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用复合氢气钢瓶

汽车用复合氢气钢瓶

一、汽车用复合材料氢气气瓶(论文文献综述)

马中强,王恒,黄小宇,赵聪,牛卫飞[1](2022)在《射线数字成像检测技术在复合材料氢气气瓶上的应用试验与研究》文中认为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市场前景广阔,氢气气瓶是氢燃料电池汽车供应系统的重要部件,开展定期检验是保障气瓶使用安全的主要方式。针对目前法规要求的检验方法无法有效应用于车用压缩氢气气瓶检验的现状,通过对相关标准进行的对比分析和替代试验研究,验证了射线数字成像检测技术用于氢气气瓶检测的可行性,指出进行车用压缩氢气气瓶射线数字成像在线检测装置的研究是后续研究的方向。

郑津洋,胡军,韩武林,花争立,叶盛[2](2020)在《中国氢能承压设备风险分析和对策的几点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氢能是构建以清洁能源为主的多元能源供应体系的重要载体,正进入快速发展期。中国氢能承压设备种类、数量快速增长,呈现出极端化、轻量化的发展趋势,其安全保障面临新的挑战。在介绍中国氢能承压设备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面临的法规风险、技术风险和管理风险,并对风险防控提出了若干建议。

贾松青[3](2020)在《Ⅳ型LPG气瓶充装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液化石油气(LPG)是城市燃气的重要组成部分。液化石油气瓶在充装和使用过程中潜藏着危险,如果发生事故将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气瓶充装过程中存在明显的温升效应。严重情况下,复合LPG气瓶纤维缠绕层的机械性能可能降低,直接影响气瓶的安全使用。研究复合LPG气瓶在反复充装过程中热力参数变化对保证气瓶的安全使用意义重大。本文对液化石油气高密度聚乙烯内胆玻璃纤维全缠绕气瓶(Ⅳ型LPG气瓶)进行了LPG和空气两种介质的充装试验,分析了充装过程中气瓶内压力和温度随时间变化规律。对Ⅳ型LPG气瓶用空气介质进行压力循环试验,探究了各种试验参数对压力循环过程的影响。在简化物理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适合Ⅳ型LPG气瓶充装过程模拟的二维轴对称模型,并用充装试验结果对其进行了检验证实。利用构建的仿真模拟模型,研究了各种充装参数对模拟充装LPG和空气两种介质过程的影响。获得的结论如下:(1)充装LPG过程中气瓶产生的内热,即温度变化主要受压缩、节流效应、流体动能的内能转化量、相变释放的气化潜热和环境热交换等因素的影响。Ⅳ型LPG气瓶充装空气时的温升比充装LPG时的温升高24℃,用空气作为充装介质时,更易发现气瓶机械性能的变化,可以通过空气压力循环试验研究温升对Ⅳ型LPG气瓶安全性能的影响。(2)空气压力循环试验中,通过相当的循环次数,气瓶温度稳定在29.0℃。阀门处压力、进气温度与气瓶各测点温度近似线性关系。增加保压时间会引起气瓶各测点温度的升高,瓶内中部温度最大升高到35.1℃。在3.2 MPa、16.7℃下选择循环速率0.55次/min以便更好地检查压力循环效果。(3)模拟充装LPG时,随着进口速度的增大,瓶底和瓶中高温区域逐渐扩大,液相体积分数增大。模拟充装空气时,无金属棒模型模拟相比有金属棒模型模拟,充装时间缩短6 s,最终温升减少3℃。进口管径对充装最终温升的影响较小。进气温度为15.5℃的模型模拟相比进气温度为21.8℃的模型模拟,充装时间缩短4 s,最终温升减少2℃。在相同的压力入口条件下,进气温度越大,气瓶最终温升越大。

