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爱放弃更美

有一种爱放弃更美

一、有一种爱放弃更美丽(论文文献综述)

河梓[1](2021)在《河琴(中篇小说)》文中认为一河里的水流不完几多的弯几重的山河里的水流不完几宽的浪几险的滩从哪里来往哪里赶河里的水流不完一首歌在山谷中回荡……一条船行驶在山谷中的河上……河床大约有百米宽,但此时河面只有几十米,河水很清,看得见河底的卵石。河两边是宽的河滩。河两岸是起伏的山丘,相对高度都不高。一个个山头都布满植被,多为灌木和不高的乔木。时值阳历五月初,山丘上开出了一片片花丛——红色的,粉色的,黄色的,橙色的,白色的,紫色的,在植被深绿的底色上斑斓着。各种花香混合成一种浓郁的气味,随着阵阵河风,在河谷中飘荡。

张晓丹[2](2021)在《哲学作为爱欲教化 ——耶格尔的《会饮篇:爱若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刘广利[3](2021)在《黑土地上的歌吟 ——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结合东北地域文化精神,考察了东北地区散文的发展历程,对东北文化“场域”与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的关系作了揭示,并从多个角度对新时期以来的东北散文进行了研究。东北散文的生发演变有迹可循:1919至1931年是东北现代散文的产生和发展期;随后,在历史的风云际会中产生的、伪满时期的沦陷区散文记录了一个时代的面影,东北作家群散文和东北光复后散文则从多个方面丰富了东北现代散文的面貌;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北大荒散文和马犁、赵赴的作品为东北文坛增添了风景;新时期以来散文观念的更新又带来东北散文创作面貌的变化。本文在对以上各阶段散文创作的题材内容和审美风格进行考察的同时,阐述了东北地域风光、民俗风情和东北民族文化精神,东北移民文化和被殖民的历史遭遇,当代体制文化,东北地区文学期刊的理论倡导和栏目设置等文化“场域”为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带来的地域文化色彩。在这一基础上,本文从乡土书写的多向性、知识分子散文的文化守望意识、生态关怀、民族情怀等角度对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的思想艺术面貌进行了分析,包括原乡记忆的多维表达、乡土体验的个性化和纵深化,知识分子散文对自我主体性的寻求和独特的精神品位,现代生态伦理的诗意表达,民族文化情结的倾心抒写等。还分别从作家对东北风物习俗的书写和作品中的“生活美学”气息、现代眼光主导的文化思考和建构精神家园的意识、重建生态文明的强烈愿望、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眷恋与寻求等方面,对迟子建、王充闾、胡冬林、鲍尔吉·原野、格致等有代表性的作家的散文创作作了较为详尽深入的分析。此外,本文对东北散文创作的未来进行了展望,指出创作多元化趋势将长期保持,艺术手法的探索将影响创作的面貌,过分强调思想、概念而忽视散文的文学性和美感的状况将得到改变,不迎合、不造作、真实率性地表达自我、抒写性情的写作姿态将普遍形成。同时也指出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创作存在的问题,如东北地区文化创造意识相对薄弱给散文创作与传播带来消极影响,作家成长发展的环境有待于优化等。

张振江[4](2021)在《向死而生 ——安塞姆·基弗艺术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德国当代艺术家安塞姆·基弗的艺术为研究对象。基弗艺术独具特色的画语使其成为当代艺术界的一道亮丽风景。由绘画语言与绘画言语统合而成的画语,包括物质、痕迹、图像、主题、题材、思想、修辞和场域等,对于艺术创作和研究而言至关重要。基弗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雄心壮志,创造了一种“无界”的多元性画语呈现。他的艺术摆脱了现代主义艺术滑向装饰愉悦的倾向,而重回艺术的崇高精神;是现代主义艺术对古典艺术艺术超克之后的再超克;是对包括现代主义艺术在内过去诸种艺术的超越与融合。他的艺术实践创造了一个承载精神的物化空域——填充空白空间,一个个人的宇宙。在20世纪70-80年代现代艺术陷入困境时,使绘画艺术获得了新生,因此被誉为“绘画艺术的拯救者”。目前,在当代绘画艺术日渐式微的情境下,研究安塞姆·基弗的艺术,特别是其中的画语,对深挖艺术的真谛,赋予绘画艺术以更强劲的发展动力,具有巨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利用结构主义方法,将安塞姆·基弗的艺术置于由独特的历史环境、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家庭环境及艺术个性的整体框架下。再以解构主义的方式对安塞姆·基弗的混合型艺术思想、独特的造型观念、超常的造型方式、无界的物质媒介、总体性的组织逻辑、多种结合的形式特征、多重来源的图像生成和开放循环的工作空间等画语关系,逐个进行全面且深入地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清当代艺术的画语秩序,跳出陈旧的传统画语,拓展开放的多元性画语形态。同时,通过对安塞姆·基弗画语的研究进一步领悟中国当代艺术和自己艺术发展的合理路径——艺术家需要探查心灵,触摸灵魂,发现“本我”,感受“自我”,表现“超我”,形成“我”的画语体系,创作“我”的艺术。

