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油再生

废油再生

一、废机油的再生处理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郭鹏,陈思贤,曹志国,刘俊,孟建玮,鲜江林[1](2021)在《复配废机油再生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废机油为基础油分,添加抗老化剂、表面活性剂、稳定剂来提高其对老化沥青的再生效果和促进新老沥青的融合。采用旋转薄膜烘箱、沥青旋转黏度计、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动态剪切流变仪等仪器测定再生沥青的相关性能,并借助Design-Expert分析3种添加剂的最佳含量和再生剂掺量,最后通过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水稳性和低温抗裂性进一步分析再生剂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复配的再生剂能有效促进新旧沥青的老化且抑制再生沥青的二次老化,再生效果良好。

杨肖娜[2](2021)在《油指纹技术在废油渣来源鉴别中的应用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常见的废润滑油、废机油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硫酸/白土法再生工艺、30天风化实验,分别对再生工艺所产生的废油渣及风化后废矿物油中的烷烃、多环芳烃(PAHs)、生物标志化合物(甾烷、萜烷)进行分析,探究温度、酸化、碱洗、活性白土吸附、风化对色谱图、相对浓度、诊断比值、重复性限、风化百分比图(PW图)等油指纹信息的影响;并根据相关废矿物油污染实例,结合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研究成果进行验证。以期为涉及废矿物油、废油渣的环境污染案件提供有力的环境法医学技术支持。研究结果表明:1、在模拟硫酸/白土法再生废润滑油实验过程中,废油渣中的烷烃、PAHs受温度影响较大,且温度为160℃时丰值损失最大;生物标志化合物受温度影响最小,表现出较高的稳定性。加酸百分比为10%时,废油渣中的烷烃、生物标志化合物仍保持很高的稳定性;加酸百分比为0~10%时,随着加酸百分比的增加PAHs损失逐渐加大。碱洗对废油渣中的化合物无影响。活性白土对废油渣中的化合物均有吸附性,且活性白土添加百分比为5%,吸附达到最大。通过模拟硫酸/白土法再生废润滑油实验筛选出5种烷烃、15种生物标志化合物诊断比值满足相对标准偏差(RSD)、重复性限要求,可以用于硫酸/白土法再生废润滑油后所产生的废油渣来源鉴别。2、在模拟硫酸/白土法再生废机油实验过程中,废机油油浴温度从80℃增加到160℃时,废油渣中的烷烃、PAHs丰值损失与温度呈正相关;生物标志化合物在160℃范围内,相对浓度RSD小于5%,表现出对温度很高的耐受性。在0~10%加酸百分比范围内,废机油中的烷烃、PAHs随浓硫酸添加百分比的增加丰值损失逐渐加大;生物标志化合物相对浓度RSD对酸化耐受性较高,RSD小于5%。碳酸钠、活性白土添加量分别达到最大添加百分比10%、5%时,废油渣中的烷烃、PAHs、生物标志化合物仍表现出对碱洗、活性白土吸附很高的稳定性。通过模拟硫酸/白土法再生废机油实验筛选出7种烷烃、4种PAHs、15种生物标志化合物诊断比值满足RSD、重复性限要求,可以用于硫酸/白土法再生废机油后所产生的废油渣来源鉴别。3、30天风化实验结果表明,废润滑油中的烷烃、PAHs损失趋势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生物标志化合物在30天风化过程中均表现出较高的稳定性;化合物PW图呈现出近似于“正弦曲线”的分布规律。所选用的40种诊断比值满足废润滑油RSD、重复性限要求,可以用于经风化影响后的废润滑油来源鉴别。4、废机油中的化合物受风化影响较小,30d风化结果显示,废机油中的烷烃、PAHs、生物标志化合物相对浓度RSD小于5%;废机油中的化合物PW图呈现出近似于“正弦曲线”的分布规律。所选用的40种诊断比值均满足废润滑油、废机油风化实验鉴别要求,可以用于经风化影响后的废机油来源鉴别。5、依据硫酸/白土法再生废矿物油及30天风化实验的研究成果,将筛选的26个废机油诊断比值应用于一起废机油油渣非法倾倒案件中,根据色谱图、重复性限、PW图、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废油渣鉴别手段成功找出企业A的污染排放点。

