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注城市贫困人口(论文文献综述)
刘璐婵,丁鸽[1](2022)在《我国城市贫困研究的知识图谱——基于CSSCI来源期刊的文献计量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和Nvivo质性分析软件,对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中以"城市贫困"为主题的546篇文献进行分析发现,城市贫困研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整体呈现出"早期繁盛、中期低迷、近期热度回归"的特征。城市贫困研究已形成多个合作网络且呈现出清晰的征引脉络,人口类、城市地理类和综合性期刊是其主要刊发地。就研究热点看,聚类结果和高频词词云显示,相对贫困、贫困人口、医疗救助是核心关键词,并已演化出数个子主题,包括城市贫困家庭、贫困致因与多维贫困、反贫困制度与政策、贫困空间格局等数个"研究丛"。随着城市贫困研究路径的转换与融合以及反贫困研究视角的扩展与更新,相对贫困和工作贫困将成为未来城市贫困研究中新的学术增长点。
张景奇,邱婷婷,修春亮[2](2022)在《基于空间治理视角的城市贫困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说明相较于农村贫困,城市贫困是一种在空间上集聚的相对贫困,明晰它的空间特征、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等对于城市贫困的精准治理有着重要作用。为此,应用Citespace科学文献可视化工具,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1052篇城市贫困主题的英文文献(1995—2019年)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2912篇相关中文文献(1981—2019年)进行分析,可从空间视角总结国内外城市贫困的研究现状及研究热点。结果表明:研究趋势上,国外对于城市贫困研究的关注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而国内城市贫困的研究起步较晚、增长幅度较大,但在关注度上出现倒U型结构;概念上,从空间视角定义城市贫困多是认为居住区内的人们遭受了不同类型的"剥夺";研究内容上,城市贫困空间的测量与识别、时空动态变化、影响因素分析及大数据的应用等是国内外城市贫困的研究热点;贫困空间的演变及成因上,受居住、种族和阶级隔离等多种经济文化因素的综合影响,国外的城市贫困呈现由内及外的郊区化现象,而国内城市贫困空间演化较为复杂多变。
周扬,李寻欢[3](2021)在《贫困地理学的基础理论与学科前沿》文中指出中国的减贫实践证明,地理学在服务国民经济建设和支撑减贫瞄准与扶贫决策中发挥着重要学科价值。然而,由于基本概念模糊、基础理论滞后、学科体系不健全,"理论贫困"成为制约贫困地理学创新发展的最大短板。本文在解析贫困核心概念的基础上,系统剖析了贫困地理学作为一门分支学科的学科性质、基础理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框架,提出了未来贫困地理研究中的前沿领域。结果表明:(1)贫困是指与一定标准相比,人们所享受的各种福利处于劣势、缺少或不足的状态,具有多维性、区域性和动态性特征。在测量标准上,绝对贫困强调"极小值",相对贫困强调"平均值"。在瞄准对象上,个体贫困关注个人福利或能力的缺失与不足,区域贫困则是从空间视角关注个体福利背后的"区域福利"。(2)贫困地理学是一门研究贫困地区的形成、分布、地理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和反贫困措施的学科,以贫困地域系统为研究对象,以"贫困—环境"关系为研究核心,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区域性特点。贫困地理学的基础性理论包括空间贫困理论、区域贫困理论和多维贫困理论,其研究内容与框架包括3个维度、2大要素、2类对象、2大标准。(3)贫困地理学需要进一步强化贫困地域系统演化、区域贫困测度、相对贫困瞄准、贫困监测模拟、减贫效应评估、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等方面的基础研究。
沈扬扬,滕阳川,李实[4](2021)在《扶贫政策转型中城市低保瞄准度与反贫困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城市低保是缓解城市贫困、保障城市最低收入人口生活的主要政策。利用2013年和2018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城市住户数据,本文发现城市低保在减贫方面发挥的作用较为有限。这既与城市低保瞄准群体的特殊性有关,也与城市低保瞄准精度低和保障力度不足问题相关。本文以最新年份微观数据估算低保减贫潜力,模拟结果显示:在城市低保人群和保障力度不变的前提下,提高城市低保的多维瞄准精度可以令城市相对贫困发生率降低1.46个百分点,降幅达到19.1%,减贫效果明显。
