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泰瑞克”到透皮治疗系统——新药研发思路的转变

从“泰瑞克”到透皮治疗系统——新药研发思路的转变

一、从“反应停”到透皮治疗系统——新药研发思路的转变(论文文献综述)

刘艳[1](2018)在《青岛地区545例儿童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分析与风险信号警示》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青岛地区545例儿童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综合分析,了解这一人群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规律,发现导致儿童ADR的重要因素,开展儿童药品不良反应与药物关联研究,以期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为药监部门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保障儿童用药安全。方法:回顾性分析545例儿童ADR报告(市北区与四方区2012年1月1日-2015年12月30日上报的0-14岁儿童ADR报告),采用描述性研究的方法,考察报告来源、上报人员职业;患儿一般情况、患儿的用药情况、ADR临床表现及累及的系统器官、不良反应评价、转归及影响。对报告中不合理用药及说明书儿童用药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使用比例报告比法(PRR)、报告比值比法(ROR)、综合标准法(MHRA)三种方法对545例儿童药品不良反应数据进行信号数据挖掘。结果:1.6岁以下儿童为ADR/ADE高发人群(72.48%);涉及的可疑药品中抗感染药物最多(63.21%);给药方式主要以静脉滴注方式(82.14%),累及系统-器官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胃肠系统损害、全身性损害居多,占比分别是54.19%、17.73%、4.76%;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多在用药30分钟内(39.63%)。2.新的、严重的ADR/ADE79例(14.50%),严重报告比9.91%;6岁以下儿童为新的和严重的ADR/ADE高发人群(68.36%);给药方式静脉滴注最多(69.62%);涉及的药品种类以抗感染药物、抗肿瘤药、中枢神经系统用药为主,占比分别为:35.44%、18.99%、12.66%;新的和严重的ADR/ADE多发生在3天内(68.35%)。累及系统-器官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全身性损害、胃肠系统损害居多,分别占比:22.33%、14.56%、10.68%。合并用药多为1-2种。3.对ADR/ADE报告中不合理用药进行统计:存在不合理用药报告占报告总数的24.03%,不合理用药类型涉及6个方面,以用量用法不适宜最多,占76.47%,不合理用药涉及药物类别分布中抗感染药物不合理应用最多占81.40%;对ADR/ADE报告中涉及药物说明书儿童用药信息缺项进行统计:说明书中儿童应用信息缺项涉及药品77种,占涉及药品总数的51.68%,以抗感染药和中枢神经系统用药品种最多,均为14种,对77种药物说明书儿童用药信息缺项标注信息分类,以无任何儿童用药信息最多。4.三种数据挖掘方法中PRR法检出可疑信号最多30条,通过ROR法、MHRA法检出的可疑信号在PRR法中都能检出;三种检测方法均能检出的可疑信号组合有13条。热毒宁-寒战、热毒宁-发热、脂溶性维生素(Ⅰ)-憋气为说明书未收载的新的可疑风险信号;本研究发表论文后,CFDA修改说明书将检出的脂溶性维生素(Ⅰ)-紫绀和脂溶性维生素(Ⅰ)-潮红两项风险信号增加为不良反应项。结论:1.医护人员应重点监测6岁以下儿童、用药30分钟内的药物不良反应,静脉滴注药物出现ADR比例高,提示临床谨慎应用静脉药物。2.严重的ADR/ADE上报率低,合并用药不容忽视。3.儿童不合理用药和儿童用药信息缺乏是导致儿童ADR发生的重要因素。4.热毒宁-寒战、热毒宁-发热、脂溶性维生素(Ⅰ)-憋气作为可疑风险信号应予以重视;三种方法均可用于儿童ADR信号检测,可综合应用多种的检测方法,以期达到评价的全面性和准确性的目的。

岑小波,韩玲[2](2016)在《中药新药非临床安全性研究和评价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是药物的三大基本要求,中药也不例外。在当前生命科学、医学和药学迅猛发展的时代,中药也迎来发展的崭新时代。面对中药悠久的文化沉淀、现代药理毒理学、当代相关国际技术法规以及人们对药物安全性的期待,如何科学合理地研究评价中药尤其是复方中药,已成为中药研发的一个关键。本文主要阐述当前中药非临床安全性研究的技术要求,重点分析复方中药非临床安全性研究的技术难点与特点。结合笔者对药物安全性研究和评价的认识与实践,对中药安全性研究和评价的技术要求和重点关注领域等进行阐述。

朱瑞娇[3](2016)在《YN公司药品生产质量管理体系优化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有关部门颁布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定,这项规定自从开始执行之后,中国药品制造行业的质量管理真正建立起来,又从建立到不断进步的一个过程。整体而言,中国的药品制造还不够发达,大多是小企业生产,质量水平难以保证,而且,由于中国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办法颁布的比较晚,因此整个药品制造行业中,对于药品制造的质量管控水平是难以与发达国家相对比的。国家药监局2011年3月1日公布了新版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版)并于当日正式开始实施,比98版GMP的标准更严格、更加提高,对制药企业质量管理的要求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整个制药行业迎来了新一轮的洗牌,大型制药企业得到了吞并小企业不断壮大的机会,但是也潜伏着达不到新版GMP要求而灭亡的暗礁;中小生产企业则面临着如何继续生存的压力或是重新整合发展的动力。YN公司作为中国中药制剂行业第一梯队的企业之一,主要生产YN系列品种、外用制剂、固体液体口服制剂、液体口服制剂、注射剂、化学原料药等,依照目前我国现在执行的药品制造的相关规范而进行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并且获得了最新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认证(GMP认证)。面对新的药品生产质量管控的高标准,根据自身情况和已经出现的问题,YN企业需要对产品质量进行改革和提升,进行管理思路的改变,避免在今后的生产中出现类似的生产问题,从而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认可度,从而帮助公司快速发展。本研究在对YN公司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体制现阶段暴露出来的情况进行研究之后,使用全方位的质量管理理论、鱼骨图、模型等多种方式,结合我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标准的要求,以及YN公司的真实情况,认为YN公司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机制需要进行不断的优化和改革。之后,对于药品生产中的各个层面上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从而制定更为详尽的工作规划和详尽措施。本研究的结果对于保障制造药品的质量,以及人民能够获得高质量的药品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帮助国内相关药品生产和制造公司的质量管控和品质改善提供一定的借鉴。

