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低浓度三分子模型局域定态耗散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唐伟强[1](2020)在《纳微界面体系扩散/反应密度泛函理论研究》文中认为在国家需求和产业升级的新形势下,大力发展绿色化工技术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界面调控与强化是发展绿色化工的重要途径,并逐渐成为现代化工活跃前沿。目前人们对纳微界面特性及作用机理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难点在于缺定量研究模型。针对这一挑战,本论文瞄准纳微界面体系,采用量子和统计(或二者耦合)密度泛函理论(DFT),从分子水平层面研究纳微界面体系分子扩散、反应与表界面属性的相互关系,进而获得调控方法,为实现新型化工过程扩散/反应强化提供微观机制和理论依据。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铝离子电池是新能源材料开发的活跃前沿,其性能受制于离子在能源材料中嵌入、扩散性能。目前,铝离子在不同类型新能源材料中的扩散机制尚不明确。本文针对铝离子在TiO2材料中的嵌入/脱出,围绕不同晶型(金红石TiO2、锐钛矿TiO2和TiO2(B)),通过采用第一性原理DFT计算来研究铝离子嵌入TiO2材料中结构变化、稳定的嵌入位点、嵌入电压、离子扩散路径和能垒,从原子尺度分析Ti02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与铝离子嵌入过程之间的联系,并据此提出可能的改性方法,为新型水系铝离子电池的宿主材料开发及改性设计提供理论参考。(2)提高反应的选择性和转化率是发展绿色化学的重要内容。大部分慢反应都在溶液中发生,溶剂对于反应速率、平衡甚至反应机理都有重要的影响。目前对良性溶剂的选择主要基于经验或试错,能够揭示溶剂效应机理、提供溶剂筛选的理论模型依然缺乏。针对这一挑战,本文采用量子力学结合统计力学模型,耦合不同描述精度的量子密度泛函理论和统计密度泛函理论,构建多尺度反应密度泛函理论(RxDFT),其中本征反应用量子密度泛函理论描述,而反应介质响应则用统计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两个尺度之间的信息传递基于反应体系与溶剂的微观相互作用。随后反应密度泛函理论进一步拓展应用到限域体系、界面体系中水相反应和有机相反应,成功阐述了溶剂对几类化学反应的影响机理。多尺度反应密度泛函理论的发展,为良性反应溶剂选择和溶剂化效应机理研究提供了可行模型,为材料层次介尺度研究提供了成功案例。(3)界面体系中分子扩散与反应耦合是提高界面反应效率的关键,目前尚缺乏合适的微观模型来描述界面反应—扩散耦合机制。基于此,本文进一步拓展了反应密度泛函理论模型,通过耦合动态密度泛函理论、分子反应碰撞理论和量子密度泛函理论,发展了多尺度的动态反应密度泛函理论(DRxDFT),提出表界面体系反应—传递耦合研究新方法。应用动态反应密度泛函理论,初步研究了不可逆双分子模型反应A+2B→2C,并系统探索了界面吸附能力、分子扩散速度、温度、反应物初始浓度、反应能垒等因素对于反应转化率的影响,归纳出界面反应机理的一些共性与特性,从而为界面反应过程优化和催化剂的设计提供支持。本文的创新点可分为三个方面:研究了铝离子在不同晶型TiO2材料中的扩散动力学,从电化学性能方面首次评估了不同晶型作为铝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潜能;发展了多尺度反应密度泛函理论,并拓展应用到水相、有机相、限域反应和界面反应中,揭示了液相反应机理和溶剂化效应;进一步发展了动态反应密度泛函理论,为界面反应体系中分子扩散—反应耦合提供微观理论模型,并初步研究了界面吸附能力、分子扩散能力、温度、反应物初始浓度、反应能垒等反应条件对于反应转化率的影响,归纳出界面反应机理的一些共性与特性。
