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热水瓶卫生质量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唐诗源[1](2021)在《包容性设计视角下的视障家庭饮水机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饮水作为生存必要行为,正随着居住环境改善及养生理念的不断普及,衍生出各种场景下的不同需求[1],比如部分用户不接受二次沸腾的水或更倾向矿泉水。技术的发展催生出许多新型饮水机,但在现有的家用饮水机产品中,考虑了外出时间少、居家时间更长的视障者饮水需求的相关设计还较欠缺。为解决此问题,前期研究通过降低用户对饮水机使用能力的方式,为视障者设计了一款桌面饮水机,满足了视障者独立使用饮水机的需求。但该设计实践忽略了视障家庭中其他类型用户(如中青年、老年人等)的饮水需求。同时,研究验证结果表明视障者和家中视力正常用户存在需求互斥的情况。为兼顾视障者和其他家庭用户在饮水方面的多样需求,本研究基于包容性设计理论,从家用饮水机操作能力和需求出发,对包容视障者的家用饮水机研究路径进行探索。首先,通过对包容性设计理论和视障人群辅助技术现状的分析,以及对饮水机设计研究与市场现状的归纳与整理,提出了一种将用户使用能力与需求相结合的设计研究方法。其次,通过对视障家庭中视障者、老年人和中青年三类用户的观察访谈,挖掘并整理了视障家庭桌面饮水机需求列表。同时,通过问卷调研法,获取了视障家庭用户饮水机偏好。接着,通过对现有饮水机的可用性测试,对视障者、老年人、中青年三类用户的饮水机使用能力水平进行了分析。通过对问卷调研和可用性测试结果的分析,基于饮水机需求列表,总结视障家庭饮水机设计三项策略:多路线模式简化使用步骤、水质提醒消除饮水担忧和多通道反馈适配多样能力。再次,基于设计策略,从用户饮水机操作流程,产品交互界面和尺寸三方面展开设计实践,得到三个初代方案,通过构建方案评价标准,确定最终方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细化与完善,完成最终方案的实物模型制作与展示。最后,为验证本研究提出的设计方法和设计实践成果的可行性,对视障者、老年人和中青年三类用户进行设计饮水机的可用性测试。对前后两次可用性测试数据进行处理,构建用户能力-可用性指标函数,计算可用性指标的包容均值和平均值。通过对比两次测试的可用性指标,对此次验证结果进行总结。对比结果表明,相比现有饮水机,本次设计实践不仅能够提高视障者使用饮水机的效率和降低使用失误率,还提高了家庭其他用户的饮水机使用体验。从需求和能力多样性出发的研究路径,在提高视障者独立生活能力的基础上,满足了更多用户的需求,提升了视障家庭饮水机的综合使用体验。同时,为改善视障家庭饮水问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法和路径,对相关产品设计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杨哲[2](2019)在《EGCG与咖啡因协同及绿茶茶饮的降脂减肥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肥胖症已经成为全世界范围内最广泛的慢性疾病之一。之所以被世界卫生组织视为21世纪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主要还是在于它与其他诸多恶性疾病的高度关联。其中关系最大的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肥胖是NAFLD最显着的特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过去人们在肥胖治疗手段上做了很多尝试,最终发现包括绿茶在内的植物疗法才是最佳的选择。但近年来研究发现:高剂量的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具有肝毒性,文献报道与实际摄入不符等局限性,因此如何更加科学有效地利用绿茶治疗肥胖成为了研究热点和现实需求。本研究证实了低剂量EGCG和咖啡因对肥胖和NAFLD的改善具有协同作用。先前的研究表明EGCG或咖啡因具有一定的降脂减肥功效,然而为了确保疗效,通常使用过高剂量的EGCG,而这种方式的不安全性在近年的研究中频繁出现。在本研究中先以高脂饲料来造模,筛选出足够肥胖的大鼠再予以相应的处理(治疗型实验):40mg/kg EGCG、20 mg/kg咖啡因和它们的组合给药,该剂量与每日摄取量相近;而160mg/kg EGCG作为高剂量,这是目前文献中触及争议边缘的最大安全剂量。结果表明,EGCG与咖啡因联合使用对抑制体重增加、减轻白色脂肪组织重量和减少能量摄入的功效优于单独使用。这可能是由于血脂降低、氧化应激平衡恢复、脂肪和炎症细胞因子蛋白水平变化所导致的。而直观的病理显微照片显示,长期高脂肪饮食将导致相当严重的NAFLD。但在不同的给药水平上,所有组的病情都得到了改善,但高剂量EGCG组不比低剂量EGCG或咖啡因好,而低剂量EGCG加咖啡因的组合得到了长足的改善。综上所述,低剂量的EGCG或咖啡因对肥胖和NAFLD的改善作用较轻。而两者联合使用产生的协同作用进一步提高了疗效,却无安全性焦虑。本研究同时证实了绿茶茶饮及其膳食补充剂可有效预防大鼠肥胖和NAFLD。人类对于绿茶的实际摄入方式主要分三类:绿茶茶饮是指自然条件下冲泡的绿茶茶汤(GTI)和煎煮液(GTD);绿茶膳食补充剂主要是指含咖啡因茶多酚(CGTP)和脱咖啡因茶多酚(DCGTP);以及介于两种方式之间的是绿茶提取物(GTE),将以上方式以相同且较低剂量的情况下进行功效的比较和机制探究。