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国上海医药广告管理评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萌萌[1](2021)在《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西药管理政策研究(1937-1945)》文中研究指明
张依[2](2021)在《民国前期(1912—1919年)女性美容医疗广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国前期的报纸广告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大量的美容医疗广告充斥其中,通过异地畅销、科学化验、功能介绍等不同的广告诉求方式来宣传其美容产品,吸引了女性读者对其的注意。女性读者在美容广告的宣传下,一方面,女性吸收或更新了最新的美容方法,满足了女性美颜的愿望和幻想;另一方面,女性读者有选择地接受广告主发布的信息,挑选了适合自己的美容产品。在物质相对丰盛的民国时期,相关广告的法律跟不上物质社会的发展,造成虚假广告盛行。不过,尽管这些广告中存在虚假的成分,但还是为我们了解美容广告和女性读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张建淳[3](2021)在《近代哈尔滨城市现代化转型下的报纸广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国广告史的发展历程当中,近代报纸广告业的发展可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其发展之迅速,无论是在中国广告史的纵向比对中还是与同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广告业横向比较,其丰富与复杂性皆是无所出其右。而作为一种重要的讯息存留和传播手段,近代报纸广告反映并保留了当时社会人文环境以及艺术、审美等城市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哈尔滨是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极具代表性的城市,这座城市,伴随着殖民和主权独立的抗争,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报纸广告成为其城市现代性转化的见证者,记录了哈尔滨从一个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体的北方渔村发展为一个具有高度社会分工的现代都市的历史过程。本文选取了1921年至1945年间的《滨江时报》和《大北新报》的广告为研究对象,分类梳理这两个办报经历与哈尔滨城市始建到形成较为同步的两份报纸中的广告内容与设计形式之变,研究报纸广告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其发展、运营、设计、内容和表现的特点变化及内在规律,力图对报纸广告所反映的哈尔滨市民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进行把握。探讨近代中国一个经历曲折的近代移民城市在形成过程中,城市社会、经济现代性转化中的文化线索和文化表现。探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转变如何改变了哈尔滨城市的生活方式,进而引起哈尔滨文化和艺术的现代性转化。绪论为第一章,总结了本文的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和创新点。正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二章,以哈尔滨的多元文化历史为研究起点展开,关注到在这些多元文化的介入下催生的哈尔滨自然经济的瓦解和商品经济的建立,又由于商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广告业的兴起,进而关注以《滨江时报》、《大北新报》为代表的报纸广告行业的发展历程。第二部分为第三、四、五章,本文将这一时期的报纸广告分为三大类,分别从工业化、商品西化和女性文化三个侧面来揭示哈尔滨城市的现代性转化线索。哈尔滨的城市现代性以工业生产摆脱农业、渔猎等自然经济为开端,在沙俄和日本殖民者的推动下,哈尔滨在20世纪上半叶成为了一座现代工业化城市。这种工业化以工业商品的形式改变了哈尔滨市民的生活。在此基础上,外来文化也携带着外来商品进入哈尔滨,这些与传统中国商品有着相似市场的西化商品在逐渐改变了哈尔滨市民的消费习惯。针对女性的消费和男女平等的现代思潮冲击了传统儒家文化下的女性伦理与形象。最后,这些商业化因素都在报纸广告中得以体现并获得传播,最终被保存了下来。报纸广告承载了哈尔滨从一个传统的农业渔村发展为现代都市的过程,从工业化、商品西化到女性文化的崛起,这每一方面都是奠定现代都市、现代文化的基础。最终它以一种消费主义的形式——广告——将这一现代商业文化表现的形式记录下来,从内容到形式都叙述了近代哈尔滨这座城市在形成时期的现代性特征。第三部分为第六章,整体看待了以《滨江时报》、《大北新报》为代表的报刊广告在近代城市化进程中的信息交流和新知传播中的作用,在广告逐渐获得丰富表达的进程中总结其与商业发展、消费文化的关系,与商业法制建设的关系,同时也暴露了其时而低俗趋利的时代局限。在整个报刊发展和近代城市形成过程中,市民的城市社会性的转化,尤其是报刊中艺术文化的传播和广告设计人才的需求和培养,在某种程度上催生了城市的现代性审美的产生,报纸广告的内容和形式成为现代性文化转化为城市现代性审美的媒介。最后,文章将哈尔滨城市的近代报纸广告放入近代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出的时空框架中审视,其特殊的城市发展经历带有了明晰的时代特点,城市文化的现代性转化意义重大,论文结论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报纸本身的发展和传播就是城市现代转化的组成和推动。其次,从其展现的内容可看到社会现代转化过程的光明与阴暗的正反全貌。最后,报纸广告作为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其发展演变最终表现为无法直观量化的城市审美文化的形成和转化。
