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儿童膝关节屈伸肌力等速试验

健康儿童膝关节屈伸肌力等速试验

一、健康儿童膝关节屈伸肌力的等速测试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浩天[1](2021)在《高原人群膝关节等速肌力测试 ——西藏大学藏汉族学生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对高原世居学生和移居学生进行膝关节屈伸肌群等速肌力测试,观察低氧条件下世居学生和移居学生膝关节屈伸肌肌力特征及不同运动测试速度下膝关节屈伸肌肌力峰力矩与平均功率、总功的相关性;对比世居者和移居者下肢长度和围度之间是否存在差异,进一步探讨肌力与下肢长度和围度之间的相关性;为运动损伤与康复、高原运动员选材和运动训练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研究方法1.Meta分析方法:通过系统性综述评价和Meta分析方法进行相关文献检索调研。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中有关18-30岁健康成年人膝关节等速肌力测试研究的相关文献,按照文献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Stata15.0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进行异质性检验、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检验。2.横断面研究:基于Meta分析结果,制定本课题研究方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随机选取西藏大学医学院、理学院和工学院等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共202人,其中世居藏族男性50人,世居藏族女性52人,移居汉族男性50人,移居汉族女性50人。测试内容包括问卷调查、生理指标(血红蛋白浓度、血氧饱和度和心率、递增负荷自行车测试)测试和等速肌力测试。纳入标准:世居藏族受试者三代以上在高原生活、三代以内无其他民族通婚经历,移居汉族受试者为内地移居高原时间在1-2年。所有受试者膝关节无任何损伤史。采用Excel进行原始数据录入,使用Graph Pad、Stata和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描述性数据以均值±标准差(mean±SD)表示;不同民族、不同性别之间等速肌力指标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变量之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28篇文献,样本量共计1170例(男性769例,女性401例);Meta分析结果提示:18-30岁健康成年男性双侧膝关节等速肌力测试正常参考值为60°/s左侧伸肌PT:169~194N*m,60°/s左侧屈肌PT:93~119N*m,60°/s左侧H/Q:45%~61%;60°/s右侧伸肌PT:174~207N*m,60°/s右侧屈肌PT:108~131N*m,60°/s右侧H/Q:51%~61%;120°/s左侧伸肌PT:139~163N*m,120°/s左侧屈肌PT:85~101N*m,120°/s左侧H/Q:54%~75%;120°/s右侧伸肌PT:138~194N*m,120°/s右侧屈肌PT:91~105N*m,120°/s右侧H/Q:58%~73%;180°/s左侧伸肌PT:117~128N*m,180°/s左侧屈肌PT:64~85N*m,180°/s左侧H/Q:60%~63%;180°/s右侧伸肌PT:108~128N*m,180°/s右侧屈肌PT:59~96N*m,180°/s右侧H/Q:51%~66%。18-30岁健康成年女性双侧膝关节等速肌力测试正常参考值为60°/s左侧伸肌PT:90~124N*m,60°/s左侧屈肌PT:47~69N*m,60°/s左侧H/Q:41%~58%;60°/s右侧伸肌PT:96~125N*m,60°/s右侧屈肌PT:53~72N*m,60°/s右侧H/Q:46%~63%;120°/s左侧伸肌PT:68~119N*m,120°/s左侧屈肌PT:33~75N*m,120°/s左侧H/Q:39%~66%;120°/s右侧伸肌PT:75~118N*m,120°/s右侧屈肌PT:36~74N*m,120°/s右侧H/Q:45%~69%;180°/s左侧伸肌PT:60~84N*m,180°/s左侧屈肌PT:34~58N*m,180°/s左侧H/Q:43%~67%;180°/s右侧伸肌PT:62~81N*m,180°/s右侧屈肌PT:39~52N*m,180°/s右侧H/Q:52%~69%。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本次Meta分析稳定性较好。漏斗图经Egger’s检验显示本次Meta分析存在发表偏倚。2.横断面结果:(1)世居藏族大学生体重、BMI、血压、心率和血红蛋白浓度低于移居汉族(P<0.05);世居藏族大学生SpO2高于移居汉族,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世居藏族大学生小腿长度、大腿围度要明显低于移居汉族(P<0.05);世居男性藏族大学生大腿长度、男性小腿围度低于移居汉族男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女性之间小腿围度相比有差异(P<0.05);世居藏族大学生左下肢重量低于移居汉族(P<0.05),但右下肢重量无显着差异。世居藏族大学生有氧运动能力明显优于移居汉族居民(P<0.001),世居男性藏族与移居汉族SpO2peak、HRpeak相比无差异,但女性之间SpO2peak差异显着(P<0.05)。(2)随着角速度不断增加,PT逐渐降低,在同一角速度下男性PT明显大于女性(P<0.001)。世居藏族男性伸肌PT大于移居汉族男性PT,在60°/s角速度下世居藏族男性左侧伸肌大于移居汉族男性(P<0.05),在60°/s角速度下世居藏族男性右侧伸肌大于移居汉族男性(P<0.001);世居藏族女性屈伸肌PT大于移居汉族女性PT,在120°/s、180°/s角速度下世居藏族女性左侧伸肌大于移居汉族女性(P<0.05),在其他角速度下相比无显着差异;世居藏族男性屈肌在60°/s和120°/s角速度下大于移居汉族男性,(P<0.01),在60°/s角速度下居藏族男性右侧屈肌大于移居汉族男性(P<0.05);世居藏族女性在60°/s角速度下左侧屈肌PT大于移居汉族女性(P<0.05),其他角速度下相比无显着差异。(3)随着角速度不断增加,PT/BW逐渐降低,世居藏族男性大于移居汉族男性,在60°/s角速度下左、右侧伸肌与移居汉族居民相比差异显着(P<0.05);右侧伸肌与移居汉族居民相比有差异(P<0.05);女性之间伸肌相比无差异;在60°/s、120°/s角速度下,世居藏族男性左侧屈肌与移居汉族居民相比差异显着(P<0.001),在180°/s角速度下,世居藏族男性屈肌与移居汉族居民相比差异显着(P<0.01),在60°/s、120°/s角速度下,世居藏族男性右侧屈肌与移居汉族居民相比差异显着(P<0.01);在60°/s角速度下世居藏族女性左侧屈肌、右侧屈肌大于移居汉族女性(P<0.05)。(4)随着角速度不断增加,H/Q逐渐升高;男性在角速度为左侧120°/s时相比有差异(P<0.05);女性在角速度为左侧60°/s、120°/s、180°/s和右侧60°/s时相比有差异(P<0.05)。(5)随着角速度不断增加,AP逐渐升高;世居藏族男性AP大于移居汉族男性,在角速度为60°/s左屈、60°/s右屈下相比有差异(P<0.05),伸肌在不同运动角速度下相比无差异;世居藏族与移居汉族女性屈肌AP在不同运动角速度下相比无差异,在角速度为120°/s和180°/s下汉族女性左侧伸肌大于藏族(P<0.05)。(6)TW随着角速度不断增加而不断降低,伸肌大于屈肌,在角速度为60°/s左屈、60°/s右屈下世居藏族男性TW大于移居汉族男性(P<0.05);在角速度为120°/s左伸、180°/s右伸下移居汉族女性大于世居藏族女性(P<0.05)。(7)随着角速度不断增加,TPT逐渐降低,在角速度为180°/s左屈和180°/s左伸下,移居汉族男性大于世居藏族男性(P<0.05);在角速度为60°/s左屈、120°/s左屈、180°/s左屈、60°/s右屈、120°/s右屈、180°/s左伸、120°/s右伸和180°/s右伸下均为移居汉族女性大于世居藏族女性(P<0.05),其他角速度下相比无差异。(8)世居藏族男性与移居汉族男性之间AOPT相比无差异,在角速度为120°/s左屈和180°/s左屈下,移居汉族女性AOPT大于世居藏族女性(P<0.05),在120°/s左伸、180°/s左伸、60°/s、120°/s右伸和180°/s右伸下,世居藏族女性AOPT大于移居汉族女性(P<0.05),其他运动角速度下相比无差异。(9)膝关节屈伸肌峰力矩与平均功率呈显着正相关,与总功呈显着正相关,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受试者爆发力。(10)在运动速度为60°/s下,藏族男性双侧屈膝PT/BW与TL呈负相关,120°/s和180°/s下,藏族男性左侧屈膝PT/BW与TL呈负相关。在其他角速度下相比,其PT/BW与TL呈正相关,差异不显着;与藏族男性相比,汉族男性PT/BW与TL呈现其明显的相关性(P>0.05)。藏族女性在运动角速度为60°/s和120°/s左侧伸膝PT/BW与TL呈负相关,在运动角速度为60°/s右侧、120°/s右侧屈、伸膝、180°/s双侧屈、伸PT/BW与TL呈正相关,差异不显着。无论藏族还是汉族男性,在三种不同运动角速度下,其PT/BW与LL呈正相关,在60°/s下藏族男性右侧屈肌、120°/s左侧伸肌、汉族男性180°/s左侧伸肌、右侧伸肌、右侧屈肌与藏族男性右侧屈肌下其PT/BW与LL存在显着相关(P<0.05)。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藏族还是汉族,随着大腿围度的不断增大,PT/BW与大腿围度相关系数逐渐降低,只有汉族女性受试者表现更为明显(P<0.05),与大腿围度8cm、10cm、12cm处相比,PT/BW与大腿围度在6cm处相关系数达到最大。与小腿最小围度相比,PT/BW与小腿最大围度相关性较显着(P<0.05)。在不同运动角速度下,PT/BW与T/L相关性不显着。研究结论1.Meta分析结论:膝关节等速肌力测试指标在康复医学和运动医学中具有重要参考意义,但在今后的研究中仍需要高质量、大样本的膝关节等速肌力测试研究,以明确符合国人情况的正常参考值范围。2.横断面结论:(1)世居藏族与移居汉族大学生膝关节肌群向心收缩峰力矩随角速度增加而逐渐降低。(2)世居藏族大学生膝关节整体力量在不同程度上优于移居汉族大学生,膝伸肌力量大于膝屈肌。(3)无论世居藏族还是移居汉族大学生,峰力矩随体重增加而变大,男性屈伸肌群峰力矩大于女性,当排除体重因素影响后差距缩小,因此,对比男女之间肌力多采用相对峰力矩。(4)峰力矩与平均功率、总功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因此,在反应肌肉功能方面具有很好的一致性。(5)引起世居藏族与移居汉族大学生间肌力各项指标的差异可能与下肢长度和围度的差异密切相关,而这种差异可能与高原慢性低压缺氧相关。