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肥胖模型组在高脂饲料的作用下形成了极显着的肥胖病症。而同时予以56天治疗(防治性实验)的结果表明,各处理组均不同程度地对减轻了体重和脂肪组织的重量,调节了血清中TC、TG、LDL-c、HDL-c、ALT和AST的水平;改善了氧化应激状态,提高了肝脏中SOD、CAT、GSH-Px的酶活以及GSH的含量;定量地降低了源于脂肪细胞中的LEP、提高了APN的蛋白表达量;从分子水平上考察,降低了FAS、提高了CPT-1a、MCD和LDLR的基因表达水平;降低了SREBP1、提高了AMPK的蛋白表达水平;显微镜下观察表明,降低了脂质积累、气球样变和小叶炎症。但从总体来说,GTD组和CGTP组药效相近,较之GTI、DCGTP以及GTE组的功效略优。因此证明了日常饮用绿茶也能与服用膳食补充剂的疗效相似,都是安全有效的的植物减肥疗法。自此,本文全面而系统地研究了绿茶的降脂减肥功效,探究了从绿茶茶饮到单一功能成分的降脂减肥作用机制。全文打通了一条绿茶功能成分链——从基础的绿茶茶汤到粗提物、到茶多酚类物质,再到高纯度的EGCG和咖啡因。结果表明尽管作用的靶点不尽一致,但总体来说无论以何种形式摄入日常量的绿茶功能成分,都能够无需顾虑并且卓有成效地减肥。
李兰芳,魏梦婷,凌东辉[3](2017)在《探讨经不同方式煮沸的饮用水中pH变化》文中认为目的为了探讨煮沸的饮用水中pH的变化,为人们选择健康喝水方式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用三角烧瓶、不锈钢水煲、不锈钢电热水煲、电热水瓶、紫砂汤粥锅煮沸饮用水,测定不同煮沸时间后饮用水的pH。结果用三角烧瓶、不锈钢水煲、不锈钢电热水煲、电热水瓶、紫砂汤粥锅煮沸饮用水不同时间后pH都升高,且随着煮沸时间增长pH不断升高;5种煮沸方式pH上升速度比较:电热水瓶<紫砂汤粥锅(弱档)<三角烧瓶<不锈钢水煲<不锈钢电热水煲<紫砂汤粥锅(强档);5种煮沸方式中只有电热水瓶煮沸120 min内的饮用水能保持卫生标准正常值范围内,且煮沸30 min后pH变化也平缓。结论电热水瓶煮沸开水饮用是最佳煮水方式,煲汤宜用紫砂汤粥锅(弱档)。
沈阳[4](2016)在《港澳台民众对大陆旅游安全网络评论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网络舆论具有强大的发酵作用。如今,港澳台地区的旅游安全管理工作面临复杂的舆情环境。如何善用网络舆情,增加旅游安全网络评论管理的及时性、透明性和有效性,以及如何怎样有效处置网络舆情可能导致的旅游市场影响,是大陆旅游安全管理工作面临的重大挑战。因此,从港澳台民众对大陆旅游安全的网络评论视角入手,为大陆与港澳台旅游安全管理工作提供新思路,显得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港澳台民众对大陆旅游安全网络评论资料,采用扎根理论分析法,提炼出港澳台民众对大陆旅游安全的网络评论维度,深入挖掘港澳台民众的网络评论维度的差异。并进一步系统识别影响港澳台民众对大陆旅游安全网络评论内容的因素,采用最优尺度分析方法,将关联因素与评论维度投射至同一平面,直观反映它们的关联关系、影响的强弱程度等,以期明确三地存在的区别,得出了以下结论:1.在评论维度的范围层面,从整体来看,香港民众对大陆旅游安全的关注范围最为广泛,台湾民众对大陆旅游安全的关注范围居次,澳门民众对大陆旅游安全的关注范围最窄。从局部来看,香港地区和澳门地区旅游攻略网站的评论维度最丰富,台湾地区社交网站的评论维度最丰富。2.在评论的聚焦重点层面,澳门四大类型网站的评论重点相似度最高,台湾四个类型网站的评论重点相似度最低,香港地区则居中。这表明澳门四大类型网站的评论方向比较类似,台湾四大类型网站的评论方向比较个性化。3.在评论的情感色彩层面,澳门地区评论的正面色彩最为强烈,台湾地区评论的正面色彩居次,香港地区评论的正面色彩较淡,负面色彩偏浓。4.在关联因素层面,游客身份和网站类型是影响港澳台民众对大陆旅游安全网络评论的重要因素。港澳台三个地区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表现为游客身份、非游客身份、不同网站类型因素与相应评论维度存在不同强弱的关联关系。
王俊义[5](2012)在《塑料食品包装袋质量控制研究 ——以内蒙古长河塑料有限公司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呼和浩特市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这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近几年,呼和浩特市的经济发展较快,尤其是以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价有限公司和内蒙古蒙牛乳业有限公司为龙头的乳制品行业的迅猛发展,使得呼市乳制品行业走到了全国前列,被称之为“乳都”。这对呼和浩特的经济拉动作用巨大。本文运用在市场经济中有关塑料包装企业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控制的相关理论,分析有关塑料背景、现状、分类、特点,结合呼和浩特市塑料市场的实际情况,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通过对呼和浩特市塑料包装企业的研究,其目的在于进一步完善有关塑料包装企业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控制的相关措施和推广策略,进而推动呼和浩特市业的塑料包装行业的全面发展。
