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RSVP隧道高效实现Internet的QoS请求

使用RSVP隧道高效实现Internet的QoS请求

一、利用RSVP隧道高效实现INTERNET的服务质量请求(论文文献综述)

耿海军,王威,王浩,罗舒婷,尹霞[1](2021)在《互联网域内流量工程综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移动通信的广泛普及,互联网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网络用户的大量增加,却给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P带来了新的问题.ISP必须升级网络架构,平衡用户流量,提升网络的服务质量,这样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用户需求,才能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对于ISP来说,流量工程技术便是达成这一目标的一件利器.文中总结和分析了目前已有的一些流量工程方案,并根据适用网络种类的不同将这些方案主要分为传统IP网络、新型SDN网络和混合SDN网络3大类;文中介绍了一些国内外的科研成果,阐述了各方案的优缺点,总结分析了这些方案的主要贡献及不足,并探讨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姜楠[2](2019)在《通用自治信令协议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应用领域愈加广泛,人为管理维护大型ISP网络和企业网络变得愈加困难,网络管理的复杂性和冗余性正成为业界和学术界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传统网络中引入自治化是解决网络管理、运营、扩展和业务部署等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自治网络通过自我管理实现最优决策,减轻人工管理网络的操作负担,从而降低网络管理的复杂度。与传统网络相比,自治网络需要通过发现、协商和同步等方式管理多种复杂的参数类型。因此,自治网络设备之间有着特殊的信令需求。2014年互联网任务工程组成立了自治网络集成模型方法工作组,该工作组旨在提出通用的自治网络模型。本文以该自治网络模型为基础,聚焦于解决自治网络中的信令需求问题。首先,本文详细阐述和分析了自治网络及通用自治信令协议(Generic Autonomic Signaling Protocol,GRASP)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主要介绍了自治网络的架构、网络特点和应用场景。同时,阐述了实现GRASP协议所需关键技术。其次,深入研究了GRASP协议的相关原理和工作流程,包括GRASP协议的组成模块、消息类型以及各大模块的交互流程。并通过研究和实际测试发现GRASP协议在发现过程和协商过程中存在多条消息控制开销冗余以及相应过程收敛速度较慢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一种高效快速的通用自治信令方案,该方案包含高效合并多参数的发现机制和基于发现过程的集中协商机制。同时,详细阐述了该方案的具体操作流程。然后,详细阐述了GRASP协议的注册模块、发现模块、协商模块、同步模块和洪泛模块的功能,研究了各个模块的工作流程,设计了具体实现方案。同时,在Linux操作系统下使用C语言分别对现有GRASP协议和提出的新机制进行开发实现。搭建测试平台,对GRASP协议软件各模块的功能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各模块运行正常,满足预期设计需求。在此基础上完成了GRASP协议软件的性能测试。通过对比分析,新机制能够有效地降低发现过程和协商过程的控制开销,并加快收敛速度。最后,总结全文。分析了自治网络和GRASP协议的发展前景。并根据自身的研究及开发经历,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毛健炜[3](2019)在《基于SDN的Segment Routing网络的优化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近两年受业界广泛关注的Segment Routing(SR)技术被认为是继MPLS之后新一代的网络技术。它较好地将SDN集中式控制思想与分布式路由计算方法相结合。数据平面利用成熟的路由协议基于IP路由模型建立去往其他网元的最佳路径,控制平面基于全局网络视图做出最优路由决策,负责指明流量需要经过的关键网元路径点。SR提供了稳定可靠又灵活可控的流量调度方式,在路由组网和故障保护方面做了很多努力。本文针对基于SDN的Segment Routing网络在路由与组网、故障处理、性能遥测方面进行了优化设计与实现。在路由与组网方面,主要扩展了SR网络的导流能力。基于P4可编程数据平面,设计了支持关键路径点与逐跳路径点两种隧道形式的源路由方案,既能够使网络具备细粒度规划端到端流量路径的能力,又具备明确指定路径以避开潜在故障点的能力,能够避免SR网络中各网元路由信息不一致的暂态对故障保护的有效性造成影响。在故障检测方面,设计了基于邻居保活与被动检测思想的检测方法,降低了带宽开销;将检测方法在设备数据平面实现,降低了检测的性能开销,同时增强了故障发现的灵敏度。为实现SR网络全网<50ms的故障检出和故障保护目标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可能性。在故障保护方面,为了实现对流量的快速应急保护,设计了包含三种保护方法的故障点就近保护方案,以及保护过程的闭环反馈机制,使得多种保护方案互为备份。设计了基于约束式广播传递的故障通告机制,以及源点主备隧道倒换的保护方案,在流量入口确保流量在受保护时依然在全程最优的路径上转发。保护过程由设备数据平面自主启用和执行,提高了保护措施的响应速度和执行效率。在性能遥测方面,针对带内遥测在丢包率高的情况下难以及时获得足够数据的问题,设计了逐跳推送与末端推送两种方式相结合的遥测方案。逐跳推送提高了数据采集的可靠性,同时管理平面只对末端推送进行详细分析,能够维持较低的处理负载。此外,能够按需以不同推送周期对不同流量进行遥测,使遥测功能可适用于多种流量类型,同时提高遥测效率。