王玥琳,施国庆[5](2021)在《精准扶贫框架下的“后脱贫时代”:中国城市相对贫困问题的防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社会资源稀缺条件下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不平等关系的凸显,贫困问题的研究需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新时期被冠以全新的解释力。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借助贫困问题的经济学、政治学以及人口和环境学的解释,展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脱贫事业的扎实进程。指出中国城市贫困在"三位一体"城市减贫大格局的影响下,在社会救助、社会保险、住房保障、教育就业等方面,实现了从选择性扶助到全方位援助的重要转变。后小康时代中国的城市相对贫困防治工作应该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为指导,在拆建式改造中继续坚持政府主导,保证非正规经济地位;挖掘社区服务业就业潜力,强化对社保筹资机制的刚性约束;在城市规划中,融入城乡结合部的公众参与,弱化城市社会阶层间的隔离。
任燕[6](2021)在《基于扎根理论的城市贫困影响因素研究 ——以济南市为例》文中认为贫困问题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难题,受到各国政府的广泛关注。为实现彻底摆脱贫困的目标,各国政府在贫困治理过程中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反贫困政策。我国在精准扶贫战略的指导下,农村脱贫攻坚战全面获胜,我国贫困治理之路开启新征程。全面小康时代,我国贫困治理的重点和领域发生改变,相对贫困治理成为主题。城市贫困是城市化快速发展背景下催生出的社会产物,是相对贫困的重要表现之一,解决城市贫困问题在新时期特征下具有紧迫性和正义性。受快速城市化和老龄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城市贫困群体构成更为复杂,城市贫困和低收入群体规模不断扩大,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将会拖慢城市发展步伐。为适应新时代背景下城市贫困问题复杂性、相对性及多维性的新特征,需要以多元共治为价值取向,以分类施策为行动方向,充分把握城市贫困影响因素,实现共享发展的社会目标。首先,在系统阐述本文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城市贫困研究现状的文献资料加以梳理,在了解及掌握现有研究视角及方法的同时提出本文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其次,对本文所涉及的相关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并将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多维贫困理论及社会支持理论作为本文研究的理论支撑。接着搜集与城市贫困相关的学术文献、新闻媒体报刊资料、政策文本资料,运用扎根研究方法对收集到的资料依次进行开放性编码、主轴性编码及选择性编码分析,根据资料的分析结果,本文构建出由4个一级维度及14个二级维度组成的城市贫困影响因素模型。一级维度分别为:经济水平、社会制度、社会环境、个体因素。再次,对济南市城市贫困现状进行阐述,另外为验证本文所构建理论模型的科学性,通过随机抽样选取三组济南市城市贫困家庭进行案例研究。通过梳理案例家庭“事件起因-过程-核心影响因素”的关键事件发展脉络,进一步挖掘其致贫因素。最后,结合扎根理论和案例分析结果,总结本文的研究结论并提出城市贫困治理的对策建议。通过对城市贫困影响因素的分析,本文从内源性突破和外源性改善两方面出发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对策建议:树立积极脱贫的主体意识、增强贫困群体的发展能力、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机制、重视发展型社会政策体系建设、强化社会政策公平性建设。