李佳琪[4](2020)在《市井与医疗:《时事画报》医药广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05年潘达微、高剑父等人创办的《时事画报》,是广东第一本石印画报,于1913年停刊,共出版142期,现存139期。《时事画报》以其激进的政治性和鲜明的艺术性,不仅在晚清画报史中占有一席之位,刊载的时事新闻和岭南曲艺也引起了史学界的注意。与此同时,画报中的医药广告受到了冷落,鲜有问津。《时事画报》刊登的医药广告共包括285种药品、75条医生诊例和1种医药卫生期刊,其中,285种药品可细分为滋补性药品、治疗性药品和保健性药品。以文献分析为主要研究方式,运用历史学、医学等学科知识,引入“新文化史”的研究视角,解读广告以及配插图像的潜藏语境,勾勒《时事画报》医药广告的全景,以期鸟瞰近代广州医疗文化和疾病谱系的变迁。医疗文化方面,西医东渐后,药品广告的中医元素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新兴的西医学术语,在碰撞中,广告中出现了中、西医话语穿插使用的情况,表面上是两种医学找到了接洽的方式,实际上是药品商为了消除公众对西药的疑惧所设下的幌子;另一方面,广告中的药品呈现出两极分化的局面,滋补品的消费人群一般为社会上层阶级,而用于治疗传染病的药品,购买者多是底层百姓,是公众的一种自发站队,符合布迪厄的“消费分层”理论;《时事画报》的主体受众为乡野妇孺,“中式卫生观”更贴合他们的既往认知,因此,以“卫生”为卖点医药广告,文案中的“卫生”的语义仍多为“保卫生命”,而不是“清洁防疫”,这种“反主流”行为是晚清社会非上位者的一次叛逆,也是近代卫生史的另一图景;热衷于攀附“强种”言论的药品广告,是社会男性个体的一场自救,而专事女性的药品,虽然也套用“文明开化”等话语,但事实上仍停留于身体层面的关怀,并未真正触及“女权主义”。疾病谱系方面,以“瘴气”为主线,结合古今学者对“瘴气”的不同解读,陈说《时事画报》医药广告中出现治疗疟疾、鼠疫、霍乱、水土不服、皮肤病以及防疫等药品的合理性;通过分析用于鸦片戒断的“戒烟药”和治疗梅毒的“花柳药”的组成,发现“戒烟药”加入(类)鸦片成分,可以避免戒毒者在戒断过程中暴毙,而“花柳药”以轻粉(水银)为主要成分,疗效逊色于西方的“606”制剂,但结合文化、经济因素,汞剂“花柳药”更适用于社会下层人群,两种药物的医疗价值应予肯定。将医药广告置于医学专业视阈,着眼于药品的功效,观察到药品广告虽有良善者,但由于文案的措辞模糊和过度书写,极大地危及了购服者的性命安危;此外,《时事画报》75名医生的诊例广告拼凑而成的“就诊名录”和2家施赠西法接生的善堂,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广州地区医疗资源的不足,也成为近代医疗体系转型过程中的一条缓冲带,是众多广告中最大的亮点。《时事画报》的医药广告如同一本由社会公众合着的日记,虽然不像政治史、经济史史料一般,叙事恢弘,但藉由本身浓厚的“市井之气”,收容了近代中国的种种,既有逐利背义的蝇营市侩,也有丹心碧血的医界赤子;下至花柳、烟毒等社会疮痍,上而强种图存的维新自救。人们总能从纷纭的广告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安放自己的焦虑与诉求。医药广告不具深意鸿旨,但它用自己的方式刻绘民生百态,搭建了一个由芸芸众生共同主演的舞台,阳春白雪,巴人下里,展现了清末民初真实的生活场景。
徐霞[5](2020)在《《中华健康杂志》与民国医学知识的传播与建构(1939—1949)》文中研究指明民国以来,西医传播事业有了很大发展,接受过西医教育的中国知识精英逐渐取代传教士,成为医学传播的主力。医学报刊的宗教色彩明显减弱,文化与教育功能更趋鲜明。1939年8月15日,由中华医学会主办的《中华健康杂志》正式刊行,公共卫生委员会主席黄子方担任该杂志主编。《中华健康杂志》作为近代通俗性医学刊物的典型代表,不仅是这一时期医疗社会状况的历史见证者,同时也是西医传播历程中的长期践行者,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目前学界对《中华健康杂志》尚未进行细致研究,本文以《中华健康杂志》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该杂志的创办始末及人员变动情况,全面把握其刊行状况。同时围绕杂志内容展开分析,探究这一西医科普类杂志的传播方式及特点。本文重点关注杂志中的群体表达,剖析医师作为知识中介者在传播过程中的构建面向,考察民众作为知识接收者的医疗看法与疾病认知,同时思考《中华健康杂志》的社会意义,展现医师群体在战争与经济困难的大环境之下所做出的改变与调适。本文对《中华健康杂志》的研究表明:该杂志的栏目设计与知识呈现,实际上是一系列包括专业与通俗、教育与乐趣、普及与利益等诸多因素之间相互协调、补充的结果,医学知识的专业化与通俗化贯穿杂志发展的始终。在战乱的情势下,预防医学得到重点提倡,医师群体依据社会状况进行调整,提出了健康而又经济的生活方式,为民众提供了切实有效的健康指导。另外,医师作为杂志文章的创作主体,在进行医学知识传播的基础上,也试图借助杂志这一宣传平台为自身“正名”,他们一方面着意强调西医的“科学性”特征,为其学科正当性辅以证明,同时从自身角度出发辨析医患纠纷、维护医护人员的合法权利,为塑造现代化的病人而努力。此外,杂志也并没有隐去民众的声音,一系列读者栏目的开设,为民众提供了反馈渠道与发声平台,医患双方相辅相成,最终展现并丰富了民国医学社会化进程的时代内涵。
刘梦婷[6](2020)在《近代上海医药报刊与西医知识传播(1927~1937)》文中指出明清以来,传教士的东来打开了我国医学传教的窗口,社会上层开始接触到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医学知识。清中期广州地区成为传教士医学传播的策源地,医学开始向下发展,推进了西医知识在中国的传播进程。近代上海开埠以后,繁荣发达的上海社会、日渐兴起的文人群体、不断完善的报刊行业,推动了近代上海新闻传播业发展。在传教士的示范作用下,教会医院、西医人才数量增多,国人学习西医、开业行医、创办医校的规模也日渐壮大。报刊传播西医、宣扬西医知识成为主流,在中西医冲突背景下,蓬勃发展。1927年至1937年是近代上海医药报刊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医药报刊数量丰富、种类多样、思想交织碰撞。