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辨别平菇的优劣

如何辨别平菇的优劣

一、怎样鉴别平菇菌种的优劣(论文文献综述)

向巧[1](2021)在《滑菇次级代谢产物的挖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等真菌是抗生素以及农药的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之一,它里面含有的化合物具有结构新颖、活性显着等特点。滑菇(Pholiota nameko),属于担子菌门、层菌纲、伞菌目、球盖菇科、鳞伞属,又名光帽黄伞、滑子菇。滑菇具有材料来源广、菌种可以被分离培养等优点。本文以高等真菌滑菇(Pholiota nameko)为研究对象。文献报道滑菇浸膏、多糖、蛋白等还具有增强机体免疫、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通过本课题组其他成员前期对滑菇的研究发现滑菇属于敏感类真菌即改变它的发酵条件则可诱导其产生不同的次级代谢产物,并且滑菇发酵液中含有不同化学结构类型且活性显着的化学成分。为了充分发掘其产生次级代谢产物的潜力,探索其产生次级代谢产物所发的机制,我们从化学成分、代谢组学以及转录组学三方面对滑菇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深入挖掘,以期从中获得大量结构新颖、活性显着的次级代谢产物。(1)通过多种分离纯化手段,对不同发酵条件下得到的滑菇乙酸乙酯层浸膏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1)发酵条件:每升灭菌水含去皮土豆200 g,葡萄糖20 g,Mg SO4 1.5 g,KH2PO43g,VB1 10 mg,蛋白胨1.0g,用柠檬酸调p H至6.0~6.5。培养条件:24℃恒温,转速150 r/min,暗培养发酵25天。得到乙酸乙酯层浸膏27g,并从中分离鉴定出了一个新化合物:1-hydroxy-6-bromo-2,2,5,7-tetramethylindan。(2)发酵条件:大米和水(1:1.4),培养条件:室温静置,发酵45天。得到的滑菇发酵液的乙酸乙酯层浸膏62.1g,从中分离并鉴定出了5个化合物,它们分别是:(22E,24R)-Ergosta-7,22-dien-3β-ol(1)、(22E,24R)-5α,8α-Epidioxy-ergosta-6,22-dien-3β-ol(2)、β-Sitosterin(3)、(22E,24R)-ergosta-4,6,8(14),22-tetraen-3-one(4)、22E,24R)-Ergosta-4,6,8(14),22-tetraen-3-one(5)。(3)发酵条件:每升超纯水中加入葡萄糖5.00%、酵母粉0.50%、蛋白胨0.15%、Mg SO4和KH2PO40.05%,培养条件:24℃、150 r/min,摇床暗培养25-30天。得到乙酸乙酯层浸膏36g,从中分离鉴定出了4个已知化合物,它们分别为:Donacinol B(6)、Donacinol C(7)、Trichapargins A(8)、Trichapargins B(9)。(4)对从滑菇发酵液中分离出的单体化合物进行了初步的胰岛素的敏感性和降血糖活性研究。通过细胞实验,结果显示化合物8在10μM浓度下单独作用24小时后表现有一定活性;化合物7、化合物6、化合物9在10μM浓度下单作用24小时后表现无活性。(2)由于实验室的培养条件以及分离纯化手段的局限性,就使得我们想要从滑菇发酵液中分离得到那些本身含量就不多但化学结构新颖的化合物增加了困难。LC与高选择性、高灵敏度的MS/MS相结合,可对复杂样品进行实时分析,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能够准确定性定量。代谢组学分析主要目的是从生物样本中检测并筛选出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和统计学显着差异的代谢物,并以此为基础阐明生物体的代谢过程和变化机制。运用LC-MS/MS技术对滑菇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发酵液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从混合的样品中总共检测出七种类型的次级代谢产物,总共为342种代谢物。其中与我们比较感兴趣的的类型有:萜类(9种)、香豆素(15种)、其他类(64种)。对每组样品分别进行两两比对,筛选出它们两组间的不同差异代谢物,它们各组间依次筛选出的不同差异代谢物数目分别:231、211、230、199、133、211。通过对各组间筛选得出的差别性代谢物进行了分析,结果可以发现土豆配养基3中的代谢物含量最丰富,GP培养基的含量最差。并对它们两个间的差异代谢物进行了代谢通路分析。通过KEGG代谢途径分析,发现差异代谢物富集用于63条通路途径,其中与我们研究相关的通路途径有两条,它们为:代谢途径和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它们富集的差异代谢物的数目最多,分别为80、35个。(3)运用转录组测序对不同培养条件下滑菇发酵液菌丝体次级代谢产物进行深入研究,探索滑菇在不同发酵条件下产生不同次级代谢产物的发生机制,为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滑菇提供了理论基础。对不同培养条件下滑菇菌丝体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初步筛选出与次级代谢产物相关的差异基因:结果表明:将15480条Unigene序列通过Blast软件与公共数据库进行比对,从中获得注释的Unigene有10900个。对各组间的差异基因的进行了筛选,发现GP培养基vs大米培养基筛选出的差异基因数最多为:2450个,GP培养基vs土豆培养基筛选出的差异基因数最少为:1020个。通过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结果可以明确滑菇发酵液菌丝体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细胞组分、生物学过程和分子功能三大分类中的差异表达基因。最后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KEGG富集分析,确定了差异表达基因的显着富集通路,同时找出了差异表达基因参与的滑菇次级代谢产物有关通路途径,并在KEGG数据库中找到了与次级代谢产物有关通路所富集的基因数以及基因名。

史灵燕[2](2019)在《不同黑木耳品种种质鉴定及优良菌株筛选研究》文中认为食用菌市场菌种混乱问题日益严重,同物异名现象在黑木耳菌种市场屡见不鲜。本研究以24株北方地区主栽黑木耳菌株为试验材料,通过拮抗试验,酯酶同工酶测定、ISSR分子标记技术和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黑木耳菌株进行多相分类鉴定,确定其亲缘关系远近,进一步结合栽培试验,对不同黑木耳品种进行品比试验,筛选出适宜于北部山区栽培的黑木耳优良菌株。本研究试验结果如下:1.通过对供试栽培黑木耳菌株的拮抗试验结果表明,24个菌株的拮抗反应表现为隆起型、沟壑型和无拮抗反应3种情况。其中Aaj4,Aaj6,Aaj7,Aaj12,Aaj20,Aaj24,这六个菌株与其他菌株间的拮抗反应均表现为隆起型,从培养皿背部观察有褐色色素的分泌;这六个菌株之间菌丝平铺到一起,无拮抗反应;其他菌株之间部分存在沟壑型反应,部分无拮抗反应,从培养皿背部观察无色素分泌。2.使用酯酶同工酶技术鉴定24株黑木耳菌株遗传多样性的试验结果表明,24种黑木耳菌株共扩增出11种迁移率不同的酶带,且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当遗传系数为0.73时,可将24个黑木耳菌株分为两大类群,与拮抗试验结果吻合度较高。3.利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24个供试栽培黑木耳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试验中,以24株菌株基因组DNA为模板的扩增片段分子量在100-2 000 bp间总共扩增出133条多态性条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6条多态性条带,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0.56-1.0,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56时,可将24株黑木耳菌株划分为两大类群,聚类分析结果与拮抗试验结果、酯酶同工酶测定结果基本一致。4.通过ISSR分子标记对24个供试栽培黑木耳菌株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共扩增出67条清晰的DNA多态片段,大小介于0.2-2 kb,对扩增条带进行统计,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0.74-1.0,当遗传系数为0.85时,可将24个菌株分为两大类,其聚类分析结果与前三种鉴定方法的结果基本一致,为今后黑木耳的分类鉴定及遗传育种亲本的选配提供了理论依据。最终,筛选出19株黑木耳生产菌株为代表菌株,进行品比试验。用十字交叉法测定了不同菌株的母种菌丝生长速度和长势,同时在北部山区阜平地区采用吊袋栽培法测定了不同菌株的农艺性状、抗杂能力和产量,结果表明,菌株野森一代、黑丹一代、黑山、黑耳厚4等个菌株,在产量、出芽时期、出芽整齐度、耳片形状等方面均表现优异,适宜作为北部山区主栽品种。本研究为黑木耳遗传育种及生产上黑木耳菌株的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