周玲[7](2021)在《多维视角下中国城市家庭的贫困识别与致贫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贫困作为经济发展的一大阻碍,世界各国都在为之作斗争。随着2020年脱贫攻坚工作的完成,我国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但这并不意味着贫困问题就此结束。随着城乡统筹发展的持续推进,城市贫困问题日益凸显,城市贫困治理将成为未来我国扶贫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而进行贫困治理的首要步骤就是对贫困人口进行识别,仅根据现有的贫困识别标准来判别城市贫困人口并不合理。因此,从多维视角出发,构建城市贫困识别指标体系,精准判别城市贫困人口,对于解决城市贫困问题有着重大意义。本文采用2014—2018年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首先,从收入、教育、健康、生活水平、就业五个维度选取了九个指标来构建贫困识别指标体系,详细介绍了多维贫困测度方法及其测算步骤,并基于A-F方法对我国城市家庭进行多维贫困测度,深入了解城市家庭总体、分地区、分指标的多维贫困状况。其次,根据多维贫困测度结果,构建二元Logit模型,从户主、家庭、地区三个层面对不同年份下的城市家庭分别进行致贫因素分析,探索多维贫困影响因素的变化趋势。通过研究发现:第一,在2014至2018年期间,贫困发生率最高的三个指标一直是恩格尔系数、养老保险和受教育程度,除了慢性疾病和就业状态外,其余指标的贫困发生率均有所下降;第二,随着临界值取值的增大,多维贫困发生率不断下降,多维贫困强度指数不断上升,多维贫困指数不断下降,且多维贫困程度随着时间推移不断下降;第三,区域分解显示西部地区的多维贫困程度最高,省份分解显示除北京、天津、山东、湖北和甘肃外,其余省份的多维贫困指数皆呈下降趋势,多维贫困程度一直较为严重的省份为四川、贵州、黑龙江这几个地区;第四,指标分解显示对多维贫困贡献率最高的三个指标一直是受教育程度、就业状态和人均家庭纯收入,各个指标的多维贫困指数皆呈下降趋势;第五,在2014—2018年期间,为农业户口、身体不健康、不使用网络、劳动力人口占比越低、交通通讯支出越少的家庭越容易遭受贫困。最后,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提出了以下建议:(1)政府层面。政府应该制定合理的城市贫困衡量标准;重点关注贫困家庭教育问题,因人施策;继续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重点关注西部地区贫困问题,因地施策。(2)个人层面。贫困家庭应注重教育发展,激发自身的内在动力。
赵丽玉[8](2021)在《欠发达地区城镇相对贫困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阿克苏地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已经取得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我国已经走到需要全面应对相对贫困问题的历史发展新阶段,相对贫困将超越绝对贫困成为反贫困的新重点。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尽管该地区在推行城镇化方面进展迅速、成果显着,但是该地区城镇相对贫困问题仍然突出,阻碍着该地区经济的发展。以阿克苏地区为例,本研究采用完全模糊TFR相对贫困测度方法对该地区城镇相对贫困进行测度,测度结果证明:首先,2008年阿克苏地区在教育、医疗困、交通通信、燃气用水等方面贫困问题都得以略微改善,但是抗风险性、环境、精神文化等方面贫困问题更加突出,其中阿克苏地区城镇居民整体的抗风险能力严重阻碍该地区的发展;其次,阿克苏地区在所选取的维度上贫困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乌什县、阿瓦提县、新和县、沙雅县、柯坪县、温宿县、拜城县、库车市、阿克苏市。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选取对数—线性模型,基于阿克苏地区的独特性,对影响阿克苏地区城镇相对贫困的因素进行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国家政策对阿克苏地区城镇相对贫困影响最大,其次是阿克苏地区人口以少数民族居多的特性制约着该地区的发展,再次是城镇化发展水平、生态环境条件、经济发展状况影响着阿克苏城镇的发展。另外,市场发展状况也是影响阿克苏地区城镇相对贫困的一大重点。据此,本研究为阿克苏地区城镇相对贫困治理提出对策建议,提出要发挥国家政策的作用,注重该地区的民族特性和生态环境条件,发挥城镇化的减贫效应,激发市场活力等对策,以接续推动我国反贫困治理进程,为阿克苏地区乃至欠发达地区的城镇相对贫困治理提供智力支持和参考。
刘若水[9](2021)在《城市人口的转型贫困及其治理对策研究 ——以河南省N市为例》文中指出经过8年的持续奋斗,2020年12月中国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任务,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成就。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已经彻底摆脱贫困问题,在防止返贫现象、巩固脱贫成果和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中,城市人口的贫困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在社会发展的进程当中,并不是所有社会参与者都是可以享受到社会发展的红利,有一部分群体在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转型之下因为没有跟得上转型的变化“掉队”了,由而陷入贫困的境地。