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防空导弹平均速度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万开方,张炜,高晓光[1](2020)在《有人/无人机编队协同闪烁干扰策略优化与效能评估方法》文中研究指明针对未来复杂电磁环境下有人/无人机编队协同突防作战时所面临的协同干扰资源配置问题,提出了一种针对防空导弹威胁的双机闪烁干扰策略优化与效能评估方法。该方法能够根据战场态势情况,快速、实时计算出有人/无人双机协同闪烁干扰下的最佳闪烁周期、编队横向和纵向间距、突防概率以及突防概率的提升量,以评估干扰效能。仿真案例表明,有人/无人机编队在进行突防作战时,按照所提出的协同闪烁干扰策略,能极大提升编队突防概率。
朱传伟,赵峰民,斗计华[2](2019)在《舰空导弹对群目标的拦截数量效能评估仿真》文中研究说明对群目标的拦截数量是舰空导弹武器系统射击效能评估的重要指标,是为了确定舰空导弹武器系统的"毁伤潜力",有效研究舰空导弹武器系统射击效能的基础。舰空导弹拦截目标数量的影响因素众多,运用数学归纳法构建解析模型对拦截数量效能评估仿真研究非常复杂,为了减小计算的复杂性和计算量,增加模型的实用性,在对其进行简化的基础上建立了舰空导弹对群目标拦截数量的统计计算模型,用数字仿真算法对模型用实例进行了仿真,根据仿真结果分析了发现目标距离、舰空导弹杀伤区远界、舰空导弹杀伤区近界、平均水平速度、目标指示时间、系统反应时间等参数对多通道舰空导弹武器系统拦截群目标数量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采用数学归纳法建立舰空导弹对群目标拦截数量模型,运用数字仿真算法对拦截数量进行效能评估仿真能够准确反映舰空导弹武器的战术技术参数对拦截数量的影响。
吉泽,王义涛,韩宇[3](2019)在《航母编队中程防空舰艇掩护扇面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针对航母编队防空作战中中程防空舰艇的部署问题,从航母编队单舰防空掩护能力分析入手,探讨了单舰机动防空和多舰协同防空时的能力,为不同威胁扇面情况下,航母编队对中程防空舰艇需求数量的确定奠定了基础,并通过仿真计算给出了有益的结论,为航母编队中程防空兵力的部署提供了参考。
张俊,裴桂艳,冯昌林,魏军辉[4](2018)在《舰载弹炮结合武器系统火力分配模型》文中研究表明针对目前弹炮结合武器系统火力分配存在的毁伤概率较低的问题,提出了舰载弹炮结合武器火力分配模型。该模型是根据舰载弹炮结合系统在装备体系中的定位,以及防空导弹分系统和舰炮武器分系统的性能及作战特点,在确立了火力分配原则的基础上构建的。作战效能分析表明,模型可有效提高舰载弹炮结合武器系统的作战效能和舰艇的生存概率。
梁苑[5](2019)在《基于事件触发机制的目标运动状态估计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巡航导弹、战斗机、武装直升机等武器的突防技术不断升级,对这些目标的探测和跟踪已成为近程防空的主要难点。为解决这一问题,基于“网络中心战”思想构建网络化近程防空探测系统,使得各作战单元可以共享空情信息、实现协同作战,已经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受国情限制,我军现役防空装备中依然存在较多在“平台中心战”思想下研制的老装备,现阶段构建网络化近程防空探测系统仍要利用这些装备。然而,在现行的时间触发通信机制下,老装备的通信能力难以满足网络化近程防空探测系统中的通信需求。通过硬件升级提高老装备的通信能力虽然可解决上述问题,但硬件变更需要一系列试验进行验证,如电磁兼容性试验,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较高。因此,探索新的通信机制以降低网络化近程防空探测系统中的通信负荷,在不改变硬件的前提下,利用老装备构建网络化近程防空探测系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近年来,事件触发(Event-triggered,ET)通信机制以及事件触发目标状态估计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关注。在事件触发通信机制下,仅当预设的触发条件被满足时,当前数据才会被传输。相关研究成果表明:事件触发机制可显着降低传感器网络中的数据传输量。