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血压分类标准”的异议(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编写组[1](2022)在《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文中研究指明据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1-2]显示,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60岁)占总人口的18.7%(2.604亿),其中约30%的老年人罹患糖尿病且T2DM占9-5%以上。糖尿病防治已写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在2018年《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诊疗措施专家共识》[3]的基础上,
《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编写组[2](2022)在《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文中研究指明据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1-2]显示,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60岁)占总人口的18.7%(2.604亿),其中约30%的老年人罹患糖尿病且T2DM占9-5%以上。糖尿病防治已写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在2018年《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诊疗措施专家共识》[3]的基础上,
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编写组,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老年内分泌代谢分会,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内分泌与代谢分会,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解放军总医院)[3](2022)在《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60岁)占总人口的18.7%(2.604亿), 其中约30%的老年人是糖尿病患者(7 813万, 95%以上是2型糖尿病)。糖尿病控制欠佳所致并发症是老年人健康生存的主要危险因素, 糖尿病防治已是健康中国(2019—2030年)的重点行动之一。延续"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诊疗措施专家共识(2018年版)"的主旨, 制订"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 汇总国内外老年糖尿病相关指南和研究信息, 旨在进一步优化老年糖尿病防治理念, 促进规范化预防、诊疗临床措施的实施, 不断提高老年糖尿病总体管理水平。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4](2021)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文中提出随着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获得了更多关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特组织专家对原有指南进行修订, 形成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旨在及时传递重要进展, 指导临床。本指南共19章, 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 改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从祥丰[5](2021)在《中国11省队列人群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和目的脑卒中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在我国,脑卒中已成为疾病负担最重的疾病。目前我国脑卒中现患人数1300万,约占全球脑卒中患者人数的五分之一。我国脑卒中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有研究发现不同地区、性别等特征人群脑卒中发病及患病存在差异。因此,了解不同特征人群脑卒中发病状况,尽早识别脑卒中及其亚型影响因素是脑卒中防控的基础和关键。目前已有大量的研究证实,年龄、性别、血压水平等是影响脑卒中发生的影响因素。但仍存在一些影响因素,如高血压亚型、糖尿病前期、自评健康等,及影响因素间交互作用与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的关系因研究证据不足需要深入分析。脑卒中风险预测模型,能够综合考虑多个影响因素,有效识别脑卒中高风险人群,帮助明确预防重点。但我国基于队列研究的脑卒中风险预测模型仍较少,需要更多队列研究加入。研究目的:(1)利用11省队列数据分析我国不同基线特征人群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状况;(2)探索肥胖、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高血压亚型、血脂异常、自评健康影响因素,以及糖尿病、高血压和血脂异常两两之间的交互作用与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的关系;(3)建立适宜的脑卒中发病风险预测模型,用于高效识别脑卒中高风险人群,为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脑卒中防控模式提供关键技术。研究方法本研究使用中国成人主要慢性病风险评估体系研究(以下简称“慢病风险评估体系研究”)项目数据。该研究是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基线数据来源于2010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项目(以下简称“2010年中国慢病监测项目”)。调查内容包括问卷调查、身体测量和实验室检测。慢病风险评估体系研究从2010年中国慢病监测项目中选取11个项目省60个监测点(农村监测点35个,城市监测点25个)共36195名非脑卒中患者构建随访队列。2016-2017年对该基线人群进行随访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家庭问卷和个人问卷。结局事件是首发脑卒中,脑卒中亚型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连续性资料描述使用x±s,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进行组间差异比较。分类资料描述采用n(%),采用卡方检验或秩和检验进行组间差异比较。使用发病密度描述发病率,发病率置信区间估计使用泊松分布。率之间比较采用X2检验或Cochrane-Armitage方法。利用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敏感性分析时剔除死亡者和第1年内确诊的脑卒中患者,模型调整因素与多因素分析一致。亚组分析交互作用检验采用似然比检验,比较有无交互项模型间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影响因素间交互作用分析包括相乘交互作用和相加交互作用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脑卒中发病风险预测模型拟合,本研究风险预测模型预测年限定为6年。根据未发生结局事件人群的风险预测概率值进行风险等级划分。利用AUC和Brier得分评价模型区分度和校准度。AUC>0.7,则模型区分度良好;Brier得分在0-0.25,则模型校准度良好。内部验证采用十折交叉验证。模型展示采用列线图。以上分析均在SAS9.4(SAS Institute Inc.)和R4.0.2(2020-06-22)软件中进行。双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研究对象基本情况2010年基线调查36195名研究对象,2016-2017年实际随访27436名研究对象。剔除基线癌症患者、基线腰围缺失者、随访结局缺失者、结局诊断日期错误者、基线BMI和腰围异常者,最终纳入27112名研究对象进入分析。其中死亡者576人(2.1%),男性12259人(45.2%),女性14853人(54.8%)。2.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状况本研究共发生首次脑卒中事件1333例,其中缺血性脑卒中1128例,出血性脑卒中205例。总人群脑卒中发病率为7.78/1000人年,其中缺血性脑卒中为6.58/1000人年,出血性脑卒中为1.20/1000人年。男性脑卒中发病率为7.73/1000人年,其中缺血性脑卒中为6.36/1000人年,出血性脑卒中为1.37/1000人年。女性脑卒中发病率为7.82/1000人年,其中缺血性脑卒中为6.77/1000人年,出血性脑卒中为1.05/1000人年。男性和女性人群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60岁人群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率最高;农村地区人群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率高于城市地区;东部地区人群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均P<0.05)。3.