苟辰楠[2](2016)在《基于自组织理论的供应链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技术变革的加速,制造业在获得众多发展机会的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与挑战,供应链日益成为企业经营活动中竞争模式的主流。作为一种“市场机遇驱动型”的复杂系统,供应链的组成或解体完全依赖市场机遇的存在与消失,适度的稳定性是供应链成长和发展的必需条件。供应链自身的内在复杂性与其所处环境的外在复杂性引起的业务运作模式多变及链上各节点企业各自追寻利益最大化的要求,都加剧了供应链的不稳定性。在各种不稳定因素的影响下,供应链存在着巨大的风险。深入研究供应链运营的稳定性,将有效地降低供应链的不确定性及运营风险,提高供应链运营管理水平,对供应链整体的竞争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自组织是供应链适应环境变化的根本机制,供应链通过自组织形成自身的秩序以适应环境,并将环境变化反馈到系统内部,从而达到自身的进化。论文以自组织理论为主线,从供应链自组织演化的条件、途径和动力方面,研究了供应链的稳定性,丰富和完善了供应链管理理论。首先,从供应链的复杂性入手,明确了供应链稳定性的概念。之后,分析了供应链演化为耗散结构的先决条件,并对供应链熵流进行分析,运用“低浓度三分子模型”模拟了供应链的自组织行为和耗散结构演化过程,研究了供应链系统有序与无序的转化机制。继而,以供应链运行过程中的熵作为联系突变理论和稳定性之间的纽带,从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三大子系统研究了供应链的熵产生,并采用突变级数法评价了供应链的稳定熵。最后,结合协同学理论,将系统动力学理论与方法应用于供应链系统协同研究中,建立了四级供应链SD模型,对系统演化发展的自组织过程进行了仿真,基于子系统库存的曲线形态提出了供应链稳定性的度量,得出了供应链稳定性的判据。基于以上内容,文章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诠释了供应链稳定性的内涵:宏观层面,稳定的供应链可演变为有序系统并维持有序结构,能否形成耗散结构是供应链稳定性的判别条件;中观层面,供应链受内外部相互作用变量的影响,其稳定性表现出相对的不确定性,稳定熵是评价供应链稳定性不确定性的指标;微观层面,稳定的供应链能够持续完成系统功能,并且稳定度在相应范围内,库存波动量是衡量稳定性的测度。
刘雪萍,付美荣,张进军[3](2013)在《布鲁塞尔子的柱对称定态结构(一)——定态解的构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布鲁塞尔子模型的非线性反应扩散方程出发,通过稳定性分析,详细展示了利用分支点理论构造布鲁塞尔子柱对称定态解的过程.这一工作为后续布鲁塞尔子的柱对称定态解的计算提供了详实可靠的理论框架,尤其是对研究生物化学以及生命体系中的柱型结构具有实际意义.
刘雪萍,付美荣,张进军[4](2013)在《布鲁塞尔子的柱对称破缺的定态结构》文中提出从布鲁塞尔子的反应扩散方程出发,在柱对称定态解的计算过程的基础上,详细地计算了布鲁塞尔子的柱对称破缺的定态结构解,并绘制了适当参数下柱面及柱内结构的三维浓度分布图。计算及模拟结果表明,若柱对称破缺定态解的第一分支点所对应的控制参数的临界值为Bm′i′n′时,越过该临界值后,柱内结构发生了对称性破缺,原来均匀对称的结构消失,转变为由km′i′和n′共同决定的有序结构。同时还发现,在柱对称破缺条件下,柱内浓度除受r和z影响外,还受到φ的调制,这一结论为我们研究演化着的包括生命体系在内的实际体系中的柱型结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为推进耗散结构在实际中的应用打开了一个新局面。
王祥兵,严广乐[5](2012)在《货币政策传导系统稳定性、脆性及熵关系——基于耗散结构和突变的理论及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货币政策传导系统是一类典型的复杂经济系统,其演化机制与耗散结构具有同态性。本文首次将耗散结构理论中低浓度三分子模型引入货币政策传导系统演化机理研究,利用唯象方法建立货币政策传导系统演化的动力学模型,得出系统形成耗散结构的判据。其次建立货币政策传导系统基于突变理论的脆性综合评价模型,利用1993~2010年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的基础数据对货币政策传导系统演化模型的理论结论进行验证。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中国的经济发展和货币政策的实践与货币政策传导系统演化的理论描述是吻合的,并为货币政策传导系统演化的理论模型和逻辑结论提供了现实性依据,这也说明货币政策传导系统演化的理论模型不仅具有重要理论意义,而且具有较高实践价值。