有研究者将这部分群体成为转型贫困。本文立足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之下的城市贫困问题,用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情况对“转型贫困”群体进行研究:以城市转型贫困人口作为代表,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对于有效地进行贫困治理、解决贫困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转型有多种类型,为了便于研究的进行,笔者结合调研地经济发展情况选取了三种日常生活中较为普遍的转型贫困类型,即城乡二元结构转型之下的流动人口贫困、所有制结构变化出现的下岗职工贫困、第三产业兴起的产生的在职贫困。这三种类型转型贫困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以感知到的、较为有代表意义的。笔者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通过立意抽样的方式,对N市城区两个主要区域的社区进行抽样,共抽取了8个社区,30名转型贫困人口。根据对这三种转型贫困群体的生活现状,即经济生活状况、社会生活状况以及心理状况进行描述,结合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从结构层面和个体层面探讨城市转型贫困人口所出现的原因,笔者期望从这一角度入手,在宏观的社会转型与微观的个体之间找到切入点,并从建立起治理转型贫困的长效机制、发展就业优先战略和建构多元化社会减贫网络三方面提出治理城市人口转型贫困的对策,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是:经济社会转型背景下城市的转型贫困人口出现原因是个体与结构互动失败的结果。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对不同发展程度地区间治理转型贫困的差异性的问题和在贫困治理政策的发展中,是选择扩面还是选择提标的问题进行探讨。
裴瑞[10](2021)在《资源衰退型城市低保群体贫困问题研究 ——基于云南东川区调查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资源衰退型城市又称为“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资源趋于枯竭,经济发展滞后,民生问题突出,生态环境压力大的地区,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难点地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社会救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安全和人的生存起到兜底作用,被称为“最后一道安全网”,在这其中,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又是社会救助中的关键一环。资源衰退型城市由于资源枯竭、就业岗位缺失、人才流失和环境污染等原因,城市贫困问题严峻,研究资源衰退型城市低保群体贫困问题,分析资源衰退型城市低保群体贫困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相关对策,对缓解城市低保群体贫困,推动农村与城市同步减少贫困,促进资源衰退型城市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选取能力贫困理论、社会排斥理论以及协作治理理论作为理论分析框架,以全国具典型代表性的云南东川区为调查地点,以东川区民政局提供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整群抽样、多段抽样、问卷调查法、文献法、访谈法等方法,对东川区城市低保群体贫困问题展开研究。研究发现:1.资源衰退型城市低保群体贫困面较广,贫困程度较深。表现为家庭月收入低、就业不充分;有下岗经历、求职困难、就业信息不畅;社会救助来源单一且救助意愿强烈;住房来源多为廉租房、移民安置区、棚户区、租房等。2.资源衰退型城市低保群体贫困的外部因素为资源枯竭、产业结构单一、失业率偏高、人力资本投入下降。内部因素表现为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健康状况不佳、工作稳定性差、就业培训少。资源衰退型城市低保群体家庭经济状况、收入、是否下岗职工的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均为正相关,显着性强,相关系数值较大。3.资源衰退型城市低保群体反贫困对策。一是通过资源衰退型城市产业转型,化解城市整体贫困。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升贫困群体的就业、教育、住房等条件。三是发挥社区治理和社会支持网在城市低保群体反贫困中的作用。
