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现代化》杂志召开编委会会议

《酒店现代化》杂志召开编委会会议

一、饭店现代化杂志社召开编委会议(论文文献综述)

郝斌[1](2018)在《历史洪流中的艺术选择 ——王琦与20世纪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1934-1965)》文中研究表明王琦,从20世纪30末至90年代末,一直是活跃在中国艺坛的一位重要美术家。在艺术创作方面,他的《嘉陵江上》《侯水》《石工》《晚归》《老榕树》等已成为中国现代版画史以至中国现代美术史中的经典;在艺术理论方面,他积极参与理论争鸣,撰写了大量美术文论,已成为我们研究中国现代美术思潮的重要文献;此外,他还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曾在重要的历史时刻担当中国美术界领导等。王琦已然成为20世纪中国历史洪流中涌现出来的一代美术家的杰出代表。同时,王琦独特的艺术生涯使其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到20世纪中国现代美术转型的历史洪流之中,并在其中不断被裹挟、被整合、被改造,既构成了一种“整一性”,也同时包含着矛盾性和复杂性。以王琦为个案,正恰切地揭示了在时代艺术洪流的磅礴涌动中个体与时代、艺术与政治(或革命)所构成的复杂关系,以及个体艺术家在其中所遭遇的矛盾心态和艰难选择。从20世纪30年代以至“文革”前这一重要时段,构成了 20世纪中国美术现代转型中一段加速“整合”的特殊时段,而王琦正成为我们审视、研究20世纪中国美术现代转型问题的一个十分典型的案例。

许文畅[2](2015)在《台湾《自由中国》杂志文艺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50年代的台湾文化场域受到多种思潮的冲击,局面异常复杂。其中,左翼思潮受到压制,国民党当局倡导的“反共文艺”成为文坛主流;与此同时,由胡适、雷震、聂华苓等人坚守的自由主义理念和纪弦等人倡导的现代主义思潮形成对“反共文艺”的突围和反拨态势。1949年11月20日,由雷震主办的政论性文化刊物《自由中国》于台北创刊,该刊始终以宣传民主自由理念为宗旨,致力于争取言论自由与思想自由的空间。以往学界的相关研究,主要关注《自由中国》的政论性特征,而对文艺栏的价值重视不足。《自由中国》风雨十一载,文艺栏贯穿始终,共刊出480多篇文学作品。从创刊至1952年底,文艺栏的部分作品具有些许政治色彩;自1953年聂华苓接任文艺栏主编后,她始终秉承着自由人文主义理念,以纯文学的原则来甄选作品。在其努力下,文艺栏作品淡出泛政治化语境,而且艺术性弥增。那么,在文化、政治视域下重新考辨《自由中国》文艺栏的发展历程和研究实绩,不仅能够带领我们重返历史和文学现场,还能够在方法论上对当下的文学发展提供有益参照。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部分展开讨论。第一章介绍《自由中国》及文艺栏赖以生存的政治文化背景,及其从创刊至终刊的全过程。本章主要着眼于文学史、思潮史的梳理和文学现象的呈现,接下来的三章都以本章为依据而展开论述。第二章是本论文的重点。本章详尽分析了文艺栏的多元文学样态。以聂华苓接掌文艺栏的时间为分界点,文艺栏经历了由“反共文学”向纯文学的演变。以文体分类角度观之,本文选取了颇具先验性的女性小说、异质性的怀乡书写、历史伦理小说、留学生小说,闺秀散文、学者散文和留学生散文,试验性新诗和部分戏剧作为分析蓝本。以期通过阐释文学作品的内在关联性及文学价值来呈现在历史现场中文学发展的状态。以个体作家角度观之,本文选取了聂华苓、司马桑敦、林海音、张秀亚、琦君、吴鲁芹、於梨华、余光中等作家为阐释对象,以期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来考察作家的精神私史,及其对现当代文学的贡献。第三章旨在分析《自由中国》及其文艺栏中的自由主义思想。胡适和殷海光发表的文章无疑推动了台湾自由主义的发展。另外,聂华苓不但为纯文学作家提供了发声园地,更从文学层面丰富了自由人文主义的内涵。第四章梳理了《自由中国》与台港两地文艺刊物的互涉和交流状况。通过探讨与《自由中国》关系密切的《文学杂志》、《民主评论》等刊物的异同性,来扩展研究视野。《自由中国》被封后,聂华苓赓续了文艺栏的精神内涵,藉着“国际写作计划”为全世界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交流平台。《文星》等杂志沿着《自由中国》的精神指归继续在自由之路上蹒跚行进。本文在结语部分指出,《自由中国》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敢于与威权体制抗衡,并努力争取思想与言论的自由空间;并且《自由中国》促使我们思索自由主义应如何与中国现实土壤相接榫,思索自由主义知识者的歧路与进路等问题;尤其是文艺栏中的作品为我们返回文学现场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以上种种或可为当下的文学研究提供某种参照。