付美荣[6](2010)在《化学反应体系中的耗散结构》文中认为耗散结构是九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其主要研究内容是非平衡态开放系统的结构和特征。这一理论的提出,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如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经济学、哲学等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利用分支点理论研究了布鲁塞尔子模型中的时空耗散结构。我们首先研究了在固定边界条件下布鲁塞尔子的球型结构,分别对布鲁塞尔子模型的球对称结构、轴对称结构和球对称破缺的时空耗散结构进行了数值分析。结果表明:选用适当的参数,若第一分支点对应的控制参数临界值为Bc时,原来均匀对称的结构在越过临界值后变得不稳定呈现出球对称有序结构;若第一分支点对应的控制参数临界值为B1时,原来均匀对称的结构在越过临界值后呈现出球对称结构且随时间周期振荡;若第一分支点对应的控制参数临界值为Bc’时,原来均匀对称的结构在越过临界值后发生对称性破缺呈现出轴对称有序结构;若第一分支点对应的控制参数临界值为B1’时,原来均匀对称的结构在越过临界值后呈现出轴对称结构且随时间周期振荡。这一结论对我们了解生物,生物化学等现象中的核型结构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随后我们研究了在固定边界条件下布鲁塞尔子的柱型结构,详细地讨论了柱对称结构和柱对称破缺的时空耗散结构。结果发现:选取合适的参数,若第一分支点对应的控制参数临界值为Bn’m’时,原来均匀对称的结构在越过临界值后变得不稳定呈现出柱对称有序结构;若第一分支点对应的控制参数临界值为B11时,原来均匀对称的结构在越过临界值后呈现出柱对称结构且随时间周期振荡;若第一分支点对应的控制参数临界值为Bm’i’n’时,原来均匀对称的结构在越过临界值后发生对称性破缺呈现出新的有序结构;若第一分支点对应的控制参数临界值为B11时,原来均匀对称的结构在越过临界值后呈现出新的有序结构且随时间周期振荡。这一结论对我们探讨演化着的实际体系尤其是生物体系中的柱型结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我们对布鲁塞尔子球型结构和柱型结构所做的研究为了解耗散结构的实际应用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
崔万军[7](2006)在《聚驱过程中滞留油迁移相界面热力学研究》文中提出针对聚合物溶液驱替水驱滞留油过程中,相界面域流体的流动型态演变的问题,本文在聚合物溶液黏弹性提高微观驱油效率机理的基础上,运用高分子热力学、相界面热力学及现代热力学理论研究聚合物溶液与油水界面间的能量转换,研究聚合物溶液对油水界面的拉拽作用,分析可视实验中油丝的生成、断裂、聚并现象,取得了如下的研究成果:玻璃刻蚀薄片可视驱油实验及油水界面变形运移可视实验表明:滞留油的局部突起、增长、拉伸成油丝,油丝断裂、迅速回缩成小油滴,及不同小油滴的逐渐聚并,这是一个非平衡态不可逆过程。整个过程中每一环节界面形态的变化都是相界面能量转换的结果。聚合物高分子溶液具有网链结构,运动中显示出的黏弹效应直接关系相界面能量转换。在一定条件下,加大聚合物溶液的流速、增加聚合物溶液的浓度、提高聚合物分子量或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均可使油水界面变形程度加大。聚合物岩心驱油过程是一个热力学开放物系,聚合物激活、迁移岩心水驱滞留油过程是一个油相由静止变为运动的非平衡过程。聚合物分子网链结构在通过岩心时发生形变,引起聚合物溶液自由能的变化。环境对岩心物系所做的功转化成聚合物溶液的内摩擦热及自由能变。分子量大、浓度高的聚合物溶液岩心压降高于分子量小、浓度低的聚合物溶液岩心压降。聚合物溶液流量的增加和岩心渗透率的降低均能加大聚合物分子网链的形变程度,增大溶液自由能变,增大聚合物溶液岩心压降。