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收费”与“择校生”的成因及管理对策

“乱收费”与“择校生”的成因及管理对策

一、“乱收费”与“择校生”的成因及治理策略(论文文献综述)

陈思晴[1](2020)在《新化县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择校是指家长放弃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按学区免费就近入学的优惠政策,主动选择其他学校就读的教育选择现象。择校现象导致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不公平,已经成为政府需要解决的主要社会问题之一。因此,正确认识择校现象,对择校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探索有效的解决途径具有十分显着的现实意义。新化县是湖南的贫困大县,学校数量多、分布散、规模小、优质少。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间、校际间的教育资源分化日益严重,已不能够满足广大家长对优质教育需求,导致农村孩子进城择校现象愈演愈烈。因此,立足于教育公平理论、教育均衡发展理论和公共治理理论,通过新化县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状的调查结果,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择校现象产生的主要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同时结合国内治理择校问题的优质案例,提出对策和建议,以推动新化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全县教育的和谐发展。择校问题的解决路径主要从政府、社会及教育资源等方面提出。一是落实“就近入学”为主,择校为辅的入学政策;二是要发挥社会舆论导向作用,引导家长理性择校;三是从教育资源的角度看,新化县需完善教育财政制度,建立可持续的教育经费保障制度;加强扶持农村薄弱学校的力度,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发展高质量民办教育。

李琼[2](2019)在《高中生异地择校原因分析 ——以楚雄州D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二十年来,择校问题一直是持续被关注的问题。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地区差异较大,大多生源地学校不能满足家长对优质资源的追求,依然存在着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择校。研究高中生异地择校原因,有利于个体性择校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教育部门对择校问题的相关措施取得实效。楚雄州的高中生异地择校,以D中学最具有代表性。在众多县级中学中,D中学高中生异地择校现象最突出,因为它是全州县级高中学校中择校人数最多,且择校人数逐年有增无减。本研究以楚雄彝族自治州D中学为个案,通过282份问卷、8名教师和5名家长的访谈,主要考察楚雄彝族自治州高中生异地择校的择校原因及影响因素。围绕高中生异地择校原因这一主题,采用问卷法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通过问卷和访谈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对D中学多年有增无减的择校现象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并总结了影响异地高中生选择D中学的因素。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为第一部分:说明选题的缘由、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研究设计、相关文献综述、研究概念限定及研究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是第二、三、四章:第二章阐述楚雄州D中学现状,包括D中学学校历史及办学理念、D中学办学特色、D中学所取得的成绩、D中学的办学特色成效;第三章从受调查学生及家长的基本情况、学生对自身接受教育和成绩的认识、学生就读D中学的入学动机、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学生择校后学习和心理变化、学习动机、同伴教育七个方面来调查D中学高中生异地择校的原因;第四章分析影响异地学生选择D中学的因素并提出解决方案;最后一部分是结语部分,该部分对本研究进行总结反思和展望。本研究认为高中生异地择校是地区学校差异、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引起的,是家长和学生追求高质量教育的自然选择,优质高中教育供给不足是高中生异地择校的根本原因。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整体上多数选择D中学的异地择校生来自工农家庭,家长多为中小学学历,所以工农家庭的收入水平、教育情况及工作环境使得学生想要改变,想要就读更好的学校,获得更好的成绩,为获得一份较好的工作做准备。第二,异地择校生就读D中学的主要原因是D中学有严格的学校管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较高的升学率,周围同学优秀的品质、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认真的学习态度起到榜样作用,教师的教学素质和学生间的同学情使得学生毕业后成为学校最好的“代言人”。第三,D中学的招生政策、办学理念、教学方式、师资队伍和社会各界的认可是影响异地高中生选择D中学的因素。

桂斯芳[3](2018)在《“小升初”择校:政策治理与家长行动》文中指出“小升初”择校是备受家长、政府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近些年,政府采取了诸多政策治理举措,但其多聚焦于通过遏制公办学校择校、整顿课外补习市场等方式,再加上政策实施及监管机制不健全等原因,治理结果并不如人意。而现有的学术研究多致力于均衡教育资源等宏观层面。较少考察“小升初”择校的真正主体即家长的择校行动及其诉求。从政策治理和家长行动的双重视角对“小升初”择校展开考察,分析二者的差距,探索造成差距的原因所在,不仅有助于拓宽教育界尤其是课程理论界对该问题的分析视角与思路,还能为政府优化“小升初”择校的治理政策提供有益参考。有鉴于此,本文在梳理相关政策文本的基础上,又以三位“小升初”学生家长作为考察对象,同时结合相关家长择校论坛及新闻报道展开探索。具体研究内容包括:第一部分是基础研究,包括选题缘由以及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论证“小升初”择校问题的产生缘由,并梳理相关史料和政策文本,理清政策话语中“小升初”择校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依靠家长的择校经历和有关家长择校的媒体报道,回答家长如何应对“小升初”择校问题;第四部分从治理政策与家长行动双重维度进行对照分析,从而揭示双方在“小升初”择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上的认知差异;文章最后是在前述分析材料的基础上,以美国政治哲学家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的公平三原则理论为研究视角得出结论并给出建议参考。研究发现,从政府政策治理措施与家长实际的择校行动来看,二者对于小升初择校问题存在颇为显着的认识偏差。具体表现为:政府的关注点在于以解决择校乱收费、整顿课外辅导机构等方式促进学生家长执行“就近入学”等政策,而家长的诉求则是择校招生能公平、公开,让子女尽可能考上优质民办初中或高中升学表现优异的公办初中。究其原因,是因为二者所持的价值立场不同——在公平观问题上,政策治理主张平等性原则,而学生价值坚持差异性原则。在上述发现的基础上,文章以补偿性原则为出发点,认为政策治理与家长之间可以这种调和,进而对缓解“小升初”择校问题提出相应的参考建议:政府方面,建议教育决策者能让学生家长参与有关“小升初”择校问题治理政策的制定、落实治理政策的有效实施与监督、建立教育问责制、使“小升初”有关信息公开透明和改良择校招生办法;家长方面,建议家长择校量力而行,注重家庭教育。

