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唐梓玮[1](2021)在《语文核心素养视角下《老王》课例比较研究》文中提出散文是与小说、诗歌、戏剧并称的文学体裁,它是一种篇幅短小精悍、语言简洁凝练的文章。优秀的散文具有文质兼美的特点,作者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向我们传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和独特的人生经验,具有很高的教学价值,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散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等语文核心素养,还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健全学生的人格。在中小学的教学中,散文成为了阅读教学中的主导文类。但是当下散文教学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很多教师还不能够准确把握散文的体式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对于散文教学“教什么”和“怎么教”有着很大的困惑,因此他们教学设计上大多是按照“整体感知”和“特点鉴赏”这两个思路进行设计,散文教学千篇一律,没有将“这一篇”和“那一篇”的散文教学价值体现出来。近年来,对于优秀的语文特级教师的课例研究日益丰富,也得到了许多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肯定。语文特级教师是语文教育领域的先进者,他们有着先进的教学理论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散文教学中,这些语文特级教师不仅能够对文本有着个性化的解读,并且会在这个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将文本中所要体现的情感传达给学生,他们的课堂有着很高的专业性和研究价值,通过对这些语文特级教师的课例研究,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和借鉴他们的教学智慧,打开自己的教学思路,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因此,笔者选取了余映潮、黄厚江、肖培东、王君四位语文特级教师执教的《老王》作为研究的对象,旨在通过对这四位教师的课堂实录和教学反思进行深入地探讨研究,从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角度概括总结他们在散文教学上的共性和个性,并从中得出散文教学的启示。全文分为三个部分,以下是这几个部分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这是绪论部分,主要是论述基于语文核心素养角度的《老王》课例比较的选题缘由和意义,并且对课例比较研究和语文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进行文献综述,明确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第二部分,主要是论述对四位语文特级教师执教《老王》的课例进行多维度比较分析,包括对四位语文特级教师的简介和课例的基本流程和内容进行阐述;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切入点、主问题设计、文本细读方法这五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他们的教学特点,再总结他们在课例中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的共性和个性。第三部分,主要是从四位语文特级教师《老王》的课例比较研究中总结出叙事散文教学的启示,即文本解读的启示、教师教学的启示和培养学生的启示三个方面。
王雅娇[2](2021)在《高中生物学教学基于HPS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实践研究》文中认为HPS教育指把科学史(History of Science)、科学哲学(Philosophy of science)和科学社会学(Sociology of Sicence)有关内容纳入科学课程中,它被很多学者认为是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有效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科学的本质,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造力,以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的目的。科学思维作为我国生物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是学生在学习乃至立足于社会中不可缺少的能力。科学史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良好素材,在科学史教学中如果能合理运用HPS教育思想,将会对提升学生科学思维有重要帮助。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发现我国关于此领域的研究甚少,因此,尝试在高中生物科学史课堂中实施基于HPS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并探讨其具体影响。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案例研究法对HPS教育思想应用于科学史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进行分析与实践探索。首先,通过学生问卷调查与教师访谈,从不同视角了解生物科学史课堂现状与对HPS教育思想的渗透情况。其次,分析HPS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内在联系,对现行的生物学必修教材中的科学史材料进行基于HPS并指向科学思维培养的分析。再次,参考英国学者提出的早期HPS教学模式,结合学生问卷调查、教师访谈结果以及对HPS与科学思维的分析,重构更适用于高中科学史课堂教学的HPS教学模式。最后,比较实施HPS教学实践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科学思维品质与解题能力的变化。实践研究结果表明,基于HPS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有如下作用:第一,基于HPS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提升科学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敏捷性、独创性。第二,与传统教学相比,其对学生科学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独创性的提升较大,对灵活性与敏捷性影响不显着。第三,实施基于HPS的教学在培养科学思维的同时,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解题能力。为尽可能地发挥HPS教育思想的价值,为教师提出如下教学建议:第一,在基于HPS的课堂中合理设置课堂活动。第二,在基于HPS的课堂教学中要重视问题引导与合作学习。第三,在基于HPS的课堂中引入的社会学背景信息宜简练。第四,在HPS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贯穿科学哲学理念。旨在为今后在高中生物学科学史教学中基于HPS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提供参考和借鉴。
