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下的文化真实性与文化商业化

文化旅游下的文化真实性与文化商业化

一、文化旅游之下的文化真实性与文化商品化(论文文献综述)

孙聪林,邱扶东[1](2021)在《民族旅游真实性研究综述》文中指出系统地回顾了近年来国内有关民族旅游真实性的相关研究,发现当前国内学者对于民族旅游真实性问题的研究整体数量较少,研究集中于民族旅游中真实性的内涵、旅游发展对民族文化真实性的影响、民族旅游产品真实性研究与旅游者真实性感知研究等。但目前,仍存在对真实性内涵的认知不清晰、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单一等问题。在未来的研究中,研究者应当对真实性的内涵有更清晰的认知,并进一步加强理论整合,拓宽研究领域。

张颜玉,史春云,钱月祥[2](2021)在《基于CiteSpace的国内旅游商业化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以中国学术期刊出版总库CNKI期刊作为数据来源,应用科学计量工具CiteSpace绘制了国内旅游商业化研究的知识图谱,系统地分析了该研究领域的文献特征、研究热点及趋势演进。研究发现:国内旅游商业化的发文数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主要经历了缓慢(1987—2004年)、平稳(2005—2012年)和快速增长(2013—2019年)这3个阶段。从作者间的合作网络来看,旅游商业化研究表现出"部分集中,整体分散"的特征,旅游商业化研究的团体之间联系较弱。从发文机构来看,旅游商业化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其次分布于研究中心和研究所等机构。从发文期刊来看,主要集中于旅游、经济和地理学方向的期刊。关于研究热点,国内旅游商业化的研究热点集中于旅游开发、旅游商业化影响、真实性、文化传承等方面。

邓淑予[3](2020)在《民族旅游中东道主社区节日展演的真实性研究 ——以贵州布依族龙井村为例》文中指出现代移动性的产生,致使旅游大众化日趋明显。旅游研究一直深陷倡导经济收益及旅游活动所带来的消极影响的桎梏中,直到麦坎内尔真实性范式的出世,解绑束缚,在现代化背景下引发了学者对于真实性领域的探幽,经久不息。而今对于真实性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四个部分:客观性真实、建构性真实、后现代真实性以及存在主义真实性。旅游文化商品化是现代化的表征之一,舞台真实则是从客观真实性的角度揭示了文化商品化的问题。建构性真实是同旅游者想象契合的象征性真实,是旅游者体验的理解和模塑。后现代真实性是旅游者摒弃真实性后对“虚假”、“伪造”的追捧。存在主义真实性则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自我认知,是一种积极的旅游体验。而本文主要是根据客观性真实和建构性真实对东道主社区的节日展演进行了探讨。民族旅游建立在对旅游目的地异文化的探求消费之上,旅游者认为旅游目的地拥有“他者文化”的真实属性,应把东道主社区的生活真实和文化差异贮存,并自然呈现在旅游者到来之时。但伴随着现代性和旅游消费,东道主社区成员为满足旅游者需求,迎合游客喜好,更是主动地借助舞台化的“真实”以求得物质财富的进阶,并与城市一样享受现代性所带来的各种福利。民族旅游中的真实性就因此成为了悖论。本文共分为五个章节,以贵州青岩镇布依族龙井村的节日展演为研究对象,使用定性研究方法,探讨旅游者和东道主社区成员对节日展演真实性理解的差异及矛盾。在真实性研究中更强调东道主社区视角,尽可能让东道主社区的地方文化价值观在主流话语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游客基于自身建构性真实性对旅游目的地的真实性充满着好奇,在民族旅游中,这样的真实性通常与不发达、土着、原生态有关。龙井村社区一方面创造供游客消费的舞台化真实性,另一方面向游客展示了现代化洗礼下的传统,是一种对游客将落后与异文化等同观点的无声抗议。东道主社区也在本地文化的变化发展过程中对自身的文化进行了反复的调试与反思,他们对真实性的理解是基于自身族群身份之上的文化与地方实践,是一种流动且开放的地方文化观点。研究结论表明,为避免东道主社区产生真实性理解差异,东道主社区应准确把握龙井村文化根脉的发展规律和基本特征、合理引导社区成员的价值偏好、运用“互联网+旅游”提高东道主社区识别市场需求信息的能力,培养复合型社区精英,板块式发展特色经济。

