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发展观的局限与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把握

现代发展观的局限与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把握

一、现代发展观的局限与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把握(论文文献综述)

崔一帆[1](2020)在《低代价发展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意义》文中研究说明发展,是人类永恒追求的时代主题。但不可否认的是,人类追寻各种发展的同时付出了过于惨痛的代价。到如今,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正常的可持续生存与发展。当务之急是如何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寻求一种合理有效的发展之路,达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低代价发展观”应运而生。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以历史和逻辑相统一为原则,从发展哲学的视角,对低代价发展观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首先,论文通过梳理低代价发展观产生的现实和理论来源,深入分析了低代价发展观产生的历史依据,剖析了高代价发展下的困境和难以实现的现实和理论双重根源。其次,阐明了低代价发展观的理论内涵和本质特征,重新解读了低代价发展观在历史进程中发展的基本观点以及理论支撑点。在此基础上,论证了由于资源的有限性、环境破坏的现实性等人类生存面临的危机,以往的高代价发展之路是不可取的,人类必须转向低代价发展之路。最后,提出了低代价发展观的理念和实现模式,阐释了低代价发展观对于当今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面对人类的可持续生存与发展困境,在新时代坚持低代价发展观观,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标准,更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这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构建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启示。

丁丽丽[2](2020)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思想演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发展思想作为社会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指导,是人们对社会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根本认识和看法。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由于人们所面临亟待解决的发展问题不同,也就形成了各具特点的发展思想以指导社会实践的进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是我们中国的“永恒”主题。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人的主要代表,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坚持遵循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始终坚持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制定出不同阶段的发展策略,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发展思想,为我国实现更好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遵循与行动指南。本文旨在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数十年伟大实践,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以改革开放为起点,纵向梳理40年来我国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思想。论述我国社会发展思想历经改革开放后,其演变的时代背景和具体内容,分析其内在的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逻辑关系,阐述中国共产党人发展思想的演变,体现出我国在发展思想上不断取得新成果,标志着我们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思想的内容,在与我国实际情况结合的过程中进行创新性发展,实现了发展思想由重视物到关注人再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性飞跃,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向前推进。社会发展的历程从来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这是一个波浪式前进与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因此,在进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归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形成的发展思想,分析其演进的历程,探究其演进的内在逻辑关系,这不仅对更好地学习与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今后中国共产党人加深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不断调整与完善社会发展思想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有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推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的实现。

张成利[3](2019)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回顾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演进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人类与自然之间关系不断演变的历史过程,也是一个人类逐渐战胜自然的历史过程。就中国而言,短短几十年就走过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的发展进程,成就斐然的背后实则是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不断涌现。可以说,在获得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付出了巨大的自然代价。面对国际整体生态形势不佳、国内生态环境问题严峻的基本现状,基于对工业文明发展方式的反思以及进一步推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如何从理论上构建指引生态实践的思想认识是党和国家现阶段必须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了要在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理论回答,以期从思想意识层面为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提供引领。本文旨在借鉴学术界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以人类发展史上新的文明(生态文明)为背景,以党的十八、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以及如何运用它指导生态实践进行整体性研究,对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现实问题作出理论应答。全文主要分导论、主体、结语三个部分。导论部分首先是对研究的对象和意义进行简要论述;其次梳理了当前学术界对选题的研究现状;另外介绍了论文所采用的基本研究方法、思路以及可能的创新之处;最后着重阐述了生态、生态文明等多组概念的基本内涵。论文的前两章主要是从理论来源和历史演进两个角度进行梳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构建与确立提供理论准备和实践支撑。第一章主要论述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理论基础。首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提出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开发利用自然要遵循自然规律等思想认识,肯定这些思想至今仍在延用。其次,就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尊重生命”思想进行论述。最后,分别讨论生态主义、生态社会主义以及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三种理论,为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提供理论准备。第二章主要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发展历程。本章从动态角度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经历了萌芽、孕育、发展、丰富等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历史阶段,涉及到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对于生态环境问题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认识,这些认识皆以相关生态文明理念表现出来。为了体现逻辑上的连贯和结构上的衔接,每个发展阶段基本从历史背景和具体理论认识两个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持之以恒的探求。论文的中间部分也是主干部分,主要从理论主张、基本特征的角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理论认识进行具体分析和研究。第三章具体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基本理论主张。本章以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历史考察为基础,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价值指向,概括和提炼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理论主张为和谐发展、生态公平、绿色发展、生态安全,并对其进行了具体的阐述,旨在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说清楚、说透彻。论文后面所阐释的对于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指导中国生态文明实践的现实路径分析正是基于本章内容。可以说,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观理论主张的概括与论述是整篇博士论文的关键和核心。第四章简单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基本特征。在上一章提炼和分析了理论主张之后,进一步归纳总结这个概念的基本特征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通过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基本特征,并将其与传统文明观进行对比分析,有助于我们走出传统文明观的误区,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简言之,历史性、民族性、时代性、实践性是其最基本的四大特征。论文的后三章都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理论主张的确定展开的,包括用生态文明观衡量现阶段中国生态文明实践的现状,肯定成就,发现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生态实践的具体现实路径。第五章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衡量我国的生态建设实践。本章主要从现阶段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绩和依然存在的问题这两个方面来评价国内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一方面,就成就而言,经过党和国家多年的努力,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生态建设工作持续顺利推进,国内生态环境质量相对而言有所改善;另一方面,成绩显着的同时尚未解决的问题依然较多,包括在新的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具体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国内生态环境状况依然不容乐观、思想观念上生态文明意识尚未完全形成、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依然存在、制度建设仍需加强和完善、国际环保领域的合作机制仍有待健全等多个方面。第六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本章旨在从学理依据与现实基础两个维度论证和阐释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内生态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解决现实环境问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路径,即,一是提升生态文明意识,形成良好社会风尚;二是完善关键制度建设,增强制度保障能力;三是更新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绿色持续发展;四是加强国际生态合作,推进全球生态建设。结束语部分主要是对文章研究内容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得出了一定的研究结论。如,在历史传承中不断增强其理论自信、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来推动国内生态建设是必然选择等。并在此基础之上,对未来研究可能拓展的方向进行展望。如,可以深入研究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理论主张、可以探讨具体措施以实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在全社会的树立以及如何积极提升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影响力等方面。

