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化工基础的启发式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李恒[1](2021)在《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技的迅速发展、工程问题复杂性的提升以及工程活动利益相关者的增加,使得工程师在工程实践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工程伦理问题。在高等工程教育中,作为工程师培养核心环节之一的“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程伦理教育被以美英为代表的世界工程强国视为培养伦理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手段。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发轫于20世纪90年代末,现阶段,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缔约国以及“新工科”项目的扎实推进为我国的工程伦理教育提供了重要契机。尽管如此,我国工程伦理教育仍面临三个重大挑战:一是工程伦理教育在供需对接上未实现动态平衡;二是工程伦理教育治理手段乏善可陈;三是工程伦理教育与我国工程情境的适配性不高。针对上述现实问题,需要进一步分析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特征,提炼关键机制。本研究围绕“系统分析符合工程伦理教育内在发展规律的关键机制”这一核心议题开展研究,并由此展开三个环环相扣的子研究:第一,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建构;第二,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第三,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首先,本文运用系统文献综述法和文献计量法对工程伦理教育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其次,运用扎根理论、多案例分析与比较分析法对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理论结构和实现路径进行建构性研究;再次,以本研究提出的关键机制为指标来源,以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为方法指导,针对113份评价样本,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施现状开展实证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作出以事实为导向的客观判断;最后,整合所有研究结论,消除理论话语和实践话语的阻隔,归纳用于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本研究得到了以下四个结论:(1)工程伦理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了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复杂性,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优化教育策略、汇聚协同力量、把握国内国际动向等核心要点,主要涵括培养机制、协同机制和情境机制三个维度。(2)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是“合理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在“合理性”方面,情境机制契合了价值合理性的意蕴,培养机制和协同机制则契合了工具合理性的表征。在“合规律性”方面,情境机制是控制单元,情境机制通过构建了一个包括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和精神因素在内的场域而成为关键机制的“指挥控制中心”;协同机制是存储单元,通过“各种协议”(如,伦理准则)和“软硬件”(如,经费资源)的配合而成为了“制度池”和“资源池”;培养机制则是运算单元,高校根据“情境机制”的“指令”并在“协同机制”的干预下,整合各类教育要素、深入本土教育实践、打造教育新模式。(3)本研究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施现状进行评估。实证评估结果显示,按权重由大到小排序,依次是情境机制(36.0%)、协同机制(33.7%)和培养机制(30.3%);按综合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依次是培养机制(71.711分)、情境机制(70.319分)和协同机制(68.339分);按优秀(80-100分)、良好(70-79分)、合格(60-69分)和不合格(≤59)进行等级分类,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现状的综合评价等级为“良好”(70.074分)。(4)深入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发展的特殊情境,立足“培养机制”、“协同机制”和“情境机制”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细化培养机制,在供需对接上实现动态平衡;强化协同机制,丰富工程伦理教育的治理手段;深化情境机制,适应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独特需求。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在于:其一,通过扎根理论研究、规范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揭示了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实现路径及其规范性特征;其二,通过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价体系并开展了实证评估;其三,立足中国情境,提出了一系列完善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实践启示。
