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EFFECT OF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EPIDURAL ANESTHESIA ON PLASMA CATECHOLAMINE CONTENT IN CHOLECYSTECTOMY PATIENTS(论文文献综述)
韩艺伟[1](2021)在《布比卡因硬膜外复合麻醉对犬的麻醉效果及相关指标的影响》文中提出本研究通过观察相同浓度、不同剂量盐酸布比卡因硬膜外复合全身吸入麻醉与单纯吸入麻醉对犬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及应激指标的影响,探讨动物临床麻醉中麻醉方案的合理选择,寻求有效调控手术应激的麻醉方法及布比卡因的合理使用剂量,以期为在动物临床手术中,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本实验以犬作为实验动物,将12只健康犬分成三组。A组为对照组,采用单纯吸入麻醉方式;B组为低剂量实验组,采用0.25ml/kg、0.5%布比卡因硬膜复合吸入麻醉方式;C组为高剂量实验组,采用0.4ml/kg、0.5%布比卡因硬膜外复合吸入方式。各实验组丙泊酚的诱导剂量均为6mg/kg。对照组A在诱导麻醉后,进行吸入麻醉;实验组B、C与对照组A进行同样的吸入麻醉操作,在麻醉稳定后,进行硬膜外穿刺。其中B、C组于T2时进行硬膜外穿刺,三组均于T4时进行开腹探查。各实验组均于气管插管后连接监护仪。以术前指标为基础值,分别于麻醉后5、10、15、20、25、30、45、60min、苏醒即刻监测各项生理指标,包括体温、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以麻前指标为基础值,各实验组分别于麻醉前、切皮后2h、切皮后6h、术后24h,采取外周静脉血,监测皮质醇(COR)、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细胞(NE);分别于苏醒即刻、术后1h、术后2h、术后4h,对三组实验犬进行疼痛监测。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各实验组麻醉后,随着麻醉时间的增加,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均受到抑制;布比卡因复合麻醉可以有效抑制动物在切皮后、苏醒时循环指标的波动;与对照组和高剂量实验组相比,低剂量实验组对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抑制作用较小;2.与对照组,各实验组在切皮后2h、6h均可有效降低术后应激、炎性反应;不同剂量布比卡因实验组对术后应激反应、炎性反应的抑制无显着差异。3.不同剂量实验组均可抑制术后疼痛反应;与低剂量实验组相比,高剂量实验组随着布比卡因剂量增加,术后镇痛时间延长。结论:1.低剂量布比卡因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可降低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抑制,可更好维持术中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稳定。2.等浓度、不同剂量布比卡因硬膜外复合麻醉均可有效抑制犬术后应激、炎性反应。3.与低剂量布比卡因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相比,随着布比卡因剂量增加,高剂量布比卡因硬膜外复合麻醉镇痛时间显着升高。综合结果表明,低剂量布比卡应硬膜外麻醉可有效抑制术后应激、炎性反应,缓解术后疼痛,对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影响小,可在犬腹部手术中推广应用。
孟懿同[2](2021)在《经皮穴位电刺激辅助全身麻醉对预防腹腔镜手术术后胃肠道反应效果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TEAS)辅助全麻对预防腹腔镜手术患者胃肠道反应的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延边医院)2020年9月至2021年2月期间行全身麻醉下腹腔镜手术的患者60例(其中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42例,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18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在全麻诱导的同时选取双侧内关穴及合谷穴,对患者进行频率为2Hz/100Hz疏密波的电刺激,维持40分钟。两分组均采用相同的药物诱导和静吸复合的麻醉方式:麻醉诱导依次注射镇静药、镇痛药(阿片类)以及肌松药物,1分钟后进行气管插管,术中给予2%七氟烷吸入,静脉泵入镇静镇痛药物以维持麻醉。记录各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麻醉前(T0)、气腹开始时(T1)、气腹结束后(T2)、拔除气管导管时(T3)各时间点血压、心率,苏醒时以及苏醒后1、2、5h各时间点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拔除气管导管时以及拔除气管导管后1、2、5h各时间点恶心呕吐评分,各组患者发生恶心呕吐的情况,首次排气时间,进食时间,首次下地活动时间,住院天数。结果:1.各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各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在T0、T1、T2、T3时刻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不同时间点VAS评分比较,观察组在苏醒时以及苏醒后1、2、5h的四个时间点VAS评分呈逐渐下降趋势,且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恶心呕吐评分比较,在拔除气管导管时以及拔除气管导管后1、2、5h四处时刻进行评分后可见观察组在四处不同时刻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恶心呕吐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恶心呕吐例数分别为3、6例,其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减低约30%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排气进食时间进行比较,观察组首次排气时间7.52±0.72,进食时间6.78±0.60,相比对照组首次排气时间9.22±0.79,进食时间8.42±0.68,观察组较对照组缩短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下地活动时间和住院天数进行比较,观察组分别为7.51±0.84,3.02±0.56虽与对照组相较略缩短,但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腹腔镜手术当中,与单纯全身麻醉相比,针刺辅助全身麻醉可有效减轻腹腔镜手术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缩短进食时间和排气时间,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还可略缩短住院时间,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术后恶心呕吐的方法。
