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肠末端良性溃疡的X线表现及其诊断价值

回肠末端良性溃疡的X线表现及其诊断价值

一、回肠末端良性溃疡的X线表现及其诊断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麻瑞娟[1](2015)在《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一例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分类、发病机制、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以提高本病的诊疗水平。方法:分析1例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资料,结合复习相关文献并总结。资料:一老年女性患者,间断上腹部胀痛不适1月,入院前外院检查提示胃溃疡。我院门诊查电子胃镜提示:胃体溃疡性病变(Ca?)。病理活检提示:符合胃体溃疡。干预措施:行各项常规检查及妇科和淋巴结超声、腹部增强CT、并多次行电子胃镜及病理活检等以明确诊断,同时予以抑酸、抗Hp、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经多次电子胃镜联合病理活组织检查后诊断明确,遂转入血液科给予FCR方案(R 500mg d0 + Fluda 30mg d1-3 + CTX 300mg d1-3)化学治疗,并密切观察病情、随访。结果:电子胃镜示:胃淋巴瘤。病理活检示: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生发中心来源,高度恶性。全腹增强CT示:1.胃壁局限性增厚轻度强化,符合胃淋巴瘤;2.肝胃间隙、腹膜后、肠系膜区、双侧髂血管旁多发肿大淋巴结;3.盆腔积液;左肾囊肿。最后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瘤(胃原发)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Ⅱ期B组。结论: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依靠病理活检可确诊,但由于胃恶性淋巴瘤的病变常位于黏膜下淋巴组织,取活检存在一定困难,因此难以确诊,误诊率高。对内镜下表现考虑恶性病变的,取活检时需多次、多点、深取组织得以明确诊断,提高诊断率。

