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论体育教学中如何营造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论文文献综述)
魏丽,宋宁[1](2020)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文中认为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宅家隔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很大冲击。开学复课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点内容。体育教学中,可以通过发掘体育项目文化、开展竞赛活动、引导学生合理进行情感表达与情绪宣泄、营造和谐课堂心理氛围等途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发挥学校体育教学内在价值的体现。
帅颖[2](2020)在《基于音乐环境的体育课程教学设计研究 ——以动感单车为例》文中认为体育课程的教学设计一直是一个不断研究的话题,教学设计包括教学思想、教学目的、教学方法等要素。通过这些要素的创新才可以完成课程的改革,以达到最优的课堂效果。音乐被视为美的最高境界,音乐与体育的结合,不但提高了体育课的教学效果同时增加了体育课的艺术性。传统的体育教学环境下适当地在课堂中加入音乐的干预,可以让教学环境充分达到陶冶、激励、健康功能。动感单车课程具有运动节奏鲜明的特点,适合音乐环境教学。本文试探性的将音乐与动感单车课程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并开展相关验证研究,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探讨音乐环境下动感单车的课程效果。根据结果,设计出适合音乐环境下的体育课程模式。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教学实验法,数理统计法,选取体育社会科学学院动感单车公共选修课五个班共计95人,作为数据采集对象,在有音乐、无音乐两种环境下进行骑行;同时随机选取10人在同步音乐,异步快音乐,异步慢音乐三种环境中进行骑行。在此期间通过使用心率表、主观用力感量表、锻炼情绪诱导量表、运动记录仪,测量学生生理、心理指标。探讨不同音乐环境下对学生产生的生理、心理效应。研究发现:(1)有音乐、无音乐两种条件下学生的心率、主观用力感、锻炼后情绪、运动能力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且有音乐条件下表现优于无音乐组。(2)同步、异步快、异步慢音乐三种背景下学生的心率、主观用力感、锻炼后情绪、运动能力没有明显的差异性。经理论分析和实践结果设计出音乐环境下体育课程的教学基本模式,包括课程的教学模式选择、教学目标设定、教学过程与内容安排、教学评价、注意事项五部分。研究结果表明将音乐应用在动感单车教学中,对提高课堂质量的方法是可行的,也可在其他有氧类体育课程中推广使用,是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创新的一种方向。因此,本文根据理论与实践结果,提出设计音乐环境下体育课程应注意的几点问题:(1)本文在参考国外同异步实验后采用65转的速度踩踏结果无显着,推断研究可通过提高转速来进行试验。(2)本文为保证课堂效果采用了专业的音响设备,在实际应用中,不同地区的学校可根据自身的条件选取适当的设备。(3)在以后的实验研究中使用更加精密的测量设备,探究音乐在运动过程中对运动者不同生理指标的影响。(4)教师在使用音乐时,对接受者进行喜好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和课堂反馈创建属于不同班级的歌单。(5)研究音乐在不同运动领域中的作用,不局限于大众体育。在竞技体育专业比赛方向的作用也值得进行探索。(6)音乐作为媒体,应该用辩证的角度看待,在使用过程中不应滥用,保证最初的教学或训练目标,以提高效果为目的进行合理利用。
陈师[3](2020)在《南疆农村小学教师课堂管理的个案研究 ——以希望小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课堂管理是学校中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基础,同时也是培育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和社会化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单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管理理念已经难以适应我国新时期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需求。以促进学生成长为中心,以培育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课堂管理理念正日益为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所熟知并运用于教育实践。新疆南疆地区地处我国西部农村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是制约当地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的主要因素。在当下大力提升适龄儿童青少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的大背景下,南疆地区的基础教育现状如何?存在哪些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本研究以南疆农村地区一所小学为例,采用质性研究中的个案研究法,以文献法、课堂观察法、访谈法的形式进行资料收集,探究南疆农村地区小学教师课堂管理现状、分析影响南疆农村小学教师课堂管理的因素、进而就提升南疆小学教师课堂管理水平以及西部农村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提出对策建议。研究发现,南疆农村小学教师在课堂环境管理上教师对物理环境的育人作用重视不足、课堂心理氛围较压抑紧张;在课堂纪律管理上教师重视通过规则制定来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并且规则制定缺少学生参与、管理方法多采用惩罚;在课堂人际关系管理现状上表现出教师过度权威式管理、生生互动有形式化趋向,在师生互动上表现较为良好。研究根据对课堂管理所划分的维度,进行原因分析,发现导致课堂环境管理问题的原因有教师课堂管理理念的实践能力薄弱,教师专业技能培训不足;导致课堂纪律管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家长对家庭教育的忽视、非教学任务多阻碍教师专业成长;导致课堂人际关系管理问题的原因有师资匮乏以致教师工作压力大、学生基础薄弱导致教师教学压力大。基于以上的分析研究提出提升南疆农村小学教师课堂管理相应的对策建议。
薛洁[4](2020)在《双性化视角下的幼儿园性别教育研究 ——基于一日生活中教师行为的考察》文中指出学前期是幼儿性别角色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获得的性别观念和性别角色对幼儿日后的心理发展、社会交往以及形成完整和健康的双性化人格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幼儿在发展过程中受到来自家庭、幼儿园和社会等多种教育的共同影响,且以幼儿园教育为主。因此,幼儿园性别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开展科学、正确的性别教育有助于丰富幼儿的性别认知,提高幼儿的性别平等意识,减少甚至消除其观念中隐含的性别刻板印象,最终有助于培养幼儿形成双性化的人格。但是当前幼儿园普遍对双性化教育的重视不足,教师在施教过程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忽视性别教育对幼儿双性化发展的重要意义。研究者通过在幼儿园的实习经历,以一日生活中教师的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双性化视角对幼儿园性别教育的开展进行实地考察,从而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首先,文章主要阐述了研究的选题缘由,通过梳理幼儿园性别教育的相关文献丰富理论知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研究的创新点,确定研究方法,并进一步论述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其次,研究者将幼儿园性别教育置于双性化视角之下开展相关的现状调查,这部分详细介绍了研究者实地观察和走访的四所幼儿园中性别教育的实际现状,主要通过对一日生活中各个环节和各种游戏活动中教师教育行为的观察,了解师幼互动过程中发生的性别教育随机指导以及存在的教育影响。再次,文章从双性化的教育视角出发,针对幼儿园性别教育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剖析。根据实地考察的情况,研究者总结出当前幼儿园性别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从教师自身观念和行为方面来看,存在性别教育观念不合理、教育内容不合理、教育方式方法不恰当的问题,另外教师由于受到自身固化的性别观念的影响,在物质环境创设方面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性别刻板印象。最后,研究者通过整合与分析相关研究资料,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形成自己的研究结论。这部分主要介绍文章为解决上述现实存在的问题,针对当前幼儿园如何科学正确地开展双性化教育提出相应的指导建议,以期为切实提升教师双性化教育的质量提供帮助。