李云梦[3](2018)在《平菇菌株提纯复壮技术应用效果研究》文中提出本试验以平菇“99”菌株为试验材料,采用组织分离、尖端分离、原生质体再生技术分别进行提纯复壮技术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试验共获得59个分离菌株,经过初步筛选得到19个优势菌株;进一步对19个优势菌株进行生理、生化、真实性及农艺性状等检测,获得了性状优良的提纯复壮菌株11个,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组织分离技术获得4个菌株,菌丝长速、漆酶活性等性状测定结果表明,4个复壮菌株在漆酶活性、生物学产量菌丝生长速度等方面均优于出发对照菌株;4个复壮菌株在酯酶同工酶和ISSR电泳图谱中与对照菌株无显着差异。综合农艺性状进行筛选获得三个优势复壮菌株,分别命名为“PoZ1”、“PoZ2”、“PoZ3”。(2)利用尖端菌丝分离技术获得3个分离菌株,菌丝长速、漆酶活性等性状测定结果表明,3个复壮菌株在漆酶活性、发酵液生物产量、生物学产量等方面均优于出发对照菌株;3个复壮菌株母种、栽培种菌丝日平均生长速度均快于出发对照菌株;有2个菌株在原种菌丝日平均生长速度快于出发对照菌株;3个复壮菌株在酯酶同工酶和ISSR电泳图谱中与对照菌株无显着差异。综合农艺性状进行筛选获得两个优势复壮菌株分别命名为“PoJ1”和“PoJ2”。(3)运用原生质体再生技术分离得到50个菌株,通过对50个菌株进行菌丝长速、菌丝颜色、菌落形态等筛选获得12个优势复壮菌株,进一步对12个复壮菌株的菌丝长速、漆酶活性等性状研究表明,10个复壮菌株母种菌丝和原种菌丝日平均生长速度显着优于对照菌株,6个菌株在栽培种菌丝日平均生长速度方面优于对照菌株,12个复壮菌株在漆酶活性、菌丝生物产量、第一潮菇产量等方面均优于出发对照菌株,12个复壮菌株在酯酶同工酶和ISSR电泳图谱中与对照菌株无显着差异。综合农艺性状进行筛选获得6个优势复壮菌株,分别命名为“Po11”、“Po23”、“Po26”、“Po30”、“Po45”、“Po46”,其中“Po45”菌株在菌丝长速、发酵液生物产量、第一潮菇产量等方面优于其他复壮菌株。(4)通过对三种复壮技术获得的菌株进行筛选比较。结果表明应用原生质体再生复壮技术提纯平菇菌株应用效果最佳,利用原生质体再生复壮技术获得复壮菌株在菌丝长速、漆酶活性、第一潮菇产量、农艺性状等方面都要优于组织分离与尖端分离复壮技术获得的菌株。

林辉[4](2017)在《芦竹种质资源、繁殖及其栽培食用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芦竹是适应性强、生物量大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可作饲草、生物质能源、水保植物等,具有良好的综合利用价值。本文对收集的不同地区和国家的芦竹进行了遗传特性分析和农艺性状分析;研究了不同温度对芦竹腋芽萌发的影响;不同位置的腋芽对萌发、幼苗及根系生长影响;不同氮肥使用量对芦竹幼苗及根系活力影响等。在芦竹的综合利用方面,进行了利用芦竹作为主要原料栽培平菇、毛木耳的研究,并对其营养成分进行分析和评价,主要结果如下:1.收集来自非洲和我国不同地区的8个芦竹资源,分别对其rDNA的ITS序列进行扩增及测定,通过比较序列间遗传距离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分析结果表明Lz2、Lz 3、Lz4、Lz 5的亲缘关系较近,Lz8与花叶芦竹亲缘关系较近,其余2种均聚类为独立分枝,亲缘关系较远。2.选取相同场所同时种植的不同地区的芦竹材料,分别测量其株高、叶长、叶片数、叶宽、茎粗、茎节数、节间距、丛重、单株重等农艺性状。通过分析比较各个芦竹品种的农艺性状,探索不同地区芦竹的区别。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的芦竹植株,在茎节数、分蘖、单株重、单丛重、光合参数、碳氮比等方面有显着差异,变异丰富,变异系数为14.55%~79.74%,其中单株重的变异系数最大,叶片数的变异系数最小。3.选取腋芽饱满的芦竹茎秆作为试验种茎,利用人工气候箱,设定不同的温度,研究分析不同温度条件下芦竹种茎的发芽率和以及Lz1的根系生长情况。结果表明,温度对芦竹腋芽的萌发及根系生长有显着影响。不同地区的芦竹,其腋芽萌发率不同。25℃~30℃的条件下,Lz 1的发芽率为96.67%~98.67%,Lz3的发芽率为80%~82.67%。30℃时,生长60d的芦竹Lz1幼苗,根系总长为60.89cm,根表面积为1.86cm2,根尖数为775个。4.芦竹苗期肥力的影响,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每试验处理氮肥施用量分别为12g、15g、18g、21g,定期记录地上部分生长情况,并于2个月后,测定不同处理芦竹幼苗的根系活力。结果:不同的氮肥使用量,对芦竹幼苗的生物量及根系活力有显着的影响,随着氮肥使用量的增加,芦竹幼苗生物量及根系活力逐渐增加,但增加至一定程度后开始下降。根据幼苗生物量及根系活力,芦竹幼苗生长期最佳的氮肥使用量为375 kg/hm2。5.芦竹栽培平菇的研究表明,不同的培养基配方对平菇菌丝的生长速度有极显着的影响,其中以Lz2为主要原料的配方菌丝生长最佳。芦竹栽培平菇的最佳配方为:芦竹(Lz2)78%,麸皮15%,玉米粉5%,碳酸钙2%;芦竹栽培平菇与五节芒栽培平菇的生物转化率分别为89.72%和88.12%;芦竹栽培平菇的蛋白质为32.6%,氨基酸总量为24.29%,其中必需氨基酸占35.32%;通过CS与AAS分析,芦竹栽培平菇蛋白质的第一限制氨基酸为甲硫氨酸,氨基酸指数(EAAI)为0.82。通过统计分析,芦竹与五节芒栽培平菇在质量和产量方面无明显差异。6.芦竹栽培毛木耳的研究表明,不同培养基配方对毛木耳菌丝的生长速度有极显着的影响。芦竹栽培毛木耳的最佳配方为:芦竹(Lz 2)58%,芒萁20%,麸皮15%,玉米粉5%,石膏2%;生物转化率为112.83%;蛋白质为15.6%,氨基酸总量为11.77%(必需氨基酸占38.66%);通过CS与AAS分析,第一限制氨基酸为甲硫氨酸,氨基酸指数(EAAI)为0.87,为良好的蛋白源。通过统计分析,芦竹与五节芒栽培毛木耳在质量和产量方面无明显差异。