吴玉霞[6](2012)在《公共服务分工与合作网络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服务型政府是我国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建设服务型政府意味着在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同时,进行一场公共服务体制的变革。公共服务分工是指政府在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和财政责任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和社会在整合资源方面的特有作用,通过发展公共服务规划者和生产者的专业优势,降低交易成本,选择恰当的供给方式,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分工协作的良性循环,从而促成公共服务合作网络的建成。区分公共服务规划者和服务生产者是公共服务分工理论的逻辑起点。政府、市场和社会在公共服务分工中各具优势,政府在大部分的情形中是规划者,非营利组织常常是公共服务的生产者,政府可以通过外包给市场主体来进行公共服务生产。因服务规划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导致实践中大量的混合供给方式,公共服务因外部性、同质性和可度量性等特性不同,导致服务的供给路径不同。分工是公共服务不断增长和发展的动力,公共服务生产的高度复杂化推进了分工的演进。公共服务分工中存在大量的合同治理,合同的不完全性(不完全契约)普遍存在。公共服务的分工演进来自于选择降低交易成本的供给制度。在专业化与交易成本这对矛盾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政府、市场、社会在通过重复博弈不断达到新的均衡状态。与经济领域的分工不同,公共服务的混合供给中除了初次分工,还广泛存在着二次分工。两次分工的复合供给将分散的、异质性的公共服务需求与同样分散的、异质性的供给进行对接,使提高供给效率和公平程度成为可能。通过初次分工和二次分工,可以为政府、社会和市场的参与提供通道,充分发挥行政机制、市场机制和社会机制的专业优势,提高社会福利总量。分工的演化是从简单到复杂的不可逆的过程,最后将达致公共服务网络的形成。初次分工促使了公共服务从政府垂直一体化生产到横向的服务外包,二次分工导致公共服务从横向外包向服务网络演化。公共服务的合作网络是区别于计划秩序和自发秩序的第三种秩序。信息技术、信任、责任、枢纽型组织和管理者等都是公共服务网络的关键元素。
施高彦[7](2009)在《现代城市家庭厨房产品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也更为关注,许多家庭居住环境、家电设备等都有了很大改善。厨房正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生活园地,厨房产品已是现代工业中的重要产品。而国内市场激烈的竞争要求相关企业不断进行产品创新,了解用户需求,提升用户满意度,才能获得长足发展。本文通过对当前中国城市家庭饮食烹饪现状的研究入手,结合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炊具行业的发展形式和不同结构家庭的饮食生活特点,采用多种可行方法——如问卷调查、深入访谈、现场操作以及行为习惯的图片搜集等,来发掘现阶段常用炊具及相关厨房用品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获知用户对未来炊具的期待和展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将来的厨房产品的改进方案及未来设计方向。并以三个不同结构的家庭为例,分别提出针对性的厨房产品设计策略。最后选择燃气灶与抽油烟机这一组产品进行了设计探索。
吴大川[8](2007)在《西部村镇小康住宅体系研究》文中指出目前,随着我国西部地区村镇居民经济收入与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祖辈所留传下来的古老简陋的住房,已不能满足生活与生产的需要,住宅建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建房速度超过了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住宅改变村镇居住区面貌、改善当地居民生活条件的同时,许多村镇居民由于缺乏建设住宅的指导及自身需求的参考,出现建设住宅尚缺乏全盘的规划与安排,技术措施跟不上去,盲目贪大求洋的倾向,不注意自身的特色等现象,致使资源严重消耗、居民届住环境不断恶化。这对新型居住区的建设和发展显然是不利的,可以说,缺少科学、合理、系统、全面、有一定超前性的村镇小康住宅体系的纲领性文件,已成为西部村镇发展建设,城市化进程,实现小康目标的严重障碍,也是村镇居民迫切需求及地方政府建设领域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思考在无限的需求愿望和有限的资源供给之间寻找一个适当的结合点,把建设能符合村镇经济水平,提高能源、资源效用,满足舒适健康愿望的具有最优性的村镇小康住宅项目作为根本目标。西部村镇小康住宅体系研究是针对西部地区村镇,以“小康”的标准,科学、合理的研究住宅建设,从而构建出适合西部地区村镇且具有前瞻性的小康住宅。