黄伟东[4](2014)在《北京市小升初择校政策管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一直是全国大中城市普遍存在的教育现象,是现阶段义务教育面临的难点问题,也是备受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我国采取禁止择校的大背景下,不规范的择校行为严重影响着正常的教学秩序,扭曲学生的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滋生并助长了教育腐败,践踏着教育公平。虽然政府为解决择校问题做了大量工作,但择校问题始终存在。本研究着重关注不同政策管制下择校行为发生变化的情况,以及政府对择校的管制效果如何。首先,运用管制理论对中小学择校进行理论分析得出:教育产品对受教育者存在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主要表现在对学生素质方面,在实际择校中将其概括为“以优择校”。在现实的择校活动中,正式由于教育产品对学生素质具有依赖性,才使得不同择校方式间能够相互替代与转化。其次,通过对小升初择校的实证调查得出:择校政策的管制效果部分显现:就近入学政策发挥出了效果,而禁止通过考试选拔学生的政策效果却并不明显;同时,禁止小升初择校的政策发挥效果,而禁止收取择校费的政策效果也不明显。依据研究结果,对政府提出建议为:改革初中学费制度,建立部分学费标准;适度放宽对学校的限制,促进学校发挥自主性;寻找“放权”与“调控”的平衡点,设计高效的管制制度;逐步放开择校,尝试择校实验区。对学校的主要建议为:增强自身优势,发展特色项目;履行义务教育学校职责,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对家长的建议为:择校要建立在对孩子和学校了解的基础上;注重家庭教育。

马文慧[5](2014)在《山西省适龄儿童受教育机会权实现状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里的体现,是各国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由于我国地广人多,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虽然教育公平问题已经得到了一些改善,但是仍有很多问题。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可见作为我国一项基本的教育政策,促进教育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和客观要求。教育公平惟有建立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得以实现,也就是说,保障适龄儿童的受教育权在实现教育公平的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受教育权”具体表现在“受教育机会权”、“受教育条件权”、“获取受教育结果权”三个方面。在这三种权利中,受教育机会权是起点和关键,它对受教育权整体实现状况的好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研究运用问卷与访谈两种方法,以山西省10个地市20个县的适龄儿童与家长为研究对象,对山西省适龄儿童受教育机会权的实现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中九成以上能够就近入学,七成以上能够按时入学,六成能够免试入学,初中生中近九成能够就近升学,近五成实现免试升学,所有调查的学生中择校生比例高达四分之一,选择的择校方式以分数择校为主。发现存在家校距离较远、推迟入学、乱收费严重、免试入学不够彻底、择校成本成为择校生家庭负担等问题。进一步分析显示,形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有:“撤点并校”速度过快,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入学制度缺乏灵活性,家长观念落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缺乏合理有效的监督机制;重点校优势尚存,二元格局限制随迁子女接受城市教育;就近入学强制实施,择校权保障领域尚为空白等。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保障适龄儿童受教育机会权的对策建议:因地制宜设置学校,改变决策方式;教育部门应灵活应对实际情况,提升家长教育观念;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增强监管力度;打破二元格局,缩小校际差距;分步建立择校权法律政策,切实保障择校生权益。

