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牡丹——中国国花的首选

梅花牡丹——中国国花的首选

一、梅花和牡丹——中国国花之首选(论文文献综述)

吕丽娜[1](2020)在《江南地区牡丹专类园景观营造研究 ——以金华牡丹文化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牡丹是中国特有花卉,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文化价值及观赏价值。在江南地区,牡丹常见于传统园林造景及以牡丹为主题的专类园中。本文基于江南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和牡丹文化,开展对江南地区牡丹专类园的研究,重点研究其景观营造理论和技法,并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将理论研究结果应用于实践中,对金华牡丹文化园进行规划设计,旨在拓宽人们对牡丹及牡丹造景的认识,并对牡丹在江南园林中的应用与实践提供指导作用。本文在文献阅读及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取得以下成果:(1)通过文献阅读的方法,梳理出牡丹自隋朝至改革开放以来兴起--兴盛--衰败--再次兴盛的发展史,总结出牡丹地域文化、民俗及绘画艺术、精神文化的文化内涵。(2)通过对牡丹及其景观价值的研究,梳理出牡丹在园林中的应用形式,包括专类园、花台、花镜、花坛等。并对专类园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出专类园更人性化和多元化、功能更完善、更注重主题文化表达的发展趋势。(3)研究分析牡丹文化在牡丹专类园景观营造中的表达方式,有直接利用型、借用引申型、意境表达型。并选择江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牡丹专类园进行实地案例调研,分析其造景手法,总结出以山石水系为载体,注入文化特色,凸显牡丹主题,周边配以高大庇荫植物,搭配园林建筑小品的牡丹专类园景观营造技法。(4)通过对案例及理论的研究,结合牡丹对生长环境的需求以及牡丹的生态习性,总结出江南地区牡丹专类园景观营造的法则,有品种选择、人造地形,避免积水;植物配置,乔灌结合,遮荫通风;文化输入,提升内涵;搭配建筑,营造意境。(5)在分析场地现状、挖掘金华文化和牡丹文化的基础上,将研究所得到的景观营造技法应用于金华牡丹文化园的规划设计中,营造以牡丹为主题特色的专类园景观,以对牡丹今后的建设起到一定的推进及指导意义。

李慧[2](2020)在《林罗山诗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林罗山(1583-1657)不仅是日本江户时代的儒学宗师,也是创作颇丰的文学家。他现存用汉语创作的辞赋七篇,书、记、论、传、碑、铭等各体文章数百篇,诗歌更多达4693首,这些数量惊人的诗文被编入《林罗山文集》和《林罗山诗集》,两书均七十五卷。他的诗文除部分应用性、理论性文章外,绝大多数属于审美性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诗赋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被称为江户学者中文学的开创者。日本经历了安土桃山时代(1573-1603)的对内统一和对外(朝)扩张,至林罗山所处的江户时代(1603-1867),社会趋于稳定。经其师藤原惺窝(1561-1619)的推荐,林罗山出仕德川幕府,并连续成为四任将军的宗教顾问。中华朱子学能够上升为日本官学,与林家三代人的努力推动是分不开的。江户初期德川集团采取睦邻外交,并积极推崇汉学,中、日、朝文化交流频繁,产生了大量的汉诗唱和,加之“五山文学”(日本五座最高官寺中以禅宗僧侣为主体创作的汉文学)的历史积淀,江户汉诗及诗话走向繁荣,林罗山继承并发展了惺窝的朱子学派的诗学观。林罗山对中日诗歌理论具有一定贡献。他对诗歌的缘起、诗与文的关系、诗与作者的关系提出了一些新观点。他在精熟中日两种语言的基础上,除了对日本汉诗与和歌进行深入而细致地点评外,还对中国历代诗歌有独到的见解。不仅如此,林罗山还在汉诗与和歌中发现了两者的相通及相融之处,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倭歌咏汉事,以唐诗赋倭歌”的创作理论。此外,林罗山对语言文字学也有一定论述:梵语、日语、汉语、朝鲜语,以及汉字、片假名、佛教拉丁字等。他还提出掌握双语创作异常艰辛的论题,是古代文人中较早解释比较文学中语言运用和文学创作关系的理论家之一。林罗山的汉诗以律诗为主要形式,题材内容广泛。咏物诗数量最多(一千多首),涉及花、鸟、虫、饮食等,这些诗歌或咏物言志,表达自己“修齐治平”的儒家理想,或借物抒情,表达自己感伤忧愤的情绪,但较少单纯摹物之作。节序诗涉及春节、人日、端午、七夕等节日,诗中蕴含大量风俗礼节,充满了日本古代的人文风情和地方特色。纪行诗被称为最有特色的诗歌,作者观览自然山水时不忘借寺庙神社以怀古,途经城市古迹时不忘借古以寓今。此外,赠答诗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国内外赠答诗除了礼仪应酬之外,还有切磋诗艺、交流感情的神交之作。这些汉诗都充满了丰富的中日文化意蕴,具有大量的历史信息。林罗山的七篇赋作由一篇文体赋《大猎赋》和六篇骚体赋组成。其赋题材涉及广泛:《感秋赋》是以咏秋为主题的抒情小品赋,《大猎赋》是以日本首领丰臣氏捕猎而展开铺叙描写的游猎类赋作,《扇赋》和《武野草赋》分别是托物寓理和借物抒怀的咏物赋。《鼻疾赋》和《齿落赋》是以身体病痛入手展开时政评论的疾病类赋。而《倭赋》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融合现实与浪漫的艺术手法,是一篇夹叙夹议的宏大史诗性辞赋。林罗山的诗赋从思想内容到艺术表现力都具有较高审美性,除了受到日本传统文学的孕育与滋养,还缘于他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研习与借鉴。从中日文学交流的视域下考察,他因向往陶渊明式的生活,敬慕屈原、杜甫的高尚情操,他的汉诗从题材、意象、文体形式、精神层面都可以探寻出对“楚辞”、陶诗、杜诗等文学经典的接受,他的赋作则从文体形式和题材内容两个方面,接受了中国古赋的影响。他的诗赋在积极吸收中国传统文学精华的同时,也因“本土化”创作而使作品表现出一些“变异”。总之,林罗山诗赋是建立在丰富深厚的中国文化典籍之上,但又不拘泥于单纯的模仿。林罗山对中华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这表现在他坚持日本开国源于中华的历史观,强调儒家道统在日本文化中的核心地位。林罗山虽然推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并不妄自菲薄,其诗赋中呈现出对大和民族的热爱以及对日本传统文化的歌颂,其诗赋不仅肯定本土宗教——神道教,对具有民族象征性的樱花和富士山,也极尽赞美之情。此外,他对日本岛国特色的海域、生物、民俗等也多有歌颂。

