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冬季天气与行车安全(论文文献综述)
云南普洱交警[1](2021)在《多举措多维度全面筑牢冬季道路交通安全防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冬季恶劣天气,增加了道路交通的出行安全隐患。普洱交警采取多项举措,以确保冬季恶劣天气下道路交通安全。普洱市各级公安交警部门"四抓四重"举措,确保冬季校园周边交通安全;立足全市交通管理实际,科学部署、多点发力,积极采取"四到位"措施,有效预防和减少农村道路交通事故,全力维护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形势稳定;元磨高速公路交巡警大队采取"四到位四增强"切实做好辖区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
李云峰,谢勇,金顺梅,刘野军[2](2021)在《吉林省高速公路交通事故与气象要素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利用2009—2019年吉林省27条主要高速公路交通事故资料,结合高速路段事故发生点对应的国家级气象站观测资料,运用SPSS算法中的k-均值聚类分析法、数据标准化处理、主成分分析法以及事故比等数理方法,对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交通事故与气象要素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冬季是事故高发季节,夏季次之,春、秋两季事故相对较少;高速公路事故空间分布区域基本划分为高危、次高危、中危、低危四个等级,中部地区属于高危风险区域,北部地区属于低危风险区域,珲乌线上的长春至蛟河、延边东部是事故发生最多的路段;降雨、阴天、降雪天气是气象要素影响下交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降雨量级、降雪量级与交通事故的发生均成正比关系,阴天对高速公路行车安全的影响可以用能见度作为量化指标,能见度降到50 m以下时对交通事故的影响达到最大;风力达到6级及以上时对交通事故的影响明显。
段萌萌[3](2020)在《山区高速公路高桥隧比路段行车安全机理与保障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中西部地区高速公路多穿行于崇山峻岭之中,在建设过程中形成了桥梁群、隧道群、桥隧群等特殊构筑物组合的高桥隧比路段,给驾驶人及车辆营造了特殊的运行环境,易发生由人-车-路-环境等因素综合作用的交通事故。目前,我国针对单体隧道以及隧道群已有较多的研究,但是对于山区高速公路高桥隧比路段的安全保障技术缺乏系统的研究,研究成果不能满足山区高速公路高桥隧比路段行车安全保障的要求,有必要对山区高速公路高桥隧比路段的事故特性及安全保障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对山区高桥隧比高速公路事故基本分布规律、事故构筑物类型分布规律、隧道事故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基于多项Logistic理论,对高桥隧比路段事故严重程度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筛选出对事故严重程度影响显着的因素,分别建立了高桥隧比高速公路死亡事故、受伤事故影响因素模型。为山区高速公路高桥隧比路段行车安全保障技术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对高桥隧比高速公路线形指标(主要包括平面线形指标、纵断面线形指标、隧道长度、桥梁长度)与事故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以圆曲线半径、缓和曲线半径,直线长度、圆曲线长度、缓和曲线长度、竖曲线半径、纵坡坡度、纵坡坡长、隧道长度、桥梁长度以及年平均日交通量AADT,12个指标为自变量,以事故预测单元的事故数为因变量,基于负二项分布理论,建立了不同路段单元条件下高桥隧比高速公路单元事故预测模型。对驾驶员经过典型的高桥隧比路段时的视觉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采用线性回归拟合的手段分析瞳孔面积变化趋势,以曲线斜率的大小表征视觉变化幅度。采用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 H多组秩和检验对普通路基段、隧道入口、隧道内部、隧道出口四种路段瞳孔面积数据进行检验,探索高桥隧比路段不同区域驾驶员瞳孔面积数据差异性。对高桥隧比路段驾驶人视觉负荷变化规律及评价方法展开了理论及实车试验研究。采用瞳孔面积最大瞬态速度V?(t)作为评价指标描述驾驶员在隧道出入口的视觉负荷变化规律,以瞳孔面积最大瞬态速度值MTPA以及视觉震荡持续时间tc作为评判视觉负荷大小的依据,建立了隧道出入口驾驶员视觉舒适度评价体系。依据此评价指标体系确定隧道出入口的驾驶员视觉负荷程度,判断隧道出入口对行车安全的影响程度。最后,对山区高速公路高桥隧比路段行车安全保障技术进行了研究。针对隧道入口安全保障问题,提出在隧道入口前设置组合型视错觉减速标线,达到降低车辆进入隧道速度的效果。建立视错觉减速标线与隧道入口设置安全距离模型,求得错觉减速标线应设置于距离隧道入口的安全距离。采用UC-Win-Road仿真实验进行控速效果评价。为了改善车辆驶出视错觉减速标线终点至进入隧道这个过程的速度稳定性,提高行车舒适性,建议在隧道入口前将组合型视错觉减速标线与彩色防滑路面协同设置。以研究总结的山区高速公路高桥隧比路段风险源为基础,针对路与环境对驾驶人及车辆的安全影响进行了研究,构建了山区高速公路高桥隧比路段行车安全度评价体系,并提出了高桥隧比路段行车安全度等级评定方法。本文从人-车-路-环境,综合分析了高桥隧比高速公路的行车安全特性。论文的研究成果对于完善我国山区高速公路高桥隧比路段整体安全保障技术,提升高桥隧比路段的安全性具有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为我国山区高速公路高桥隧比路段安全运营提供了技术支撑。
