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科学家开发水可充电电池

加拿大科学家开发水可充电电池

一、加拿大科学家研究出水充电池(论文文献综述)

何海燕[1](2021)在《PBL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行,我国学者相继提出各种新教学模式,但是深入了解高中物理一线课堂发现,教师仍使用单一的传统教学方法。近几年,project-based learning(PBL)在国内流行起来,一些学者把该学习理念贯彻于中小学课堂中。根据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的要求,必须与时俱进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本文尝试把PBL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物理教学中,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实验研究法和调查法进行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前,通过文献研究法确定本文的研究内容,同时理解PBL的理论基础与特征。教学实践过程中,设计PBL教学流、PBL教学点子库和教学案例,在西宁市某中学进行教学实验。教学实践结束后,采用访谈法访谈实验班学生,根据学生的反馈总结PBL教学模式在实践过程中的优缺点。同时采用SPSS分析调查量表的数据,对比分析实验班与对照班在教学实验干预前后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本文得出了一些结论。第一,本研究发现PBL教学模式相比常规教学更能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第二,PBL教学模式对于科学探究能力中的问题与证据两个要素的提升更加明显。最后,概述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同时对未来的研究作出展望,希望能为有意研究PBL教学模式的教师提供借鉴。

张莹[2](2019)在《中国早期电池知识和技术的引进(1855-1949)》文中指出当前电池工业是全球新能源研发领域的热门之一,创造新型电池是电子电器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电池生产技术既是推进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是社会文化形态的表现。电池的发明促进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其核心技术是干电池和蓄电池制造。电池商业化生产起源于19世纪的美国,之后开始向世界各地扩展。19世纪末电池传入中国时它的应用范围并不广泛。如今,电池已经在人们日常生活、国防、工业、交通等各种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从现有的研究所成果来看,学界从物理学史及电力工业史两个角度对晚清民国时期的电池有部分的研究,但对电池知识在中国的传播、技术应用及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还有欠缺。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考察了晚清民国期间电池知识和技术的传入及发展,剖析了电池的传入、传播及应用对近代中国民众的生活、社会文化及民族电池工业等方面形成的影响。第一,本文通过搜集和整理晚清民国时期与电池知识有关的期刊、报纸及物理学着作等文字资料,考察了电池知识在中国的传入即传播过程。本文认为晚清时期电池知识首先作为电学知识传入我国,物理学译着介绍了电池的基本原理及使用情况,推动了晚清社会对电池的了解和认可;民国时期,电池专着、电机学校及电化学实验室的出现促进了民国社会对电池制造技术的研究。第二,本文通过整理民国时期与电池制造技术相关的历史档案和图片等资料,考察了晚清民国时期电池制造技术传入中国的过程。本文认为,20世纪初期至中期,电池制造技术传入中国并逐渐实现本土化。在此期间,电池制造技术的传入及发展以民营企业和官办企业为载体,经历了进口产品、仿制外货、研究试验三个阶段。第三,在上述考察和研究的基础上,厘清了电池在中国的传入和传播过程,阐述了其对近代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本文认为电池制造业加速了中国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业的发展。电池的应用延长了部分行业的工作时间,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电池衍生出来的电子、电器等产品为大众的生活增添了新的内容,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邱丽静[3](2018)在《这绝不是神话》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8年,一些新的能源技术正在路上。能源技术的突破,在某种程度上有点像科幻小说。正是这些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才是技术不断进步的不竭动力。电力技术NASA迷你核反应炉测试成功将用于月球火星:2017年12月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了"1号太空政策指令",宣布美国将重返月球,并最终前往火星。美国国

别汉波[4](2018)在《锌空气二次电池的阴阳极制备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新能源需求的持续增加,传统的不可再生的能源储量却不断在减少,能源危机已经开始出现,寻求新的能源代替石化能源显得尤其重要。锌空气二次电池以其高比容量、不燃爆、低成本、绿色环保等特点非常适宜作城市电动车的动力来源。本论文主要是针对锌空气二次电池循环性能受到析氢腐蚀影响以及电池的充电电压过高、能耗大等问题,研究锌空气二次电池的阴阳极制备。采用冶金电化学的方法,研究了镍阴极上电沉积β-PbO2和锌阳极上修饰锡、铋金属对锌空气电池性能的影响。具体研究内容如下:⑴在二氧化铅阴极制备实验中,研究了电流密度对β-PbO2电沉积层形貌的影响及所制电极的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电流密度为20 mA/cm2时,二氧化铅镀层的晶粒最小,表面最平整光滑,而且阴极表面用二氧化铅修饰后,阴极的析氧电位降低0.15 V,说明二氧化铅电极能降低阴极的析氧电位,即降低充电电压和能耗,因此本实验条件下,电流密度为20 mA/cm2时的效果最好。⑵在镀铋锌阳极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中,主要研究了铋离子浓度对铋金属电沉积的影响及电解液中氧化锌浓度对镀铋锌阳极析氢性能的影响。运用LSV、EIS、XRD、SEM等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硝酸铋浓度为50 g/L时,镀层形貌较好,向电解液中加入20 g/L的ZnO时,镀铋锌阳极上析氢电位较高。⑶在镀锡锌阳极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中,主要研究了添加剂明胶对锡电沉积的影响及镀锡锌阳极的电化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锡的电沉积遵循三维瞬时成核生长的电结晶机理、明胶能提高锡沉积电位,改善锡镀层的形貌结构,金属锡能提高析氢电位,减少析氢腐蚀。⑷对锌阳极、镀锡或铋锌阳极进行了电化学性能比较,相对于锌阳极而言,镀锡锌阳极能提高析氢反应电位,镀铋锌阳极却降低了析氢反应电位。用铜、锡、铋三种电极作为阳极,镍电极或β-PbO2电极为氧析出阴极,空气电极这三者组成锌空气二次电池测试其充放电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二氧化铅阴极能降低电池的充电电压,镀锡锌阳极能改善电池的充放电性能,而镀铋锌阳极却与镀锡锌阳极效果刚好相反。综合可以得出,锌空气二次电池选用二氧化铅析氧阴极和镀锡锌阳极时的充放电性能最好。

