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细菌X1和NDYC1菌株净化鱼塘水质的研究

光合细菌X1和NDYC1菌株净化鱼塘水质的研究

一、光合细菌X1和NDYC1菌株净化鱼池水质效果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董媛媛[1](2020)在《生物絮团技术和功能性微生物组合对罗非鱼养殖水质及微生物代谢多样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业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自然环境和人们的健康生活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恶化,水资源浪费、病虫害爆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频频不断。生物絮团技术在水产养殖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和研究,本研究结合Biolog-ECO微平板微生物多样性分析法,探究生物絮团技术具体替代饵料比例以及不同功能性微生物组合配比对罗非鱼养殖系统水质状况、罗非鱼生长和肠道微生物菌群组成以及水体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采取生物絮团技术进行分梯度的饵料替代,研究以生物絮团代替养殖饵料对养殖系统水质状况、罗非鱼的生长状况及水体微生物代谢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1)利用生物絮团替代10%的饵料和20%的饵料水体中的总磷分别降低25.56%和55.44%,氨氮水平分别平均降低14.00%和17.00%,水体亚硝酸盐浓度下降幅度不大;(2)替代20%的饵料和10%的饵料处理组饵料系数分别低于全部饵料组降低11.67%和12.50%;(3)随着生物絮团替代更多的饵料,水体中微生物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McIntosh指数和Richness指数)有下降的趋势,但不同处理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Simpson指数和对照组相比分别下降0.21%和0.31%;替代10%的饵料组的Shannon指数高于对照组11.87%,而替代20%的饵料组下降7.16%;(4)替代2 0%的饵料一组水体微生物群落对聚合糖类的利用强度显着低于全部饵料组和替代10%的饵料一组(P<0.05);替代不同比例的饵料,水体微生物碳源代谢对氨基酸类、脂类、醇类、胺类以及酸类的利用情况无显着性差异(P>0.05)。2.通过监测养殖环境水质和Biolog-ECO微平板法,探究光合细菌+生物絮团技术在罗非鱼养殖系统种替代饵料的能力和对罗非鱼肠道及水体微生物代谢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替代10%的饵料时即能节约养殖成本,又能增强水体微生物对碳源的整体利用能力,主要表现在水体微生物对聚合糖类、酯类和氨基酸类的利用强度增强,降低了对胺类和酸类的利用能力;(2)随着饵料替代率的增加,生物絮团+光合细菌技术有使罗非鱼肠道细菌多样性下降的趋势;(3)20%饵料替代率对罗非鱼肠道菌群组成产生显着影响,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主要菌群组成为梭杆菌门(Fus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等等。3.选取枯草芽孢杆菌、产朊假丝酵母菌和沼泽红假单胞菌三种生长、功能各不相同的三种纯菌株,探究其扩大化培养所需要的温度、pH、接种量、摇床转速等培养条件,采用正交实验设计九组不同的微生物组合,探究不同功能性微生物组合对养殖水质、罗非鱼生长及池塘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组合A(产朊假丝酵母菌20 mL、枯草芽孢杆菌20 mL、沼泽红假单胞菌5 mL)和组合H(产朊假丝酵母菌5 mL、枯草芽孢杆菌10mL、沼泽红假单胞菌20 mL)的增重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组K(P<0.05),组合B(产朊假丝酵母菌20mL、枯草芽孢杆菌10mL、沼泽红假单胞菌10mL)、C(产朊假丝酵母菌20 mL、枯草芽孢杆菌5 mL、沼泽红假单胞菌20mL)、D(产朊假丝酵母菌10 mL、枯草芽孢杆菌20 mL、沼泽红假单胞菌20mL)、E(产朊假丝酵母菌10mL、枯草芽孢杆菌10 mL、沼泽红假单胞菌5mL)、F(产朊假丝酵母菌10 mL、枯草芽孢杆菌5 mL、沼泽红假单胞菌10 mL)和I(产朊假丝酵母菌5 mL、枯草芽孢杆菌5 mL、沼泽红假单胞菌5 mL)增重量分别高于对照组K(不添加微生物菌液)21.61%、22.55%、19.46%、9.85%、6.64%和3.85%,但差异性不显着(P>0.05);(2)在添加不同的功能性微生物组合之后第1天,不同的微生物因环境的改变,尚处于生长期,各个水质指标无显着性差异。在添加菌液第3天后,各个不同组合的水体亚硝酸盐含量均显着低于对照组K(P<0.05);其中组合A、B、E、F、G(产朊假丝酵母菌5 mL、枯草芽孢杆菌20 mL、沼泽红假单胞菌10 mL)、H和I养殖模式下的水体氨氮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K(P<0.05);组合F和组合H水体中叶绿素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3)和对照组相比,不同功能性微生物组合下的水体微生物对聚合糖类、氨基酸类、酯类、醇类、胺类和酸类的利用能力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4)除组合G之外,其他不同微生物组合水体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组合B水体微生物Shannon指数显着高于组合G和对照组K(P<0.05),组合A、B、C、D、E和组合H水体微生物McIntosh指数均显着高于组合G和照组K(P<0.05),组合A、B、H和组合I水体微生物的Richness指数均显着高于对照组K(P<0.05)研究表明,在罗非鱼养殖实验中,利用生物絮团技术替代10%的饵料,既能改善水质又不影响罗非鱼的生长,并且能够增强水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在罗非鱼养殖桶中添加不同的功能性微生物组合,可优化罗非鱼养殖生态环境、促进罗非鱼的生长,降低饲料系数,增强水体微生物碳源利用率,可为罗非鱼的健康养殖和生物絮团技术提供新的技术支持。