刘瑞玲[2](2021)在《启发式教学在化工原理精馏教学中的应用》文中认为化工原理是高等院校教学体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化工原理注重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往往只是讲解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包括一些基本的概念与原理,而缺乏对重要知识点的引申讲解,因此无法真正意义上达到培养学生的目标。文章讨论在化工原理的精馏课程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许良华,刘勇,宋飞飞,尹晓红[3](2020)在《启发式教学方法在化工原理的精馏教学中应用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化工原理》课程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传统的以课本知识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更多关注了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讲解上,而对重要知识点的引申和探讨不足,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化工工程问题能力的教学目标的达成上存在一定困难。为此,我们将启发式教学方法应用到化工原理的精馏章节中的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和课后复习阶段,阐明启发式教学在化工原理课程中的融合方式,从而推动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得以不断提高。
许翠霞[4](2020)在《启发式教学在《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中的研究漫谈》文中研究表明《无机及分析化学》是高等院校生物系各专业学生学习的第一门基础化学课程,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会有很大影响。本文总结了该课程的教学现状及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将启发式教学融入该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探讨兴趣启发、类比启发、联想启发、演示启发及激疑启发等教学方法在特定教学内容和具体教学情景中的实践效果,总结了启发式教学在该课程中实施的充分必要条件,为以后更长远、系统地课程改革奠定基础。
张海洋,郭瑞丽,王荣杰,李翠华[5](2020)在《化工原理及相关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索》文中研究指明化工原理及相关课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最重要最核心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文章对化工原理、化工原理实验、工程制图和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改革进行了思考和探索,包括具体的实施过程、组织方式等,并以举例的方式进行了深入分析,可实现理论课、实践课和课程设计的较好融合。对化工原理及相关课程的教学创新、教法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陈杨阳[6](2020)在《基于强化学习的动态并行机调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制造业是现代工业的基石。随着信息技术等重要领域的革新与突破,制造业开始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对生产过程进行合理调度可以提升企业竞争力。但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系统或人为的一些动态因素,如加工时间变化、机器故障等,使得原调度方案变成次优或不可行,造成产品质量下降,增加能源消耗。因此,对生产过程进行合理的动态调度,有利于提高企业智能化、绿色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降低能源消耗。本文以钢铁企业高炉—转炉区间段为研究背景,分析运输特征及生产过程中的动态因素,分别提炼出动态并行机生产调度问题、运输与并行机生产协调调度问题。以最小化工件逗留时间和的期望为目标函数,分别建立生产调度的优化模型、运输与生产协调调度的优化模型。强化学习是机器学习的一种,相比于其他方法,不需要建立确定的问题模型,适用于解决动态调度问题。但调度问题状态空间过大,在使用强化学习算法求解时易陷入“维数灾难”。因此,本文基于Q-learning算法及函数逼近思想,设计求解算法,不仅可以解决大规模调度问题的数据内存问题,在求解精度上也有一定优势,具有稳定性。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转炉炼钢生产过程为研究背景,提炼出动态并行机生产调度问题。