蒋璐剑[3](2021)在《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胃瘫外敷方早期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operative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是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流出道非机械性梗阻的功能性疾病,以胃肠动力障碍为主要表现,胃、胰十二指肠等手术术后常见。据统计肿瘤PGS总体发病率在5%-10%,其中胃大部切除术PGS发病率为8.5%,胰腺术后则高达19%-57%。目前西医治疗主要参考《美国胃肠病学杂志》治疗指南推荐的营养支持、调节水电解质平衡等,虽可改善症状,但尚无证据证明可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平均恢复时间仍需4-6周,因此,快速康复是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治疗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中医中药体现出独特优势,尤其是中医外治法,我科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临床摸索与实践,逐步筛选出简便效廉的“胃瘫外敷方”穴位贴敷治疗,在超过5年的反复临床实践后,我们联合北京市主要三甲医院普外/腹部外科进行严格的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为77.8%(P<0.01),中位恢复时间为8天(P<0.01),以温阳行气为法的胃瘫外敷方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及严格的RCT研究证实对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寒证”具有显着的临床疗效。但能否进一步缩短恢复时间?国际胰腺学术委员会ISGPS根据患者术后留置胃管或不能耐受固体饮食时长将PGS分级分为A、B、C三个级别(其中A级最轻,术后置管时间最短),而从既往RCT研究分层数据可以看出,A、B、C级患者中位恢复时间分别为3.00、6.78和8.29天,这一结果提示尽早干预可能进一步缩短恢复时间。因此,我们尝试: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更进一步,一方面,构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筛选PGS高危人群;另一方面,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腹部局部辨证“寒证”患者进行提前干预,结合PGS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的疗效并挖掘优势人群特征,这对进一步缩短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患者康复时间及节约国家有限医疗资源都有重要意义。研究目的1.通过Meta分析与Logistic回归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构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2.通过外部验证的方法验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并对其进行简化。3.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并筛选“胃瘫外敷方”优势人群特征。研究方法1.模型研究通过制定检索策略及纳入、排除标准,检索国内外有关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的相关文献并提取数据,应用Rev Man5.3及STATA12.0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将Meta分析中计算得到的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相关影响因素的合并风险度代入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2.临床研究:2.1模型验证部分:采用外部验证方法,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结直肠外科2019.01.01~2020.01.31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的病例资料作为验证样本,结合ROC曲线及Med Calc对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进行验证,并通过对模型中的各影响因素赋值,完成模型的简化。2.2“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评价部分:采用历史性对照的研究方法,纳入2020.10.01~2021.01.31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行消化系统肿瘤手术且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患者作为治疗组,于术后第一天提前予“胃瘫外敷方”干预,纳入前一年该院相同时间段(2019.10.1~2020.1.31)、相同手术医生、相同病种、相同手术方案的消化系统肿瘤手术且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患者作为空白对照组,进行PGS发病率比较,结合PGS风险预测评分系统,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的疗效,并总结“胃瘫外敷方”优势人群特征。研究结果1.Meta分析及模型构建1.1本研究共检索及通过其他途径获取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影响因素相关文献3480篇,最终纳入82篇文献,包含78篇病例对照研究和4篇队列研究,涉及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患者48342例,其中确诊胃瘫病例4397例。1.2剔除OR≈1的危险因素后,共纳入29个影响因素,初步构建模型为:Logit(P)=-2.31+1.2×(年龄≥67岁)+0.97×肥胖+0.89×体重减轻+0.51×饮酒史+0.62×HP感染+1.34×术前胃流出道梗阻+0.86×糖尿病病史+0.83×腹部手术史+1.45×术前高血糖症+0.41×术前贫血+0.83×术前低蛋白血症+0.77×急诊手术+1.02×非毕I式重建+0.99×术时≥3小时+0.48×3.5小时+0.54×(出血≥1000 ml)-1.83×(D0~2淋巴结清扫)+1.45×合并脏器切除+1.23×颈吻合+1.25×吻合口渗漏+1.37×腹腔感染+1.21×胰瘘+1.22×术后高血糖症+0.81×术后贫血+0.55×术后自控镇痛泵+1.07×术后不良进食过程+1.16×围手术期高血糖症+0.62×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1.4×精神因素。2.临床研究2.1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验证与简化2.1.1采用外部验证方法,最终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结直肠外科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的样本病例共1031例,其中胃瘫组110例,对照组921例,结果显示:验证样本的模型预测结果和实际发病情况的AUC及95%CI分别为0.709(0.657~0.761)和 0.708(0.651~0.765),差异性检验结果为 Z=0.028,P=0.977,提示本研究所建立的风险预测模型与实际发病情况的预测效能接近且无统计学差异。2.1.2术前高血糖、术前低蛋白血症、术时≥3.5小时、合并脏器切除、吻合口渗漏、腹腔感染、术后高血糖、术后镇痛泵的使用、围手术期高血糖、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精神因素等1 1项单项影响因素对PGS风险预测具有诊断价值,但测效能小于本研究所建立的PGS风险预测模型。2.1.3对模型中的各影响因素赋值,简化后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为:评分=12×(年龄≥67岁)+10×肥胖+9×体重减轻+5×饮酒史+6×HP感染+13×术前胃流出道梗阻+9×糖尿病病史+8×腹部手术史+15×术前高血糖症+4×术前贫血+8×术前低蛋白血症+8×急诊手术+10×非毕I式重建+10×术时≥3小时+5×3.5小时+5×(出血≥1000 ml)-18×(D0~2淋巴结清扫)+15×合并脏器切除+12×颈吻合+13×吻合口渗漏+14×腹腔感染+12×胰瘘+12×术后高血糖症+8×术后贫血+6×术后自控镇痛泵+11 ×术后不良进食过程+12×围手术期高血糖症+6×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14×精神因素。简化后的PGS风险预测评分模型AUC及95%CI为0.710(0.658,0.762),ROC诊断分界点为>51分,根据此节点将消化系统肿瘤术后患者罹患PGS风险划分为高危险度、低危险度。