赵雪[6](2014)在《基于博弈论视角下的义务教育择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是指家长和学生为追求高质量的教学和优质的教育资源主动放弃义务教育阶段的就近入学的免费政策,继而选择交纳一定的费用到其他学校就读的行为。目前学生主要是在公办学校之间、同一区域内的学校之间以及跨区域间的学校进行选择。由于我国城市发展水平不同,城乡之间存在较大的发展差距,以及重点学校制度使优秀教育资源纷纷集中到部分发达城市和政府重点倾斜的学校,由此导致义务教育资源分布均衡,数量匮乏。越来越多的家庭的教育观念从上学转变到上好学,从就学转变到求学,更加渴望接受优质教育,加剧了当前稀缺优质教育资源不能满足越来越多教育需求的矛盾。家长为了孩子能上好学,上名校,使出浑身解数,通过以分择校、以权择校、以钱择校,以及当前“流行”的以房择校手段来达到目的,同时引发了教育腐败、教育不公、家长教育经济负担加重等问题,义务教育阶段激烈的择校竞争和高额的择校费成为当前人民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教育问题。择校为何禁而不止?择校博弈中的利益群体处于绝对个体理性和对利益最大化追求。地方政府选择性执行中央政府的禁止择校政策;学校替换性执行政策,变相性收取择校费;家长和学生忽略国家政策,放弃就近入学,择优入学。本文从博弈论视角出发,择校利益博弈为切入点,依据博弈论原理,审视和研究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问题,探清择校背后的利益链条和利益博弈,借助建构的博弈模型阐释择校困境。文章中的博弈模型清晰地展示了择校带来的巨大利益,回答了为何择校禁而不止,利益引发了择校,择校推动了利益追逐,由此循环往复,使作为公共产品的义务教育在择校竞争中成为了私人产品,各利益者间非合作博弈严重阻碍了义务教育长远均衡发展,加剧教育不公平,社会分层更加凸出,教育领域的“贫富差异”和“两极分化”日益明显,加剧社会矛盾。解决利益矛盾必须从根部着手,国家、地方政府、学校和学生家长从集体理性出发,建立合作型博弈,国家不仅要平衡区域义务教育发展,均衡义务教育资源更要做到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在放权给地方政府的同时更要加大、从严对地方政府政绩尤其是教育工作方面的考核;地方政府严格执行禁止令,发挥政策执行者功能,履行教育服务职能;学校规范办学行为,创新发展机制和教学管理,强校带动弱校,弱校创办特色才能使家庭自觉遵守规则,接受就近入学,由此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

轩颖[7](2012)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治理政策研究》文中认为我国义务教育自清末1904年发轫至今已经有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受到战争、生产力水平、社会转型、教育思潮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义务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徘徊停滞到厉行推展的曲折历程。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已获得卓越的成绩,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普及率、入学率、师资水平、办学条件等方面都有显着改善,已经进入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阶段。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义务教育也日渐暴露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阻碍了义务教育的发展,其中“择校”问题作为长期存在、久治未愈、危害较多的难点问题日渐突显出来。为治理“择校”问题,从1995年至今,中央和地方政府颁布了大量“禁止择校政策”,禁止招收择校生、禁止择校乱收费,禁止举办升学培训班等等,然而经过长期的政策治理后,“择校”问题非但没有解决,反而愈演愈烈,成为义务教育阶段最难解的问题之一。更为严重的是,一系列“禁止择校政策”还衍生了新的问题,比如教育寻租问题、“占坑班”问题等。基于此,我们不禁对“禁止择校政策”本身产生了质疑,“禁止择校政策”是一种最优的政策选择么,“禁止择校政策”具有科学有效性么,“禁止择校政策”具有合法性、合理性么,我们应该依据怎样的原则制定解决“择校”问题的政策?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主要开展以下几个部分的研究:第一部分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对已有研究进行综述,界定主要概念,提出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第二部分重点梳理近十余年中央和地方政府颁布的一系列“禁止择校政策”,分析得出中央和地方政府颁布的“禁止择校政策”的主要特征,同时指出中央和地方政府“禁止择校政策”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对“禁止择校政策”进行合法性分析,以意识形态、政府运行机制、法律法规、公众教育需要等四部分内容构建“禁止择校政策”合法性分析的框架体系,并据此对“禁止择校政策”是否具有合法性进行判断。第四部分对“禁止择校政策”进行合理性分析,以对义务教育的内在规定性和义务教育政策应然功能的规律性认识为基础构建“禁止择校政策”合理性的判断标准,并据此对“禁止择校政策”是否具有合理性进行分析。第五部分首先对“禁止择校政策”实施有效性进行分析,认为要提高解决“择校”问题政策的有效性,必须依据一些基本原则来制定政策,这些基本原则包括保证政策具有合法性的原则和保证政策具有合理性的原则。另外本文还提出应从多个方面改革和完善政策的运行环境。

建晖[8](2012)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来,义务教育择校现象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的焦点问题和热门话题。而教育公平问题也一直是教育领域一个悬而未决的大问题。在2010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教育部“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时,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与义务教育公平就被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广大网友积极献言献策,就择校现象及其相关问题发表各自的观点,引起了又一轮包括教育界在内的社会各界对择校与教育公平问题的大讨论。择校现象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个社会问题。尤其在教育公平问题日益被关注的当今社会,择校的公平性问题自然成为义务教育领域的热门问题,也是教育理论界聚焦的重点。本研究既是立足于对现实教育热点问题的思考,也期望从理论上对义务教育择校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本研究分为四部分。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包括本研究的缘起、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意义,研究的创新之处及创新之处、研究方法。第二章从教育机会均等的角度对教育公平、教育机会均等、择校问题进行了基本论述,为本文奠定了基础。第三章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问题的危害及产生原因进行了深刻论述。这也是本研究的重点部分。第四章是针对择校问题带来的危害以及产生的原因,笔者认为应从政府部门、学校、家长及其学生以及社会五个方面进行改善,规范择校行为,引导择校的健康、有序进行,维护教育公平。