叶胜威[5](2018)在《石墨烯电光调制特性及器件研究》文中认为高速发展的信息化进程,导致了需要传递和处理的信息量日益呈爆炸性增长,以光纤通信网络为主的信息网络面临巨大挑战。因为光调制器是实现将电信号调制到光载波上的关键性器件,所以飞速发展的光纤通信网络对光调制器性能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更高调制速率、更小体积、更低功耗和可集成等。然而现有基于传统电光材料的光调制器因自身材料的限制,已无法满足这些需求。石墨烯是一种蜂窝形的二维六方碳结构的新型材料,在室温下具有超高速的电子迁移速度、优良的电光学特性、并且与CMOS工艺兼容,将石墨烯应用在光调制器中有望使光调制器在带宽、尺寸、功耗、集成度等方面都能展现出显着的改进,已成为了国内外研究的新兴热点。本论文主要研究了石墨烯的电光调制特性及基于石墨烯的电光调制器。论文对石墨烯电光特性建立数值模型,将石墨烯与硅光波导结合,设计了几种基于石墨烯的光调制器的新型结构,研究了纳米加工工艺流程及其相关的光掩膜版图设计,掌握了石墨烯材料的准备和转移技术,完成了集总型光调制器和行波型光调制器的制备。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综述了石墨烯材料的制备方法、石墨烯材料的表征技术和光波导设计分析的方法。常用石墨烯制备的主要方法包括机械剥离法、氧化还原法和化学气相沉积法;主要表征石墨烯材料的技术包括光学显微、电子显微、扫描隧道显微和拉曼光谱技术;介绍了分析光波导中的光学模式的四种数值计算方法,包括有效折射率法、光束传播法、时域有限差分法和有限元法。2.研究了石墨烯的电光调制特性并建立了数值模型。石墨烯对光的吸收能力随着化学势能的变化而变化,而石墨烯材料的化学势能可以通过化学掺杂或外加偏置电压所调控,因而石墨烯的光吸收能力可以电学可控。研究了石墨烯的化学势能与外加偏置电压、石墨烯光导率及石墨烯介电常数之间的关系,揭示了石墨烯电光调制的工作机理。3.提出了三种集总型石墨烯光调制器结构,包括四层石墨烯吸收型、双层石墨烯相位和偏振不敏感吸收型光调制器结构。仿真计算结果表明,四层石墨烯吸收型光调制器只需要5μm的调制长度即可实现超过30 dB的消光比调制,3 dB调制带宽可达100 GHz而且功耗只有5.64 fJ/bit;双层石墨烯相位光调制器产生一个?相位的改变量所需要的调制长度为75.6μm,而功耗为0.452 pJ/bit,3 dB调制带宽可高达119.5 GHz;偏振不敏感石墨烯光调制器在入射光波长范围为1.45μm1.60μm时均能实现偏振无关的调制,30μm长度的调制区域能达到20 dB以上的消光比,3 dB调制带宽能达到69.8 GHz。4.提出了两种行波型石墨烯吸收型光调制器结构,包括微带线和共面波导石墨烯光调制器结构。石墨烯材料既作为微波传输线,又作为光吸收的调控介质,当满足微波阻抗匹配条件时,微波信号能有效加载至调制器上。仿真结果表明,行波型结构光调制器的调制系数为0.0792 dB/μm,微带线和共面波导石墨烯光调制器结构的3 dB调制带宽均可超过200 GHz。5.研究并设计了石墨烯光调制器的纳米加工工艺流程,借助L-edit软件给出了光掩膜版图设计,研究掌握了石墨烯材料的准备和转移技术,实验证明了两次快速退火工艺能有效降低器件的电阻,给出了纳米加工每一步工艺实现的具体过程和工艺参数,最终制备出了集总型和行波型石墨烯光调制器,对器件作了初步实验测试,并针对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给出了未来石墨烯光调制器实验制备工作的改进意见和方案。