张成博[4](2020)在《冰雪条件下高速公路交通态势预估及智能管控技术》文中认为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服务性行业,在推动和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高速公路的特性是交通流量大、运输能力强,相比于一般公路其对促进社会交通事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冰雪天气对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的高速公路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我国幅员辽阔,且冬季冰雪天气状况复杂,对高速公路的通行能力及安全性均会造成严重影响。冰雪天气会造成路面附着系数下降,车辆制动距离大幅度增加,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同时造成车辆轮胎侧向稳定性显着降低,使车辆在弯道行驶时更容易发生侧滑现象。此外,冰雪天气还会造成道路能见度显着下降,对驾驶员心理造成负面影响,增加驾驶员行车负担与误判几率,产生潜在的行驶风险。本项目基于吉林省省高速公路特点,有针对性的提出冰雪对路面环境影响程度预测方法,重点关注了长下坡、连续弯道等事故易发重要节点;在此基础上,结合交通调查与仿真分析,提出了冰雪环境高速公路交通运行状态预评估方法,实现对冰雪条件下高速公路交通运行状态演化趋势的预判;并在上述理论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冰雪条件下高速公路智能管控技术,依据冰雪影响程度,通过动态限流、可变限速、车道管理、车流引导等手段以保障冰雪条件下高速公路交通运行的安全和效率。冰雪条件下高速公路限流可分为主线限流和匝道限流两种限流策略。主线限流是通过限流路段最近的高速公路收费站限制车辆进入频率,根据冰雪条件对道路影响程度的不同,动态控制高速公路限流路段的交通流密度,以达到车辆安全通行并尽可能提高道路通行效率的目的。匝道限流是根据入口匝道前一段区域的交通流状态和道面状态,通过信号控制的手段,动态允许或禁止某一时段内车辆进入匝道的措施,其主要目的是降低汇入交通流的风险,同时协助控制限流路段的交通流密度。可变限速作为一种新的方法,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高速公路的交通控制中。目前关于可变限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高速公路瓶颈区优化上,总体缺乏冰雪天气下高速公路可变限速控制的研究。本发明提出的控制方法考虑到冰雪天气对路面的影响程度,采用可变限速的方法进行交通控制,可以提高高速公路在冰雪条件下的通行效率及安全性。通过以上措施为高速公路交通应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最大限度减轻冰雪天气对交通的不利影响,实现对冰雪条件下高速公路交通运行的科学管理。
孟恩杰[5](2020)在《典型冰雪路面安全驾驶车速机理分析与数学建模》文中指出我国北部地区冬季气候严寒且降雪稳定,北部寒区低等级公路及等外公路里程占该地区公路总里程的比例较重,极大地提高了路网的通达深度和交通运输覆盖范围,为国家和当地交通运输产业的发展和居民安全出行提供了支撑和保障。然而北部寒区低等级公路及等外公路常因路面冰雪清理力量不足而致使冰雪路面存在的时间长达3-4个月,以非职业驾驶人为主体的机动车驾驶人遇各类典型冰雪路面因难以自主驾驭安全车速而易发交通事件甚或交通事故是我国北部寒区行车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交通管理人员通常以设置静态限速标志牌的方式来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中的限速规定。当路面被冰雪覆盖后,固定的限速取值已无法满足因路面状态改变而导致对应的安全驾驶车速值也须变化的要求;当前,在理论、技术和装备层面的冰雪路面安全驾驶车速变化规律的研究中,国内外文献反映探讨中宏观与管理意义的限速取值问题的内容较为广泛,但对于驾驶人在遇到各类典型冰雪路面时如何按可驾驭的安全车速行车以及交管部门如何向驾驶人提供适应性安全限速方面的理论研究和技术研究涉猎甚少。冰雪路面安全驾驶车速变化规律的研究是解决北部寒区普遍存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的关键。本文就冰雪路面安全驾驶车速机理分析,定性阐明冰雪路面安全驾驶车速的变化规律,结合冰雪路面安全驾驶车速特性测试与分析内容,从而构建出典型冰雪路面安全驾驶车速数学模型。本研究根据不同路面条件下的行车车速和车头时距情况,分析出不同冰雪路面对通行效率和安全驾驶状态的影响及其强度,进而揭示驾驶人遇各类冰雪路面因难以自主驾驭安全车速而引发交通事故的发生机理;通过安全驾驶车速机理分析,提取安全驾驶车速的关键影响因素(附着系数),开展冰雪路面附着系数形成规律的研究,从而定性揭示冰雪路面安全驾驶车速的变化规律;为了对安全驾驶车速与附着系数之间的函数关系进行定量描述,开展冰雪路面安全驾驶车速特性测试与分析,首先分析车辆的制动过程,其次构建六类冰雪路面测试场地并检测安全驾驶车速和附着系数数据,从而分析出冰雪路面安全驾驶车速与路面附着系的关系特性;再次结合实测数据及其特性,构建出典型冰雪路面安全驾驶车速数学模型,并进行模型函数分析;最后通过Car Sim仿真软件对安全驾驶车速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研究对引导驾驶人在冰雪路面自主驾驭安全车速具有现实意义,也向车速诱导、动态限速和自动驾驶等智能交通技术的开发提供参考。
