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县委书记的180天

一个县委书记的180天

一、一个县委书记的180天(论文文献综述)

王华[1](2021)在《大娄山》文中指出楔子2010年的某一天,大娄山下某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一起被告多达近40人的案件,近40名被告,共被指控30宗罪:非法开采黄金、非法占用农田、瞒报重大安全事故、非法买卖枪支及危险物资、故意杀人、洗钱等。因为涉及的被告人数多、犯罪时间长、犯罪行为也多,公诉机关宣读诉状就花了两个半小时,庭审时间长达一周之久。这是一个在大娄山横行了十多年的犯罪团伙,从1997年以来,他们通过行贿、拉拢腐蚀娄山县部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将组织成员安插到党政部门和公安机关任职,建起"以黑敛财、以财贿官、以官护黑"的黑社会组织。这帮人垄断着当地黄金开采和经营,霸占着整个娄山县的黄金矿山,称霸一方。以至于号称"中国金山"的大娄山长期乌云滚滚,民怨沸腾,悲声载道。

文顺英[2](2021)在《县委书记权力运行偏差研究 ——基于182个案例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

张亮[3](2021)在《基于语料库的翻译共性研究 ——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德译本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卢晓慧[4](2021)在《什么样的人适合当县委书记——基于1043名基层干部对县委书记胜任特征的问卷调查》文中提出县委书记被称为地方"一线总指挥",地位特殊,岗位重要,责任重大,综合素质能力要求高。应当选什么样的人当县委书记,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实践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胜任特征是西方基于"人—职位—组织"分析视角的重要理论,现已发展成人才选拔的重要理论依据和测评工具。胜任特征理论可以有效分析和测量县委书记综合能力素质与工作岗位、工作业绩的正向关联性。基层干部对县委书记胜任特征的社会认知结果,可为县委换届选优配强县委书记和立足长远建设一支适应新时代新阶段新发展格局的县委书记队伍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王峻,王逸凡,卢远征,吴炳松,任中琦,叶大宝,刘可,王翎芳,徐尧鹏[5](2021)在《访谈:乡村复兴中的社会文化空间重构》文中研究说明王峻访谈:"乡村复兴,最根本的还是人心的改变"An Interview with Wang Jun:"The Conceptual Change Maters Most in Rural Revitalization."从旧村改造到保护古村|汉声|同事们最想问您的问题是,当时轰轰烈烈的旧村改造在进行,您上任松阳县委书记后立刻从旧村改造转到保护古村,几乎是180°转弯,全国都少见。当时有没有一些阻力?是怎么推进这项工作的?|王峻|实际上我们旧村改造现在也没有停止,旧村改造这件事并没有错,关键是怎么改,哪些应当改,哪些不应当改,要改成什么样子。这项工作本身,你不能说它就是错的。

包晨岚[6](2020)在《从老区到新区:中共入浙南下干部研究(1948-1956)》文中研究表明

卢晓慧[7](2020)在《基层干部对县委书记的道德要求——基于M市1043份样本的社会认知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县委书记是党在地方"一线总指挥",其道德品质状况,会对一个地方的党风、政风、民风产生重要影响。基层干部是县委书记的"亲密战友"和"直接下属"。他们对县委书记道德要求的认知状况,是提升县委书记道德水平、加强县委书记队伍建设的重要依据。