谭梦琪[5](2021)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例比较研究 ——基于体验式阅读教学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诗歌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初中现代诗歌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初中现代诗歌教学需要改进,对初中现代诗歌教学的研究也需要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更新研究方法。体验式阅读教学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特点,契合了现代诗歌的文体特征,能够为改进初中现代诗歌教学提供新的思路。本文的研究方法是“课例比较研究”,研究视角是“体验式阅读教学”,研究对象是余映潮、李华平、肖培东三位名师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例。通过本文的研究总结对初中现代诗歌体验式阅读教学的启示。本文共分六章进行论述。第一章阐述了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梳理了有关课例研究、现代诗歌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相关研究成果,说明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第二章对“课例与课例比较研究”“现代诗歌与现代诗歌阅读教学”以及“诗歌体验式阅读教学”三组核心概念进行定义与阐释,为本文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三章分析了选取体验式阅读教学视角对三位名师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例进行比较研究的原因。第四章对余映潮、李华平、肖培东三位名师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例的基本情况进行概述。第五章从学生的体验内容、学生的体验方式、课堂呈现的体验情境三个维度进行名师课例的比较。第六章是本文的重点部分,主要基于前一章的课例比较分析,总结出对初中现代诗歌体验式阅读教学的启示,首先阐述了体验式阅读教学开展的重要前提,接着从体验内容、体验方式以及体验情境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策略。

严英秀[6](2021)在《归去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楔子五月的江城,河流两岸的风已是暖洋洋的。一路不停步地走到城北的山坡上,凌熠的额上微微渗出了的汗珠。他感慨说,到底年岁不饶人,蔚晨啊,你看我都跟不上你的步伐了。一片空旷的高地,简直要装不下就要溢出去的富丽春色。桃、李、山樱都已花事荼蘼,满枝的新绿蓄势待发,一派油亮。山楂却正开到了最好的时候,满树汪洋恣肆的花朵让人倏地感到一种通体的清凉,仿若与一场纷纷的白雪迎面相遇。

闫林伟[7](2021)在《徐梵澄儒学思想寻绎 ——以“精神哲学”诠释与重构儒学为中心》文中认为徐梵澄先生是出入中、西、印三大文明的学者,其在比勘、会通三大哲学传统时,提炼出以“精神哲学”来诠释儒学的独特路径。这一会通便体现在其以“神圣之爱”对古典儒学新估和以“知觉性”对陆王心学重温的“精神哲学”诠释实践之中。面对现代性的冲击,徐氏与学界主流迥异,并非借助西方资源来诠释儒学,而是选择了在气质上与中国哲学更为接近的“吠檀多哲学”来重新诠释儒学。徐氏的这一诠释凸显出儒学的“精神性”和“神圣性”维度,为儒学的“内圣之道”注入新鲜血液,并为其在现代社会的开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本文写作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对于文章的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和前人的研究成果作了充分阐述。第二部分着重于对“精神哲学”的内涵及其基本概念进行详细抉发。“精神”作为实体,其本质(精神性)在于转化,由此进入“神圣性”的“发展”。第三部分则主要阐发了徐氏对于古典儒学的新诠,即通过对孔子形象的刻画与评价和通过借助“吠檀多”哲学和“瑜伽”思想来对儒学中心原则“仁”及“三达德”的重新诠释来揭示儒学的“精神性”和“神圣性”维度。第四部分则主要分析了徐氏以“宇宙知觉性”对于心学传统中的“彻悟”、“见道”等灵修经验作“祛魅化”及“知识化”阐释,这一阐释通过“工夫论”的视角进一步将儒学的灵性或神圣性维度凸显出来。第五部分为结论,主要对于徐氏的学术思想进行了总结、概括及其在学术上的贡献和在儒学思想谱系中的位置进行了重估和定位。