聚合物溶液在非平衡定态岩心稳流过程中遵循热力学能量守恒定律,物系自由能转变是聚合物溶液压能、动能、位能、流体相间的亲和势能及摩擦热的总和,并受油藏孔隙大小、分布特征的影响。在聚合物浓溶液中,聚合物高分子链彼此贯穿相互缠结形成分子网链结构,聚合物溶液自由能变与单位体积高分子交联网链数成正比,发生同样形变程度的聚合物溶液,其交联网链数密度越大,溶液的自由能变也越大。聚合物分子链构象变化能引起流体熵值的变化,依据热力学理论分析聚合物驱油过程中物系的熵产生,可以判定出物系从非平衡态向平衡态转化的方向。在恒温恒容条件下,可用自由能变和熵变判断聚合物驱油的程度,物系自由能平衡理论深化了聚合物溶液在油水相界面区域的流变学理论,认识岩心物系熵变是提高聚合物微观驱油效率关键所在。聚合物溶液流动时,环境做的功能使聚合物分子网链结构发生拉伸、剪切等形变,使聚合物分子熵值减少,环境做的功一部分转化成了溶液自由能,而另一部分则消失在黏性耗散之中。聚合物溶液的自由能变联系着聚合物分子网链结构变形的回复推动力,即热力学力。聚合物溶液的拉伸应力是流体自由能对拉伸长度的导数,聚合物溶液的剪切应力
王宝英,龚玉兵[8](2003)在《低浓度三分子模型差速流动引起的化学不稳定性》文中指出建立了低浓度三分子反应模型反应-流动-扩散方程,从理论上分析了出现差速流动化学不稳定的条件,得到了临界流动速率φc和扰动波包的群速度vg,讨论了扰动增长率与流速φ的关系,初步讨论了出现不稳定时的系统空间结构.研究表明,化学反应在低浓度条件下也可能出现差速流动引起的化学不稳定.
龚玉兵,徐强,杨传路[9](2002)在《低浓度三分子模型差速流动引起的化学不稳定性》文中认为建立了低浓度三分子反应模型反应 流动 扩散方程 ,理论分析了出现差速流动化学不稳定的条件 ,得到了临界流动速率c 和扰动波包的群速度vg,讨论了扰动增长率与流速的关系 ,并理论研究了出现不稳定时系统的时、空结构 .研究结果表明 ,化学反应在低浓度条件下也可能出现差速流动引起的化学不稳定 .
龚玉兵,韩吉衢,徐舶[10](2000)在《低浓度三分子模型局域定态耗散结构》文中指出考虑反应物 A的反应和扩散机制 ,研究了低浓度三分子模型局域定态耗散结构 .结果表明 ,在低浓度条件下局域化学振荡和化学波现象也可能产生
二、低浓度三分子模型局域定态耗散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低浓度三分子模型局域定态耗散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1)纳微界面体系扩散/反应密度泛函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纳微界面及其特性 |
1.3 纳微界面体系中的扩散/反应 |
1.4 纳微界面体系的热力学和分子传递 |
1.4.1 纳微界面体系的热力学 |
1.4.2 纳微界面体系分子传递 |
1.5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框架 |
第2章 密度泛函理论 |
2.1 量子密度泛函理论 |
2.1.1 Thomas-Fermi模型 |
2.1.2 Hohenberg-Kohn定理 |
2.1.3 Kohn-Sham方法和方程 |
2.1.4 量子密度泛函理论框架下的各类密度泛函近似 |
2.1.5 量子密度泛函理论常用计算软件介绍 |
2.2 经典密度泛函理论 |
2.2.1 概率密度与巨势 |
2.2.2 热力学基本定律与巨势 |
2.2.3 密度分布和内在自由能泛函 |
2.2.4 过剩Helmholtz自由能 |
2.2.5 外势势能模型 |
2.2.6 分子密度泛函理论 |
2.2.7 聚合物密度泛函理论 |
2.2.8 平衡态密度泛函理论数值计算 |
2.3 动态密度泛函理论 |
2.4 本章总结 |
第3章 TiO_2材料中铝离子插层和扩散的量子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
3.1 引言 |
3.2 模型和计算方法 |
3.2.1 铝嵌入电压计算 |
3.2.2 理论容量和能量密度计算 |
3.3 铝离子在金红石和锐钛矿TiO_2材料中的研究 |
3.3.1 晶体结构和铝嵌入位点 |
3.3.2 嵌入电压 |
3.3.3 铝化动力学和铝扩散 |
3.3.4 结论 |
3.4 铝离子在TiO_2(B)材料中的研究 |