丁代荣[4](2012)在《MPLS网络中RSVPTE协议的实现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重点研究MPLS网络中RSVP-TE协议的设计实现过程和基于RSVP-TE协议的相关应用。论文在简要介绍MPLS技术、MPLS结构和RSVP-TE协议的基础上,对RSVP-TE协议实现的需求分析、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阶段进行了详细分析,给出了基于Comware系统的RSVP-TE协议基本特性的系统测试,并分析了RSVP-TE协议在流量工程和虚拟专用网方面的应用。根据RSVP-TE协议是控制信令的特点,选择瀑布型的软件开发模式。论文在需求分析部分给出了协议实现的0/1层图、系统分析和需求点概述,在概要设计部分设计了协议的2层图、模块划分和重要数据结构,在详细设计部分对重要模块的接口函数和重要模块运行设计进行了研究分析。论文重点介绍了RSVP-TE协议,包括消息格式、基本概念和基本特性,有针对性地阐述了基于MPLS网络的工作机制,通过对MPLS流量工程应用方面的分析,给出了支持MPLS流量工程的CR-LDP和RSVP-TE两种协议的比较,说明了协议开发方法和开发环境,分别阐述了需求分析、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阶段的完成的具体工作。通过对RSVP-TE协议基本特性验证性测试,说明了技术实现方法的正确性。论文进一步讨论了RSVP-TE协议的应用问题,通过分析MPLS流量工程基本应用,扩展到MPLS VPN应用方面的讨论,分别给出了RSVP-TE在MPLSTE和MPLS VPN应用的应用介绍和组网举例,指出了MPLS TE隧道可以部分或全部作为MPLS L3VPN的公网隧道。系统测试表明:论文采用的协议设计方案和技术实现方法能够实现RSVP-TE的所有特性。基于RSVP-TE协议可以实现MPLS流量工程,MPLS TE隧道可以承载VPN的私网流量。

董阳[5](2012)在《多协议标签交换中RSVP-TE协议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路由器的数据转发效率和流量工程一直是Internet中被关注的热点问题。传统的IP转发已经逐渐满足不了现代网络应用的需要,MPLS、RSVP-TE等技术和协议应运而生。论文研究了MPLS及其交换转发模式,分析了MPLS TE信令协议中的RSVP-TE协议,设计了RSVP-TE的总体结构。并实现了协议的消息、数据结构、CR-LSP机制和拓展功能,给出了协议的测试结果。本文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研究了MPLS网络中MPLS、TE和RSVP协议的原理、功能和特点,同时分析了MPLS网络流量工程的特点与实现框架。(2)研究RSVP-TE协议理论,分析作为MPLS流量工程的信令协议的扩展内容和特点,分析了协议所使用的消息、数据结构。阐述了CR-LSP隧道机制:隧道的建立机制、属性改变机制、刷新和超时处理机制。(3)根据RSVP-TE协议的设计目标,进行协议的设计分析,分析RSVP-TE协议中CR-LSP的建立与拆除流程,通过Path、Resv等消息处理实现CR-LSP。同时,为了提高协议的健壮性,在RSVP-TE协议基础上实现了拓展功能,包括重传、摘要刷新、Hello消息和快速重路由功能。(4)基于ComwareV7软件平台对RSVP-TE协议进行基本功能,拓展功能以及异常情况等进行了相关测试,协议测试结果达到预期设计目标。