2.1.4 简化的 PGS 风险预测模型 AUC 及 95%CI 为 0.710(0.658,0.762),ROC 曲线诊断分界点为51分,根据此诊断分界点可将消化系统肿瘤术后患者罹患PGS风险划分为高危险度(模型评分>51分)、低危险度(模型评分≤51分)。2.1.5采用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对1031例验证样本进行评分,对比是否发生胃瘫这一结局,结果显示:低危组746例,胃瘫发生率6.43%;高危组285例,胃瘫发生率21.75%。2.2结合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2.2.1一般信息试验组共收集病例152例患者,其中高危组50例,发生胃瘫5例,低危组102例,发生胃瘫1例;年龄方面,总体人群、高危人群存在差异;性别方面,总体人群、高危人群、低危人群在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共收集病例152例,其中高危组50例,发生胃瘫14例,低危组102例,发生胃瘫6例;总体人群、高危人群、低危人群在年龄方面、性别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与对照组病种、术式构成比相同,年龄、性别、危险评分无统计学差异,两组资料可比。2.2.2疗效评价试验组整体人群、高危组、低危组胃瘫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有所下降(整体人群:试验组:3.95%(6/152),对照组:13.16%(20/152);高危人群:试验组 10%(5/50),对照组:28%(14/50);低危人群:试验组0.98%(1/102),对照组5.88(6/102),其中整体人群及高危组胃瘫发生率的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整体人群P=0.004,高危组人群P=0.022,低危组人群P=0.053)。2.2.3“胃瘫外敷方”干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局部辨证属“寒证”人群特征“胃瘫外敷方”总体人群优势特征为:(1)总体人群:<67岁、术后无腹腔感染、精神调畅;(2)“胃瘫外敷方”高危人群优势特征为:术后无腹腔感染。研究结论1.采用Meta分析与Logistic回归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验证结果显示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进一步简化的风险预测评分系统增强了使用便捷性。2.推荐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患者使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进行术后胃瘫风险评分,对于评分结果>51的患者,提示其为术后胃瘫高危人群,建议尽早开始干预。3.对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且经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估为高危人群的患者,予“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术后胃瘫的发生,初步提示早期干预的必要性及合理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4.年龄<67岁、术后无腹腔感染、精神调畅是本研究中“胃瘫外敷方”治疗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寒证”患者的优势人群特征变量。
李孟佳[4](2021)在《基于ERAS理念探讨电针对妇科微创手术的临床疗效》文中提出目的:基于ERAS理念探讨电针对妇科微创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炎性应激指标及术后快速康复的影响,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为妇科微创手术疼痛管理及快速康复提供参考。方法:研究采用随机分组单盲设计原则,纳入符合标准择期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患者64例,其中观察组(电针组)33例、对照组(塞来昔布组)31例。两组患者均实施ERAS围术期管理,手术由同一医疗组完成,执行统一麻醉方案、护理方案。观察组分别于术前30min、术后6h行电针镇痛治疗,每次30min共2次。对照组分别于术前2h、术后6h单次口服200mg塞来昔布镇痛治疗,共2次。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天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去甲肾上腺素(NE)的数值;术后6h、12h、24h、48h VAS疼痛评分;术后快速康复相关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例数。运用SPSS26.0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人口学特征(年龄、身高、体重、BMI)、术中情况(手术时间、术中补液量、术中出血量、术中尿量)、术前血清指标(血清CRP、IL-6、去甲肾上腺素)组间比较P>0.05,说明两组患者术前基线情况一致,具有可比性。(2)血清指标分析: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血清CRP、IL-6、去甲肾上腺素水平较术前均明显升高且P<0.05;电针组术后第1天血清CRP、IL-6、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P<0.05;表明:电针在减轻患者术后炎性应激指标方面优于塞来昔布。(3)疼痛指标分析:术后6h电针组患者VAS评分低于塞来昔布组且P<0.05,表明术前应用超前镇痛,术后6h以内电针镇痛效果优于塞来昔布;术后12h电针组患者VAS评分低于对照组但P>0.05,表明在术后6-12h期间,电针与塞来昔布的镇痛效果相当;术后24h、48h电针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P<0.05,表明术后12-48h期间电针的镇痛效果优于塞来昔布。以上结果说明:电针镇痛效果优于塞来昔布,其镇痛优势主要体现在术后6h以内及术后12h-48h之间。(4)血清指标与术后24hVAS评分相关性分析:两组患者术后24hVAS疼痛评分与术后第1天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去甲肾上腺素(NE)的水平均呈显着正相关(P<0.05)。(5)术后康复指标及不良反应:电针组术后首次下地时间、排气时间均低于塞来昔布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塞来昔布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结果表明:电针在促进术后患者快速康复及减少恶心呕吐方面优于塞来昔布。结论:(1)ERAS理念下,电针应用于妇科微创手术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其在缓解术后患者疼痛、减轻炎性应激、避免术后并发症及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方面均优于塞来昔布,临床应用安全有效。(2)减少血清急性期蛋白CRP、细胞炎性因子IL-6及应激激素NE的产生,避免过度炎性应激是电针发挥镇痛作用的途径之一。