江许林[3](2021)在《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积累拓展”练习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语文教材中的练习题在帮助学生积累语文知识,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新的语文教学理念编撰而成的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其练习系统与人教版相比,最大的变化是在课后练习中增加了“积累拓展”板块。从这一变化透露出练习题的趋向要求更加明确,不仅要求学生研讨或思考完成相应的练习,而且明确学生需要从练习题中获得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需要从课内转向课外,拓宽语文学习的宽度与广度。“积累拓展”练习板块的设计既指向学生的学,也指导教师的教,合理利用好这一板块的练习题可以提升语文教学的效果。本文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积累拓展”练习为研究对象,探究“积累拓展”练习的编写依据、编写原则及在教学中应用的价值,梳理“积累拓展”练习的内容及编排,调查一线教师和学生使用这部分练习的具体情况,针对教师和学生使用“积累拓展”练习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的使用策略。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论文的选题缘起、相关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及方法。第一章主要对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练习系统的构成进行梳理,同时分析了“积累拓展”练习的编写依据、编写原则,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第二章聚焦于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积累拓展”练习的内容及编排,分析了“积累拓展”练习的题型及内容分类,总结了“积累拓展”练习的编排特点:一题多类,涵盖丰富;与单元导语要求相契合;诵读、思考、写作相结合;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同时归纳了“积累拓展”练习的编写特点:层次性、趣味性、启发性、开放性。第三章着眼于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积累拓展”练习在教学中的应用,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教师和学生使用这部分练习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数据评析教师和学生对该项练习使用的优点与不足。第四章针对“积累拓展”练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使用情况,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提出相应的使用策略。从教师角度来看,应主要从明确积累拓展练习的使用目的、明确三类练习间的关系、充分重视应用性练习发掘练习价值、合理分配测评比例几方面着眼。从学生角度来看,转变使用态度、提升使用效果是其关键。
董晓星[4](2021)在《小学高年级课外小说阅读指导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小说是一种情节虚构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它通过叙事方式进行人物角色刻画、环境描写,以此来概括性地表现社会生活,表达基本情感。小说的这种特征在小学生的语言知识建构、思维发展、审美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小学阶段课文中涉及的小说较少,这就需要在课外大量地补充小说阅读。要想深入地开展小说阅读,减少阅读的盲目性、消遣性和肤浅性,语文教师就要给予必要的指导。所以本研究在了解学生课外小说阅读现状的基础上,探析教师在课外小说阅读指导中的不足,提出改善的策略。本文总体包括以下四部分内容。绪论部分,主要是介绍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先明确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向。第一章,核心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核心概念界定主要对小学高年级、小说、课外小说阅读指导等进行界定。理论依据包括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的启示。第二章,小学高年级课外小说阅读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调查发现小学高年级课外小说阅读现状存在的问题,包括小学生课外小说阅读质量不高、随意性大;学生课外阅读不关注小说语言的艺术性;学生对小说文本描写艺术手法获取不足;学生阅读小说时叙事性与思维能力培养联系不紧密;学生对小说审美关注不多等问题。具体的原因在于:教师缺乏对课外小说阅读契机的指导;语文教师忽视小说语言构建指导;教师文体意识不强影响对小说细节描写的关注;教师缺乏有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学业评价及学生认知能力有限影响小说美育等。第三章,提出实施小学高年级课外小说阅读指导的策略。具体包括语文教师加强课外阅读小说的质量管控;结合小说特征进行学生语言构建引导;引导学生关注小说文体的细节刻画;结合小说叙事主线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强化小说的美育功能;构建课外小说的评价体系等。
孙丹丹[5](2021)在《基于数学史网络研修的在职初中数学教师观念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该研究是一项在数学教育中运用数学史的实证研究,关注数学史研修对在职初中教师数学观及数学教学观的影响。为此,研究者设计实施了一项旨在发展在职初中数学教师观念的基于数学史的网络研修项目,共持续一年,包含九个主题的数学史学习及教学研讨,研究致力于分析:参与研修项目的教师的数学观和数学教学观是否有转变?如果有:(1a)教师数学观内容有何转变?(1b)教师数学观持有方式有何转变?(2a)教师数学教学观内容有何转变?(2b)教师数学教学观持有方式有何转变?(3)教师的数学观和数学教学观转变有何联系?这些转变与数学史有怎样的联系?研究收集了教师数学观及数学教学观前后测李克特问卷、数学观及数学教学观前后测开放性问卷、9个研修主题的反思单及若干教师的反思单追踪访谈、个案教师教学设计、个案教师半结构化访谈等数据,综合教师总体与教师个案两个层面来分析问题1教师数学观的变化及问题2教师数学教学观的变化,总体层面的分析可以发现教师观念转变趋势,个体层面的分析有助于深入转变细节,问题3数学史、数学观及数学教学观转变关系的探索依赖于具体情境,因此仅在个案层面回答。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法分析教师总体观念转变,采用案例研究法分析教师个体观念转变。研究发现,教师数学观表现出更支持柏拉图主义和问题解决观、更否定工具主义观的趋势,教师数学教学观表现出更支持强调理解及学生中心、更否定强调表现的趋势。具体而言,教师数学观内容的转变体现在:持有更加动态的数学观;倾向认为数学思维的应用也是一种数学应用;否定数学是不相关的事实规则集合。教师数学观持有方式转变体现在阐释性、例证性、论证性、一致性的增强。教师数学教学观内容转变体现在:深化“双基”目标;重视情意及观念目标的培养;尊重及重视学生的想法;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及思考;补充调整教科书。教师数学教学观持有方式转变体现在:例示性、论证性、执行性及联结性增强,冲突性减弱。研究从数学史(横向枚举史、纵向演进史)和HPM课例实施及观摩两方面阐述了数学史网络研修对数学教师观念的影响路径。本研究理论创新在于综合信念内容及信念持有方式两个视角来探索数学史对数学教师观念系统的影响,关注了已有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研究较少关注的数学教学信念,同时讨论了数学观与数学教学观之间的联系。实践创新在于设计了可推广的指向在职初中数学教师观念发展的教师教育项目,借助网络研修拓广了以数学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辐射面,为开展“互联网+教师教育”提供参考原型。