刘新彪[6](2012)在《邻氨基二苄基二硫化物及其聚合物的合成与电化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聚有机二硫化物是一种新型的二次电池正极材料,其理论能量密度远高于普通的锂电池正极材料,甚至高于研究正热的嵌入式层状无机化合物及其导电聚合物,为了获得更好的电池性能,本文合成了一种新型分子结构的聚有机二硫化物。利用铁络合物氧化法,合成二硫化物中间体邻硝基二苄基二硫化物(ONBD),再通过Fe/NH4Cl温和还原体系在不影响S-S键的情况下将硝基还原成氨基,得到有机二硫化物单体邻氨基二苄基二硫化物(OABD),利用氢谱、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拉曼光谱、质谱、碳谱等测试技术对其进行表征,根据表征结果分析,同时对合成条件及反应机理进行了分析。利用循环伏安法,在玻碳电极上,分别以高氯酸锂和[Bu4N][PF6]为电解质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导电聚合物:聚邻氨基二苄基二硫化物(POABD),分析了电聚合过程的反应机理,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热重分析对聚合物的分子结构及外貌进行分析和探讨;利用电化学工作站对聚合物的合成条件进行了分析研究。单体OABD和聚合物POABD的电化学性质分别在0.4mol·L-1LiClO4和0.3mol·L-1HClO4的乙腈和水溶液及0.1mol·L-1[Bu4N][PF6]的乙腈溶液中进行了研究分析,该聚合物的氧化还原峰电势差△Ep=0.0324V,表明聚邻氨基二苄基二硫化物POABD具有非常优异的动力学可逆性,且聚合物的导电性高。通过OABD与苯胺按不同单体比例1/1,1/2,1/25进行电共聚研究。结果表明,POABD的导电性要比任何比例共聚物的导电性好,且在相同合成条件下比传统的导电性优异的导电高分子材料聚苯胺的导电性都好,表明POABD的导电性优异,适合用作锂电池正极材料。通过电池组装测试,OABD和POABD作为锂电池正极材料的性能得到研究,结果表明,OABD的首次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16mAh/g,放电比容量也有96mAh/g,效率为82%,没有明显的放电平台。POABD的首次充电比容量高达349mAh/g,放电比容量也有290mAh/g,效率为83%,2.0V处有明显的放电平台。循环性能测试表明,OABD在循环6次后仍有50mAh/g的容量和80%的效率,POABD在循环6次后容量保持达100mAh/g,效率高于80%。不同倍率的测试表明,OABD和POABD均在低倍率下显示出较好的充放电性能。

许恩姬[7](2012)在《中国的能源安全战略对中美关系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中美能源安全战略的角度对中美关系进行分析,分析的主导视角是中国的能源安全战略。冷战结束后,中美关系成为国际社会中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美两国在多方面进行合作,但是在战略安全领域却是对立、竞争与合作共存的。在中美能源安全关系上也是如此。目前能源安全成为影响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能源,尤其石油是一种战略性资源,其供应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更关系到社会稳定、区域安全和世界政治、军事形势。因此,当代工业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石油安全都是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新兴经济大国,中国的能源消耗正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激增,对国际供求不均衡与短期价格暴涨的危机感正也愈加敏感。因此,中国政府将以石油的安全供应为能源安全的主要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最重要的是以能源的安全供应与运输为后盾。相反,美国的能源战略,是以控制能源为基础,进而主导国际秩序。为此,美国一方面通过跨国能源公司确保能源供应,另一方面美国政府运用政治、外交、军事手段,维持美国主导的能源霸权格局。从中国的立场看,威胁其自身能源安全的因素较多。其中,由于中国石油对外依赖程度较高,威胁因素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原油供应过程中供应源的不稳定、运输通道的安全问题与原油价格的不稳定。因此,为确保能源安全,中国一方面正在展开积极的能源外交,另一方面又在推进战略石油储备及海军现代化。从能源供应的角度来看,中美两国消耗的原油量均大于本国的产量且两国的需求量正在持续增加,但两国采取了不同的手段。美国企图通过对能源的控制而维持其世界霸权。而中国为了获得独立安全的能源供应,正在实施积极的能源外交。由此看来,中美两国围绕能源保障的竞争将愈发激烈。中国认为,在其能源安全威胁因素中,最为现实的因素与能源运输路线的安全有关。美国运用军事力量对能源运输通道进行控制。如美国是唯一拥有军事力量封锁马六甲海峡的国家。中国最为担忧的是美国对马六甲海峡的封锁。胡锦涛主席将这种忧虑称为“马六甲困局”。因此,中国正在加强确保能源运输通道的安全的举措。中国在展开积极的能源外交的同时,正在加速发展其军事力量,尤其是海军。对于中国欲通过增强军事实力,确保海上运输通道安全的意图,美国国内表现出担忧,并对其进行牵制。因此,中美之间存在冲突的可能性。但中美两国间因海上能源运输通道而发生冲突的可能性极小。在和平状态下,非传统安全问题对中美能源运输安全已构成威胁。而且,中美两国维持海上运输通道的和平共存态势也是中美两国的共同利益。因此,中美两国将有通过合作解决海盗等非传统安全问题的空间。中美两国海军将会因海上运输通道安全进行更多的战略沟通合作。中美两国虽然在确保能源供应方面存在竞争,但是中美两国都是对外依赖度高的能源消费国,在石油价格稳定及石油需求稳定方面存在共同利益。美国及国际能源机构(IEA)邀请中国加入IEA,让中国参与IEA紧急共享体系。但IEA章程规定成员国必须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中国却又无权加入。但IEA已经表示,为了让中国加入,该组织可以考虑修改章程的相关规定。但是IEA是由西方国家主导的能源机构,中国担心加入IEA自身的石油战略储备会受到过多的影响。其实,从博弈的收益角度来看,IEA成员国与中国的利益都是一致的。中国加入IEA可以进一步加强IEA干预世界石油市场的能力达到石油价格的稳定。短期来看,中国加入IEA不一定导致石油价格下降,但可以增强IEA维护世界油价平稳的能力,能源消费国都可以间接获利从而维持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中美两国在IEA内有进行石油战略储备方面合作的可能性。总而言之,笔者认为,中国目前采取的能源安全战略使得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冲突的可能性不是太大。中国的积极的能源外交努力,中国对产油国的影响力将增加。而且随着中国海军力量的增强,将会引起东北亚地区国家的军事力量相应增强甚至军备竞争。这将会威胁地区安全与中美关系。但是,从短期来看,这并不是对于美国霸权的挑战,而且也不会造成世界能源秩序的大变化。中美双方在安全的石油供应方面存在着竞争与合作。但是,两国因为石油问题而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几乎很小。中国和美国两个国家都是追求自身利益的国家。此外,中美两国为了国家安全都要确保能源安全。因此,笔者认为,中国和美国,一方面在避免直接冲突的同时,将展开各自的能源安全战略。同时,另一方面,通过合作解决能源安全问题构成的威胁。

