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蛇咬伤致中毒死亡6例临床分析

毒蛇咬伤致中毒死亡6例临床分析

一、毒蛇咬伤中毒死亡6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任婕,林起庆,袁梓萌[1](2021)在《抗蛇毒血清在临床中的应用概况》文中提出各国蛇伤救治专家普遍认为抗蛇毒血清是治疗毒蛇咬伤的首选解毒药物。本文综合国内外有关抗蛇毒血清的文章,系统阐述抗蛇毒血清的机制、国内外抗蛇毒血清使用概况及不良反应,以期为抗蛇毒血清的临床使用提供新思路。

陈俊[2](2021)在《717解毒合剂治疗蝮蛇咬伤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目的1.1观察717解毒合剂对蝮蛇咬伤患者的临床疗效,对蝮蛇伤患者血生化值如心肌酶谱(CK、CK-MB),肝功能指标(AST、ALT),肾功能指标(BUN、CREA),血常规(WBC、CRP),凝血功能(APTT、PT),炎症介质(TNF-α、IL-6、5-HT、Histamine)等值进行检测,探求717解毒合剂治疗蝮蛇咬伤的作用机制。1.2蛋白组学观察蝮蛇伤大鼠创面组织差异蛋白表达:收集各组大鼠腓肠肌创面组织,采用基于双向电泳(2-DE)-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蛋白质组学分析方法,对比分析正常大鼠与蝮蛇上大鼠创面蛋白差异表达情况。1.3动物实验观察蝮蛇毒对大鼠致毒效应以及717解毒合剂的治疗作用;屏障环境下,从脏器系数、生化指标、炎症因子水平等方面,观察蝮蛇毒对大鼠的致毒效应。并从NF-κB和MAPK信号通路研究717解毒合剂抗蝮蛇毒治疗蛇伤机制。2方法2.1临床观察:从2018年9月至2020年11月间在江西省中医院外一科住院部就诊的患者中择取150例符合临床试验条件的病患,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分配75例病患。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治疗基础上,每日另口服1剂717解毒合剂,分2次(早、晚饭后)温服。详细记录两组患者治疗7天内的病情表现、生化仪检测相关生化指标、ELISA检测TNF-α、IL-6、5-HT、Histamine数值,具体内容为:2.1.1临床疗效;2.1.2两组患者病情程度与临床疗效比较;2.1.3肿胀、疼痛、瘀斑消退时间及治愈时间;2.1.4治疗前后局部症状、全身体征积分及总积分;2.1.5治疗前、治疗后1天、治疗后3天、治疗后7天总积分;2.1.6治疗前后心肌酶谱、肝功能指标、肾功能指标检测2.1.7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因子表达水平。2.2动物实验2.2.1实验一:将16只SPF级SD大鼠随机、对半分成两组,雌雄各半,取蝮蛇毒皮下注射于大鼠左下肢制成蛇伤模型,2h后取2种疮面肌肉进行蛋白质分析,2D-DIGE双向电泳,MALDI-TOF-MS质谱分析,观察大鼠蛋白表达情况,采用软件Mascot distiller过滤基线峰、识别信号峰。应用Mascot软件搜索NCBI数据库,寻找匹配的相关蛋白质,同时查询其功能,来明确鉴定的差异蛋白质为何种蛋白质。2.2.2实验二:52只SPF级SD大鼠(雌雄各半)分为正常组和蝮蛇毒组,蝮蛇毒组再分为2h、4h、12h、24h、36h、72h共计六组,于大鼠左后肢注射蝮蛇毒造模,分别于2h、4h、12h、24h、36h、72h麻醉模型大鼠并取心、肝、脾、肺、肾组织及动脉血。观察:(1)大鼠注射蛇毒后一般反应;(2)生化仪检测血清CK、CK-MB、LDH、AST、ALT、GLDH、ALP、UREA、CREA、UA等数值;(3)观察脏器病理学改变。2.2.3实验三:72只SPF级SD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蛇毒血清组、低剂量药物组、中剂量药物组、高剂量药物组,共计6组。左下肢注射蝮蛇毒,2小时后给予治疗,蛇毒组尾静脉注射抗蛇毒血清0.6mL/只,717解毒合剂组按5、20、50mL/kg.d剂量灌胃,共灌6天。20只KM小鼠随机、对半分成2组,雌雄各半,按10mL/kg.d剂量灌胃,共灌3天。SD大鼠各组分别于注射蝮蛇毒后2h、治疗后72h、治疗第6天腹腔麻醉后腹主动脉取血、取肝脏组织。观察:2.2.3.1观察大鼠一般情况,蝮蛇毒小鼠腹膜情况,镜下大鼠肝脏组织结构;2.2.3.2 ELISA法检测三次取血所得血清中TNF-α、NF-κB含量,第6天所取血清中IL-2、IL-4、IL-6、TNF-α、NF-κB、CRP、INF-β因子表达水平;RT-PCR法检测IκBαmRNA、p38MAPK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iNOS、COX-2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织中NF-кB P50、NF-кB P65表达。3结果3.1临床研究3.1.1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41%、76.39%,两组患者在临床疗效方面差异显着(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3.1.2治疗组62例轻、中度患者,治愈17例、显效25例、有效16例、无效4例;11例重度患者,治愈5例、显效2例、有效1例、无效3例。对照组65例轻、中度患者,治愈8例、显效20例、有效22例、无效15例;7例重度患者,治愈4例、显效1例、无效2例。两组在轻、中度患者的临床疗效上差异不显着(P>0.05),在重度患者的临床疗效方面差异显着(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3.1.3治疗组患者平均肿胀、疼痛、瘀斑消退时间4.48±0.87天、4.95±0.57天、7.43±1.42天,平均住院时间4.98±1.17天;对照组患者平均肿胀、疼痛、瘀斑消退时间5.75±1.01天、6.50±0.86天、8.52±1.44天,平均住院时间6.46±1.45天。两组患者在肿胀、疼痛、瘀斑消退及疾病治愈时间方面差异显着(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3.1.4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局部症状积分、全身体征积分、总积分具体为1.48±0.87、1.94±1.15、2.44±1.44;对照组分别为2.46±0.86、2.95±1.15、4.20±1.30,组间差异显着(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3.1.5 717解毒合剂能有效治疗蝮蛇咬伤患者,治疗后两组患者积分均下降,第3天、第7天积分下降明显(P<0.01),比较有统计学意义;3.1.6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K、CK-MB、LDH、ALT、AST、BUN、Cr值比较差异显着(P<0.05),有统计学意义;3.1.7两组患者治疗后的WBC、CRP、APTT、PT、TNF-α、IL-6、5-HT、Histamine数值均下降,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3.2动物实验3.2.1实验一蝮蛇伤模型大鼠较正常大鼠蛋白表达升高斑点为160个,降低的斑点为141个,其中蝮蛇伤四个斑点鉴定蛋白主要含有Myosin-4,Alpha-1B-glycoprotein两种蛋白,初步验证了蛋白组学技术应用于蛇伤早期鉴别诊断标志物筛选的可行性。