考虑生产环境中工件释放时间、加工时间及机器故障时间为随机变量,以最小化工件逗留时间和的期望为目标函数,建立混合整数规划模型。将生产调度问题转换为多阶段决策问题,根据加工时间等随机变量对生产环境产生的影响划分强化学习算法中的状态、动作,应用线性函数泛化器解决数据存储问题,结合Q-learning算法对问题进行求解。实验结果表明,基于线性函数泛化器的Q-learning算法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及稳定性。(2)以高炉—转炉连续生产过程为研究背景,提炼出运输与并行机生产协调调度问题。在运输阶段,有多台运输车,其容量为1,限制运输时间;在生产阶段,工件释放时间、加工时间为随机变量,以最小化工件逗留时间和的期望为目标函数,建立运输与生产协调调度模型。将运输生产两阶段问题转换为多阶段决策问题,结合运输特征及生产中的动态因素,分别设定运输与生产阶段状态空间、动作空间,应用基于线性函数泛化器的Q-learning算法对问题进行求解。实验仿真结果验证了本文提出的Q-learning算法在解决运输与并行机生产协调调度问题的有效性。
崔芸菲[7](2019)在《多目标膜优化算法及其在乙烯裂解过程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作为生产大国,在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耗上均位居世界前列,也具有环境遭受污染和破坏的问题。中国的工业生产耗能占了最大比例,其中钢铁、化工和石化、非金属矿物行业等耗能较多,作为化工和石化行业重要生产过程,乙烯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乙烯的耗能量也占了行业大半部分。因此,实现乙烯过程的优化生产和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企业优化生产越来越得到重视,单一目标的优化已经无法满足多样化发展的需求。多目标优化问题不同于单个目标优化,待优化目标往往存在着矛盾关系,难以实现所有目标同时最优化,需要研究并找到解决这种矛盾协同关系的方法。本文研究内容和取得的成果如下:(1)针对多目标优化问题,为了改善算法的搜索和开发能力,提高优化解集与理论Pareto前沿的逼近程度,避免陷入局部最优,研究基于膜计算的膜进化优化算法。利用膜计算的分布式结构和最大化平行运算特质,融合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的进化计算规则,提出了基于竞争交流规则的膜优化算法,表层膜存档内部膜交流传输来的全局优化解集,通过双向传输指导内部膜内下一次迭代进化过程。随后,将基于竞争交流的膜算法用于解决多目标优化测试函数集优化问题,算法所得优化解集能够较好地收敛到理想Pareto前沿面,形成的Pareto面分布均匀一致,且能尽可能多样化地覆盖理想前沿面。(2)针对三个以上优化目标的高维多目标优化问题,由于优化目标的增加会使得得到的非支配解的数量呈指数增长,导致算法选择压力减弱,无法搜索到优化解,加大问题的求解难度。对此,在膜算法中引入了基于参考点的排序选择策略,融合模拟二进制交叉和多项式变异方法作为个体对象进化规则,竞争交流时采用宽松型的ε-支配规则以选择出非支配解。将基于参考点的高维多目标优化膜算法用测试函数集进行性能验证,优化结果的性能指标统计数据表明,算法获得解集能收敛于理想解集目标值上下界限所形成的区域,在此区域内一致均匀分布,都能达到各个目标的极值点但不是同时达到所有目标的极值点,解集在目标空间的路径图走遍各目标极值点并穿行其中,且能较好地覆盖理想目标值所形成的区域。(3)为了帮助决策者更好的确定决策方案,从众多的多目标优化解集中得到想要的决策解,在缺乏主观决策因素的条件下,对决策方案数据本身所带的信息进行挖掘分析,提出一种基于灰色关联分析和信息增益的多属性决策方法。为了得到决策信息中多个属性的权重值,提出一种多属性偏差均方法,根据各方案各属性数据差异性进行权重求解。而后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求取各个决策方案与正、负理想方案的灰色关联度,融入信息增益方法,求得各方案的相对理想方案的贴近度,按大小进行排序,根据排序结果进行决策选择。通过案例测试与对比分析,验证了所提出的基于灰色关联分析和信息增益的多属性决策方法的有效性、合理性和可用性,可用来指导决策者进行决策选择。(4)针对乙烯裂解过程优化生产,将基于竞争交流的膜算法用于解决实际约束多目标优化问题,为满足生产要求,对约束问题实行严格控制,优化控制对乙烯生产具有重要影响的操作变量,实现最大化乙烯收率、丙烯收率和裂解周期的多目标优化。算法运行的优化结果表明了基于竞争交流的膜算法可以获得合理范围内的优化解,形成分布均匀、收敛的解集,为生产决策者提供了参考性。优化结果解集总体对裂解原料油的减少使用,相应地促进了生产过程的节能和减排。在多目标优化模型基础上,增加优化目标——丁二烯收率最大化。将基于参考点的竞争交流高维多目标膜算法应用于解决乙烯裂解过程的高维多目标优化问题,优化结果表明算法运行所得优化结果在实际操作范围内,验证了算法解的合理性,同时,各组解满足收敛性、一致性和分布性性能要求,所形成的解集在目标空间中能形成较好的Pareto前沿面。经过计算,乙烯裂解过程高维多目标优化结果在完成多目标产出优化的同时,实现了一定的节能减排效果。对优化解集采用基于灰色关联分析和信息增益的多属性决策方法进行排序,排序得到的最终决策解,既能取得较好的节能减排效果,又能取得较高的产出,对实际生产具有一定的决策价值和指导意义。最终决策解对应工况与原始工况条件下的主要产品收率随运行时间(由裂解周期确定)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再次验证了优化算法解在达到产出优化和节能减排效果的同时,对于乙烯裂解过程应用所具有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李颖,陆光华,杨汉培[8](2019)在《面向环境工程专业化工原理教学方法探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河海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化工原理课程为例,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教学方法进行探索。通过多元化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通过网络资源强化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目标。