郑伟[5](2017)在《平菇优良菌株的选育及评价》文中提出本试验收集了冀中南地区33个平菇栽培菌株,通过酯酶同工酶、ISSR分子标记分析、拮抗试验以及出菇试验,对33个平菇栽培菌株进行了生理生化和分子标记鉴定。在此基础上,选取了生产性状优劣互补的“99”、“680”和“双抗”三个菌株作为亲本。通过单孢杂交配对和原生质体融合,共获得176个杂交子代菌株,并对其进行一些列筛选试验,旨在获得平菇优良菌株。1.通过拮抗测定、ISSR分子生物标记分析和酯酶同工酶酶谱为依据,将供试菌株分为7大类,其中栽培量最大的是以“89”、“99”和“双抗黑平”为代表的三大类菌株。2.通过单孢分离技术分离了三个菌株的担孢子,得到“99”单核体2个,“680”单核体5个,“双抗”单核体3个。选取菌丝生长较快的亲本“99”和“680”单核菌丝分别与“双抗”单核菌丝进行了两两杂交配对,得到21个杂交组合菌株。3.根据锁状联合有无进一步确定杂交子,筛选出了10个优良杂交子,采用拮抗、酯酶同工酶及出菇等方法对融合子进行了进一步鉴定和评价分析。10个杂交子均与亲本有明显的拮抗线,且具有两亲本菌株的典型酯酶同工酶条带,确定是杂交菌株,以此为依据进一步筛选出了4个平菇优良杂交子,都具备出菇能力,分别编号为“Pz945”,“Pz935”,“Pz675”,“Pz6115”。4.同时制备平菇优良品种“99”和“双抗”原生质体,并分离了单核体进行融合。得到融合子155个,根据锁状联合有无进一步确定融合子,通过菌丝长势筛选出14个长势较好的融合。

王平[6](2016)在《平菇菌种优劣鉴别》文中研究表明平菇菌种的质量是影响产量的关键。优良的平菇菌种,菌丝粗壮抗病,能广泛适应多种代用栽培料,出菇早,菇形好,产量高。在选购菌种时,不但应选择菌丝生长快、抗逆性强、出菇早、产量高、香味浓的品种,还应了解该菌种对温度、营养、氧气、湿度、酸碱度等条件的要求,

张亚娇[7](2015)在《白灵菇原生质体育种及远缘杂交育种的研究》文中提出为了能选育出产量高、品质好、生长周期短、适应性较广的白灵菇新品种,本试验采用原生质体再生无性系、原生质体紫外诱变育种以及白灵菇与杏鲍菇远缘杂交育种的方法对白灵菇菌种进行改良,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建立了白灵菇原生质体高效制备与再生体系。本试验运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从培养基种类、酶浓度、酶解时间、酶解温度、菌龄以及稳渗剂种类六个方面确立了白灵菇原生质体最佳制备条件为:加富PD液体培养基培养7d的菌丝,在以MgSO4.7H2O为稳渗剂配制2%浓度的溶壁酶条件下,30℃酶解2h,原生质体得率为37.75×106个/mL。最佳再生条件:选择蔗糖为稳渗剂的再生培养基,再生率可达0.89%。2.利用原生质体再生无性系及其紫外诱变育种技术,筛选得到一株经紫外照射10 s的菌株“10s n29”,该菌株商品性好、生长周期短、产量高且出菇整齐度高,经RAPD技术验证是一株优良变异菌株。3.应用RAPD、ISSR和SRAP分子标记技术从遗传差异分析白灵菇和杏鲍菇的亲和性,结果表明白灵菇与杏鲍菇菌株间的遗传差异和二者的亲和性有一定的关系,白灵菇第一类菌株与杏鲍菇每一类菌株的亲和性都高,杏鲍菇第三类菌株与白灵菇每一类菌株的亲和性都高。4.白灵菇单孢与杏鲍菇单孢菌株间能发生单向或双向核迁移。运用ITS-RFLP和EF1a-RFLP技术从细胞核以及细胞质水平证明白灵菇与杏鲍菇远缘杂交得到的杏白灵双向核迁移菌株是真正意义上的杂交子,但不能区别这些异质同核的杏白灵菌株间的差异。5.杏白灵杂交子经出菇试验发现有的性状偏向白灵菇、有的偏向杏鲍菇、有的介于两者之间,但它们的生长周期都短于白灵菇,可作为白灵菇的速生优质菌株。

韩芹芹[8](2012)在《平菇菌种液氮保藏技术的优化及保藏效果鉴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食用菌菌种保藏方法众多,其中液氮保藏是一种安全有效且能长期保藏菌种的方法。但是液氮保藏过程中的降温方式、保护剂及解冻方式等环节都影响到菌种保藏效果。为了更好地保存食用菌种质资源,需要系统研究菌种液氮保藏过程中的各环节,并对保藏后的菌种进行保藏效果的鉴定,以期为菌种液氮保藏方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本实验选择皖平菇1号和新平400的原种为实验材料,设计降温方式、保护剂及解冻方式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对高温型和低温型的两个平菇菌种的液氮保藏技术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并鉴定菌种的液氮保藏效果,主要测定菌丝体生长指标、子实体形态学指标及产量、子实体粗蛋白以及可溶性糖含量、子实体酯酶同工酶谱和SRAP分子标记分析,通过以上指标鉴定其遗传稳定性,以期找到平菇菌种液氮保藏的适宜条件,也为其它菌种的液氮保藏提供一些有利的借鉴。主要结论如下:(1)液氮保藏对皖平菇1号和新平400菌丝体生长指标影响最小的处理均为不加保护剂直接将菌种放入液氮,3840℃水浴快速解冻的条件组合。保护剂和解冻方式是产生影响的两个主要因素,降温方式为次要因素;(2)液氮保藏对皖平菇1号子实体形态学指标、子实体产量产生影响最小的处理组合均为A1B1C3,保护剂为主要影响因素;对新平400以上各指标影响最小的处理均为A3B2C3,解冻方式为主要影响因素。(3)液氮保藏对皖平菇1号和新平400子实体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不同。对皖平菇1号可溶性蛋白影响最小的处理为A1B2C1,保护剂为主要影响因素,对可溶性糖影响最小的处理为A1B1C3,解冻方式为主要影响因素;对新平400子实体可溶性蛋白影响最小的处理为A3B1C1,降温方式为主要影响因素,对可溶性糖影响最小的处理为A2B2C1,保护剂为主要影响因素。(4)液氮保藏对两个菌株遗传稳定性没有明显影响,子实体酯酶同工酶谱产生少量差异,试验所选两个处理组合(皖平菇1号为A1B1C3和A3B3C2,新平400为A2B3C3和A1B1C2)的子实体DNASRAP扩增产物经电泳分析,部分引物出现少量特异性条带,这可能是由于真菌本身变异性较大所致,也有可能是因为在液氮保藏的过程中,低温环境导致了某些抗性基因的变化,这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5)液氮保藏后皖平菇1号酯酶同工酶谱平均每个处理出现2.9条不同的酶带,新平400平均每个处理出现4.8条不同酶带,SRAP分析皖平菇1号两个处理共出现10条差异条带,新平400共出现23条差异条带。皖平菇1号两个处理出现的特异性条带数在总条带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1.8%,新平400两个处理分别为11.7%和10.7%。所以,液氮处理后,高温型菌株皖平菇1号遗传稳定性比低温型菌株新平400受影响小,而同一菌株的两个处理受影响情况相差不大。高温型平菇菌种对液氮低温环境的抵抗力更强。