3.2.2实验二3.2.2.1创面2h后出现中毒现象,4h水肿明显,12h组织液渗出,36h出现自愈趋势,72h开始结痂;3.2.2.2在无菌环境中,蝮蛇毒大鼠脏器或增大或减小,36h后各脏器均有恢复趋势;3.2.2.3治疗后,各组TP、ALB值均降低,GLOB先减小后增大,ALT、AST、ALP、CK、LDH、UREA、CREA、UA值先升高后降低,各指标均有后期恢复趋势;3.2.2.4心肌细胞、肝细胞、肾脏组织4h出现较明显损伤、见炎性浸润,72h出现组织溶解、坏死现象。肺组织后期见轻微肺泡间增宽现象,少见炎细胞浸润。3.2.3实验三3.2.3.1血清组及717解毒合剂中、高剂量组大鼠皮毛光润,精神状态良好,饮食、活动均趋于正常,创面愈合程度高;模型组大鼠皮毛较松散,精神状况不佳,饮食、活动量较少,反应迟钝。造模4小时后小鼠腹部皮下见紫黑色弥漫性出血,72小时症状减轻,中药组减轻更明显。3.2.3.2正常大鼠肝小叶肝细胞排列整齐呈多角形,模型组肝小叶结构稍紊乱,肝细胞体积增大,胞浆染色淡、胞内空泡化,有明显炎细胞浸润,点状坏死灶,717解毒合剂能减轻肝细胞肿胀程度,以高剂量组效果最明显,肝索排列较为整齐,组织结构趋向正常。3.2.3.3蝮蛇伤大鼠血清中TNF-α、NF-κB、IL-2、IL-4、IL-6、CRP、INF-β表达升高;肝组织中COX-2、i NOS、p38MAPK、p-p38MAPK、STAT3、P-STAT3、IκBαmRNA,NF-κB,NF-κB P50蛋白表达升高,p38MAPK mRNA、IκBα蛋白表达下调,717解毒合剂能起到有效的逆向调节作用。4结论4.1 717解毒合剂能有效治疗蝮蛇咬伤患者,减少肿胀、疼痛、瘀斑消退及疾病治愈时间,降低局部症状、全身体征积分及总积分;4.2 CK、CK-MB、LDH、ALT、AST、BUN、Cr,TNF-α、NF-κB、IL-6、p38MAPK、p-p38MAPK、STAT3、P-STAT3、IκBαmRNA、NF-κB P50等可作为蝮蛇咬伤程度及疗效评价指标;4.3 717解毒合剂通过调控NF-ΚB与MAPK信号通路起到抗蝮蛇毒活性,对主要炎症因子具有抑制作用,在治疗后期更具有抗炎活性及免疫调节作用,也为临床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吴斐[3](2021)在《莲花解毒汤联合抗蝮蛇毒血清治疗蝮蛇咬伤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莲花解毒汤联合抗蝮蛇毒血清治疗蝮蛇咬伤患者的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0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莲花解毒汤,疗程为7天。在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三个时间点收集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指标(包括全身症状与体征、肿胀疼痛消退缓解时间、住院天数),并检测记录患者相关生化指标(包括ALT、AST、Cr、CK、CK-MB、LDH)以及血清PLA2的水平。结果:1.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96%)高于对照组(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在肿胀消退时间、疼痛缓解时间、住院天数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都具有一定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全身症状体征积分比较:治疗7天后,两组患者的积分结果较治疗前均有所减少,且治疗组积分下降更明显,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两组生化指标比较:治疗7天后,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ALT、AST)、肾功能指标(Cr)、心肌酶谱指标(CK、CK-MB、LDH)以及PLA2与未经治疗时比较均有下降,而且治疗组恢复的更快(P<0.05)。结论:1.莲花解毒汤联合抗蝮蛇毒血清等西药治疗蝮蛇咬伤,既能快速中和体内的游离蛇毒,还可以减轻蛇毒对肝肾、心肌细胞、组织细胞等的损害,能够有效提高蝮蛇咬伤患者的治愈率。2.莲花解毒汤联合抗蝮蛇毒血清能显着降低蝮蛇咬伤患者血清PLA2含量。3.本次研究证明,莲花解毒汤具有良好的疗效且无其他不良作用及副作用。

宋丽[4](2021)在《三种硫酸镁湿敷方法对眼镜蛇咬伤后消肿效果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通过三种不同硫酸镁湿敷方法对眼镜蛇咬伤患者进行分组治疗,观察各组的肢体消肿效果,得出较优的硫酸镁湿敷方法。方法:(1)收集2019年7月至2020年10月在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住院的眼镜蛇咬伤患者75例,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25人。(2)在常规系统的治疗基础上,A组采用硫酸镁浸湿1层敷料持续湿敷,B组采用硫酸镁浸湿8层敷料持续湿敷,C组采用硫酸镁浸湿16层敷料持续湿敷。(3)观察并详细记录在进行治疗前、治疗后第2天、治疗后第3天患者患肢的肿胀范围、肿胀程度。(4)运用SPSS2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对三组计量资料进行相应的分析。计量资料组间两两比较时,首先进行方差齐性检验,方差齐时使用SNK检验;方差不齐时则会采用Tamhane’s T2法检验,认为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则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同样认为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项课题研究纳入75例患者,对所得临床资料及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如下:(1)一般研究资料的比较:对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咬伤部位、就诊时间、病情分级进行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将三组患者治疗前肢体的肿胀范围、肿胀程度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3)肿胀范围:三组治疗前后肿胀范围改变情况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在三组治疗后的肢体肿胀范围相对于治疗前明显减少;三组于治疗后第2天、第3天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为硫酸镁浸湿1层敷料持续湿敷后肿胀范围改善最为明显。