王艺桥[5](2020)在《教育美的本质及其价值研究》文中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人的生命历程是一次美的历程,教育需要创造审美化的情境让个体身心获得愉悦的体验和享受。个体成长乃是以自我身心体验与周围事物的相遇,在审美性的活动过程中,教育美以直接的方式给予个体,因此,教育美成为个体生命成长的基础性视域,并成为个体发展的基础与背景。对教育美的本质及其价值问题进行研究,揭示教育美的本质,构建教育美的理论基础,有助于教育美学学科的发展,同时,本论文也是对目前的美育研究进行的前提性的理论探讨,试图在美育的基础上向前再走一步,为教育美学的发展尽绵薄之力。第一部分讨论教育美的本质,在实践美学的研究背景下,教育作为人类针对自身的社会实践,与实践美学的根源具有内在一致性。将教育美定义为人的本质力量在教育中的对象化,简言之就是个体情感的人化,也就是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健全人格是情感的人化之结果,教育美为个体成长提供滋养生命的源头活水。人类的社会实践推动整个社会或人类发展使个体的身心发展与社会处于和谐统一的状态,教育美是人之美与社会美的和谐统一,需要不断地回到中西方历史文化的境遇中,去理解教育美思想的内在规律。第二部分讨论教育美的属性。学校要在创造愉悦的情境引导个体认识世界和感悟世界的过程中,使学生臻于人格的完善,实现自由创造。教育美是真和善的统一,也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的实践过程。教育美通过真和善在不同层面的统一来实现,具有形象显现、情感体验、人性教化和自由超越等特点。第三部分讨论教育美的价值,教育美是社会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个人审美的社会化方面具有净化人心、净化社会的价值。教育美还对个人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能实现社会审美的个人化,在德、智、体、劳诸方面的育人价值。教育美最终指向教育与社会的审美化辩证统一。最后,论文通过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现实观照,分析批判了缺乏美的教育现实,通过精神和物质环境确立了教育美的文化心理结构,构建美的教师队伍和学校文化。教育美是教育美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美学是教育美之学。教育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在教育中的对象化。教育美是人类文化成果的内化和外显的实践过程。教育美最终目的就是实现个体情感的人化,人格更加健全,心灵更加美好,我们的教育和社会才能向美向善。
陈诚[6](2019)在《小学生课堂恐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当前的教育活动中,学生恐惧虽备受关注,但是聚焦于“课堂”这一微观场域,具体论述小学生课堂恐惧的研究却十分稀少。小学生由于身心发展尚不成熟,对课堂情境中的诸多恐惧因素缺乏自控与调适的能力,在课堂情境中容易感到恐惧。因此,扎根于教育实践,从中提炼出小学生课堂恐惧的众多表征,进而从不同的角度深入剖析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对于缓解小学生课堂恐惧,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厘清学生课堂恐惧的概念是本研究的起点。学生课堂恐惧是指学生在课堂情境中,由于面临现实或想象中的危险因素而产生的极度紧张、害怕等缺乏安全感的情绪体验,并伴随着相应的生理和行为反应。它不仅会危害学生的身心安全,甚至会威胁学生的人格独立。学生课堂恐惧具有多种特征,尤以情境性、传染性、个体差异性等特征最为突出。并主要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以及课堂场域中的权力理论等为理论依据。通过对小学生课堂生活的全面观察,并根据恐惧的来源,可将小学生课堂恐惧分为隐私型恐惧、提问型恐惧、考试型恐惧、纪律型恐惧与人际型恐惧这五种类型。每种恐惧类型之下又蕴含着丰富的恐惧情境与情感体验。根据成因的不同,可将小学生课堂恐惧的影响因素分为教师自身因素、课堂内部其他环境因素、课堂外部环境因素等三个方面。教师自身因素主要指“师本位”的教育思想根深蒂固、教师专业能力不足,专业素养低下以及教师个人教育素养低下,违背师德规范;课堂内部其他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竞争、冷漠性的同伴关系、学生羞怯型的性格特征、不宽容的课堂氛围以及基于学生成绩的座位编排方式;课堂外部环境因素则指对考试和分数的过度崇拜、严苛的时间管理制度、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切期望、家长之间的盲目攀比与不合理的教养方式。深入探索缓解小学生课堂恐惧的措施是本研究的重要使命。可围绕三大路径进行:首先,教师应致力于主要肇因的控制,提升自我的教育素养。具体包括: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育专业能力与素养;提高师德修养,培养积极的教学情感;发扬教育民主,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其次,可通过增进良好交往、关注“特殊学生”、悦纳学生错误、重视生命体验等课堂内部环境的改良来营造安全面舒心的课堂氛围。最后,学校和家庭需立足于课堂外部环境的整体改善,通过弱化考试竞争、实行自由、宽松的时间管理制度、设置合理的教育期望、施行正确的教养方式等措施来构建包容而自由的校园文化和家庭氛围,以缓解小学生课堂恐惧。
朱婷婷[7](2019)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以《政治生活》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中思想政治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中的一部分,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至为关键的作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是学校实现育人目标的主渠道。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能否实现,关乎着德育的成败,关乎着学生是否可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研究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有着极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研究内容是以深圳龙城高级中学为例,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了解目前高中《政治生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现状,即良好趋势与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针对这些问题与原因,从教师、学生、教学环境三个角度提出解决措施。具体来说,本文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主要论述研究背景,从理论与实际需要两个方面揭示提高高中《政治生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对国内外相关的研究进行综述,借鉴已有的学术研究成果,探究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方法。第二章为高中《政治生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相关概述。通过对教学有效性相关理论的梳理,建构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为本文奠定理论基础。第三章为高中《政治生活》课堂教学有效性现状分析,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高中《政治生活》课堂教学有效性现状的调查,以深圳龙城高级中学为例;第二部分是高中《政治生活》课堂教学有效性现状的分析,指出目前高中《政治生活》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良好趋势与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第四章是提高高中《政治生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路径。第一,从教师角度,教师应提高教学素质与水平,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建立有效的学科课堂规范、与学生开展有效的互动、选取合适的教学方式、增强政治课堂吸引力、掌握有效的现代教育技术;第二,从学生角度,学生应主动激发思想政治学科学习动机、培养思想政治学科思维能力、养成思想政治学科反思习惯;第三从教学环境角度,应注重教学环境的熏陶,主要有班级时政知识的隐性传递、家校共同教育的有效搭建。