因此,本文以利用事件触发机制减少网络化近程防空探测系统中的数据传输量为工程背景,对事件触发机制下目标跟踪系统的估计性能评估、不完全量测下事件触发机制设计及事件触发状态估计、互协方差未知情形下事件触发扩散式滤波以及异步传感器网络中基于事件触发机制的异步融合估计进行了探索与研究。所得结果可为在网络化近程防空探测系统中使用事件触发通信机制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为了给在目标跟踪系统中使用ET机制提供理论上的参考,研究了ET机制下目标跟踪系统的性能评估问题。首先推导了ET机制下系统理想(基于枚举法的)克拉美-罗下界(Cramér-Rao lower bound,CRLB)的递推计算式,从而定量地描述了ET机制的触发阈值与系统估计性能间的关系;为便于工程应用,进一步给出了系统在统计意义下(基于信息缩减因子法的)CRLB的递推计算式,并研究了理想CRLB与统计意义下CRLB之间的关系。三种典型测试航路下的仿真结果表明:通过设置合适的触发阈值,使用ET机制可在系统的估计性能仅略微下降的情况下,显着降低系统中的数据传输次数,即在目标跟踪系统中使用ET机制在理论上是可行的。2.为了在探测器存在不完全量测的情形下减少探测器到火控计算机的数据传输量,研究了不完全量测下调节量测传输的ET机制以及事件触发目标状态估计问题。首先根据工程实际,提出了通道解耦的量测方程,避免有效量测分量被舍弃;随后针对所提出的量测方程,设计了一种基于双重判断准则的ET机制调节探测器到火控计算机的数据传输。并给出了所提ET机制下,火控计算机实际可用于滤波的信息;最后提出了基于所提ET机制的平方根容积卡尔曼滤波算法(Square-root cubature Kalman filtering,SCKF)。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事件触发SCKF与已有的基于时间触发机制的SCKF相比,可显着减小数据传输量;与已有的事件触发估计算法相比,可在数据传输量基本一致的情况下获得更高的估计精度,而且可避免不完全量测的干扰。实测数据验证分析表明:所提出的事件触发SCKF可应用于实际的光电探测系统。3.为了在初步估计值间的互协方差未知情形下减少火控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量,研究了调节初步估计值传输的ET机制以及互协方差未知情形下的事件触发扩散式滤波算法。首先提出了一种调节火控计算机传输初步估计值的ET机制,并给出了所提ET机制下,火控计算机实际可用于融合的信息;然后,考虑到初步估计值间存在相关性,但互协方差难以求取,基于协方差交叉方法提出了一种事件触发初步估计值融合算法,并证明了所提算法得到的融合结果是一致的(consistent);最后,结合第三章所提的事件触发SCKF,给出了事件触发扩散式SCKF算法。仿真结果表明:与已有的扩散式卡尔曼滤波算法相比,所提的方法可显着减少探测节点到融合节点、以及融合节点之间的数据传输量,融合节点的估计精度仅略有下降。实测数据验证分析说明:所提出的方法在实际的探测系统中是可行的。4.为了在系统中各设备异步工作的情形下减少数据传输量,研究了异步传感器网络中调节异步数据传输的ET机制,以及事件触发异步融合估计问题。首先分别提出了调节异步量测传输的ET机制和调节异步初步估计值传输的ET机制,并给出了所提两种ET机制下,火控计算机实际可利用的信息;然后分别基于所提的两种ET机制,给出了事件触发异步量测融合算法和事件触发异步初步估计值融合算法;最后将两种算法结合,提出了一种事件触发异步融合估计算法。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与已有的异步估计方法相比,可显着降低异步传感器网络中的数据传输量,同时估计精度仅略有下降。实测数据验证分析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可以在实际的异步探测系统中使用。
王磊,朱梦杰[6](2018)在《防空导弹尾追拦截目标的遭遇点预测方法》文中提出为充分发挥导弹武器系统的全向拦截能力,防空导弹需要面对拦截发射时即处于尾追逃逸态势目标的问题。结合防空导弹任务特点,设计了一种兼顾迎击、尾追拦截态势的遭遇点预测方法。根据导弹与目标在发弹时刻和拦截过程中的相对运动关系,建立常规迎击态势下的遭遇点预测模型。针对尾追拦截的特殊情况,分析预测模型对弹目相对运动关系描述的适用性,并进一步研究目标初始参数对预测模型收敛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优化运动几何关系描述模型,结合收敛条件设计迭代算法,形成尾追拦截态势下遭遇点的预测方法。该方法修正了目标穿越发射点上空引起的模型适用性问题。仿真结果表明:迭代算法对迎击、尾追目标态势均快速收敛,预测精度满足工程应用要求,为导弹全向拦截时的遭遇点预测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
