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腐植酸》杂志2003年第1-6期总目次(论文文献综述)
赵伟全[1](2005)在《中国马铃薯疮痂病菌的鉴定及其致病相关基因nec1的克隆和表达》文中研究表明马铃薯疮痂病(Potato scab)主要由植物病原链霉菌(Streptomyces spp.)引起,在世界各马铃薯种植区均有发生。该病主要危害马铃薯块茎,可在其表面形成痂状病斑,严重影响薯块的品质,使之市场竞争力降低,从而造成经济损失。引起该病的病原菌还可侵染多种其它块茎类作物,如甜菜、萝卜、胡萝卜等。近年来,马铃薯疮痂病在我国很多马铃薯生产地区相继发生,并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但目前尚未见该病病原及致病机制的详细研究报道,因此本文就此方面对我国马铃薯疮痂病进行了较系统研究。 本研究从我国黑龙江、内蒙古、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等10个省(区)采集了马铃薯疮痂病薯,发现我国的马铃薯疮痂病斑主要表现为凸起状、凹陷状和平状三类病斑,且病斑具有一定的区域特点。自不同地区的马铃薯疮痂病斑上分离到80株链霉菌菌株,通过盆栽接种试验、小薯片法和萝卜幼苗检测法对菌株进行致病性检测,发现其中30株具有致病性;采用的3种致病性检测方法的结果相一致,说明小薯片法和萝卜幼苗检测法适于对分离自马铃薯疮痂病斑的链霉菌进行致病性检测,具有省时省力、结果重复性好等优点。 采用生物学特性、16S rDNA序列和ITS序列特点相结合的方法对马铃薯疮痂病菌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造成我国马铃薯疮痂病的病原菌至少有三种,分别为S.scabies、S.acidiscabies和一个待定种。其中我国的S.scabies菌株与美国的S.scabies标准菌株ATCC 49173的16S rDNA序列同源性为100%,ITS序列相似性为99.7%,但二者在生物学特性上存在差异,表现为我国的菌株不能以甘露醇为单一碳源,对10 IU/mL青霉素不敏感;我国的S.acidiscabies菌株与美国的S.acidiscabies标准菌株ATCC 49003的16S rDNA序列同源性为99.8%,ITS序列相似性为79.9%,二者的生物学差异为我国的菌株能以棉子糖为单一碳源,对苯酚(0.1%)和结晶紫(0.5μg/mL)敏感;另有一种病原链霉菌与所知的链霉菌种均不能归为一类,将其暂命名为Streptomyces chiniscabies。 研究中发现,除S.acidiscabies菌株外,其它致病菌株均能产生硫化氢,并建议将其作为S.acidiscabies菌株的鉴定指标之一。 本文对我国马铃薯疮痂病菌产生的毒素进行了研究。对分离到的链霉菌菌株进行产毒分析,发现致病菌株均能产生毒素,而非致病菌株均未见毒素产生。对毒素的活性检测结果表明,毒素能使小薯片和萝卜幼苗产生与病菌作用相似的症状,说明毒素在疮痂病菌的侵染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利用硅胶G-60薄板层析(TLC)和高压液相色谱(HPLC)技术对毒素进行纯化,发现不同菌株产生的毒素在纯化后活性基本相同,说明为同类物质,纯化后的毒素在甲醇和氯仿溶液中为桔黄色液体,性质较稳定。 本文还扩增到一个与致病性相关的基因necl,将该基因与表达载体pIJ702连接并转化非致病链霉菌S.lividans TK24,发现含有该基因的转化子可表现出与致病菌
二、《腐植酸》杂志2003年第1-6期总目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腐植酸》杂志2003年第1-6期总目次(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马铃薯疮痂病菌的鉴定及其致病相关基因nec1的克隆和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第一章 马铃薯疮痂病薯的采集、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及致病性测定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样品采集 |
1.2 培养基 |
1.3 主要器材和试剂 |
1.4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中国马铃薯疮痂病的分布、危害状况及病因分析 |
2.2 链霉菌菌株的分离及致病性测定结果 |
3 讨论 |
第二章 中国马铃薯疮痂病菌的分类鉴定 |
第一节 菌株的表型及生理生化的分类鉴定 |
1 材料和方法 |
1.1 供试菌株 |
1.2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 |
1.3 菌丝及孢子的形态观察 |
1.4 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测定 |
1.5 聚类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菌株的形态学特征 |
2.2 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 |
2.3 聚类分析结果 |
2.4 菌株的地域分布特点 |
第二节 菌株的分子遗传特点的分类鉴定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基因组DNA及扩增片段的电泳检测 |
2.2 基于16S rDNA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 |
2.3 基于16S~23S ITS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 |
分析 |
讨论 |
第三章 马铃薯疮痂病菌毒素及其致病性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供试菌株 |
1.2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 |
1.3 毒素的提取、纯化及不同菌株间的产毒分析 |
1.4 毒素活性的测定 |
1.5 毒素的高压液相色谱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菌株的产毒分析及毒素的活性测定 |
2.2 毒素的活性组分及稳定性分析 |
3 讨论 |
第四章 疮痂链霉菌致病相关基因necl的分析、克隆和表达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necl基因的梯度扩增及其序列特点的分析结果 |
2.2 necl基因及前导序列扩增结果 |
2.3 A、B与质粒的连接、转化及转化子筛选 |
2.4 重组质粒的提取及酶切鉴定 |
2.5 转化子的致病性检测结果 |
2.6 转化子的产毒分析 |
3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中国马铃薯疮痂病菌的16S rDNA序列 |
附录B 中国马铃薯疮痂病菌的16S~23S ITS序列 |
附录C necl基因表达分析中的A、B片段序列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四、《腐植酸》杂志2003年第1-6期总目次(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马铃薯疮痂病菌的鉴定及其致病相关基因nec1的克隆和表达[D]. 赵伟全. 河北农业大学, 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