施瑛[3](2014)在《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历程研究(1932-1966)》文中提出华南地区建筑的发展,因远离政治中心而又毗邻港澳的独特地理区位、以及对外交流频繁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既“得风气之先”,也“开风气之先”,形成独特的地域风格。华南地区建筑教育的主线是自1932年由林克明先生在广东省立工专创办建筑工程学系开始,历经勷勤大学工学院建筑工程学系、国立中山大学建筑工程学系、华南工学院(文革期间曾改名“广东工学院”)建筑工程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成熟的、有鲜明华南地域特色的、重建筑技术、重工程实践的建筑专业教育体系,为华南地区乃至全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建筑人才。华南的现代建筑教育是中国整体现代建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对其研究逐渐增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以华南理工大学的建筑教育为主线的华南建筑教育发展历程研究的课题,正是基于目前的研究现状基础提出。本课题的研究定位于华南建筑教育从1932年创立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的这段早期发展历程,是华南建筑教育的创立与探索、定位与起步的重要时期,为华南建筑教育逐渐走向成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课题的研究一方面通过大量史料的收集以及相关研究成果的整理,分析对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产生必然影响的中外建筑教育早期状况,结合社会历史发展的整体背景,从教学、科研和工程实践的角度,厘清华南建筑教育早期经历的创立与探索、定位与起步的历史脉络,力求展示准确、客观的历史进程,填补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史整体研究的空白;另一方面通过对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历程的研究,总结在林克明、夏昌世、陈伯齐、龙庆忠等老一辈华南建筑教育家的带领下,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所取得的教育成就,归纳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的特点,探寻其发展的内在动因,以期为现在的华南建筑教育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开放、融合、务实、创新是岭南文化的基本特点,也是老一辈华南建筑教育家们共同的内在学术品质。在他们的教学和科研及建筑创作中,这种文化特质得以充分体现。华南建筑教育在早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基于华南亚热带气候特点、强调基础训练、注重理性分析、重视功能和建造技术以及工程实践的教学思想,初步建立起以学为主,学、研、产“三结合”的建筑人才培养模式,为华南建筑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郝斌[4](2013)在《江丰《平型关连续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如同考古发掘的新资料一样,江丰的《平型关连续画》被从历史的硝烟和残存的文献中发掘了出来。《平型关连续画》的发现,弥补了江丰木刻历程中的空白,为我们对江丰木刻进行梳理和研究提供了条件、创造了契机。《平型关连续画》既继承了新兴木刻的传统,又蕴含着坚强有力的时代脉搏。无论从它选取的“平型关大战”的题材,还是对于军民团结、全民抗战内容的表现,还是采取为人民群众普遍乐于接受的连环画的创作方式以及清新明朗的画风,都体现出了江丰所具有的强烈的革命情怀与在艺术上的变革精神。《平型关连续画》是江丰到达延安之后的重要创作和探索,标志着他新的木刻风格的形成,开拓了崭新的木刻大众化的道路,对他其后的木刻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于《平型关连续画》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对江丰的木刻创作进行梳理和研究,填补江丰木刻研究的空白。同时,《平型关连续画》不仅是江丰木刻历程中的一件重要作品,对于我们研究江丰的木刻创作具有重要价值。它还是一份重要的图像历史文献资料,为我们研究抗战初期的延安木刻运动和抗战美术提供了新资料、拓展了新视野。

