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企改革中债转股利弊辨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世民[1](2021)在《中国铝业债转股案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庞楠[2](2021)在《中国重工市场化债转股实施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冉琮[3](2021)在《中国船舶市场化债转股实施效果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上世纪末,在当时国有企业大幅亏损、银行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的背景下,我国开启了由政府主导的第一轮债转股。当前,我国面临着经济下行和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压力,企业杠杆率也居高不下,因而国家在时隔17年后重新启动了新一轮债转股。本轮债转股不再由政府主导,而是要求突出市场的主导作用,想要搭上这趟改革大车的企业不在少数,希望通过市场化债转股减轻债务负担、提升盈利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但是,这一政策现仍处于发展探索阶段,其实施方式和实施效果有待探究。中国船舶是船舶行业的龙头央企,同时也是我国较早实施市场化债转股的上市公司,其采用的“两步走”债转股方式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本文以此为案例,对其实施效果进行探究,以期能为其他企业提供参考和借鉴。首先,本文梳理了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总结了债转股的动因、效应和风险,并以权衡理论以及代理理论作为本文相关分析的理论基础。其次,介绍了债转股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对于我国前后两次债转股的相关背景、政策、实施情况等进行了介绍和对比,突出了实施市场化债转股的重要意义。接着,从操作步骤、实施主体、定价机制和退出机制这四个方面详细描述了其在中国船舶的实施状况,并进行了方案评价,同时结合宏观背景、行业状况和企业具体情况分析了其实施动因,包括改善盈利能力、解决债务危机、完善股权结构、顺应国家政策和集团战略。最后,本文从财务绩效、EVA和公司治理的角度探究了中国船舶市场化债转股的具体实施效果,并总结了其实施经验。在财务绩效方面,通过使得企业负债降低增强了企业偿债能力、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了盈利能力、通过优化产业布局保证了发展能力;在经济绩效方面,中国船舶的经济增加值由负转正,企业的价值增加;在公司治理方面,公司的股权结构得到了一定的优化,但由于投资者暂未进入董事会,公司的治理结构还存在着一定的提升空间。基于分析研究,本文认为,要合理选择债转股参与企业,要健全和完善市场化债转股定价、退出等实施机制,还要借助实施市场化债转股的机遇优化产业结构和治理结构,建立企业长效发展机制,最终实现帮助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目的。
桑田[4](2020)在《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法律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经济已经进入到“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迅速推进,金融市场活跃度持续上升,国内商业银行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与此同时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开放力度的加大,跨国商业银行也纷纷看准了中国市场这块“大蛋糕”,这也给国内商业银行带来了不小的竞争压力。最近几年中我国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额持续上升,这对于未来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如何有效处置商业银行中的不良资产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尝试了一系列方式来处置不良资产,同时国家也适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来加强监管,但仍因现行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国内商业银行在实践中面临较高的不良资产风险。为此,本次研究拟定从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角度,对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国家现行相关法律法规等内容进行全面阐述,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不良资产处置法律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参考国外的先进经验和优秀做法为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相关法律提出针对性建议。