裴艳丽[4](2018)在《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时代需要新的文明意识与观念指引。十九大报告提出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是党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生态回应。为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增强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高校必须遵循新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教育。如何有效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念,引导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价值信仰,是新时代的大课题,也是论文力求探索和解决的重要问题。论文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论文的前三章,主要阐述了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内涵与特点、理论指导与借鉴、成绩与问题等基本内容;论文第二部分研究了该选题的核心问题,主要依据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培育什么人”、“用什么观点培育人”、“怎样培育人”和“如何提升和评价培育结果”的理路构架了文章的内容体系。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具有自己独特的本质要求和鲜明的外在特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概念的阐释思路,通过对生态文明、生态文明观、生态文明观教育和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等内涵的一一辨析,丰富了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科学内涵。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除了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属性,还结合了环境教育和伦理教育等特点,在教学活动中逐步形成了其独特属性,主要表现在教育方式的渗透性和循环性相结合、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和关联性相结合、教育功能的导向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等方面。全面把握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特点,是构建教育目标、设置教育内容和选择教育途径方法的指导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克服了以往将人与自然对立的观念,将自然、人、社会统一于实践中去考察,从而形成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本文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重要文本的解读,以自然、经济、社会这三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核心要素为逻辑线索,梳理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生态经济观和生态社会观的基本内涵。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是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性思考,是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生态回应,凝聚了中国社会的“生态共识”,是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最本土化、科学化的理论指导;任何教育都有其生长的传统文化根基和民族土壤,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不仅要从我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和谐观念中寻求思想养分,还需从西方各生态伦理学派的思想中探寻合理资源,借鉴西方生态伦理教育的经典理论,方能促其科学发展。自1973年8月国务院召开首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到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新时代要求,生态文明观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各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相继创建了具有示范效应的“绿色大学”,逐步完善了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课程设置,多方探讨了绿色主题的教育途径,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生态文明观教育体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念显着提高,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批合格的生态人才。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观的宣传教育得到了学界、政界的高度重视,高校也相应地增加了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力度,但还是面临着不少问题。环境宣传教育的现状与环保事业的快速发展还存在一定差距,宣传教育手段创新突破不足,高校环境课程教学水平还有待提高。到目前为止,高校之间在课程设置上也呈现出各自为政的局面,生态文明观教育没有形成连贯、系统的教育体系,缺乏统一的规范和要求,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参差不齐等。总之,要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有效性,必须从制度上找原因,在教育资源上下功夫,在教育环境上找突破,多方发力协调推进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创新发展。“培育什么人”、“用什么观点培育人”是本研究的核心问题。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生态素养的生态人才。“用什么观点培养人”就要以教育目标为依据,从生态文明观的认知、生态文明情感的养成和生态行为能力的培育等方面入手,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逐步形成以生态文明和谐观、生态文明价值观、生态文明法制观、生态文明消费观和生态文明科技观等有机统一体的教育内容体系。用科学的生态文明观念引导大学生重新认识自然的价值,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怎样培育人”,是本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朱熹说:“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文章结合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通过课程育人、文化育人、管理育人、网络育人和实践育人等五个纬度形成合力,探索了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有效途径。生态文明观教育是一种富有强烈意识情感性的教育,必然要求高校采取多样化、综合性的教育形式与方法,提高学生的接受兴趣和参与意识。从各种生态文明观教育方法的共性和互补性出发,提出了舆论宣传与价值引导相结合的方法、环境熏陶与榜样示范相结合的方法、主题实践与情境体验相结合的方法。多种教育方法融合贯通的创新运用,克服了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形式单一,教育手段不创新的现实困境,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的内化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何提升和评价培育结果”是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关注点所在。教学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文章从教育要素、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如何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有效性;深刻认识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学评价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准确把握其评价方案的设计,以及评价指标和方法,是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孙维维[5](2018)在《管理哲学视域下的发展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发展价值的偏离问题,导致在对发展本质的理解以及发展目标的定位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偏差,进而在“价值中立”、“工具主义”、“GDP主义”等理论与现实引导下,产生重物不重人的现象,突出以单一效率为核心的经济发展,从而将发展价值视为是单一化的谋求效率价值,片面化的集中于经济增长,通过科学性追求“以物为本”的管理目标,最终淹没了人的主体性,忽视了人自身的发展诉求,导致人与人、人与物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失调。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提出了管理哲学视域下的发展价值研究。本文的研究是在前人在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内对发展价值研究的基础上,从管理的视域探求发展价值问题,从而拓宽了发展价值的研究视域。本文立足于管理领域,站在哲学的高度,探讨通过管理有目的的控制活动,去追求或调整发展过程中能够满足管理主体发展需求的价值目标,即通过管理去把握发展的本质和方向,进而达到合目的性的发展要求,从而实现更好的、更加符合人的发展需求的发展。也就是说,通过管理的有目的的控制活动,能够赋予发展以相应的本质规定性和明确的目标,进而通过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活动促使发展沿着符合人的发展需求方向展开,即通过管理赋予发展价值以相应的取向,并通过管理促使与保障这一发展价值得以实现。本文在对过去历史时期发展价值的反思基础上,以比较研究的方法提出现代管理所追求的发展价值取向在于多元价值集合、社会整体综合发展、“以人为本”、伦理性追求等,进而促进并要求管理围绕人的发展这一核心,确立新的发展的标准、观念、方式,以期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拓展、人的幸福获得,从而促使发展能够提高人之生活水平,改善人之生存状态。本文基于这样的逻辑线索:第一章是对相关概念的阐述;第二章是在对西方管理思想史梳理的基础上,从历时态的角度探寻发展价值的变迁及其存在样态;第三章是从共时态的角度以比较研究的方法分析与阐释现代管理所追求的发展价值取向;第四章是探讨现代管理所追求的发展价值对于管理的作用,同时也是现代管理所追求的发展价值对管理提出的要求;第五章是分析管理本身局限性成为阻碍发展价值实现的因素,进而探讨救治的措施;第六章是在以上对管理哲学视域下发展价值的探讨基础上,分析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能否在总结发达国家发展经验的同时,走出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以期对我国的发展价值重构提供理论与现实的借鉴意义。因此,管理哲学视域下发展价值是通过管理的有目的的控制活动,探求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人与人、人与物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整体的、综合的、协调的、向善的发展过程,进而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