李睿[4](2019)在《Ti基复相结构储氢合金的制备及储氢性能研究》文中认为TiFe合金作为AB型储氢合金的典型代表,具有较高的理论储氢容量并且在室温下也拥有较理想的可逆吸放氢性能,合金熔炼所需原材料的来源也极为丰富,因而制备成本较低。但是,TiFe合金的活化条件非常苛刻,而且合金吸放氢间的滞后现象也较严重,这些问题阻碍了TiFe合金的进一步商业化应用。本论文采用真空电弧熔炼以及真空感应熔炼等制备手段,通过元素替代以及构建复相结构材料等方法,获得优异活化性能的TiFe基储氢合金,对储氢合金的成分、相结构和表面形貌进行分析表征,对材料的储氢性能以及动力学性能进行测试分析并研究了静态氢压缩用Ti基储氢合金的储氢和压缩性能。研究表明,通过采用Mn元素对TiFe合金B侧Fe元素进行部分取代所制备的Ti-Fe-Mn三元合金的主相仍为TiFe相,但是随着Mn元素的加入会导致合金的晶胞参数不断在增大,同时会使得TiFe0.7Mn0.3和TiFe0.6Mn0.4合金的XRD图谱中会出现TiMn2相的特征峰。TiFe0.6Mn0.4合金拥有最优的活化性能,在393K温度下首次活化就能在很短孕育期内达到1.1wt.%储氢量。合金的最大储氢量随Mn元素的加入呈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规律,其中TiFe0.8Mn0.2合金的储氢量最大,在303K温度下为1.71wt.%。但Mn元素的加入还会导致合金的吸放氢平台斜率的增加,而且合金的吸放氢平台压力也会逐渐降低。在Ti-Fe-Mn三元合金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采用构建复合材料的方法对合金的活化性能进行优化,选用TiFe0.8Mn0.2合金和活化性能优异的MmNi5合金制备了摩尔比为1:y(y=0.005,0.01,0.015,0.02)的TiFe0.8Mn0.2+yMmNi5(Mm=La,Ce,Y,Pr,Nd)复相结构合金。当摩尔比大于等于1:0.015时,合金在303K温度下就能完全活化,储氢量可达1.2wt.%。制备的合金摩尔比达到1:0.02时,合金的XRD图谱中出现LaNi5的特征衍射峰,合金的活化性能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但是MmNi5合金的加入会降低合金的最大储氢量,例如摩尔比为1:0.02的合金的储氢量仅为1.25wt.%(303K)。据分析,复相结构合金在活化时,氢气首先在合金表面进行物理吸附,此时合金表面聚集的La会优先活化并形成La-H化合物,随后H扩散转移进入La-Ti过渡区域,最后进入合金的内部形成氢化物完成合金的活化过程。本论文还对Ti基储氢合金的实际应用展开探索,制备了适用于双级静态氢压缩机用的Ti基高低压储氢合金,并对其制备工艺条件进行了探索。计算表明,低压级合金的压缩比达6.92,高压合金的压缩比达5.94,在298K下吸收氢压为2.6MPa,升温到373K下理论上能达到66.5MPa。