郭东[5](2020)在《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案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过去依靠投资加杠杆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弊端逐渐显现,实体经济部门杠杆率过高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当前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市场化债转股作为供给侧改革中“三去一降一补”的重要举措,在“降杠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市场化债转股自2016年推行以来,一直处于签约多落地少的尴尬境地,许多企业对其依然保持着观望的态度,对是否要进行市场化债转股、如何实施市场化债转股颇有困惑。本文以近期成功实施了市场化债转股项目的基建龙头企业——中国中铁为案例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的模式、影响以及风险,为化解当前我国市场化债转股落地难的问题提供新的思路,也为其它企业决定是否实施和如何实施市场化债转股提供参考。文章以创新性的视角研究了中国中铁的市场化债转股模式,将以往模糊的“两步走”转股模式细化为“混合三步走”模式,系统地剖析了中国中铁债转股的实施过程,主要阐述了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如何实施”的问题。在阐明实施路径之后,文章接着从市场效应、财务影响、治理结构影响、企业价值影响四个维度分析了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对企业自身构成的影响。一是运用事件研究法对中国中铁债转股过程中两个重要时间节点的市场反应进行了分析,二是运用财务指标评价法和雷达图法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分析了债转股对企业短期财务状况的改善程度,三从股权结构、管理层、公司章程等方面分析市场化债转股对公司治理结构产生的影响,四是运用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分析债转股对企业价值形成的影响。通过这四个维度的比较分析,旨在剖析市场化债转股“值不值得实施”的问题。最后,文章分阶段探讨了中国中铁在实施市场化债转股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包括转股阶段风险、股权管理阶段风险、股权退出阶段风险,通过对债转股中的八个具体风险点深入剖析,重点解读了市场化债转股“存在哪些实施风险”的问题。在对案例进行全面综合分析后,文章得出了以下三点结论:一是中国中铁“混合三步走”的新债转股模式切实可行,可以有效解决债转股资金“落地难”的问题,值得其它转股企业借鉴。二是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效果明显但存在局限性,企业在决定是否实施债转股时需多方权衡。三是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风险较政策性债转股高,但总体风险可控。本文在对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几条建议,为市场化债转股各方参与者提供借鉴。
赵书情[6](2020)在《A机床集团市场化债转股的案例研究》文中指出债转股是债务重组的一种特殊方式,即把债权人和债务人原有的债权关系转为股权关系。1999年,我国实施了首轮政策性债转股,由国家组建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收购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剥离坏账,同时帮助企业降低杠杆率,减轻经营负担,债权银行对企业的债权就此转化为资产管理公司对企业的股权。2016年,新一轮市场化债转股在新的政策背景下重启,旨在借助资本市场的决定性力量,辅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帮助有发展前景的企业走出暂时性经营困境。A机床集团作为中国最大的机床企业,受市场环境和历史包袱的多重影响,陷入高杠杆的财务困境,论文以A机床集团债转股案例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整理了债转股的相关文献,梳理出国内外债转股的历史沿革,通过对比我国两轮债转股的实施情况突出本次市场化债转股的特点。其次,介绍了A机床集团债转股的案例概况,A机床集团债转股前的经营情况、债务成因以及债转股的实施效果。之后加入多案例对A机床集团债转股方案进行比较,重点分析债转股的实施主体、资金性质和用途以及退出方式的特点,再从债转股的相关方的效应角度分析了债转股带来的影响和风险。对债转股企业来说,债转股可以在短期内直观的优化财务报表,缓解财务负担。对债权银行来说,债转股一方面可以减少不良资产率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拓宽了业务范围增加收益。对于国资委来说,实施债转股既能推进地方去杠杆工作,也能实现国有资本的增值。最后,得出A机床集团债转股的案例启示,同类企业可借鉴此案例中的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开展债转股走出财务困境,灵活运用债转股资金,更多使用股权投资的方式。债转股虽然能在短期内使企业缓解财务重压,但是其作用有限,难以影响企业的后续经营,不能从根本上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企业要想真正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还需自身造血实现自救。
