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南京爱立信“移情别恋”谈我国金融创新(论文文献综述)
赵永杰[1](2011)在《基于系统协同视角的企业集团动态能力成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型企业集团的兴衰已成为国家经济实力兴衰的表征,研究其动态能力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目前对于动态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一般企业,少有扩展到作为中间组织的企业集团。文章基于系统协同的研究视角,分析了企业集团动态能力成长路径,进而从母公司层、子公司层和职能活动层三个不同层面构建了企业集团动态能力成长模型及实施机制,旨在深化动态能力理论研究,为我国企业集团适应环境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王红萍[2](2007)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银企关系研究》文中指出商业银行和企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两个重要部门,所以银企关系是现代经济体系中不可忽视的经济关系。银企关系和谐与否在微观层次来讲会影响到银行和企业各自的绩效,在宏观层次来讲会影响资源的配置效率、经济的平稳增长。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入,银行和企业的关系也越来越独立化,银企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越来越市场化,但我国渐进式改革的取向决定了这一变化过程并非突飞猛进,而是循序渐进的。在转型经济社会的背景下,不论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都存在许多影响银企关系和谐发展的因素,这些都是现实社会当中值得分析和探讨的问题。本文以信息经济学、契约经济学及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为基础,运用理论分析、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将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结合起来,系统地分析了我国当前的银企关系问题,力图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探讨银企关系发展的最终归宿以及影响银企关系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首先以信息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结合契约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沿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提出一个分析银企关系问题的理论分析框架。认为信贷配给既是银企间信息不对称的结果,又是商业银行的理性选择,但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却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解决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需要具体的机制安排,因此最优的银企交易合约应当能够将交易前的逆向选择和交易后的道德风险减少到最低程度;但银企之间的合约实际上是不完全合约,提高合同执行的效率需要有效的合同治理及外部制度环境,三种不同的治理机制即自我执行机制、法庭治理机制和纵向一体化组织中的权威治理的有效性又往往与具体的制度环境相关;所以银企关系的改善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银企间信息不对称程度的降低,这又取决于银企合约的设计水平、银企之间的合同治理机制以及具体的制度环境。其次运用上一部分所提出的分析框架来分析我国的银企关系实践,认为随着我国银企关系的市场化,银企交易障碍的根源越来越表现为信息的非对称,但在我国当前转轨时期的经济社会背景下,银企之间的交易合约设计和合同治理模式并不能有效地解决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及其所产生的负外部性;所以在合约效率低下的情况下,银企之间应建立长期的契约关系,而我国目前的宏观制度环境却存在许多不利于银企长期关系发展的因素,如产权制度缺陷、缺乏竞争的市场环境以及欠发达的信用环境与低效的法律保护。最后在前两个部分理论分析银企关系的基础上,通过三个典型案例的实证分析,指出了影响我国银企关系和谐发展的微观因素,并针对每个案例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提出了推动银企长期契约关系建立和发展的几个具体措施。
张荣峰,潘利[3](2005)在《产权、银行家和金融创新》文中指出当今国际银行业金融创新层出不穷,相比之下,中国银行业创新步伐缓慢滞后。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在即定的资本主义私有产权制度下,是企业家推动着各项创新活动的展开,创新是企业家的灵魂所在。通过分析,本文认为中国的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滞后在于缺乏具有创新精神的银行家,而低效的产权制度又妨碍了中国银行家的产生,因此,改革中国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激励中国银行家的产生,才能从根本上推进中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