方夏[6](2011)在《基于移动IPv6网络的QoS上下文转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各种无线接入技术的发展使得基于IPv4的Intemet体系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大量无线设备的引入,一方面进一步加剧了IPv4地址资源枯竭的困境;另一方面对IP网络提出了移动性要求。下一代互联网协议IPv6解决了这两个问题。IPv6继承了IPv4的优点,并根据IPv4十多年来的运行经验进行了大幅度修改和功能扩充。首先,IPv6将地址长度从IPv4的32比特扩充到128比特,拥有几乎取之不尽的地址空间;其次,通过移动性功能扩展,IPv6在IP层提供了移动管理机制即移动IPv6,实现了节点在采用不同无线技术的网络之间漫游时仍然能够保持IP通信。在未来网络中,IPv6将为数据、语音、视频等多种业务提供一个统一的传输平台,但是多种业务的融合也对IPv6中的移动性提出了更高的性能要求。除了保持IP通信外,还应该尽量保证不会由于移动切换而导致业务服务质量下降。因此,需要进行切换优化。移动IPv6切换优化的目标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降低切换延时和数据包丢失,另一个是减少由于切换而导致的信令开销。移动IPv6中的切换可以分为链路层切换和IP层切换,现有的IP层切换优化研究主要包括快速切换、上下文转移和微移动(即在同一个管理域内的移动)。本文针对基于移动IPv6网络的QoS上下文转移技术展开研究,主要工作和成果是:1.研究了基于移动IPv6网络的QoS体系和基于现有的QoS上下文转移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其现实不足,系统地分析并总结了子网切换时产生切换时延和数据包丢失的各种因素,探讨了减少各种切换时延的途径。2.针对传统的基于Intservl/RSVP实时业务QoS保证方法无法实现实现数据流透明传输,导致切换时延过大或抖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移动IPv6中端到端的RSVP上下文转移框架。通过在AR加入上下文转移功能之后,更好的减少建立局部预留的时间,实现流透明,从而能减少切换时的服务中断。当MN切换时,实时应用能迅速得到与切换前相同的转发处理。3.针对DiffServ模型在网络边界要将数据流按QoS要求进行分类,增加了DiffServ在移动环境下的信令额外开销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移动IPv6中端到端的DiffServ上下文转移框架。采用COPS-SLS协议作为DiffServ在移动环境下的信令机制来实现端到端的域间SLS动态磋商,使用端到端的上下文转移方法来重建DiffServ上下文可以避免重新发起COPS-SLS信令,并且端到端的DiffServ上下文仅在新增加的路径中的QB间进行转移。4.针对异构网络下实时业务QoS保证的需要,提出了一种将DiffServ和M-MPLS相结合的上下文转移框架。充分利用MPLS具有与移动环境较好的结合的特点,将DiffServ和M-MPLS结合起来在移动骨干网中提供QoS保障,采用上下文转移技术来减少移动节点切换期间的时延和丢包,能为未来的4G移动通信网提供可扩展的、高效的QoS解决方案。5.最后总结了本文研究工作,并对移动IPv6网络的QoS上下文转移技术进行了展望。通过本研究,以期能够优化移动通信环境下切换技术,改善移动通信环境中的QoS,从而能够满足实时性业务的需求,更好地满足人们工作生活的需要。

李浩[7](2011)在《具有QoS保障的异构网络系统设计与资源预留机制的改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融合性和异构性成为未来网络的主要特征。如何在异构网络中为用户提供端到端的QoS保障成为了关键性问题。相关标准组织和研究机构为解决上述难点进行了很多有价值的尝试,包括欧盟的DAIDALOS、EuQoS、AmbientNetworking等项目,但大都旨在提供框架性的解决方案,系统的设计细节并没有描述。本论文偏重于解决接入网层面的QoS保障问题,通过对异构网络相关项目的调研,结合实际项目需求,设计并实现了拥有端到端QoS保障的异构网络系统,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资源预约机制的改进方案。首先,概述异构融合网络的结构和关键技术,介绍异构网络中QoS的应用需求和相关技术难点,分析了业界相关项目的系统框架。根据开放、协同、可扩展的设计目标,描述了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并划分了功能模块和相关接口。介绍了QoS子系统的详细模块设计,以及异构网络典型场景下的信令交互设计。然后,分析了传统资源预约机制(Resource ReSerVation Protocol, RSVP),以及为适应移动性和网络资源动态变化等需求所出现的各种协议扩展。基于本课题所设计的异构融合网络框架,设计了异构网络中资源预约机制的改进方案——基于QOS代理的异构网络中快速资源预约机制(Heterogeneous Fast RSVP, HF-RSVP)。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仿真结果表明:HF-RSVP可以提高系统网络带宽资源利用率,降低切换时延。最后,总结全文,描述了该系统存在的不足和进一步工作。

席媛媛[8](2009)在《移动IPv6环境下的安全服务》文中认为移动IPv6协议被认为是推动“移动Internet”发展,并最终走向成功的协议。随着网络应用技术的飞速发展,用户希望能够随时随地与任何人进行多媒体交互通信。因而,移动网络必须能够提供高可靠的服务质量,如低延迟、低抖动和高吞吐量等。现有的IETF的集成服务和区分服务结构均是基于固定网络,没有考虑移动性问题,无法很好的适应移动环境。因此开展移动IPv6环境下如何提供资源协商的服务质量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研究了移动环境中区分服务粒度,以求寻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首先本文在深入研究现有服务质量框架结构的基础上,对区分服务模型中缺乏资源协商信令进行改进,提出了在区分服务模型中使用流标签携带服务质量参数,并对绑定更新、绑定应答等消息进行修改,通过在服务质量协商过程中指出业务流所需的服务质量信息,以达到为业务流提供端到端的服务质量的目的。其次,对移动节点将转交地址注册到通信对端时的安全性进行研究,对现有返回可路由过程进行了改进,通过加入基于身份的加密机制来提高其安全性。利用仿真工具对移动IPv6服务质量协商过程进行了模拟,对区分服务和加入资源协商的区分服务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新方案在数据丢包和延时方面的性能均有一定提高。