田川[7](2020)在《供给侧改革中煤炭企业债转股问题研究》文中提出目前,中国在全球煤炭供给格局中居于主导,同时也是最为主要的消费国,煤炭在本国能源消耗比仍接近60%,短期内该行业的企业在我国的能源核心地位不会发生变化。但是,在“十三五”之前,诸如煤炭、钢铁等周期性大型企业长期粗放的发展模式导致其普遍存在负担重、杠杆高、市场竞争力低下等诟病。正是在此情况下,国家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理念。2019年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深化年,“三去一降一补”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煤炭行业产能过剩、“僵尸企业”等问题,并明确通过债转股、加大股权融资等措施和手段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对比国内外数次债转股的经验,此轮国家提出的债转股战略突出了市场和法制两大核心概念。煤炭企业应当利用好此契机,实现减轻债务负担、完善投融资机制、推进煤炭企业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目标。从而进一步夯实我国煤炭供给基础,为本国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前行保驾护航。本文以煤炭企业债转股为对象,总结并归纳现有的供给侧改革和债转股理论,结合煤炭行业债转股现状,对比此轮和上一轮债转股的异同,描述了供给侧改革下煤炭企业实施债转股的主要矛盾,分析在新形势下煤炭企业如何利用债转股这个工具实现产业升级与资源整合,并从规范法人治理结构、政府应发挥重要作用、加强政府引导优化资产结构、积极改善企业生产经营模式四个方面,给出煤炭企业实施好债转股的具体建议。
李思源[8](2020)在《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案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稳步增长阶段,市场化债转股作为金融供给侧改革中降低企业杠杆率、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举措,受到了政府的大力鼓励与支持。自2016年10月国家大力推进新一轮市场化债转股以来,大批企业希望借此东风降低资产负债率,从而得以更加持续、健康地发展。本文选取首家完成市场化债转股的建筑类央企——中国中铁作为案例研究对象。文章首先从定义、特点和运行机理上对市场化债转股进行了深入介绍,同时对比了其与上一轮债转股的异同,分析了当前我国实施债转股的企业类型和原因、实施主体和实施方式、资金来源、退出机制以及潜在风险,对我国市场化债转股的现状形成了一个准确、全面的认识。其次,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债转股相关文献的归类梳理,从中国中铁的综合实力、中国中铁实施市场化债转股的条件、本次债转股运作模式和实施经过三个方面对此案例进行事实考究,判断中国中铁是否适合进行市场化债转股。中国中铁是在上海和香港两地上市的大型央企,经营状况显示中国中铁有极强的资本和技术实力,主营业务集中但利润率低。财务状况显示中国中铁的资产负债率明显高于土木工程建筑行业的平均水平,较多的负债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压力,使得中国中铁很适合采用债转股方式进行资产优化。同时,中国中铁具备实施市场化债转股的内外部条件,使得其债转股实施过程较为顺利,阻力很小。文章在对中国中铁债转股的案例进行分析时做到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重点从动因、案例模式以及后续实施效果三个方面对中国中铁的债转股行为进行了综合而详细的分析评估。动因分析包括内因和外因两个维度。案例模式分析包括案例的交易模式、实施方式、定价机制以及退出机制四方面。对比上一轮政策性债转股,中国中铁模式在各方面都体现了市场化,具有可推行性。后续实施效果分析主要从财务数据、股价表现以及管理费用的变化三方面评估。中国中铁的债转股模式可以归纳为“三步走”:第一步,实施机构对子公司进行现金或债权增资并获得子公司相应的股份;第二步,中国中铁向实施机构发行股份购买其持有的子公司的股权;第三步,实施机构的股份退出。交易过程中的每一步骤均公开、透明、市场化。这需要多方的参与配合,尽量使每一方利益都得到最大保障。后续实施效果中,财务数据显示,债转股后中国中铁子母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显着下降,财务费用减少导致净利润增加。对中国中铁的A股及H股进行事件研究显示债转股对公司的短期股价无显着影响,这可能与投资者对债转股的评价有关。从管理费用和研发费用的变化方面分析债转股对于改善企业长期经营情况的影响,发现目前债转股还未能使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得到明显优化,这就为后续的改良提供了切入点。文章最后结合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案例的特点得出了几点研究结论,包括市场化债转股应实现的两个层面的要求、中国中铁模式的优缺点等,并结合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案例中的经验与不足,向拟实施债转股的其他企业、投资机构和政府三类对象分别提出了具体实施建议。文章主要运用了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事件研究法等研究方法。研究案例具有时效性和典型性,研究视角具有创新性且文章不局限于案例的表面,通过深入剖析案例背后的原因及优劣,试图探讨中国中铁债转股模式的可改进之处和推广的可能性。在对股价的研究中,对中国中铁实施债转股公告日A股和H股的股票收益分别进行了研究,力图得到最全面完整的市场反馈。全文分析全面且深入,为央企实施市场化债转股提供了一个值得参考的模式。
韦学祥[9](2020)在《基于债转股的国企深化改革模式创新研究》文中指出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国企深化改革的开始,国企深化改革以增强国有企业活力、提高国有资本效率为中心。但是,目前部分具有良好经营前景的国有企业由于资产负债率过高、利息压力大等问题,造成经营困难。因此,本文对国企深化改革中实施债转股进行研究,阐述国企深化改革实施债转股的利与弊,针对国企深化改革中实施债转股的退出难点进行重点分析,以熊猫电子债转股退出运作为例,对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中的债转股退出运作模式进行深入探讨。