龚沁[8](2019)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情感策略应用的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传统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重视知识技能的讲授,教学方式偏重记忆、训练,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激发,学生疲于教师单向地知识传递,对英语课堂教学呈现呆滞状态。2011年《英语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明确提出了英语课程的情感目标,要求老师更加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情感不仅是教育的目标,而且是尊重、调动、激发学生的情感参与的一种教学策略。所以,在英语学科教学中渗透情感,将“重认知轻情感”的教学理念转变为“以情优教”的新观念,在轻松和谐分教学氛围中,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本研究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卢家楣“以情优教”教育理念、克拉申情感过滤假说、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研究基础,采取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以及SPSS24.0对问卷数据进行处理,开展情感策略应用现状调研。研究选取355名小学生和119名教师作为问卷调查对象,教师和学生访谈对象12人,分别从小学生在英语课上的情感体验及教师在英语课中情感策略的实施进行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探索问题的根源。根据调查结果发现,影响小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要情感因素包括小学生学习英语动机、自信心、学习焦虑、学生英语合作学习以及师生关系等,也了解英语教学中教师情感实施中的误区,应试教育下,一些教师忽视情感重要性,甚至理解有误,学生机器化的教育观,致使教师在一定程度上重视强化学生的答题技巧;“重认知轻情感”的教学观,导致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无暇顾及学生的情感;在教学方式上采用“灌输式”的教学策略、方法,来达到提升学生成绩的目的。所以,在实际英语教学中,教师难以采用卓有成效的情感策略进行英语课堂教学。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本着英语教师更好地在课堂中“以情优教”,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小学英语教学水平的目的,文章从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师生关系、课堂氛围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具体可行的情感策略建议,激发学生情感参与,优化英语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
谷松[9](2017)在《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研究》文中提出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坚持以人为本、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结合我国社会“新常态”发展的时代需要,青少年健康教育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应有新的定位。心理健康不仅有外在表现,还有其本质特征。良好的适应和行为是其外在表现,其本质特征就是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心理健康素质是心理素质发展所追求的高层次目标,反映了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要求。目前,心理健康素质研究还存在内容界定不清和测量操作不便的局限。体育运动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与手段,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已是现代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与趋势。然而,由于不同学科教学中心理健康发展标准设定与认知的偏差,致使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培养的内容与方法还存在较大分歧。因此,如何合理利用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培养的独特功能就成为摆在当今体育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基于此,本研究以心理健康素质理论与运用为背景,以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关系为切入点,进行了兼具试探性和验证性的逐步递进的三个研究。以期为推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研究的理论发展、丰富体育运动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理论以及为素质教育工作中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实践提供参考与支持。研究一以素质教育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为背景,以“什么是心理健康素质”为关键词,运用问卷调查、访谈和数理统计等方法编制和检验《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问卷》。研究二依据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素质关系的理论,以“体育运动如何影响心理健康素质”为关键词,选择适宜的心理、生理、社会指标,选取我国7省28所中学1794名青少年作为被试样本,以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为主要方法探索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之间的关系及其中介效应模型。研究三在前述两个研究成果基础上,以“体育运动如何培养心理健康素质”为关键词,辅以实地调查及专家访谈等方法,建构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实现路径。结论如下:1.《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问卷》的研制方面(1)《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问卷》包括“认知素质”、“情绪素质”、“人格素质”和“适应素质”4个分量表、15个一级指标、89个观测项目。(2)本研究构建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内容体系”侧重于实践验证性和可操作性,突出中学期间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较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下以“知、情、意、行”为核心理念的心理培养目标。(3)《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问卷》的各级内容具备中度及以上的相关性,通过使用可以对不同水平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进行有效区分。2.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之间关系方面(1)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在不同的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运动项目、运动情境(竞争性/非竞争性)、运动持续年限和课外运动参与情况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中,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和课外体育活动能显着正向预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及其分量表内容的发展情况。