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肠易激综合征诊断标准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毛慧敏[1](2021)在《肝脾同调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为了研究导师自拟的肝脾同调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通过对68例肝郁脾虚证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症状观察,客观地评价了该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对本方的临床进一步应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方法:本课题选取来自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消化科门诊的68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编号,其中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为34例;治疗组采用基础治疗+肝脾同调方治疗,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口服治疗,两组疗程均为四周;主要疗效观察:(1)腹痛的改善情况,排便次数,及大便性状的改善情况;(2)中医证候的改善情况(证候评分);安全指标:生命体征、三大常规、肝肾功能检测和心电图以及不良反应评价药物的安全性。(3)焦虑、抑郁症状改善情况。安全指标:生命体征、三大常规、肝肾功能检测和心电图以及不良反应评价药物的安全性。结果:本课题共纳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68例,其中4例患者因不能按照要求定期复查导致脱落,3例患者在治疗期间服用了其他药物被剔除,纳入疗效分析病例共61例,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31例。(1)疾病疗效的比较:(1)综合疗效: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6.7%,高于对照组的58.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27)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腹痛、大便次数、大便性状、粘液便、排便不尽感等症状无显着差异(P值均>0.05);治疗后,组内比较时,两组的以上症状均有所改善(P<0.01)。两组比较,治疗组在改善腹痛、大便次数、大便性状、排便不尽感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在改善粘液便上疗效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2)中医证候疗效比较:(1)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4.19%,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27)0.05)。(2)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证候总积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29)0.05)。治疗后两组的证候总积分均有显着减少(P(27)0.01)。两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总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27)0.01)。(3)单项中医症状疗效的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腹痛即泻,泻后痛减、急躁易怒、两胁胀满、纳呆、身倦乏力症状无显着差异(P值均(29)0.05);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患者的以上症状均有改善(P(27)0.01)。两组比较,治疗组在腹痛即泻,泻后痛减症状、纳呆症状、身倦乏力症状方面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27)0.05)。而在急躁易怒症状和两胁胀满症状方面,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27)0.01)。(4)改善焦虑、抑郁症状方面:治疗前两组患者的HAMA、HAMD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29)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AMA、HAMD评分与治疗前比均有降低(P(27)0.01)。两组比较,治疗后治疗组的HAMA、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P值小于0.01,有显着性差异。(5)安全性评价:在本课题研究治疗期间,两组的患者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表明两组药品安全可靠。结论:肝脾同调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疗效显着,可以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且可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在治疗期间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药物安全可靠,治疗后随访复发率低,可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和应用。
邓慧[2](2021)在《宁肠Ⅱ号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气陷湿阻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通过导师自拟宁肠Ⅱ号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气陷湿阻证患者,评价该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制成院内中药制剂提供数据支持。方法:依照诊断标准,收集70名就诊于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IBS-D脾虚气陷湿阻证患者,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治疗组(宁肠Ⅱ号方35例)和对照组(补中益气丸35例)。以4周作为1个疗程,各组病人采取每周复诊,疗程结束后记录变化。将所得数据进行整理与录入。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根据不同资料采用相应统计方法得出研究结果。结果:(1)疗程结束后,治疗组和对照组中医证候有效率分别为94.29%、71.43%,主要症状疗效有效率分别为91.43%和74.28%;以上有效率均用卡方分析疗效有效性,P<0.05;治疗后疗效均进行秩和检验,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后两组病人中医证候总积分、主要症状总积分进行组内比较,P<0.01,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病人中医证候总积分、主要症状总积分差值进行组间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3)中医单项症状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对对治疗后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在改善泄泻、腹部疼痛、肠鸣、脘腹痞满、食欲不振五组方面,P<0.01,说明存在显着差异;在改善劳累发作症状方面上,秩和检验结果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倦怠乏力、神疲懒言、嗳气、脱肛四项单项症状方面,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主要症状积分方面:采用两相关样本秩和检验对组内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治疗后两组病人主要症状积分差值进行组间的比较,经过秩和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血尿便三大常规、肝功、肾功化验及心电图等安全性检测,所有记录指标均未提示出现异常变化,且于治疗过程中未出现药物过敏及其他不适症状。可见宁肠Ⅱ号方治疗本病安全可靠。结论:宁肠Ⅱ号方在中医单项症状及主要症状方面均有获得较好治疗效果,尤其在改善泄泻、腹部疼痛、肠鸣、脘腹痞满、食欲不振疗效方面远优于补中益气丸,而在改善倦怠乏力、神疲懒言、嗳气、脱肛四项单项症状方面不存在明显差异。宁肠Ⅱ号方治疗本病的有效率比补中益气丸更高。综以上研究结果,宁肠Ⅱ号方治疗本病证临床疗效显着,且安全系数高,值得临床医生推广应用。