吴家权[4](2020)在《真实性语境理论下的恩宁路永庆坊历史文化街区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水平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而加快提高,不仅城市规模大幅度扩大,而且城市的产业发展、休憩环境、道路交通、住宅小区、商业区、公共服务设施等等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城市的发展模式从粗放型走向高质量道路,城市生活就业环境有了显着改善。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历史记忆的载体,是全球化时代城市地方性的重要表现,是城市非常宝贵的财富资源,但由于其市政基础设施的破败、建筑的残旧老化、功能的过时、人居环境的恶化而面临着生存危机、面临着被大幅城市更新的契机。与此同时,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城市更新的矛盾日益突显,其中争议最大的焦点之一就是历史文化街区的“真实性”问题。一方面文化遗产保护专家认为出于发展文化旅游经济的目的将具备历史风貌的街区规划建设成旅游区,往往会使其失去“真实性”;另一方面旅游研究学者则认为旅游真实性的研究不应该再局限于旅游目的地的“客体真实性”,还需要关注考虑游客体验的“主体真实性”。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并处理好历史文化街区“真实性”问题,处理好保护与更新的关系,处理好社会与经济的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而根据不同的真实性理论视角,结合历史文化街区实际情况分区域、分资源类型讨论历史文化街区的真实性问题,建立更加全面立体的真实性分析理论框架,对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与建设问题,促进历史文化街区科学合理地发展,意义非常重大。本文基于现有相关学科的研究,界定了历史文化街区、真实性等相关概念,总结了国内外学者近年来在历史文化街区真实性研究中取得的进展。广州恩宁路永庆坊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更新的典型代表,近年获得了社会大众以及媒体的高度关注。为此,本文以广州恩宁路永庆坊为实证案例,根据真实性理论载体的不同分别从客体真实性和主体真实性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首先,本文从客体真实性的角度介绍了恩宁路永庆坊的基本情况,通过文献分析法以及现场调研,探析恩宁路永庆坊历史文化街区客体真实性现状,分析结果为永庆坊在更新后无论是街巷空间、建筑风貌、居民生活方式以及业态结构均发生较大的变化,客体真实性水平较低。然后,从游客主体真实性感知的角度研究,通过大数据网络文本分析技术获取游客对永庆坊的主体认知形象和主体情感形象。此后,尝试基于上述游客的认知和情感形象进行真实性理论应用,根据不同的真实性研究理论视角,以综合立体的真实性语境理论框架来讨论其真实性问题。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得出结论,客体真实性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同时历史文化街区的真实性问题是复杂多样的,不同种类的文化遗产适合使用不同的真实性视角来解读。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城市更新的背景下历史文化街区真实性保护提升策略。

张晗[5](2019)在《舞台展演视野下泸沽湖摩梭家访文化商品化研究》文中提出民族文化是民族旅游地区的核心吸引力,民族文化舞台展演成为发展旅游经济和保护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舞台展演中文化商品化现象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以往的研究较多关注文化商品化对民族文化的影响,但是针对具体旅游文化产品,从文化商品化的视角对其进行细致研究的成果则相对较少。本文主要借助戈夫曼的舞台展演理论和麦坎内尔的舞台真实理论,以泸沽湖摩梭家访为研究案例,采用实地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和内容分析法。首先,本文梳理了摩梭家访舞台建构主体,共存在六大主体,借助戈夫曼的舞台展演理论,分别对每一个利益主体进行分析,总结六大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在舞台建构过程中存在的权利特征。其次,重点围绕家访讲解文本展开文本挖掘,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家访讲解文本进行高频词、社会语义网络分析,研究发现摩梭家访舞台讲解文本内容存在相对较高的相似度和重合度,例如讲解的逻辑顺序较为一致,家访的情境导入内容趋同等现象,因此,家访的讲解文本存在相当程度的商品化现象。同时,本文在摩梭文化的整体框架下,结合摩梭本土民族志与居民访谈材料,与家访讲解文本进行对比分析,深入剖析家访文化符号,得出家访文化符号在商品化程度上存在差异性。研究得出:家访文化符号中所涉及的丧葬、宗教、祖母屋等文化符号的商品化程度相对较低;走婚、成年礼、生育等文化符号商品化程度较高;健康养生等文化符号商品化程度最高,始终以商品为载体,偏离摩梭文化内涵。由此可见,民族村寨文化旅游开发,应针对不同文化符号采取差别对待的方式,并制定差异行商品化开发策略,实现民族旅游开发与传统文化保护有机融合。最后在主客互动的研究视野下,着重分析摩梭家访从摩梭本土民族志的讲解逐渐过渡到文化商品化的讲解过程,研究结果发现情境营销和场景消费是家访实现商业盈利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个案实证研究,着重关注摩梭家访在舞台展演中呈现的文化商品化,文章在戈夫曼的舞台展演理论与麦坎内尔的舞台真实理论的基础上,试图为旅游活动中少数民族家访旅游产品提供研究视角,丰富以往的研究成果。