(4)肢体肿胀程度:三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后肿胀程度改变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为治疗后肢体肿胀程度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三组于治疗后第2天、第3天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为硫酸镁浸湿1层敷料持续湿敷后肿胀程度消退最为明显。(5)患者患肢肿胀程度与伤后就诊时间不存在相关关系,伤后到前往医院接受治疗的时间长短,对患肢肿胀程度无明显影响。(6)伤后就诊时间与病情分级存在正相关关系,伤后就诊时间越晚,病情分级越高,伤情越严重。(7)并发症:记录三组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三组之间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总住院天数及总住院费用:统计三组患者总住院天数及总住院费用,三组之间进行分析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被眼镜蛇咬伤后患者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肿胀,病情随就诊时间的延长而加重,被眼镜蛇咬伤后及时前往医疗机构进行救治尤为重要。(2)眼镜蛇咬伤后可通过测量健侧与患侧同一平面周径差值来评价肿胀程度,硫酸镁浸湿1层、8层、16层敷料持续湿敷都有一定的消肿效果,经湿敷后肿胀范围、肿胀程度均有改善。(3)眼镜蛇咬伤后给予硫酸镁浸湿1层敷料持续湿敷患肢的消肿效果更为突出。

李小兰[5](2020)在《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从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的维度出发,系统收集和整理侗族传统医学文献中提及病种,编制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探究其高发病种,并剖析高发病种危险因素,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得出能反映侗族患病具有民族特点和规律性的最终结论,有望提高侗族防病抗病能力,为相关部门制定综合防治措施和健康政策提供相应依据。方法1.文献研究法作为本文主要的数据收集方法,以网络文献挖掘和手动查阅相结合的方式尽可能全面收集和整理侗族传统医学文献,从中严格筛选与本研究相关度高的资料。2.统计和归纳法运用扎根理论将收集的文献资料按照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进行3级编码,最终找出能反映侗族患病具有民族特点和规律性的结论。3.比较分析法运用比较分析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比较分析,根据比较结果得出重要结论。结果1.侗族传统命名法具有本土性、古朴性、历史性等特征,侗医常按照11种疾病命名方法对传统病种进行分类。传统命名法病种以外的为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其含有部分中医学和部分西医学疾病病种。2.采用临床医学学科分类准则,将侗族传统命名法病种与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按照内科(400个、326个)、外科(199个、66个)、妇产科(91个、101个)、儿科(260个、34个)、皮肤性病科(92个、29个)、五官科(90个、73个)、男科(15个、6个)等七大类别进行分类。两种命名法相同的高发病种共5个,不同的高发病种共12个。因目前掌握资料有限,尚有167种传统病种无法准确分类。3.经分析得知,侗医两种命名法疾病谱具有差异性。侗族传统命名法排名前十的疾病谱是外伤、儿科、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妇科、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呼吸系统、五官科,主流医学命名法排名前十的疾病谱是外伤、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儿科、五官科、妇科、泌尿系统、皮肤科。由上可知,侗族传统命名法疾病谱中的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在主流医学命名法疾病谱中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运动系统、泌尿系统、皮肤科,其余七大疾病谱虽然相同,但其排序却大相径庭。结论1.从疾病命名方式可看出侗医两种疾病命名法具有不同的特点,特别是侗族传统命名法带有鲜明的侗族文化色彩,值得深入研究。深挖两种疾病命名法可知,其具有互相嵌入、相互补充等融合现象。传统命名法虽已形成自己的疾病分类方式,但疾病分类系统尚未形成统一标准。2.在侗医两大命名法病种中,外伤、心脑血管系统、妇科、消化系统中某些疾病始终都处于高频发病状态。疾病谱上升较为明显的有呼吸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下降较为明显的有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3.通过深入分析侗族疾病谱规律背后原因,得出影响侗族患病最主要的因素包括社会经济条件、侗族传统文化、社会环境、个人健康意识、自然环境等五大方面。这些因素可为后续研究者探究相关病种提供一定的思路。基于本文探究的疾病谱背后规律,从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医疗机构、科研人员、个人健康防控等方面出发,得出疾病谱的变化规律对贵州公共卫生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刘林华[6](2020)在《针刺放血联合中药外敷治疗竹叶青蛇咬伤疗效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针刺放血联合双黄蛇伤散外敷对竹叶青蛇咬伤所致凝血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1.纳入符合标准的竹叶青蛇咬伤患者106例,随机分为针药组与对照组,每组53例。2.对照组给予中西医结合常规治疗,针药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以针刺八风、八邪穴位放血及双黄蛇伤散外敷治疗。3.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第1d、第7d的肢体肿胀、疼痛评分,第1d、第7d凝血4项检验值,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国际标准化比率(INR)、纤维蛋白原(Fg),并进行住院天数比较。