冯书彦[3](2021)在《健脾渗湿方加减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盛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健脾渗湿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盛证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复发率。方法:收集自2019.06至2020.11来李天望主任门诊就诊,符合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生证诊断标准的病人共70例,按照随机数字分配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治疗组给予李师自拟健脾渗湿方治疗,组方:党参10g、茯苓10g、炒白术15g、薏苡仁20g、砂仁6g、陈皮10g、木香10g、乌梅肉15g、诃子10g、石榴皮15g、芡实10g、山药15g、神曲15g、苍术10g、鸡内金10g、炙甘草6g,每日300ml药液,平分2次温服,于上午9点与下午3点各一次。对照组给予复方嗜酸乳杆菌片2#tid、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3#tid、马来酸曲美布汀分散片2#tid、健胃消食口服液1支bid口服联合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个月,治疗前均行肠镜检查,治疗前后分别填写中医症状评分量表、IBS生活质量评分表(IBS-QOL)、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HDMA),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生化检查指标,对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总积分、单项症状积分、IBS-QOL、HAMA、HDMA进行统计学分析及比较,评价两组治疗方案疗效、中医症状改善情况、安全性、复发率是否有差异。结果:1.本研究一共纳入70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盛证患者,最终完成69例,治疗组34例,对照组35例。治疗组脱失1例,脱失率1.43%;2.入组前比较:两组治疗前年龄、性别、病程等基本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基本情况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前中医症状总积分、IBS生活质量评分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症状严重程度具有可比性;3.总体疗效比较:疗程结束后治疗组临床痊愈13例,显效8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91.20%,对照组临床痊愈5例,显效7例,有效16例,总有效率80.00%,两组临床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药物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药物;4.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治疗前后两组中医症状总积分组内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提示两组药物对本病均具有良好疗效;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总积分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药物治疗本病的效果优于对照组药物;5.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组间积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药物在改善本病的中医症状上优于对照组药物;6.IBS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治疗前后治疗组QOL量表组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QOL量表组内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药物在改善本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上具有一定作用而对照组药物在此方面无明显作用。治疗后两组QOL量表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药物在改善本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上优于对照组药物;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比较:治疗前后治疗组两量表组内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两量表组内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药物在改善本病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上具有一定作用而对照组药物在此方面无明显作用;治疗后两组两量表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药物在改善本病患者的精神、心理症状上优于对照组药物;8.安全性比较:两组受试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治疗前后两组常规生化检验结果均未见明显异常,提示两组药物均具备良好的安全性;9.复发率比较:治疗结束后4周后进行随访,治疗组有2位复发,复发率为5.88%,对照组有8位复发,复发率为2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药物在远期疗效上优于对照组药物。结论:健脾渗湿汤可以有效改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盛证的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临床疗效及远期疗效优于复方嗜酸乳杆菌片、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马来酸曲美布汀分散片、健胃消食口服液口服联合治疗,且具备良好的安全性。
冯博[4](2021)在《应用李氏止泻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李玉贤老师经验方(李氏止泻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主要疗效、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治疗前后血清5羟色胺(5-hydroxy tryptamine,5-HT)浓度水平及生活质量积分,进一步评估李玉贤老师经验方临床应用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上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索中医药疗法在IBS-D治疗上的广泛前景。方法:本文主要利用的临床试验研究方法是随机开放1:1平行对照,将所纳入试验的对象通过拆信封法随机分为中药试验组和西药对照组,试验组采用李玉贤老师经验方(李氏止泻方),对照组给予匹维溴铵片及蒙脱石散,治疗4周观察相关指标。结果:符合标准病例共84例,其中试验组有4例,治疗2周临床症状缓解后未继续治疗,故选择剔除。在对照组中有3例患者于服药期间临床症状无改善,拒绝继续服用该药物治疗,故选择剔除。研究结果如下:1).试验组40例,对照组37例,治疗后两组的症候总积分比较差异显着(p<0.05);2).在腹泻、腰膝酸软、情绪欠佳、形寒肢冷、排便不尽、食冷易泻、大便中夹杂食物残渣等症上,使用李氏止泻方治疗后两组积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积分疗效比较上,试验组总有效率大于对照组总有效率;4).治疗前后试验及对照组内患者的血清5-HT浓度指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的血清5-HT浓度指数,对照组与试验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后两组生活质量评价积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经停药1月后,对照组复发率(33%)明显高于试验组的复发率(5%)。结论:应用李玉贤老师经验方(李氏止泻方)治疗IBS-D患者可有效改善及控制病情,且较传统西药治疗方法对比疗效更加优越,甚则在远期控制改善症状中更为突出,治疗方案简单有效,安全性较好,没有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行及应用。
常靖升[5](2020)在《温通止泻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通过比较温通止泻汤与四神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脾肾阳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旨在评价温通止泻汤治疗本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便于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方法:收集符合IBS-D(脾肾阳虚证)纳入标准的患者98例,按完全随机化分组方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用温通止泻汤治疗,对照组用四神丸治疗,疗程4周。分别记录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肠易激综合征症状严重性积分(IBS-SSS)、各单项症状积分、肠易激综合征生存质量积分(IBS-QOL),对治疗前后进行疗效性评价,随访停药4周后的复发情况,并在治疗过程中每周进行一次安全性评价。结果:(1)此次试验共纳入98例患者,试验组脱落6例,对照组脱落4例,实际临床观察88例。(2)基线比较: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疗前病情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温通止泻汤组总有效率90.70%,四神丸组总有效率7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温通止泻汤组中医证候疗效明显优于四神丸组。