刘敬发[8](2007)在《高铁酸钡稳定性的调制及其电池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介绍了化学电源的性能与应用概况,综述了高铁酸盐作为化学电源重要阴极材料的发展与研究现状。重点以高铁酸钡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其合成方法及稳定性;并且通过加入添加剂的方法对高铁酸钡进行调制,研究添加剂对高铁酸钡的放电性能及其稳定性的影响。用改进的次氯酸盐氧化法制备高铁酸钾,并将其作为原料与氢氧化钡反应合成高铁酸钡。采用亚铬酸盐氧化滴定法分析高铁酸钡的纯度,并且借助XRD,FTIR等分析方法表征其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其纯度可达95%以上,晶型单一均匀。在高铁酸钡固体材料稳定性研究中,借助TG/DTA分析方法研究高铁酸钡的分解速率与温度的变化关系。同时通过加入添加剂的方法对高铁酸钡进行调制,并且分别对加入添加剂的改性高铁酸钡的稳定性进行研究,应用XRD,FTIR,TG/DTA等分析方法对其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加入Na2MoO4的改性高铁酸钡固体纯度从初始的92.83%下降到了63.82%,而未经处理的高铁酸钡固体纯度在100天的时间里从初始的95.35%下降到了27.05%。Na2MoO4增强了高铁酸钡固体材料的稳定性。在超铁电池放电性能测试中,研究了添加剂对高铁酸钡电池稳定性及放电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以液相合成加入Na2MoO4调制的改性高铁酸钡为阴极材料的电池,在表现出优异的放电性能的同时,超铁电池的稳定性得到了大幅度地提高。Na2MoO4增强了高铁酸钡电池的稳定性。

凌国维[9](2007)在《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理论的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组智能管理系统的研究》文中提出环境的污染和能源的消耗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两大问题。电动汽车以其无污染,噪声低等优点受到了高度重视。现在,动力已经成为制约电动汽车发展的主要因素。锂离子动力电池具有高比能量、高比功率、循环寿命长、无污染等优点,是最好的电动汽车用电源之一。电动汽车的使用对锂离子动力电池组管理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首先深入研究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的性能。之后,我们在详细分析了人工神经网络理论的基础上,介绍了一种锂离子电池组管理系统的实施方案,对现有的电池管理系统在理论上进行了创新设计。我们应用人工神经网络理论建立了锂离子动力电池的BP网络模型。首先对BP网络进行训练。之后,应用网络模型对电池性能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我们建立的BP网络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已经有效的预测了锂离子动力电池电压、电流和放电容量间的映射关系,并能够通过对放电容量的预测推算出电池的剩余电量和电荷状态(SOC)。该方法可以方便快速的获得电池剩余容量及核电状态的预测值,最大误差小于6%,结果满足精度要求,达到了课题的研究目标。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简单直观,是研究动力锂离子电池的有力工具。