赵宇哲[7](2017)在《爆炸载荷作用下结构展开机理及毁伤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代军事装备技术的快速发展,空空/地空导弹武器系统也不断更新,为适应空中目标高机动性的特点,要求战斗部向灵活型、轻巧型及高威力方向发展,这就需要战斗部不仅要严格限制尺寸及重量,还要实现对目标的高效毁伤。展开式定向战斗部是一种具备高效毁伤能力的战斗部结构,是满足以上要求的最佳选择,将大大缩短我国与国外发达国家在战斗部技术上的差距,在国防工业领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数值仿真和实验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对展开式定向战斗部在爆炸载荷作用下主装药部分定向展开机理及毁伤威力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具体工作内容如下:(1)基于弹目交会坐标系建立适用于定向战斗部的引信延迟起爆时间模型。对比几种典型战斗部引战配合方式的相对效能,展开式定向战斗部具有绝对优势;分析模型中各参数对引信延迟起爆时间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引信探测距离、引信探测角、相对速度矢量、导弹的攻击状态的影响较大,并给出了在一般弹目交会条件下的最佳引信延迟起爆时间,即导弹迎头攻击时为2.521ms10.576ms,导弹追尾攻击时为4.487ms13.769ms,进而对展开式定向战斗部主装药部分的展开时间提出要求;(2)研究了展开式定向战斗部在爆炸载荷作用下主装药部分的动态响应机理。基于展开式定向战斗部理论模型建立主装药部分动力响应方程,求解爆炸载荷为初始条件下的质心运动轨迹,得出主装药部分完整动态响应过程;进行相同工况数值仿真分析,仿真结果与理论结果吻合较好;通过爆炸驱动展开实验验证了理论分析与数值仿真计算的可靠性,并对比实验结果进行结构优化,使主装药部分的展开时间达到9.5ms;(3)结合爆炸驱动实验结果提出展开式定向战斗部结构优化方法。针对限位铰链失效原因进行分析,给出缓冲吸能优化方案,利用数值仿真与实验测试进行验证。仿真结果表明优化后的限位铰链有效降低了碰撞载荷,使铰链总体能量吸收率提升至45%,实验结果验证了优化方案的可行性及仿真结果的可靠性;同时,优化后主装药部分的展开时间缩短至7.6ms;(4)基于展开式定向战斗部毁伤机理,提出破片层设计方案并进行毁伤威力评估。利用数值仿真计算对比了不同刻槽参数对破片性能的影响,给出了最佳设计方案;开展多种工况毁伤威力实验,通过分析实验数据获取了展开式定向战斗部毁伤威力。实验结果显示:破片撞击6m处靶板的平均速度为1140.3m/s,对6mm厚Q235钢靶具有90%以上的击穿概率,且在1.2m×1.2m正方形威力范围内的破片密度达到150枚/m2以上;仿真计算得到的破片速度及分布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验证了数值模拟方法的可靠性,为展开式定向战斗部威力设计提供了有效的数值仿真方法。
魏玉龙[8](2015)在《一种基于弹道预测的反TBM可拦截方法在战术型号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战术弹道导弹(Tactical Ballistic Missile,TBM)技术的飞速发展,TBM已成为现代战争中的最强杀手锏。由于TBM速度快、反射面积小等特点,成功拦截具有相当大的难度。现有的防空导弹武器系统主要以反飞机为主,对目标能否进行拦截的计算方法主要以飞机运动特点进行计算分析,而TBM运动特性不同,能否进行拦截需要研究新的计算方法。本文针对TBM运动特点和防空导弹武器系统拦截TBM的一般作战过程给出一种算法,该算法能够根据雷达测量的目标信息估计运动轨迹,根据防空导弹武器的杀伤区和导弹飞行速度实时计算出防空导弹武器系统能否拦截弹道导弹目标。