(4)中医证候总积分疗效评价:治疗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温通止泻汤在改善中医证候总积分方面疗效明显。(5)IBS-SSS疗效评价:治疗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温通止泻汤可以明显降低患者IBS-SSS积分。(6)IBS-QOL疗效评价:治疗前,8个维度,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在烦躁不安、冲突行为、身体角色、健康忧虑、社会反应、家庭关系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温通止泻汤组能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饮食限制、异性概念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单项症状疗效评价:两组单项症状疗效如腹冷痛、腹胀、大便次数多、便质稀溏、晨起腹痛欲泻,泻后痛减、形寒肢冷、腰膝酸软、不思饮食、倦怠乏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温通止泻汤组优于四神丸组;肠鸣矢气症状疗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疗后4周复发率比较:温通止泻汤组复发率是14.71%,四神丸组复发率是39.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安全性评价:两组安全性指标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温通止泻汤和四神丸均能有效改善IBS-D(脾肾阳虚证)患者症状,且温通止泻汤组总体疗效优于四神丸组,可以明显缓解患者腹冷痛、腹胀、大便次数多、便质稀溏、晨起腹痛欲泻,泻后痛减、形寒肢冷、腰膝酸软、不思饮食、倦怠乏力等症状,但在缓解肠鸣矢气症状上未见明显差异;还能有效降低IBS-SSS积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复发率小,并且安全性高,也没有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故可以在临床上指导治疗。
吴师贤[6](2020)在《温肠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基于罗马Ⅳ标准评价温肠方治疗IBS-D脾肾阳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索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治疗方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5例,观察组予自拟“温肠方”煎服治疗,对照组予匹维溴铵联合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口服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主要终点指标:通过腹痛数字等级量表及布里斯托粪便性状量表对两组治疗2、4周后腹痛腹泻应答率进行评估;次要终点指标:应用IBS-SSS量表及中医证候疗效评分表等对治疗前后的总体疗效及中医证候疗效进行评价。观察治疗前后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粪便检查及隐血等安全性指标,记录不良事件,评价温肠方治疗IBS-D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本研究纳入90例患者,共82例完成了临床观察并纳入统计,观察组脱落4例,对照组脱落4例,总脱落率为8.89%。2.腹痛腹泻应答率:治疗结束时,观察组有34名患者(82.93%)获得腹泻应答、34名患者(82.93%)满足腹痛强度应答,对照组有26名患者(63.41%)获得腹泻应答、25名患者(60.98%)满足腹痛强度应答,观察组腹痛/腹泻应答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4周后满足任一主要终点指标的比例高于治疗2周时(P<0.05);同时,接受温肠方治疗的患者治疗4周腹痛/腹泻的改善幅度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3.总体疗效:应用IBS-SSS量表评估两组患者总体症状改善程度,观察组治疗4周后总有效率为82.94%,对照组总有效率63.4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医证候改善方面,观察组总有效率90.24%,明显优于对照组60.98%(P<0.01)。4.两组治疗前后WBC、NE%、HBC、PLT、TBIL、ALT、AST、ALP、BUN、Cr等安全性指标未见异常,相较后无统计学意义,且两组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粪便常规检查(除便形外)、大便隐血试验均未见异常,心电图未出现具有临床意义的改变。结论温肠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肾阳虚证疗效显着,可有效缓解腹痛腹泻等症状,改善脾肾阳虚证候,缓解患者整体病情,安全性良好。
申中美[7](2020)在《参苓白术散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系统评价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通过Meta分析,系统评价目前已发表的参苓白术散干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随机对照试验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为临床研究提供循证学依据;2.通过观察分析肠道菌群-上皮细胞的相互作用,初步探讨参苓白术散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可能的作用机制,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药研究与提升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防治水平提供新的思路及方法。方法:1.Meta分析:通过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万方数据学术论文总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PubMed共4个数据中有关参苓白术散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全部文献,对经研究设定的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后选择的文献,参照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进行文献质量评价,使用统计软件Revman 5.3进行数据的统计、Meta分析,以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结局指标,同时观察不良反应情况。2.动物实验:将70只实验用SPF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参苓白术散低、中、高剂量组,谷氨酰胺组和培菲康组,每组各10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以含生药1g/ml的生大黄水煎剂按20ml/kg剂量灌胃,持续时间为8天,频率为每日1次,制备IBS-D模型。密切观察并每日记录各组大鼠的腹泻情况以及活动、体重变化等情况。造模成功后,除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外,各组分别灌胃相应受试药物,两周后进行盲肠内容物、肠道组织取材。观察实验动物的肠道组织病理学,检测大鼠盲肠内容物中肠球菌、肠杆菌、乳杆菌、双歧杆菌的数量,测定肠道组织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Claudin)的mRNA和蛋白水平,测定黏蛋白2(MUC2)、肠碱性磷酸酶(IAP)、核因子κB(NF-κB)、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的表达水平,最后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1.Meta分析:4个数据库共检索出相关文献372篇,通过筛选,最终纳入14项随机对照试验,均为国内期刊论文且均在中国境内进行。纳入病例共计1147例,治疗组为582例,对照组为565例,有3项试验共脱落14例患者,对最终纳入的1133例病例(包括治疗组574例以及对照组559例)进行文献质量评价以及数据分析。依据试验措施的不同,将纳入的14项试验分为两组,分析结果证实参苓白术散组以及参苓白术散联合西药组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方面均优于单独西药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Meta分析结果说明参苓白术散能够显着提高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总有效率,且未出现与中药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2.动物实验:①在肠道菌群方面,与空白对照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盲肠内容物中肠球菌、肠杆菌的数量明显上升(P<0.01),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数量有所下降,出现肠道菌群失调症状。与模型组大鼠相比,培菲康和参苓白术散中、高剂量组大鼠盲肠内容物中肠球菌、肠杆菌的数量明显下降(P<0.05),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数量恢复至正常水平,参苓白术散低剂量组有部分改善作用,但未达统计学显着差异。