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环内酯类研究进展

大环内酯类研究进展

一、大环内酯类药物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王昊[1](2021)在《大环内酯类药物非抗菌作用及其在支气管扩张症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大环内酯类药物具有抑制炎症反应、减少气道黏液分泌、降低病原体载量等非抗菌作用。儿童支气管扩张症严重影响患儿生存质量和生长发育,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 感染、慢性气道炎症、黏液纤毛清除作用受损参与其发生发展, 大环内酯类药物的非抗菌作用可在这些环节发挥作用。该文就大环内酯类药物的非抗菌作用在儿童囊性纤维化、非囊性纤维化支气管扩张症、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治疗中的有效性、安全性等应用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 供临床实践参考。

张园[2](2021)在《杀黑星菌素的生物合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病虫害对人类生活和生存存在着极大影响,在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危害中,植物病害始终占据着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据统计,由病原真菌侵染导致的植物病害占比约为75%左右。同样的,对于人类自身生存而言,也一直饱受包括锥虫病在内的各种感染性疾病的折磨。锥虫病是指锥虫侵染并寄生于人和动物血液或者组织中而引起的一种感染性疾病,其中被关注最多的是一种易被忽视的热带寄生虫病—非洲锥虫病,一直以来严重威胁着撒哈拉以南非洲30多个国家近六千万人民的健康和生命。针对二者,科学家们一直在不断探索各种解决措施,并从微生物中具备显着抗真菌活性和锥虫抑制活性的大环内酯类化合物杀黑星菌素。然而,到目前为止,杀黑星菌素的生物基因簇并未被鉴定,限制了人们从分子遗传水平上操纵相应产生菌的代谢途径,构建适于发酵的高产菌株;也制约着科研人员采用组合生物合成技术改造其生物合成途径,以求得到相匹配的结构类似物用于大范围的活性筛选和其化学结构与生理活性之间的关系研究。本研究以链霉菌NO1W98为研究对象,利用放大规模的有机溶剂萃取方法对其中放大规模的发酵后产物进行了提取;各种化合物的分离和纯化用正向、反向的色谱柱层析为基础进行;各种单体化合物的结构通过波谱学的手段来鉴定与分析;采用Illumina Hiseq技术对基因组序列进行了测定,对其中所得到的基因组序列数据进行了生物信息学的剖析、注释并确定了杀黑星菌素的生物合成基因簇,利用基于PCR-targeting的遗传操作系统构建vtd内相关基因的阻断突变株,同时利用p SET152AKE进行基因回补,并分析与野生菌株的发酵产物差异。结果,经过对Streptomyces sp.NO1W98发酵产物的粗提取和纯化,从中初步分离并鉴定了两个大环内酯类化合物杀黑星菌素A(1)和B(2);基因组序列测定结果显示Streptomyces sp.NO1W98的基因组大小约为11.6 Mb,蕴涵49个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其中scaffold 3上的Region 3.3可能负责杀黑星菌素的生物合成。最后通过基因阻断和回补实验初步鉴定了杀黑星菌素的生物合成基因簇,包含6个骨架基因,5个转运基因,2个调控基因以及9个后修饰基因。总之,本研究通过“经典”的生物合成研究思路,从一株链霉菌Streptomyces sp.NO1W98中分离得到了杀黑星菌素,并鉴定了其生物合成基因簇。研究结果扩充了I型PKS途径的家族成员,为杀黑星菌素基因簇内其他基因的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后续可通过分子遗传学手段对杀黑星菌素进行结构修饰、改造以及产量优化,以扩充该家族化合物成员,为系统的活性筛选和构效关系研究提供支撑。

王宏宇[3](2021)在《猪组织中多类抗菌药物多残留检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建立了同时测定猪肉中磺胺类、喹诺酮类、大环内脂类、林可胺类、四环素类共80种药物残留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方法,并对市场中随机购买的猪肉、猪肝以及猪肾进行了实际检测。具体内容如下:建立并优化了同时检测猪组织中磺胺类、喹诺酮类、大环内脂类、林可胺类、四环素类共5类80种抗菌药物的UPLC-MS/MS方法。对该检测方法的仪器条件进行优化。分别对母离子、锥孔电压,子离子、碰撞能量等质谱条件进行优化,对流动相组成、梯度洗脱条件等液相色谱条件进行优化。目标药物采用ESI+采集模式,确定了各化合物的母离子、子离子,并以最佳的质谱参数为基础,经BEH C18(2.1*100 mm,1.7μm)色谱柱,以0.1%甲酸水-乙腈作为流动相,并使用梯度洗脱方式,在10 min内对80种目标药物进行分离、扫描。对猪组织中80种目标药物的前处理条件,包括提取、净化条件进行优化。分别对有机溶剂、水溶液提取液的选择,提取液的p H值,水溶液提取液的浓度、体积,以及水溶液提取液的使用次序;对固相萃取柱的选择,洗脱液、淋洗液以及上样液进行优化。以猪肉为例,最终采用的前处理方法如下,第一次提取用EDTA-Mcllvaine缓冲溶液+乙腈,第二次提取用乙腈,混匀提取液后取一半氮吹至近干,加入5%甲醇溶液复溶,通过经甲醇、水活化的HLB柱,依次用水、5%甲醇淋洗,甲醇-乙酸乙酯(5:5,V/V)洗脱,氮气吹干后用0.1%甲酸水:乙腈(8:2,V/V)复溶。对所建立的检测方法进行了系统评价。分别评价了本检测方法的基质效应、线性关系、检出限、定量限、准确度、精密度等指标。结果表明,目标药物的基质效应为24.70%~184.15%;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在0.9905~0.9998之间;各药物的检测限为0.2~0.8μg/kg,定量限为0.5~2.0μg/kg。空白样品进行3个水平(LOQ、5倍LOQ、10倍LOQ)的加标回收实验,平均回收率分别为71.17%~100.60%,72.65%~108.22%,72.48%~108.10%,批内RSD分别为2.20%~19.82%,1.26%~21.35%,1.08%~19.44%,批间RSD分别为2.23%~19.53%,2.87%~17.87%,0.75%~18.73%。采用本实验建立的UPLC-MS/MS分析方法对山东省采集的18份样品进行检测,均未检测出目标药物。