唐国霞[5](2016)在《螺旋碳纤维表面嫁接PANI、DMIT有机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相关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螺旋碳纤维(CMCs)作为一种新型碳纤维,其独特的三维螺旋结构使其在力学、电学、磁学等方面具有优异的性能,在微型传感器、超级电容器、材料增强体、储氢材料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聚苯胺(PANI)是一种具有较高导电性的共轭有机大分子,其潜在的可加工性且合成简单,使其被用于许多复合体系中。1,3-二硫杂环戊烯-2-硫酮-4,5-二巯基(DMIT)类金属有机配合物材料,是一种在非线性光学方面具有巨大潜力的物质。本文具体研究了在CMCs表面附着PANI并嫁接DMIT类有机材料的具体方法以及相关电化学性能,取得研究成果如下:1.采用乳液聚合和原位聚合两种方法制备了CMCs/PANI复合材料。SEM图显示,乳液聚合后CMCs自身形貌保持良好,表面有明显堆叠的PANI;FTIR表征进一步证实了CMCs表面PANI的存在,并且乳液聚方法对应的表面嫁接的PANI高分子链中,既有还原态基团也存在氧化态基团,原位聚合法对应的则主要以氧化态居多。2.使用两种手段,制备不同的CMCs/PANI复合材料电极。循环伏安曲线和恒流充放电曲线显示该复合材料电极的循环伏安曲线均不同于CMCs本身具有的典型双层电容的矩形,呈现了氧化还原峰;恒流充放电曲线显示出了非线性的曲线形状,由此计算的比容量表明,在0.5A·g-1的电流密度下,电极的最大比电容可达到134.8F·g-1,远大于单体PANI比电容值60F·g-1。由此、系统讨论不同聚合方法和处理手段对表面嫁接PANI电化学性能的影响。3.实施CMCs表面嫁接DMIT类配合物。通过在DMIT上引入羟基基团,使其与H-CMCs表面的含氧基团相互作用,从而实现两者的复合。利用1HNMR,FTIR以及紫外可见光谱表征了DMIT中羟基的引入。另外、FTIR对H-CMCs/DMIT-OH复合材料的分析,显示复合材料中有酯基的存在,这揭示CMCs与DMIT之间主要是以酯化合成的方式结合。

郑津洋,李静媛,黄强华,欧可升,赵永志,刘鹏飞[6](2014)在《车用高压燃料气瓶技术发展趋势和我国面临的挑战》文中研究指明压缩天然气汽车、氢能汽车是汽车工业发展的趋势,盛装高压天然气、高压氢气的高压燃料气瓶是其关键部件之一。在介绍车用高压燃料气瓶特点、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比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了我国面临的挑战。

蒋昌杰[7](2013)在《Mg-Li-Al体系的储氢性能研究》文中认为轻质高容量储氢材料的研发对氢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综述氢的储存技术及Mg基储氢材料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向Mg基材料中加入Li和Al两种轻质元素,采用X射线衍射(XRD),Sievert型装置以及Rietveld结构精修等方法,系统研究了铸态和球磨态Mg-Li-Al合金以及MgH2-LiH-Al复合体系的相结构、氢化行为、活化性能和吸放氢动力学/热力学性能,并探讨了Li和Al两种元素对Mg基材料储氢性能影响的机制。将Mg、Al和Mg-Li合金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并通过熔炼法获得铸态Mg4-xLixAl(x=0,1,2)合金。研究结果表明,铸态Mg4-xLixAl(x=0,1,2)合金在623K和3MPa初始氢压下,经过2-4次吸放氢循环可以完成活化,其中Mg3LiAl合金活化后在2h内的吸氢量为3.6wt.%。铸态Mg4-xLixAl(x=0,1,2)合金中的Li元素可与Mg形成Mg(Li)相,该相在623K和3MPa初始氢压下可以循环吸放氢。Mg4Al合金与其它两种含Li元素的合金相比,吸放氢循环稳定性较差,这表明Li元素的加入有利于提高Mg合金的循环稳定性。对铸态Mg-Li-Al合金进行机械球磨处理,研究发现,球磨过程中Mg-Li-Al合金发生相转变,其中Mg2Li2Al合金由铸态时的Mg(Li)、Li3Mg7和AlLi三相转变为球磨后的Li2MgAl和Li3Mg7两相,而Li2MgAl合金由铸态时的Li3Mg7和AlLi两相转变为球磨后的Li2MgAl单相。Mg-Li-Al合金球磨处理后,其储氢性能得到明显改善,在623K和3MPa初始氢压下,Mg3LiAl合金在2h内的最大吸氢量可达到5.7wt.%,在5min内可完成最大吸氢量的90%以上。球磨后的Mg-Li-Al合金还具有良好的吸放氢循环稳定性,经循环吸放氢20次之后,合金的储氢容量基本保持不变。P-C-T测试结果表明,球磨Mg2Li2Al和Mg3LiAl合金都有三个吸放氢平台,从低到高的吸放氢平台压所对应的循环吸放氢相依次为Mg(Li)、Al12Mg17和Al3Mg2相。对球磨40h的MgH2-LiH-Al复合体系的研究表明,MgH2-LiH-Al复合体系只需1次放氢过程便可活化,活化性能优异。MgH2-LiH-Al复合体系活化后的循环吸放氢相为Mg(Li)、Al12Mg17和Al3Mg2相,且吸放氢动力学性能优于球磨后的Mg-Li-Al合金,其中3MgH2+LiH+Al复合物在5min内便可完成最大吸氢量的95%(623K和3MPa初始氢压),20min可完成放氢过程。球磨MgH2-LiH-Al复合体系在循环吸放氢20次之后,体系的储氢容量保持率在85%以上。