李红旭[4](2014)在《郑州某三甲医院药品不良反应调查分析和评价》文中指出药品犹如一把双刃剑,在发挥防病治病积极作用的同时,可能导致不良反应。药品不良反应作为一种新的损害类型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二十世纪60年代,“反应停”事件发生以后,世界各国通过立法手段,建立起针对上市药品监测管理制度,对上市药品进行监测和再评价,以确保药品使用的安全性、有效性、合理性。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起步于80年代,经过30多年发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组织机构和网络覆盖日益完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在药品安全性监管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本研究通过对药品不良反应进行调查、分析,并作出相应评价。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系统介绍药品不良反应相关概念、发生原因、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意义,并对国内、外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情况进行总结;第二部分选择郑州市一家具有代表性的医院,对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并综合分析、评价,对涉及的人群、药品种类、累及的系统、给药途径、因果关系等进行汇总、分析,探讨其与不良反应的相关性;第三部分指出工作中仍存在的不足之处:认识误区、上报数量不高、漏报情况等;第四部分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宣传培训,发挥临床药师在不良反应监测中的作用,做好安全用药评价,建立奖惩相结合等措施;第五部分提出药品不良反应损害救济等观点并讨论。研究结果显示:1.不良反应的发生在不同性别、年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抗菌药物发生的不良反应最多,中药制剂次之,两者共占48%,提示我们应重视这两类药品在临床的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中以头孢类的头孢曲松和喹诺酮类的左氧氟沙星所发生的不良反应最多;皮肤及附件损害是不良反应最常见损害部位,胃肠系统损害第二,两者共占57%;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的ADR发生率最高;剂型以注射剂发生的ADR最多;上报人员以医生最多,药师和护师次之。2.对严重病例、死亡病例进行综合分析,并作出科学的评价。本课题通过对药品不良反应进行调查、分析及评价,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提高社会公众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认识,重视用药的安全性,提高合理用药水平,确保安全、有效、合理地使用药物。