李燕[4](2021)在《七大河流中优先控制药物毒性分析及其源头削减工艺评估》文中指出药物已被广泛应用于人类健康、畜牧养殖和食品加工等方面,成为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合物种类之一。近年来,在地表水和地下水等环境水相中检测到的药物污染物种类及浓度水平越来越高。这些物质不仅对水体环境和水生生物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影响整个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因此对药物产生的潜在毒性和环境影响研究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热点。本研究围绕中国七大河流中优先控制药物筛选、基于USEtox的环境水体中药物潜在毒性研究和污水深度处理工艺去除优先控制药物的毒性及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开展了相关研究,为研究人员和监管机构提供关于药物对人类和生态健康风险的指导,同时克服传统环境影响评估方法的片面性和局部性,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的规划和决策提供环境影响的科学依据。基于中国药物使用、污染及深度处理现状,采用综合评分法,选取实际环境浓度、环境暴露风险和生态影响作为指标,建立了中国七大河流中优先控制药物筛选体系,并通过筛选体系确立了包括10种抗生素(红霉素、脱水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乙酰磺胺甲恶唑、环丙沙星、诺氟沙星、头孢唑啉)、3种消炎药物(布洛芬、双氯酚酸、吲哚美辛)和1种降血脂药(苯扎贝特)在内的中国七大河流中优先控制药物清单。通过研究发现,抗生素是中国七大河流中风险最高的药物种类,磺胺类则是中国七大河流中风险最高的抗生素类别。此外,长江、珠江和海河流域的药物污染程度高于其他流域,珠江流域对水生生物的潜在风险最高,松花江和海河流域的潜在风险最低。本研究对中国七大河流中药物的分布特征和健康风险进行了系统研究,为我国流域中药物污染的管理和调控提供了新型决策支持体系。基于药物理化特性、降解速率、生物蓄积性、生态毒性和人体毒性等输入参数,利用USEtox模型进行39种药物的生态毒性和人体毒性特征化因子分析,并分析了我国七大河流中药物的潜在毒性影响。在我国七大河流中磺胺类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生态毒性影响最高的药物种类,其生态影响分别在ND-1.29×10-6CTUe和3.96×10-8-9.37×10-7 CTUe之间。喹诺酮类抗生素和消炎药是人体毒性影响最高的药物种类,其人体影响分别在2.67×10-17-4.09×10-15 CTUh和ND-5.98×10-12 CTUh之间。对造成流域中药物污染现状的排放源进行分析,基于综合评分法,选取预测环境浓度、药物去除率、生态影响和健康影响四个指标,确立了适用于中国污水处理厂的优先控制药物清单。采用USEtox方法和CML2001方法分别对颗粒活性炭、纳滤和臭氧氧化三种污水深度处理工艺去除包含优先控制药物在内的39种药物的毒性影响和环境影响进行评价,确定纳滤工艺去除药物生态及人体毒性影响效果最佳且产生的环境负荷最小。纳滤工艺对进水中药物生态和人体毒性分别降低了92%和95%,且运行过程中产生毒性影响最小,电力和化学物的生产使用是造成毒性影响和环境影响的关键因素。电力对非生物性资源耗损、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损耗和光化学烟雾等环境影响类别的贡献度最大,分别为88.25%、87.16%、73.38%和76.36%;化合物对酸化效应和富营养化等环境影响类别的贡献度最大,分别为60.20%和59.55%。

李远春[5](2021)在《鸟—胞内分枝杆菌复合群的亚种鉴定和药敏特征以及耐药表型与基因型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了解鸟-胞内分枝杆菌复合群(MAC)在非结核分枝杆菌(NTM)肺病患者中的分离情况,了解MAC的亚种构成;2、初步了解我国MAC肺病常用治疗药物的耐药情况,探索MAC肺病治疗的潜在有效药物,分析MAC亚种间耐药谱是否存在差异;3、阐述鸟分枝杆菌和胞内分枝杆菌的遗传多态性,了解鸟分枝杆菌和胞内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的成簇情况,探索鸟分枝杆菌和胞内分枝杆菌的耐药表型与数目可变串联重复序列(VNTR)基因型之间的关系。方法1、收集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经对硝基苯甲酸(PNB)选择培养基初步鉴定为NTM的临床分离株,菌株来源于疑似肺结核(TB)和NTM肺病患者的呼吸道标本,应用16S r RNA单基因测序鉴定NTM各菌种,应用16S r RNA、rpo B、hsp65和ITS多靶位联合基因测序法鉴定MAC亚种。2、应用肉汤微量稀释法检测MAC对常用治疗药物和潜在抗菌有效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其中MAC肺病常用治疗药物包括了2020年美国胸科协会/美国传染病学会/欧洲呼吸学会/欧洲临床微生物与感染性疾病学会联合发布的《NTM病诊疗指南》和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出版的《NTM体外药敏试验指南》推荐的药物:克拉霉素、乙胺丁醇、利福平、利福布汀、阿米卡星、链霉素、利奈唑胺和莫西沙星共计8种;潜在抗菌药物参照TB选择了2种三代氟喹诺酮类药物(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以及3种抗TB新药(贝达喹啉、氯法齐明和德拉马尼)。总计13种药物。3、应用VNTR基因分型方法分别对鸟分枝杆菌和胞内分枝杆菌进行15位点和16位点的基因分型,统计分析鸟分枝杆菌和胞内分枝杆菌的基因多态性与成簇情况,探索成簇菌株与非成簇菌株在耐药表型上的差异。结果1、MAC在NTM中的分离情况:PNB选择培养基初步鉴定为NTM的373株菌株,经16S r RNA单基因测序进一步鉴定,确定NTM为371株,结核分枝杆菌2株,PNB选择培养基鉴定NTM的假阳性率为0.54%(2/373)。NTM中慢生分枝杆菌以MAC为主,分离出176株,分离率为47.44%,快生分枝杆菌中以脓肿分枝杆菌为主,分离率为26.41%(98/371)。2、MAC亚种鉴定:经多靶位联合基因测序鉴定,MAC存在7种亚种,分别为胞内分枝杆菌(38.64%,68/176)、鸟分枝杆菌(27.27%,48/176)、奇美拉分枝杆菌(10.80%,19/176)、副胞内分枝杆菌(10.23%,18/176)、哥伦比亚分枝杆菌(7.39%,13/176)、马萨分枝杆菌(4.55%,8/176)和蒂莫内分枝杆菌(1.14%,2/176)。3、MAC的药敏结果: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表明MAC对常用治疗药物克拉霉素、乙胺丁醇、利福平、利福布汀、阿米卡星、链霉素、利奈唑胺和莫西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8.38%,22.75%,40.12%,14.97%,11.98%,32.93%,42.51%和44.31%。MAC对潜在抗菌有效药物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贝达喹啉、氯法齐明和德拉马尼的耐药率分别为83.83%,90.42%,2.99%,8.98%和86.83%。4、MAC亚种的药敏差异:MAC亚种间的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奇美拉分枝杆菌对克拉霉素的耐药率显着高于胞内分枝杆菌(26.32%vs.4.69%,P=0.014)和鸟分枝杆菌(26.32%vs.6.25%,P=0.014);哥伦比亚分枝杆菌对链霉素的耐药率显着低于胞内分枝杆菌(9.09%vs.42.19%,P=0.046)和马萨分枝杆菌(9.09%vs.62.5%,P=0.018);哥伦比亚分枝杆菌对莫西沙星的耐药率显着高于鸟分枝杆菌(81.82%vs.37.50%,P=0.016)和奇美拉分枝杆菌(81.82%vs.26.32%,P=0.007),副胞内分枝杆菌对莫西沙星的耐药率也显着高于奇美拉分枝杆菌(64.71%vs.26.32%,P=0.024);胞内分枝杆菌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显着高于鸟分枝杆菌(92.19%vs.64.58%,P=0.007)。5、VNTR基因分型:鸟分枝杆菌的VNTR各位点存在明显的基因多态性,分辨率指数为0.989,聚类分析呈3个基因群,成簇率为31.25%;胞内分枝杆菌的VNTR各位点存在明显的基因多态性,分辨率指数为0.994,聚类分析呈2个基因群,成簇率为22.34%。6、耐药表型与基因型的相关性:鸟分枝杆菌和胞内分枝杆菌中成簇与非成簇菌株对13种药物的耐药率存在差异,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广东深圳地区NTM快生分枝杆菌以脓肿分枝杆菌为主,慢生分枝杆菌以MAC为主。MAC是NTM最常见的菌种。MAC亚种众多,本研究共分离出7种,最常见的为胞内分枝杆菌,其次为鸟分枝杆菌。2.MAC的体外药物敏感性结果差异较大。MAC对常用治疗药物药物敏感性较好;对氟喹诺酮类药物敏感性一般,其中四代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药物敏感性优于三代氟喹诺酮类药物;在抗TB新药中,贝达喹啉和氯法齐明对MAC的体外抗菌活性较好,德拉马尼相对较差。MAC各亚种的体外药物敏感性存在差异,各亚种对克拉霉素、链霉素、莫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3.VNTR基因分型对鸟分枝杆菌和胞内分枝杆菌均具有良好的分辨力,鸟分枝杆菌和胞内分枝杆菌中成簇与非成簇菌株的药物敏感性存在差异,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尚无证据支持MAC的VNTR基因分型与耐药表型之间存在相关性。