其中以政府主导的《卫生月刊》、药商创办的《新医药刊》以及大众传播媒介引导的《申报·医药周刊》在这一时期别具一格,开创西医知识传播的新平台,传播现代医学知识,有助于沟通编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医药知识的传播过程中,从传播主体的转变看,早期由国外医学传教的传教士引入,并主导传播。伴随着国内医学院校、医药社团的组织创办,国人开始学习、传播西医日益成为近代上海西医传播的主流。从传播的内容来看,专业深奥的西医知识逐渐被民众日常的卫生知识、健康知识所取代,西医知识的大众化日益成为社会主流趋势,民众开始参与医药知识的讨论,并影响医药刊物的编辑方针和志向。从传播的受众看,报刊传播西医知识的过程中,其受众主要包括近代上海乃至全国的中西医师、身患疾病的患者、报刊订户以及依靠报刊进行商品营销的广告商等,通过读者来函或医药问答的方式,传递作为读者的疑问与诉求。从传播的效果看,报刊传播西医知识的受众有限,停留于医患关系以及商业利益表面,能够阅读刊物的也仅是一些具备阅读水平和医学经验的知识分子,广大的普通老百姓仍游离于知识传播的范围内。但我们亦不可忽略报刊传播西医知识的价值。报刊传播西医知识传递了科学准确的西医专门知识,干净清洁的公共卫生观念,形成了医师在开业行医过程中的规范,转变了民众的就医观念和就医行为,对近代上海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推动了现代医学在中国的传播。
徐红[7](2019)在《南京国民政府西药管理政策研究(1927-1937)》文中研究指明19世纪以来,伴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近代西药传入中国。随着近代中国医疗事业的发展,民众对西药的态度逐渐从怀疑转为信任,对西药的需求量日渐增长。在巨额利润和民族主义的刺激下,中国西药商业和西药制药业蓬勃发展。但是中国缺乏药制,西药业经营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虚假医药广告、药品质量问题等。这一切使管理西药业显得尤为迫切。1927——1937年,出于国家建设的需要,南京国民政府对西药业实施管理,颁布系列法规,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西药管理政策。其内容包括西药研制政策,西药销售政策和特殊西药的管理政策等。根据这些政策,中央和地方相继开展了对西药业的管理活动,如制定和颁行药品标准、开展西药研制、实行西药商注册和监管、加强成药管理等。南京国民政府的西药管理政策较为系统,既有对本国实际的适应,也有对外国经验的借鉴;既有民族性、公共性的一面,也有政治性的一面。它丰富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医疗卫生政策,一定程度上规范了西药商的营业行为,并由此形成了西药管理体制,为抗日战争时期的西药管理奠定了基础。但是,受政治局势不稳、经费缺乏以及其他因素影响,南京国民政府的西药管理政策仍然存在着不足。
黄于悦[8](2019)在《《晶报》的广告研究(1919-1940)》文中指出小报是一类发轫于晚清时期,以刊载娱乐消遣内容为主的报纸,因其数量庞大而又多描摹市井生活场景,成为学者研究近代上海城市风貌的一把钥匙。然而现有的小报研究大多聚焦在报纸的杂文、评论、小说等文学作品上,却鲜有关注同样占据报纸大量版面的广告。实际上小报蕴广告蕴含着丰富的信息,既能直观反映报纸读者的消费水平,又渗透着消费上的品位与偏好,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近代小报及其读者特征的独特视角。顺着这一思路,本文选取《晶报》这一独具代表的近代上海小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抽样的方式选取了247份报纸作为研究样本,从结构、内容、排版等方面展开对《晶报》广告基本特征的梳理,从而对《晶报》广告的整体样貌有所把握。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整理了广告中出现的商品的种类及其价格,结合近代上海社会的物价水平,从经济维度呈现《晶报》广告所对应的消费水平和经济状况。总体而言,《晶报》广告以非生活必需品为主,广告商品带有浓厚的消闲性质,指向拥有一定收入且和消费时间的城市中上层市民。此外,本文还对广告中出现的文字和图像进行整理和分析,从“外在审美标准”和“休闲生活偏好”两个维度窥视《晶报》读者在物质消费层面上的品味和偏好。一方面,本文收集了大量《晶报》广告中出现的男女人物形象,总结《晶报》广告对男女外貌形象的审美标准,即一种对摩登时尚、肤白貌美的女性形象的追捧,和对精神干练、渊博富有的男性形象的认可。这一审美标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报纸读者对美的想象和追求;另一方面,本文着重整理了《晶报》中出现的休闲娱乐类广告,通过这些广告文本反映符合小报读者趣味与需求的休闲娱乐活动种类,以及这些休闲活动背后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旨趣。总体而言,《晶报》广告透露着对摩登时尚和享乐主义的追求,这既与当时社会日渐奢靡的消费风气相关,也很好的与小报自身的趣味性和消闲性相呼应。至此,我们不仅对《晶报》这份民国时期典型的上海小报有了更全面的认知,也从“审美趣味”和“经济特征”两个维度深化了对《晶报》读者群体的认识,这无疑这为近代上海小报研究提供了更多的研究视角和史料参考。
杨洁颖[9](2019)在《成都报刊抗战宣传研究 ——以《新新新闻》为例(1931-1945)》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艰苦而又充满希望的抗战时期,四川报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新新新闻》日报作为1950年以前四川报界持续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经济效益最好、影响范围最广的一份民营报刊。该报在抗战时期致力于抗战的宣传,形成了一套其特有的宣传方法和风格。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对四川抗战也做出了贡献,《新新新闻》抗战宣传的经验对新时代新闻媒体的宣传工作具有借鉴意义。本文以文献研究与内容分析法、阶级分析与历史分析法、学科交叉研究法和比较研究的方法,以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宣传、报纸的论述作为理论基础分析了《新新新闻》的抗战宣传。