邢丹阳[10](2019)在《商业银行新一轮债转股问题研究 ——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持续深化的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规模不断扩大,以及基于实体经济去杠杆化、化解银行不良资产、促进经济结构转型的考量,债转股这一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备受业界关注。在博鳌亚洲论坛2016年年会开幕式上,李克强表示“企业杠杆率的控制可运用市场化债转股的方式进行”,标志着我国新一轮债转股政策的开启。现今,相比上轮债转股时期,我国资本市场更为层次化、多元化,商业银行(含国有大型银行)、企业(含国有企业)与AMC等市场主体已大部分发展为上市企业或股份公司,因而不管是对债务企业或者是银行,公平交易市场规则均更具有约束力。本文站在商业银行的角度,采取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方法分五个章节对建设银行在新一轮债转股中实施的云锡集团、武钢集团两例债转股案例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商业银行在本轮债转股中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从债转股的基本理论、新一轮债转股情况和商业银行实施债转股三个方面介绍了国内外关于债转股的研究文献,并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路线。第二章,债转股实践经验及相关理论概述部分。介绍了国内外债转股的实践经验,中国新一轮债转股的具体情况并与上一轮债转股进行比较,同时介绍了商业银行在新一轮债转股中的具体情况并对债转股的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第三章,案例分析部分。本章对云锡和武钢两个案例进行深入分析,首先介绍了案例的基本情况,接着对两例债转股案例的异同进行了重点分析,并对债转股实施效果进行评价。第四章对新一轮债转股中商业银行的主要实施模式进行总结并提出构建风险防范体系、灵活选择转股类型、加强债转股后管理、开展第三方评估、引入专业人才队伍五条建议。第五章为结论部分,在总结案例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指出本轮市场化债转股是我国宏观经济降杠杆和防风险的重要举措。本轮债转股有效运用了资源配置方面市场具有的调控作用,若能控制好相应的风险,通过本轮市场化债转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商业银行的坏账风险,缓解企业面临的债务压力,并实现企业资产负债结构的优化。
二、国企改革中债转股利弊辨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企改革中债转股利弊辨析(论文提纲范文)
(3)中国船舶市场化债转股实施效果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债转股的动因 |
1.2.2 债转股的效应 |
1.2.3 债转股的风险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思路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我国债转股发展状况 |
2.1 理论基础 |
2.1.1 债转股的概念 |
2.1.2 权衡理论 |
2.1.3 代理理论 |
2.2 我国债转股发展历程 |
2.2.1 政策性债转股 |
2.2.2 市场化债转股 |
2.2.3 两轮债转股对比 |
第三章 中国船舶市场化债转股案例介绍 |
3.1 中国船舶基本情况 |
3.2 中国船舶市场化债转股方案 |
3.2.1 操作步骤 |
3.2.2 实施主体 |
3.2.3 定价机制 |
3.2.4 退出机制 |
3.2.5 方案评价 |
第四章 中国船舶市场化债转股的动因分析 |
4.1 改善盈利能力 |
4.1.1 产品需求萎缩 |
4.1.2 公司连年亏损 |
4.2 解决债务危机 |
4.2.1 生产环节耗资巨大 |
4.2.2 负债率创下新高 |
4.3 完善股权结构 |
4.3.1 股权结构过于集中 |
4.3.2 国企混改势在必行 |
4.4 顺应国家政策和集团战略 |
4.4.1 国家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4.4.2 中船集团推行高质量发展战略 |
第五章 中国船舶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效果分析 |
5.1 财务绩效分析 |
5.1.1 降低负债规模增强了偿债能力 |
5.1.2 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了盈利能力 |
5.1.3 优化产业布局保证了发展能力 |
5.2 经济绩效分析 |
5.2.1 经济增加值计算 |
5.2.2 经济增加值评价 |
5.3 公司治理分析 |
5.3.1 股权结构分析 |
5.3.2 治理结构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启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启示 |
6.2.1 合理选择债转股参与企业 |
6.2.2 健全和完善市场化债转股实施机制 |
6.2.3 市场化债转股要与建立企业长效发展机制相结合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4)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绪论 |
0.1 选题背景及价值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0.3 研究方法及内容 |
0.4 本文的新意以及存在的问题、难点 |