胡良全[8](2011)在《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与产业机遇》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概述了碳纤维复合材料(CFRP)发展、材料性能,简要介绍了CFRP在航空航天、体育器材、医疗器材、交通运输、土木工程、风能、电缆芯、深海采油等领域的应用情况与发展趋势,希望CFRP的再生利用予以重视。

张立芳,张硕[9](2011)在《制氢加氢站关键技术及系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论述了制氢加氢站对发展我国氢燃料电池、燃料电池电动汽车、能源经济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论述了如何利用我国现阶段自有装备技术、工艺技术设计建造成我国第一座制氢加氢站以及该站对我国今后建造加氢站所起到的示范与指导作用。重点阐述了制氢加氢站系统及工艺方法的创新和系统中关键设备的自主创新,为今后建设加氢站创立了新的思路。

林震[10](2011)在《水基火箭推进系统空间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基火箭推进系统(water based rocket propulsion system)是一种基于氢氧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质子交换膜水电解池(SPE)以及空间气氢气氧推力器的空间推进系统。相比起传统的空间推进系统,水基火箭推进系统具有高比冲、高比功率和比能量、无污染以及与空间生保系统结合性好等优点。因此,水基火箭推进系统在未来的空间应用中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本文综合应用了理论分析、数值模拟、针对性试验等研究方法,从分系统到总系统,逐步研究了水基火箭推进系统的空间性能。为研究PEMFC的空间性能,本文首先通过数值模拟,归纳总结了PEMFC的地面常规性能。然后通过研究不同重力环境对PEMFC内部物理化学过程的影响,分析了空间微重力环境可能引起的PEMFC性能变化。结果表明:在地面环境下,PEMFC可以通过合适的放置方式来对合适方向的重力加以利用,提高性能。而在空间微重力环境下则没有重力可以利用,PEMFC性能一般情况下会有所降低。但是,当控制PEMFC工况,使其内部产生的液态水较少,或者保证其入口气体流速足够大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消除空间微重力环境带来的电池性能差异。为研究SPE的空间性能,首先通过比较现有的三种典型SPE的结构形式和工作特点,选出了最适合空间应用的SPE—静态供水质子交换膜电解池(SWF-SPE)。根据SWF-SPE的工作特点,建立了针对SWF-SPE的数学模型。基于该模型的计算结果表明:SWF-SPE相比起其它传统的SPE更容易膜失水,使得其极限电流密度较小,最大产气率相对较低。采用薄的质子交换膜作为电解质膜不仅能够提高SWF-SPE的最大产气率,而且能够提高其电解效率。为了评估适用于水基火箭推进系统的气氢气氧推力器的空间性能,本文从点火方式、喷注器方案、热防护方法、燃烧室压强以及设计混合比等方面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采用合适的技术方案的推力器能使水基火箭推进系统的综合实际比冲超过400 s。根据各分系统的空间性能研究结果,本文以当前普通PEMFC的性能参数和文献报道的SWF-SPE性能参数作为水基火箭推进系统的电池和电解池系统能够达到的性能指标,以400 s作为该系统的比冲指标,对其整系统的空间性能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水基火箭推进系统的高比冲和高比功率、比能量能够给其带来明显的质量优势。但是,该系统的储箱质量限制、电解池质量限制以及电解功率限制使得其空间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定量分析水基火箭推进系统的空间性能,本文用该系统代替DFH-4上的传统推进系统,基于DFH-4的实际运行过程,进行了具体的空间任务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执行变轨任务时,水基火箭推进系统适合采用较大推力,较短单次点火时间,多变轨周期的变轨策略;整个空间任务期间,采用水基火箭推进系统能够带来最大706 kg的质量节省,相当于实际DFH-4有效载荷(410 kg)的1.72倍。但是采用该系统变轨时间超过56天。另外,本文搭建了分体式水基火箭推进试验系统,并进行了关键性的分系统试验和整系统分析。其中,催化点火气氢气氧推力器分系统的催化点火试验验证了环境温度下气氢气氧推力器催化点火的可行性,并总结了相关的催化点火规律;PEMFC和SPE分系统初步的放电和电解试验获得了该分系统的放电和电解性能;基于试验数据的整系统分析表明该推进系统各分系统之间以及各分系统和空间任务之间存在相互适应和相互制约的关系,针对不同的空间任务,水基火箭推进系统中三个分系统的规模和性能需要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该试验系统初步实现了水基火箭推进系统的概念,为理论研究提供了依据,也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