亚历山德罗·巴里科,魏怡[8](2021)在《三个黎明》文中研究说明亚历山德罗·巴里科(Alessandro Baricco,1958—),意大利作家,杂文家,音乐评论家,电视主持人和导演。1994年与合伙人在都灵创建霍登学校,专门教授小说写作技巧和舞台表演。1998年托纳托雷将他的作品《1900,独白》改编为电影《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获得1999年意大利电影金像奖和2000年美国金球奖等多项大奖。巴里科的创作主要集中在叙事文学,包括:《愤怒的城堡》(1991)、《大洋与大海》(1993)、《绢》(1996)、《城市》(1999)、《无血》(2002)、《马忤斯》(2009)、《格文先生》(2011)、《三个黎明》(2012)和《年轻的新娘》(2015)等。

谢飞[9](2020)在《鞠守镐舞蹈艺术论》文中提出鞠守镐是韩国传统舞巨匠、无形文化财传授者,更是重构民族形式、融通东西文化的创作者。纵观鞠守镐近五十载的舞蹈艺术历程,他都在反复叩问并致力于解决一个问题:如何使韩国舞蹈世界化。在此过程中,他势必面对何看待与处理新/旧、传统/现代、民族/世界、特殊/普遍、东方/西方的关系问题。这也是亚洲艺术家所共同面对的艺术课题,所共同遭遇的“艺术命运”。鞠守镐不仅对上述问题有着深刻的个人思索,也在世界舞台上有着大量成功实践。其舞蹈创作的历程与方法、经验与原理,能够为中国艺术工作者提供一定启示。本文作为对鞠守镐的个案研究,从舞蹈艺术道路、舞蹈艺术观念、舞蹈创作特征与舞蹈表演特征四个方面对他进行系统研究,由此抓住鞠守镐的“个人同一性”——“跳着韩国舞蹈去见全世界的人”。这句话不只是他的个人具体经验与特殊契机的表述,更可在总体上揭呈鞠守镐的艺术实践历程,呈示其艺术思想道路的整体图景,蕴含其创作与表演的独特之法。通过对其“个人同一性”的把握,进一步揭示这一典型个案中寄寓的普遍启示。论文由五部分构成:第一章,考察鞠守镐的舞蹈艺术道路(1948至今)。首先,讲述鞠守镐的幼年经历、求学情况及艺术入门过程(1948-1973),并指出该阶段的因缘际遇与他后来思想形成与舞蹈创作的联系。其次,揭示鞠守镐艺术活动历程和各时期特征。关于其正式从艺道路,可划分为时间上有所交叠的两个阶段:一是作为演员(舞者)的阶段(1973-1985);二是作为编导(创作者)的阶段(1983至今)。而创作阶段又分为三期:第一期(1983-1990)特点是“大地情怀”,追求民俗性与本土性。第二期(1991-2000)特点是“历史化”与“世界化”双向探索。第三期(2000至今)特点是“从心”的自由与自然。第二章,探讨鞠守镐的舞蹈艺术观念,揭示其思想的整体图景。该图景包括三个面向:一是“在地根植”,主张舞蹈是根植于故土人世的舞动;二是“灵根重塑”,主张对传统的“历史化寻根”与“创作化再造”;三是“遭遇世界”,主张用世界性眼光看民族舞蹈。