韩晴晴,王国敬[9](2019)在《技工学校化工工艺专业教学方法探析》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国内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现阶段我国的技术学校化工工艺专业的教学水平也得到了显着提高。但是在具体的教学的过程当中,传统的技工学校化工工艺专业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的教学需求,因此必须要采取相应的办法进行解决。文中对于当前技工学校化工工艺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性,进行了简要论述,并通过引入启发式,以及实验式教学法来提高化工艺专业教学的质量,以供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参考、借鉴。
谢泽银[10](2019)在《高满意度本科课程的特征研究 ——以H大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高等教育注重内涵式发展的背景下,提高本科教育质量成为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课程作为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突破口和关键点,其在本科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为探寻高校课程建设的有效路径,本研究从学生的视角出发,调查本科生对高满意度本科课程的感知,从而总结出高满意度本科课程的特征,为高校的课程建设提供经验启示。本研究以H大学2015、2016和2017级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4个维度探寻H大学的本科生对高满意度本科课程的感知状况。通过对1819份调查问卷和52份访谈资料的分析发现,最令本科生满意的方面依次是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目标、课程评价。性别、学科类型及课程性质会使本科生对高满意度本科课程的感知产生差异。在具体特征上,高满意度本科课程的课程目标具有导向性、灵活性和目的性;课程内容具有切合性、价值性、新颖性和多样性;课程实施特征包括两方面,其中课程实施主体的特征为教师拥有征服学生的人格魅力、学生有积极主动的课程投入;课程实施过程的特征包括教师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灵活多变的语言表达及和谐融洽的课堂互动;课程评价特征为难易适中的评价难度、注重过程的评价方式、满载而归的评价结果。通过对高满意度本科课程的理性分析可知,课程满意度的评价主体是可靠理智的学生;课程理念遵循以学生为中心,课程实质是“金课”。鉴于此,本研究基于高满意度本科课程的特征,主要从四个方面为高校课程建设提供经验启示。在课程目标上,应具有科教融合的课程发展目标、灵活具体的课程教学目标、具体可行的课程学习目标;在课程内容上,不仅应使课程内容来源多样化,还应灵活组织课程内容;在课程实施上,教师既要坚守为师之道,学生又要承担为生之职,师生还要共建课堂学习共同体;在课程评价方面,既要使评价方式多元化,又要合理提升评价难度,还要增加学生的课程学习收获。
二、浅谈化工基础的启发式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化工基础的启发式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问题工程”的频发引起人们对工程伦理的广泛关注 |
1.1.2 工程伦理教育是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
1.1.3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框架 |
1.3.1 章节安排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关键概念解读 |
2.1.1 伦理与道德的辨析 |
2.1.2 工程伦理的内涵 |
2.2 工程伦理教育的现实演绎:基于系统文献综述法的分析 |
2.2.1 研究方法 |
2.2.2 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Q1) |
2.2.3 工程伦理的教学策略(Q2) |
2.2.4 工程伦理教育效果的评估手段(Q3) |
2.2.5 工程伦理教育效果的影响因素(Q4) |
2.2.6 本节述评 |
2.3 中国工程伦理教育研究的主题聚类:基于文献计量的分析 |
2.3.1 文献计量方法概述 |
2.3.2 资料收集 |
2.3.3 共词分析 |
2.3.4 共词网络分析 |
2.3.5 多维尺度分析 |
2.3.6 本节述评 |
2.4 文献述评 |
3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构成 |
3.1 扎根理论研究设计 |
3.1.1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与流程 |
3.1.2 资料采集 |
3.2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理论结构 |