张杉[6](2020)在《基于CAM的冰雪下可能事故道路交通流仿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冬季,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气温较低,当降雪时路面易出现积雪和结冰情况,不仅降低道路通行效率,而且严重威胁行车安全,导致交通事故率明显增加。交通流仿真作为研究交通领域问题的重要工具,可通过对冰雪下道路交通流的仿真,为冰雪下道路管理控制措施提供更加准确的决策依据,从而降低交通事故概率,提高道路交通安全。目前,不良天气下的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主要集中于宏观统计分析及管控、车辆动力学分析等方面,借助于交通流微观模型以机理特性分析为基础的管控措施优化研究较少,纵坡路段下较少涉及。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冰雪对路面特征、车辆特性和驾驶员的影响并结合不同道路几何线形参数下的车辆受力及驾驶行为,建立冰雪道路可能交通事故的元胞自动机模型(Cellular Automaton Model,CAM),以单向双车道公路为例,通过仿真试验研究冰雪道路可能发生的追尾和侧滑事故以及交通流特性,提出降低道路事故概率的精细化管控策略,为交通管理与控制提供具体的决策建议。同时结合未来车联网等智慧交通技术的发展予以简单分析展望。主要工作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冰雪对道路交通主要参数的影响。阐述冰雪基本概念,从系统层面分析冰雪对路面特征、车辆特性和驾驶员的影响并建立路面特征关系模型,同时对道路几何线形对车辆和驾驶员的影响进行分析。(2)分析冰雪下可能事故的车辆动力学行为。通过分析路面附着系数对车辆制动性能的影响和不同道路几何线形下的车辆运动学行为,深入研究车辆在冰雪路面行驶时可能发生的追尾事故和侧滑事故的具体条件,建立其可能交通事故的微观动力学模型,为具体CAM的建立提供研究依据。(3)构建冰雪下可能事故道路交通流CAM。以Na Sch(Nagel-Schreckenberg)模型为基础,结合冰雪道路交通流特点改进基本模型,建立冰雪下可能事故的不同道路几何线形下的CAM,通过仿真试验分析冰雪道路的交通流特性和交通事故概率。(4)进行冰雪下道路管控措施优化研究。针对冰雪给道路交通安全带来的问题,以单向双车道公路的一个路段为例进行仿真试验,从增大路面附着系数、交通管理控制和未来智慧交通应用等方面针对不同道路几何线形进行措施优化研究,为冰雪下道路交通管控提出具体措施。
刘曌[7](2020)在《恶劣天气下吉林省高速公路动态限速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来,吉林省高速公路建设快速发展,目前全省高速通车里程已达到3582公里,预计到2020年通车里程达到4000公里以上。每当恶劣天气发生时,高速公路上如何确保行车安全就成为关注的重点。恶劣天气不仅影响驾驶员的行车视线,还极易引发交通事故。尤其是冬季常见的冰雪天气,高速公路上还会出现因降温导致的“黑冰”,这种路面异常湿滑,如果按照规定的限速值行驶,一旦操作不当后果不堪设想;如果降速缓慢行驶,又会扰乱路面的行车秩序从而产生新的安全隐患。为确保百姓安全出行,降低事故发生率,封闭道路这一管制措施成了目前交通管理者应对恶劣天气的“良策”。然而,当高速公路因恶劣天气封闭后,并不能阻止人们出行。有出行需要的车辆会选择路况条件更为复杂的国道、省道等低等级公路。在这种情况下,这类公路无论是路况条件、道路通行能力还是应急救援保障能力都无法与高速公路相提并论。大量的交通事故、惨烈的事故现场向管理者发出了血的责问,这也促使人们要进一步反思:能否通过优化管理模式,寻找到既能够满足百姓安全出行又能够有效管理的平衡点,在不浪费道路资源的前提下,预防并减少交通事故,最大限度的保障生命和财产安全,使出行者和管理者间双赢。目前,为有效应对恶劣天气给高速公路管理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通过研发动态限速管理系统、增设动态限速标志来限定恶劣天气下车辆最高行驶速度,在不封路的情况下,利用动态限速系统诱导交通已成为可能。随着智能交通理念和技术的日益完善,高速公路智能化已成为高速公路发展的趋势,与以往的高速公路管理相比,高速公路智能化可以在有限的交通供给能力下合理控制、分配交通,这种现代的管理方式已成为目前世界各国治理高速公路交通问题的首选途径。需要指出的是,恶劣天气下高速公路实现动态限速管理这一措施看似是道路秩序管理中应用的一个辅助手段,无需大费周章的细致研讨,但实际上,这一措施从前期投入、中期实施、后期应用都需要多个部门配合完成,所涉及的行政主体内部间小到单位的管理安排、人事调整,大到国家的改革趋势都影响着这一措施的落地,在“牵一发,动全身”的现状下讨论吉林省是否能够实现这个管理目标时,就要对所涉及到的管理主体现状进行细致分析,存在哪些问题,依据详细准确的理论数据和详实案例,去论证这一措施的可行性和应用性。有鉴于此,本文根据高速公路动态速度控制方法及相关理论研究为基础,以吉林省高速公路为研究对象,针对恶劣天气下高速公路管理所涉及的部分理论展开研究,通过分析恶劣天气条件下吉林省高速公路实现动态限速管理的必要性,聚焦吉林省高速公路管理现状,分析现有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应吉林省高速公路的管理对策,使恶劣天气下吉林省高速公路的安全保障、运营管理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型管理过渡升华,从而达到恶劣天气条件下减少封闭频次、提高通行能力、降低事故发生率、保障群众生命及财产安全的目的,并为提升恶劣天气条件下我国高速公路运行安全整体水平提供现实参考。