李霞[5](2021)在《经皮穴位电刺激对结直肠癌患者围术期蛋白质水平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cl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TEAS)对结直肠癌患者围术期蛋白质水平的影响及其对术后快速康复的作用。方法选择肛肠科择期全麻下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65例,年龄25~75岁,ASA分级Ⅰ-Ⅱ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两组:TEAS组(T组)和假刺激组(S组)。T组患者在术前1天于合谷(LI4)、内关(PC6)、足三里(ST36)、上巨虚(ST37)、下巨虚(ST39)、三阴交(SP6)穴给予经皮穴位电刺激30min,手术当天在麻醉诱导开始前、切皮开始时、手术结束时分别给予经皮穴位电刺激30min,术后第1天、第2天、第3天继续在相同穴位给予经皮穴位电刺激,每次30min。S组患者在与T组相同穴位、相同时点给予假刺激,观察并记录手术前1天、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RF)变化情况;记录患者入室时(T0)、麻醉诱导后(T1)、插管后(T2)、切皮时(T3)、手术结束时(T4)、拔管后(T5)的心率(HR)、平均动脉血压(MAP)变化情况;记录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首次进食流质饮食时间、术后开始进食时的食欲评分、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恶心、呕吐、腹胀、切口感染、切口裂开、吻合口瘘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在术后第1天、第3天两组患者TP、ALB、PA和TRF均较术前1天显着下降(P<0.05),在术后第7天,T组TP、ALB、PA和TRF逐渐恢复到术前水平(P>0.05),而S组仍低于术前基础值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术后第3天、第7天T组患者TP、ALB、PA和TRF均明显高于S组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入室时(T0)相比,在麻醉诱导后(T1)S组患者心率(HR)下降更显着(P<0.05),在切皮时(T3)及手术结束时(T4)两组患者心率(HR)均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在麻醉诱导后(T1)和手术结束时(T4)较入室时(T0)降低更显着(P<0.05),且S组平均动脉压(MAP)在切皮时(T3)也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组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在插管后(T2)和拔管后(T5)较T组升高更显着,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以及进食流质饮食时间均较S组显着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进食时的食欲评分、术后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T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腹胀发生率均较S组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切口感染、切口裂开以及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两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可以提高结直肠癌患者围术期蛋白质水平,稳定围术期血流动力学、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快速康复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丁凡帆[6](2021)在《电针联合全身麻醉对腰椎后路开放手术患者术后疼痛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电针联合全身麻醉对腰椎后路开放手术患者麻醉镇痛药物用量、血流动力学、急性应激反应、术后恶心呕吐指标的影响,以及术前和术中两种不同电针治疗时机的疗效差异,评价其围术期镇痛、抑制应激反应、稳定循环、减少术后不良反应等方面的临床疗效,指导电针较优的治疗时间,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为针灸疗法在围手术期的应用拓宽思路。方法:选择择期行腰椎后路开放手术患者96例,男33例,女63例,年龄18至65岁,ASAⅠ级或Ⅱ级。随机分为术前电针联合全身麻醉组(A组)、术中电针联合全身麻醉组(B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2例。麻醉诱导前,A组予双侧合谷、内关穴电针治疗30min;B组在麻醉诱导结束后予电针治疗持续至缝皮结束即刻;C组不予电针治疗。三组患者都采用全凭静脉麻醉方法,术后予PCIA。记录术中麻醉维持药物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用量,术后24、48h镇痛泵累积用量,术后6h、8h、24h和48h VAS评分。记录入室基础值(T0)、气管插管前(T1)、气管插管即刻(T2)、切皮后10min(T3)、缝皮结束即刻(T4)、苏醒即刻(T5)、气管拔管即刻(T6)HR、MAP,在T0、T3、T4时抽取患者静脉血液9ml检测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皮质醇(Cor)和血糖浓度。记录术后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术后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发生率。运用SPS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在性别、年龄、BMI、ASA和手术时间上三组比较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术中丙泊酚与瑞芬太尼用量A组明显少于C组,B组丙泊酚用量少于C组(P<0.05),A、B两组间无差异(P>0.05)。(3)与T0时比较,T6时A组、B组与T2、T6时C组HR明显增快,三组HR在T3、T4时减慢,T1、T3、T4、T5时A组、B组与T1、T2、T3、T4时C组MAP降低,T2时B组MAP低于C组(P<0.05)。(3)T3、T4时A组E和DA、B组E低于C组,T4时A组NE低于B组,T3时A组Cor低于C组,T4时低于B组。与T0时比较,T3时B组、C组E、DA、Cor和血糖浓度升高,T4时三组E、NE、DA、Cor升高(P<0.05)。(4)术后24h、48h内A组PCIA泵累积用量低于C组,术后48h内PONV发生率A组低于C组。A组、B组的术后24h、48h的VAS评分、术后镇痛补救药物使用率均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电针联合全身麻醉有利于减少腰椎后路开放手术患者麻醉镇痛药用量,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减轻急性应激反应,减少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术中持续电针刺激相比,术前电针疗效更优。
顾萍萍[7](2020)在《针药结合对胃肠道手术后患者应激反应调控作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电针针刺足三里、三阴交,联合中药大黄、吴茱萸粉外敷对胃肠道手术后患者应激反应的调控,从而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同时,观察胃肠道手术后患者饥饿感的表现情况,为临床患者进食时间的选择提供新的参考指标。方法:选择2017年9月-2020年1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胃肠道疾病需行手术治疗的患者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以外科胃肠道术后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电针针刺双侧足三里、三阴交,联合中药大黄、吴茱萸粉外敷神阙、双侧涌泉穴。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5天,抽血观察患者应激反应相关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含量、皮质醇。观察患者首次排气、首次排便时间,并由家属填写记录单,时间精确至小时,自术后第1天开始,每隔6小时听诊患者肠鸣音情况,对治疗前(术后6h),术后第1、2、3天患者中医症状、体征进行评分记录,术后第1、2、3、4天患者饥饿感进行评分记录。治疗期间注意观察患者的安全指标(血压、心率、呼吸、脉搏等)及不良反应情况,及时予以处理。结果:1.两组患者TNF-α、WBC、CRP、皮质醇术后第1天检查结果均较术前显着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27)0.05);2.治疗组患者术后第5天TNF-α、WBC、CRP含量、皮质醇的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27)0.05);3.治疗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较对照组明显提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27)0.05);4.治疗组患者术后第1、2天中医症状、体征评分优于对照组,两组经统计软件分析具有统计学差异(P(27)0.05);5.治疗组患者术后第2、3、4天饥饿感评分与对照组相比,经统计软件分析具有统计学差异(P(27)0.05)。结论:电针针刺双侧足三里、三阴交,联合中药大黄、吴茱萸粉外敷神阙、双侧涌泉穴能够调节胃肠道手术后患者应激反应相关指标,缩短应激反应的时间,促进胃肠功能早期康复,同时能够刺激患者饥饿感的产生,缩短患者术后的禁食时间,减少并发症的产生,促进术后快速康复。