王园园[6](2021)在《基于群文阅读教学思辨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以统编版必修教材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学习任务群”这一概念,将“任务群”纳入了课标之中。基于新课改的理念,群文阅读教学和思辨性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具体来说,群文阅读教学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以及创新性思维等思辨能力。但是有关高中阶段的群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研究在我国尚未完全成熟,还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特别是基于统编版教材的阅读教学,很多一线教师都未能清楚地认识到群文阅读教学对学生思辨的重要性,抑或缺乏相应的实施路径。因此本文将基于前人的研究,首先梳理清楚群文阅读教学培养思辨能力的具体内容,帮助一线高中语文教师提高对群文与思辨的认识;其次,明确群文阅读教学的价值,详细探讨其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优势,从理论的必然性和新课改应试教育的要求等角度进一步丰富群文阅读的相关内容。接着,本研究将从当前的语文教学现状出发,探析当前高中阶段统编版教材中有关群文阅读和思辨能力的要求,从不同文体、不同思辨内容等角度明确实际操作中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语文阅读教学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同时围绕群文阅读的具体步骤展开,为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都提供相应的实践路径及方法指导,从而帮助实践者便于操作;最后,本研究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设计了完整的实践案例,为当前新教材的群文阅读教学实施提供落脚点,启迪一线教师通过范本更好地推动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目的是引起当代语文教师以及相关研究者的重视。因此本研究以群文阅读教学为切入点,探索高中统编版教材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阅读教学策略,以此来丰富高中群文阅读理论及思辨能力的研究,进一步完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为一线高中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莫亚萍[7](2021)在《高中抒情散文教学中学生艺术思维的培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时代的发展,语文教学开始向重视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的方向发展,新课标提出的“核心素养”已经把思维品质与提升设定为主要教学目标之一,并且对于思维品质与提升提出了更加清晰明确的要求,可以说,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是当下语文教育所应该探讨的重要课题。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往往还停留在了解、把握、体会、感受的阶段,这也就导致对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能力的培养水平还比较低。在语文课堂中,以抒情散文为媒介,抓住抒情散文的特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提升学生对情感的领悟能力,对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具有重要作用。艺术思维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对艺术思维的培养,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学科在发展学生的艺术思维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优势,为学生艺术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训练材料。抒情散文教学中,艺术思维的培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知识,深入体会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提高教学的效率,还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笔者在正文部分,首先对该课题的研究缘起进行阐述,整合了有关艺术思维和抒情散文教学相关的研究成果,对文献进行了整理,对艺术思维的内涵、构成要素以及运行机制进行了阐述,对培养艺术思维的意义进行了分析,对抒情散文相关的知识进行了概述,对抒情散文的特点和抒情散文抒情的主要方式进行了分析。同时,分析了抒情散文教学中艺术思维培养的可行性与必要性,为后文的策略实施提供了支持。然后通过对文献资料和案例的分析,归纳总结了当今课堂中的现状,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并据此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原则和培养的方法。
王婧[8](2020)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设计符合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古诗的要求,顺应了我国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思想。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是确保教学有条不紊顺利展开的基础,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方面的提高。然而,在实习期间,笔者发现部分教师在进行古诗教学设计时难以把握古诗设计的深度,容易出现把小学古诗课堂变为诗词翻译课或诗文赏析课的现象。本研究从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设计出发,综述了国内外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国内外教学设计研究现状及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设计研究现状,发现古诗的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的重视,但针对小学古诗教学设计的研究较少。伴随着我国核心素养理论的不断发展,核心素养如何引导古诗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如何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值得探索与研究的问题。本研究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运用文献分析法对建构主义理论、体验学习理论和逆向设计模式进行简单介绍。