周姣红[10](2006)在《锂离子电池复合正极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分别以LiNi0.8Co0.2O2和LiCoO2为活性物质,采用溶液浇铸法制备锂离子电池复合正极。研究了粘结剂质量含量和导电剂的种类以及质量含量的不同对复合正极的电性能的影响,并且讨论了复合正极与电解液的相容性,最后初步探讨了不同的放电倍率对18650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性能和循环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粘结剂PVDF的含量会影响LiNi0.8Co0.2O2与LiCoO2复合正极的充放电性能。粘结剂PVDF质量含量对LiNi0.8Co0.2O2和LiCoO2这两种复合正极的电性能的影响相同。复合正极中PVDF的含量存在一个最佳值。粘结剂PVDF质量含量为4%时,两种复合正极的首次放电容量达最大,组装的半电池首次循环后的阻抗最小,以LiNi0.8Co0.2O2复合正极组装的半电池首次充放电效率为91%,复合正极的放电容量为190mAh/g,以LiCoO2复合正极组装的半电池首次充放电效率为92%,正极的放电容量为128.8mAh/g,且LiNi0.8Co0.2O2和LiCoO2复合正极组装的半电池前五次循环性能良好。在导电炭黑、乙炔炭黑和鳞片石墨+乙炔炭黑(1:2)三种导电剂中,导电炭黑作导电剂的半电池电性能最佳。导电炭黑的含量是影响LiNi0.8Co0.2O2与LiCoO2两种复合正极的电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导电炭黑对LiCoO2复合正极和LiNi0.8Co0.2O2复合正极的影响一致。导电炭黑含量为3%时,LiCoO2和LiNi0.8Co0.2O2两种复合正极的电性能最佳,前五次循环伏安曲线看出具有良好的可逆循环性能。导电炭黑含量不同的LiNi0.8Co0.2O2和LiCoO2复合正极组装的半电池化成后的阻抗不同,且循环20次的电池的阻抗与电池化成后的阻抗相比,阻抗的变化也存在差异。导电炭黑含量高的试样的阻抗增加不到一倍,导电炭黑含量低的试样的阻抗增大了两倍。增加导电炭黑含量还可以提高阴极的大电流放电能力。电解液体系(1mol/L的LiPF6/混合溶剂)中EC:DEC:DMC的配比不同对正极与电解液的界面会产生影响。当混合溶剂中EC:DEC:DMC=1:1:1时,电解液与复合正极的相容性最好。不同放电倍率也会影响18650锂离子电池的性能。放电倍率在0.5C以下时,放电电流对其容量影响不大,且充放电电压平台不变。充放电倍率大于0.5C时,随着充放电电流的增大,电池的充放电容量减小。

二、加拿大科学家研究出水充电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拿大科学家研究出水充电池(论文提纲范文)

(1)PBL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创新点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思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PBL相关理论概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建构主义理论
        2.1.2 实用主义理论
        2.1.3 情境学习理论
        2.1.4 合作学习理论
    2.2 PBL的定义
    2.3 PBL的特征
第三章 PBL教学模式实践前准备
    3.1 教学流程设计
        3.1.1 实物类教学流程
        3.1.2 概念规律类教学流程
    3.2 PBL教学点子库
    3.3 调查量表的设计
        3.3.1 调查量表的编制
        3.3.2 调查量表的信效度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PBL教学模式实践过程
    4.1 教学实践过程简介
    4.2 前测数据分析
        4.2.1 前测分析
        4.2.2 前测总结分析
    4.3 教学案例
        4.3.1 教学案例一
        4.3.2 教学案例二
        4.3.3 教学案例三
    4.4 小结
第五章 PBL教学模式实践效果评估
    5.1 后测数据分析
        5.1.1 横向对比分析
        5.1.2 纵向对比分析
        5.1.3 后测总结分析
    5.2 学生访谈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实物制作类项目规划表
附录2 概念规律类项目方案表
附录3 高中物理科学探究能力量表
附录4 第一小组思维导图
附录5 第二小组思维导图
附录6 第三小组思维导图
附录7 学生访谈提纲
致谢
个人简介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清单

(2)中国早期电池知识和技术的引进(1855-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背景介绍
        1.1.1 电池的发明
        1.1.2 电池的发展与应用
    1.2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电池知识在中国的传播
    2.1 晚清物理学着作中的电池知识
    2.2 民国时期的电池专着
    2.3 民国期刊中的电池知识
        2.3.1 电池常识介绍
        2.3.2 干电池专业试验
        2.3.3 新闻特写
    2.4 电池知识传播的特点
        2.4.1 传播内容丰富
        2.4.2 传播载体多元化
        2.4.3 传播来源多样化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民国时期干电池的制造技术
    3.1 民国时期干电池工业发展概况
    3.2 民国时期私营干电池制造厂-汇明电池厂
        3.2.1 干电池制造设备
        3.2.2 干电池制造原料及配方
        3.2.3 干电池产品推销
    3.3 民国时期外资干电池制造厂-美国永备电池厂
    3.4 民国政府工厂的干电池制造技术-中央工业试验所
        3.4.1 中央工业试验所的创建
        3.4.2 中央工业试验所干电池制造配方试验
        3.4.3 中央工业试验干电池制造原料试验
        3.4.4 干电池标准制定及检验方法
        3.4.5 干电池新配方的发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池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4.1 电池对近代中国人生活的改变
    4.2 电池对民族工业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1911-1949 年干电池的专题报告
附录2 1911-1949 年蓄电池的专题报告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这绝不是神话(论文提纲范文)

