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栗疫病抗性与过氧化物酶的关系

板栗疫病抗性与过氧化物酶的关系

一、锥栗对栗疫病抗性与过氧化物酶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陈咏梅[1](2021)在《外源水杨酸及剪叶处理对日本落叶松主要防御蛋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日本落叶松(Larix kaempferi)作为一种优良树种在鄂西地区应用于各项造林工程,其引种栽植范围广、面积大,但是长期以来虫害肆虐,严重危害森林资源。为保护长江中上游地区的良好生态,维护林业持续发展,急需环境友好的虫害防治措施。植物诱导抗虫性是一种防御机制,可有效控制害虫为害。植物叶内两类主要防御性酶和保护性酶分别是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nlanine ammonia-lyase,PAL)、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过氧化物酶(Peroxidae,POD),它们作为关键性防御蛋白,与植物抗性紧密相关,通过研究植物的诱导抗性,推进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可以为落叶松虫害生态防治提供一种新的途径。本研究选取两年生日本落叶松幼苗为试验材料,研究外源水杨酸及局部剪叶量对日本落叶松诱导抗性的影响。以紫外分光光度计法分析在两种不同处理方式下,日本落叶松针叶内PAL、PPO、POD、CAT的活性及时序变化。结果如下:1.外源水杨酸可诱导日本落叶松主要防御性酶活性的变化PPO、PAL是植的两种主要防御性酶,其活力的变化可以作为植物抗性的生化指标。为了研究外源水杨酸诱导与日本落叶松针叶内PPO、PAL活性的变化关系,以不同浓度(0.01、0.10、1.00mmol·L-1)水杨酸溶液喷施处理日本落叶松幼苗,在处理后第1d、3d、5d、7d测定针叶内PPO、PAL活性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三种浓度外源水杨酸喷施处理均可诱导日本落叶松针叶内PAL、PPO活性上升,并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波动性变化。2.外源水杨酸可诱导日本落叶松主要保护性酶活性的变化植物体内的保护性酶主要有POD、CAT等,酶活性的提高在植物的防御反应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同浓度(0.01、0.10、1.00mmol·L-1)水杨酸溶液喷施处理日本落叶松幼苗后,其针叶内POD活性显着增加,CAT活性变化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其中0.01mmol·L-1的水杨酸溶液对日本落叶松针叶内POD活性变化的诱导效果最好、变化最明显,且诱导后的POD活性值持续时间更长。3.剪叶可诱导日本落叶松主要防御性酶活性的变化剪叶可以诱导植物主要防御蛋白的表达。为了研究局部剪叶量与日本落叶松针叶内PPO、PAL活性的变化关系,本实验采用25%、50%、75%三种程度的剪叶量处理日本落叶松幼苗,在处理后第1d、3d、5d、7d测定针叶内PPO、PAL活性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三种程度剪叶量处理后,日本落叶松针叶内PAL、PPO活性均明显升高,且持久性较好。4.剪叶可诱导日本落叶松主要保护性酶活性的变化植物受到损伤后,细胞内POD、CAT等保护酶能够进行自我保护,以提高植物抗性。25%、50%、75%三种程度的剪叶量处理日本落叶松日本落叶松幼苗后,其针叶内CAT、POD的活性显着提高且持久度好。分析发现,不同程度剪叶量处理后酶活性的变化不与损伤程度成正比。

桂鹏[2](2021)在《土壤pH值对山核桃干腐病发生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壤pH值对植物健康和病虫害抗性具有重要作用。为探究土壤pH值对山核桃干腐病发生的影响,本文通过对野外山核桃样地进行调查,分析了土壤pH值与类型、不同施肥与除草方式对山核桃干腐病感病指数的影响。设置不同土壤pH值的山核桃苗试验组,测定了不同土壤pH值对人工接种茶藨子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后山核桃干腐病发生的变化,并采用高通量测序,研究了不同pH值对山核桃苗盆栽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野外山核桃样地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土壤pH值为4.50-5.49区间的山核桃林干腐病感病指数为34.43,显着高于pH值为5.50-6.49和6.50-7.49区间的土壤;岩性土山核桃林的干腐病感病指数为39.04,显着高于黄壤和红壤;长期施用化肥的山核桃林干腐病感病指数为47.87,显着高于施用复合肥和不施肥;长期施用化学除草剂的山核桃林干腐病感病指数为35.03,显着高于不除草和物理除草。2、人工接种结果表明,土壤pH值为4.5与5.5的山核桃苗干腐病病斑直径和感病指数均显着高于土壤pH值为6.5与7.5;土壤pH值为7.5与6.5的山核桃苗树皮木质素、总酚、总黄酮含量和抗病防御酶活性在接种B.dothidea后均显着高于土壤pH为5.5与4.5。3、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pH值为7.5与6.5的山核桃苗盆栽土壤细菌OTU数目、Shannon、Ace、Simpon和Chao指数均显着高于pH值5.5与4.5;pH值为7.5与6.5的山核桃苗盆栽土壤真菌OTU数目、Shannon、Ace、Simpon和Chao指数均显着低于pH值5.5与4.5。4、在门水平上,pH值为7.5与6.5的山核桃苗盆栽土壤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丰度均显着低于pH值5.5与4.5;pH值为6.5的土壤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丰度显着高于pH值7.5、5.5与4.5;pH值为7.5与6.5的土壤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与壶菌门(Chytridiomycota)丰度分别显着高于和低于pH值为5.5与4.5。5、在属水平上,pH值为5.5与4.5的山核桃苗盆栽土壤细菌优势属分别为苯基杆菌属(Phenylobacterium)、丰佑菌属(Opitutus)与Dyella、Gallionell;真菌优势属分别为齿菌属(Hydnum)、梨形孢属(Pyricularia)、Cladophialophora、外瓶霉属(Exophiala)与毛壳菌属(Chaetomium)、Fibulochlamys、壶菌属(Synchytrium)、潘多拉菌属(Pandora)。pH值为7.5与6.5的山核桃苗盆栽土壤细菌优势属分别为Haliangium、Reyranella、硝化螺旋菌属(Nitrospira)与柄杆菌属(Caulobacter)、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海氏菌属(Hirschia);真菌优势属分别为革菌属(Thelephora)、Discosia、漆斑菌属(Myrothecium)、腐质霉属(Humicola)、油壶菌属(Olpidium)与锥盖伞属(Conocybe)、Hydnoplicata、丛孢菌属(Arthrobotrys)、瓶霉菌属(Phialophora)、被孢霉属(Mortierella)、镰刀菌属(Fusarium)。研究结果可为山核桃林可持续健康经营与干腐病的生态化综合防治提供借鉴。