结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特点和一般方法,理清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设计的整体步骤。第二部分:选取K小学四年级4个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目前K小学四年级学生古诗学习情况;选取该年级9名教师进行教师访谈,了解目前小学古诗教学设计的现状。通过统计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教师对核心素养理念的认识不够充分;第二,古诗教学必须进行预习阶段设计;第三,古诗教学设计中缺少较为直观的教学评价;第四,教学活动的设计应贴近学生的已有认知。第三部分: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设计的模式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步,根据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古进行古诗分析,结合现有古诗分类和小学阶段统编版古诗特点将小学阶段古诗分为画面类、情感类、节令类和说理类;第二步,从一般特征分析、课堂教学现实起点分析和课堂教学可能起点分析三个角度进行学情分析;第三步,从语文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分析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目标;第四步,依据逆向设计模式确定评价方式,并根据GRASPS架构设计评价任务和评价标准;第五步,按照课前阶段、课中阶段、课后阶段的顺序,根据四种不同类型古诗的特点、教学偏重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第四部分:以《宿新市徐公店》和《四时田园杂兴(梅子金黄杏子肥)》两诗为例,进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设计并实施。分析教学实施的效果可以发现,基于核心素养的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设计具有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显着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更为丰富,学生表达美、鉴赏美的能力有所提升,学生学习古诗更为积极,掌握更为牢固的特点。同时,根据在教学实施中发现的问题,提出评测表中的自评和他评应变调整至课后,巩固阶段进行和评价任务设计要适当简化,教学过程需根据学生具体表现适当调整的实施建议。目前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设计的研究不多,本论文将核心素养作为确定教学目标和确定评价标准的依据,提出基于核心素养的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设计模式,对丰富核心素养理论和提高小学古诗教学质量有一定借鉴意义。
教育部[9](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张婧榕[10](2020)在《核心素养视野下初中古代散文教学策略探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核心素养的培养问题倍受关注,当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方面发展的人才,各学科都以培养核心素养为重点对教学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古代散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日益提升,成为了培养初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教学资源之一。古代散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通过古代散文的教学,能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增强学生思维灵活性和逻辑性,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引导学生更好地去理解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但是在强调核心素养的今天,古代散文的教学依然存在字词教学的孤立、思维能力培养的忽视、审美教育的缺失和文化教育的薄弱等问题。因此,如何在初中进行古代散文的有效教学,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了当下语文教师迫切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笔者立足于初中古代散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目的,探究古代散文教学策略的可行性及其有效方法。本文主要包括五个部分:首先是绪论部分,论述了选题缘由、研究方法和目的、以及文献综述和相关概念的界定。第一章从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四个视角分别从教师与学生两方面分析了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当前古代散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第二章到第五章则是针对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分别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并分别例举教学设计作为案例支撑。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把语文核心素养融合到古代散文教学之中,力求在古代散文教学的课堂中能增加学生文言知识的积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提升审美鉴赏能力,使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在潜移默化地渗透熏陶中完成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语文核心素养视角下《老王》课例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
(二) 研究现状 |
1. 课例比较研究综述 |
2. 语文核心素养的研究综述 |
(三)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 语文核心素养 |
2. 课例比较研究 |
(四)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1. 研究的思路 |
2. 研究的方法 |
一、《老王》课例比较背景 |
(一) 《老王》的内容与地位 |
1. 《老王》的内容 |
2. 《老王》在教材中的编排和地位 |
(二) 语文特级教师课堂教学的研究价值 |
1. 语文特级教师的教学思想 |
2. 语文特级教师课堂教学的研究价值 |
(三) 《老王》课例概况 |
1. 余映潮的课例介绍 |
2. 黄厚江的课例介绍 |
3. 肖培东的课例介绍 |
4. 王君的课例介绍 |
二、语文核心素养下《老王》课例比较 |
(一) 语文特级教师的课例特点 |
1. 教学目标的确定:方法一致,各有侧重 |
2. 教学内容的选取:关注细节,品味语言 |
3. 教学切入点的选取:立足文本解读,独具个人特色 |
4. 主问题设计:循序渐进,发展思维 |
5. 文本细读方法的选择:各有侧重,独具特色 |
(二) 《老王》课例中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特点 |