4.研究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分析统计,数据以(x ±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符合正态分布数据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数资料采取秩和检验。结果:1.因住院天数不满7d而脱落8例,最终针药组48例,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咬伤部位上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在第1d凝血4项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第7d针药组PT、APTT、TT、INR、Fg与对照组对比皆有显着性差异(P<0.01),针药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针药联合能更有效地缓解竹叶青蛇咬伤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情况。3.组内比较,两组患者第7d的PT、APTT、TT、INR、Fg与第1d对比皆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两组治疗皆有临床疗效;其中针药组PT、APTT、TT、INR较对照组相比下降的更明显,Fg上升的更高。4.在肿胀评分、疼痛评分比较上,两组患者第1d评分值对比皆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第7d针药组与对照组对比皆有显着差异(P<0.01),说明针药联合能更有效的改善患者肢体肿胀疼痛。5.在住院天数对比上,两组患者对比有显着性差异(P<0.01),针药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说明加用针药疗法可促进患者恢复。结论:针药联合能有效提高竹叶青蛇咬伤临床疗效,加用八邪、八风穴位针刺放血与双黄蛇伤散外敷有助于改善蛇伤患者的全身性凝血功能障碍状态,缓解疼痛肿胀等并发症,缩短病程,有一定临床推广价值。

石睿[7](2020)在《348例蛇咬伤流行病学研究及中医药干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48例毒蛇咬伤患者的流行病特征,从而为本地区的毒蛇咬伤特点、致病机制及毒蛇咬伤防治工作的开展等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为本院自拟蛇伤一号方的外用,自拟蛇伤解毒汤的内服在治疗毒蛇咬伤方面的相较于季德胜蛇药的优势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通过客观数据,将自拟蛇伤一号方和自拟蛇伤解毒汤申报成为院内制剂,进而在本地区进行推广提供理论基础与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2019年11月期间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收治的各类毒蛇咬伤患者合计348例,将入选患者的基线资料,包括毒蛇种类、发病年龄段、受伤月份、受伤后到医院就诊时间、受伤部位、所在地区等进行归纳和分析。同时收集同时期病例资料完整的毒蛇咬伤患者合计60例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1组治疗方案为常规西医治疗加季德胜蛇药口服治疗,对照2组治疗方案为常规西医治疗加自拟蛇伤一号方外敷,观察组为常规西医治疗方案加内服自拟蛇伤解毒汤,再用自拟蛇伤一号方外敷,对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全身和局部中医证候积分、肢体肿胀程度、凝血相关指标、心肌酶谱相关指标等进行分析比较,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1)泸州地区毒蛇咬伤患者合计296例,泸州周边地区毒蛇咬伤患者合计52例。7月、8月、9月,被毒蛇咬伤的患者例数在这一时期呈现出高峰状态;毒蛇咬伤患者中,中老年人占多数(41岁-50岁、51岁-60岁);大部分毒蛇咬伤患者在24小时以内,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咬伤人群的毒蛇,大部分是蝮蛇;咬伤部位主要是四肢,即下肢和上肢为主,躯干部和颜面部少见。(2)观察组显效率为95.00%,对照1组显效率为70.00%,对照2组显效率为75.00%,两两比较发现,观察组的显效率显着高于对照1组与对照2组(P值均<0.05;),而对照1组与对照2组的显效率无显着差异(P>0.05),这表明内服加外敷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毒蛇咬伤模式疗效确切。同时,三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通过对治疗前后的局部与全身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我们发现在治疗的0、3、6天,各组内的局部与全身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在经过治疗的3天后,经方差分析,三组患者间的局部与全身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观察组的局部与全身中医证候积分均显着低于对照1组与对照2组(P值均<0.05),但对照1组与对照2组的中医局部与全身证候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经过治疗的6天后,经方差分析,三组患者间的局部与全身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观察组的局部与全身中医证候积分均显着低于对照1组与对照2组(P值均<0.05),但对照1组与对照2组的局部与全身中医证候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经过治疗的6天后,各组内的TT、CK-MB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经方差分析,三组患者间的TT、CK-MB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观察组的的TT、CK-MB均显着优于对照1组与对照2组(P值均<0.05),但对照1组与对照2组的的TT、CK-MB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肢体肿胀的改善方面,在治疗的0、3、6天,各组内的肢体肿胀程度积分比较,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在经过治疗的3天后,经方差分析,三组患者间的肢体肿胀程度积分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观察组与对照2组的肢体肿胀程度积分均显着低于对照1组(P值均<0.05),但观察组与对照2组的肢体肿胀程度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经过治疗的6天后,经方差分析,三组患者间的肢体肿胀程度积分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观察组与对照2组的肢体肿胀程度积分均显着低于对照1组(P值均<0.05),但观察组与对照2组的肢体肿胀程度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的自拟方的疗效优于季德胜蛇药,而内服加外敷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毒蛇咬伤模式总体上优于单纯内服或外敷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毒蛇咬伤模式,值得推广研究。