②在肠道组织病理学方面,正常组大鼠肠腔绒毛长度均匀,排列紧密,杯状细胞数量正常。模型组大鼠可见绒毛缩短,杯状细胞减少。谷氨酰胺、培菲康和参苓白术散各剂量组对于模型大鼠肠道组织绒毛损伤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③在肠道组织紧密连接蛋白分子(ZO-1、Occludin和Claudin)的mRNA和蛋白水平方面,谷氨酰胺颗粒、培菲康胶囊和参苓白术散高剂量组可明显上调ZO-1和Occludin的mRNA表达量,对于Claudin的mRNA表达量也有上调趋势。参苓白术散中、低剂量组对于ZO-1、Occludin和Claudin的mRNA表达量变化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与模型组相比,谷氨酰胺颗粒、培菲康胶囊和参苓白术散高、中剂量组可明显上调ZO-1和Occludin的蛋白表达量,对于Claudin的蛋白表达量也有上调趋势。参苓白术散低剂量组对于ZO-1、Occludin和Claudin的蛋白表达量变化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④在结肠屏障调节相关分子(MUC2、IAP)的mRNA表达水平方面,培菲康和参苓白术散中、高剂量组对于模型组大鼠MUC2的mRNA表达具有显着的改善作用,谷氨酰胺组MUC2的mRNA表达也有显着上调。各受试药物组对于IAP的mRNA表达均未见显着影响。⑤在肠道炎症信号分子(NF-κB、p38MAPK)的表达水平方面,各受试药物组对于模型大鼠结肠组织中NF-κB和p38MAPK的mRNA表达均未见显着影响。结论:1.Meta分析显示参苓白术散单用或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切实有效,未发生明确与中药相关的不良反应,参苓白术散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应用。2.动物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参苓白术散、培菲康、谷氨酰胺可以调节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肠道菌群多样性,改善肠道组织病理学,调控其紧密连接蛋白分子、结肠屏障调节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且参苓白术散中、高剂量组优于低剂量组,这提示参苓白术散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结合前期研究基础来看,肠道菌群-上皮细胞的相互作用可能是参苓白术散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发挥效果的潜在作用机制之一。
廖逸姗[8](2020)在《隔药饼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隔药饼灸组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通过与匹维溴铵药物组相对照,采用中医症状量化分级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肠易激综合征生活量表(IBS-QQL),观察隔药饼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和疗效优势。方法:将符合本课题纳入标准的70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2组,隔药饼灸组及药物组各35例。观察患者经过2周治疗后的症状改善程度,包括腹痛、腹泻、腹胀等单项症状积分、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肠易激生活量表(IBS-QQL)积分变化。结果:1.隔药饼灸组与药物组在年龄、性别、病程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隔药饼灸组与药物组治疗满1个疗程后,两组治疗后症状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隔药饼灸组症状总积分明显低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单项症候积分方面,隔药饼灸组在改善大便次数、大便性质、排便不尽、腹痛、腹胀明显优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隔药饼灸组与药物组治疗满1个疗程后,两组治疗后焦虑、抑郁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隔药饼灸组改善焦虑、抑郁症状明显优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隔药饼灸组与药物组治疗满1个疗程后,两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提高。隔药饼灸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隔药饼灸组与药物组在治疗3个月内,隔药饼灸组复发率明显低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隔药饼灸可以明显改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症状,治疗效果优于药物组,并且隔药饼灸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在患者焦虑、抑郁改善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纪学敏[9](2019)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美国诊疗现状及岭南火针疗法对其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拟利用公开的NAMCS调查数据库,分析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在美国的疾病情况,了解IBS-D患者在美国的治疗现状及趋势。通过NAMCS调查数据库发现,IBS-D病例在美国普通人群中并不少见,而在治疗方面,中草药、针灸等中医传统疗法较少被美国患者使用。笔者导师林国华教授应用岭南火针疗法治疗临床各种疾病已达数十载,颇具疗效。此疗法用于治疗IBS-D可避免药物的副作用,其临床应用广泛,而IBS-D是其典型的优势病种之一。为提高IBS-D的治愈率,降低其复发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充实美国对IBS-D的治疗方法,以及推广岭南火针疗法在美国的运用与发展,笔者遂开展以岭南火针疗法治疗IBS-D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研究。方法:第一部分:利用2006至2014年间,NAMCS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纳入相关病例,从基本人口学特征、基本健康情况、消化道相关合并症、消化道外合并症、就诊基本情况、相关检验及检查情况、非药物疗法、药物疗法、接诊健康服务提供者专科情况、接诊健康服务提供者类型等方面进行研究,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了解IBS-D在美国的疾病情况,以及该疾病美国的治疗现状及趋势。第二部分:本研究前瞻性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8年01月至2019年01月期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门诊和针推康复中心就诊的病人,严格遵照纳入标准筛选出96例合格受试者,采取随机对照试验的方式,将患者随机分配至A、B、C三组治疗过程中共脱落6例,因疗程不满总疗程的1/2,故予以剔除,且不进入最后的数据统计研究,最后符合标准的A组(岭南火针组)、B组(常规针刺组)和C组(西药组),每组各30例,疗程为4周。采用中医泄泻症候积分量表以及IBS-QOL生存质量评价量表,对三种治疗方案治疗前后的疗效进行评价、统计、对比及分析。治疗结束1个月后随访,比较复发率。本研究以三个研究组做自身及组间治疗前、后以及随访对照。本研究未运用盲法,为开放式研究。取穴:神阙、天枢、上巨虚、大肠俞、阴陵泉、肾俞、命门、关元、脾俞、足三里,神阙穴统一采用回旋灸法。操作:A组(岭南火针疗法组):先以安尔碘将腧穴局部消毒,然后涂抹少量万花油于点刺部位,将针尖及针身烧红透亮,采用迅速高频浅点刺法,浅点刺不留针,深度不超过0.1mm,以100次/分的点刺速度,每穴点刺5次,在火针点刺前后涂抹万花油可缓解患者灼痛感并促进火针伤口愈合,每周治疗2次,共4周。B组(常规针刺组):采取仰卧、俯卧位交替针刺的方法。①采取仰卧位:以快速进针手法针刺天枢、上巨虚、阴陵泉、关元、足三里,神阙穴采用回旋灸法,进针完成后,嘱受试者不可轻易自主改变体位,以免发生针刺不良事件。每3~5分钟行针一次,行捻转补法,留针30分钟;②患者后取俯卧位,针刺大肠俞、肾俞、命门、脾俞,进针完毕后,嘱志愿者不可轻易改变体位,以免发生针刺意外。每3~5分钟行针一次,行捻转补法。留针30分钟。前后各针1次为完成1次治疗。每周治疗2次,共4周。C组(西药组):匹维溴铵片(得舒特)(法国,批号:H2011022生产厂家:法国苏威制药)每次50mg,tid,口服,进餐时用水吞服,不可咀嚼或掰碎药片,不要在卧位时或临睡前服用。疗程:3组患者均治疗4周后观察疗效,治疗结束1个月后进行随访,患者治疗期间均停用其它疗法,嘱咐患者清淡饮食,忌食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避免劳累、受凉,情绪放松、心情舒畅。结果:第一部分:1、美国IBS-D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及各项基本健康资料与患病的相关性。我们纳入2006-2014年间NAMCS的数据。经分析,美国每年患病例数新增趋势稳定。其中,年龄、性别、人种与支付方式皆为有显着相关性的人口学特征因素(P<0.05),其中女性患病人数比男性更多,且具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发现IBS-D的分布与地域无显着相关性(P>0.05)。