秦旭[3](2021)在《废机油净化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汽车保有量的日益增加,大量废机油的处理问题已成当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对废机油样品理化性质等方面的分析,提出了无机陶瓷膜分离和生物质-白土两级吸附相结合的废机油处理组合工艺,同时分析白土再生工艺,对废白土进行回收再利用。论文研究结果为石油产品生产、运输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废油的处理,以及白土的再生提供了新思路。在废机油处理组合工艺研究部分,首先通过热沉降预处理(80℃,12h)、减压蒸馏(70℃)分离出废机油中的部分大颗粒机械杂质、水分和轻质组分,研究了无机陶瓷膜分离过程中操作温度和压力对膜过滤通量的影响,以及不同孔径的膜对再生油部分理化性质的影响,确定了膜分离过程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操作温度80℃,操作压力0.095MPa,无机陶瓷膜孔径为0.2μm。实验结果表明,油品中大部分胶质、沥青质等杂质被去除。其次,在生物质-白土两级吸附实验中,以工厂废弃木屑为原材料,通过KOH活化制成生物质吸附剂,分析确定了最佳活化工艺条件为:活化温度800℃,活化时间1h,KOH与木屑质量比为3:1。将制成生物质吸附剂和白土联合使用,对膜分离后的油品进行吸附精制。通过分析生物质吸附和白土吸附过程的工艺条件对再生油透光率的影响,确定了两级吸附过程的最佳工艺参数为:生物质用量6%、吸附温度120℃、吸附时间50min;白土用量4%、吸附温度85℃、吸附时间30min。通过和单独使用白土吸附得到的再生油进行对比,发现两级吸附的处理效果更佳,降低了白土的使用量和处理成本。对经过整个处理流程得到的再生油各项指标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废机油通过本组合工艺处理,已接近新油,回收率约为79%。在白土再生研究部分,首先,根据化学相似相溶原理,以废机油蒸馏过程脱出的轻质油作为油分抽提溶剂,分析了不同的工艺参数对废白土残油率的影响,确定了油分抽提过程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白土和抽提溶剂质量比为1:1.5,抽提温度60℃,抽提时间40min,抽提次数3次。其次,对去油废白土进行酸洗得到再生白土,混合液利用实验室自主研发的脱水换热器分离。通过分析再生白土脱色率的影响因素,确定了酸洗过程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硫酸浓度8%,硫酸溶液和白土质量比2:1,酸洗温度100℃,酸洗时间2h,酸洗次数1次。研究结果表明,再生白土的残油率小于3%,脱色率为92.2%。通过在相同的条件下对再生白土与新鲜白土对废机油的处理效果进行对比可知,再生白土可在系统中循环使用。论文提出的再生过程,避免了常规溶剂抽提方法引起的溶剂浪费和环境污染的问题,节约了再生过程的处理成本。

赵培馨[4](2021)在《废机油残留物再生沥青及其混合料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沥青路面的养护翻修不仅会产出巨量的废旧沥青混合料(RAP),而且需要使用大量的新集料和新沥青。将RAP料进行合理有效的回收再利用,不仅能够减少大量新集料和新沥青等不可再生资源,还可以保护环境,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废机油残留物(Re-refined Engine Oil Bottom,REOB)作为废机油回收利用后的残留物,与沥青在组成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若可将REOB用于旧沥青路面中,不仅能够“以废治废”,同时可以实现REOB和RAP的回收利用,并且有望提高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都十分显着。选择了2种不同来源的REOB,对其物理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将不同掺量的2种REOB分别加入到3种不同老化程度的沥青中,通过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了REOB再生沥青,分别研究了REOB对老化沥青物理性能、动态剪切流变性能、弯曲梁流变性能及老化性能的影响;通过原子力显微镜(AFM)、X射线荧光光谱(XRF)、棒状薄层色谱-氢火焰离子探测仪(TLC-FID)以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别分析了REOB对老化沥青微观形貌、元素组成、化学组分和化学结构的影响;综合宏观特性(物理流变性能)与微细观特征(微观形貌、元素组成、化学组分与化学结构),探讨了REOB与老化沥青的相互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对REOB再生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进行了设计,并对REOB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REOB对老化沥青的物理流变性能有一定的恢复作用,其中对轻度老化沥青的恢复作用最强。将REOB加入到老化沥青中,REOB不仅能够调节老化沥青中轻质组分的含量,还能够溶解老化沥青中的沥青质,使老化沥青中团聚的沥青质重新均匀地溶解在沥青的胶体体系中,促进老化沥青胶体结构和官能团结构的转变,提高老化沥青胶体结构的稳定性,从而使老化沥青的使用性能得以恢复。REOB的加入降低了再生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抗车辙能力,而增强了再生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抗开裂能力及水稳定性。