杨大佐[2](2019)在《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构建及其在牙鲆工厂化养殖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工厂化养殖是水产养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的废水和固体废弃物对环境具有重要影响。多毛类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重要环节和海洋沉积质的优势生物类群,具有典型的耐污染、摄食转化颗粒型有机物、促进沉积质—上覆水界面营养物质流通等重要生态功能,常被用来作为水产养殖水体净化和废弃物利用的修复物种。论文以海洋多毛类动物生物学特性为基础,结合传统生物滤池净水法,开展了利用多毛类构建自循环过滤装置净化牙鲆工厂化养殖废弃物的研究。论文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首先,构建了一种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APB)。该滤器主要由水槽、底质层、水层、多孔埋栖管、导水管和气石等六部分组成。通过在导水管内通入氧气产生的气提作用,将埋栖管中的水通过导水管带入水层。水层中的水通过重力作用经过底质过滤后进入埋栖管,进而形成持续往复水体循环。多毛类动物生活在底质层,直接摄食和转化颗粒性有机物,并通过生物扰动作用,促进底质内微生物膜生长,加快流经底质层的水质净化。通过实验开展了不同底质和饵料条件下的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可行性验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由麦饭石(MF)、石英砂(SY)、陶粒(TL)、无烟煤(WY)和细沙(XS)构成的不同底质生物滤器,在正常水质条件下,30天内双齿围沙蚕平均体质量均实现了正增长,其中细沙组沙蚕体质量增长率最快,达48.48%;陶粒组次之,石英砂组沙蚕体质量增长最低。而投喂不同体质量比例的牙鲆残饵粪便作为多毛类饵料,饵料/体质量(湿重)比例为12%的M3组沙蚕体质量出现正增长,其增长率为18.00%,为最高体质量增长率。研究结果证实了高效滤料和牙鲆残饵粪便分别作为多毛类生活基质和饵料的条件下,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能够长时间运行。其次,开展了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在工厂化牙鲆养殖废水净化中的应用研究。利用麦饭石(MF)、石英砂(SY)、陶粒(TL)和无烟煤(WY)四种底质构建的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对高浓度工厂化牙鲆养殖废水进行了净化。结果显示,不同底质构成的多毛类生物滤器能够净化高浓度的牙鲆养殖废水。实验期间,各不同底质多毛类生物滤器内废水温度、盐度和pH均呈现逐步升高并稳定的变化趋势。牙鲆养殖废水中悬浮物在各底质组中均快速下降,96小时后,各底质组中悬浮物浓度均低于海水养殖尾水排放标准。COD在无烟煤组下降速率最快,三天下降比例为52.89%,陶粒组次之。10天后,各滤器废水中的COD已达标。氨氮和亚硝酸盐氮在不同底质滤器中显示出浓度快速下降并稳定的变化趋势。其中在10天时,无烟煤组对废水中氨氮去除率最高,达86.67%,显着高于其它各组。硝酸盐和活性磷酸盐浓度显示出逐步升高的变化趋势,其中无烟煤组和陶粒组硝酸盐浓度上升最快,而石英砂组活性磷酸盐浓度升高最快。再次,计算了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净化养殖废水过程中的碳元素、氮元素平衡和能量分配比例。结果显示,不同滤料构成的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净水过程中碳、氮和能量主要来源为饵料投入,占总投入比例达64.97~88.30%。碳支出主要包括底质沉积、沙蚕生产、沙蚕呼吸、底质呼吸、水呼吸以及水中总碳六个组成部分。其中沉积碳以石英砂组最高,为54.37%。无烟煤组最低,为46.46%。沙蚕生产碳在陶粒组最高,为4.67%,石英砂组最低,达1.35%。在氮支出方面,陶粒组沙蚕生长氮占比最高,石英砂组沉积氮占比最高。能量分配方程显示,沙蚕生长能和沉积能在各底质组中呈现出显着差异,其中陶粒组沙蚕生长能占比最高,沉积能占比最低,而石英砂组与陶粒组相反。然后,测定了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净化废水时各不同底质组中异养细菌、氨氧化细菌和亚硝酸盐氧化细菌数量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共获得27株异养菌菌株,主要由变形菌门、拟杆菌门以及厚壁菌门构成。异养细菌数量显示出快速升高变化趋势,其中陶粒组数量达(77.50±3.21)×106 CFU/g,显着高于其余底质。氨氧化细菌数量也呈现快速增长的变化趋势,15天后,无烟煤组最高达(1.06±0.05)×107MPN/g,而石英砂组最低。30天后,各底质组氨氧化细菌数量较为接近并维持稳定。亚硝酸盐氧化细菌数量变化与氨氧化细菌相同,无烟煤组20天时达最大值,其数量为(1.08±0.04)×107 MPN/g。另外,改进并放大了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构建了气升式多毛类—牙鲆循环养殖系统(APCS)。测定了三种不同底质陶粒(TL)、石英砂(SY)和细沙(XS)为底质的循环养殖系统水质变化与牙鲆生长。结果显示,陶粒组可在零换水条件下维持70天的循环养殖,细沙和石英砂组最长为54天。水质方面,各底质组中SS、氨氮、硝酸盐、活性磷酸盐等均显示出逐步升高变化趋势,其中陶粒底质组中四种指标升高速度均显着低于其它各组和空白对照组。实验周期内,陶粒组牙鲆生长最快,最高平均体质量达395.33±62.01g,而细沙组牙鲆生长较慢,平均体质量为291.54±42.31g,差异极显着。最后,分析了循环养殖系统的碳、氮元素平衡和能量分配。结果显示,饵料是气升式多毛类—牙鲆循环养殖系统中碳、氮元素和能量主要来源,占比分别为94.23~95.30%、100%和95.86~96.64%。在支出方面,生物呼吸所消耗碳和能量是其支出主要组成部分,其占总收入碳的49.50~57.51%和总能量的35.43~41.00%。沉积是支出的另外主要部分,其贡献了比例为15.94~26.96%的碳、30.21~42.23%的氮和35.44~43.58%能量。陶粒组牙鲆生长累积的碳、氮和能量显着高于其它两种底质。研究结果期望能够为牙鲆工厂化养殖废弃物的净化与利用提供新的方法,并为水产养殖向绿色发展提供有益尝试。

田雅洁[3](2018)在《水产硝化菌的优选及其净化水体有害氮素的效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氨氮和亚硝酸盐容易在集约化养殖水体中大量积累,致使水质恶化,严重危害养殖水产动物的健康生长。因此,有效调控水体中氨氮和亚硝酸盐等有害氮素的含量是养殖水处理的关键环节。当前,去除养殖水体有害氮素的方法主要有物理、化学和生物法等,其中利用微生物技术来调控有害氮素已成为该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目前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微生物制剂、生物絮凝技术、循环水系统、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转筒、固定化微生物等,其中微生物制剂因其使用方便,安全无毒,应用效果显着,得到了水产养殖业界的广泛认可。硝化菌是能够高效去除氨氮和亚硝酸盐的一类微生物,然而其存在生长繁殖缓慢,对环境敏感等问题,实际应用时发现大多硝化菌对有害氮素的去除效果不佳、功能稳定性差,尚待进一步研究。本实验室前期从对虾集约化养殖水体中获得了土着硝化菌群,并从中分离筛选了XH1和XH2两株菌。本研究首先以单因素实验方法明确盐度、pH、温度、溶氧等环境因子对以上两株菌的氨氮去除效果和生长特性的影响,优选出环境适应性和氨氮去除效果更佳的菌株。然后,将优选菌株、沼泽红假单胞菌、干酪乳杆菌及上述硝化菌群以单独和不同配伍组合的方式分别置于养殖水体营养环境下进行培养,分析它们对氨氮和亚硝酸盐的去除效果及生长特性。进而可为后续进一步研发硝化功能高效稳定的水产硝化菌制剂产品提供参考与支持。研究结果如下:1、菌株XH1对盐度、pH、温度等主要环境因子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其在盐度545、pH 6.09.0、1545℃及通气量12 L/min的条件下生长良好,菌量最高可达2.34×109 cells/mL;在盐度535、pH6.09.0、1530℃、通气量1 L/min的条件下,其对氨氮的去除效果显着(P<0.05),在第13 d对培养液中氨氮的最高去除率可达8697%,但培养液中的氨氮浓度呈先降后升的趋势。菌株XH1对亚硝酸盐的去除效果不明显。经鉴定该菌株为硫氧化柠檬胞菌(Citreicella thiooxidans)。2、菌株XH2在盐度545、pH 6.09.0、1545℃及通气量12 L/min的条件下生长良好,菌量最高可达1.03×109 cells/mL;在盐度2545、pH 6.09.0、1530℃、通气量12 L/min的条件下,菌株对氨氮的去除效果显着(P<0.05),在第13 d对培养液中氨氮的最高去除率可达90100%,此后培养液中的氨氮浓度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其对各实验组中的亚硝酸盐氮浓度无明显影响。经鉴定该菌株为玫瑰红红球菌(Rhodococcus rhodochrous)。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性,且比菌株XH1的氨氮去除效果更优且更稳定,可作为养殖池塘水体氨氮防控菌剂产品研发的备选菌株。故将其定为优选菌株用于后续相关实验。3、硝化菌群组对氨氮和亚硝酸盐的去除效果显着且稳定性好,菌株XH2组对氨氮的去除效果及稳定性略次于硝化菌群组,而沼泽红假单胞菌组与干酪乳杆菌组则对氨氮和亚硝酸盐无明显去除效果。配伍实验过程中,将菌株XH2和沼泽红假单胞菌分别添加至硝化菌群中能明显提升氨氮的去除效率,且效果稳定,其中又以菌株XH2配伍组的效果更优。相较而言,干酪乳杆菌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硝化菌群对氨氮和亚硝酸盐的去除功能。因此,将菌株XH2或沼泽红假单胞菌与硝化菌群配伍使用更有助于强化后者的应用效果。另外,转接的硝化菌群在水体中的比例较小时,其将氨氮和亚硝酸盐去除至较低水平的时间变长,并且它的氨氮去除效果明显减弱,而其亚硝酸盐去除效果受到的影响较小。