邓俊锋[4](2004)在《银行公共关系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恐龙为什么会从地球上消失?比尔·盖茨的预言“银行将成为行将灭绝的恐龙”会实现吗?大量的企业公共关系理论研究和实践表明:企业公共关系活动的有效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同样,银行公共关系活动是否有效,也直接影响银行的形象、银行的竞争力乃至银行的生死存亡。然而银行公共关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在我国至今还近乎空白,本文就以银行公共关系为研究主题,在借鉴国内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运用银行管理学、公共关系学、制度经济学的有关理论,系统深入分析银行内部公共关系与银行外部公共关系(包括银行与客户的关系、银行与同业的关系、银行与政府的关系)状况,针对性地提出银行在解决处理各种关系时应采取的策略措施,探讨了银行公共关系的有效性问题,强调银行公共关系调查、策划、通路对银行公共关系有效性的特殊作用,提出了用“媒体内容分析法”评价银行公共有效性的设想。本文由七章主体内容组成。第一章,导论。阐述了银行公共关系这一主题的选题背景、选题目的及意义,全面分析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明确了研究重点和方向,并对研究思路与方法及创新之处给予了必要的说明。第二章,银行公共关系研究基础。由于银行公共关系是新兴的一门学科,这方面的理论少之又少,故据本文需要,首先介绍社会关系与公共关系的区别与联系,在此基础上介绍银行公共关系的内涵、目标、特点与研究对象,认为,银行公共关系实质反映了商业银行处于何种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若环境优良、各种必备要素完善并能充分发挥效能,则银行经营管理乃至经济效益的效果一定较优,反之亦然。银行公共关系的目标就在于创造和谐的经营环境、塑造良好的银行形象。银行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公关对象包括员工关系对象、客户关系对象、同业关系对象、政府关系对象。最后,探讨了银行公共关系的职能与作用,从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银行公共关系在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性。第三章,银行内部公共关系。首先介绍银行内部公关的概念与任务,银行内部公共关系是一个银行内部横向的公共关系与纵向的公众关系的总称。团结银行内部上下左右 1<WP=10>各方共同为银行的目标而奋斗出力。这是银行内部公关工作的根本任务和宗旨。其次探讨银行内部公共关系的运作机理是通过某种途径,采取一定的手段对内部公众进行有计划的调节和有意识的引导。第三,分析银行内部公共关系的本质,认为它是实现银行内部无限沟通的桥梁和建立银行文化的载体。最后,探讨了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公共关系的协调问题,提出有效激励和造就现代银行家是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公关的关键所在。 第四章,银行客户关系。首先分析了银行开发客户的意义和任务,然后分析了建立“客户中心型”银行客户关系的必要性以及这种关系赖以存在的依托——“银行客户经理”,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银行客户关系对银行客户经理素质的要求以及客户经理公关活动的基本形式。第三,探讨了银行客户关系维护的意义、形式和内在要求。最后,从实证角度探讨国有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的改善问题,提出了推行客户经理制实施全方位客户满意度管理的措施。 第五章,银行同业关系。首先分析银行同业的竞争关系,银行竞争日趋激烈、竞争对象从管理、技术、资本到信息、服务、人才无所不包,竞争战略也依银行实力不同而各有侧重。其次分析银行同业的合作关系,松散型的同业合作只是被动的业务互助,负面影响很大,紧密型的同业合作则不同,它以战略联盟或并购形式来实现,对提高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有重大意义。第三,分析了银行同业关系的演进过程,由对抗性竞争到宽容性竞争再到合作性竞争,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第四,探讨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同业关系状况,通过比较其竞争力,考察外资在华银行的竞争战略,提出国有商业银行的同业关系战略当是差异化战略与集团化战略并重的思路以及国有商业银行开展银证合作向资本市场迈进的初步设想——并购业务。 第六章,银行政府关系。