本文主要包含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从选题背景、目的与意义、研究现状以及文章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五个方面论证《新新新闻》研究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取得的研究成果。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在阶级分析法的指导下对《新新新闻》抗战宣传展开分析。第二部分本文从抗战时期中国抗战宣传报刊为起点,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的方式鸟瞰中国报业的发展,阐述了抗日民主根据地以及上海、武汉、四川的抗战报刊的情况。第三部分主要阐述《新新新闻》的基本概况,该报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川军阀混战、四川政权统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三个阶段,并从创办与发展、地域特征和影响力勾勒出《新新新闻》的基本面貌,描述了《新新新闻》抗战宣传的基本情况。第四部分主要阐述了《新新新闻》抗战宣传的内容,包括对日本侵华野心的揭露以警醒民众团结抗战,对抗战英雄事迹的宣传以鼓舞军民抗战士气,对民众抗战的动员以支援前线抗战,对民众防空防毒的知识普及以减少轰炸损失四个方面。第五部分主要论证了对《新新新闻》的评价,从历史的角度客观阐述其积极作用与历史局限,又以现实的角度辩证的分析了《新新新闻》抗战宣传的现实意义。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新新新闻》作为成都报刊抗战宣传的重要力量,给军民以正面的舆论引导,促使四川成为前线供给基地;历史局限:主要表现在宣传立场较为多变、宣传侧重正面战场和宣传影响囿于西南;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宣传应坚持党的领导、应以爱国之心办报、宣传需定位清晰、宣传需与时俱进。
阎婷[10](2019)在《民国时期中医医疗纠纷研究》文中提出现今社会,对于不断加剧的医疗纠纷,无论政府还是医界虽采取各种措施应对,均未起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恶性伤医案件一次又一次地触痛人们的神经,长此以往,必将影响我国医疗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不妨回首历史,分析医患纠纷的发展情况,以寻找解决现今的医疗纠纷的锁钥。纵观中国古代,医患关系比较和谐,甚少医疗纠纷。至民国时期,在大规模复制西方立法和司法经验的情况下,政府在立法、司法上出台了一系列规范医生从业资格及行医行为的举措,同时在实践中,无论中西医均出现了医疗纠纷大量涌现的情况。在此期间,中医不仅要面临时代的剧烈变迁,还要面临西学东渐带来的西医对中医的强烈挤压,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比起前辈,民国中医界面对的环境要复杂得多,不得不在痛苦与纠结中抗争。因此,民国中医医疗纠纷呈现出与古代医疗纠纷以及西医医疗纠纷不同的特点,相应地,民国中医医疗纠纷的解决机制也有其独到之处。本文旨在研究民国中医医疗纠纷,以期对现今医疗纠纷的解决有所帮助。文章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为文献资料研究的方法,资料来源包括上海市档案馆档案、上海《申报》、《中国近代中医药期刊汇编》(共5辑,包括12万页资料)、“晚清期刊、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相关论文、着作等。本文包括导言,一至四章以及结语。在搜集大量史料、分析大量案例的基础上,本文考察了中医医疗纠纷发生的历史,分析了民国时期中医医疗纠纷的各种形态,探究民国时期中医医疗纠纷产生的法制背景与社会文化背景,根据案例等梳理民国时期中医医疗纠纷的各种解决机制,并结合明清医疗纠纷及西医医疗纠纷分析了民国时期中医医疗纠纷解决机制的特点。本文导言部分以研究的缘起为始,定义了医疗纠纷的概念。在文献综述部分,列举了古代、近代以及现代有关中国古代医疗纠纷的研究情况;从民国时期的研究及现代的研究两方面梳理了对民国时期医事立法及医疗纠纷的研究情况。本文从研究者的学科背景、研究的角度以及史料的完整性等方面对上述研究情况进行了评议,上述研究存在研究制度史较多以及对中医医疗纠纷进行专门研究不足等情况。第一章为民国时期中医医疗纠纷形态,首先以案例的形式列举了民国时期中医医疗纠纷的各种形态,包括业务过失,非法行医,虚假广告,名誉权纠纷,诊金纠纷,假药、劣药及配药错误,诬告陷害,欺诈,共8类。文章以案件发生的时间为序,将本文涉及的从1911年至1948年发生的64件民国时期中医医疗纠纷汇总为表格,对案件的争议缘由、处理方式及结果做了简要说明,并对是否进行鉴定、鉴定者以及是否反诉、是否有律师参与案件等情况做了标注。表格中的内容显示,业务过失以及非法行医为民国时期中医医疗纠纷案件的主要缘由。第二章为民国时期中医医疗纠纷产生的背景,民国时期中医医疗纠纷产生的背景既包括当时的法制背景,也包括民国时期动荡而复杂的社会背景。民国时期,政府仿照西制建立现代卫生管理体制,加强了对中医药的立法及行政管理。然而由于民国时期的卫生行政体制基本是模仿西制的,所以整个民国时期,从中央到地方都没有真正地设置专门的中医管理机构。虽然1937在卫生署下设置了中医委员会,但实际上有职无权,形同虚设。即使如此,对于中医医疗纠纷的行政管理也并非由完全由卫生行政机关进行,因为专门的卫生行政机关地位变化频繁,独立的卫生行政机关与警察机关时分时合,形成了民国时期警察机关大量介入中医医疗纠纷的独特景象。民国时期颁布了大量涉及中医的卫生行政管理的法规,虽然这些法规良莠不齐,但总体而言对建立合格的中医队伍、预防医疗纠纷的产生具有积极意义。在民国之前,我国几无对中医资质的管理规定,民国政府将中医的资格的取得以及开业纳入到政府的行政管理之中。总体而言,对中医登记资质的要求比较宽松。中医行医过程中,不仅要遵守中医药法律,也要遵守其他法律,否则既可能面临行政处罚也可能要承担民事责任或刑事责任。在司法制度方面,民国时期各项司法制度的进步,大大方便了医疗纠纷的双方进行诉讼,这也是较之以前民国时期医疗讼案数量激增的原因之一。同时,医界对于国家的司法制度并非无动于衷,而是在尊重国家司法制度的前提下,对于涉及医权的司法制度提出了中肯的建议,也为在医疗纠纷中保障医权做了不懈努力。