该拦截方法的主要创新点:将弹道导弹轨迹预测与防空导弹武器系统作战过程相结合,给出了一种防空导弹武器系统能否拦截TBM的计算方法。该方法利用跟踪雷达测量值信息,采用扩维卡尔曼滤波(Extended Kalman Filtering,EKF)进行了实时弹道系数估计。在现有弹道导弹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模型简化,成功推导出了弹道方程的解析解,计算实时性较强,更加符合工程实践的要求;设计一套算法,对弹道导弹飞越防空导弹武器系统杀伤区的时间和能否对其进行拦截进行了估计。数值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更加准确、快速、实时地给出防空导弹武器系统能否拦截TBM类目标。可为指挥员提供最佳射击时机和最优指挥决策,提高了武器系统的综合作战效能;采用“射击-观察-射击”武器系统作战模式提高了拦截成功的概率;利用弹道飞行轨迹预估弹目遭遇点可提高防空导弹的制导精度。
仝云[9](2011)在《防空导弹弹族多目标优化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新一代的防空导弹要求不仅单个和单类防空武器的性能大大提高,而且必须形成多种防空武器有组织的防空体系,与相应的空袭体系对抗。如何能够组建一个高性能的防空网络,这就许要运用导弹族化思想对防空网络内的各种型号的导弹进行弹族化设计思考。本文设计的全空域防空导弹弹族包含了三种导弹:单级近程防空导弹,两级中程防空导弹和三级远程防空导弹,他们分别简称为弹1,弹2,弹3。因为采用了导弹族化的设计理念,所以要求防空导弹弹族内导弹1的固体火箭双推力发动同时也作为导弹2和导弹3的主级发动机,另外导弹2的助推器同时也作为导弹3的二级助推器使用。因为导弹最小起飞质量是导弹最重要的总体性能指标之一,并且弹族内三个型号的导弹在质量上存在耦合关系,所以如何确定防空导弹弹族内各种导弹的最小起飞质量的问题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针对一这个全空域防空导弹弹族进行了族内三种导弹最小起飞质量一体化设计,建立了以三种导弹最小起飞质量为目标函数的多目标优化模型,并采用多目标优化理论进行优化求解。本文中防空导弹弹族最小起飞质量优化设计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防空导弹弹族优化数学模型的建立和分析,建立了弹族内各种导弹的运动数学模型、质量模型、推进模型、大气环境模型,并以此建立起以防空导弹弹族中各种导弹的最小起飞质量为目标函数的多目标优化模型。第二,本文对多目标函数的优化问题,采用了工程上比较实用的宽容分层法,即将多目标问题处理成单目标问题,并在一定的宽容度下,将得到的相对最优解定义成下-个优化目标的新的约束,从而逐层优化并添加约束。在处理单层优化问题上,本文选择了混合型遗传算法,进行单目标优化求解。第三,本文在编制整个优化程序过程中使用了MATLAB/SIMULINK可视化编程仿真工具作为防空导弹弹族运动方程组积分求解器。因此可以在预先设置的不同程序断点下直观的通过图形分析防空导弹弹族一体优化过程中防空导弹飞行性能的变化情况。第四,为了对比和分析弹族最小起飞质量一体优化的结果,本文又针对弹族中弹1进行了以最小起飞质量,最大飞行末速度,最大飞行平均速度的多目标优化。
徐品高[10](2008)在《现代国土防空近程点防御防空导弹系统的发射区远界和杀伤区远界》文中认为现代国土防空近程点防御防空导弹,根据需求的发射纵深确定发射区远界,根据确定的发射区远界确定杀伤区远界。影响发射区远界和杀伤区远界的主要因素是火力单元的目标通道数和导弹的发射间隔。减少两发导弹间的发射时间间隔是减少对制导雷达作用距离和导弹射程需求的最有效方法。
二、防空导弹平均速度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防空导弹平均速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有人/无人机编队协同闪烁干扰策略优化与效能评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有人/无人机编队协同闪烁干扰优化描述 |
2 有人/无人机编队协同闪烁干扰策略优化 |
2.1 最佳闪烁干扰周期确定 |
2.2 最佳闪烁干扰队形设计 |
3 有人/无人机编队协同闪烁干扰效能评估 |
3.1 闪烁干扰下单机突防概率提升量 |