电力技术
储能技术
其他技术

(4)锌空气二次电池的阴阳极制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金属空气电池概述
    1.2 锌空气电池
        1.2.1 锌空气电池的工作原理
        1.2.2 锌空气电池的优点及应用
        1.2.3 锌空气电池的发展历程
        1.2.4 锌空气电池的研究现状
        1.2.5 锌空气电池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
    1.3 锌空气电池电极的发展现状
        1.3.1 空气电极的发展现状
        1.3.2 锌阳极的发展现状
        1.3.3 阴极的发展现状
    1.4 本文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1.4.1 本文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
    2.1 实验所用试剂、设备及分析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设备及表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β-PbO_2阴极的制备
        2.2.2 镀锡锌阳极的制备
        2.2.3 镀铋锌阳极的制备
        2.2.4 锌空气二次电池的组装
        2.2.5 锌空气二次电池充放电测试
    2.3 实验分析测试方法
        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3.2 X射线衍射测试(XRD)
        2.3.3 循环伏安法
        2.3.4 线性扫描法
        2.3.5 交流阻抗法
        2.3.6 电势阶跃法
第三章 β-PbO_2阴极的制备及其析氧性能的研究
    3.1 电流密度对β-PbO_2镀层形貌的影响
    3.2 电流密度对β-PbO_2阴极析氧性能的影响
        3.2.1 不同电流密度下β-PbO_2阴极循环伏安曲线
        3.2.2 不同电流密度下β-PbO_2阴极线性极化曲线
        3.2.3 不同电流密度下制备的β-PbO_2阴极对电沉积锌槽电压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锌阳极的制备及析氢性能的研究
    4.1 Bi(NO_3)_3浓度对镀铋锌阳极形貌的影响
    4.2 ZnO_2~(2-)浓度对镀铋锌阳极电化学性能的研究
        4.2.1 不同ZnO_2~(2-)浓度下镀铋锌阳极循环伏安曲线
        4.2.2 不同ZnO_2~(2-)浓度下镀铋锌阳极极化曲线
        4.2.3 不同ZnO_2~(2-)浓度下镀铋锌阳极阻抗图谱
    4.3 添加剂对锡沉积的影响
        4.3.1 添加剂对锡沉积的电化学影响
        4.3.2 添加剂对镀锡锌阳极形貌的影响
    4.4 镀锡锌阳极析氢性能的研究
        4.4.1 镀锡锌阳极的循环伏安曲线
        4.4.2 镀锡锌阳极的阳极极化曲线
        4.4.3 镀锡锌阳极的阻抗图谱
    4.5 铜基阳极电化学性能的比较
        4.5.1 不同锌阳极的极化曲线
        4.5.2 不同锌阳极的循环曲线
        4.5.3 不同锌阳极的阻抗图谱
    4.6 锌空气二次电池充放电性能研究
        4.6.1 不同锌阳极的充放电曲线
        4.6.2 不同锌阳极的充放电循环曲线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石墨烯电光调制特性及器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论文工作背景与意义
    1.2 基于传统电光材料的光调制器概论
        1.2.1 光调制器的工作原理
        1.2.2 传统光调制器的分类及研究动态
    1.3 基于石墨烯光调制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吸收型石墨烯光调制器
        1.3.2 M-Z型石墨烯电光强度调制器
        1.3.3 相位型石墨烯光调制器
        1.3.4 环形腔型石墨烯光调制器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石墨烯的基本性质及应用
    2.1 石墨烯的发现
    2.2 石墨烯材料的电子能带结构与性质
    2.3 石墨烯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2.3.1 制备方法
        2.3.2 表征方法
    2.4 石墨烯的电光特性
        2.4.1 石墨烯的光吸收特性
        2.4.2 石墨烯电光调制特性
    2.5 石墨烯的应用简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石墨烯光调制器的结构设计及仿真
    3.1 光波导设计分析方法
        3.1.1 有效折射率法
        3.1.2 光束传播法
        3.1.3 时域有限差分法
        3.1.4 有限元法
    3.2 光调制器的主要参数
    3.3 集总型石墨烯光调制器
        3.3.1 四层石墨烯吸收型光调制器
        3.3.2 双层石墨烯相位光调制器
        3.3.3 偏振不敏感石墨烯光调制器
    3.4 行波型石墨烯光调制器
        3.4.1 微带线行波光调制器
        3.4.2 共面波导行波光调制器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制备工艺流程制定及加工版图设计
    4.1 总体加工实现方案
    4.2 石墨烯光调制器结构选定
        4.2.1 集总型石墨烯光调制器
        4.2.2 石墨烯微带线行波光调制器
    4.3 工艺实现流程制定
    4.4 加工版图设计
        4.4.1 集总型光调制器
        4.4.2 行波型光调制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器件制备和测试
    5.1 石墨烯材料的准备和转移
    5.2 石墨烯-金属接触
        5.2.1 传输线结构设计
        5.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 器件制备
        5.3.1 基片的准备
        5.3.2 光波导刻蚀
        5.3.3 光波导开窗口
        5.3.4 定义第一层石墨烯图案
        5.3.5 蒸镀第一层金属电极
        5.3.6 定义第二层石墨烯图案
        5.3.7 蒸镀第二层金属电极
        5.3.8 第一层金属电极开窗口
        5.3.9 裂片解理
    5.4 测试
        5.4.1 集总型调制器波导测试
        5.4.2 行波型调制器微波参数测试
    5.5 改进方案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6.1 本论文工作总结
    6.2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6.3 对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6)邻氨基二苄基二硫化物及其聚合物的合成与电化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无机含硫化合物
        1.2.1 钠硫电池
        1.2.2 锂硫电池
    1.3 有机含硫化合物及其聚合物
        1.3.1 有机二硫化物
        1.3.2 聚有机二硫化物
    1.4 聚有机二硫化合物的改性
        1.4.1 聚有机多硫化物
        1.4.2 聚苯胺基有机二硫化物及二硫化物与苯胺共聚物
    1.5 选题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邻氨基二苄基二硫化物的合成及表征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