安婧[5](2014)在《基于石墨烯电化学传感器技术及液质联用技术的中药组分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药活性组分的分析是近年来中药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一方面,电化学传感器分析技术因具有选择性强、灵敏度高、成本低等诸多优势,在中药活性组分分析方面引起了广泛关注。另一方面,液——质联用(LC-MSn)技术因其强分离能力、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并能提供相对分子质量和丰富结构信息等特征而被广泛应用于中药活性组分分析及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基于以上两点,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包括基于石墨烯电化学传感器技术的中药活性组分分析和基于液质联用技术的中药复方药物代谢动力学及其配伍规律的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一)基于石墨烯电化学传感器技术的中药活性组分分析1.构建PDDA功能化的石墨烯膜电化学传感器,并用于中药紫草中紫草素的含量测定采用化学氧化还原法制备了石墨烯(graphene)并使用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PDDA)对其进行功能化,得到了新颖的PDDA功能化的石墨烯纳米片(PDDA-GS).将PDDA-GS修饰的玻碳电极用于构建灵敏测定紫草素的电化学传感器。由于修饰电极表面高的紫草素负载量以及石墨烯优异的导电性,紫草素的电化学响应得到了极大的增强从而实现了紫草素的灵敏快速检测。在优化的条件下,该传感器对紫草素检测的线性范围为9.472×10-8 mol-L-1-3.789×10-6 mol·L-1,检测限为(S/N=3) 3.157×10-8mol·L-1.同时,所构建的紫草素电化学传感器还表现出了良好的稳定性、选择性及重现性并能实现中药紫草中紫草素的检测。2.明胶功能化石墨烯的绿色合成及其在细胞内的药物转运研究采用简单、环境友好的合成方法,以明胶还原剥离氧化石墨烯,制备了明胶功能化的石墨烯纳米片(gelatin-GNS)。由于gelatin-GNS具有独特的单层性质以及大的比表面积,能与药物发生强烈的Aπ-π共轭相互作用,实现药物的高效负载,gelatin-GNS被用于研究细胞成像和胞内药物运输。结果表明,gelatin-GNS对人肺癌细胞(A549)是无毒的。MTX@gelatin-GNS的药物运输过程可能经历了细胞的非特异性内吞机理;MTX的pH依赖型释放行为提示其在细胞中的释放可能经历了明胶调节的缓释过程。因此,gelatin-GNS可以作为一种理想的药物载体用于药物运输和控释。(二)基于液质联用技术的中药复方药物代谢动力学及其配伍规律的研究。青娥方系补肾壮骨经典方,由君药杜仲(盐制)、臣药补骨脂(盐制)、佐药核桃仁(炒制)和使药大蒜四味中药组成。基于药效学的青娥方复方配伍规律研究已有报道,但是基于药物代谢动力学的配伍规律研究尚未见报道。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青娥方君药杜仲中入血成分研究运用UPLC-MS/MS技术构建了杜仲中18种活性成分(木脂素类:松脂醇二葡萄糖苷、松脂醇单糖苷、丁香素、Lirioresinol-A、松脂素、表松脂素、中脂素;环烯醚萜类:京尼平苷、京尼平苷酸、桃叶珊瑚苷;酚醛树脂类:绿原酸、芥子醛、松柏醛;黄酮及黄酮醇类:芦丁、槲皮素、紫云英苷、山奈酚;其他类:5-羟甲基糠醛)的色谱及质谱条件,并用于大鼠灌胃给予杜仲提取物后,血浆中入血成分的检测。发现共有9种成分入血,具体包括:松脂醇二葡萄糖苷、松脂醇单糖苷、表松脂素、丁香素、桃叶珊瑚苷、京尼平苷、京尼平苷酸、绿原酸、5-羟甲基糠醛。2.青娥方君药杜仲中主要活性成分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以入血成分的研究结果为基础,进一步优化杜仲入血成分的UPLC-MS/MS检测条件,建立并验证了大鼠血浆中松脂醇二葡萄糖苷、京尼平苷、京尼平苷酸、桃叶珊瑚昔、绿原酸这五种成分的UPLC-MS/MS分析方法,并成功用于单次灌胃给予杜仲乙醇提取物后,SD雄性和雌性大鼠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五种指标成分在雄性、雌性大鼠体内均具有良好的吸收、分布、消除过程,且雄性、雌性大鼠的血浆药时曲线趋势基本一致,但各指标成分在雄性、雌性大鼠中的药动学参数具有明显的差异,雄性大鼠比雌性大鼠表现出了更高的吸收及更慢的消除过程。3.杜仲提取物在正常小鼠与卵巢摘除(OVX)小鼠体内的血浆药物代谢动力学及组织分布比较研究为了探讨杜仲提取物在正常小鼠及雌激素缺乏的病理模型小鼠体内吸收、分布、消除的差异,用已构建的UPLC-MS/MS测定方法,研究单次灌胃给予杜仲提取物后,松脂醇二葡萄糖苷,京尼平苷,京尼平苷酸,绿原酸及桃叶珊瑚苷在正常小鼠和OVX小鼠体内的血浆药代动力学及组织分布差异。发现血浆药代动力学的差异主要表现为:松脂醇二葡萄糖苷、京尼平苷酸、京尼平苷在OVX小鼠中的AUC0-t、AUC0-∞、Cmax明显高于正常组小鼠;Vd和CL明显低于正常组小鼠(p<0.05)。绿原酸与之相反,在正常组小鼠血浆中的吸收明显高于OVX小鼠。桃叶珊瑚苷在正常小鼠血浆中测定得到了明确的药时曲线,而在OVX小鼠血浆中并未测得。组织分布的差异主要有:桃叶珊瑚苷在正常组小鼠肝脏中表现出良好的分布,而在OVX小鼠肝脏中没有测到。OVX小鼠肝脏、脾脏、肾脏中松脂醇二葡萄糖苷,京尼平苷,京尼平苷酸的药物分布明显高于正常小鼠,OVX小鼠脾脏中绿原酸的分布低于正常小鼠,但OVX小鼠肝脏、肾脏中绿原酸的分布仍然高于正常小鼠,这一结果表明杜仲提取物中五种指标成分在小鼠肝脏、脾脏和肾脏中均有良好的分布,分布较快且在组织中无蓄积;五种指标成分在卵巢摘除小鼠体内具有更高的生物利用度。另外,指标成分在OVX小鼠子宫中分布较快,在4h内即表现出了二次分布,提示其对子宫的雌激素样作用。4.基于药物代谢动力学的青娥方复方配伍规律研究分别单次灌胃给予SD大鼠以下五种提取物:杜仲、杜仲+补骨脂、杜仲+大蒜、杜仲+桃仁、杜仲+补骨脂+大蒜+桃仁,研究松脂醇二葡萄糖苷、京尼平苷、京尼平苷酸、桃叶珊瑚苷、绿原酸这五种指标成分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结果表明青娥方配伍后五种指标成分在大鼠体内均具有良好的吸收、分布、消除过程,且补骨脂、核桃仁、大蒜与君药杜仲两两配伍以及青娥方全方配伍后,五种指标成分在杜仲单方及青娥方配伍方中的药时曲线趋势基本一致,但杜仲单方组和青娥方配伍组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具有显着差异。通过比较指标成分分别在五个配伍组中的药动参数AUC0-t、AUC0-∞、Cmax,发现杜仲配伍补骨脂后,松脂醇二葡萄糖苷、京尼平苷酸及京尼平苷在大鼠体内的吸收明显增强,另外,补骨脂能延缓京尼平苷酸及京尼平苷的达峰时间;杜仲配伍核桃仁后,绿原酸、桃叶珊瑚苷在大鼠体内的吸收明显降低;杜仲配伍大蒜后,环烯醚萜类成分京尼平苷酸、京尼平苷及桃叶珊瑚苷在大鼠体内的吸收明显降低;青娥方全方配伍使得绿原酸在大鼠体内的吸收明显增强,而对松脂醇二葡萄糖苷和桃叶珊瑚苷在大鼠体内的吸收有降低作用。本实验从药动学角度验证了青娥方配伍的合理性。