二、汽车用复合材料氢气气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汽车用复合材料氢气气瓶(论文提纲范文)

(1)射线数字成像检测技术在复合材料氢气气瓶上的应用试验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氢燃料汽车氢气气瓶检验现状研究
    1.1 气瓶结构类型
    1.2 气瓶检验要求
    1.3 气瓶失效方式
    1.4 缺陷无损检测
        1.4.1 现有效果
        1.4.2 数字射线检测
2 气瓶射线数字成像检测应用技术试验研究
    2.1 试验气瓶可行性分析
    2.2 试验气瓶模拟缺陷设计
    2.3 试验气瓶模拟缺陷尺寸
    2.4 气瓶缺陷测试过程及结果
        2.4.1 测试过程
        2.4.2 试验结果及分析
3 结语

(2)中国氢能承压设备风险分析和对策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储氢、输氢承压设备发展现状
    1.1 储氢承压设备
    1.2 输氢承压设备
2 氢能承压设备风险分析
    2.1 法规风险
    2.2 技术风险
        2.2.1 基础数据缺失风险
        2.2.2 设计制造风险
        2.2.3 检验检测风险
        2.2.4 技术引进风险
    2.3 管理风险
3 氢能承压设备风险防控的几点思考
    3.1 加强氢能承压设备战略研究
    3.2 完善氢能承压设备法规、安全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
    3.3 组织氢能承压设备核心技术攻关