孟雪[8](2020)在《官员任职年限影响地方金融发展的实证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40年间,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对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就业问题的解决和持续稳定的经济发展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中小企业由于内部信息不透明和资产规模较小,相比大企业,很难获得足够的贷款,这不利于经济发展。为促进中小微企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而设立的地方金融机构: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以其简便的贷款手续、较低的融资成本等优势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可以看出,经济发展与地方金融发展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市场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为地方金融的存在提供了必要条件,而地方金融的支持又反过来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财政分权改革使得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对称、财政收支失衡,但同时也具有较大发展经济的自主性,地方政府通过争夺金融资源来发展经济。随着中央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对金融管理的权限进行重新分配,把部分金融管理权限下放给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对地方金融监管的权限也越来越大,能够对地方金融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已有的研究多从地方政府行为这一宏观层面来研究其对地方金融发展产生的影响,实际上政府行为背后是官员的决策,官员的个人特征会对其决策动机产生影响,进而通过政府制定的制度与政策体现出来。本文分别从省级官员角度和山东省各个区县官员角度研究官员任职年限这一个人特征对地方金融发展的影响。本文基于高阶理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财政分权理论和官员晋升锦标赛理论,推演出官员任职年限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作为经济发展资金来源渠道之一的地方金融的发展。由此假设官员任职年限与地方金融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并通过实证检验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从省级官员角度来看,省长、省委书记的任职年限与地方金融发展之间呈倒U型关系,并通过了显着性检验。通过替换被解释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省委书记任职年限与地方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通过了稳健性检验,省长任职年限与地方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未通过稳健性检验。第二,通过进一步分析不同地区官员任职年限对地方金融发展的影响得出,东部地区省长、省委书记任职年限与地方金融发展之间呈显着的倒U型关系;中西部地区省长、省委书记任职年限与地方金融发展之间呈不显着的倒U型关系。也就是说相比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官员特征对地方金融发展产生的影响更大。可以用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来解释,相对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情况更好,对于资金的需求更大,有着更好的地方金融发展环境。在这个基础上,省长、省委书记任职年限的变化会对地方金融的发展产生较显着的影响。而中西部地区省长、省委书记任职年限对地方金融的发展没有显着性影响。第三,以山东省137个区县为样本从微观层面对官员任职年限与地方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不显着。原因可能是区县级官员对于地方金融发展的决策权较小,没有足够的权力去影响地方金融的发展,因此,决定地方金融发展的决策权更多地集中于省级层面,县区层面在政策制订方面的影响较小。