1. 《老王》课例中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的不同点 |
2. 《老王》课例中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的共同点 |
三、语文核心素养下《老王》课例比较分析的教学的启示 |
(一) 文本解读中学生语言能力提升教学的启示 |
(二) 文本解读中学生思维发展教学的启示 |
(三) 文本解读中学生自主能力培养教学的启示 |
(四) 文本解读中情景设计教学的启示 |
(五) 文本解读中课程资源利用教学的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高中生物学教学基于HPS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四、国内外研究概况 |
(一)HPS教育国内外研究概况 |
(二)科学思维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HPS教育 |
(二)HPS教学模式 |
(三)科学思维 |
二、理论基础 |
(一)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 |
(二)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 |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三章 高中生物学基于HPS的课堂教学调查与分析 |
一、学生问卷调查与分析 |
(一)调查对象及目的 |
(二)问卷编制与发放 |
(三)数据回收与检验 |
(四)结果分析与结论 |
二、教师访谈与分析 |
(一)访谈对象及目的 |
(二)访谈提纲编制 |
(三)结果分析与结论 |
第四章 基于HPS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分析与设计 |
一、基于HPS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分析 |
(一)科学思维能力结构解析 |
(二)科学哲学核心问题与举例分析 |
(三)科学社会学研究内容与举例分析 |
(四)基于HPS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科学思维 |
二、生物学必修教材中HPS材料与科学思维分析 |
(一) 《分子与细胞》HPS材料与科学思维分析 |
(二) 《遗传与进化》HPS材料与科学思维分析 |
三、基于HPS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教学模式构建 |
(一)早期HPS教学模式分析 |
(二)构建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HPS教学模式 |
四、基于HPS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教学案例设计 |
(一)对细胞膜成分和结构的探索 |
(二)对酶本质的探索 |
第五章 基于HPS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实践研究 |
一、实践对象与目的 |
(一)实践对象 |
(二)实践目的 |
二、实践准备工作 |
(一)问卷编制与发放 |
(二)科学思维前测分析 |
三、基于HPS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教学实施 |
四、基于HPS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教学实践结果分析 |
(一)科学思维后测与分析 |
(二)科学思维前后测对比分析 |
(三)期末考试成绩及分析 |
五、基于HPS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教学实践结果总结 |
(一)实践过程总结 |
(二)实践结论 |
(三)教学建议 |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生物科学史课堂调查(学生问卷) |
附录二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三 科学思维前测问卷 |
附录四 科学思维后测问卷 |
附录五 哈尔滨市某中学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生物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积累拓展”练习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练习系统概述 |
第一节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练习系统的构成 |
一、语文教材练习系统 |
二、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练习系统的构成 |
第二节 “积累拓展”练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
一、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
二、改善教师的教学 |
三、激发语文课堂活力 |
第三节 “积累拓展”练习的编写依据及原则 |
一、“积累拓展”练习的编写依据 |
二、“积累拓展”练习的编写原则 |
第二章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积累拓展”练习的内容及编排 |
第一节 “积累拓展”练习的题型分析与内容分类 |
一、“积累拓展”练习的题型分类标准 |
二、“积累拓展”练习的题类分类统计 |
三、“积累拓展”练习的内容分类统计 |
第二节 “积累拓展”练习的编排特点 |
一、一题多类,涵盖丰富 |
二、与单元导语要求相契合 |
三、诵读、思考、写作三者相结合 |
四、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
第三节 “积累拓展”练习的编写特点 |
一、层次性 |
二、趣味性 |
三、启发性 |
四、开放性 |
第三章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积累拓展”练习应用情况调查 |
第一节 “积累拓展”练习应用现状调查 |
一、教师问卷分析 |
二、学生问卷分析 |
第二节 对“积累拓展”练习应用情况的评价与分析 |
一、对教师使用“积累拓展”练习的评价 |
二、对学生使用“积累拓展”练习的评价 |
第四章 初中语文教学中“积累拓展”练习的使用策略 |
第一节 教师使用“积累拓展”练习的策略 |
一、明确“积累拓展”练习的使用目的 |
二、明确三类练习间的关系,综合使用 |
三、充分重视应用性练习,发掘此类练习价值 |
四、合理分配测评比例,充分考虑学情 |
第二节 学生使用“积累拓展”练习的策略 |
一、转变使用态度 |
二、提升使用效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4)小学高年级课外小说阅读指导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有关小说阅读价值的研究 |
(二)有关小学小说阅读指导现存问题的研究 |
(三)有关影响小学小说阅读因素的研究 |
(四)有关小学小说阅读教学指导策略相关研究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法 |
五、创新点 |
第一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小学高年级 |
二、小说 |
三、课外小说阅读指导 |
第二节 理论依据 |
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
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版)的启示 |
第二章 小学高年级课外小说阅读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小学高年级课外小说阅读现状及问题分析 |
一、小学生课外小说阅读质量不高随意性大 |
二、学生课外阅读不关注小说语言应用艺术性 |