袁伯俊,宗英,张晓芳[6](2013)在《新药研发选题、设计和实施》文中提出

周莹[7](2013)在《盐酸布替萘芬纳米乳的制备及其药效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制备丙烯胺类抗真菌新药——盐酸布替萘芬的纳米乳制剂,并评价其质量、皮肤安全性、透皮效果以及初步的临床疗效,为治疗皮肤真菌感染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新型透皮药物。方法:(1)盐酸布替萘芬纳米乳的制备:采用转相法中的加水滴定法绘制伪三元相图,筛选盐酸布替萘芬纳米乳的配方,并确定其最优配方。(2)盐酸布替萘芬纳米乳的质量评价:考察其结构类型、粒径大小、形态和粒度分布,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含量并进行稳定性评价。(3)盐酸布替萘芬纳米乳的安全性评价:通过单次、多次给药皮肤刺激性试验,皮肤过敏试验和单次给药皮肤急性毒性试验来评价盐酸布替萘芬纳米乳的皮肤安全性。(4)盐酸布替萘芬纳米乳的体外透皮试验:以离体鼠皮为试验对象,比较盐酸布替萘芬纳米乳、盐酸布替萘芬乳膏以及添加1%、2%氮酮后的透皮释药累积量与皮肤滞留量。(5)盐酸布替萘芬纳米乳的体外抗真菌试验:通过二倍稀释法测定盐酸布替萘芬纳米乳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和犬小孢子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并与盐酸布替萘芬乳膏、联苯苄唑乳膏对比。(6)盐酸布替萘芬纳米乳临床药效试验:通过对豚鼠皮肤的须癣毛癣菌感染建模,观察盐酸布替萘芬纳米乳、盐酸布替萘芬乳膏、联苯苄唑乳膏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1)盐酸布替萘芬纳米乳的配方:w(盐酸布替萘芬)=1.2%,w(吐温-80)=29.8%,w(无水乙醇)=10%,w(肉豆蔻酸异丙酯)=2%,w(聚乙二醇-400)=0.3%,w(蒸馏水)=56.7%。(2)盐酸布替萘芬纳米乳为水包油型淡黄色透明液体,平均粒径为12.8nm,多分散系数0.137,其粒径分布范围较窄,粒径大小均一。稀释5倍后的平均pH值为6.3±0.2,zeta电位是(-10.3±0.1)mV,加速、离心、光照与长期试验结果均无分层、析出、絮凝现象,含量变化不明显。该纳米乳稳定性良好,有效期为30个月。(3)盐酸布替萘芬纳米乳仅在高剂量组前3天对破损组皮肤有轻度刺激,其他均无刺激性;对豚鼠试验发现盐酸布替萘芬纳米乳为弱致敏制剂,致敏发生率为零。在急性毒性试验中,盐酸布替萘芬纳米乳及其制备基质对大鼠正常生长无明显影响,属于外用安全无毒制剂。(4)盐酸布替萘芬纳米乳的透皮效果要极显着优于盐酸布替萘芬乳膏:透皮速率是盐酸布替萘芬乳膏的3.35倍,前12小时的透皮累积量是盐酸布替萘芬乳膏的3倍,皮肤滞留量是盐酸布替萘芬乳膏的2.6倍。添加氮酮对盐酸布替萘芬纳米乳的透皮效果影响不明显,但是有助于提高盐酸布替萘芬乳膏的透皮效果。(5)盐酸布替萘芬纳米乳对于这4种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与盐酸布替萘芬乳膏和联苯苄唑乳膏相比,相差3.9633.33倍,两者有显着差异(P<0.05)。(6)盐酸布替萘芬纳米乳对豚鼠须癣毛癣菌感染的两周治愈率要高于盐酸布替萘芬乳膏与联苯苄唑乳膏,且见效快,在第12天就已全部治愈,并且无复发例。结论:制备的盐酸布替萘芬纳米乳符合纳米乳制剂的质量要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安全性和药效。

王思颖,彭六保,曾小慧,欧阳丽辉[8](2012)在《临床合理用药中若干问题的思考》文中研究指明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参考大量文献,用对立统一的思想分析临床合理用药存在的问题。结果临床合理用药目前存在许多问题,我们需要用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和方法正确对待和处理目前临床用药存在的问题。