肖微微[3](2020)在《“形意场”视角下的室内花饰艺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花饰艺术就是花卉装饰艺术的简称,花饰艺术包含花艺艺术和花饰图案。花饰艺术作为室内软装设计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当今社会越来越注重个性化、精神层面需求的大环境下,要求人们从新的视角来系统的研究花饰、人、室内空间之间的关系。以“花饰”这个室内软装的元素作为切入点,结合“形意场”来研究室内花饰运用的特点与规律,以求拥有更长远、更丰富的视角来为人们创造更舒适、更美好的生活。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基于“形意场”思维体系,分析花饰艺术的形态和表现,以此来探索花饰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规律性特征。第一部分是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室内花饰艺术国内外的现状以及花饰艺术与“形意场”的概念和论文框架。第二部分是深入探讨东方花饰艺术的起源及其历史发展演变以及国外花饰艺术的发展演变。室内经典风格中的花饰艺术,包含新古典、田园、地中海及现代风格的花饰艺术,总结各阶段花饰艺术的发展特征以及在室内空间中的应用。第三部分是基于形意场视角下室内空间花饰艺术的研究,分别针对二维平面、三维空间以及物件上的花饰特点进行分析,结合“形意场”的4个特征、6个设计方法以及8个场来研究及评价空间花艺的表现。第四部分是分析花饰艺术在家居空间、公共空间中的文化空间和商业空间等不同类型空间中的花饰艺术应用同时结合总结得出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应用总结花饰艺术在未来的发展和应用。本论文研究基于国内外室内花饰艺术的发展历程与装饰应用的基础上,梳理各地域各阶段的发展过程,以及分析不同地域时期形成的风格特点以及在空间中的运用关系,从“形意场”视角分析总结花饰艺术的特点和规律,研究不仅充实了当今室内花饰艺术理论,丰富了室内花饰艺术创作思路和使用素材,研究成果对现今人们的精神生活的质量提升有所帮助,以及诸多空间的花饰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例如:家居空间、商业空间、文化空间等空间。

刘念[4](2020)在《基于受众认知对花卉图形设计的语义解读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当下已进入了“读图时代”,各式各样的图形伴随着各种信息铺天盖地地出现在人们生活中。在图形信息传播过程中,如果设计者的创意表达不准确或指向不明、受众解读能力不够或解读路径错误,都有可能使信息传递失效。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研究图形语义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受众认知,试图通过准确使用图形符号、增强视觉点等方法,达成图形语义与受众解读的相对趋同性。本课题研究拟采取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调查研究法等方法。通过大量查阅分析、梳理整合关于图形设计理论、图形语义生成手段、人类生理视觉规律、认知心理学和传播学的文献资料,为提出基于受众认知的图形语义设计方法策略提供理论基础。本文选取花卉图形作为研究对象,对图形语义从生成到解读进行步骤拆分,试图从设计师对图形语义的编码和受众对图形语义的解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设计师从受众解读图形语义的角度进行图形语义编码的方法。第一章节讨论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分析认知心理学与图形设计理论交叉领域的研究现状,归纳研究思路。第二章节主要阐述受众认知形成的过程,分析受众的认知过程,以及各个节点在认知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总结出影响受众解读图形语义的个体因素。第三章节是对花卉图形语义设计的概述,通过分析花卉图形语义的功能和起源、语义形成的通路以及语义生成的手段,着重分析隐喻的作用。第四章节和第五章节是本文的核心论述部分。第四章节论述了本文基于受众认知的研究成果,从受众审美和图形传播规律两个方面提出图形语义设计的方法和策略。针对受众审美提出基于民族、文化、视觉三个审美角度的设计方法,以引起受众的文化共鸣,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使图形在第一时间被受众发现并在视野中进行组合。基于图形传播模式提出根据受众的差异性和主观能动性引导受众成功解读图形语义信息的策略,以吸引受众选择,得到受众心理认同。最后根据图形视觉基础理论提出五大基本设计原则,分别是直观性、抽象与具象的选择、色彩的参与、内容与形式的契合以及规范的图形构建语言。第五章节以梅花为对象,就前文所述方法策略进行设计实践,从前期调研准备到最终受众认知解读形成通路,反向分析解读成果的受众群体特征,从而验证和细化本文的方法理论成果,为后期衍生辐射至其他领域提供样本与指导。