袁翔宇[2](2021)在《不同位置高校男子排球运动员膝关节等速肌力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通过对场上不同位置男子排球运动员进行等速肌力测试,并进行比较,了解其膝关节等速肌力特征,旨在对排球运动员专项化训练工作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依据,并在预防运动损伤上提供帮助。研究方法:使用Con-trex等速测试系统对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师范大学和内蒙古工业大学35名高水平男子排球运动员进行膝关节等速肌力测试。其中主攻7人,副攻8人,二传6人,接应8人,自由人6人。采用Physiomed生产的Con-trex等速肌力测试系统,对不同位置排球运动员进行角速度60°/s和240°/s的膝关节屈伸肌力测试。研究结果:1)不同角速度的测试值相比。角速度60°/s时优势腿和非优势腿的屈伸峰力矩值均较角速度240°/s的大(P<0.05);角速度240°/s时优势腿和非优势腿屈伸肌平均功率值均较60°/s的值大,非优势腿的屈伸峰力矩比大于60°/s的值(P<0.05)。同一角速度优势腿和非优势的腿值比较,角速度60°/s时优势腿的伸肌峰力矩值大于非优势腿的值。2)场上不同位置间峰力矩值对比。角速度60°/s时,各位置间优势腿相比,副攻伸肌值大于接应(P<0.05);各位置间非优势腿相比,主攻和副攻伸肌值均大于接应,主攻和副攻的屈肌值均大于二传(P<0.05)。角速度240°/s时,各位置间优势腿相比,副攻伸肌值大于接应(P<0.05);各位置间非优势腿相比,主攻和副攻伸肌值均大于接应和二传(P<0.05)。3)场上不同位置间相对峰力矩值对比。在角速度60°/s时,各位置间优势腿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各位置间非优势腿相比,主攻和自由人的伸肌值大于接应(P<0.05)。在角速度240°/s时,各位置间优势腿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各位置非优势腿相比,自由人的伸肌值大于接应(P<0.05)。4)场上不同位置间总功值对比。在角速度60°/s时,各位置间优势腿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非优势腿相比,主攻伸肌值大于二传和接应,副攻伸肌值大于接应,主攻屈肌值大于二传和自由人,副攻的屈肌值大于二传。在角速度240°/s时,各位置间优势腿相比,副攻屈肌大于二传(P<0.05);各位置非优势腿相比无显着性差异。5)场上不同位置间平均功率值对比。在角速度60°/s时,各位置间优势腿相比,副攻屈肌值大于二传(P<0.05);非优势腿相比,主攻伸肌值大于二传和接应,主攻屈肌值大于二传,副攻屈肌值大于二传和自由人(P<0.05)。在角速度240°/s时,各位置间优势腿相比,副攻伸肌大于二传(P<0.05);非优势腿相比,副攻伸肌值大于二传,主攻和接应屈肌值均大于二传,副攻屈肌值大于自由人(P<0.05)。6)场上不同位置间耐力比值对比。各位置间优势腿相比,二传伸肌值大于主攻、副攻和自由人,二传的屈肌值大于主攻、副攻、接应和自由人(P<0.05);各位置间非优势腿相比,二传的屈肌值大于主攻、副攻、接应和自由人(P<0.05)。7)场上不同位置屈伸峰力矩比值对比。在角速度60°/s时,各位置间优势腿相比,接应值较二传大(P<0.05);非优势腿相比,接应值较二传大(P<0.05)。在角速度240°/s时,各位置间优势腿相比,副攻和接应的值大于二传,主攻的值大于接应(P<0.05);非优势腿相比,副攻和接应的值大于二传,主攻的值大于接应(P<0.05)。研究结论:1)通过等速肌力的PT、PT/BW、ER、STW、AP、H/Q等指标的测试,显示排球运动员优势腿的肌力较非优势腿大;随着测试角速度的增加,膝关节屈伸比值增大;角速度在240°/s时的屈伸比值较正常值小。2)场上不同位置峰力矩值对比结果,在角速度60°/s时的对比,发现排球运动员的膝关节最大力量特征为:自由人的较好,其次为主攻运动员。其中,接应运动员的非优势腿最大肌力最差,与自由人和主攻相比有显着性差异。3)通过对不同位置排球运动员快速力量的对比,副攻的快速力量绝对值最好,接应的伸肌快速力量最弱,二传的屈肌快速力量最弱;而快速力量相对值以自由人最佳,自由人非优势腿伸肌快速力量与接应相比有显着性差异。4)通过对不同位置排球运动员爆发力的对比,发现不同位置运动员爆发力有一定的差异,整体为副攻爆发力最好,二传最差。5)通过对不同位置排球运动员的耐力对比,发现二传运动员的膝关节耐力最好,其他位置运动员的耐力都相对较差。6)通过对不同位置排球运动员膝关节稳定性的对比,发现接应位置运动员的膝关节稳定性较好,其他位置的运动员相对较差。

陈风[3](2021)在《弹力带抗阻训练对女大学生体成分、力量及功能性动作影响实验研究 ——以天津体育学院非体育类专业女大学生为例》文中指出研究目的:随着信息化时代的驱动发展,新媒体逐渐渗透到社会的不同领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饮食习惯、生活方式以及作息时间的改变,使得女大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减退,并伴随着身体形态的改变以及力量的下降,体态的改变和力量的下降间接性的影响人们日常的活动能力,动作出现肌肉代偿现象,持久的不规范动作易造成运动损伤风险的发生。为改善女大学生身体成分指标,提高女大学生肌肉力量,纠正错误动作、巩固功能性动作表达,降低运动损伤风险,本实验采用弹力带抗阻训练对女大学生进行体成分、力量及功能性动作进行干预,以此来探讨弹力带抗阻训练对女大学生体成分、力量及功能性动作的影响,进而分析体成分、力量与功能性动作三者之间存在的关联性,为女大学生体成分、力量与功能性动作三者之间的协同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研究方法:本研究使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实验对象选取20名女大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10人)和对照组(10人)。实验对象要求能进行正常活动、身体健康并无明显生理缺陷及代谢性疾病。实验干预方案:实验共持续12周,每周一、三、五进行弹力带抗阻训练,每次训练时长约60分钟,训练强度通过改变弹力带磅数、弹力带训练初长度控制,运用Polar心率表监控训练强度。对照组在干预训练期间,进行徒手克服自身体重训练,每个阶段的训练时间、训练强度与实验组相同。实验前后对实验对象进行体成分、力量及功能性动作测试,实验期间进行阶段性的测试,最后,将实验前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通过12周的弹力带抗阻训练,实验组女大学生的体成分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其中BMI、体脂率、脂肪含量、内脏脂肪和腰臀比的下降趋势较为显着(P<0.05),肌肉含量有所增加,但提高的幅度并不明显(P>0.05),对照组女大学生的内脏脂肪和腰臀比有小幅度下降,其下降趋势均不明显(P>0.05)。2.受试者膝关节在等速肌力测试中,实验组女大学生的峰力矩(PT)、相对峰力矩(PT/W)均有显着提高(P<0.05),伸肌提高的尤为显着。而屈伸肌力比(H/Q)没有发生显着性变化(P>0.05),平均功率(AP)存在不同程度提高。躯干的等速肌力测试数据显示,其峰力矩(PT)和相对峰力矩(PT/W)等指标的提高幅度较为明显(P<0.05),对照组女大学生的各个指标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正向提高,没有发生显着性差异(P<0.05)。3.通过12周的弹力带抗阻训练干预,实验组女大学生的深蹲、过栏架步与躯干稳定性俯撑得分明显提高,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躯干转动稳定性的变化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前后分腿蹲、肩部灵活性和主动直膝抬腿没有发生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女大学生的过栏架步得分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其余均没有发生显着的变化。4.功能性动作与力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如下:在120°/s时右侧膝关节的伸肌与功能性动作的测试存在弱相关性(r<0.3),右侧的屈肌与过栏架步(r=0.379)、主动直膝抬腿(r=0.338)和躯干旋转稳定性(r=0.3.5)存在低度相关。左侧膝关节的伸肌与深蹲(r=0.301)、过栏架步(r=0.404)、躯干稳定性(r=0.433)和旋转稳定性(r=0.331)存在低度相关,屈肌与深蹲、过栏架步和躯干稳定性存在中度相关(r=0.520,r=0.517,r=0.540);在120°/s时躯干的屈肌与前后分腿蹲和躯干旋转稳定性存在低度相关(r=0.403,r=0.347),与躯干稳定性存在中度相关(r=0.552),躯干的伸肌与深蹲、过栏架步和前后分腿蹲存在低度相关(r=0.382,r=0.427,r=0.413),与躯干稳定性存在中度显着相关(r=0.652,p=0.030)。5.体成分与功能性动作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如下:过栏架步与腰臀比存在负低度相关(r=-0.388);前后分腿蹲与BMI和体脂率存在低度相关(r=0.303,r=0.348)、与肌肉含量存在中度显着相关(r=0.561,p=0.037);肩部灵活性与BMI存在负中度相关(r=-0.525);主动直膝抬腿与BMI和体脂率存在低相关(r=0.318,r=0.350)、与肌肉含量存在中度相关(r=0.509);躯干稳定性俯撑与腰臀比存在负中度显着相关(r=-0.559,p=0.038)、与体脂率存在负低度相关(r=-0.341);躯干旋转稳定性与腰臀比存在负低度相关(r=-0.498)。6.体成分与力量相关性分析结果如下:在120°/s时的右侧膝关节伸肌相对峰力矩与体脂率和腰臀比存在负低度相关(r=-0.340,r=-0.310),屈肌相对峰力矩与体脂率与腰臀比也存在负低度相关(r=-0.404,r=-0.462),而左侧膝关节只有伸肌与腰臀比存在负低度相关(r=-0.332),与其他体成分均不存在相关性;对体成分与躯干力量进行相关性分析,120°/s时躯干的屈肌相对峰力矩与肌肉含量存在中度显着相关(r=0.682,p=0.021),伸肌相对峰力矩与肌肉含量存在低度相关(r=0.379)。研究结论:1.以弹力带为干预手段进行全身性的中等强度抗阻训练,对改善女大学生的BMI、体脂率、脂肪含量、腰臀比,增加肌肉含量及改善身体比例具有良好的效果。2.运用等速肌力测试系统对经弹力带抗阻训练干预过的女大学生进行不同运动速度下膝关节和躯干的力量测试,二者指标均有显着提高。说明以弹力带为训练手段进行中高强度的抗阻训练,对提高女大学生的力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3.弹力带抗阻训练干预过的女大学生功能性动作完成的规范性和稳定性都有明显改善,以深蹲、过栏架步、躯干稳定性俯撑和转动稳定性提升最为明显。说明以弹力带为训练手段进行协调性、平衡性、对称性的抗阻训练不仅能改善功能性动作表现且效果明显。4.女大学生的体脂、肌肉含量与肌肉耐力与深蹲、躯干稳定性三者交互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由此说明不同强度的弹力带抗阻训练刺激对机体运动表现具有连带效应,可有效提高女大学生整体运动链的运动表现。