文皓泽[8](2020)在《陕西省干线公路不良气象预警与交通保障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干线公路作为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城乡在结构功能上相互联系,加速区域物质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近年来,由不良气象条件与地质灾害等引发的交通事故不断攀升,给社会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分析以往事故的特征成因,及时发布不良气象信息并设计合理的诱导路径与方式,保障不良气象条件下公路的安全,高效运行,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论文依托陕西省独特的气候条件和事故特征,对不良气象条件下公路的气象预警和交通保障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针对陕西省特殊的地质气象条件,因地制宜的提出了分区诱导的理念,搭建了能够适应不同恶劣天气的交通诱导系统。研究成果对干线公路的安全高效运营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具体而言,论文的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1.对全省干线公路及其基础设施的基本建设状况,气候特点进行了调查分析,包括温度,风,雾,雨,雪等,并进一步分析了不良气候状况对交通安全的作用机理与影响程度,便于下文有针对性的提出应对策略。2.采用路面摩擦系数及能见度指标推导了跟驰车辆最大临界速度的计算公式,从而简化了不良气象对道路的影响,并在静态限速的基础上提出了动态限速的管理办法,讨论了在平衡经济与安全性的前提下,道路封闭的标准,可作为不良气象影响区域内道路管控的参考。3.论文在对路径选择原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交通用户最优控制模型约束,基于Binary Logit算法建立了出行者的路径选择模型,并进行了参数标定与检验。在设计的小型算例中,分别选择固有哑元和行程时间可靠性两个特性变量构造效用函数,证明了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4.对不良气象条件下的交通诱导需求进行剖析,结合陕西省独特的气候特点,提出了分区诱导的理念,并采取“动静态”诱导设施相结合的方式,搭建了能够适应不同恶劣天气的交通诱导系统,包括不同诱导节点的关键诱导技术及诱导设施的使用条件等。最后,以G316国道的部分区段作为研究对象,基于VISSIM软件建立了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在不良气象条件影响下,车辆均能在规定时段内完成疏散,且行程时间与延误指标较为合理,验证了诱导方案的有效性。
张祥儒[9](2020)在《高寒冰雪环境下交通因素辨析及安全性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道路交通网络建设的日益完善推动经济建设的可持续进步,彰显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前进与兴盛。而在人们接受交通便捷的同时,屡屡出现的交通事故给社会造成重大的损失。尤其在我国高纬度的冰寒地区,受经纬度以及气象状况的影响,交通灾祸带来的后果越发严峻。为了加强交通管理,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很有必要对高寒冰雪环境下交通安全性评价。首先,本文基于冰雪路面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道路交通安全评价与保障措施研究方面,对国内外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提出论文的总体研究内容。从冰雪天气以及冰雪路面状况进行概述,研究冰雪天气下道路交通系统特性,并分析冰雪对道路行车安全带来的不良影响。其次,鉴于驾驶员、车辆和道路三类事故致因类型,详尽探究各个因素间的相互交叉关联,对威胁高寒冰雪环境下道路交通系统安全的重要影响因素进行详细的阐述,联结决策实验室分析法和解释结构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剖析,筛选出12个重要影响因素,并建立了高寒冰雪环境下交通影响因素的三层递阶层次结构。根据递阶层次结构中包含的影响因素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并对高寒冰雪环境下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思路与方法进行论述,确定熵权模糊综合评价的具体构建过程和计算步骤,加入G302吉林省境内路段作为研究对象,对冰雪环境下交通安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路段在冰雪环境下的交通安全等级处在一般水平,为建立高寒冰雪环境下交通安全预警管理提供借鉴。最后,根据高寒冰雪环境下道路交通安全评价结果,从交通管理措施和交通组织方案入手,建立起高寒冰雪环境下交通安全预警管理体系,确保不同风险冰雪路面具备相应的预警管理策略。