(3)Ⅳ型LPG气瓶充装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LPG技术前景
        1.1.2 LPG的存储运输
        1.1.3 LPG气瓶安全要求与充装特点
        1.1.4 复合材料气瓶发展及应用
        1.1.5 反复充装过程中的气瓶安全
    1.2 复合气瓶压力循环试验的研究现状
    1.3 复合气瓶充装热力参数模拟研究现状
    1.4 充装过程热力参数变化的规律与原因
        1.4.1 参数变化的规律
        1.4.2 温度变化的原因
    1.5 气液相变分析研究现状
    1.6 研究内容及意义
        1.6.1 课题来源
        1.6.2 研究意义
        1.6.3 研究内容
        1.6.4 技术路线
2 LPG气瓶疲劳试验
    2.1 试验设备与原理
        2.1.1 压力循环试验设备与原理
        2.1.2 充装LPG试验设备与原理
    2.2 充装LPG试验
        2.2.1 压力变化分析
        2.2.2 温升分析
    2.3 空气压力循环试验
        2.3.1 充装测试
        2.3.2 阀门处压力
        2.3.3 进气温度
        2.3.4 保压时间
        2.3.5 循环速率
        2.3.6 试验结果
    2.4 本章小结
3 理论分析与数学模型
    3.1 充装过程分析
        3.1.1 物理模型简化
        3.1.2 热力学分析
    3.2 数学模型
        3.2.1 2D轴对称模型
        3.2.3 基本假设
        3.2.4 控制方程
        3.2.5 湍流模型
        3.2.6 多相流模型
        3.2.7 相变UDF函数
    3.3 数值算法
    3.4 模型验证
        3.4.1 参数设置
        3.4.2 几何模型
        3.4.3 边界条件
        3.4.4 验证示例
        3.4.5 误差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数值模拟充装温升影响因素分析
    4.1 进口速度对模拟充装LPG的影响
    4.2 模拟充装空气影响参数
        4.2.1 带热电偶金属棒
        4.2.2 进口管径
        4.2.3 进气温度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相变UDF函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Ti基复相结构储氢合金的制备及储氢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储氢技术简介
    1.3 金属氢化物储氢
    1.4 TiFe合金的储氢性能
    1.5 TiFe合金的改性处理研究
        1.5.1 TiFe合金制备工艺的研究
        1.5.2 元素添加或置换的研究
        1.5.3 材料复合对合金储氢性能的影响
    1.6 本文选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 原材料选取及实验流程
    2.2 合金制备
    2.3 合金样品表征
        2.3.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仪(ICP)
        2.3.2 X射线衍射仪(XRD)
        2.3.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仪分析(EDS)
    2.4 储氢性能测试
第三章 Mn元素对TiFe合金相组成及储氢性能影响
    3.1 TiFe_(1-x)Mn_x合金的活化性能
    3.2 TiFe_(1-x)Mn_x合金的吸放氢平台及储氢量
    3.3 TiFe_(1-x)Mn_x合金的热力学性能
    3.4 TiFe_(1-x)Mn_x合金的相结构及形貌表征
        3.4.1 合金的物相分析
        3.4.2 合金的形貌表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mNi_5 合金添加对TiFe_(0.8)Mn_(0.2) 合金的相组成及储氢性能影响
    4.1 复相结构合金的活化性能
    4.2 复相结构合金的吸放氢平台及储氢量
    4.3 复相结构合金的热力学性能
    4.4 复相结构合金的相结构及形貌表征
        4.4.1 吸放氢前后复相结构合金的物相分析
        4.4.2 吸放氢前后复相结构合金的形貌表征
        4.4.3 复相结构合金活化模型
    4.5 本章总结
第五章 静态氢压缩用Ti基储氢合金研究
    5.1 合金的成分设计及制备
    5.2 高低压合金的储氢性能比较
    5.3 高低压合金的相组成及形貌分析
        5.3.1 高低压合金的物相分析
        5.3.2 高低压合金的形貌表征
    5.4 本章总结
全文总结及展望
    全文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螺旋碳纤维表面嫁接PANI、DMIT有机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相关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概述
    1.2 螺旋碳纤维的制备及表征
    1.3 螺旋碳纤维特殊的物理性能
    1.4 螺旋碳纤维的主要应用
    1.5 螺旋碳纤维在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中的的性能和应用
    1.6 聚苯胺的特殊性能以及化学聚合方法
    1.7 dmit类配合物材料的相关研究
    1.8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主要试验原料和化学试剂
    2.2 试验仪器和主要装置
    2.3 CMCs的制备和酸处理
    2.4 表征手段
    2.5 本章小结
3 CMCs/PANI复合材料的合成及表征
    3.1 引言
    3.2 CMCs/PANI复合材料的合成
    3.3 CMCs/PANI复合材料的SEM表征
    3.4 CMCs/PANI复合材料的FTIR及XRD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CMCs/PANI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乳液聚合法合成CMCs/PANI的电化学性能
    4.3 原位聚合法合成CMCs/PANI的电化学性能
    4.4 本章小结
5 CMCs/DMIT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表征
    5.1 引言
    5.2 DMIT类有机配合物及CMCs/DMIT复合材料的制备
    5.3 DMIT类有机配合物以及CMCs/DMIT复合材料的表征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6)车用高压燃料气瓶技术发展趋势和我国面临的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车用高压燃料气瓶的特点及发展历史
    1. 1 车用高压燃料气瓶的特点
        ( 1) 体积、重量受限。
        ( 2) 充装要求特殊。
        ( 3) 使用寿命长。
        ( 4) 使用环境复杂多变。
    1. 2 车用高压燃料气瓶的发展历史
        1. 2. 1 国外车用高压燃料气瓶的发展历史
        1. 2. 2 我国车用高压燃料气瓶的发展历史
2 车用高压燃料气瓶的技术发展趋势
    2. 1 高压化
    2. 2 轻量化
    2. 3 低成本
    2. 4 以系统为试验对象
    2. 5 顺序试验
    2. 6 质量稳定性
3 我国车用高压燃料气瓶面临的挑战
    3. 1 材料
    3. 2 试验能力
    3. 3 试验数据
    3. 4 标准体系
    3. 5 管理制度
4 结语