冯振刚,赵培馨,姚冬冬,李新军[5](2021)在《废机油残留物在沥青混合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分析废机油残留物(re-refined engine oil bottom,REOB)在沥青混合料中的应用情况,对近年来REOB在沥青混合料中的应用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分析。在详细梳理掺有REOB的沥青及其混合料性能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REOB的物化性质,论述了REOB对沥青及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总结了目前REOB在沥青中应用所面临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分析表明:REOB可用于软化和调和沥青材料,其掺量对沥青及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较大。适量的REOB(约10%)可以改善沥青的低温性能,对老化沥青混合料具有较好的再生效果;但过量的REOB(>15%)会使沥青的流变性能降低,加速沥青的老化,降低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

冀伟昌,段海霞,王发,包丽纳[6](2021)在《废机油酸洗剂和再生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车用废机油量越来越大,传统废机油的再生方法比较落后。废机油再生落后不仅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加剧我国能源危机。因此,废机油再生具有保护环境和资源节约的重要意义。实验利用自行研发的酸洗剂将废机油通过沉降、过滤、酸洗、分馏和白土精制等工艺过程去除其中杂质,达到废机油再生目的。改进工艺后处理每吨废机油酸洗剂中主要成分有90%可用于循环利用,仅产生少量废渣,废弃机油转化基础油转化率约80%,该工艺节能环保、操作简单,废机油再生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市场推广价值。

何长轩,蒋玲玲,雷登丽,包朝霞,宋艳敏,邓玮容[7](2020)在《废机油再生技术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近年来的废机油生产量巨大,而回收利用率较低,这不仅是一种资源浪费更有潜在的环境污染风险。本文综述了废机油的来源和危害,总结了国内外废机油主要精制工艺的研究技术进展并评述了其优缺点。研究表明,酸碱精制的污染大且分离能力有限;溶剂精制与加氢处理分离效果好、对环境污染小,是目前使用较多的工艺;而超临界流体技术、膜分离技术以及分子蒸馏技术具有分离效率高、操作简单等特点,也有着较好的发展前景。

钟碧,陈炳耀,杨善杰[8](2020)在《废机油回收再生利用技术探讨》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废机油的数量也快速上涨,废机油若通过遗弃或焚烧,会带来很严重的生态问题,破坏生态环境,如今如何严控规范地回收废机油,以及如何通过处理回收废机油成为严峻的问题。因此,本文对废机油回收重新利用进行探讨。