3.2 闪烁干扰下编队突防概率提升量 |
4 仿真实验 |
4.1 仿真条件设定 |
4.2 干扰策略优化计算 |
1) 确定有人/无人机编队最佳闪烁干扰周期。 |
2) 确定有人/无人机编队最佳干扰队形。 |
4.3 干扰效能评估计算 |
5 结论 |
(2)舰空导弹对群目标的拦截数量效能评估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舰空导弹拦截群目标数量效能评估分析 |
2.1 假设条件 |
2.2 单通道拦截群目标数量 |
2.3 多通道拦截群目标数量 |
2.4 拦截群目标数量效能评估原理依据 |
3 舰空导弹拦截群目标数量效能评估模型 |
3.1 目标通道1对目标流的拦截情况分析 |
3.2 目标通道2对目标流的拦截情况分析 |
3.3 目标通道k对目标流的射击情况分析 |
3.4 拦截目标数量模型简化分析 |
4 舰空导弹拦截群目标数量效能评估仿真模型 |
4.1 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4.2 仿真计算模型 |
5 拦截目标数量的仿真计算 |
5.1 参数设定 |
5.2 仿真计算 |
5.3 拦截群目标数量效能评估 |
1) 稳跟目标距离对拦截目标数量的影响 |
2) 杀伤区远界对拦截目标数量的影响 |
3) 杀伤区近界对拦截目标数量的影响 |
4) 导弹平均速度对拦截目标数量的影响 |
5) 目标指示时间对拦截目标数量的影响 |
6) 系统反应时间对拦截目标数量的影响 |
5.4 结果分析 |
6 结束语 |
(3)航母编队中程防空舰艇掩护扇面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单舰防空掩护扇面分析 |
1.1 建立模型 |
1.2仿真分析 |
2 单舰机动防空扇面分析 |
2.1 建立模型 |
2.2 仿真分析 |
3 多舰协同掩护扇面分析 |
4 结束语 |
(4)舰载弹炮结合武器系统火力分配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弹炮结合武器系统 |
1.1 在装备体系中的定位 |
1.2 火力防区划分 |
1.3 防空导弹与舰炮的毁伤概率 |
2 舰载弹炮结合武器系统火力分配模型 |
2.1 模型假设 |
2.2 火力分配模型 |
3 作战效能分析 |
4 火力兼容问题考虑 |
5 结论 |
(5)基于事件触发机制的目标运动状态估计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表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相关研究现状 |
1.3.1 目标跟踪系统性能评估研究现状 |
1.3.2 事件触发通信机制及事件触发目标状态估计研究现状 |
1.3.3 扩散式滤波研究现状 |
1.3.4 异步传感器网络中的目标状态估计研究现状 |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2 事件触发机制下目标跟踪系统性能评估 |
2.1 问题描述 |
2.2 事件触发机制下目标跟踪系统的CRLB |
2.3 仿真结果与分析 |
2.3.1 测试场景 1:匀速直线航路 |
2.3.2 测试场景 2:等速圆周航路 |
2.3.3 测试场景 3:匀加速直线航路 |
2.4 本章小结 |
3 不完全量测下事件触发机制及事件触发容积卡尔曼滤波算法设计 |
3.1 问题描述 |
3.2 基于双重判断准则的ET机制 |
3.3 基于DET机制的平方根容积卡尔曼滤波算法 |
3.4 数值算例 |
3.4.1 算例描述 |
3.4.2 情形一:所有量测均正常 |
3.4.3 情形二:存在不完全量测 |
3.5 光电探测系统实测数据验证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互协方差未知情形下事件触发扩散式目标状态估计 |
4.1 问题描述 |
4.2 调节初步估计值传输的事件触发机制 |
4.3 互协方差未知情形下的事件触发初步估计值融合算法 |
4.4 互协方差未知情形下基于事件触发机制的目标状态融合估计 |
4.5 数值算例 |
4.6 光电探测系统实测数据验证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5 异步传感器网络中基于事件触发机制的目标状态融合估计 |
5.1 问题描述 |