张静[9](2011)在《对高中择校的理性思考 ——以河南省洛阳市为例》文中提出目前,高中择校问题已成为我国教育领域不可回避的热门话题。对这一问题,我国早在2001年就发布了“三限”政策,规定公立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要限人数、限分数、限钱数。然而,实际上,国家的“三限”政策是为高中择校披上了合法的外衣,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相关问题。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其疏理思路、澄清是非,从而正确认识高中择校现象,寻求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本文就是基于此种考虑,试图对高中择校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并通过对现实状况的调查,得出高中择校虽然是合理合法的,但仍需规范的结论,以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了深刻认识高中择校的现状与非理性表现,本研究以教育法学、教育经济学为视角,分别对高中择校的合法性、合理性、现实性的认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以河南省洛阳市三所省级示范性高中择校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学校、学生和家长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剖析,从而得出高中择校的非理性表现在于:1.择校生比例大幅攀升;2.择校费逐年增高;3.重点学校人满为患;4.对择校生的管理不统一;5.择校生满意度不高。笔者深刻剖析了这些非理性表现的负面影响及影响高中择校非理性化的因素,揭示了高中择校现象是政府、家长、学校和社会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基于上述对高中择校问题的理论和调查分析,笔者提出了五方面的建议。第一,调整相关政策,扩大招生名额;第二,建立统一的学校考核制度,统一择校费;第三,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扶持,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第四,发行“教育券”,满足弱势群体的择校需求;第五,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总之,这些对策和建议能够更好的规范公立普通高中的择校行为,为洛阳市相关部门决策提供有针对性的参考,促进洛阳市高中健康发展。

乔元正[10](2010)在《基础教育阶段中美两国择校行为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的择校行为主要发生在基础教育领域,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然而由于国家实施“就近入学”政策,自由择校不被允许。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择校行为愈演愈烈,并刮起了一股择校“飓风”。择校逐渐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是政府和教育界十分关注和所要解决的焦点问题,关乎千家万户的利益。美国已然经历了我国当前面临着的择校难题,它的许多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择校制度较为成熟的国家,择校被认为是教育研究和政策领域最受关注和最重要的话题,研究我国的“择校”问题自然要向美国取经。通过对中美择校问题的比较研究,笔者认为我国政府必须因势利导,充分发挥政策制定和宏观调控功能,建立和健全择校机制,使得择校行为有法可依、有规可循。本论文共包括以下六个部分:引言部分包括问题如何提出,基本概念界定、研究的意义和方法以及文献综述。第二章详细介绍了基础教育阶段中美两国择校行为的发展历程。美国的择校发展经历了萌芽期、形成期和发展期三个阶段,不仅择校形式多样,而且以制度设计保障择校权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择校也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沉寂时期、活跃时期和爆发时期,但公立学校系统内部的择校始终不被法律和官方所认可。第三章对基础教育阶段中美两国的择校成因进行了比较研究。美国择校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联邦和地方政府都出台了鼓励择校的法律政策,将教育选择权视为天赋人权,寻求以打破垄断的方式进行公立学校体制改革;我国择校产生的根源在于教育发展不平衡,优质教育资源稀缺,无法满足群众对教育质量的要求。第四章对基础教育阶段中美两国的择校政策进行了解读。笔者从共时性角度对美国联邦和地方政府两级择校政策进行了阐述;针对中国择校特点则从历时性角度分析了治理义务教育择校乱收费和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两项政策。第五章则是在全面比较基础教育阶段中美两国择校行为之后,得到的一些启示和建议。笔者对“就近入学”政策的合理性进行了质疑,并对择校的利弊进行了分析。在认识了择校的意义后,笔者提出了如下建议:因势利导,发挥政府政策制定功能、适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择校机制。结束语是对基础教育阶段中美两国择校行为比较研究的总结。