韩梦雪[4](2021)在《蹦床与抗阻训练对青年大学生膝、踝关节肌肉力量与平衡能力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现今,大学生身体素质每况愈下,而枯燥乏味的常规运动方式往往无法满足其锻炼需求。随着蹦床公园逐渐兴起,轻松愉悦的训练方式不仅增加了人们的运动兴趣还丰富了其锻炼方式的选择,从而有效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抗阻训练对人体膝、踝关节肌肉力量及平衡能力的影响已被广泛证实,而蹦床训练对青年大学生膝、踝关节肌肉力量与平衡能力的提升效果还缺乏系统全面的研究。本研究通过抗阻训练与蹦床训练对大学生膝、踝关节肌肉力量与平衡能力的影响进行对比,为当代青年大学生蹦床训练提供较为具体的实验数据和理论支撑,丰富青年大学生膝、踝关节肌肉力量与平衡能力锻炼内容体系。研究方法:选取上海师范大学20-25岁未经历过蹦床训练及抗组训练的本科生或研究生(非体育专业或体育专项特长)40名(男、女各20名),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蹦床训练(TT组,n=19人)和抗阻训练(RT组,n=19人),2名女性参与者(每组各1名)由于其他原因退出。所有受试人员进行为期8周的训练(2×50min/周)。实验前后所有受试者都要通过Iso Med 2000等速测试仪、Kistler便携式三维测力台以及Y平衡测试(YBT)分别测量膝关节屈伸峰值力矩、踝关节背屈跖屈峰值力矩以及动静态平衡能力。实验数据采用混合模型方差分析(组×时间),比较训练前后TT组和RT组组间的交互作用,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及科恩效应量计算,对TT组和RT组每节训练课次的平均RPE数据进行分析,统计显着性设置为α=0.05。研究结果:(1)8周蹦床与抗阻训练干预后,TT组与RT组膝关节屈伸肌峰值力矩及踝关节背屈跖屈力矩明显增加(p<0.05),TT组与RT组间无差异,时间×组间无交互作用;(2)干预后TT组与RT组膝、踝关节屈伸肌相对峰值力矩均有显着提高(p值均<0.05),并随着角速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在60°/s测试角速度下膝关节伸肌与踝关节跖屈肌表现出了较高水平;(3)干预后膝、踝关节平均功率随角速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在180°/s-240°/s角速度下增长幅度较为平缓,TT组与RT组间无差异;(4)TT组与RT组膝关节H:Q比值以及踝关节屈伸肌峰值力矩比值在干预后显着高于干预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60°/s测试速度下效果最为明显;(5)8周干预后,TT组和RT组在静态平衡方面,均无显着性影响(P>0.05),时间、组别或交互作用对任何姿势摇摆变量均无显着影响;(6)干预后TT组RT组在AM、PM、PL三个方向上的够伸距离均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但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7)RT组平均RPE高于TT组(p<0.05),TT组的心率明显高于RT组。研究结论:(1)有计划的蹦床训练与传统方式的抗阻力训练均能够显着改善青年大学生男女性膝关节屈伸肌力量以及踝关节背屈跖屈力量。(2)蹦床训练以及抗阻训练能够有效提高青年大学生动态平衡能力,但静态平衡能力无显着变化。(3)较低的RPE水平下进行的蹦床活动能有效提高青年大学生膝关节屈伸肌力量、踝关节背屈跖屈力量和动态平衡能力,且与较高的RPE水平下进行的抗阻训练效果类似。

刘硕[5](2020)在《中青年肘膝关节肌肉运动能力增龄性变化规律及性别差异》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肌肉运动测试系统研究中国太原市中青年人群机体运动能力的增龄性变化规律以及其存在的性别间差异,建立中国太原市中青年人群机体运动能力的评价系统原型,主要内容包含:1)对肌肉等长收缩功能检测系统进行自主研发,同时对其系统信效度指标进行考察;2)对受试者的身体形态指标进行收集以及关于身体素质指标的增龄性规律与性别差异的探讨;3)对受试者的肌肉运动能力,主要体现在肌肉力量、肌肉爆发力与肌肉耐力,探讨机体运动能力的增龄性变化规律,以及由于性别所导致的表达水平差异;4)探讨受试者的肌肉力量等机体运动能力与身体形态指标及身体素质指标之间的相关性;5)构建针对中国太原市人群的肌肉等长收缩屈伸能力数据库进行初尝试以及建立系统的初步评价标准。方法:采用课题组自主研发的数字化肌肉等长收缩运动能力测试系统对招募来自太原市的480名25岁至48岁中青年男女受试者肌肉运动能力的相关数据进行采集,包括左右肘关节屈伸肌、左右膝关节屈伸肌的肌肉运动能力,主要包含肌肉力量、肌肉爆发力与肌肉耐力,同时对受试者的身体素质指标进行记录。对不同年龄阶段的男女受试者肘膝关节屈伸肌群的运动能力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随年龄变化的趋势性分析,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受试者的肌肉测试的相关指标进行差异性分析及不同年龄段间的差异性比较,采用相关性分析对受试者的肌肉力量、肌肉爆发力与肌肉耐力和年龄、性别与身体素质进行相关性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影响受试者的肘膝关节屈伸肌群肌肉运动能力的主要因素及性别差异。结果:1)年龄是影响机体运动能力的显着性因素(P<0.05),除肌肉爆发力外,中青年人群的机体运动能力在39周岁至40周岁的年龄阶段达到最高水平,并随后呈现递减的趋势(P<0.05);2)机体的运动能力具有显着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肌肉耐力,女性的肌肉耐力水平明显较男性的高且其衰减曲线较为稳定,波动性小(P<0.05);3)身体素质对机体运动能力不具有显着的相关性(p<0.05),但一定条件下,身体素质对机体运动能力的保持具有促进作用(P<0.05)。结论:1)本课题自主研发的肌肉运动能力测试系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与重复性,获得的结果真实可靠准确;2)25至48岁中青年群体随年龄增长期不同区间范围内的身高、体重及瘦体重存在明显差异,男性体重及瘦体重的年龄区间差异表现一致,主要发生于42~44该年龄阶段,而女性的体重差异显着的时间段为31~32该年龄阶段,瘦体重则差异不明显;3)25至48岁中青年随年龄增长肘膝关节屈伸肌肉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指标(身高、体重、瘦体重)以及素质无明显关联,与机体围度具有正相关关系;4)25~48岁中青年肘膝关节屈伸肌群肌肉力量均表现以40岁为转折点,40岁前的年龄阶段其肌肉运动能力均处于缓慢或高速增长阶段,40岁后均表现出较为显着的增龄性递减趋势。同一年龄阶段,男性肘膝关节屈伸肌群力量均大于女性,右侧肌群力量均大于左侧;5)中青年肘膝关节屈伸肌群肌肉爆发力方面,男女性的肌肉爆发力均呈现下降的趋势,女性肌肉爆发力下降速率较男性快。同一年龄段,男性肌肉爆发力均大于女性,右侧肘膝关节屈伸肌群爆发力大于左侧;6)25~48岁中青年肘膝关节屈伸肌耐力呈现随年龄增长先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的规律。同一年龄阶段女性肘膝关节屈伸肌群肌肉耐力均大于男性,且肌肉耐力水平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男性肘膝关节屈伸肌群肌肉耐力指标衰减趋势明显,左侧大于右侧。7)在关联性方面,相较身高,男性肌肉耐力与其瘦体重、体重及机体围度具有较高相关性,而女性的肌肉耐力与体重具有显着相关,而与年龄、瘦体重、体重及机体围度相关度较低。