关雯文[6](2018)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引航下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快速发展,嵌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问题显得尤其突出,这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高等教育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发展方式转变的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应当借助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睿智和深邃,对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的诸多问题进行价值观及方法论的指导和统摄,在“理念”上进行转型和澄明,这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开启转型发展之要。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论文研究得以开展的理论先导,一方面从史论论证维度阐述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演进及创新,另一方面运用这一方法论探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对策思路。其要义:一是追本溯源。首先对马克思发展观的历史生成、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贡献进行了简要阐述,接着概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中国化的主要历程,从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初步探索、邓小平的开拓创新到江泽民的推进拓展、胡锦涛的深化突破直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超越与升华,为研究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敞开了宽广的理论视野。二是理论论证。论证了事实求是的理论基点、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反思批判的理性追求、改变世界的致思路向、以人为本的价值旨趣和交往实践的基本视界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理论品质,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结合、发展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协调、发展的连续性与超越性的同一、发展目的与发展手段的一致、发展的科学性与价值性的叠合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鲜明特征。从对中国传统发展思想的传承与升华、与不同发展理论的殊异甄析、发展过程中累积的经验教训、当下社会发展中涌现出的问题等方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时代价值。为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指导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做了较为扎实的理论论证。三是现实思考。从转型的缘起入手,指出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遵循了大学功能历史演进的必然逻辑、顺应了当下世界高等教育变革的主要趋势、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多样化和教育体系现代化的应势之举、是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之后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理性诉求。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内、外部困境,并对这一困境进行归因分析。四是理论建构。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指导下,从七个方面进行了具体运用: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南,制定学校战略规划;运用社会有机体理论,找准自身“生态位”;以基本矛盾为动力,统筹推进学校全方位转型;遵从内外部关系规律,形成“校地互动”的良好机制;利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创建高品位的大学文化;应用普遍联系原理,创设有利于转型的内、外部环境;践行“以人为中心”理念,力促高级应用型人才全面自由发展。在此基础上,从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两方面探讨了转型发展中的教育价值诉求重建,并指明其理性承担。五是实践探索。以金陵科技学院作为转型发展的个案进行剖析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它有助于对我国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已经占据半壁江山的、正处于实践探索中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有具体的感性认识,并就这一类型的高校如何更好地开展“转型发展”从办学理念、发展战略、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学科转型、师资队伍、科研导向、服务社会等方面进行了路径探索。

郑菊[7](2018)在《科学发展观与绿色发展观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科学发展观和绿色发展观作为内涵不同的两种发展观,虽然在起源、特征、目标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二者又具有一定的相通性。科学发展观在根本上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它注重的是发展的科学性、可持续性、全面性的,在根本上是一种社会主义的发展观。绿色发展观起源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工业危机,尤其是起源于工业发展的石化能源危机,强调生态和谐、自然美丽、森林保护、荒野价值、太阳能、核能、天然气、风能等绿色经济的发展模式,为的是摆脱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绿色经济发展理念进入中国以后,逐步融入了中国具有社会主义特征的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发展理念中,推动了中国的发展观逐步向五大发展理念、新发展观的转变,是科学发展观在新时期的丰富与发展。鉴于学界与社会各界经常有人不自觉地把科学发展观与绿色发展观割裂开来,把中国的绿色发展观与西方的绿色经济、绿色文明混为一谈,本学位论文对其产生来源、内涵、理论特征等进行比较研究与相通性分析。这样,不仅有利于理清二者产生的脉络和基本内容,而且有利于澄清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相关概念混乱的问题,为美丽中国及其生态文明建设奠定理论基础。本学位论文首先分别对科学发展观与绿色发展观产生的社会背景、内涵、基本特征及其理论与现实意义进行了概述,进而对两种发展观的异同及相通之处进行了分析,尤其着重分析了绿色经济发展理念进入中国的语义演变及其推动中国发展观演变的现实意义。最后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以及新发展理念视角对两种发展观的历史意义与不足进行了价值评估。本学位论文认为,科学发展观的贡献在于突出了“以人为本”,强调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最终是为人的生存与发展服务的,不能够本末倒置。经济发展要强调科学性、全面性与可持续性,要有全局意识、环保意识与历史意识,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对于科学发展的绿色经济路径重视不够。绿色发展观的贡献在于突出了工业文明被取代的历史必然性,强调了绿色经济在生态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党的十九大确立的新发展观则从社会主义的高度把“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进一步明晰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突出了社会主义的人民性特征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本性特征,并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突出了中国的绿色发展及其生态文明建设的全球意义,引领全球的文明转型。本学位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从历史的视角对科学发展观与绿色发展观的异同及其相通之处进行了系统分析,对于二者的理论与现实价值进行了历史评估。

范梦[8](2017)在《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探讨永远离不开人的发展维度,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从现实出发并回归现实的教育,是改造思想充实灵魂的教育。在“五位一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培养真正关心、关注国家和社会发展方向,志愿献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的时代使命。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人类饱受生态危机之苦,生态文明作为对工业文明的反思和超越,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崇,为人类文明发展进程奏响新的乐章。承载着新的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最重要宣传手段和传播方式,对教育主、客体的发展层次和发展维度都提出了更高要求。生态文明教育是立足个体和现实、放眼人类和未来的教育,它诉求的是个体以内向的精神修炼控制甚至克制外向的过度欲求,以整体、系统、宏观思维来构筑一个普遍关怀、返璞归真的和谐社会。生态文明教育的对象归根结底是人的内在素养和德行,落脚点在于对个体和社会发展需求的满足,必然要以特定价值观确定发展方向,所以理应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视野。青年肩负着更多的公众期望和社会责任,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先进群体引领着社会风尚、影响着社会伦理环境,生态素养是时代对大学生提出的新要求,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着力塑造大学生生态伦理体系,培养大学生生态意识、生态思维和行为习惯,全面提升其生态文明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应对和解决的时代课题。生态文明社会建设诉求是生态文明教育产生的直接原因,也是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野的主要依据。论文第一章论述了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基础。现代发展观引领下的工业文明创造出空前巨大生产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日渐尖锐的人地矛盾,为改善生态环境现状,20世纪中后期,生态文明教育被引入现代教育范畴,在世界范围内取得显着成效,尤其是在发达国家,它以一种素质培养形式,对生态环境改善和社会矛盾缓和都发挥了积极促进作用。生态文明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在方向上具有统一性,功能上具有互补性,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回归实际、实现公共化转型的需要;更是生态文明教育扩大影响力,实现本土化建构和发展的需要。论文第二章以马克思主义环境理论展开,通过对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体系的形成、发展历程的回顾和分析,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基础。进而对传统文化中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趋势进行归纳概括,找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教育的文化之源,并参考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扬弃性借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论文第二章还对国内外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工作进行了对比,并从经验角度总结出我国高等教育阶段生态文明教育所存在的突出问题。文中选取了生态文明教育工作做得颇有特色和成效的国家,这些国家虽然分处不同大洲,也有着鲜明的地理条件和文化环境差异,但他们高等教育阶段的生态文明教育都做到了与已有教育体系有机融合,并自然地展现出其独有的历史文化环境,值得我们在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构建中借鉴、学习。论文第三章是实证研究部分,这部分研究的目的,首先是通过量表、问卷和访谈调查了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所要求的生态伦理、生态行为的认同和践行情况以及对生态常识和相关法律知识的了解情况。第二,是了解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在思政课堂教育和实践教育方面的实施情况。第三,这部分研究还涉及到了对在校生中学阶段接受环境教育情况的调查,试图摸清基础教育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效率的影响。最后通过回归分析和访谈交流归纳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推测出问题成因。论文的最后两章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结合中外生态文明教育先进思想和成功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构建出适合中国国情和当代大学生发展需要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体系构建从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原则、教育形式、教育内容和教育评价体系四方面着手,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贯穿始终,以大学生心理发展状态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为现实依据,初步构建出一个具有实践意义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谭燕婷[9](2016)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发展的价值取向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历经中华文明几千年的洗礼,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世界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经济的全球化,体育全球化也随之而来。西方体育随着体育全球化加快而迅速进入我国,其带来的文化思想理念对我国产生了重大影响,逐渐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在人民大众心中的地位发生动摇。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作为国际最大的体育盛典,其主要是以西方体育文化为发展主流,世界各国、各民族为能跟上时代潮流,而逐渐趋向学习西方体育文化,使本民族的文化被削弱。各民族文化趋向善同,民族特色逐渐薄弱,民族体育的生存与发展环境面临消失,其所蕴涵的独特文化内涵被忽略,致使其生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在此境遇下如何有效的传承与发展是我们要进行探讨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作为逻辑起点,以价值论为导向,将民族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与体育学理论相联结,再运用文献资料、推理归纳、逻辑分析等方法来系统研究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存在的独特价值,以客观公正、创新发展的思辨观分析研究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在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境,从而把握其正确的价值取向,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有效指导。研究发现:(一)从“科学发展观”、“文化多元性”、“普世价值”、“传承与发展”四个方面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存在的价值进行理论解读,探讨其在全球化浪潮中既能守住文化本位,又能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本体价值,深挖蕴涵的民族历史、哲理、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在世界文化丛林中守住自身位置。(二)要传承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就必须要找出在这过程中面临的问题。通过研究发现,民族传统体育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遇到的困境主要有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矛盾、竞技性与大众性的矛盾、技术性与文化性的矛盾、单一性与多样性的矛盾。(三)依据民族传统体育存在的价值以及面临的问题,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在当今的传承与发展必须要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观、坚持“天人合一”的自然发展观、坚持“尊师重道”的人伦伦理观、坚持“兼修内省”的和谐发展观。

