
1.6.2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一线抗结核菌药物耐药位点数据库 |
2.1 引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数据检索 |
2.2.2 文献选择标准 |
2.2.3 数据提取 |
2.2.4 测序位点范围 |
2.2.5 突变频率的计算 |
2.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2.3.1 异烟肼突变频率 |
2.3.2 链霉素突变频率 |
2.3.3 菌库耐药位点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一线抗结核菌药物体外评价体系的构建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菌株来源 |
3.2.2 实验试剂 |
3.2.3 主要溶液配制 |
3.2.4 主要仪器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改良罗氏培养基制备 |
3.3.2 单克隆培养 |
3.3.3 DNA模板制备 |
3.3.4 PCR扩增和测序 |
3.3.5 药物敏感性测试 |
3.4 实验结果及讨论 |
3.4.1 菌库构建——异烟肼 |
3.4.2 菌库构建——链霉素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药筛选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菌株来源 |
4.2.2 实验试剂 |
4.2.3 主要溶液配制 |
4.2.4 主要仪器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改良罗氏培养基制备 |
4.3.2 单克隆培养 |
4.3.3 药物敏感性测试 |
4.4 实验结果及讨论 |
4.4.1 药物筛选 |
4.4.2 药物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环丝氨酸在药敏实验中降解性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 |
5.2.1 菌株来源 |
5.2.2 实验试剂 |
5.2.3 主要溶液配制 |
5.2.4 主要仪器设备 |
5.3 实验方法 |
5.3.1 环丝氨酸溶液制备 |
5.3.2 药物敏感性测试 |
5.3.3 超高效液相色谱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
5.4 实验结果及讨论 |
5.4.1 MIC随药敏时间变化 |
5.4.2 环丝氨酸的定量和定性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北京化工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5)大理地区HIV相关NTM病的菌种分布及优势菌群的生物学性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课题资助情况 |
英汉缩略词与英汉对照 |
前言 |
第1章 大理地区NTM/HIV感染者NTM的菌种鉴定 |
1.1 实验材料 |
1.1.1 标本来源 |
1.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1.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
1.2 实验方法 |
1.2.1 菌株的初步鉴定与分离培养 |
1.2.2 非结核分枝杆菌的培养和保存 |
1.2.3 非结核分枝杆菌基因多位点序列分析鉴定 |
1.3 实验结果 |
1.3.1 抗酸染色镜检 |
1.3.2 部分NTM菌落的生长状况 |
1.3.3 鉴别培养基的鉴定 |
1.3.4 多位点PCR扩增的电泳结果 |
1.3.5 多位点PCR扩增产物测序结果及同源性分析 |
1.3.6 菌种分布情况 |
1.4 讨论 |
1.5 小结 |
第2章 大理地区NTM/HIV感染者NTM中鸟分枝杆菌MLVA法基因分型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1.1 菌株来源 |
2.1.2 实验试剂和仪器 |
2.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2 实验方法 |
2.2.1 鸟分枝杆菌的DNA提取 |
2.2.2 MLVA基因分型法 |
2.3 实验结果 |
2.3.1 PCR扩增结果重复性的检测 |
2.3.2 VNTR基因位点的多态性检测 |
2.3.3 不同位点的分辨力 |
2.3.4 UPGMA法聚类分析结果 |
2.3.5 用MST法聚类分析的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3章 鸟分枝杆菌药物敏感性测定 |
3.1 实验材料 |
3.1.1 菌株来源 |
3.1.2 实验试剂和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鸟分枝杆菌的传代培养 |
3.2.2 菌株的药物敏感性测定 |
3.2.3 质量控制以及注意事项 |
3.3 实验结果 |
3.3.1 双感菌株在药敏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 |
3.3.2 培养结果报告 |
3.3.3 鸟分枝杆菌对二线抗结核药物的耐药情况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4章 鸟分枝杆菌PPE25-MAV蛋白对小鼠巨噬细胞凋亡的影响 |
4.1 实验材料 |
4.1.1 实验细胞 |
4.1.2 实验试剂和仪器 |
4.1.3 试剂的配制 |
4.2 实验方法 |
4.2.1 重组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
4.2.2 PPE25-MAV蛋白的诱导表达与鉴定 |
4.2.3 PPE-25 MAV蛋白的纯化以及柱上复性 |
4.2.4 Ana-1小鼠巨噬细胞的培养 |
4.2.5 PPE25-MAV蛋白对巨噬细胞凋亡的影响 |
4.3 实验结果 |
4.3.1 重组质粒的鉴定 |
4.3.2 重组质粒的诱导表达 |
4.3.3 PPE25-MAV蛋白的Western Blot鉴定 |
4.3.4 PPE25-MAV蛋白的表达形式 |
4.3.5 流式细胞术检测PPE25-MAV蛋白对巨噬细胞的影响 |
4.4 讨论 |
4.5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非结核分枝杆菌基因分型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DNA微阵列芯片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利福平耐药基因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资料和方法 |
研究对象 |
标本采集 |
指标检测 |
1.用改良罗氏培养法及菌种初步鉴定,并行比例法抗结核药物敏感性试验 |
2.用DNA微阵列芯片法(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基因检测试剂盒)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性 |
统计学分析 |
第二章 研究结果 |
1.DNA 微阵列芯片法与传统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对利福平耐药性监测结果的比较 |
2.DNA 微阵列芯片法检测利福平耐药基因相关突变位点情况 |