李学锋[2](2010)在《克罗恩病与肠结核临床鉴别诊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应用维也纳(Vienna)和蒙特利尔(Montreal)临床分类标准,探讨我国克罗恩病的临床表型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湘雅二医院和湘雅医院共168例住院克罗恩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Vienna、Montreal标准分别进行分型,对比分析两标准中各亚型特征。结果:Montreal标准的小于等于16岁A1亚型9例仅占5.4%,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7-40岁占63.1%,与Vienna标准小于40岁亚型的65.5%一致。累及部位均以回肠和回结肠亚型为主,Montreal标准的L4亚型7.1%明显少于Vienna标准的L4亚型13.7%(P=0.049)。疾病行为的狭窄亚型在Vienna、Montreal标准中分别为40.5%和41.7%,是主要的并发症,Montreal标准的穿透亚型为10.7%明显低于Vienna标准的18.5%(P=0.044)。在Montreal标准下穿透行为的手术率为88.9%,明显高于Vienna标准的54.8%(P=0.014)。结论:我国青少年克罗恩病极少,仍以17-40岁患者居多,累及部位以回肠和回结肠亚型为主,并发症以狭窄常见,穿透是手术的主要原因。Vienna、Montreal标准对我国克罗恩病患者分型各有优势,目前综合应用Vienna、Montreal标准对我国克罗恩病进行临床分型可能更有价值。目的探讨克罗恩病手术患者蒙特利尔(montreal)临床表现分型特点。方法回顾分析43例克罗恩病手术患者(手术组)和125例非手术克罗恩病患者(非手术组)临床资料,按montreal标准进行临床分型,对比分析各亚型特征。结果手术患者的年龄以17-40岁A2亚型为主占65.1%,大于40岁A3亚型为32.6%。累及部位L1回肠末端、L2结肠、L3回结肠、L4上消化道亚型分别为41.9%、25.6%、30.2%、2.3%。疾病行为B1无狭窄无穿透、B2狭窄、B3穿透亚型分别为2.3%、60.5%、37.2%,与非手术组的B1亚型63.2%、B2亚型35.2%、B3亚型1.6%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户0.001,P=0.004,P=0.001)。结论克罗恩病手术患者以17-40岁A2亚型为主,累及部位主要为L1回肠、L3回结肠亚型,疾病行为主要为B2狭窄、B3穿透亚型,是手术治疗的主要原因,这些分型特点对临床诊疗有一定的指导价值。目的探讨克罗恩病(CD)与肠结核(ITB)的临床及内镜特点,为两者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2009年2月间湘雅医院、湘雅二医院、吉首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168例CD患者和156例ITB患者的临床及内镜资料。结果CD以男性为主,住院率呈上升趋势,与ITB相比病程长(p<0.05)肠道手术率高(p<0.01);CD的腹泻、便血、肛周疾病、肠外表现、肠梗阻等明显高于ITB组(均p<0.05或p<0.01);ITB的发热、盗汗多于CD组(均p<0.05),且伴肺结核、腹水发生率明显高于CD组(均p<0.01);ITB的球蛋白、ESR、PPD阳性率、结核抗体阳性率均高于CD组(均p<0.05或p<0.01);CD患者内镜下纵行溃疡、网格状溃疡、鹅卵石征、肠腔狭窄均多见于ITB组(均p<0.01或p<0.05),而ITB的环行溃疡、回盲瓣受累多见(p<0.01,p<0.05),且受累的回盲瓣常变形开口固定(p<0.05)。结论CD与ITB各有其临床特点,临床特点结合内镜下鹅卵石征、纵行溃疡、网格状溃疡、环行溃疡出现的几率、回盲瓣受累情况及形态变化是鉴别两者的重要特征。目的:探讨对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和肠结核(intestinal tuberculosis, ITB)鉴别诊断有价值的临床及内镜指标和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06/2009-02住院的130例CD、122例ITB患者的临床和内镜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筛选鉴别克罗恩病和肠结核的相关指标,并应用回归方程(数学模型)的方法和ROC曲线分析其诊断效能。结果:对CD和ITB鉴别有价值的临床指标是:血便(OR 4.09,95%CI:1.20-13.95)、肠道手术史(OR 16.42,95%CI:3.19-84.56)、肛周疾病(OR 15.07,95%CI:1.90-119.52)、肺结核(OR 113.10,95%CI:10.00-1279.30)、腹水(OR 7.90,95%CI:2.72-22.94)、PPD阳性(OR 11.18,95%CI:3.74-33.41):有意义的临床指标的回归数学模型对CD和ITB鉴别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3%、76.8%、83.8%.80.7%、88.0%。对CD和ITB鉴别有价值的内镜指标是:直肠受累(OR 4.48,95%CI:1.70-11.81)、纵行溃疡(OR 5.78,95%CI:2.29-14.58)、鹅卵石征(OR 16.24,95%CI:2.64-99.77)、受累回盲瓣固定开口(OR 4.19,95%CI:1.91-9.17)、环形溃疡(OR 10.80,95%CI:3.47-33.62)、鼠咬状溃疡(OR 28.31,95%CI:2.38-337.19);有意义的内镜指标的回归数学模型对CD和ITB鉴别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2.9%、82.0%、82.5%、82.9%、82.0%。结论:筛选出的临床和内镜指标可能对CD和ITB的鉴别有用,应用临床指标、内镜指标回归数学模型的方法可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目的:了解克罗恩病(CD)和肠结核患者出院后的病情变化和疾病预后情况;反馈验证数学诊断方程在临床中的价值。方法:从CD和ITB病例数据库(其中CD130例、ITB122例)中,随机选取CD和ITB各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电话随访得到患者出院后进一步的诊治和疾病预后等具体资料,并进行总结分析;应用临床和内镜数学诊断方程对随访病例进行p值诊断,并与随访最后诊断结果比对,以验证诊断方程的诊断效能。结果:肠结核随访成功34例,平均随访28.77±10.53月,最后确诊31例;CD随访成功32例,平均随访29.56±14。90月,最后确诊32例。肠结核患者服药依从性好,平均服药13.77±7.06月,已愈29例,复发2例,无药物性肝损伤发生,无出院后手术治疗病例。但随诊依从性差,服药疗程欠规律。CD患者服药以5-ASA为主,服药依从性欠佳,平均服药15。31±11.12月,缓解稳定9例(28.1%),好转16例(50.0%)病情加重7例(21。9%),出院后复发23例(71.9%),出院后手术治疗3例(9.4%)。在13例CD手术病人中,缓解稳定6例,好转5例,病情加重2例,总体效果好于非手术治疗患者。方程的p值诊断与随访最终确立的正确诊断的符合率达74.2-83.9%不等。临床数学诊断方程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78.1%、83.9%、81.0%;内镜数学诊断方程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75.0%、74.2%、74.6%。结论:肠结核预后好、复发低,应指导按疗程服药,加强定期随诊。CD预后不佳、复发率高,应加强出院后随访和病情观察,提高服药依从性、增加用药多样性。手术治疗对部分患者短期缓解稳定有益,这可能与患者临床表型有关。目的:探讨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和肠结核(intestinal tuberculosis, ITB)活检及手术标本的病理学特征在二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在湘雅二医院、湘雅医院、吉首大学附属医院确诊的CD和ITB患者肠组织标本,其中活检标本各55例:手术病理标本CD 29例,手术ITB 9例。统计每例标本的病理学特征并进行比较.结果:肠结核组抗酸染色阳性率为17.2%,明显高于CD组的1.2%(P<0.01):CD患者活检标本与ITB患者活检标本比较,黏膜下层增宽、裂隙状溃疡及肉芽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7.5%vs 14.0%,10.9%vs 0%,10.9% vs 43.6%,均P<0.05);两组手术标本比较,黏膜下层增宽、裂隙状溃疡、固有肌层增厚、鹅卵石征及肉芽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1。7%vs 11.1%,34.5% vs 0%,62.1%vs 11.1%,37.9% vs 0%,20.7% vs 77.8%,均P<0.05)。结论:活检标本的病理学特征鉴别CD和ITB价值有限,手术标本病理学特征对二者有鉴别价值,但仍需结合临床、内镜及影像学检查综合诊断。目的:探讨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肠结核患者肠道菌群的特征,比较二者之间菌群的总体差异,以期发现CD和肠结核在肠道菌群方面的鉴别特征。方法:选取2009年6月-2009年11月在湘雅二医院、湘雅医院、长沙市中心医院住院的克罗恩病患者15例、肠结核患者23例,运用目前标准可培养菌群分析的方法对每例患者住院后首次粪便进行菌群培养分析,健康志愿者21人粪便作对照。结果:克罗恩病和肠结核患者肠道中均以双歧杆菌、拟杆菌、大肠杆菌和金葡菌为最多,克罗恩病组乳酸杆菌、双岐杆菌与正常组比较明显减少(P<0.01),拟杆菌较正常组明显增多(P<0.01);肠结核组乳酸杆菌、双岐杆菌、大肠杆菌与正常组比较明显减少(P<0.01或P<0.05),拟杆菌较正常组明显增多(P<0.01);肠结核组拟杆菌较克罗恩病组增多明显,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克罗恩病组大肠杆菌较肠结核组增多明显,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肠球菌、金葡菌和酵母菌数量在各组间无明显差别。结论:克罗恩病和肠结核患者均存在肠道菌群紊乱,拟杆菌和大肠杆菌数量变化可能对二者具有鉴别价值;补充益生菌可能对克罗恩病和肠结核有辅助治疗作用。

