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腹膜后神经纤维瘤伴囊性变误诊为胰腺假性囊肿一例(论文文献综述)
赵欣,雷泽华,高峰畏,乌建平,付金强,杜波,王志旭[1](2019)在《胰腺神经纤维瘤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表明神经纤维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常来源于神经细胞异常增生,可分为孤立性神经纤维瘤和神经纤维瘤病两类[1-2]。孤立性神经纤维瘤多见于肢体、腋窝等部位,位于胰腺则极为罕见,检索国内外文献共报道9例[3-11]。四川省乐山市人民医院收治了1例胰腺颈-体交界处神经纤维瘤伴囊性变的患者,经手术治疗预后较好。
赵萍[2](2017)在《胰腺良性和低度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治分析》文中提出背景胰腺同时具有内分泌和外分泌功能,胰腺良性肿瘤可分为胰腺内分泌良性肿瘤和胰腺外分泌良性肿瘤[1]。胰腺良性肿瘤以往多被认为是完全无恶变倾向的良性疾病,而部分胰腺良性肿瘤后被证实有恶变倾向。例如,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之前被认为是一类良性肿瘤,而在2010年第4版消化系统肿瘤WHO新分类中,则认为所有实性假乳头状瘤均是低度恶性肿瘤[2]。以往认为胰腺浆液性囊腺瘤(SCN)多为良性,大多数学者建议对其保守观察,但近些年来国内外偶有浆液性囊腺癌的报道[2]。临床上常见的胰腺良性肿瘤主要包括:浆液性囊腺瘤、腺泡细胞囊腺瘤、成熟畸胎瘤、囊性淋巴管瘤、神经鞘瘤、血管瘤等,胰腺低度恶性肿瘤主要包括:高分化(低-中级别)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实性假乳头状瘤、黏液性囊性肿瘤(MCN)、导管内乳头状粘液瘤(IPMN)等。其中SPT、SCN、MCN、IPMN均属于胰腺囊性肿瘤(PCNs)[3]。胰腺良性及低度恶性肿瘤总体发病率相对较低、起病隐匿、症状不典型、又缺乏特异性的诊断方法,容易漏诊、误诊,贻误诊疗时机。随着近些年来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胰腺良性及低度恶性肿瘤的临床检出率不断升高[4-5]。由于对肿瘤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且部分胰腺良性及低度恶性肿瘤可发生侵袭、转移[6-7],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此类疾病的存在造成很大程度上的焦虑。而准确及时的诊断对于避免过度治疗或错失治疗良机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对此类疾病的诊治经验不足,术前区分各种类型的病变,并确定病变是良性、恶性或潜在恶性是极具挑战性的。故有必要提高认识,重视胰腺良性及低度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目的分析胰腺良性及低度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诊疗措施及预后,为该类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8月至2015年12月间收治的127例胰腺良性及低度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所有病例均经我院病理科医师进行组织病理学诊断证实为胰腺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回顾性分析127例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病理特征、免疫组化、影像学检查、手术方式选择、术后并发症及预后,总结其临床病理特征、诊治及预后。数据经SPSS21.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部分不满足χ2检验条件者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27例胰腺良性及低度恶性肿瘤患者年龄为1079(42.6±16.3)岁,男女患者比例1:1.82。PNEN最常见(55%),其次为SPT(26%)。临床表现以上腹痛及上腹不适为主(32%),无症状体检发现者占22%,41例胰岛素瘤均表现为Whipple三联症。16例(12.6%)上腹部压痛阳性,5例(3.9%)可触及腹部包块。9例(7%)术前肿瘤标志物、转氨酶轻度升高,37例(90.2%)胰岛素瘤术前胰岛素释放指数(IRI/G)>0.3。超声、CT及MRI对肿瘤的检出率分别为73%、93%、92.3%,且CT检出7例转移病灶(7/8)。肿瘤多单发,胰尾及胰体尾部最多见(46.5%),其次为胰头部(33.1%)。肿瘤直径0.212(4.25±2.93)cm,胰腺囊性肿瘤(PCNs)平均直径大于PNEN的平均直径。