李想[9](2020)在《乳化切削液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切削液是金属加工过程中重要的配套材料,对金属切削加工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水基切削液中,乳化切削液由于具有良好的冷却性、润滑性及一定的清洗性、防锈性,是目前我国机械加工行业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金属加工液。本研究旨在制备一种成本低廉,具有优良的防锈、冷却、润滑和清洗性能的乳化切削液,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切削液市场需求。本文通过癸二酸与三乙醇胺的直接反应制备出一种性能优良的水性防锈添加剂。并以产物收率为评价标准,通过正交试验对反应条件进行进一步优化。通过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鉴定其结构;通过单片防锈性试验和电化学塔菲尔测试试验探究其在半合成切削液中的防锈能力。试验结果表明:酸胺反应中癸二酸与三乙醇胺质量比为1/2.5,反应温度为90℃,反应时间为50 min;癸二酸铵盐型防锈剂的加入能明显提升乳化切削液的防锈能力,其质量分数在3.45%左右时切削液具有最佳防锈能力。本文在实验室原有基础上,以初步处理后的澄清废机油为基础油,以自制癸二酸铵盐型防锈剂,并配以乳化剂、极压添加剂、pH稳定剂、油性剂等添加剂,制备出一种价格低廉、综合性能良好乳化切削液。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乳化切削液配方中重要添加剂的用量,并通过单因素实验对正交实验结果进一步优化,确定添加剂的最佳配比用量。通过塔菲尔极化曲线测试,确定自制乳化切削液使用的最佳稀释倍数。结合SHT 0356-1992乳化油行业标准和GB/T 6144-2010切削液国家标准中的测试方法对自制乳化切削液的各项性能进行测试和评价。并将自制乳化切削液与部分市售切削液在缓蚀性、润滑性、极压抗磨性以及成本经济性上进行对比。试验结果显示,乳化切削液配方中主要添加剂的最佳用量分别是:防锈剂A为1.84%,癸二酸铵盐型防锈剂为3.45%,石油磺酸钠为4.6%,pH稳定剂为8%,极压添加剂为1.72%,油性剂为1.84%;自制乳化切削液使用的最佳稀释倍数为20倍;自制乳化切削液的各项性能制备均符合产品的相关标准;与部分市售切削液相比,自制乳化切削液具有更优良的缓蚀性、润滑性和极压抗磨性,以及更低廉的成本,具有很好的环境效益和市场应用前景。

谢凤章[10](2020)在《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新-旧沥青界面融合程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温拌再生仅实现低温拌和以及压实,没有考虑新-旧沥青的扩散融合以及RAP中沥青膜的软化,很难保证再生混合料的性能以及提高RAP的利用率。论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708072),基于沥青老化行为以及机理,研制出渗透性较好的再生剂,借助原子力显微镜,研究温拌剂、再生剂对新-旧沥青界面扩散相态的影响以及新-旧沥青扩散的时空演化特点。通过分层抽提技术、分子示踪技术、傅里叶红外光谱以及凝胶渗透色谱研究温拌条件下保温扩散时间与拌和温度对新-旧沥青融合程度及新沥青在RAP沥青中迁移深度的影响。首先,采用热氧和光氧老化模式对基质沥青进行相应时间梯度的老化,且分析老化沥青的常规指标可知,旋转薄膜烘箱老化5小时与非标准薄膜烘箱老化36小时的三大指标接近,为后续制备再生剂以及新-旧沥青融合提供足量的老化沥青,借助动态剪切流变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以及原子显微镜多尺度研究沥青的老化行为,沥青老化程度越深,高温性能提高,疲劳寿命降低,羰基指数与亚砜指数增大,相位图中蜂状结构的数量和面积发生变化。其次,基于组分调节理论,优化复配粘度低、渗透性较好的再生剂,采用接触角间接评价再生剂的渗透性,再生剂与老化沥青的接触角为27.112°,润湿效果较好;通过热重分析评价再生剂的热稳定性,再生剂在373.8℃内不会分解,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分析了温拌剂与再生剂对新-旧沥青界面形态的影响,加入温拌剂或再生剂后,沥青的分散相面积增大,蜂状结构的面积减小;采用竖向叠加和水平搭接的探测方法对新-旧沥青的扩散进行分析,新-旧沥青间相互扩散,存在融合区域。最后,通过凝胶渗透色谱和分层抽提技术研究扩散阶段对混合效率的贡献值,对比温拌沥青混合料在无扩散阶段和保温2小时的新-旧沥青融合程度,扩散阶段对新-旧沥青的混合效率有较大提高,混合效率可达26.5%;基于分子示踪技术和傅里叶红外光谱研究再生剂对新沥青在RAP旧沥青中迁移深度的影响,再生剂渗透进入RAP旧沥青膜,降低新-旧沥青的浓度差,新-旧沥青间越容易扩散,新沥青的迁移深度越深。

二、废机油的再生处理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废机油的再生处理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复配废机油再生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性能及制备
    1.1 原材料
    1.2 再生沥青的制备
2 试验与分析
    2.1 再生剂微观分析
    2.2 再生剂配比试验
    2.3 再生剂掺量确定
    2.4 再生剂性能分析
3 结论