二、关注城市贫困人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注城市贫困人口(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城市贫困研究的知识图谱——基于CSSCI来源期刊的文献计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二、城市贫困研究的文献分析 |
(一)主题发文时序分析 |
(二)文献作者发文量与引用情况分析 |
1.城市贫困研究者的文献发表量。 |
2.研究者的文献引用情况。 |
(三)文献来源与学科收录情况分析 |
1.城市贫困研究的主要文献来源。 |
2.不同类型文献来源对城市贫困研究的收录情况。 |
三、城市贫困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分析 |
(一)高频关键词的中心性与聚类分析 |
1.高频关键词的中心性分析。 |
2.高频关键词的聚类分析。 |
(二)基于时序与主题的研究热点分析 |
1.不同研究阶段的热点话题。 |
(1)1998年到2008年的热点话题。 |
(2)2009年到2013年的热点话题。 |
(3)2014年到2021年的热点话题。 |
2.不同“研究丛”的热点主题。 |
(1)城市贫困家庭“研究丛”。 |
(2)贫困致因与多维贫困“研究丛”。 |
(3)反贫困制度与政策“研究丛”。 |
(4)贫困空间格局“研究丛”。 |
四、我国城市贫困研究的趋势与展望 |
(一)城市贫困研究的演进趋势分析 |
1.城市贫困研究路径的转换与融合。 |
2.反贫困研究视角的扩展与更新。 |
(二)未来城市贫困研究的新主题 |
1.相对贫困问题。 |
2.工作贫困问题。 |
(2)基于空间治理视角的城市贫困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城市贫困研究的知识图谱 |
(一)关键词凸显对比 |
(二)关键词聚类对比 |
(三)细分关键词聚类对比 |
二、城市贫困空间治理的概念 |
(一)空间视角上的城市贫困 |
(二)城市贫困的空间治理 |
三、城市贫困空间的识别与测度 |
(一)城市贫困空间的识别 |
(二)城市贫困度的测量 |
(三)空间大数据的应用 |
四、城市贫困空间演化及其治理 |
(一)空间分布特征 |
(二)时空演变规律 |
(三)空间分布影响因素 |
(四)城市贫困的空间治理 |
五、总结和展望 |
(一)研究总结 |
(二)研究展望 |
(3)贫困地理学的基础理论与学科前沿(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贫困基本概念辨析 |
2.1 贫困 |
2.2 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 |
2.3 区域贫困与个体贫困 |
3 贫困地理学学科建设 |
3.1 学科性质 |
3.2 基础理论 |
3.3 研究对象 |
3.4 研究框架 |
3.5 研究内容 |
4 贫困地理学研究的前沿领域 |
4.1 区域贫困度量与识别 |
4.2 相对贫困测量与瞄准 |
4.3 贫困动态监测与模拟预测 |
4.4 城市贫困与农村贫困研究 |
4.5 贫困地区转型发展与振兴研究 |
5 结论与讨论 |
(4)扶贫政策转型中城市低保瞄准度与反贫困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综述 |
(一)城市贫困的主要研究议题 |
(二)城市低保的瞄准精度与减贫效应 |
三、数据和方法 |
(一)数据说明 |
(二)城市贫困界定与贫困测度 |
(三)城市低保户的多维识别体系 |
四、城市低保与城市相对贫困 |
(一)城市低保与城市相对贫困的基本状况 |
(二)城市低保与相对贫困家庭:特征差别分析 |
五、城市低保减贫效果与低保政策模拟分析 |
(一)城市低保减贫成效测算与分析 |
(二)低保政策的反事实模拟设定 |
(三)政策模拟结果 |
六、结论和启示 |
(一)主要发现 |
(二)启示与建议 |
(5)精准扶贫框架下的“后脱贫时代”:中国城市相对贫困问题的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贫困成因的理论解析 |
(一)经济与贫困 |
1.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理论解释 |
2. 发展经济学的理论解释 |
3. 福利经济学的理论解释 |
(二)政治与贫困 |
1. 阶级与贫困 |
2. 分层与贫困 |
(三)社会与贫困 |
1. 人口挤压贫困 |
2. 生态、资源和环境挤压贫困 |
二、水滴石穿:城市绝对贫困问题的消逝 |
(一)全方面援助:走出选择性救济桎梏 |
(二)政策支撑:与时俱进的实践经验 |
(三)“三位一体”:城市大扶贫格局的形成 |
三、防患未然:警惕城市相对贫困问题 |
(一)警惕城市减贫测算标准的封闭性 |
(二)警惕城市扶贫体系与社会保障体系的“缝隙效应” |
(三)警惕城市扶贫对象的“福利依赖”心理 |
四、新时期城市相对贫困问题的防范与治理路径 |