3.4.1 晶体结构和铝嵌入位点 |
3.4.2 嵌入电压 |
3.4.3 电子结构 |
3.4.4 铝化动力学和铝扩散 |
3.4.5 结论 |
3.5 本章总结 |
第4章 反应密度泛函构建及在液相异构化反应中的应用 |
4.1 引言 |
4.2 反应密度泛函理论构建 |
4.2.1 RxDFT理论框架 |
4.2.2 反应自由能和活化自由能 |
4.3 水溶液对甘氨酸互变异构化反应的影响 |
4.3.1 甘氨酸互变异构化反应 |
4.3.2 计算方法和细节 |
4.3.3 分子几何构象 |
4.3.4 能量和反应路径 |
4.3.5 结论 |
4.4 水溶液对1,3,4-恶二唑衍生物互变异构化反应的影响 |
4.4.1 简单和水分子协助AOO互变异构化反应 |
4.4.2 计算方法和细节 |
4.4.3 简单AOO互变异构化反应的自由能分布图 |
4.4.4 水分子协助AOO互变异构化反应的自由能分布图 |
4.4.5 结论 |
4.5 受限空间中烷烃分子的构象转变 |
4.6 催化基底表面亲疏水改性对氢氧催化反应效率影响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有机溶液中对称和非对称S_N2反应的溶剂效应研究 |
5.1 引言 |
5.2 分子模型和理论 |
5.2.1 分子模型 |
5.2.2 理论 |
5.3 计算细节 |
5.3.1 Quantum DFT计算本征自由能 |
5.3.2 Classical DFT计算溶剂化自由能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对称的S_N2反应的自由能分布图 |
5.4.2 非对称的S_N2反应的自由能分布图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动态反应密度泛函理论的发展及应用 |
6.1 引言 |
6.2 分子模型和理论 |
6.2.1 分子模型 |
6.2.2 动态反应密度泛函理论 |
6.2.3 数值细节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密度分布 |
6.3.2 温度、表面势和流体密度对反应-扩散的影响 |
6.3.3 扩散系数和活化能对反应-扩散的影响 |
6.3.4 稳态密度分布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和荣誉 |
(2)基于自组织理论的供应链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自组织 |
1.2.2 供应链的稳定性 |
1.3 研究综述 |
1.3.1 供应链研究热点分析 |
1.3.2 供应链稳定性研究综述 |
1.3.3 供应链自组织演化研究综述 |
1.3.4 研究综述评析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案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目标 |
1.4.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基于耗散结构的供应链稳定性分析 |
2.1 熵的概述 |
2.2 耗散结构理论 |
2.3 供应链的熵变与耗散结构 |
2.3.1 供应链的熵变 |
2.3.2 供应链系统形成耗散结构的条件 |
2.3.3 布鲁塞尔器 |
2.3.4 供应链耗散结构演化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突变理论的供应链稳定性评价 |
3.1 突变理论 |
3.1.1 突变理论的基本概念 |
3.1.2 突变的基本类型 |
3.2 供应链的稳定熵 |
3.2.1 供应链功能熵 |
3.2.2 供应链脆弱性关联熵 |
3.3 供应链稳定熵突变模型 |
3.3.1 尖点突变 |
3.3.2 燕尾突变 |
3.3.3 突变级数评价法 |
3.3.4 评价模型的构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协同理论的供应链稳定性研究 |
4.1 协同学理论 |
4.2 协同供应链 |
4.3 系统动力学 |
4.3.1 概述 |
4.3.2 反馈系统 |
4.3.3 建模步骤 |
4.4 供应链稳定性模型 |
4.4.1 一阶库存系统的系统动力学描述 |