(2)油指纹技术在废油渣来源鉴别中的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来源及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废矿物油炼制技术研究现状
        1.3.2 废矿物油风化过程
        1.3.3 油指纹鉴别技术研究现状
        1.3.4 油指纹分析方法概况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和路线
第二章 实验材料、原理及方法
    2.1 仪器与试剂
    2.2 实验准备
        2.2.1 实验设计
        2.2.2 实验操作
        2.2.3 仪器与运行准备
        2.2.4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2.3 实验原理
        2.3.1 油指纹鉴别原理
        2.3.2 油指纹鉴别数据处理原理
    2.4 分析方法
        2.4.1 定性和半定量分析
        2.4.2 色谱图分析
        2.4.3 相对浓度分析
        2.4.4 诊断比值分析
        2.4.5 重复性限分析
        2.4.6 风化百分比图分析
        2.4.7 多元统计分析
第三章 废润滑油经硫酸/白土法处理后废油渣指纹变化研究
    3.1 温度对废润滑油油渣指纹的影响
        3.1.1 温度对废润滑油油渣中烷烃的影响
        3.1.2 温度对废润滑油油渣中PAHs的影响
        3.1.3 温度对废润滑油油渣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影响
        3.1.4 重复性限结果分析
    3.2 酸化对废润滑油油渣指纹的影响
        3.2.1 酸化对废润滑油油渣中烷烃的影响
        3.2.2 酸化对废润滑油油渣中PAHs的影响
        3.2.3 酸化对废润滑油油渣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影响
        3.2.4 重复性限结果分析
    3.3 碱洗对废润滑油油渣指纹的影响
    3.4 活性白土吸附对废润滑油油渣指纹的影响
        3.4.1 活性白土吸附对废润滑油油渣中烷烃的影响
        3.4.2 活性白土吸附对废润滑油油渣中PAHs的影响
        3.4.3 活性白土吸附对废润滑油油渣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影响
        3.4.4 重复性限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废机油经硫酸/白土法处理后废油渣指纹变化研究
    4.1 温度对废机油油渣指纹的影响
        4.1.1 温度对废机油油渣中烷烃的影响
        4.1.2 温度对废机油油渣中PAHs的影响
        4.1.3 温度对废机油油渣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影响
        4.1.4 重复性限结果分析
    4.2 酸化对废机油油渣指纹的影响
        4.2.1 酸化对废机油油渣中烷烃的影响
        4.2.2 酸化对废机油油渣中PAHs的影响
        4.2.3 酸化对废机油油渣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影响
        4.2.4 重复性限结果分析
        4.2.5 废机油酸化后酸渣指纹分析
    4.3 碱洗对废机油油渣指纹的影响
    4.4 活性白土吸附对废机油油渣指纹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风化实验对油指纹各项指标的影响
    5.1 风化对废润滑油指纹的影响
        5.1.1 风化对废润滑油中烷烃的影响
        5.1.2 风化对废润滑油中PAHs的影响
        5.1.3 风化对废润滑油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影响
        5.1.4 重复性限结果分析
        5.1.5 PW图分析
    5.2 风化对废机油指纹的影响
        5.2.1 风化对废机油中烷烃的影响
        5.2.2 风化对废机油中PAHs的影响
        5.2.3 风化对废机油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影响
        5.2.4 重复性限结果分析
        5.2.5 PW图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油指纹鉴别技术的应用研究
    6.1 废油渣鉴别程序
    6.2 样品采集
    6.3 指纹鉴定分析
        6.3.1 指纹图谱分析
        6.3.2 重复性限结果分析
        6.3.3 PW图对比分析
        6.3.4 聚类分析
        6.3.5 主成分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7.3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废机油净化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废油处理技术
        1.2.1 硫酸-白土精制
        1.2.2 加氢工艺
        1.2.3 溶剂精制
        1.2.4 分子蒸馏
        1.2.5 膜分离技术
    1.3 吸附精制技术
        1.3.1 吸附精制原理
        1.3.2 吸附剂研究现状
    1.4 废白土再生技术
        1.4.1 废白土产生原因
        1.4.2 废白土再生技术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废机油性质分析及净油方案设计
    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材料
    2.2 机油主要理化性能指标
    2.3 废机油检测及分析
        2.3.1 理化性质检测结果及分析
        2.3.2 铜片腐蚀实验
        2.3.3 废机油元素分析
        2.3.4 废机油模拟实沸点蒸馏分析
    2.4 技术路线
    2.5 废机油净化技术研究
        2.5.1 预处理
        2.5.2 减压蒸馏
        2.5.3 无机陶瓷膜过滤工艺
        2.5.4 生物质-白土两级吸附工艺
        2.5.5 白土再生工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机陶瓷膜净油实验研究
    3.1 膜种类的选择
    3.2 无机陶瓷膜分离机理
    3.3 膜分离实验装置
    3.4 膜分离性能表征方法
        3.4.1 膜过滤通量
        3.4.2 油品的理化性质
    3.5 温度和压力对膜通量的影响
    3.6 膜孔径的选择
        3.6.1 膜孔径对油品机械杂质含量的影响