周碧琬[5](2019)在《生态美学视域下的中国牡丹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态美学是一门建立在生态审美基础上的,结合了美学、哲学、植物学、生态学和文化学相关知识的新兴学科。它将人看作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研究人与自然界中各种客体互相关联所进行的审美活动。并将生态整体性观念作为审美价值取向,追求一种人作为主体内在与自然作为客体外在的和谐统一的关系。本文结合生态美学的相关理论,从生态审美角度对中国牡丹文化进行了研究。分析认为中国具有悠久的以农为本的社会形态发展历史,长期以来人们的生产生活与自然发生紧密联系,在这种背景下,必然产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化。植物作为自然物,人们通过对其的认识与发掘,逐渐将其作为审美对象,并赋予了植物丰富的文化内涵。牡丹是中国原生性植物之一,具有花朵硕大、色泽鲜艳等审美特点,被人们赋予了国色天香、雍容华贵等文化象征。中国牡丹文化生态美的形成与发展以中国植物文化和生态美学相关理论作为依托。中国植物文化的形成以植物本身所具有的自然美为基础,同时也彰显着生态美学的种种理论。中国牡丹文化的生态审美形成过程中,人们通过对牡丹从实用层面到审美层面的视角转变,运用“比德”和“移情”对牡丹进行审美观照,进一步赋予了牡丹雍容华贵、不畏强权等人格化精神品质,使其具有生态美的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寓意。具体体现在我国现存着大量展现了牡丹生态美的文学作品,从诗词歌赋到小说典故等,以及历朝历代以牡丹为主题的绘画作品和手工艺品等。生态美学理论中参与美学、生态本体论和生态存在论等相关概念,体现了中国牡丹文化审美的“家园”归宿与“诗意”追求,为当代以牡丹产业作为发展中心的洛阳、菏泽等城市带来经济上的发展机遇和生态城市美学的构建启示。

李珊珊[6](2019)在《牡丹花纹饰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以花卉为原型的装饰艺术,使花卉纹样处于中华民族文化的特定的文化气息之中,是人类意识形态里的物化产物。中国的牡丹花是花卉大家庭中的百花之王,其雍容华贵的自然形态与中国人追求圆满的吉祥审美意识相符合,是中国传统花卉纹饰中吉祥的代表。本文通过实地考察和查阅相关资料,对不同朝代牡丹纹饰的分析,从纹样、服饰、珠宝配饰、陶瓷等方面对中国牡丹纹饰的构成、色彩搭配、装饰手法和纹饰寓意,进行了系统地梳理与研究,力求从综合角度客观地分析牡丹纹饰发展的历史与体系,研究我国传统形势下的牡丹纹样,综合考虑国内外花卉文化对牡丹纹饰艺术发展的影响,为今后中国牡丹纹饰艺术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还针对牡丹纹饰在当代艺术设计领域中的运用展开深入探索与思考,开展当代珠宝首饰设计中对牡丹元素的应用实践,制作出一套两件以牡丹元素为主题的首饰设计作品,旨在将中国传统花卉文化与当代社会珠宝首饰设计进一步融合,并结合实践体会,为适应新时代首饰设计的发展从材质和工艺领域提出了可行性建议,为特色传统文化的延续与现代珠宝的发展开辟一条创新型道路。

程杰[7](2016)在《中国国花:历史选择与现实借鉴》文中认为我国迄今没有法定意义上的国花,历史上却有一些传统说法和既定事实。唐宋以来,牡丹、梅花雄视群芳,深受人们推崇。明清时北京地区有些牡丹景点以"国花"命名,民国初年人们多视牡丹为国花。"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人们对牡丹的国花之称出于帝制时代、意在富贵荣华等多感不满,而主张选用富含精神品格象征意义的菊、梅等。北伐战争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内政、教育等部门拟议梅花为国花,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1929年2月,国民政府正式通令全国以梅花为各种徽饰,客观上承认了梅花的国花地位,社会各界更是热情响应,造成梅花为国花的既定事实。深入审视上述国花有关历史,有这样几点经验和启迪值得注意:一、国花是重要的国家象征资源和民族文化符号,广大民众对此有着普遍的文化期待和知识需求,必须引起重视。二、国花是"国家大事",以国家层面的政治决议、法律法令最为权威,是解决国花问题最理想的方式。三、牡丹、梅花双峰并峙的地位是历史地形成的,民国间对牡丹、梅花前后不同的选择充分体现了两花象征意义的两极互补,两花并尊是我国国花的最佳选择。四、牡丹、梅花作为我国国花的历史值得全面尊重,牡丹、梅花是海峡两岸全体中国人共同的国花,两花并尊是中华文化兼融并蓄、国家和平统一的美好象征。