马振[8](2020)在《不同禁饮状态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全身插管应激反应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三种不同禁饮状态对腹腔镜胆囊手术全身麻醉患者麻醉诱导前、插管前、插管即刻及插管后5分钟血压、心率的变化,同时测定各时间点静脉血去甲肾上腺素、血糖水平变化,了解不同禁饮状态对腹腔镜胆囊手术全身麻醉患者气管插管应激反应的影响,进而为减轻患者麻醉时应激反应提供更合适的选择。方法:选取邯郸市中心医院普外一科6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即术前禁食12小时,禁饮8~6小时)20例;清水组(即术前2小时饮250ml清水)20例和营养液组(即术前两小时饮250ml营养液)20例,营养液为含5%葡萄糖的清饮料。比较三组之间的麻醉诱导前(T0)、插管前(T1)、插管即刻(T2)、插管后5分钟(T3)的血压、心率、血糖、去甲肾上腺素水平。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用SNK-q检验统计学分析找出影响插管前、插管即刻及插管后5分钟的平均动脉压、心率、血糖、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变化的因素,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T0、T1、T2相比,T3对照组平均动脉压(MAP)相对比较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T3对照组心率变化较快(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T3,对照组和清水组血糖变化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T0、T1相比,T2~T3对照组去甲肾上腺素(NE)较多(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清水组和营养液组在T2、T3平均动脉压(MAP)相对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清水组和营养液组T0~T3心率(HR)比对照组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和清水组相比,营养液组T0~T3血糖高于对照组和清水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清水组和营养液组T0、T1、T2去甲肾上腺素含量较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组内SNK-q检验,组间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得出麻醉诱导前、插管前、插管即刻及插管后5分钟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糖(Glu)、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变化与术前禁饮状态的因素有关(P<0.05)。结论:术前2小时饮用250ml营养液对腹腔镜胆囊手术全身麻醉患者生理水平影响更小,术前2小时饮用250ml营养液对腹腔镜胆囊手术患者全身麻醉的应激反应影响更小。术前2小时饮用250ml营养液能够使腹腔镜胆囊手术患者血糖更接近生理水平。
谷书涵[9](2019)在《围手术期不同时间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后镇痛效果及胃肠功能恢复的比较》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不同时间经皮穴位电刺激应用于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的镇痛效果和胃肠功能的恢复,以期得出更利于术后恢复的经皮穴位电刺激的刺激时间。方法选出150例需要择期行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的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IⅡ级,年龄(58.2±8.8)岁(5070岁),将其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对照组(C-TEAS组)、短刺激时间经皮穴位电刺激组(S-TEAS组)、长刺激时间经皮穴位电刺激组(L-TEAS组),其中每组均为50例。所有患者手术前均进行常规的全身麻醉。S-TEAS组从手术开始进行经皮穴位电刺激至手术结束,刺激穴位为双侧足三里(ST36)和内关(PC6)。电刺激仪刺激参数设置为2/100 Hz的疏密波,脉冲宽度0.20.6 ms,选取患者能耐受的最大电流强度,一般在8-12 mA之间。L-TEAS组患者从术前0.5 h开始经皮穴位电刺激至手术结束后0.5 h,刺激穴位同前,并于术后2 d内,早中晚各一次每次刺激0.5 h。C-TEAS组患者也在相应穴位连接刺激仪但不打开。记录并比较三组患者术后4 h(T1)、8 h(T2)、16 h(T3)、24 h(T4)、36 h(T5)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镇痛泵用量和Ramsay镇静评分;记录并比较患者术后首次肠鸣音出现的时间、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记录并比较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和对麻醉的满意度。结果1一般情况各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如:性别、平均年龄、平均体重指数、平均手术时间、肿瘤分期、手术方式、吻合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疼痛视觉模拟评分L-TEAS组患者在T1、T2、T4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显着低于C-TEAS组(P<0.05)。3镇痛泵用量L-TEAS组和S-TEAS组在T1、T2时的镇痛泵用量显着低于C-TEAS组(P<0.05);L-TEAS组在T1时的镇痛泵用量显着低于S-TEAS组(P<0.05);L-TEAS组在T5时的镇痛泵用量显着低于C-TEAS组(P<0.05)。4 Ramsay镇静评分三组患者Ramsay镇静评分无显着差异。5胃肠功能恢复L-TEAS组和STEAS组的首次肠鸣音时间显着短于C-TEAS组(P<0.05);L-TEAS组的首次排气时间显着短于C-TEAS组(P<0.05);L-TEAS组的首次排便时间显着短于S-TEAS组和C-TEAS组。6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L-TEAS组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显着低于C-TEAS组(P<0.05);L-TEAS组和S-TEAS组患者满意度均高于C-TEAS组(P<0.05);L-TEAS组的患者满意度高于S-TEAS组(P<0.05)。结论1 TEAS应用于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可减少术后初期的疼痛,加快胃肠功能的恢复,增加患者满意度;2与术中TEAS相比,术前和术后各延长0.5 h电刺激且术后2 d内每天三次每次0.5 h持续电刺激能更有效地减少术后早期镇痛药用量,减少麻醉药总用量,减少PONV的发生;3围术期加用TEAS相对于单纯术中TEAS可缩短术后首次排气排便的时间,更有效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图6个;表7个;参141个