钱丽佳[3](2010)在《胃蛋白酶原联合放大染色内镜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以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的血清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以及PGⅠ/ PGⅡ比值在胃癌筛查中的价值,并比较胃蛋白酶原各种检测方法的优缺点,以及联合人工智能电子染色内镜(Fice)在早期胃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全部患者行胃蛋白酶原普查,如发现异常者,即行普通胃镜检查,普通胃镜下发现可疑病变者(如溃疡、胃癌、息肉等)再以人工智能电子染色内镜+靶向活检,最后明确病变。根据组织病理学及胃镜检查结果,将受检者分为7组。胃溃疡组79例、慢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及慢性胃炎伴轻、中度瘤变)组138例、早期胃癌组22例、进展期胃癌组90例、胃癌手术治疗前后组59例、胃癌术后复发组16例、消化道其他疾病75例。确定胃良性病变的PGⅠ及PGⅡ、PGⅠ/ PGⅡ比值参考值范围,并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比较慢性胃炎与胃癌,早期胃癌与进展期胃癌,胃癌术前术后PGⅠ及PGⅡ、PGⅠ/ PGⅡ的变化。结果胃良性溃疡组患者血清PGⅠ及PGⅡ相比对照组升高, PGⅠ/ PGⅡ比值降低(P<0.05)。慢性胃炎组相比对照组PGⅠ下降, PGⅡ升高,PGⅠ/ PGⅡ比值降低。胃癌患者血清PGⅠ及PGⅠ/ PGⅡ比值较慢性胃炎组均显着降低(P<0.05),其中早期胃癌与进展期胃癌组相比PGⅠ及PGⅠ/ PGⅡ比值均无显着差异(P>0.05)。胃癌患者手术后PGⅠ及PGⅡ值均降低,PGⅠ/ PGⅡ比值升高(P<0.05)。胃癌复发时血清PGⅠ及PGⅠ/ PGⅡ比值亦升高(P<0.05)。结合FICE技术对早期胃癌早诊率达80%。结论确定以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的血清PG水平在不同程度胃黏膜病变的筛选价值,可作为大规模人群胃癌的普查手段,无创,便于推广;胃蛋白酶原联合放大染色内镜可提高早期胃癌诊断率。