李纪亭[10](2020)在《螺旋隧道出口段低温雨雪天气下行车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内高速公路建设重心逐渐向西部及偏远山区偏移,螺旋隧道数量也随之逐渐增加。低温条件下螺旋隧道所在区域雨雪天气多发,导致隧道出口段路面极易出现积水、积雪、结冰现象,驶出隧道车辆极易出现横向滑移等危险,对行驶稳定性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判断车辆在低温雨雪天气下驶出隧道出口段出现失稳的工况,对螺旋隧道设计阶段参数取值及后期的安全运营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首先从车辆在隧道内行驶时的前大灯照射范围和隧道长度两个角度具体定义了螺旋隧道;基于隧道出口满足识别距离的原则,界定了螺旋隧道出口段长度。通过分析螺旋隧道路段车辆行驶时的横向稳定性和纵向稳定性,确定车辆行驶时在两个方向上保持稳定的临界条件。分析隧道路段事故数据统计资料,确定了隧道内事故高发区域:洞口内0m~110m的段落。收集国内各地区典型螺旋隧道所在区域近五年低温天气下的月平均气象数据,分析确定不同区域内螺旋隧道路段低温条件下的气候特征。从驾驶人、车辆、道路三个角度分析了低温雨雪天气对道路交通的影响机理,并进行摩擦系数实测试验,确定低温天气不同降雨强度和结冰状况下摩擦系数变化范围。采取模拟驾驶仿真实验方法分别进行了正常天气、低温雨天、低温雪天及路面结冰四种情况下的仿真实验。得到车辆在不同天气条件及路面状况下驶出螺旋隧道出口段时的稳定性变化规律及行驶失稳工况。将实验数据回归分析,得到车辆行驶稳定性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为后续螺旋隧道出口段的相关研究工作提供了参考。使用层次分析法并结合仿真实验数据,对低温雨雪天气下螺旋隧道出口车辆行驶稳定性影响因素的重要性进行了排序。最后,以金家庄螺旋隧道为研究对象,检验该隧道低温雨雪天气下车辆驶出隧道出口时的稳定性,确定了车辆不能稳定驶离出口时的工况。
二、冬季天气与行车安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冬季天气与行车安全(论文提纲范文)
(1)多举措多维度全面筑牢冬季道路交通安全防线(论文提纲范文)
落实“四抓四重”举措全面筑牢冬季校园交通安全防护网 |
抓思想重研判推进部署工作统筹化 |
抓源头重整治推进摸排工作有序化 |
抓秩序重整治推进路面管控规范化 |
抓宣传重教育推进宣传方式多样化 |
“四到位”举措全力做好冬季农村地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 |
组织部署到位力戒工作责任不压实 |
源头治理到位力戒隐患排查不仔细 |
路面管控到位力戒查处态度不严谨 |
宣传教育到位力戒安全意识不入心 |
元磨大队“四到位四增强”筑牢秋冬季道路交通事故防线 |
分析研判到位增强应急准备措施 |
隐患排查到位增强安全防护设施 |
勤务部署到位增强路面防控管控 |
宣传提示到位增强浓厚氛围营造 |
(2)吉林省高速公路交通事故与气象要素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 |
1.2 方法 |
1.2.1 k-均值聚类分析法 |
1.2.2 数据标准化 |
1.2.3 事故比 |
1.2.4 主成分分析法 |
1.2.5 气象要素等级划分方法 |
2 结果分析 |
2.1 交通事故时间分布特征 |
2.2 气象要素与交通事故的关系 |
2.2.1 降雨与交通事故的关系 |
2.2.2 降雪与交通事故的关系 |
2.2.3 阴天与交通事故的关系 |
2.2.4 大风与交通事故的关系 |
2.2.5 高速公路行车安全气象等级划分 |
2.3 交通事故空间分布特征 |
2.3.1 事故资料样本选取 |
2.3.2 气象要素影响下交通事故分析 |
2.3.3 交通事故空间分布特征 |
3 结论与讨论 |
(3)山区高速公路高桥隧比路段行车安全机理与保障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山区高速公路高桥隧比路段安全现状 |
1.1.2 高桥隧比路段及高桥隧比高速公路定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隧道及桥隧群路段行车安全研究现状 |
1.2.2 交通事故严重程度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
1.2.3 交通事故预测模型研究现状 |
1.2.4 隧道环境下驾驶员视觉负荷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高桥隧比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特征分析 |
2.1 高桥隧比高速公路运营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
2.1.1 人的因素 |
2.1.2 车的因素 |
2.1.3 路的因素 |
2.1.4 环境因素 |
2.2 高桥隧比高速公路事故分布规律 |
2.2.1 研究路段概况 |
2.2.2 数据收集及整理 |
2.2.3 事故数基本分布规律 |
2.2.4 事故发生点构筑物类型规律 |
2.2.5 隧道事故数空间分布规律 |
2.3 高桥隧比高速公路事故严重程度影响因素分析 |
2.3.1 多项Logistic理论 |
2.3.2 模型建立 |
2.3.3 模型检验 |
2.3.4 事故严重程度影响因素选取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桥隧比高速公路事故预测模型研究 |
3.1 高桥隧比高速公路事故率与线形指标关系分析 |
3.1.1 事故率指标 |
3.1.2 平面线形指标与事故率的关系 |
3.1.3 纵断面线形指标与事故率的关系 |
3.2 高桥隧比高速公路事故率与构筑物关系分析 |
3.2.1 隧道长度与事故率的关系 |
3.2.2 桥梁长度与事故率的关系 |
3.3 高桥隧比高速公路事故预测模型构建 |
3.3.1 高桥隧比高速公路事故数据特性分析 |
3.3.2 负二项分布理论 |
3.3.3 事故预测模型变量选取 |
3.3.4 高桥隧比高速公路路段单元类型划分 |
3.3.5 事故预测模型构建 |
3.4 事故预测模型预测精度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桥隧比路段驾驶人视觉变化规律及视觉负荷评价 |
4.1 视觉特性表征指标选取 |
4.2 试验及数据采集 |
4.3 驾驶员视觉变化规律及变化趋势分析 |
4.3.1 视觉特性基本描述 |
4.3.2 视觉变化规律及变化趋势 |
4.3.3 瞳孔面积K-S正态分布检验 |
4.3.4 隧道不同位置瞳孔面积差异性检验 |