吴祈德[9](2011)在《天然冰片的酯类衍生物合成及其在大鼠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文中指出以天然化合物作为先导化合物,对其结构进行修饰或改造是发现高效低毒新药的有效途径之一。冰片是当前所应用的数目繁多中药当中具有明确化学结构且为数不多的药物之一。冰片是一种结构较简单的双环单萜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镇痛、抗炎、抗菌、促透等,现今在临床应用中常作为中医方剂配伍的“佐使药”加以广泛使用,尤其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应用最多。在长期的临床用药中,冰片自身存在的弱点逐渐显露出来,如药效作用不强、刺激性大、挥发性强,存在一定毒副作用等,这些成为了影响冰片临床应用的因素。针对冰片存在的弱点,本研究应用前药原理对冰片结构进行了修饰,采用正交实验确定了5个冰片衍生物的最佳合成路线,获得5个冰片衍生物,测定了冰片衍生物重要的物理常数值,并对新的冰片衍生物急性毒性、药效和代谢进行了探讨,为提高冰片类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打下基础。本研究包含以下内容:一、冰片衍生物的合成以天然冰片及酸为原料,其母核上的羟基进行了结构修饰,成功获得5个冰片酯类化合物,至今美国化学文摘(CA)未有收载,分别是(+)-2-甲氧基苯甲酸冰片酯、(+)-4-甲氧基苯甲酸冰片酯、(+)-2,3-二甲氧基苯甲酸冰片酯、(+)-3,4-二甲氧基苯甲酸冰片酯、(+)-3,4,5-三甲氧基苯甲酸冰片酯。应用紫外光谱(Uv)、质谱(MS)、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光谱(NMR)等分析手段对其结构进行了确认。国内外文献也未见对其合成工艺、药效等方面的研究。二、五种冰片酯合成工艺研究常见的影响酯化反应的因素包括:反应物的投料比、反应温度、催化剂的选择、反应时间、反应物的结构等,本研究采用对甲苯磺酸作催化剂合成冰片酯,采用右旋天然冰片、取代的苯甲酸为反应物,以原料投料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为考察因素,分成三个水平进行正交设计。经统计分析,确定了冰片酯最佳的合成条件。三、五种冰片酯物理常数值的测定采用数字熔点仪、自动旋光仪测熔点和比旋光度。冰片酯均具有共轭结构,有较强的紫外吸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冰片酯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和油水分布系数等物理常数值。熔点数据反映样品纯度较高,溶解性和油水分布系数反映了样品的脂溶性,旋光性反映在反应过程中了冰片的手性得以保留。四、五种冰片酯急性毒性试验主要通过小鼠单次最大给药耐受性试验试验考察了冰片酯毒性。以最大的给药浓度、最大剂量灌服小鼠,小鼠药后未出现急性毒性反应,冰片酯对小鼠正常生长周期无影响,显示冰片酯毒性较低。用小鼠对(+)-4-甲氧基苯甲酸冰片酯进行急性毒性试验。小鼠灌服(+)-4-甲氧基苯甲酸冰片酯后,观察小鼠药后出现的急性毒性反应及死亡情况,用Bliss法计算(+)-4-甲氧基苯甲酸冰片酯小鼠口服半数致死量及其95%的可信限。结果显示,(+)-4-甲氧基苯甲酸冰片酯小鼠口服半数致死量LD50=3.6606g/kg;LD50的95%可信限=3.1895 g/kg--4.2376g/kg。表明其口服给药安全范围宽,属于低毒药物。五、五种冰片酯药效研究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考察了各种冰片酯的开放血脑屏障作用。冰片酯显示出显着的开放血脑屏障作用。六、五种冰片酯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建立了五种冰片酯在生物样品中的HPLC-UV测定方法。色谱条件为:以甲醇:水(90:10,v/v)为流动相,流速为0.5mL/min,检测波长:258nm。经方法学确证,在该色谱条件下,血浆中的内源性物质不干扰冰片酯及内标的测定。冰片酯线性关系良好,高、中、低三个浓度的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10%,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符合生物样品的分析要求,适用于冰片酯的体内定量分析。通过大鼠给药后学药浓度参数的比较,首次考察了冰片酯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行为。结果表明:SD大鼠单次灌胃冰片酯1mmol/kg的血药浓度经时过程亦可用二房室开放模型描述,这部分研究内容充实了冰片酯药代动力学方面的资料,为进一步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七、冰片酯体外代谢物的研究结合已有数据库,发现冰片酯至少可以代谢得到酸,冰片,樟脑3种代谢产物,其他代谢物和代谢途径有待进一步研究。冰片经结构修饰后所得的衍生物—冰片酯是CA未见收载的新化合物。本研究首次对其进行了合成及确定了最佳的合成工艺路线,该实验结果与临床药理研究所以往冰片的研究结果相比较,可认为冰片酯水溶性与冰片相当,但其仍具有冰片相应的药效,尤其是(+)-4-甲氧基苯甲酸冰片酯具有显着的开放血脑屏障作用,且毒性较冰片小,可以认为,(+)-4-甲氧基苯甲酸冰片酯具有一定研究开发的价值。本研究为冰片酯的进一步研究和利用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为其它冰片衍生物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实验平台和参考模式。通过对冰片衍生物的合成及药效研究,期望可以逐步阐明冰片衍生物的构-效关系,为开发脑靶向药物和脑病部疾病的治疗打下基础。

张洋[10](2010)在《对加强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工作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药品零售额的绝大部分是由医疗机构来实现的,所以加强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工作至关重要。近几年来,国家也对这方面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为了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简称《药品管理法》后同),科学的规范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工作,2002年1月21日由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制定了《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医疗机构应成立药事管理委员会或药事管理组,并设药学部门。该《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的出台预示着医疗机构药学部门将从传统的药品供应模式向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技术服务模式转变。本文拟从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工作内容的几个重点方面作一下探讨,以期和各位专家老师共商。首先,发挥药物经济学在医疗机构药事管理中的作用。药物经济学可从多方面来调控药品费用的迅速上涨幅度,开展药物经济学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次,加速我国医疗机构制剂发展。医疗机构制剂是医疗机构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临床医疗科研需要、弥补市场药品不足、保障人民健康及培养医疗机构药学人才、开发新药等方面起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其三,借鉴国外经验,大力发展我国临床药学,是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目前我国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工作存在诸多问题,与国外先进水平还有一段距离,但是只要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切实解决好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医疗机构的药事管理工作一定会在改革中不断得以发展;最后,探讨基层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存在的问题。基层医疗机构——我国医疗卫生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如果出现问题会使整个体系不能正常运转,也会导致整个体医疗机构药事管理体系的瘫痪。

二、从“反应停”到透皮治疗系统——新药研发思路的转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反应停”到透皮治疗系统——新药研发思路的转变(论文提纲范文)

(1)青岛地区545例儿童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分析与风险信号警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儿童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描述统计分析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分析工具
    2 结果
        2.1 儿童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基本情况描述统计
        2.2 儿童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统计
    3 讨论
第二部分 药物风险信号检测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分析工具
        1.4 数据的预处理
    2 结果
        2.1 PRR法检测结果
        2.2 ROR法检测结果
        2.3 MHRA法检测结果
        2.4 三种方法检出的交叉重叠信号
    3 讨论
第三部分 导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药物因素分析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分析工具
    2 结果
        2.1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儿童不合理用药统计
        2.2 说明书儿童用药信息缺项统计
    3 讨论
        3.1 ADR/ADE报告中不合理用药问题突出
        3.2 说明书中儿童用药信息缺失分析
        3.3 具体药物的ADR/ADE风险警示
第四部分 减少儿童ADR发生,完善儿童ADR监测的措施与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附录)
致谢