李玉,黄鹏,王宏,王安利[6](2021)在《健美操运动员优势侧与非优势侧膝关节等速肌力测试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全面评估膝关节肌力、膝关节屈伸肌力比(H/Q)以及双侧膝关节肌力的对称性有利于预防膝关节损伤。目的:分析运动员优势侧与非优势侧膝关节肌力特点及双侧肌力的对称性。方法:用IsoMed 2000等速测试/训练系统,选取60,180 (°)/s的角速度,对22名健美操运动员(有氧组8名及竞技组14名)膝关节进行等速肌力测试。结果与结论:①两组运动员双侧膝关节屈伸肌峰力矩、屈伸肌相对峰力矩随角速度增加而递减(P <0.001),H/Q随角速度增加而增加(P <0.001);②两组对象优势侧屈肌肌力极显着高于非优势侧(P <0.05),伸肌肌力和H/Q在60 (°)/s角速度时显着高于非优势侧(P <0.05);③180 (°)/s时有氧组运动员非优势侧膝关节H/Q高于竞技组(P <0.05);④60 (°)/s和180 (°)/s时有氧组对象优势侧屈肌峰力矩均优于非优势侧(P <0.05),伸肌指标无显着性差异;⑤60 (°)/s和180 (°)/s时竞技组对象优势侧屈肌峰力矩均极高于非优势侧(P <0.05);伸肌峰力矩、相对峰力矩[60 (°)/s]及H/Q[180 (°)/s]显着高于非优势侧(P <0.05);⑥结果提示,两组对象优势侧和非优势侧膝关节肌力不对称,需加强非优势侧膝关节力量;H/Q较低,膝关节屈伸肌力不均衡,需加强膝关节屈肌力量训练,尤其是快速力量。

潘俊祥,尤旭,邹琳,马飞飞[7](2020)在《膝关节屈伸肌力比对平衡能力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探讨膝关节屈伸肌力比对人体平衡能力的影响,选取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康复系无运动训练经验的6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膝关节在高、中、低3种测试速度模式下的屈伸肌力及动、静态平衡能力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膝关节屈伸肌力比值随着运动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动态与静态平衡能力随着膝关节屈伸肌力比的增大而增强,且超过一定的比值后趋于稳定(低速测试下动态平衡能力随着膝关节屈伸肌力比值的增大先增强后降低).在静态下,人体纵向平衡能力优于横向,在动态下,人体横向平衡能力优于纵向.膝关节屈伸肌力比应达到群体中等以上水平时较为适宜.

王锋[8](2020)在《感觉统合联合抗阻训练对老年人双任务平衡能力的影响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和意义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预防跌倒也就成为国家和社会以及广大研究者共同关注的问题。老年人因外界干扰造成的姿势控制能力下降而造成跌倒已经被广大研究者所重视。在认知资源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研究者提出了双任务平衡能力概念,成为预测老年人跌倒的一种方法。运动干预因其经济性的特点被广泛地应用于老年人的健康和康复领域。本文基于对前人在老年人双任务平衡能力的运动干预领域的研究成果整理和与分析的基础上,并结合专家的访谈,发现以往研究经常采用的一般身体练习和动作—认知双任务干预方法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二者都忽视了感觉统合的重要作用。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感觉系统功能下降,加之肌力下降、认知功能退化。受到外界干扰时,极易造成大脑处理信息的延迟造成跌倒。因此,本文以姿势控制理论、认知资源理论、感觉统合理论和现实研究为依据的基础上,提出感觉统合训练联合抗阻训练法。在探寻感觉统合训练认知负荷和抗阻训练负荷的基础上,对新的干预方法进行了有效的组合,并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对此法在老年人双任务平衡能力方面的干预效果进行验证。同时,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整理与分析,探讨此法对老年人双任务平衡能力产生效果的原因以及内在的机制,以期在构建老年人感觉统合理论方面给予实验支持,也为老年人提供一种新型的锻炼方式。本文包括四个主要研究部分:研究一:感觉统合训练和抗阻训练的量化方法:选取39(男21、女18)名社区老年人分层随机分为3组:小强度感觉统合抗阻训练组(LIRT-SI),中等强度抗阻训练组(MIRT)、中等强度感觉统合训练组(MIRT-SI)每组各13人。通过效绩、心率和主观任务难度指标对感觉统合训练认知负荷进行量化;通过阻力测量对抗阻训练负荷进行量化。结果:3组被试下肢力量1RM测量结果阻力分别为:18.00±1.15lbs、LIRT-SI组为18.15±1.11lbs、MIRT组为18.08±1.19lbs。中等强度抗阻负荷下,视觉引导动作角速度由10度/秒开始至20度/秒,认知负荷逐渐增大。在2030度/秒时,认知负荷指标效绩、心率、主观任务难度与时间曲线平缓,≥30度/秒时,曲线陡然发生变化。小强度抗阻负荷下,视觉引导动作角速度在2545度/秒时,认知负荷指标效绩、心率、主观任务难度与时间曲线平缓,≥45度/秒时,曲线陡然发生变化。结论:3组被试下肢力量均等,通过计算可得中等抗阻训练负荷强度阻力为10.8013.56lbs;小强度抗阻训练负荷强度小于10.80lbs。中强度抗阻训练负荷下,视觉引导动作角速度2030度/秒范围为中等认知负荷;小强度抗阻训练负荷下,视觉引导动作角速度2545度/秒范围为中等认知负荷。研究二:对比不同的干预方法对老年人双任务平衡能力影响的效果。方法:选取52(男28、女24)名社区老年人分层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小强度感觉统合抗阻训练组(LIRT-SI),中等强度抗阻训练组(MIRT)、中等强度感觉统合训练组(MIRT-SI)每组各13人。对老年人进行干预,通过重复测试方差分析,观察干预方法与时间对因变量双任务平衡能力指标的交互作用。结果:经过16周的干预实验,组别、干预时间及组别*时间交互作用对老年人双任务平衡能力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随着干预时间的增加,与C组相比,干预实验各组被试双任务平衡能力逐渐提高,并且各组呈现不同趋势。C组与LIRT-SI组、MIRT组、MIRT-SI组被试的DT-10MWT、DT-TUGT的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LIRT-SI组与MIRT组比较干预效果相同,MIRT-SI组干预效果最佳;C组与LIRT-SI组、MIRT组、MIRT-SI组被试睁眼和闭眼状态下Length的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睁眼状态下LIRT-SI组、MIRT组、MIRT-SI组被试的Length两两之间比较,差异都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闭眼状态下,LIRT-SI组的干预效果略优于MIRT组(P<0.05),而MIRT-SI组干预效果最佳(P<0.01)。结论:中等强度抗阻训练和中等强度感觉统合联合抗阻训练对老年人双任务平衡能力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等中等抗阻训练强度下,加入感觉统合训练后的MIRT-SI组干预效果更佳;小强度感觉统合联合抗阻训练和中等强度感觉统合联合抗阻训练对老年人双任务平衡能力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等认知负荷强度下,抗阻训练强度为中等的MIRT-SI组干预效果更佳;小强度感觉统合抗阻训练,加入了适宜的认知负荷后,其干预效果与中等强度抗阻训练效果相同。研究三:不同的干预方法对老年人运动系统、认知系统、感觉系统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52(男28、女24)名社区老年人分层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小强度感觉统合抗阻训练组LIRT-SI,中等强度抗阻训练组MIRT、中等强度感觉统合训练组MIRT-SI每组各13人。对老年人进行干预,对实验结果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观察不同干预效果与时间变量对因变量运动系统、认知系统、感觉系统指标的交互效应。结果:经过16周的干预实验,不同干预方法、时间及二者交互作用对各系统功能指标影响不同。与C组比较,LIRT-SI组对运动系统功能指标的干预效果最差。MIRT组与MIRT-SI组的干预效果均优于LIRT-SI组;在认知系统功能方面,LIRT-SI组在工作记忆广度和抑制能力方面表现出比MIRT更优越的效果(P<0.05)。而MIRT-SI组而MIRT-SI组干预效果最佳(P<0.05);感觉系统功能指标本体感觉C组与LIRT-SI组、MIRT-SI组比较,被试膝关节本体感觉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与MIRT组比较,被试膝关节本体感觉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MIRT组与MIRT-SI组比较,被试膝关节本体感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干预方法对运动系统、认知系统、感觉系统功能产生的影响不同。LIRT-SI在认知系统、感觉系统方面表现出了比MIRT积极的干预效果;MIRT在运动系统方面表现出比LIRT-SI积极的干预方法,MIRT-SI的干预效果在运动系统、认知系统、感觉系统表现是最好的。同时本研究发现感觉统合联合抗阻训练对老年人双任务平衡能力能产生积极的干预效应,是因为通过干预提高了运动系统、认知系统和感觉系统功能的原因。研究四:老年人双任务平衡能力内在机制研究方法:通过对三大系统功能指标进行协方差分析,探讨调整协变量后对双任务平衡能力的影响。同时,对三大系统功能指标与双任务平衡能力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老年人双任务平衡能力的内在机制。结果:通过对膝关节屈、伸峰力矩进行协方差分析发现,膝关节屈、伸肌峰力矩除了对DT-10MWT没有影响外,对DT-TUGT、睁眼、闭眼DT-LENGTH都有影响。抑制反应时指标对动态双任务平衡能力指标DT-TUGT敏感,而对其他指标则影响较小。“GO”、“NOGO”正确率与静态双任务平衡能力较敏感。计算工作记忆广度对动态双任务平衡能力指标较敏感。膝关节本体感觉对静态双任务平衡能力运动系统指标较敏感。结论:运动系统功能是双任务平衡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其与双任务平衡能力的相关性高于认知系统功能和感觉系统功能。认知系统功能是双任务平衡能力的影响因素,虽然其各个指标只表现出对某一个双任务平衡能力具有影响,但其整体作用对双任务平衡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也作为双任务平衡能力的组成部分。感觉系统功能对静态双任务平衡能力指标表现出影响,虽然未对所有双任务平衡能力指标都产生影响,但本研究仍然认为其也是双任务平衡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双任务平衡能力的内在机制是在双任务的条件下,运动系统、认知系统、感觉系统共同发生作用而维持身体在动态和静态时姿势的稳定。