1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概述 |
1.1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定义 |
1.2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 |
1.3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 |
1.3.1 批量转让 |
1.3.2 债转股 |
1.3.3 资产证券化 |
1.4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法律规定 |
1.4.1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相关法律 |
1.4.2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部门规章 |
1.4.3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其他法规 |
2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法律问题 |
2.1 不良资产批量转让存在的法律问题 |
2.1.1 不良资产信息披露不规范 |
2.1.2 组建不良资产包存在法律风险 |
2.1.3 不良资产反委托处置中存在法律风险 |
2.2 通过债转股方式处置不良资产存在的法律问题 |
2.2.1 债转股相关法律规定尚未明确 |
2.2.2 商业银行投资股权存在限制 |
2.2.3 股权退出途径存在障碍 |
2.3 不良资产证券化存在的法律问题 |
2.3.1 不良资产证券化法律体系尚需梳理 |
2.3.2 证券法律体系内部矛盾 |
2.3.3 司法运作存在障碍 |
3 国外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经验 |
3.1 针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制定单独的法律 |
3.2 允许外资参与,实现债转股的退出 |
3.3 健全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相关规定 |
4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法律问题的解决 |
4.1 单独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进行立法 |
4.1.1 明确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性质及法律地位 |
4.1.2 明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经营范围、确立合法融资渠道 |
4.1.3 健全信息披露的法律机制 |
4.2 建立健全债转股法律制度 |
4.2.1 提供对债转股的法律支持 |
4.2.2 明确债转股的参与主体 |
4.2.3 清理股权退出的障碍 |
4.3 完善资产证券化的相关法律规定 |
4.3.1 制定资产证券化法 |
4.3.2 清理既存法律法规 |
4.3.3 规范不良资产处置中证券化制度的设计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债转股实施动因的研究 |
1.2.2 关于债转股实施效应的研究 |
1.2.3 关于债转股实施风险的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和论文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论文框架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债转股相关理论概述 |
2.1 债转股的概念与市场化债转股的特征 |
2.1.1 债转股的概念 |
2.1.2 市场化债转股的特征 |
2.2 债转股的理论基础 |
2.2.1 权衡理论 |
2.2.2 博弈理论 |
2.2.3 预算软约束理论 |
2.3 市场化债转股的模式分析 |
2.3.1 收债转股模式 |
2.3.2 入股还债模式 |
2.3.3 债转优先股模式 |
2.3.4 股债结合模式 |
第三章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动因及过程分析 |
3.1 公司概况 |
3.1.1 公司简介 |
3.1.2 转股前公司股权结构 |
3.1.3 转股前公司经营状况 |
3.1.4 转股前公司财务状况 |
3.2 中国中铁债转股动因分析 |
3.2.1 国家市场化债转股利好政策推动 |
3.2.2 基建行业周期长、利润低等因素影响 |
3.2.3 企业降杠杆、优化资本结构的需求带动 |
3.3 中国中铁债转股运作模式及过程分析 |
3.3.1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运作模式 |
3.3.2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实施过程 |
第四章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影响分析 |
4.1 市场反应分析 |
4.1.1 以董事会发布债转股公告日为事件日的市场反应 |
4.1.2 以证监会通过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日为事件日的市场反应 |
4.1.3 市场反应小结 |
4.2 财务影响分析 |
4.2.1 基于财务指标的纵向分析 |
4.2.2 基于雷达图的横向分析 |
4.3 治理结构影响分析 |
4.3.1 对股权结构的影响 |
4.3.2 对管理层、公司章程的影响 |
4.4 企业价值影响分析 |
4.4.1 不实施债转股情况下的模拟企业估值 |
4.4.2 实施债转股情况下的企业估值 |
4.4.3 估值对比分析 |
第五章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风险分析 |