(2)中药新药非临床安全性研究和评价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非临床安全性研究的技术内容
2 中药非临床安全性研究的技术特点和难点
    2.1 毒性试验给药制剂的质量控制
    2.2 部分中药质控成分与安全性关联性差
    2.3 动物给药量大带来的试验干扰
    2.4 外用制剂非临床安全性研究的难点
    2.5 药效或药理关联效应在毒性试验中的缺失
        2.5.1 未能科学合理地设计针对性、指示性的毒性检测指标
        2.5.2 复方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
        2.5.3 中药的“倒钟型”效应
3 人体应用经验在复方中药安全性研究评价中的价值
    3.1 临床观察的全面性、科学性和准确性,决定了临床人体信息的价值
    3.2 潜在的遗传毒性、生殖毒性和致癌性等特殊毒性在临床实践中难以观察
    3.3 对产生毒性的原因与机制了解甚少
    3.4 现代中药提取制备工艺与传统工艺的差异,也会带来安全性的风险或担忧
4 中药新药非临床安全性研究和评价的思考
    4.1 复方中药非临床安全性研究技术要求的发展变迁
    4.2 复方中药非临床安全性研究技术要求的思考
    4.3 一般毒性试验中动物种属选择的考虑
    4.4 疾病模型动物与健康动物应用的思考
    4.5 关注肝、肾之外其他脏器系统的毒性研究
    4.6 关注生殖毒性
    4.7 关注遗传毒性
    4.8 加强有毒中药的基础研究
5 中药非临床安全性研究的展望