柴亮[9](2008)在《基于区分服务的移动网络QOS算法分析与方案设计》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和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信息社会正在快速演进。方便快捷、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和服务是用户的需求,这是信息社会的特征,而移动互联网则是构筑移动信息社会的基础设施,它应该提供安全、可靠并具有服务质量(quality ofservice,QOS)保障的信息传送服务。然而由于移动互联网的拓扑结构和资源都在动态变化,因此,要提供服务质量保证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可以说,移动互联网的QOs已成为奠定移动信息社会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首先学习讨论在固定网络中的QOS体系结构并深入分析Diffserv、IntServ、MPLS如何在移动环境中支持QOS的问题,然后结合移动网络环境的特性,提出了基于Diffserv的MPLS和IntServ的移动网络QOS体系结构,并分析了这两种体系结构中Diffserv所应用的几种算法,最后通过NS2仿真实验证明该方案的带宽、吞吐率等技术指标的稳定性和可用性,实验证明该方案能提高Diffserv网络的QOS保障能力,从而达到提高移动网络服务质量的目的。

彭俊[10](2007)在《下一代网络关键技术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下一代网络的终极目标是建设一个能够同时提供话音,图象,数据,多媒体等业务的分组交换网络。为了响应教育部关于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精神,落实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天津市政府将对天津市教育与科研计算机宽带网进行升级改造。本文以天津市教育网升级改造为背景,详细介绍了当前业界计算机网络最新技术MPLS,RSVP,IPv6等热点问题。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集成了IP over ATM技术,数据包通过虚电路传送,在OSI第二层执行硬件式交换,整合了IP路由选径与第二层标记交换为单一的系统,解决了Internet路由的问题,增加网络传输的速度,适合多媒体信息的传送。运行于MPLS上的RSVP-TE协议和CR-LDP协议,支持显示路由,能够满足流量工程的实施,解决了实时媒体流的传送。IPv6协议是下一代Internet协议,采用128位地址,解决了IP地址不足的问题,减小路由表大小,实现数据包快速路由,并提供了安全性和服务质量保证。论文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天津市教育网实际情况,对即将实施的教育网改造提出了几点意见。网络改造将采取新建一张物理网络的方案,这是对传统网络改造的创新;同时整个网络框架扁平化,是业界网络发展的趋势;网络建设过程中将采用基于业务流分类的网络模型,有效解决实时媒体流的传送;就MPLS和IPv6共同组网提出了6PE方案。目前,天津市教育科研计算机宽带网升级改造项目正在实施当中,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二、利用RSVP隧道高效实现INTERNET的服务质量请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RSVP隧道高效实现INTERNET的服务质量请求(论文提纲范文)

(1)互联网域内流量工程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传统IP网络中的流量工程问题
    2.1 早期的流量工程方法
        2.1.1 ARPANET中的自适应路由
        2.1.2 基于To S的路由
        2.1.3 覆盖网络
    2.2 多路径路由
        2.2.1 多路径路由概述
        2.2.2 静态多路径路由方案
        2.2.3 动态多路径路由方案
    2.3 MPLS-TE
        2.3.1 M PLS简介
        2.3.2 基于流量工程扩展的资源预留协议
        2.3.3 基于路由受限标签分发协议
3 新型SDN网络中的流量工程问题
4 混合SDN网络中的节能问题
5 互联网域内流量工程比较
6 下一步研究方向
    6.2 混合SDN网络中的流量工程
    6.3 合理利用新技术
7 结束语