(7)Mg-Li-Al体系的储氢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储氢技术及材料的发展现状
        1.1.1 物理储氢技术及材料
        1.1.2 化学储氢技术及材料
    1.2 镁基储氢材料
        1.2.1 镁基储氢材料研究现状
        1.2.2 Mg-Al 系储氢材料研究进展
        1.2.3 Mg-Li-Al 系储氢材料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 样品制备
        2.1.1 实验原料
        2.1.2 合金熔炼
        2.1.3 机械球磨
    2.2 储氢性能测试
        2.2.1 氢化性能
        2.2.2 活化性能
        2.2.3 储氢动力学
        2.2.4 储氢热力学
    2.3 结构分析
第三章 铸态 Mg_(4-x)Li_xAl(x=0, 1, 2)合金的储氢性能
    3.1 铸态 Mg_(4-x)Li_xAl(x=0, 1, 2)合金的相组成与氢化行为
    3.2 铸态 Mg_(4-x)Li_xAl(x=0, 1, 2)合金的活化性能
    3.3 活化后 Mg_(4-x)Li_xAl(x=0, 1, 2)合金的吸放氢动力学性能
    3.4 铸态 Mg_2Li_2Al 合金的热力学性能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机械球磨 Mg-Li-Al 合金的储氢性能
    4.1 机械球磨过程中 Mg-Li-Al 合金的相变化及其随后的氢化行为
    4.2 机械球磨 Mg-Li-Al 合金的活化性能
    4.3 机械球磨 Mg-Li-Al 合金的吸放氢动力学性能
    4.4 机械球磨 Mg-Li-Al 合金的热力学性能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机械球磨 MgH_2-LiH-Al 复合体系的储氢性能
    5.1 机械球磨 MgH_2-LiH-Al 复合体系的氢化行为
    5.2 机械球磨 MgH_2-LiH-Al 复合体系的活化性能
    5.3 机械球磨 MgH_2-LiH-Al 复合体系的吸放氢动力学性能
    5.4 机械球磨 3MgH_2+LiH+Al 复合物的热力学性能
    5.5 本章小结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对今后工作的建议和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10)水基火箭推进系统空间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清单
第一章 绪论
    1.1 水基火箭推进系统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水基火箭推进系统的研究背景
        1.1.2 水基火箭推进系统的组成和工作特点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历史和成果
        1.2.1 国外水基火箭推进系统相关研究
        1.2.2 国内水基火箭推进系统相关研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PEMFC 空间性能研究
    2.1 PEMFC 常规性能研究
        2.1.1 PEMFC 单相三维数值模型
        2.1.2 模型合理性验证
        2.1.3 PEMFC 常规性能分析
    2.2 重力作用对PEMFC 工作过程的影响
        2.2.1 重力对PEMFC 工作过程的影响方式分析
        2.2.2 重力对PEMFC 流道内两相流动的影响分析
    2.3 空间微重力环境下PEMFC 的性能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SPE 空间性能研究
    3.1 SPE 空间适应性分析
        3.1.1 SPE 的典型结构形式及其工作原理
        3.1.2 空间应用背景下各SPE 性能对比
    3.2 SWF-SPE 建模及其性能分析
        3.2.1 SWF-SPE 建模
        3.2.2 SWF-SPE 计算及性能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空间气氢气氧推力器研究
    4.1 空间气氢气氧推力器关键技术分析
        4.1.1 点火方式
        4.1.2 喷注器方案
        4.1.3 推力室热防护
    4.2 适用于水基火箭推进系统的气氢气氧推力器性能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水基火箭推进系统相关试验
    5.1 催化点火气氢气氧推力器验证性试验
        5.1.1 催化点火气氢气氧试验推力器设计
        5.1.2 催化点火气氢气氧推力器试验系统设计
        5.1.3 推力器催化点火试验及分析
    5.2 质子交换膜电池及电解池试验
        5.2.1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解池试验分系统
        5.2.2 电池及电解池分系统试验及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水基火箭推进系统整系统空间性能分析
    6.1 高比冲优势与空间任务的相关性分析
    6.2 结构质量与空间任务的相关性分析
        6.2.1 储箱质量分析
        6.2.2 电解池规模与太阳能电池板规模分析
        6.2.3 燃料电池和URFC 质量分析
        6.2.4 其它因素的影响
    6.3 与电火箭推进系统空间性能对比
    6.4 小结
第七章 基于DFH-4 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任务性能分析
    7.1 任务模型建立
        7.1.1 卫星平台
        7.1.2 轨道转移
        7.1.3 轨道保持
        7.1.4 综合计算过程
    7.2 计算结果分析
        7.2.1 计算结果初步分析
        7.2.2 DFH-4-Water 质量优势分析
        7.2.3 潜在质量优势分析
        7.2.4 变轨时间分析
    7.3 小结
研究总结与展望
    1 研究进展
        (1) 理论研究进展
        (2) 试验研究进展
    2 主要创新点
    3 主要结论
    4 主要存在的问题
    5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汽车用复合材料氢气气瓶(论文参考文献)