(3)YN公司药品生产质量管理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分析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4 研究的方法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及理论综述
    2.1 相关概念
    2.2 相关理论
3 YN公司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3.1 公司简介
    3.2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体系
    3.3 药品生产的各个阶段的质量控制分析
4 YN公司药品生产质量管理优化方案
    4.1 对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制度的完善
    4.2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体系设计及优化
    4.3 对于质量控制各个环节控制指标和方法的优化
5 结论
    5.1 研究的总结
    5.2 启示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郑州某三甲医院药品不良反应调查分析和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药品不良反应概述
    1 药品不良反应基本理论
        1.1 药品不良反应及相关概念
        1.2 药品不良反应主要临床表现
        1.3 药品不良反应分类
        1.4 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
        1.5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意义
    2 国内外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情况
        2.1 国外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情况
        2.2 国内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情况
第二部分 郑州某三甲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调研分析
    1 资料来源和方法
    2 结果及分析
        2.1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开展情况
        2.2 2006-2013年每年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数量
        2.3 发生ADR的患者性别分布
        2.4 发生ADR的患者年龄段分布
        2.5 发生不良反应的药品类别
        2.6 抗菌药物中,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分类及构成比
        2.7 不良反应累及的器官系统
        2.8 药品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价
        2.9 药品不良反应结果评价
        2.10 给药途径与ADR
        2.11 发生ADR的药品剂型分类
        2.12 上报人员与ADR
    3 严重和新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汇总评价
    4 死亡病例分析评价
第三部分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 部分人员存在认识误区,上报积极性不高
    2 报告表填写不完整、尚有待进一步规范
    3 总体报告数量不高,严重病例存在漏报
    4 院内ADR上报平台需要进一步完善
第四部分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1 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宣传与培训工作
    2 充分发挥临床药师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的作用
    3 做好安全用药评价,及时向临床反馈
    4 加大报告的强制性,建立奖惩措施
第五部分 药品不良反应损害救济制度的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基于石墨烯电化学传感器技术及液质联用技术的中药组分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基于石墨烯电化学传感器技术的中药活性组分分析
        1.1.1 电化学传感器技术
        1.1.2 石墨烯概述
        1.1.3 电化学分析技术对中药活性组分的分析
        1.1.4 药物运输系统
    1.2 基于药物代谢动力学的青娥方复方配伍规律研究
        1.2.1 青娥方概述
        1.2.2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
    1.3 本论文的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3.1 基于石墨烯的电化学传感器技术对中药活性组分的分析及药物运输系统的构建
        1.3.2 基于药物代谢动力学的青娥方复方配伍规律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石墨烯的电化学传感器技术对中药活性组分的分析及药物运输系统的构建
    第一节 紫草素在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功能化的石墨烯膜修饰的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研究及其应用
        1.1 前言
        1.2 实验部分
        1.2.1 仪器和试剂
        1.2.2 PDDA功能化石墨烯的合成
        1.2.3 电化学传感器电极的修饰
        1.2.4 电化学测定方法
        1.3 结果与讨论
        1.3.1 PDDA-GS的表征
        1.3.2 紫草素的电化学行为
        1.3.3 实验条件的优化
        1.3.4 紫草素的测定
        1.3.5 方法学考察(重现性、稳定性及选择性)
        1.3.6 应用
        1.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高生物相容性的明胶功能化的石墨烯纳米片的合成及其作为药物载体的药物转运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材料
        2.2.2 明胶还原石墨烯纳米片(gelatin-GNS)的制备
        2.2.3 甲氨蝶呤(MTX)的负载与释放
        2.2.4 药物负载与释放的验证实验(罗丹明6G的负载与释放)
        2.2.5 细胞成像及细胞毒性实验
        2.2.6 化学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gelatin-GNS的表征
        2.3.2 甲氨蝶呤(MTX)的负载与释放
        2.3.3 药物负载与释放的验证实验(罗丹明6G的负载与释放)
        2.3.4 细胞成像及细胞毒性实验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药物代谢动力学的青娥方复方配伍规律研究
    前言
    第一节 杜仲提取物在大鼠血浆中入血指标成分的确立
        1.1 前言
        1.2 实验部分
        1.2.1 仪器和材料
        1.2.2 色谱与质谱条件
        1.2.3 杜仲提取物的制备
        1.2.4 给药与血样采集
        1.2.5 血浆样品前处理方法
        1.3 结果与讨论
        1.3.1 18种对照品溶液的UPLC/MS-MS色谱图
        1.3.2 入血成分分析
        1.4 结论
    第二节 基于UPLC-MS/MS技术建立杜仲中五种活性成分在大鼠血浆中的分析方法并用于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和材料
        2.2.2 色谱与质谱条件
        2.2.3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2.2.4 杜仲提取物的制备
        2.2.5 血浆样品前处理方法
        2.2.6 方法学考察
        2.2.7 方法应用(杜仲提取物在SD雌性及雄性大鼠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比较研究)
        2.3 结果和讨论
        2.3.1 方法学验证
        2.3.2 方法应用(杜仲提取物在SD雌性及雄性大鼠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比较研究)
        2.4 结论
    第三节 杜仲提取物中五种指标成分在正常小鼠及卵巢摘除小鼠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及组织分布比较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和材料
        3.2.2 色谱与质谱条件
        3.2.3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3.2.4 杜仲提取物的制备
        3.2.5 给药与样本(血浆、组织)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杜仲提取物中各指标成分的给药剂量
        3.3.2 小鼠灌胃杜仲提取物后的含药血浆及含药组织色谱图
        3.3.3 五种指标成分在小鼠血浆及组织中的线性回归方程
        3.3.4 正常组与OVX模型组小鼠各指标成分的血浆药物代谢动力学比较
        3.3.5 正常组与OVX模型组小鼠各指标成分的组织分布比较
        3.4 结论
    第四节 青娥方配伍的指标性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与材料
        4.2.2 色谱与质谱条件
        4.2.3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4.2.4 青娥方配伍组提取物的制备
        4.2.5 给药与血样采集
        4.2.6 血浆样品前处理方法
        4.2.7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青娥方配伍组提取物中各指标成分的给药剂量
        4.3.2 大鼠灌胃青娥方配伍组提取物后的含药血浆色谱图
        4.3.3 青娥方复方配伍的指标成分在雌性大鼠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4.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基于电化学传感器技术的中药活性组分分析
    4.2 基于药物代谢动力学的青娥方复方配伍规律研究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盐酸布替萘芬纳米乳的制备及其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盐酸布替萘芬的研究概况
        1.1.1 盐酸布替萘芬的理化性质
        1.1.2 盐酸布替萘芬的作用机理
        1.1.3 盐酸布替萘芬的抗菌活性
        1.1.4 盐酸布替萘芬的毒性研究
        1.1.5 盐酸布替萘芬的临床疗效
        1.1.6 小结
    1.2 纳米乳研究进展
        1.2.1 纳米乳的定义
        1.2.2 纳米乳的类型
        1.2.3 纳米乳的制备方法及形成机理
        1.2.4 纳米乳的稳定性
        1.2.5 纳米乳作为皮肤局部用药载体的研究
        1.2.6 小结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1.4.1 盐酸布替萘芬纳米乳的制备和质量评价
        1.4.2 盐酸布替萘芬纳米乳的皮肤安全性试验
        1.4.3 盐酸布替萘芬纳米乳的透皮性能的研究
        1.4.4 盐酸布替萘芬纳米乳体外及临床抗真菌活性评价
第二章 盐酸布替萘芬纳米乳的制备与质量评价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盐酸布替萘芬纳米乳配方筛选
        2.2.2 盐酸布替萘芬纳米乳的制备
        2.2.3 盐酸布替萘芬纳米乳的质量评价
    2.3 讨论
        2.3.1 无水乙醇的选择
        2.3.2 关于表面活性剂
        2.3.3 含量测定
        2.3.4 Zeta 电位
    2.4 小结
第三章 盐酸布替萘芬纳米乳的皮肤安全性试验
    3.1 材料
        3.1.1 试验动物
        3.1.2 主要药品和试剂
    3.2 方法
        3.2.1 对家兔皮肤刺激试验
        3.2.2 对豚鼠皮肤过敏试验
        3.2.3 对大鼠经皮急性毒性试验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皮肤刺激试验结果
        3.3.2 皮肤过敏试验结果
        3.3.3 皮肤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盐酸布替萘芬纳米乳透皮性能的研究
    4.1 材料
        4.1.1 主要药品与试剂
        4.1.2 主要仪器
    4.2 方法
        4.2.1 离体皮肤的制备
        4.2.2 试验分组
        4.2.3 离体透皮扩散试验
        4.2.4 皮肤中滞留量测定
        4.2.5 试验结果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透皮积累量与透皮速率
        4.3.2 皮肤滞留量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盐酸布替萘芬纳米乳的体外及临床抗真菌活性评价
    5.1 材料
        5.1.1 试验菌株与实验动物
        5.1.2 主要试剂及药品
        5.1.3 主要仪器
    5.2 方法
        5.2.1 体外抑菌试验
        5.2.2 对豚鼠皮肤须癣毛癣菌感染的疗效观察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体外抑菌试验结果
        5.3.2 对豚鼠须癣毛癣菌感染临床疗效观察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临床合理用药中若干问题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合理用药
    1.1 合理用药的定义及其注意事项
    1.2 特殊人群的合理用药
        1.2.1 儿童合理用药:
        1.2.2 孕妇合理用药:
        1.2.3 老年人合理用药:
    1.3 临床用药存在的问题[12]
        1.3.1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
        1.3.2 滥用清咽润喉药:
        1.3.3 轻视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
        1.3.4 中西药不合理联合运用:
        1.3.5 临床选药的经济性问题:
2 用对立统一的规律看临床用药的问题
    2.1 药品的对立统一
        2.1.1 药品的矛盾效应[15]:
        2.1.2 药品安全性与有效性的对立统一:
        2.1.3 药品安全有效性与经济性的对立统一:
        2.1.4 药品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2.2 临床合理用药与健康的对立统一[17]
    2.3 循证医学与经验医学的对立统一[18-20]