首先考察了政府对银行业管理的理论依据以及西方国家对银行经营的干预及影响,明确了银行与政府之间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其次,将银行政府关系分为相对独立型与完全控制型进行分析,认为相对独立型的银行政府关系的前提和根本是中央银行相对独立以及健全的法律,而监管方式的灵活性是相对独立型银行政府关系的重要保障。第三,从实证角度探讨国有商业银行与政府之间完全控制型关系的形成与恶果。最后,提出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与政府关系的优化方略,措施是提高中央银行独立性、银行产权制度创新、转变政府职能、重建公共财政等等。 第七章,银行公共关系的有效性。要确保银行公共关系的有效运作,首先要从组织机构和人员安排入手,给银行公关工作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即所谓的组织保障。其次,银行公关调查须掌握调查的内容与应用技能。第三,银行公关策划须注重策划技巧。第四,银行公关的宣传要注意处理好与媒介的关系,有效地进行银行公关宣传通路管理。最
陈奕群[5](2002)在《从南京爱立信“移情别恋”谈我国金融创新》文中研究表明从近期南京爱立信“移情别恋”事件 ,分析了金融创新相关的几个问题 ,从产品、制度、组织结构、监管等方面提出我国金融创新的一些思路
陈奕群[6](2002)在《我国银行经营制度的选择研究》文中认为世界银行经营制度大体上经历了融合、分立、再融合的发展历程。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较为成熟的银行经营制度演变过程的考察我们得到启示,银行业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回归将是全球银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银行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最终选择。本文结合我国当前的金融形势,从我国银行业实行混业经营的必要性和现实可行性等方面,分析了我国银行业发展混业经营的趋势,提出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金融制度,积极创造条件,借助金融控股公司来改造国有商业银行,最终实现混业经营,但并不妨碍实行分业而有效的金融监管,又能适应中国现实的金融环境的经营制度模式。尽管我国目前尚未具备马上实行混业经营的条件,但是,目前的分业经营只是为了适应当前的金融形势,最终也必然实行混业经营。这样,中国银行业才能在WTO的大舞台上与西方国家实行混业经营的全能金融巨头同台竞技。
二、从南京爱立信“移情别恋”谈我国金融创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南京爱立信“移情别恋”谈我国金融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系统协同视角的企业集团动态能力成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相关研究综述 |
(一) 企业集团理论与问题的提出 |
(二) 协同学理论与本文研究视角 |
二、基于系统协同视角的企业集团动态能力成长路径研究 |
三、基于系统协同视角的企业集团动态能力成长实施机制研究 |
(一) 基于母公司协同的企业集团动态能力成长实施机制 |
(二) 基于子公司协同的企业集团动态能力成长实施机制 |
(三) 基于职能活动协同的企业集团动态能力成长实施机制 |
四、结论 |
(2)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银企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银企关系理论综述 |
1.3 本文的理论框架与研究思路 |
第2章 银企间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分析 |
2.1 信息不对称 |
2.1.1 逆向选择 |
2.1.2 道德风险 |
2.2 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及其负外部性 |
2.2.1 银企间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主要表现 |
2.2.2 银企间信息不对称的后果——信贷市场上的信贷配给制 |
2.2.3 银企间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负外在性 |
2.3 解决银企间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制度安排 |
2.3.1 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银企交易合约设计 |
2.3.2 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银企合约治理 |
2.4 小结 |
第3章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中国银企关系研究 |
3.1 中国银企间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表现、后果及其负外部效应 |
3.1.1 中国银企间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表现及其后果 |
3.1.2 中国银企间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负外部效应 |