脑卒中及其亚型影响因素分析肥胖状态与脑卒中发病关系分析显示,分别采用BMI、腰围和腰围身高比三个指标评价肥胖状态,超重和肥胖(BMI<24kg/m2为参照)、中心性肥胖Ⅰ期和Ⅱ期(正常为参照)、腰围身高比在0.46~和≥0.50(<0.46为参照)人群脑卒中发病风险分别增加 17%(95%CI:3%-32%)和 21%(95%CI:3%-42%)、19%(95%CI:2%-38%)25%(95%CI:10%-42%)、18%(95%CI:-2%-42%)和 33%(95%CI:13%-57%),敏感性分析结果未发生变化。肥胖状态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关系分析显示,三个指标评价的肥胖人群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均增加,敏感性分析和亚组分析结果未发生变化。肥胖状态与出血性脑卒中发病关系分析显示,未发现肥胖人群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增加,敏感性分析和亚组分析结果未发生变化。高血压亚型与脑卒中发病关系分析显示,以血压正常组为参照,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组、单纯舒张期高血压组、收缩期合并舒张期高血压组脑卒中发病风险分别增加 50%(95%CI:28%-75%)、45%(95%CI:6%-97%)和 125%(95%CI:97%-158%),敏感性分析仅显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组(43%,95%CI:22%-68%)和收缩期合并舒张期高血压组(119%,95%CI:91%-151%)脑卒中发病风险增加。高血压亚型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关系分析显示,以血压正常为参照,仅发现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组(39%,95%CI:17%-65%)和收缩期合并舒张期高血压组(108%,95%CI:80%-140%)发病风险增加,敏感性分析结果未发生变化。高血压亚型与出血性脑卒中发病关系分析显示,以血压正常组为参照,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组(135%,95%CI:54%-257%)、单纯舒张期高血压组(223%,95%CI:72%-506%)及收缩期合并舒张期高血压组(281%,95%CI:166%-445%)发病风险均增加,敏感性分析结果未发生变化。亚组分析中仅发现年龄对高血压和缺血性脑卒中关系存在效应修饰作用(P交互<0.001)。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与脑卒中发病关系分析显示,以血糖正常组为参照,糖尿病前期组和糖尿病组脑卒中发病风险分别增加4%(95%CI:-10%-20%)和20%(95%CI:4%-40%),敏感性分析结果未发生变化。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关系分析显示,糖尿病前期组和糖尿病组发病风险分别增加6%(95%CI:-9%-23%)和24%(95%CI:6%-46%),敏感性分析结果未发生变化,亚组分析仅发现年龄(P交互=0.017)和性别(P交互=0.030)对糖尿病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关系存在效应修饰作用。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与出血性脑卒中发病关系分析显示,糖尿病前期组和糖尿病组均未发现发病风险增加,敏感性分析和亚组分析结果未发生变化。血脂异常与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关系分析显示,分别以总胆固醇正常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正常组为参照,高胆固醇血症组、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组均未发现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风险增加;以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组为参照,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正常组未发现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风险降低;仅发现甘油三脂在1.13~mmol/L组(以<1.13 mmol/L为参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分别增加20%(95%CI:6%-35%)和18%(95%CI:4%-35%),敏感性分析结果和亚组分析结果未发生变化。自评健康与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关系分析显示,仅自评健康差组(自评健康非常好组为参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增加,分别增加 61%(95%CI:17%-121%)、42%(95%CI:2%-97%)和 404%(95%CI:52%-1570%),敏感性分析结果均未发生变化,亚组分析仅发现年龄对自评健康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关系存在效应修饰作用(P 交互=0.005)。糖尿病、高血压和血脂异常两两之间交互作用与脑卒中发病关系分析显示,糖尿病和高胆固醇血症存在相乘交互作用(P<0.05)和相加交互作用,RERI=1.39(95%CI:0.32-2.47),AP=0.52(95%CI:0.29-0.74),S=5.50(95%CI:1.36-22.36)。糖尿病、高血压和血脂异常两两之间交互作用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关系分析显示,糖尿病和高胆固醇血症存在相乘交互作用(P<0.05)和相加交互作用,RERI=1.50(95%CI:0.30-2.69),AP=0.53(95%CI:0.29-0.76),S=5.22(95%CI:1.35-20.15)。糖尿病、高血压和血脂异常两两之间交互作用与出血性脑卒中发病关系分析未发现糖尿病、高血压和血脂异常两两之间存在相乘和相加交互作用。4.脑卒中发病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和验证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建立6年脑卒中发病风险预测模型,本研究拟合的风险预测模型为:ln[λ(t|Xi)/λ0(t)]=0.073492934*年龄+0.168407120*文化程度+0.007396615*收缩压+0.013696342*舒张压+0.150932388*糖尿病十0.006669641*腰围+0.432685727*自评健康差。6年脑卒中发病风险预测概率值:P=1-0.999947^exp(0.073492934*年龄+0.168407120*文化程度+0.007396615*收缩压十0.013696342*舒张压+0.150932388*糖尿病+0.006669641*腰围十0.432685727*自评健康差)。风险等级:低危风险:<1.5%,一般风险:1.5%-7.9%,中危风险:8%-17.9%,高危风险:>18%。采用十折交叉验证进行模型内部验证,区分度指标AUC和校准度指标Brier得分平均值分别是0.7415和0.0475。研究结论1.我国脑卒中发病率仍较高,以缺血性脑卒中为主。农村地区脑卒中发病率高于城市地区,男女之间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老年人群发病率高于青年人群,东部地区发病率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应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脑卒中防控措施。2.肥胖人群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均增加。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收缩期合并舒张期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均增加;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单纯舒张期高血压、收缩期合并舒张期高血压患者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均增加。糖尿病患者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均增加。自评健康差者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均增加。糖尿病和高胆固醇血症对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存在正向相加交互作用。3.建立6年脑卒中发病风险预测模型,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和校准度,可作为脑卒中高危人群初筛工具。