沈智瀛[9](2020)在《慢性膝踝关节损伤的篮球运动员下肢肌力评估与训练》文中提出研究背景:现代篮球运动的技战术特点是身体对抗强、节奏快,在篮球比赛中,下肢膝关节和踝关节处于持续的紧张中,膝关节容易造成半月板、前交叉韧带等损伤或髌骨脱位与髌腱劳损,踝关节则容易失稳、扭伤、跟腱损伤等,减低下肢肌肉功能以及专项体能,影响篮球技战术发挥。运用等速肌力测试设备可以准确地测试评估膝踝关节损伤篮球运动员下肢膝、踝关节屈伸肌群肌力、肌肉耐力、屈伸比等肌肉功能,而功能性体能项目测试则可综合评判下肢肌力在运动员进行篮球运动时所具有的功能能力,从而判断膝、踝关节运动损伤对篮球运动员运动能力影响及发生再损伤风险。研究目的:对伴有膝踝关节慢性损伤的篮球专项运动员下肢肌力进行评估,并给予针对性康复治疗和体能训练,观察训练效果,以便为篮球专项运动员科学训练和运动康复保障提供实验研究依据,助力提升专项训练效果。研究方法:通过调查问卷筛选和募集我校篮球专项大学生慢性膝踝关节运动损伤受试者24名,随机分为实验组(n=12)和对照组(n=12),并且募集健康的篮球专项大学生为健康对照组(n=12)。实验组给予针对性康复治疗和指导联合体能训练,对照组保持日常训练并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实验前后评估所有受试者膝踝关节伸屈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和屈伸比值;测试纵跳高度、闭眼单脚站立时间、史密斯深蹲和T字折返跑等基础体能指标,比较训练前后变化。研究结果:(1训练前实验组、对照组、健康组受试者膝关节肌力测试(60°/s)结果:实验组膝关节左、右侧屈伸肌绝对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实验组膝关节左、右侧屈伸肌绝对力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三组间比较也无差异(P>0.05)。(2训练前实验组、对照组、健康组受试者膝关节肌肉耐力(180°/s)测试结果:实验组膝关节左、右侧屈伸肌肌肉耐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实验组膝关节左、右侧屈伸肌肌肉耐力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减低(P<0.05)。(3训练前实验组、对照组、健康组受试者膝关节H/Q比值测试结果:在两种角速度下膝关节H/Q比值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P>0.05);实验前实验组和健康组膝关节H/Q比值特征比较也显示两组间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0.62-0.67之间。(4)训练前实验组、对照组、健康组受试者踝关节肌力(60°/s)测试结果:实验组踝关节左、右侧屈伸肌肌肉肌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实验组踝关节左、右侧屈伸肌肌力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5)训练前实验组、对照组、健康组受试者踝关节肌肉耐力测试(180°/s)结果:实验组踝关节左、右侧屈伸肌肌肉肌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实验组踝关节左、右侧伸肌肌肉肌力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实验组踝关节右踝屈肌、左踝屈肌耐力指数与健康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6)训练前实验组、对照组、健康组受试者踝关节T/Tc测试比值结果:实验组踝关节左、右侧T/TC比值与对照组和健康组比较差异都无显着性意义(P>0.05);但两个角速度测量条件下,左右侧踝关节屈伸比值有显着差别,右侧高于左侧(P<0.05),三组相似。(7)实验前后三组受试者基础体能测试结果:实验前各组受试者助跑纵跳摸高、T字折返跑、史密斯机深蹲以及单脚闭眼站立专项体能测试成绩相互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P>0.05);实验后实验组较健康组闭眼单脚站立时间显着延长,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项专项体能三组间相互比较没有显着性差别(P>0.05)研究结论:慢性膝踝关节损伤篮球专项运动员主要表现为膝踝关节屈伸肌耐力降低,右踝伸肌力量不足,左右侧踝关节肌力不平衡问题,针对性康复体能处方解除了膝踝关节不适,强化膝踝关节耐力、踝关节力量以及稳定性、协调敏捷性训练,显着提升了下肢本体感觉,促进了基础体能提升,获得了预期效果。10周的针对性训练时间还是太短,导致大重量的刺激和增强式练习训练强度不够,爆发力和肌肉力量的增长比较缓慢,无法对受试者的体能素质(如纵跳摸高、1RM深蹲测试等数据)产生较为明显的提高。

杨德洪[10](2019)在《坐位全身振动训练对下肢残疾老年人行走能力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及目的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正在加剧,老年残疾人人口也在加速增长。由于自身条件所限及缺乏合适的体育锻炼方式,老年下肢残疾群体的健康状况及日常生活能力受到严重影响,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全身振动训练是一种安全易行且有效的锻炼及康复途径,已被应用于不同人群及不同领域。但已有研究大多为站立位振动训练,针对某些特殊人群所需的其它体位(如坐位)的全身振动干预研究并不多见。为此,本研究根据已有的振动训练研究结果设计了针对下肢残疾老年人的坐位全身振动训练(Seated Whole Body Vibration Training,SWBVT)实验,首先对比下肢残疾老年人与健全老年人被试下肢活动功能的具体差异,然后分析所选指标与肢残被试行走能力的相关性,最后通过针对老年下肢残疾人群的不同干预时间的SWBVT实验,探求SWBVT对该人群行走能力的影响及不同干预时间对结果的影响状况,并在两次实验之间设置了干预效果消退期,以观察SWBVT效果的持续期限。本研究为寻找适合下肢残疾老年人群的安全且有效的新的锻炼及康复途径做出尝试,以期改善其健康状况,提升其日常生活自理自立能力,并为进一步开展SWBVT研究提供理论及数据支持和借鉴。本研究分为三部分。研究方法:第一部分:以20名下肢残疾老年人(男9女11,肢体残疾等级为四级,基本上能独立实现日常生活活动)与20名健全老年人(男10女10)为研究对象,分别测量膝关节最大屈伸肌力(120°/s)、静态平衡、起立-行走测试(Timed Up and Go Test,TUG)、6分钟行走距离(6 Minute Walking Distance,6MWD)、10米行走时间(10 Meters Walking Time,10MWT)及日常体力活动状况等指标并对测量结果进行比较。第二部分:通过分析确定行走速度是评价被试行走能力的具有代表性的关键指标,根据第一部分测量结果,对下肢残疾被试的10MWT与膝关节最大屈伸肌力、静态平衡、TUG、6MWD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观察上述指标与行走能力之间的相关性。第三部分:对第一部分研究中的老年下肢残疾受试者20名(男9名,女11名)经数据分析验证后分成1个组进行两个阶段的SWBVT实验,并在两个实验阶段之间设置8周的间歇期。第1阶段实验为期8周,振幅为2mm,振频69Hz,每周训练3天,间隔休息1天,每天915分钟。实验前、后(测量数据标记为T1、T2)分别测量被试的膝关节屈伸肌力峰力矩(相对健侧,120°/s)、TUG、6MWD、10MWT、静态平衡、反应时、全身骨密度(BMD)及骨矿物盐含量(BMC)、日常体力活动状况等指标并进行前后比较。第2阶段实验除每天干预时间延长至2030分钟外,振频、振幅和干预周期等方法皆同第1阶段实验,第2阶段实验前后测量数据分别标记为T3和T4。研究结果:第一部分:肢残被试膝关节最大屈、伸肌力明显低于健全被试(p<0.05),肢残被试TUG、6MWD和10MWT成绩显着降低(p<0.05),睁眼和闭眼状态下7个静态平衡指标中分别有6个与健全被试存在明显差异(p<0.05),日常体力活动中有效活动时间、轻度及中度体力活动时间和每日行走步数显着低于健全被试(p<0.05)。第二部分:10米行走时间与膝关节最大屈(r=-0.491,p=0.028)、伸(r=-0.590,p=0.006)肌力、6MWD之间存在显着相关(r=-0.496,p=0.026),与TUG(r=0.643,p=0.002)存在强相关性;睁眼和闭眼状态下7个静态平衡指标中分别有6个和5个指标与10米行走时间存在明显相关性(p<0.05)。第三部分:1)第1实验阶段结果(T1与T2比较):被试膝关节屈、伸肌力皆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TUG、6MWD和10MWT结果皆具有非常显着的差异(P<0.01);在睁眼状态下,静态平衡7个指标在实验后均有所减少或降低,但与实验前相比均无显着差异(p>0.05),闭眼状态下重心动摇总轨迹长度(Length)、压力重心的平均动摇速度(Avg.v)和X方向摇动速度(X Speed)三个指标具有显着性差异,Y方向摇动速度(Y Speed)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简单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在训练后皆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所测部位及全身BMD及BMC结果均无明显差异(p>0.05);有效活动时间前后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每日行走步数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2)第2阶段结果(T3与T4比较):被试膝关节屈、伸肌力皆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TUG、6MWD和10MWT结果皆具有非常显着的差异(P<0.01);在睁眼状态下,静态平衡指标中的Length显着降低(p<0.05),其它指标无显着差异;闭眼状态下中X方向动摇距离(X Dev)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Length、Avg.v、X Speed和Y Speed四个指标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简单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皆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有效活动时间前后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每日行走步数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3)间歇期实验结果(T1与T3比较):两次结果对比,部分指标有升高或者降低,但变化都不显着,皆无统计学差异。4)两个阶段实验干预效果比较结果(T2与T4比较):TUG结果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它部分指标虽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皆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1)下肢残疾老年人被试下肢活动功能明显低于健全组被试,具体表现为膝关节屈伸肌力、TUG、静态平衡能力、10MWT和6MWD等指标机能下降,因下肢存在残疾所导致的日常体力活动时间尤其是中度体力活动时间不足是导致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2)下肢残疾被试膝关节最大屈伸肌力、TUG、静态平衡、6MWD与行走速度之间存在密切相关,皆可被用来评价被试的行走能力;3)SWBVT可以明显改善被试膝关节屈伸肌力、反应速度、10MWT和6MWD,对行走平衡以及闭眼状态下的静态平衡能力也有显着提升作用,因而显着改善被试行走能力;上述指标的改善,导致被试日常生活中的行走步数有明显增加。对睁眼状态下的静态平衡、全身BMD和BMC以及有效活动时间没有明显的改善作用;4)第1阶段的SWBVT对所测指标改善效果的维持期限不超过8周;5)延长SWBVT干预时间对被试行走平衡能力具有明显的改善效果。