张华[10](2019)在《胸段硬膜外阻滞对食管癌患者围术期应激激素水平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背景患者应激反应是麻醉医生们关注的问题,适度应激反应能够使机体器官对不良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对机体非常有利,同时还能够增强机体免疫能力[1-2]。但过度应激反应则会对机体造成损害,使机体生理储备减弱。围术期患者因遭受手术和疼痛的双重创伤,使机体神经内分泌发生明显变化。有研究证实[3-4],采用适当的麻醉和镇痛方法能够减轻应激反应,使患者的机体尽早恢复至正常生理水平,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在应激反应发生时,交感-肾上腺髓质轴会分泌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会产生皮质醇。而血清催乳素(PRL)、生长激素(GH)、白介素(IL-8)等也与应激反应息息相关。这些均为评定应激反应的敏感指标[5]。本题通过对硬膜外阻滞与全身麻醉联合用于食管癌开胸手术手术患者的研究,以探讨胸段硬膜外阻滞对食管癌患者围术期应激激素水平的影响。目的探讨胸段硬膜外阻滞对食管癌患者围术期应激激素水平的影响;观察食管癌手术患者使用硬膜外自控镇痛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在本院手术的开胸食管癌患者,经严格筛选符合入选标准的进行前瞻性研究。选取正常完成手术的88例患者进行分组,使用全凭静脉麻醉(自控静脉镇痛)的患者22例(对照A组),使用全凭静脉麻醉(自控硬膜外镇痛)的患者22例(对照B组),使用全凭静脉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自控静脉镇痛)的患者22例(对照C组),使用全凭静脉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自控硬膜外镇痛)的患者22例(实验D组)。4组患者分别在麻醉前30min(T1)、切皮后2h(T2)、术后4h(T3)、术后24h(T4)、术后48h(T5)时抽取静脉血5ml,4℃2000r/min离心,分离取上清,从血浆中取1600ul加2mol/L亚硫酸氢钠20ul(抗氧剂)-70℃冷冻,待测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剩余血清在-20℃冷冻,用来检测皮质醇、血清白介素等应激反应指标。A组与C组患者在苏醒后,拔除气管导管,连接镇痛泵行PCIA。B组与D组患者在苏醒后,拔除气管导管,接镇痛泵行PCEA。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对各组手术各时间点的疼痛进行评分。结果1.各组患者在T1时血浆NE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T2时各组患者血浆NE水平均逐渐升高,T2、T3、T4时A组NE水平分明显高于B组、C组、D组(P<0.05或P<0.01)。T5时A组、B组、C组NE水平均明显高于D组(P<0.05)。各时间点A组NE水平上升幅度最大,D组NE水平上升幅度最小。2.各组患者在T1、T5时血浆E浓度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D组比较,A组T2、T3、T4各时间血浆E水平升高水平最明显(P<0.01),B组、C组次之(P<0.05)。各时间点A组E水平上升幅度最大,D组E水平上升幅度最小。3.各组患者在T1是Cor浓度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1比较,各组T3、T4及T5时Cor浓度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A组T2、T3时血浆Cor水平明显高于B组、C组及D组(P<0.05)。各时间点A组Cor水平上升幅度最大,D组Cor水平上升幅度最小。4.各组患者T1时GH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1时比较,A组、B组、C组、D组各时间点GH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D组比较,A组各时间点GH水平升高最明显,(P<0.01),B组、C组次之。各时间点A组GH水平上升幅度最大,D组GH水平上升幅度最小。5.各组患者T1时PR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1时比较,A组、B组、C组、D组各时间点PRL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D组比较,A组、B组、C组T2、T3、T4及T5时PRL水平升高最明显(P<0.01或P<0.05)。各时间点A组PRL水平上升幅度最大,D组PRL水平上升幅度最小。6.各组患者T1时各组IL-8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1时比较,A组、B组、C组、D组各时间点IL-8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从T2开始,各时间点A组IL-8水平下降幅度最小,D组IL-8水平下降幅度最大。7.A组术后4hVAS评分明显高于B组、C组及D组(P<0.05或P<0.01),12h时B组、C组VAS评分明显高于D组(P<0.05),24h时A组、B组、C组VAS评分均明显高于D组(P<0.05)。结论1.胸段硬膜外阻滞能明显减轻食管癌患者围术期的应激反应,降低应激激素水平。2.对于食管癌手术患者,使用硬膜外自控镇痛可获得较满意的镇痛效果。
二、EFFECT OF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EPIDURAL ANESTHESIA ON PLASMA CATECHOLAMINE CONTENT IN CHOLECYSTECTOMY PATIENT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FFECT OF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EPIDURAL ANESTHESIA ON PLASMA CATECHOLAMINE CONTENT IN CHOLECYSTECTOMY PATIENTS(论文提纲范文)
(1)布比卡因硬膜外复合麻醉对犬的麻醉效果及相关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对照表 |
引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麻醉与应激 |
1.1 麻醉概念 |
1.2 动物麻醉研究进展 |
1.3 动物麻醉方式的分类 |
1.3.1 局部麻醉 |
1.3.2 全身麻醉 |
1.3.3 静脉麻醉 |
1.3.3.1 单次静脉输注法 |
1.3.3.2 持续静脉输注法 |
1.3.3.3 靶控静脉输注法 |
1.3.4 吸入麻醉 |
1.3.5 复合麻醉 |
1.4 麻醉药的使用 |
1.4.1 诱导麻醉剂-丙泊酚 |
1.4.2 局部麻醉药-盐酸布比卡因 |
1.4.3 吸入麻醉药-异氟烷 |
1.5 应激 |
1.5.1 应激的神经内分泌反应 |
1.5.2 麻醉与应激 |
1.5.3 手术与应激 |
1.5.4 麻醉方式与应激 |
第二章 麻醉监护与疼痛 |
2.1 麻醉监护 |
2.1.1 动物麻醉的监护介绍 |
2.1.2 麻醉分期 |
2.1.3 对循环系统的监测 |
2.1.4 对呼吸系统的监测 |
2.2 疼痛管理 |
2.2.1 疼痛定义 |
2.2.2 疼痛后果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药品及试剂 |
1.2 实验仪器 |
1.3 实验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准备 |
2.2 实验动物的分组与处理 |
2.3 术前准备 |
2.3.1 禁食禁水 |
2.3.2 静脉留置针放置 |
2.3.3 穿刺区域准备 |
2.4 麻醉与手术 |
2.5 麻醉监测 |
2.5.1 对循环系统的监测 |
2.5.2 对呼吸系统、体温的监测 |
2.5.3 对皮质醇的监测 |
2.5.4 对血糖的监测 |
2.5.5 对白细胞、嗜中性粒细胞的监测 |
2.6 对疼痛的监测 |
2.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 |
3.1 三组动物一般资料 |
3.2 麻醉各组对呼吸、体温的影响 |
3.3 麻醉各组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
3.4 麻醉各组对血浆皮质醇(COR)的影响 |
3.5 麻醉各组对血糖的影响 |
3.6 麻醉各组对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的影响 |