丰雪春[3](2020)在《湖南不同产地板栗品种“铁粒头”对栗疫病的抗性研究》文中提出板栗疫病是一种在全球板栗种植区均有发生、由寄生隐丛赤壳菌引起的枝干性病害。板栗疫病是限制板栗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针对板栗疫病发病早期症状难以识别、病原菌鉴定困难、抗性品种少等问题,以湖南主栽板栗品种“铁粒头”为研究对象,开展其种植区野外调查,采集疑似板栗疫病枝条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培养,结合形态特征观测、理化性质测定与分子检测技术进行菌株鉴定,获取病原菌。以此为基础,采用盆栽接种病原菌的方法,观测探寻病原菌的潜在寄主;采用枝条离体水培法,将分离获得的病原菌回接于不同产地“铁粒头”的健康枝条,记录并测定植物病害发生症状和病害发生过程中枝条主要生理生化特性,分析两者的相关性,了解病害发生规律。同时,对湖南“铁粒头”种植区土壤因子与其板栗疫病发生率进行相关性分析,明确影响板栗疫病发生的关键土壤因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湖南不同栽培区的“铁粒头”板栗均不同程度地感染了栗疫病,其病原菌包括强、弱毒力两种菌株(F1、F2)。两种菌株与板栗疫病模式菌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6%-100%,高度一致。形态特征和理化性质与模式菌株相同,进一步证实分离获得的板栗疫病致病菌为栗疫病菌。2)该病原菌寄主范围较广,可侵染锥栗、野漆、山核桃等植物,并引起溃疡斑,可侵染狗尾草、万年青、柑橘等植物,但无病害症状出现。3)来自于不同产地的“铁粒头”板栗枝条接种F1和F2两种病原菌后,发病过程中的主要生化特性与20d后的发病率均存在差异。浏阳(LY)地区板栗枝条接种F1、F2菌株发病率均为最高,分别为77%和72%,表现为高度易感,而长沙(CS)地区对F1、F2均表现为较强抗性。岳阳(YY)、郴州(CZ)和怀化(HH)地区表现为F1抗性,对F2菌株表现为中等抗性。但5个地区在接种F2菌株平均发病率均高于接种F1。4)栗疫病大田调查结果与枝条离体培养接种病菌的致病结果基本一致,即LY地区感病率高,属感病地区;CS和HH地区对栗疫病抗较强,属抗病地区。YY和CZ地区均表现为中抗病地区。栗疫病在“铁粒头”不同栽种区发生率与其栽种地土层厚度成反比,土层厚度在40-50cm的地区发病率高于土层厚度50-60cm的地区;土壤pH也会影响栗疫病的发生,土壤pH在2.9-3.2之间,其发病率在20%以下,死亡率也较低。上述结果为栗疫病害的早期检测与抗性品种的筛选提供参考,为湖南省板栗产业的合理栽培、减少栗疫病的发生与危害提供理论依据,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其防治措施奠定基础。

赵雨[4](2019)在《葡萄种质资源叶片霜霉病的抗病鉴定及评价》文中指出本研究利用105份葡萄种质资源作为试验材料,采用室内离体叶片接种法对其进行霜霉病的抗性鉴定,并对接种后的部分种质资源进行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动态变化的测定与显微镜切片观察。同时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RT-PCR)分析了葡萄霜霉病抗性基因在抗病与感病种质资源中的相对表达量,主要结果如下:1.本研究以105份葡萄种质资源为试材,采用室内离体叶片接种法进行葡萄霜霉病的抗性鉴定与分级。结果发现不同葡萄种质资源对霜霉病的抗性存在差异。在这105份葡萄资源中,感病与高感个体多属于欧亚种,有15个欧美杂种对霜霉病表现为中抗,而仅有9份欧亚种资源表现为中抗,河岸葡萄表现为抗病,沙地葡萄表现为高抗。本研究筛选出了10个高抗霜霉病的种质资源资源,分别为:河岸一号,河岸六号,河岸七号,‘自由’,‘SO4’,河岸五号,河岸八号,‘双优’,‘左山一’,‘康可’。2.对不同种质资源资源接种了葡萄霜霉菌后,研究了PPO与POD在叶片含量中的活性变化。结果发现1 d时抗病种质资源酶活显着上升,而感病种质资源酶活变化不大或者下降。而后期5 d,7 d表现大部分感病种质资源PPO,POD酶活上升。在辅助鉴定霜霉病抗性方面,可以看出葡萄接种霜霉病后病情指数与接种后1 d时POD,PPO活性和接种前气孔密度相关性显着,为负相关。1 d时葡萄叶片接种霜霉病后POD,PPO活性,气孔密度,可能为葡萄霜霉病抗性鉴定的辅助方法。3.接种霜霉病后,PR1基因在‘布朗无核’,河岸七号,‘双红’均有高的表达量,最高时为‘康能无核’0 d的2000倍左右。而感病与中抗种质资源PR1基因最高表达量均在‘康能无核’0 d的600倍以下。而基因NPR1与基因PAL表达量变化相关性显着,在同一种质资源中表现相同的影响趋势。