在纳入病例中安排全血分析、乙状结肠-直肠镜检查等两个因素与是否患有IBS-D也存在显着相关,且IBS-D病例中安排乙状结肠-直肠镜检查的例数更多(0R>1且P<0.05)。在接诊健康服务提供者专科情况方面,接诊的健康服务提供者的专科情况与患IBS-D间的相关性显着;在接诊健康服务提供者类型方面,医师接诊与是否为IBS-D病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其中IBS-D病例者中由医师接诊的人数更多(OR>1且P<0.05);而接诊者为医学助手、护师/助产士、注册/执照护士以及其他健康服务提供者则未发现与IBS-D间存在显着相关性(P>0.05)。2、美国IBS-D患者的合并的疾病或症状与患病的相关性。在IBS-D患者的基本健康情况因素方面,烟草使用情况、BMI以及是否合并糖尿病是显着的相关因素,且合并糖尿病的IBS-D病例更少(0R<1且P<0.05);但是否合并高血压、高血脂以及哮喘与IBS-D间均未发现显着相关性(P>0.05)。在消化道相关合并症方面,消化不良、胃轻瘫、腹胀、腹痛、腹泻、便秘以及胃食管反流等症状或疾病都与IBS-D患病存在显着相关性,且上述症状或疾病在IBS-D病例中更为多见(OR>1且P<0.05)。在消化道以外的合并症方面,背痛、抑郁与IBS-D患病之间存在显着相关,而且从病例计数中发现,IBS-D患者合并抑郁的病例较多(OR>1且P<0.05);甲状腺功能减退、慢性疲劳综合症、过敏性鼻炎、骨关节疾病、头痛、多尿/夜尿等则与IBS-D间则未发现显着的相关性(P>0.05)。3、美国IBS-D患者的治疗与患病的相关性。在非药物疗法方面,饮食/营养调节、替代疗法、心理疗法等与IBS-D间存在显着相关性(P<0.05),其中IBS-D病例者更多采用饮食/营养调节以及替代疗法作为非药物治疗的手段(OR>1且P<0.05);而运动锻炼和针刺治疗都未发现与IBS-D间存在相关性(P>0.05)。在药物疗法方面,是否使用益生元、止泻药、轻泻药、抗生素、解痉剂、抗抑郁药等与IBS-D患病存在显着相关性(P<0.05),IBS-D病例者更多采用益生元、止泻药、轻泻药、解痉剂、抗抑郁药等方案作为药物治疗的手段(OR>1且P<0.05),其中2006-2014年间IBS-D患者的处方用药抗抑郁药物、解痉剂的使用量较其他药物更多。草药产品的使用与IBS-D患病间无显着相关性(P>0.05)。第二部分:1、基线资料比较,治疗前三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中医泄泻症候积分量表评分以及IBS-QOL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病例资料具有可比性。2、总体疗效:在三组总体临床疗效评价中,三组患者总体疗效存在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三组患者总体疗效的组间多重比较中,A组与C组比较,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总体疗效优于C组;A组与B组比较,P=0.033<0.05,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总体疗效优于B组;B组与C组比较,P=0.027<0.05,具有统计学差异,B组总体疗效优于C组。表明岭南火针疗法组的总体疗效优于常规针刺及西药治疗,且常规针刺法的总体疗效优于西药治疗。3、总证候积分:治疗后对三组症状治疗后症状积分总分间比较中,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在进一步的三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总分检验后检验的多重比较中,A组积分总分均小于B组(P<0.05),同时小于C组(P<0.001),而B组与C组之间治疗后症状积分总分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岭南火针疗法较常规针刺、西药治疗更能改善总体症状。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各自症状积分总分间的比较中,三组患者的各项症状积分总分在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显着下降(P<0.05),提示岭南火针疗法、常规针刺与西药此三种治疗措施对改善症状均有一定的作用。对三组患者治疗前后总积分差值比较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进一步的三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总分检验后检验的多重比较中,A组患者治疗前后积分总分下降的幅度较B组(P<0.05)、C组(P<0.001)更为显着,而B组与C组之间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总分的差值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提示岭南火针疗法对比常规针刺、西药在改善症状的作用更为明显。4、各临床症状改善。三组患者治疗后积分比较中,可见治疗后“畏寒肢冷”、“腰膝酸痛”、“食欲不振”、“肠鸣”等四个症状的三组间的积分均存在差异(P<0.001),对上述症状积分分别比较提示:三组间大便泄泻、腹胀腹痛、晨起腹痛症状治疗后积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三种方案对以上症状的疗效无明显差异。对畏寒肢冷、腰膝酸痛症状治疗后积分进行两两组间比较,其中A与B组及A与C组比较均存在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与C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岭南火针疗法治疗方案对畏寒肢冷、腰膝酸痛症状疗效最突出,常规针刺与西药疗效无差异。对食欲不振、肠鸣症状治疗后积分进行两两组间比较,其中A与B组及B与C组比较均存在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与B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岭南火针疗法与常规针刺方法对食欲不振、肠鸣症状疗效无明显差异,但优于西药的疗效。5、患者IBS-QOL生存质量评价。三组患者IBS-QOL生存质量治疗前后各维度得分以及总得分,经统计分析可见,均有显着下降(P<0.05);由此提示岭南火针疗法、常规针刺以及西药三种手段下,均可显着改善IBS-D患者的生存质量。治疗后焦虑不安、行为障碍、躯体意识、社会功能、性行为、人际关系等4个维度的三组间得分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多重比较后提示,岭南火针疗法治疗(A组)在焦虑不安、行为障碍、躯体意识、社会功能、性行为、人际关系等维度的得分上均较其他组别(常规针刺以及西药治疗)更具优势,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总得分上,三组间的IBS-QOL量表评分总得分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经多重比较可见,岭南火针疗法治疗后的总得分较其他治疗手段显着下降(P<0.05)。由此,说明岭南火针疗法在改善IBS-D患者生存质量方面较常规针刺及西药治疗更具有优势。三组患者治疗前后IBS-QOL生存质量得分的下降幅度比较,其中焦虑不安、行为障碍、躯体意识、人际关系等4个维度的三组间得分的下降幅度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多重比较,岭南火针疗法治疗(A组)在焦虑不安、行为障碍、躯体意识、人际关系得分的下降幅度上较其他组别(常规针刺以及西药治疗)更大,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总得分上,三组间的IBS-QOL量表评分总得分的下降幅度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经多重比较提示,岭南火针疗法治疗后的总得分下降幅度较其他治疗手段更大;提示岭南火针疗法在改善IBS-D患者生存质量方面较常规针刺及西药治疗手段效果更佳。6、远期疗效:停止治疗1个月后,患者症状的复发率A组(7.14%)VS B组(34.61%)VS C组(3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两两比较,A与B组及A与C组比较,复发率均存在差异(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岭南火针疗法的复发少,远期疗效更稳定持久,常规针刺与西药的远期疗效较差,二者复发率高且相当。这对于提升IBS-D患者的生存质量意义较大。结论:1、在美国,随着其医学模式的发展,对中医药、针灸等疗法十分重视;但在治疗IBS-D方面,中医药、针灸仍不甚普及。2、岭南火针疗法治疗脾肾阳虚证IBS-D具有独特创新意义及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远期疗效持久稳定,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面优势明显。3、岭南火针疗法理论指导下对IBS-D的治疗是行之有效的,值得进行更大范围的临床观察,深入机制研究和理论探讨;同时,该疗法在国内外均有较高的普及推广的价值及宣传空间。