二、“乱收费”与“择校生”的成因及治理策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乱收费”与“择校生”的成因及治理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新化县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文献综述和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国内关于择校的研究
        2.1.2 国外关于择校的研究
        2.1.3 研究述评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教育公平理论
        2.2.2 教育均衡发展理论
        2.2.3 公共治理理论
第3章 新化县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的现状调查
    3.1 新化县义务教育基本现状
    3.2 新化县义务教育阶段择校情况调查
        3.2.1 新化县义务教育阶段择校数据统计
        3.2.2 新化县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的问卷调查
第4章 新化县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分析
    4.1 新化县义务教育阶段择校导致的主要问题
        4.1.1 影响了正常的教育生态
        4.1.2 加重了择校生家长的经济负担
        4.1.3 加剧了城区教育资源供给紧缺的矛盾
        4.1.4 加大了城乡学校之间发展的差距
    4.2 原因分析
        4.2.1 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形成的原因
        4.2.2 新化县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形成的原因
        4.2.3 小结
第5章 化解新化县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5.1 泸溪县缓解择校案例启示
    5.2 化解新化县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5.2.1 落实“就近入学”为主,择校为辅的入学政策
        5.2.2 发挥社会舆论导向作用,引导家长理性择校
        5.2.3 完善教育财政制度,建立可持续的经费保障制度
        5.2.4 加大扶持农村薄弱学校力度,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5.2.5 发展高质量民办教育,走特色创新之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高中生异地择校原因分析 ——以楚雄州D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政策背景
        二、现实背景
        三、个人缘由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三节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过程
        四、研究方法和内容的可行性分析
    第四节 相关文献综述
        一、核心概念届定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现状评述
    第五节 研究理论基础
        一、教育选择理论
        二、学习动机理论
第二章 楚雄州D中学现状
    第一节 D中学建校历史及办学理念
        一、D中学建校历史
        二、D中学办学理念
    第二节 D中学的办学特色:“三园”建设
        一、建设“激情校园”营造氛围
        二、建设“文化校园”丰富载体
        三、建设“爱心校园”改善民生
    第三节 D中学所取得的成绩
    第四节 D中学办学特色成效
        一、特色的硬件资源
        二、特色的软件资源
第三章 D中学高中生异地择校现状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调查方法与调查对象
    第二节 问卷设计
    第三节 问卷数据分析
        一、受调查学生及家长的基本情况调查
        二、受调查学生对自身接受教育和成绩的认识
        三、受调查学生就读D中学的入学动机调查
        四、受调查学生对D中学教师的教学评价
        五、受调查学生择校后学习和心理变化调查
        六、受调查学生学习动机调查
        七、同伴教育调查
第四章 影响异地高中生选择D中学的因素分析及对策建议
    第一节 影响异地择校生选择D中学的因素
        一、招生政策
        二、办学理念
        三、教学方式
        四、师资队伍
        五、社会各界的认可
    第二节 促进D中学发展的建议
        一、国家层面
        二、学校管理层面
        三、教师队伍层面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小升初”择校:政策治理与家长行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四、研究的理论视角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小升初”择校:何以成为问题
    一、变相的重点学校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
    二、“小升初”择校竞争:公退民进
    三、“小升初”择校入学规则不公
第二章 就近入学:政府的“小升初”择校治理之道
    一、颁布就近入学政策:禁止公办学校招收择校生
    二、鼓励学校转制:提高公办学校办学水平
    三、禁止考试,整顿课外补习市场:规范民办学校择校招生
第三章 追求优质学校:家长的择校行动及诉求
    一、购置“学区房”,让子女进入对口小学
    二、让子女参加奥数、英语等课外辅导培训班
    三、建立择校关系网
第四章 对照分析:差距、原因与建议
    一、治理政策与家长择校行动之间的认知差距
    二、造成治理政策与家长择校行动之间差距的原因分析
    三、缓解“小升初”择校问题的建议
附录一:国家级“小升初”择校政策文本统计
附录二:上海市关于“小升初”择校的政策文本梳理
附录三:有关“小升初”学生家长择校的媒体报道
附录四:“小升初”学生家长择校行动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后记