李昊燃[4](2010)在《胃镜下可疑恶变巨大溃疡微观辨证及MG7抗原表达与随访病理对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可疑恶变巨大溃疡胃镜下中医微观辨证分型与胃癌MG7抗原(MG7-Ag)表达的关系及两者对良、恶性溃疡鉴别的辅助指导价值。材料与方法:对58例经首次胃镜检查、活检、病理未能确诊为胃癌的胃巨大溃疡患者进行镜下中医微观辨证分型,同时进行MG7-Ag,ABC免疫组化染色后,临床随访,随访时间1~72周(平均7周),所有患者均再次复查胃镜,组织活检,病理检查。结果:MC7-Ag阳性表达在络灼伤阴型(18/19)与络阻热瘀型溃疡(8/10)中明显高于胃热型(2/14)与胃寒型(2/15)(p<0.01)。MG7-Ag阳性表达30例中有19例二次病理活检确诊为胃癌(63.3%),其中络灼伤阴型18例,络阻热瘀型1例,阴性表达28例中有5例确诊为胃癌(17.9%),其中络灼伤阴型1例,络阻热瘀型2例,胃热型与胃寒型各1例。其胃癌检出率在MC7-Ag阳性表达与阴性表达患者之间及不同辨证分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MG7-Ag阳性表达络灼伤阴型及络阻热瘀型胃巨大溃疡与胃癌关系密切,对这部分患者进行密切随访,有助于胃癌的早期发现。

车筑萍,朱大磊,姜琼,许良璧,陈万伟[5](2008)在《回肠末端溃疡112例临床和内镜及病理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洪光[6](2007)在《早期胃癌中Galectin-3的表达与淋巴结微转移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临床观察和实验已经证实,胃癌的淋巴结转移是最常见和最基本的转移方式,而且也已证实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早期胃癌预后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探讨早期胃癌组织中Galectin-3表达的特点及分析早期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规律。通过阐明早期胃癌组织中Galectin-3表达与淋巴结微转移的关系。寻找预测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分子标志物,为选择早期胃癌的手术方式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2月至2005年2月在聊城市人民医院普通外科治疗的56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行胃癌D2根治术,术前明确诊断早期胃癌病例10例,其余病例均经术后病理证实并诊断为早期胃癌。检测胃癌组织及其临近正常组织中Galectin-3的表达,获取每例标本的所有淋巴结,共120枚淋巴结,所有淋巴结均行常规HE染色,并使用鼠抗人细胞角蛋白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Mouse Anti-cytokeratin AE1/AE3)对HE染色阴性的淋巴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应用x2检验及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组资料提示早期胃癌术前诊断准确率17.86%。(2) 56例早期胃癌患者中,常规HE染色发现1例患者的1个淋巴结具有肿瘤转移。常规HE染色阴性淋巴结再行AE1/AE3免疫组织化学检查,AE1/AE3单抗标记7例病人13枚淋巴结发现AE1/AE3阳性细胞,病人总阳性率12.5%(7/56),淋巴结总转移率11.67%(14/120)。淋巴结转移发生率由HE染色的0.83%(1/120)提高到11.67%(14/120,P<0.01)。在常规染色诊断没有淋巴结转移的55例患者中,微转移的发生率为10.91%(6/55)。(3)粘膜下层癌淋巴结转移率(26.92%)明显高于粘膜内癌(0%),(P<0.01)。(4) Galectin-3主要存在于细胞浆中,也可以存在于细胞核、细胞膜中。在正常胃黏膜组织中Galectin-3表达较弱或无表达,在高、中、低、未分化胃癌中都强表达,但在高、中分化胃癌之间及低、未分化胃癌之间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在中、低分化胃癌之间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Galectin-3免疫反应在不同病理亚型早期胃癌组织中程度不同,随着分化程度降低而增强,有淋巴结转移或微转移的早期胃癌组织中Galectin-3表达比无淋巴结转移或微转移的早期胃癌组织中Galectin-3表达明显增强。结论(1) AE1/AE3免疫组织化学法在早期胃癌患者中可较准确的检测淋巴结的微移。(2)单因素分析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有:浸润深度和病理类型。(3)提示Galectin-3高表达而淋巴结转移阴性的病人有很强的淋巴结转移倾向,甚至可能已发生淋巴结微转移,这对判断预后和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4) Galectin-3高表达的病人不适宜行胃镜下粘膜切除术及其他缩小手术,应行标准胃癌D2根治术。