(一)固定化向可持续化的扶贫成效评价标准转变 |
(二)拆建式改造坚持政府主导,保证非正规经济地位 |
(三)挖掘社区服务业就业潜力,强化对社保筹资机制的刚性约束 |
(四)城市规划融入城乡结合部公众参与,弱化城市社会阶层隔离 |
五、结语 |
(6)基于扎根理论的城市贫困影响因素研究 ——以济南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文献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点及不足 |
一、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二、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城市贫困 |
二、城市贫困人口 |
三、城市反贫困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 |
二、多维贫困理论 |
三、社会支持理论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方法及样本选取 |
一、研究方法 |
二、样本选取 |
第二节 数据收集与整理 |
一、数据收集 |
二、数据处理 |
第四章 基于扎根理论的城市贫困影响因素模型建构 |
第一节 编码过程 |
一、开放性编码 |
二、主轴性编码 |
三、选择性编码 |
四、维度阐释 |
五、理论饱和度检验 |
第二节 城市贫困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
第五章 济南市城市贫困现状 |
第一节 济南市城市贫困现状 |
一、城市贫困群体现状 |
二、城市贫困治理现状 |
第二节 案例分析 |
一、案例选取 |
二、案例呈现 |
三、案例梳理及分析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城市贫困治理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对策建议 |
一、内源性突破:增强城市贫困治理的内生驱动力 |
二、外源性完善:不断优化城市社会保障政策体系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7)多维视角下中国城市家庭的贫困识别与致贫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贫困理论的研究 |
2.1.1 关于一般贫困理论的研究 |
2.1.2 关于多维贫困理论的研究 |
2.1.3 关于城市贫困理论的研究 |
2.2 贫困测度方法的探索与应用 |
2.3 城市贫困致贫因素的研究 |
2.4 文献述评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城市家庭的多维贫困识别 |
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3.1.1 数据来源的选择 |
3.1.2 数据预处理 |
3.2 贫困识别指标体系的构建 |
3.2.1 收入维度 |
3.2.2 教育维度 |
3.2.3 健康维度 |
3.2.4 生活水平维度 |
3.2.5 就业维度 |
3.3 多维贫困测度方法 |
3.3.1 多维贫困的识别 |
3.3.2 多维贫困的加总 |
3.3.3 加总的权重设置 |
3.3.4 多维贫困的分解 |
3.4 城市家庭的多维贫困测度 |
3.4.1 各指标的贫困发生率状况 |
3.4.2 城市家庭的多维贫困总体状况 |
3.4.3 分地区的城市多维贫困状况 |
3.4.4 分指标的城市多维贫困状况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Logit模型的城市家庭致贫因素研究 |
4.1 模型选取与构建 |
4.2 变量选择与描述 |
4.3 不同年份下的致贫因素分析 |
4.3.1 2014 年致贫因素分析 |
4.3.2 2016 年致贫因素分析 |
4.3.3 2018 年致贫因素分析 |
4.4 不同年份致贫因素分析结果比较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1.1 多维贫困识别研究结论 |
5.1.2 致贫因素研究结论 |
5.2 建议 |
5.2.1 政府层面 |
5.2.2 个人层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欠发达地区城镇相对贫困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阿克苏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评述 |
1.3 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论文框架 |
1.3.4 技术路线图 |
1.3.5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
1.4 研究方法 |
1.5 小结 |
第2章 研究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1.1 欠发达地区 |