4.4 高桥隧比路段驾驶员视觉负荷评价 |
4.4.1 视觉负荷评价指标 |
4.4.2 视觉负荷评价体系 |
4.4.3 隧道入口视觉负荷变化规律分析 |
4.4.4 隧道出口视觉负荷变化规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山区高速公路高桥隧比路段行车安全保障技术 |
5.1 隧道入口段安全保障技术 |
5.1.1 隧道入口前视错觉减速标线设置技术 |
5.1.2 隧道入口前视错觉减速标线与彩色路面协同设置技术 |
5.2 山区高速公路高桥隧比路段行车安全度评价体系 |
5.2.1 高桥隧比路段行车安全度评价体系构建 |
5.2.2 群层次分析法求取指标权重 |
5.2.3 评价指标分值统计方法 |
5.2.4 高桥隧比路段行车安全度等级评定方法 |
5.2.5 实例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一、发表学术论文 |
二、参与科研课题 |
参考文献 |
(4)冰雪条件下高速公路交通态势预估及智能管控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研究概况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第2章 鹤大高速冬季气象数据 |
2.1 气象数据检测方法 |
2.2 冬季气温状况调查 |
2.2.1 平均气温状况调查 |
2.2.2 冬季极端低温时间变化规律 |
2.3 降水状况特点 |
2.4 风向风速变化特征规律 |
第3章 冰雪条件高速公路车辆行驶影响分析 |
3.1 气象因素 |
3.2 路网线形及路面因素 |
3.3 驾驶员特性 |
3.4 车辆特性 |
第4章 冰雪条件下的高速公路态势评估 |
4.1 冰雪天气高速公路的行车安全仿真研究 |
4.1.1 冰雪天气下的carsim仿真模型建立 |
4.1.2 仿真结果分析 |
4.2 冰雪天气高速公路交通流数据获取 |
4.3 冰雪条件下的高速公路运行态势预测 |
4.3.1 交通状态时空维度相似性度量 |
4.3.2 模型构建 |
4.3.3 实验结果 |
第5章 冰雪条件下高速公路动态限流控制技术 |
5.1 冰雪条件下高速公路动态限流影响因素 |
5.2 冰雪条件下高速公路动态限流方法 |
5.3 冰雪条件下高速公路动态限流模型 |
5.3.1 主线限流 |
5.3.2 匝道限流 |
5.4 冰雪条件下高速公路动态限流实施策略 |
第6章 冰雪条件下高速公路可变限速控制技术 |
6.1 冰雪条件下高速公路可变限速影响因素 |
6.2 高速公路在冰雪条件下可变限速的方法 |
6.3 冰雪条件下高速公路的可变限速模型 |
6.3.1 最大安全速度 |
6.3.2 选取合理限速值 |
6.3.3 可变限速的时空特性及速度校正 |
6.3.4 模糊控制器设计 |
6.4 冰雪条件下高速公路可变限速实施策略 |
第7章 冰雪条件下高速公路危险路段应急管理 |
7.1 危险路段判别方法 |
7.2 危险路段预警系统 |
7.3 危险路段管理措施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5)典型冰雪路面安全驾驶车速机理分析与数学建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目标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冰雪路面安全驾驶影响分析 |
2.1 冰雪路面条件下的交通状态分析 |
2.1.1 冰雪路面分布特征与类别 |
2.1.2 冰雪路面条件下的通行效率分析 |
2.1.3 冰雪路面条件下的安全驾驶状态分析 |
2.2 冰雪路面交通事故机理分析 |
2.2.1 交通事故的影响因素分析 |
2.2.2 交通事故发生过程分析 |
2.2.3 超速引起的交通事故发生机理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冰雪路面安全驾驶车速机理分析 |
3.1 冰雪路面安全驾驶车速的形成 |
3.1.1 安全驾驶车速定义 |
3.1.2 安全驾驶车速的影响因素分析 |
3.1.3 关键影响因素提取 |
3.1.4 冰雪路面附着系数的形成 |
3.2 冰雪路面安全驾驶车速的形成规律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冰雪路面安全驾驶车速特性测试与分析 |
4.1 车辆制动过程分析 |
4.1.1 车轮受力分析 |
4.1.2 ABS工作过程分析 |
4.1.3 车轮打滑成因分析 |
4.2 安全驾驶车速特性测试 |
4.2.1 测试设计原理 |
4.2.2 测试方法 |
4.2.3 测试设备 |
4.2.4 测试场地构建 |
4.2.5 测试步骤 |
4.2.6 测试数据及其处理 |
4.3 安全驾驶车速特性分析 |
4.3.1 附着系数的变化规律 |
4.3.2 安全驾驶车速与附着系数的关系特性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典型冰雪路面安全驾驶车速数学建模 |
5.1 安全驾驶车速建模基础 |
5.2 安全驾驶车速数学模型建立 |
5.3 模型函数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典型冰雪路面安全驾驶车速数学模型仿真验证 |
6.1 安全驾驶车速数学模型验证目的 |
6.2 仿真软件的选择 |
6.3 CarSim仿真系统模型建立 |
6.3.1 CarSim整车模型建立 |
6.3.2 CarSim路面模型建立 |
6.4 安全驾驶车速数学模型验证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基于CAM的冰雪下可能事故道路交通流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2.1 道路交通流仿真研究 |
1.2.2 冰雪下道路交通事故与管理控制研究 |
1.2.3 不良天气下道路交通流微观仿真研究 |