(2)“体育运动”能够间接通过“主观幸福感”、“心境状态”、“身体自我效能”、“身体自尊”、“心理坚韧性”、“同学人际关系”的作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产生正向效果。(3)“体育锻炼影响青少年认知能力与学业表现理论”、“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理论”、“运动能力感理论”和本文提出的“心理健康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模型理论”于本研究中可获得验证。3.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实现路径方面(1)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主要路径是学校体育活动;学校体育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在目标和功能上有交叉重盈之处;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为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2)为实现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青少年体育运动的组织与开展应以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体育学科教学规律为指导思想,以积极情绪、体验成功、民主自治、个别辅导为基本原则,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体育与健康课程专题讲座、营造健康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为主要途径,以发展认知素质、调节情绪素质、提高思想品德素质、锻炼意志品质、健全个性素质、改善人际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及社会适应素质为主要目标,以体育运动过程、内容、方法中的有机、适度、灵活渗透为主要策略,以切合实际的培养设计和有效的课堂管理为过程控制,来建构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现实路径。(3)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对体育教师提出的要求包括:增强育心意识、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操作技能3个方面。
张佩佩[10](2017)在《高中体育课堂文化建设的困境与路径》文中研究表明体育课堂文化是在运动场这个特定的空间和一节课这个特定的时间里,在长期的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形成的,以学生、教师参与为主体,并是师生自觉遵守的体育课堂制度和共同奉行的体育课堂精神、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体育课堂文化是在体育课堂中形成的,是教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体育课堂文化在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以及体育课堂教学理念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高中体育课堂进行研究,对当前高中体育课堂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同时针对高中体育课堂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针对性的改善措施。本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言。主要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与研究综述。研究背景主要包括优化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现实诉求、促进高中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选择、高中体育课堂文化建设亟待关注三个方面。研究意义主要从有利于贯彻“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理念、有利于培养师生终生体育的观念、有利于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等等来进行论述。文献综述主要包括有关课堂文化的研究、有关体育课堂文化的研究两个方面,并对核心概念进行相关界定,对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进行了简述,为当前的研究理清思路。第二部分为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高中体育课堂文化进行研究。采用分层抽样与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在长沙市抽取了 5所高中(长沙市天心区第一中学、雅礼中学、湖南师范大学梅溪湖中学、田家炳实验中学、望城一中)的300名学生和30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第三部分为高中体育课堂文化建设的现状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在“高中体育课堂主体文化”维度,学生没有充分的认识到自己在体育课堂上的地位,没有把自己当做学习的主人;教师过分地强调自己的权威地位。在“高中体育课堂制度文化”维度,学校缺乏完善的体育教师课堂管理机制,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行为。在“高中体育课堂行为文化”维度,教师和学生都存在迟到早退的现象。在“高中体育课堂环境文化”维度,学校体育场地类型单一,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学生所处的体育课堂学习氛围比较紧张,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不高。第四部分是主要从体育课堂主体文化、体育课堂制度文化、体育课堂行为文化以及体育课堂环境文化等方面分析了目前高中体育课堂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研究结果表明:(1)制约体育课堂主体文化建设的因素主要有传统教育影响体育课堂学生观、体育教师教学观念落后、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教育相背离、学生缺乏体育合作学习意识和能力;(2)制约体育课堂制度文化建设的因素主要有学校缺乏完善的体育教师课堂管理机制、学生体育课堂问题行为普遍存在、体育课堂评价存在单一性和局限性;(3)制约体育课堂行为文化建设的因素包括师生关系被约定成权威与服从的单一关系、体育教师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依赖、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方式流于形式;(4)制约体育课堂环境文化建设的因素包括体育课堂心理环境有待优化以及体育课堂物质环境的制约。第五部分是提出高中体育课堂文化建设的路径。构建体育课堂主体文化理念的路径包括在体育课堂中实践人本主义学生观、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体育教学观、体育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以及构建学生间健康的竞争和合作学习意识;构建科学合理的体育课堂制度文化的路径包括建立体育教师课堂行为管理制度、建立学生的体育课堂行为规则以及改进体育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构建和谐高效的体育课堂行为文化的路径包括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互动行为、促进体育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以及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建构适宜的体育课堂环境文化的路径包括营造宽松民主的体育课堂心理环境和构建美观实用的体育课堂物质环境。
二、试论体育教学中如何营造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体育教学中如何营造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逻辑关系 |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
(一)挖掘体育项目教育素材,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
(二)开展竞赛活动,发挥体育育人功能 |
(三)疏导学生心理,引导学生合理的情感表达与情绪宣泄 |
(四)营造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增强积极情感体验 |
三、小结 |