3.2 解决银企间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方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
3.2.1 合同设计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
3.2.2 合同治理机制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
3.3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中国银企契约关系的选择:长期契约关系 |
3.3.1 中国银企间发展长期契约关系的重要性 |
3.3.2 中国银企间建立长期契约关系所面临的制度性障碍 |
3.4 小结 |
第4章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中国银企长期契约关系实证研究 |
4.1 铁本事件研究 |
4.1.1 案情介绍 |
4.1.2 案例分析 |
4.1.3 启示 |
4.2 爱立信倒戈事件研究 |
4.2.1 案情介绍 |
4.2.2 案例分析 |
4.2.3 启示 |
4.3 湖南省益阳市第四水泥厂改制贷款的回归事件研究 |
4.3.1 案情介绍 |
4.3.2 案例分析 |
4.3.3 启示 |
4.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3)产权、银行家和金融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中外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差距分析 |
1.金融制度、组织体系和管理机制创新差距。 |
2.金融工具创新差距。 |
3.金融技术创新差距。 |
三、我国商业银行缺乏金融创新激励分析 |
1.传统金融创新理论失灵。 |
2.熊彼特创新理论启示: |
3.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缺陷妨碍银行家产生。 |
4.金融监管体制制约。 |
四、结论与建议 |
1.加快我国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 |
2.培育银行家市场。 |
3.完善金融监管。 |
(4)银行公共关系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新经济的客观要求 |
1.1.2 银行管理革命的客观要求 |
1.1.3 世界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的浪潮 |
1.1.4 入世的严峻挑战 |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
1.3.1 国外研究动态综述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创新之处 |
2 银行公共关系研究基础 |
2.1 社会关系与公共关系 |
2.1.1 社会关系 |
2.1.2 公共关系 |
2.2 银行公共关系的内涵、目标、特点与研究对象 |
2.2.1 银行公共关系的内涵 |
2.2.2 银行公共关系的目标 |
2.2.3 银行公共关系的特点 |
2.2.4 银行公共关系的研究对象 |
2.3 银行公共关系的职能 |
2.3.1 采集信息的职能 |
2.3.2 咨询建设的职能 |
2.3.3 参与银行决贫的职能 |
2.3.4 协调沟通的职能 |
2.4 银行公共关系的作用 |
2.4.1 监测作用 |
2.4.2 凝聚作用 |
2.4.3 调节作用 |
2.4.4 应变作用 |
3 银行内部公共关系 |
3.1 银行内部公共关系解析 |
3.1.1 银行内部公共关系及其重要性 |
3.1.2 银行内部公共关系的构成分析 |
3.1.3 银行内部公共关系的分类 |
3.1.4 银行内部公共关系的特点 |
3.1.5 银行内部公共关系的功能 |
3.2 银行内部公共关系运作机理 |
3.2.1 增加内部公众的认知 |
3.2.2 激励内部公众的动机 |
3.2.3 转变内部公众的态度 |
3.2.4 引导内部公众的行为 |
3.3 银行内部公共关系的本质 |
3.3.1 实现银行内部无限沟通的桥梁 |
3.3.2 建立银行文化的载体 |
3.4 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公共关系的协调 |
3.4.1 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公共关系存在的问题 |
3.4.2 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公关的有机协调 |
4 银行客户关系 |
4.1 银行开发客户的意义 |
4.2 银行开发客户的任务 |
4.3 “客户中心型”银行客户关系 |
4.3.1 建立“客户中心型”银行客户关系的必要性 |
4.3.2 银行客户经理--“客户中心型”银行客户关系的桥梁与依托 |
4.3.3 银行客户关系对客户经理素质的要求 |
4.3.4 银行客户经理公关活动的基本形式.? |
4.4 银行客户关系维护 |
4.4.1 客户关系维护的意义 |
4.4.2 客户关系维护形式 |
4.4.3 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维护的内在要求 |
4.5 国有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的改善 |
4.5.1 推行客户经理制 |
4.5.2 实施全方位客户满意度管理 |
5 银行同业关系 |