方昌敢[6](2019)在《少数民族节庆旅游表演性研究 ——以广西三江侗族多耶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少数民族节庆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族旅游发展过程中,成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旅游的发展和旅游研究的深入,少数民族节庆旅游已经成为旅游研究领域的重要范畴。当前,国内外对少数民族节庆旅游的研究,研究的内容主要关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旅游活动对少数民族节庆及少数民族节庆旅游目的地的影响;二是游客在少数民族节庆活动中的体验。而从当前对少数民族节庆旅游研究的理论视角来看,则主要集中在“舞台真实性”理论和旅游凝视理论上。近年来,随着旅游研究领域在“舞台真实性”理论和“旅游凝视”理论研究上的深入,也有相关学者对“真实性”理论和“旅游凝视”理论提出了批评,认为其过度简化了游客的旅游行为和体验需求,过度强调了游客的视觉体验,而忽略了游客在旅游活动中的身体体验和其他意涵。于是,作为与上述两个理论的对话和补充,在旅游研究领域出现了“表演性”转向。在旅游表演性转向的影响下,“表演性”作为旅游体验研究的新视角,日益受到旅游研究的关注。从相关的旅游文献来看,当前已有相关学者对“表演性”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旅游研究领域的“表演性”概念。但学界对于旅游研究中“表演性”的本质认识还不够清晰,尚未形成统一的学术话语体系,从而使“表演性”在旅游领域的相关研究遇到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在少数民族节庆旅游研究中,对“表演性”的关注更加的缺乏。因此,本研究以广西三江侗族多耶节旅游为例,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主要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对少数民族节庆旅游中的“表演性”进行研究,从东道主及游客的视角对旅游“表演性”进行阐释,为少数民族节庆旅游的“表演性”研究提供范例,进而为旅游体验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研究发现,首先,在少数民族节庆旅游中,民族文化是节庆旅游东道主向外来的他者进行展示的主要内容。为了使本民族的文化在节庆旅游舞台上进行呈现,东道主往往要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对本民族的文化进行表演性的生产,使其更好的呈现在节庆舞台上。文化的表演性生产是实现节庆狂欢、旅游等功能的有效方式,也是增强节庆旅游吸引力,满足游客体验需求的有效途径。经过东道主表演性生产的文化成为了东道主和游客进行互动的桥梁。可以说,在旅游的影响下,民族节庆中的东道主在基于真实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对文化进行舞台化的创作、加工及改编,赋予文化具有表演性,使其更适合在舞台上进行表演。在这样的表演性文化下,传统文化更加适合表演和传播,也更易于外来的他者理解和体验。东道主对本民族的民俗、歌舞、建筑及日常生活的文化所进行的表演展示,是东道主进行表演性生产的结果。其次,少数民族节庆旅游游客的表演性体验,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对表演性文化的凝视、与表演者的互动参与以及后节庆的分享行为。通过对游客表演性体验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第一,凝视是游客对东道主所呈现的表演性文化进行体验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方式。游客的凝视除了具有客观的凝视之外,还呈现出身体化的凝视。他们会借助现代设备如手机、相机、摄像机等对表演进行凝视,而这凝视的过程就是游客身体化凝视的一种体现,而其进行身体化凝视的过程在其他游客眼里,实际上也是一种凝视下的表演。第二,与表演者的参与互动是游客表演性体验最直接的呈现。游客作为旅游的主体,其在对表演性文化进行凝视消费的过程中,在节庆的氛围影响下,其也会通过身体的参与实践来进行自我的表演,游客进行自我表演的过程,就是一种表演性体验的外在体现,无论是在凝视表演过程中的身体律动,还是在参与表演过程中的身体参与,都是游客所进行一种自我表演,游客在进行表演性体验的实践。第三,后节庆旅游下,游客将自己在节庆旅游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等身体体验通过各种网络平台进行表演,其所进行的表演是一种无意识的表演,所呈现的内容是游客对旅游过程中的感受进行表演性生产的结果。最后,在少数民族节庆旅游中,东道主通过文化表演进行本民族文化的展现,在旅游中既给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又增添了节庆的内容和气氛,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同时,游客在凝视文化表演的过程中,也在进行身体化的凝视,通过身体在表演阈限空间中进行自我的表演。为此,东道主的呈现和游客的表演是相互影响的关系。游客的表演受到东道主所呈现的表演性文化和营造的表演氛围的影响,反过来,游客的体验则会影响到东道主的表演呈现。因此,可以说,少数民族节庆旅游中的表演性,不论是东道主所呈现的“是表演”的表演性,还是游客在表演阈限空间中所呈现的各种行为,通过身体所实践的“作为表演”的表演性,都是在东道主和游客进行协商的表演下,是东道主、表演者和游客进行积极互动下协商的表演性。旅游目的地是一个“大舞台”,是东道主和游客的共同在场,他们在旅游目的地中对对各种体验活动进行操演,对旅游目的地进行生产和消费。对于旅游目的地而言,东道主单一的存在构不成旅游目的地,只有游客进入到其中并进行“表演”体验,旅游目的地才有可能成为旅游地,“旅游舞台”才有可能真正出现。因此,在表演性转向的指导下,作为旅游研究者,我们不仅要关注游客如何对旅游地进行体验和消费,更要关注游客作为表演的主体,如何通过自身的表演来对旅游目的地进行生产,进而设计、生产和展示他们的旅游体验,旅游目的地是通过游客进行表演而生产出来的。因此,本研究关注旅游的表演性转向,关注游客的表演者身份,从而为旅游体验特别是游客体验研究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新的研究视角。

亚吉[7](2018)在《基于原真性的敖鲁古雅鄂温克旅游舞台化与商品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敖鲁古雅鄂温克人是我国境内鄂温克族极为特殊的一部分,随着旅游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涌入民族文化特色鲜明的地区去体验异域文化的真实性,对鄂温克民族旅游研究应吸取我国其他许多地方的民族理论研究滞后与旅游发展的实践,理论研究适度超前能够对鄂温克旅游业的发展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本文从旅游开发舞台化与真实性的方向进行研究,将针对敖鲁古雅鄂温克的旅游发展进行进一步的理论完善。