二、健康儿童膝关节屈伸肌力的等速测试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健康儿童膝关节屈伸肌力的等速测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高原人群膝关节等速肌力测试 ——西藏大学藏汉族学生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汇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Meta分析 基于18-30 岁健康成年人膝关节等速肌力测试的Meta分析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检索策略
        2.2 文献的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2.3 文献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
        2.4 结局指标
        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文献检索结果及纳入文献情况
        3.2 纳入研究文献基本特征
        3.3 Meta分析结果
        3.3.1 男性膝关节屈伸肌等速肌力测试Meta分析结果
        3.3.2 女性膝关节屈伸肌等速肌力测试Meta分析结果
        3.3.3 敏感性分析
        3.3.4 发表偏倚检验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横断面研究 高原人群膝关节等速肌力测试—西藏大学藏汉族学生对比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问卷调查
        2.2 人体测量学和生理学指标
        2.2.1 身高体重测量
        2.2.2 血压测量
        2.2.3 下肢长度与围度测量
        2.2.4 血红蛋白浓度测试
        2.2.5 心率与血氧饱和度测试
        2.2.6 有氧运动能力测试
        2.3 等速肌力测试
        2.4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世居藏族与移居汉族学生一般情况比较结果
        3.2 世居藏族与移居汉族学生等速肌力指标对比结果
        3.2.1 世居藏族与移居汉族学生PT对比结果
        3.2.2 世居藏族与移居汉族学生PT/BW对比结果
        3.2.3 世居藏族与移居汉族学生H/Q对比结果
        3.2.4 世居藏族与移居汉族学生AP对比结果
        3.2.5 世居藏族与移居汉族学生TW对比结果
        3.2.6 世居藏族与移居汉族学生TPT对比结果
        3.2.7 世居藏族与移居汉族学生AOPT对比结果
        3.3 世居藏族与移居汉族学生等速肌力指标相关性分析与回归分析
        3.4 世居藏族与移居汉族学生PT/BW与下肢形态学测量指标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附录2 问卷调查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2)不同位置高校男子排球运动员膝关节等速肌力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有关排球运动国内外研究现状
    2.2 有关场上不同位置排球运动员的研究
    2.3 有关膝关节的研究现状
    2.4 有关等速肌力的研究现状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验法
    3.3 数理统计法
    3.4 技术路线
4 测试结果
    4.1 男子排球运动员膝关节等速肌力特征
        4.1.1 峰力矩(PT)
        4.1.2 相对峰力矩
        4.1.3 平均功率
        4.1.4 屈伸峰力矩比
    4.2 男子排球运动员不同位置膝关节等速肌力测试结果
        4.2.1 不同位置峰力矩
        4.2.2 不同位置相对峰力矩
        4.2.3 不同位置总功
        4.2.4 不同位置平均功率
        4.2.5 不同位置耐力比
        4.2.6 不同位置屈伸峰力矩比值
5 分析与讨论
    5.1 男子排球运动员膝关节等速肌力特点
    5.2 不同位置排球运动员等速肌力比较
        5.2.1 不同位置排球运动员膝关节力量素质的比较
        5.2.2 不同位置排球运动员膝关节耐力素质的比较
        5.2.3 不同位置排球运动员膝关节稳定性素质的比较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
致谢

(3)弹力带抗阻训练对女大学生体成分、力量及功能性动作影响实验研究 ——以天津体育学院非体育类专业女大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政策方面
        1.1.2 理论方面
        1.1.3 现实方面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价值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抗阻训练
        2.1.2 弹力带抗阻训练
        2.1.3 力量
        2.1.4 功能性动作
    2.2 弹力带抗阻训练国外研究现状
        2.2.1 弹力带抗阻训练干预青少年认知与力量
        2.2.2 弹力带抗阻训练干预老年人肌力、慢性病与身体机能
        2.2.3 弹力带抗阻训练干预女性减脂
        2.2.4 弹力带抗阻训练干预运动员训练与康复
    2.3 弹力带抗阻训练国内研究现状
        2.3.1 弹力带抗阻训练干预中老年人平衡能力与骨密度
        2.3.2 弹力带抗阻训练干预人体的运动能力
    2.4 女大学生研究综述
        2.4.1 女大学生体成分研究综述
        2.4.2 女大学生力量研究综述
    2.5 功能性动作研究综述
        2.5.1 功能性动作评估运动损伤风险的研究
        2.5.2 功能性动作评价训练效果的研究
    2.6 女大学生生理特点
        2.6.1 形体
        2.6.2 机能
    2.7 女大学生心理特点
        2.7.1 动机明确
        2.7.2 兴趣局限
        2.7.3 自我意识
    2.8 干预方法的选择依据
        2.8.1 弹力带抗阻训练的特点
        2.8.1.1 物理性
        2.8.1.2 简便性
        2.8.1.3 多向性
        2.8.1.4 安全性
        2.8.1.5 平衡肌肉发展
        2.8.2 弹力带抗阻训练的依据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实验法
        3.2.3.1 实验目的
        3.2.3.2 实验对象
        3.2.3.3 测试时间
        3.2.3.4 实验时间
        3.2.3.5 实验训练地点
        3.2.3.6 实验训练器材
        3.2.3.7 实验指标测试
        3.2.3.8 具体实验方案
        3.2.3.9 研究假设
        3.2.3.10 实验关键点和创新点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分析法
4 实验结果
    4.1 实验前后女大学生体成分测试指标的变化对比
        4.1.1 实验前受试者体成分情况
        4.1.2 实验前后对照组女大学生体成分的变化
        4.1.3 实验前后实验组女大学生体成分的变化
    4.2 实验前后女大学生力量测试指标的变化对比
        4.2.1 膝关节不同角速度下等速肌力的变化
        4.2.1.1 膝关节在角速度60°/s时等速肌力的变化
        4.2.1.2 膝关节在角速度120°/s时等速肌力的变化
        4.2.1.3 膝关节在角速度180°/s时等速肌力的变化
        4.2.2 躯干不同角速度下等速肌力的变化
        4.2.2.1 躯干在角速度30°/s时等速肌力的变化
        4.2.2.2 躯干在角速度60°/s时等速肌力的变化
        4.2.2.3 躯干在角速度120°/s时等速肌力的变化
    4.3 实验前后女大学生功能性动作测试指标的变化对比
        4.3.1 受试者功能性动作测试情况
        4.3.2 实验前后女大学生功能性动作测试的变化
5 分析与讨论
    5.1 弹力带抗阻训练对女大学生体成分的影响
        5.1.1 弹力带抗阻训练对BMI、腰臀比和肌肉含量的影响
        5.1.2 弹力带抗阻训练对体脂率、脂肪含量和内脏脂肪的影响
    5.2 弹力带抗阻训练对女大学生力量的影响
        5.2.1 弹力带抗阻训练对膝关节力量的影响
        5.2.2 弹力带抗阻训练对躯干力量的影响
    5.3 弹力带抗阻训练对女大学生功能性动作的影响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7 本研究之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二 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附录三 功能性动作筛查内容与方法
    附录四 弹力带抗阻训练动作说明
    附录五 功能性动作筛查(FMS)记录表
致谢