        3.6.2 膜孔径对油品透光率的影响
        3.6.3 膜孔径对油品酸值的影响
        3.6.4 膜孔径对油品运动粘度的影响
    3.7 最佳工艺条件
    3.8 实验结果分析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废机油补充精制优化研究
    4.1 吸附原材料的来源
        4.1.1 生物质
        4.1.2 白土
    4.2 吸附材料的制备及优化
        4.2.1 吸附材料的预处理
        4.2.2 吸附材料的制备
        4.2.3 制备条件优化
        4.2.4 吸附材料分析
    4.3 生物质-白土吸附工艺探究
        4.3.1 生物质吸附工艺探究
        4.3.2 白土吸附工艺探究
        4.3.3 两级吸附最佳工艺
        4.3.4 两级吸附与单一吸附剂对比分析
        4.3.5 两级吸附效益评价
    4.4 废机油净化实验效果评价
        4.4.1 外观
        4.4.2 理化性质
        4.4.3 铜片腐蚀实验
        4.4.4 元素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废白土再生研究
    5.1 白土再生工艺原理
    5.2 白土再生工艺流程
    5.3 废白土成分分析
    5.4 废白土再生实验
    5.5 废白土再生工艺优化
        5.5.1 油分抽提
        5.5.2 去油白土再生工艺选择
        5.5.3 酸洗过程
        5.5.4 混合油液处理
    5.6 再生白土效果评价
        5.6.1 外观
        5.6.2 性能指标
    5.7 再生白土精制废机油效果分析
        5.7.1 实验方案
        5.7.2 实验结果分析
    5.8 白土再生工艺效益评价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废机油净化工艺设计及经济性分析
    6.1 工艺流程
    6.2 废机油净化工艺环境及经济效益评价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4)废机油残留物再生沥青及其混合料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沥青再生的研究现状
        1.2.2 废机油及其残留物在沥青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技术路线
第二章 废机油残留物的物理化学特征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及试验方案设计
        2.2.1 原材料
        2.2.2 废机油再生加工工艺
        2.2.3 废机油残留物的组成结构与性能表征
        2.2.4 废机油残留物的环境影响评价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废机油残留物的元素组成分析
        2.3.2 废机油残留物的化学组分分析
        2.3.3 废机油残留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2.3.4 废机油残留物的老化性能分析
        2.3.5 废机油残留物的渗透性能分析
        2.3.6 废机油残留物的环境影响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废机油残留物对老化沥青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及试验方案设计
        3.2.1 原材料
        3.2.2 老化沥青的制备
        3.2.3 再生沥青的制备
        3.2.4 物理流变性能试验
        3.2.5 老化试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废机油残留物对轻度老化沥青物理性能的影响
        3.3.2 废机油残留物对中度老化沥青物理性能的影响
        3.3.3 废机油残留物对重度老化沥青物理性能的影响
        3.3.4 废机油残留物对老化沥青动态剪切流变性能的影响
        3.3.5 废机油残留物对老化沥青低温弯曲流变性能的影响
        3.3.6 废机油残留物再生沥青老化性能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废机油残留物对老化沥青组成结构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及试验方案设计
        4.2.1 原材料
        4.2.2 老化沥青及再生沥青的制备
        4.2.3 废机油残留物再生沥青组成结构分析试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废机油残留物再生沥青的微观形貌分析
        4.3.2 废机油残留物再生沥青的元素组成分析
        4.3.3 废机油残留物再生沥青的化学组分分析
        4.3.4 废机油残留物再生沥青的胶体结构分析
        4.3.5 废机油残留物再生沥青的红外光谱分析
        4.3.6 废机油残留物对老化沥青的再生机理探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废机油残留物再生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试验材料及试验方案设计
        5.2.1 原材料
        5.2.2 废机油残留物再生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
        5.2.3 废机油残留物再生沥青混合料的制备
        5.2.4 废机油残留物再生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废机油残留物对再生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的影响
        5.3.2 废机油残留物对再生沥青混合料低温性能的影响
        5.3.3 废机油残留物对再生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研究结论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废机油残留物在沥青混合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废机油残留物
    1.1 REOB的物理性质
    1.2 REOB的组成结构
2 REOB对沥青组成和性能的影响
    2.1 REOB改性沥青
        2.1.1 REOB改性沥青的微观结构与组成
        2.1.2 REOB改性沥青的物理流变性能
    2.2 REOB再生沥青
3 REOB对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
    3.1 高温稳定性
    3.2低温抗裂性
    3.3 水稳定性
4 结论与展望