郭添荣[6](2021)在《动物源食品中兽药残留的高通量筛查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动物源食品基质复杂且各类残留兽药含量甚微且极性差别大,传统的兽药残留检测方法多数仅对具有同类基本结构的兽药进行检测,难以实现对不同化学结构的多种兽药同时检测。建立一套范围宽广、快速高效的兽药残留高通量筛查方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论文基于UHPLC-Q-Exactive Orbitrap HRMS联用技术探讨了动物源食品中兽药残留的高通量非靶向筛查分析检测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通过对液相色谱条件和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条件的研究,得到最佳的液相色谱和质谱分析条件,并在讨论离子化方式、离子加合模式和质谱碰撞能量的基础上建立了可同时筛查128种兽药的仪器分析方法。(2)利用Trace Finder软件构建了激素类、β-受体激动剂、磺胺类等5大类128种兽药化合物的基本化学信息的数据库,利用标准溶液在最佳仪器分析条件的基础上,获取128种兽药化合物的保留时间、母离子加合模式和质荷比、子离子质荷比等色谱和质谱指纹信息构建。从母离子精确质荷比、色谱保留时间分布、同分异构体鉴别、同位素特征4个方面分析评价了该质谱数据库,并确定了数据库筛查参数,同时以加标阳性样品预筛查验证,确保了后期药物定性筛查的准确性。(3)选取了猪肉、牛肉、羊肉、鸡肉、猪肝、鸡肝以及鱼肉等10种不同基质样品,通过对样品提取与净化条件的优化和针式滤膜的选择,开发了基于Oasis?PRi ME HLB固相萃取小柱的改良通过式固相萃取前处理方法。采用基质匹配标准曲线法定量,并从基质效应,方法的线性范围、检出限以及定量限,加标回收率和精密度等方面对建立的定量检测方法进行验证,各检测化合物在线性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的灵敏度、准确度和精密度均满足兽药残留检测分析要求。(4)用所建的非靶向高通量筛查检测方法,对市销的148批次动物源食品进行了兽药残留筛查检测,在94批次样品中检出兽药化合物残留,占采样量的63.5%,且存在一定数量的样品同时检出多种兽药。大多数检出药物虽然高出检出限,但却低于标准值,对照我国现行的兽药残留标准限量,发现问题样品2批次,占采样量的1.35%。总之,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具有高通量、高精度、高可靠性和高灵敏度等显着优势,具有快速锁定与多目标确证潜在风险物质并准确定量性的优点,可有效节约资源和提高检测效率,是一种提升动物源食品中兽药残留监测与治理效能的有力手段。

侯月[7](2021)在《解毒清热宣肺法治疗儿童重症支原体肺炎临床疗效及免疫功能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评价解毒清热宣肺法治疗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毒热闭肺证)的临床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纳入87例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来源于北京儿童医院中医科及呼吸科病房,符合西医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属于毒热闭肺证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44例,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银黛汤加减口服;对照组43例,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总疗程4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4周、治疗后8周以及治疗后12周,比较两组主要症状及次要症状评分,进行总疗效评估。对比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的炎症指标变化。对比治疗前、治疗后4周免疫功能的变化。在治疗后3天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观察两组支气管黏膜改变,需行第2次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患儿,在治疗后10天行第2次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对比两组治疗前后,支气管黏膜的变化。观察两组肺内外并发症以及后遗症的情况。结果:入组患儿性别方面,女童发病比率较男童升高。87例患儿中,其中学龄期及学龄前期儿童居多。在热退时间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两组患儿病变累及肺叶情况发现,主要病变肺叶以右下肺居多,其次是左下肺、左上肺、右上肺。两组在治疗后1周、治疗后4周比较,试验组的总有效率及痊显率优于对照组。在治疗后8周、治疗后12周,两组总有效率及痊显率均为100%。在主症评分中,两组治疗前后在减轻发热、咳嗽、咳痰、气喘,啰音减少以及胸部影像学片影吸收方面,均有疗效。组间比较中,试验组在治疗后1周、4周、8周、12周,在啰音减少以及片影吸收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后4周、治疗后8周、治疗后12周,在减轻咳嗽方面,试验组较对照组疗效较好。在治疗后8周、治疗后12周,两组主症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在次症评分中,两组在改善咽喉肿痛、鼻孔干燥、面色红赤、烦躁、口渴引饮、纳呆、小便黄少、便秘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试验组在治疗后1周、4周、8周、12周,次症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1周,在减轻口渴引饮、纳呆、小便黄少方面,疗效显着。在治疗后4周、治疗后8周,对于次症的改善,主要在便秘方面。炎症指标方面,治疗前两组CRP、ESR、LDH、SF、WBC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两组CRP、ESR在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均较治疗前下降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在组间比较中,两组CRP、ES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LDH水平在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组间比较中,在治疗后1周,两组LDH的下降水平,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SF进行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在组内比较中,试验组在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具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仅在治疗后2周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白细胞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组间比较中,两组WBC在治疗前后均无统计学差异。D-二聚体方面,两组在治疗前后D-二聚体均有不同程度的减低,试验组在治疗后2周对于D-二聚体的下降作用,要优于单纯西药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比较发现,试验组在治疗的3个节点相互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在治疗前后1周比较中无统计学差异,其余2个节点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免疫功能方面,体液免疫中,治疗前IgA、IgG水平偏低,IgM水平升高,治疗后IgA、IgG的水平升高,而IgM则下降,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IgA变化均有统计学差异。两组进行组间比较,治疗前、治疗后IgA、IgG、IgM、IgE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细胞免疫中,两组组间比较,治疗后4周,CD4+T、CD4+/CD8+较治疗前均有上升,CD8+T有所下降,其中CD4+T、CD4+/CD8+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比较,试验组中,治疗后的CD4+/CD8+水平较治疗前升高,CD8+T 水平较前下降,治疗前后具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中,CD4+T、CD8+T、CD4+/CD8+在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在细胞因子方面,急性期IL-6、IL-10水平大部分正常或升高,而IL-2、IL-4、TNF-α、γ干扰素大多数正常或偏低。纤维支气管镜方面,87例患儿中,两组量化评分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中,在治疗前,量化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两组在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的量化评分低于对照组。组内比较中,试验组及对照组在治疗后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且两组治疗前后评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肺内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胸腔积液、闭塞性支气管炎、坏死性肺炎、肺不张、为主。在肺外并发症方面,主要表现为心血管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皮肤损害、神经系统疾病。后遗症方面,两组87例SMPP患儿,共随访12周,31例患儿(试验组8例、对照组23例)肺内病变未完全吸收。试验组后遗症的发生率为13.6%,对照组为30.2%,试验组在肺内病变吸收以及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对于毒热闭肺证的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解毒清热宣肺法联合西医治疗临床疗效肯定,在改善患儿咳嗽、肺部啰音吸收、胸部影像学片影方面效果明显。对于次症的改变,以减轻口渴引饮、纳呆、小便黄少、便秘方面为主。在实验室指标中,对于LDH以及D-二聚体水平的下降方面,效果较好,有助于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血液高凝状态,从而促进肺炎的吸收。在免疫功能方面,加用银黛汤加减治疗SMPP,可以通过改善CD4+T的功能来减轻免疫功能紊乱,有利于疾病的恢复,炎症的吸收。银黛汤加减联合西医治疗,还可明显改善支气管气道黏膜情况,减少后遗症的发生。临床上值得推广,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