徐慧芳[4](2015)在《固氮红细菌对模拟水体中无机三态氮去除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海水养殖水体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其中氮污染是影响海水养殖业发展的首要问题,因此消除养殖水体氮污染、恢复微生态平衡,是解决养殖水体污染问题的关键。不产氧光合细菌(Anoxygenic phototrophic bacteria,APB)已在去除水体中的无机三态氮,恢复水体微生态平衡及提高养殖动物免疫力等方面显示出重要作用。然而,APB处理的实际水体环境复杂,探求复杂水体环境中APB的除氮效果,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关于APB去除亚硝氮的能力、以及对养殖水体中三氮的利用和转化研究报道较少。APB的实际应用中会受到水体中多种小分子有机氮源、碳源及盐度等的影响。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固氮红细菌(Rhodobacter azotoformans)R7为材料,首先通过条件优化提高生物量,为其应用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该菌株对三种无机态氮的去除特性、对无机三态氮的利用与转化能力以及无机三态氮对菌株生长和光合色素合成的影响;为了提高菌株的实际应用效果,又探究了复杂的水体环境因素,包括无机和有机氮化合物、有机碳化合物和盐度对菌株生长以及除氮效果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通过单因子轮换试验法(One-factor-at-a-time,OFAT)优化获得提高菌体生物量及Car产量的最适条件为:装样量为80%、3 g/L酵母粉、5 g/L蛋白胨、2.5 g/L葡萄糖。在最适条件下,菌体生物量由3.34 g/L提高到17.59 g/L,提高了4.27倍;菌体类胡萝卜素含量由优化前2.43 mg/L提高到30.31 mg/L,提高了11.47倍,主要积累球形烯、羟基球形烯及球形烯酮3种类胡萝卜素。Car光稳定性研究表明,含酮基的球形烯酮稳定性较高,在0 lux、500 lux及3000 lux光照条件下其半衰期依次为:568.53 h、405.56 h及112.64 h。R7菌株对无机三态氮的去除与转化结果显示,R7菌株能利用氨氮、硝氮及亚硝态氮良好的生长,对硝氮和亚硝氮具有较强的耐受和去除能力。培养8天内,R7菌株对氨氮、硝氮和亚硝氮最大去除量分别为:6.10 mmol/L、21.36mmol/L和16.86 mmol/L,最大耐受浓度分别为43.47 mmol/L、52.17 mmol/L和34.78 mmol/L;在4.54 mmol/L氨氮、34.35 mmol/L硝氮和34.64 mmol/L亚硝氮共存的体系中,该菌株对氨氮、硝氮及亚硝氮的去除率分别为54.38%、31.48%和99.95%;对无机三态氮的利用和转化的结果分析显示,分别以氨氮、硝氮和亚硝氮为唯一氮源培养的过程中,均出现了另外两种无机氮的暂时性积累,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逐渐被去除。上述结果表明,R7菌株存在多种氮代谢作用,具有反硝化作用、厌氧硝化作用和亚硝酸盐厌氧氧化作用。氨氮、硝氮及亚硝氮对菌株生长和菌体光合色素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水体中氨氮(≤43.48 mmol/L)或硝氮(≤52.17 mmol/L)对菌体生物量及Car含量影响不明显,低浓度氨氮(≤8.70 mmol/L)或硝氮(≤8.66 mmol/L)对菌株生长具有促进作用;上述结果表明,水体中氨氮和硝氮对菌株色素含量的影响不明显,水体中亚硝氮浓度越高,对R7菌体色素的合成抑制越明显。环境中可能存在的小分子碳(糖类、有机酸或醇)、有机氮(酵母浸出粉、蛋白胨或尿素)和盐度影响菌株对无机三态氮的去除,结果表明:环境中的不同碳源对R7去除硝氮和氨氮的影响较大;丙酸钠能够提高菌株去除无机三态氮的能力,去除率均在87%以上;含丙酸钠或乙酸钠的环境中,利于菌株对氨氮和亚硝氮的去除,去除率分别在85%及98%以上;含蔗糖、丙酸钠或甘露醇的环境中,利于菌株对硝氮的去除,去除率均在80%以上;酵母粉(≤1.43mmol/L)的环境中,菌株对氨氮、硝氮和亚硝氮的最大去除率分别为97.61%、99.50%及99.08%;蛋白胨(≤3.21 mmol/L)的环境中,菌株对氨氮、硝氮和亚硝氮的最大去除率分别为90.57%、94.36%及99.54%;尿素(≤0.71 mmol/L)环境中,菌株对氨氮、硝氮和亚硝氮的最大去除率分别为98.26%、50.68%及99.69%;不同盐浓度(≤2 g/L)环境中,氨氮、硝氮及亚硝氮的最大除率分别为55.03%、96.62%及83.53%以上。R7对实际养殖水体中三态氮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微好氧条件下该菌株能够有效地去除复杂的自然养殖水体中的三态氮。综上所述,经过条件优化,R7菌体生物量明显增加,且积累抗氧化性强的含酮基的类胡萝卜素,为该菌株在养殖水体中的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R7菌株对氨氮、硝氮及亚硝氮均具有较强的去除能力,对高浓度无机三态氮共存水体中的三态氮也具有较高去除及耐受能力。在含有小分子有机糖类、有机酸或醇、有机氮和不同盐度等复杂水体环境中,该菌株适应性强,能够去除水体中的无机三态氮。R7菌株的营养功能及去除无机三态氮的高效性具有潜在应用价值,为进一步开发环境适应能力强、针对性强的新型高效APB微生物生态制剂提供了理论参考。

张红[5](2015)在《光合细菌PSB-B类胡萝卜素的发酵及其分离纯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类胡萝卜素是一类具有生物活性和保健功能的天然色素,具有延缓衰老、预防肿瘤等很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在食品、医药行业有很重要的应用前景。光合细菌中含有丰富的类胡萝卜素,是发酵类胡萝卜素的理想菌株之一。本课题从汾河淤泥中筛选一株生长周期短、类胡萝卜素产量高的菌株进行发酵、提取及分离纯化类胡萝卜素条件研究,以期为工业化生产类胡萝卜素提供理论依据及指导。本文的主要结果如下:1.从汾河淤泥中分离得到11株光合细菌,其中菌株PSB-B发酵类胡萝卜素的能力最高。菌株PSB-B为G-细菌,菌体呈短杆状,0.6-0.8×1.2-2.0m,在厌氧环境中其菌液呈深红色,含有菌绿素和类胡萝卜素2类色素。经生理生化试验、16S rDNA序列比对后得知该菌株与Rhodopseudomonas faecalis gcT的相似度达到了99.93%。2.根据中心旋转组合原理设计优化了菌株PSB-B发酵类胡萝卜素的条件,经分析得:当温度为30.88°C,光照强度为2172Lux,接种量为9.66%时为菌株PSB-B发酵类胡萝卜素的最佳条件,类胡萝卜素产量可到16.93mg/L。3.研究了碳源和无机盐对菌株PSB-B发酵类胡萝卜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蛋白胨培养基的基础上添加乙酸钠类胡萝卜素产量最高,可达17.9mg/L;MgSO40.1g/L、FeSO40.03g/L、NaHCO31g/L、Na2CO31g/L有利于菌株PSB-B类胡萝卜素的发酵生产。4.比较了酸-热裂解法、研磨法、超声法3种破壁方法对提取类胡萝卜素的影响,经研究得超声波法是最优的。并以超声波法为基础研究了超声功率、超声时间、有机溶剂比等因素对提取类胡萝卜素的影响,得出最佳的提取条件为超声总时间2min、超声功率195w、发酵液/有机溶剂体积比10:15、有机溶剂甲醇:正己烷(1:5)。5.采用薄层层析法(TLC)、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色素进行分离纯化,经TLC分析得最佳的展开剂为正己烷:丙酮:甲醇(4:1:1),且将色素分为6种混合物,并采用HPLC对色素进一步分离纯化,初步得到6种较纯的色素。