官贞雁[5](2018)在《杨树杂交子代无性系对黑斑病的抗性及其生理生化特性》文中认为黑斑病是危害杨树的重要病害,已成为我国杨树人工林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目前对杨树黑斑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病害发病规律、化学防治等等方面,尚缺乏对不同杨树自身抗性及其生理生化抗性方面的了解,这会影响对杨树对黑斑病抗病机制的全面了解和防治。因此,以二郎山杂交杨×美洲黑杨(ED)、川杨×美洲黑杨(SD)、青杨×美洲黑杨(CD)、二郎山杂交杨×青杨(EC)等4个杂交组合的9个无性系为材料,在自然感病和人工接种病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无性系对黑斑病的抗性,分析了酶活性、总酚、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丙二醛、叶绿素等抗性生理生化在无性系间的变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SD1011无性系对杨树黑斑病抗病性最强,在自然感病和人工接种条件下病情指数分别为38.2和39.7。ED10112、SD102抗病性最弱,在自然感病条件下病情指数分别为64.8和72.7,人工接种条件下病情指数分别为66.2和63.2。(2)各无性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活性随着病害的加重均呈上升的趋势,可作为判定抗病性好坏的指标;过氧化物酶POD酶活性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抗性较强的杨树无性系其活性较高,但不能完全说明杨树的抗病机理是病菌侵入以后诱发植物产生的后天生理生化抗病因素。(3)丙二醛MDA含量在自然感病和人工接种变化间趋势相反,自然感病条件下发病后期10月份各无性系MDA含量增加,中抗无性系SD1011、CD1017MDA含量最低,分别为0.047、0.049,ED10112、SD1022、SD102MDA含量最高,分别为0.059、0.059和0.056;在人工接种条件下发病后期在发病后期抗性较强的无性系SD1011、CD1017MDA含量比抗性较弱的无性系高,最大差值为0.01。(4)感病后可溶性糖含量发生明显变化,出现2个高峰值。在发病高峰期,自然感病和人工接种两种条件下抗性较强的无性系的可溶性糖含量与抗性较弱的无性系存在显着差异。(5)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在不同时期变化规律不同,总的来说呈下降趋势,到后期可溶性蛋白含量与接菌前相比含量减少。(6)抗性强的无性系总酚含量升高较快,且在发病前期迅速积累达到最大值,自然感病条件下发病前期总酚含量迅速上升,抗性较强的无性系上升幅度比抗性较差的无性系上升幅度大,中抗无性系SD1011、CD1017上升幅度分别为90.9%、86.4%,且中抗无性系SD1011、CD1017总酚含量较高,与抗性较差的无性系存在极显着差异,最大极差为8.32。与人工接种条件下相同,在发病高峰期前抗性较强的无性系相比其他无性系总酚含量迅速增加达到最大值。(7)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总叶绿素与杨树抗病性有一定相关性,随着病害的加重而有所降低,在发病后期抗性较好的无性系叶绿素含量变化不明显,自然条件下各无性系在发病高峰期叶绿素a/b比值达到最大值,比值分别为5.89、6.18、9.49、7.73、8.42、10.72、4.03、7.70、4.43,低感和中感无性系平均比值比较高。而接菌处理后的杨树无性系在发病后期达到最大值,低感无性系平均叶绿素a/b比值比较高。综上,杨树无性系对黑斑病的抗性存在差异,其生理生化变化与抗病性有着密切联系,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杨树人工林的抗病机制,为杨树人工林培育树种选择提供参考,丰富杨树病害防治的内容。

常明山,邓艳,廖旺姣,苏全,方小玉,吴耀军[6](2018)在《油茶不同品种抗炭疽病与相关酶活性关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明6种供试油茶的抗炭疽病等级,分析油茶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多酚氧化酶(PPO)4种酶活性,摸清油茶抗炭疽病与酶活性的相关程度。[方法]采用活体针刺接种自然发病法评价抗炭疽病等级,采用光度分析法测试了酶活性,采用关联法分析抗炭疽病与相关酶活性的相关程度。[结果]结果表明:感病指数最小为博白大果油茶26.9,病斑长度(2.62±0.40)mm,感病指数最大为普通油茶68.8,病斑长度(8.01±2.03)mm。感病指数大小顺序依次为:普通油茶>岑软3号>岑软2号>陆川油茶>香花油茶>博白大果油茶;感病后,高抗的博白大果油茶、中抗的陆川油茶和香花油茶POD活性均较其他高感油茶品种明显升高,CAT也明显升高(除岑软2号油茶外),SOD和PPO则表现各异;防御酶活性诱导增长率、酶AUEAPC综合增长率以高抗的博白大果油茶,中抗的香花油茶和陆川油茶增长率高于高感油茶;健康油茶酶活性与病斑大小、感病指数相关性弱或基本不相关,感病后POD、CAT、PPO均与抗性呈正相关,而SOD与抗性呈负相关,相关性均在高度和中度以上。[结论]博白大果油茶为高抗品种,陆川及香花油茶为中抗品种,岑软2号、岑软3号、普通油茶为高感品种,且感病油茶酶活性与感病指数存在明显相关,试验进一步明确了油茶抗炭疽病及其防御酶在抗性评价中的作用,为早期鉴别油茶抗病性并筛选抗病油茶提供参考依据。

马海泉,江锡兵,龚榜初,吴开云,赵献民[7](2013)在《我国锥栗研究进展及发展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我国锥栗在种质资源开发、遗传多样性、栽培技术、病虫害、果实贮藏及加工利用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了存在种质资源流失、品种良莠不齐、栗园管理粗放、果品加工包装滞后等问题,提出了加强基础研究、推动育种进程、重视栽培技术、分品种分等级销售等发展对策。