它对于改善居民居住质量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出了研究的课题,力图通过对我国西部村镇住宅体系的研究,能够为西部村镇建房提供一个科学合理的住宅模式,减少或杜绝较差项目的盲目建设;同时也有助于地方政府制定科学、合理、系统、全面、有一定超前性的村镇小康住宅设计导则的纲领性文件,从定性、定量两方面为地方政府及村镇居民有效的指导村镇小康住宅建设。本文总共分为六部分。首先,在对国内外村镇住宅的现状及发展概况进行分析,结合小康住宅理论的研究及西部村镇住宅调研的基础,归纳出当前村镇住宅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提出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其次,定义村镇住宅体系小康的内涵,明确小康住宅研究的准则,构建多元多层次的村镇小康住宅体系研究层次。多元多层次的实质就是要求住宅从建筑体系、结构体系、材料体系及新技术应用的四方面进行多层次的研究,使住宅项目整体达到小康标准。第三,结合目前西部村镇住宅建设体系的现状,选定具有一定规模和代表性的典型住宅项目进行了详细的实证研究,分析影响村镇小康住宅建筑体系的因素,从而确定村镇小康住宅家居功能模式,将其分为基本生活空间和生产空间,但由于部分生活功能空间与城市住宅较为相似,为此,对最基本的生活功能空间结合村镇的实际进行分析,突出村镇住宅的居住模式以及居住条件不同,并提出村镇小康住宅建筑体系设计要点,改善当前现状。在此基础上,制定陕西村镇小康住宅建筑体系的标准,为今后从事陕西村镇小康住宅建筑设计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第四,通过对村镇住宅结构体系的分析,指出住宅的不同部位存在的问题,为此,依据基础、墙身、楼面、屋面的顺序,结合日前规范及施工经验,依次进行探讨。在探讨的过程中,重点对不同部位结构的构造做法提出若干种设计方案或者发计规范。最后,本章根据参阅大量文献,综合考虑各方利益和要求,介绍了几种可能的村镇小康新结构体系,希望为村镇居民在建设自己理想的小康住宅时,提供更多的住宅结构类型作为选择。第五,结合西部地区村镇住宅墙体材料的使用现状,阐述对于传统墙体材料优化的意义及村镇小康住宅墙体材料的使用标准,与此同时,针对陕西目前出现的新型墙体材料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村镇小康住宅墙体材料的优选过程。在这优选过程中,建立了墙体材料优选的方法及陕西小康住宅墙体材料优选建议表,优选方法构建墙体材料评价层次结构模型、指标权重和评价基准。住宅墙体材料优选评价要素体系分成评价总目标、指标层A、因素层B和分因素层C四个层次。指标层A包括经济、技术、生态和社会四个子系统;因素层B包括11个评价因素。这一方法把抽象思维定量化,反映出墙体材料的真实情况,帮助人们在村镇小康住宅建设时选用墙体材料做出较好的决策。第六,针对传统西部村镇的气候及生产特殊性的特点,如气候特殊性,同我国其它区域比较,存在大多数区域日照时间较长,水资源比较贫乏;生产特殊性就是存在大量的农作物秸秆、畜牧业的排泄物等。探讨了西部村镇小康住宅中应用各种新技术的可行件,在此基础上,提出西部村镇小康住宅中关于太阳能、沼气及节水的具体技术。为西部村镇小康住宅示范新技术的应用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基于上述研究成果,本文提供的规划及建设意见最终为西部地区村镇小康住宅在小康的标准下合理布局、优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
陶安军[9](2004)在《2003年中考家电类题赏析》文中研究表明
关延令,赵树林[10](2004)在《第三篇 通过基础练习,提高解题能力》文中指出
二、电热水瓶卫生质量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热水瓶卫生质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包容性设计视角下的视障家庭饮水机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包容性设计研究现状 |
1.2.2 视障人群辅助技术 |
1.2.3 饮水机设计研究与市场调研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创新点 |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5.1 论文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饮水需求分析与饮水机偏好获取 |
2.1 视障者饮水需求调研 |
2.1.1 视障者饮水设备使用现状 |
2.1.2 视障者饮水机需求点 |
2.2 视力正常者需求调研 |
2.3 需求整理 |
2.4 桌面饮水机偏好调研 |
2.5 小结 |
第三章 饮水机使用能力水平分析 |
3.1 现有饮水机的可用性测试 |
3.1.1 测试目的 |
3.1.2 测试对象 |
3.1.3 测试指标 |
3.1.4 测试流程与方法 |
3.2 分析与讨论 |
3.3 设计机会点 |
3.4 小结 |
第四章 设计实践 |
4.1 设计策略 |
4.2 设计定位 |
4.2.1 共性和差异性需求的满足 |
4.2.2 视障者和视力正常者操作流程 |
4.3 初代设计方案 |
4.3.1 交互界面设计 |
4.3.2 尺寸设计 |
4.3.3 初代方案展示 |
4.4 小结 |