高兴成[10](2016)在《科学发展观的世界意义研究》文中提出发展是人类永不倦怠的追求。在探寻发展的进程中,人类不断超越,勇往直前,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进步。从当前的发展现状来看,人类极大地拓展了发展路径,改进了发展方式,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也带来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贫富悬殊等全球性问题。人类的发展处于成绩巨大、问题严重的叠加点。这亟需人类探寻新的发展方式,开辟出人类共同发展的黄金走廊,开拓发展的全新境界,提升人类的幸福指数。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多种多样的发展观、发展道路,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但历史和现实发生的经济危机和当前存在的种种挑战告诉我们,过去一段时间风靡人类的发展理念和发展道路是一条死胡同,人类需要收拾行囊重新出发,寻找新的发展道路。面对严峻的发展形势,各国都在努力探索全新的发展模式。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发展的过程中,把中国的发展融入到全球化进程,与世界发展接轨,同国际社会交汇,在借鉴总结国内外发展的经验教训,批判继承各种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尽管每个国家的历史、国情都不相同,彼此之间也不能照搬照抄,但各国发展成效的好坏,也能证明不同发展模式的优劣。科学发展观既是中国探寻发展方式的成果,也是对国际社会担当责任和寻求共赢的体现;不仅为中国找到了一条有效的发展道路,而且为各国探索符合世界潮流和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提供了有益借鉴,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了思路和办法。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纵深度出发,站在推动当今全球发展的宽广度,立足于历史眼光和世界视野的交汇点,深入而系统地研究科学发展观的世界意义,价值重大,影响深远。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对科学发展观的世界意义进行研究。第一部分研究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世界意义。即从宏观视野来看,科学发展观是怎样提出的,提出后引发了人类对发展问题的哪些思考。科学发展观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深厚的实践根基。它是在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发展认识,批判继承传统发展观,应对和解答发展难题,借鉴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启示国际社会要正确对待人类整体发展问题,处理好本国发展与世界共同发展的关系,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第二部分研究科学发展观理论观点的世界意义。即从具体内容来看,科学发展观是如何认识和推动发展的,这对国际社会了解和把握发展有哪些启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第一要义”把对经济发展的地位提高到新层次,“以人为本”明确了“人”与“本”的内涵,进一步界定了发展主体,“全面协调可持续”完善了发展要求,“统筹兼顾”为发展方法提供了理论支撑。这些理论观点把人类对发展本质、过程、动力、标准等问题的认识提升到更高层次。第三部分研究科学发展观价值理念的世界意义。即从价值理念来看,科学发展观有什么样的价值追求和思维方式,对世界各国推进发展有哪些启示。科学发展观蕴含着实践理性、人本追求、辩证思维、开放视野,这是对世界各种发展理念的提炼升华。这启发国际社会要发挥发展观的理论价值,促进实践和理论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社会各个领域开展人本实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把握发展的有限性和无限性、可能性和现实性,追求更高层次的发展;在“立己”和“达人”的彼此关照中统筹发展。第四部分研究科学发展观实践成效的世界意义。即从实际效果来看,科学发展观为人类做出了哪些贡献,对各国探索发展有什么样的借鉴。科学发展观开创了大国发展的新模式,为全球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为世界减贫工作贡献了力量,为解决全球性问题做出了努力。这启示世界各国要走科学发展、和平发展、跨越发展、创新发展的道路。第五部分研究科学发展观树起的国际形象。即从国际口碑来看,国际社会如何评价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如何借鉴科学发展观。国外政要、专家学者、新闻记者对科学发展观的成效、意义高度评价,对科学发展观的发展前景、面临挑战进行了分析。同时,科学发展观引发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发达国家、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发展本国经济、应对全球性问题时,受到科学发展观的影响或者借鉴了科学发展观的经验。

二、现代发展观的局限与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把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现代发展观的局限与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把握(论文提纲范文)