卜玉强[8](2010)在《北京怀柔区板栗3种有害生物无公害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虫害是影响板栗产量和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对板栗虫害的相关研究及无公害控制对提高板栗园收益及果品质量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本文通过对北京怀柔区板栗试验站及桥梓镇前茶坞种植区内板栗3种有害生物(板栗红蜘蛛、桃蛀螟和栗瘿蜂)的调查与研究,初步分析了3种有害生物在怀柔区的发生规律,当地主栽板栗品种(怀黄、怀九、燕红)对虫害的抗性,以及对害虫的无公害控制技术等,并得到以下结论:1、板栗红蜘蛛的研究板栗红蜘蛛虫口数量在板栗生长季节内呈现单峰状态,始发期为6月中旬(板栗初花期),盛发期为7月中旬(板栗种皮形成期),末期为8月上旬(板栗果实膨大期)。室内培养结果表明,其平均孵化时间和日平均温度间呈现显着的负相关(R2=0.9861,p<0.01)。大田调查结果表明单叶平均虫口数量与叶片失绿指数间呈现显着的正相关关系(R2=0.6492,p<0.01)。对不同受害等级叶片光合生理的测定表明,虫害未对失绿等级2和等级3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其光合生理造成危害;而等级4和等级5的叶片,叶绿素总量缺失分别达到18.8%和48.8%,净光合速率显着降低,已对板栗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由此得出防治的临界等级为等级3。大田防治试验结果表明,1.8%阿维菌素EC4000倍液,20%灭扫利乳油2000倍液,43%炔螨特乳油2000倍液在防治板栗红蜘蛛上的相对防治效果最高分别达96.08%,100%和100%。在5月中旬(板栗雌花序出现期)和7月上旬(板栗种皮形成期)分两次施药可以有效的控制第一代成虫数量和盛发期虫口密度,减少叶片失绿。2、桃蛀螟的研究黑光灯诱捕试验结果表明,桃蛀螟成虫诱捕数量变化发生的前期在8月上旬(板栗种皮形成期),峰值出现在8月下旬(果实迅速膨大期),末期在9下旬(坚果成熟期)。利用因子分析对栗蓬内含物进行研究,得出不同板栗品种对桃蛀螟的抗性大小为:怀九>燕红>怀黄>野生。通过不同防治措施的比较发现,向日葵诱集区防治效果最佳,达68.96%;糖醋液诱捕区最差,仅为28.96%。不同浓度灭幼脲对虫卵及幼虫进行化学防治,结果表明灭幼脲500倍液防治效果最佳,最高达93.33%,防治最佳时间为9月上旬。3、栗瘿蜂的研究栗瘿蜂幼虫期发育盛期为5月中旬(雄花序伸长期);白蛹期盛期为6月上旬(板栗初花期);黑蛹期盛期为6月下旬(板栗谢花期);羽化出蜂期盛期为7月中旬(种皮形成期)。在栗瘿蜂发生的第二年,其虫瘿数量在树冠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上的分布差异显着,以南方向最多(2.24个/株),北方向最少(1.28个/株)。树冠上、中、下层虫瘿分布存在显着差异,以下层分布最多(4.31个/株),上层最少(0.70个/株)。通过对虫瘿形态特征的调查,表明其虫瘿质量和体积与虫瘿内虫室个数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性(Rm2=0.6171,Rv2=0.6093;p<0.01)。对不同板栗品种芽内含物含量与平均虫瘿数量的调查并利用因子分析进行抗性评价,得出不同板栗品种抗性大小依次为:石丰>燕红>怀九>怀黄。防治试验表明,修剪对栗瘿蜂虫瘿发生量影响显着,可以有效的减少栗瘿蜂虫瘿个数,对防止栗瘿蜂大爆发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7月上旬(板栗种皮形成期)喷施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0.5g/L,防治效果达到70.44%,可有效的控制第二年虫瘿发生量,适合在板栗园生产实践上推广应用。

冯金玲,杨志坚,陈辉[9](2009)在《锥栗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就锥栗的生理生化、良种繁育、生态、栽培技术、病虫害、加工利用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

王强金[10](2009)在《K元素与锥栗对栗瘿蜂抗性的关系》文中提出本研究于2006~2009年在福建省建瓯市水源乡温洋村锥栗林、福建省光泽华桥国有林场锥栗采穗圃进行。通过测定并比较受栗瘿蜂危害和未受害植株叶片K含量,分析K元素与锥栗对栗瘿蜂抗性的关系;同时通过测定并比较未施K肥和施用K肥植株叶片总酚、单宁和黄酮类物质含量,分析K元素影响锥栗对栗瘿蜂抗性的途径。现将研究结果摘要如下:1、在栗瘿蜂越冬幼虫期,当叶片中K元素高于一个阈值时,无性系对栗瘿蜂具有较高的抗性。可以通过叶片中K元素的高含量来鉴定无性系是否对栗瘿蜂具有较高抗性。2、在栗瘿蜂主要为害时期越冬幼虫期,锥栗无性系抗性指数与受害植株叶片K含量之间存在极显着的线性回归关系,K含量越高,无性系对栗瘿蜂的抗性越高。高抗无性系在受到栗瘿蜂危害后,具有提高叶片中K含量以抵抗栗瘿蜂为害的能力。3、在栗瘿蜂为害主要时期(越冬幼虫期),高抗无性系提高叶片中K含量,从而获得更强的抵抗栗瘿蜂的能力的过程,并不是通过改变总酚含量实现的,而是通过减少产生单宁而产生更多相对分子量小于500的酚类物质来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叶片中总酚含量或升高,或不变。4、在栗瘿蜂为害主要时期越冬幼虫期,施用K肥后,锥栗对栗瘿蜂抗性较高和中等的无性系叶片中黄酮含量没有显着变化,而高感无性系叶片中黄酮含量则显着或极显着升高。