2.1.2 相对贫困 |
2.1.3 城镇相对贫困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城镇化理论 |
2.2.2 贫困相关理论 |
2.3 小结 |
第3章 欠发达地区城镇相对贫困测度——以阿克苏地区为例 |
3.1 测度指标体系构建逻辑 |
3.2 维度选取及指标体系构建 |
3.2.1 维度的选择 |
3.2.2 指标体系的构建 |
3.3 案例分析:以阿克苏地区为例 |
3.3.1 测度方法的选取 |
3.3.2 阿克苏地区贫困测度实证结果分析 |
3.4 小结 |
第4章 欠发达地区城镇相对贫困的影响因素及实证——以阿克苏地区为例 |
4.1 欠发达地区城镇相对贫困影响因素归纳 |
4.1.1 人口因素 |
4.1.2 自然因素 |
4.1.3 经济发展因素 |
4.1.4 国家政策因素 |
4.1.5 市场因素 |
4.2 阿克苏地区城镇相对贫困的特殊性 |
4.3 案例分析:以阿克苏地区为例 |
4.3.1 变量选取 |
4.3.2 模型构建 |
4.3.3 实证分析 |
4.4 小结 |
第5章 阿克苏地区城镇相对贫困治理对策及建议 |
5.1 发挥国家政策在贫困治理中的作用,提供强力后盾 |
5.1.1 为改善城镇居民经济贫困提供强力后盾 |
5.1.2 为改善城镇居民公共服务贫困提供强力后盾 |
5.2 重视阿克苏地区民族人口,提高地区整体素质 |
5.2.1 提供教育和培训,增强民族人口脱贫意识 |
5.2.2 控制人口增长,注重人口质量 |
5.3 加快城镇化发展,扩大城镇化效应 |
5.3.1 合理规划城镇空间布局 |
5.3.2 三重城镇化相协调 |
5.4 重视自然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
5.4.1 发展生态农业 |
5.4.2 发展生态旅游业 |
5.5 激发阿克苏地区市场活力,完善市场体系 |
5.5.1 吸引企业参与帮扶 |
5.5.2 加快阿克苏地区地区农产品市场化改革进程 |
5.5.3 促进农业关联企业发展 |
5.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9)城市人口的转型贫困及其治理对策研究 ——以河南省N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1.我国的绝对贫困问题已经被消除 |
2.城市相对贫困问题依旧存在 |
3.城市人口贫困的成因复杂 |
(二)研究问题的提出 |
(三)国内外已有研究综述 |
1.关于贫困问题的研究 |
2.关于转型与贫困问题的研究 |
3.关于城市人口贫困问题 |
4.研究评价 |
(四)研究意义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 |
1.贫困 |
2.社会转型 |
3.转型贫困 |
(二)理论基础 |
1.社会排斥论 |
2.社会融合理论 |
3.结构化理论 |
4.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 |
(三)研究方法及框架 |
(四)资料收集 |
三、城市转型贫困人口的贫困现状 |
(一)城市转型贫困人口的分类 |
1.城乡二元结构转型之下的流动人口贫困 |
2.所有制结构变化出现的下岗职工贫困 |
3.第三产业兴起产生的在职贫困 |
(二)城市转型贫困人口的经济生活状况 |
1.贫困流动人口的经济生活状况 |
2.贫困下岗职工的经济生活状况 |
3.在职贫困的经济生活状况 |
(三)社会生活状况 |
1.贫困流动人口的社会生活状况 |
2.贫困下岗职工的社会生活状况 |
3.在职贫困的社会生活状况 |
(四)心理状况 |
1.贫困流动人口的心理状况 |
2.贫困下岗职工的心理状况 |
3.在职贫困群体的心理状况 |
四、城市转型贫困人口陷入贫困的原因 |
(一)结构层面 |
1.结构规则的缺失 |
2.结构资源的匮乏 |
(二)个体层面 |
1.个体资源水平低 |
2.个体意识水平较低 |
五、城市转型贫困人口的治理对策及建议 |
(一)建立起治理转型贫困的长效机制 |
1.优化社会保险制度 |
2.完善社会救助制度 |
3.增强社会保障的兜底性 |
(二)发展就业优先战略 |
1.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
2.加大失业人员再培训力度 |
3.持续推进职业培训 |
(三)建构多元化社会减贫网络 |
1.发挥社区在基层贫困治理中的优势 |
2.提升非营利性组织在减贫治理中的参与度 |
六、结论与讨论 |
(一)结论 |
(二)讨论 |
1.相关问题的讨论 |
2.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访谈提纲 |
附录二:访谈基本信息 |
致谢 |
(10)资源衰退型城市低保群体贫困问题研究 ——基于云南东川区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文献回顾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三)研究述评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法 |