霍富坤[6](2021)在《体医融合背景下中职体育教师体育保健知识结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从国家健康战略的角度提出“体医融合”,加强非医疗手段对于健康的干预,重视体育在健康促进方面的重要价值。体育运动促进健康已是全民共识,但什么样的运动可以增进健康却要科学的指导,体医融合有利于借助体育与医疗的优势解决好运动的安全性、运动的有效性、运动的可持续性三个核心问题。中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中职)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任务。中职体育如何在体医融合理念及实践探索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进行改革成为重要课题,体育教师专业素质是影响中职体育改革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梳理相关文献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采用德尔菲法选取相关领域专家进行中职体育教师体育保健知识结构的构建,通过问卷调查法及数理统计法对山东省部分中职体育教师体育保健知识掌握现状进行调查,了解教师基本情况以及体育保健知识掌握情况,并分析存在的问题,通过研究得出:1、体医融合背景下合格的中职体育教师所应具备的体育保健知识包含四个领域共323个知识点:体育卫生领域分为健康促进,运动与环境,运动与营养,不同人群体育卫生四部分内容;医务监督领域分为体育教学医务监督,运动训练医务监督两部分内容;运动创伤与防治领域分为运动性病症,运动性伤害急救,运动损伤三部分内容;运动康复领域分为按摩,常见慢性病运动疗法及运动处方,传统体育养生法三部分内容。2、中职体育教师对于体医融合关注度不高,所掌握的体育保健知识不均衡,与职业相关的职业病预防知识不足。3、中职体育教师体育保健知识提升策略:强化运动人体科学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职后培训巩固体育保健知识;教学科研相结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开通体育教师进入运动处方门诊进修新渠道;吸引体医融合人才进入中职体育教师队伍。
张旭东[7](2021)在《“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随着国内外最新的高血压病指南发布,对于本病的界定、干预方法等均有了新的认识。针刺治疗高血压病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证实,但对于稳定服药后血压仍不理想的患者,针刺是否能进一步优化血压管理存在疑问。另一方面,针刺降压已存在基于脏腑、阴阳、气血等进行的理论临床研究,但对于此病的病机、中医认识、立足经络论治等方面仍显不足。本研究在课题组多年临床、实验研究前提下,并在前期开展了有效性临床初步探索基础上,提出“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论治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旨在深化此病中医认识、明确针刺降压疗效和探索降压机理。研究目的1.通过对古代、近代及现代相关文献梳理挖据分析,剖析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古今认识;2.通过开展小样本、单中心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探究“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对已稳定服药仍不理想的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降压疗效,同时观察对证候积分、焦虑抑郁评分、阳性反应腧穴等的影响;3.通过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清氨基酸检测,探明“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的血清氨基酸降压机制。研究方法文献研究:古代及近代部分基于89部古代及近代针灸相关着作,运用目录学、版本学、中医文献学方法,立足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以针灸“理、法、方、穴、术”为纲并结合文本体例有关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当代部分运用循证医学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国内外数据库中针刺联合西药、针刺结合补泻手法联合西药治疗高血压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临床研究:运用循证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开展单中心、随机、单盲、单纯阳性药物对照临床研究,纳入52例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患者,按照1:1比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个体化西药治疗基础上,观察组接受“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干预,治疗1个月、每周5次、每次30 min,观察两组治疗前后24 h动态血压、诊室血压、中医证候积分、焦虑抑郁评分、阳性反应腧穴变化,随访2周观察诊室血压、中医证候积分、焦虑抑郁评分变化。实验研究:6周龄雄性SHR大鼠36只随机分为模型组(M),针刺组(A),药物组(Y),每组12只;同周龄雄性Wistar大鼠12只作为空白组(K)。针刺组大鼠施以“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每次留针20min、每周干预5天、休息2天、连续干预3周,药物组大鼠按照不同体重分别灌胃氯沙坦钾片(10ml/kg),每周灌胃7天、每天1次、连续3周,空白组和模型组大鼠进行同样束缚外不做干预,观察各组大鼠血压及血清氨基酸代谢变化,于基线、干预1周、干预2周、干预3周分别测量各组大鼠血压,于治疗后取血并检测血清氨基酸代谢。研究结果1.文献研究:(1)古代及近代文献:病机方面,古代针灸文献扩展了对于此病的认识,概括为卫气逆、气海失司、肝脏病、厥病四方面内容,近代文献辑录为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在疾病病机方面较为一致;治法方面,古代文献以调理气血异动和对症治疗为主,近代提出育阴潜阳的治则;穴方方面,古代文献依据不同致病机理取穴和依据病候辨经取穴、对症取穴或兼而有之,单穴或组穴处方往往有各自对应症候,近代以调理脏腑功能、经脉气血为主组成穴位半标准化的成方;穴位分布上,古代是以头颈部及四肢肘膝以下特定穴较常见,近代以头颈部、四肢部特定穴、背俞穴为主;随证配穴方面,古代及近代文献所辑录均可见辨经、辨病、辨症、辨证配穴;补泻方面,古代及近代都体现了补泻方法契合疾病病性的特点,古代出现依据季节不同进行补泻,近代补泻操作在补泻手法、补泻顺序等方面不同医家各有特色。(2)现代文献:共纳入6项研究,结果显示针刺联合西药对高血压患者血压的降低值优于单纯西药组[SBP:MD=7.52 mmHg(95%CI:1.41,13.64),I2=91%;DBP:MD=5.56 mmHg(95%CI:1.39,9.73),I2=88%];针刺联合西药对全天收缩压(24hSBP)、全天舒张压(24hDBP)、日间收缩压(dSBP)、日间舒张压(dDBP)、夜间收缩压(nSBP)、夜间舒张压(nDBP)的降低数值均优于单纯西药组,全天血压结果(24hSBP、24hDBP),[SBP:MD=8.00 mmHg(95%CI:-1.58,17.59),I2=92%;DBP:MD=7.44 mmHg(95%CI:1.35,13.53),I2=88%],日间血压结果(dSBP、dDBP),[SBP:MD=8.28 mmHg(95%CI:-4.05,20.62),I2=95%;DBP:MD=4.82 mmHg(95%CI:0.79,8.85),I2=72%],夜间血压结果(nSBP、nDBP),[SBP:MD=6.69 mmHg(95%CI:1.04,12.34),I2=79%;DBP:MD=5.67 mmHg(95%CI:1.78,9.57),I2=74%];针刺结合补泻手法对血压的降低程度要优于单纯西药组[SBP:MD=7.55 mmHg(95%CI:-2.97,18.07),I2=93%;DBP:MD=6.42 mmHg(95%CI:-2.09,14.94),I2=95%]。2.临床研究:(1)动态血压结果:经过4周的针刺治疗,观察组较治疗前动态血压的全天血压均值、日间和夜间血压均值均降低,降低值在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同时具有临床意义。对照组患者较基线期无明显变化,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诊室血压等次要指标结果:诊室血压方面,观察组每周测量结果显示,降低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诊室血压,治疗前后改变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负荷方面,经过4周治疗,观察组患者血压负荷均显着降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负荷比较,24hSBPL、dDBPL、nSBPL、nDBPL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SBPL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盐敏感指数方面,两组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组内、组间比较均无差异(P>0.05)。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均有所下降(P<0.01)。经过4周治疗,观察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3)探索性经络腧穴诊察结果:阳性经络结果,基线期两组阳性反应经脉6条:足太阴脾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阴肾经,基线期两组阳性反应经穴频次前5位的腧穴是:心俞、三阴交、足三里、曲池、太冲。(4)随访期结果:观察组诊室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两次随访诊室收缩压较基线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证候积分较治疗前低,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较治疗前、治疗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候积分较基线期降低(P<0.05)。