温跃戈[8](2013)在《世界国花研究》文中提出国花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象征,属于花文化的典型表现形式,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古今中外对国花的产生原因、确定方式和精神内涵等研究极少,尤其对国花文化领域的研究更加薄弱。世界上多数国家都有国花,但中国作为一个拥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对国花的认识存在较大分歧,急需对国花进行深入研究,统一认识。为了探求国花现象的本质所在,寻找中国国花问题的解决办法,本文对世界各国的国花进行了系统调查和研究。作者查阅了来自33个国家的相关文献,对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AIPH)部分会员组织的代表进行了问卷调查,实地考察了洛阳、菏泽、南京、武汉、无锡、成都、上海、青岛等牡丹或梅花的主要栽培地区;就世界各国国花文化现象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关联比较了42个国家国花的种类、数量、生活型、来源、自然花期、栽植区域等,总结出国花形成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世界各国国花的基本特征,据此提出了国花的定义和对中国国花问题的看法和建议。本文全面系统地研究世界国花,弥补了国花研究空白,对增进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具有积极意义,为解决中国国花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目前世界上195个国家之中,共有127个国家拥有国花,占所有国家总数的2/3。这些国家大多选择1种或2种花卉作为国花,其中一国一花的国家101个一国两花的国家24个,一国三花的国家1个,一国四花的国家1个;127个国家拥有国花的总数为156个,被选为国花的花卉种类的总数为122个,分别属于50个科、101个属。(2)国花一般随着历史文化发展由民间约定俗成,具有独特的民族特征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被确定为国花的花卉大多原产本国,具有丰富的观赏价值,自然花期内一般包含本国重大节日,能在本国广泛栽植,在世界范围普遍推广(3)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提出国花定义如下:国花是指通过民间约定、政府确定或法律确立等各种形式得到确认,并最终被本国民众广泛认可的可以作为国家和民族文化象征的花卉。国花属于文化的范畴,是国家和民族核心价值观的体现,与其所代表的国家和民族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世人脑海中能够建立起对应联想,提起它就会联想到这个国家。国花是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载体,不仅能够在本国民众心中产生强烈共鸣,在国际上也能得到普遍认可。(4)与国旗、国歌和国徽相比,国花的文化性和稳定性更为突出。国花一经选定,一般不会因为时代变迁和政体改变而改变,至今没有国家否定原有国花的先例;国花多为民间约定俗成,不写入宪法;一个国家可以选择一种或多种花卉作为国花。(5)牡丹和梅花原产中国,在中国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牡丹在清代(1903年)被确定为国花,距今已有110年;梅花在民国时期(1928年)被确定为国花,距今已有85年。多年来,牡丹和梅花所承载的精神内涵得到中华民族的普遍认同和长期传承,至今没有任何文献资料提出过否定牡丹和梅花是中国国花的充分理由。根据世界国花产生发展的普遍规律,结合中国自身特点,在尊重中国历史、遵循国际惯例的基础上,应当继续以牡丹和梅花作为中国国花。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建议由官方权威机构将牡丹和梅花已在历史上被确定为中国国花并应继续作为中国国花的事实通告全国,统一认识;广泛宣传牡丹和梅花的国花文化,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和可贵民族精神传播海内外;进一步挖掘国花文化内涵,提升牡丹和梅花作为国花的社会经济价值。

何大新[9](2011)在《中华之芸,国之花魂》文中指出天下什么花最美,没有一致的认识,只能说谁喜欢什么花了。比如说,荷兰人喜欢郁金香,英国人喜欢蔷薇,日本人喜欢樱花,朝鲜人喜欢金达莱,俄罗斯人甚至喜欢向日葵……在中国历史上,富贵者钟爱牡丹,雅士喜观兰花,文人偏好菊花,官宦乐赏梅花。究竟谁为花王,自古已有争辩。唐代诗人刘禹锡诗云:"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但白居易却对杜鹃花情有独钟,"回看桃李都无色,映得芙蓉不是花","好差青鸟使,封做百花王",舍牡丹而盛荐杜鹃。清朝末年,慈禧曾封牡丹为国花,并在颐和园

何大新[10](2011)在《大美大善油菜花》文中研究指明天下什么花最美,没有一致的认识,只能说谁喜欢什么花了。比如说,荷兰人喜欢郁金香,英国人喜欢蔷薇,日本人喜欢樱花,朝鲜人喜欢金达莱,俄罗斯人甚至喜欢向日葵……。在中国历史上,富贵者钟爱牡丹,雅士喜观兰花,

二、梅花和牡丹——中国国花之首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梅花和牡丹——中国国花之首选(论文提纲范文)