蒋鹏[6](2014)在《一株以亚硝氮为唯一氮源生长的不产氧光合细菌对无机三态氮的去除和相互转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机三态氮(氨氮、亚硝氮和硝氮)是引起养殖水体微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及时去除养殖水体中无机三态氮,尽快恢复水体微生态平衡,是解决养殖水体中环境污染问题的关键。目前微生物修复技术在治理养殖水体环境污染等方面已有众多研究,并取得了良好成效。由于不产氧光合细菌(Anoxygenic phototrophic bacteria,APB)灵活多样的代谢方式,可以去除无机三态氮,净化水质等优点,成为了在养殖水体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微生物。深入挖掘针对性强、适用范围广的新型高效水体修复剂的菌种资源一直备受关注。目前,APB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现状及其氮转化机制的研究已有很多,但APB中能亚硝氮为唯一氮源生长的菌株鲜有报道,对无机三态氮的去除潜能也未深入发掘。APB在去除无机三态氮过程中,氨氮是完全被去除,还是转化为亚硝氮或硝氮,尤其是在养殖水体中,无机三态氮通常是共存的,无机三态氮之间的究竟是如何相互转化的研究报道较少。此外,在污染的养殖水体中,除了光、氧、盐度、pH和碳源等环境因子,水体中的有机氮源对菌株去除无机三态氮又有何影响,需进行深入研究。本文选取了一株能利用多种碳源、氮源和硫源生长的海洋着色菌Marichromatium gracile YL28菌株作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该菌株对不同浓度的无机三态氮的去除特性与去除潜能。结果表明YL28菌株能以亚硝氮为唯一氮源生长,具有去除水体中无机三态氮的能力。菌株对氨氮的最大去除量和最大耐受浓度分别为9.64和36.64mmol/L,能够完全去除13.50mmol/L亚硝氮和22.90mmol/L硝氮,是目前APB中去除亚硝氮浓度最大的菌株之一。在以氨氮为唯一氮源的模拟水体中,YL28菌株对无机三态氮转化过程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厌氧光照条件下,YL28菌株能将氨氮转化为亚硝氮和硝氮。更有趣的是,在好氧条件下,尽管菌体生长不是很好,但能够检测到水体中硝氮和亚硝氮的持续性积累。本文首次发现YL28菌株具有厌氧硝化作用。探索了复杂水体环境中的小分子有机碳源、有机氮源和水体pH对YL28菌株去除无机三态氮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葡萄糖、乙醇或乙酸盐等小分子有机碳源存在时,菌株均能有效地去除水体高浓度无机三态氮。而在高浓度尿素或蛋白胨等有机氮化物存在时,影响该菌株对氨氮的去除效果,但YL28菌株仍具有良好去除亚硝氮和硝氮的能力。最后探索了亚硝氮对YL28菌株生长、无机氮去除和菌体光合色素合成的影响以及菌株静息细胞对无机三态氮的去除和转化作用。综上所述,本文研究了海洋着色菌YL28菌株对无机三态氮的去除特性和转化途径,以及污染水体中有机碳源和氮源对菌株去除无机三态氮的影响。表明YL28菌株能以亚硝氮为唯一氮源进行生长,对无机三态氮具有良好的耐受和去除能力,及其对复杂环境水体的适应性。更重要研究发现了YL28菌株在厌氧光照条件下,能通过硝化作用将氨氮转化为亚硝氮和硝氮,提示其可能具有一条新的氮转化途径。本文阐明了APB在生态环境上和生物脱氮等方面潜在意义,为APB在生物脱氮中的应用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田功太,刘飞,段登选,张士华,张金路,杜兴华,隋凯港,张明磊[7](2012)在《EM菌对海参养殖水体理化因子的影响》文中提出利用室内试验与池塘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EM菌(有益微生物)原液对海参养殖水体理化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EM菌对水体的溶解性固体(TDS)和电导率无显着影响(P>0.05);能显着增加水体氧化还原电位(ORP)、溶解氧(DO)、透明度(SD)(P<0.05):其中添加EM菌原液4×109cfu/m3的试验箱效果最好,ORP和DO分别平均增加3.39%和26.20%,试验池塘的ORP、DO和SD分别平均增加8.38%、18.58%和54.69%;pH在各试验箱均缓慢下降,但差别不显着(P>0.05),试验池比对照池平均下降3.94%,均值为7.79,仍在适宜范围内。

王琨[8](2011)在《黑臭河道治理模型规模研究》文中认为目前,我国城乡很多河道都处于黑臭状态,因此治理黑臭水刻不容缓。生物净化法与传统的治理黑臭水的物理化学方法相比,具有绿色、经济、不破坏生态环境、效果好的等特点。因此本研究采用微生物及植物对人工配置的黑臭水进行了净化研究,旨在为黑臭水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投加浓度为8*105个/mL的光合细菌P9对黑臭水净化效果明显,第六天溶氧DO增加了113%,对COD、BOD、NH3-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35.1%、26.7%和14.9%。同时,水样的色阈值和臭阈值分别降低了约15.2%和29.5%。投加浓度为2*104个/mL的2号菌对黑臭水净化效果明显,第六天溶氧DO增加了107%,对COD、BOD、NH3-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47%、34.7%和23.3%。同时,水样的色阈值和臭阈值分别降低了约32%和40.1%。以上结果表明,光合细菌P9以及2号菌均可以有效净化黑臭水。三种水生植物均能有效净化黑臭水,水葫芦、美人蕉、浮萍的最佳投加量为分别投加1株/200L、1株/200L、一个单位(4dm2)/200L。浮萍处理组,DO增加了83.3%, COD、BOD、NH3-N分别去除了22.2%、26%、15.4%,水样的色阂值和臭阈值分别降低了约19.3%和40.9%。水葫芦处理组,DO增加795.5%, COD、NH3-N、BOD分别去除了30.5%、22.6%、18.7%,水样的色阈值和臭阈值分别降低了约23.7%和44.8%。美人蕉处理组,DO增加103.6%,COD、NH3-N、BOD分别去除了32.1%、39.6%、18.4%,水样的色阈值和臭阈值分别降低了约35.8%和52.9%。以上结果表明,三种水生植物均可以有效净化黑臭水。模拟黑臭河道实验中,混合菌投加实验:DO增加了271%,混合菌对CODcr、NH3-N、BOD的去除率分别为56.2%、33.1%、44.8%,水样的色阈值和臭阈值分别降低了约55%和57.6%。添加水生植物和混合菌的的大模型实验中:DO增加了3.93mg/L, CODcr、NH3-N、BOD的去除率分别为70.6%、47%、58.3%。水样的色阈值和臭阈值在第八天分别降低了约65.4%和69.1%。

