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暴雨泥石流风险及规模估算

山区暴雨泥石流风险及规模估算

一、Risk and size estimation of debris flow caused by storm rainfall in mountain regions(论文文献综述)

严映峰,何朝阳,解明礼,崔巍,王恺毅,靳帅[1](2021)在《乐山市张村沟泥石流工程地质特征及成因机制分析》文中指出泥石流具有形成过程复杂、暴发性强、破坏力大等特点,查明单沟泥石流工程地质特征,分析其灾害现状,并预测其潜在发展趋势,对泥石流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以大渡河东岸乐山市金河口区张村沟泥石流为例,通过对泥石流的地形地貌条件、沟道条件、岩土体条件、物源条件、水源条件、冲淤特征及堆积物特征调查,对地貌、物源特征、堆积区特征等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并结合历史遥感影像资料综合分析了张村沟泥石流的成因机制,预测了其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张村沟泥石流沟谷两岸斜坡陡峻,沟道沟床纵比降较大,汇水区面积大,降雨集中,且沟道内常年有流水,为泥石流形成提供了地形与水源条件。(2)沟域中下游地段两岸斜坡稳定性较差,多发育不稳定斜坡、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为泥石流物源主要供给段。(3)张村沟泥石流沟目前还是一条"年轻"的泥石流沟,仍处于形成阶段,受该区地形地貌及地质环境条件控制,未来在强降雨及暴雨作用下可能会再次暴发更强的泥石流。研究成果可为类似泥石流防治提供一定参考。

邹浩,陈金国,李庆伟,陈兵,王超,严四甫[2](2021)在《大别山世界地质公园区域地质灾害风险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鄂东地区是中国地质灾害高发的地区之一,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不计其数。其所辖的大别山世界地质公园以中、高山为主,地形起伏变化大,雨量充沛,侵蚀切割强烈。近些年来,由于人口的持续增长,人类工程活动日益频繁和强烈,这使得园区原本脆弱的地质环境进一步恶化,诱发了大量的地质灾害。基于麻城市、罗田县和英山县1∶50 000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以大别山世界地质公园为研究区,通过深入分析园区地质灾害的孕灾条件,归纳总结地质灾害的分布发育特征,基于ArcGIS操作平台,分别开展地质灾害的易发性、危险性和易损性评价,结合承灾体价值估算,完成园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刘文,王猛,朱赛楠,余天彬,黄细超,宋班,江煜,孙渝江[3](2021)在《基于光学遥感技术的高山极高山区高位地质灾害链式特征分析——以金沙江上游典型堵江滑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金沙江上游地形切割强烈、山高谷深,为典型的高山峡谷区,受金沙江断裂带的影响,斜坡完整性差、岩体支离破碎,极易发生山体滑坡。根据遥感影像上滑坡地质灾害隐患的色调、平面形态、变形标志、微地貌等特征,建立了遥感解译标志,在金沙江流域直门达—石鼓段共识别出滑坡地质灾害隐患点87处,其中大型40处、特大型47处,结合区域地理、地质环境特征,分析了其基本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研究区堵江滑坡地质灾害隐患具有明显的链式特征,大致可划为滑坡-堵江灾害链、崩塌-滑坡-堵江灾害链、滑坡-泥石流-堵江灾害链等3种类型,分别以色拉滑坡、汪布顶滑坡、探戈滑坡为例,基于光学遥感技术对其变形特征、链式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从地理位置上看,金沙江断裂带明显控制了金沙江干流直门达—石鼓段的平面展布,新构造运动在断裂带各段活动周期、强度存在差异性,中段和南段活动性较强、应变积累更快,地震作用可能相对频繁,为巴塘以南的金沙江两岸有利斜坡区发生堵江滑坡提供了有利的区域地质环境背景。

肖学沛,蒋锐,李博[4](2021)在《乐西高速五彝湾泥石流动力学特征及危险性分析》文中认为乐(山)至西(昌)高速沿线地质灾害发育,对公路选线、施工及安全运营影响大,且无类似工程的地质灾害防治经验可循。以乐西高速五彝湾泥石流为例,通过野外调查、室内遥感解译、土工试验、理论计算等手段,研究了该泥石流动力学特征及危险性。结果表明:五彝湾流域松散固体物源总量为337.2×104m3,该泥石流流速大;五彝湾泥石流危险度R为45.23,为中等危险度,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仍将十分活跃,再次发生大规模灾害性泥石流的可能性较大。