(2)通用自治信令协议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自治网络的研究现状
        1.2.2 信令协议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第2章 自治网络及相关技术概述
    2.1 自治网络概述
        2.1.1 自治网络架构
        2.1.2 自治网络的特点
        2.1.3 自治网络的应用场景
    2.2 通用自治信令协议实现技术
        2.2.1 TCP/UDP协议概述
        2.2.2 IPv6 协议概述
        2.2.3 CBOR编码概述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通用自治信令协议及其改进
    3.1 通用自治信令协议原理
        3.1.1 通用自治信令协议相关概念
        3.1.2 消息类型和功能
        3.1.3 通用自治信令协议工作原理
    3.2 问题描述
    3.3 一种高效合并多参数的发现机制
        3.3.1 高效合并多参数的发现机制原理
        3.3.2 高效合并多参数的发现机制的操作流程
    3.4 一种基于发现过程的集中协商机制
        3.4.1 基于发现过程的集中协商机制原理
        3.4.2 基于发现过程的集中协商机制操作流程
    3.5 高效快速的通用自治信令方案操作流程
    3.6 算法理论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通用自治信令协议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架构
    4.2 系统开发平台
    4.3 消息类型与消息格式及其实现
    4.4 注册模块设计与实现
        4.4.1 注册模块设计概要
        4.4.2 注册模块实现
    4.5 发现模块设计与实现
        4.5.1 发现模块设计概要
        4.5.2 发现模块实现
    4.6 协商模块设计与实现
        4.6.1 协商模块设计概要
        4.6.2 协商模块实现
    4.7 同步模块设计与实现
        4.7.1 同步模块设计概要
        4.7.2 同步模块实现
    4.8 洪泛模块设计与实现
        4.8.1 洪泛模块设计概要
        4.8.2 洪泛模块实现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通用自治信令协议系统测试
    5.1 测试环境搭建
    5.2 功能测试
        5.2.1 注册模块测试
        5.2.2 发现模块测试
        5.2.3 协商模块测试
        5.2.4 同步模块测试
        5.2.5 洪泛模块测试
    5.3 性能测试与分析
        5.3.1 端到端往返时延测试与分析
        5.3.2 发现过程性能测试与分析
        5.3.3 协商过程性能测试与分析
        5.3.4 同步过程性能测试与分析
        5.3.5 洪泛过程性能测试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及未来工作
    6.1 全文总结
    6.2 未来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3)基于SDN的Segment Routing网络的优化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课题来源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4 文章组织
第二章 Segment Routing网络相关技术研究
    2.1 MPLS与Segment Routing路由技术
    2.2 BFD与S-BFD故障检测技术
    2.3 RSVP-TE与TI-LFA故障保护技术
    2.4 SNMP、sFlow与Telemetry性能遥测技术
    2.5 RSVP与PCEP服务质量保障技术
    2.6 P4可编程网络数据平面技术
第三章 基于SDN的Segment Routing网络优化方案设计研究
    3.1 基于SDN的Segment Routing网络架构设计
        3.1.1 架构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3.1.2 SR网络现状问题及优化设计
    3.2 基于SDN的Segment Routing网络优化方案设计
        3.2.1 路由与组网优化方案
        3.2.2 故障处理优化方案
        3.2.3 性能遥测优化方案
        3.2.4 服务质量保障的思考
    3.3 本章总结
第四章 基于SDN的Segment Routing网络优化方案实现研究
    4.1 Segment Routing网络的SDN软件开发架构
    4.2 Segment Routing网络的SDN控制平面设计与实现
        4.2.1 网络控制接口
        4.2.2 设备芯片流水线适配插件
        4.2.3 网络控制应用
    4.3 Segment Routing网络的SDN数据平面设计与实现
        4.3.1 数据包解析流程
        4.3.2 路由转发流水线
        4.3.3 故障检测与通告流水线
        4.3.4 故障保护流水线
        4.3.5 性能遥测流水线
        4.3.6 控制平面交互流水线
    4.4 本章总结
第五章 基于SDN的Segment Routing网络优化方案实验验证
    5.1 实验环境
    5.2 路由与组网优化方案实验验证
        5.2.1 实验目的
        5.2.2 实验方法
        5.2.3 实验结果和分析
    5.3 故障处理优化方案实验验证
        5.3.1 实验目的
        5.3.2 实验方法
        5.3.3 实验结果和分析
    5.4 性能遥测优化方案实验验证
        5.4.1 实验目的
        5.4.2 实验方法
        5.4.3 实验结果和分析
    5.5 本章总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4)MPLS网络中RSVPTE协议的实现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项目背景
    1.3 章节安排
2 MPLS 与流量工程
    2.1 MPLS 概述
        2.1.1 什么是 MPLS
        2.1.2 MPLS 的产生发展
        2.1.3 MPLS 的基本概念
        2.1.4 MPLS 的优势和好处
    2.2 MPLS 工作原理
        2.2.1 MPLS 结构
        2.2.2 MPLS 工作过程
    2.3 MPLS 流量工程(TE)
        2.3.1 MPLS TE 概述
        2.3.2 MPLS TE 体系结构
        2.3.3 MPLS TE 的优势
        2.3.4 MPLS TE 信令比较
    2.4 本章小结