陈辉[9](2010)在《海豚链球菌高效拮抗菌的筛选、特性分析及其生态效应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豚链球菌是罗非鱼链球菌病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其所引发的链球菌病近年来给罗非鱼养殖业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养殖生态环境的恶化是导致罗非鱼链球菌病害加剧的主要原因之一。该病目前主要依靠化学药物进行防治,虽在短时间内有一定的效果,但同时存有种种弊端。因此,从环境友好型水产养殖的角度出发,寻找一种既能优化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又能抑制海豚链球菌生长繁殖的有效方法迫在眉睫。本文在分离自养殖水体环境的具有净化水质功能的多个菌株中进行筛选,获得了一株海豚链球菌的高效拮抗菌——诺卡氏菌N0906。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诺卡氏菌N0906的生长特性、拮抗功能、拮抗抑菌物质的理化特性、规模化培养条件的优化等,并对其在罗非鱼链球菌病的生态预防上作了初步的应用,以便为罗非鱼链球菌病的生态防治提供理论参考。在试验室内采用打孔法对分离自养殖水环境的具有净化水质功能的菌株进行初筛,得到7株对海豚链球菌有明显拮抗作用的菌株,它们分别是芽孢杆菌(B0903、B0910、B0916)、乳杆菌(L0914、L0917)、假丝酵母(C0909)和诺卡氏菌(N0906)。通过研究这7株拮抗菌株的生长优势、共凝集率、净化水质能力,从而进一步筛选出高效拮抗菌株。试验结果表明:7株菌株的生长系数均大于海豚链球菌,L0917、C0909、N0906的倍增时间显着低于海豚链球菌的倍增时间;其中只有L0914、C0909、N0906能与海豚链球菌产生共凝集作用,共凝集率分别为3.03%、4.11%、1.85%;7株菌都具有一定的净化水质的能力,但C0909、L0914对氨氮的去除率显着低于菌株N0906。综上研究表明菌株N0906较适合作为海豚链球菌的拮抗菌株。以诺卡氏菌N0906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菌体本身及其代谢产物对海豚链球菌的拮抗效能和拮抗抑菌物质的活性来评价诺卡氏菌N0906的拮抗功能。结果表明,诺卡氏菌N0906在细胞生长初期不具有抑制海豚链球菌的表征,细胞生长进入对数期后期抑菌活性逐渐显现并增强,当细胞生长至稳定期或衰亡期达到最大的抑菌活性;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得诺卡氏菌N0906的抑菌活力为8AU/ml.抑菌物质理化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经抽滤除菌的诺卡氏菌N0906培养滤液对蛋白酶K、胰蛋白酶敏感,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酸碱稳定性,光和贮藏稳定性,水溶性较强、脂溶性较弱;在紫外吸收光谱下具有蛋白质的特征吸收;经40%硫酸铵提取的沉淀物具有抑菌活性、而去除沉淀的上清液无抑菌活性。这表明抑菌物质是属蛋白质类物质。为了提高诺卡氏菌N0906抑菌物质的产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多因素正交试验对培养基的碳源、氮源及无机盐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的最佳培养基成分和配比为可溶性淀粉2.5%,(NH4)2SO40.5%, K2HPO40.085%,马铃薯浸出液20%。研究同时发现,培养温度、pH和菌龄对抑菌物质的分泌合成影响显着。诺卡氏菌N0906的最佳培养条件为:温度32℃,pH值8.5,菌种菌龄12h,接种量4%,装液量40%,摇瓶转速150rpm。在此条件下,菌体培养滤液的抑菌活性最高,抑菌物质的活性提高了25.6%。将诺卡氏菌N0906加入罗非鱼养殖水体,对其生态防控海豚链球菌病害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1)诺卡氏菌N0906对罗非鱼安全无毒。经不同浓度的诺卡氏菌N0906浸泡罗非鱼,试验组和对照组罗非鱼均健康存活;(2)诺卡氏菌N0906可有效降低养殖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的含量。接种106CFU/ml诺卡氏菌N0906的试验组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比对照组分别降低了85.51%和54.38%,(3)诺卡氏菌N0906可增强鱼体的免疫力。试验组罗非鱼血清中溶菌酶(LSZ)、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碱性磷酸酶(AKP)、补体C3活力分别比对照组提高23.39%、39.19%、101.13%、65.16%;(4)诺卡氏菌N0906可有效拮抗海豚链球菌,降低链球菌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罗非鱼养殖水体中海豚链球菌的数量由1.00×106CFU/ml降到2.95×104CFU/ml,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罗非鱼的死亡率仅为16.67%,显着低于对照组的54.17%(P<0.05)。因此诺卡氏菌N0906可有效降低养殖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的含量、增强鱼体的免疫力、提高罗非鱼的存活率,对罗非鱼链球菌病有明显的预防效果。

王传宝[10](2010)在《固定化细胞技术在高浓度含氮发酵废水中去除氨氮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物脱氮是含氮废水处理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其中硝化细菌与反硝化细菌的选育是一个关键点;在处理工艺方面,固定化细胞技术提高了微生物的耐污水冲击力和抗性。本论文首先对活性有机污泥中的亚硝酸细菌和好氧型发硝化细菌进行筛选,采取活性污泥富集培养与微生物强化剂驯化的方法,经过硅胶平板划线或涂布分离的方法,获得了两株亚硝酸细菌X1和X2;经鉴定,分别为亚硝化型单胞菌和亚硝化型球菌。通过组合试验,确定两菌株最优搭配为亚硝化型球菌:亚硝化型单胞菌的用量比为1:1,通过正交分析试验确定最优高密度培养条件为:在硫酸铵为2g/L,碳酸氢钠为1g/L,微量型元素为1ml/L、pH值为8.0及溶解氧大于2.4mg/L,培养40天后,得到细菌富集培养物,其中菌体数量为富集培养前的100倍,试验效果良好。经过试验,确定发硝化细菌的最适接种量为10%~15%,最佳C/N为2.5,最优pH值范围在7.5到8.0之间。在氨氮处理工艺方面,采用混菌工固定化的方法,应用多孔陶瓷作为固定化载体,增大了反应的传质效率,将处理速率提高30%。在菌种固定化的选择材料的试验中,主要研究了海藻酸钠、活性炭,聚乙烯醇和高分子粘性剂等固定化材料,通过试验,确定了一个固定化方法。在处理工艺中,研究了研究了温度、pH值、溶氧量和C/N比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确定了一个最佳处理工艺,试验将固定化小球打入好氧池和缺氧池进行脱氮处理,固定化小球的连续运转时间由5天提高到15天,COD和BOD的去除率达到96%以上,氨氮的去除率达到97%。

二、光合细菌X1和NDYC1菌株净化鱼池水质效果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光合细菌X1和NDYC1菌株净化鱼池水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生物絮团技术和功能性微生物组合对罗非鱼养殖水质及微生物代谢多样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引言
    2 生物絮团技术研究
        2.1 生物絮团的形成机理
        2.2 影响生物絮团形成的主要因素
        2.3 生物絮团在水产养殖中的作用
    3 功能性微生物在水产养殖中的研究
        3.1 不同微生物制剂在水产养殖中的研究
        3.2 微生物制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4 研究目的和内容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生物絮团的饵料替代能力及其对养殖水质、罗非鱼生长和水体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和工作
        1.2 试验方法和测定
        1.3 数据统计和整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体中生物絮团形态观察
        2.2 生物絮团替代不同比例饵料对养殖水质的影响
        2.3 生物絮团替代不同比例饵料对罗非鱼生长的影响
        2.4 生物絮团替代不同比例饵料对养殖水体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2.5 生物絮团替代不同比例饵料对水体微生物利用六大类碳源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章 光合细菌结合生物絮团替代饵料能力及其对水体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和工作
        1.2 试验方法和测定
        1.3 数据统计和整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光合细菌结合生物絮团技术进行饵料替代对罗非鱼养殖池塘水质的影响
        2.2 光合细菌结合生物絮团技术进行饵料替代对罗非鱼生长状况的影响
        2.3 光合细菌结合生物絮团技术进行饵料替代对水体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2.4 光合细菌结合生物絮团技术对水体微生物六大类碳源代谢的影响
        2.5 光合细菌结合生物絮团技术水体微生物群落代谢主成分分析
        2.6 光合细菌结合生物絮团技术进行饵料替代对罗非鱼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第四章 三种不同的功能性微生物培养条件优化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仪器和材料
        1.2 菌种和培养基
        1.3 实验方法和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三种不同菌种最终计数结果
        2.2 三种不同菌种的生长条件优化
    3 讨论
    4 结论
第五章 功能性微生物组合对罗非鱼生长、养殖水体水质及水体微生物代谢多样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和工作
        1.2 试验方法和测定
        1.3 数据统计和整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功能性微生物组合对罗非鱼生长的影响
        2.2 不同功能性微生物组合对罗非鱼养殖水质的影响
        2.3 不同功能性微生物组合对养殖水体微生物利用整体碳源的影响
        2.4 不同功能性微生物组合对水体微生物利用六大类碳源的影响
        2.5 不同功能性微生物组合下水体微生物碳源代谢多样性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科研情况