第五章 饮水机设计完善与验证 |
5.1 设计方案评价 |
5.1.1 评价标准建立 |
5.1.2 评估结果 |
5.2 最终方案展示 |
5.2.1 使用流程 |
5.2.2 产品细节设计 |
5.2.3 实物模型制作 |
5.3 方案测试与验证 |
5.3.1 包容均值计算 |
5.3.2 测试准备 |
5.3.3 测试结果计算与分析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饮水机竞品整理 |
附录 B 访谈纲要 |
附录 C 调研问卷 |
附录 D 自我报告式问卷 |
附录 E 可用性测试数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EGCG与咖啡因协同及绿茶茶饮的降脂减肥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肥胖 |
1.1 肥胖概述 |
1.1.1 肥胖界定和流行病学调查 |
1.1.2 肥胖的成因 |
1.1.3 肥胖的危害 |
1.2 肥胖相关症状 |
1.2.1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
1.2.2 代谢综合征 |
1.2.3 其他相关疾病 |
1.2.4 肥胖炎症机制 |
2 肥胖治疗手段 |
2.1 降脂减肥通行机制 |
2.2 化学药物治疗 |
2.3 天然产物疗法 |
2.4 天然产物疗法的局限性 |
3 茶与肥胖 |
3.1 茶叶概况 |
3.1.1 茶叶简介 |
3.1.2 不同茶类的降脂减肥功效 |
3.2 茶叶降脂减肥功效研究进展 |
3.2.1 绿茶中的功能成分 |
3.2.2 绿茶降脂减肥可能机制 |
3.3 茶叶疗法的局限性 |
3.3.1 绿茶的毒理作用 |
3.3.2 EGCG的生物利用度 |
3.3.3 摄入方式与现实不符 |
4 本论文研究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
4.1 主要内容和意义 |
4.2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低剂量EGCG与咖啡因对肥胖大鼠的协同降脂减肥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1.1 化合物 |
1.1.2 实验动物和饲料 |
1.1.3 仪器与试剂 |
1.2 实验方法 |
1.2.1 肥胖大鼠模型建立 |
1.2.2 实验设计 |
1.2.3 测量身体指标和食物摄入量 |
1.2.4 检测脂质和肝功能酶指标 |
1.2.5 检测肝脏氧化还原状态 |
1.2.6 ELISA法检测脂肪细胞和炎症因子表达 |
1.2.7 病理和组织学分析 |
1.2.8 数据分析与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EGCG和咖啡因对表观形态和能量摄入的影响 |
2.1.1 对体重增重的影响 |
2.1.2 对白色脂肪组织的影响 |
2.1.3 对摄食量和能量摄入的影响 |
2.1.4 对其他表观指标的影响 |
2.2 EGCG和咖啡因对血脂及肝功能酶的影响 |
2.2.1 对血清脂质和肝功能酶指标的影响 |
2.2.2 对肝脏脂质指标的影响 |
2.3 EGCG和咖啡因对肝脏氧化还原状态的影响 |
2.3.1 对MDA、CAT和 SOD的影响 |
2.3.2 对GSH和 GSH-Px的影响 |
2.4 EGCG和咖啡因对脂肪细胞和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 |
2.4.1 对LEP和 APN的影响 |
2.4.2 对TNF-α、IL-6和MCP-1 的影响 |
2.5 EGCG和咖啡因对NAFLD的影响与NAS评分 |
2.5.1 组织病理学检查的结果 |
2.5.2 NAS评分半定量分析 |
3 讨论 |
第三章 绿茶茶饮与膳食补充剂对大鼠降脂减肥功效比较与机制探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1.1 供试茶样与提取物 |
1.1.2 实验动物和饲料 |
1.1.3 仪器和试剂 |
1.2 实验方法 |
1.2.1 实验设计 |
1.2.2 测量身体指标和能量摄入量 |
1.2.3 检测脂质和肝功能酶指标 |
1.2.4 检测肝脏氧化还原状态 |
1.2.5 ELISA法检测脂肪细胞因子表达 |
1.2.6 q RT-PCR法检测糖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 |
1.2.7 Western Blot法检测糖脂代谢相关蛋白表达 |
1.2.8 病理和组织学分析 |
1.2.9 数据分析与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绿茶茶饮与茶多酚对表观形态和能量摄入的影响 |
2.1.1 对体重的影响 |
2.1.2 对白色脂肪组织的影响 |
2.1.3 对摄食量和能量摄入的影响 |
2.1.4 对其他表观指标的影响 |
2.2 绿茶茶饮与茶多酚对血脂及肝功能酶的影响 |
2.2.1 对血脂的影响 |
2.2.2 对肝功能酶的影响 |
2.3 绿茶茶饮与茶多酚对肝脏氧化还原状态的影响 |
2.4 绿茶茶饮与茶多酚对脂肪细胞因子的影响 |
2.5 绿茶茶饮与茶多酚对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2.6 绿茶茶饮与茶多酚对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2.7 绿茶茶饮与茶多酚对NAFLD的影响 |