王科[9](2020)在《基层公务员政治胜任力提升研究》文中认为自1993年实行《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以来,党政机关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非领导职务的公务员,逐步实现凡进必考、择优录用,以保障基层公务员具备应有的工作能力。2006年《公务员法》正式施行后,更是将对各级公务员的教育培训、挂职锻炼制度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重视党的政治建设,各级地方政府也将提升公务员的政治胜任力放到了重要地位,而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各级公务员,尤其是基层公务员的政治素质、政治胜任力得到很大提升。但是近年来,在提升基层公务员政治胜任力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基层公务员的政治胜任力还不能完全适应工作要求,还有提升基层公务员的政治胜任力过程中也出现一些形式主义、急功近利等问题。鉴于基层公务员的重要地位,如何优化和改进基层公务员政治胜任力的提升方式的问题,制度性持续提升基层公务员的政治胜任力,就成为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现实问题了。本文综合运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历史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对基层公务员政治胜任力的现状进行了研究。本文通过网络形式在全国东、中、西地区共26个省的基层公务员中,发放并回收528份调查问卷作为样本开展研究:(1)运用李克特五点量表、他人评价的方式测量了基层公务员的政治胜任力水平;(2)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测量了组织因素和个人因素对政治胜任力的影响作用,(3)运用文献分析法研究政治胜任力及提升的逻辑基础,提升方式作用机制及信度效度;(4)运用卡方拟合优度检验方法分析政治胜任力教育培训方式的问题和改进意见;(5)运用历史分析法研究交流锻炼和行政问责方式的发展逻辑、现实问题及原因;(6)运用比较分析法研究西方发达国家政治胜任力的提升方式来作为参考和借鉴;(7)综合全文提出政治胜任力提升方式的优化进路,为建设一支符合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履职尽责,忠诚、干净、担当的基层公务员队伍提供参考。一般来说,基层公务员的政治胜任力就是指其能够忠于国家、忠于宪法法律、忠于职守,从而能够客观、公正、公平履行职责的能力。与西方国家坚持“文官中立”原则不同,在中国,基层公务员的政治胜任力就是指公务员忠于中国共产党、忠于人民、忠于国家、忠于职守,以及能够客观、公正、公平履行职责的能力。基层公务员的政治胜任力的提升,就是指通过各种方式使基层公务员不断强化国家意识、宪法意识、职责意识,从而提升其在复杂环境下客观、公正、公平履行职责的能力。在中国,基层公务员的政治胜任力的提升,则指通过教育、实践等方式,使基层公务员不断增强理想信念、不断增强“两个维护”意识、以人民为中心意识、忠诚干净担当意识,从而提升其在复杂环境下履行职责的能力。本文的研究内容:(1)提出研究问题,并阐释选题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梳理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研究创新;(2)对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评述,探索研究空间;通过对基层公务员、政治胜任力、政治胜任力提升等相关概念的涵义进行了界定,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根据研究的需要,对胜任力理论、公共产品理论、职位分类理论进行论述,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与指导作用;(3)测量基层公务员政治胜任力现实水平及影响因素,通过他评的方式测量基层公务员当前的政治胜任力状况,并从组织因素和个人因素分析其影响效果,形成结论并为后文奠定基础;(4)基层公务员政治胜任力的教育培训方式的实证研究。通过调查问卷分析政治胜任力教育培训方式的满意度、教育培训的有效性以及未来的改进策略;(5)基层公务员政治胜任力提升的交流锻炼方式和行政问责方式的规范研究,分析两种方式发展的历史逻辑,以及当前提升方式面临的问题,诸如法律建设不足,动力不够、保障欠佳和缺乏绩效评估等,并分析其原因;(6)国外公务员政治胜任力提升的域外经验,分析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导向型国家的提升经验、以日本为代表的政府导向型的提升经验,以及两种提升方式对中国基层公务员政治胜任力提升的借鉴;(7)提出基层公务员政治胜任力提升的优化路径。从“教育培训”、“交流锻炼”和“行政问责”三个维度完善提升对策,主要包括加强法治建设、激发提升动力、实施管理创新、健全保障机制、强化监督评估等,以期实现基层公务员政治胜任力得到有效提升的目标;(8)总结主要研究结论,分析主要的不足之处,以及未来研究的展望。本文的创新点如下:第一,本文针对基层公务员这一群体的政治胜任力提升开展研究,在研究对象上有所创新。基层公务员在公务员队伍中人数最多、分布广泛,且直接服务群众,是政府同群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所以政治胜任力应该是基层公务员首位胜任力。比较现有的研究成果将基层公务员能力或胜任力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本文提出政治胜任力的概念,并指出其在各项胜任力中的核心地位,深入研究基层公务员政治胜任力及其提升的有关问题,这样的研究对象确定是有比较明显的新意的。第二,本文将政治素质的研究由定性研究转入定量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有所创新。既往的政治素质研究主要运用的是家庭出身和阶级成分的审查评价法、日常观察和谈话了解的评语鉴定法等定性研究方法,这些方法按照判定标准作出定性的文字描述,研究结论往往过于简单、主观性强、表述笼统,不利于全面客观的把握政治素质及其提升过程。定量研究方法在学术研究中比较容易操作、标准规范、易于比较、匿名性强、主观性少,研究资料也容易获取。通过采用成熟的调查问卷,运用他人评价、自我评价或者两者结合的测量方式,发放问卷并回收后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处理数据,得出结论。通过量化分析能够更为准确的分析政治胜任力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提升方式的现状与问题,并针对性的提供对策建议。第三,本文建立了一个“理论-实践-监督”的“三维框架”以提升基层公务员的政治胜任力,在研究框架上有所创新。在这个“三维框架”中,“理论”是教育培训方式;“实践”是交流锻炼方式;“监督”是“行政问责方式”。根据胜任力的冰山(洋葱)模型,这个“三维框架”能够改变胜任力模型中的五个要素(知识、技能、自我概念、特质、动机),教育培训能够改变知识、自我概念和动机;交流锻炼能够改变技能、自我概念和特质;行政问责能够改变技能和自我概念。比较已有研究成果往往只关注“三维框架”中的某一个方面,比如教育培训一个维度,本文的观点不仅是全新的,而且对于政治胜任力的提升作用也应该是全面的。