(1)低代价发展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综合评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和难点
        1.4.1 研究的创新点
        1.4.2 研究的难点
第二章 低代价发展观的产生
    2.1 低代价发展观产生的现实背景
        2.1.1 生态资源的有限性
        2.1.2 发展面临的困境
        2.1.3 人类异化消费的代价
    2.2 低代价发展观的理论来源
        2.2.1 马克思的自然观与实践观
        2.2.2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理论
        2.2.3 西方学者关于发展的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观
        2.2.5 科学发展观与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
第三章 低代价发展观的理论内涵
    3.1 低代价发展观的内涵和本质
        3.1.1 低代价发展观的涵义
        3.1.2 低代价发展观的本质
    3.2 低代价发展观的主要特征和表现形式
        3.2.1 低代价发展观的主要特征
        3.2.2 高代价发展的表现形式
    3.3 低代价发展观的主要原则
        3.3.1 低代价发展观的不可避免性原则
        3.3.2 低代价发展观的限定性原则
        3.3.3 低代价发展观的可调控性原则
第四章 低代价发展观实现的理念和模式
    4.1 低代价发展观的主要理念
        4.1.1 追求“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4.1.2 坚持“合理至上”的发展理念
        4.1.3 贯彻“全面整体”的发展理念
        4.1.4 兼顾“公平效率”的发展理念
    4.2 低代价发展观的发展模式
        4.2.1 由高代价消费方式向低代价消费方式转变
        4.2.2 由高代价经济增长方式向低代价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4.2.3 由高代价思维方式向低代价思维方式转变
第五章 低代价发展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5.1 低代价发展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价值
        5.1.1 丰富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
        5.1.2 强化了科学发展观的主要理念
        5.1.3 充实了马克思的自然观与实践观
        5.1.4 完善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体系
    5.2 低代价发展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意义
        5.2.1 符合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5.2.2 满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标准
        5.2.3 实现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思想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相关研究
        2.国内相关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重点
        2.难点
        3.创新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思想演变的相关概念界定
    (一)发展及发展思想
        1.发展
        2.发展思想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社会主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思想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思想演变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一)理论基础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发展的主要思想
        2.毛泽东关于发展的主要思想
    (二)现实依据
        1.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思想演变的历史进程
    (一)邓小平的“发展思想”
        1.邓小平发展思想的形成背景
        2.邓小平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
    (二)江泽民的“发展思想”
        1.江泽民发展思想的形成背景
        2.江泽民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
    (三)胡锦涛的“发展思想”
        1.胡锦涛发展思想的形成背景
        2.胡锦涛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
    (四)习近平的“发展思想”
        1.习近平发展思想的形成背景
        2.习近平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思想演进的三重逻辑
    (一)理论逻辑
        1.“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发展思想形成的基础
        2.“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是发展思想贯穿的主线
        3.“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是发展思想围绕的主题
    (二)实践逻辑
        1.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2.实践主导的转变
    (三)认识逻辑
        1.发展内涵的不断深入
        2.发展布局的不断拓展
        3.发展价值指向的不断深化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思想演变的经验与启示
    (一)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
    (二)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是发展
    (三)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统筹兼顾
    (四)始终坚持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统一
    (五)始终坚持人民群众在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六)始终坚持将中国的发展融入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中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其他科研情况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对象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
    四、相关概念解析
        (一)生态
        (二)生态文明
        (三)生态文明观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理论源头: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考
        二、列宁的生态认识
    第二节 文化根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念
        一、“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
        二、“尊重生命”的生态理念
        三、“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
    第三节 理论借鉴:西方社会的几种生态理论
        一、生态主义
        二、生态社会主义
        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萌芽阶段(1949-1978)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萌芽的历史缘由
        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三、对生态与发展关系的关注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孕育阶段(1978-2002)
        一、孕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现实挑战
        二、环境保护思想
        三、可持续发展理念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发展阶段(2002-2012)
        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时代要求
        二、科学发展理念
        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丰富阶段(2012-至今)
        一、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时代背景
        二、绿色发展理念
        三、生态文明新理念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理论主张
    第一节 和谐发展
        一、和谐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应然状态
        二、追求自然关系中的和谐发展
        三、构建社会关系中的和谐发展
    第二节 生态公平
        一、公平是一切人类行为应遵循的准则
        二、公平为解决当前生态危机提供条件
        三、公平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关键
    第三节 绿色发展
        一、绿色是人类文明健康发展的标志
        二、绿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
        三、绿色是政治与文化发展的基本观念
    第四节 生态安全
        一、安全是人类文明稳定发展的内在需要
        二、生态安全是对国家安全理念的丰富发展
        三、生态安全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历史性
        一、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环境伦理观的历史承接
        二、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三、对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生态智慧的深化
    第二节 民族性
        一、保障中国人民的环境利益
        二、维护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
        三、促进世界各民族协同发展
    第三节 时代性
        一、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状况
        二、回应时代最基本问题的拷问
        三、有效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举措
    第四节 实践性
        一、来源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
        二、具有现实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
        三、在实践中实现进一步丰富发展
第五章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衡量我国生态建设实践
    第一节 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初见成效
        一、生态文明意识初步形成
        二、生态建设事业顺利推进
        三、生态环境状况有所改善
    第二节 生态文明建设形势相当严峻
        一、国内的生态环境状况依然不容乐观
        二、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尚待全面提高
        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仍需加强和完善
        四、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仍未根本改变
        五、国际环保领域的合作机制有待健全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
    第一节 提升生态文明意识形成良好社会风尚
        一、牢固树立尊重自然的生态意识
        二、切实强化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教育
        三、积极培养与生态文明相契合的生活方式
    第二节 完善关键制度建设增强制度保障能力
        一、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实现源头防控
        二、完善环境监督管理制度强化过程监管
        三、构建相关追责损赔制度确保责任落实
    第三节 更新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绿色持续发展
        一、正确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二、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
        三、大力发展和应用绿色生态技术
    第四节 加强国际生态合作推进全球生态建设
        一、努力推进全球生态建设是必然选择
        二、不断增强国际生态合作的思想认识
        三、积极参与全球生态合作的实践活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状况
        一、国内研究状况
        二、国外研究状况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的重点、难点
        二、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内涵与特点
    第一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内涵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二、生态文明观的内涵
        三、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内涵
        四、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内涵
    第二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特点
        一、教育方式的渗透性和循环性