(4)北京市小升初择校政策管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提出和研究意义
        (一) 问题提出
        (二) 研究意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 择校
        (二) 择校政策
        (三) 政府管制
    三、文献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二)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三) 小结
    四、研究设计及过程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思路
        (三)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理论基础
    一、一般管制理论
        (一) 政府管制的内涵及其历史渊源
        (二) 几种相关管制理论
        (三) 管制理论对择校问题研究的适用性
    二、中小学择校管制理论
        (一) 教育产品的特性分析
        (二) 择校行为的影响因素
        (三) 管制与择校行为
第三章 北京市小升初择校现状与政策
    一、北京市小升初择校现状
        (一) 以钱择校
        (二) 以权择校
        (三) 以分择校
    二、北京市针对择校现象的应对政策
        (一) 北京市小升初择校政策发展脉络
        (二) 北京市小升初择校管制的政策工具
        (三) 不同政策管制工具下的择校行为分析
第四章 小升初择校的实证调查
    一、择校基本情况的统计分析
        (一) 被试学生家庭基本情况
        (二) 择校行为的变化情况
        (三) 择校政策实施效果情况
        (四) 择校的其他情况
    二、择校行为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一) 人口变量因素对是否择校的回归分析
        (二) 小学办学水平与初中进行择校的回归分析
    三、小结
第五章 结论、建议与总结
    一、结论
    二、建议
        (一) 对政府的建议
        (二) 对学校的建议
        (三) 对家长的建议
    三、总结
        (一) 研究创新
        (二) 研究不足
        (三)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山西省适龄儿童受教育机会权实现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相关概念界定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 研究对象与内容
2 研究的政策依据与理论依据
    2.1 政策依据
    2.2 理论依据
3 山西省适龄儿童受教育机会权实现现状
    3.1 九成以上的小学生能够就近入学
    3.2 七成以上的小学生能够按时入学
    3.3 六成小学生实现免试入学
    3.4 近九成初中生能够就近升学
    3.5 近五成初中生实现免试升学
    3.6 择校生比例高达四分之一
    3.7 择校方式多样,以分数择校为主
4 山西省适龄儿童受教育机会权保障中存在的问题
    4.1 部分儿童家校距离较远,初中生最为显着
    4.2 存在推迟入学现象,原因来自多方面
    4.3 学校乱收费依然严重,收费项目种类繁多
    4.4 免试入学不够彻底,选拔择校生成为必然
    4.5 择校成本已成为择校生的家庭负担
5 保障适龄儿童受教育机会权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1 “撤点并校”速度过快,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
    5.2 入学制度缺乏灵活性,家长观念落后
    5.3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缺乏合理有效的监督机制
    5.4 重点校优势尚存,二元格局限制随迁子女接受城市教育
    5.5 就近入学强制实施,择校权保障领域尚为空白
6 有效保障适龄儿童受教育机会权的对策建议
    6.1 因地制宜设置学校,改变决策方式
    6.2 教育部门应灵活应对实际情况,提升家长教育观念
    6.3 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增强监管力度
    6.4 打破二元格局,缩小校际差距
    6.5 分步建立择校权法律政策,切实保障择校生权益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6)基于博弈论视角下的义务教育择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缘起
    二、选题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 义务教育
        (二) 择校
        (三) 博弈论
        (四) 教育公平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的现实状况
    一、择校地域由城市蔓延到农村,择校面扩大
    二、教育乱收费名目繁多,择校费用高涨
    三、择校方式隐秘多样,择校竞争愈加炽烈
    四、家长热衷择校,学生压力增加
第三章 基于博弈论对城市义务教育择校问题的归因分析
    一、博弈论基本论述
        (一) 博弈论的核心概念
        (二) 博弈的要素构成
        1. 博弈参与者(Player)—政府、学校、家长
        2. 博弈信息(Information)—择校信息
        3. 博弈行为(Action)和博弈策略—禁止择校措施与变相择校行为
        4. 博弈方的收益(Payoff)—择校中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得失
        5. 博弈均衡(Equilibrium)—校最优策略或行动的组合
    二、理性人假设——择校博弈的可能性分析
    三、非合作型博弈——义务教育“择校困境”分析
        (一) “择校热”助动力——利益追求与利益博弈
        1. 国家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博弈
        2. 政府和学校之间的利益博弈
        3. 政府和家长之间的利益博弈
        4. 学校和学校之间的利益博弈
        (二) 择校背后利益相关者之间博弈模型建构及其分析
        1. “禁止择校”政策制定主体与执行主体间的不完全信息博弈
        2. 学生家长之间择校博弈的“囚徒困境”
        3. 地方政府和家长之间追逐择校利益的博弈困境
第四章 解决义务教育择校问题严峻化的建议和策略
    一、建立地方教育财政保障机制,完善教育经费管理制度
        (一) 明确政府责任,建立地方教育财政保障机制
        (二) 严格和完善教育经费投入、使用和管理制度
    二、严格监管与惩治机制,保证政策切实执行
        (一) 建立义务教育择校政策执行的督导机制
        (二) 制定义务教育发展综合评价标准和质量监测体系
        (三) 创建建立第三方监督举报体系
    三、平衡教育资源,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和农村教育改革
        (一) 提高农村及偏远地区的教育质量
        (二) 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
        (三) 开发优质教育资源,发展多元特色教育
    四、借鉴先进地区有效措施疏堵结合,遏制“择校热”
        (一) 坚持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入学
        (二) 坚持按区划片入学原则
        (三) “零择”政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治理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一) 义务教育的发展历程及状况
        (二) “择校”问题的日趋突显与危害
        (三) 禁止择校政策的出台与实施
    二、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综述
        (一) 国内关于“择校”问题的相关研究
        (二) 国内关于择校政策的相关研究
        (三) 国内关于禁止择校政策的相关研究
        (四) 国外关于择校政策的相关研究
        (五) 已有研究的不足
    四、 相关概念界定
        (一) 义务教育
        (二) 择校
        (三) 政策、公共政策、教育政策
        (四) “择校”问题治理政策
    五、 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内容
第一章 我国中央及地方政府治理“择校”问题的相关政策考察
    一、 “择校”问题治理政策产生的背景考察
        (一) “择校”问题产生
        (二) “择校”问题日趋严重
        (三) 禁止择校政策出台的目的
    二、 中央及地方政府的禁止择校政策考察
        (一) 中央和地方政府禁止择校政策的总体考察
        (二) 中央和地方政府禁止择校政策的具体考察
    三、 中央及地方政策禁止择校政策的特征考察
        (一) 中央与地方禁止择校政策的共性特征
        (二) 地方政府禁止择校政策的个性特征
    四、 中央及地方政府禁止择校政策的实施状况考察
        (一) 政策实施以宏观指导为主
        (二) 政策实施缺乏必要的监管措施
        (三) 相关措施不落实
        (四) 政策实施效果不理想
第二章 “择校”问题治理政策的合法性分析
    一、 是否合乎法律法规
        (一) 法律法规与禁止择校政策合法性的关系
        (二) 现行法律法规对受教育权的有关规定
        (三) 禁止择校政策与现行法律法规的一致性判断
    二、 是否获得与主流意识形态的一致性
        (一) 意识形态与禁止择校政策合法性的关系
        (二) 影响禁止择校政策的主流意识形态
        (三) 禁止择校政策与主流意识形态的一致性判断
    三、 是否符合政府权力运行机制
        (一) 政府权力运行机制与禁止择校政策合法性的关系
        (二) 影响禁止择校政策的政府运行机制
        (三) 禁止择校政策与政府运行机制的一致性判断
    四、 是否能满足公众教育需要
        (一) 公众的教育需要与禁止择校政策合法性的关系
        (二) 与禁止择校政策相关的公众教育需要
        (三) 禁止择校政策与公众教育需要一致性判断
第三章 “择校”问题治理政策的合理性分析
    一、 是否有利于实现公共利益的公平分配
        (一) 对公共政策本质和功能的基本认识
        (二) 公共政策功能的应然性
        (三) “择校”问题治理政策的合理性判断
    二、 是否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 对教育政策功能的认识
        (二) 教育政策功能的应然性
        (三) “择校”问题治理政策的合理性判断
    三、 是否有利于实现教育机会均等
        (一) 对义务教育内在规定性的认识
        (二) 义务教育政策功能的应然性
        (三) “择校”问题治理政策合理性判断
第四章 对“择校”问题治理政策的若干思考
    一、 “择校”问题治理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一) 分析的框架
        (二) 政策结果分析
    二、 制定解决“择校”问题政策的合法合理之维
        (一) 制定解决“择校”问题政策的合法性途径
        (二) 制定解决“择校”问题政策的合理性原则
        (三) 加强对政策执行环境的改革与完善
    三、 我国中央及地方政府的政策改革尝试
        (一) 教育均衡发展政策
        (二) 学区共建政策
        (三) 教育券政策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博士期间获得成果