曹创[8](2018)在《体验视角下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真实性感知研究》文中指出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活动是民族文化的集中缩影,是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生产与生活智慧的产物,蕴含了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色,亦是民族社会生活的重要舞台。随着文化旅游的兴盛,节庆旅游凭借富含地区、民族文化特色的优势脱颖而出,节庆旅游作为一种文化活动,更是一种经济活动,节庆旅游的发展一方面刺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增加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知名度,另一方面导致了民族文化、节庆文化过于商业化、同质化等问题。体验经济时代背景下,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不断提升,追求一种个性的、独特的参与性消费,在文化旅游中,尤其民族文化旅游活动中,愈发追求感受民族文化氛围、体验“异文化”。旅游者不断增长的文化旅游需求和个性化的文化体验,要求民族地区的传统节庆旅游开发平衡文化真实性与商品化间的关系。石林县彝族火把节,云南省重要的传统节庆活动之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石林县彝族火把节的个案研究,探究石林县彝族火把节在旅游开发中的对文化要素的传承与商业化开发,探索较成功的平衡旅游开发中文化真实性与商品化间的关系的经验。以石林县彝族火把节为例,从三部分内容进行分析研究,第一部分主要分析了石林县彝族火把节文化要素、旅游发展概况以及旅游开发特征。作为一项文化活动,火把节凝聚了彝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行为模式、审美情趣,旅游开发下的火把节在原生火把节文本上增添了表演性与经济属性,成为石林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和文化品牌。第二部分分析游客对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节庆以及对石林县彝族火把节的文化真实性感知情况。以问卷调查形式,了解游客对传统节庆旅游开发中文化真实性的态度。第三部分以游客体验视角中对文化真实性的态度为基准,思考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真实保护与开发应遵循的原则,促进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节庆可持续发展。

杨曈玥[9](2018)在《石龙霸王鞭在旅游场域中的“表演现代性”》文中研究说明石龙霸王鞭是石龙民俗文化村的一张特色名片,在搬上表演舞台之后其表演形式和表演性质发生了改变,现在文艺队和霸王鞭传承人在旅游场域所展现的石龙霸王鞭是经过改编的新式霸王鞭,在其间新式霸王鞭表现出了明显的“表演现代性”。而这种“表演现代性”体现在制作自己的文化、在演出前后通过传播媒介构建“表演现代性”以及用标价的手段把文化变为以供消费的东西。同时“表演现代性”的三个表现,并不是断裂的存在,它们以合作式关系和循环式关系为核心链,共同作用于这场怀旧表演,并通过自身的表现特点和功能,共同构筑着民俗文化及表演者日常生活的更迭变化。归根结底,新式霸王鞭作为一种重塑的传统,在旅游场域中所呈现的“表演现代性”实质上是为了能够沿着“现代化”的轨迹,通过怀旧“传统”从而实现对“现代”的一种认同。这种认同集中在传播媒介、商品市场、文化精英等领域,具体表现为对媒介化现代性、对现实经济利益诉求以及对当地政府秩序化操作理念的认同。“表演现代性”中凸显的现代性,其背后延伸的意义不是对文化同一性的盲目追求,而是一个持有自身传承文化的统一群体在传统与现代相互交织的文化染缸中的自我反思过程,这样的现代性是他们自身意识的完整呈现,最终通过一系列的客观行为塑造了关于现代性的新解读。所以传统文化的再造,是“变”与“不变”互融交织构成的历史结局,而我们所要看到,也是亟待看到的正是“表演现代性”影响之下的文化再造及其传承背后的意义和问题。