3 讨论 |
第四章 全文总结 |
1 主要的研究成果 |
2 主要的创新之处 |
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写词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探讨经不同方式煮沸的饮用水中pH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式 |
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1.2水样来源 |
1.3 实验方法 |
1.4 评价方法 |
1.5 质量控制 |
2 结果 |
2.1 5种方式煮沸饮用水不同时间的p H变化结果 |
2.2 5种方式煮沸饮用水不同时间的p H变化结果 (见图1) |
3 讨论 |
3.1 由图1看以看出 |
3.2 用5种方式煮沸水样0、10、30、60、120 min后的p H变化 |
3.3 5种煮沸方式中p H上升速度比较 |
3.4 p H是最重要的水质参数之一 |
(4)港澳台民众对大陆旅游安全网络评论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来源 |
1.1.1 港澳台赴大陆旅游人数整体呈现下降态势 |
1.1.2 两岸四地安全关系存在紧张因素 |
1.1.3 港澳台地区的网络舆情环境复杂 |
1.1.4 旅游政策环境的支持 |
1.2 研究意义 |
1.2.1 有利于深度解构港澳台民众对大陆旅游安全的评论维度 |
1.2.2 有利于维护大陆旅游业的安全形象 |
1.2.3 有利于深入拓展港澳台地区的入境旅游市场 |
1.2.4 有利于分地区开展针对性强的旅游安全管理优化工作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述评 |
2.1 旅游领域的网络评论研究动态 |
2.1.1 国外研究动态 |
2.1.2 国内研究动态 |
2.2 涉港、涉澳、涉台旅游研究动态 |
第3章 港澳台民众对大陆旅游安全网络评论维度的比较研究 |
3.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3.1.1 数据来源 |
3.1.2 研究方法 |
3.2 香港民众对大陆旅游安全网络评论维度研究 |
3.2.1 香港新闻网站对大陆旅游安全的评论维度研究 |
3.2.2 香港旅游攻略网站对大陆旅游安全的评论维度研究 |
3.2.3 香港社交网站对大陆旅游安全的评论维度研究 |
3.2.4 香港论坛网站对大陆旅游安全的评论维度研究 |
3.3 澳门民众对大陆旅游安全网络评论维度研究 |
3.3.1 澳门新闻网站对大陆旅游安全的评论维度研究 |
3.3.2 澳门旅游攻略网站对大陆旅游安全的评论维度研究 |
3.3.3 澳门旅游攻略网站对大陆旅游安全的评论维度研究 |
3.3.4 澳门论坛网站对大陆旅游安全的评论维度研究 |
3.4 台湾民众对大陆旅游安全网络评论维度研究 |
3.4.1 台湾新闻网站对大陆旅游安全的评论维度研究 |
3.4.2 台湾旅游攻略网站对大陆旅游安全的评论维度研究 |
3.4.3 台湾社交网站对大陆旅游安全的评论维度研究 |
3.4.4 台湾论坛网站对大陆旅游安全的评论维度研究 |
3.5 港澳台民众对大陆旅游安全网络评论维度的比较研究 |
第4章 港澳台民众对大陆旅游安全网络评论关联因素的比较研究 |
4.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4.1.1 数据来源 |
4.1.2 研究方法 |
4.2 香港民众对大陆旅游安全网络评论的关联因素研究 |
4.3 澳门民众对大陆旅游安全网络评论的关联因素研究 |
4.4 台湾民众对大陆旅游安全网络评论的关联因素研究 |
4.5 港澳台民众对大陆旅游安全网络评论关联因素的比较研究 |
第5章 大陆与港澳台旅游安全管理的优化对策研究 |
5.1 大陆与香港旅游安全管理的优化对策研究 |
5.2 大陆与澳门旅游安全管理的优化对策研究 |
5.3 大陆与台湾旅游安全管理的优化对策研究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可能的创新之处 |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塑料食品包装袋质量控制研究 ——以内蒙古长河塑料有限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塑料 |
1.2 塑料的应用 |
1.3 塑料研究的意义和思路 |
第二章 塑料历史背景及发展史 |
2.1 塑料时代的开始 |
2.2 尼龙丝袜革命 |
2.3 塑料文化 |
第三章 塑料包装制造业 |
3.1 塑料主要有以下特性 |
3.2 常用塑料助剂(配料)的分类及其作用 |
3.3 呼和浩特市有关塑料包装袋行业状况 |
第四章 内蒙古长河塑料有限责任公司关于塑料食品包装袋生产现状 |
4.1 内蒙古长河塑料有限责任公司产品特性 |
4.2 长河塑料企业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 |
4.2.1 质量安全管理职责 |
4.2.2 企业环境与场所要求 |
4.2.3 生产资源提供和生产过程控制 |
4.2.4 产品质量检验 |
4.3 生产用原材料采购管理制度 |
4.3.1 原材料采购 |
4.3.2 采购文件 |
4.3.3 采购验证 |
4.4 生产用原材料采购文件及评价准则 |
4.4.1 供应商目录 |
4.4.2 评价 |