3.实验研究:(1)SHR血压:各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各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氨基酸代谢:正常组大鼠与SHR比较,血清中丝氨酸、天冬酰胺、精氨酸、甘氨酸、苏氨酸、丙氨酸、赖氨酸、酪氨酸、甲硫氨酸、色氨酸、γ-氨基丁酸、D-α-氨基正丁酸含量改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较模型组,针刺组天冬氨酸和谷氨酸含量降低(P<0.05),余无明显变化。药物组与模型组比较,组氨酸、天冬酰胺、谷氨酰胺、精氨酸、丙氨酸、脯氨酸、胱氨酸、甲硫氨酸、γ-氨基丁酸、D-α-氨基正丁酸含量变化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1.古近代文献在医理、取穴、刺法等方面均扩展并深化了此病认识。2.已稳定口服个体化西药但血压仍不理想的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可以进一步降低24hSBP、24hDBP、dSBP、dDBP、nDBP、nSBP及诊室血压等血压水平,降压幅度具有临床意义;同时能够改善中医证候积分、焦虑抑郁评分;阳性反应腧穴以心俞、三阴交最为多见。3.“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能够降低SHR血清天冬氨酸和谷氨酸血清含量,因此可能通过调节上述两种氨基酸水平实现降压。
蔡鹏[8](2020)在《甲状腺功能与白大衣性、隐匿性及持续性高血压的关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甲状腺功能与高血压之间存在紧密而复杂的联系,显性甲状腺功能亢进与甲状腺功能减退均可导致血压升高,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及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是否能够引起血压升高,虽几经临床研究探索,但仍存在争议。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高发于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且具有较明确的心血管损伤作用,其与机体血压间的关联的研究意义尤为重要。而在甲功正常的人群中,甲状腺功能指标与血压水平间也可能存在关联。曾有荟萃分析结果提示促甲状腺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与收缩压、舒张压升高相关,但其荟萃分析结果具有较高的异质性无法解释。近期多项大型临床研究结果提示与高血压相关的为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和游离甲状腺素(Free thyroxine,FT4),而并非TSH。这也使得甲功正常人群中甲状腺功能指标与机体血压间的关联也存在争议。而实际上,上述结果均仅建立在诊室内血压的研究基础上,而单依靠诊室内血压可能并不能充分的反映甲状腺功能与血压状态间的真实关联。随着动态血压监测及家庭自测血压的逐渐普及,医学界发现诊室内血压与诊室外血压存在不一致性。联合诊室内血压与诊室外血压可以将机体血压划分为4种血压亚型,分别为正常血压(Normotension,NT)、单独诊室内血压升高的白大衣高血压(White-coat hypertension,WCH)、单独诊室外血压升高的隐匿性高血压(Masked hypertension,MHT)及诊室内外血压均升高的持续性高血压(Sustained hypertension,SHT)。而WCH等高血压亚型的发生机制目前尚不清晰。本次研究则突破诊室内血压层面,进一步联合24小时动态血压,划分WCH、MHT及SHT后,探讨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与WCH等高血压亚型间的关联,并分析甲功正常人群中WCH、MHT及SHT各自的甲状腺功能特点。希望可借此更全面地了解甲状腺功能与机体血压间的关联,并尝试解释既往诊室内血压层面上甲状腺功能与机体血压间的研究争议。第一部分研究目的:探讨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与WCH、MHT及SHT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方法:本次研究为横断面观察性研究。自2017年12月至2019年11月共有3078名成年人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参与者均已完成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继续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参与者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患病史、用药史情况进行了解,实地测量身高、体重并计算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诊室内测量参与者上臂肱动脉血压及听诊心率,取非同日3次血压及心率平均值记录为诊室内血压和诊室内心率测量结果。对参与者血脂、空腹血糖、肝功、肾功及甲状腺功能指标TSH、FT3、FT4进行检测。详细了解参与者病史及检查检验结果后,按照排除标准,剔除降压药物及影响甲功药物应用者1354例,先心病、心肌病及中度以上心瓣膜病患者29例,继发性高血压者17例,肝肾功能不全者65例,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以外的甲功异常者182例。共纳入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组(S-HYPO组)104例,甲状腺功能正常组(ET组)1327例,样本总体年龄61.9±11.7岁,男性736例,女性695例。参照欧洲高血压实践指南2014版标准结合诊室内血压及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在参与者中划分NT、WCH、MHT及SHT。采用SPSS 22.0软件对S-HYPO组与ET组间WCH等高血压亚型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1.S-HYPO组TSH浓度明显高于ET组,而其FT3及FT4浓度则低于ET组(P<0.001,P=0.002,P<0.001)。2.S-HYPO组与ET组相较未发现诊室内收缩压及舒张压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S-HYPO组日间收缩压平均值、夜间收缩压平均值、夜间舒张压平均值、24-h收缩压平均值及24-h舒张压平均值均明显高于ET组(P=0.048,P=0.002,P=0.007,P=0.014,P=0.046)。3.列联表分析结果提示S-HYPO组与ET组间NT、WCH、MHT及SHT总体分布存在统计学差异(?2=14.625,P=0.002)。采用Bonferroni法调整P值后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显示MHT与NT组间及SHT与NT组间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及甲状腺功能正常者分布存在统计学差异。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高脂血症混杂因素后,仍提示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是MHT及SHT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2.197,95%CI:1.298-3.719,P=0.003;OR=2.232,95%CI:1.290-3.863,P=0.004)。研究结论: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与MHT及SHT发生相关,而与WCH无关。第二部分研究目的:探索甲功正常人群中TSH、FT3、FT4与诊室内外血压关联是否一致,分析甲功正常人群中WCH、MHT及SHT各自的甲功特点。研究方法:纳入第一部分中的甲功正常参与者,共1327例,平均年龄61.6岁,其中男性700例,女性627例。参照欧洲高血压实践指南(2014版)划分组别,SHT为诊室内血压与动态血压均升高组;WCH为诊室内血压升高而动态血压正常组;MHT为诊室内血压正常而动态血压升高组;NT组为诊室内血压与动态血压均正常组,并且将NT组与MHT组合并称为诊室内血压正常组(NT+MHT组),WCH组与SHT组合并称为诊室内血压升高组(WCH+SHT组),NT组与WCH组合并为动态血压正常组(NT+WCH组)、MHT组与SHT组合并为动态血压升高组(MHT+SHT组)。共计WCH+SHT组489例,NT+MHT组838例,MHT+SHT组598例,NT+WCH组729例,NT组544例,WCH组185例,MHT组294例及SHT组304例参与本章节研究。采用SPSS 22.0软件对组间TSH、FT3及FT4浓度进行比较。研究结果:1.WCH+SHT组FT3、FT4浓度高于NT+MHT组(P<0.001,P=0.003),而TSH浓度不存在组间统计学差异(P=0.148)。MHT+SHT组则表现为TSH及FT3水平高于NT+WCH组(P=0.023,P=0.007),而FT4水平不存在组间统计学差异(P=0.975)。2.SHT组TSH浓度高于NT组及WCH组(P=0.011,P=0.018),FT3浓度高于NT组及MHT组(P<0.001,P=0.002)。3.WCH组FT4浓度显着高于NT组、MHT组及SHT组(P<0.001,P=0.002,P=0.001)。4.上述差异性结果均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高脂血症混杂因素,上述差异仍显着存在(P<0.05)。5.TSH在区分WCH及SHT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561(95%CI:0.508-0.614,P=0.023),FT4的曲线下面积为0.594(95%CI:0.542-0.646,P<0.001)研究结论:TSH、FT3、FT4与诊室内血压、动态血压关联不一致。