由欣鹏[10](2019)在《基于胃肠动力学研究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与焦虑抑郁状态的相关性及中药复方疗效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基于胃肠动力学相关参数,分析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与焦虑抑郁状态的相关性及中药复方加味理肠饮的疗效评价,进一步探讨加味理肠饮治疗IBS-D动力学相关作用机制,以期为中医药诊疗本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首先选取2017年0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脾胃病科门诊及住院就诊符合纳入标准的219例IBS-D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通过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统计IBS-D伴焦虑抑郁状态的发病情况,采用SPSS24.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别在47例仅伴焦虑患者、44例仅伴抑郁患者、9 7例伴焦虑和抑郁患者、31例不伴焦虑抑郁患者中随机选取IB S-D伴焦虑组(20例)、IBS-D伴抑郁组(18例)、IBS-D伴焦虑抑郁组(20例)、IBS-D不伴焦虑抑郁组(20例),另纳入20例健康查体者为正常对照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通过肛门直肠测压技术分别测量五组的肛门括约肌静息压(ARP)、直肠静息压(RRP)、直肠初始感觉阈值、直肠最大耐受阈值,探究IBS-D患者的胃肠动力学参数与焦虑抑郁状态的相关性。然后在已纳入的108例肝郁脾虚型患者中随机选取60例,按随机对照原则分成中药组、得舒特组两组,每组30例,中药组予加味理肠饮治疗,得舒特组予以匹维溴铵片治疗,每组治疗疗程为4周,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肛门直肠测压指标的变化,同时比较俩组患者中医症候疗效,观察比较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总积分、主要和次要症状积分、焦虑抑郁评分,观察并记录不良反应,对有效病例随访6月,观察两组复发率。结果:1.本研究统计发现,在已纳入患者中伴焦虑抑郁患者97例(44.3%)多于仅伴焦虑患者47例(21.5%)、仅伴抑郁患者44例(20.1%)及不伴有焦虑抑郁患者31例(14.1%)(P<0.05);ARP、RRP测定结果显示:IBS-D不伴焦虑抑郁组、IBS-D伴焦虑组、IBS-D伴抑郁组、IBS-D伴焦虑抑郁组四组压力值均不同程度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IBS-D不伴焦虑抑郁组压力值低于其余三组(P<0.05),其中IBS-D伴焦虑组ARP高于IBS-D伴抑郁组及IBS-D伴焦虑抑郁组(P<0.05),IBS-D伴抑郁组ARP数值低于IBS-D伴焦虑抑郁组,但比较无差异(P>0.05),IBS-D伴抑郁组RRP低于IBS-D伴焦虑抑郁组(P<0.05),IBS-D伴焦虑组RRP数值高于IBS-D伴焦虑抑郁组,但比较无差异(P>0.05);直肠初始感觉阈值、直肠最大耐受阈值测定结果显示:四组患者阈值均不同程度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IBS-D伴抑郁组阈值高于IBS-D伴焦虑组、IBS-D伴焦虑抑郁组(P<0.05),IBS-D不伴焦虑抑郁组高于IBS-D伴焦虑抑郁组及IBS-D焦虑组(P<0.05),其中IBS-D抑郁组直肠初始感觉阈值数值虽高于IBS-D不伴焦虑抑郁组,但比较无差异(P>0.05),其直肠最大耐受阈值高于IBS-D不伴焦虑抑郁组(P<0.05),IBS-D伴焦虑抑郁组直肠初始感觉阈值高于IBS-D焦虑组(P<0.05),其直肠最大耐受阈值数值虽高于IBS-D伴焦虑抑郁组,但比较无差异(P>0.05);经相关性皮尔逊检验,IBS-D患者的ARP、RRP随焦虑评分增大而增大,其直肠初始感觉阈值及最大耐受阈值随焦虑评分增大而减小,IBS-D患者ARP、RRP随抑郁评分增大而减小,其直肠初始感觉阈值及直肠最大耐受阈值随抑郁评分增大而增大。2.经治疗后,中药组及得舒特组患者在肛门直肠测压各指标上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1或P<0.05),在下调ARP上,中药组优于得舒特组(P<0.05),中药组上调直肠最大耐受阈值、直肠初始感觉阈值上疗效优于得舒特组(P<0.05),在下调RRP上两组疗效相当(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比较,中药组总有效率90%优于得舒特组70%(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在中医主要及次要症候积分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1或P<0.05),其中在改善腹痛欲便、肠鸣矢气上,中药组与得舒特组疗效相当(P>0.05),在改善排便频数、食欲不振、倦怠乏力上,中药组疗效优于得舒特组(P<0.05),中药组在改善急躁易怒、情绪低落、失眠多梦方面,明显优于得舒特组(P<0.0 1);在中医症候总积分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1或P<0.05),中药组优于得舒特组(P<0.05);治疗后两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均有所改善(P<0.05),中药组优于得舒特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无不良反应;通过复发率观察远期疗效,中药组11%低于得舒特组48%(P<0.05)。结论:1.IBS-D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状态,其中以同时伴有焦虑抑郁状态患者多见,IBS-D患者普遍存在肛门直肠动力学指标异常,其异常程度与焦虑抑郁状态存在相关性,IBS-D患者的焦虑评分与ARP、RRP呈正相关,与直肠初始感觉阈值及最大耐受阈值呈负相关,抑郁评分与ARP、RRP呈负相关,与直肠初始感觉阈值及直肠最大耐受阈值呈正相关。2.中药复方加味理肠饮不仅可改善临床症状、焦虑抑郁状态,而且可改善患者肛门直肠动力指标,下调患者ARP、RRP,上调患者直肠初始感觉阈值、直肠最大耐受阈值,疗效显着,提高对本病的治愈率,在瘥后防复方面有具有明显优势,该方药临床疗效确切,是治疗IBS-D安全有效的方剂,推测其作用机理可能与改善肠道动力、降低内脏高敏性、调节脑肠互动过程等环节相关。
二、肠易激综合征诊断标准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肠易激综合征诊断标准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肝脾同调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1 肠易激综合征的病理生理学 |
1.1 肠易激综合征的定义 |
1.2 肠易激综合征的流行病学 |
1.3 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
1.4 病理生理学对未来疗法发展的意义 |
1.5 现代医学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
2 中医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认知 |
2.1 病名 |
2.2 病因病机 |
2.3 中医治疗进展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1.4 分组方法 |
1.5 治疗方案 |
1.6 疗效评定指标 |
1.7 观察指标 |
1.8 随访情况评价 |
1.9 统计学分析方法 |
1.10 研究质量控制、伦理审查说明 |
2 研究结果 |
2.1 临床研究完成情况 |
2.2 一般情况比较 |
2.3 IBS-D疗效分析 |
2.4 两组患者随访情况比较 |
2.5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疗效总结与分析 |
2 导师对本病的认识 |
3 组方分析 |
4 单味药研究 |
结论 |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 布里斯托大便分型表 |
附表2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
附表3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
个人简介 |
(2)宁肠Ⅱ号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气陷湿阻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2.研究方法 |
3.观察指标 |
4.疗效评价 |
5.统计学分析 |
6.结果 |
讨论 |
1.现代医学对IBS-D的认识 |
2.祖国医学对IBS-D的认识 |
3.宁肠Ⅱ号方治疗本病的思路探讨 |
4.宁肠Ⅱ号方方药解析 |
5.各药物功效及现代药理分析 |
6.对照药的选择 |
7.问题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综述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西医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B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健脾渗湿方加减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盛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一、研究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依据罗马Ⅳ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依据 IBS 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终止实验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案 |
2.2 疗效观察指标 |
2.2.1 中医症状评分 |
2.2.2 生活质量评分 |
2.2.3 精神、心理进行评价 |
2.2.4 安全性指标 |
2.2.5 复发率 |
2.3 疗效评价指标 |
2.3.1 临床症状疗效标准 |
2.3.2 安全性评价 |
2.3.3 复发率评价 |
2.4 统计学方法 |
三、结果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3.2 总体疗效比较 |
3.3 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