(1)江南地区牡丹专类园景观营造研究 ——以金华牡丹文化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内牡丹及其景观营造研究进展
        1.2.2 国外牡丹及其景观营造研究进展
        1.2.3 国内专类园景观营造研究进展
        1.2.4 国外专类园景观营造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技术路线
2 江南地区牡丹专类园相关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江南地区
        2.1.2 专类园
        2.1.3 文化
        2.1.4 专类文化园
    2.2 牡丹概述
        2.2.1 牡丹的生态习性
        2.2.2 牡丹的文化
        2.2.3 牡丹的景观价值
        2.2.4 牡丹的园林应用形式
    2.3 专类园概述
        2.3.1 专类园的类型及特点
        2.3.2 专类园的功能
        2.3.3 专类园的发展趋势
    2.4 本章小结
3 江南地区牡丹专类园典型案例分析
    3.1 杭州花港观鱼牡丹园
        3.1.1 园区概况
        3.1.2 牡丹品种的选择
        3.1.3 植物种植设计
        3.1.4 景观营造分析
        3.1.5 借鉴与思考
    3.2 芜湖丫山牡丹园
        3.2.1 园区概况
        3.2.2 植物种植设计
        3.2.3 文化融入分析
        3.2.4 景观营造分析
        3.2.5 借鉴与思考
    3.3 上海植物园牡丹专类园
        3.3.1 园区概况
        3.3.2 植物种植设计
        3.3.3 景观营造分析
        3.3.4 借鉴与思考
    3.4 总结与对比
4 江南地区牡丹专类园景观营造研究
    4.1 牡丹专类园景观营造的特点
        4.1.1 主题明确,突出牡丹
        4.1.2 注重牡丹文化及地域文化,提升景观内涵
        4.1.3 突出江南地域性特色,满足功能需求
    4.2 牡丹专类园的分区与布局
    4.3 牡丹专类园的植物种植设计
        4.3.1 牡丹的栽植方式
        4.3.2 牡丹的造景形式
        4.3.3 牡丹品种的选择
        4.3.4 牡丹的植物配置
        4.3.5 牡丹与其他植物的配置
    4.4 地形的设计
    4.5 园路与配套设施
    4.6 牡丹与建筑及小品的结合
    4.7 本章小结
5 金华牡丹文化园景观营造设计
    5.1 研究地概况
    5.2 园区概况
        5.2.1 区位及规划范围
        5.2.2 现状分析
    5.3 理论基础及设计原则
        5.3.1 理论基础
        5.3.2 设计原则
    5.4 文化的表达方式
        5.4.1 直接利用型
        5.4.2 借用引申型
        5.4.3 意境表达型
    5.5 园区布局与分区
        5.5.1 园区布局
        5.5.2 园区的功能分区
    5.6 园区牡丹品种及其配置
        5.6.1 牡丹品种及其造景
        5.6.2 花色搭配
        5.6.3 花型的搭配
    5.7 与其他植物的配置
        5.7.1 总体植物种植
        5.7.2 季相景观分析
        5.7.3 植物配置模式
    5.8 地形设计
    5.9 园路与配套设施的布置
    5.10 牡丹与建筑及园林小品的结合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金华牡丹文化园”项目植物名录表
个人简介
致谢

(2)林罗山诗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华文化东传与江户林罗山
    第一节 江户前中国典籍的传入
        一、飞鸟奈良时代
        二、平安时代
        三、五山时代
    第二节 江户政治背景与林罗山生平
        一、政治中儒僧崛起与林罗山的再评价
        二、藤原惺窝与林罗山
        三、林罗山的生平及着述
    第三节 江户文化交流及其对林罗山的影响
        一、日本与中、朝文化交流以及汉诗的繁荣
        二、江户诗话繁荣对林罗山的影响
第二章 林罗山诗论
    第一节 诗学观念
        一、诗文一体论
        二、诗言志与诗缘情论
        三、吟风弄月论
        四、不以身份、学派、时代论诗
    第二节 对中国诗歌的批评
        一、先唐诗歌批评
        二、唐诗批评
        三、宋诗批评
        四、明诗批评
    第三节 对日本诗歌的批评
        一、汉诗的批评
        二、和歌的批评
    第四节 融合和、汉的理论和创作旨趣
        一、双语运用及汉诗和歌交融史
        二、“以倭歌咏汉事,以唐诗赋倭事”
        三、题咏、连歌形式的倭汉诗交融
        四、和韵诗中的倭汉诗交融
第三章 林罗山汉诗研究一
    第一节 咏物诗
        一、咏物诗的起源以及江户咏物诗
        二、植物诗
        三、动物诗
        四、饮食诗
        五、咏物诗的思想及艺术成就
    第二节 节序诗
        一、节序诗在日本的生成及文化渊源
        二、春节诗
        三、人日诗
        四、端午诗
        五、七夕诗
第四章 林罗山汉诗研究二
    第一节 纪行诗
        一、地理因素的影响
        二、自然山水,咏史抒怀
        三、古城宫殿,文化乡愁
        四、艺术价值和思想成就
    第二节 赠答诗
        一、江户赠答诗的起源及社会背景
        二、与国人的赠答诗
        三、与外国人的赠答诗
        四、林罗山赠答诗的意义
    第三节 抒情诗、画图诗等其他诗歌
        一、抒情诗
        二、画图诗
第五章 林罗山辞赋研究
    第一节 总陈邦国的述史赋
        一、“仿骚”的文体形式
        二、比兴与赋的手法
        三、儒家思想的传承
    第二节 润色鸿业的游猎赋
        一、铺排与辞釆艺术
        二、忠君与忧患意识
    第三节 关照生命的疾病赋
        一、疾病赋的表现艺术
        二、衰病主题及其超越
        三、身体疾病抒写探因
    第四节 抒情赋与咏物赋
        一、从《感秋赋》看中日“吟秋”的异同
        二、《扇赋》中的扇文化与思想内容
        三、《武野草赋》的思想内容
    第五节 林罗山赋的文化内涵及特色
        一、时空文化内涵
        二、经学思想及艺术局限性
第六章 林罗山诗赋的中国文学渊源
    第一节 林罗山诗赋对“楚辞”的接受
        一、题材、意象对“楚辞”的接受
        二、文体对“楚辞”的接受
        三、对“楚辞”精神的接受
    第二节 林罗山诗歌对陶渊明的接受
        一、陶渊明在日本的流传及林罗山师友的接受
        二、林诗的重阳节俗及对“陶菊”意象的接受
        三、对陶渊明精神的接受
    第三节 林罗山诗歌对杜甫的接受
        一、杜诗在日本的流传及林罗山师友的接受
        二、对杜诗意象的接受
        三、对杜甫诗学和儒家精神的接受
    第四节 林罗山赋对中国赋的接受
        一、对中国赋文体形式的接受
        二、对中国赋题材内容的接受
第七章 林罗山诗赋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及对大和文化的坚守
    第一节 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一、坚持日本开国源于中华的历史观
        二、强调儒家道统在日本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第二节 对大和文化的坚守
        一、笃信神道思想
        二、赞颂民族象征物
结语
参考文献
    日本文献
    译本文献
    中国文献
附录一 在学期间的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清单
附录二 林罗山家庭简图
附录三 林罗山文学思想的研究综述
致谢