三、学生对环境角色描写艺术手法获取与实践不足 |
四、阅读时小说叙事性与思维能力培养联系不紧密 |
五、对小说审美感知理解有限 |
第二节 原因分析 |
一、教师缺乏对课外小说阅读契机的指导 |
二、教师忽视对小说阅读中语言构建的指导 |
三、教师文体意识不强,不重视小说的环境和人物描写 |
四、教师缺乏有效的方法进行思维训练 |
五、学业评价及学生认知能力影响小说美育 |
第三章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外小说阅读指导的建议 |
第一节 加强对学生课外小说阅读质量的管控 |
一、结合语文教材做好阅读推荐 |
二、管控学生课外小说阅读质量 |
第二节 结合小说特征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建构 |
一、引起学生对小说语言精妙性关注 |
二、引导学生品味小说语言巧妙的方法 |
三、做好语言知识积累的监督检查 |
第三节 引导学生关注小说文体的细节刻画 |
一、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小说环境描写艺术 |
二、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小说人物描写艺术 |
第四节 结合小说叙事主线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
一、提炼故事梗概法 |
二、思维导图梳理小说人物关系 |
第五节 强化小说的美育功能 |
一、传授审美基本方法 |
二、通过小说主题感悟人性美 |
第六节 完善课外阅读小说的评价体系 |
一、完善小说智育的学业评价 |
二、完善小说美育的学业评价 |
附:课外小说阅读指导教学设计举例 |
一、学情及推荐契机分析 |
二、《狼王梦》教学设计及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学生问卷 |
致谢 |
(5)基于数学史网络研修的在职初中数学教师观念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论 |
1.1 背景 |
1.1.1 数学史教育价值呼吁实证研究的验证 |
1.1.2 教育改革落实亟需教师观念的调整 |
1.1.3 信息技术发展强力支撑教师网络研修的推行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4 论文结构概览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数学教师观念 |
2.1.1 国内教师信念及观念研究述评 |
2.1.2 国外教师信念及观念研究述评 |
2.2 数学史与教师专业发展 |
第3章 概念框架 |
3.1 理论的作用 |
3.2 研究问题中的理论要素 |
3.3 观念及信念系统 |
3.3.1 信念内涵:信念和知识 |
3.3.2 信念结构:信念系统 |
3.4 教师的数学观 |
3.4.1 三种概观和判断 |
3.4.2 三种数学观 |
3.4.3 大纲及课标中的数学观 |
3.5 教师的数学教学观 |
3.5.1 三种数学教学观 |
3.5.2 大纲及课标中的数学教学观 |
3.6 理论视角的联系 |
3.7 研究问题的细化 |
第4章 研究设计 |
4.1 项目背景 |
4.1.1 主题选择 |
4.1.2 项目组织 |
4.2 研究方法 |
4.3 数据收集 |
4.4 研究工具 |
4.5 数据分析 |
4.6 信效度分析 |
第5章 教师观念变化趋势 |
5.1 数学观变化趋势的量化分析 |
5.2 数学观变化趋势的质性分析 |
5.2.1 数学演进 |
5.2.2 数学应用 |
5.2.3 数学本质 |
5.3 数学教学观变化趋势的量化分析 |
5.4 数学教学观变化趋势的质性分析 |
5.4.1 教学目标 |
5.4.2 教学过程及师生角色 |
5.4.3 学生学习 |
5.4.4 教学资源 |
第6章 教师观念转变案例研究 |
6.1 个案 1:孙老师 |
6.1.1 孙老师的数学观 |
6.1.2 孙老师的数学教学观 |
6.1.3 孙老师案例小结 |
6.2 个案 2:侯老师 |
6.2.1 侯老师的数学观 |
6.2.2 侯老师的数学教学观 |
6.2.3 侯老师案例小结 |
6.3 个案 3:李老师 |
6.3.1 李老师的数学观 |
6.3.2 李老师的数学教学观 |
6.3.3 李老师案例小结 |
6.4 跨案例分析 |
6.4.1 数学观 |
6.4.2 数学教学观 |
6.4.3 发展机制 |
第7章 结论 |
第8章 讨论 |
8.1 与已有研究的联系 |
8.2 可能回答的问题 |
8.3 回顾理论与方法论 |
8.4 回顾教育研究的三个方面 |
8.5 启示、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研修主题示例 |
附录2 数学观及数学教学观开放问卷(研修前后) |
附录3 函数主题反思单示例 |
附录4 个案教师访谈提纲(研修后) |
附录5 《中学数学教师数学观问卷》正式问卷 |
附录6 a《中学数学教师数学教学观问卷》初测问卷 |
附录6 b《中学数学教师数学教学观问卷》正式问卷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基于群文阅读教学思辨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以统编版必修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依据 |
二 选题意义 |
三 国内外研究状况 |
(一)群文阅读教学的研究现状 |
(二)思辨能力及其教学实践的研究现状 |
(三)基于群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相关研究 |
四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群文阅读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相关概念及理论支撑 |
第一节 群文阅读教学的内涵与外延 |
一 群文阅读教学的内涵 |
二 群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
第二节 思辨能力概念界定 |
一 思辨概说 |
二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思辨性 |
第三节 理论支撑 |
一 互文理论 |
二 心理学相关理论 |
(一)最近发展区 |
(二)建构理论 |
第二章 群文阅读教学与思辨能力关联性的现实表达 |
第一节 方法论视角:新课标中群文阅读教学与思辨能力 |
一 作为学习任务群的实施路径 |
二 作为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方法 |
第二节 可操作性视角:统编版教材的编排与思辨能力 |
一 以议题为核心的群文阅读:教材编排的逻辑序列 |
二 助读系统“留白”:思辨能力培养的“可为”空间 |
第三节 考试评价视角:高考试题与思辨能力培养 |
一 文本阅读量的增加 |
二 高考试题中文本关联性的分析 |
三 对逻辑思维考查的凸显 |
第四节 群文阅读教学对思辨能力培养的优势 |
一 由孤立到召唤,读出纵深 |
二 由聚合到发散,读出创新 |
三 由篇性到类性,读出系统 |
第三章 基于文本类型的群文阅读教学与思辨能力培养研究 |
第一节 论述类文本的思辨内容 |
一 思辨目标和思辨内容 |
二 教学策略 |
第二节 实用类文本的思辨内容 |
一 思辨目标与思辨内容 |
二 教学策略 |
第三节 文学类文本的思辨内容 |
一 思辨目标和思辨内容 |
二 教学策略 |
第四章 群文阅读教学与思辨能力培养的实施策略 |
第一节 思辨的核心:议题任务思辨化 |
一 议题的可讨论性 |
二 议题的典范性 |
第二节 思辨的组织:文本的关联与组合形式 |
一 以增强逻辑性思维为目的的“同类”组文 |
二 以提升批判性思维为目的的“异类”组文 |
三 以培养系统性思维为目的的“链接”组文 |
第三节 培养思辨能力的路径:教学方式多样化 |
一 激疑——善提思辨问题 |
(一)问题具有关联性 |
(二)问题具有开放性 |
(三)用问题激疑 |
二 比较——理性辨析群文 |
三 合作——自主探究群文 |
第四节 思辨的质量:评价反思多元化 |
一 结果性评价 |
二 过程性评价 |
(一)评价量化表 |
(二)任务单 |