3 RSVP-TE 协议
    3.1 RSVP-TE 消息
        3.1.1 RSVP-TE 公共头部格式
        3.1.2 RSVP-TE 对象格式
        3.1.3 RSVP-TE 消息格式
    3.2 RSVP-TE 基本概念
        3.2.1 软状态
        3.2.2 资源预留类型
    3.3 RSVP-TE 关键特性
        3.3.1 摘要刷新
        3.3.2 平滑重启
        3.3.3 快速重路由
        3.3.4 make-before-break
        3.3.5 消息认证
    3.4 本章小结
4 RSVP-TE 协议实现
    4.1 需求分析
        4.1.1 0 /1 层设计图
        4.1.2 系统分析
        4.1.3 需求点概述
    4.2 概要设计
        4.2.1 系统设计
        4.2.2 模块分解
        4.2.3 重要数据结构
    4.3 详细设计
        4.3.1 开发方法与环境
        4.3.2 重要数据结构定义
        4.3.3 主要接口函数设计
        4.3.4 重点模块运行设计
    4.4 系统测试
        4.4.1 命令行测试
        4.4.2 刷新机制测试
        4.4.3 Gr 功能测试
        4.4.4 FRR 功能测试
        4.4.5 认证功能测试
        4.4.6 make-before-break 功能测试
    4.5 本章小结
5 RSVP-TE 协议应用
    5.1 MPLS TE
        5.1.1 应用介绍
        5.1.2 组网举例
    5.2 MPLS VPN Over TE
        5.2.1 应用介绍
        5.2.2 组网举例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多协议标签交换中RSVP-TE协议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RSVP-TE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流量工程
        1.2.2 资源预留协议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
    1.4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MPLS 网络流量工程研究
    2.1 MPLS 网络
    2.2 MPLS 网络流量工程
        2.2.1 信息发布
        2.2.2 路径计算
        2.2.3 路径建立
        2.2.4 流量转发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RSVP-TE 协议
    3.1 RSVP-TE 协议
    3.2 RSVP-TE 协议消息
        3.2.1 消息格式
        3.2.2 消息类型
    3.3 协议数据结构
    3.4 CR-LSP 隧道机制
        3.4.1 CR-LSP 隧道建立机制
        3.4.2 CR-LSP 隧道属性改变机制
        3.4.3 RSVP-TE 刷新机制
        3.4.4 RSVP-TE 超时处理机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RSVP-TE 协议的设计与实现
    4.1 协议设计
        4.1.1 零层模块设计
        4.1.2 一层进程设计
        4.1.3 二层模块划分
        4.1.4 Tunnel 状态机
    4.2 RSVP-TE 协议 CR-LSP 实现
        4.2.1 Path 消息
        4.2.2 Resv 消息
        4.2.3 PathTear 消息拆除 CR-LSP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RSVP-TE 协议扩展实现
    5.1 RETRANS 重传
    5.2 SREFRESH 摘要刷新
    5.3 HELLO 功能
        5.3.1 Hello 消息特征
        5.3.2 Hello 状态机
        5.3.3 平滑重启
    5.4 FRR 快速重路由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RSVP-TE 协议测试
    6.1 测试环境介绍
    6.2 测试环境配置
    6.3 测试方法和结果判定
        6.3.1 CR-LSP 的建立删除测试
        6.3.2 RSVP-TE 扩展功能测试
        6.3.3 大规格和异常测试
        6.3.4 测试结果判定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束语
    7.1 工作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6)基于移动IPv6网络的QoS上下文转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第2章 IP网络的QoS体系
    2.1 IP QoS概述
        2.1.1 IP QoS的定义
        2.1.2 IP QoS度量指标
        2.1.3 IP QoS模型
    2.2 集成服务(IntServ)
    2.3 区分服务(DiffServ)
    2.4 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移动IPv6 的QoS问题
    3.1 移动IPv6 协议及性能分析
        3.1.1 移动IPv6 的消息格式
        3.1.2 移动IPv6 的关键技术
        3.1.3 移动IPv6 工作原理
    3.2 移动IPv6 的增强协议——HMIPv6
    3.3 移动IPv6 的QoS面临的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移动IPv6 中端到端的RSVP上下文转移
    4.1 上下文转移概述
    4.2 端到端的RSVP上下文转移框架
        4.2.1 网络模型
        4.2.2 端到端QoS上下文转移方案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端到端的DiffServ/MPLS QoS上下文转移
    5.1 端到端的DiffServ QoS上下文转移
        5.1.1 DiffServ的QoS信令
        5.1.2 端到端的DiffServ QoS上下文转移
    5.2 端到端的DiffServ/MPLS 相结合的QoS上下文转移
        5.2.1 问题的提出
        5.2.2 DiffServ和MPLS结合
        5.2.3 移动环境中DiffServ和MPLS结合的QoS保障
        5.2.4 端到端的DiffServ/MPLS QoS上下文转移方法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致谢