(6)废机油酸洗剂和再生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废机油理化性质
2 废机油再生工艺
3 废机油再生效果分析
4 经济成本分析
结语

(7)废机油再生技术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废机油的来源及危害
2 废机油再生工艺
    2.1 酸碱精制工艺
    2.2 溶剂精制工艺
    2.3 加氢精制工艺
    2.4 分子蒸馏工艺
    2.5 膜处理技术
3 结 语

(8)废机油回收再生利用技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废机油的危害
2 国内外废机油回收现状
3 废机油再生技术的探讨
    3.1 沉淀法
    3.2 沉降-硫酸-白土精制工艺(Meinken工艺)
    3.3 絮凝工艺
    3.4 常减压蒸馏-溶剂精制工艺
    3.5 加氢工艺
4 总结

(9)乳化切削液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课题背景
    1.2 切削液的发展过程
    1.3 切削液的作用
        1.3.1 冷却作用
        1.3.2 防锈作用
        1.3.3 润滑作用
        1.3.4 清洗作用
    1.4 切削液的分类
        1.4.1 油基切削液
        1.4.2 水基切削液
    1.5 乳化切削液
        1.5.1 乳化切削液的特点
        1.5.2 乳化切削液的添加剂
        1.5.3 乳化切削液的发展进展
    1.6 乳化切削液的发展趋势
    1.7 废机油
    1.8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1.8.1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8.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试剂与仪器
        2.1.1 试验试剂
        2.1.2 试验仪器
    2.2 防锈剂的制备及表征
        2.2.1 反应原理和制备方法
        2.2.2 反应条件的探究及选取
        2.2.3 反应产物的提纯及表征
    2.3 防锈剂防锈性能的探究
        2.3.1 防锈剂的单片防锈试验
    2.4 电化学测试
        2.4.1 塔菲尔(Tafel)极化曲线测试
    2.5 乳化切削液配方设计
        2.5.1 实验流程和步骤
        2.5.2 乳化切削液配方优化
    2.6 乳化切削液的性能测试实验
        2.6.1 乳化切削液的外观测试
        2.6.2 乳化切削液的储存安定性测试
        2.6.3 乳化切削液的pH值的测定(pH试纸)
        2.6.4 乳化切削液的消泡性试验
        2.6.5 乳化切削液的腐蚀性试验
        2.6.6 乳化切削液的防锈性试验
        2.6.7 稀释液安定性
        2.6.8 食盐允许量
        2.6.9 硬水适应性
        2.6.10 乳化切削液的摩擦学性能测试
    2.7 乳化切削液的最佳使用浓度试验
3 结果与讨论
    3.1 癸二酸铵盐型防锈剂的合成与防锈性能研究
        3.1.1 酸胺投料比的初步确定结果
        3.1.2 防锈剂制备条件的选取结果
        3.1.3 产物提纯及表征结果
    3.2 防锈剂防锈性能测试结果
        3.2.1 单片防锈试验测试结果
    3.3 塔菲尔极化曲线测定
    3.4 乳化切削液配方设计
        3.4.1 乳化切削液配方的确定
        3.4.2 正交试验
        3.4.3 单因素试验
    3.5 乳化切削液的性能评价
        3.5.1 乳化切削液的外观及稀释液安定性评定
        3.5.2 乳化切削液的储存安定性评定
        3.5.3 pH值测定
        3.5.4 消泡性评定
        3.5.5 腐蚀性试验结果
        3.5.6 防锈性试验结果
        3.5.7 食盐允许量评定
        3.5.8 硬水适应性评定
        3.5.9 摩擦学实验测试结果
        3.5.10 综合性能评价汇总表
    3.6 乳化切削液的最佳使用浓度
    3.7 与市售切削液进行对比
        3.7.1 腐蚀性试验对比结果
        3.7.2 极压性能对比测试结果
        3.7.3 润滑性能对比测试结果
    3.8 成本经济比较
4 结论
    4.1 全文总结
    4.2 论文创的新点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8 致谢