免疫组化标志物中,CK、Syn、CgA、CD56、CD10、Vimentin、AAT在SPT与PNEN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SE、PR、β-Catenin、CD34在SPT与PNEN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16例行手术治疗,最常用的是胰腺肿瘤剜除术(61.2%)。术后27例出现并发症(23.3%),最主要的术后并发症是胰漏(44.4%)。本组共9例(7.1%)术前被误诊,其中8例为胰岛素瘤,被误诊为癫痫或精神病,1例SPT误诊为胰腺假性囊肿。随访96例,1例SPT术后复发转移至胸椎、腰椎,1例浆液性囊腺瘤(SCN)术后新发糖尿病,其余患者均无肿瘤复发、转移或因疾病而死亡的证据。结论胰腺良性及低度恶性肿瘤是一类好发于女性的肿瘤,临床症状不典型或无症状,其中胰岛素瘤最易漏诊、误诊。CT是主要的术前诊断手段。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胰腺肿瘤剜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免疫组化有助于SPT与PNEN的鉴别诊断。胰腺良性及低度恶性肿瘤总体预后较好,但部分肿瘤可发生侵袭、转移,影响患者预后。
杨菲菲,马悦,赵新湘,谭军,郝金钢[3](2017)在《原发于肝十二指肠韧带病变的MRI诊断》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肝十二指肠韧带(HDL)的正常解剖及原发于HDL病变的磁共振(MRI)表现,评价原发于HDL病变MRI的诊断.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8月至2013年10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经药物(抗结核)或手术治疗、病理证实的肝十二指肠韧带原发病变11例,均行MRI平扫、增强检查.结果 11例均为良性病变,其中淋巴结结核3例,神经鞘瘤2例,神经纤维瘤1例,畸胎瘤1例,淋巴管瘤2例,单纯囊肿2例.其中1例予抗结核治疗9个月后复查病变减少.另10例手术均完整切除,随访3月至5 a未见复发.结论 MRI对诊断原发于肝十二指肠韧带病变有良好的定位诊断价值,其多方位成像对鉴别该区域来源于胆道、肝脏、胰腺、十二指肠的其他病变提供影像学依据.MRI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有助于病变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
赵越[4](2015)在《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诊疗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超声内镜诊断、指导治疗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007-2014年,我科超声内镜检查病例,分析、总结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分布、超声特点及超声内镜对平滑肌瘤、间质瘤以及良、恶性间质瘤的鉴别诊断价值;通过分析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超声特点与治疗方式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讨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治疗中的作用。结果:1.共发现793例患者,其中男514例,年龄22-74岁,女279例,年龄28-77岁,共823处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病理确诊的病例共277例,食管102例、胃及十二指肠175例,虽无病理资料,但通过CT、MRI和随访确诊的外压性病例82例,囊肿、血管瘤39例。能明确诊断的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共398处。2.食管发现217例患者的225处食管隆起性病变,男性134例,女性83例,病理确诊102例;无病理资料,通过CT、随访确诊外压性改变22例,血管瘤、囊肿共19例。源于粘膜浅层45例,粘膜肌层123例,粘膜下层3例,固有肌层12例;分布于食管上、中、下三段分别为21、94、110例。超声内镜对食管常见隆起性病变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普通胃镜。3.发现576例患者598处胃、十二指肠隆起性病变,男380例,女196例,胃526处,十二指肠72处,病理证实175例,通过CT、随访观察确诊外压病变60例,血管瘤、囊肿共20例。超声内镜对外压、平滑肌瘤、息肉、间质瘤、癌、异位胰腺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比较,以外压为最高,均大于90%。发现间质瘤42例,平滑肌瘤51例,其中年龄、大小、来源层次、内部囊性变、钙化比较有显着差别(p<0.05);间质瘤中,良性11例,恶性31例,大小、边缘是否光滑、内部回声、内部囊性变及钙化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4.