刘国宇[9](2012)在《耐高温型平菇菌株筛选与关键栽培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辽宁地区夏季平菇的栽培面积不断扩大,栽培品种不断增多。但是由于夏季温度过高,昼夜温差小,缺乏优良的高温型平菇品种,以及栽培管理技术掌握的片面,导致夏季平菇生产频频出现失败,特别是辽宁地区每年的6月中旬至8月初期,市场上平菇数量紧缺,且品质不好,因此高温型平菇菌株的筛选与栽培技术的研究已经刻不容缓。本论文针对引进的11个平菇菌株进行筛选。通过一级种、二级种菌丝耐高温试验,对菌丝在高温条件下的长势、生长速度及污染率做了记录、测量和分析,同时结合高温出菇试验对菌丝长势、污染率及现蕾期、转潮期、子实体产量、品质、色泽等进行了综合比较和差异显着性分析,结果表明菌株P9(LN-3)菌丝耐高温性强,在32℃的环境中,菌丝生长速度快、长势好、颜色浓白,抗杂菌能力强;生物学性状表现为子实体菌盖平均直径达到8.45cm,平均厚度1.52cm,呈灰色,菌褶细密洁白。以筛选出的产量高、质量优的耐高温平菇菌株“LN-3”为试验菌株,研究了高温条件下关键栽培技术。确定了最佳培养基配方为玉米芯42%、棉籽壳20%、木屑20%、麦麸10%、稻糠5%、豆饼粉3%,另加适量石灰和石膏,分别占主料总重量的3%和1%;培养基最佳含水量为65-70%;确定了最佳灭菌时间对菌袋成功率和节能情况的影响,当灭菌时间达到12h,菌袋成功率接近100%,用煤量为321kg,而灭菌时间再延长,菌袋成功率没有变化,但用煤量增多,浪费能源;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夏季高温期菌袋摆放密度,即摆放四层、袋袋间距为1cm、垛垛间距为60cm,同时结合适时的通风,加大空气流动,能够在有效利用空间面积和成功率上找到平衡点;结合大量的栽培试验确定最佳的环境因子指标,平菇发菌期的最适宜温度为21-25℃、空间相对湿度60-70%,菌丝在长至菌袋1/3后,通过扎眼透气的方法来增加菌袋内的氧气含量,通过试验,菌袋扎眼数量最适宜的是20个。子实体生长期的温差刺激达到8-10℃以上,空间相对湿度维持在85-90%。在高温期平菇生产中病虫害及杂菌的综合防治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到平菇的成败、产量和质量。病虫害及杂菌的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随时发现病虫害和杂菌随时处理,避免传播扩散造成大面积的污染,在管理中注意适时的通风,适当控温控湿,保持菇房室内外的卫生等,尽量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必要时辅以化学防治,避免产生药物残留,保证食品安全。

张丽蓉[10](2011)在《草菇菌种质量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草菇的生物学效率约为20%,明显低于其他食用菌,而菌种是草菇生产中的重要生产资料之一,草菇菌种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出菇的产量与质量。本研究以屏优一号、V0023、V尤溪三个草菇菌株为材料,从菌种制作、菌种纯度、菌种活力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初步建立了一套草菇菌种质量控制技术。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菌种制作以三个菌种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的草菇栽培种配方、含水量、酸碱度、培养温度、保藏时间对出菇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棉子壳85%、麸皮10%、过磷酸钙1%、石灰4%、含水量62%配方产量最高;草菇菌种的最适合含水量为59%-62%;草菇菌种最适合添加4%-6%石灰;培养温度为21℃-24℃草菇菌种生长速度缓慢,27℃-36℃菌种生长很快,但21℃- 36℃培养的草菇菌种出菇产量无差异;随着菌种保藏时间的增大,草菇产量严重下降。2菌种纯度以三个草菇菌株为材料,分别从细菌、病毒、霉菌三个方面检测。细菌检测中,向草菇正常菌种瓶中接种不同浓度的细菌,使之形成隐性污染,再采用平板划线法、液体培养法和煮沸-PCR法进行隐性污染检测和三种方法灵敏度检测,结果表明:三种方法均能用于草菇菌种隐性细菌污染检测;平板划线法和煮沸-PCR法检测的极限浓度为到104个/g菌种;液体培养法检测的极限浓度达到103个/g菌种。病毒的检测采用提取dsRNA技术并用酶解法验证,结果表明:阳性对照中能检测到dsRNA,而三株草菇经酶解均无条带,因此,三株草菇菌株均未感染病毒,dsRNA法能用于检测草菇菌种是否感染病毒。霉菌检测可采用平板法,此法的检测极限浓度为每克菌种中有100个孢子。3菌种活力通过制备不同保藏时间的草菇菌种,测定了几种与菌种老化相关的指标,结果表明:菌种的萌发速度、纤维素酶活性、多酚氧化酶活性、丙二醛含量、细胞核数目、有核细胞比例以及菌种总RNA提取结果与保藏时间及产量呈显着相关性,可以作为反映草菇菌种活力的指标;而淀粉酶活性、蛋白酶活性、木聚糖酶活性、pH值、酸性磷酸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与保藏时间及产量无显着相关性,不能作为反映草菇菌种活力的指标。

二、怎样鉴别平菇菌种的优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怎样鉴别平菇菌种的优劣(论文提纲范文)