  • [1]射线数字成像检测技术在复合材料氢气气瓶上的应用试验与研究[J]. 马中强,王恒,黄小宇,赵聪,牛卫飞. 石油化工设备, 2022(01)
  • [2]中国氢能承压设备风险分析和对策的几点思考[J]. 郑津洋,胡军,韩武林,花争立,叶盛. 压力容器, 2020(06)
  • [3]Ⅳ型LPG气瓶充装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D]. 贾松青.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4]Ti基复相结构储氢合金的制备及储氢性能研究[D]. 李睿.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5]螺旋碳纤维表面嫁接PANI、DMIT有机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相关性能研究[D]. 唐国霞. 中国矿业大学, 2016(02)
  • [6]车用高压燃料气瓶技术发展趋势和我国面临的挑战[J]. 郑津洋,李静媛,黄强华,欧可升,赵永志,刘鹏飞. 压力容器, 2014(02)
  • [7]Mg-Li-Al体系的储氢性能研究[D]. 蒋昌杰. 安徽工业大学, 2013(03)
  • [8]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与产业机遇[A]. 胡良全. 2011中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第二卷), 2011
  • [9]制氢加氢站关键技术及系统的研究[A]. 张立芳,张硕. 第六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暨第七届国际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创新发展论坛优秀论文集(下册)——新能源汽车, 2011
  • [10]水基火箭推进系统空间性能研究[D]. 林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1(07)

标签:;  ;  ;  ;  

汽车用复合氢气钢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