(9)天然冰片的酯类衍生物合成及其在大鼠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药活性成分的结构修饰研究进展
        一、中药活性成分进行结构优化的方法
        二、中药活性成分结构修饰的研究概况
    第二节 冰片的研究进展
        一、冰片的化学研究
        二、药理研究
    第三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概况
        一、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二、中药药物动力学的研究概况
    第四节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冰片衍生物的合成
        一、仪器与试药
        二、方法与结果
        三、讨论
    第二节 五种冰片醋合成工艺研究
        一、仪器与试药
        二、方法与结果
        三、讨论
    第三节 五种冰片酯物理常数值的测定
        一、熔点的测定
        二、五种冰片酷的比旋光度的测定
        三、五种冰片酷在不同溶剂中溶解度的测定
        四、五种冰片醋表观油水分布系数的测定.
    第四节 五种冰片醋急性毒性研究
        一、预试验
        二、单次最大给药耐受性试验
        三、(+)-4-甲氧基苯甲酸冰片酯小鼠急毒试验
    第五节 五种冰片酯透血脑屏障实验研究
        一、材料
        二、方法
        三、透血脑屏障作用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六节 五种冰片酯药动学特征及其方法学研究
        一、(+)-2-甲氧基苯甲酸冰片酯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二、(+)-4-甲氧基苯甲酸冰片酯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三、(+)-2,3-二甲氧基苯甲酸冰片酯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四、(+)-3,4-二甲氧基苯甲酸冰片酯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五、(+)-3,4,5-三甲氧基苯甲酸冰片酯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第七节 五种冰片酯体外代谢物的研究
        一、材料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第三章 结语
    一、研究结果
    二、创新点
    三、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图表
    Ⅱ 缩略语中英文说明
    Ⅲ 发表论文及成果
致谢

(10)对加强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工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工作主要内容
    一、医疗机构药事管理部门及其职责
        (一) 药事管理委员会(组)
        (二) 药学部门
    二、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基本内容
        (一) 组织管理
        (二) 业务部门管理
        (三) 物资设备管理
        (四) 技术管理
        (五) 质量管理
        (六) 经济管理
        (七) 药物信息管理
第二章 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工作的发展
第三章 加强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工作的原因
    一、医疗机构药学的处境
    二、公众压力的增大
    三、药品政策的影响
    四、药品收入的地位
第四章 对加强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工作的若干思考
    一、发挥药物经济学在医疗机构药事管理中的作用
        (一) 药物经济学概述
        (二) 药物经济学在国外医药卫生领域的广泛应用及在国内医疗机构药事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三) 药物经济学在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四) 对药物经济学原理在医疗机构药事管理中应用的展望
    二、加速医疗机构制剂发展,保障医疗机构药品供应
        (一) 制剂的制备应逐渐由保证供应型向技术开发型转变
        (二) 配置过硬的硬件
        (三) 加强医疗机构制剂室软件建设
        (四) 加快人才培养,提高人员素质
        (五) 拓宽思路、积极发展中药制剂
    三、大力发展我国临床药学,完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体系
        (一) 美国的临床药学
        (二) 英国的临床药学
        (三) 日本、台湾临床药学
        (四) 我国临床药学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五) 促进我国临床药学发展的策略
    四、健全制度、加强监管,注重规范基层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工作
        (一) 基层医疗机构药事管理部门
        (二) 药品供应与管理
        (三) 基层医疗机构药品调剂管理
        (四) 基层医疗机构处方管理
        (五) 基层医疗机构制剂管理
        (六) 基层医疗机构临床药学管理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研究生个人简历
详细摘要

四、从“反应停”到透皮治疗系统——新药研发思路的转变(论文参考文献)

  • [1]青岛地区545例儿童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分析与风险信号警示[D]. 刘艳. 青岛大学, 2018(03)
  • [2]中药新药非临床安全性研究和评价的思考[J]. 岑小波,韩玲.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16(12)
  • [3]YN公司药品生产质量管理体系优化研究[D]. 朱瑞娇. 云南大学, 2016(02)
  • [4]郑州某三甲医院药品不良反应调查分析和评价[D]. 李红旭. 郑州大学, 2014(02)
  • [5]基于石墨烯电化学传感器技术及液质联用技术的中药组分分析研究[D]. 安婧. 兰州大学, 2014(04)
  • [6]新药研发选题、设计和实施[A]. 袁伯俊,宗英,张晓芳. 新药研发选题设计与立项可行性分析及合作伙伴选择研讨会论文集, 2013
  • [7]盐酸布替萘芬纳米乳的制备及其药效学研究[D]. 周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2)
  • [8]临床合理用药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 王思颖,彭六保,曾小慧,欧阳丽辉. 医学与哲学(B), 2012(08)
  • [9]天然冰片的酯类衍生物合成及其在大鼠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D]. 吴祈德.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05)
  • [10]对加强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工作的研究[D]. 张洋.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0(02)

标签:;  ;  ;  ;  ;  

从“泰瑞克”到透皮治疗系统——新药研发思路的转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