(1)滑菇次级代谢产物的挖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食药用真菌的研究现状
        1.1.1 食药用真菌有效成分及其药理作用
        1.1.2 食药用菌的发展现状
    1.2 食药用真菌的发酵历史及应用
        1.2.1 食药用真菌的发酵历史
        1.2.2 食药用真菌深层发酵的应用
    1.3 LC-MS/MS联用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1.3.1 LC-MS/MS的发展
        1.3.2 LC-MS/MS的应用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滑菇发酵液化学成分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种子液的制备
        2.3.2 培养基的配制
        2.3.3 接种与培养
        2.3.4 萃取
    2.4 滑菇乙酸乙酯层的分离与纯化
        2.4.1 滑菇浸膏的分离与纯化
        2.4.2 部分化合物分离纯化示意图
    2.5 实验结果与结构鉴定
        2.5.1 实验结果
        2.5.2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及波普数据
    2.6 滑菇中部分单体化合的降血糖活性研究
        2.6.1 前言
        2.6.2 实验方法
        2.6.3 .判断依据
        2.6.4 .初筛结果
        2.6.5 结论
    2.7 小结
第三章 不同发酵条件滑菇发酵液LC-MS分析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不同培养基的制备
        3.3.2 接种与培养
        3.3.3 发酵液的处理
    3.4 LC-MS法分析不同条件下的发酵代谢产物
        3.4.1 样品前处理
        3.4.2 色谱质谱采集条件
        3.4.3 代谢物定性定量分析
        3.4.4 差异代谢物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不同培养条件滑菇发酵液菌丝体转录组分析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种子液的制备
        4.3.2 四种发酵条件
        4.3.3 接种与培养
        4.3.4 发酵液的处理
    4.4 四种滑菇发酵液转录组测序分析
        4.4.1 样品采集和制备
        4.4.2 序列组装
        4.4.3 Unigene的获得及其分析
    4.5 结果与分析
        4.5.1 测序信息统计
        4.5.2 转录组测序数据组装
        4.5.3 Unigene功能注释
        4.5.4 Unigene的NR注释
        4.5.5 差异表达分析
        4.5.6 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富集
        4.5.7 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
    4.6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Ⅰ 化合物10的谱图
附录Ⅱ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2)不同黑木耳品种种质鉴定及优良菌株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黑木耳概述
        1.1.1 黑木耳生物学特征
        1.1.2 黑木耳的分布及生态习性
        1.1.3 食用菌及黑木耳的营养价值
        1.1.4 黑木耳的栽培历史
        1.1.5 黑木耳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2 食用菌市场菌种质量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1.2.1 食用菌菌种质量存在的问题
        1.2.2 食用菌菌种质量与菌种管理的对策
    1.3 黑木耳种质资源遗传分析方法及研究进展
        1.3.1 传统的生物学方法
        1.3.2 .生化标记:酯酶同工酶
        1.3.3 DNA分子标记
    1.4 液体发酵菌种技术在食用菌上的应用
    1.5 吊袋栽培技术在木耳属的应用
    1.6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7 技术路线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黑木耳菌株生理特性、多样性研究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试验试剂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供试培养基制备
        2.2.2 菌丝活化
        2.2.3 对峙培养法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2.3.1 拮抗测定结果
        2.3.2 小结
第3章 酯酶同工酶多样性分析
    3.1 试验材料
        3.1.1 供试菌株
        3.1.2 试剂、仪器与设备
        3.1.3 试剂的配制
    3.2 酯酶同工酶方法
        3.2.1 菌丝体培养
        3.2.2 凝胶制备
        3.2.3 点样
        3.2.4 电泳
        3.2.5 染色
        3.2.6 拍照统计
    3.3 试验结果分析
        3.3.1 酶谱多样性
        3.3.2 聚类分析
        3.3.3 小结
第4章 黑木耳菌株SRAP标记分析
    4.1 供试菌株
    4.2 试剂、设备及仪器
    4.3 黑木耳菌株DNA的提取
        4.3.1 DNA提取方法
        4.3.2 DNA质量检测
    4.4 黑木耳引物设计
    4.5 黑木耳SRAP-PCR扩增条件
    4.6 引物筛选
    4.7 水平琼脂糖凝胶电泳
    4.8 数据分析
    4.9 试验结果与分析
        4.9.1 DNA提取结果
        4.9.2 引物筛选结果
        4.9.3 引物扩增结果
        4.9.4 基于SRAP分子标记的遗传距离、聚类分析
        4.9.5 小结
第5章 黑木耳菌株ISSR标记分析
    5.1 供试菌株
    5.2 试剂、设备及仪器
    5.3 黑木耳菌株DNA的提取
    5.4 黑木耳引物设计
    5.5 黑木耳ISSR-PCR扩增条件
        5.5.1 PCR扩增反应体系
        5.5.2 扩增程序
    5.6 引物筛选
    5.7 水平琼脂糖凝胶电泳
    5.8 数据分析
    5.9 试验结果与分析
        5.9.1 引物筛选结果
        5.9.2 引物扩增结果
        5.9.3 基于ISSR分子标记的遗传距离、聚类分析
        5.9.4 小结
第6章 优良菌株筛选研究
    6.1 试验菌株
    6.2 培养基配方
    6.3 菌丝生长速度和生长势的测定
    6.4 出菇管理
        6.4.1 菌种制作
        6.4.2 打孔催芽,吊袋入棚
        6.4.3 吊袋式栽培
        6.4.4 栽培管理
        6.4.5 试验地点及记录内容
    6.5 试验结果与分析
        6.5.1 母种生理特性
        6.5.2 不同黑木耳菌株出耳性状比较
        6.5.3 木耳菌株抗杂情况
        6.5.4 不同黑木耳菌株产量情况分析
    6.6 小结
结论与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附录