刘波,胡卸文,何坤,黄涛,韩玫,席传杰,文强,张晓宇[5](2021)在《西藏洛隆县巴曲冰湖溃决型泥石流演进过程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巴曲冰湖溃决型泥石流紧邻川藏铁路某车站,可能对其建设及运营产生威胁。首先基于现场调查和遥感解译查明了巴曲泥石流的基本特征,采用规范公式计算了巴曲暴雨泥石流的动力学参数。然后采用无量纲堵塞指数(DBI)评价了巴曲沟内7个主要冰湖堰塞坝的稳定性。评价结果表明:巴曲1#冰湖堰塞坝的DBI值处于非稳定区,3#、4#和6#堰塞坝的DBI值处于非稳定区与稳定区之间,存在发生冰湖溃决的风险。最后,采用快速物质运动模拟软件(RAMMS)单相流数值方法,模拟分析了巴曲沟在4个极端场景下的冰湖溃决演进过程。模拟结果显示:巴曲冰湖溃决后的演进过程分为开始-汇流-冲出-停积四个阶段,共历时约4.5 h。在1#—4#及6#冰湖堰塞体全部溃决工况下,冰湖溃决泥石流在沟口的最大流速为5.92 m/s,最大深度为4.35 m,最大流量为1 954.42 m3/s,为暴雨型泥石流的5.1倍。除此之外,4个场景下冰湖溃决洪水的影响范围都经过拟建车站,泥石流最大深度分别为1.91,3.36,1.53,4.35 m。因此在车站设计时需采取排导槽或导流堤等工程措施进行防护治理。上述研究结果可为川藏铁路选线及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的冰湖溃决型泥石流防治提供参考。

黄勇馨[6](2021)在《陕西省山洪灾害驱动因子分析及风险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山洪灾害不仅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还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开展山洪灾害防治工作是国务院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陕西省设立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小组,积极开展陕西省山洪灾害防治工作,已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对调查成果数据缺少系统性的分析研究,数据没有被充分利用。本文采取相关研究方法,深度挖掘成果数据,对陕西省山洪灾害进行相关分析研究,充分体现数据价值,对陕西省山洪灾害的防治有重要指导意义。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分析探究陕西省山洪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结合陕西省1949~2015年间山洪灾害情况,梳理统计陕西省山洪灾害历史调查结果,分别从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两方面来分析陕西省山洪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陕西省山洪灾害的分布情况从北向南逐渐增多,具有成片、成带分布的规律。陕西省山洪灾害具有分布广泛、区域性明显、发生频繁、季节性强、易突发、难预测、成灾快、危害大等特点。山洪灾害的分布规律受降雨、下垫面条件、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2)分析陕西省山洪灾害致灾因子的驱动力。选取陕西省山洪灾害相关的9类驱动因子,定量分析各致灾因子对山洪灾害的影响程度,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陕西省山洪灾害的致灾因子进行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山洪灾害是多个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降雨因子是诱发山洪的直接因素和激发条件,地形地貌是发生山洪的物质基础和潜在条件,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剧了山洪的危害程度。多因子共同作用于山洪灾害会加强山洪灾害的发生及危险程度,影响灾害的空间分布。(3)分析陕西省山洪灾害的风险程度并进行风险评价。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ArcGIS空间分析,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方面选取风险评价指标,进一步剖析陕西省及各地区的山洪灾害危险性分布及易损性分布情况,并对山洪灾害风险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山洪灾害危险性自北向南逐渐增大;易损性是关中地区大于陕南地区大于陕北地区。陕西省山洪灾害风险程度自北向南逐渐增大,特别应加强对陕南秦巴山区的防护。评价结果及风险图可为陕西省山洪灾害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对陕西省山洪灾害进行驱动因子分析及风险评价,有利于对省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部分内容进行升级改造;有利于开展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有利于开展山洪灾害影像资料汇编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建设;有利于不断提升洪涝灾害综合防御水平,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有利于巩固和完善已建非工程措施体系。对陕西省开展山洪灾害风险分析工作,对陕西省各地区山洪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指导性意义。

何坤,胡卸文,刘波,周瑞宸,席传杰,韩玫,张晓宇[7](2021)在《川藏铁路某车站泥石流群发育特征及对线路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川藏铁路某车站位于藏东南冻错曲沟谷内,处于泥石流集中暴发区。采用现场调查、遥感解译等方法对影响车站的泥石流群孕灾环境和发育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该区以发育包括10条暴雨型泥石流与2条冰湖溃决泥石流在内的泥石流群为特征,地形地貌、水源动力和物源对泥石流群的发育起主要控制性作用。泥石流沟的流域形态完整系数集中在0.15~0.55之间,多为长条形与栎叶形,沟床的纵比降整体偏大,有利于泥石流的水源汇聚和发生。而泥石流流域内的沟道岸坡坡度多为20°~40°,相对有利于泥石流物源的补给。对该泥石流群中的12条泥石流沟进行动力学参数计算,分析其运动特征和发展趋势,认为该泥石流群的堆积扇普遍比较明显且未修建防治工程,在极端暴雨条件下,再次暴发较大规模泥石流的可能性大。最后评价了单沟暴发及冻错曲两岸对冲暴发场景下泥石流群对线路的潜在工程影响并给出了防治对策,建议线路在穿越泥石流沟部位布设排导槽或停淤堤进行束流归流,并对桥墩做好迎水面防块石撞击措施。研究结果对川藏铁路泥石流防治工程规划设计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也可为山区交通干线的合理选线提供科学依据。