陈帅帅[10](2020)在《河南省兰考县“除三害”研究(1961-1965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焦裕禄精神的持续弘扬,焦裕禄精神研究逐渐成为当代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焦裕禄精神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焦裕禄带领兰考民众进行“三害”治理这一历史事件之中。虽然学术界对焦裕禄精神的研究已经相当成熟,但是对于兰考县“三害”治理相关研究,还尚待进一步的深化。厘清兰考县“三害”治理的来龙去脉,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深入研究兰考县“三害”治理是进一步弘扬焦裕禄精神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当前生态环境形势仍然严峻,这一课题的研究也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兰考位于豫东平原黄河故道,风沙、盐碱、内涝(以下简称“三害”)问题由来已久。兰考境内黄河故道两侧的背河洼地、故道中心的河床槽形洼地以及零星的碟形洼地,形成了自然的低洼易涝区。由于均位于故道一带黄河冲积物上,沙、涝、盐碱在成因与地理分布上具有密切联系,常常互相交织,迭为灾害。受风沙、洪涝、盐碱化威胁的土地占全县耕地的90%,人民苦不堪言。建国初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三害”问题得到基本的治理。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由于在平原河网化和“大跃进”中当地所采取的一系列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措施,兰考的“三害”又猖獗起来。在当时“以粮为纲”的大背景之下,“三害”愈演愈烈,并连带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迫使兰考县政府对“三害”问题做出连锁反应,着手进行解决。但在治理初期,“三害”的治理囊括于生产救灾之中,而非是一个独立的范畴。整体上看,政府对“三害”的初步反应主要目的是遏制灾害的进一步蔓延,相关措施仅是调拨物资支援灾区、颁布相关法律等,对于“三害”的基本情况没有整体的把握,对“三害”没有形成系统的治理方案,对“三害”治理问题的长期性与困难程度认识不足。总体来说,兰考县“三害”初期治理收效并不显着。1963年8月的大暴雨成为兰考县“三害”治理全面展开的契机。在全面详细的实地勘察与政治动员的基础之上,“三害”治理全面展开。兰考县的风沙治理以农业为基础,以“以林保农,以农养林,农林密切结合”为基本方针,坚持贯彻落实“国有国造,队有队造,国队合造,谁有归谁造,谁造归谁有”的政策,对沙丘、风口采取因害设防、因地制宜、多种多样,综合治理,互相促进,密切结合的办法。内涝治理则是在河南省委制定的“以排为主,排灌滞兼施”的平原治水方针的指导下,根据当地具体情况,继续执行“以排为主,群众自办为主,整修配套为主”的“三主治水”方针和“舍少救多,舍坏就好,充分协商,互为有利,不使水灾搬家”的治水原则,运用“夏秋雨季观察,冬春干燥治理,再观察,再治理,观察治理相结合”的方法,和干部、老农、技术员三结合的方法进行除涝。在步骤上,根据力量先做用工少、收益大、立竿见影的工程,后做用工多、收益广的工程,尽快达到排水工程配套的要求。在治理盐碱、改良土壤方面,抓住因地制宜的主要措施,综合利用,认真总结和运用了当地群众行之有效的治碱经验,实验性地接受了外地的科学技术经验指导。在“三害”治理的过程中,诞生了大批的模范公社、大队和个人,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其中双杨树的道路、韩村的精神、秦寨的决心、赵垛楼的干劲,不仅推动了“三害”治理的进一步深入,更成为焦裕禄精神的重要来源。这一时期兰考“三害”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许多老灾队一跃变为余粮队,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兰考的社会面貌,但“三害”并未得到彻底的治理。兰考“三害”缘何迟迟未能得到根治?20世纪末兰考“三害”的大幅度好转,首先较为明显的依赖于近年来我国土地制度的改革,在六、七十年代的时代背景下,制度成为限制兰考“三害”治理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次,“三害”的治理应当依赖于科技的快速发展而非广泛深入的群众运动。尽管当时政府、技术人员、有经验的老农“三结合”的人员构成从理论上讲并无太大瑕疵,政府也成立了相关的科研机构,但技术仍较为落后。“三害”相关科研、农业的机械化、化肥研制、耕作技术等都决定了当时不可能完全根治“三害”。兰考“三害”虽未能得到彻底的治理,但是却诞生了焦裕禄精神。焦裕禄精神历久弥新,在当代又有了新的时代内涵,具有重要的价值。201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把焦裕禄精神概括为“三股劲”,即要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对群众的那股亲劲、抓工作的那股韧劲、干事业的那股拼劲。兰考县脱贫致富的历史进程,为当前国家扶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