王璠[8](2019)在《中华眼镜蛇咬伤中毒兔模型建立及其抗蛇毒血清作用时效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毒蛇咬伤中毒是一种全球性的常见公共卫生问题,与许多人的生命健康与人身安全息息相关。在中国,公认的具有剧毒的毒蛇有十种,俗称“中国十大毒蛇”,其中分布最广的毒蛇是中华眼镜蛇。中华眼镜咬伤中毒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软组织局部肿胀、坏死,严重者导致截肢,甚至死亡。使用抗眼镜蛇毒血清是治疗其咬伤中毒的首要选择,蛇咬伤中毒后及时有效地应用抗眼镜蛇毒血清能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和预后。目前尚缺少符合中华眼镜蛇咬伤中毒临床特点的动物模型。因此,通过改进建模技术和方法,建立新的中华眼镜蛇咬伤中毒动物模型,并应用该模型研究抗眼镜蛇毒血清作用的时效性,对探索中华眼镜蛇咬伤中毒新的、更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案,解决我国毒蛇咬伤中毒的现状有着积极的意义。目的:本研究旨在建立符合中华眼镜蛇咬伤中毒临床特点的兔模型以及应用该模型研究抗眼镜蛇毒血清作用的时效性。方法:使用不同剂量的中华眼镜蛇蛇毒溶液肌肉注射入新西兰大白兔右下肢,比较临床表现以及生存情况,筛选出建立模型的目标蛇毒注射量,再检测其实验室检查指标及病理检查结果,验证其与中华眼镜蛇咬伤中毒临床特点和表现相对一致的兔模型,确定标准化的建模方法。并在此模型的基础上,在注毒后的0分钟、3分钟、5分钟、10分钟;15分钟、30分钟、60分钟、90分钟及2小时、6小时、12小时、24小时分别对新西兰大白兔静脉注射抗眼镜蛇毒血清,比较临床表现、生存情况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变化,探究抗眼镜蛇毒血清作用的时效性。结果:1.原液的1/8倍(0.466 mg/kg)含量组的兔死亡率低于10%,且其坏死面积与1/7倍(0.533mg/kg)含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最终确定中华眼镜蛇咬伤中毒兔模型的目标剂量为以0.466 mg/kg的中华眼镜蛇蛇毒干粉和8.0 ul/kg H2O混合溶液。其血常规检查中,注毒后2小时出现明显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比容、血小板比容、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其血生化检查中,注毒后2小时,出现明显的注毒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注毒后24小时,出现明显的肌酸激酶同工酶M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局部部位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符合细胞坏死表现。2.中华眼镜蛇咬伤中毒后进行抗眼镜蛇毒血清静脉注射并不能改善实验动物的坏死情况。中华眼镜蛇咬伤中毒后2小时进行抗眼镜蛇毒血清注射,可出现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尿素、肌酐降低;中华眼镜蛇咬伤中毒后30分钟进行抗眼镜蛇毒血清注射,可出现明显的肌酸激酶同工酶MB、间接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酐浓度降低;中华眼镜蛇咬伤中毒后15分钟内进行抗眼镜蛇毒血清注射,可出现明显的肌酸激酶同工酶MB、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酐、尿素浓度降低;结论:1.以0.466 mg/kg的中华眼镜蛇蛇毒干粉和8.0 ul/kg H20混合溶液可成功构建符合中华眼镜蛇咬伤中毒临床特点的兔模型。2.中华眼镜蛇咬伤中毒后静脉注射抗眼镜蛇毒血清对局部坏死面积的改善不明显。3.中华眼镜蛇咬伤中毒后30分钟内进行抗眼镜蛇毒血清静脉注射有助于心肌、肝脏以及肾脏功能的改善。

李俊[9](2019)在《白唇竹叶青蛇与圆斑蝰蛇咬伤中毒的临床特征比较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对比分析白唇竹叶青蛇与圆斑蝰蛇咬伤中毒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两者在诊治上的异同,为临床优化此两类血液毒类毒蛇咬伤的救治提供帮助。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我院收治的白唇竹叶青蛇咬伤中毒(A组=26例)和圆斑蝰蛇咬伤中毒(B组=16例)患者的完整资料,比较两组蛇伤患者的咬伤情况、就诊时间、伤情分级、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治疗方法、住院时间以及预后等临床特征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两组在性别构成、年龄、职业、咬伤时间、咬伤季节、咬伤部位构成的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临床特征:与A组比较,B组患者的就诊时间更早、中重型患者比例更高以及Ⅱ度肿痛、皮下淤血瘀斑、血尿、休克、AKI和MODS的发生率更高,且住院时间更长、预后更差(均P<0.05);3、实验室指标:与A组比较,B组的APTT和PT延长、FDP和D-D上升的高峰出现时间较早(均P<0.05);B组患者咬伤后第1、2天FIB下降更明显(均P<0.05);在B组内,与VT≤12h亚组相比,12h<VT≤24h亚组患者的FIB水平下降更显着(P<0.05);B组患者咬伤后第1天和第2天的ALT、AST、Cr和BUN水平上升更明显(均P<0.05);4、B组内亚组分析:相较于非冷沉淀组,咬伤后第4/5天冷沉淀组的FIB上升更明显(P<0.05)。结论:1、圆斑蝰蛇咬伤中毒病情更重,预后更差,早期动态监测其出、凝血相关指标,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评估与干预治疗;2、医务人员应充分认识到圆斑蝰蛇咬伤中毒所致的DIC发病特点,早期积极治疗,防止病情向不可逆转方向发展;3、早期检测FIB有助于圆斑蝰蛇咬伤与白唇竹叶青蛇咬伤中毒的鉴别;4、在缺乏单价抗蝰蛇毒血清的情况下,应用冷沉淀有利于改善圆斑蝰蛇咬伤中毒所致的低纤维蛋白原状态。