        二、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和关联性
        三、教育功能的导向性与实践性
第二章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理论指导与借鉴
    第一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理论指导
        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观的理论指导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指导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指导
    第二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理论借鉴
        一、传统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借鉴
        二、西方环境伦理思想的理论借鉴
第三章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成绩与问题
    第一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取得的成绩
        一、政策推动规范完善的课程设置
        二、多方探索绿色主题的教育途径
        三、相继创建示范效应的“绿色大学”
    第二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文明观内容渗透缺乏体系化
        二、生态文明观教育活动缺乏延续性
        三、生态文明观教育队伍缺乏专业化
        四、生态文明观教育效果缺乏实效性
    第三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生态文明观教育制度相对滞后
        二、生态文明观教育资源相对缺乏
        三、生态文明观教育环境相对薄弱
第四章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第一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目标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总体目标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具体目标
    第二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生态文明和谐观教育
        二、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
        三、生态文明法制观教育
        四、生态文明消费观教育
        五、生态文明科技观教育
    第三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课程设计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课程的设计方案
第五章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第一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途径
        一、统筹推进生态文明观课程育人
        二、扎实推动生态文明观实践育人
        三、深入推进生态文明观文化育人
        四、创新推动生态文明观网络育人
        五、切实强化生态文明观管理育人
    第二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方法
        一、舆论宣传与价值引导相结合的方法
        二、环境熏陶与榜样示范相结合的方法
        三、主题实践与情境体验相结合的方法
第六章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有效性与评价
    第一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有效性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要素的有效性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过程的有效性
        三、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结果的有效性
    第二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评价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评价的方案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评价的指标
        三、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评价的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5)管理哲学视域下的发展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基本思路与主要创新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发展价值的管理哲学审视
    第一节 发展问题的阐释
        一、发展的认识流变
        二、管理哲学视域下发展的内涵与特点
    第二节 管理哲学视域下发展价值的基本规定
        一、管理哲学视域下发展价值的涵义与特点
        二、管理与发展价值
        三、管理哲学视域下发展价值的理论基础
        四、管理哲学视域下发展价值的存在原则
    第三节 发展价值研究的多学科视角
        一、发展政治学——国家进步
        二、发展经济学——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可持续
        三、发展社会学——社会结构变迁的平衡
        四、发展哲学——发展合理性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管理哲学视域下发展价值的历史回溯
    第一节 古典管理时期的发展价值——效率至上
        一、古典管理时期发展价值产生的人性基础——“经济人”人性观
        二、古典管理时期发展价值的实现——手段与工具的科学化
        三、古典管理时期的发展模式——客体至上的机械论发展
        四、古典管理时期发展价值的现实意义——促进物质繁荣
    第二节 行为科学时期的发展价值——人的行为意义
        一、行为科学时期发展价值产生的人性基础——“社会人”人性观
        二、行为科学时期发展价值的实现——人的重要性凸显
        三、行为科学时期的发展模式——主体至上的关系论发展
        四、行为科学时期发展价值的现实意义——人的社会形式的变革
    第三节 系统权变时期的发展价值——人与事的结合
        一、系统权变时期发展价值产生的人性基础——“复杂人”人性观
        二、系统权变时期发展价值的实现——要素多元化的联系
        三、系统权变时期的发展模式——主客体结合的整体论发展
        四、系统权变时期发展价值的现实意义——人与多元要素共同构建
    第四节 知识与文化管理时期的发展价值——人的主体性回归
        一、知识与文化管理时期发展价值产生的人性基础——“文化人”人性观
        二、知识与文化管理时期发展价值的实现——知识增长与文化影响
        三、知识与文化管理时期的发展模式——主体性回归的创新论发展
        四、知识与文化管理时期发展价值的现实意义——促进人的自我实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代管理的发展价值取向
    第一节 单一价值转向多元价值
        一、多元价值的诠释
        二、效率与多元价值的关系
    第二节 经济增长转向社会整体综合发展
        一、发展等同于经济的增长
        二、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与社会结构变革的统一
        三、社会整体综合的发展
    第三节 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
        一、以物为本与人的“异化”
        二、物的发展与人的发展关系
        三、以人为本与人的自我诠释
    第四节 科学性转向伦理性
        一、科学性的一种面向
        二、主体向善的伦理性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发展价值对管理的意义
    第一节 确立以人的发展为标准的价值尺度
        一、“整体人”人性观的认识
        二、人的全面发展
        三、人的自由拓展
        四、人的幸福获得
    第二节 构建新的发展观
        一、整体性发展观
        二、综合性发展观
        三、协调性发展观
        四、向善性发展观
    第三节 选择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方式
        一、一元单线的“进步论”发展方式的价值困境
        二、发展价值强调发展的多样性与特殊性
        三、发展价值强调发展的科学性与道德性
        四、发展价值强调发展的全面性与可持续性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发展价值实现的困境与救治
    第一节 发展价值实现的困境
        一、管理“价值中立”——发展价值实现的主体困境
        二、管理“工具主义”——发展价值实现的理性困境
        三、管理“GDP主义”——发展价值实现的目标困境
    第二节 发展价值实现困境的救治
        一、构建目标:以人为核心
        二、理性重建:价值理性与公共理性
        三、救治方式:法治与伦理的结合
        四、路径选择:管理向治理的跃迁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发展价值的反思与重构
    第一节 中国发展价值的内容与限度
        一、中国发展价值的内容
        二、中国发展价值的管理限度
    第二节 中国发展价值的作用
        一、务实的发展理念与经济建设
        二、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新活力
        三、强政府的管理体制与发展稳定性
        四、政府体制改革与渐进发展方式
    第三节 中国发展价值重构诉求
        一、理念诉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二、现实诉求:国家治理现代化与伦理化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引航下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的意义
        1.1.1 在梳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历史演进中彰显理论体系的价值指向
        1.1.2 拓宽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解答时代问题的研究视角
        1.1.3 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剖析高等教育热点问题的积极尝试
        1.1.4 为向应用科技大学转型发展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提供科学有效的理性引航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有关马克思主义发展观问题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有关应用型本科转型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创新之处
        1.3.1 本文的主要内容
        1.3.2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1.3.3 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
    1.4 相关概念说明
        1.4.1 发展
        1.4.2 发展观
        1.4.3 应用型本科院校
        1.4.4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
        1.4.5 应用科技大学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历史溯源与当代解析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发展观
        2.1.1 马克思、恩格斯发展观的历史生成
        2.1.2 列宁对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新贡献
    2.2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中国化的历史演进
        2.2.1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初步探索
        2.2.2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开拓与创新
        2.2.3 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推进与拓展
        2.2.4 胡锦涛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深化与突破
        2.2.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超越与升华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理论内蕴与时代价值
    3.1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理论品质
        3.1.1 实事求是的理论基点
        3.1.2 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
        3.1.3 反思批判的理性追求
        3.1.4 改变世界的致思路向
        3.1.5 以人为本的价值旨趣
        3.1.6 交往实践的基本视界
    3.2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鲜明特征
        3.2.1 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3.2.2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结合
        3.2.3 发展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协调
        3.2.4 发展的连续性与超越性的同一
        3.2.5 发展目的与发展手段的一致
        3.2.6 发展的科学性与价值性的叠合
    3.3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时代价值
        3.3.1 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对中国传统发展思想的传承与升华来看待其时代价值
        3.3.2 从与不同发展理论的殊异甄析中来看待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时代价值
        3.3.3 从发展过程中累积的经验教训来看待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时代价值
        3.3.4 从当下社会发展中涌现出的问题出发来看待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时代价值