二、一个县委书记的180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个县委书记的180天(论文提纲范文)

(1)大娄山(论文提纲范文)

楔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4)什么样的人适合当县委书记——基于1043名基层干部对县委书记胜任特征的问卷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一、概念界定和调研设计
二、调查问卷分析
    (一)年龄特征
    (二)学历特征
    (三)经历特征
    (四)道德品质特征
    (五)心理素质特征
    (六)知识结构特征
    (七)行为特征
    (八)能力水平特征
三、调查结论与思考

(5)访谈:乡村复兴中的社会文化空间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王峻访谈:“乡村复兴,最根本的还是人心的改变”
An Interview with Wang Jun:"The Conceptual Change Maters Most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从旧村改造到保护古村
    村落真正有价值的是文化
    关于“针灸疗法”
    修复人心最难也最重要
    生态农业是生态文明的根基
    走村民发展的道路,把村民组织起来
卢远征、吴炳松访谈:传承与更新—“拯救老屋行动”
An Interview with Lu Yuanzheng and Wu Bingsong:Inheritance and Regeneration-"Rescuing Old Houses Action"
    “拯救老屋行动”回顾
    老屋的新生与建造的传承
    修老屋最终要能用、好用,修老屋即修人心
叶大宝访谈:云上平田,一种乡村复兴的实践
An Interview with Ye Dabao:Pingtian Cloud Village,a Practicing Metho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云上平田”的开始
    作为寄托的老房子
    建筑师的角色
    关于乡村,建筑之外
王翎芳、徐尧鹏访谈:松阳复兴的生活美学之道
An Interview with Wang Lingfang and Xu Yaopeng:The Living and Aesthetic Principles of Songyang’s Revitalization
    发现乡村的价值,做艺术家该做的事
    房子最大,保持老房子的感觉
    创造乡村自己的品质,“美学”就是生活
    更多的“生活美学”会来自未来的乡村

(7)基层干部对县委书记的道德要求——基于M市1043份样本的社会认知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一、调查设计
二、样本概况
三、结果分析
    1. 政治品德。
    2. 职业道德。
    3. 社会公德。
    4. 家庭美德。
    5. 个人品德。
四、总结与思考