(3)“形意场”视角下的室内花饰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文献现状及研究水平
        (一)关于“插花艺术”的研究
        (二)关于“植物纹样”的研究
        (三)关于“室内装饰艺术”的研究
        (四)关于“形意场”的研究
        二、概念解析与界定
        (一)“形意场”的概念
        (二)花饰艺术的概念
    第三节 主要研究的内容及框架
        一、主要研究的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论文框架图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室内花饰艺术的概述和类型
    第一节 东方花饰艺术的概述
        一、中国花饰艺术
        (一)中国插花艺术的发展
        (二)瓶花
        (三)花饰图案
        二、日本花饰艺术
        (一)日式花道
        (二)日本花饰纹样
    第二节 西方花饰艺术的概述
        一、西方花饰艺术
        (一)西方花艺艺术的发展
        (二)西方植物纹样
        二、西方室内经典风格中的花饰艺术
        (一)新古典风格的花饰艺术
        (二)田园风格的花饰艺术
        (三)地中海风格的花饰艺术
        (四)现代风格的花饰艺术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形意场”下室内空间的花饰艺术分析
    第一节 室内花饰艺术的规律和特点
        一、平面类花饰艺术
        二、立体类花饰艺术
    第二节 “形意场”下空间花艺的张力性
        一、空间花艺中张力性的表现因素
        (一)花卉的运动形态
        (二)花卉的质感
        (三)色彩
        (四)美的感受之比例
    第三节 “形意场”下空间花艺的层次性
        一、空间花艺的组合方式
        (一)对称组合
        (二)非对称组合
        (三)联排及阶梯状
    第四节 “形意场”下空间花艺的多义性
        一、多义性的地域性特征
        二、多义性的主体性特征
    第五节 “形意场”下空间花艺的包容性
        一、花材的自身价值
    第六节 “形意场”的设计方法
    第七节 空间花艺中形意场的评价层面
        一、时代场
        二、民俗场
        三、功用场
        四、情趣场
        五、伦理场
        六、美观场
        七、经济场
        八、技艺场
    第八节 小结
第四章 不同类型空间中的花饰设计应用
    第一节 家居空间中花饰的展陈艺术
        一、家居空间的花饰设计
        二、四季的插花艺术
        三、花饰设计实例
        (一)家居案例
        (二)春季插花案例
    第二节 公共空间中花饰的展陈艺术
        一、商业空间的展陈艺术
        (一)案例欣赏-富春山居酒店空间花艺设计
        二、文化空间的展陈艺术
        (一)案例欣赏-电影哪吒与花艺的碰撞
        三、花饰设计实例
        (一)餐桌花艺
        (二)屏风花艺
    第三节 总结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硕士研究生期间部分成果
附录2 花饰设计实例的制作过程
附录3 拉丁文版本的学习花卡