穆柳梅[10](2018)在《现代性语境下苗族服饰博物馆化的研究 ——以丹寨县送陇村雅灰百鸟衣为例》文中提出现代性以科学主义与理性主义管理和规划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以社会进步和个人成功作为终极价值取向,以期实现社会永恒发展和物质财富的累积,从而导致冰冷的机械化生产取代了有温度的传统手工生产,并使人们长期处于一种浮躁、焦虑、不安的生活状态中。因此,在金钱至上与压抑的社会生活背景下,一部分人渴望到民族风情浓厚的他乡去寻找一种与其相对立的真实性体验,或能够得到被封存在传统里面的历史文物,并期翼借此回归到原真与自然。而另一部分人受资本力量的驱动,希望寻找到一种既轻松又容易赚取大量金钱的机会。为此,作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和民族特色鲜明的传统的苗族服饰得到不同社会主体的关注,他们对此进行收集、倒卖、珍藏、保留、展示、研究等,包括文化主体苗族居民本身,为了增加家庭经济收入、改善物质条件、享受现代性带来的福利,也积极主动地迎合了这场苗族服饰的收集运动。于是,在不同社会主体与文化主体之间产生了“购买”、“销售”的互动关系(即主体空间网络关系),而这种互动关系推动了该苗族服饰博物馆化的发展。为此,本文以贵州丹寨雅灰乡送陇村苗族服饰百鸟衣为案例,运用文献分析法、人类学田野调查法、参与式观察法、深度访谈法等质性研究方法,并借助文化真实性理论、社会建构理论、现代性理论,探讨丹寨县雅灰乡送陇村苗族服饰百鸟衣博物馆化的形成过程及其文化意义的变迁:首先,案例区雅灰百鸟衣原来的神圣化过程是其封闭的村落社会建构与民族自我建构的结果;其次,随着现代性的到来,案例区封闭而传统的村落社会被打开,雅灰百鸟衣经历了从原初“神圣化”的解构与现代“世俗化”再建构的过程,其身份经历了从传统“生活用品”到“市场交易品”的变化,发生了商业化、世俗化、博物馆化等现象;最后,在市场资本力量与文化真实性诉求的推动下,官方博物馆、私人博物馆(即文化经济人)、本族村民(包括普通村民与社区精英)、民族文化研究者、民族文化开发者(民族手工艺开发者)等社会主体建构了雅灰百鸟衣博物馆化背后的主体空间网络关系,而这一主体网络关系的建构过程,就是雅灰百鸟衣从一个偏远的小山村走向海内外并将其文化传播出去,和雅灰乡送陇村这个偏僻而封闭的地方与全球相联系的过程,亦是雅灰百鸟衣博物馆化的过程。因此,本文通过全面探析雅灰百鸟衣博物馆化背后的空间关系,有助于更加深刻地认识与了解民族服饰文化的变迁,并为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累积案例研究。

二、文化旅游之下的文化真实性与文化商品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文化旅游之下的文化真实性与文化商品化(论文提纲范文)

(1)民族旅游真实性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基于真实性的民族旅游研究内容述评
    1.1 民族旅游中真实性的内涵
    1.2 民族旅游发展对民族文化真实性的影响
    1.3 民族旅游中的旅游产品真实性研究
    1.4 民族旅游中旅游者的真实性感知研究
2 研究评价与展望

(2)基于CiteSpace的国内旅游商业化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数据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研究方法
2 分析与结果
    2.1 文献的基本特征
        2.1.1 发文量的时间分析
        2.1.2 作者与发文机构网络图谱特征
        2.1.3 发文期刊统计分析
    2.2 国内旅游商业化研究热点及趋势演进
        2.2.1 研究热点分析
        (1)文化原真性与文化保护传承
        (2)旅游商业化成因及解决措施
        (3)旅游开发与商业化
        (4)旅游商业化的影响
        2.2.2 突现词分析
3 结语
4 研究不足与展望

(3)民族旅游中东道主社区节日展演的真实性研究 ——以贵州布依族龙井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价值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四、研究对象与研究问题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问题
    五、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一)技术路线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一)真实(Truth)与真实性(Authenticity)
        (二)商品化
    二、理论基础
        (一)真实性理论
        (二)舞台真实理论
第二章 龙井村旅游发展概况
    一、青岩镇布依族龙井村概况
        (一)地理位置与建寨历史
        (二)教育卫生情况
        (三)旅游发展前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四)村内事物分工及村规民约
    二、青岩镇布依族龙井村旅游资源情况
        (一)自然旅游资源
        (二)人文旅游资源
    三、布依族龙井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龙井村旅游发展历程
        (二)东道主社区的旅游发展现状
第三章 布依龙井村节日展演概况
    一、龙井村节日梳理
    二、龙井村的节日展演情况
        (一)族群内的自娱自乐
        (二)旅游兴起后的成长阶段
        (三)现今成形调整阶段
    三、龙井村节日展演变迁情况
        (一)节日展演形式变迁
        (二)节日展演内容变迁
        (三)节日展演情感上的变迁
        (四)节日展演表达意义上的变迁
        (五)节日展演背景的变迁
第四章 主客对于节日展演真实性的理解
    一、旅游者对真实性理解
        (一)旅游者的构成
        (二)旅游者的理解
        (三)旅游者对节日展演舞台化真实性理解的影响
    二、东道主社区对真实性的理解
        (一)东道主社区的构成
        (二)东道主社区的理解
        (三)东道主节日展演真实性理解的影响
第五章 东道主社区避免节日展演真实性理解差异的思考
    一、东道主社区节日展演真实性理解产生差异的原因
        (一)节日展演队成员
        (二)普通村民
        (三)政府工作人员
        (四)布依文化传承人
        (五)农家乐老板
    二、避免东道主社区节日展演真实性理解差异的对策
        (一)准确把握龙井村文化根脉的发展规律和基本特征
        (二)合理引导东道主社区成员的价值偏好
        (三)运用“互联网+旅游”提高东道主社区识别市场需求信息的能力
        (四)培养复合型社区精英
        (五)板块式发展特色经济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附件
    附件1 访谈对象信息表
    附件2 半结构访谈提纲
    附件3 部分访谈录音整理