(4)蹦床与抗阻训练对青年大学生膝、踝关节肌肉力量与平衡能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假设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蹦床运动与蹦床公园的概念
        2.1.2 抗阻训练的定义
        2.1.3 肌肉力量的定义
        2.1.4 平衡能力的定义
        2.1.5 膝关节解剖学特点及相关研究
        2.1.6 踝关节解剖学结构及相关研究
    2.2 蹦床运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我国蹦床公园的引入
        2.2.2 蹦床训练对膝关节影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2.3 蹦床训练对踝关节影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2.4 蹦床训练对平衡能力影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3 抗阻训练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抗阻训练的训练方式及研究现状
        2.3.2 抗阻训练对膝关节的应用研究
        2.3.3 抗阻训练对踝关节的应用研究
        2.3.4 抗阻训练对平衡能力的应用研究
        2.3.5 抗阻训练中量表的使用情况
    2.4 等速肌力测试概念及国内外研究进展
    2.5 平衡能力的国内外应用研究
        2.5.1 平衡训练的应用研究
        2.5.2 动、静态平衡能力的评定
    2.6 文献小结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地考察法
        3.2.3 实验法
        3.2.4 统计方法
第4章 研究结果
    4.1 受试者基本情况对比
    4.2 膝关节等速肌力测试结果分析
        4.2.1 膝关节屈伸肌峰值力矩值对比
        4.2.2 膝关节屈伸肌相对峰值力矩(PT/BW)对比
        4.2.3 膝关节屈伸肌平均功率值(W)对比
        4.2.4 膝关节屈伸肌峰值力矩比值
    4.3 踝关节等速肌力测试结果分析
        4.3.1 踝关节跖屈、背屈峰值力矩值对比
        4.3.2 踝关节跖屈、背屈肌相对峰值力矩(PT/BW)对比
        4.3.3 踝关节跖屈、背屈肌平均功率值(W)对比
        4.3.4 踝关节屈伸肌峰值力矩比值
    4.4 蹦床与抗阻训练对平衡能力的影响对比
        4.4.1 静态平衡能力的影响对比
        4.4.2 动态平衡能力的影响对比
    4.5 TT组RT组疲劳程度和心率变化
第5章 分析与讨论
    5.1 蹦床训练对青年大学生膝、踝关节肌肉力量的影响分析
        5.1.1 蹦床训练对膝关节肌肉力量的影响
        5.1.2 蹦床训练对踝关节肌肉力量的影响
        5.1.3 蹦床训练对平衡能力的影响
    5.2 抗阻训练对青年大学生膝、踝关节肌肉力量的影响分析
        5.2.1 抗阻训练对膝关节肌肉力量的影响
        5.2.2 抗阻训练对踝关节肌肉力量的影响
        5.2.3 抗阻训练对平衡能力的影响
    5.3 蹦床与抗阻训练对疲劳程度和心率的影响
    5.4 本研究的局限性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知情同意书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中青年肘膝关节肌肉运动能力增龄性变化规律及性别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肌肉运动能力的相关概念
        1.2.1 肌肉力量(Muscle Strength)
        1.2.2 肌肉耐力(Muscle Endurance)
        1.2.3 肌肉爆发力(Muscle Explosive Force)
        1.2.4 肌肉运动能力(Muscle Motor Ability)
        1.2.5 肌肉力量测试方法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4.1 首次对建立智能化训练与保健康复系统的基础数据库做出尝试
        1.4.2 为人体的健康评价及神经肌肉康复评价标准的建立提供依据
        1.4.3 对智能化肌力测试系统的自主研发提供理论基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实验目的
        2.2.1 中青年人群肘膝关节肌肉运动能力的增龄性变化规律
        2.2.2 中青年人群肘膝关节肌肉运动能力的性别差异
        2.2.3 中青年人群肘膝关节肌肉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的增龄性变化规律
    2.3 仪器与设备
        2.3.1 肌肉运动能力测试系统
        2.3.2 Helmasii人体成分测试仪
    2.4 实验设计
        2.4.1 预实验设计
        2.4.2 人群实验
    2.5 测试方案
        2.5.1 肘关节屈伸肌肌力测试方案
        2.5.2 膝关节屈伸肌力测试方案
        2.5.3 身体素质测试方案
    2.6 测试数据
        2.6.1 数据收集
        2.6.2 测试数据统计
    2.7 数据分析
        2.7.1 描述性统计分析
        2.7.2 增龄性趋势分析
        2.7.3 相关性分析
        2.7.4 单因素方差分析
        2.7.5 主成分分析(PCA)
3 研究结果
    3.1 中青年人群身体形态指标与身体素质指标增龄性趋势
        3.1.1 身体形态指标增龄性趋势
        3.1.2 中青年人群上下肢围度增龄性趋势
        3.1.3 中青年人群身体素质指标增龄性趋势
    3.2 中青年人群肘膝关节屈伸肌群肌肉力量增龄性趋势
        3.2.1 肘关节屈伸肌群肌肉力量增龄性趋势及比较结果
        3.2.2 膝关节屈伸肌群肌肉力量增龄性趋势及比较结果
        3.2.3 肘膝关节屈伸肌群肌肉力量与年龄、身体形态素质的关联性分析
    3.3 中青年人群肘膝关节屈伸肌群肌肉爆发力增龄性趋势
        3.3.1 肘关节屈伸肌群肌肉爆发力增龄性变化趋势及比较结果
        3.3.2 膝关节屈伸肌群肌肉爆发力增龄性变化趋势及比较结果
        3.3.3 肘膝关节屈伸肌群肌肉爆发力与年龄、身体形态素质关联性分析
    3.4 中青年人群肘膝关节屈伸肌群肌肉耐力增龄性趋势
        3.4.1 肘关节屈伸肌群肌耐力增龄性变化趋势及比较结果
        3.4.2 膝关节屈伸肌群肌耐力增龄性变化趋势及比较结果
        3.4.3 肘膝关节屈伸肌群肌肉耐力与年龄、身体形态素质指标关联性分析
    3.5 中青年人群肘膝关节肌肉运动能力指标相关性分析
        3.5.1 肘关节伸肌肌肉运动能力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5.2 肘关节屈肌肌肉运动能力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5.3 膝关节伸肌肌肉运动能力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5.4 膝关节屈肌肌肉运动能力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6 中青年人群肘膝关节肌肉运动能力指标增龄性变化单因素方差分析
        3.6.1 肘关节伸肌运动能力指标增龄性变化单因素方差分析
        3.6.2 肘关节屈肌运动能力指标增龄性变化单因素方差分析
        3.6.3 膝关节伸肌运动能力指标增龄性变化单因素方差分析
        3.6.4 膝关节屈肌运动能力指标增龄性变化单因素方差分析
    3.7 影响中青年人群肌肉运动能力增龄性变化的主因素分析
        3.7.1 去趋势分析
        3.7.2 影响中青年男性人群肌肉运动能力的PCA分析
        3.7.3 影响中青年女性人群肌肉运动能力的PCA分析
4 讨论
    4.1 对实现肌肉运动能力测试系统的探讨与考察
    4.2 性别对肌肉运动能力自然发展的影响
        4.2.1 年龄与性别差异对肌肉力量的影响
        4.2.2 年龄与性别对肌肉耐力的影响
        4.2.3 年龄与性别对肌肉爆发力的影响
    4.3 身体素质对肌肉运动能力自然发展的影响
5 结论
    5.1 肌肉运动能力测试系统的信度与效度
    5.2 中青年肌肉运动能力发展增龄性规律与性别差异
    5.3 中青年肘膝关节运动能力各指标间的相关性
    5.4 中青年肘膝关节运动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6 创新之处与展望
    6.1 创新之处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6)健美操运动员优势侧与非优势侧膝关节等速肌力测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文题释义:
0引言Introduction
1 对象和方法Subjects and methods
    1.1 设计
    1.2 时间及地点
    1.3 材料
    1.4 对象
    1.5 方法
        1.5.1 测试方法
        1.5.2 测试指标
    1.6 主要观察指标
    1.7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Results
    2.1 参与者数量分析
    2.2 运动员膝关节屈伸峰力矩测试结果
    2.3 运动员膝关节屈伸相对峰力矩测试结果
    2.4 运动员膝关节H/Q比值
    2.5 不同单项运动对象等速肌力测试结果
    2.6 运动对象膝关节异侧同名肌比值的定量差异
3 讨论Discussion
    3.1 运动员优势腿和非优势腿膝关节等速肌力特征
    3.2 不同单项运动膝关节等速肌力特点
    3.3 小结

(7)膝关节屈伸肌力比对平衡能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实验法
        1.2.1.1 屈伸肌力测试
        1.2.1.2 静态平衡能力测试
        1.2.1.3 动态平衡能力测试
        1.2.1.4 测试指标
        1.2.1.5 人体重心动摇轨迹及包络面积求法
        1.2.2 数理统计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测试速度模式对膝关节屈伸肌力比值的影响(表4).
    2.2 不同测试速度模式下膝关节屈伸肌力比对静态平衡能力的影响
    2.3 不同测试速度模式下膝关节屈伸肌力比对动态平衡能力的影响
    2.4 不同测试速度模式下膝关节在纵向及横向上的轨迹移动长度比较
3 讨 论
    3.1 收缩速度与屈伸肌峰力矩的关系
    3.2 膝关节屈伸肌力比与静态平衡能力的关系
    3.3 膝关节屈伸肌力比与动态平衡能力的关系
    3.4 影响平衡能力的膝关节屈伸肌力适宜比值分析
    3.5 不同测试速度模式下, 动、 静态平衡能力纵向、 横向指标比较分析
4 结 论