(4)基于受众认知对花卉图形设计的语义解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受众传播研究现状
        1.3.2 图形理论研究现状
        1.3.3 认知心理与图形设计研究现状
    1.4 研究创新点
    1.5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受众认知
    2.1 受众的定义及范围
        2.1.1 受众的定义
        2.1.2 受众的范围
    2.2 受众认知形成的因素分析
        2.2.1 认知的概念
        2.2.2 受众认知形成过程
    2.3 受众信息解读的方法及过程
    2.4 影响受众认知的因素
        2.4.1 影响受众认知的主观因素
        2.4.2 影响受众认知的客观因素
第3章 花卉图形语义
    3.1 花卉图形设计
        3.1.1 花卉图形的范畴
        3.1.2 花卉图形的结构特征
    3.2 花卉图形语义的生成
        3.2.1 生成的手段
        3.2.2 隐喻的方式与特征
        3.2.3 赋义过程
    3.3 花卉图形语义的功能
        3.3.1 交流功能
        3.3.2 表达功能
第4章 受众认知解读花卉图形语义的策略与方法
    4.1 基于受众审美的图形语义构建方法
        4.1.1 基于受众民族审美的图形语义编码
        4.1.2 基于受众文化审美的图形语义编码
        4.1.3 基于受众视觉规律的图形语义编码
    4.2 花卉图形语义赋予的基本原则
        4.2.1 直观性
        4.2.2 抽象与具象
        4.2.3 色彩的参与
        4.2.4 形式与内容契合
        4.2.5 规范图形构建语言
    4.3 根据图形传播模式的设计策略与方法
        4.3.1 图形传播的模式
        4.3.2 通过受众解码实现图形语义传播意图
        4.3.3 引导受众成功接收图形语义的方法
    4.4 花卉图形语义编码与解码的实例分析
        4.4.1 芍药
        4.4.2 郁金香
        4.4.3 樱花
第5章 基于受众认知对梅花图形语义设计的实践
    5.1 前期调研
        5.1.1 梅花的概述
        5.1.2 受众对梅花认知产生影响的因素分析
        5.1.3 梅花赋义概念筛选
    5.2 设计过程
        5.2.1 根据花卉图形语义赋予的基本原则设计
        5.2.2 根据受众喜好进行设计
        5.2.3 设计展示
    5.3 受众对设计成果解读情况反馈
    5.4 小结
第6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
    6.2 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A 关于梅花认知的前瞻性问卷调查
附录B 关于梅花图形设计语义解读调查问卷