5.2 异步网络中的事件触发机制设计 |
5.2.1 调节量测传输的事件触发机制 |
5.2.2 调节初步估计值传输的事件触发机制 |
5.3 异步传感器网络中的事件触发目标状态估计 |
5.4 数值算例 |
5.5 光电探测系统实测数据验证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撰写和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
(6)防空导弹尾追拦截目标的遭遇点预测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尾追拦截与遭遇点预测 |
2 遭遇点预测模型 |
2.1 模型建立 |
2.2 预测算法分析 |
2.3 尾追拦截模型优化 |
3 遭遇点预测模型解算 |
3.1 迭代算法 |
3.2 初值及终止条件 |
3.3 预测模型解算流程 |
4 仿真结果 |
5 结束语 |
(7)爆炸载荷作用下结构展开机理及毁伤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定向战斗部发展概况及趋势 |
1.2.1 国外定向战斗部发展历程 |
1.2.2 国外定向战斗部应用现状 |
1.2.3 国内定向战斗部发展历程 |
1.2.4 定向战斗部发展趋势 |
1.3 定向战斗部分类及毁伤机理 |
1.4 定向战斗部毁伤技术及研究方法 |
1.4.1 引战配合 |
1.4.2 杀伤元素分类 |
1.4.3 破片毁伤技术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定向战斗部引战配合研究 |
2.1 引言 |
2.2 战斗部定向起爆技术相关问题 |
2.3 最佳引信延迟起爆时间 |
2.3.1 弹目交会模型 |
2.3.2 引信探测视角对延迟起爆时间的影响 |
2.3.3 引信探测距离对延迟起爆时间的影响 |
2.3.4 导弹速度对延迟起爆时间影响 |
2.3.5 相对速度俯仰角对延迟起爆时间影响 |
2.3.6 相对速度偏航角对延迟起爆时间影响 |
2.3.7 破片初速对延迟起爆时间的影响 |
2.4 关于引战配合问题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展开式定向战斗部动力响应机理研究 |
3.1 引言 |
3.2 展开式定向战斗部动力响应过程的理论分析 |
3.2.1 战斗部结构理论模型 |
3.2.2 第二类拉格朗日方程 |
3.2.3 主装药部分动力响应微分方程 |
3.2.4 方程初值与结构参数计算 |
3.2.5 结果与讨论 |
3.3 展开式定向战斗部动力响应过程的数值仿真 |
3.3.1 数值仿真模型 |
3.3.2 材料模型及参数 |
3.3.3 理论结果与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
3.4 展开式定向战斗部动力响应过程的实验研究 |
3.4.1 实验方案 |
3.4.2 结果分析 |
3.5 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及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展开式定向战斗部铰链结构优化设计 |
4.1 引言 |
4.2 铰链失效分析及缓冲吸能结构设计 |
4.2.1 失效分析 |
4.2.2 缓冲吸能设计 |
4.3 数值仿真研究 |
4.3.1 仿真模型及材料模型 |
4.3.2 仿真结果及分析 |
4.4 实验研究 |
4.4.1 实验结构 |
4.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展开式定向战斗部毁伤威力研究 |
5.1 引言 |
5.2 战斗部毁伤效应简介 |
5.2.1 破片数量 |
5.2.2 破片初速及飞行规律 |
5.2.3 破片的空间分布 |
5.2.4 破片杀伤面积 |
5.2.5 破片对目标的毁伤作用 |
5.3 预控破片形成原理 |
5.4 数值仿真 |
5.4.1 破片层结构模型 |
5.4.2 二维仿真计算 |
5.4.3 三维仿真计算 |
5.4.4 三维模型与二维模型仿真结果对比 |
5.4.5 破片对靶板毁伤威力 |
5.5 实验研究 |
5.5.1 实验方案 |