(8)感觉统合联合抗阻训练对老年人双任务平衡能力的影响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表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1.5.1 方法创新
        1.5.2 理论创新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介绍
        2.1.1 老年人年龄界定
        2.1.2 双任务平衡能力(Dual-Task Balance Ability)
        2.1.3 交互式感觉统合训练(Interactive Sensory Integration Training,ISIT)
        2.1.4 抗阻训练(Resistance Training,RT)
        2.1.5 感觉统合联合抗阻训练
    2.2 .感觉统合联合抗阻训练提出的理论依据
        2.2.1 姿势控制理论(Theory of Posture Control)
        2.2.2 认知负荷理论(Cognitive Load Theory)
        2.2.3 感觉统合理论(Sensory integration theory)
    2.3 .感觉统合联合抗阻训练提出的研究依据
        2.3.1 国内外老年人感觉统合训练的研究综述
        2.3.2 老年人抗阻训练研究综述
        2.3.3 运动联合干预研究综述
    2.4 老年人双任务平衡能力之运动干预系统综述
        2.4.1 国内外文献的搜集与评价
        2.4.2 纳入文献内容分析
    2.5 .文献总结
3.研究假设
4.研究一:感觉统合训练联合抗阻训练负荷量化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研究方法
    4.3 实验测量结果
        4.3.1 抗阻训练负荷的量化
        4.3.2 感觉统合训练认知负荷量化
    4.4 量化方法的信效度检验
        4.4.1 效度检验
        4.4.2 信度检验
    4.5 讨论
    4.6 结论
5.研究二:不同的感觉统合联合抗阻训练干预方法对老年人双任务平衡能力干预效果之对比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对象与方法
        5.2.1 研究对象
        5.2.1.1 样本量估算
        5.2.1.2 被试的选取
        5.2.2 研究方法
    5.3 实验结果
        5.3.1 不同的感觉统合联合抗阻训练干预方法对老年人双任务动态平衡能力的影响
        5.3.2 不同的感觉统合联合抗阻训练干预方法对老年人双任务静态平衡能力影响
    5.4 .分析与讨论
        5.4.1 .相同的认知负荷不同的抗阻训练强度对年人双任务平衡能力的影响对比分析
        5.4.2 相同抗阻训练强度不同的认知负荷感觉统合联合抗阻训练对年人双任务平衡能力的影响对比分析
    5.5 .结论
6.研究三:感觉统合联合抗阻训练对老年人运动系统、认知系统、感觉系统功能的影响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对象与方法
        6.2.1 研究对象
        6.2.2 研究方法
        6.2.3 实验数据收集
        6.2.4 统计学分析
    6.3 .实验结果
        6.3.1 不同干预方法对老年人膝关节肌力的影响
        6.3.2 抑制能力
        6.3.3 计算工作记忆广度
        6.3.4 膝关节本体感觉(位置觉,度deg)
    6.4 .分析与讨论
        6.4.1 不同干预方法对老年人膝关节等速肌力的影响对比分析
        6.4.2 不同的干预方法对执行功能的影响之对比分析
        6.4.3 不同的干预方法对本体感觉功能的影响之对比分析
    6.5 结论
7.研究四:老年人双任务平衡能力内在机制研究
    7.1 研究目的
    7.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7.2.1 研究对象
        7.2.2 研究方法
    7.3 研究结果
        7.3.1 三大系统功能指标实验前后变化为协变量对在不同干预方法下双任务动态平衡能力指标DT-10MWT的影响
        7.3.2 三大系统功能指标实验前后变化为协变量对在不同干预方法下双任务动态平衡能力指标DT-TUGT的影响
        7.3.3 三大系统功能指标实验前后变化为协变量对在不同干预方法下双任务静态平衡能力指标睁眼状态下DT-Length的影响
        7.3.4 三大系统功能指标实验前后变化为协变量对在不同干预方法下双任务静态平衡能力指标闭眼状态下DT-Length的影响
    7.4 分析
        7.4.1 三大系统功能指标对老年人双任务动态平衡能力指标DT-10MWT的影响
        7.4.2 三大系统功能指标对老年人双任务动态平衡能力指标DT-TUGT的影响
        7.4.3 三大系统功能指标对老年人双任务静态平衡能力指标睁眼状态下DT-Length的影响
        7.4.4 三大系统功能指标对老年人双任务静态平衡能力指标睁眼状态下DT-Length的影响
        7.4.5 三大系统功能指标对老年人双任务平衡能力的整体影响
    7.5 结论
8.全文总结
9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知情同意书
    2.社区老年人运动健身服务计划个人信息登记表
    3.MMSE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
    4.社区老年人体力活动量表(IPAQ)
    5.NASA_TLX测量表
    6.个人学习经历
    7: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9)慢性膝踝关节损伤的篮球运动员下肢肌力评估与训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的目的
    1.3 研究的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下肢肌力与篮球运动的关系概述
        1.4.2 膝关节屈伸肌的概述及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
        1.4.3 踝关节的屈伸肌概述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
        1.4.4 篮球运动员下肢肌力与损伤的概述
        1.4.5 篮球运动员基础体能评估概述
        1.4.6 篮球运动员运动损伤与预防训练概述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实验法
        2.2.4 训练方案
        2.2.5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我校篮球专项运动员膝踝关节损伤情况分析
    3.2 实验前下肢肌力特征分析
        3.2.1 实验前膝关节屈伸肌力特征(60/s,单位:NM)
        3.2.2 实验前膝关节肌肉耐力特征
        3.2.3 实验前膝关节H/Q比值特征
        3.2.4 实验前踝关节屈伸肌力特征
        3.2.5 实验前踝关节肌肉耐力特征
        3.2.6 实验前各组踝关节T/TC比值特征
    3.3 实验前后篮球专项基础体能测试结果分析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篮球运动员膝、踝关节损伤与治疗相关调查表
    实验后《学生自我感受反馈问卷》
    知情同意书

(10)坐位全身振动训练对下肢残疾老年人行走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问题的提出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5 创新点
文献综述
    1 WBVT研究文献检索信息
        1.1 研究文献数量及年代分布
        1.2 研究目标人群及研究内容
    2 WBVT概述
    3 WBVT对下肢活动能力的影响
        3.1 肌肉力量与形态
        3.2 肌肉痉挛状态、关节活动度及柔韧性
        3.3 步态、步长与行走能力
        3.4 平衡能力
        3.5 认知能力
        3.6 骨密度
    4 WBVT对下肢活动能力的影响机制
        4.1 调节神经-肌肉系统机能
        4.2 改善血液运输与营养状态
        4.3 促进细胞因子分泌,调节生理机能
    5 影响WBVT效果的因素
        5.1 实验及测量器材
        5.2 振动干预方法
    6 结论与建议
第一部分 下肢残疾与健全老年人下肢活动功能的具体差异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健全老年人被试
        2.1.2 下肢残疾老年人被试
        2.2 膝关节屈、伸肌力测量
        2.3 起立—行走测试
        2.4 六分钟行距离走测量
        2.5 十米行走时间测量
        2.6 静态平衡测量
        2.7 日常活动情况测量
        2.8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基本特征比较
        3.2 膝关节屈、伸肌力比较
        3.3 TUG、6MWD和 10MWT比较
        3.4 静态平衡能力比较
        3.4.1 睁眼状态
        3.4.2 闭眼状态
        3.5 日常活动情况比较
    4 分析与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所选指标与下肢残疾老年人行走能力之间的相关性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研究对象
        2.3 指标测试方法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指标测量结果
        3.2 膝关节屈伸肌力与 10MWT相关性
        3.3 6MWD、TUG与 10MWT相关性
        3.4 睁眼状态下静态平衡指标与 10MWT相关性
        3.5 闭眼状态下静态平衡指标与 10MWT相关性
    4 分析与讨论
        4.1 膝关节屈伸肌力与行走速度的相关性
        4.2 平衡能力与行走速度的相关性
        4.3 6MWD与行走速度的相关性
    5 结论
第三部分 对下肢残疾老年人被试的SWBVT干预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研究对象及分组
        2.3 实验器材
        2.4 干预方法
        2.5 数据采集
        2.6 指标测量器材与方法
        2.7 数理统计与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第1阶段实验结果
        3.1.1 膝关节屈伸肌力
        3.1.2 TUG、6MWD和 10MWT
        3.1.3 静态平衡
        3.1.4 反应时
        3.1.5 BMD、BMC及肌肉重量
        3.1.6 日常体力活动情况
        3.2 第1阶段训练效果的消除
        3.2.1 膝关节屈伸肌力
        3.2.2 TUG、6MWD和 10MWT
        3.2.3 静态平衡
        3.2.4 反应时
        3.2.5 日常体力活动情况
        3.3 第2阶段实验结果
        3.3.1 膝关节屈伸肌力
        3.3.2 TUG、6MWD和 10MWT
        3.3.3 静态平衡
        3.3.4 反应时
        3.3.5 日常体力活动情况
        3.4 第1和第2训练阶段结果比较
        3.4.1 膝关节屈伸肌力
        3.4.2 TUG、6MWD和 10MWT
        3.4.3 静态平衡
        3.4.4 反应时
        3.4.5 日常体力活动情况
    4 分析与讨论
        4.1 SWBVT训练效果的维持期限
        4.2 SWBVT对膝关节屈、伸肌力的影响
        4.3 SWBVT对平衡能力的影响
        4.3.1 动态平衡能力
        4.3.2 静态平衡能力
        4.3.3 SWBVT改善被试平衡功能的机制分析
        4.3.4 SWBVT对睁眼和闭眼状态下静态平衡能力影响结果不一致的分析
        4.4 SWBVT对行走速度和行走耐力的影响
        4.5 SWBVT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4.6 SWBVT对骨密度及骨矿物盐含量的影响
        4.7 SWBVT对日常活动情况的影响
        4.8 延长训练时间对SWBVT训练效果的影响
    5 结论
全文总结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 1:下肢残疾老年人被试名单
    附录 2:知情同意书
    附录 3:个人学习经历
    附录 4: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四、健康儿童膝关节屈伸肌力的等速测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原人群膝关节等速肌力测试 ——西藏大学藏汉族学生对比研究[D]. 张浩天. 西藏大学, 2021(12)
  • [2]不同位置高校男子排球运动员膝关节等速肌力特征研究[D]. 袁翔宇.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3]弹力带抗阻训练对女大学生体成分、力量及功能性动作影响实验研究 ——以天津体育学院非体育类专业女大学生为例[D]. 陈风. 天津体育学院, 2021
  • [4]蹦床与抗阻训练对青年大学生膝、踝关节肌肉力量与平衡能力的影响研究[D]. 韩梦雪.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5]中青年肘膝关节肌肉运动能力增龄性变化规律及性别差异[D]. 刘硕. 山西大学, 2020(04)
  • [6]健美操运动员优势侧与非优势侧膝关节等速肌力测试分析[J]. 李玉,黄鹏,王宏,王安利.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1(02)
  • [7]膝关节屈伸肌力比对平衡能力的影响研究[J]. 潘俊祥,尤旭,邹琳,马飞飞.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8)
  • [8]感觉统合联合抗阻训练对老年人双任务平衡能力的影响之研究[D]. 王锋.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2)
  • [9]慢性膝踝关节损伤的篮球运动员下肢肌力评估与训练[D]. 沈智瀛. 天津体育学院, 2020(08)
  • [10]坐位全身振动训练对下肢残疾老年人行走能力的影响[D]. 杨德洪. 上海体育学院, 2019(01)

标签:;  ;  ;  

健康儿童膝关节屈伸肌力等速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