1.2.4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冰雪对道路交通主要参数影响分析 |
2.1 冰雪基本概念 |
2.1.1 冰雪的定义 |
2.1.2 冰雪的形成过程 |
2.1.3 路面冰雪类型 |
2.2 冰雪下路面特征及交通流特性分析 |
2.2.1 冰雪对路面特征关系影响分析 |
2.2.2 冰雪下路面特征关系模型 |
2.2.3 冰雪下道路交通流特征分析 |
2.3 冰雪道路对车辆及驾驶员影响分析 |
2.3.1 冰雪对车辆特性影响分析 |
2.3.2 冰雪对驾驶员特性影响分析 |
2.3.3 道路几何线形对车辆及驾驶员的影响 |
第三章 冰雪下可能事故的车辆动力学分析 |
3.1 路面附着系数与车辆制动的关系 |
3.1.1 路面附着系数与制动性能的关系 |
3.1.2 融雪剂路面对车辆制动的影响 |
3.2 车辆运动学模型 |
3.2.1 平曲线路段 |
3.2.2 平直线与纵断面直线组合路段 |
3.2.3 平曲线与纵断面组合路段 |
3.3 冰雪道路可能交通事故分析 |
3.3.1 冰雪下追尾事故动力学分析 |
3.3.2 冰雪下侧滑事故动力学分析 |
3.3.3 冰雪下弯道事故动力学分析 |
第四章 冰雪道路交通流CAM的建立 |
4.1 CA仿真模型的建立 |
4.1.1 研究对象 |
4.1.2 CAM基本规则 |
4.1.3 冰雪道路行驶及事故判别规则 |
4.2 模型校验与参数修正 |
4.3 交通流参数分析 |
4.4 事故概率分析 |
第五章 冰雪下道路管控措施优化 |
5.1 工程措施 |
5.1.1 除雪 |
5.1.2 使用融雪剂 |
5.1.3 撒附着物 |
5.1.4 安装防滑链或冬季轮胎 |
5.2 交通管控对策 |
5.2.1 限速控制 |
5.2.2 流量控制 |
5.2.3 交通诱导 |
5.3 融合未来智慧交通技术展望 |
5.3.1 车辆驾驶行为改进分析 |
5.3.2 CAM改进 |
5.3.3 仿真实验分析与展望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7)恶劣天气下吉林省高速公路动态限速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 恶劣天气的界定 |
(二) 高速公路管理相关概念 |
(三) 气象能见度测量理论及方法 |
(四) 其他限速理论基础及方法 |
(五) 公共管理学理论 |
二、恶劣天气下吉林省高速公路动态限速管理的必要性 |
(一) 高速公路公共属性的要求 |
(二) 高速公路债务风险的要求 |
(三)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 |
三、恶劣天气下吉林省高速公路管理现状 |
(一) 高速公路交通气象服务现状 |
(二) 恶劣天气下吉林省高速公路管理现状 |
(三) 恶劣天气下吉林省高速公路管理措施 |
四、恶劣天气下吉林省高速公路管理中存在问题及成因 |
(一) 恶劣天气下吉林省高速公路管理中存在问题 |
(二) 恶劣天气下吉林省高速公路管理中问题成因 |
五、恶劣天气下国内外高速公路动态限速管理经验 |
(一) 国内经验 |
(二) 国外经验 |
(三) 国内外经验启示 |
六、恶劣天气下吉林省高速公路动态限速管理对策 |
(一) 加速改革转型应对主动预防 |
(二) 加快投入路面科技设施建设 |
(三) 加强对大数据分析预警研判 |
(四) 加深合作风险隐患协同共治 |
(五) 加大宣传普及动态限速管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陕西省干线公路不良气象预警与交通保障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干线公路不良气象特征统计与分析 |
2.1 不良气象对干线公路交通运行的影响 |
2.1.1 不良气象对能见度的影响 |
2.1.2 不良气象对附着系数的影响 |
2.1.3 不良气象对驾驶员的影响 |
2.2 陕西省气候与公路交通概况 |
2.2.1 陕西省气候概况 |
2.2.2 陕西省公路交通概况 |
2.3 陕西省干线公路不良气象特征统计与分析 |
2.3.1 陕西省各市不良气象特征 |
2.3.2 陕西省各市不良气象特征分析 |
2.3.3 城市间气象环境对比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不良气象影响区域内道路限速与封闭管理 |
3.1 不良气象影响区域内道路限速管理 |
3.1.1 不良气象影响区域内道路静态限速管理 |
3.1.2 不良气象影响区域内道路动态限速管理 |
3.2 不良气象影响区域内道路封闭管理 |
3.2.1 不良气象影响区域内道路封闭管理 |
3.2.2 不良气象影响区道路封闭原则 |
3.2.3 不良气象影响区道路封闭标准 |
3.3 案例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良气象影响区域内路径选择方法 |
4.1 路径选择理论基础 |
4.1.1 不良气象影响区域内路径选择原则 |
4.1.2 路阻函数模型介绍 |
4.1.3 不利天气路阻函数模型 |
4.1.4 案例分析 |
4.2 路径选择模型 |
4.2.1 不利天气下用户最优控制模型 |
4.2.2 不利天气下路径选择模型标定与检验 |
4.3 算例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不良气象条件下干线公路网交通疏解技术 |
5.1 不良气象预警与响应分级 |
5.1.1 不良气象预警系统 |
5.1.2 不良气象应急分级响应 |
5.2 不良气象条件下交通诱导需求分析 |
5.2.1 基于不良气象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的交通诱导需求分析 |
5.2.2 基于出行车辆位置的交通诱导需求分析 |
5.2.3 不良天气条件下事故影响的交通诱导需求分析 |
5.3 不良气象条件下交通疏解技术仿真 |
5.3.1 交通诱导系统设计 |
5.3.2 路径诱导分流设施 |
5.3.3 交通仿真软件选取 |
5.3.4 交通疏解仿真模型构建 |