(4)真实性语境理论下的恩宁路永庆坊历史文化街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历史文化街区的真实性困境
        1.1.2 体验经济时代下的历史文化街区
        1.1.3 研究历史文化街区的新方法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历史文化街区
        2.1.2 真实性
    2.2 文化遗产真实性的研究综述
        2.2.1 国内外遗产领域研究综述
        2.2.2 国际宪章对于真实性的诠释
        2.2.3 小结
    2.3 关于旅游真实性的研究综述
        2.3.1 旅游真实性的研究脉络
        2.3.2 客观主义真实性
        2.3.3 建构主义真实性
        2.3.4 后现代主义真实性
        2.3.5 存在主义真实性
        2.3.6 小结
    2.4 关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研究脉络
    2.5 基于网络评价的历史文化街区游客形象感知国内研究综述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标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方法
    3.4 技术路线
第四章 恩宁路永庆坊历史文化街区客体真实性研究
    4.1 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历史
    4.2 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历程
    4.3 恩宁路永庆坊历史文化街区现状总体概况
    4.4 恩宁路永庆坊旅游客体真实性分析
        4.4.1 永庆坊物质价值元素分析
        4.4.2 永庆坊人文价值元素分析
第五章 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的游客主体真实性研究
    5.1 真实性理论中旅游主体与旅游客体关系概念的再梳理
    5.2 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旅游主体形象感知整体表现
        5.2.1 研究地选择
        5.2.2 研究思路
        5.2.3 研究步骤
    5.3 网络文本分析结果初步探讨
        5.3.1 评价数据时间分布
        5.3.2 评价数据高频特征词分析
        5.3.3 永庆坊游客点评社会网络与语义分析
        5.3.4 游客评价浏览次数及点赞数高的评价分析
    5.4 旅游主体认知形象分析
        5.4.1 旅游资源认知
        5.4.2 旅游活动认知
        5.4.3 环境认知
        5.4.4 整体氛围印象认知
    5.5 旅游主体情感形象认知
        5.5.1 建立情感分析词典
        5.5.2 总体情感评价高频词统计分析
        5.5.3 旅游消极感知因素的类属分析
    5.6 基于网络评价的永庆坊旅游真实性与满意度研究
第六章 不同真实性理论视角的案例地旅游真实性分析
    6.1 “客观真实性”视角下的案例地旅游真实性
    6.2 “建构真实性”视角下的永庆坊旅游真实性
    6.3 “存在主义真实性”视角下的永庆坊旅游真实性
    6.4 多理论综合视角下的案例地旅游真实性
第七章 真实性视角下历史文化街区更新建议
    7.1 重视历史文化街区的真实性
    7.2 控制文化商业化的尺度
    7.3 “绣花”式的微改造模式
    7.4 加强地方性与场所感
    7.5 多元的公众参与政策
    7.6 小结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舞台展演视野下泸沽湖摩梭家访文化商品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一)旅游活动中舞台展演相关研究
        (二)旅游真实性相关研究
        (三)旅游文化商品化研究
        (四)家访相关案例研究
    三、研究问题
    四、案例研究概况及选择
    五、研究思路
    六、研究意义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一、舞台展演理论
    二、舞台真实理论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泸沽湖摩梭家访舞台展演现状及多元建构解读
    一、泸沽湖摩梭文化舞台展演现状
    二、泸沽湖家访发展现状
        (一)政府最初推行家访的初衷
        (二)家访分布区域概况
        (三)摩梭家访的主要内容
        (四)摩梭家访户的条件
    三、家访舞台多元建构主体及表征
        (一)外地企业:家访的运营者
        (二)当地政府:家访的推行者
        (三)摩梭阿妹:家访讲解员
        (四)家访户居民:家访舞台提供者及配合表演者
        (五)旅游者:家访体验者及观众
        (六)旅行社与导游:家访的中介者
第三章 摩梭家访文化商品化表现研究
    一、家访讲解文本的内容分析
        (一)家访接待活动流程
        (二)基于内容分析的讲解文本解读
    二、家访讲解文本内容商品化表征
        (一)范式趋同的情景导入
        (二)相似度较高的讲解内容
        (三)较为一致的逻辑顺序
        (四)巧妙而统一的营销手段
第四章 基于民族志文本考察的讲解文本文化真实性与文化商品化对比研究
    一、讲解员文本与民族志文本对比分析
        (一)祖母屋文化
        (二)走婚文化
        (三)丧葬文化
        (四)成年礼
        (五)民族性格
        (六)生育文化
        (七)子女教育
        (八)银子功效
    二、家访文化符号商品化程度分析
        (一)文化符号商品化与真实性程度分析
        (二)家访文化符号类型分类
第五章 主客互动下家访舞台展演理论模型建构
    一、东道主与游客的主客凝视
    二、舞台展演理论下摩梭家访的主客互动及理论模型
        (一)家访展演的地点:祖母屋
        (二)介绍摩梭人际关系—以母系大家庭为主
        (三)源于民族志提炼的文化事件
        (四)场景化还原当地文化物品和礼品
    三、情感营销与场景消费—文化真实性到文化商品化的核心过渡
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启示
    三、讨论及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6)少数民族节庆旅游表演性研究 ——以广西三江侗族多耶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问题的确定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及论文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框架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综述法
        1.5.2 访谈法
        1.5.3 焦点小组法
        1.5.4 参与式观察
    1.6 本研究的创新点
        1.6.1 理论观点的创新
        1.6.2 研究视角的创新
第二章 旅游研究中的“表演性转向”
    2.1 旅游表演性的理论研究:溯源、发展及转向
        2.1.1 对“表演”概念的界定
        2.1.2 旅游学术中的“表演”研究
        2.1.3 从“凝视”转向“表演”:关注旅游的具身体验
    2.2 旅游表演性转向的理论基础
        2.2.1 表演理论
        2.2.2 具身性理论
        2.2.3 非表征理论
    2.3 旅游的表演性转向
        2.3.1 表演性理论
        2.3.2 旅游表演性研究述评
        2.3.3 旅游表演性转向
        2.3.4 旅游表演性转向的特征及对本研究的启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案例选择及资料分析
    3.1 案例地及案例选择的依据
        3.1.1 何谓典型案例
        3.1.2 案例地
        3.1.3 三江侗族多耶节的典型性
    3.2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地理背景
        3.2.1 三江侗族自治县所处的区位、水文及气候
        3.2.2 三江侗族自治县的自然景观资源
        3.2.3 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人文景观资源
    3.3 广西三江侗族多耶节概况
        3.3.1 多耶节简介
        3.3.2 多耶节旅游发展概况
    3.4 资料分析
        3.4.1 田野调查及资料收集
        3.4.2 资料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少数民族节庆旅游东道主的表演性生产
    4.1 传统文化的表演性呈现
        4.1.1 侗族传统歌舞文化
        4.1.2 侗族鼓楼、风雨桥等物质文化表演
    4.2 地方的表演性生产
        4.2.1 地方化表演:表演重塑地方
        4.2.2 表演化地方:地方表演性生产
    4.3 迎合游客需求的表演性
        4.3.1 传统文化的舞台化
        4.3.2 旅游演艺
    4.4 “作为表演”:侗族民俗及日常生活情境的表演性
    4.5 旅游影响下东道主表演性呈现的协商与建构
        4.5.1 真实与表演的协商
        4.5.2 表演性协商下的文化认同
        4.5.3 东道主表演性呈现的建构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少数民族节庆旅游游客的表演性体验
    5.1 东道主表演性呈现的游客体验
        5.1.1 表演性呈现的游客态度
        5.1.2 游客对表演性呈现的凝视
    5.2 表演性凝视过程中的主客互动
        5.2.1 互动体验活动的设计
        5.2.2 主客互动的表演性体验
    5.3 自我表演:游客体验的身体实践
        5.3.1 自我表演的基本场景
        5.3.2 游客体验的身体实践
    5.4 体验展演:旅游后的表演性呈现
    5.5 少数民族节庆旅游游客表演性体验的建构
        5.5.1 资料来源
        5.5.2 扎根理论分析
        5.5.3 少数民族节庆旅游游客表演性体验建构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少数民族节庆旅游东道主与游客的表演性协商
    6.1 游客的表演想象和验证
    6.2 东道主的表演诉求
        6.2.1 节庆举办的难度越来越大
        6.2.2 节目的表演性赋予:文化的选择
        6.2.3 迎合游客体验的表演
    6.3 “凝视”和“表演”:舞台呈现和游客想象
        6.3.1 表演者:侗族文化呈现的践行者
        6.3.2 游客想象:侗族文化表演的凝视
    6.4 “共同表演”:表演者与游客的互动
    6.5 协商主体
    6.6 本章小结
结论
    1.研究发现与结论
        (1)表演性是民族节庆文化旅游呈现的基础
        (2)民族节庆游客的体验是身体的表演性实践
        (3)民族节庆旅游表演性是一种融合的表演性
    2.研究贡献
    3.研究不足与展望
    4.管理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东道主访谈提纲
    附录二 游客访谈提纲
    附录三 受访东道主基本信息
    附录四 受访游客基本信息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基于原真性的敖鲁古雅鄂温克旅游舞台化与商品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鄂温克人的旅游开发
    (一) 鄂温克人的旅游开发现状
    (二) 鄂温克发展旅游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意义
二、鄂温克人旅游文化舞台化与本真性探讨
    (一) 本真性理论综述
        1. 舞台真实性理论的研究
        2. 舞台真实性与文化商品化
    (二) 鄂温克旅游文化舞台真实性与文化商品化探讨
        1. 舞台真实性与文化商品化矛盾
        2. 舞台真实性与文化商品化共生