(3)平菇菌株提纯复壮技术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平菇概述
        1.1.1 平菇的地位及特性
        1.1.2 平菇的食药用价值
        1.1.3 平菇的栽培现状
    1.2 菌种退化
        1.2.1 菌种退化概念及表现
        1.2.2 引起菌种退化的原因
    1.3 菌种老化
        1.3.1 菌种老化概念及表现
        1.3.2 菌种老化的原因
    1.4 菌种提纯复壮
        1.4.1 菌种提纯复壮的措施
        1.4.2 菌种提纯复壮技术
    1.5 菌种质量检测
        1.5.1 菌种质量概括
        1.5.2 菌种质量检测的方法
    1.6 研究的技术路线、目的和意义
        1.6.1 研究目的意义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组织分离复壮技术应用研究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供试培养基
        2.1.3 供试试剂及配制
        2.1.4 主要仪器及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组织分离法
        2.2.2 平板菌丝长速测定
        2.2.3 原种菌丝长速测定
        2.2.4 栽培种菌丝长速测定
        2.2.5 液体发酵液生物产量测定
        2.2.6 漆酶活性测定
        2.2.7 出菇试验
        2.2.8 遗传差异检测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组织分离
        2.3.2 组织分离复壮菌株母种长速与漆酶活性测定
        2.3.3 组织分离复壮菌株原种长速测定
        2.3.4 组织分离复壮菌株栽培种长速与漆酶测定
        2.3.5 组织分离复壮菌株发酵液生物产量与漆酶测定
        2.3.6 组织分离复壮菌株农艺性状
        2.3.7 组织分离复壮菌第一潮菇产量测定
        2.3.8 组织分离复壮菌株真实性检测
    2.4 小结
第三章 尖端分离复壮技术应用研究
    3.1 试验材料
        3.1.1 供试菌株
        3.1.2 供试培养基及制备
        3.1.3 供试试剂及配制
        3.1.4 主要仪器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尖端菌丝分离法
        3.2.2 母种菌丝长速测定
        3.2.3 原种菌丝长速测定
        3.2.4 栽培种菌丝长速测定
        3.2.5 复壮菌株发酵液生物产量测定
        3.2.6 复壮菌株漆酶活性测定
        3.2.7 复壮菌株出菇验证
        3.2.8 复壮菌株真实性检测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尖端分离
        3.3.2 尖端分离复壮菌株母种长速与漆酶活性测定
        3.3.3 尖端分离复壮菌株原种菌丝生长速度测定结果
        3.3.4 尖端分离复壮菌株栽培种长速与漆酶活性测定
        3.3.5 尖端分离复壮菌株发酵液生物产量与漆酶测定
        3.3.6 尖端分离复壮菌株农艺性状
        3.3.7 尖端分离复壮菌株第一潮菇产量测定
        3.3.8 尖端分离菌株真实性检测
    3.4 小结
第四章 原生质体再生复壮技术应用研究
    4.1 试验材料
        4.1.1 供试菌株
        4.1.2 供试培养基及制备
        4.1.3 供试试剂及配制
        4.1.4 主要仪器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出发菌株的原生质体的制备再生与再生菌丝初步筛选
        4.2.2 母种菌丝长速测定
        4.2.3 原种菌丝长速测定
        4.2.4 栽培种菌丝长速测定
        4.2.5 复壮菌株发酵液生物产量测定
        4.2.6 复壮菌株漆酶活性测定
        4.2.7 复壮菌株出菇验证
        4.2.8 复壮菌株真实性检测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原生质体的制备
        4.3.2 原生质体再生菌株筛选
        4.3.3 原生质体再生复壮菌株母种长速度与漆酶活性测定
        4.3.4 原种长速测定
        4.3.5 原生质体再生复壮菌株栽培种长速与漆酶活性测定
        4.3.6 原生质体再生复壮菌株发酵液生物产量与漆酶活性测定
        4.3.7 原生质体再生复壮菌株农艺性状比较结果
        4.3.8 原生质体复壮菌株第一潮菇产量测定
        4.3.9 原生质体再生复壮菌株真实性检测
    4.4 小结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4)芦竹种质资源、繁殖及其栽培食用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 芦竹种质资源研究与进展
        1.1 芦竹的种属及其分布
        1.2 芦竹的农艺性状
    2 芦竹繁殖的研究与进展
        2.1 芦竹的传统繁殖方式
        2.2 芦竹的组培快繁
        2.3 氮肥对芦竹苗期生长的影响
        2.4 温度对芦竹腋芽萌发的影响
    3 芦竹的利用与研究
        3.1 芦竹综合利用价值
        3.2 平菇的研究进展及利用价值
        3.3 毛木耳栽培及应用前景
    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 芦竹种质资源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基因组DNA的提取
        1.3 序列扩增及测定
        1.4 芦竹品种序列比对及遗传距离分析
        1.5 芦竹品种系统发育树构建
    2 结果与分析
        2.1 PCR扩增产物检测
        2.2 序列分析
        2.3 遗传距离分析
        2.4 系统发育分析
    3 讨论
第三章 芦竹不同品种农艺性状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芦竹农艺性状的测定
        1.4 芦竹碳氮比的测定
        1.5 芦竹主要营养成分测定
        1.6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地区的芦竹主要农艺性状
        2.2 不同地区的芦竹光合参数比较
        2.3 芦竹主要营养成分分析研究
        2.4 不同地区芦竹碳氮比分析研究
    3 讨论
第四章 芦竹扦插繁殖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2 研究方法
        2.1 温度对芦竹发芽率的影响
        2.2 温度对芦竹根系生长的影响
        2.3 同一种茎不同位置腋芽对发芽的影响
        2.4 不同地区对芦竹腋芽生长的影响
        2.5 不同氮肥对芦竹苗期地上部分生长的影响
        2.6 不同氮肥对芦竹苗期地下部分生长的影响
        2.7 不同氮肥对芦竹主要营养成分的影响
        2.8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温度对芦竹发芽率的影响
        3.2 同一种茎不同腋芽对发芽率的影响
        3.3 不同地区的芦竹对发芽率的影响
        3.4 温度对芦竹根系生长的影响
        3.5 不同氮肥对芦竹苗期地上部分生长情况的影响
        3.6 不同氮肥对芦竹苗期地下部分生长情况的影响
        3.7 不同氮肥对芦竹主要营养成分的影响
    4 讨论
第五章 芦竹栽培平菇及其主要营养成分的研究
    1 试验材料
        1.1 供试菌株
        1.2 试验所用主要仪器设备
    2 试验方法
        2.1 不同地区芦竹栽培平菇菌丝生长试验
        2.2 芦竹栽培平菇试验
        2.3 芦竹栽培平菇主要营养成分分析
        2.4 芦竹栽培平菇子实体蛋白质营养评价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配方菌丝生长结果
        3.2 芦竹栽培平菇栽培试验结果
        3.3 芦竹栽培鲜平菇主要营养成分结果
        3.4 不同培养料的平菇子实体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3.5 芦竹栽培平菇子实体蛋白质营养评价
        3.6 芦竹栽培平菇子实体必需氨基酸指数
    4 讨论
        4.1 芦竹栽培平菇培养基配方筛选
        4.2 芦竹栽培平菇试验
        4.3 芦竹栽培平菇主要营养成分
第六章 芦竹栽培毛木耳及其主要营养成分的研究
    1 试验材料
        1.1 供试菌株
        1.2 试验所用主要仪器设备
    2 试验方法
        2.1 芦竹栽培毛木耳菌丝生长试验
        2.2 芦竹栽培毛木耳试验
        2.3 芦竹栽培毛木耳主要成分分析
        2.4 毛木耳子实体蛋白质营养评价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配方菌丝生长结果
        3.2 芦竹栽培毛木耳栽培试验结果
        3.3 芦竹栽培鲜毛木耳主要成分分析结果
        3.4 不同培养料的毛木耳子实体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3.5 芦竹栽培毛木耳子实体蛋白质营养评价
        3.6 芦竹栽培毛木耳必需氨基酸指数
    4 讨论
        4.1 芦竹栽培毛木耳培养基配方筛选试验
        4.2 芦竹栽培毛木耳试验
        4.3 芦竹栽培毛木耳主要营养成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平菇优良菌株的选育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平菇的概述
        1.1.1 平菇的分类及特性
        1.1.2 平菇的营养价值
        1.1.3 平菇的栽培现状
    1.2 食用菌的概述
        1.2.1 食用菌的育种方法
        1.2.2 选择育种
        1.2.3 诱变育种
        1.2.4 杂交育种
        1.2.5 原生质体融合育种
    1.3 食用菌研究中杂交育种应用
        1.3.1 杂交育种的特点
        1.3.2 杂种优势
        1.3.3 杂交育种的一般程序
        1.3.3.2 单孢分离
        1.3.3.3 配对杂交
        1.3.3.2 优良菌株筛选与鉴定
    1.4 同工酶技术的概述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及来源
        2.1.2 供试培养基
        2.1.2.1 拮抗试验、同工酶电泳和RAPD分析培养基:
        2.1.2.2 麦粒种原种培养基
        2.1.2.3 出菇试验培养基
    2.2 出菇试验
    2.3 拮抗试验
    2.4 酯酶同工酶电泳
        2.4.1 供试菌株及其来源
        2.4.2 菌丝体培养及样品处理
        2.4.3 试剂配制
        2.4.4 凝胶制备
        2.4.5 电泳
        2.4.6 酯酶(EST)染液配制及染色
        2.4.7 分析
    2.5 ISSR分析
        2.5.1 供试菌株
        2.5.2 菌丝体培养及收集
        2.5.3 供试试剂
        2.5.4 DNA提取
        2.5.4.1 DNA提取方法
        2.5.5 DNA质量的检测
        2.5.6 反应体系
        2.5.7 反应条件
        2.5.8 电泳
        2.5.9 数据处理
    2.6 平菇夏季菌株品比筛选出菇试验
        2.6.1 供试菌株
    2.7 平菇早秋菌株品比筛选出菇试验
    2.8 平菇优良品种杂交选育
        2.8.1 孢子单核菌丝分离
        2.8.1.1 多孢分离
        2.8.1.2 单孢分离
        2.8.1.3 单核菌丝鉴定
        2.8.2 单孢杂交的方法
        2.8.3 杂交菌株的鉴定与评价
        2.8.3.1 拮抗测定
        2.8.3.2 酯酶同工酶分析
        2.8.3.3 杂交菌株出菇试验
    2.9 平菇优良品种原生质体融合
        2.9.1 试验材料及培养基
        2.9.2 原生质体制备
        2.9.3 原生质体再生融合
        2.9.3.1 原生质体再生培养
        2.9.3.2 原生质体融合
        2.9.3.3 原生质体融合子出菇试验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菌株的鉴定及出发菌株选择
        3.1.1 拮抗试验结果分析
        3.1.2 酯酶同工酶结果分析
    3.2 ISSR分析
        3.2.1 DNA提取结果
        3.2.2 引物筛选
        3.2.3 ISSR扩增图谱分析
    3.3 平菇夏季菌株品比筛选出菇试验
    3.4 平菇早秋菌株品比筛选出菇试验
    3.5 平菇优良品种杂交选育
        3.5.1 单孢子鉴定结果
        3.5.2 单孢杂交结果
        3.5.3 单孢杂交子的拮抗测定
    3.6 酯酶同工酶分析
        3.6.1 酯酶同工酶电泳结果
    3.7 杂交菌株出菇试验结果
    3.8 平菇优良品种原生质体融合结果
        3.8.1 原生质体单核菌丝鉴定筛选结果
        3.8.2 原生质体单核菌丝融合结果
        3.8.3 原生质体融合子筛选结果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6)平菇菌种优劣鉴别(论文提纲范文)