明确诊断398处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外压性病变85处,其中3例(3.53%)通过外科手术或腹腔镜治疗,1例(1.18%)内科治疗,81例(95.29%)随访。非外压病变中,来源于第1、2层且小于2cm病变139例,EMR治疗115例(82.73%);大于等于2cm病变23例,ESD治疗、结扎切除共21例(91.3%)。来源于粘膜下层囊性病变共39例,采用穿刺、套扎治疗共38例(97.44%)。来源于第三层的异位胰腺、脂肪瘤共13例,采用ESD、EMR治疗11例(84.62%)。来源于第四层的平滑肌瘤、间质瘤54例,小于2cm共24例,5例小于2cm且无不良因素随访,内镜套扎、结扎切除13例,手术或腹腔镜治疗6例;大于2cm共30例,其中1例随访,腹腔镜、手术治疗29例。边界不清恶性病变浸润至第1、2层共3例,1例EMR治疗,2例ESD治疗;浸润至第3层4例,1例ESD治疗,3例手术或腹腔镜治疗;浸润至第4、5层27例,均采用手术、腹腔镜治疗。内镜下治疗住院时间、费用、手术时间、总住院费均低于手术、腹腔镜治疗。结论:1.食管隆起性病变多分布于食管中、下段,较多来源于粘膜层和粘膜肌层,食管间叶源性肿瘤以平滑肌瘤为最多,分布于粘膜肌层。2.胃、十二指肠隆起性病变,最常见的是外压,多为生理性。超声内镜有助于平滑肌瘤与间质瘤,以及良、恶性间质瘤的鉴别诊断,恶性间质瘤体积较大、边缘不光滑、内部回声不均,内部多有囊性变或钙化。3.ESD、EMR、穿刺、套扎、结扎切除、随访、腹腔镜、手术均为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有效方式,应根据病变的超声特定进行合理选择,超声内镜对于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朱正[5](2012)在《腹膜后肿物的CT、MR影像形态、功能学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回顾性分析腹膜后肿物(Retroperitoneal tumor)的CT、MR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2005-2012年有完整临床和影像资料的腹膜后病变233例,分析其CT、MR表现及诊断良恶性的能力,并分析其敏感性、特异性等诊断指标。结果良性病变89例(38.2%),恶性病变144例(61.8%)。其中,非肿瘤类病变6例(2.6%);肿瘤类病变227例,其中间叶组织源性肿瘤127例(54.5%),神经源肿瘤79例(33.9%),胚胎、生殖、泌尿残留组织肿瘤8例(3.5%),淋巴来源肿瘤13例(5.6%)。在CT诊断中应用病变CT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长径(>6.75cm)、短径(>6.25cm)、囊实性(囊实性、实性)6个影像学诊断指标,当出现4个及以匕时诊断为恶性的敏感性77.2%,特异性81.1%(χ2=63.574,P=0.000),在MR诊断中应用病变MR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长径(>6.75cm)、短径(>6.25cm)、囊实性(囊实性、实性)6个影像学诊断指标,当出现4个及以上时诊断为恶性的敏感性为72%,特异性为83.9%(χ2=24.585,P=0.000)。在特殊征象中,含脂肪成分者多为脂肪类肿瘤(P=0.001),脊柱旁病变多为神经源性病变(P=0.000)。结论联合应用诊断指标和征象综合分析时可对腹膜后肿物的良恶性做出较为准确而稳定的诊断。同时,注意观察病变位置以及一些特殊的特征性表现可以对疾病的病理类型做出初步的判断。目的探讨DWI成像在腹膜后病变诊断中的价值,并寻找高场强MR较合适的诊断阈值。材料与方法应用高场强磁共振1.5T、3.0T MR对2007-2012年共81例临床疑诊腹膜后肿物的患者行MR扫描,扫描序列包括常规平扫及DWI成像。在不知道病理结果的情况下自上而下观察每例患者病变最大横截面层面的ADC图,取图示相对低值区域值作为该病变的ADC值。81例患者均通过手术、活检获得组织学证据。对所有腹膜后病变的ADC值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ADC值作为预测腹膜后病变良恶性的指标,绘制ROC曲线,计算曲线面积和最佳临界值。结果81例患者中良性病变31例(38.2%),恶性病变50例(61.8%),其中,间叶组织源性肿瘤46例(56.8%),神经源肿瘤32例(39.5%),胚胎、生殖、泌尿残留组织肿瘤2例(2.5%),淋巴来源肿瘤1例(1.2%)。良性组ADC值为1.705×10-3mm2/s,恶性组ADC值为1.185×10-3mm2/s,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57,P=0.000)。将腹膜后病变ADC值作为诊断腹膜后病变良恶性的指标,绘制ROC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724(P=0.001),最佳临界值为1.2×10-3mm2/s,此时判断病变为恶性的敏感性为64%,特异性为74.2%(χ2=11.167,P=0.001)。结论腹膜后病变ADC值的测定对于诊断腹膜后病变良、恶性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中ADC值为1.2×10-3mm2/s是最佳诊断界值。