5.1 股权转换阶段风险 |
5.1.1 投资机构选择风险 |
5.1.2 标的公司估值风险 |
5.1.3 公司转股定价风险 |
5.1.4 政府审批风险 |
5.2 股权管理阶段风险 |
5.2.1 经营风险 |
5.2.2 即期回报被摊薄的风险 |
5.2.3 明股实债风险 |
5.3 股权退出阶段风险 |
5.4 风险防范 |
5.4.1 构建系统完整的定价机制 |
5.4.2 改善投资者回报体制 |
5.4.3 健全股权退出通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1.1 混合三步走的新债转股模式切实可行,值得借鉴 |
6.1.2 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效果明显,但存在局限性 |
6.1.3 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风险偏高,但总体风险可控 |
6.2 建议 |
6.2.1 坚持市场化操作助力项目运作 |
6.2.2 推进企业治理结构改革,提升企业治理水平 |
6.2.3 政府主管部门应加快完善配套措施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6)A机床集团市场化债转股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之处 |
第2章 债转股的相关理论和历史沿革 |
2.1 债转股的概述 |
2.1.1 债转股的定义 |
2.1.2 债转股的分类 |
2.1.3 债转股的主要模式 |
2.2 理论基础 |
2.2.1 权衡理论 |
2.2.2 代理理论 |
2.2.3 信号传递理论 |
2.3 债转股的历史沿革 |
2.3.1 国外债转股的历史沿革 |
2.3.2 国内债转股的历史沿革 |
2.3.3 我国两轮债转股的比较分析 |
第3章 A机床集团市场化债转股的案例介绍 |
3.1 A机床集团的基本情况 |
3.1.1 A机床集团简介 |
3.1.2 A机床集团的发展历程 |
3.1.3 A机床集团的经营情况 |
3.1.4 A机床集团的债务成因 |
3.2 A机床集团市场化债转股方案 |
3.2.1 操作步骤 |
3.2.2 实施主体 |
3.2.3 资金来源 |
3.2.4 定价机制 |
3.2.5 退出方式 |
3.3 A机床集团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效果 |
3.3.1 利用债转股资金实施资产重组 |
3.3.2 实现扭亏为盈撤销退市风险 |
第4章 A机床集团市场化债转股的案例分析 |
4.1 债转股的方案设计分析 |
4.1.1 债转股的实施主体分析 |
4.1.2 债转股的资金性质和用途分析 |
4.1.3 债转股的退出方式分析 |
4.1.4 交易标的的选择分析 |
4.2 债转股相关方—A机床集团效应分析 |
4.2.1 财务绩效分析 |
4.2.2 业务结构分析 |
4.2.3 战略规划分析 |
4.3 债转股相关方—建设银行效应分析 |
4.3.1 降低建行不良贷款率 |
4.3.2 拓宽业务范围增加收益 |
4.4 债转股相关方—国资委效应分析 |
4.4.1 推进地方去杠杆工作 |
4.4.2 实现国有资本增值 |
4.5 债转股成功签订的因素分析 |
4.5.1 政策支持 |
4.5.2 市场环境 |
4.5.3 内在需求 |
4.6 债转股的局限性 |
4.6.1 债转股难以影响企业的后续经营 |
4.6.2 银行难以影响企业的决策经营 |
4.6.3 国企一股独大问题突出影响了企业的治理 |
第5章 案例的启示和借鉴 |
5.1 基金模式债转股更容易吸引社会资本 |
5.2 企业应选择优质资产作为债转股标的 |
5.3 债转股资金的灵活运用能有效缓解财务压力 |
5.4 企业债转股应更多使用股权投资方式 |
5.5 债转股的作用有限 |
第6章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论文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供给侧改革中煤炭企业债转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s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2 理论基础 |
2.1 供给侧改革的理论 |
2.2 债转股的理论 |
2.2.1 债转股的定义 |
2.2.2 债转股的三种运作模式 |
2.2.3 债转股的主要业务方式 |
3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煤炭企业债转股现状 |
3.1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煤炭企业现状 |
3.2 供给侧改革对煤炭行业的深远影响 |
3.3 煤炭行业债转股实施情况 |
3.3.1 债转股实施的情况 |
3.3.2 本轮债转股实施原则 |
3.3.3 煤炭企业债转股对供给侧改革的影响 |
3.4 .煤炭企业实施债转股的必要性分析 |
4 煤炭行业实施债转股问题分析 |
4.1 煤炭企业债转股落地难 |
4.2 标的企业筛选标准不明确 |
4.3 地方政府与市场对债转股定位不一致 |
4.4 退出煤矿的资产清算难度大 |
4.5 市场资金来源有限 |
4.6 没有明确的退出机制 |
5 煤炭企业实施债转股的政策建议 |
5.1 政府在煤炭企业供给侧改革中应发挥重要作用 |
5.2 严格规范法人治理结构 |
5.3 加强政府引导优化资产结构 |
5.4 积极改善企业生产经营模式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债转股理论依据 |
1.2.2 债转股动机和模式 |
1.2.3 债转股实施效果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点及不足 |
第2章 市场化债转股的现状分析 |
2.1 市场化债转股概述 |
2.1.1 市场化债转股的定义及特点 |
2.1.2 市场化债转股的运行机理 |
2.1.3 两轮债转股的比较 |