(8)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择校研究述评
    1.3 研究的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论文的重点、难点以及创新之处
    1.5 论文的框架
    1.6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从教育机会均等角度对择校问题进行基本论述
    2.1 教育公平的含义、内容
        2.1.1 教育公平的含义
        2.1.2 教育公的内容—教育机会均等
    2.2 教育机会平等的基本论述
        2.2.1 教育机会均等含义、特征
        2.2.2 教育机会平等的法律保障
        2.2.3 教育机会均等要求人人共享公共教育资源
        2.2.4 教育机会均等反对各种形式的择校
    2.3 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的具体说明
        2.3.1 义务教育的含义
        2.3.2 择校的含义
        2.3.3 目前我国择校的几种形式
        2.3.4 社会各界对择校的态度
第三章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的危害及产生原因
    3.1 择校问题的危害
        3.1.1 从经济学视角下看“择校问题”的危害
        3.1.2 从社会学的视角下看“择校问题”的危害
        3.1.3 从政策学的视角下看“择校问题”的危害
    3.2 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的原因
        3.2.1 历史原因
        3.2.2 经济原因
        3.2.3 制度原因
        3.2.4 家长原因
第四章 解决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的相关对策
    4.1 政府
        4.1.1 完善招生入学政策,招生过程公开、透明,加强监督
        4.1.2 加快薄弱学校建设
        4.1.3 合理配置师资力量
    4.2 学校
        4.2.1 重点学校的职责
        4.2.2 薄弱学校的职责
        4.2.3 义务教育学校职责——每一位学生都应得到公平对待
    4.3 家长和学生
        4.3.1 家长
        4.3.2 学生自身
    4.4 社会
        4.4.1 发挥群众监督作用
        4.4.2 减少不良风气,净化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对高中择校的理性思考 ——以河南省洛阳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关于高中择校的研究
        1.2.2 国外关于择校的研究
        1.2.3 研究现状评析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研究核心概念界定
        1.4.1 高中择校
        1.4.2 非理性
    1.5 研究的理论基础
        1.5.1 教育法学理论
        1.5.2 教育经济学理论
2 高中择校的现状---以洛阳市为例
    2.1 高中择校的基本情况
        2.1.1 调查基本情况介绍
        2.1.2 洛阳地区高中择校情况介绍
    2.2 对学生的调查
        2.2.1 择校生的比例
        2.2.2 择校生的择校满意度
        2.2.3 择校生与非择校生的满意度对比
    2.3 对家长的调查
        2.3.1 家长对择校问题的关注
        2.3.2 家长对择校的态度
        2.3.3 家长对择校的认识
        2.3.4 家长的择校费承受能力
3 高中择校的非理性表现及其负面影响
    3.1 高中择校的非理性表现
        3.1.1 择校生比例大幅攀升
        3.1.2 择校费逐年增高
        3.1.3 重点学校人满为患
        3.1.4 对择校生的管理不统一
        3.1.5 择校生满意度不高
    3.2 高中择校非理性化的负面影响
        3.2.1 巨大的择校生比例使"三限"政策失真
        3.2.2 教育乱收费问题突出
        3.2.3 教育资源极不平衡,校际差距加大
        3.2.4 对教学造成冲击
        3.2.5 加剧社会分层
        3.2.6 择校生负面情绪大
4 影响高中择校非理性化的因素
    4.1 政府因素
        4.1.1 政府监管失控
        4.1.2 教育投入不足
    4.2 家庭因素
        4.2.1 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强烈
        4.2.2 追求教育私人收益率最大化
        4.2.3 从众心理
        4.2.4 面子观
    4.3 学校因素
        4.3.1 师资水平高
        4.3.2 教学设施齐全
        4.3.3 学习气氛好
        4.3.4 宣传力度大
    4.4 社会因素
        4.4.1 就业竞争激烈
        4.4.2 人口流动大
        4.4.3 高考制度单一
5 实现高中择校理性发展的对策
    5.1 调整相关政策,扩大招生名额
        5.1.1 继续完善"三限"政策,保障高中教育健康发展
        5.1.2 政府应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办大家满意的教育
        5.1.3 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增加选择的多样性
        5.1.4 扩大招生名额,保障大多数学生的受教育权
    5.2 建立统一的学校考核制度,统一择校费
        5.2.1 统一考核学校办学水平,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5.2.2 统一择校费用,加强对择校经费的监管力度
    5.3 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扶持,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5.3.1 加速对薄弱学校的改造,提高高中教育整体水平
        5.3.2 实施校长、教师"轮岗制",促使高中办学水平均衡发展
        5.3.3 实行学区化管理,实现资源共享.
    5.4 发行"教育券",满足弱势群体的择校需求
        5.4.1 引入"教育券",保障弱势群体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权利的实现
        5.4.2 发放"教育券",促进教育公平
    5.5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5.5.1 加强教师学历提高培训,提升整体素质
        5.5.2 建立健全教师培训网络,实现资源共享
        5.5.3 探索新的教师培训方法和手段,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结语
    (一) 对"高中择校"现象的反思
    (二) 本研究的创新点
    (三) 改进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一: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二:家长调查问卷
附录三:学校访谈表
作者简历