曾琳[6](2002)在《腹膜后神经纤维瘤伴囊性变误诊为胰腺假性囊肿一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黄强,黄进[7](2001)在《腹膜后神经纤维瘤伴囊性变误诊为胰腺假性囊肿一例》文中指出
刘宁[8](2009)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手术相关因素分析及随访调查》文中指出目的: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手术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对患者进行随访,总结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2000年5月至2009年2月诊治的228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228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中208例行手术治疗,其中10例在我院行2次手术,4例行3次手术。病理结果恶性129例,良性79例。18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个月至8.3年,平均随访时间2.0±1.8年。良性肿瘤完整切除者术后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7.4%、95.5%、81.8%,主要是其他疾病致死、车祸等意外死亡和正常衰老死亡;恶性肿瘤完整切除者术后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0.0%、42.6%、25.6%,恶性肿瘤未完整切除者术后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68.1%、14.9%、10.0%(P<0.05)。经腹腔切除肿瘤患者有复发,平均无瘤生存时间为2.0±1.7年,复发者及未能完全切除者平均带瘤生存时间为8.7±9.4个月。Cox多因素回归显示:患者的性别与PRPT患者术后生存率有一定关系,男性略高于女性(RR=1.324,P<0.05);术前有消瘦者生存率低,体重下降愈明显生存率愈低(RR=2.380,P<0.01);生存率及复发率与肿块最大径(RR=1.004,P<0.05)、是否侵犯其他脏器(RR=1.490,P<0.05)、是否转移(RR=1.011,P<0.05)、是否完整切除(RR=1.052,P<0.05)、肿瘤的病理性质(RR=1.653,P<0.01)和分化程度(RR=1.241,P<0.05)密切相关。结论:影响PRPT预后的因素主要有患者是否伴有消瘦、肿瘤大小、是否侵犯其他脏器、是否转移、是否完整切除、病理性质和分化程度。充分做好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术前准备,提高肿瘤完整切除率,是降低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复发并提高其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周国华,陈叶青,文星,欧仕洪,龙运志,戈立东[9](2009)在《腹胀、腹水、贫血、腹腔内囊实性包块》文中研究说明
赵彤[10](2019)在《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临床特征及诊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s,PGL)是起源于肾上腺外嗜铬组织,并能够分泌一种或几种儿茶酚胺类物质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副神经节瘤被认为起源于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副神经节。副神经节瘤好发部位一般位于头颈部、腹膜后、腹部、膀胱等部位,通常根据副神经节瘤的解剖位置来命名,源发于腹膜后的嗜铬细胞瘤被称为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初始的症状和体征大部分是由于肿瘤分泌的儿茶酚胺过多引起的,但其解剖位置异于肾上腺起源的嗜铬细胞瘤,正是由于它的罕见性和位置的特殊性常常被误诊为腹膜后其他性质的肿瘤,导致后续治疗尤其是手术治疗前并未进行充分的围手术期的准备,从而使术中及术后发生严重的并发症,例如术前及术中血压波动变化过大可能导致脑出血,术后低血压导致脑梗、心梗。所以针对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这种误诊、漏诊率高并且围手术期需要特殊准备的疾病如何降低误诊率并完善围手术期准备仍需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目的通过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近几年收治的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特征和相关治疗,讨论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诊断和治疗。