4.5 生产明细、配料 |
4.6 试生产用原材料采购计划 |
4.7 生产作业指导书 |
4.8 生产主要工艺流程及关键控制点 |
4.9 企业员工岗位职责要求 |
4.10 进入生产车间流程 |
4.11 卫生责任制度 |
4.11.1 人员要求 |
4.11.2 生产环节岗位卫生 |
4.11.3 个人卫生管理 |
4.11.4 设备工具洗消 |
4.11.5 原辅料、包材索证 |
4.11.6 产品卫生管理 |
第五章 国家有关塑料食品包装及相关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对内蒙古长河塑料有限责任公司的的影响 |
5.1 国家对食品包装及相关产品质量管理的有关强制规定 |
5.2 相关产品质量管理的有关强制规定对内蒙古长河塑料有限责任公司的影响 |
第六章 结束语 |
附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公共服务分工与合作网络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表目录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的意义 |
1.2 基本思路与研究框架 |
1.3 研究推进与主要创新 |
2 文献评述与分析框架 |
2.1 走向服务型政府的公共服务体制变革 |
2.2 公共服务的分工理论 |
2.3 研究框架的设计 |
3 公共服务分工的案例研究 |
3.1 养老服务中的混合供给机制 |
3.2 公共就业服务:政府、社会、市场机制的协作 |
3.3 社区卫生服务:属地化与民营托管 |
3.4 公共服务分工的案例分析 |
4 公共服务分工的演进:案例与模型 |
4.1 公共服务分工的演进:81890求助平台的成长之路 |
4.2 公共服务分工的复合模型 |
4.3 公共服务合作网络的生成 |
5 服务型政府建设进程中的公共服务合作网络 |
5.1 多元公共服务主体格局中的政府角色 |
5.2 公共服务合作网络——第三种秩序 |
5.3 公共服务复合供给网络透析 |
5.4 公共服务分工与合作网络的限度 |
6 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结论 |
6.2 改善公共服务供给的政策建议 |
主要参考文献 |
(7)现代城市家庭厨房产品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厨房产品及厨房设计研究综述 |
1.3.1 中国传统饮食炊具发展史 |
1.3.2 现代中国家庭厨房设计研究 |
1.3.3 现代西方家庭厨房及厨房产品设计研究 |
1.4 研究内容 |
1.4.1 预期目标 |
1.4.2 研究流程与构架 |
1.4.3 研究对象界定 |
第二章 国内炊具行业现状 |
2.1 行业发展特点 |
2.2 国内家庭现阶段主流炊具产品 |
2.2.1 炊具拥有及使用情况 |
2.2.2 主要炊具产品概况 |
2.2.3 典型产品详述 |
2.3 主要炊具厂家及其典型炊具新品 |
2.4 炊具产品发展趋势 |
2.5 炊具产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现代中国城市居民饮食烹饪生活方式研究 |
3.1 中国家庭饮食结构发展与其影响 |
3.1.1 中国家庭目前的饮食结构及其发展趋势 |
3.1.2 相应的炊具功能变化 |
3.2 不同结构家庭的饮食生活特点 |
3.2.1 深入访谈与调研 |
3.2.2 不同结构家庭饮食烹饪特点总结 |
3.3 现阶段饮食烹饪生活中的问题与期待 |
3.3.1 居民对饮食烹饪生活现状的满意度 |
3.3.2 行为习惯的图片信息搜集 |
3.3.3 现场使用记录 |
3.3.4 居民所期待的饮食生活方式 |
3.4 问题与期待列表及用户倾向调研 |
3.4.1 调研分析与研究方法 |
3.4.2 调研过程及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厨房产品概念设计策略 |
4.1 人性化与使用舒适性 |
4.2 智能化与现代化 |
4.3 健康 |
4.4 安全胜与稳定性 |
4.5 节能环保与清洁卫生 |
4.6 专属化与通用化 |
4.7 口感优化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不同结构家庭厨房产品设计 |
5.1 单身人群厨房产品设计 |
5.1.1 单身人群饮食烹饪特点与厨房产品交叉分析 |
5.1.2 单身人群厨房产品设计策略 |
5.1.3 典型烹饪流程举例 |
5.1.4 新型饮食烹饪方式之优点 |
5.2 三口之家厨房产品设计 |
5.2.1 三口之家饮食烹饪特点与厨房产品交叉分析 |
5.2.2 三口之家厨房产品设计策略 |
5.2.3 典型烹饪流程举例 |
5.2.4 新型饮食烹饪方式之优点 |
5.3 高龄者之家厨房产品设计 |
5.3.1 高龄者之家饮食烹饪特点与厨房产品交叉分析 |
5.3.2 高龄者之家厨房产品设计策略 |
5.3.3 典型烹饪流程举例 |
5.3.4 新型饮食烹饪方式之优点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设计实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8)西部村镇小康住宅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3 研究内容 |
1.1.4 研究方法 |
1.1.5 研究内容的技术路线 |
1.1.6 实验方案 |
1.2 几个基本概念阐述及界定 |