他的思想突破了过去与未来、独特与普遍、民族与世界的二元对立结构。第三章,分析鞠守镐的舞蹈创作特征。首先,本文指明鞠守镐舞蹈创作中存在三个轴心,即民俗性、历史性与世界性。纵观其舞蹈创作历程,他的创作经历了一次嬗变,形成了三个轴心,即由1980年代的“民俗性”转向1990年代以来的“历史性”与“世界性”。1980年代,鞠守镐深受农乐艺术与巫俗文化影响,作品具有较强的民俗性,具有浓郁的“大地情怀”。1990年代以来,其创作兼具开放性与内聚力,在两个方向上展开:一方面向历史探索,发掘古代历史素材中的舞蹈资源,并将这些素材进行再创作;另一方面向世界开放,在民族视域与世界视域的互动中构造韩国舞蹈新形态,提升民族舞蹈的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其次,提炼鞠守镐舞蹈创作的两个倾向,即“折中性”与“综合性”。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尝试在韩国文化(延伸说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冲突之间完成一种“舞蹈美学折中主义”,即一种将不同美学风格与舞蹈语言混合的实验。鞠守镐追求剧场艺术的综合性,坚持将韩国文化乃至东方文化“多层面”地融入舞蹈艺术,超越了一般的舞蹈艺术范畴,因此他可被称为“综合型舞台艺术家”。最后,归纳鞠守镐舞蹈作品的主题意蕴,即多重悲剧(原始共同体的生活悲剧感、文化冲突的悲剧、历史与人性的悲剧)与东方思想。第四章,概括鞠守镐的舞蹈表演特征。他在动作形态展现出沉稳的姿态、立挺的体态、刚柔的神态与灵展的动态;在美感传达上,既有《立舞》天人和谐之美,也给人《琴舞》心物交感的体验,并具有《长恨歌》的儒雅端重、《男舞》的阳刚气节以及《煞儿普里》的肃穆沉静。此外,他不会使自己的表演限制于某一定式,而是因应世界的目光进行表演创新,在因地制宜、与他者对话中显现“韩国性”。第五章,详析鞠守镐的代表作《鼓的大合奏》。《鼓的大合奏》是一部“多鼓合一”的综合性表演的作品,包括杖鼓、大鼓、圆鼓、立鼓、五面鼓、半鼓、经鼓以及手鼓。多种鼓的结合、错综复杂的鼓点、丰富交织的节奏型、击鼓与舞蹈的巧妙融合,构成了整部作品的艺术特点,亦即多鼓对话、长短交响与鼓舞合一。这在整体上展现出多鼓共融下的舞韵交响。第六章,立足中国舞蹈发展实际,从鞠守镐的舞蹈观念与实践中提炼出有益的艺术启示。对于中国舞蹈而言,鞠守镐带来以下三点启发:第一,保持“遭遇”的视域,即坚持内外视域互动与古今视域融合;第二,追求“有根”的创作,即取得舞蹈创作的基本定向,并追求“有人”与“及物”的统一;第三,树立“创作者”意识,除了拥有“自由尝试”的意识之外,还须坚持“高峰意识”与“扎根意识”并举,凸显多重文化结合中的“有我之境”。