3.7 麻醉各组对疼痛的影响 |
4 讨论 |
4.1 硬膜外复合全身吸入麻醉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
4.2 硬膜外复合全身吸入麻醉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
4.3 硬膜外复合全身吸入麻醉对手术的应激反应 |
4.4 硬膜外复合全身吸入麻醉对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的影响 |
4.5 硬膜外复合全身吸入麻醉对疼痛的影响 |
4.6 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不足之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致谢 |
(2)经皮穴位电刺激辅助全身麻醉对预防腹腔镜手术术后胃肠道反应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1.1 一般资料 |
2.1.2 排除标准 |
2.1.3 材料与设备 |
2.1.4 分组设计 |
2.2 方法 |
2.2.1 全身麻醉 |
2.2.2 经皮穴位电刺激 |
2.3 观察指标 |
2.4 统计学处理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
3.2 两组患者各时间点生命体征比较 |
3.3 两组患者各时间点VAS评分比较 |
3.4 恶心呕吐发生情况比较 |
3.5 恶心呕吐评分比较 |
3.6 患者首次下地活动时间,住院天数比较 |
3.7 患者恢复排气、进食时间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针刺麻醉的临床应用及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胃瘫外敷方早期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综述 |
综述一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中医研究进展 |
一、古代中医认识 |
二、当代医家认识 |
三、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西医研究进展 |
一、概述 |
二、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 |
三、诊断及分级 |
四、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
五、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基于Meta分析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
前言 |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资料来源 |
2. 检索策略 |
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4. 质量评价 |
5. 资料提取 |
6. 统计方法 |
7. 模型构建的方法 |
第二节 Meta分析结果及模型构建 |
1. 文献检索结果 |
2. 纳入文献分析 |
3. 文献质量评价情况 |
4.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的Meta分析结果 |
5.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 |
第三节 讨论 |
1. Meta分析合并结果 |
2.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的使用说明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临床研究 |
研究一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验证及简化 |
前言 |
第一节 资料和方法 |
1. 资料来源 |
2. 研究方法 |
第二节 结果 |
1. 模型验证 |
2. 模型简化 |
第三节 讨论 |
1. 既往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 |
2. 模型的优效性及不足 |
研究二 结合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评价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 |
前言 |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 研究设计与方法 |
2. 研究对象 |
3. 治疗方案 |
4. 数据收集 |
5.统计学方法 |
第二节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疗效评价 |
3. 优势人群特征筛选 |
4. 安全性分析 |
5. 随访 |
第三节 讨论 |
1. “治未病”思想与消化系统肿瘤术后PGS |
2. 结合PGS风险预测模型评估“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效果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 |
3. “胃瘫外敷方”组方潜力挖掘 |
4.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结合“胃瘫外敷方”的临床指导意义 |
参考文献 |
结语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的创新性 |
三、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发病因素森林图 |
附录2: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漏斗图 |
附录3: 验证人群PGS发生概率及得分表 |
个人简介 |
(4)基于ERAS理念探讨电针对妇科微创手术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加速康复外科 |
1.1 加速康复外科概念及发展 |
1.2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 |
1.3 疼痛管理是ERAS的核心内容 |
2. 针刺镇痛技术 |
2.1 针刺镇痛在围术期的应用与发展 |
2.2 针刺镇痛的中医机理 |
2.3 现代针灸神经生物学研究 |
2.4 电针穴位选择依据 |
2.5 电针参数选择依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手术指征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1.7 中止标准 |
1.8 脱落标准 |
2. 试验材料 |
2.1 塞来昔布胶囊 |
2.2 一次性无菌针灸针 |
2.3 电子针疗仪 |
3. 研究方法 |
3.1 随机原则 |
3.2 对照原则 |
3.3 盲法 |
3.4 干预方法 |
3.5 记录指标 |
3.6 疗效评定标准 |
3.7 统计学处理 |
4. 技术路线图 |
5. 研究结果 |
5.1 基线分析结果 |
5.2 血清CRP、IL-6、NE分析结果 |
5.3 疼痛评分分析结果 |
5.4 相关性分析结果 |
5.5 快速康复相关指标分析结果 |
5.6 术后不良反应指标分析结果 |
5.7 安全性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塞来昔布镇痛机理 |
2. 电针镇痛机理及结果分析 |
2.1 电针电刺激镇痛作用 |
2.2 经穴刺激整体调节作用 |
3. 围术期应激调控及结果分析 |
3.1 围术期应激调控机制 |
3.2 研究结果分析 |
4. 快速康复及不良反应结果分析 |
4.1 塞来昔布胃肠道反应 |
4.2 电针对胃肠功能的正向调节作用 |
5. 研究结论 |
6.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经皮穴位电刺激对结直肠癌患者围术期蛋白质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针刺在腹部外科患者快速康复中的作用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个人简介 |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