(8)官员任职年限影响地方金融发展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论文结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地方金融
    2.2 地方金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3 官员任职年限对地方金融发展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3.1 理论基础
        3.1.1 高阶理论
        3.1.2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3.1.3 信息不对称理论
        3.1.4 财政分权理论
        3.1.5 晋升锦标赛理论
    3.2 官员任职年限对地方金融发展的影响机制与研究假设
        3.2.1 影响机制
        3.2.2 研究假设
第4章 样本、数据与变量
    4.1 省级层面
        4.1.1 省级样本与数据
        4.1.2 省级变量
        4.1.3 省级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4.2 山东省
        4.2.1 山东省的样本与数据
        4.2.2 山东省的变量
        4.2.3 山东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4.3 省级官员职务变动情况说明
第5章 官员任职年限影响地方金融发展的实证分析
    5.1 省级官员任职年限对地方金融发展的影响
        5.1.1 回归模型构建
        5.1.2 计量结果
        5.1.3 计量结果分析
        5.1.4 稳健性检验
    5.2 省级官员任职年限对地方金融发展的影响:分地区进行分析
        5.2.1 分地区的计量结果
        5.2.2 分地区的计量结果分析
    5.3 山东省137个区县的官员任职年限对地方金融发展的影响
        5.3.1 山东省的回归模型构建
        5.3.2 山东省的计量结果
        5.3.3 山东省的计量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基层公务员政治胜任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五、研究创新
第一章 文献综述、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研究相关的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二节 研究相关的概念界定
        一、公务员与基层公务员
        二、胜任力与政治胜任力
        三、政治胜任力提升一般方式
    第三节 研究相关的理论基础
        一、胜任力理论
        二、职位分类理论
        三、公共产品理论
第二章 基层公务员政治胜任力及其提升研究的逻辑框架
    第一节 政治胜任力研究的法律逻辑与政策逻辑
        一、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政治胜任力的论述
        二、法律法规关于政治胜任力的规定
        三、政策文件关于政治胜任力的要求
    第二节 政治胜任力提升方式的作用机制
        一、教育培训的作用机制
        二、交流锻炼的作用机制
        三、行政问责的作用机制
    第三节 政治胜任力提升的效度与限度
        一、基层公务员政治胜任力提升的效度
        二、基层公务员政治胜任力提升的限度
第三章 基层公务员政治胜任力的现实状态与影响因素
    第一节 政治胜任力现实状态的数据描述与样本特征
        一、本章的数据来源
        二、政治胜任力的测量
        三、组织与个人因素的测量
    第二节 组织因素对政治胜任力的影响
        一、组织之间的政治胜任力差异
        二、职级之间的政治胜任力差异
        三、职务之间的政治胜任力差异
        四、专业之间的政治胜任力差异
        五、区域之间的政治胜任力差异
    第三节 个人因素对政治胜任力的影响
        一、个体性征的政治胜任力差异
        二、年龄区间的政治胜任力差异
        三、教育程度的政治胜任力差异
    第四节 本章的结论与启示
        一、政治胜任力现实状况的分析与启示
        二、组织和个人因素的影响效用的分析与启示
第四章 教育培训方式提升政治胜任力的现状研究
    第一节 政治胜任力教育培训方式的数据描述与样本特征
        一、本章的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二、教育培训方式的满意度调查
    第二节 政治胜任力教育培训方式的有效性调查
        一、培训内容方面的问题分析
        二、培训方式方法的问题分析
        三、培训监督管理的问题分析
    第三节 政治胜任力教育培训方式的改进意见调查
        一、培训分类方式的改进调查
        二、培训管理机制的改进调查
        三、培训教学师资的改进调查
    第四节 本章的结论与启示
        一、教育培训满意度分析的结论与启示
        二、教育培训有效性调查的结论与启示
        三、教育培训的改进意见的结论与启示
第五章 交流、问责方式提升政治胜任力的现状研究
    第一节 交流锻炼与行政问责的历史逻辑与现状分析
        一、交流锻炼的历史逻辑与现状分析
        二、行政问责的历史逻辑与现状分析
    第二节 交流锻炼方式现存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交流锻炼方式现存问题的分析
        二、交流锻炼方式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行政问责方式现存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行政问责方式现存问题的分析
        二、行政问责方式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六章 基层公务员政治胜任力提升的域外经验
    第一节 美国为代表的市场导向型国家提升方式
        一、教育培训的经验启示
        二、交流锻炼的经验启示
        三、行政问责的经验启示
    第二节 日本为代表的政府导向型国家提升方式
        一、教育培训的经验启示
        二、交流锻炼的经验启示
        三、行政问责的经验启示
    第三节 域外公务员政治胜任力提升方式的启示
        一、教育培训的经验借鉴
        二、交流锻炼的经验借鉴
        三、行政问责的经验借鉴
第七章 基层公务员政治胜任力提升的优化进路
    第一节 教育培训方式的优化进路
        一、更新基层政府的培训理念
        二、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及方式
        三、优化与调整培训组织机构
        四、建立健全监督保障的机制
    第二节 交流锻炼方式的优化进路
        一、健全法规体系与统筹规划
        二、积极深化认识与转换观念
        三、完善工作流程与工作机制
        四、构建考核评价与奖惩机制
    第三节 行政问责方式的优化进路
        一、加强法治建设与事权划分
        二、理顺行政问责的工作机制
        三、构建多元的问责评估体系
        四、理顺党政问责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论及展望
    一、本文的研究结论
    二、本文研究的局限
    三、本文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附录一 基层公务员政治胜任力调查问卷
附录二 基层公务员教育培训的调查问卷
附录三 多选题项的卡方显着性检验列表
致谢