SHT以TSH、FT3升高为临床特征,而WCH则表现为FT4升高。第三部分研究目的:第二部分结果提示TSH、FT4在WCH与SHT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但其鉴别WCH与SHT的区分度较差。因此,进一步尝试联合甲功外的其他指标建立WCH与SHT的鉴别诊断模型。研究方法:纳入甲功正常人群中诊室内血压升高者的临床信息建立WCH的鉴别诊断模型。共纳入WCH患者185例,SHT患者304例。使用RSTudio软件1.2.1335版,通过划分训练集和验证集、Lasso回归筛选变量、Logistic回归建模并绘制列线图,区分度及校准度检验等建立WCH的鉴别诊断模型。欧洲高血压实践指南指出应针对高血压1级患者进行动态血压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WCH,该方法视为高血压分级法。本模型则将非低危参与者(WCH患病风险≥30%)列为动态血压监测对象,相应方法视为鉴别诊断模型法。卡方检验比较高血压分级法与鉴别诊断模型法参与者参检率及WCH漏诊率的统计学差异。研究结果:1.参与者通过RStudio软件随机划分训练集及验证集,共获得训练集346例、验证集143例。训练集中WCH患者139例,SHT患者207例,验证集中WCH患者46例,SHT患者97例,组间WCH占比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97)。2.Lasso回归及单因素Logistic回归共同确定参模变量。参模变量为单纯收缩性高血压(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ISH)、诊室内收缩压、诊室内舒张压、TSH、FT4及血肌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建模,并绘制列线图。3.鉴别诊断模型在训练集及验证集中的区分度比较接近(AUC=0.725,95%CI:0.671-0.778;AUC=0.692,95%CI:0.604-0.780)。校准度检验提示鉴别诊断模型在训练集及验证集中均具有良好的校准度(MAE=0.017,MSE=0.00038;MAE=0.023,MSE=0.00097)。4.高血压分级法参检率为75.7%,鉴别诊断模型法参检率为68.1%,鉴别诊断模型法可显着减少参检率(?2=6.926,P=0.008)。而高血压分级法WCH漏检率为14.1%;鉴别模型法漏检率为16.8%,两种方法间WCH漏诊率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2=0.518,P=0.471)。研究结论:甲功正常人群中可以建立稳定的WCH鉴别诊断模型,并且具有一定的区分度。
孟宪梅[9](2019)在《脑卒中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临床实践转化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基于脑卒中给患者及家庭造成的健康社会问题日趋严重、而国内现有脑卒中护理实施尚不规范的现状,通过本研究制定基于最佳证据、涵盖脑卒中不同疾病阶段及健康问题的护理方案,为规范我国脑卒中整个疾病过程的护理实践,保障脑卒中康复护理服务的科学性、连续性提供理论指导及依据。研究方法:1.研究一—现况研究:通过在三家医疗机构进行田野研究及对服务于脑卒中不同疾病阶段的多学科专业人员进行半结构访谈,对国内脑卒中临床护理实践现况进行研究,并依据i-PARIHS框架,分析影响实施的促进及障碍因素。2.研究二—基于循证理念的护理方案初步构建:基于国内脑卒中护理实践现况,对脑卒中护理相关循证指南及系统评价进行文献检索,进而运用AGREEⅡ及OQAQ对指南及系统评价文献进行再评价,依据JBI标准,统一证据分级及推荐分级。组织专家论证,确定本研究护理方案主题及相关证据推荐等级,形成方案的理论主干,并在5W1H指导下,具体形成护理方案初稿。3.研究三--基于专业判断及利益相关者意愿的方案修订:为保障护理方案在多学科合作的流畅性,采用立意取样法对不同学科专业人员进行半结构访谈,及组织四家转化基地的护理专家进行焦点小组访谈,分别从不同学科专业判断及利益相关者层面对护理方案进行修订及讨论方案转化实施可行性。4.研究四--护理方案临床转化试点运行及评价研究:基于前期研究结果及转化基地现况,选择代表全程性护理方案的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及代表专科性护理方案的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方案在三个转化基地(包含急性期及康复期疾病阶段),依据i-PARIHS框架,进行方案实施现况审查,发现障碍因素,并通过PDCA循环,予以解决障碍因素,对实施规范化,并从结构、过程、及结果三个层面对临床转化效果进行评价。研究结果:1.研究一:在三个田野地进行田野观察及对15名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的半结构访谈结果显示,现有脑卒中护理实践涉及超急性期、急性期、及康复期疾病阶段,以基础护理为主,涉及康复护理实践内容有限,并存在护理实践不规范、与康复治疗师职责界定不清等问题。与最佳证据相比,从护理实践范畴及实践系统性上都存在很大差距。护士专业知识不足、临床护理工作庞杂、护理时间零散、学科成员间沟通缺乏等对方案实施带来困难。可考虑利用领导层的支持鼓励、护士改进康复护理的意愿、康复团队成员互动机会、及机动护理人员配备等有利因素推进护理方案实施。2.研究二:以“脑卒中”“护理”及相关检索词,从循证数据库及指南网站进行检索,最终纳入44篇指南文献及64篇系统评价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最终确定囊括超急性期、急性期、康复期三个疾病阶段、四个并发症预防及护理主题(深静脉血栓预防、压力性损伤、跌倒预防、抑郁)、及五个康复护理主题(两便护理、吞咽障碍及营养、痉挛/挛缩、语言障碍康复、二级预防)的384条证据,形成方案理论主干,在此基础上,形成方案初稿。3.研究三:15名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的半结构访谈及来自4个转化基地9名护理专家(专家权威系数为0.925)的焦点小组访谈,对护理方案进行以下修订:(1)不同疾病时期护理方案以不同医疗地点为导向;(2)根据国情,剔除院前护理实践内容;(3)精炼超急性期转诊内容;(4)在急性期护理方案中补充抑郁筛查及护理内容;(5)将两便护理及饮食护理重新命名为两便管理及吞咽障碍管理,纳入到“康复护理”条目中;(6)根据临床现况,对部分护理措施进行删除、补充、及更换等修订。4.研究四:临床转化方案一(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运行结果:三个转化基地两轮PDCA循环研究,形成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记录规范:入院深静脉血栓筛查表,护理记录单,及患者健康教育手册;方案实施管理规范:专人负责方案管理,入组患者管理方式,及明确方案实施各时间节点。5.研究四:临床转化方案二(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方案)运行结果:在遵循转化方案一所制定的实施规范基础上,扩展吞咽康复管理规范:入院患者吞咽障碍筛查表,言语治疗师及护士吞咽康复管理职责,首发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康复治疗师/护士记录单,及现场示范---配合指导---独立完成的技能培训模式。6.研究四:临床转化效果评价:方案一临床转化效果显示,57名接受健康教育的患者/家属,在健康教育后对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知识的掌握有显着性提高(Z=-6.457,P<0.01);26名接受培训的护士,培训前后知识掌握情况有显着性差异(Z=-4.244,P<0.01);且方案实施后的护理行为,在使用信效度高的筛查工具、对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观察出血倾向、熟悉IPC使用注意事项及对皮肤评估等方面的依从性较前有显着性提高(P<0.05)。方案二临床转化效果显示,15名接受健康教育的患者/家属,健康教育后对吞咽障碍及营养不良护理知识的掌握有显着性提高(t=-7.046,P<0.01);23名接受培训的护士,培训后知识掌握有显着性提高(t=-15.842,P<0.01);且方案实施后护理行为,在接受培训、入院及时筛查、跟进筛查、使用信效度高的筛查工具、吞咽筛查异常转介言语治疗师、跟进吞咽康复训练及效果等方面依从性较前有显着提高(P<0.05)。另外,对9名实施方案护士的半结构访谈结果分析:实施方案后,护理工作变得系统化、规范化、且主动及时;对自身的影响包括:扩充专科知识、增加专业自信心、增加护理实践意识、改善护患关系、及增加科研意识;可承受增加的工作量,并可通过常规化、碎片化服务、及优先筛查等策略解决。结论:本研究基于循证理念,构建基于最佳证据且符合中国国情的囊括超急性期、急性期、康复期三个疾病阶段的护理方案及九个健康问题护理方案,为脑卒中专科护士提供统一护理实践规范框架,使脑卒中科学性连续性护理服务成为可能。本研究所构建的护理方案遵循美国护士协会5W1H的护理实践要求,明确与其他学科团队成员间的协调,体现脑卒中护理专科性及专业价值。通过对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及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方案的试点运行,从全程性及专科性层面对护理方案进行临床转化验证,制定了护理方案的实施规范,尤其是康复问题的护理规范模式,使多学科团队合作成为可能,为护理方案的有效实施及临床推广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研究结果显示,本研究所构建的脑卒中护理方案具有科学性及可行性,可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钟冬灵[10](2019)在《太极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太极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目的系统地评价太极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Medline(via Pub Med)、Embase(via OVID)、web of science、CNKI,CBM,VIP和万方等数据库,搜集太极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9年1月。