(2)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构建及其在牙鲆工厂化养殖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前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工厂化水产养殖废水的组成与性质
    1.3 工厂化养殖废水的净化方法
        1.3.1 物理法
        1.3.2 化学法
        1.3.3 生物法
    1.4 牙鲆工厂化养殖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5 多毛类动物在海洋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1.6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2 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构建及其运行的可行性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动物
        2.2.2 不同底质
        2.2.3 多毛类饵料
    2.3 实验方法
        2.3.1 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APB)构建方法
        2.3.2 工厂化养殖固体废弃物饲喂多毛类的可行性
        2.3.3 不同底质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循环运行的可行性
    2.4 实验结果
        2.4.1 不同比例养殖固体废弃物对滤器内多毛类生长存活影响
        2.4.2 不同底质类型的生物滤器内多毛类沙蚕存活生长情况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3 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对牙鲆工厂化养殖废水的净化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试剂
        3.2.2 仪器设备
        3.2.3 多毛类动物密度与饵料
        3.2.4 养殖废水
    3.3 实验方法
        3.3.1 不同底质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对牙鲆养殖废水的净化效果
        3.3.2 多毛类生长测定
        3.3.3 数据处理
    3.4 实验结果
        3.4.1 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净化养殖废水的常规水质参数变化
        3.4.2 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净化养殖废水的特征性水质参数变化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4 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净水过程的碳和氮元素平衡与能量分配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实验设计
        4.3.2 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碳元素平衡测定
        4.3.3 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氮元素平衡测定
        4.3.4 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能量分配规律
        4.3.5 数据处理
    4.4 实验结果
        4.4.1 不同底质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碳元素平衡
        4.4.2 不同底质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氮元素平衡
        4.4.3 不同底质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能量分配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5 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微生物膜异养菌与硝化细菌变动规律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器材
        5.2.2 仪器设备
        5.2.3 实验动物
        5.2.4 养殖废水
    5.3 实验方法
        5.3.1 实验设计
        5.3.2 微生物膜取样
        5.3.3 异养菌分离、纯化与培养
        5.3.4 异养菌种类分析
        5.3.5 氨氧化细菌和亚硝酸盐氧化细菌提取与扩增
        5.3.6 氨氧化细菌和亚硝酸盐氧化细菌MPN-PCR结果计算
    5.4 实验结果
        5.4.1 生物膜微生物总DNA提取结果
        5.4.2 16S rDNA扩增
        5.4.3 PCR扩增结果
        5.4.4 多毛类生物滤器异养菌种类组成
        5.4.5 不同底质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异养菌数量变动
        5.4.6 不同底质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氨氧化细菌数量变动
        5.4.7 不同底质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亚硝酸盐氧化细菌数量变动
    5.5 讨论
    5.6 本章小结
6 气升式多毛类—牙鲆循环养殖系统水质变化与牙鲆的生长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仪器
        6.2.1 实验试剂
        6.2.2 仪器设备
        6.2.3 实验动物
    6.3 实验方法
        6.3.1 循环养殖系统设计方法
        6.3.2 养殖方法
        6.3.3 参数测定
        6.3.4 实验分组和终点确定
    6.4 实验结果
        6.4.1 气升式多毛类—牙鲆循环养殖系统水质变化规律
        6.4.2 牙鲆和岩虫平均体质量变化情况
    6.5 讨论
    6.6 本章小结
7 气升式多毛类—牙鲆循环养殖系统碳和氮平衡与能量分配规律
    7.1 引言
    7.2 实验材料与仪器
        7.2.1 实验试剂
        7.2.2 仪器设备
        7.2.3 实验动物
    7.3 气升式多毛类—牙鲆循环养殖系统碳、氮平衡和能量分配测定
        7.3.1 设计方法
        7.3.2 养殖方法
        7.3.3 气升式多毛类—牙鲆循环养殖系统碳元素平衡测定
        7.3.4 气升式多毛类—牙鲆循环养殖系统氮元素平衡测定
        7.3.5 气升式多毛类—牙鲆循环养殖系统能量分配测定
        7.3.6 数据处理
    7.4 实验结果
        7.4.1 岩虫的昼夜代谢规律
        7.4.2 气升式多毛类—牙鲆循环养殖系统碳元素平衡
        7.4.3 气升式多毛类—牙鲆循环养殖系统氮元素平衡
        7.4.4 气升式多毛类—牙鲆循环养殖系统能量分配
    7.5 讨论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3)水产硝化菌的优选及其净化水体有害氮素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氨氮和亚硝酸盐对水产养殖的危害
        1.1.1 养殖水体中氮素的形态变化
        1.1.2 养殖水体中氨氮及亚硝酸盐的主要来源
        1.1.3 氨氮及亚硝酸盐对水产动物的危害
    1.2 养殖水体中有害氮素的去除方法
        1.2.1 物理方法
        1.2.2 化学方法
        1.2.3 生物方法
    1.3 微生物去除有害氮素的研究概况
        1.3.1 具有硝化功能的微生物种类
        1.3.2 微生物的硝化机制
        1.3.3 微生物的硝化效果
        1.3.4 环境因子对微生物去除有害氮素效果的影响
    1.4 微生物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概况
        1.4.1 微生物制剂分类
        1.4.2 芽孢杆菌
        1.4.3 光合细菌
        1.4.4 乳酸菌
        1.4.5 复合微生物制剂
    1.5 微生物处理有害氮素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7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四种因子对菌株XH1硝化效果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培养基
        2.1.3 实验器材及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不同因子对菌株XH1生长及其硝化效果的影响
        2.2.2 菌株鉴定
    2.3 数据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盐度对菌株XH1生长及其硝化效果的影响
        2.4.2 pH对菌株XH1生长及其硝化效果的影响
        2.4.3 温度对菌株XH1生长及其硝化效果的影响
        2.4.4 通气量对菌株XH1生长及其硝化效果的影响
        2.4.5 菌株XH1的鉴定
    2.5 讨论与小结
        2.5.1 讨论
        2.5.2 小结
第三章 四种因子对菌株XH2硝化效果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
        3.1.1 供试菌株
        3.1.2 培养基
        3.1.3 实验器材及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不同因子对菌株XH2生长及其硝化效果的影响
        3.2.2 菌株鉴定
    3.3 数据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盐度对菌株XH2生长及其硝化效果的影响
        3.4.2 pH对菌株XH2生长及其硝化效果的影响
        3.4.3 温度对菌株XH2生长及其硝化效果的影响
        3.4.4 通气量对菌株XH2生长及其硝化效果的影响
        3.4.5 菌株XH2的鉴定
    3.5 讨论与小结
        3.5.1 讨论
        3.5.2 小结
第四章 不同种类微生物对水体有害氮素去除效果的比较
    4.1 实验材料
        4.1.1 供试菌株
        4.1.2 培养基
        4.1.3 实验仪器及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种子液的制备及检测方法
        4.2.2 不同种类微生物对水体有害氮素的去除效果
        4.2.3 不同种类微生物配伍对水体有害氮素的去除效果
    4.3 数据分析
    4.4 实验结果
        4.4.1 不同种类微生物对水体有害氮素的去除效果
        4.4.2 不同种类微生物配伍对水体有害氮素的去除效果
    4.5 讨论与小结
        4.5.1 讨论
        4.5.2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会议情况
致谢