寇彩霞[8](2021)在《梅毒螺旋体耐药基因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章梅毒螺旋体大环内酯及四环素耐药基因检测目的:由于青霉素的短缺和高过敏率,长期以来大环内酯类和四环素类抗生素被先后用作梅毒的主要二线口服治疗药物。本部分研究旨在对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T.pallidum)的大环内酯及四环素类抗生素耐药基因进行初步研究。方法:2013年至2020年,从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性病科240名早期梅毒患者中采集皮损分泌物。提取DNA后PCR扩增特异性23S rRNA基因和16S rRNA区域及tetB基因,测序比对分析以发现是否存在大环内酯类及四环素类抗生素相关耐药基因。结果:240例样本中,共筛选出226例梅毒螺旋体阳性标本(检测T.pallidum特异性基因Pol A)。大环内酯类耐药相关A2058G和A2059G基因突变率分别为99%(224/226)和1%(2/226)。四环素耐药相关16S rRNA区域未发现耐药基因突变,四环素耐药相关tetB基因阳性率为8.3%。结论:研究表明,目前在南京地区采集的梅毒螺旋体临床样本中检测发现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突变广泛存在;四环素类耐药相关16S rRNA区域未检测到突变;四环素耐药相关tetB基因阳性,需警惕梅毒螺旋体四环素类耐药基因的获得。第二章 梅毒螺旋体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第一节 梅毒螺旋体ECDCT基因型研究目的: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T.pallidum)基因型研究不仅可反映T.pallidum菌株分子学特征,而且可以反映不同区域及人群的T.pallidum菌株的传播及流行情况。本部分研究旨在对南京地区采集的梅毒螺旋体进行ECDCT分子分型(Enhanced-CDCTyping)研究,以期为探究T.pallidum流行规律及梅毒防控提供一定理论基础。方法:2013年至2020年,从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性病科240例早期梅毒患者中获得的皮损分泌物标本。提取DNA后扩增梅毒特异性PolA基因筛选出226例梅毒螺旋体阳性样本,后扩增其arp,tpr及tp0548基因。根据PCR电泳结果及测序结果判断ECDCT分型。结果:根据PCR电泳及测序结果有143例标本成功的完全分型。总共鉴定出11种分型(8d/f、9d/f、13d/f、13a/f、14a/f、14b/f、14d/f、14d/Qn、15a/f、15d/f、16d/f)、6种arp类型(8、9、13、14、15和 16)、4种tpr类型(b,d,j和a)和4种tp0548的基因序列(f,d,c,Qn)。其中大多数菌株(78/143;54.5%)属于14d/f型。结论:研究表明南京地区采集的梅毒螺旋体临床株存在复杂的遗传多样性,以14d/f为主,新型基因型14d/Qn的发现进一步扩展了T.pallidum ECDCT分型的数据库。第二节 梅毒螺旋体新tp0548基因型鉴定及分析目的:tp0548基因为编码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T.pallidum)假想外膜蛋白的基因,它不仅是多种梅毒螺旋体分子分型方法的重要基因位点,而且还被应用于不同梅毒螺旋体亚种的鉴别中。因此它在梅毒螺旋体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本部分研究旨在对一株携带变异型tp0548基因的梅毒螺旋体进行鉴定及分析。方法:对南京地区收集的一株携带变异型tp0548基因的梅毒螺旋体菌株运用PCR、一代测序及构建进化树的方式进行进一步的测序比对及鉴定分析。结果:根据测序比对结果鉴定出一种新型tp0548基因型。该tp0548新基因序列与既往报告的基因型“Q”相似,存在T158C的突变,因此命名该新tp0548基因型为“Qn”。结论:新的梅毒螺旋体tp0548序列类型不仅将tp0548基因型数据库扩展到多达27种不同的序列类型,而且表明tp0548基因序列存在复杂的遗传多样性。而鉴定分析发现该携带变异型tp0548基因的梅毒螺旋体菌株来源于TP SS14菌株,ECDCT分型为 14d/Qn。