5.1 银行同业的竞争 |
5.1.1 银行竞争日趋激烈的必然性 |
5.1.2 银行竞争对象的广泛性 |
5.1.3 银行竞争的基本特征 |
5.2 银行同业的合作 |
5.2.1 松散型的银行同业合作 |
5.2.2 紧密型的银行同业合作 |
5.2.3 汇丰集团同业合作战略及启示 |
5.3 银行同业关系的演进 |
5.3.1 对抗性竞争关系 |
5.3.2 宽容性竞争关系 |
5.3.3 合作性竞争关系 |
5.4 国有商业银行的同业关系战略 |
5.4.1 国有商业银行同业关系的现状 |
5.4.2 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比较 |
5.4.3 在华外资银行的竞争战略 |
5.4.4 国有商业银行同业关系的优化方略 |
6 银行政府关系 |
6.1 政府对银行管理的考察 |
6.1.1 政府对银行业管理的理论依据 |
6.1.2 政府对商业银行实施管理的依托--中央银行 |
6.1.3 西方国家对银行经营的干预及其影响 |
6.2 相对独立型银行政府关系考察 |
6.2.1 相对独立型银行政府关系的形成 |
6.2.2 相对独立型银行政府关系的运作 |
6.2.3 相对独立型银行政府关系的典范--香港 |
6.3.3 完全控制的银行政府关系下银行改革的政府阻力 |
6.3.4 完全控制的银行政府关系下的各方行为的扭曲 |
6.4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与政府关系的优化方略 |
6.4.1 提高中央银行独立性是优化银行政府关系的前提 |
6.4.2 银行产权制度改革是银行政府关系优化的关键 |
6.4.3 银政关系优化的其它措施 |
7 银行公共关系的有效性 |
7.1 银行公共关系的组织保障 |
7.1.1 银行公共关系部 |
7.1.2 银行公共关系人员 |
7.2 银行公共关系调查 |
7.2.1 银行公共关系调查的内容 |
7.2.2 银行公共关系调查的技能 |
7.3 银行公共关系策划 |
7.3.1 银行公共关系策划的意义 |
7.3.2 银行公共关系策划的主要内容与类型 |
7.3.3 银行公共关系策划的技巧 |
7.4 银行公共关系通路 |
7.4.1 正确认识与处理银行媒介关系 |
7.4.2 银行媒介关系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 |
7.4.3 有效地进行银行宣传通路管理 |
7.5 银行公共关系有效性的评价 |
7.5.1 银行公共关系评价的宏观模型 |
7.5.2 国际卡尔玛公司公关评价系统的启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从南京爱立信“移情别恋”谈我国金融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金融创新势在必行 |
二、中资银行加快金融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
三、金融创新的着眼点要立足于市场及客户追求经营效益的最大化。 |
四、金融创新也需要防范风险 |
五、金融创新需要多方面立体进行 |
(6)我国银行经营制度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章 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经营制度的演变 |
1.1 金融大恐慌和美国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 |
1.2 美国银行业分业经营期间的金融创新 |
1.3 美国等国银行业混业经营制度的实行过程 |
第二章 美国等西方国家银行制度变革给我们的启示 |
2.1 世界经济的发展要求银行的综合经营和一体化 |
2.2 银行的综合经营是强强联合、优势互补 |
2.3 银行混业经营是市场的要求 |
2.4 金融创新势在必行 |
第三章 我国银行业发展混业经营的趋势分析 |
3.1 我国金融体制的现状 |
3.2 我国银行业实行混业经营的必要性 |
3.3 银行混业经营的优势分析 |
3.4 我国银行业实行混业经营的现实可行性 |
3.5 银行混业经营制度需要具备的基础条件 |
3.6 我国对银行混业经营的探索 |
第四章 我国未来银行经营制度的选择 |
4.1 维持分业经营总体格局,用好现有法律和政策 |
4.2 我国银行走向混业经营的措施 |
4.3 采取近似美国的银行混业经营模式 |
4.4 重建我国金融监管体系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从南京爱立信“移情别恋”谈我国金融创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系统协同视角的企业集团动态能力成长研究[J]. 赵永杰. 华东经济管理, 2011(09)
- [2]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银企关系研究[D]. 王红萍. 兰州理工大学, 2007(05)
- [3]产权、银行家和金融创新[J]. 张荣峰,潘利. 现代管理科学, 2005(05)
- [4]银行公共关系问题研究[D]. 邓俊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04)
- [5]从南京爱立信“移情别恋”谈我国金融创新[J]. 陈奕群.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2(S1)
- [6]我国银行经营制度的选择研究[D]. 陈奕群. 湖南大学, 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