王耀普,张凡,郝晓宁,李卫东,杨文丽[7](2006)在《选择性动脉造影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选择性动脉造影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21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选择性动脉造影,观察造影表现,评价其诊断价值。结果17例发现阳性征象,15经手术及病理证实,2例同时行介入治疗,2例单纯行介入治疗。结论选择性动脉造影对诊断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和部位很有价值。

陈立军,王菊岩,吴康英[8](2005)在《回肠末端良性溃疡肠镜检查21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总结21例回肠末端良性溃疡肠镜检查的诊断经验。方法:用Olympus电子肠镜对我院2002年8月2004年12月期间检验的4623例患者中发现并诊断为回肠末端良性溃疡的21例进行全大肠及回肠末端检查,并均行活检和做病理组织学诊断。回肠末端溃疡肠镜下观察诊断沿用大肠溃疡的标准,但应排除结核等特异性肠道溃疡病的可能。结果与结论:在4623例常规行大肠镜检查患者中发现21例回肠末端良性溃疡,检出率为0.45%;溃疡均为多发,其中20例溃疡大小为0.3cm×0.5cm0.8cm×1.0cm,1例溃疡大小为0.5cm×0.6cm1.0cm×2.0cm。其检出主要取决于能否将肠镜进到回肠末端,且在检查时应尽可能将镜头反复来回推进仔细观察黏膜,以免遗漏。

刘祥瑞,李年令,马玉香[9](2005)在《超声诊断远端回肠和结肠梗阻价值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超声显像(US)对远端回肠和结肠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统计60例拟诊小肠远端梗阻(smallbowel obstruction,SBO)和结肠梗阻(LBO)患者的US所见与腹部X线平片(abdominal X-ravplain film,AXR)及手术结果,将US所见有无梗阻及梗阻水平与AXR比较,评价其诊断价值。结果:45例证实梗阻,US正确识别梗阻44例(97.8%)、肯定病因为36例(80.0%),US诊断梗阻的灵敏性为97.8%、特异性为80%,AXR的上述值分别为79%和53%。结论:US在决定有无SBO和LBO及原因时有应用价值。

王爱英,林三仁[10](2005)在《小肠双重造影1182例总结》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小肠双重造影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1182例小肠双重造影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症状及最后诊断等资料,统计各组资料小肠双重造影的诊断阳性率及病变种类。结果小肠双重造影诊断发现异常者占41.46%,其中憩室占27.14%,小肠炎症性病变占19.80%,肿瘤占12.45%。住院患者阳性率54.00%,门诊患者阳性率31.84%。男性患者阳性率42.22%,女性患者阳性率40.43%。51~60岁阳性率最高,为48.21%。临床表现中以腹部包块阳性率最高(63.15%),其次为消化道出血(51.58%),再次为腹痛伴腹泻(48.61%)。结论小肠双重造影是诊断小肠疾病可信而有价值的方法之一。