        2.2.2 邻氨基二苄基二硫化物(OABD)的合成
        2.2.3 测试仪器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邻硝基二苄基二硫化物(ONBD)合成及结构表征
        2.3.2 邻氨基二苄基二硫化物(OABD)合成及结构表征
    2.4 小结
第三章 聚邻氨基二苄基二硫化物(POABD)的合成及表征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
        3.2.2 聚邻氨基二苄基二硫化物(POABD)的电化学法合成及测量装置
        3.2.3 聚邻氨基二苄基二硫化物(POABD)的化学法合成
        3.2.4 测试仪器
        3.2.5 循环伏安测试
        3.2.6 热重分析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OABD 的电合成
        3.3.2 POABD 的电聚合制备
        3.3.3 POABD 的电化学和化学法制备的结构表征与其它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OABD 与苯胺的共聚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药品
        4.2.2 OABD 与苯胺共聚物 p(OABD-co-An)的电化学法合成
        4.2.3 p(OABD-co-An)的化学法合成
        4.2.4 测试仪器
        4.2.5 循环伏安测试
        4.2.6 热重分析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OABD-co-An)的电聚合制备
        4.3.2 p(OABD-co-An)的循环伏安分析
        4.3.3 p(OABD-co-An)的阻抗分析
        4.3.4 p(OABD-co-An)的红外分析
        4.3.5 p(OABD-co-An)的热重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OABD 及 POABD 在二次电池中的应用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药品
        5.2.2 测试仪器
        5.2.3 电极的制备、电池组装
        5.2.4 OABD、POABD 循环伏安测试
        5.2.5 OABD、POABD 交流阻抗测试
        5.2.6 OABD、POABD 充放电性能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OABD 与 POABD 的 CV 曲线
        5.3.2 OABD 与 POABD 的充放电比容量
        5.3.3 OABD 与 POABD 的循环性能
        5.3.4 OABD 与 POABD 的不同倍率充放电性能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中国的能源安全战略对中美关系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由来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主要观点
    注释
第一章 能源安全概念界定
    第一节 国际能源安全:形势与问题
        一、世界石油形势
        二、高油价问题
        三、运输通道安全问题
    第二节 能源安全概念的演变
        一、国家安全领域的扩大
        二、能源安全概念的提出
        三、能源安全概念的扩大
    第三节 能源安全的概念及特点
        一、能源安全概念界定
        二、能源安全的特点
    小结
    注释
第二章 中国的能源安全战略
    第一节 中国的能源安全现状
        一、国产石油供求矛盾引起石油对外依赖度不断上升
        二、能源不足会引发国内政治不稳定
        三、国内资源开发条件不好
        四、能源危机应对能力不足
        五、高油价威胁
        六、海上运输安全问题
    第二节 中国的能源安全战略
        一、中国国内能源安全战略
        二、中国对外能源安全战略:能源外交
    第三节 中国的能源安全观及对美国的基本认识
        一、中国的能源安全观
        二、中国从能源安全的角度来认识美国因素
    小结
    注释
第三章 美国能源安全战略
    第一节 美国的能源安全现状
        一、国产石油供求矛盾引起对外依赖度严重
        二、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
    第二节 美国的能源安全战略
        一、美国的国内能源安全战略
        二、美国的对外能源安全战略:能源外交
    第三节 美国对中国能源安全战略的基本认识
        一、中国能源威胁论
        二、重视中美能源合作
    小结
    注释
第四章 中国的能源安全战略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第一节 中国的积极的能源外交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一、中国在中东地区的能源外交对中美关系的影响:以伊朗核制裁为例
        二、中国在非洲的能源外交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三、中国在中亚地区的能源外交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四、中国在拉美地区的能源外交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五、中国能源外交战略的特点
        六、小结
    第二节 中国的能源运输安全战略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一、能源安全与海上运输通道安全的关系
        二、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及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三、中国的马六甲困局及中国的海上能源运输安全战略
        四、中国海军力量增强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五、小结
    第三节 中国战略石油储备与中美能源合作
        一、战略石油储备与能源安全
        二、中国的战略石油储备现状
        三、中国加入IEA的博弈收益分析
        四、小结
    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8)高铁酸钡稳定性的调制及其电池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能源与社会
    1.2 化学电源概述
    1.3 高铁酸盐的性质
    1.4 高铁酸盐的制备
    1.5 高铁酸盐的纯度分析方法
    1.6 高铁酸盐的应用
    1.7 本论文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第二章 高铁酸钡的制备、分析与结构表征
    2.1 实验器材与试剂
    2.2 高铁酸钡的制备
    2.3 高铁酸钡的分析与结构表征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铁酸钡的调制及其稳定性研究
    3.1 高铁酸钡的稳定性研究
    3.2 添加剂对高铁酸钡固体材料稳定性的影响
    3.3 改性高铁酸钡的性质表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铁酸钡的调制对电池性能影响的研究
    4.1 实验试剂和器材
    4.2 超铁电池的制作
    4.3 改性高铁酸钡电池放电性能研究
    4.4 改性高铁酸钡电池的稳定性研究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详细摘要