(7)具有QoS保障的异构网络系统设计与资源预留机制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课题研究内容
    1.3 主要工作内容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异构融合网络QoS相关技术综述
    2.1 异构融合网络概述
        2.1.1 异构融合网络结构
        2.1.2 异构融合网络关键技术
    2.2 IP QoS相关技术
        2.2.1 QoS概念及其参数
        2.2.2 集成服务模型
        2.2.3 区分服务模型
        2.2.4 基于MPLS的流量工程模型
    2.3 异构网络中QoS相关研究
        2.3.1 异构网络中QoS应用需求
        2.3.2 端到端的QoS保障模型
        2.3.3 业界相关项目进展
        2.3.4 异构网络QoS技术面临的挑战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具有端到端QoS保障的异构融合网络系统设计
    3.1 总体结构
        3.1.1 系统设计目标
        3.1.2 系统模型概述
    3.2 QoS子系统总体设计
    3.3 QoS子系统模块设计
        3.3.1 QoS客户端
        3.3.2 接入网QoS代理
        3.3.3 核心网QoS代理
        3.3.4 QoS执行模块
    3.4 QoS子系统消息交互设计
        3.4.1 场景概述
        3.4.2 会话发起流程
        3.4.3 会话切换流程
    3.5 系统验证
        3.5.1 验证场景
        3.5.2 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异构网络环境下的资源预留机制研究
    4.1 资源预留机制概述
        4.1.1 RSVP协议描述
        4.1.2 RSVP相关扩展
    4.2 机制描述
        4.2.1 切换发生前的被动预留过程
        4.2.2 切换过程中的快速预约过程
        4.2.3 切换完成后的资源优化过程
    4.3 算法描述与机制实现
        4.3.1 基于位置和节点运动的被动预留过程
        4.3.2 基于隧道机制和QoS代理的快速预约过程
        4.3.3 基于共享路径的资源优化过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仿真验证及性能分析
    5.1 仿真平台介绍
    5.2 仿真模型搭建
    5.3 仿真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前景展望
    6.3 研究生期间的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移动IPv6环境下的安全服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热点及现状
    1.3 论文工作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移动 IPv6 协议
    2.1 移动 IPv6 协议概述
    2.2 移动 IPv6 工作机制
    2.3 移动 IPv6 的优势
    2.4 结论
第三章 IP 网络的 QoS 技术
    3.1 QoS 定义
    3.2 集成服务(IntServ)
    3.3 区分服务(DiffServ)
    3.4 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
    3.5 总结
第四章 移动 IPv6 网络下的 QoS
    4.1 移动环境中提供 QoS 保障面临的问题
    4.2 RSVP 的移动性支持
    4.3 DiffServ 的移动性支持
    4.4 MPLS 的移动性支持
    4.5 移动环境中的安全绑定问题
        4.5.1 绑定更新的安全问题
        4.5.1.1 伪造绑定更新中断MN 的可寻址性
        4.5.1.2 伪造绑定更新进行信息窃取
        4.5.1.3 伪造绑定更新进行反射攻击
        4.5.1.4 利用绑定更新进行资源消耗
        4.5.2 移动IPv6 现有安全机制
        4.5.2.1 IPSec
        4.5.2.2 RRP
        4.5.2.3 CGA
    4.6 结论
第五章 基于 Flow Label 的安全服务质量框架
    5.1 区分服务框架结构描述
        5.1.1 框架结构的功能实体以及网络结构
        5.1.2 服务质量协商信令
        5.1.3 COPS 协议
    5.2 区分服务中的资源预留信令
        5.2.1 基于IPv6 报头流标签的设计思想
        5.2.2 面向资源的流标签的分类业务Qos 参数设计
        5.2.2.1 QoS 参数的选取
        5.2.2.2 流标签的设计
        5.2.2.3 方案性能分析
        5.2.3 服务质量协商信令格式
    5.3 服务质量协商过程
        5.3.1 移动节点作为数据发送者
        5.3.2 移动节点作为数据接收者
    5.4 基于身份公钥密码体制的路由转交比较过程IBE-RCC
        5.4.1 绑定更新安全性需求
        5.4.2 基于IBE 的路由转交比较方案IBE-RCC
        5.4.2.1 基于身份的加密方案(IBE)
        5.4.2.2 IBE-RCC 过程
        5.4.3 IBE-RCC 性能分析
        5.4.3.1 安全性分析
        5.4.3.2 效率分析
    5.5 结论
第六章 方案性能分析与仿真
    6.1 仿真工具介绍
    6.2 网络模拟拓扑及配置
    6.3 模拟及结果分析
    6.4 结论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与结论
    7.2 未来的研究工作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9)基于区分服务的移动网络QOS算法分析与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移动网络的发展现状
    1.3 MPLS
    1.4 集成服务
    1.5 区分服务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移动网络相关知识
    2.1 Mobile IP网络
    2.2 IETF对网络移动性的基本要求与扩展要求
    2.3 移动IP的相关知识
        2.3.1 移动IP协议
        2.3.2 Mobile IP的功能实体
        2.3.3 Mobile IP的工作机制
        2.3.4 Mobile IP中的几项关键技术
第三章 QOS技术
    3.1 QOS技术
        3.1.1 QOS技术概念
        3.1.2 QOS技术现状及发展
    3.2 ATM网络
    3.3 基于约束的路由
        3.3.1 路由技术
        3.3.2 基于约束的路由
    3.4 MPLS体系结构模型
        3.4.1 MPLS的思想
        3.4.2 基本原理
    3.5 集成服务的体系结构模型
        3.5.1 集成服务的思想及分类
        3.5.2 集成服务的优点及不足
    3.6 区分服务的体系结构模型
        3.6.1 区分服务的思想
        3.6.2 Diffserv结构体系
        3.6.3 Diffserv服务体系结构的优缺点
第四章 移动环境下的QOS方案设计与实现
    4.1 移动MPLS
        4.1.1 移动MPLS的提出
        4.1.2 移动MPLS的关键技术
    4.2 移动环境的IntServ和RSVP
        4.2.1 IntServ和RSVP
        4.2.2 基于RSVP隧道的RSVP协议
        4.2.3 MRSVP
        4.2.4 DRSVP
        4.2.5 基于组播的RSVP
    4.3 移动环境下的DiffServ
        4.3.1 移动环境下的DiffServ需改进的原因
        4.3.2 无线环境下的DiffServ框架
        4.3.3 基于TELEMIP的DiffServ
    4.4 Diffserv over MPLS系统模型实现
        4.4.1 Diffserv over MPLS控制模型
        4.4.2 工作流程
        4.4.3 对CR-LDP的扩展
        4.4.4 对流量工程的支持
    4.5 IntServ和DiffServ混合支持移动服务的方案设计与实现
        4.5.1 Diffserv与Intserv相结合的端到端QOS提供机制
        4.5.2 使用RSVP的IntServ-DiffServ
    4.6 支持区分服务的队列调度与管理
        4.6.1 拟定的服务类型
        4.6.2 分组分类标记
        4.6.3 分组转发处理算法
        4.6.4 优质服务PHB
    4.7 DiffServ网络域中基于端到端可用带宽测量的接纳控制
第五章 总结及今后的工作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下一代网络关键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当前IP 网络的主要问题
    1.2 下一代IP 网络技术特点
    1.3 作者所做工作
    1.4 论文的结构
第二章 基于MPLS 的下一代网络QoS 机制
    2.1 QoS 的定义和介绍
    2.2 传统IP 网络的QoS 机制
        2.2.1 资源预留协议(RSVP)
        2.2.2 综合服务模型和区分服务模型
        2.2.2.1 综合服务模型(IntServ)
        2.2.2.2 区分服务模型(DiffServ)
    2.3 基于MPLS 的QoS 机制
        2.3.1 MPLS 的工作原理
        2.3.2 MPLS 对DiffServ 的支持
        2.3.3 MPLS流量工程
        2.3.3.1 RSVP-TE 信令协议
        2.3.3.2 LDP 信令协议
        2.3.3.3 CR-LDP 信令协议
         2.3.3.4 CR-LDP 与 RSVP 扩展信令机制之间的比较
        2.3.3.5 快速重路由
第三章 下一代网络中的IPv6协议
    3.1 IPv6 协议核心技术
    3.2 从IPv4 到IPv6 的过渡
第四章 天津市教育科研宽带城域网的升级改造研究
    4.1 改造还是新建
    4.2 网络框架扁平化
    4.3 基于业务流分类的网络改进模型
        4.3.1 改进的网络控制模型
        4.3.2 资源分配与路由机制
        4.3.3 服务质量的保证
        4.3.4 网络改进模型的特点
    4.4 约束路由算法研究
    4.5 关于MPLS和IPv6融合组网的问题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利用RSVP隧道高效实现INTERNET的服务质量请求(论文参考文献)