张冠仁[10](2020)在《万能先生谭坦》文中研究指明第一章认识几个朋友的谭坦叶瞳瞳叶瞳瞳不记得还有比2014年2月12日更倒霉的日子了,早上7点开始打工:斯塔拉菲尔德火车站对面那家60平方米小店:庄仔牛肉面大王,老板额头上明明都是抬头纹,还让别人管自己叫庄仔。中午,叶瞳瞳错单了,一个波兰胖子点了五香牛肉面,她通知后厨说成了霸王牛肉面,难道一个波兰胖子真能吃得出泡椒和辣椒的区别吗?

二、有一种爱放弃更美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一种爱放弃更美丽(论文提纲范文)

(1)河琴(中篇小说)(论文提纲范文)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3)黑土地上的歌吟 ——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与研究现状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时代风云中的心灵变奏——对东北散文的一种“史”的考察
    第一节 东北现代散文的发展历程
        一、1919—1931:东北现代散文的产生与发展
        二、伪满时期沦陷区散文
        三、流亡者的歌哭:东北作家群的散文
        四、东北光复后的散文
    第二节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东北散文
        一、“大我”语境中的多样化抒写
        二、北大荒散文和马犁、赵赴的散文
    第三节 新时期以来的东北散文
        一、散文观念更新下的创作态势
        二、东北各地区的散文创作群体
第二章 新时期以来东北文化“场域”下散文的地域性特征
    第一节 东北地域风光与民族文化在散文中的彰显
        一、东北自然地理风光的文本呈现
        二、东北民族文化特征及精神气质的文本呈现
    第二节 移民文化和殖民文化在散文中的映现
        一、“流人”“闯关东”历史记忆的表达
        二、对被殖民遭遇的回望与凝思
    第三节 当代体制文化对东北散文的影响
        一、“共和国长子”与当代体制文化的关系
        二、对体制文化某些弊端的文学反思
    第四节 东北文学期刊对散文创作的引导
        一、“东北文学”的倡导与创作实践的自觉
        二、栏目导向与散文题材的地域性
第三章 乡土书写的多向性
    第一节 原乡记忆的多维表达
        一、东北民俗风情的文本呈现
        二、对童年生活和故乡人物的追忆
    第二节 从历史到哲思:乡土体验的个人化和纵深化
        一、对东北历史文化命脉的理性刺探
        二、以东北典型农作物意象为核心的乡土哲思
    第三节 迟子建散文:朝向故乡的深挚恋歌
        一、童年经历与创作主体思想性格、情感取向
        二、以黑土地风物习俗为载体的故乡抒情
        三、蕴含着“生活美学”的乡土书写
第四章 知识分子散文的文化守望意识
    第一节 知识者文化身份的想象与表达
        一、当代主流意识形态对东北文化的干预和形塑
        二、知识分子散文自我主体性的寻求与持守
    第二节 知识分子散文的独特精神品位
        一、渗透于知识表述的知识个性
        二、知识分子文化理想的表达
    第三节 王充闾散文:知识者对精神家园的建构
        一、现代眼光主导的文化思考
        二、交织着启蒙意识的心路历程
        三、源于浓烈书卷气的独特文调
第五章 东北散文的生态关怀
    第一节 生态散文:大工业时代的“意义化写作”
        一、生态危机与生态散文创作
        二、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对生态问题的思考
    第二节 现代生态伦理的诗意表达
        一、对自然生命的深切关爱
        二、写“物”:发掘万象的盎然生机
    第三节 胡冬林散文:长白山林中的沉潜与呼喊
        一、独异的写作姿态:把书桌搬进森林
        二、鲜明的非“人类中心主义”倾向
第六章 东北散文的民族情怀
    第一节 鲍尔吉·原野散文对蒙古族文化的守望
        一、草原景色和民族生活的呈现
        二、“怨乡”情结中的文化反思
    第二节 格致散文的满族文化情结
        一、民族归属感的表达
        二、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眷恋与找寻
结语:无尽的弦歌—对东北散文创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精神魅力的丰足显现——王充闾访谈录
附录(二) 学养·情怀·语言——高海涛访谈录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后记

(4)向死而生 ——安塞姆·基弗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画语
    第二节 画语转向
    第三节 没落与升起——新表现主义艺术
    第四节 安塞姆·基弗画语之维
    第五节 国内外研究历史和现状
    第六节 本课题的意义
    第七节 研究思路
第一章 安塞姆·基弗艺术的思想
    第一节 与生俱来的日耳曼人气质
    第二节 儿童期审美意识的形成
    第三节 来自教育的影响
    第四节 基弗艺术中的思想来源
    小结
第二章 安塞姆·基弗的造型观
    第一节 安塞姆·基弗艺术中的空间观
    第二节 安塞姆·基弗艺术中的时间观
    第三节 安塞姆·基弗的能量观——无界转换
    小结
第三章 安塞姆·基弗的画语特征
    第一节 创作指向——记忆
    第二节 风格迷宫
    第三节 忧郁辩证法
    第四节 画语修辞
    第五节 物性拓展
    第六节 动态画语
    小结——无界创造
第四章 安塞姆·基弗艺术中的图像系统
    第一节 德国历史图像
    第二节 文化图像
    第三节 人物形象
    第四节 自然物像
    小结
    附录:关于女性形象
第五章 循环的整体——安塞姆·基弗的工作室
    第一节 工作室——庇护所和实验对象
    第二节 工作室——艺术家的自画像
    第三节 工作室——动态的容器
    第四节 布岑——艺术源起
    第五节 巴尔雅克·第二次生命
    第六节 克洛伊西——开放的整体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成果统计-作品、论文及专着发表
学术成果统计-展览及获奖