第四章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现实要求及境遇
    4.1 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现实召唤
        4.1.1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遵循了大学功能历史演进的必然逻辑
        4.1.2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顺应了当下世界高等教育变革的主要趋势
        4.1.3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4.1.4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多样化和教育体系现代化的应势之举
        4.1.5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教育大众化、普及化之后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理性诉求
    4.2 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时代要意
        4.2.1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基本内涵
        4.2.2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方向性目标——应用科技大学
    4.3 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现实困境
        4.3.1 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外部困境
        4.3.2 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内部困境
    4.4 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困境的归因分析
        4.4.1 转型发展中价值诉求的迷失
        4.4.2 转型发展中教育价值诉求的解读:缺乏科学正确发展观的指导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理论建构
    5.1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理论引航
        5.1.1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理论基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5.1.2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历史与逻辑起点:物质生产实践
        5.1.3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深刻动因:矛盾运动为核心的动力系统
        5.1.4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路径指向: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
        5.1.5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根本要旨: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和物质财富增加
        5.1.6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基本原则:社会发展的整体性
        5.1.7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终极关怀:追求全人类的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5.2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理论运用
        5.2.1 转型目标指向: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南制定学校战略规划
        5.2.2 转型实践先导:运用社会有机体理论找准自身“生态位”
        5.2.3 转型动力机制:以基本矛盾为动力统筹推进学校全方位转型
        5.2.4 转型根本之道:遵从内外部关系规律形成校地互动的良好机制
        5.2.5 转型精神引领:利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创建高品位的大学文化
        5.2.6 转型实践准则:应用普遍联系原理创设有利于转型的内外部环境
        5.2.7 转型价值旨归:践行“以人为中心”理念力促高级应用型人才全面自由发展
    5.3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引航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教育价值重建
        5.3.1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教育理念的重建
        5.3.2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教育实践的重建
        5.3.3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教育价值诉求的理性承担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引航下的实践探索——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个案呈现
    6.1 办学理念的转型:扬长避短,特色发展
    6.2 发展战略的转型:顺势而为,跃迁发展
    6.3 人才培养的转型:素能本位,持续发展
    6.4 课程体系的转型:注重实践,融合发展
    6.5 教学方式的转型:协同育人,开放发展
    6.6 学科专业的转型:链接产业,定向发展
    6.7 师资队伍的转型:双师双能,借力发展
    6.8 科研导向的转型:应用转化,主动发展
    6.9 服务社会的转型:贴近地方,互动发展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7)科学发展观与绿色发展观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的创新点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科学发展观概述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社会历史背景和依据
        一、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
        二、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主要特征
        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特征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的意义分析
        一、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价值
        二、科学发展观的现实意义
第二章 绿色发展观概述
    第一节 绿色发展观产生的背景和理论基础
        一、绿色发展观产生的时代背景
        二、绿色发展观产生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绿色发展观的内涵及基本特征
        一、绿色发展观的语义转变
        二、绿色发展观的丰富内涵
        三、绿色发展观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绿色发展观的意义分析
        一、绿色发展观在五大发展理念中的作用
        二、绿色发展观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保障
        三、绿色发展观彰显了中国对解决全球生态问题的责任担当
第三章 两种发展观的关系分析
    第一节 从科学发展观到绿色发展观的转变
        一、提出和贯彻科学发展观以来取得的主要成果
        二、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所面临的挑战
        三、外部环境的新变化推动向绿色发展观转变
    第二节 两种发展观的相通性
        一、共同的文化基础
        二、相同的发展价值取向
        三、共同关注发展的质量
        四、一致的批判对象
    第三节 两种发展观的差异性
        一、科学发展观与绿色发展观产生背景的不同
        二、科学发展观与绿色发展观理论内涵的不同
        三、科学发展观与绿色发展观发展方式的不同
第四章 对两种发展观的反思
    第一节 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野反思两种发展观
        一、构筑全球生态文明体系,迈向生态共同体
        二、发挥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引领者作用
    第二节 从新发展理念的视角反思两种发展观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二、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8)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评述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本文的研究思路、创新点及重点、难点
        (二)本文研究采取的方法
第一章 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依据
    一、生态文明教育是一种文明教育
        (一)世界性生态环境难题与生态文明教育的提出
        (二)生态文明教育的概念与内涵
        (三)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
    二、生态文明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承担的时代课题
        (一)公民生态素养缺失是引发生态危机的重要原因
        (二)生态文明教育是时代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任务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是丰富民主法治教育内容的必要手段
        (二)是开辟思想道德教育新视角的时代要求
        (三)是强化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的有力措施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一、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借鉴
        (一)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
        (二)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的知识借鉴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实践经验借鉴
        (一)多国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经验介绍
        (二)港台地区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发展经验
        (三)国外及港台地区生态文明教育特点分析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成因探析
    一、大陆地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发展
        (一)第一阶段:可持续发展需要与科学发展观教育
        (二)第二阶段:资源环境问题的凸显与“两型社会”建设教育
        (三)第三阶段:“五位一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背景与生态文明教育
    二、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实证研究与分析
        (一)实证研究设计
        (二)大学生生态伦理素养与生态行为现状
        (三)大学生生态知识素养与生态法制意识现状
        (四)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访谈设计及内容分析
    三、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欠缺
        (二)生态实践教学缺失
        (三)校园文化助推力不足
        (四)社会强制执行力有限
    四、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一)家庭因素分析
        (二)学校因素分析
        (三)社会因素分析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原则确立与途径建设
    一、原则确立与途径建设的基本要求
        (一)把握马克思主义学科属性
        (二)突出大学生群体针对性
        (三)融入生态文明有机思维
    二、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原则
        (一)生态文明教育的包容原则
        (二)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原则
        (三)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原则
        (四)生态文明教育的导向性原则
    三、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途径建设
        (一)强化志愿服务教育
        (二)广泛开展集体户外考察教育
        (三)关注新型媒介教育
        (四)丰富生态文明理论教育
        (五)科学设计生态文明教育评价体系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构建
    一、以生态伦理教育奠定方向
        (一)生态伦理的分类
        (二)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内容构建
    二、以生态意识教育贯穿始终
        (一)大学生生态意识教育研究现状分析
        (二)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生态意识教育内容构建
    三、以生态审美教育提升层次
        (一)大学生生态审美教育意义
        (二)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生态审美教育内容构建
    四、以生态法治教育武装精神
        (一)大学生生态法治教育意义
        (二)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生态法治教育内容构建
    五、以生态国情教育激发觉悟
        (一)大学生生态国情教育意义
        (二)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生态国情教育内容构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主要着作
    主要论文
    其他
致谢
作者简介