(2)基于音乐环境的体育课程教学设计研究 ——以动感单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1.2.1 体育教学环境研究 |
1.2.2 体育课程教学设计研究 |
1.2.3 音乐在体育中的应用研究 |
1.3 研究问题与前景 |
1.4 研究目的任务 |
1.5 研究意义 |
2 研究方法与步骤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教学实验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3 分析与讨论 |
3.1 身体运动的音乐干预理论 |
3.1.1 生理理论 |
3.1.2 心理理论 |
3.1.3 音乐干预的效应 |
3.2 动感单车课程教学验证设计 |
3.2.1 音乐环境下体育课程教学设计过程 |
3.2.2 动感单车课程介绍 |
3.2.3 不同教学环境下教学班的课程设计 |
3.2.4 课程教学效果指标的测试 |
3.3 基于音乐环境动感单车课程教学效果验证 |
3.3.1 有无音乐环境下教学班的课程效果 |
3.3.2 同异步音乐环境下实验效果 |
3.4 基于音乐环境的体育课程教学设计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3)南疆农村小学教师课堂管理的个案研究 ——以希望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关于国外课堂管理的文献综述 |
(二)关于国内课堂管理的文献综述 |
(三)研究述评 |
三、概念界定 |
(一)南疆 |
(二)农村小学教师 |
(三)课堂管理 |
四、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团体动力理论 |
(二)行为矫正理论 |
五、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对象 |
六、研究的效度与伦理 |
第二章 南疆农村小学教师课堂管理现状 |
一、课堂环境管理现状 |
(一)课堂物理环境的育人作用重视程度不足 |
(二)课堂心理氛围较压抑紧张 |
二、课堂纪律管理现状 |
(一)教师重视借助制定课堂规则培养学生课堂行为习惯 |
(二)管理方法惩罚居多 |
(三)教师制定课堂规则双向互动不足 |
三、课堂人际关系管理现状 |
(一)教师过度权威式管理 |
(二)师生互动较为良好 |
(三)生生互动趋于形式化 |
第三章 南疆农村小学教师课堂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导致课堂环境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教师课堂管理理念实践能力薄弱 |
(二)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实效不足 |
二、导致课堂纪律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家长对家庭教育的忽视 |
(二)非教学任务多阻碍教师专业成长 |
三、导致课堂人际关系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师资匮乏以致教师工作压力大 |
(二)学生基础薄弱导致教师教学压力大 |
第四章 提升南疆农村小学教师课堂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 |
一、提升课堂环境管理水平的建议 |
(一)优化课堂物理环境,形成良好的教室生态 |
(二)创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 |
(三)向他人学习成功的课堂管理经验 |
二、提升课堂纪律管理水平的建议 |
(一)合理处理学生的问题行为 |
(二)制定有效的课堂规则 |
(三)运用奖励机制进行管理 |
(四)开展家校合作,加强家长家庭教育观念 |
三、提升课堂人际关系管理水平的建议 |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
(二)让课堂互动有效进行 |
(三)课后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4)双性化视角下的幼儿园性别教育研究 ——基于一日生活中教师行为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幼儿园性别教育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意义 |
(二)幼儿园性别教育忽视了双性化教育的重要性 |
(三)双性化视角下幼儿园性别教育的研究不够充分 |
(四)教师行为能够有效反映幼儿园性别教育的质量 |
二、文献综述 |
(一)幼儿性别角色的研究 |
(二)幼儿园性别教育的研究 |
(三)双性化的研究 |
(四)双性化视角下幼儿园性别教育的研究 |
(五)简评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五、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双性化视角下幼儿园性别教育的概述 |
一、概念界定 |
(一)性别角色 |
(二)幼儿园性别教育 |
(三)双性化视角 |
(四)教师行为 |
二、双性化视角下幼儿园性别教育的重要价值 |
(一)促进幼儿性别认知的全面发展 |
(二)促进幼儿良好性别角色的发展 |
(三)促进幼儿性别平等意识的发展 |
第二章 双性化视角下幼儿园性别教育的现状调查 |
一、性别教育观念的现状 |
(一)教师的态度能够间接反应性别教育观念 |
(二)教师性别观念影响班级心理氛围建设 |
二、性别教育内容的现状 |
(一)性别教育内容以生理性别为主 |
(二)社会性别教育内容以性别角色教育为主 |
(三)性别教育内容基本遵循年龄特征 |
三、性别教育方式的现状 |
(一)性别教育以随机教育为主,渗透于一日生活 |
(二)性别教育方式以讲解、谈话为主 |
四、性别教育环境创设的现状 |
(一)墙面物质环境创设体现传统性别设定 |
(二)部分区域中的材料投放存在性别差异 |
(三)教材与绘本资源传递性别角色期待 |
第三章 双性化视角下幼儿园性别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性别教育观念缺乏双性化价值取向 |
(一)教师双性化教育意识薄弱 |
(二)教师观念中隐含性别刻板印象 |
(三)传统性别教育观念阻碍良好心理氛围的创设 |
二、性别教育内容缺乏全面系统性,不符合双性化教育理念 |
(一)性别教育内容存在选择偏好 |
(二)性别教育内容零散、缺乏科学性 |
(三)性别教育内容缺乏适宜性和阶段性 |
三、双性化教育方式缺乏多样性,无法发挥集体教学的优势 |
(一)双性化教育缺乏专门性的课程 |
(二)双性化教育方式单一,趣味性不足 |
(三)教师未能准确把握双性化教育时机 |
四、性别教育环境创设忽视两性平等,无法超越传统性别设定 |
(一)墙面物质环境创设隐含性别刻板印象 |
(二)室内部分区域材料的投放呈现女性化倾向 |
(三)教材与绘本资源中暗含单性化角色期望 |
第四章 双性化视角下幼儿园性别教育质量提升的建议 |
一、多管齐下全面提升教师的双性化教育观念 |
(一)国家和教育部门应当重视培养师范生双性化教育观念 |
(二)幼儿园应当帮助教师转变观念,提高双性化教育能力 |
(三)幼儿教师应当自觉提升双性化教育意识 |
二、根据幼儿年龄特征选编双性化教育内容 |
(一)幼儿园应当甄选或编制双性化教育的教材 |
(二)教师应当选择科学、完整的双性化教育内容 |
三、教师积极创新,采用多样化的双性化教育方式 |
(一)将传授式转变为讨论式,提倡参与式教学 |
(二)以游戏为切入点进行双性化教育 |
(三)利用优秀的绘本资源渗透双性化教育 |
(四)借助情景表演随机开展双性化教育 |
四、幼儿园与教师相互配合,创设两性和谐的教育环境 |
(一)幼儿园应当尽可能平衡男女教师资源 |
(二)教师应当努力消除环境中存在的性别刻板印象 |
(三)教师应当积极营造男女性别平等的环境氛围 |
(四)教师投放教育材料时应当关注双性化需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一日生活中教师性别教育行为观察记录表 |
附录二:幼儿园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三 访谈对象情况一览表 |
致谢 |
(5)教育美的本质及其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问题缘起 |
1. 学校美育的重要意义 |
2. 教育美学的现实问题 |
(二) 研究问题 |
(三) 核心概念 |
1. 美的内涵 |
2. 教育的内涵 |
3. 教育美的内涵 |
4. 美育的内涵 |
(四) 文献综述 |
1. 有关教育美的特征、形态和价值的研究 |
2. 有关教育美学的学科研究 |
3. 对已有成果的评价 |
(五) 研究方法 |
(六) 研究意义 |
1. 理论意义 |
2. 现实意义 |
一、 教育美的本质:人的本质力量在教育中的对象化 |
(一) 实践美学观下的教育美 |
1. 教育中人的本质 |
2. 教育活动中人的本质力量 |
3. 教育活动中的对象化 |
(二) 教育美是人之美与社会美的辩证统一 |
1. 教育美的本质 |
2. 人之美是教育美的灵魂 |
3. 教育美是社会美的重要部分 |
(三) 教育美思想的历史流变 |
1. 古代时期教育美的思想 |
2. 近现代时期教育美的思想 |
3. 西方教育美的思想 |
(四) 教育美、教育美学和美育 |
1. 教育美学与教育美的关系 |
2. 教育美与美育的关系 |
二、 教育美的属性: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 |