(5)《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例比较研究 ——基于体验式阅读教学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有利于加深对初中现代诗歌教学的认识
        1.2.2 有利于探索初中现代诗歌教学新思路
        1.2.3 有利于促进初中现代诗歌体验式阅读教学的发展
        1.2.4 有利于丰富课例比较研究的研究角度
    1.3 研究现状
        1.3.1 关于“课例研究”的研究
        1.3.2 关于现代诗歌教学的研究
        1.3.3 关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研究
        1.3.4 小结与反思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概念界定
    2.1 课例研究与课例比较研究
        2.1.1 课例研究
        2.1.2 课例比较研究
    2.2 现代诗歌与现代诗歌阅读教学
        2.2.1 现代诗歌
        2.2.2 现代诗歌阅读教学
    2.3 诗歌体验式阅读教学
        2.3.1 体验
        2.3.2 体验式阅读教学
        2.3.3 诗歌体验式阅读教学
3 选取体验式阅读教学视角进行课例比较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3.1 选取体验式阅读教学视角进行课例比较的必要性
        3.1.1 彰显现代诗歌的文体特征
        3.1.2 体现现代诗歌的课程要求
        3.1.3 开掘初中现代诗歌教学新思路
    3.2 选取体验式阅读教学视角进行课例比较的可能性
        3.2.1 名师现代诗歌教学理念中对体验的强调
        3.2.2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教学价值
4 三位名师《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例概述
    4.1 三位名师《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例情况简介
        4.1.1 余映潮《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例情况简介
        4.1.2 李华平《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例情况简介
        4.1.3 肖培东《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例情况简介
    4.2 三位名师《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基本流程阐述
        4.2.1 余映潮《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基本流程阐述
        4.2.2 李华平《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基本流程阐述
        4.2.3 肖培东《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基本流程阐述
5 体验式阅读教学视角下《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名师课例比较
    5.1 课例中学生的体验内容对比
        5.1.1 文本与学生体验内容的关系梳理
        5.1.2 名师课例中学生的体验内容分析
    5.2 课例中学生的体验方式对比
        5.2.1 余映潮课例:读写结合式体验
        5.2.2 李华平课例:语言品味式体验
        5.2.3 肖培东课例:联合生成式体验
    5.3 课堂呈现的体验情境对比
        5.3.1 余映潮课例:氛围营造型情境
        5.3.2 李华平课例:生活事件型情境
        5.3.3 肖培东课例:想象描绘型情境
6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例比较研究对教学的启示
    6.1 初中现代诗歌体验式阅读教学开展的重要前提
        6.1.1 基于“主体间性”开展体验式阅读教学活动的重要性
        6.1.2 “主体间性”在体验式阅读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6.2 初中现代诗歌体验式阅读教学体验内容的生成
        6.2.1 结合现代诗歌文体特征生成体验内容
        6.2.2 结合学生个体体验生成体验内容
        6.2.3 结合编者意图生成体验内容
    6.3 初中现代诗歌体验式阅读教学的体验方式
        6.3.1 通过多感官并用的朗读进行体验
        6.3.2 通过充分的想象进行体验
        6.3.3 通过阅读互文本进行体验
        6.3.4 通过揣摩关键词句进行体验
    6.4 初中现代诗歌体验式阅读教学情境的创设
        6.4.1 结合学生生活形成情境
        6.4.2 立足诗歌语言生成情境
7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归去来(论文提纲范文)

楔子
尾声

(7)徐梵澄儒学思想寻绎 ——以“精神哲学”诠释与重构儒学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精神哲学析疑
    一、“精神哲学”概念辨析
        (一)精神、精神性与神圣性
        (二)心思与超心思
        (三)知觉性与生命力
第二章:古典儒学的神圣追求
    一、儒学的“精神性”与“神圣性”
        (一)儒学的“神圣性”
        (二)儒学的“精神性”
    二、神圣之爱与“儒学大义”
        (一)神圣之爱与“仁”
        (二)神圣人格与“三达德”
第三章:“精神哲学”视域下的心学新诠
    一、“知觉性”与“见道”的知识阐释
        (一)先知与感应
        (二)“知觉性”的层级划分
        (三)“理智”的作用
        (四)“彻悟”的最终实现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三个黎明(论文提纲范文)