(4)固氮红细菌对模拟水体中无机三态氮去除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名词中英文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水产养殖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1.1 水产养殖的现状
        1.1.2 水产养殖水体污染来源
        1.1.3 水产养殖水体污染的治理
    1.2 不产氧光合细菌在水产养殖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
        1.2.1 不产氧光合细菌的基本特性
        1.2.2 不产氧光合细菌对养殖水体水质的调控
        1.2.3 不产氧光合细菌在水产养殖饲料添加剂中的应用
    1.3 微生物的氮代谢途径及去除无机三态氮的研究现状
        1.3.1 微生物氮代谢途径研究进展
        1.3.2 微生物去除无机三态氮的研究现状
    1.4 不产氧光合细菌的氮代谢研究进展
        1.4.1 不产氧光合细菌的氮代谢途径
        1.4.2 不产氧光合细菌去除无机三态氮的研究现状
    1.5 课题的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固氮红细菌培养条件优化及Car光稳定性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和分析
        2.2.1 R7菌株培养条件优化
        2.2.2 优化前后的培养条件对菌体生长及光合色素合成的影响
        2.2.3 Car的组分分析及光稳定性分析
    2.3 讨论
第3章 固氮红细菌对无机三态氮的去除特性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R7菌株对氨氮的去除特性
        3.2.2 R7菌株对硝氮的去除特性
        3.2.3 R7菌株对亚硝氮的去除特性
        3.2.4 R7菌株对无机三态氮共存的去除特性
    3.3 讨论
第4章 固氮红细菌对无机三态氮的利用和转化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R7菌株对氨氮的利用与转化作用
        4.2.2 R7菌株对硝酸盐的利用与转化作用
        4.2.3 R7菌株对亚硝酸盐的利用与转化作用
    4.3 讨论
第5章 无机三态氮对菌体生长和菌体光合色素合成的影响
    5.1 材料和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2 结果和分析
        5.2.1 氨态氮对R7菌株生长及光合色素合成的影响
        5.2.2 硝态氮对R7菌体生长及光合色素合成的影响
        5.2.3 亚硝氮对R7菌体生长及光合色素合成的影响
    5.3 讨论
第6章 小分子有机碳源和氮源对固氮红细菌去除无机三态氮的影响
    6.1 材料和方法
        6.1.1 材料
        6.1.2 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有机碳源对菌株生长和无机三态氮去除的影响
        6.2.2 有机氮源对菌株生长和无机三态氮去除的影响
        6.2.3 盐度对菌体生长和无机三态氮去除的影响
        6.2.4 实际养殖废水中R7菌株对无机三态氮的去除
    6.3 讨论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光合细菌PSB-B类胡萝卜素的发酵及其分离纯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1.1 类胡萝卜素
        1.1.1 类胡萝卜素的结构
        1.1.2 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学功能
    1.2 光合细菌
        1.2.1 光合细菌的系统分类
        1.2.2 光合细菌的应用
    1.3 光合细菌中类胡萝卜素的主要作用
    1.4 影响光合细菌类胡萝卜素产量的因素
    1.5 光合细菌中类胡萝卜素的分析方法
    1.6 研究内容
    1.7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8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高产类胡萝卜素光合细菌的分离鉴定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高产类胡萝卜素菌株的筛选
        2.3.2 菌株 PSB-B 的鉴定
    2.4 讨论
第三章 菌株 PSB-B 发酵类胡萝卜素培养条件优化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单因素试验
        3.3.2 响应面优化
    3.4 讨论
第四章 碳源、无机盐对菌株 PSB-B 发酵类胡萝卜素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碳源对菌株 PSB-B 发酵类胡萝卜素的影响
        4.3.2 不同的无机盐对菌株 PSB-B 发酵类胡萝卜素的影响
    4.4 讨论
第五章 菌株 PSB-B 类胡萝卜素的提取条件优化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破壁方法对类胡萝卜素产量的影响
        5.3.2 超声时间对类胡萝卜素产量的影响
        5.3.3 不同提取功率对类胡萝卜素产量的影响
        5.3.4 发酵液/丙酮对类胡萝卜素产量的影响
        5.3.5 不同提取溶剂对类胡萝卜素产量的影响
    5.4 讨论
第六章 类胡萝卜素的分离纯化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材料
        6.2.2 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TLC 展开剂的选择
        6.3.2 TLC 图谱及其灰度分析
        6.3.3 类胡萝卜素的 HPLC 图谱
    6.4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6)一株以亚硝氮为唯一氮源生长的不产氧光合细菌对无机三态氮的去除和相互转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水产养殖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1.1 水产养殖的现状
        1.1.2 水产养殖水体中的污染源和污染物分析
        1.1.3 水产养殖水体污染的治理方法
    1.2 有益微生物的研究动态及其应用进展
        1.2.1 不产氧光合细菌
        1.2.2 硝化细菌
        1.2.3 芽孢杆菌
        1.2.4 噬菌蛭弧菌
    1.3 APB 去除无机三态氮的研究现状
    1.4 微生物氮代谢循环研究进展
        1.4.1 固氮作用
        1.4.2 氨化作用
        1.4.3 氨同化作用
        1.4.4 硝化作用
        1.4.5 反硝化作用
        1.4.6 同化硝酸盐还原
        1.4.7 异化硝酸盐还原
        1.4.8 厌氧氨氧化
        1.4.9 亚硝酸盐依赖型厌氧甲烷氧化
    1.5 APB 的氮代谢循环研究现状
    1.6 课题的来源、研究思路与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海洋着色菌对无机三态氮的去除特性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YL28 菌株对氨氮的去除特殊
        2.2.2 YL28 菌株对亚硝氮的去除特性
        2.2.3 YL28 菌株对硝氮的去除特性
        2.2.4 YL28 菌株对无机三态氮共存的去除特性
    2.3 讨论
第3章 海洋着色菌的厌氧硝化作用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YL28 菌株对氨氮的利用与转化作用
        3.2.2 YL28 菌株对亚硝酸盐的利用与转化原作用
        3.2.3 YL28 菌株对硝酸盐的利用和转化作用
        3.2.4 转化无机三态氮过程中产气量的测定
    3.3 讨论
第4章 亚硝酸盐对菌体生长和菌体光合色素合成的影响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和分析
        4.2.1 亚硝氮对 YL28 菌株的生长和亚硝氮去除过程的影响
        4.2.2 亚硝氮浓度对 YL28 菌株生长和亚硝氮去除的影响
        4.2.3 亚硝氮对菌体光合色素合成的影响
    4.3 讨论
第5章 小分子有机碳源和氮源对海洋着色菌去除无机三态氮的影响
    5.1 材料和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有机碳源对菌株生长和高浓度无机三态氮去除的影响
        5.2.2 有机氮对菌株生长和高浓度无机三态氮去除的影响
        5.2.3 pH 对菌体生长和高浓度无机三态氮去除的影响
        5.2.4 对实际海水养殖废水无机三态氮去除
    5.3 讨论
第6章 海洋着色菌的静息细胞对无机三态氮的去除和转化
    6.1 材料和方法
        6.1.1 材料
        6.1.2 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对氨氮的去除和转化特性
        6.2.2 对亚硝氮的去除和转化特性
        6.2.3 对硝氮的去除和转化特性
        6.2.4 对无机三态氮共存的去除和转化特性
    6.3 结论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黑臭河道治理模型规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我国水污染及广州河涌水环境现状
        1.1.1 我国水污染极为严重
        1.1.2 广州河涌水环境黑臭现象突出
    1.2 水体黑臭的机理、成因及生态危害
        1.2.1 机理
        1.2.2 成因
    1.3 黑臭水体治理方法
        1.3.1 物理方法
        1.3.2 化学法
        1.3.3 生物净化法
    1.4 光合细菌(PSB)及其在水体净化中的应用
    1.5 根际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作用
    1.6 水生植物在水体净化中的应用
    1.7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微生物(P9、2号菌)对黑臭水的净化效果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主要实验仪器
        2.1.3 培养基
        2.1.4 黑臭水的配置
        2.1.5 P9和2号菌的活化与扩增
        2.1.6 光合细菌对人工黑臭水净化实验
        2.1.7 分析测定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最佳人工黑臭水底泥的投加量
        2.2.2 曝气与不曝气的比较
        2.2.3 P9菌的培养方法比较
        2.2.4 P9和2号菌投加浓度的确定
    讨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生植物对黑臭水净化效果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水生植物的选择
        3.1.2 黑臭水的配置
        3.1.3 实验设置
        3.1.4 实验仪器
        3.1.5 分析测定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黑臭水各水生植物投加量的比例
        3.2.2 浮萍,水葫芦和美人蕉对黑臭水的净化效果
    讨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黑臭河道治理模型规模研究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1.1 植物及微生物
        4.1.2 黑臭水的配置
        4.1.3 实验设置
        4.1.4 实验仪器
        4.1.5 分析测定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单级跌水与多级跌水比较
        4.2.2 河道模型实验实验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9)海豚链球菌高效拮抗菌的筛选、特性分析及其生态效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引言
    1 海豚链球菌的研究进展
        1.1 海豚链球菌的形态特征
        1.2 流行病学
        1.3 症状和病理变化
        1.4 致病机理
    2 微生态制在水产养殖中的作用机理及应用
        2.1 水产微生态制剂的定义
        2.2 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理
        2.2.1 产生抑菌物质
        2.2.2 对粘附位点的争夺
        2.2.3 营养物质的竞争
        2.2.4 增加免疫力
        2.2.5 营养作用
        2.2.6 改善水质
        2.3 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研究
        2.4 微生态制剂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5 本论文立题的依据、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罗非鱼链球菌病病原—海豚链球菌拮抗菌的筛选
    前言
    1 试验材料
        1.1 菌株
        1.2 主要试剂材料
        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2 试验方法
        2.1 菌种的活化培养和纯化
        2.2 拮抗菌的筛选
        2.3 拮抗菌的复筛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菌种的活化培养和纯化
        3.2 拮抗菌的初筛
        3.3 拮抗菌的复筛
        3.3.1 生长曲线的测定
        3.3.2 共凝集试验
        3.3.3 菌株对水体中两种氮元素的利用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诺卡氏菌N0906对海豚链球菌的拮抗功能及其抑菌物质的初步研究
    引言
    1 试验材料
        1.1 菌株
        1.2 培养基
        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2 试验方法
        2.1 培养条件
        2.2 诺卡氏菌N0906过滤除菌上清液的制备及抑菌活性的测定
        2.3 诺卡氏菌N0906的拮抗功能
        2.4 诺卡氏菌N0906抑菌物质的初步研究
        2.5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诺卡氏菌N0906的拮抗功能
        3.1.1 海豚链球菌的生长曲线
        3.1.2 诺卡氏菌N0906的生长曲线
        3.1.3 诺卡氏菌N0906及代谢产物对海豚链球菌拮抗作用的测定
        3.1.4 诺卡氏菌N0906抑菌物质抑菌活力的定量测定
        3.2 诺卡氏菌N0906抑菌物质的初步研究
        3.2.1 诺卡氏菌N0906抑菌物质的理化特性
        3.2.2 诺卡氏菌N0906抑菌物质的初步分离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诺卡氏菌N0906规模化培养条件的优化
    引言
    1 试验材料
        1.1
        1.2 培养基
        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2 试验方法
        2.1 培养条件
        2.2 诺卡氏菌N0906过滤除菌上清液的制备及抑菌活性的测定
        2.3 培养基组成对诺卡氏菌N0906生产抑菌物质的影响
        2.4 培养条件对诺卡氏菌N0906生产抑菌物质的影响
        2.5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培养基组成对诺卡氏菌N0906生产抑菌物质的影响
        3.2 培养条件对诺卡氏菌N0906生产抑菌物质的影响
    4 小结
第五章 诺卡氏菌N0906在罗非鱼养殖中拮抗海豚链球菌生态效应的研究
    引言
    1 试验材料
    2 试验方法
        2.1 诺卡氏菌N0906对罗非鱼的安全性试验
        2.2 诺卡氏菌N0906在罗非鱼链球菌病预防中的生态效应
        2.3 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5 小结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课题及参加的学术会议