二、回肠末端良性溃疡的X线表现及其诊断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回肠末端良性溃疡的X线表现及其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一例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病例报告
    1. 一般资料
    2. 主诉
    3. 现病史
    4. 既往史
    5. 个人史
    6. 婚姻史
    7. 月经生育史
    8. 家族史
    9. 体格检查
    10. 初步诊断
    11. 诊断依据
        11.1 症状
        11.2 入院查体
        11.3 入院前辅助检查
    12. 诊疗经过
        12.1 诊断分析
        12.2 心电图、影像学、电子胃镜、病检结果
        12.3 最后诊断
        12.4 治疗
    13 随访情况
临床分析
    1. 本病例特点
    2. 诊断难点
    3. 诊断经验及不足
讨论
    1. 概述
    2. 流行病学
    3. 病因与发病机制
    4. 病理分型
        4.1 胃DLBCL
        4.2 胃MALT淋巴瘤
    5. 内镜分型
    6. 临床特点
        6.1 临床症状
        6.2 体征
        6.3 并发症
    7. 辅助检查
        7.1 实验室检查
        7.2 内镜检查
        7.3 影像学检查
    8. 诊断
    9. 鉴别诊断
    10 治疗
        10.1 放射治疗
        10.2 手术治疗
        10.3 化学治疗
        10.4 生物治疗
        10.5 新型靶向药物治疗
        10.6 胃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的治疗方法
        10.7 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样淋巴瘤的治疗方法
    11 预后
    12 预防
    13 随访
结论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2)克罗恩病与肠结核临床鉴别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部分 克罗恩病患者临床表型特征研究
第一部分 第一节 克罗恩病维也纳、蒙特利尔临床分型的对比研究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第二节 43例克罗恩病手术患者临床分型特征分析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克罗恩病与肠结核临床鉴别诊断研究
第二部分 第一节 克罗恩病与肠结核临床及内镜特征的鉴别分析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第二节 预测鉴别克罗恩病和肠结核的临床和内镜指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表:克罗恩病、肠结核患者住院资料收集表
    Predictors of clinical and endoscopic findings in differentiatingCrohn’s disease from intestinal tuberculosis
第二部分 第三节 克罗恩病与肠结核的随访及数学诊断方程的追踪验证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表1:肠结核患者出院后随访调查表
    附表2:克罗恩病患者出院后随访调查表 第三部分 克罗恩病和肠结核活检和手术标本的病理学对比分析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克罗恩病和肠结核患者肠道菌群特征及对比分析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克罗恩病与肠结核的鉴别诊断现状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3)胃蛋白酶原联合放大染色内镜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Abstract in Chinese)
英文摘要(Abstract in English)
绪论(Introduction)
材料和方法(Material and Method)
结果(Results)
讨论(Discussion)
结论(Conclusion)
参考文献(References)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综述(Review)
    综述参考文献(References)
致谢(Acknowledgements)

(4)胃镜下可疑恶变巨大溃疡微观辨证及MG7抗原表达与随访病理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综述一
文献综述二
正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分析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图

(6)早期胃癌中Galectin-3的表达与淋巴结微转移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正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肿瘤标记物在胃癌中的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申请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回肠末端良性溃疡肠镜检查21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
    1.2 方法
    1.3 结果
2 讨论

四、回肠末端良性溃疡的X线表现及其诊断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一例并文献复习[D]. 麻瑞娟. 兰州大学, 2015(01)
  • [2]克罗恩病与肠结核临床鉴别诊断研究[D]. 李学锋. 中南大学, 2010(11)
  • [3]胃蛋白酶原联合放大染色内镜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应用[D]. 钱丽佳. 南通大学, 2010(03)
  • [4]胃镜下可疑恶变巨大溃疡微观辨证及MG7抗原表达与随访病理对照研究[D]. 李昊燃.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0(05)
  • [5]回肠末端溃疡112例临床和内镜及病理分析[J]. 车筑萍,朱大磊,姜琼,许良璧,陈万伟. 贵阳医学院学报, 2008(01)
  • [6]早期胃癌中Galectin-3的表达与淋巴结微转移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D]. 李洪光. 山东大学, 2007(03)
  • [7]选择性动脉造影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J]. 王耀普,张凡,郝晓宁,李卫东,杨文丽.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06(06)
  • [8]回肠末端良性溃疡肠镜检查21例分析[J]. 陈立军,王菊岩,吴康英. 广东医学院学报, 2005(04)
  • [9]超声诊断远端回肠和结肠梗阻价值探讨[A]. 刘祥瑞,李年令,马玉香. 庆祝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建所30周年学术论文专刊, 2005
  • [10]小肠双重造影1182例总结[J]. 王爱英,林三仁. 中华消化杂志, 2005(05)

标签:;  ;  ;  ;  ;  

回肠末端良性溃疡的X线表现及其诊断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