1.2.1 西部 |
1.2.2 村镇 |
1.2.3 住宅 |
2 国内外村镇住宅的发展概况 |
2.1 国外村镇住宅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2.1.1 国外村镇住宅的现状 |
2.1.2 国外村镇住宅的发展趋势 |
2.2 国内村镇小康住宅的概况 |
2.2.1 我国村镇住宅发展的几个阶段 |
2.2.2 我国村镇住宅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
2.3 西部村镇小康住宅体系面临的问题 |
2.3.1 建筑体系标准问题 |
2.3.2 结构体系规范问题 |
2.3.3 建筑材料选择问题 |
2.3.4 建筑新技术应用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3 小康住宅体系的理论综述 |
3.1 小康阐述 |
3.2 小康住宅特征分析 |
3.2.1 国家建设部小康住宅特征 |
3.2.2 国家建设部小康住宅特征分析 |
3.3 小康住宅体系研究准则 |
3.4 西部村镇小康住宅体系研究层次的提出 |
3.5 本章小结 |
4 西部村镇小康住宅建筑体系标准制定 |
4.1 村镇小康住宅建筑体系的影响因素 |
4.2 村镇小康住宅家居功能模式标准的确定 |
4.3 村镇小康住宅建筑体系标准优化 |
4.3.1 功能分间标准优化 |
4.3.2 功能空间标准优化 |
4.3.3 生活公共空间标准优化 |
4.3.4 生活个人空间标准优化 |
4.3.5 生活餐饮空间标准优化 |
4.3.6 生产空间标准优化 |
4.3.7 贮藏空间标准优化 |
4.3.8 物理性能标准优化 |
4.3.9 建筑艺术标准优化 |
4.3.10 住宅可变性设计能力标准优化 |
4.4 村镇小康住宅建筑体系标准 |
4.5 本章小结 |
5 西部村镇小康住宅结构体系规范研究 |
5.1 村镇结构体系分类及现状 |
5.1.1 生土结构现状 |
5.1.2 砌体结构现状 |
5.1.3 生土与砌体结构问题的解决策略 |
5.2 结构体系的内容及标准 |
5.3 村镇小康住宅结构体系的规范探讨 |
5.3.1 基础规范 |
5.3.2 墙身规范 |
5.3.3 楼面规范 |
5.3.4 屋面规范 |
5.4 村镇小康新结构体系的可能性分析 |
5.4.1 轻钢结构体系 |
5.4.2 草砖房结构体系 |
5.4.3 轻钢与秸秆复合板结构体系 |
5.5 本章小结 |
6 西部村镇小康住宅墙体材料优选分析 |
6.1 村镇墙体材料的使用现状 |
6.2 传统墙体材料的优化意义 |
6.3 小康住宅墙体材料的标准 |
6.4 新型墙体材料的分类 |
6.5 住宅墙体材料特性分析 |
6.5.1 砖类墙体材料特性分析 |
6.5.2 砌块类墙体材料特性分析 |
6.5.3 板类墙体材料特性分析 |
6.6 小康住宅墙体材料选用因素分析 |
6.7 小康住宅墙体材料优选方法 |
6.7.1 层次分析法的墙体材料优选评价模型设计 |
6.7.2 实际应用 |
6.8 陕西村镇小康住宅墙体材料优选建议表 |
6.9 本章小结 |
7 西部村镇小康住宅新技术应用 |
7.1 新技术适应性分析 |
7.1.1 太阳能技术适应性分析 |
7.1.2 生物质能(沼气)技术适应性分析 |
7.1.3 节水技术可行性分析 |
7.2 新技术应用现状 |
7.2.1 太阳能技术应用现状 |
7.2.2 沼气技术应用现状 |
7.2.3 节水技术应用现状 |
7.3 新技术利用设计 |
7.3.1 太阳能技术设计 |
7.3.2 沼气技术设计 |
7.3.3 节水技术设计 |
7.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2003年中考家电类题赏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有关功率、消耗的电能等物理量的计算问题 |
2 家电与家庭电路综合的问题 |
3 家电与力学、热学的综合问题 |
4 家电中的开放性问题 |
5 家电中的设计问题 |
四、电热水瓶卫生质量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包容性设计视角下的视障家庭饮水机设计研究[D]. 唐诗源. 东华大学, 2021(01)
- [2]EGCG与咖啡因协同及绿茶茶饮的降脂减肥作用及机制研究[D]. 杨哲.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1)
- [3]探讨经不同方式煮沸的饮用水中pH变化[J]. 李兰芳,魏梦婷,凌东辉. 医学动物防制, 2017(08)
- [4]港澳台民众对大陆旅游安全网络评论的比较研究[D]. 沈阳. 华侨大学, 2016(02)
- [5]塑料食品包装袋质量控制研究 ——以内蒙古长河塑料有限公司为例[D]. 王俊义. 内蒙古大学, 2012(02)
- [6]公共服务分工与合作网络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吴玉霞. 浙江大学, 2012(10)
- [7]现代城市家庭厨房产品设计研究[D]. 施高彦. 浙江工业大学, 2009(02)
- [8]西部村镇小康住宅体系研究[D]. 吴大川. 长安大学, 2007(10)
- [9]2003年中考家电类题赏析[J]. 陶安军. 物理教师, 2004(05)
- [10]第三篇 通过基础练习,提高解题能力[J]. 关延令,赵树林. 中学课程辅导(初三版), 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