一、优质菌种的特征
二、劣质菌种的特征

(7)白灵菇原生质体育种及远缘杂交育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白灵菇概述
        1.1 白灵菇简介
        1.2 白灵菇的食药用价值
        1.3 白灵菇的形态特征及其栽培要点
        1.4 白灵菇的相关研究
    第二节 食用菌育种方法概述
        2.1 食用菌传统育种方法及研究
        2.2 原生质体技术育种
        2.3 基因工程育种
    第三节 食用菌菌种鉴定方法的研究
    第四节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五节 本试验技术路线
第二章 原生质体技术选育白灵菇优良变异菌株
    第一节 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条件的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培养基
        1.3 试剂
        1.4 仪器与设备
        1.5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单因素对原生质体产量的影响
        2.2 复合因素对原生质体产量的影响
        2.3 再生培养基种类对原生质体再生率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白灵菇原生质体再生无性系及紫外诱变菌株的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培养基
        1.3 仪器与设备
        1.4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紫外诱变剂量对白灵菇原生质体致死率的影响
        2.2 白灵菇再生无性系及紫外诱变菌株的初筛结果
        2.3 白灵菇再生无性系及紫外诱变菌株的复筛结果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节 白灵菇复筛菌株出菇试验及优良变异菌株的分子验证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培养基配方
        1.3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供试白灵菇菌株出菇结果
        2.2 白灵菇优良菌株分子验证结果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白灵菇与杏鲍菇远缘杂交育种
    第一节 从遗传差异分析白灵菇与杏鲍菇的亲和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培养基
        1.3 主要仪器
        1.4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白灵菇与杏鲍菇亲和性分析
        2.2 白灵菇与杏鲍菇遗传差异分析
        2.3 白灵菇和杏鲍菇遗传差异与亲和性关系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白灵菇与杏鲍菇之间核迁移鉴定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培养基配方
        1.3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白灵菇与杏鲍菇杂交核迁移菌株获得
        2.2 核迁移菌株ITS鉴定
        2.3 克隆分析
        2.4 核迁移菌株EF1a鉴定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杏白灵双向核迁移菌株出菇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培养基配方
        1.3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供试菌株生长周期比较分析
        2.2 供试菌株表观性状分析
        2.3 供试菌株农艺性状比较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录一
附录二