(8)体验视角下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真实性感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对象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五、主要理论观点
第一章 石林县彝族火把节发展概述
    第一节 石林县彝族火把节文化要素分析
    第二节 石林县彝族火把节的旅游发展概况
第二章 体验视角下传统节庆文化真实性感知实证分析
    第一节 调查样本特征分析
    第二节 旅游者对石林县彝族火把节文化内涵感知分析
    第三节 游客对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真实性感知分析
    第四节 游客视角下的传统节庆文化真实性需求
第三章 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旅游开发的理性思考
    第一节 旅游开发中注重保护传统文化,保持文化特色
    第二节 传统节庆的旅游开发要注重游客旅游体验
    第三节 传统节庆活动旅游开发中文化真实性的建构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9)石龙霸王鞭在旅游场域中的“表演现代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基础
        1.旅游背景下的民俗文化表演研究综述
        2.理论基础——何为“表演现代性”
        3.小结
    (四)研究方法
一.作为石龙民俗文化村特色名片的霸王鞭
二.传统与现代的交织:新式霸王鞭的“表演现代性”
    (一)制作的文化:新式霸王鞭“表演性”和“真实性”的呈现
        1.传统霸王鞭的转变
        2.置于表演框架中的新式霸王鞭
        3.石龙霸王鞭表演存在的三种“真实性”形态
    (二)通过传播媒介构建的“表演现代性”
        1.示现媒介系统:在表演者和观众的“体验”互动中凸显“表演现代性”
        2.再现媒介系统:现代记忆的集中体现
        3.机器媒介系统:现代数字化手段对新式霸王鞭的浸染
    (三)通过符号化生产把文化变成以供消费的东西
        1.由地方政府主导的符号化生产:想象性重塑
        2.由文化精英实践的符号化生产:展示的经营者
        3.由开发公司建构的符号化生产:文化的炼金术
三.“表演现代性”三个表现之间的内在关系
    (一)合作式关系:三个表现共同构筑民俗文化及日常生活的变化
    (二)循环式关系:三个表现循序渐进互相影响
四.通过对“传统”的怀旧实现对“现代”的认同
    (一)传播媒介变为传承的介质:对媒介化的现代性的认同
    (二)“传统”在表演中被商品化:对现实经济利益诉求的认同
    (三)乡村文化精英的重构:对当地政府秩序化操作理念的认同
五.“表演现代性”视域下民俗文化现状的反思
    (一)民俗文化传承的“变”与“不变”
    (二)民俗文化的“夷平化”发展
    (三)过分迎合市场需求
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现代性语境下苗族服饰博物馆化的研究 ——以丹寨县送陇村雅灰百鸟衣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3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点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
2 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3 相关理论研究
    3.1 文化真实性理论
    3.2 社会建构理论
    3.3 现代性理论
4 研究区与研究对象
    4.1 研究区概况
    4.2 研究对象
        4.2.1 百鸟衣的制作材料及工艺流程
        4.2.2 雅灰百鸟衣的传承状况
        4.2.3 百鸟衣与传统节庆和民俗事项的关系
        4.2.4 雅灰百鸟衣文化的发展趋势
5 丹寨县送陇村雅灰百鸟衣文化的社会建构
    5.1 雅灰百鸟衣神圣化的社会建构
        5.1.1 神圣化内涵
        5.1.2 封闭村落的社会建构
        5.1.3 民族自我建构
    5.2 现代社会背景下雅灰百鸟衣文化世俗化的社会建构
        5.2.1 世俗化的内涵
        5.2.2 现代社会主体(他者)对百鸟衣世俗化的社会建构
        5.2.3 民族自我对百鸟衣世俗化的社会建构
6 现代性语境下雅灰百鸟衣博物馆化的形成机制
    6.1 博物馆化内涵
    6.2 雅灰百鸟衣博物馆化产生的原因
        6.2.1 资本与市场化的作用
        6.2.2 原真性的诉求
    6.3 地方与全球网络系统下的雅灰百鸟衣
        6.3.1 雅灰百鸟衣收藏主体及其作用机制
        6.3.2 百鸟衣收藏空间分布
7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四、文化旅游之下的文化真实性与文化商品化(论文参考文献)