4.4.2 多阶库存系统的系统动力学描述 |
4.4.3 供应链稳定性判据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案例分析 |
5.1 背景介绍 |
5.2 HL公司建立契约后的供应链系统动力学描述 |
5.3 供应链稳定熵 |
5.3.1 供应链功能熵 |
5.3.2 供应链脆弱性关联熵 |
5.3.3 供应链稳定熵评价 |
5.4 供应链形成耗散结构阈值计算 |
5.5 供应链稳定度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 |
6.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3)布鲁塞尔子的柱对称定态结构(一)——定态解的构造(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线性稳定性分析 |
2 定态柱对称解的构造 |
(4)布鲁塞尔子的柱对称破缺的定态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1 定态柱破缺解的求解 |
2 结果与讨论 |
3 结论 |
(5)货币政策传导系统稳定性、脆性及熵关系——基于耗散结构和突变的理论及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货币政策传导系统的耗散结构分析 |
2 货币政策传导系统演化模型 |
2.1 货币政策传导系统演化模型的建立 |
2.2 货币政策传导系统成为耗散结构的判据 |
3 实证分析 |
3.1 实证研究的逻辑框架 |
3.2 货币政策传导系统脆性综合评价的理论基础 |
3.3 货币政策传导系统稳定性的评价体系 |
3.4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系统脆性的实证研究 |
3.5 货币政策传导系统演化模型的实证分析 |
4 结论 |
(6)化学反应体系中的耗散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耗散结构理论简介 |
1.2 分支点理论 |
1.3 布鲁塞尔子模型和稳定性分析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布鲁塞尔子的球型时空耗散结构 |
2.1 引言 |
2.2 布鲁塞尔子的球对称结构 |
2.2.1 定态球对称解 |
2.2.2 含时球对称解 |
2.3 布鲁塞尔子的轴对称结构 |
2.3.1 定态轴对称解 |
2.3.2 含时轴对称解 |
2.4 布鲁塞尔子的球对称破缺 |
2.4.1 定态球破缺解 |
2.4.2 含时球破缺解 |
2.5 本章小结 |
3 布鲁塞尔子的柱型时空耗散结构 |
3.1 引言 |
3.2 布鲁塞尔子的柱对称结构 |
3.2.1 定态柱对称解 |
3.2.2 含时柱对称解 |
3.3 布鲁塞尔子的柱对称破缺 |
3.3.1 定态柱破缺解 |
3.3.2 含时柱破缺解 |
3.4 本章小结 |
4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聚驱过程中滞留油迁移相界面热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应用概况 |
1.2.1 聚合物溶液流变学分子理论与黏弹性 |
1.2.2 聚合物溶液在多孔介质中的渗流压降 |
1.2.3 聚合物溶液的热力学理论 |
1.2.4 界面热力学理论 |
1.2.5 现代热力学理论 |
1.2.6 聚合物驱替油机理研究最新进展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聚合物驱动水驱滞留油过程实验研究 |
2.1 聚合物驱油基本原理 |
2.1.1 原油采收率 |
2.1.2 流度比 |
2.1.3 残余阻力系数 |
2.2 聚驱滞留油磨片荧光实验 |
2.2.1 天然岩心驱油实验 |
2.2.2 滞留油荧光饱和度分析 |
2.2.3 微观滞留油类型荧光分析 |
2.3 玻璃刻蚀薄片可视驱油实验 |
2.3.1 聚合物驱替亲水岩石孔隙内油滴移动过程 |
2.3.2 聚合物驱替岩石孔隙中簇状滞留油移动过程 |
2.3.3 聚驱油流新通道--“油丝”通道 |
2.4 油水界面变形运移可视实验 |