2.2 市场化债转股实施现状分析 |
2.2.1 企业类型及实施主体 |
2.2.2 实施方式 |
2.2.3 资金来源及退出机制 |
2.2.4 潜在风险 |
第3章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案例介绍 |
3.1 中国中铁基本情况介绍 |
3.1.1 企业概况 |
3.1.2 企业经营状况 |
3.1.3 企业财务状况 |
3.2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的条件 |
3.2.1 内部条件 |
3.2.2 外部条件 |
3.3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运作模式及过程 |
3.3.1 参与双方概况 |
3.3.2 市场化债转股方案及运作过程 |
第4章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动机、模式及实施效果分析 |
4.1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动因 |
4.1.1 内部原因 |
4.1.2 外部原因 |
4.2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的模式分析 |
4.2.1 交易模式 |
4.2.2 实施方式 |
4.2.3 定价机制 |
4.2.4 退出机制 |
4.3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效果分析 |
4.3.1 财务绩效分析 |
4.3.2 股价的市场表现分析 |
4.3.3 研发投入和管理费用变化分析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建议 |
5.2.1 对其他拟实施债转股的企业的建议 |
5.2.2 对投资机构的建议 |
5.2.3 对政府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商业银行新一轮债转股问题研究 ——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债转股基本理论研究 |
二、新一轮债转股情况研究 |
三、商业银行实施债转股相关研究 |
四、文献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路线 |
第二章 债转股实践经验及相关理论概述 |
第一节 国内外债转股实施经验 |
一、国外实践经验 |
二、国内实践经验 |
第二节 新一轮债转股情况介绍 |
一、新一轮债转股实施背景 |
二、新一轮债转股实施意义 |
三、新一轮债转股实施限制条件 |
四、新一轮债转股与上一轮债转股的比较 |
第三节 商业银行在新一轮债转股中情况介绍 |
一、商业银行在新一轮债转股实施中的优势 |
二、商业银行在新一轮债转股实施中的利弊 |
三、商业银行在新一轮债转股实施中面临的障碍和风险 |
第四节 债转股相关理论 |
一、委托代理理论 |
二、不完备的契约理论 |
三、债转股的运作机理 |
四、债转股的博弈理论 |
第三章 新一轮债转股中建设银行实施案例分析 |
第一节 债转股参与企业基本情况介绍 |
一、建设银行简介 |
二、云锡集团简介 |
三、武汉钢铁简介 |
第二节 债转股案例情况介绍 |
一、案例实施背景 |
二、案例实施动机 |
三、案例实施步骤及模式 |
第三节 债转股案例实施模式异同分析 |
一、相同之处 |
二、不同之处 |
第四节 债转股实施效果分析 |
一、对企业的影响 |
二、对银行的影响 |
第四章 新一轮债转股中商业银行主要实施模式总结及相关建议 |
第一节 债转股实施模式总结 |
第二节 债转股实施模式评价 |
第三节 债转股实施建议 |
一、构建风险防范体系 |
二、灵活选择转股类型 |
三、加强债转股后管理 |
四、开展第三方评估 |
五、引入专业人才队伍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四、国企改革中债转股利弊辨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铝业债转股案例研究[D]. 李世民.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1
- [2]中国重工市场化债转股实施效果研究[D]. 庞楠.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1
- [3]中国船舶市场化债转股实施效果案例研究[D]. 冉琮. 兰州大学, 2021(02)
- [4]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法律问题研究[D]. 桑田.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5)
- [5]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案例分析[D]. 郭东. 江西理工大学, 2020(01)
- [6]A机床集团市场化债转股的案例研究[D]. 赵书情. 沈阳工业大学, 2020(01)
- [7]供给侧改革中煤炭企业债转股问题研究[D]. 田川.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1)
- [8]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案例分析[D]. 李思源.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2)
- [9]基于债转股的国企深化改革模式创新研究[J]. 韦学祥.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20(10)
- [10]商业银行新一轮债转股问题研究 ——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例[D]. 邢丹阳. 云南财经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