茆贵鸣[5](2010)在《廖承志与香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楔子公元1997年7月1日零时,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是一个举世瞩目的历史时刻;这是一个万众欢腾的庆典场面——以中、英两国政府完成交接仪式和中华人

庞伟,樊超[6](2007)在《植根公安科技沃土 探讨安防发展之路——中国公共安全杂志社年度编委会议在贵阳召开》文中研究表明4月26~28日,由中国公共安全杂志社主办,贵州省公安厅承办的本刊年度编委会议在贵阳市贵州饭店隆重举行。编委会顾问、公安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李润森,编委会顾问、中国安全防范产品行业协会理事长柳晓川少将,编委会副主任、公安部科技局总工程师沈志工,编委会副主任、中国防伪技术协会理事长向先知,编委会副主任、公安部装财局副局长陶军生以及来自广东、海南、广西、云南、贵州、

高金岭[7](2005)在《论朱光潜对西方美学的翻译与引进》文中研究表明朱光潜的美学研究与翻译活动长达五十多年,其研究范围贯通古今中外,而尤以西方美学的翻译与研究为根本。朱光潜学术研究中涉及到的西方美学家不计其数,从柏拉图、黑格尔、歌德、尼采、克罗齐到维柯,大凡西方重要的美学家都是他翻译引进的对象。在对中国现当代美学史的研究中,美学界研究朱光潜的论着很多。但是有关他西方美学翻译引进的专题研究却几成空白。朱光潜不仅是一位有重要影响的美学家,他还是一位当之无愧的美学翻译家,《朱光潜全集》有三分之二的篇幅都是朱光潜的译作。因此,只研究朱光潜的美学思想,而不研究他的美学翻译,我们不可能真正把握其思想体系的真谛,也不可能揭示朱光潜何以在中国现当代美学史上具有如此崇高的地位。 朱光潜的美学翻译与他的美学研究是密不可分的,朱光潜在翻译各种西方美学经典着作的同时也是在对它们所包含的美学思想进行学习与研究。本文作者认为朱光潜选择的是一条把翻译与研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学术路径。朱光潜在中国现当代美学发展中巨大而持久的影响,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对这种学术路径的选择。朱光潜的思想之所以显得既博大精深又复杂多样,就在于他的着作不但记录了他成熟的思想,也记录了其走向成熟的矛盾过程。朱光潜的翻译与研究是一个有机整体,只孤立地研究其中的某一方面,我们无法把握朱光潜思想发展的内在规律。只有对朱光潜独特学术路径中翻译与研究之间的关系进行辩证分析,我们才能发现朱光潜思想体系的特色所在。要了解朱光潜对中国现当代美学发展的独特贡献,我们也需要通过分析朱光潜学术路径的本质特征来寻找答案。 本文以朱光潜西方美学的翻译引进为对象,欲以此为突破口,把握美学翻译在朱光潜学术活动中的地位及其对中国美学发展的影响。朱光潜的文学翻译与关于文学翻译的思想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只是作为其西方美学翻译引进的一个参照系。为此,本文共分四章,分别研究了朱光潜的生平、朱光潜翻译与研究相结合的学术路径、朱光潜西方美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以及朱光潜西方美学翻译引进在中国现当代美学发展中的意义与影响四个方面的问题。其中第二章朱光潜翻译与研究相结合的学术路径与第三章朱光潜西方美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前者侧重于朱光潜西方美学的研究路径问题,也就是如何使翻译的西方美

翁永庆,鲁星,于延斌[8](2000)在《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十年记事(1987-1997)》文中研究说明摘记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1987年成立至1997年召开该会成立十周年大会期间学会活动的大事。

赵曦,岳来发,章捷,张天禄[9](1997)在《中国药学会1993年~1997年大事记》文中研究表明中国药学会1993年~1997年大事记赵曦岳来发章捷张天禄(北京100810中国药学会)在1987年中国药学会庆祝建会80周年时,陈新谦先生以《中国药学会八十年纪要(1907~1986)》为题撰文发表在《药学通报》1987年第11期上。嗣后,在1...