(10)基础教育阶段中美两国择校行为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基本概念界定
    三、研究意义与方法
    四、文献综述
第二章 中美两国择校行为的发展历程比较
    第一节 美国择校行为的发展历程
        一、美国择校行为的萌芽时期
        二、美国择校行为的形成时期
        三、美国择校行为的蓬勃发展时期
    第二节 我国择校行为的历史沿革
        一、我国择校行为的沉寂时期
        二、我国择校行为的活跃时期
        三、我国择校行为的大规模爆发时期
    第三节 中美两国择校历程的异同分析
        一、有无制度设计:中美择校历程的分野
        二、从普及到提高:中美择校的共同经历
第三章 中美两国择校行为的成因分析
    第一节 美国择校行为成因分析
        一、坚实的理论基础:新自由主义和教育市场化理论
        二、强大的政治推力:源自于政府和总统的一贯支持
        三、转型的经济背景:经济政策的转变呼唤教育改革
        四、多元的文化格局:自由选择权是不可剥夺的人权
        五、尴尬的教育处境:公共教育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第二节 我国择校行为成因分析
        一、重点学校制度:教育非均衡发展是历史原因
        二、就业压力过大:择校行为产生的现实驱动力
        三、心理期待过高:家长的传统观念是主观因素
        四、教育投入不足:优质教育资源的短缺是根源
        五、公共权利变迁:教育决策和行为主体的转变
    第三节 中美两国择校成因的异同分析
        一、教育质量还是资源:中美择校成因的差别
        二、为了孩子的发展:中美家长择校的共同动机
第四章 中美两国择校行为的政策应对
    第一节 美国择校行为的政策应对
        一、入学政策的转变:从限制择校到鼓励择校
        二、联邦政府择校政策——以《NCLB》法为例
        三、地方政府择校政策——以明尼苏达州为例
    第二节 我国择校行为的政策应对
        一、义务教育择校乱收费治理政策
        二、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的政策
    第三节 中美两国择校政策的异同分析
        一、国家还是个人:中美择校政策价值导向各异
        二、规范择校行为:中美择校政策取向殊途同归
第五章 启示与建议
    第一节 中美择校行为比较带来的启示
        一、"就近入学"合理性的质疑
        二、学校选择的积极意义
    第二节 发挥政府政策制定职能,优化我国学校选择机制
        一、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加强薄弱学校建设
        二、扩充教育资源供应渠道,大力发展民办教育
        三、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招生制度改革
        四、形成不同办学模式,推行教育券计划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乱收费”与“择校生”的成因及治理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化县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及对策研究[D]. 陈思晴. 湖南理工学院, 2020(02)
  • [2]高中生异地择校原因分析 ——以楚雄州D中学为例[D]. 李琼.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3]“小升初”择校:政策治理与家长行动[D]. 桂斯芳.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4)
  • [4]北京市小升初择校政策管制研究[D]. 黄伟东. 首都师范大学, 2014(11)
  • [5]山西省适龄儿童受教育机会权实现状况研究[D]. 马文慧. 山西师范大学, 2014(08)
  • [6]基于博弈论视角下的义务教育择校问题研究[D]. 赵雪.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7)
  • [7]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治理政策研究[D]. 轩颖. 辽宁师范大学, 2012(06)
  • [8]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研究[D]. 建晖. 河南师范大学, 2012(12)
  • [9]对高中择校的理性思考 ——以河南省洛阳市为例[D]. 张静. 杭州师范大学, 2011(05)
  • [10]基础教育阶段中美两国择校行为比较研究[D]. 乔元正. 湖南师范大学, 2010(10)

标签:;  ;  ;  ;  ;  

“乱收费”与“择校生”的成因及管理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