3.4 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
3.5 IBS生活质量评分-QOL |
3.6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比较 |
3.7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
3.8 安全性比较 |
3.9 复发率比较 |
讨论 |
一、西医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
1.1 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
1.1.1 从脑-肠轴到微生物-脑-肠轴 |
1.1.2 肠道微生物紊乱 |
1.1.3 肠道感染与免疫作用 |
1.1.4 饮食-微生物群-代谢学说 |
1.1.5 内脏高敏感 |
1.1.6 胃肠动力学异常 |
1.1.7 遗传易感性 |
1.1.8 精神心理因素 |
1.2 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1.2.1 基于罗马IV的诊断 |
1.2.2 其它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
1.2.3 鉴别诊断 |
1.2.4 IBS与其它疾病的重叠和转化 |
1.3 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 |
1.3.1 心理干预 |
1.3.2 饮食及生活方式调整: |
1.3.3 运动 |
1.3.4 药物治疗 |
1.3.5 益生菌 |
1.3.6 粪菌移植 |
二、中医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
2.1 病因病机 |
2.2 证治方药 |
2.3 专方治疗 |
2.4 其它治疗方法 |
三、导师对本病的认识 |
3.1 立方依据 |
3.2 组方分析 |
3.3 现代药理学研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一:Bristol粪便性状量表 |
附二:中医症状评分 |
附三:IBS生活质量评分-QOL |
附四: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 |
附五: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DA) |
附六: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七:研究生期间成果展示 |
致谢 |
(4)应用李氏止泻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来源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3 病例选择标准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3.3 中止与剔除标准 |
4 治疗方案 |
4.1 给药方案 |
4.2 给药方法 |
4.3 观察指标 |
5 统计学方法 |
6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药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5)温通止泻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arct |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2.研究方法 |
3.治疗方案 |
4.观测指标 |
5.疗效判定标准 |
6.数据处理 |
7.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1 |
附表2 |
附表3 |
附表4 |
附表5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6)温肠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理论研究 |
1 祖国医学对IBS-D的认识 |
1.1 病名、病位 |
1.2 病因病机 |
1.3 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IBS-D的相关研究 |
2.1 概述 |
2.2 流行病学调查 |
2.3 发病机制研究 |
2.4 治疗 |
临床研究 |
1 病例来源及分组 |
1.1 病例来源 |
1.2 分组方法 |
2 病例筛选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剔除标准 |
2.5 病例脱落标准 |
2.6 中止研究标准 |
2.7 脱落及中止病例处理 |
3 研究方法 |
3.1 研究类型 |
3.2 病例样本估算 |
3.3 治疗方法 |
4 观察指标 |
4.1 疗效性观察指标 |
4.2 安全性观察指标 |
4.3 疗效判定标准 |
4.4 安全性判定标准 |
5 伦理要求 |
6 试验质量控制 |
7 统计方法 |
8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1 病例分布及完成情况 |
2 一般资料及基线资料可比性分析 |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2.2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对比 |
3 疗效比较 |
3.1 两组腹痛腹泻应答率比较 |
3.2 IBS-SSS疗效比较 |
3.3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4 安全性比较 |
讨论 |
1 课题设计思路 |
1.1 新标准,新挑战 |
1.2 温肠方立方思路 |
1.3 对照药物的选择 |
1.4 观察指标和量表选择 |
1.5 疗程及观察时点设定 |
2 研究结果及分析 |
2.1 可比性分析 |
2.2 疗效分析 |
2.3 安全性分析 |
3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参苓白术散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系统评价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 |
1.1 定义 |
1.2 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 |
1.3 发病机制 |
1.4 西医治疗现状与进展 |
2 中医学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
2.1 病名 |
2.2 病因病机 |
2.3 中医药治疗现状与进展 |
第二部分 参苓白术散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系统评价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方法 |
3.1 文献检索 |
3.2 纳入标准 |
3.3 排除标准 |
3.4 研究数据提取 |
3.5 文献质量评价 |
3.6 统计学分析 |
4 结果 |
4.1 文献筛查 |
4.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4.3 文献质量评价 |
4.4 疗效评价: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的Meta分析结果 |
4.5 敏感性分析 |
4.6 发表偏倚 |
4.7 安全性分析 |
4.8 其他 |
5 讨论 |
第三部分 参苓白术散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动物实验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动物 |
2.3 剂量设置及依据 |
2.4 大鼠IBS-D模型的制备 |
2.5 分组及治疗 |
2.6 标本收集 |
2.7 检测指标 |
2.8 结果统计与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各组大鼠的腹泻症状及体重改变 |
3.2 肠道菌群分析(分类计数) |
3.3 对肠道上皮细胞的影响 |
3.4 对肠道菌群-上皮细胞相互作用的影响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参苓白术散的组方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
1.1 组方分析 |
1.2 现代药理研究 |
2 参苓白术散对IBS-D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
3 参苓白术散治疗IBS-D的动物实验结果分析 |
3.1 肠道菌群的变化 |
3.2 肠上皮细胞的变化 |
3.3 肠道菌群-上皮细胞相互作用的变化 |
4 参苓白术散治疗IBS-D的作用机制初探 |
第五部分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英文缩略词表 |
附录2 人和动物间按体表面折算的等效剂量比值表 |
附录3 进行不同种类动物间剂量换算时的常用数据 |
附录4 实验动物症状记录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隔药饼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祖国医学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
1.1 中医学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 治疗原则 |
1.3 常用中药治疗 |
1.4 中医外治法 |
2. 现代医学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
2.1 流行病学调查 |
2.2 病因学及发病机制研究 |
2.3 腹泻型肠易激生活质量 |
3. 现代医学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治疗现状及进展 |