二、饭店现代化杂志社召开编委会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饭店现代化杂志社召开编委会议(论文提纲范文)

(1)历史洪流中的艺术选择 ——王琦与20世纪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1934-196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艰难的抉择: 王琦早年的艺术学习与思想转型(1934—1938)
    第一节 洋画的信仰——20世纪30年代上海美专西洋画教学与王琦的艺术取向
    第二节 艺术,还是抗战?——王琦在武汉政治部三厅的宣传画创作
    第三节 苦闷与抉择——王琦的鲁艺学习及其矛盾选择
第二章 生活的自觉: 王琦在抗战时期大后方的艺术选择(1939—1945)
    第一节 运动,还是研究?——“后鲁艺”与王琦的艺术选择
    第二节 从战斗之美到生活之美——王琦抗战时期的艺术选择
    第三节 王琦与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新现实主义”
第三章 隐含的苦闷: 王琦抗战胜利后至香港时期艺术诸问题(1945—1950)
    第一节 走向批判?——抗战胜利后国统区木刻运动与王琦的艺术选择
    第二节 规训与改造——王琦香港时期的艺术选择
第四章 宏观语境与个体选择: 新中国时期王琦艺术诸问题(1950—1965)
结语
图版目录
参考文献
附录
    1、王琦年表
    2、王琦着述文献目录
    3、回忆与评价——王宏建谈王琦先生几个问题
    4、怀念我的父亲和老师王琦——王炜访谈
    5、社会各界深切哀悼王琦同志
    6、王琦《朝霞映船台》画里画外
    7、难以割舍的情怀——王琦画笔下的香港
    8、并非老生常谈——李桦、王琦纪念个展解析
致谢
学术成果统计-作品、论文及专着发表
学术成果统计-展览及获奖