二、锥栗对栗疫病抗性与过氧化物酶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锥栗对栗疫病抗性与过氧化物酶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外源水杨酸及剪叶处理对日本落叶松主要防御蛋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日本落叶松
    1.3 植物的诱导抗虫性
    1.4 水杨酸在植物诱导抗性的应用
    1.5 剪叶处理在植物诱导抗性的应用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1.7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外源水杨酸对日本落叶松主要防御性酶活性的诱导效果
    2.1 试验材料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本章小结
    2.4 讨论
3 外源水杨酸对日本落叶松主要保护性酶活性的诱导效果
    3.1 试验材料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本章小结
    3.4 讨论
4 剪叶对日本落叶松主要防御性酶活性的诱导效果
    4.1 试验材料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4.4 讨论
5 剪叶对日本落叶松主要保护性酶活性的诱导效果
    5.1 试验材料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5.4 讨论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土壤pH值对山核桃干腐病发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山核桃干腐病研究进展
        1.1.1 山核桃干腐病发病过程及症状
        1.1.2 山核桃干腐病分布范围和危害
        1.1.3 山核桃干腐病病原菌
        1.1.4 山核桃干腐病流行规律
        1.1.5 山核桃干腐病的防治
    1.2 土壤pH值与植物病害发生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1.2.1 土壤酸碱化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2.2 土壤pH值与植物病害发生的相关性
    1.3 植物抗病性研究进展
        1.3.1 植物抗病机制
        1.3.2 山核桃抗病机制
        1.3.3 防御酶活性与抗病的关系
    1.4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1.4.1 土壤微生物概述
        1.4.2 影响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因素
        1.4.3 pH值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4.4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5.1 本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1.5.2 本课题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和菌株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山核桃林地调查与土壤采样
        2.2.2 山核桃苗盆栽土壤pH值调节
        2.2.3 山核桃干腐病病原菌人工接种
        2.2.4 木质素含量测定
        2.2.5 总酚、总黄酮含量测定
        2.2.6 酚类化合物合成防御酶活性测定
        2.2.7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测定
        2.2.8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山核桃样地调查结果分析
        3.1.1 土壤pH值对山核桃干腐病感病指数的影响
        3.1.2 土壤类型对山核桃干腐病感病指数的影响
        3.1.3 不同施肥方式对山核桃干腐病感病指数的影响
        3.1.4 不同除草方式对山核桃干腐病感病指数的影响
    3.2 不同土壤pH值对人工接种后山核桃干腐病发生的影响
        3.2.1 不同土壤pH值对山核桃干腐病病斑直径的影响
        3.2.2 不同土壤pH值对山核桃干腐病感病指数的影响
        3.2.3 不同土壤pH值对山核桃抗病相关指标的影响
    3.3 不同土壤pH值对山核桃盆栽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3.3.1 土壤细菌OTU数目差异
        3.3.2 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差异
        3.3.3 土壤细菌群落α-多样性差异
        3.3.4 土壤细菌群落β-多样性差异
        3.3.5 NMDS分析
    3.4 不同土壤pH值对山核桃盆栽土壤真菌多样性的影响
        3.4.1 土壤真菌OTU数目差异
        3.4.2 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差异
        3.4.3 土壤真菌群落α-多样性差异
        3.4.4 土壤真菌群落β-多样性差异
        3.4.5 NMDS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土壤理化性质与经营措施对山核桃干腐病发生的影响
        4.1.2 不同土壤pH值对人工接种后山核桃干腐病发生的影响
        4.1.3 不同pH值对山核桃盆栽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4.2 讨论
        4.2.1 土壤理化性质与经营措施对山核桃干腐病发生的影响
        4.2.2 不同土壤pH值对人工接种后山核桃干腐病发生的影响
        4.2.3 不同pH值对山核桃盆栽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4.3 创新点与展望
        4.3.1 创新点
        4.3.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3)湖南不同产地板栗品种“铁粒头”对栗疫病的抗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板栗特性
        1.1.2 湖南板栗种植地
    1.2 栗疫病研究进展
        1.2.1 栗疫病的研究现状
        1.2.2 板栗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栗疫病菌
        1.3.1 病菌特征
        1.3.2 发病规律
        1.3.3 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
    1.4 抗病机理研究
        1.4.1 植物抗病性的表现
        1.4.2 植物抗病机制
        1.4.3 植物诱导后其相关酶活性与植物抗性的关系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内容
        1.6.1 筛选栗疫病强、弱毒力菌株
        1.6.2 不同产地板栗“铁粒头”抗栗疫病差异
        1.6.3 湖南主要立地因子抗栗疫病的研究
    1.7 技术路线
    1.8 项目支撑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病菌来源
        2.1.2 枝条样本采集
        2.1.3 试验主要试剂
        2.1.4 试验主要设备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植物材料表面消毒
        2.2.2 板栗栗疫病菌的分离、纯化培养
        2.2.3 分离与纯化过程菌株生长及形态指标观测
        2.2.4 病原菌寄主植物范围测定
        2.2.5 病情指数测定
        2.2.6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2.2.7 “铁粒头”板栗产地立地因子调查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铁粒头”板栗疫病病害症状特点
        3.1.1 大田栽种“铁粒头”板栗栗疫病害症状
        3.1.2 “铁粒头”栗疫病菌株形态特征及其幼苗危害症状
    3.2 F1、F2病原菌寄主植物种类
    3.3 病原菌株形态特征观测结果
    3.4 病原菌rDNA-ITS序列分析
        3.4.1 rDNA提取及其PCR产物分析
        3.4.2 GenBank中高同源性相关序列聚类分析
    3.5 不同产地“铁粒头”抗栗疫病的差异