在文化背景方面,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医开始了政治边缘化,这些原本应该受人尊敬的人,生存状态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中医界的境遇与当时的大环境息息相关,战乱的影响、混乱的治安、萧条的经济、西医的打压以及政府的压制,都严重恶化了中医的生存空间。对于各方面的压力,中医界并非坐以待毙,而是采取了种种自救措施。第三章为民国时期中医医疗纠纷的解决。医疗纠纷的解决是多方参与的结果,除了当事人之外,国家权力、医学团体、医界同行、律师、媒体、患方的亲朋好友甚至社会人士都可能对纠纷的解决产生影响。在民国时期,中医医疗纠纷的医方主要为医生个体,未见以中医院为当事人的医疗纠纷。患方虽然来自于各个阶层,但是有着共同的特点——对医生缺乏信任、告医踊跃。对于这样的患者,中医们也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预防纠纷,亦会采取呼吁保障医权、求助法律、聘请律师等手段以保障自身权利。参与解决医疗纠纷的国家机关包括司法机关、与卫生行政管理相关的行政机关等,即使卫生行政机关独立于警务系统后,两者在管辖权上仍有交集,两者联合办案的记录并不鲜见。由于民国的保甲制度的存在,医疗纠纷的解决中也会出现保甲人员的身影。在医疗纠纷的解决中,医界团体是一股重要的力量。中医团体在医疗纠纷的解决中起到了保障会员权益、为医疗案件提供医学依据、为会员之间的纠纷进行调解等作用。当然,众多中医团体之间也存在问题,最突出的是党争严重,甚至影响到了案件鉴定的公平性。在其他方面,由于律师具备法律知识,记者易于控制舆论,律师与媒体在医疗案件的解决中的作用不可小觑;另外,中医同道以及案外民众等也可能以检举人或者诉讼参与人等的身份影响纠纷的解决。在中医医疗纠纷的解决方式方面,最为剧烈的方式即为通过司法途径解决,民国时期中医医疗讼案呈现如下几个特点:自诉案件所占比重较大,反诉的情况较多,少见民事诉讼(多为刑事诉讼,且多为刑事诉讼附带民事诉讼),医方败诉情况较少,涉讼患方阶层广泛,争议内容涉及产科及儿科的情况较多。相较于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对中医医疗纠纷的处理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范围上,都更胜一筹。除此之外,我国民间向来有调解息讼的传统,这一传统沿至民国时期仍在发挥作用,只是途径有所改变。民国时期的调解与和解,既有自行和解、社会调解、中医团体调解等民间行为,也有调解委员会调解、法院的诉前调解与诉讼中的和解等官方行为。鉴定也是许多医疗纠纷的解决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由于中医的特殊性,其鉴定方式、鉴定机构与西医不同,呈现出其特有的鉴定风格。记录完整的民国时期中医医疗纠纷案例并不多见,本文选取两例记录比较详尽的案例进行了分析,为了解民国时期中医医疗纠纷的解决提供一个微观、直接的视角。第四章为民国时期中医医疗纠纷的特点,民国时期中医医疗纠纷无论是与明清相比还是与民国时期的西医医疗纠纷相较,都有其鲜明的特点。纵向上看来,中国的医患关系越往古代似乎越和谐,至明清时期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医疗纠纷逐渐增多。与明清相比,中医医疗纠纷在民国时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表现为医疗纠纷数量急剧增多、医疗纠纷种类多样、医疗纠纷解决方式丰富。这些转变发生的原因包括:患方对医生的态度发生转变、熟人社会的转变、法制的进步、媒体及医学团体等的兴起等几方面。横向上看,民国时期的中医医疗纠纷与西医医疗纠纷亦相差巨大,差异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体现为诊疗场所不同、患者地位不同、观念差异等方面的医学模式的差异,其次是中西医与传统社会关系不同,作为舶来品的西医面临着解决水土不服、融入中国传统社会的困境。再次,中西医与西方法律文化的关系不同,同源于西方文化的西医,与西方法律有着天然的亲近感,而中医却在鉴定和审理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困难。最后一部分为结语。民国时期,尽管在医疗纠纷的解决中,对于医患双方而言有着颇多的无奈与不公,但随着法制进步、人们权利意识的觉醒,中医医疗纠纷的解决也发展出了既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也力求适应现代法律制度的多种解决路径。对后世而言,民国时期的中医界及法律界一步步探索着发展之路,为后世中医医疗纠纷的解决提供了经验。
二、民国上海医药广告管理评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民国上海医药广告管理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2)民国前期(1912—1919年)女性美容医疗广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一、民国前期女性美容广告背景 |
二、美容医疗广告主的诉求方式 |
(一)异地畅销 |
(二)科学化验 |
(三)功能介绍 |
三、美容广告与女性读者 |
(一)广告与女性读者的关系 |
(二)广告主与女性读者的关系 |
(三)广告主与虚假广告的关系 |
四、美容广告与女性社会生活 |
结语 |
(3)近代哈尔滨城市现代化转型下的报纸广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绪论 |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
二、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界定 |
(一)现代性与现代社会 |
(二)报纸版面相关概念 |
(三)报纸广告及其设计元素 |
三、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
(一)民国时期的相关研究 |
(二)现代学者的相关研究 |
(三)研究述评 |
四、研究框架与方法 |
(一)研究框架 |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