研究方法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11月至2016年11月间收治的42例术后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患进行回顾性研究,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其流行病学、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方式、术中状况及预后,并应用SPSS22.0软件对资料进行分析,对于定性资料使用卡方检验,对于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男性患者发病率高于女性:在42例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患者中,女性17例(17/42,40.48%),男性25例(25/42,59.52%),女性男性比为1:1.47。患者年龄为4-77岁,平均年龄为44.67±13.73岁。多数就诊于泌尿外科:就诊于泌尿外科33例(33/42,78.57%),其中就诊于肝胆外科8例(8/42,19.05%),就诊于血管外科1例(1/42,2.38%),其中就诊于泌尿外科患者比例高于其他科室。误诊率高:初步诊断正确率只有54.76%,误诊率45.24%。其中初步诊断为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患者23例(23/42,54.76%),腹膜后肿瘤13例(13/42,30.95%),胰腺肿瘤2例(2/42,4.76%),肾上腺肿瘤2例(2/42,4.76%),胃肠道间质瘤1例(1/42,2.38%),肾肿瘤1例(1/42,2.38%)。患者出现的症状多样:患者中出现头痛/头晕症状18例(18/42,42.86%),心悸症状16例(16/42,38.10%),胸闷症状8例(8/42,19.05%)心慌症状10例(10/42,23.81%),乏力症状5例(5/42,11.90%),视物模糊6例(6/42,14.29%),高血压3例(3/42,7.17%),晕厥1例(1/42,2.38%),以腰痛为主诉入院4例(4/42,9.52%),以腹痛入院7例(7/42,16.67%),体检发现5例(5/42,11.90%),外伤后入院1例(1/42,2.38%)。合并症状:高血压23例(23/42,54.76%)糖尿病4例(4/42,9.52%),左肾萎缩1例(1/42,2.38%),右肾积水1例(1/42,2.38%),术前出现心肌梗塞1例(1/42,2.38%)。肿瘤好发位置:所有患者中肿瘤发生在腹主动脉旁(Zuckerkandl器官处)28例(28/42,66.67%),下腔静脉旁5例(5/42,11.90%),肾周5例(5/42,11.90%),胰腺及十二指肠后方3例(3/42,7.14%),肾脏下极1例(1/42,2.38%)。术前药物准备及术后血流动力学并发症:行术前药物准备患者28例(28/42,66.67%),均未出现术后并发症。未行术前药物准备患者14例(14/42,33.33%),其中1例患者术后出现脑梗赛,4例患者术后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送往ICU治疗,后均在保守治疗下好转。治疗方式及手术并发症:42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开腹手术治疗19例,其中腹腔镜(包括后腹腔镜)治疗18例,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治疗3例,中转开腹治疗2例。其中1例经腹腔镜治疗患者出现术后淋巴漏,后保守治疗后好转。随访42例,失访2例,随访时间28-86月,平均随访时间52月,其中2例患者术后分别与术后27月及34月年死于肿瘤多发转移,1例患者术后19个月死于心脑血管意外,1例患者术后12月出现复发后行二次手术治疗,二次手术术后17月死于肿瘤转移。功能组肿瘤与非功能组肿瘤比较:男女患病率、年龄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肿瘤直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37)非功能组肿瘤直径大于功能组肿瘤,术中最高收缩压、血压波动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术中最高收缩压与术中血压波动与功能组明显高于非功能组。腹腔镜组与开放组比较:术中最高收缩压、肿瘤最大径与血压波动幅度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准备组与非术前准备组:最高收缩压与血压波动幅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根据肿瘤的好发位置来说CT或者MRI显示腹膜后肿瘤特别是位于腹主动脉远端自肠系膜下动脉起始处至腹主动脉分叉处位置时需要高度警惕副神经节瘤的可能,即使没有高血压、心慌、心悸等典型症状也要进行肾上腺内分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术前CTA或者3D成像有助于肿瘤术前评估。(2)术前的相关药物准备是必要的,虽然我们的研究显示术中最高收缩压与术中血压差值与是否做术前准备无关,但是这可能和肿瘤功能性和术中对肿瘤的挤压程度有关,也可能因为研究样本不足而导致一定的研究偏倚。但是术前药物准备组相比较未进行药物准备组能更好的预防术后血流动力学并发症。(3)肿瘤的功能性和非功能性与性别、年龄因素无关,术中最高收缩压与术中血压波动与功能组明显高于非功能组,而非功能组肿瘤直径大于功能组肿瘤。(4)腹腔镜手术与开放手术之间无明显血流动力学差异,在术前评估腹腔镜手术可以完成者,使用腹腔镜手术治疗是较好的选择。