2名研究人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采用GRADE系统对研究证据质量进行分级评定。结果共纳入28个RCT,包含受试者2834例,其中太极组受试者1483例,对照组受试者135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太极拳组在降低血压水平SBP[MD=-13.67,95%CI(-16.33,-11.01),P<0.00001]、DBP[MD=-7.51,95%CI(-9.16,-5.86),P<0.00001],血脂水平TC[MD=-0.67,95%CI(-0.95,-0.40),P<0.00001]、TG[MD=-1.51,95%CI(-2.68,-0.33),P=0.01]、HDL-C[SMD=-1.62,95%CI(-2.93,-0.31),P=0.02]、LDL-C[SMD=-2.11,95%CI(-3.32,-0.91),P=0.0006]及NO水平[MD=0.82,95%CI(0.59,1.05),P<0.00001]上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改善BMI[MD=-0.08,95%CI(-1.07,0.92),P=0.88]方面,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太极拳治疗SBP/DBP结局指标证据质量为“高”。不良反应方面,太极拳组在试验过程中没有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1.太极拳在改善血压、血脂水平上优于对照组;2.太极拳治疗SBP、DBP证据质量为“高”;3.可初步认为太极拳治疗高血压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第二部分:太极拳对原发性高血压受试者动态血压及肠道菌群的影响目的观察24式简化太极拳运动对原发性高血压受试者动态血压及肠道菌群的影响,初步探讨太极拳以肠道菌群为靶点降血压的可能机制,为传统运动太极拳在临床上的运用与推广找到更客观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将满足纳入标准的19例高血压受试者随机分为太极拳组和等待治疗组,同时选取年龄、性别均匹配的8名健康受试者作为健康组。太极拳组保持饮食及生活习惯不变,每周集中3次练习太极拳,每次1h,共练习12周;等待治疗组及健康组保持饮食及生活习惯不变。分别于干预前后对太极拳组和等待治疗组受试者进行24h动态血压、肠道菌群分析及血脂水平等检查。结果1.基线结果太极拳组、等待治疗组及健康组间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2.24h动态血压结果(1)太极拳组受试者在进行干预后,24h MSBP、n MDBP与干预前相比显着降低,分别下降9.00±13.92mm Hg、7.2±6.91mm Hg,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n MSBP、最高收缩压与干预前相比显着降低,分别下降15.8±15.40mm Hg、14.4±15.54mm Hg,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干预后太极拳组与等待治疗组n MSBP差值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最高收缩压差值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3)与干预前相比,太极拳组白昼及夜间血压负荷均有下降的趋势,而夜间SBP血压负荷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两组干预前后昼夜节律相比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太极拳组干预前后昼夜节律具有明显改善趋势。3.16S r DNA PCR分析结果(1)Alpha多样性组间Alpha多样性盒形图显示:与正常受试者相比,高血压受试者菌群多样性水平明显下降,太极拳及等待治疗干预后,与干预前相比菌群多样性有上升趋势,且太极拳组肠道菌群群落丰富度、多样性的增加趋势较等待治疗组更明显。(2)差异性分析(1)运动对肠道菌群相对丰度的影响运动干预后,高血压受试者肠道内种水平埃希氏菌属、属水平拟杆菌属、双歧杆菌属与运动干预前相比相对丰度显着增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太极拳对肠道菌群相对丰度的影响太极拳干预后,太极拳组受试者肠道内属水平拟杆菌属、双歧杆菌属与运动干预前相比相对丰度显着增加,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1、P<0.05);真杆菌属、瘤胃球菌属、埃希氏菌属与太极拳干预前相比相对丰度有下降趋势;干预后,太极拳组与等待治疗组受试者相比,肠道内属水平拟杆菌属、双歧杆菌属丰度明显增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太极拳对肠道菌群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的比值(F/B)影响经过12周运动干预后,太极拳组受试者F/B值有下降趋势,而等待治疗组受试者F/B值有上升趋势(P>0.05)。4.安全性分析本研究各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仅太极拳组有一例受试者因感冒住院被剔除,与太极拳锻炼无关。结论1.太极拳运动可以明显降低高血压受试者的血压水平,对24小时收缩压及夜间血压的降低更加明显,疗效优于等待治疗组,且无严重不良反应;2.与健康受试者相比,高血压受试者肠道菌群丰度及多样性发生改变;其中,真杆菌、拟杆菌、双歧杆菌属等与血压关系密切的菌属丰度存在显着差异;3.太极拳的降压效应可能与其调节与血压关系密切的肠道菌群有关。
二、对“《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血压分类标准”的异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血压分类标准”的异议(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老年糖尿病的现状和危害 |
二、中国老年糖尿病的临床特点 |
三、中国老年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 |
1. 老年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
2. 老年糖尿病的分型 |
四、老年T2DM患者的筛查与三级预防 |
1. 老年糖尿病的筛查 |
2. 老年T2DM的三级预防 |
五、老年T2DM患者治疗策略的优化 |
1. 综合评估的策略 |
2.“四早”原则 |
3. 老年糖尿病患者个体化血糖控制目标的制订 |
六、糖尿病教育和患者自我管理 |
1. 糖尿病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
2.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和支持 |
七、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管理 |
八、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治疗 |
九、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血糖监测 |
十、老年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药物治疗 |
1.降糖药物的选用原则 |
2. 各类降糖药物应用注意要点 |
3.降糖药物应用后的疗效评估和剂量调整 |
4. 其他降血糖治疗 |
十一、老年T2DM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防治 |
1.合并高血压的管理 |
2.血脂异常的管理 |
3.控制高尿酸血症 |
4.体重管理 |
5.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
6. 其他CVD危险因素的控制 |
7. 联合用药需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
十二、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
1.DKA |
2.HHS |
3.糖尿病相关低血糖 |
十三、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
十四、老年糖尿病住院期间的血糖管理 |
十五、老年糖尿病伴发疾病的防治 |
十六、老年糖尿病管理的社会支持 |
附录:老年糖尿病降糖药参考数据 |
(2)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老年糖尿病的现状和危害 |
二、中国老年糖尿病的临床特点 |
三、中国老年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 |
1. 老年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
2. 老年糖尿病的分型 |
四、老年T2DM患者的筛查与三级预防 |
1. 老年糖尿病的筛查 |
2. 老年T2DM的三级预防 |
五、老年T2DM患者治疗策略的优化 |
1. 综合评估的策略 |
2.“四早”原则 |
3. 老年糖尿病患者个体化血糖控制目标的制订 |
六、糖尿病教育和患者自我管理 |
1. 糖尿病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
2.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和支持 |