五、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哈尔滨城市广告业 |
一、多元文化共生的哈尔滨近代城市 |
(一)哈尔滨本土文化 |
(二)俄国文化的渗入 |
(三)日本文化的渗入 |
(四)哈尔滨城市的现代化演进 |
二、商业社会发展与广告业的兴起 |
(一)商业社会的发展 |
(二)印刷技术进步与设计思想进步 |
(三)广告业的兴起 |
三、以《滨江时报》为代表的报纸广告 |
(一)《滨江时报》的发展历程 |
(二)《滨江时报》的广告业开展 |
四、《滨江时报》与城市文化的互动 |
(一)外地、外国文化进入的窗口 |
(二)本土文化的现代化启蒙 |
(三)不同文化碰撞与融合的平台 |
第三章:基于哈尔滨城市工业下的新兴广告主题 |
一、有声电影的传入和现代爱情故事 |
(一)哈尔滨城市早期的电影院线 |
(二)以报纸为媒介的电影宣传 |
(三)电影广告的设计风格 |
二、工业化制品广告的滥觞 |
(一)轻工业商品 |
(二)重工业商品 |
(三)电器商品 |
三、资本倾销背景下的现代城市时尚消费 |
(一)广告中的物质享受 |
(二)广告中的文化娱乐之都 |
第四章:哈尔滨现代城市生活中传统商品的广告新貌 |
一、传统烟酒文化呈现西洋化符号特征 |
(一)从白酒到葡萄酒 |
(二)香烟制品的流行 |
二、近代报纸广告环境下的传统中药 |
(一)传统中药与传统纹样 |
(二)西医与中医广告中的表达碰撞 |
(三)仁丹与日本侵略战争 |
三、西洋时尚对女性独立意识的培育 |
(一)“东方莫斯科”的欧洲时尚 |
(二)20 世纪初的珠宝风尚 |
(三)广告投放中的美妆先锋 |
第五章:女性形象广告中的城市女性意识与审美 |
一、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嬗变 |
(一)女性形象 |
(二)广告中的女性形象 |
(三)广告中的女性生活状态 |
(四)广告中的女性符号演变 |
二、女性自我审美意识萌芽与消费主义 |
(一)广告中女性形象的改变带来的审美独立 |
(二)女性形象与广告商品弱关系下的消费主义 |
三、近代女性市民身份的奠基 |
(一)近代女性市民身份文化认同的因素 |
(二)哈尔滨女性审美变迁背后的身份认同 |
第六章:哈尔滨报纸广告文化催生的城市现代性 |
一、由文化融合催生的城市审美现代性 |
(一)审美范式的现代性转化 |
(二)从传统书法艺术到美术字 |
(三)装饰艺术的工业化转型 |
二、商业活动的迅速发展与法制建设逐渐完善 |
(一)商业活动的迅速发展 |
(二)法制建设逐渐完善 |
三、广告文化下的城市现代性与市民现代性 |
(一)市民阶层的城市社会性表现 |
(二)城市文化在社会意识领域中的演进 |
(三)广告专门人才培养初见成效 |
四、对《滨江时报》历史评价 |
(一)促进了信息交流和新知识传播 |
(二)推动了东北民族工商业的繁荣发展 |
(三)保存了近代东北社会生活的原始记录 |
(四)《滨江时报》的时代局限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市井与医疗:《时事画报》医药广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时事画报》述要及其医药广告介绍 |
1.1 《时事画报》概况 |
1.1.1 代售点 |
1.1.2 发售价格与广告收费标准 |
1.1.3 主要内容 |
1.2 《时事画报》的创刊动机 |
1.2.1 引起社会对艺术的重视 |
1.2.2 唤醒国内群众的革命意识 |
1.3 《时事画报》的影响 |
1.3.1 “考物纪事,俱用图像”——广东画报的引领者 |
1.3.2 “开通群智,振发精神”——民主革命的先驱者 |
1.4 《时事画报》医药广告分类 |
1.4.1 药品广告 |
1.4.1.1 滋补品广告 |
1.4.1.2 治疗品广告 |
1.4.2 诊例广告 |
1.4.3 书籍与杂志广告 |
1.5 小结 |
第二章 《时事画报》医药广告中的社会文化 |
2.1. 医药广告中的消费文化 |
2.1.1 广告话语的变迁探源——以“滋补性药品”为例 |
2.1.2 贫穷与富裕的割裂——药品种类与消费人群 |
2.2 叛逆还是保守:医药广告中的“卫生”景观 |
2.3 医药广告中的国家政治:“强种论”与“女权主义”的萌芽 |
2.4 小结 |
第三章 《时事画报》医药广告中的近代疾病谱 |
3.1 “瘴乡”岭南与相关疾病 |
3.2 成效几何:关于近代“戒烟药”和“花柳药”临床效用的思考 |
3.2.1 戒烟药 |
3.2.2 花柳药 |
3.3 小结 |
第四章 《时事画报》的医药广告功过之辩 |
4.1 医药广告之过——以部分药品广告为例 |
4.2 医药广告之功 |
4.3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5)《中华健康杂志》与民国医学知识的传播与建构(1939—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选题缘起及意义 |
2 学术史回顾 |
2.1 医学史研究 |
2.2 近代医学观念研究 |
2.3 近代医疗卫生社团、杂志研究 |
2.4 关于《中华健康杂志》的研究 |
3 资料使用情况 |
4 创新之处与研究方法 |
4.1 创新之处 |
4.2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中华健康杂志》概况 |
1.1 《中华健康杂志》的创办背景及缘起 |
1.1.1 西医群体与近代医学知识的传播 |
1.1.2 医学社团与专业医刊的发展 |
1.1.3 中华医学会与《中华健康杂志》的创办 |
1.2 《中华健康杂志》的创刊与宗旨 |
1.3 《中华健康杂志》的发行概况 |
1.3.1 酝酿与发展:初创时期的《中华健康杂志》 |
1.3.2 责任与担当:沦陷时期的《中华健康杂志》 |
1.3.3 复兴与坚持:战后的《中华健康杂志》 |
1.4 《中华健康杂志》编撰群体介绍 |
1.4.1 杂志主编群体介绍 |
1.4.2 杂志作者群分析 |
1.5 《中华健康杂志》的经费来源 |
1.6 出版环境对杂志定价的影响 |
第二章 《中华健康杂志》的营销策略与编辑特色 |
2.1 杂志的营销与设计风格 |
2.1.1 杂志的宣传营销手段 |
2.1.2 封面的设计与变化 |
2.1.3 杂志广告的刊登情况 |
2.2 杂志传播的内容特征 |
2.2.1 医学知识的通俗化传达 |
2.2.2 医学内容的专业化保持 |
2.3 杂志中的故事文本探析 |
2.3.1 多样化的故事形态 |