(10)河南省兰考县“除三害”研究(1961-1965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成果及述评
    三、研究思路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兰考县“三害”的形成与影响
    一、20世纪50年代兰考县的基本状况
        (一)兰考县的自然环境
        (二)兰考县的社会面貌
    二、“三害”形成的原因
        (一)黄河故道与异常的气象因素
        (二)不合理的建设政策与措施
    三、“三害”的影响
        (一)生态环境恶化
        (二)播种困难,粮食减产
        (二)人口外流,社会问题严重
第二章 兰考县“三害”治理的初步探索(1961年——1963年8月)
    一、政府对“三害”初步反应
        (一)政府对“三害”的认知与反应
        (二)组织建构与政策贯彻
    二、“三害”的初期治理
        (一)“三害”治理方法的初期探索
        (二)初期治理收效甚微
        (三)焦裕禄着手“三害”治理
第三章 兰考县“三害”治理的继续探索(1963年8月——1965年)
    一、“三害”治理的准备工作
        (一)排查摸底
        (二)制定规划——以风沙为例
        (三)宣传教育与政治动员
    二、“三害”治理的具体实践
        (一)风沙:人工治沙与生态防沙
        (二)内涝:拆除阻水工程与修建水利工程
        (三)盐碱:排涝治碱与其他治碱
    三、典型的树立与治理的再推进
        (一)模范的树立与经验的推广
        (二)以康砦大队为例的个案研究
第四章 兰考县“除三害”运动的评价
    一、“三害”治理的成效及不足
        (一)“三害”治理获得初步成功
        (二)“三害”治理的不足
    二、兰考“三害”治理的反思及其展望
        (一)兰考“三害”治理的反思
        (二)兰考“三害”治理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一个县委书记的180天(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娄山[J]. 王华. 民族文学, 2021(07)
  • [2]县委书记权力运行偏差研究 ——基于182个案例的分析[D]. 文顺英. 西华师范大学, 2021
  • [3]基于语料库的翻译共性研究 ——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德译本为例[D]. 张亮.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21
  • [4]什么样的人适合当县委书记——基于1043名基层干部对县委书记胜任特征的问卷调查[J]. 卢晓慧. 中国领导科学, 2021(02)
  • [5]访谈:乡村复兴中的社会文化空间重构[J]. 王峻,王逸凡,卢远征,吴炳松,任中琦,叶大宝,刘可,王翎芳,徐尧鹏. 建筑学报, 2021(01)
  • [6]从老区到新区:中共入浙南下干部研究(1948-1956)[D]. 包晨岚. 浙江大学, 2020
  • [7]基层干部对县委书记的道德要求——基于M市1043份样本的社会认知调查[J]. 卢晓慧. 中国领导科学, 2020(05)
  • [8]官员任职年限影响地方金融发展的实证研究[D]. 孟雪. 山东大学, 2020(12)
  • [9]基层公务员政治胜任力提升研究[D]. 王科.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8)
  • [10]河南省兰考县“除三害”研究(1961-1965年)[D]. 陈帅帅. 河南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一个县委书记的180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