(8)平菇菌种液氮保藏技术的优化及保藏效果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研究动态
        1.1.1 食用菌菌种的常用保藏方法
        1.1.2 食用菌菌种的液氮保藏技术
        1.1.3 菌种保藏效果的鉴定
        1.1.4 同工酶技术
        1.1.5 分子标记技术
        1.1.6 分子标记技术在遗传稳定性研究中的应用
2 引言
3 材料和方法
    3.1 试验材料
    3.2 主要试剂和仪器
        3.2.1 主要试剂
        3.2.2 主要仪器
    3.3 实验设计和技术路线
        3.3.1 实验设计
        3.3.2 技术路线
    3.4 测定项目和方法
        3.4.1 培养基配方
        3.4.2 菌丝体生长指标的测定
        3.4.3 子实体生长指标的测定
        3.4.4 子实体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3.4.5 子实体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3.4.6 子实体酯酶同工酶谱的测定
        3.4.7 子实体DNA的提取
        3.4.8 子实体DNA的SRAP扩增及电泳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液氮保藏对菌丝体和子实体生长指标的影响
        4.1.1 菌种萌发时间和萌发率
        4.1.2 菌丝体生长速度和长势
        4.1.3 子实体形态学指标
        4.1.4 子实体平均产量
    4.2 液氮保藏对平菇子实体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4.2.1 子实体可溶性蛋白含量
        4.2.2 子实体可溶性糖含量
    4.3 液氮保藏对平菇菌株遗传稳定性的影响
        4.3.1 液氮保藏对平菇子实体同工酶谱的影响
        4.3.2 平菇子实体总DNA的提取
        4.3.3 子实体DNA的SRAP扩增产物电泳分析
5 讨论
    5.1 液氮保存对平菇菌丝体生长指标的影响
    5.2 液氮保藏对平菇子实体生长指标的影响
    5.3 液氮保藏对平菇子实体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5.4 液氮保藏对平菇遗传稳定性的影响
        5.4.1 液氮保藏对平菇子实体酯酶同工酶谱的影响
        5.4.2 液氮保藏对平菇子实体DNASRAP扩增产物的影响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9)耐高温型平菇菌株筛选与关键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平菇研究现状
        1.3.1 平菇发展状况
        1.3.2 平菇发展目前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耐高温型平菇菌株的筛选
    2.1 试验材料
        2.1.1 仪器与设备
        2.1.2 供试菌株
        2.1.3 供试培养基
    2.2 试验方法
        2.2.1 菌丝复壮、活化菌种
        2.2.2 一级种(母种)菌丝耐高温试验
        2.2.3 二级种(原种)菌丝耐高温试验
        2.2.4 出菇试验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一级种菌丝耐高温试验
        2.3.2 二级种菌丝耐高温试验
        2.3.3 各菌株高温条件下栽培试验比较分析
    2.4 小结与讨论
        2.4.1 一级种菌丝耐高温情况
        2.4.2 二级种菌丝耐高温情况
        2.4.3 各菌株高温条件下栽培试验
        2.4.4 各菌株高温性的综合评定
第三章 平菇高温期关键栽培技术研究
    3.1 试验材料
        3.1.1 培养料
        3.1.2 场地
        3.1.3 供试菌株
        3.1.4 二级种生产
        3.1.5 栽培方式
    3.2 试验方法
        3.2.1 栽培季节的选择
        3.2.2 培养基配方
        3.2.3 含水量对比试验
        3.2.4 灭菌时间对菌袋成功率和节能情况的影响试验
        3.2.5 菌袋摆放密度的研究
        3.2.6 栽培管理技术的研究
        3.2.7 病虫害及杂菌的综合防治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培养基配方对平菇菌丝生长情况的影响
        3.3.2 不同培养基配方对平菇子实体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3.3.3 不同培养基配方对平菇生物转化率的影响
        3.3.4 最佳培养基配方的综合评定
        3.3.5 培养基最佳含水量的研究
        3.3.6 灭菌时间对菌袋成功率和节能情况的影响试验
        3.3.7 菌袋摆放密度的研究
        3.3.8 发菌阶段各环境因子对菌丝的影响
        3.3.9 出菇阶段环境因子对平菇子实体的影响
        3.3.10 杂菌及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方法
    3.4 小结与讨论
        3.4.1 培养基配方对平菇栽培的影响
        3.4.2 培养基最佳含水量的研究
        3.4.3 灭菌时间对菌袋成功率和节能情况的综合分析
        3.4.4 菌袋摆放密度的综合分析
        3.4.5 发菌阶段各环境因子对菌丝的影响
        3.4.6 各环境因子对子实体生长阶段的影响
        3.4.7 病虫害及杂菌对平菇栽培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草菇菌种质量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草菇概述
    2 食用菌菌种质量评价
    3 优质菌种生产技术研究
    4 菌种纯度及其检验方法研究
        4.1 细菌污染及其检验方法研究
        4.2 病毒侵染及其检验方法研究
        4.3 霉菌污染及其检验方法研究
    5 菌种活力及其检测指标研究
        5.1 菌种活力与菌丝生长状况关系研究
        5.2 菌种活力与生理生化活性的关系研究
        5.3 菌种活力与其他因素的关系研究
第二章 菌种生产技术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培养基
        1.3 仪器
        1.4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栽培料配方的菌种对草菇产量的影响
        2.2 不同栽培料含水量的菌种对草菇产量的影响
        2.3 不同栽培料酸碱度的菌种对草菇产量的影响
        2.4 不同培养温度的菌种对草菇产量的影响
        2.5 不同保藏时间的菌种对草菇产量的影响
    3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菌种纯度检测技术研究
    第一节 隐性细菌的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培养基
        1.3 药品与试剂
        1.4 仪器
        1.5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种瓶细菌隐性污染的形成
        2.2 平板划线法及其灵敏度检测结果
        2.3 液体培养法及其灵敏度检测结果
        2.4 煮沸-PCR 法及其灵敏度检测结果
        3 讨论与小结
    第二节 病毒的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培养基
        1.3 药品与试剂
        1.4 仪器
        1.5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疑似dsRNA 病毒提取物电泳结果
        2.2 疑似dsRNA 病毒提取物的酶解结果
        3 讨论与小结
    第三节 霉菌污染的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培养基
        1.3 仪器
        1.4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霉菌污染的菌种瓶
        2.2 菌种霉菌污染的检测结果
        2.3 霉菌孢子平板法灵敏度检测
        3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菌种活力检测指标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供试菌株
        1.2 培养基
        1.3 药品与试剂
        1.4 设备
        1.5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保藏时间的菌种萌发后的菌落形态观察和萌发速度测定
        2.2 不同保藏时间菌种的生理生化指标测定结果
        2.2.1 淀粉酶活性测定结果
        2.2.2 纤维素活性测定结果
        2.2.3 蛋白酶活性测定结果
        2.2.4 木聚糖酶活性测定结果
        2.2.5 酸性磷酸酶活性测定结果
        2.2.6 多酚氧化酶活性测定结果
        2.2.7 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结果
        2.2.8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测定结果
        2.2.9 丙二醛含量测定结果
        2.2.10 pH 值测定结果
        2.3 不同保藏时间菌种的细胞核荧光染色观察
        2.3.1 不同保藏时间菌种的细胞核数目统计
        2.3.2 不同保藏时间菌种有核细胞的比例统计
        2.4 不同保藏时间菌种的总RNA 提取
        2.4.1 不同方法提取草菇栽培料菌种总RNA
        2.4.2 不同保藏时间菌种的总RNA 提取结果
        2.5 菌种活力指标与产量相关性分析
    3 讨论与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1:不同栽培料配方菌种瓶图片
附录2:不同培养温度菌种瓶图片
附录3:不同栽培料含水量菌种瓶图片
附录4:不同栽培料酸碱度菌种瓶图片
附录5:不同保藏时间菌种瓶图片
附录6:不同保藏时间菌种萌发后生长管图片
致谢

四、怎样鉴别平菇菌种的优劣(论文参考文献)

  • [1]滑菇次级代谢产物的挖掘[D]. 向巧.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2]不同黑木耳品种种质鉴定及优良菌株筛选研究[D]. 史灵燕. 河北工程大学, 2019(07)
  • [3]平菇菌株提纯复壮技术应用效果研究[D]. 李云梦. 河北工程大学, 2018(05)
  • [4]芦竹种质资源、繁殖及其栽培食用菌研究[D]. 林辉. 福建农林大学, 2017(05)
  • [5]平菇优良菌株的选育及评价[D]. 郑伟. 河北工程大学, 2017(05)
  • [6]平菇菌种优劣鉴别[J]. 王平. 农村新技术, 2016(05)
  • [7]白灵菇原生质体育种及远缘杂交育种的研究[D]. 张亚娇. 福建农林大学, 2015(01)
  • [8]平菇菌种液氮保藏技术的优化及保藏效果鉴定[D]. 韩芹芹. 安徽农业大学, 2012(07)
  • [9]耐高温型平菇菌株筛选与关键栽培技术研究[D]. 刘国宇.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10)
  • [10]草菇菌种质量控制技术研究[D]. 张丽蓉. 福建农林大学, 2011(11)

标签:;  ;  ;  ;  ;  

如何辨别平菇的优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