(6)电针联合全身麻醉对腰椎后路开放手术患者术后疼痛及应激反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伦理审查与知情同意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1.7 中止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估算 |
2.2 随机化方法 |
2.3 临床盲法的设计与实施 |
2.4 治疗方案 |
2.5 疗效观察指标 |
2.6 统计学分析 |
3 试验结果 |
3.1 三组患者基线资料的比较 |
3.2 三组患者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的比较 |
3.3 三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比较 |
3.4 三组患者血样检测指标的比较 |
3.5 三组患者术后48小时内VAS评分的比较 |
3.6 三组患者术后PCIA泵累积用量的比较 |
3.7 三组患者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的比较 |
3.8 三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
讨论 |
1 术后疼痛的危害及防治现状 |
2 应激反应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
3 针刺镇痛与针刺辅助麻醉发展及应用 |
4 穴位及电针干预参数选择依据 |
5 电针联合全身麻醉对腰椎后路开放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 |
6 电针联合全身麻醉对腰椎后路开放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 |
7 电针联合全身麻醉对腰椎后路开放手术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影响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针灸疗法在麻醉与围手术期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7)针药结合对胃肠道手术后患者应激反应调控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临床资料 |
(一)病例选择 |
(二)病例纳入标准 |
(三)病例排除标准 |
(四)病例剔除标准 |
(五)病例脱落标准 |
三、研究方法 |
(一)病例分组 |
(二)治疗方法 |
(三)观察指标 |
(四)统计学方法 |
四、研究结果 |
(一)入组情况 |
(二)一般资料 |
(三)疗效指标 |
讨论 |
一、手术与应激反应 |
(一)现代机制研究 |
(二)中医与术后应激反应 |
二、应激反应与术后胃肠功能障碍 |
(一)现代机制研究 |
(二)中医病机 |
(三)饥饿感与应激 |
三、应激与炎症反应 |
(一)现代机制研究 |
(二)部分实验指标选择意义 |
四、中药穴位贴敷 |
(一)穴位贴敷 |
(二)穴位选择意义 |
(三)大黄吴茱萸粉作用机制 |
五、针刺与应激反应 |
(一)作用机制研究 |
(二)穴位选择意义 |
六、结果分析及疗效评价 |
(一)一般资料比较 |
(二)疗效指标比较 |
七、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西医结合促进胃肠道术后快速康复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8)不同禁饮状态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全身插管应激反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研究资料 |
2 研究方法 |
结果 |
附表 |
附图 |
讨论 |
1. 围插管期的应激反应 |
2.降低应激反应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不同禁饮状态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全身插管应激反应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组名单 |
规培教师名单 |
个人简历 |
(9)围手术期不同时间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后镇痛效果及胃肠功能恢复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麻醉方法 |
1.1.3 干预方法 |
1.1.4 观察指标 |
1.1.5 统计学处理 |
1.2 结果 |
1.2.1 基线资料比较 |
1.2.2 术后VAS评分比较 |
1.2.3 术后镇痛药物消耗比较 |
1.2.4 术后镇静评分和PONV发生率比较 |
1.2.5 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比较 |
1.2.6 患者满意度比较 |
1.3 讨论 |
1.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2章 综述 围手术期应用经皮穴位电刺激的研究进展 |
2.1 针刺、电针到TEAS的发展 |
2.2 TEAS在围术期的镇静作用 |
2.3 TEAS在围术期的镇痛作用 |
2.4 TEAS降低术中应激反应 |
2.5 TEAS的器官保护作用 |
2.5.1 脑保护作用 |
2.5.2 心肌保护作用 |
2.5.3 肝脏保护作用 |
2.5.4 肾脏保护作用 |
2.5.5 胃肠道保护作用 |
2.5.6 免疫功能保护作用 |
2.6 TEAS减轻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
2.7 TEAS和加速康复外科 |
2.8 中西医结合的历史和发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胸段硬膜外阻滞对食管癌患者围术期应激激素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麻醉调控及手术应激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EFFECT OF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EPIDURAL ANESTHESIA ON PLASMA CATECHOLAMINE CONTENT IN CHOLECYSTECTOMY PATIENTS(论文参考文献)
- [1]布比卡因硬膜外复合麻醉对犬的麻醉效果及相关指标的影响[D]. 韩艺伟. 吉林大学, 2021(01)
- [2]经皮穴位电刺激辅助全身麻醉对预防腹腔镜手术术后胃肠道反应效果观察[D]. 孟懿同. 延边大学, 2021(02)
- [3]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胃瘫外敷方早期干预研究[D]. 蒋璐剑.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基于ERAS理念探讨电针对妇科微创手术的临床疗效[D]. 李孟佳.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经皮穴位电刺激对结直肠癌患者围术期蛋白质水平的影响[D]. 李霞.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6]电针联合全身麻醉对腰椎后路开放手术患者术后疼痛及应激反应的影响[D]. 丁凡帆.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针药结合对胃肠道手术后患者应激反应调控作用的研究[D]. 顾萍萍.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8]不同禁饮状态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全身插管应激反应的影响[D]. 马振. 河北北方学院, 2020(06)
- [9]围手术期不同时间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后镇痛效果及胃肠功能恢复的比较[D]. 谷书涵.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10]胸段硬膜外阻滞对食管癌患者围术期应激激素水平的影响[D]. 张华. 新乡医学院, 2019(02)
标签:胆囊切除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