阿鲁思[8](2021)在《基于多模型耦合的多致灾因子诱发长白山北坡泥石流灾害链风险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长白山作为吉林省内集各种资源(包括:旅游、生态环境和矿产等一系列资源)为一体的旅游开发区,其价值不可估量。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急速发展,使得吉林省的区域经济总量疾速攀升,社会财富也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长,介于此原因使得长白山旅游开发区内的各种资源的价值不断地升高。且由于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致使旅游开发区内的人口密度持续增高,因此当发生泥石流灾害时,其可能造成的风险程度和危害数量也将显着增加。截至2018年为止,长白山保护区内的10条泥石流沟共计发生25次泥石流灾害,造成2635万元的经济损失。其中,2009年六月发生于长白山北坡瀑布景区南侧48m处的泥石流破坏了景区旅游与生态环境等资源,造成了约700万元的经济损失。且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如:极端降水与降雪等事件)趋多趋强,结合全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实情,使得由极端降雨事件所诱发的泥石流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再不断地增加。不仅如此,长白山火山正处于千年、百年复活期的节点上。火山的活动势必迫使天湖水位的抬升,湖水顺北坡溃坝或漫坝而下会导致极为严重的泥石流灾害。此外,区域尺度上进行泥石流灾害链风险评价时,由于对风险中各个因素之间联系的考虑不足,致使无法得到定量化的风险评价结果,因而导致最终的风险评价结果存在很大争议。因此,研究长白山旅游开发区内由多致灾因子诱发的泥石流灾害链风险并进行定量化的评价是十分迫切的课题。本研究以长白山北坡为研究区,从泥石流灾害及灾害链形成机理出发,对区域内由不同致灾因子诱发的泥石流灾害链进行分析,随后确定以极端降雨与天池溃决诱发的泥石流灾害链作为切入点,结合基于灾害事件关系的灾害链模型建立评价模型。随后,基于随机森林模型优化稳态无限斜坡稳定性模型使其能够运用在区域尺度泥石流灾害评价研究中,同时以该模型关联灾害链系统内各个灾害事件,并对长白山北坡区域内不同致灾因子在不同强度或频率下所引发的泥石流灾害链进行定量化评价。此外,本研究在总结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通过耦合多模型,利用各个模型的优点相互弥补不足之处,并以模型的耦合来建立风险评价中各个要素相互之间的关联。最终进行区域尺度定量化的风险评价研究。论文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首先通过分析各类地质环境因子与研究区内泥石流之间的关系,发现坡度、曲率、物源厚度、地形湿度指数与植被覆盖等9个地质环境因子与泥石流灾害的发生有明显的线性或非线性关系,并选取这9个指标作为易发性评价指标体系。随后基于随机森林模型对长白山北坡进行了泥石流灾害易发性评价,结果显示不易发区面积占全研究区面积的51.22%,低易发区占总面积的22.05%。中易发区占总面积的11.94%。而高与极高易发区分别占总面积的6.82%与7.97%。易发性评价结果中的中、高与极高易发区普遍分布于研究区内的凹形斜坡。同时评价结果AUC值更是达到了0.9048,说明基于随机森林的易发性评价结果极为可信。(2)结合研究区自然环境特征与灾害链形成机理对两种灾害链的形成进行分析。并基于灾害事件之间关系的灾害链模型为框架,分别建立了极端降雨诱发与天池溃决诱发泥石流灾害链危险性评价模型。并选取稳态无限斜坡稳定性模型作为反映灾害链内各个灾害要素之间关系的模型,随后基于随机森林模型对该模型进行了优化,提出了基于随机森林模型的稳态无限斜坡稳定性模型。其后,通过耿贝尔分布模型计算了极值降雨量并选定以10年、30年和50年一遇的极端降雨(分别为85.9415mm、132.5655mm与153.8496mm)为例结合基于随机森林模型的稳态无限斜坡稳定性模型进行极端降雨诱发泥石流灾害链危险性评价。结果显示,基于随机森林的稳态无限斜坡稳定性模型得到的三个重现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结果中,危险性值超过0.5的区域均只占33%左右。这是由于该模型通过随机森林的结果进行了筛选。同时,基于随机森林的稳态无限斜坡稳定性模型危险性评价结果中危险性大于0.5的值域内变化情况则与基于稳态无限斜坡稳定性模型得到的危险性评价结果不同。研究区内危险性大于0.5的区域随着降雨量的增加而产生了变化,说明研究区随着重现期变久,泥石流的发生将更加频繁且泥石流的强度也将持续增强。同时,基于随机森林的稳态无限斜坡稳定性模型每个重现期的危险性评价结果精度明显高于稳态无限斜坡稳定性模型的结果。证明该模型在预测精度上拥有良好且稳定的表现。(3)针对天池溃决诱发泥石流灾害链的危险性评价,通过Flow3D模型对三种假设情况下发生的天池溃决进行了三维模拟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内三个模拟情景下发生的天池溃决淹没区分别占整个研究区域的55.17%、69.97%和86.32%。淹没深度在0至2m之间的区域占全研究区面积的11.84%、9.83%和12.66%。淹没深度在2-5m之间的区域占全研究区面积的8.07%、8.9%和8.51%。其余区域水深超过了5m。研究区大部分区域的淹没水量均超过了该区域可承受阈值水量的10倍以上,表明三种情况的天池溃决均可以较容易的诱发泥石流灾害。