5.5.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6 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一种基于弹道预测的反TBM可拦截方法在战术型号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1.1 现代战争特点及现役战术弹道导弹 |
1.1.2 拦截TBM的难点 |
1.1.3 反TBM拦截方法研究必要性 |
1.2 课题研究的现状 |
1.3 研究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研究背景 |
1.3.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TBM运动方程建立和弹道系数估计 |
2.1 坐标系定义 |
2.1.1 地心坐标系 |
2.1.2 雷达测量站东北天坐标系 |
2.1.3 发射单元东北天坐标系 |
2.1.4 射击坐标系 |
2.2 弹道数学模型与数值仿真 |
2.2.1 大气阻力模型 |
2.2.2 弹道数学模型 |
2.2.3 Runge-Kutta数值解 |
2.2.4 仿真分析与结论 |
2.3 扩展KALMAN滤波算法 |
2.4 再入目标的状态和量测方程 |
2.4.1 运动状态数学模型 |
2.4.2 量测方程数学模型 |
2.4.3 滤波器的初始化 |
2.5 弹道系数滤波解算 |
2.5.1 弹道系数定义 |
2.5.2 基于扩维EKF方法 |
2.5.3 弹道系数求解其它方法 |
2.5.4 数值仿真 |
2.5.5 仿真结论 |
2.6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弹道预测的拦截算法 |
3.1 防空导弹作战过程 |
3.2 TBM运动方程 |
3.2.1 R-K数值解 |
3.2.2 TBM方程解析解 |
3.3 弹道系数估计 |
3.4 目标威胁判断 |
3.4.1 确定保卫区域的中心 |
3.4.2 紧急目标 |
3.4.3 一般目标 |
3.4.4 威胁评估方法 |
3.4.5 威胁排序 |
3.4.6 威胁降低 |
3.5 防空导弹杀伤区 |
3.5.1 杀伤区描述 |
3.5.2 杀伤区离散边界点确定 |
3.5.3 边界直线拟合 |
3.5.4 跟踪制导雷达跟踪区 |
3.5.5 武器系统综合杀伤区 |
3.6 拦截任务算法 |
3.7 拦截算法 |
3.7.1 逻辑流程 |
3.7.2 坐标系转换 |
3.7.3 飞经杀伤区时间解算 |
3.7.4 拦截点解算 |
3.7.5 目标可拦性判断 |
3.8 数值仿真及结论 |
3.8.1 TBM低空突防 |
3.8.2 TBM垂直下抛 |
3.8.3 TBM高空突防 |
3.8.4 仿真结论 |
3.9 小结 |
第四章 工程实践意义 |
4.1 为指挥员实施作战决策提供依据 |
4.2 提高武器系统综合作战效能 |
4.3 优化了武器系统作战模式 |
4.4 提升了防空导弹杀伤效果 |
4.5 小结 |
第五章 结束语 |
5.1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
5.2 后续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符号与标记(附录 1)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9)防空导弹弹族多目标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外研究发展现状 |
1.3 国内研究发展现状 |
1.4 本文主要内容 |
第2章 防空导弹弹族总体设计方案的族化分析 |
2.1 防空导弹弹族各弹战术要求 |
2.2 防空导弹弹族气动布局的选择 |
2.2.1 导弹翼面配置形式为无翼式布局和采用X字型舵面的飞行特点 |
2.2.2 尾锥特性分析 |
2.2.3 导弹头罩外形特性分析与选择 |
2.2.4 弹族气动外形布局 |
2.3 防空导弹弹族推进系统的选择分析 |
2.3.1 导弹推进系统采用双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的飞行特点 |
2.3.2 助推器串联式安排的特点 |
2.3.3 姿轨控发动机特点 |
2.3.4 弹族推进系统的选择 |
2.4 弹族导引头和制导方式的选择 |
2.4.1 雷达导引头 |
2.4.2 KKV动能拦截器 |
2.4.3 毫米波雷达导引头 |
2.4.4 复合制导 |