3.2.1 开放式编码 |
3.2.2 主轴式编码 |
3.2.3 选择性编码 |
3.2.4 理论饱和度检验 |
3.2.5 本节小结 |
3.3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现路径 |
3.3.1 微观维度的培养机制:以认知发展为指导再造教育要素 |
3.3.2 中观维度的协同机制:以协同优势为指导赋能中介对象 |
3.3.3 宏观维度的情境机制:以现象学为指导调适多元场域 |
3.4 本章小结 |
4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案例分析 |
4.1 案例研究方法概述 |
4.2 培养机制的案例分析 |
4.2.1 知识生成:聚焦伦理教育知识建构者的职能重构 |
4.2.2 具身认知:创设面向真实世界的“开放式”学习情境 |
4.2.3 学习进阶:用“全周期”课程序列搭建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梯 |
4.2.4 伦理体验:强化解决工程伦理现实困境的实践基质 |
4.2.5 案例分析讨论 |
4.3 协同机制的案例分析 |
4.3.1 工程社团在工程伦理教育中的作用 |
4.3.2 政府在工程伦理教育中的作用 |
4.3.3 案例分析讨论 |
4.4 情境机制的案例分析 |
4.4.1 美英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职业主义催化的路径选择 |
4.4.2 德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对技术负责的民族传统 |
4.4.3 法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消解”在精英工程师的培养中 |
4.4.4 中日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二元构造”下的层序互补 |
4.4.5 案例分析讨论 |
5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 |
5.1 调研对象 |
5.2 评估指标体系的建构 |
5.2.1 评估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
5.2.2 初始评估指标的选取 |
5.2.3 问卷设计与预测试 |
5.3 现状的实证评估 |
5.3.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权重赋值 |
5.3.2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结论 |
5.4.2 延伸讨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面临的潜在障碍 |
5.5 本章小结 |
6 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 |
6.1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规范性审视 |
6.1.1 合理性的审视 |
6.1.2 合规律性的审视 |
6.2 细化培养机制,在供需对接上实现动态平衡 |
6.3 强化协同机制,丰富工程伦理教育的治理手段 |
6.4 深化情境机制,适应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独特需求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评估问卷 |
附录3 评估指标赋权表 |
附录4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课程大纲 |
附录5 弗吉尼亚大学课程大纲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2)启发式教学在化工原理精馏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启发式教学 |
2 启发式教学在化工原理精馏课程中的应用 |
2.1 强调课前预习的重要作用 |
2.2 重视课堂讨论的重要作用 |
2.2.1 关于最小回流比与实际回流比计算 |
2.2.2 关于回流比变化对精馏段操作线斜率的影响 |
2.2.3 进料热状况参数与q值的关系 |
2.3 课后复习方式的改进 |
2.3.1 课后复习任务的布置 |
2.3.2 利用思维导图强化对知识点的理解 |
3 结语 |
(3)启发式教学方法在化工原理的精馏教学中应用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改进教学安排,重视课前预习作用 |
2 改进课堂教学内容,重视课堂讨论的作用 |
2.1 最小回流比与实际回流比计算的相关性 |
2.2 回流比的变化对精馏段操作线斜率影响 |
2.3 进料热状况参数对q线的影响的探讨 |
3 改进课后复习方式 |
3.1 布置阅读不同版本教材的复习任务 |
3.2 制作知识点思维导图 |
4 结语 |
(4)启发式教学在《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中的研究漫谈(论文提纲范文)
1 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1.1 课时与教学内容的矛盾 |
1.2 学生学情分析 |
1.2.1 学生已有化学水平参差不齐 |
1.2.2 学生学习态度 |
1.2.3 学生学习方法 |
1.3 教师施教现状 |
1.3.1 传统教学模式 |
1.3.2 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 |
2 启发式教学在《无机及分析化学》中的实践与效果 |
2.1 兴趣启发 |
2.2 类比启发 |
2.3 联想启发 |
2.4 演示启发 |