随后利用基于随机森林的稳态无限斜坡稳定性模型进行了研究区内三种假设情况下的天池溃决诱发泥石流灾害链危险性评价。结果显示,极高危险区面积的增多幅度远远超过了高与中等危险区,表明不同模拟情景下,随着水位的升高、水量的增加导致更多的区域受到淹没影响。同时,这些区域在极为充足的水源条件支撑下更加容易发生极为严重的泥石流灾害。(4)通过分析已有的灾损数据后,明确以泥石流灾害发生时可能产生移动的物源厚度作为表征泥石流灾害致灾因子强度的指标。结合吉林省泥石流灾害历史灾损数据对研究区内不同类型承灾体灾损率进行计算并建立了相应的脆弱性曲线。通过泥石流物源量动静储量关系公式将危险性评价结果与脆弱性评价进行关联,并对研究区内极端降雨与天池溃决诱发的两种泥石流灾害链进行定量化的风险评价。评价结果显示,随着极值雨量和天池溃决水量的增加,泥石流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也在增加。其中由极端降雨诱发的泥石流灾害中可能产生最大损失的是药王庙、聚龙泉等旅游景点。而天池溃决诱发泥石流灾害威胁最大的则是长白山瀑布、聚龙泉、小天池等旅游景点。本研究将弥补泥石流灾害定量化风险评价研究基础的不足,解决相关研究的关键性问题,研究结果可以推广到长白山景区,对于提高景区的防灾减灾能力和应急管理能力、实现科学抗灾和主动抗灾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李本松[9](2019)在《云南省新平县戛洒集镇泥石流风险评价》文中提出新平县戛洒镇地处云南省哀牢山东麓中段,境内地质环境条件复杂,泥石流灾害发育。集镇区发育有5条沟谷型泥石流,这些泥石流沟在历史上曾多次发生不同规模的泥石流灾害,给集镇带来了巨大危害。自上世纪90年代,云南省开始对戛洒集镇区的泥石流沟分阶段实施综合防治,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由于特殊的地质环境条件、强烈的人类工程活动,泥石流对集镇区的威胁依然存在。因此开展集镇区的泥石流风险评价,为集镇的建设、地质灾害防治和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在系统的野外调研基础上,分析了区内泥石流灾害的类型、形成条件、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等;采用组合赋权和可拓学结合的单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方法,对研究区5条泥石流沟进行危险度评价,结合FLO-2D数值模拟软件对泥石流危险范围进行分区;通过选取人口易损性和物质易损性两大类指标,在Arcgis软件中利用广义目标函数模型来实现集镇区的承灾体易损性评价;结合现有防治体系完成了各泥石流沟的抗灾能力计算;最后选用“风险=危险性×易损性/抗灾度”的评价模型,在Arcgis软件中分析得出泥石流风险评价,主要成果如下:(1)研究区发育有金厂河、南恩河、南线河、曼费河、南仓河5条暴雨型沟谷泥石流,流体性质均表现为稀性。其中南恩河、南线河为特大型泥石流沟,其余3条为大型泥石流沟。研究区内松散堆积物源丰富,通过对物源的分析,发现地质构造对泥石流物源起着控制作用,断层控灾效应明显,不同地貌和高程之间物源发育不同,同时人类工程活动对物源分布影响也很大。(2)通过选取流域面积等10个指标,采用组合赋权的可拓模型单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方法,定量评价得到金厂河、曼费河为中度危险,南线河、南仓河为高度危险,南恩河为极高危险度。然后利用FLO-2D数值模拟软件,分别模拟不同降雨频率下泥石流治理前后的泥深、流速及堆积范围,并划分了泥石流危险性分区。研究表明治理工程效果显着,相比治理前,治理后泥石流的危险性降低。降雨频率P=5%时:堆积扇面积共减少0.5498km2,一次性冲出量共减少518910m3。降雨频率P=2%时:堆积扇面积共减少0.8508km2,一次性冲出量共减少730664m3。降雨频率P=1%时:堆积扇面积共减少1.2607km2,一次性冲出量共减少896618m3。(3)选取人口易损性和物质易损性两大指标定量评价了易损性,得出集镇区高易损区面积0.8867km2、中易损区面积1.32094km2、低易损区面积9.0844km2,分别占集镇区总面积的7.853%、11.697%、80.450%。由于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泥石流预警系统,考虑居民主动预警避灾的因素,人口易损性会降低,其高易损区的面积会降低。(4)选取拦挡工程、群策群防等13个小项组成抗灾能力评价体系,得到南恩河抗灾指数为70、南线河抗灾指数为61,抗灾能力高;曼费河、南仓河抗灾指数为53,抗灾能力中等;金厂河抗灾指数为35,抗灾能力低。对应的抗灾度分别为6.580、3.459、1.927、1.927、1.517,即现有的防灾减灾措施使各泥石流沟的灾害风险降低的倍数。(5)基于集镇区的泥石流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和抗灾能力的评价,分析得出戛洒集镇区的风险评价结果。在P=5%降雨频率下,泥石流高、中、低和无风险性区面积为0.0083km2、0.1302km2、0.8535km2和10.2999km2,分别占集镇区面积的0.07%、1.15%、7.56%和91.21%。在P=2%降雨频率下,泥石流高、中、低和无风险性区面积为0.0525km2、0.2161km2、1.3901km2和9.6332km2,分别占集镇区面积的0.47%、1.91%、12.31%和85.31%。在P=1%降雨频率下,泥石流高、中、低和无风险性区面积为0.0827km2、0.4049km2、1.8277km2和8.9767km2,分别占集镇区面积的0.73%、3.59%、16.19%、79.49%。