(2)台湾《自由中国》杂志文艺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课题的缘起
    二、研究现状及研究思路、方法
第一章 《自由中国》杂志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政治文化语境中的台湾文艺杂志生态
        一、1950年代台湾文艺杂志纵览
        二、“反共文艺”的形成及影响
        三、“自由人文主义”的突围
    第二节 《自由中国》的创办与发展
        一、《自由中国》的筹备与创刊
        二、《自由中国》的宗旨
        三、编辑群体的离合
        四、“雷震案”与《自由中国》的终结
    第三节 政论期刊中的文艺栏
        一、政论期刊中的文化特色
        二、“文艺栏”概况
第二章“文艺栏”的多元文学样态
    第一节 从“反共文学”走向纯文学
        一、1949-1952年:“反共文学”的发展
        二、1953-1960年:纯文学的探索
    第二节“她们在写历史”:女性小说的勃发
        一、悲情女子与婚姻之殇
        二、“我是谁”:女性的职业角色
        三、女性心理症结与“逆在地化”写作
    第三节 故乡的面影:怀乡叙事中的别样书写
        一、被历史淹没的东北作家:司马桑敦
        二、“热读”与“误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
    第四节 闺秀散文与学者散文
        一、张秀亚:“新文艺腔”中的喁喁独语
        二、琦君:“睹物思人忆旧年”
        三、吴鲁芹:“轻裘缓带一墨客”
    第五节 新诗试验
        一、余光中:由古典向现代的转轨
        二、周策纵的“海外诗抄”
第三章 众声喧哗的话语场域
    第一节 书生论政:殷海光与《自由中国》
        一、“大江东流挡不住”:殷海光自由主义思想的演变
        二、殷海光与新儒家的恩怨
    第二节 自由派与同盟者:胡适在《自由中国》的角色困境
    第三节“自由人文主义”的曲折发展:聂华苓与“文艺栏”
        一、流水十一载间:主编杂忆
        二、聂华苓的“台湾人”群像
    第四节 自由民主思想对文艺栏的影响
        一、对“文化清洁运动”的批判
        二、声援《祖国周刊》
第四章 《自由中国》与台港文化场域的互动
    第一节 现代主义思潮中的《自由中国》与《文学杂志》
        一、“文艺栏”与《文学杂志》的互动
        二、“留美风潮”及《自由中国》的报道
        三、《旅美小简》:留学生文学的先声
        四、反思“美援文化”
    第二节 《自由中国》与香港文学界的互动
        一、第二代“南来作家”的笔墨登场
        二、《自由中国》与《民主评论》:从“同归”到“殊途”
    第三节 《自由中国》的余绪
        一、“文艺栏”之后:放眼世界的文学心
        二、李敖与《文星》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自由中国》文艺栏作品目录
附录二:聂华苓发表在《自由中国》的作品目录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3)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历程研究(1932-196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2.1 建筑教育本体研究
        1.2.2 建筑教育发展历程
    1.3 研究范围
        1.3.1 本课题研究的空间范围---华南地区
        1.3.2 研究的客体对象范围---华南理工大学
        1.3.3 研究的时间范围---(1932 年-1966 年)
    1.4 华南建筑教育研究现状
        1.4.1 相关着作及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
        1.4.2 期刊文章研究
        1.4.3 其他研究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6 研究技术路线与架构
    1.7 研究的关键性问题
    1.8 研究价值
    1.9 研究成果
    1.10 研究创新之处
        1.10.1 研究对象的创新
        1.10.2 研究方法的创新
        1.10.3 研究成果的创新
    1.11 文章结构
    1.12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外早期现代建筑教育发展历程概要
    2.1 学院派
        2.1.1 布杂学院(巴黎美术学院)
        2.1.2 宾夕法尼亚建筑学系
        2.1.3 苏联的学院派建筑教育
    2.2 现代主义设计教育
        2.2.1 德意志制造联盟 (Deutscher Werkbund)
        2.2.2 包豪斯
    2.3 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
    2.4 TEAM X-反思国际现代主义建筑
    2.5 日本早期的现代建筑教育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早期现代建筑教育发展历程概要
    3.1 《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
    3.2 《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
    3.3 农工商部高等实业学堂开设建筑课程
    3.4 中华民国教育部大学令
    3.5 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建筑科
    3.6 国立中央大学建筑工程系
    3.7 东北大学建筑系
    3.8 勷勤大学建筑工程学系、国立中山大学建筑工程学系
    3.9 私立沪江大学商学院建筑系
    3.10 国立重庆大学建筑工程系
    3.11 私立之江大学建筑系
    3.12 圣约翰大学建筑系
    3.13 香港早期现代建筑教育的发展
    3.14 解放后的中国建筑院校早期“老八校”
        3.14.1 清华大学建筑系
        3.14.2 同济大学建筑学系
        3.14.3 南京工学院建筑系
        3.14.4 天津大学建筑系
        3.14.5 华南工学院建筑工程学系
        3.14.6 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
        3.14.7 西安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
        3.14.8 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
    3.1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华南建筑教育创立与探索时期
    4.1 广东省立工业专科学校建筑工程学系(1932-1933)
        4.1.1 背景与历史沿革
        4.1.2 教学体系
        4.1.2.1 教学思想
        4.1.2.2 教学计划
        4.1.2.3 师资情况
        4.1.2.4 学生情况
        4.1.3 学术及科学研究
        4.1.3.1 开启华南现代主义建筑的学术研究
        4.1.3.2 广东全省教育展览会
    4.2 勷勤大学工学院建筑工程学系(1933-1938)
        4.2.1 背景与历史沿革
        4.2.2 教学体系
        4.2.2.1 教学思想
        4.2.2.2 教学计划
        4.2.2.3 教材建设