蒋华晓[10](2019)在《非抗蛇毒血清综合治疗眼镜蛇咬伤患者疗效回顾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非抗蛇毒血清综合治疗眼镜蛇咬伤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选取湖南省衡阳市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急诊科住院2006年1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眼镜蛇咬伤患者。选取病例资料完整,按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收治的眼镜蛇咬伤患者共120例,并按是否使用抗蛇毒血清分成两大组:非抗蛇毒血清综合治疗组(简称非血清组)和抗蛇毒血清综合治疗组(简称血清组)。我科眼镜蛇咬伤除使用抗蛇毒血清治疗外,余综合治疗包括拔罐、清创引流、硫酸镁湿敷、季德胜蛇药片、异丙嗪、甘露醇、呋塞米、还原性谷胱甘肽、血塞通等治疗。在上述两大组再细分:按院前患者是否绑扎分为非绑扎组及绑扎组;按是否切开患肢分组,分为非切开组与切开组;按眼镜蛇咬伤后就诊时间分组,分为A组(<8h)、B组(8h-24h);按不同中毒严重程度评分(PSS)标准分组分为轻度组(1分)、中度组(2分)、重度组(3分)。统计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及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天CK、CKMB、Cr值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非血清组的年龄、性别、就诊时间A组和B组、非绑扎组和绑扎组、非切开组和切开组、住院天数与血清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轻度及中度组非抗蛇毒血清综合治疗后第3天CK、CKMB及Cr较血清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重度组非抗蛇毒血清综合治疗后CK较血清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KMB含量较血清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0.05);且Cr亦较血清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0.05)。4、轻度、中度、重度组眼镜蛇咬伤患者非血清组治疗需植皮数结果与血清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轻度、中度、重度组眼镜蛇咬伤患者非血清组治疗住院天数与血清组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轻、中度眼镜蛇伤患者非血清综合治疗与血清综合治疗相比疗效无明显差异,在缺乏抗蛇毒血清的状况下,可用非血清综合治疗替代;2、重度眼镜蛇伤患者使用非血清综合治疗在减少局部肌肉坏死及肾损伤程度上不如抗蛇毒血清综合治疗。

二、毒蛇咬伤中毒死亡6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毒蛇咬伤中毒死亡6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抗蛇毒血清在临床中的应用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毒蛇咬伤的治疗总结
2 抗蛇毒血清的简介
3 抗蛇毒血清的机制
4 抗蛇毒血清的临床应用
    4.1 抗蛇毒血清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4.1.1 适应证
        4.1.2 禁忌证
    4.2 抗蛇毒血清的使用方法
        4.2.1 抗蛇毒血清的注射时间
        4.2.2 抗蛇毒血清的注射方式
        4.2.3 抗蛇毒血清的选择及应用
        4.2.3.1 判断咬伤患者的毒蛇类型
        4.2.3.2 判断是否需要使用抗蛇毒血清
        4.2.3.3 抗蛇毒血清使用剂量
    4.3 抗蛇毒血清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方法
5 总结

(2)717解毒合剂治疗蝮蛇咬伤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英文缩写词注释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717 解毒合剂治疗蝮蛇咬伤的临床研究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1 病例纳入
        2 研究方法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1 一般资料分析
        2 试验结果分析
    第三节 讨论
        1 中医学对蝮蛇咬伤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蝮蛇咬伤的认识
        3 717 解毒合剂治疗蝮蛇咬伤的机制探讨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蝮蛇伤大鼠创面组织差异蛋白组学初步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实验小结
    第二节 屏障环境下蝮蛇毒对动物致毒作用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实验小结
    第三节 717 解毒合剂抗蝮蛇毒作用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实验小结
第三章 不足与展望
    1 结论
    2 创新
    3 不足与展望
附录一:试验相关表格 717解毒合剂治疗蝮蛇咬伤临床试验病例观察表
附录二:综述 蛇毒的中毒机制与植物药干预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3)莲花解毒汤联合抗蝮蛇毒血清治疗蝮蛇咬伤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历史回顾
    1 中医学与毒蛇咬伤
        1.1 中医学关于毒蛇的记载
        1.2 毒蛇咬伤的中医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2 西医学与毒蛇咬伤
    3 毒蛇咬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3.1 全身治疗
        3.2 局部治疗