5.3.5 交通疏解仿真结果 |
5.4 不良气象条件下交通疏解管理措施 |
5.4.1 不良气象影响区域内道路限速管理 |
5.4.2 不良气象影响区域内道路封闭车道管理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高寒冰雪环境下交通因素辨析及安全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2 高寒冰雪环境下道路行车安全分析 |
2.1 冰雪状况概述 |
2.2 冰雪天气下道路交通系统特性 |
2.3 冰雪对道路行车安全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3 高寒冰雪环境下交通因素辨析 |
3.1 相关理论基础 |
3.2 高寒冰雪环境下交通影响因素体系构建 |
3.3 高寒冰雪环境下交通影响因素分析模型构建 |
3.4 基于DEMATEL-ISM的高寒冰雪环境下交通因素辨析 |
3.5 本章小结 |
4 高寒冰雪环境下交通安全性评价 |
4.1 高寒冰雪环境下交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2 高寒冰雪环境下交通安全性评价 |
4.3 实例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高寒冰雪环境下交通安全预警管理 |
5.1 预警管理原理 |
5.2 交通管理措施 |
5.3 交通组织方案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螺旋隧道出口段低温雨雪天气下行车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螺旋隧道出口段交通特性 |
2.1 螺旋隧道定义 |
2.1.1 基于车辆前灯照射角的定义 |
2.1.2 基于隧道长度的定义 |
2.2 螺旋隧道进出口段界定 |
2.2.1 基于停车视距的界定 |
2.2.2 基于驾驶员反应时间的界定 |
2.2.3 基于车辆偏移行驶的界定 |
2.3 车辆行驶稳定性分析 |
2.3.1 横向行驶稳定性 |
2.3.2 纵向行驶稳定性 |
2.4 隧道路段事故特性分析 |
2.4.1 交通事故空间分布特征 |
2.4.2 事故主要成因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低温气候特征分析 |
3.1 螺旋隧道区域低温气候特征 |
3.1.1 干海子隧道 |
3.1.2 卧龙沟螺旋隧道 |
3.1.3 金家庄螺旋隧道 |
3.1.4 老店子1号隧道 |
3.2 低温雨雪天气下行车稳定的影响因素 |
3.2.1 驾驶人因素 |
3.2.2 车辆因素 |
3.2.3 道路因素 |
3.3 摩擦系数实测试验 |
3.3.1 不同积水厚度下的摩擦系数 |
3.3.2 不同结冰状态下的摩擦系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螺旋隧道洞口行车模拟仿真实验 |
4.1 实验方法与目的 |
4.1.1 实验方法 |
4.1.2 实验目的 |
4.2 低温雨雪天气下模拟驾驶实验 |
4.2.1 实验设备 |
4.2.2 实验参数选取 |
4.2.3 实验方案设计 |
4.2.4 评价指标的选取 |
4.2.5 螺旋隧道洞口段仿真模型建立 |
4.2.6 实验人员的筛选 |
4.3 仿真实验流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不同天气条件下车辆行驶稳定性 |
5.1 正常天气仿真数据分析 |
5.2 低温雨雪天气仿真数据分析 |
5.2.1 低温雨天 |
5.2.2 降雪天气 |
5.2.3 路面结冰 |
5.2.4 稳定性对比分析 |
5.3 回归模型 |
5.4 稳定性影响因素排序 |
5.4.1 基于车辆动力学的行车仿真 |
5.4.2 基于层次分析法 |
5.4.3 正交实验结果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工程应用 |
6.1 工程概况 |
6.2 低温雨雪天气下出口段仿真实验 |
6.2.1 实验段长度的确定 |
6.2.2 仿真模型建立 |
6.2.3 模拟驾驶仿真 |
6.3 行车稳定性分析 |
6.4 螺旋隧道出口行车稳定保障建议 |
6.5 本章小节 |
结论与展望 |
研究结论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冬季天气与行车安全(论文参考文献)
- [1]多举措多维度全面筑牢冬季道路交通安全防线[J]. 云南普洱交警. 汽车与安全, 2021(12)
- [2]吉林省高速公路交通事故与气象要素的关系研究[J]. 李云峰,谢勇,金顺梅,刘野军.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1(03)
- [3]山区高速公路高桥隧比路段行车安全机理与保障技术研究[D]. 段萌萌.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4]冰雪条件下高速公路交通态势预估及智能管控技术[D]. 张成博. 吉林大学, 2020(01)
- [5]典型冰雪路面安全驾驶车速机理分析与数学建模[D]. 孟恩杰. 新疆大学, 2020(07)
- [6]基于CAM的冰雪下可能事故道路交通流仿真研究[D]. 张杉. 河北工业大学, 2020
- [7]恶劣天气下吉林省高速公路动态限速管理研究[D]. 刘曌. 吉林大学, 2020(08)
- [8]陕西省干线公路不良气象预警与交通保障技术研究[D]. 文皓泽. 长安大学, 2020(06)
- [9]高寒冰雪环境下交通因素辨析及安全性评价研究[D]. 张祥儒.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10]螺旋隧道出口段低温雨雪天气下行车稳定性研究[D]. 李纪亭. 长安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