(10)固定化细胞技术在高浓度含氮发酵废水中去除氨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生物脱氮工艺与研究现状
    1.3 固定化方法简介
        1.3.1 电子吸附法
        1.3.2 化学试剂交联法
        1.3.3 物理材料包埋法
    1.4 微生物固定化载体
        1.4.1 常用固定化材料的选择
        1.4.2 高分子成型材料的应用
    1.5 国内和国外研究现状
    1.6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亚硝酸细菌的筛选和培养条件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和设备
        2.2.1 试验材料
        2.2.2 仪器设备
        2.2.3 菌种来源
    2.3 氨氮的测定方法
        2.3.1 氨氮的检测
        2.3.2 亚硝酸盐氮检测
        2.3.3 硝酸类盐氮检测
        2.3.4 活性有机污泥性能检测
        2.3.5 化学需氧量的检验和测定
    2.4 亚硝酸细菌富集和优化培养基
    2.5 亚硝酸细菌计数培养基
    2.6 亚硝酸细菌MPN 计数试剂
    2.7 亚硝酸细菌的分离和鉴定
        2.7.1 硅胶平板的制作
        2.7.2 分离纯化
        2.7.3 接种种型的选择
        2.7.4 亚硝酸细菌高密度培养条件的优化
        2.7.5 亚硝酸细菌的高密度培养
        2.7.6 菌种处理效果评价
    2.8 检验和测定方法
    2.9 试验结果和讨论
        2.9.1 亚硝酸细菌的分离及鉴定
        2.9.2 接种种型的选择结果
        2.9.3 亚硝酸细菌高密度培养条件的优化
        2.9.4 高密度培养的结果分析
        2.9.5 亚硝酸细菌富集和优化结果评价
        2.9.6 结论
第3章 好氧型反硝化细菌筛选及培养条件的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
        3.2.1 试验菌种
        3.2.2 反硝化细菌富集培养基
    3.3 试验方法
        3.3.1 反硝化细菌的富集和优化培养
        3.3.2 高活性反硝化细菌筛选
        3.3.3 接种种型筛选
        3.3.4 高效微生物脱氮菌株高密度培养
        3.3.5 最适培养条件下的高密度培养
    3.4 检验和测定方法
    3.5 试验结果和讨论
        3.5.1 高效微生物脱氮菌种的筛选
        3.5.2 高效微生物接种种型和条件选择
        3.5.3 氨氮脱除条件及其对脱除速率影响因素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固定化载体的选择和固定化小球的制备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主要试剂材料
        4.2.2 主要仪器设备
    4.3 试验研究
        4.3.1 固定化载体的研究
        4.3.2 多孔陶瓷小球与海藻酸钠的固定化
        4.3.3 交联-包埋联合法
        4.3.4 聚乙烯醇与海藻酸钠联用法
        4.3.5 聚乙烯醇冷冻法
    4.4 试验结果和讨论
        4.4.1 载体材料对固定化小球特性的影响
        4.4.2 硝化和反硝化型细菌的固定化
第5章 氨氮废水的处理工艺
    5.1 前言
    5.2 实验药品
    5.3 试验部分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5.5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四、光合细菌X1和NDYC1菌株净化鱼池水质效果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生物絮团技术和功能性微生物组合对罗非鱼养殖水质及微生物代谢多样性的影响[D]. 董媛媛. 南京农业大学, 2020
  • [2]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构建及其在牙鲆工厂化养殖中的应用[D]. 杨大佐. 大连理工大学, 2019
  • [3]水产硝化菌的优选及其净化水体有害氮素的效果分析[D]. 田雅洁. 上海海洋大学, 2018(05)
  • [4]固氮红细菌对模拟水体中无机三态氮去除特性的研究[D]. 徐慧芳. 华侨大学, 2015(08)
  • [5]光合细菌PSB-B类胡萝卜素的发酵及其分离纯化研究[D]. 张红. 山西师范大学, 2015(09)
  • [6]一株以亚硝氮为唯一氮源生长的不产氧光合细菌对无机三态氮的去除和相互转化[D]. 蒋鹏. 华侨大学, 2014(02)
  • [7]EM菌对海参养殖水体理化因子的影响[J]. 田功太,刘飞,段登选,张士华,张金路,杜兴华,隋凯港,张明磊. 水生态学杂志, 2012(01)
  • [8]黑臭河道治理模型规模研究[D]. 王琨. 华中师范大学, 2011(10)
  • [9]海豚链球菌高效拮抗菌的筛选、特性分析及其生态效应的研究[D]. 陈辉.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6)
  • [10]固定化细胞技术在高浓度含氮发酵废水中去除氨氮的研究[D]. 王传宝. 山东轻工业学院, 2010(04)

标签:;  ;  ;  ;  ;  

光合细菌X1和NDYC1菌株净化鱼塘水质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