七、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管理 |
八、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治疗 |
九、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血糖监测 |
十、老年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药物治疗 |
1.降糖药物的选用原则 |
2. 各类降糖药物应用注意要点 |
3.降糖药物应用后的疗效评估和剂量调整 |
4. 其他降血糖治疗 |
十一、老年T2DM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防治 |
1.合并高血压的管理 |
2.血脂异常的管理 |
3.控制高尿酸血症 |
4.体重管理 |
5.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
6. 其他CVD危险因素的控制 |
7. 联合用药需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
十二、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
1.DKA |
2.HHS |
3.糖尿病相关低血糖 |
十三、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
十四、老年糖尿病住院期间的血糖管理 |
十五、老年糖尿病伴发疾病的防治 |
十六、老年糖尿病管理的社会支持 |
附录:老年糖尿病降糖药参考数据 |
(5)中国11省队列人群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 |
二、资料与方法 |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
1.1 样本量计算 |
1.2 基线调查 |
1.3 随访调查 |
2. 结局事件及相关指标定义 |
2.1 脑卒中结局事件的确定 |
2.2 影响因素指标定义 |
3. 数据库清洗与统计分析 |
3.1 数据库清洗 |
3.2 统计分析 |
4. 质量控制 |
5. 技术路线图 |
三、结果 |
1. 研究对象特征 |
1.1 研究对象基线特征 |
1.2 随访人群与失访人群特征比较 |
2. 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状况分析 |
2.1 不同性别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状况 |
2.2 不同年龄、不同地区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状况 |
2.3 不同文化程度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状况 |
2.4 不同BMI、腰围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状况 |
2.5 不同血压情况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状况 |
2.6 不同血糖情况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状况 |
2.7 不同血脂情况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状况 |
2.8 不同生活方式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状况 |
3. 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影响因素分析 |
3.1 肥胖状态与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关系 |
3.2 高血压亚型与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关系 |
3.3 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与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关系 |
3.4 血脂异常与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关系 |
3.5 自评健康与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关系 |
3.6 影响因素间交互作用与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关系 |
4. 脑卒中发病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
4.1 脑卒中发病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 |
4.2 脑卒中发病风险预测模型内部验证 |
4.3 脑卒中发病风险预测模型展示 |
四、讨论 |
五、创新性和局限性 |
六、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体医融合背景下中职体育教师体育保健知识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体医融合综述 |
2.1.1 体医融合概念界定 |
2.1.2 国外体医融合发展现状 |
2.1.3 国内体医融合发展研究 |
2.1.4 体医融合与学校体育的结合研究 |
2.2 教师知识结构综述 |
2.2.1 教师知识研究 |
2.2.2 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研究 |
2.2.3 体育保健知识研究 |
3.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德尔菲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中职体育教师体育保健知识结构构建 |
4.1.1 体育教师体育保健知识文本结果 |
4.1.2 中职体育教师体育保健知识补充结果 |
4.1.3 中职体育教师应具备的体育保健知识第一轮调查结果分析 |
4.1.4 中职体育教师应具备的体育保健知识第二轮调查结果分析 |
4.1.5 中职体育教师应具备的体育保健知识第三轮调查结果分析 |
4.2 山东省中职体育教师体育保健知识调查结果与分析 |
4.2.1 任课教师基本情况 |
4.2.2 中职体育教师体育保健知识自评结果 |
4.2.3 存在问题与不足 |
5.体医融合背景下中职体育教师体育保健知识提升策略 |
5.1 强化运动人体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
5.2 通过职后培训巩固体育保健知识 |
5.3 教学科研相结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
5.4 开通体育教师进入运动处方门诊进修新渠道 |
5.5 吸引体医融合人才进入中职体育教师队伍 |
6.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高血压病西医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高血压界定 |
3 降压策略 |
4 血压监测及相关指标 |
5 高血压发病机制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高血压病中医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中医对高血压病病因病机认识 |
3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概述 |
4 针刺治疗高血压病研究进展概述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理论阐述 |
1 肝阳上亢在脏责之肝肾 |
2 育阴潜阳是关键治法 |
3 平冲降逆是合理阐释 |
4 “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
研究一 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古代及近代文献研究 |
1 检索范围 |
2 检索策略 |
3 数据处理 |
4 检索结果 |
5 文献整理 |
6 讨论分析 |
7 结论 |
8 意义及启示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针刺联合西药治疗高血压病现代研究荟萃分析 |
1 研究方法 |
2 研究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治疗方案 |
4 基线资料及观察指标 |
5 质量控制 |
6 统计分析 |
7 研究结果 |
8 讨论 |
9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实验研究 “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对SHR血压及血清氨基酸代谢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8)甲状腺功能与白大衣性、隐匿性及持续性高血压的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与白大衣、隐匿性及持续性高血压的关联分析 |
2.1 前言 |
2.2 材料及方法 |
2.3 研究结果 |
2.4 讨论 |
2.5 结论 |
第三章 甲功正常人群中TSH等甲功指标与白大衣性、隐匿性及持续性高血压的关联分析 |
3.1 前言 |
3.2 材料及方法 |
3.3 研究结果 |
3.4 讨论 |
3.5 结论 |
第四章 甲状腺功能正常人群中白大衣高血压与持续性高血压鉴别诊断模型的建立 |
4.1 前言 |
4.2 材料及方法 |
4.3 研究结果 |
4.4 讨论 |