        3.5.1 不同产地、不同栗疫病病原菌病斑面积的差异
        3.5.2 不同产地、不同栗疫病病原菌发病率的差异
        3.5.3 不同产地枝条接种栗疫病病原菌后超氧化物歧化酶(S0D)的变化
        3.5.4 不同产地枝条接种栗疫病病原菌后苯丙氨酸解氨酶( PAL)的变化
        3.5.5 不同产地枝条接种栗疫病病原菌后木质素含量的变化
        3.5.6 不同产地枝条接种栗疫病病原菌后绿原酸的变化
    3.6 “铁粒头”5个不同地区的板栗植株抗病性评价
    3.7 不同地区板栗“铁粒头”对栗疫病的抗性
        3.7.1 不同地区对栗疫病的抗性强度
        3.7.2 栗疫病对不同产地“铁粒头”致病强度分析
        3.7.3 “铁粒头”不同产地土壤因子差异及对栗疫病情的影响
4 结论
    4.1 湖南板栗种植区板栗疫病发生现状
    4.2 初步明确了“铁粒头”抗栗疫病的地区
    4.3 接种后生理生化的测定结果
5 讨论
    5.1 板栗疫病病原菌的分子检测及鉴定
    5.2 不同地区板栗“铁粒头”对栗疫病抗性的生理生化机制
    5.3 不同地区板栗“铁粒头”与酶活性的关系
    5.4 土壤因子与抗病性的关系
    5.5 下一步研究计划
6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4)葡萄种质资源叶片霜霉病的抗病鉴定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葡萄霜霉病菌简介
    1.2 葡萄霜霉病的研究进展
        1.2.1 葡萄抗病结构的研究现状
        1.2.2 葡萄抗病性与生理指标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不同葡萄种质资源资源对霜霉病的抗性鉴定
    2.1 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葡萄霜霉菌的培养与扩繁
        2.2.2 葡萄霜霉菌孢子悬浮液的配置
        2.2.3 试验种质资源葡萄霜霉病接种
        2.2.4 试验种质资源葡萄霜霉病抗性分级鉴定
        2.2.6 数据处理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葡萄霜霉菌培养结果
        2.3.2 葡萄种质资源霜霉病抗性鉴定结果
    2.4 讨论
第三章 葡萄霜霉病菌侵染抗,感种质资源的组织学观察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数据处理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葡萄霜霉菌侵染叶片后动态观察比较
        3.3.2 葡萄霜霉菌侵染不同葡萄种质资源叶片后的显微动态观察比较
        3.3.3 葡萄叶片气孔结构相关数据分析
    3.4 讨论
第四章 葡萄种质资源抗病相关生理生化研究
    4.1 试验材料
    4.2 生理指标测定方法
        4.2.1 PPO提取及活性测定
        4.2.3 POD活性测定
        4.2.4 可溶性糖与MDA含量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葡萄叶片受侵染后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4.3.2 葡萄叶片受侵染后过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影响
        4.3.3 葡萄叶片受侵染后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4.3.4 葡萄叶片受侵染后可溶性糖的影响
    4.4 讨论
第五章 抗病基因在不同葡萄种质资源中的表达分析
    5.1 材料
        5.1.1 植物材料
    5.2 试验方法
        5.2.1 葡萄叶片总RNA的提取及检测
        5.2.2 cDNA第1 条链的合成与检测
        5.2.3 cDNA第1 条链的质量检测
        5.2.4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5.2.5 不同抗病与感病葡萄种质资源各个时期cDNA检测
        5.2.6 PAL,PR1,NPR1 基因引物扩增情况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荧光定量监测抗性基因PR1 在不同抗病与感病葡萄种质资源相对表达量结果
        5.3.2 抗性基因PAL在不同抗病与感病葡萄种质资源相对表达量结果
        5.3.3 抗性基因NPR1 在不同抗病与感病葡萄种质资源相对表达量结果
        5.3.4 生理指标与基因表达的相关性
    5.4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杨树杂交子代无性系对黑斑病的抗性及其生理生化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植物抗性概述
    1.2 植物抗病性研究
        1.2.1 抗性材料筛选
        1.2.2 植物抗病生理生化特性
    1.3 杨树抗病生理生化研究
        1.3.1 酶活性
        1.3.2 酚类物质
        1.3.3 丙二醛MDA、可溶性糖以及可溶性蛋白
        1.3.4 叶绿素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 研究内容
4 技术路线
5 材料与方法
    5.1 试验地概况及自然条件
    5.2 研究材料
    5.3 研究方法
        5.3.1 无性系黑斑病抗性
        5.3.2 自然条件下抗病生理生化变化
        5.3.3 人工接种条件下抗病生理生化变化
        5.3.4 数据分析
6 结果与分析
    6.1 自然感病杨树无性系生理生化变化
        6.1.1 自然感病杨树无性系抗病性
        6.1.2 SOD活性变化
        6.1.3 POD活性变化
        6.1.4 MDA含量变化
        6.1.5 可溶性糖含量变化
        6.1.6 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
        6.1.7 总酚含量变化
        6.1.8 叶绿素含量变化
    6.2 人工接菌后杨树无性系生理生化变化
        6.2.1 人工接菌后杨树无性系抗病性
        6.2.2 SOD活性变化
        6.2.3 POD活性变化
        6.2.4 MDA含量变化
        6.2.5 可溶性糖含量变化
        6.2.6 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
        6.2.7 总酚含量变化
        6.2.8 叶绿素含量变化
7 讨论
    7.1 无性系抗病性表现
    7.2 酶活性对杨树抗性关系
    7.3 丙二醛MDA、可溶性糖含量对杨树抗性关系
    7.4 可溶性蛋白含量对杨树抗性关系
    7.5 总酚含量对杨树抗性关系
    7.6 叶绿素含量对杨树抗性关系
8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油茶不同品种抗炭疽病与相关酶活性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油茶
        1.1.2 供试菌种
    1.2 方法
        1.2.1 接种
        1.2.2 感病评价
        1.2.3 取样和样品处理
        1.2.4 酶活性测试
    1.3 酶活性增长率
        1.3.1 防御酶活性诱导增长率[14]
        1.3.2 酶AUEAPC综合增长率[22]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接种结果
    2.2 酶活性
    2.3 酶活性增长率
    2.4 相关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7)我国锥栗研究进展及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锥栗种质资源开发及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1 种质资源开发
    1.2 遗传多样性研究
2 锥栗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3 锥栗主要病虫害研究进展
    3.1 病害研究
    3.2 虫害研究
4 锥栗果实贮藏及加工利用研究进展
    4.1 保鲜贮藏
    4.2 加工利用
5 我国锥栗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5.1 存在的问题
    5.2 发展对策
        5.2.1 加强锥栗的基础研究
        5.2.2 推动锥栗育种进程
        5.2.3 重视锥栗的栽培技术研究
        5.2.4 完善锥栗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5.2.5 实现锥栗效益的最大化