        3.3 其他治疗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分组
    1.3 毒蛇咬伤的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和脱落病例标准
    1.7 治疗期间注意事项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案
    2.2 观察指标
    2.3 疗效评价标准
    2.4 不良反应处理与评估
    2.5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分析
    3.2 疗效指标评价
    3.3 生化指标评价
    3.4 安全性观察
讨论
    1 蝮蛇的流行病学分析
    2 理论依据
    3 方药分析
        3.1 莲花解毒汤方药组成
        3.2 莲花解毒汤方药分析
        3.3 莲花解毒汤的组方分析
    4 关于抗蛇毒血清
        4.1 抗蛇毒血清的研究历史
        4.2 抗蛇毒血清的组成及种类特点
        4.3 抗蛇毒血清的治疗原理
        4.4 抗蛇毒血清的不足之处
    5 关于蛇毒PLA_2
        5.1 PLA_2的一般性质
        5.2 蛇毒PLA_2的分类及药理活性
        5.3 蛇毒PLA_2的应用
    6 莲花解毒汤联合抗蛇毒血清治疗蝮蛇咬伤的疗效分析
        6.1 临床疗效分析
        6.2 实验室指标分析
    7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4)三种硫酸镁湿敷方法对眼镜蛇咬伤后消肿效果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3 技术路线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统计
    2.2 肿胀程度比较
    2.3 肿胀范围比较
    2.4 患者肢体肿胀程度及病情分级与就诊时间相关性分析
    2.5 并发症统计
    2.6 总住院天数及总住院费用统计
3 讨论
    3.1 流行病学分析
    3.2 眼镜蛇咬伤机制特点
    3.3 肿胀情况分析
    3.4 硫酸镁湿敷效果
    3.5 并发症与防治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眼镜蛇咬伤致肢体肿胀的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5)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标及思路
    四、研究对象及方法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侗族传统医学文献概述
    第一节 专着类
    第二节 学术论文类
    第三节 散见于各种文献中的病种概述
第二章 侗族传统医学病种分类研究
    第一节 传统命名法病种
        一、传统命名法病种命名理据
        二、传统命名法病种汇总
        三、传统命名法病种分类方法
        四、传统命名法病种分类
    第二节 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
        一、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的搜集整理方向
        二、主流医学命名法的病种汇总
        三、主流医学命名法的病种分类
    第三节 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与传统命名法病种的比较
        一、命名文化背景的不同
        二、命名思维方式的不同
        三、相同的疾病命名内涵
        四、相同的疾病命名特点
    第四节 特殊病种
第三章 侗族传统医学之疾病谱研究
    第一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思路与方法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思路
        二、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方法
    第二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写说明
        二、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
    第三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的分析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呈现的规律
        二、侗族传统医学高发病种分析
        三、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规律的宏观病因学分析
        四、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的利用挖掘
第四章 侗族传统高发病种研究
    第一节 蛇叹肿毒
        一、蛇叹肿毒概述
        二、蛇叹肿毒的治疗方法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蛇咬伤的比较
        四、蛇叹肿毒危险因素
    第二节 小儿疳积
        一、小儿疳积概述
        二、小儿疳积的治疗方法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小儿疳积的比较
        四、小儿疳积现状
        五、小儿疳积危险因素
    第三节 肚腹痛
        一、肚腹痛概述
        二、肚腹痛的治疗方法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肚腹痛的比较
        四、肚腹痛治疗研究现状
        五、肚腹痛危险因素
    第四节 心头痛
        一、心头痛概述
        二、心头痛治疗方法
        三、侗医和土家医治疗心头痛的比较
        四、心头痛治疗研究现状
        五、心头痛危险因素
    第五节 月家红崩山
        一、月家红崩山概述
        二、月家红崩山治疗方法
        三、侗医和土家医治疗月家红崩山的比较
        四、月家红崩山治疗现状
        五、月家红崩山危险因素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主要创新点
    三、研究不足
    四、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针刺放血联合中药外敷治疗竹叶青蛇咬伤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竹叶青蛇咬伤的中医研究