第五章 群文阅读教学思辨能力培养的实践案例 |
一 学习目标与内容 |
(一)学习目标 |
(二)学习内容 |
二 学习设计 |
(一)任务框架 |
(二)学习活动示例及说明 |
三 学习资源 |
(一)基本资源 |
(二)拓展资源 |
四 学习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高中抒情散文教学中学生艺术思维的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关于艺术思维的研究现状 |
1.3.2 关于高中抒情散文教学的研究现状 |
1.3.3 关于抒情散文教学与艺术思维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艺术思维与高中抒情散文概述 |
2.1 艺术思维概述 |
2.1.1 艺术思维的定义 |
2.1.2 艺术思维的要素 |
2.1.3 艺术思维的运行机制 |
2.1.4 艺术思维与其他常见思维的区别 |
2.1.5 艺术思维培养的意义 |
2.2 高中抒情散文概述 |
2.2.1 抒情散文的基本概念 |
2.2.2 抒情散文的特点 |
2.2.3 抒情散文的抒情方式 |
3 高中抒情散文教学中学生艺术思维培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3.1 高中抒情散文教学中学生艺术思维培养的必要性 |
3.1.1 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
3.1.2 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
3.1.3 时代发展的要求 |
3.2 高中抒情散文教学中学生艺术思维培养的可行性 |
3.2.1 语文课程性质为艺术思维的培养提供了保障 |
3.2.2 高中生的思维特征为艺术思维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
4 高中抒情散文教学中学生艺术思维培养的现状及分析 |
4.1 教师层面的现状及分析 |
4.1.1 重视知识掌握,轻视思维发展 |
4.1.2 缺乏思维理论,教学浮于表面 |
4.1.3 教师讲解为主,忽视情感教育 |
4.1.4 教师预设为主,学生缺乏思考 |
4.2 学生层面的现状与分析 |
4.2.1 表象储备匮乏 |
4.2.2 联想、想象能力薄弱 |
5 高中抒情散文教学中学生艺术思维培养的目标及基本原则 |
5.1 培养的目标 |
5.1.1 提高学生的艺术语言表达能力 |
5.1.2 提高学生的艺术思维品质 |
5.1.3 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
5.2 培养的基本原则 |
5.2.1 艺术思维训练与语言文字训练结合的原则 |
5.2.2 艺术思维训练与逻辑思维训练结合的原则 |
5.2.3 艺术思维训练与知识建构结合的原则 |
5.2.4 艺术思维训练与生活体验结合的原则 |
6 高中抒情散文教学中学生艺术思维培养的策略 |
6.1 通过阅读和观察,丰富表象储备 |
6.1.1 通过阅读,积累表象知识 |
6.1.3 通过观察,积累表象材料 |
6.2 运用体验法,提升联想和想象能力 |
6.2.1 触发联想能力 |
6.2.2 拓展想象能力 |
6.3 运用语境感悟法,提升语言形式鉴赏能力 |
6.3.1 体会语言审美意义 |
6.3.2 体会语言情感意义 |
6.4 运用情境创设法,激发情感共鸣 |
6.4.1 引发情感体验 |
6.4.2 领会情感内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顺应核心素养的时代要求 |
(二)改变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设计的现状 |
(三)本人的研究兴趣 |
二、文献评析 |
(一)国外相关文献研究 |
(二)国内相关文献研究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核心素养 |
(二)教学设计 |
(三)古诗教学设计 |
四、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五、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第一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建构主义理论 |
第二节 体验学习理论 |
第三节 逆向设计模式 |
第二章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设计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调查设计 |
一、访谈设计 |
二、问卷设计 |
(一)确定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目的及主要内容 |
(二)设计问卷问题 |
第二节 调查分析 |
一、访谈结果分析 |
(一)教师古诗教学设计现状 |
(二)教师在古诗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
(三)教师对核心素养或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认识 |
(四)教师对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古诗教学设计的态度 |
二、问卷结果分析 |
(一)学生对古诗及古诗课堂学习的态度和倾向 |
(二)学生古诗学习现状 |
第三节 调查结论 |
一、教师古诗教学设计中的可取之处 |
(一)教师的古诗教学设计有理可循 |
(二)教师的古诗教学设计重点鲜明、结构清晰 |
二、教师古诗教学设计中的不足之处 |
(一)教师对核心素养理念的认识不够充分 |
(二)教师对古诗教学预习阶段的设计不够重视 |
(三)教师在古诗教学设计中缺少对预期教学效果的评价设计 |
(四)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与学生认知存在偏差 |
第三章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设计 |
第一节 教材古诗分析 |
一、统编版教材编排特点 |
二、统编版教材古诗选文统计及分类 |
第二节 学生学情分析 |
一、学生的一般特征分析 |
二、课堂教学现实起点分析 |
三、课堂教学可能起点分析 |
第三节 古诗教学目标确立 |
一、基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教学目标 |
二、基于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教学目标 |
三、基于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教学目标 |
四、基于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教学目标 |
第四节 古诗教学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确定 |
一、基于逆向设计的评价方式 |
二、古诗教学评价任务设计 |
(一)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性评价任务设计 |
(二)学生核心素养的针对性评价任务设计 |
三、古诗教学评价标准设计 |
第五节 古诗教学过程设计 |
一、课前阶段设计 |
(一)课前预习设计 |
(二)课堂评价标准设计 |
二、课中阶段设计 |
(一)画面类古诗教学设计 |
(二)情感类古诗教学设计 |
(三)节令类古诗教学设计 |
(四)说理类古诗教学设计 |
三、课后阶段设计 |
(一)基于学生的课后阶段设计 |
(二)基于教师的课后阶段设计 |
第四章 实践研究: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设计——以《宿新市徐公店》《四时田园杂兴(梅子金黄杏子肥)》为例 |
第一节 学生学情分析 |
一、学生一般特征分析 |
二、课堂教学现实起点分析 |
(一)学生的认知准备 |
(二)学生的心理准备 |
三、课堂教学可能起点分析 |
第二节 《宿新市徐公店》《四时田园杂兴(梅子金黄杏子肥)》的教学目标确立 |
一、文本分析 |