(一) 教育美的形象显现 |
1. 教育内容与形式相统一 |
2. 蕴含着理性的感性显现 |
(二) 教育美的情感体验 |
1. 以情育人,以情感人 |
2. 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
(三) 教育美的人性教化 |
1. 培养健全人格的人 |
2. 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
(四) 教育美的自由超越 |
1. 尽显人的本质特征的自由品格 |
2. 展现人生命力的创造性 |
三、 教育美的价值:以美育美 |
(一) 教育美促进个体审美社会化 |
1. 社会美为教育美提供条件 |
2. 教育美纯化人的情感,净化心灵,净化社会 |
3. 教育美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创造和谐的社会文化 |
(二) 教育美实现社会审美的个人化 |
1. 以美储善,美善相济 |
2. 以美启真,寓教于乐 |
3. 以美健体,身心和谐 |
4. 以美促劳,知行合一 |
四、 走向美的教育:教育美的现实观照 |
(一) 教育现实的美学批判 |
1. 学校教育与社会文化相脱离 |
2. 学校教育中教师道德失范 |
3. 重理性轻情感的教学活动 |
(二) 建设美的教师队伍 |
1. 塑造美的教师形象 |
2. 加强教师内在美的培养 |
(三) 建构美的学校文化 |
1. 建设社会的审美化的学校文化 |
2. 创造美的课堂文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小学生课堂恐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 个人课堂中的实际体验 |
(二) 学生课堂恐惧研究的匮乏性 |
(三) 问题的研究价值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一) 学生学校恐惧的研究 |
(二) 学生课堂恐惧的研究 |
(三) 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框架 |
第一章 学生课堂恐惧的内涵、特征与理论基础 |
一、学生课堂恐惧的内涵 |
(一) 恐惧及其相关概念的辨析 |
(二) 学生恐惧 |
(三) 课堂恐惧 |
(四) 学生课堂恐惧 |
二、学生课堂恐惧的特征 |
(一) 情境性 |
(二) 传染性 |
(三) 个体差异性 |
三、学生课堂恐惧的理论基础 |
(一) 人本主义心理学 |
(二) 课堂场域中的权力理论 |
第二章 小学生课堂恐惧的现实呈现 |
一、隐私型恐惧:赤裸裸地亮相示众 |
(一) 读作文:学生秘密的公开 |
(二) 公布分数:学业成绩的示众 |
二、提问型恐惧:丰富多彩的恐惧情状 |
(一) 教师指名的普通课堂提问:多样的恐惧肇因 |
(二) 按座位进行的顺次答题:紧张的计算比赛 |
三、考试型恐惧:机械训练与焦虑的塑造 |
(一) 目不暇接的考试: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摧残 |
(二) 过度强调考试竞争:紧张氛围的营造 |
四、纪律型恐惧:身体与精神的双重规训 |
(一) 课堂整风:惴惴不安的情绪翻腾 |
(二) 课堂监视:异乎寻常的安静氛围 |
(三) 课堂恐吓:惩戒权的“巧妙”转移 |
五、人际型恐惧:恶劣地训斥与众目下的羞辱 |
(一) 课堂训斥:咆哮言语下的瑟瑟发抖 |
(二) 课堂羞辱:尊严感的彻底击溃 |
第三章 小学生课堂恐惧的原因分析 |
一、教师自身因素 |
(一) “师本位”的教育思想根深蒂固 |
(二) 教师专业能力不足,专业素养低下 |
(三) 教师个人教育素养低下,违背师德规范 |
二、课堂内部其他环境因素 |
(一) 冷漠、竞争性的同伴关系 |
(二) 学生羞怯型的性格特征 |
(三) 不宽容的课堂氛围 |
(四) 基于学生成绩的座位编排方式 |
三、课堂外部环境因素 |
(一) 对考试和分数的过度崇拜 |
(二) 严苛的时间管理制度 |
(三) 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切期望 |
(四) 家长之间的盲目攀比与不合理的教养方式 |
第四章 小学生课堂恐惧的对策探寻 |
一、主要肇因的控制:提升教师自身的教育素养 |
(一) 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育专业能力与素养 |
(二) 提高师德修养,培养积极的教学情感 |
(三) 发扬教育民主,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
二、课堂内部环境的改良:营造安全而舒心的课堂环境 |
(一) 增进良好交往,培养互助、合作性的同伴关系 |
(二) 关注“特殊学生”,帮助获得积极的课堂互动体验 |
(三) 悦纳学生错误,营造宽容、安全的课堂氛围 |
(四) 重视生命体验,创设温馨、润泽的课堂环境 |
三、课堂外部环境的改善:构建包容而自由的校园文化和家庭氛围 |
(一) 弱化考试竞争,树立多元化的成才理念 |
(二) 减轻时间支配,实行宽松的时间管理制度 |
(三) 缓解教育焦虑,设置合理的教育期望 |
(四) 转变教育观念,施行正确的教养方式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以《政治生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方法 |
1.4 国内外相关文献述评 |
1.4.1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现状 |
1.4.2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现状 |
1.4.3 高中《政治生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现状 |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第2章 高中《政治生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概述 |
2.1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涵及基本概念 |
2.1.1 课堂教学的内涵 |
2.1.2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概念 |
2.1.3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涵 |
2.2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相关理论 |
2.2.1 有效教学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
2.2.2 有效教学的教育学理论基础 |
2.2.3 有效教学的教育社会学理论基础 |
2.3 高中《政治生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标准 |
2.3.1 合理的教学目标 |
2.3.2 灵活的教学设计 |
2.3.3 贴切的教学情境 |
2.3.4 规范的课堂管理 |
2.3.5 和谐的师生关系 |
2.3.6 多维的教学评价 |
2.3.7 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 |
第3章 高中《政治生活》课堂教学有效性现状分析 |
3.1 高中《政治生活》课堂教学有效性现状的调查 |
3.1.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3.1.2 问卷调查 |
3.1.3 深度访谈 |
3.2 高中《政治生活》课堂教学呈现出的良好趋势 |
3.2.1 教师教学能力显着提升 |
3.2.2 学生对《政治生活》模块的认知清晰 |
3.3 高中《政治生活》课堂教学有效性存在的问题 |
3.3.1 教学目标未真正落实 |
3.3.2 教师与学生低效互动 |
3.3.3 教学重难点不突出 |
3.3.4 政治课堂气氛沉闷 |
3.3.5 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
3.4 高中《政治生活》课堂教学低效问题的原因分析 |
3.4.1 教师的教学观念未真正转变 |
3.4.2 教学设计的制定缺乏灵活性 |
3.4.3 对有效互动的理解有偏差 |
3.4.4 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
3.4.5 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不熟练 |
3.4.6 家庭与学校教育配合度不够 |
第4章 提高高中《政治生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路径 |
4.1 提升教师自身教学素质与水平 |
4.1.1 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
4.1.2 建立有效的课堂规范 |
4.1.3 开展有效的互动活动 |
4.1.4 选取合适的教学方式 |
4.1.5 增强政治课堂吸引力 |
4.1.6 掌握有效的教育技术 |
4.2 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
4.2.1 激发思想政治学科学习动机 |
4.2.2 培养思想政治学科思维能力 |
4.2.3 养成思想政治学科反思习惯 |
4.3 班级时政知识的隐性传递 |
4.3.1 建立时事政治报刊栏 |
4.3.2 积极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