杨庆稳[9](2020)在《加米霉素对牛源多杀性巴氏杆菌药动药效学同步模型研究》文中提出多杀性巴氏杆菌分布于世界各地,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在动物体内无宿主特异性,当宿主因各种原因引起免疫力下降时,其开始攻击宿主导致严重疾病。多杀性巴氏杆菌可引起家畜、家禽和人多种疾病,主要包括牛出血性败血症、兔巴氏杆菌病、猪萎缩性鼻炎、猪肺疫、禽霍乱以及引起人的各种炎症等,是一种可感染多种动物和人类的重要人畜共患性致病菌。多杀性巴氏杆菌可导致病牛出现咳嗽、呼吸困难、发烧等肺部感染症状,病死率较高,对养牛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加米霉素是国外多个食品与药品管理局批准用于临床治疗牛呼吸系统疾病的新一代大环内酯类药物;作为临床一线药物,其合理用药以减少耐药菌株产生问题备受关注。随着多杀性巴氏杆菌对大环内酯类药物的耐药基因不断被检出和报道,大量耐药菌株的产生不仅威胁到家畜的生命健康,同时也危及人类健康。因此,优化临床给药剂量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是兽医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PK/PD作为制定临床合理给药方案的常用手段,常用于优化临床一线药物的剂量。然而,国内关于加米霉素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PK/PD研究鲜有报道;因此,本研究分别从半体内PK/PD同步模型和体内PK/PD同步模型研究了加米霉素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抗菌活性,确定与其抗菌活性密切相关的PK/PD参数(AUC/MIC,Cmax/MIC和T>MIC),通过剂量推导公式计算出既能产生杀菌效果,又能减少耐药菌株产生的合理给药剂量;为兽医临床加米霉素给药剂量的优化提供基础实验数据,旨在更好的指导其临床用药和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研究主要内容及结果如下:1.建立加米霉素HPLC-MSMS检测方法本文建立了加米霉素在多种生物样品中(黄牛血清、组织液、炎症渗出液和小鼠血浆)通用的HPLC-MSMS检测方法,能够快速、准确的定量检测加米霉素含量。该法采用蛋白沉淀法进行样品前处理,流动相用0.1%甲酸水-乙腈梯度洗脱。加米霉素在四种体液中的绝对回收率在94.05~115.92%之间,批内和批间差异系数均小于10%;黄牛生物样品中检测限为1ng/m L,定量限为2ng/m L;小鼠血浆样品中检测限为5ng/m L,定量限为10ng/m L。同当前文献报道的方法相比,本研究首次补充了加米霉素在黄牛组织液、炎症渗出液和小鼠血浆中的检测方法;为开展加米霉素在黄牛半体内和小鼠体内PK/PD同步模型研究奠定了基础。2.体外药效试验(1)采用96孔板两倍稀释法分别测定了加米霉素在MH II肉汤、黄牛血清、组织液、炎症渗出液和小鼠血浆中的MIC值,结果表明MH II肉汤中MIC平均值是血清中的20倍。黄牛血清、组织液、炎症渗出液中加米霉素对多杀性巴氏杆菌NM-5-7的MIC值均为0.031μg/m L。(2)体外杀菌曲线试验表明,加米霉素对多杀性巴氏杆菌NM-5-7体外抗菌活性呈浓度依赖性。当药物浓度低于4×MIC时,抗菌活性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大而增强;当药物浓度高于4×MIC时,抗菌活性不再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明显增强。(3)体外PAE试验表明,加米霉素对多杀性巴氏杆菌NM-5-7有较长的体外PAE。当该多杀性巴氏杆菌NM-5-7分别暴露于1×MIC、2×MIC、4×MIC和8×MIC加米霉素药液1h后,其体外PAE值分别为0.84h、1.10h、1.27h和1.44h。3.半体内PK/PD同步模型试验6头健康黄牛成功建立组织笼模型和急性炎症模型后,采用随机交叉设计,分别以6mg/kg b.w.静脉和皮下注射加米霉素;将预定时间点采集到的黄牛血清、组织液和炎症渗出液样品用HPLC-MSMS检测方法进行测定,采用Win Nolin软件对三种体液中药物浓度-时间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单剂量静脉给药后,血清中主要药动学参数为:AUC1ast为5.52μg·h/m L,t1/2为35.27h,Vd为54.33L/kg,Cl为1066.67m L/h/kg;组织液和炎症渗出液中Tmax分别为4.5h和5.5h,Cmax分别为0.09μg/m L和0.11μg/m L。单剂量皮下给药后,黄牛血清、组织液和炎症渗出液中加米霉素药时数据符合非房室模型,血清中主要药动学参数为:t1/2为48.30h,AUClast为6.23μg·h/m L,Tmax为1.00h,Cmax为0.43μg/m L,F为112.95%。组织液和炎症渗出液中加米霉素的Tmax分别为9.5h和7.0h,Cmax分别为0.05μg/m L和0.11μg/m L。将测定的加米霉素在黄牛血清、组织液和炎症渗出液中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半体内抗菌结果与黄牛体内药动学参数相结合,成功建立了加米霉素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半体内PK/PD同步模型。通过Win Nonlin 5.2.1药动学软件提供的Inhibitory Effect Sigmoid Emax模型计算得到加米霉素抑制黄牛血清、组织液和炎症渗出液中多杀性巴氏杆菌所需要的最小AUC24h/MIC值分别为6.4h、4.07h和5.49h,黄牛血清和炎症渗出液达到杀菌效应所需的最小AUC24h/MIC值分别为90.32h和127.37h;而清除血清中多杀性巴氏杆菌所需的最小AUC24h/MIC值为443.15h。结合文献报道的MIC90,推算出黄牛血清中清除多杀性巴氏杆菌所需要的最小给药剂量为13.45mg/kg b.w.。4.体内PK/PD同步模型试验在采用气管插管法成功建立小鼠肺部感染模型基础上,采用16个不同给药剂量组皮下分段给药后,在预定的时间点采集小鼠血浆样品用HPLC-MSMS法测定药物浓度,采用Win Nolin软件对小鼠血浆浓度-时间数据进行处理。同时,在相同时间点处死3只小鼠,无菌取肺匀浆后做细菌菌落计数。对照组在给药前和给药24h后分别处死3只小鼠。结果表明,加米霉素在小鼠体内的f AUC0-24为0.86~8.42μg·h/m L,Cmax为0.55~5.69μg/m L,Tmax为0.17~0.25h,t1/2为8.04~13.64h。将药动学参数和细菌的MIC值结合,采用inhibitory effect Imaxmodel模型拟合得出f AUC0-24/MIC与ΔLog CFU/lung 24h之间的相关性最高,并推算出加米霉素达到抑菌效应,下降1-log,下降2-log和杀菌效应时,小鼠肺部所需的平均f AUC0-24/MIC分别为56.77h,90.18h,143.06h和239.44h。结合文献报道的MIC90,外推到牛上计算出达到抑菌效应和杀菌效应所需要的临床最小给药剂量分别为2.10 mg/kgb.w.和8.86mg/kg b.w.。本文结果可为加米霉素临床治疗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拟定给药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旨在为达到治疗效果的同时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科学合理的用药以期延长药物使用寿命。