四、基本概念界定 |
(一)资源衰退型城市 |
(二)城市贫困 |
(三)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
第一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分析单位 |
一、调查地点 |
二、调查对象 |
第二节 问卷调查设计 |
一、抽样 |
二、问卷设计 |
三、问卷收集 |
第三节 理论分析框架 |
一、能力贫困理论 |
二、社会排斥理论 |
三、协作治理理论 |
第二章 资源衰退型城市低保群体贫困现状 |
第一节 城市低保群体基本情况 |
一、性别结构 |
二、民族结构 |
三、婚姻状况 |
四、家庭人口数 |
五、家庭月收入 |
六、家庭贫困原因 |
第二节 城市低保群体就业 |
一、下岗经历 |
二、下岗类型 |
三、下岗求职 |
四、就业信息 |
第三节 城市低保群体社会保障 |
一、低保领取 |
二、“五险一金” |
三、其他救助 |
第四节 城市低保群体收入与消费 |
一、个人月收入 |
二、个人月支出 |
第五节 城市低保群体居住情况 |
一、住房性质 |
二、住房面积 |
第三章 资源衰退型城市低保群体贫困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城市低保群体贫困的外部影响因素 |
一、矿产资源衰退 |
二、产业结构单一 |
三、失业率偏高 |
四、人力资本投入下降 |
第二节 城市低保群体贫困的内部影响因素 |
一、年龄偏大 |
二、文化程度偏低 |
三、健康状况不佳 |
四、工作稳定性差 |
五、就业培训少 |
第三节 城市低保群体贫困的相关分析 |
一、家庭经济状况的相关分析 |
二、收入的相关分析 |
三、是否下岗职工的相关分析 |
第四章 资源衰退型城市低保群体反贫困的对策 |
第一节 加快资源衰退型城市的转型 |
一、促进经济结构转型 |
二、鼓励个体和私营经济的发展 |
三、大力推动新兴替代产业 |
四、加大对人才的重视力度 |
第二节 完善资源衰退型城市的社会保障制度 |
一、切实加强就业保障力度 |
二、不断完善医疗救助制度 |
三、建立健全教育救助制度 |
四、不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
第三节 发挥社区治理缓解城市低保群体贫困的作用 |
一、明确社区治理中各主体参与城市低保群体反贫困的定位 |
二、发挥社区治理中各主体参与城市低保群体反贫困的作用 |
第四节 健全城市低保贫困家庭的社会支持网 |
一、加强城市低保贫困家庭的正式支持与非正式支持 |
二、完善城市低保贫困家庭网络互动式社会支持模式 |
三、重视社会工作者在城市低保贫困家庭社会支持网中的作用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资源衰退型城市低保群体贫困状况调查问卷 |
附录2 资源衰退型城市低保群体贫困状况访谈记录 |
附录3 资源衰退型城市低保群体贫困状况调研图片 |
致谢 |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
四、关注城市贫困人口(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城市贫困研究的知识图谱——基于CSSCI来源期刊的文献计量分析[J]. 刘璐婵,丁鸽.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22
- [2]基于空间治理视角的城市贫困研究综述[J]. 张景奇,邱婷婷,修春亮.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22(01)
- [3]贫困地理学的基础理论与学科前沿[J]. 周扬,李寻欢. 地理学报, 2021(10)
- [4]扶贫政策转型中城市低保瞄准度与反贫困效果分析[J]. 沈扬扬,滕阳川,李实. 南开经济研究, 2021(05)
- [5]精准扶贫框架下的“后脱贫时代”:中国城市相对贫困问题的防治研究[J]. 王玥琳,施国庆. 当代经济管理, 2021(08)
- [6]基于扎根理论的城市贫困影响因素研究 ——以济南市为例[D]. 任燕. 安徽财经大学, 2021(10)
- [7]多维视角下中国城市家庭的贫困识别与致贫因素研究[D]. 周玲.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8]欠发达地区城镇相对贫困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阿克苏地区为例[D]. 赵丽玉.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9]城市人口的转型贫困及其治理对策研究 ——以河南省N市为例[D]. 刘若水.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10]资源衰退型城市低保群体贫困问题研究 ——基于云南东川区调查与分析[D]. 裴瑞.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