4.4 家校共同教育的有效搭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8)小学英语教学中情感策略应用的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四、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情感 |
(二)情感策略 |
(三)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情感策略 |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与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二)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三)创新之处 |
六、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小学英语教学中情感策略应用的研究基础 |
一、小学英语教学中情感策略应用的教育思想基础 |
(一)“以情优教”教育理念 |
(二)克拉申情感过滤假说 |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小学英语教学中情感策略应用的教学认识基础 |
(一)小学英语情感目标 |
(二)小学生情感发展特点 |
(三)师生交往的情感机理 |
第二章 小学英语教学中情感策略的应用现状调查 |
一、教师层面应用情感策略的现状 |
(一)问卷设计 |
(二)计分方式 |
(三)信效度分析 |
(四)调查对象 |
(五)调查结果与分析 |
(六)小结 |
二、学生体验层面情感策略应用现状反馈 |
(一)问卷设计 |
(二)计分方式 |
(三)信效度分析 |
(四)调查对象 |
(五)调查结果与分析 |
(六)小结 |
第三章 小学英语教学中情感策略应用的问题及归因 |
一、小学英语教学中情感策略应用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层面 |
(二)学生层面 |
二、小学英语教学情感策略应用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学生机器化的教育观 |
(二)知情对立的教学观 |
(三)“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
第四章 小学英语教学中情感策略运用的优化建议 |
一、以情促知,点燃课堂教学情感氛围 |
(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营造和谐心理氛围 |
(二)善用教学评价,激发学生情感参与 |
(三)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焕发情感教育活力 |
二、以情生情,体验教材内容情感因素 |
(一)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显性情感因素 |
(二)运用情感迁移,赋予教学内容情感生命 |
(三)尊重小学生身心特点,快乐体验教材学习 |
三、知情共育,调动学生情感参与 |
(一)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
(二)克服学习焦虑,树立学生自信 |
(三)培养学生坚强意志,重视合作学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教师问卷 |
附录二 学生问卷 |
致谢 |
(9)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缘起 |
1.1.1 社会“新常态”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了新的定位 |
1.1.2 心理健康素质发展反映了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 |
1.1.3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背景下体育运动渗透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回顾 |
2.1 心理健康素质及其理论综述 |
2.1.1 心理健康素质的构念内涵 |
2.1.2 心理健康素质的理论基础 |
2.1.3 心理健康素质的影响因素 |
2.1.4 心理健康素质的测量方法 |
2.1.5 心理健康素质及其理论研究的启示 |
2.2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研究的回顾与分析 |
2.2.1 “青少年”的界定 |
2.2.2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研究现状 |
2.2.3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议题 |
2.2.4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研究趋势 |
2.3 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素质关系的研究回顾 |
2.3.1 体育运动的长期心理效益 |
2.3.2 体育运动促进心理健康素质发展的相关理论 |
2.4 已有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 |
2.4.1 有效界定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内容体系 |
2.4.2 科学建立心理健康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模型 |
2.4.3 积极探索体育运动、运动心理效益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关系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内容 |
3.2 研究方法 |
3.2.1 访谈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3 研究思路 |
3.3.1 研究层面 |
3.3.2 研究路线 |
4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问卷的编制和检验 |
4.1 研究目标与内容 |
4.1.1 研究目标 |
4.1.2 研究内容 |
4.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4.2.1 研究对象 |
4.2.2 研究方法 |
4.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3.1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构念的收集、整理和提取 |
4.3.2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内容体系的初步确认 |
4.3.3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内容体系的专家审查与修改 |
4.3.4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模型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
4.3.5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模型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
4.3.6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正式问卷的效度 |
4.3.7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正式问卷的内容 |
4.4 讨论 |
4.4.1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内容与结构 |
4.4.2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问卷》的测量与使用 |
5 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关系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目标与内容 |
5.2.1 研究目标 |
5.2.2 研究内容 |
5.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5.3.1 研究对象 |
5.3.2 研究方法 |
5.4 研究架构 |
5.4.1 自变量 |
5.4.2 中介变量 |
5.4.3 因变量 |
5.5 研究假设 |
5.6 资料处理 |
5.6.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6.2 方差齐性检验 |
5.6.3 单因子方差分析 |
5.6.4 信度分析 |
5.6.5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5.6.6 线性结构方程模型 |
5.7 研究结果与分析 |