王晓兴[10](2020)在《多拉菌素诱导食管癌细胞发生凋亡的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食管癌具有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在世界癌症排名中位居前十,已成为影响全球人类身体健康的恶性疾病之一。目前根据食管癌患者自身体质及患病的程度,其治疗手段主要有手术切除病变肿瘤部位、同步放化疗、手术联合新辅助化疗、生物治疗、靶向治疗等,但是治疗效果不佳,所以针对食管癌治疗药物的研发至关重要。已有研究发现,在逆转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方面,大环内酯类药物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并且该类药物在一定程度上对肿瘤细胞的生长存在抑制作用,另外该类药物还可以诱导细胞发生凋亡与自噬,但是具体的理论基础研究匮乏。因此本实验选择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家族的多拉菌素(Doramectin,DOR),探究该药物是否可以通过诱导细胞凋亡进一步抑制食管癌细胞增殖。本研究主要是通过MTT实验和划痕实验,探究经过DOR处理后的细胞其增殖活力和迁移能力是否发生变化;分别通过倒置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经过DOR处理后形态的主要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经过DOR处理后,凋亡率和不同周期DNA含量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凋亡蛋白在经过不同浓度DOR处理的细胞中表达量的具体变化;建立动物模型,通过HE、TUNEL、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实验,深入探讨DOR对食管癌细胞在体内增殖、凋亡的影响,为临床上食管癌的治疗寻找新型辅助药物提供充足的理论基础。研究结果如下:(1)用不同浓度的DOR分别处理Eca109、EC9706细胞,结果证明,随着药物剂量逐渐增加,两种细胞的增殖活力和迁移能力均呈现出下降趋势。(2)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到加药处理后的Eca109、EC9706细胞变圆、皱缩、逐渐稀疏,数量减少;在透射电镜下明显发现加药后细胞的体积减小,核仁固缩,出现了凋亡小体。(3)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经DOR处理后Eca109细胞在不同时期的DNA含量变化,结果证明,随着药物剂量增加,细胞的G2/M期DNA含量明显提高(P<0.001)。(4)流式细胞术检测经过不同浓度的DOR处理后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表明,细胞的凋亡率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出现较大幅度的递增(P<0.0001)。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细胞中凋亡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显示,Bcl-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Bax蛋白表达水平上升,此外Cytochrome-c、caspase-3、caspase-9蛋白表达均出现增加趋势。(5)在体内荷瘤裸鼠模型中,DOR抑制了Eca109细胞生长,而裸鼠体重无明显差异(P<0.05),加药组的肿瘤体积与湿重明显变小,差异性显着(P<0.01);TUNEL染色实验证明经过药物处理后,肿瘤组织中凋亡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免疫组化的结果表明,药物处理组的组织中caspase-3与caspase-9的阳性表达量出现了明显增加的现象。综上所述,DOR可以抑制食管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并将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线粒体通路与caspase途径参与了细胞凋亡的整个过程。因此,DOR诱导食管癌细胞凋亡的理论基础研究对于临床治疗食管癌具有重大意义。

二、大环内酯类药物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环内酯类药物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2)杀黑星菌素的生物合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病虫害对人类生活和生存的影响
        1.1.2 大环内酯类药物研究进展
    1.2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1.2.1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生物合成和组合生物合成
        1.2.2 生物合成基因簇分析与鉴定方法研究进展
    1.3 杀黑星菌素已有研究进展
    1.4 本文研究意义与思路
第二章 Streptomyces sp.NO1W98 中杀黑星菌素的分离和结构鉴定
    2.1 实验材料
        2.1.1 菌株和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1.3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2.2 实验方法
        2.2.1 Streptomyces sp.NO1W98 菌株的发酵
        2.2.2 Streptomyces sp.NO1W98 发酵产物的提取
        2.2.3 结构鉴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Streptomyces sp.NO1W98 发酵提取物的HPLC检测
        2.3.2 化合物1和2 的分离和结构鉴定
    2.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Streptomyces sp.NO1W98 基因组文库的构建
    3.1 实验材料
        3.1.1 菌株与质粒
        3.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1.3 实验所用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Supercos1 质粒载体的提取(碱裂解法)
        3.2.2 Streptomyces sp.NO1W98 基因组DNA的提取
        3.2.3 基因组DNA Sau3 AI部分酶切
        3.2.4 SuperCos1质粒载体的Xba I酶切
        3.2.5 酶切后的基因组DNA及质粒载体去磷酸化
        3.2.6 SuperCos1质粒载体BamHI酶切
        3.2.7 酶切后的基因组DNA和载体的连接反应
        3.2.8 包装蛋白,包装反应
    3.3 结果与分析
    3.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Streptomyces sp.NO1W98 中杀黑星菌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的鉴定
    4.1 实验设备
    4.2 试剂和菌株
    4.3 实验方法
        4.3.1 Streptomyces sp.NO1W98的测序及蕴含基因簇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4.3.2 Streptomyces sp.NO1W98 基因组文库的筛选
        4.3.3 Streptomyces sp.NO1W98 抗生素敏感性实验及基因阻断突变株构建
        4.3.4 接合转移及PCR验证
        4.3.5 vtdA1基因阻断突变株(vtdA1)的回补
        4.3.6 Streptomyces sp.NO1W98 相关突变株的HPLC检测
    4.4 结果与分析
        4.4.1 Streptomyces sp.NO1W98 菌株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和杀黑星菌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初步定位
        4.4.2 Streptomyces sp.NO1W98 中杀黑星菌素基因簇和边界基因的初步鉴定
        4.4.3 杀黑星菌素生物合成途径的推导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3)猪组织中多类抗菌药物多残留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磺胺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以及四环素类药物的概述
        1.1.1 磺胺类药物的概述
        1.1.2 喹诺酮类药物的概述
        1.1.3 大环内脂类药物的概述
        1.1.4 四环素类药物的概述
    1.2 磺胺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以及四环素类药物的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1.2.1 样品前处理方法研究进展
        1.2.2 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1.3 本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5类80 种兽药标准品的UPLC-MS/MS检测方法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试剂与标准品
        2.1.3 主要溶液的配置
        2.1.4 质谱分析方法
        2.1.5 液相色谱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质谱条件的优化
        2.2.2 液相色谱条件的优化
    2.3 小结
第三章 猪组织中5类80 种兽药残留的前处理方法硏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试剂
        3.1.3 主要溶液的配置
        3.1.4 实验样品
        3.1.5 猪肉样品前处理方法
        3.1.6 UPLC-MS/MS检测方法的评价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样品前处理的优化
        3.2.2 UPLC-MS/MS检测方法的评价
    3.3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混合标准品的各通道药物总离子流(TIC)图
附录二 基质添加标准品的各通道药物总离子流(TIC)图
附录三 回收样品的各通道药物总离子流(TIC)图
附录四 主要英文缩略语索引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