        4.2.2.4 教学方法
        4.2.2.5 教学条件
        4.2.2.6 师资情况
        4.2.2.7 学生情况
        4.2.3 学术科学研究
        4.2.3.1 科研论文与着作
        4.2.3.2 教授演讲
        4.2.3.3 对外交流
        4.2.4 建筑工程实践
        4.2.4.1 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区校园建筑设计
        4.2.4.2 勷勤大学石榴岗校区规划与建筑设计
        4.2.4.3 其他建筑实践
    4.3 国立中山大学建筑工程学系--抗战时期(1938-1945)
        4.3.1 背景与历史沿革
        4.3.2 教学体系
        4.3.2.1 教学思想
        4.3.2.2 教学计划与教材建设
        4.3.2.3 教学方法
        4.3.2.4 师资情况
        4.3.2.5 学生情况
        4.3.3 学术及科学研究
        4.3.3.1 举办展览
        4.3.3.2 中英文论文竞赛
        4.3.4 建筑工程实践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华南建筑教育定位与起步时期
    5.1 国立中山大学(中山大学)建筑工程学系广州复课(1945-1952)
        5.1.1 背景与历史沿革
        5.1.2 教学体系
        5.1.2.1 教学思想
        5.1.2.2 教学计划
        5.1.2.3 教材建设
        5.1.2.4 教学方法
        5.1.2.5 教学设施建设
        5.1.2.6 师资情况
        5.1.2.7 学生情况
        5.1.3 学术科学研究
        5.1.3.1 论文着作
        5.1.3.2 举办、参与展览
        5.1.3.3 访问交流
        5.1.4 建筑工程实践
        5.1.4.1 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
        5.1.4.2 中山大学图书馆(华南工学院图书馆)
    5.2 华南工学院建筑工程学系(建筑学系)(1952-1966)
        5.2.1 背景与历史沿革
        5.2.2 教学体系
        5.2.2.1 教学思想
        5.2.2.2 教学计划
        5.2.2.3 教材建设
        5.2.2.4 教学方法
        5.2.2.5 师资情况
        5.2.2.6 学生情况
        5.2.3 学术科学研究
        5.2.3.1 科研机构
        5.2.3.2 展览会
        5.2.3.3 调查测绘
        5.2.3.4 民居调查与研究
        5.2.3.5 举办校内座谈会与学术讨论会
        5.2.3.6 科学报告会
        5.2.3.7 学术论文与着作
        5.2.3.8 设计竞赛
        5.2.3.9 对外学术互访和交流
        5.2.4 建筑工程实践
        5.2.4.1 生产实践的机构
        5.2.4.2 人民公社规划与建筑设计
        5.2.4.3 典型工程实践
    5.3 本章小结
结论
    一、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历程的成就和特色
        (一) “以人为本,求真务实”的华南建筑教育理念
        (二) 教学成就与特色
        (1)创立华南地区第一个大学级别的现代建筑教育体系
        (2)建立起以“全面型”建筑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标准
        (3)建立了注重基础训练、重视建造技术、知识结构完备的课程体系
        (4)为华南地区乃至全国培养了大批的建筑专业人才
        (5)为华南建筑教育的后续发展积蓄了重要的人才基础
        (三) 学术研究成就与特色
        (1)开启了华南建筑教育对现代主义建筑的学术研究
        (2)树立了注重调查,理性分析的学术研究传统
        (3)确立了基于华南亚热带气候特点的建筑学术研究方向
        (4)取得了基于华南亚热带气候条件下的建筑降温措施研究的丰硕成果
        (四) 建筑实践成就与特色
        (1)坚持功能实用、合理经济的现代主义建筑实践
        (2)广泛运用适应华南地区亚热带气候特点的建筑降温措施
        (五) 建立起教学、科研、实践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的文化特质
        (一) 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呈现的开放多样性
        (1)师资的开放性
        (2)对外交流的开放性
        (3)学科建设的多样性、全面性
        (二) 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的包容并蓄性
        (1)教学思想的包容性
        (2)教学内容的兼容性
        (三) 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的务实性
        (1)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的务实性
        (2)对社会发展变化的敏锐性
        (四) 华南建筑教育的锐意创新性
        (1)“敢为天下先”的进取精神
        (2)基于地域特色的学术科研创新性研究
    三、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教育历史沿革
    附录.2 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历程大事记
    附录.3 林克明、夏昌世、陈伯齐、龙庆忠、谭天宋生平
    附录.4 调研访谈录
        附 4.1 金振声访谈
        附 4.2 陆元鼎、魏彦钧访谈
        附 4.2.1 第一次访谈
        附 4.2.2 第二次访谈
        附 4.3 何镜堂访谈
        附 4.4 蔡德道访谈
        附 4.5 邓其生访谈
    附录.5 华南建筑教育发展历程之历届系主任、院长
    附录.6 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历程之历届毕业生名单
    附录.7 教师担任历界中国建筑学会及各专业委员会名单(1993 年以前)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江丰《平型关连续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一个不可忽视的研究课题
    2、研究的新契机
第二章 江丰《平型关连续画》的发现和初步研究
    1、《平型关连续画》的初步整理
    2、《平型关连续画》的顺序试证
    3、《平型关连续画》创作时间略考
    4、“连续画”之名与江丰木刻
第三章 《平型关连续画》作品分析
    1、《平型关连续画》的图像分析
    2、鲁迅、凯绥·珂勒惠支版画与《平型关连续画》
    3、江丰的木刻变革——以《平型关连续画》为中心
第四章 《平型关连续画》与延安木刻大众化
    1、抗战初期的延安木刻大众化之路
    2、《平型关连续画》与《前线画报》——江丰木刻大众化的实践路径考察
    3、抗战初期延安木刻运动中的江丰木刻
结语:作为武器的艺术——延安木刻大众化之路
    1、江丰研究的新视野
    2、作为武器的艺术——延安木刻大众化之路
附录一:江丰年表
附录二:江丰美术文献索引
参考文献
致谢