5.7.1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基本情况 |
5.7.2 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关系 |
5.7.3 运动心理效益对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关系的中介影响 |
5.8 讨论 |
5.8.1 被试特征分析 |
5.8.2 运动心理效益对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关系的中介影响分析 |
5.8.3 相关理论支持结果 |
6 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实现路径 |
6.1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6.1.1 研究目标 |
6.1.2 研究内容 |
6.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6.2.1 研究对象 |
6.2.2 研究方法 |
6.3 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价值思考 |
6.3.1 心理健康素质培养是体育运动增进人体健康的重要内容 |
6.3.2 运动技能掌握依赖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水平 |
6.3.3 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素质培养在目标和功能上有某些交叉重盈之处 |
6.4 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路径建构 |
6.4.1 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指导思想 |
6.4.2 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基本原则 |
6.4.3 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主要途径 |
6.4.4 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优势资源 |
6.4.5 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目标设置 |
6.4.6 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实施策略 |
6.4.7 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过程控制 |
6.4.8 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评估反馈 |
6.5 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对体育教师提出的要求 |
6.5.1 增强育心意识 |
6.5.2 完善知识结构 |
6.5.3 提高操作技能 |
7 综合讨论 |
7.1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内容体系的价值判断 |
7.2 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理性认识 |
7.3 本研究的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
7.3.1 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内容体系方面 |
7.3.2 在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中介模型方面 |
7.3.3 在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实现路径方面 |
8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内容访谈 |
附录二: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问卷项目专家效度表 |
附录三: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初测问卷 |
附录四: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测量及其与体育运动之间关系的研究”问卷实施说明书 |
附录五: 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 |
附录六: 学生基本情况调查表+体育锻炼等级量表 |
附录七: 中学生主观幸福感问卷 |
附录八: 身体自我效能问卷 |
附录九: 中学生同学关系问卷 |
附录十: 心境状态量表 |
附录十一: 运动心理坚韧性问卷 |
附录十二: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正式问卷 |
附录十三: 身体自尊量表 |
附录十四: 体育运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及其预测变量的相关分析(各维度情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高中体育课堂文化建设的困境与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缘由 |
1.1.1 优化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现实诉求 |
1.1.2 促进高中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
1.1.3 高中体育课堂文化建设亟待关注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相关概念界定 |
1.3.2 有关课堂文化的研究 |
1.3.3 有关体育课堂文化的研究 |
1.3.4 个人评述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思路 |
1.4.2 技术路线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体育课堂文化的理论解读 |
3.1.1 体育课堂文化的本质 |
3.1.2 体育课堂文化的特征 |
3.1.3 体育课堂文化的构成要素 |
3.1.4 体育课堂文化的异化及其反思 |
3.2 高中体育课堂文化建设的现状透视 |
3.2.1 体育课堂主体文化的调查与分析 |
3.2.2 体育课堂制度文化的调查与分析 |
3.2.3 体育课堂行为文化的调查与分析 |
3.2.4 体育课堂环境文化的调查与分析 |
3.3 高中体育课堂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 |
3.3.1 体育课堂主体因素层面 |
3.3.2 体育课堂制度文化层面 |
3.3.3 体育课堂行为文化层面 |
3.3.4 体育课堂环境文化层面 |
3.4 高中体育课堂文化建设的路径 |
3.4.1 构建体育课堂的主体文化理念 |
3.4.2 构建科学合理的体育课堂制度文化 |
3.4.3 构建和谐高效的体育课堂行为文化 |
3.4.4 创设适宜的体育课堂环境文化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四、试论体育教学中如何营造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J]. 魏丽,宋宁.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0(29)
- [2]基于音乐环境的体育课程教学设计研究 ——以动感单车为例[D]. 帅颖. 山东体育学院, 2020(02)
- [3]南疆农村小学教师课堂管理的个案研究 ——以希望小学为例[D]. 陈师.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4]双性化视角下的幼儿园性别教育研究 ——基于一日生活中教师行为的考察[D]. 薛洁.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5]教育美的本质及其价值研究[D]. 王艺桥.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6]小学生课堂恐惧研究[D]. 陈诚.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7]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以《政治生活》为例[D]. 朱婷婷.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8]小学英语教学中情感策略应用的现状研究[D]. 龚沁. 江苏大学, 2019(02)
- [9]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研究[D]. 谷松.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5)
- [10]高中体育课堂文化建设的困境与路径[D]. 张佩佩.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