3.DNA 微阵列芯片法与传统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的耐多药检测结果比较 |
4. DNA 微阵列芯片法检测耐多药基因相关突变位点情况 |
第三章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致谢 |
(7)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药物敏感谱及其与基因型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材料 |
2.2 菌株来源 |
2.3 菌株传代复苏 |
2.4 结核分枝杆菌药物敏感性检测 |
2.5 CTAB法提取全基因组DNA |
2.6 MDR-TB菌株基因分型 |
2.7 本文中所涉及的相关定义 |
2.8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9 总技术路线图 |
第3章 结果 |
3.1 样本菌株纳入情况 |
3.2 所有菌株MIC值分布情况 |
3.3 结核分枝杆菌各药物耐药情况 |
3.4 抗结核药物耐药表型与MDR-TB之间关联性分析 |
3.5 pre-XDR、XDR菌株耐药性分析 |
3.6 MDR-TB菌株中抗结核药物交叉耐药情况 |
3.7 MDR-TB菌株基因型与药物敏感性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特征分析 |
4.2 MDR-TB菌株中抗结核药物交叉耐药特征分析 |
4.3 MDR-TB菌株基因型与药物敏感性分析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的筛查及其血清结核抗体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主要试剂以及仪器 |
1.3 实验方法 |
1.4 数据统计分析 |
2.结果 |
2.1 结核耐药组与结核敏感组的基本情况比较 |
2.2 结核耐药组总体抗结核药物耐药情况 |
2.3 结核耐药组耐药类型分布 |
2.4 血清结核抗体检测的结果 |
2.5 多种药物耐药结核与结核敏感组血清抗体结核检测结果的比较 |
3.讨论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耐药结核分枝杆菌检测技术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9)乐山市应用线性探针法快速检测耐药结核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标本来源 |
1.2 仪器 |
1.3 试剂 |
1.4 检测方法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线性探针法与比例法药物敏感性试验对比 |
2.2 线性探针法与比例法检测耐多药结核的结果 |
2.3 线性探针法与比例法菌群鉴定试验结果 |
2.4 不同病例类型中两种方法的结果分析 |
2.5 线性探针法中耐药突变位点结果分析 |
3 讨论 |
(10)大理地区非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的菌种鉴定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大理地区非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的菌种鉴定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 方法 |
结果 |
1 抗酸染色镜检 |
2 部分分枝杆菌菌落生长情况 |
3 鉴别培养基初步菌种鉴定结果 |
4 16S rRNA、hsp65和rpoB基因的PCR扩增及测序后比对结果分析 |
5 菌种分布情况 |
6 脓肿分枝杆菌亚种的菌种鉴定 |
7 系统进化树的分析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非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性研究 |
(一)非结核分枝杆菌的药物敏感性测定 |
材料 |
1 菌株来源 |
方法 |
1 NTM的传代培养 |
2 NTM的药物敏感性测定 |
3 质量控制 |
结果 |
1 NTM在药敏培养基上生长情况 |
2 鸟分枝杆菌和脓肿分枝杆菌药敏培养结果 |
3 鸟分枝杆菌和脓肿分枝杆菌对抗结核药物的耐药情况 |
讨论 |
小结 |
(二)非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相关基因分析 |
材料 |
1 菌株来源 |
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方法 |
1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2 鸟分枝杆菌和脓肿分枝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3 PCR扩增 |
4 PCR产物电泳 |
5 PCR产物回收、纯化和测序 |
结果 |
1 脓肿分枝杆菌inhA基因的扩增、测序和比对结果 |
2 脓肿分枝杆菌rpoB2基因的扩增、测序和比对结果 |
3 鸟分枝杆菌rpoB1基因的扩增、测序和比对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的情况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比例法检测1875株结核分枝杆菌的药物敏感性(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省部分地区HIV相关NTM病的病原学及其生物特性研究[D]. 陈越. 大理大学, 2021(09)
- [2]微量液体培养基最低抑菌浓度法与罗氏比例法在结核分枝杆菌药敏试验中的价值比较[J]. 刘金娜.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0(17)
- [3]结核分枝杆菌抗性药物体外评价菌株体系的构建及新药筛选[D]. 周蕾. 贵州大学, 2020(02)
- [4]抗结核菌药物耐药数据库的构建及其体外活性评价[D]. 马翠蝶.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5]大理地区HIV相关NTM病的菌种分布及优势菌群的生物学性状研究[D]. 翟凯新. 大理大学, 2020(05)
- [6]DNA微阵列芯片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利福平耐药基因的价值研究[D]. 窦敏. 青岛大学, 2020(01)
- [7]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药物敏感谱及其与基因型相关性研究[D]. 陈蓉. 南华大学, 2020(01)
- [8]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的筛查及其血清结核抗体价值研究[D]. 刘佳. 海南医学院, 2020(01)
- [9]乐山市应用线性探针法快速检测耐药结核病研究[J]. 刘昕亮,曹铸,牟怀德,李娜,吴薇,张涛.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19(09)
- [10]大理地区非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的菌种鉴定及耐药性分析[D]. 程睿儇. 大理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