2.5 激疑启发 |
3 结 语 |
(5)化工原理及相关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案例导向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 |
(一)案例必须具有真实性和相关性,不脱离生活实际 |
(二)案例还必须具有系统性和全面性 |
三、化工原理类课程讲授的具体实施过程 |
四、结语 |
(6)基于强化学习的动态并行机调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生产调度问题概述 |
1.2.1 动态调度 |
1.2.2 动态事件 |
1.2.3 动态调度研究方法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调度问题研究现状 |
1.3.2 运输与生产协调研究现状 |
1.3.3 强化学习解决调度问题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方法 |
2.1 启发式规则 |
2.1.1 常见的启发式规则 |
2.1.2 启发式规则性能 |
2.2 强化学习 |
2.2.1 强化学习发展历程 |
2.2.2 强化学习简介 |
2.2.3 马尔可夫决策过程 |
2.2.4 Q-learning算法 |
2.2.5 函数逼近方法 |
2.2.6 强化学习中的探索和利用 |
2.2.7 强化学习的应用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动态并行机生产调度问题研究 |
3.1 问题介绍 |
3.2 问题描述 |
3.3 基于强化学习调度问题转换 |
3.3.1 状态特征向量 |
3.3.2 动作 |
3.3.3 奖励函数 |
3.3.4 结合线性函数泛化器 |
3.3.5 算法流程 |
3.4 实验仿真 |
3.4.1 参数设置 |
3.4.2 实验仿真及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运输与并行机生产协调调度问题研究 |
4.1 问题介绍 |
4.2 问题描述 |
4.3 基于强化学习协调调度问题转换 |
4.3.1 状态特征向量 |
4.3.2 动作 |
4.3.3 奖励函数 |
4.4 算法流程 |
4.5 实验仿真 |
4.5.1 参数设置 |
4.5.2 实验仿真及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多目标膜优化算法及其在乙烯裂解过程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论文选题依据与意义 |
1.2.1 选题依据 |
1.2.2 课题意义 |
1.3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多目标优化问题 |
1.3.2 多目标优化算法 |
1.3.3 多目标折中方法 |
1.3.4 生产与能源多目标优化 |
1.3.5 乙烯裂解过程多目标优化 |
1.4 论文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案 |
第二章 基于竞争交流的膜算法 |
2.1 进化计算 |
2.2 膜计算 |
2.3 膜计算优化算法 |
2.4 基于竞争交流的膜算法 |
2.4.1 细胞型膜算法 |
2.4.2 独立进化规则 |
2.4.3 基于竞争的交流规则 |
2.4.4 表层膜存档与进化指导 |
2.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5.1 测试函数集 |
2.5.2 多目标优化性能指标 |
2.5.3 优化结果与分析 |
2.6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参考点的竞争交流高维多目标膜算法 |
3.1 高维多目标优化问题及解决方法 |
3.2 基于参考点的竞争交流高维多目标膜算法 |
3.2.1 基于参考点的独立进化规则 |
3.2.2 基于宽松支配的竞争交流规则 |
3.2.3 表层膜存档与进化指导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3.1 测试函数集与性能指标 |
3.3.2 优化结果与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和信息增益的多属性决策方法 |
4.1 决策问题和决策方法 |
4.2 多属性决策方法 |
4.2.1 多属性偏差均方法求解权重 |
4.2.2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和信息增益的决策 |
4.3 决策案例测试 |
4.4 小结 |
第五章 乙烯裂解过程多目标优化及决策 |
5.1 能源多目标优化 |
5.2 带约束的竞争交流膜优化算法 |
5.2.1 独立进化规则 |
5.2.2 竞争交流规则 |
5.3 乙烯裂解过程多目标优化 |
5.3.1 乙烯裂解过程模型 |
5.3.2 优化目标与约束条件 |
5.3.3 实验参数设置 |
5.3.4 优化结果分析 |
5.4 多目标优化结果决策 |
5.5 小结 |
第六章 乙烯裂解过程高维多目标优化及决策 |
6.1 乙烯裂解过程高维多目标优化 |
6.1.1 优化目标与约束条件 |
6.1.2 优化结果分析 |
6.2 高维多目标优化结果决策 |
6.3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博士研宄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8)面向环境工程专业化工原理教学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化工原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二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