2.3.2 故事中作者的价值倾向 |
第三章 《中华健康杂志》的健康关怀 |
3.1 聚焦热点:为社会“开药方” |
3.1.1 备受关注的传染病防治 |
3.1.2 妇婴健康的着重强调 |
3.1.3 工人疾病与社会保障 |
3.2 立足实际:经济视域下的健康生活建构 |
3.2.1 预防医学:社会生活中的经济考量 |
3.2.2 困难条件下的营养问题 |
第四章 《中华健康杂志》中的“医患”表达 |
4.1 文化的中介者:医师的塑造与表达 |
4.1.1 “伪科学”的中医与“科学”的西医 |
4.1.2 塑造“合格”的病人 |
4.1.3 维护神圣的医护形象 |
4.2 文化的接收者:杂志读者的反馈与建议 |
4.2.1 《中华健康杂志》的读者特征 |
4.2.2 读者栏里的社会镜像 |
4.3 何为“健康”:医患群体共同的“健康”塑造 |
4.3.1 医师的专业化建构 |
4.3.2 病患的经验性传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6)近代上海医药报刊与西医知识传播(1927~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结构安排与本文要解决的问题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近代上海西医知识传播缘起 |
第一节 近代上海的西医传播 |
一、西医传播的社会环境 |
二、传播者身份的转变:从传教士到上海西医 |
第二节 医药报刊的探索与发展 |
一、科学报刊与早期西医传播 |
二、西医刊物的概述与分类 |
小结 |
第二章 报刊传播中的西医知识 |
第一节 政府与卫生:《卫生月刊》中的西医传播 |
一、由《卫生季刊》到《卫生月刊》 |
二、以“卫生”为导向的知识传播 |
三、西医知识的多元讲述方式 |
第二节 商业与营销:《新医药刊》中的西药传播 |
一、新亚制药厂和《新医药刊》 |
二、相时而动:星牌药品的宣传与营销 |
第三节 媒介与健康:《申报·医药周刊》所见西医知识 |
一、《申报·医药周刊》概况 |
二、西医知识的介绍、宣传 |
三、医学论争:关于煤油治肺痨的个案研究 |
小结 |
第三章 西医知识传播对近代上海社会的影响 |
第一节 报刊传播西医知识的反响 |
一、传播方式的多样化 |
二、编读之间的互动化 |
第二节 西洋医学技术的传播和接纳——以X光技术为例 |
第三节 近代上海的医学观念变迁 |
一、西医知识传播与卫生观念的普及 |
二、传统医药观念与中医科学化 |
三、医师道德的社会规范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7)南京国民政府西药管理政策研究(1927-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南京国民政府西药管理政策出台的背景 |
一、中国西式医药事业的发展 |
二、西药业存在问题 |
三、国家医疗卫生建设的推动 |
四、国际社会的影响 |
第二章 南京国民政府西药管理政策的内容 |
一、西药管理的总体政策 |
二、西药研制政策 |
三、西药销售政策 |
(一)西药商的管理政策 |
(二)经营成药的管理政策 |
(三)医药广告的管理政策 |
四、特殊西药的管理政策 |
(一)麻醉药品的管制 |
(二)安眠药品的限购 |
第三章 南京国民政府西药管理政策的执行 |
一、制定和颁行药品标准 |
二、西药研制的开展 |
三、加强西药经营环节管理 |
(一)实行西药商注册与监管 |
(二)加强成药管理 |
(三)开展药品检验和检查 |
(四)管控西药广告 |
四、药品管制 |
(一)特殊西药的管制 |
(二)特定区域的管制 |
第四章 南京国民政府西药管理政策的评价 |
一、南京国民政府西药管理政策内容的评价 |
(一)政策较为系统,但也存在不足 |
(二)既重民族性,又重借鉴外国经验 |
(三)兼具公共性和政治性 |
二、南京国民政府西药管理政策执行的评析 |
(一)执行的成效及其影响 |
(二)执行中的不足及其原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晶报》的广告研究(1919-194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内容 |
一、问题意识 |
二、个案选择:《晶报》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近代中国小报研究 |
二、近代报刊与广告研究 |
三、《晶报》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路径 |
一、研究视角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的价值与局限 |
一、研究的价值 |
二、研究的局限性 |
第二章 《晶报》及其广告 |
第一节 《晶报》的基本情况及其发展过程 |
一、创办时期 |
二、鼎盛时期 |
三、衰零时期 |
第二节 《晶报》广告概况 |
第三节 《晶报》广告的版面形式 |
一、广告间的版面设置 |
二、广告内部的排版方式 |
三、广告的视觉呈现形式 |
第四节 《晶报》广告的成文类型 |
第三章 《晶报》广告的经济特征 |
第一节 近代上海的物价水平和市民收入 |
一、近代上海城市的消费风气 |
二、近代上海的物价水平及变化 |
三、不同阶层的收入情况 |
第二节 《晶报》广告中的商品种类及其价格范围 |
一、食品类广告的商品种类及价格 |
二、日用品类广告的商品种类及价格 |
三、医药保健类广告的商品种类及价格 |
四、休闲娱乐广告的商品种类及价格 |
五、总结:《晶报》广告的总体经济特征 |
第四章 《晶报》广告中的审美趣味 |
第一节 小报与审美趣味 |
第二节 对女性形象的审美标准 |
一、《晶报》广告中女性的总体形象 |
二、女性服饰的审美品位 |
三、女性容貌身型的审美品位 |
四、总结:《晶报》广告中女性外貌的审美标准 |
第三节 对男性形象的审美标准 |
一、《晶报》广告中男性的总体形象 |
二、男性服饰的审美品位 |
三、男性容貌的审美品位 |
四、总结:《晶报》广告中男性外貌的审美标准 |
第四节 休闲生活的趣味偏好 |
一、广告与休闲生活 |
二、《晶报》中的休闲娱乐广告 |
三、休闲活动的趣味与目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成都报刊抗战宣传研究 ——以《新新新闻》为例(1931-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报刊抗战宣传的研究现状 |