付少杰[10](2019)在《甘肃舟曲峰迭新城泥石流灾害风险区划》文中研究表明泥石流是自然界最频发、危害最重的地质灾害类型之一。泥石流常在瞬间冲毁、淤埋民房、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堵塞河道,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的危害。舟曲县是泥石流灾害的高发区、密集区,泥石流灾害给当地居民造成了极大损失,严重制约舟曲县经济发展、基础建设。峰迭新城是舟曲8·8特大泥石流灾后重建、安置区,周边分布有5条泥石流沟。处在泥石流沟口处的峰迭新城集合了大量的居民住宅区、政府办公区及学校等,人口密度大,经济价值高,一旦受到泥石流灾害影响,将会带来不可估量的生命财产及社会经济损失。本文以甘肃省舟曲县峰迭新城为研究区,在现场调查基础上,结合当地规划,采用数值模拟手段、基于GIS平台,定量分析了不同工况下峰迭新城的泥石流危险性、泥石流灾害承灾体易损性,进而开展了泥石流灾害风险区划。采用FLO-2D数值模拟软件和ARCGIS的空间分析模块,模拟了峰迭新城周边阴山沟、台子沟、水泉沟、瓜咱沟和瓜咱村对岸冲沟等5条泥石流沟在10年一遇、20年一遇、50年一遇和100年一遇等四个暴雨工况下,泥石流流速、堆积深度和堆积范围,并以此为指标,定量评价各沟泥石流危险性。模拟结果显示:峰迭新城高危险区集中于阴山沟泥石流、台子沟泥石流堆积泛滥区,且主要分布于阴山沟泥石流堆积扇处。产生此结果的原因与阴山沟流域地理位置及该沟泥石流发育特征相关。以峰迭新城规划资料为依据,选取资产和人口为易损性评价指标。前者包括房屋建筑、道路和耕地,依据舟曲县当地经济发展潜力,确定不同承灾体的单价;后者的次级评价指标为人口密度,其值以房屋建筑用途的不同来确定,如居民区、办公区、学校等。采用分类统计计算方法、结合ARCGIS工具,建立研究区泥石流灾害易损性分区模型,通过该模型得到5条泥石流沟堆积区最大危险范围内资产易损性、人口易损性分区图。研究结果显示:资产高易损区集中有价值密度大的房屋建筑等承灾体,中易损区内主要为耕地、城市主干道、一般公路等,资产易损性与承灾体价值关系紧密;人口高易损区主要集中在学校、高楼层居民区等人口密度大的房屋建筑处,中易损区内主要为低层居民区的房屋建筑,人口易损性同房屋建筑功能及层数有很大关系。基于风险=危险×易损的基本原理,在ARCGIS平台下完成危险性和易损性的空间叠加,按资产风险性、人口风险性获得每个评价单元的风险量值。选择自然断点分级法,将研究区泥石流灾害风险分为高、中、低三级。分区结果显示:不同暴雨工况下,阴山沟及台子沟堆积区是资产、人口的高风险区最为集中区域,也是易损值高的峰迭新城所在位置。其中阴山沟高风险区占比最大,是由于该沟堆积区分布有最多的高易损值、高危险值评价栅格。