2.5 导弹发射方式的选择 |
2.6 防空导弹弹族总体布局的族化特点总结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防空导弹弹族数学模型 |
3.1 坐标系定义介绍 |
3.2 各坐标系之间的关系 |
3.3 大气模型 |
3.4 气动力及空气动力因数(C_x,C_y)的选择 |
3.5 弹道数学模型 |
3.5.1 弹道数学模型假设条件 |
3.5.2 防空导弹在铅垂平面内的运动方程 |
3.5.3 防空导弹典型弹道模型 |
3.6 防空导弹弹族质量数学模型 |
3.6.1 防空导弹弹族质量方程 |
3.6.2 防空导弹弹族中各型号导弹推进剂质量耦合方程 |
3.6.3 防空导弹弹族中各型号导弹推进剂质量计算模型 |
3.6.4 防空导弹弹族中各型号导弹弹体结构质量的估算 |
3.7 防空导弹弹族推进系统数学模型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多目标优化理论 |
4.1 优化理论中目标函数和设计变量的选择 |
4.1.1 设计变量的概念和选取标准 |
4.1.2 目标函数的概念和选取标准 |
4.2 多目标优化罚函数,综合目标函数的概念 |
4.3 数学模型标准化处理方法 |
4.4 多目标优化的基本概念 |
4.4.1 多目标优化的数学模型 |
4.4.2 多目标优化设计解的类型 |
4.4.3 多目标优化问题一般的求解方法 |
4.4.4 多目标优化模型的标准化处理 |
4.5 多目标优化问题的启发式算法 |
4.5.1 遗传算法简介 |
4.5.2 混合遗传算法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防空导弹弹族总体参数优化 |
5.1 防空导弹弹族优化模型假设条件 |
5.2 防空导弹弹族优化数学模型 |
5.3 防空导弹弹族优化程序流程图及流程分析 |
5.4 防空导弹弹族优化结果分析 |
5.4.1 防空导弹弹族最小起飞质量一体优化的结果 |
5.4.2 防空导弹弹族优化结果的速度特性分析 |
5.4.3 弹族多目标优化和单独导弹多目标优化的对比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
致谢 |
(10)现代国土防空近程点防御防空导弹系统的发射区远界和杀伤区远界(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现代国土防空近程点防御防空导弹火力单元目标通道数的需求 |
2 现代国土防空近程点防御防空导弹对目标射击次数的需求 |
3 国土防空近程点防御防空导弹对发射区远界的需求 |
4 国土防空近程点防御防空导弹的杀伤区远界 |
5 结 论 |
四、防空导弹平均速度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有人/无人机编队协同闪烁干扰策略优化与效能评估方法[J]. 万开方,张炜,高晓光. 电光与控制, 2020(12)
- [2]舰空导弹对群目标的拦截数量效能评估仿真[J]. 朱传伟,赵峰民,斗计华. 计算机仿真, 2019(08)
- [3]航母编队中程防空舰艇掩护扇面分析[J]. 吉泽,王义涛,韩宇. 指挥控制与仿真, 2019(03)
- [4]舰载弹炮结合武器系统火力分配模型[J]. 张俊,裴桂艳,冯昌林,魏军辉. 探测与控制学报, 2018(06)
- [5]基于事件触发机制的目标运动状态估计及应用[D]. 梁苑.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1)
- [6]防空导弹尾追拦截目标的遭遇点预测方法[J]. 王磊,朱梦杰. 上海航天, 2018(03)
- [7]爆炸载荷作用下结构展开机理及毁伤效应研究[D]. 赵宇哲. 北京理工大学, 2017(02)
- [8]一种基于弹道预测的反TBM可拦截方法在战术型号中的应用研究[D]. 魏玉龙.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1)
- [9]防空导弹弹族多目标优化设计[D]. 仝云.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1(05)
- [10]现代国土防空近程点防御防空导弹系统的发射区远界和杀伤区远界[J]. 徐品高. 现代防御技术, 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