(9)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发展的价值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际意义
2 民族传统体育的文献综述
    2.1 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传承研究
    2.2 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研究
    2.3 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体系的研究
    2.4 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趋势的研究
    2.5 个人见解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逻辑分析法
        3.2.3 推理归纳法
4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价值存在的理论解读
    4.1 以 “科学发展观”为出发点
        4.1.1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内涵
        4.1.2 体育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4.1.3 科学发展观主导下的民族传统体育
    4.2 以 “文化多元性”为理论依据
        4.2.1 文化多元性的价值意蕴
        4.2.2 中、西方体育文化的特征
        4.2.3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4.3 以 “普世价值”的弘扬实现转型
        4.3.1 普世价值的内涵
        4.3.2 普世价值的理性思考
        4.3.3 普世价值与民族传统体育价值的转化
    4.4 以 “传承与发展”为目的
        4.4.1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
        4.4.2 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优势
5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5.1 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矛盾
        5.1.1 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
        5.1.2 全球化与本土特色
    5.2 竞技性与大众性的矛盾
        5.2.1 礼让与竞争的冲突
        5.2.2 形式与内容的西化
        5.2.3 追逐精英化,忽视大众化
    5.3 技术性与人文性的矛盾
        5.3.1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伦理凸显的问题
        5.3.2 体育的道德失范危机
        5.3.3 体育全球化给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带来的冲击
    5.4 单一性与多样性的矛盾
        5.4.1 追逐奥林匹克化,忽视本民族特色
        5.4.2 民族传统体育的自我封闭与现代社会的多样化发展
6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发展的价值取向
    6.1 坚持 “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观
        6.1.1 “以人为本”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核心价值
        6.1.2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与基本价值取向
        6.1.3 “以人为本”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时代价值
    6.2 坚持 “天人合一”的自然发展观
        6.2.1 “天人合一”思想是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哲学借鉴
        6.2.2 “天人合一”思想精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维模式
        6.2.3 “天人合一”思想有利于调控现代体育运动的偏激行为
    6.3 坚持 “尊师重道”的人伦伦理观
        6.3.1 “尊师重道”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优良文化
        6.3.2 “尊师重道”思想中重 “礼”的传统对当代体育伦理的补充
        6.3.3 “尊师重道”思想对奥林匹克运动具有良好的教育价值
    6.4 坚持 “兼修内省”的和谐发展观
        6.4.1 “兼修内省”强调的是形神相济、身心协调的整体健康观
        6.4.2 “兼修内省”与现代奥林匹克竞技运动思想形成互补
        6.4.3 “兼修内省”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养生思想得以延伸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科学发展观的世界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论文选题缘由和意义
        (一)论文选题的缘由
        (二)论文选题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一)国内研究现状及述评
        (二)国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三、论文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世界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是在应答当今人类发展难题的基础上提出的
        (一)对我国发展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升华
        (二)对世界其他国家发展经验教训的借鉴和提炼
    二、科学发展观是在继承借鉴各种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
        (一)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二)对中共三代领导人发展思想的深化与创新
        (三)对近代其他发展观的评判与借鉴
    三、科学发展观引发了国际社会对发展问题的新思考
        (一)树立人类整体发展的思维
        (二)勇于创新发展理论
        (三)选择适合本国并有利于全球发展的道路
第二章 科学发展观理论观点的世界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容解读
        (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第一要义,是对传统发展观发展地位的超越
        (二)以人为本是核心立场,是对传统发展观发展目标的超越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基本要求,是对传统发展观发展要求的超越
        (四)统筹兼顾是根本方法,是对传统发展观发展方法的超越
    二、科学发展观深化了人类对发展问题的认识和把握
        (一)发展的本质:用物的提升促进人的解放
        (二)发展的过程:人、自然与社会的统一
        (三)发展的动力:改革、创新、开放三核驱动
        (四)发展的标准:经济、政治、社会、生态、人五大尺度
第三章 科学发展观价值理念的世界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蕴含的价值理念
        (一)科学发展观的实践理性
        (二)科学发展观的人本追求
        (三)科学发展观的辩证思维
        (四)科学发展观的开放视野
    二、科学发展观价值理念彰显了人类发展共同的价值追求
        (一)在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中认识发展
        (二)在人本理念的指引下全方位推进发展
        (三)在现实和愿景的开放视域中把握发展
        (四)在“立己”和“达人”的彼此关照中统筹发展
第四章 科学发展观实践成效的世界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以自身的发展推动了世界发展问题的解决
        (一)大国和平崛起,开创了国家崛起的新模式
        (二)经济迅猛发展,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要驱动力量
        (三)关注社会民生,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力量
        (四)建设“两型社会”,为解决全球性问题缓解压力
    二、科学发展观对选择发展道路的实践启示
        (一)走科学发展道路
        (二)走和平发展道路
        (三)走跨越发展道路
        (四)走创新发展道路
第五章 科学发展观树起的国际形象
    一、国际社会对科学发展观的评价
        (一)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地位
        (二)科学发展观的国际作用
        (三)科学发展面临的困难
        (四)中国道路的发展前景
    二、科学发展观引发了改进发展举措的实践探索
        (一)科学发展观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战略调整的契合
        (二)科学发展观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提供了借鉴
        (三)科学发展观对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启迪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致谢

四、现代发展观的局限与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把握(论文参考文献)

  • [1]低代价发展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意义[D]. 崔一帆.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思想演变研究[D]. 丁丽丽.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研究[D]. 张成利.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4]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研究[D]. 裴艳丽. 武汉大学, 2018(01)
  • [5]管理哲学视域下的发展价值研究[D]. 孙维维. 黑龙江大学, 2018(08)
  • [6]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引航下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D]. 关雯文.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1)
  • [7]科学发展观与绿色发展观比较研究[D]. 郑菊. 东南大学, 2018(12)
  • [8]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D]. 范梦.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7(05)
  • [9]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发展的价值取向研究[D]. 谭燕婷. 湖南师范大学, 2016(12)
  • [10]科学发展观的世界意义研究[D]. 高兴成. 山东师范大学, 2016(11)

标签:;  ;  ;  ;  ;  

现代发展观的局限与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把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