(9)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理论的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组智能管理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电动汽车
        1.2.1 电动汽车的分类
        1.2.2 电动汽车的特点
        1.2.3 电动汽车的现状
        1.2.4 电动汽车的电池管理系统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动力蓄电池概述及锂离子动力蓄电池
    2.1 动力蓄电池
        2.1.1 动力蓄电池的特点
        2.1.2 铅酸动力蓄电池
        2.1.3 镍氢动力蓄电池
        2.1.4 燃料动力蓄电池
    2.2 锂离子动力蓄电池
        2.2.1 锂离子动力蓄电池主要特点
        2.2.2 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工作原理
    2.3 锂离子动力蓄电池性能参数
        2.3.1 动力电池的容量
        2.3.2 动力电池的能量
        2.3.3 动力电池的功率
        2.3.4 动力电池的剩余容量与荷电状态
    2.4 锂离子动力电池荷电状态(SOC)
        2.4.1 开路电压法
        2.4.2 安时计量法
        2.4.3 卡尔曼滤波法
        2.4.4 人工神经网络法
    2.5 锂离子动力蓄电池的控制系统简述
第三章 锂离子动力电池的性能研究
    3.1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3.2 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制备
        3.2.1 调浆
        3.2.2 涂覆和辊轧
        3.2.3 裁剪和卷绕
        3.2.4 入壳和焊接
        3.2.5 注液和封口
        3.2.6 化成和筛选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锂离子动力电池的放电性能的研究
        3.3.2 锂离子动力电池的温度与电池电压
        3.3.3 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内阻
        3.3.4 锂离子动力电池的自放电特性研究
        3.3.5 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大电流放电能力
        3.3.6 结论
第四章 人工神经网络理论
    4.1 概述
        4.1.1 神经网络简介
        4.1.2 人工神经网络发展简史
    4.2 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
        4.2.1 生物神经元细胞
        4.2.2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4.2.3 激励函数
        4.2.4 人工神经网络的分类
    4.3 人工神经网络的训练
        4.3.1 无导师学习
        4.3.2 有导师学习
    4.4 人工神经网络的特点
    4.5 人工神经网络的应用
第五章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理论的锂离子动力电池性能预测
    5.1 误差反向传播网络
    5.2 BP 网络电池模型的建立
    5.3 样本数据的选取
    5.4 网络的训练
    5.5 网络的测试
    5.6 基于BP 网络的电池性能的预测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锂离子电池复合正极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锂离子二次电池概述
    1.3 选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方法
    2.1 原料与试剂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锂离子电池正极的制备
    2.4 18650 锂离子电池的制备
    2.5 原料结构分析
    2.6 电池充放电循环测试
    2.7 电池交流阻抗测试
    2.8 循环伏安测试
第3章 PVDF 含量对LINI_(0.8)CO_(0.2)O_2和LICOO_2复合正极性能的影响
    3.1 LINI_(0.8)CO_(0.2)O_2 和LICOO_2粉末的结构
    3.2 不同PVDF 含量对复合正极首次充放电性能的影响
    3.3 聚偏氟乙烯含量为496的复合正极组装的半电池前5 次循环
    3.4 交流阻抗测试
    3.5 小结
第4章 导电剂对LINI_(0.8)CO_(0.2)O_2和LICOO_2复合正极性能的影响
    4.1 不同导电剂对复合正极性能的影响
    4.2 导电炭黑含量对复合正极性能的影响
    4.3 小结
第5章 复合正极与电解液的相容性研究
    5.1 电解液对复合正极循环伏安特性的影响
    5.2 电解液对电池循环性能的影响
    5.3 电解液对复合正极表面电化学的影响
    5.4 18650 锂离子电池
    5.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四、加拿大科学家研究出水充电池(论文参考文献)

  • [1]PBL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 何海燕. 青海师范大学, 2021
  • [2]中国早期电池知识和技术的引进(1855-1949)[D]. 张莹.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07)
  • [3]这绝不是神话[J]. 邱丽静. 新能源经贸观察, 2018(08)
  • [4]锌空气二次电池的阴阳极制备研究[D]. 别汉波.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4)
  • [5]石墨烯电光调制特性及器件研究[D]. 叶胜威. 电子科技大学, 2018(10)
  • [6]邻氨基二苄基二硫化物及其聚合物的合成与电化学性能研究[D]. 刘新彪. 广州大学, 2012(03)
  • [7]中国的能源安全战略对中美关系的影响研究[D]. 许恩姬. 复旦大学, 2012(03)
  • [8]高铁酸钡稳定性的调制及其电池性能研究[D]. 刘敬发. 大庆石油学院, 2007(02)
  • [9]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理论的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组智能管理系统的研究[D]. 凌国维. 天津大学, 2007(04)
  • [10]锂离子电池复合正极的性能研究[D]. 周姣红. 湖南大学, 2006(10)

标签:;  ;  ;  ;  ;  

加拿大科学家开发水可充电电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