3.1 药物治疗 |
3.2 非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筛选标准 |
1.4 治疗方案 |
1.5 观察指标 |
1.6 疗效判定标准及安全性评定标准 |
1.7 统计学处理 |
2. 研究结果 |
2.1 一般资料比较 |
2.2 临床症状比较 |
2.3 抑郁及焦虑评分变化 |
2.4 两组治疗前后生活量表相关指标 |
2.5 两组治疗后复发率比较 |
2.6 安全性评价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运用隔药饼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意义 |
1.1 立题依据 |
2. 隔药饼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作用机制 |
2.1 隔药饼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意义 |
2.2 神阙穴作用分析及现代研究 |
3. 隔药饼灸的组方分析 |
3.1 立方特色 |
3.2 方药组成及分析 |
3.3 隔药饼灸处方单味药物作用分析 |
4. 研究结果分析 |
4.1 一般资料 |
4.2 临床研究 |
5. 治疗体会 |
6. 结论 |
7.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美国诊疗现状及岭南火针疗法对其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IBS-D的基本认识 |
一、现代医学对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的定义 |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
第二节 祖国医学对IBS-D的认识 |
一、祖国医学对IBS-D的定义与病名源流 |
二、祖国医学对泄泻的病因病机分析 |
三、辨证分型的演变 |
第三节 中西方IBS-D的疗法简述 |
一、现代医学治疗IBS-D |
二、中医内治法 |
三、中医外治法 |
第二章 IBS-D于美国的治疗现状及趋势:基于NAMCS公共数据库的分析研究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研究样本 |
二、研究设计 |
第三节 NAMCS数据库及其研究设计 |
三、研究内容 |
四、统计学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结果 |
一、基本人口学特征 |
二、基本健康情况 |
三、消化道相关合并症 |
四、消化道外合并症 |
五、就诊基本情况 |
六、相关检验及检查 |
七、非药物疗法 |
八、药物疗法 |
九、接诊健康服务提供者专科情况以及类型 |
第三章 岭南火针疗法治疗脾肾阳虚型IBS-D的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对象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随机分组 |
二、对照方法 |
三、盲法设计 |
四、技术路线图 |
五、治疗方案 |
六、不良事件观察 |
七、统计学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结果 |
一、三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
二、三组患者治疗后积分比较 |
三、三组患者治疗后IBS-QOL生存质量比较 |
四、三组患者总体疗效比较 |
五、疗效检验的效能分析 |
六、年龄、性别与总体疗效的相关性分析 |
七、三组远期复发率比较 |
八、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第一节 岭南火针疗法的源流、核心思想与作用机制 |
一、岭南火针疗法的源流 |
二、岭南火针疗法的核心思想 |
三、火针的作用机制 |
第二节 岭南火针疗法治疗脾肾阳虚型IBS-D临床研究选穴及其依据 |
一、立方依据 |
二、选穴 |
第三节 岭南火针疗法治疗IBS-D的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
一、中医证候积分分析 |
二、总体疗效分析 |
三、患者IBS-QOL生存质量评价 |
四、远期复发率分析 |
五、研究结果对临床应用岭南火针疗法治疗IBS-D脾肾阳虚证实践的指导作用 |
第四节 基于NAMCS公共数据库对美国IBS-D中医诊疗现状的思考 |
一、流行病学现状研究结果分析 |
二、流行病学现状与临床研究对在美国推广和发展岭南火针疗法治疗IBS-D的指导作用 |
第五节 创新点与展望 |
一、创新点 |
二、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10)基于胃肠动力学研究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与焦虑抑郁状态的相关性及中药复方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基于胃肠动力学研究IBS-D与焦虑抑郁状态相关性 |
一. 临床资料 |
(一) 研究对象 |
(二) 诊断标准 |
(三) 纳入标准 |
(四) 排除标准 |
二. 研究方法 |
三. 统计学方法 |
四. 研究结果 |
(一) IBS-D中焦虑抑郁状态发病情况 |
(二) IBS-D胃肠动力学参数与焦虑抑郁状态的相关性 |
第二部分 中药复方加味理肠饮的疗效评价 |
一. 临床资料 |
(一) 病例来源 |
(二) 诊断标准 |
(三) 纳入病例标准 |
(四) 排除标准 |
(五) 剔除、脱落及中止试验标准 |
二. 研究方法 |
(一) 治疗方法 |
(二) 观察指标 |
三. 统计学方法 |
四. 研究结果 |
(一) 一般资料比较 |
(二) 两组治疗前肛门直肠测压指标比较 |
(三) 两组治疗前后肛门直肠测压指标比较 |
(四) 两组的中医症候疗效比较 |
(五)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
(六) 两组治疗前后焦虑抑郁评分比较 |
(七) 复发率比较及药物安全性评估 |
讨论 |
一. 肠易激综合征现代医学的认识 |
(一) 流行病学研究 |
(二) 发病机制 |
(三) 治疗现状 |
二. 祖国医学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
(一) 病因病机 |
(二) 中医药治疗现状 |
(三) 治则治法 |
三. 基于直肠动力学焦虑抑郁状态与IBS-D相关性分析 |
四. 中药复方加味理肠饮的组方分析 |
(一) 方药组成及用量 |
(二) 方解 |
五. 中药复方加味理肠饮治疗IBS-D的机制探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肠道感觉动力异常在胰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论文发表 |
四、肠易激综合征诊断标准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肝脾同调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研究[D]. 毛慧敏.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宁肠Ⅱ号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气陷湿阻证的临床研究[D]. 邓慧.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健脾渗湿方加减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盛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冯书彦.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应用李氏止泻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冯博.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5]温通止泻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研究[D]. 常靖升.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6]温肠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吴师贤.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参苓白术散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系统评价及作用机制研究[D]. 申中美.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8]隔药饼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观察[D]. 廖逸姗.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1)
- [9]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美国诊疗现状及岭南火针疗法对其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研究[D]. 纪学敏.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10]基于胃肠动力学研究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与焦虑抑郁状态的相关性及中药复方疗效评价[D]. 由欣鹏.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标签:肠燥症论文; 对照组论文;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论文; 抑郁状态论文; 抑郁情绪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