4.5 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一 甲状腺功能对机体血压的调控作用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白大衣高血压与隐匿性高血压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脑卒中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临床实践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三、文献回顾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案 |
二、技术路线 |
第三部分 现况研究--田野研究及多学科人员半结构访谈 |
一、田野研究 |
二、多学科人员半结构访谈 |
三、小结 |
第四部分 基于循证理念的护理方案初步构建 |
一、明确方案主题 |
二、成立研究小组 |
三、指南文献的检索及评价 |
四、系统评价文献的检索及评价 |
五、证据推荐等级评价 |
六、脑卒中护理方案拟定 |
第五部分 基于专业判断及利益相关者意愿的护理方案修订 |
一、基于专业判断的方案修订--多学科人员半结构访谈 |
二、基于利益相关者意愿的方案修订--转化基地护理专家焦点小组访谈 |
第六部分 临床转化一全程性护理方案试点转化应用及评价研究:以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为例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步骤及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小结 |
第七部分 临床转化二专科性护理方案试点运行及评价研究:以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方案为例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步骤及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小结 |
第八部分 临床转化应用效果评价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质量控制 |
五、伦理考虑 |
六、研究结果 |
七、小结 |
第九部分 总结 |
一、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 |
二、研究的创新点 |
三、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访谈知情同意书 |
附录2 纳入指南文献 |
附录3 纳入系统评价文献 |
附录4 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方案 |
附录5 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 |
附录6 专家咨询知情同意书 |
附录7 脑卒中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行为调查表 |
附录8 深静脉血栓健康知识问卷(护士版) |
附录9 深静脉血栓预防患者健康教育手册(修订版) |
附录10 深静脉血栓健康知识问卷(病人版)--后测(出院前/一周) |
附录11 脑卒中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行为调查表 |
附录12 吞咽障碍及营养不良护理知识问卷(护士版) |
附录13 吞咽障碍及营养不良健康知识问卷(病人版)--后测 |
附录14 访谈知情同意书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10)太极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1 选题背景 |
2 研究内容 |
第一部分 太极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注册 |
1.2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
1.3 研究检索策略 |
1.4 文献筛选 |
1.5 资料提取 |
1.6 偏倚风险评价 |
1.7 证据质量评级 |
1.8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筛选流程和结果 |
2.2 纳入原始研究的基本信息 |
2.3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结果 |
2.4 Meta分析结果 |
2.5 敏感性分析 |
2.6 发表偏倚 |
2.7 GRADE证据等级评价 |
2.8 安全性分析 |
2.9 本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局限性 |
第二部分 太极拳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
1.研究对象 |
1.1 受试者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脱落标准 |
1.6 剔除与脱落处理 |
1.7 中止试验标准 |
2 研究设备及材料 |
2.1 24h动态血压检测仪 |
2.2 肠道菌群检测、文库构建及测序 |
3 研究方法 |
3.1 样本量 |
3.2 随机 |
3.3 盲法 |
3.4 对照 |
3.5 干预方案 |
3.6 观察指标 |
3.7 伦理委员会审查 |
3.8 质量控制 |
3.9 数据统计 |
3.10 研究流程图 |
4 研究结果 |
4.1 各组完成情况 |
4.2 脱失、剔除情况及处理 |
4.3 基线分析 |
4.4 研究结果 |
讨论 |
1 对太极拳的认识 |
1.1 太极拳是重要的传统运动疗法之一 |
1.2 太极拳对慢性病的防治是研究热点 |
2 对高血压的认识 |
2.1 高血压临床常见且发病率高 |
2.2 高血压的治疗及疾病负担 |
2.3 太极拳广泛应用于高血压的防治 |
3 太极拳治疗高血压疗效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
3.1 太极拳治疗高血压的疗效 |
3.2 太极拳防治高血压的安全性 |
3.3 太极拳治疗高血压临床研究存在的不足 |
3.4 本系统评价与现有系统评价的异同 |
4 太极拳对高血受试者动态血压的影响 |
5 肠道菌群与高血压密切相关 |
5.1 高血压宿主存在肠道菌群改变 |
5.2 肠道菌群改变会对宿主血压产生影响 |
6 基于肠道菌群探讨太极拳防治高血压可能机制 |
6.1 高血压与健康受试者相比,肠道菌群发生改变 |
6.2 太极拳对高血压受试者肠道菌群的影响 |
6.3 肠道菌群丰度与血压水平间的相关性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1:检索策略 |
附件2: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3: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四、对“《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血压分类标准”的异议(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J]. 《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编写组.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22(01)
- [2]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J]. 《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编写组.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22(01)
- [3]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J]. 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编写组,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老年内分泌代谢分会,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内分泌与代谢分会,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解放军总医院). 中华内科杂志, 2022(01)
- [4]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1(05)
- [5]中国11省队列人群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 从祥丰.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6]体医融合背景下中职体育教师体育保健知识结构研究[D]. 霍富坤.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7]“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研究[D]. 张旭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甲状腺功能与白大衣性、隐匿性及持续性高血压的关联分析[D]. 蔡鹏.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9]脑卒中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临床实践转化研究[D]. 孟宪梅.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9(03)
- [10]太极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及机制研究[D]. 钟冬灵.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