(7)论朱光潜对西方美学的翻译与引进(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朱光潜生平简述
    第一节 解放前(1897-1949)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接受与积淀(1903-1918)
        二、初步接触西方文化(1918-1925)
        三、留学欧陆(1925-1933)
        四、中西美学思想的进一步融合(1933-1949)
    第二节 解放后(1949-1986)
        一、思想转型时期(1949-1966)
        二、文革时期(1966-1976)
        三、暮年岁月(1976-1986)
第二章 朱光潜翻译与研究相结合的学术路径
    第一节 翻译与研究的结合
        一、朱光潜翻译与研究相结合学术路径的形成
        二、朱光潜学术路径中翻译与研究的辩证关系
    第二节 变译是朱光潜翻译与研究结合的具体实现形式
        一、变译与全译的区别
        二、变译与全译的对象
        三、翻译与研究在变译中的结合方式
    第三节 朱光潜对克罗齐美学着作翻译引进的个案研究
        一、朱光潜翻译引进克罗齐美学思想的历程回顾
        二、变译与克罗齐《美学原理》的翻译引进
第三章 朱光潜西方美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朱光潜思想与语言统一的美学翻译理论
        一、思想与语言关系的普通流行观点
        二、克罗齐的表现说
        三、朱光潜思想与语言统一的理论
        四、朱光潜对质疑思想与语言统一理论的答疑与说明
    第二节 思想与语言统一的不同方式及其对翻译内涵的具体规定
        一、诗与散文的区别
        二、译意与译味的区别
        三、译意与译味的联系
    第三节 朱光潜西方美学翻译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一、翻译标准
        二、翻译的难点
        三、翻译的基本方法
第四章 朱光潜西方美学翻译引进在中国现当代美学发展中的意义与影响
    第一节 朱光潜的美学翻译与其美学思想之间的关系
        一、朱光潜的学习方法
        二、朱光潜的美学翻译与其美学思想之间的一致性
    第二节 朱光潜的变译与全译在中国现当代美学发展中的作用
        一、变译的作用
        二、全译的作用
结语
附录一 朱光潜学术年表
附录二 朱光潜主要译作简介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饭店现代化杂志社召开编委会议(论文参考文献)

  • [1]历史洪流中的艺术选择 ——王琦与20世纪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1934-1965)[D]. 郝斌. 中央美术学院, 2018(01)
  • [2]台湾《自由中国》杂志文艺栏研究[D]. 许文畅. 吉林大学, 2015(07)
  • [3]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历程研究(1932-1966)[D]. 施瑛.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1)
  • [4]江丰《平型关连续画》研究[D]. 郝斌. 中央美术学院, 2013(09)
  • [5]廖承志与香港[J]. 茆贵鸣. 中国作家, 2010(02)
  • [6]植根公安科技沃土 探讨安防发展之路——中国公共安全杂志社年度编委会议在贵阳召开[J]. 庞伟,樊超. 中国公共安全(综合版), 2007(06)
  • [7]论朱光潜对西方美学的翻译与引进[D]. 高金岭. 山东大学, 2005(08)
  • [8]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十年记事(1987-1997)[J]. 翁永庆,鲁星,于延斌. 编辑学报, 2000(04)
  • [9]中国药学会1993年~1997年大事记[J]. 赵曦,岳来发,章捷,张天禄. 中国药学杂志, 1997(10)

标签:;  ;  ;  ;  ;  

《酒店现代化》杂志召开编委会会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