  • [1]民族旅游真实性研究综述[J]. 孙聪林,邱扶东.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1(13)
  • [2]基于CiteSpace的国内旅游商业化研究进展[J]. 张颜玉,史春云,钱月祥. 中国名城, 2021(03)
  • [3]民族旅游中东道主社区节日展演的真实性研究 ——以贵州布依族龙井村为例[D]. 邓淑予. 贵州民族大学, 2020(07)
  • [4]真实性语境理论下的恩宁路永庆坊历史文化街区研究[D]. 吴家权.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5]舞台展演视野下泸沽湖摩梭家访文化商品化研究[D]. 张晗.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6]少数民族节庆旅游表演性研究 ——以广西三江侗族多耶节为例[D]. 方昌敢.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7)
  • [7]基于原真性的敖鲁古雅鄂温克旅游舞台化与商品化研究[J]. 亚吉. 当代旅游(高尔夫旅行), 2018(12)
  • [8]体验视角下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真实性感知研究[D]. 曹创. 云南大学, 2018(01)
  • [9]石龙霸王鞭在旅游场域中的“表演现代性”[D]. 杨曈玥. 云南大学, 2018(01)
  • [10]现代性语境下苗族服饰博物馆化的研究 ——以丹寨县送陇村雅灰百鸟衣为例[D]. 穆柳梅. 贵州师范大学, 2018(06)

标签:;  ;  

文化旅游下的文化真实性与文化商业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