(一)制定符合专业特点的教学大纲,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
(二)通过多元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意识和创新能力 |
(三)利用现代网络资源强化教学效果 |
三结束语 |
(9)技工学校化工工艺专业教学方法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技工学校化工工艺专业改变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
二、提高技工学校化工工艺专业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
(一)运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
(二)实验教学法的运用,提高学生的知识认知结构 |
(三)运用多元的观念来对待学生,并构建多元化课堂 |
三、结语 |
(10)高满意度本科课程的特征研究 ——以H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1.高满意度本科课程为高校课程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
2.建设高满意度课程是促进学生学习投入与发展的关键策略 |
3.高校学生课程满意度有待提高的现实状况 |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关于高校课程满意度的相关研究 |
2.研究述评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二、课程满意度理论概述 |
(一)学术本位和学生本位:高校课程的两种价值观 |
1.学术本位课程观 |
2.学生本位课程观与课程满意度的提出 |
(二)课程满意度的内涵及维度 |
1.课程满意度的内涵 |
2.课程满意度的维度 |
(三)关于课程满意度的相关争论 |
1.学生能否参与课程建设 |
2.满意度是否为理想的课程评价标准 |
3.课程满意度的评价结果是否有用 |
三、高满意度本科课程特征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设计 |
1.调查目的 |
2.调查对象 |
3.问卷的编制 |
(二)调查实施 |
1.问卷预测与信效度检验 |
2.调查问卷的正式发放与回收 |
3.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情况 |
4.访谈的实施与整理 |
(三)调查结果及其数据分析 |
1.高满意度本科课程基于各维度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2.高满意度本科课程的差异性特征分析 |
四、高满意度本科课程的特征分析 |
(一)课程目标特征 |
1.导向性:具体明确,引导学习 |
2.灵活性:因课制宜,灵活表述 |
3.目的性:分阶目的,激发学习 |
(二)课程内容特征 |
1.切合性:与学生的认知图式“不期而遇” |
2.价值性:与学生的学习需求“不谋而合” |
3.新颖性:与学生的好奇心理“相辅相成” |
4.多样性:与学生的求知欲望“完美结合” |
(三)课程实施特征 |
1.实施主体的特征 |
2.实施过程的特征 |
(四)课程评价特征 |
1.难易适中的评价难度 |
2.注重过程的评价方式 |
3.满载而归的课程收获 |
五、高满意度本科课程的理性分析 |
(一)课程满意度的评价主体:可靠理智的学生 |
(二)高满意度本科课程的理念:以学生为中心 |
(三)高满意度本科课程的实质:高质量“金课” |
六、高校课程建设的启示:基于高满意度本科课程特征的分析 |
(一)课程目标层面 |
1.科教融合的课程发展目标 |
2.灵活具体的课程教学目标 |
3.具体可行的课程学习目标 |
(二)课程内容层面 |
1.课程内容来源的多样化 |
2.课程内容组织的灵活化 |
(三)课程实施层面 |
1.教师:德才兼备,坚守为师之道 |
2.学生:刻苦努力,承担为生之职 |
3.课堂教学:师生同力,共建课堂学习共同体 |
(四)课程评价方面 |
1.评价方式:由“单一方式”转为“综合多元” |
2.评价难度:由“难易不定”转为“适度挑战” |
3.评价结果:由“追求成绩”转为“注重收获” |
结语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浅谈化工基础的启发式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D]. 李恒. 浙江大学, 2021(01)
- [2]启发式教学在化工原理精馏教学中的应用[J]. 刘瑞玲. 化工管理, 2021(03)
- [3]启发式教学方法在化工原理的精馏教学中应用的探讨[J]. 许良华,刘勇,宋飞飞,尹晓红. 广东化工, 2020(21)
- [4]启发式教学在《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中的研究漫谈[J]. 许翠霞. 广州化工, 2020(18)
- [5]化工原理及相关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索[J]. 张海洋,郭瑞丽,王荣杰,李翠华. 教育教学论坛, 2020(15)
- [6]基于强化学习的动态并行机调度研究[D]. 陈杨阳. 沈阳理工大学, 2020(08)
- [7]多目标膜优化算法及其在乙烯裂解过程的应用研究[D]. 崔芸菲. 北京化工大学, 2019
- [8]面向环境工程专业化工原理教学方法探讨[J]. 李颖,陆光华,杨汉培. 教育现代化, 2019(85)
- [9]技工学校化工工艺专业教学方法探析[J]. 韩晴晴,王国敬. 中华少年, 2019(26)
- [10]高满意度本科课程的特征研究 ——以H大学为例[D]. 谢泽银. 河南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