二、Risk and size estimation of debris flow caused by storm rainfall in mountain region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Risk and size estimation of debris flow caused by storm rainfall in mountain regions(论文提纲范文)

(1)乐山市张村沟泥石流工程地质特征及成因机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张村沟泥石流概况
2 张村沟泥石流特征分析
    2.1 泥石流主沟基本特征
    2.2 物源区特征
    2.3 堆积区特征
3 张村沟泥石流成因机制分析
    3.1 地形条件
    3.2 物源条件
    3.3 水源条件
    3.4 成因机制综合分析
    3.5 张村沟泥石流发展趋势预测
4 结 论

(2)大别山世界地质公园区域地质灾害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园区地质灾害孕灾地质环境条件
    1.1 气象水文
    1.2 地形地貌
    1.3 地层岩性
    1.4 地质构造与地震
    1.5 水文地质条件
    1.6 人类工程活动
2 园区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发育特征
    2.1 地质灾害类型及发育特征
    2.2 地质灾害时空分布特征
3 园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3.1 选取影响因子
    3.2 影响因子权重
        3.2.1 主观权重计算
        3.2.2 客观权重计算
        3.2.3 综合权重计算
    3.3 指标分级评价
    3.4 易发性评价
        3.4.1 建立易发性评价模型
        3.4.2 易发性区划
        3.4.3 结果与精度评价
4 园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4.1 诱发因子
    4.2 评价方法
    4.3 危险性评价
5 园区地质灾害风险分析
    5.1 易损性评价
        5.1.1 选取评价指标
        5.1.2 抗灾能力评价
        5.1.3 风险矩阵与评价结果
    5.2 承灾体经济价值估算
    5.3 风险分析及评价
6 结论

(3)基于光学遥感技术的高山极高山区高位地质灾害链式特征分析——以金沙江上游典型堵江滑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区概况
2 数据来源
3 研究方法
4 结果
    4.1 堵江滑坡地质灾害隐患遥感调查结果分析
        4.1.1 堵江滑坡地质灾害隐患基本特征
        4.1.2 堵江滑坡地质灾害隐患空间分布规律
    4.2 堵江滑坡地质灾害隐患链式特征
        4.2.1 滑坡-堵江灾害链
        4.2.2 崩塌-滑坡-堵江灾害链
        4.2.3 滑坡-泥石流-堵江灾害链
    4.3 金沙江断裂带与堵江滑坡地质灾害链的关系
5 结论

(4)乐西高速五彝湾泥石流动力学特征及危险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五彝湾沟地质环境条件
2 五彝湾泥石流沟基本特征
3 五彝湾泥石流运动特征研究
    3.1 泥石流容重的确定
    3.2 泥石流流速与流量
    3.3 一次泥石流总量
4 五彝湾泥石流危险性研究
    4.1 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因子及权重
    4.2 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5 结论