(一)《宿新市徐公店》文本分析 |
(二)《四时田园杂兴(梅子金黄杏子肥)》文本分析 |
(三)《宿新市徐公店》《四时田园杂兴(梅子金黄杏子肥)》对比分析 |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
第三节 《宿新市徐公店》《四时田园杂兴(梅子金黄杏子肥)》的教学评价设计 |
一、设计评价任务 |
二、确定非重点教学目的评价标准 |
第四节 《宿新市徐公店》《四时田园杂兴(梅子金黄杏子肥)》的教学过程设计 |
一、课前阶段教学设计 |
(一)课前预习单 |
(二)课堂评价标准 |
二、课中阶段教学设计 |
(一)激趣导入,巩固拓展 |
(二)情境创设,引导感悟 |
(三)创设情境,自主感悟 |
(四)两诗对比,加深感悟 |
三、课后阶段教学设计 |
(一)学生的课后阶段设计 |
(二)教师的课后阶段设计 |
第五节 《宿新市徐公店》《四时田园杂兴(梅子金黄杏子肥)》的教学实施 |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设计实施效果 |
(一)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显着提高 |
(二)学生的想象力更为丰富 |
(三)学生表达美、鉴赏美的能力有所提升 |
(四)学生学习古诗更为积极,掌握更为牢固 |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设计实施建议 |
(一)评测表中的自评与他评可于课后巩固阶段进行 |
(二)评价任务设计要适当简化 |
(三)教学过程需根据学生具体表现适当调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设计现状调查老师访谈提纲 |
附录二 (学生问卷)小学语文古诗学习情况调查 |
附录三 《宿新市徐公店》《四时田园杂兴(梅子金黄杏子肥)》课堂实录 |
致谢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10)核心素养视野下初中古代散文教学策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 |
二、文献综述 |
(一)语文核心素养相关研究 |
(二)初中古代散文研究 |
(三)初中古代散文教学策略的研究 |
(四)融合核心素养与古代散文教学的相关研究 |
三、研究方法和目的 |
四、相关概念阐述 |
一、语文核心素养 |
二、古代散文 |
第一章 初中古代散文教学要求及其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古代散文的教学要求及教学价值 |
一、课程标准的要求 |
二、古代散文的教学价值 |
第二节 现行古代散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一、孤立的字词教学 |
二、对思维能力培养的忽视 |
三、审美教育的缺失 |
四、文化教育方面的薄弱 |
第二章 落实语言基础知识教学,增强语言运用能力 |
第一节 解决字词难关,掌握学习方法 |
一、调动学生积极性,字词学习方法多样化 |
二、跨篇比较学习,夯实字词基础 |
三、听说读写结合,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
第二节 灵活利用课外资源,扩充语言知识积累 |
一、诵读积累字词,扩展语言知识范围 |
二、诵读经典篇目,培养文言语感 |
三、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培养语言兴趣 |
第三节 语言能力培养如何贯穿在教学中——以《桃花源记》为例 |
一、《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思考 |
二、《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
第三章 关注思维引导,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 |
第一节 巧妙借助表格,强化思维理解与建构 |
一、利用思维导图梳理文本,理解行文逻辑 |
二、相关篇目对比联系,增强思维灵活性 |
第二节 运用有效学习方法,激发思维创造 |
一、师生有效对话,思维交流碰撞 |
二、利用“读”“写”结合方式,延伸思维训练 |
第三节 课内外结合,将思维训练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
一、根据学生情况适当扩展阅读,养成思考习惯 |
二、重视思维训练,帮助学生探索思维方式 |
第四节 在教学中如何突出思维训练——以《曹刿论战》为例 |
一、《曹刿论战》教学设计思考 |
二、《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
第四章 加强审美感知,培养审美意识和能力 |
第一节 加强文本感知,初步掌握审美技能 |
一、多篇目综合体会,培养学生审美意识 |
二、立足于文本,发掘审美因素和角度 |
第二节 采取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审美主动性 |
一、利用媒介工具,扩大审美视野 |
二、加强诵读感悟,营造审美感知环境 |
三、鼓励自主阅读,调动审美兴趣 |
第三节 在教学中如何促进审美感知——以《三峡》为例 |
一、《三峡》教学设计思考 |
二、《三峡》教学设计 |
第五章 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促进文化理解与传承 |
第一节 立足教材教学,发掘传统文化内涵 |
一、探寻文化因素,体会优秀文化内涵 |
二、整体感知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 |
三、挖掘文本涵义,实现文化理解与传承 |
第二节 重视文化扩展,调动身边有利因素 |
一、增加课外阅读量,了解更多传统文化 |
二、重视学生文化体会,强化深度与广度 |
三、“三位一体”,营造文化氛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学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语文核心素养视角下《老王》课例比较研究[D]. 唐梓玮.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2]高中生物学教学基于HPS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实践研究[D]. 王雅娇.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8)
- [3]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积累拓展”练习及应用研究[D]. 江许林.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4]小学高年级课外小说阅读指导策略研究[D]. 董晓星.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2)
- [5]基于数学史网络研修的在职初中数学教师观念发展研究[D]. 孙丹丹.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9)
- [6]基于群文阅读教学思辨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以统编版必修教材为例[D]. 王园园.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7]高中抒情散文教学中学生艺术思维的培养研究[D]. 莫亚萍.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8]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设计研究[D]. 王婧. 喀什大学, 2020(07)
- [9]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10]核心素养视野下初中古代散文教学策略探究[D]. 张婧榕.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