(10)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新-旧沥青界面融合程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温拌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再生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新-旧沥青界面融合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沥青老化行为研究
    2.1 沥青老化因素、模式及评价方法
        2.1.1 沥青老化影响因素
        2.1.2 沥青老化模式
        2.1.3 沥青老化评价方法及体系
    2.2 沥青老化常规指标演变规律
    2.3 沥青老化多尺度行为演变特性
        2.3.1 动态剪切流变
        2.3.2 红外分析
        2.3.3 原子力显微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再生剂制备及中温条件下新-旧沥青界面形态研究
    3.1 再生剂材料组成的优化及配方设计
        3.1.1 老化沥青再生理论
        3.1.2 再生剂材料组成及优化
        3.1.3 再生剂正交优化复配
    3.2 再生剂的性能评价
        3.2.1 再生沥青常规指标性能
        3.2.2 渗透性评价
        3.2.3 热稳定性评价
        3.2.4 抗老化性评价
    3.3 中温条件下新-旧沥青界面形态作用机制研究
        3.3.1 温拌剂、再生剂对新-旧沥青界面扩散相态的影响
        3.3.2 中温条件下扩散界面沥青迁移与时空演化特点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温拌条件下新-旧沥青融合过程中分子重组与迁移
    4.1 基于GPC的新-旧沥青融合分子重组研究
        4.1.1 大分子比例及混合效率
        4.1.2 级配设计
        4.1.3 分层抽提
        4.1.4 新-旧沥青的分子重组分析
    4.2 基于FTIR的新-旧沥青迁移深度研究
        4.2.1 分子示踪剂
        4.2.2 级配分析
        4.2.3 温拌条件下新沥青在旧沥青中的迁移深度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四、废机油的再生处理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复配废机油再生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 郭鹏,陈思贤,曹志国,刘俊,孟建玮,鲜江林.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6)
  • [2]油指纹技术在废油渣来源鉴别中的应用基础研究[D]. 杨肖娜. 广西大学, 2021(12)
  • [3]废机油净化关键技术研究[D]. 秦旭. 东北石油大学, 2021
  • [4]废机油残留物再生沥青及其混合料性能研究[D]. 赵培馨. 长安大学, 2021
  • [5]废机油残留物在沥青混合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冯振刚,赵培馨,姚冬冬,李新军. 中国科技论文, 2021(02)
  • [6]废机油酸洗剂和再生工艺研究[J]. 冀伟昌,段海霞,王发,包丽纳.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21(01)
  • [7]废机油再生技术进展[J]. 何长轩,蒋玲玲,雷登丽,包朝霞,宋艳敏,邓玮容. 广州化工, 2020(15)
  • [8]废机油回收再生利用技术探讨[J]. 钟碧,陈炳耀,杨善杰. 轻工科技, 2020(07)
  • [9]乳化切削液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李想.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10]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新-旧沥青界面融合程度研究[D]. 谢凤章.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废油再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