        一、毒蛇咬伤历史沿革
        二、竹叶青蛇咬伤的辨证论治
        三、应用针药联合疗法可行性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竹叶青蛇咬伤的认识
        一、竹叶青蛇咬伤概述
        二、竹叶青蛇咬伤的救治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步骤
    第一节 临床资料
        一、临床研究设计
        二、各种标准制定
    第二节 临床研究方案
        一、病例分组
        二、治疗方法
        三、观察评价指标
        四、统计学分析
    第三节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一、一般资料分析
        二、观察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第一节 临床疗效分析
        一、一般资料分析
        二、凝血4项检验值分析
        三、肿胀、疼痛评分分析
        四、住院时间分析
    第二节 针刺八风八邪穴放血与双黄蛇伤散外敷探讨
        一、针刺八风八邪穴作用机制
        二、放血疗法的理论渊源
        三、双黄蛇伤散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火毒证毒蛇咬伤的进展研究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7)348例蛇咬伤流行病学研究及中医药干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348例蛇咬伤流行病学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总结
第二部分 60例毒蛇咬伤患者中医药干预的临床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毒蛇咬伤的中医药治疗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1 症状与体征积分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8)中华眼镜蛇咬伤中毒兔模型建立及其抗蛇毒血清作用时效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中华眼镜蛇咬伤中毒兔模型的建立
    1.1 实验材料
    1.2 观察指标
    1.3 观察终点
    1.4 造模成功标准
    1.5 实验方法
    1.6 实验结果
    1.7 小结
第二部分 抗眼镜蛇毒血清作用的时效性研究
    2.1 实验材料
    2.2 观察指标
    2.3 观察终点
    2.4 实验方法
    2.5 实验结果
    2.6 小结
全文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华眼镜蛇咬伤中毒治疗的研究概况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白唇竹叶青蛇与圆斑蝰蛇咬伤中毒的临床特征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与分组
    1.2 病例选择和处置标准
    1.3 实验室分析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比较
    2.2 临床特征比较
    2.3 实验室指标比较
3 讨论
    3.1 流行病学特点分析
    3.2 临床表现分析
    3.3 实验室指标与致病机制
    3.4 蛇毒致消耗性凝血病与DIC
    3.5 圆斑蝰蛇咬伤应用冷沉淀治疗的疗效分析
    3.6 研究局限性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圆斑蝰蛇蛇毒成分及其毒理作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10)非抗蛇毒血清综合治疗眼镜蛇咬伤患者疗效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资料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分组方法
    2 研究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生化指标
        2.3 PSS评分标准
    3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综述
    参考文献
研究生学习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致谢

四、毒蛇咬伤中毒死亡6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抗蛇毒血清在临床中的应用概况[J]. 任婕,林起庆,袁梓萌. 蛇志, 2021(03)
  • [2]717解毒合剂治疗蝮蛇咬伤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 陈俊.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莲花解毒汤联合抗蝮蛇毒血清治疗蝮蛇咬伤临床研究[D]. 吴斐.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三种硫酸镁湿敷方法对眼镜蛇咬伤后消肿效果的比较研究[D]. 宋丽.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1(01)
  • [5]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D]. 李小兰. 遵义医科大学, 2020(01)
  • [6]针刺放血联合中药外敷治疗竹叶青蛇咬伤疗效研究[D]. 刘林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7]348例蛇咬伤流行病学研究及中医药干预疗效分析[D]. 石睿. 西南医科大学, 2020(11)
  • [8]中华眼镜蛇咬伤中毒兔模型建立及其抗蛇毒血清作用时效性的研究[D]. 王璠.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8)
  • [9]白唇竹叶青蛇与圆斑蝰蛇咬伤中毒的临床特征比较分析[D]. 李俊.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8)
  • [10]非抗蛇毒血清综合治疗眼镜蛇咬伤患者疗效回顾性分析[D]. 蒋华晓. 南华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毒蛇咬伤致中毒死亡6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