(5)生态美学视域下的中国牡丹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生态美学研究现状
        (二)中国植物文化研究现状
        (三)中国牡丹文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本文研究方法
    四、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牡丹文化中的生态审美理论依据
    一、生态美学理论内涵
        (一)马克思理论的生态理念
        (二)西方生态美学思想
        (三)中国生态美学智慧
    二、中国植物文化的生态美学释义
        (一)中国植物生态美的自然基础
        (二)中国植物的生态审美文化形成
    三、中国牡丹文化的生态哲学基础
        (一)“生生之谓易”的生命美学观
        (二)“天人合一”的生态美学观
第二章 中国牡丹文化生态美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牡丹文化生态美的形成
        (一)牡丹实用性的发掘过程
        (二)牡丹审美的历史演进
    二、中国牡丹文化的生态审美内涵
        (一)中国牡丹的自然形态
        (二)中国牡丹意象的生态审美意蕴
第三章 中国牡丹生态美的表现形态
    一、文学作品中牡丹的生态美
        (一)诗词歌赋中的生态吟咏
        (二)小说戏曲中的生态意象
    二、历朝名画中牡丹的生态美
        (一)自然生意的牡丹之姿
        (二)气韵生动的牡丹之态
    三、工艺文物中的牡丹生态美
        (一)外师造化的牡丹之韵
        (二)寄兴于物的牡丹之意
第四章 中国牡丹文化生态美的现实观照
    一、参与美学观照下的牡丹文化
        (一)生态参与中的牡丹文化
        (二)牡丹文化的生态实践与产业发展
    二、牡丹文化审美的“家园”归宿与“诗意”追求
        (一)牡丹文化审美的“家园”归宿
        (二)牡丹文化审美的“诗意”追求
结语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6)牡丹花纹饰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花卉文化现状
        1.1.2 首饰设计现状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第2章 牡丹花纹饰概述
    2.1 牡丹纹饰的起源与发展
        2.1.1 牡丹之源
        2.1.2 牡丹纹饰的艺术发展
    2.2 牡丹纹饰的图腾寓意
第3章 艺术领域中牡丹纹饰的演变
    3.1 牡丹花以纹饰出现—魏晋南北朝
        3.1.1 风格
        3.1.2 造型
        3.1.3 结构
    3.2 牡丹纹饰的繁盛时代—唐
        3.2.1 牡丹纹
        3.2.2 宝相花
        3.2.3 唐代卷草纹
    3.3 牡丹纹饰的演变与发展—明清
        3.3.1 风格
        3.3.2 造型
        3.3.3 结构
第4章 牡丹元素在艺术领域的人文关系
    4.1 牡丹作为纹样的艺术价值
        4.1.1 吉祥纹样简述
        4.1.2 牡丹纹样的艺术体现
    4.2 牡丹纹饰在服饰中的设计理念
        4.2.1 唐代牡丹纹饰设计
        4.2.2 宋代牡丹纹饰设计
        4.2.3 明清牡丹纹饰设计
    4.3 簪花风俗
    4.4 牡丹花在珠宝配饰中的等级象征
        4.4.1 皇族等级身份的象征
        4.4.2 正室的象征
    4.5 牡丹纹饰在其他装饰领域的应用
        4.5.1 牡丹纹在陶瓷上的应用与发展
        4.5.2 牡丹纹在建筑上的应用与发展
第5章 牡丹造型在中外珠宝设计中的应用与对比
    5.1 西方花卉文化在珠宝设计领域的应用
    5.2 中国花卉文化在珠宝设计领域的应用
    5.3 西方玫瑰纹饰与中国牡丹纹饰的设计对比
        5.3.1 设计特征
        5.3.2 佩戴场合
    5.4 与其他花卉造型设计对比
        5.4.1 兰花之清新脱俗
        5.4.2 梅花之国花相争
第6章 牡丹花造型在珠宝玉石材质中的应用
    6.1 牡丹花造型在珠宝首饰中的发展总述
    6.2 牡丹纹饰在不同材质中的体现
        6.2.1 玉石牡丹
        6.2.2 红珊瑚牡丹
        6.2.3 金属牡丹
    6.3 牡丹花形制在珠宝设计中的表现技法
        6.3.1 简化局部
        6.3.2 夸张法
第7章 当代牡丹首饰设计文化的应用与实践
    7.1 牡丹纹饰对当代花卉珠宝设计思路的影响
    7.2 探索牡丹花造型设计的新形式
        7.2.1 3D打印技术
        7.2.2 新型材质
    7.3 设计实践
        7.3.1 思路来源
        7.3.2 设计意图
        7.3.3 设计作品
        7.3.4 作品设计图
第8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世界国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国花相关研究文献分析
    1.1.1 中国国花相关研究文献
    1.1.2 外国国花相关研究文献
    1.1.3 网络资源
1.2 课题的提出
1.3 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方法 2. 中国国花溯源
2.1 牡丹——清代确定的国花
2.2 梅花——民国时期确定的国花
2.3 当代中国国花的推选
2.4 小结 3. 世界国花调查
3.1 亚洲
    3.1.1 日本——樱花和菊花
    3.1.2 韩国——木槿
    3.1.3 朝鲜——迎红杜鹃和天女花
    3.1.4 老挝——白鸡蛋花
    3.1.5 马来西亚——扶桑
    3.1.6 菲律宾——茉莉花
    3.1.7 泰国——腊肠树和睡莲
    3.1.8 印度——荷花
    3.1.9 新加坡——卓锦万代兰
    3.1.10 印度尼西亚——茉莉花、美丽蝴蝶兰和大花草
    3.1.11 亚洲其它国家的国花
3.2 欧洲
    3.2.1 英国——狗蔷薇、苏格兰刺蓟、黄水仙和白车轴草
    3.2.2 荷兰——郁金香
    3.2.3 德国——矢车菊
    3.2.4 法国——香根鸢尾
    3.2.5 葡萄牙——薰衣草和香石竹
    3.2.6 奥地利——高山火绒草
    3.2.7 意大利——雏菊
    3.2.8 保加利亚——突厥蔷薇
    3.2.9 欧洲其它国家的国花
3.3 美洲
    3.3.1 美国——月季
    3.3.2 加拿大——糖械
    3.3.3 墨西哥——仙人掌和大丽花
    3.3.4 阿根廷——鸡冠刺桐
    3.3.5 智利——智利钟花
    3.3.6 美洲其它国家的国花
3.4 非洲
    3.4.1 埃及——齿叶睡莲
    3.4.2 塞内加尔——猴面包树
    3.4.3 非洲其它国家的国花
3.5 大洋洲
    3.5.1 澳大利亚——密花金合欢
    3.5.2 新西兰——四翼槐和银蕨
    3.5.3 大洋洲其它国家的国花
3.6 小结 4. 世界国花比较与分析
4.1 国花的特征
4.2 国花的产生原因
    4.2.1 反映民族情感
    4.2.2 纪念特殊人物
    4.2.3 追忆历史事件
    4.2.4 象征宗教信仰
    4.2.5 代表王室标志
    4.2.6 符合产业需要
4.3 国花的确定形式
4.4 国花的价值体现
    4.4.1 观赏价值
    4.4.2 产业价值
    4.4.3 精神内涵
4.5 小结 5. 讨论
5.1 国花的定义
5.2 国花的属性
5.3 国花的名录
5.4 关于中国国花问题
    5.4.1 中国的国花应为牡丹和梅花
    5.4.2 充分发挥牡丹和梅花的国花作用 6.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附表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四、梅花和牡丹——中国国花之首选(论文参考文献)

  • [1]江南地区牡丹专类园景观营造研究 ——以金华牡丹文化园为例[D]. 吕丽娜.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2)
  • [2]林罗山诗赋研究[D]. 李慧. 湖南大学, 2020
  • [3]“形意场”视角下的室内花饰艺术研究[D]. 肖微微.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基于受众认知对花卉图形设计的语义解读研究[D]. 刘念.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9)
  • [5]生态美学视域下的中国牡丹文化研究[D]. 周碧琬. 南京林业大学, 2019(05)
  • [6]牡丹花纹饰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李珊珊.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7]中国国花:历史选择与现实借鉴[J]. 程杰. 中国文化研究, 2016(02)
  • [8]世界国花研究[D]. 温跃戈. 北京林业大学, 2013(10)
  • [9]中华之芸,国之花魂[J]. 何大新. 西部广播电视, 2011(Z1)
  • [10]大美大善油菜花[J]. 何大新. 晚霞, 2011(04)

标签:;  ;  ;  ;  ;  

梅花牡丹——中国国花的首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