2.4.1 油滴上浮界面变形运移实验 |
2.4.2 孔喉处油滴界面变形运移实验 |
2.4.3 油水圆弧界面变形运移实验 |
第三章 聚合物溶液自由能变热力学分析 |
3.1 经典热力学基础 |
3.1.1 热力学基本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
3.1.2 经典的平衡热力学 |
3.1.3 平衡的判据 |
3.2 现代热力学基础 |
3.2.1 现代热力学基本定律的普适数学表达式 |
3.2.2 现代热力学的若干基础概念 |
3.2.3 熵产生的计算 |
3.3 高分子热力学基础 |
3.3.1 聚合物的类型和结构 |
3.3.2 聚合物分子链的构象分布函数 |
3.3.3 高分子链的熵变与自由能变 |
3.3.4 聚合物分子网链熵变与自由能变 |
3.4 聚合物溶液非平衡热力学力 |
3.4.1 聚合物溶液非平衡热力学力 |
3.4.2 聚合物溶液流变方式 |
3.5 聚合物溶液压降热力学方程 |
3.5.1 非平衡定态岩心稳流过程 |
3.5.2 非平衡定态岩心稳流过程压降热力学方程 |
3.6 聚合物溶液在多孔介质中的压降实验 |
3.6.1 实验材料和实验装置 |
3.6.2 实验流程和实验方案 |
3.6.3 实验结果 |
第四章 聚合物驱动水驱滞留油过程热力学分析 |
4.1 界面热力学基础 |
4.1.1 界面张力 |
4.1.2 界面张力热力学分析 |
4.1.3 界面张力力学分析 |
4.2 聚合物溶液基本性质 |
4.2.1 聚合物溶液流变曲线 |
4.2.2 聚合物溶液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 |
4.3 聚驱岩心体积微元内自由能平衡 |
4.4 聚驱油水界面运移热力学分析 |
4.4.1 聚合物溶液对油水界面的携带实验 |
4.4.2 体积微元油水界面形变分析 |
4.4.3 油水界面突起附加压力分析 |
4.4.4 油水界面剪切摩擦作用分析 |
4.4.5 聚驱滞留油聚并迁移分析 |
4.5 聚合物溶液岩心驱油效率实验 |
4.5.1 不同流速下聚合物溶液对驱油效率的影响 |
4.5.2 不同分子量的聚合物溶液对驱油效率的影响 |
4.5.3 不同浓度的聚合物溶液对驱油效率的影响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中文详细摘要 |
(9)低浓度三分子模型差速流动引起的化学不稳定性(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
2 模型与方程 |
3 线性稳定性分析 |
4 数值结果 |
5 结 语 |
四、低浓度三分子模型局域定态耗散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 [1]纳微界面体系扩散/反应密度泛函理论研究[D]. 唐伟强. 华东理工大学, 2020
- [2]基于自组织理论的供应链稳定性研究[D]. 苟辰楠. 长安大学, 2016(02)
- [3]布鲁塞尔子的柱对称定态结构(一)——定态解的构造[J]. 刘雪萍,付美荣,张进军.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4)
- [4]布鲁塞尔子的柱对称破缺的定态结构[J]. 刘雪萍,付美荣,张进军.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6)
- [5]货币政策传导系统稳定性、脆性及熵关系——基于耗散结构和突变的理论及实证分析[J]. 王祥兵,严广乐. 系统工程, 2012(04)
- [6]化学反应体系中的耗散结构[D]. 付美荣. 山西师范大学, 2010(07)
- [7]聚驱过程中滞留油迁移相界面热力学研究[D]. 崔万军. 大庆石油大学, 2006(12)
- [8]低浓度三分子模型差速流动引起的化学不稳定性[J]. 王宝英,龚玉兵.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1)
- [9]低浓度三分子模型差速流动引起的化学不稳定性[J]. 龚玉兵,徐强,杨传路. 化学物理学报, 2002(06)
- [10]低浓度三分子模型局域定态耗散结构[J]. 龚玉兵,韩吉衢,徐舶.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