  • [1]互联网域内流量工程综述[J]. 耿海军,王威,王浩,罗舒婷,尹霞.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2021(09)
  • [2]通用自治信令协议研究与实现[D]. 姜楠. 重庆邮电大学, 2019(01)
  • [3]基于SDN的Segment Routing网络的优化设计与实现[D]. 毛健炜. 北京邮电大学, 2019(09)
  • [4]MPLS网络中RSVPTE协议的实现与应用[D]. 丁代荣. 重庆大学, 2012(03)
  • [5]多协议标签交换中RSVP-TE协议的研究与实现[D]. 董阳.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2(03)
  • [6]基于移动IPv6网络的QoS上下文转移技术研究[D]. 方夏. 浙江工业大学, 2011(06)
  • [7]具有QoS保障的异构网络系统设计与资源预留机制的改进[D]. 李浩. 北京邮电大学, 2011(09)
  • [8]移动IPv6环境下的安全服务[D]. 席媛媛.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9(S2)
  • [9]基于区分服务的移动网络QOS算法分析与方案设计[D]. 柴亮. 兰州大学, 2008(12)
  • [10]下一代网络关键技术应用研究[D]. 彭俊. 天津大学, 2007(04)

标签:;  ;  ;  ;  ;  

使用RSVP隧道高效实现Internet的QoS请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