1.3.2 《新新新闻》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与不足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1.6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1.6.1 相关概念界定 |
1.6.2 理论基础 |
2 抗战时期抗战宣传报刊的基本情况 |
2.1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报刊情况 |
2.2 上海抗战宣传报刊的情况 |
2.3 武汉抗战宣传报刊的情况 |
2.4 四川抗战宣传报刊的情况 |
3 《新新新闻》的历史成长与历史影响 |
3.1 《新新新闻》创立与发展 |
3.1.1 《新新新闻》办刊的历史形势 |
3.1.2 《新新新闻》创立与发展 |
3.2 《新新新闻》的地域特征与影响力 |
3.2.1 《新新新闻》极具地方特色 |
3.2.2 《新新新闻》影响力较大 |
3.3 《新新新闻》抗战宣传概述 |
3.3.1 《新新新闻》的抗战宣传具有代表性 |
3.3.2 《新新新闻》抗战宣传的两个阶段 |
4 《新新新闻》抗战宣传报道的内容 |
4.1 对日本侵华野心的揭露警醒民众团结抗战 |
4.1.1 揭穿“亲善”谎言,鼓舞民众抗战 |
4.1.2 分析战局,引导民众抗战 |
4.1.3 宣传国共合作,传播抗战思想 |
4.2 对抗战英雄事迹的宣传鼓舞军民抗战士气 |
4.2.1 川军守卫蕴藻滨防线 |
4.2.2 饶国华将军广德殉国 |
4.2.3 王铭章死守滕县报国 |
4.3 对民众抗战的动员支援前线抗战 |
4.3.1 节俭献金,挽救国难 |
4.3.2 动员青年,从军卫国 |
4.4 对民众防空防毒的知识普及减少轰炸损失 |
4.4.1 教授防空防毒战时知识 |
4.4.2 引导民众疏散躲避空袭 |
5 《新新新闻》抗战宣传的评价 |
5.1 《新新新闻》抗战宣传的积极作用 |
5.1.1 成都报刊抗战宣传的重要力量 |
5.1.2 给军民以正面的舆论引导 |
5.1.3 促使四川成为前线供给基地 |
5.2 《新新新闻》抗战宣传的历史局限 |
5.2.1 资产阶级报刊,宣传立场较为多变 |
5.2.2 国统区报刊,宣传侧重正面战场 |
5.2.3 发展策略失误,宣传影响囿于西南 |
5.3 《新新新闻》抗战宣传的当代启示 |
5.3.1 宣传应坚持党的领导 |
5.3.2 宣传应存爱国之心 |
5.3.3 宣传需要定位清晰 |
5.3.4 宣传需要与时俱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社会常识》所载武器与毒气防御知识的情况(1933) |
附录 B《防空特刊》所载防空与防毒知识(1935.12) |
附录 C《新新新闻》所载八路军、新四军新闻报道(1931-194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10)民国时期中医医疗纠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文献综述 |
第一章 民国时期中医医疗纠纷形态 |
第一节 民国时期中医医疗纠纷分类 |
一、业务过失 |
二、非法行医 |
三、虚假广告 |
四、名誉权 |
五、诊金纠纷 |
六、假药、劣药及配药错误 |
七、诬告陷害 |
八、欺诈 |
第二节 对中医医疗纠纷形态的分析 |
一、本文涉及的案例汇总 |
二、对中医医疗纠纷形态的简要分析 |
第二章 民国时期中医医疗纠纷产生的背景 |
第一节 法制背景 |
一、民国时期中医药立法与行政管理 |
二、司法制度概况 |
第二节 社会文化背景 |
一、混乱的医界 |
二、动荡的时局与治安 |
三、中医存废的争论 |
四、无处不在的竞争者 |
五、政府的压制 |
六、中医的自救 |
第三章 民国时期中医医疗纠纷的解决 |
第一节 纠纷解决过程中的参与者 |
一、医方与患方 |
二、国家机关 |
三、中医团体 |
四、律师与媒体 |
五、其他人士 |
第二节 中医在纠纷过程中对自身权利的保障 |
一、保障医权 |
二、运用法律、聘请法律顾问及律师 |
第三节 中医医疗纠纷的解决方式 |
一、进行诉讼 |
二、由行政机关处理 |
三、调解与和解 |
四、医疗损害鉴定 |
五、从两个案例看中医医疗纠纷的解决 |
第四章 民国时期中医医疗纠纷的特点 |
第一节 与明清民间医疗纠纷相比较 |
一、明清的民间医疗纠纷 |
二、中医医疗纠纷从明清至民国发生的转变 |
三、中医医疗纠纷从明清至民国发生转变的原因 |
第二节 与民国时期西医医疗纠纷相比较 |
一、民国时期西医医疗纠纷的概况 |
二、民国时期中西医医疗纠纷的差异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四、民国上海医药广告管理评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西药管理政策研究(1937-1945)[D]. 刘萌萌.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2]民国前期(1912—1919年)女性美容医疗广告研究[J]. 张依. 西部学刊, 2021(08)
- [3]近代哈尔滨城市现代化转型下的报纸广告研究[D]. 张建淳.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4]市井与医疗:《时事画报》医药广告研究[D]. 李佳琪.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5]《中华健康杂志》与民国医学知识的传播与建构(1939—1949)[D]. 徐霞. 河北大学, 2020(08)
- [6]近代上海医药报刊与西医知识传播(1927~1937)[D]. 刘梦婷.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7]南京国民政府西药管理政策研究(1927-1937)[D]. 徐红. 湖南师范大学, 2019(12)
- [8]《晶报》的广告研究(1919-1940)[D]. 黄于悦. 上海大学, 2019(03)
- [9]成都报刊抗战宣传研究 ——以《新新新闻》为例(1931-1945)[D]. 杨洁颖. 西华大学, 2019(02)
- [10]民国时期中医医疗纠纷研究[D]. 阎婷. 华东政法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