(8)北京怀柔区板栗3种有害生物无公害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植物抗虫性研究进展
    1.2 板栗主要虫害种类及发生特点
    1.3 板栗红蜘蛛、栗瘿蜂、桃蛀螟3种有害生物的研究现状
        1.3.1 板栗红蜘蛛的研究现状
        1.3.1.1 板栗红蜘蛛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研究
        1.3.1.2 板栗对栗红蜘蛛抗性评价及抗性机理研究
        1.3.1.3 板栗红蜘蛛的防治研究
        1.3.2 栗瘿蜂的研究现状
        1.3.2.1 栗瘿蜂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研究
        1.3.2.2 板栗对栗瘿蜂的抗性评价及抗性机理研究
        1.3.2.3 栗瘿蜂的防治研究
        1.3.3 桃蛀螟的研究现状
        1.3.3.1 桃蛀螟的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研究
        1.3.3.2 板栗对桃蛀螟的抗性评价及抗性机理研究
        1.3.3.3 桃蛀螟的防治研究
2 研究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怀柔区板栗生长物候期的观察
        2.2.2 板栗红蜘蛛的发生规律、抗性评价及控制技术研究
        2.2.2.1 板栗红蜘蛛发生规律研究
        2.2.2.2 板栗红蜘蛛室内培养条件下卵发育情况与温度相关性研究
        2.2.2.3 板栗红蜘蛛在板栗园内空间分布研究
        2.2.2.4 土壤理化性质对板栗抗红蜘蛛的影响
        2.2.2.5 板栗红蜘蛛胁迫下不同失绿等级叶片生理生化的研究
        2.2.2.6 板栗红蜘蛛无公害防治研究
        2.2.3 桃蛀螟发生规律、抗性评价及控制技术研究
        2.2.3.1 桃蛀螟在板栗园内发生规律研究
        2.2.3.2 板栗对桃蛀螟抗性机理研究
        2.2.3.3 板栗园内桃蛀螟无公害防治研究
        2.2.4 栗瘿蜂发育规律、抗性评价及控制技术研究
        2.2.4.1 栗瘿蜂在虫瘿内发育规律的调查研究
        2.2.4.2 栗瘿蜂虫瘿在板栗林内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2.2.4.3 栗瘿蜂虫瘿形态特征及内含物含量与栗瘿蜂虫体发育相关性研究
        2.2.4.4 板栗对栗瘿蜂抗性机理研究
        2.2.4.5 板栗园内栗瘿蜂无公害防治研究
        2.2.5 数据处理方法
    2.3 相关指标的测定方法
        2.3.1 叶片虫口密度和失绿指数的调查
        2.3.2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
        2.3.3 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测定
        2.3.4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测定
        2.3.5 总酚含量的测定
        2.3.6 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2.3.7 单宁含量的测定
        2.3.8 总糖与还原糖含量测定
        2.3.9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2.3.10 不同失绿等级叶片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2.3.11 不同失绿等级叶片光合生理日变化的测定
    2.4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3 结果与分析
    3.1 怀柔区板栗生长物候期的观察
    3.2 板栗红蜘蛛发生规律、抗性评价及控制技术研究
        3.2.1 板栗红蜘蛛发生规律研究
        3.2.2 板栗红蜘蛛室内培养条件下卵发育情况与温度相关性研究
        3.2.3 板栗红蜘蛛在板栗冠层分布状况研究
        3.2.4 土壤理化性质对板栗红蜘蛛危害的影响
        3.2.4.1 调查样地内板栗红蜘蛛危害下叶片失绿指数
        3.2.4.2 土壤理化性质与板栗抗虫性的关系
        3.2.5 板栗红蜘蛛危害下不同失绿等级叶片生理生化的研究
        3.2.5.1 板栗红蜘蛛危害下不同失绿等级叶片光和生理的研究
        3.2.5.2 板栗红蜘蛛危害下不同失绿等级叶片POD、PPO、PAL三种酶活性研究
        3.2.5.3 板栗红蜘蛛危害下不同失绿等级叶片内含物的研究
        3.2.6 板栗红蜘蛛无公害防治研究
        3.2.6.1 粘虫胶对板栗红蜘蛛的防治效果研究
        3.2.6.2 板栗红蜘蛛无公害化学防治研究
    3.3 桃蛀螟发生规律、抗性评价及控制技术研究
        3.3.1 桃蛀螟成虫在板栗园内发生规律研究
        3.3.2 板栗对桃蛀螟抗性机理初步研究
        3.3.2.1 不同板栗品种受桃蛀螟危害程度的评价指标
        3.3.2.2 栗蓬形态特征与品种抗性间的关系
        3.3.2.3 栗蓬内含物各成分含量与品种抗性间的关系
        3.3.3 板栗园内桃蛀螟无公害防治研究
        3.3.3.1 桃蛀螟诱芯及糖醋液诱杀试验
        3.3.3.2 非化学防治措施的防治效果研究
        3.3.3.3 桃蛀螟无公害化学防治研究
        3.3.3.4 桃蛀螟无公害防治时间研究
    3.4 栗瘿蜂发育规律、抗性评价及控制技术研究
        3.4.1 栗瘿蜂在虫瘿内发育规律的调查研究
        3.4.2 栗瘿蜂虫瘿在板栗林内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3.4.2.1 聚集强度指标的测定与分析
        3.4.2.2 Iwao法测定
        3.4.2.3 Taylor法测定
        3.4.2.4 影响栗瘿蜂虫瘿聚集分布的原因
        3.4.3 栗瘿蜂虫瘿在树冠不同方位、不同层次分布特征
        3.4.3.1 栗瘿蜂虫瘿数量在树冠不同方位调查分析
        3.4.3.2 栗瘿蜂虫瘿数量在树冠不同层次调查
        3.4.3.3 Iwao法聚集强度格局分析
        3.4.4 栗瘿蜂虫瘿形态特征及内含物含量与栗瘿蜂虫体发育相关性研究
        3.4.4.1 栗瘿蜂虫瘿个体间的差异性
        3.4.4.2 虫瘿形态生物指标与栗瘿蜂发生量的关系
        3.4.4.3 不同板栗品种虫瘿特征的差异
        3.4.4.4 虫瘿内含物含量与栗瘿蜂虫蛹重量的关系
        3.4.5 板栗对栗瘿蜂抗性机理初步研究
        3.4.5.1 不同板栗品种间虫瘿发生量的差异
        3.4.5.2 板栗芽内含物含量与抗栗瘿蜂的关系
        3.4.6 板栗园内栗瘿蜂无公害防治研究
        3.4.6.1 修剪对栗瘿蜂虫瘿发生量的影响
        3.4.6.2 栗瘿蜂的无公害化学防治研究
4 结论与讨论
    4.1 讨论
        4.1.1 板栗红蜘蛛的研究中尚需解决的问题
        4.1.2 桃蛀螟的研究中尚需解决的问题
        4.1.3 栗瘿蜂的研究中尚需解决的问题
    4.2 结论
        4.2.1 板栗红蜘蛛的研究
        4.2.2 桃蛀螟的研究
        4.2.3 栗瘿蜂的研究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9)锥栗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理生化
2 良种繁育
3 生态
4 栽培技术
5 病虫害
    5.1 虫害
    5.2 病害
6 加工利用
7 展望