(6)陕西省山洪灾害驱动因子分析及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2.1 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地质构造
        2.1.4 水文气象特征
        2.1.5 土壤植被特征
    2.2 社会经济特征
        2.2.1 行政区划
        2.2.2 人口分布
        2.2.3 社会经济
    2.3 数据来源
3 基于GIS的山洪灾害时空分布规律及影响因子研究
    3.1 山洪灾害统计
    3.2 山洪灾害时空分布规律研究
        3.2.1 时间分布规律
        3.2.1.1 年际变化规律
        3.2.1.2 年内变化规律
        3.2.2 空间分布规律
        3.2.2.1 历史山洪灾害分布规律
        3.2.2.2 山洪灾害防治区分布规律
        3.2.2.3 防治区人口分布规律
        3.2.2.4 山洪灾害承载能力分析
    3.3 山洪灾害影响因子研究
        3.3.1 降雨因子
        3.3.2 下垫面条件
        3.3.2.1 高程因子
        3.3.2.2 坡度因子
        3.3.2.3 地貌因子
        3.3.2.4 土壤因子
        3.3.2.5 植被因子
        3.3.2.6 土地利用因子
        3.3.3 人类活动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山洪灾害驱动力分析
    4.1 地理探测器
        4.1.1 模型理论
        4.1.2 模型使用
    4.2 驱动因子的选取与处理
        4.2.1 降雨因子
        4.2.2 下垫面条件
        4.2.2.1 高程因子
        4.2.2.2 坡度因子
        4.2.2.3 地貌因子
        4.2.2.4 土壤因子
        4.2.2.5 植被因子
        4.2.2.6 土地利用因子
        4.2.3 人类活动因子
        4.2.3.1 人口密度
        4.2.3.2 GDP
    4.3 主要驱动力分析
        4.3.1 驱动力分析流程
        4.3.2 单因子驱动力分析
        4.3.2.1 陕西省单因子驱动力分析
        4.3.2.2 陕北地区单因子驱动力分析
        4.3.2.3 关中地区单因子驱动力分析
        4.3.2.4 陕南地区单因子驱动力分析
        4.3.3 多因子驱动力交互探测分析
        4.3.3.1 陕西省多因子驱动力交互分析
        4.3.3.2 陕北地区多因子驱动力交互分析
        4.3.3.3 关中地区多因子驱动力交互分析
        4.3.3.4 陕南地区多因子驱动力交互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山洪灾害风险评价
    5.1 风险评价方法
        5.1.1 模糊层次分析法
        5.1.2 ArcGIS空间分析
        5.1.2.1 空间插值
        5.1.2.2 叠加分析
    5.2 风险评价指标选取
        5.2.1 指标选取原则
        5.2.2 指标选取与处理
        5.2.3 指标权重确定
    5.3 山洪灾害危险性评价
    5.4 山洪灾害易损性评价
    5.5 山洪灾害风险评价
        5.5.1 陕西省山洪灾害风险评价
        5.5.2 陕北地区山洪灾害风险评价
        5.5.3 关中地区山洪灾害风险评价
        5.5.4 陕南地区山洪灾害风险评价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基于多模型耦合的多致灾因子诱发长白山北坡泥石流灾害链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 研究目标、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理论基础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区概况
    2.4 数据来源与处理
第三章 泥石流灾害地质环境影响分析与易发性评价
    3.1 长白山北坡泥石流灾害发育特征
    3.2 泥石流灾害地质环境影响分析
    3.3 长白山北坡泥石流易发性评价
    3.4 评价结果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致灾因子诱发泥石流灾害链危险性评价
    4.1 长白山北坡泥石流灾害链类型及形成机理研究
    4.2 多致灾因子诱发泥石流灾害链危险性评价模型建立
    4.3 多致灾因子诱发泥石流灾害链危险性评价指标选取
    4.4 稳态无限斜坡稳定性模型优化
    4.5 长白山北坡泥石流灾害阈值水量分析
    4.6 长白山北坡极端降雨诱发泥石流灾害链危险性评价
    4.7 长白山北坡天池溃决诱发泥石流灾害链危险性评价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致灾因子诱发泥石流灾害链风险评价
    5.1 泥石流灾害致灾因子强度确定
    5.2 长白山北坡泥石流灾害脆弱性评价
    5.3 多致灾因子诱发泥石流灾害链风险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多致灾因子诱发泥石流灾害链风险管理研究
    6.1 泥石流风险管理体系
    6.2 长白山北坡泥石流灾害风险管理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参加科研项目及参编着作情况
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9)云南省新平县戛洒集镇泥石流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现状
        1.2.2 泥石流灾害承灾体易损性评价研究现状
        1.2.3 泥石流灾害抗灾能力评价研究现状
        1.2.4 泥石流灾害风险评价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2.1 自然环境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象水文
    2.2 地质环境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地质构造
        2.2.4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2.2.5 水文地质条件
    2.3 社会环境
        2.3.1 社会经济
        2.3.2 人类工程活动
第3章 研究区泥石流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泥石流分布特征及类型
        3.1.1 泥石流分布特征
        3.1.2 泥石流类型
    3.2 泥石流沟形成条件及发育特征
        3.2.1 泥石流形成条件
        3.2.2 泥石流发育特征
    3.3 典型泥石流沟发育特征及形成机理分析
        3.3.1 南恩河泥石流
        3.3.2 南线河泥石流
    3.4 泥石流灾害影响因素及其控制效应分析
        3.4.1 内在影响因素
        3.4.2 外在影响因素
第4章 戛洒集镇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4.1 组合赋权的可拓模型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4.1.1 组合赋权法原理
        4.1.2 泥石流危险性可拓学评价模型
        4.1.3 各泥石流沟危险性评价
    4.2 泥石流危险性的数值模拟评价
        4.2.1 FLO-2D模拟泥石流原理
        4.2.2 泥石流数值模拟参数选择
        4.2.3 泥石流治理前危险性评价
        4.2.4 泥石流治理后危险性评价
        4.2.5 泥石流治理前后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4.3 泥石流危险性综合评价
第5章 戛洒集镇泥石流灾害易损性评价
    5.1 易损性评价指标选取
        5.1.1 人口易损性
        5.1.2 物质易损性
    5.2 评价方法与权重确定
        5.2.1 易损性评价方法
        5.2.2 易损性指标权重的确定
    5.3 易损性评价结果
第6章 戛洒集镇泥石流的抗灾能力评价
    6.1 研究区泥石流综合防治体系现状
        6.1.1 流域内的地质灾害点调查评价
        6.1.2 研究区内各泥石流沟综合治理情况
        6.1.3 研究区内监测预警及应急体系建设
    6.2 研究区抗灾能力评价方法
        6.2.1 抗灾能力评价体系选取
        6.2.2 抗灾度计算模型选取
    6.3 各泥石流沟的抗灾能力结果
第7章 戛洒集镇泥石流风险性评价
    7.1 泥石流风险评价模型
    7.2 泥石流风险评价方法及指标赋值
    7.3 风险评价结果
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10)甘肃舟曲峰迭新城泥石流灾害风险区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泥石流危险性
        1.2.2 泥石流易损性
        1.2.3 泥石流风险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区域自然地理、地质环境及人类活动概况
    2.1 自然地理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象水文
    2.2 地质环境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地质构造与地震
        2.2.4 地质灾害
    2.3 人类工程活动
第3章 峰迭新城周边泥石流沟及其基本特征
    3.1 阴山沟泥石流
        3.1.1 地形特征
        3.1.2 分区特征
        3.1.3 物源发育特征
    3.2 瓜咱沟泥石流
        3.2.1 地形特征
        3.2.2 分区特征
        3.2.3 物源发育特征
    3.3 台子沟泥石流
        3.3.1 地形特征
        3.3.2 分区特征
        3.3.3 物源发育特征
    3.4 水泉沟泥石流
        3.4.1 地形特征
        3.4.2 分区特征
        3.4.3 物源发育特征
    3.5 瓜咱村对岸冲沟泥石流
        3.5.1 地形特征
        3.5.2 分区特征
        3.5.3 物源发育特征
    3.6 泥石流灾害历史
第4章 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4.1 FLO-2D数值模拟软件
        4.1.1 基本功能与适用条件
        4.1.2 理论基础
    4.2 模型构建
        4.2.1 地形数据处理
        4.2.2 计算工况
        4.2.3 计算参数选取
        4.2.4 计算边界与出水点选取
    4.3 模拟结果
        4.3.1 10 年一遇暴雨工况
        4.3.2 20 年一遇暴雨工况
        4.3.3 50 年一遇暴雨工况
        4.3.4 100 年一遇暴雨工况
第5章 泥石流灾害易损性评价
    5.1 易损性指标选取
        5.1.1 资产
        5.1.2 人口
    5.2 评价模型选取
        5.2.1 折损系数
        5.2.2 评价模型
    5.3 评价结果
第6章 泥石流灾害风险评价与区划
    6.1 10 年一遇暴雨工况
    6.2 20 年一遇暴雨工况
    6.3 50 年一遇暴雨工况
    6.4 100 年一遇暴雨工况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Risk and size estimation of debris flow caused by storm rainfall in mountain regions(论文参考文献)