(9)鞠守镐舞蹈艺术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意义
第一章 鞠守镐的舞蹈艺术道路
    第一节 成长背景与舞蹈入门
        一、成长背景
        二、舞蹈入门
    第二节 演员阶段
    第三节 鞠守镐的创作活动与各时期特征
        一、创作Ⅰ期:大地情怀(1983-1990)
        二、创作Ⅱ期:“世界化”与“历史化”双向探索(1991-2000)
        三、创作Ⅲ期:“从心”的自由与自然(2001 至今)
第二章 鞠守镐的舞蹈艺术观念
    第一节 在地根植:源于大地人世的舞动
    第二节 灵根重塑:历史化寻根与创作化再造
        一、历史化寻根:“传统是创造的金库”
        二、创作化再造:面对“传统”的“创作者”姿态
    第三节 遭遇世界:用世界性眼光看民族舞蹈
        一、遭遇:用世界性眼光看民族舞蹈
        二、超越:打破特殊性/普遍性的对立结构
第三章 鞠守镐的舞蹈创作特征
    第一节 舞蹈创作的三个轴心
        一、民俗性:民间风土
        二、历史性:故国神游
        三、世界性:世界行旅
    第二节 舞蹈作品的两个倾向
        一、折中的舞蹈
        二、综合的舞蹈
    第三节 主题意蕴:多重悲剧与东方思想
        一、多重悲剧
        二、东方哲思
第四章 鞠守镐的舞蹈表演特征
    第一节 动作形态
        一、沉稳的姿态
        二、立挺的体态
        三、刚柔的神态
        四、灵展的动态
    第二节 美感传达
        一、《立舞》的天人和谐
        二、《琴舞》的心物交感
        三、《长恨歌》的儒雅端重
        四、《男舞》的阳刚气节
        五、《煞儿普里》的肃穆沉静
    第三节 因应世界目光的表演创新
第五章 个案分析:《鼓的大合奏》的构成与特色
    第一节 多鼓对话
        一、杖鼓
        二、大鼓
        三、圆鼓(基本鼓)
        四、立鼓、五面鼓
        五、半鼓
        六、经鼓、手鼓
    第二节 长短交响
        一、“长短”的类型
        二、长短的有机统一
        三、“长短”的交响呈现
    第三节 鼓舞合一
        一、韵律及呼吸
        二、步伐
        三、画面呈现
第六章 艺术借镜:鞠守镐对中国舞蹈的启示
    第一节 保持“遭遇”的视域
        一、内外视域互动
        二、古今视域融合
    第二节 追求“有根”的创作
        一、取得舞蹈创作的基本定向
        二、“有人”与“及物”的统一
    第三节 树立“创作者”意识
        一、“高峰意识”与“扎根意识”并举
        二、多重文化结合中的“有我之境”
结语:跳着韩国舞蹈去见全世界的人
参考文献
附录1:鞠守镐主要编舞作品
附录2:鞠守镐获奖及表彰
附录3:鞠守镐访谈(节选)
附录4:鞠守镐手稿
附录5:鞠守镐在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教学与表演
致谢

(10)万能先生谭坦(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认识几个朋友的谭坦
    叶瞳瞳
    七号助理
    Shirley Huang(雪梨黄)
    Joey周怡
    Mr.Tan(谭坦)
第二章中医协会会长的烦恼
    杨仲英
    钱博思
第三章漂洋过海的李茜大夫
    李茜
    杨仲英
    七号助理
第四章卧虎藏龙唐人街
    老唐
    阿迪王
第五章首次见面
    Joey
    谭坦
第六章杨仲英的秘密回忆
第七章从万能到万万不能
    李茜
    钱博思
第八章黑猴子剧团的燃眉之急
    马修斯皮德
第九章如果红灯能再漫长一些
    谭坦
    李茜
第十章一无所有的人
    七号助理
    谭坦
第十一章一场入籍仪式
    李茜
    谭坦
    李茜
第十二章最后的游行
    杨仲英
    李茜
    杨仲英
    谭坦
    最后的游行

四、有一种爱放弃更美丽(论文参考文献)

  • [1]河琴(中篇小说)[J]. 河梓. 作品, 2021(09)
  • [2]哲学作为爱欲教化 ——耶格尔的《会饮篇:爱若斯》研究[D]. 张晓丹.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3]黑土地上的歌吟 ——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研究[D]. 刘广利. 吉林大学, 2021
  • [4]向死而生 ——安塞姆·基弗艺术研究[D]. 张振江. 中央美术学院, 2021(09)
  • [5]《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例比较研究 ——基于体验式阅读教学的视角[D]. 谭梦琪.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6]归去来[J]. 严英秀. 民族文学, 2021(03)
  • [7]徐梵澄儒学思想寻绎 ——以“精神哲学”诠释与重构儒学为中心[D]. 闫林伟. 中国政法大学, 2021(09)
  • [8]三个黎明[J]. 亚历山德罗·巴里科,魏怡. 世界文学, 2021(01)
  • [9]鞠守镐舞蹈艺术论[D]. 谢飞.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9)
  • [10]万能先生谭坦[J]. 张冠仁.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20(05)

标签:;  ;  ;  ;  ;  

有一种爱放弃更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