(10)K元素与锥栗对栗瘿蜂抗性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锥栗及生产
    2 栗瘿蜂及其防治
    3 林木抗虫性的研究
    4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一章 不同抗性锥栗无性系叶片K 元素含量动态分析
    1.1 材料与方法
        1.1.1 试验地概况及供试无性系
        1.1.2 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1.1.3 K 含量测定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2.1 K 含量与抗性指数回归分析
        1.2.2 不同抗性无性系K 含量动态变化比较
    1.3 小结
第二章 不同抗性锥栗无性系受害植株叶片K 元素含量动态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及供试无性系
        2.1.2 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2.1.3 K 含量测定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受害植株K 含量与抗性指数回归分析
        2.2.2 不同抗性无性系受害植株叶片K 含量动态变化比较
        2.2.3 受害植株叶片K 含量变化与锥栗抗性指数的回归分析
        2.2.4 不同抗性无性系K 含量变化动态比较
    2.3 小结
第三章 K 肥对锥栗叶片总酚含量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供试无性系及样品的采集
        3.1.3 总酚含量测定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总酚与无性系抗性的关系
        3.2.2 K 肥对总酚含量的影响
    3.3 小结
第四章 K 肥对锥栗叶片单宁含量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供试无性系及样品的采集
        4.1.3 单宁含量的测定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单宁与无性系抗性的关系
        4.2.2 K 肥对单宁含量的影响
    4.3 小结
第五章 K 肥对锥栗叶片黄酮含量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地概况
        5.1.2 供试无性系及样品的采集
        5.1.3 黄酮含量测定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黄酮与无性系抗性的关系
        5.2.2 K 肥对单宁含量的影响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四、锥栗对栗疫病抗性与过氧化物酶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外源水杨酸及剪叶处理对日本落叶松主要防御蛋白的影响[D]. 陈咏梅. 湖北民族大学, 2021(12)
  • [2]土壤pH值对山核桃干腐病发生的影响[D]. 桂鹏. 浙江农林大学, 2021(07)
  • [3]湖南不同产地板栗品种“铁粒头”对栗疫病的抗性研究[D]. 丰雪春.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
  • [4]葡萄种质资源叶片霜霉病的抗病鉴定及评价[D]. 赵雨.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3)
  • [5]杨树杂交子代无性系对黑斑病的抗性及其生理生化特性[D]. 官贞雁.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6)
  • [6]油茶不同品种抗炭疽病与相关酶活性关系的研究[J]. 常明山,邓艳,廖旺姣,苏全,方小玉,吴耀军. 林业科学研究, 2018(02)
  • [7]我国锥栗研究进展及发展对策[J]. 马海泉,江锡兵,龚榜初,吴开云,赵献民. 浙江林业科技, 2013(01)
  • [8]北京怀柔区板栗3种有害生物无公害控制研究[D]. 卜玉强. 北京林业大学, 2010(10)
  • [9]锥栗的研究进展[J]. 冯金玲,杨志坚,陈辉.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09(04)
  • [10]K元素与锥栗对栗瘿蜂抗性的关系[D]. 王强金. 福建农林大学, 2009(02)

标签:;  ;  ;  ;  ;  

板栗疫病抗性与过氧化物酶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