  • [1]乐山市张村沟泥石流工程地质特征及成因机制分析[J]. 严映峰,何朝阳,解明礼,崔巍,王恺毅,靳帅. 人民长江, 2021(10)
  • [2]大别山世界地质公园区域地质灾害风险分析[J]. 邹浩,陈金国,李庆伟,陈兵,王超,严四甫.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21(05)
  • [3]基于光学遥感技术的高山极高山区高位地质灾害链式特征分析——以金沙江上游典型堵江滑坡为例[J]. 刘文,王猛,朱赛楠,余天彬,黄细超,宋班,江煜,孙渝江.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21
  • [4]乐西高速五彝湾泥石流动力学特征及危险性分析[J]. 肖学沛,蒋锐,李博. 公路交通技术, 2021(05)
  • [5]西藏洛隆县巴曲冰湖溃决型泥石流演进过程模拟研究[J]. 刘波,胡卸文,何坤,黄涛,韩玫,席传杰,文强,张晓宇.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21(05)
  • [6]陕西省山洪灾害驱动因子分析及风险评价研究[D]. 黄勇馨.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7]川藏铁路某车站泥石流群发育特征及对线路的影响[J]. 何坤,胡卸文,刘波,周瑞宸,席传杰,韩玫,张晓宇.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21(05)
  • [8]基于多模型耦合的多致灾因子诱发长白山北坡泥石流灾害链风险评价研究[D]. 阿鲁思.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9]云南省新平县戛洒集镇泥石流风险评价[D]. 李本松.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10]甘肃舟曲峰迭新城泥石流灾害风险区划[D]. 付少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标签:;  ;  ;  ;  ;  

山区暴雨泥石流风险及规模估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