(4)七大河流中优先控制药物毒性分析及其源头削减工艺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与中文解释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中国水体中药物污染现状
        1.2.1 中国药物消费现状
        1.2.2 水体中常见药物污染物的种类、来源与迁移转化
        1.2.3 水体中药物的危害
        1.2.4 水体中药物污染现状
        1.2.5 中国污水处理厂中药物去除现状
    1.3 优先控制污染物筛选体系建立研究
        1.3.1 优先控制污染物筛选体系的建立方法
        1.3.2 优先控制污染物筛选体系的建立研究现状
        1.3.3 优先控制药物筛选体系的建立研究现状
    1.4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污水处理工艺研究
        1.4.1 生命周期评价的概述
        1.4.2 生命周期评价在污水处理评估中的研究现状
    1.5 药物毒性分析及其源头削减工艺评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6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1 课题来源
        1.6.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7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方法
    2.1 优先控制药物清单的建立方法
        2.1.1 中国水环境中优先控制药物清单数据集的建立
        2.1.2 七大河流中优先控制药物清单数据集的建立
        2.1.3 中国污水处理厂中优先控制药物清单数据集的建立
        2.1.4 指标的选择及计算
        2.1.5 风险分数分析
    2.2 基于USEtox的环境水体中药物潜在毒性分析方法
    2.3 基于LCA的深度处理工艺去除药物的毒性及生态影响分析
        2.3.1 工艺概况及耗能分析
        2.3.2 毒性及环境影响评价
        2.3.3 敏感性分析
第3章 中国七大河流中优先控制药物筛选
    3.1 引言
    3.2 中国水环境中优先控制药物清单的建立
        3.2.1 中国水环境中优先控制药物筛选的数据集分析
        3.2.2 优先控制药物筛选体系中各指标分数计算
        3.2.3 筛选分组后各组别内药物分析
        3.2.4 与其他同类研究的比较
        3.2.5 不确定性分析
    3.3 中国七大河流中药物浓度及检测频率分析
        3.3.1 中国七大河流中优先控制药物筛选的数据集分析
        3.3.2 长江与黄河流域
        3.3.3 海河与淮河流域
        3.3.4 松花江与辽河流域
        3.3.5 珠江流域
        3.3.6 中国七大河流中药物浓度分析
    3.4 中国七大河流中优先控制药物清单的建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USEtox的环境水体中药物潜在毒性研究
    4.1 引言
    4.2 用于USEtox模型的输入参数分析
    4.3 中国七大河流中药物潜在毒性分析
        4.3.1 药物生态毒性和人体毒性特征化因子分析
        4.3.2 中国七大河流中药物潜在毒性影响分析
    4.4 中国主要城市污水处理厂中药物潜在毒性分析
        4.4.1 药物去除分析
        4.4.2 药物潜在毒性分析
        4.4.3 药物排入不同环境介质产生的生态影响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污水深度处理工艺对优先控制药物毒性削减及环境影响评估
    5.1 引言
    5.2 中国污水处理厂优先控制药物清单的建立
        5.2.1 优先控制药物筛选体系中各指标分数计算
        5.2.2 筛选分组后各组别内药物分析
        5.2.3 与其他同类研究的比较
        5.2.4 不确定性分析
    5.3 不同处理工艺对药物的去除
        5.3.1 药物去除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5.3.2 深度处理工艺对药物的去除率分析
    5.4 污水深度处理工艺在生命周期方法下的毒性影响评估
        5.4.1 工艺运行毒性影响对比分析
        5.4.2 造成毒性影响的关键因素分析
        5.4.3 深度处理工艺去除药物毒性分析
        5.4.4 敏感性分析
    5.5 污水深度处理工艺在生命周期方法下的环境影响评估
        5.5.1 工艺运行环境影响对比分析
        5.5.2 造成环境影响的关键因素分析
        5.5.3 敏感性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国水环境中优先控制药物清单建立的数据集
附录2 我国主要河流中药物检测情况
附录3 中国七大河流中优先控制药物清单建立的数据集
附录4 不同权重分布下的药物排名
附录5 三种深度处理工艺的LCA清单分析
附录6 药物的各指标得分和总分
附录7 中国主要河流中药物浓度数据
附录8 药物暴露风险及生态影响指标分数
附录9 USEtox中计算所研究药物的生态毒性和人体毒性特征化因子所需的输入参数
附录10 USEtox中生态毒理学和人体毒性表征因子计算所需的毒性参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鸟—胞内分枝杆菌复合群的亚种鉴定和药敏特征以及耐药表型与基因型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MAC及其亚种的分离、鉴定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第二部分 MAC的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第三部分 MAC的 VNTR基因分型与耐药表型相关性研究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鸟-胞内分枝杆菌复合群肺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名单
个人简历

(6)动物源食品中兽药残留的高通量筛查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常见易残留兽药的分类
        1.2.1 激素类
        1.2.2 β-受体激动剂
        1.2.3 磺胺类抗菌素药物
        1.2.4 喹诺酮类抗菌素药物
        1.2.5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药物
    1.3 兽药残留的危害及限量标准
    1.4 动物源食品中兽药残留样品前处理技术
        1.4.1 萃取技术
        1.4.2 凝胶渗透色谱(GPC)
        1.4.3 免疫亲和层析(IAC)
        1.4.4 超声波辅助提取(SAE)
        1.4.5 QuEChERS方法
    1.5 动物源食品中兽药残留检测方法
        1.5.1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1.5.2 分子印迹技术(MIT)
        1.5.3 液相色谱法(LC)
        1.5.4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C-MS/MS)
        1.5.5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
    1.6 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分析技术
        1.6.1 超高效液相色谱(UHPLC)
        1.6.2 高分辨质谱(HRMS)
        1.6.3 UHPLC-Q-Exactive Orbitrap HRMS技术及其在动物源食品兽药检测中的应用
    1.7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兽药仪器分析方法的建立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仪器与设备
        2.2.2 试剂与耗材
        2.2.3 标准品物质
        2.2.4 质量轴调谐校正
        2.2.5 色谱-质谱条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液相色谱条件的优化
        2.3.2 高分辨质谱参数的优化
        2.3.3 离子化方式和离子加合模式
        2.3.4 碰撞能量的优化
    2.4 本章小结
3 兽药高分辨质谱筛查数据库的构建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仪器与设备
        3.2.2 试剂与耗材
        3.2.3 标准品与标准溶液
        3.2.4 色谱-质谱条件
        3.2.5 数据库的构建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一级精确质量数(MS1)指纹识别数据库
        3.3.2 二级HCD碎片离子(MS2)定性确证谱图库
        3.3.3 精确质量数分析
        3.3.4 色谱保留时间分析
        3.3.5 同分异构体鉴别
        3.3.6 数据库筛查参数的设置与验证
    3.4 本章小结
4 高分辨质谱筛查数据库的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仪器与设备
        4.2.2 试剂与耗材
        4.2.3 样品准备与前处理
        4.2.4 色谱-质谱条件
        4.2.5 高通量筛查流程
        4.2.6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样品前处理方法优化
        4.3.2 基质效应评价
        4.3.3 方法的线性范围、检出限以及定量限
        4.3.4 回收率与精密度
        4.3.5 实际样品筛查验证
    4.4 本章小结
5 市售动物源食品中兽药残留筛查分析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仪器与设备
        5.2.2 试剂与耗材
        5.2.3 样品准备与前处理
        5.2.4 仪器分析条件
        5.2.5 数据分析
        5.2.6 兽药残留高通量筛查与分析检测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市售大宗动物源食品中兽药残留筛查确证结果
        5.3.2 市售大宗动物源食品中兽药残留含量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英文缩略表
附录B 兽药数据库信息
附录C 方法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以及定量限
附录D 10类基质中128种兽药的回收率和精密度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及主要成果
致谢

(7)解毒清热宣肺法治疗儿童重症支原体肺炎临床疗效及免疫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儿童重症支原体肺炎的西医诊治现状
        参考文献
    儿童重症支原体肺炎的中医认识及研宄现状
        参考文献
前言
临床研究
    研究内容及方法
        1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筛选标准
        4 研究方法
        5 疗效评价
        6 统计方法
    研究结果
        1 一般情况分析
        2 临床疗效比较
        3 炎症指标比较
        4 D-二聚体水平比较
        5 免疫指标比较
        6 纤维支气管镜镜下改变比较
        7 肺内外并发症情况
    讨论分析
        1 解毒清热宣肺法治疗SMPP毒热闭肺证立题依据
        2 研究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 疗效评价积分量表
    2 SMPP毒热闭肺证病例收集表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梅毒螺旋体耐药基因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梅毒螺旋体大环内酯及四环素耐药基因检测
    引言
    材料和方法
    3.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章 梅毒螺旋体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第一节 梅毒螺旋体ECDCT基因型研究
        引言
        材料和方法
        3.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节 梅毒螺旋体tp0548新基因型Qn鉴定与分析
        引言
        材料和方法
        3.结果
        讨论
        结论
全文小结
文献综述 梅毒螓旋体耐药基因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9)加米霉素对牛源多杀性巴氏杆菌药动药效学同步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研究进展
        1.1.2 牛呼吸道综合征
        1.1.3 加米霉素的研究进展
        1.1.4 PK/PD同步模型研究进展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菌种和试验动物
        2.1.2 药品与试剂
        2.1.3 仪器与设备
        2.1.4 溶液配制
        2.1.5 培养基和计数板的制备
    2.2 方法
        2.2.1 加米霉素HPLC-MS/MS检测方法的建立
        2.2.2 加米霉素对多杀性巴氏杆菌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2.2.3 加米霉素对多杀性巴氏杆菌半体内PK/PD同步模型的研究
        2.2.4 加米霉素对多杀性巴氏杆菌体内PK/PD同步模型的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3.1 加米霉素HPLC-MS/MS检测方法的建立
        3.1.1 方法的选择性
        3.1.2 标准曲线与线性范围
        3.1.3 回收率和变异系数
        3.1.4 检测限和定量限
    3.2 加米霉素对多杀性巴氏杆菌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3.2.1 多杀性巴氏杆菌生长曲线的绘制
        3.2.2 最小抑菌浓度、最小杀菌浓度的测定
        3.2.3 加米霉素在MHII肉汤、黄牛血清中的静态杀菌动力学曲线
        3.2.4 加米霉素对多杀性巴氏杆菌NM-5-7抗菌后效应的测定
    3.3 加米霉素对多杀性巴氏杆菌半体内PK/PD同步模型的研究
        3.3.1 数据处理与PK/PD模型的构建
        3.3.2 加米霉素在黄牛体内的药动学特征
        3.3.3 加米霉素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半体内药效
        3.3.4 加米霉素半体内PK/PD拟合结果
        3.3.5 临床给药剂量的推导
    3.4 加米霉素对多杀性巴氏杆菌体内PK/PD同步模型的研究
        3.4.1 数据处理与PK/PD模型的构建
        3.4.2 加米霉素在肺部感染小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
        3.4.3 加米霉素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体内药效
        3.4.4 加米霉素体内PK/PD拟合结果
        3.4.5 体内抗菌效应参数计算结果
        3.4.6 临床给药剂量的推导
4 讨论
    4.1 加米霉素HPLC-MS/MS检测方法的建立
    4.2 加米霉素对多杀性巴氏杆菌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4.2.1 加米霉素体外MIC、MBC
        4.2.2 加米霉素在肉汤、血清中的静态杀菌动力学曲线
        4.2.3 加米霉素体外PAE
    4.3 加米霉素对多杀性巴氏杆菌半体内PK/PD同步模型的研究
        4.3.1 组织笼模型
        4.3.2 加米霉素在黄牛体内的药动学特征
        4.3.3 加米霉素PK/PD结合
    4.4 加米霉素对多杀性巴氏杆菌体内PK/PD同步模型的研究
        4.4.1 小鼠肺部感染模型
        4.4.2 加米霉素在肺部感染小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
5 结论
6 创新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多拉菌素诱导食管癌细胞发生凋亡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食管癌
        1.1.1 食管癌简介
        1.1.2 食管癌的诊治现状
    1.2 细胞凋亡
        1.2.1 细胞凋亡简介
        1.2.2 细胞凋亡的信号通路
        1.2.3 细胞凋亡与肿瘤防治
    1.3 大环内酯类药物
        1.3.1 药物分类及抗菌机制
        1.3.2 临床应用
        1.3.3 多拉菌素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5 本课题的技术路线
    1.6 本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细胞及裸鼠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试剂配制方法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培养
        2.2.2 MTT实验
        2.2.3 细胞划痕实验
        2.2.4 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
        2.2.5 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
        2.2.6 细胞周期分析
        2.2.7 细胞凋亡检测
        2.2.8 Western blotting实验
        2.2.9 体内增殖实验
        2.2.10 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分析
    3.1 DOR在体外对食管癌细胞増殖的影响
    3.2 DOR对食管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3.3 DOR对食管癌细胞的形态影响
    3.4 透射电镜下食管癌细胞的超微结构
    3.5 DOR对食管癌Eca109 细胞周期的影响
    3.6 DOR对食管癌Eca109 细胞凋亡的影响
    3.7 DOR对 Eca109 细胞中凋亡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3.8 DOR对食管癌动物模型的影响
        3.8.1 DOR对体内肿瘤生长的影响
        3.8.2 HE染色结果
        3.8.3 TUNEL染色结果
        3.8.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4 讨论
    4.1 DOR对食管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4.2 DOR诱导食管癌细胞周期阻滞的可能性分析
    4.3 DOR诱导食管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
    4.4 DOR对荷瘤裸鼠模型的体内研究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大环内酯类药物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大环内酯类药物非抗菌作用及其在支气管扩张症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王昊. 国际儿科学杂志, 2021(10)
  • [2]杀黑星菌素的生物合成研究[D]. 张园. 淮北师范大学, 2021(12)
  • [3]猪组织中多类抗菌药物多残留检测方法研究[D]. 王宏宇. 天津农学院, 2021(08)
  • [4]七大河流中优先控制药物毒性分析及其源头削减工艺评估[D]. 李燕.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5]鸟—胞内分枝杆菌复合群的亚种鉴定和药敏特征以及耐药表型与基因型相关性研究[D]. 李远春. 卫生部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 2021(01)
  • [6]动物源食品中兽药残留的高通量筛查方法研究[D]. 郭添荣. 成都大学, 2021(07)
  • [7]解毒清热宣肺法治疗儿童重症支原体肺炎临床疗效及免疫功能的研究[D]. 侯月.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梅毒螺旋体耐药基因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 寇彩霞.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9]加米霉素对牛源多杀性巴氏杆菌药动药效学同步模型研究[D]. 杨庆稳.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10]多拉菌素诱导食管癌细胞发生凋亡的作用研究[D]. 王晓兴.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标签:;  ;  ;  ;  

大环内酯类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