二、腹膜后神经纤维瘤伴囊性变误诊为胰腺假性囊肿一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腹膜后神经纤维瘤伴囊性变误诊为胰腺假性囊肿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1)胰腺神经纤维瘤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病例报告 |
2讨论 |
(2)胰腺良性和低度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胰腺良性及低度恶性肿瘤的诊治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原发于肝十二指肠韧带病变的MRI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体检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
2.2 影像学表现 |
2.3 手术及病理结果 |
3 讨论 |
3.1 MRI影像特征 |
3.1.1 定位诊断 |
3.1.2 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 |
3.2 MRI的价值 |
3.3 肝十二指肠韧带区病变的治疗与预后 |
(4)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诊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概况及食管隆起性病变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一般材料 |
1.2 仪器设备 |
1.3 药物和试剂 |
1.4 检查方法 |
1.5 记录指标 |
1.6 超声内镜诊断标准 |
1.7 病理 |
1.8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概况 |
2.2 食管隆起性病变 |
3 讨论 |
第二章 胃及十二指肠隆起性病变 |
摘要 |
1 材料和方法 |
1.1 一般材料 |
1.2 设备与仪器 |
1.3 扫描方法 |
1.4 扫描和记录内容 |
1.5 超声内镜判断标准 |
1.6 病理资料的获取方式和制备过程 |
1.7 间质瘤危险程度的分级 |
1.8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胃、十二指肠隆起性病变概况 |
2.2 胃间质瘤与平滑肌瘤 |
2.3 胃良性与恶性间质瘤 |
3 讨论 |
第三章 超声内镜与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治疗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一般材料 |
1.2 主要设备与仪器 |
1.3 扫描方法 |
1.4 术前准备及操作方法 |
1.5 记录指标 |
1.6 超声内镜诊断标准 |
1.7 治疗及获取病理标本的方法 |
1.8 病理标本的处理和判别标准 |
1.9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治疗概况 |
2.2 外压性病变超声特点与治疗方式 |
2.3 非外压性病变超声特点与治疗方式 |
2.4 不同治疗方式比较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内镜图片 |
英语论文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腹膜后肿物的CT、MR影像形态、功能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表索引 |
图索引 |
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腹膜后肿物的CT、MR影像形态学评价 |
前言 |
材料及方法 |
1、研究对象 |
2、检查方法 |
2.1 、CT扫描方法及参数 |
2.2 、磁共振扫描方法及参数 |
3、图像评价 |
4、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一般资料 |
1.1 年龄、性别 |
1.2 临床表现 |
1.3 病理类型 |
1.4 腹膜后间隙分类 |
1.5 侵犯周围器官情况 |
2、5个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 |
2.1 病变边界 |
2.2 病变形态 |
2.3 病变囊实性 |
2.4 病变长短径 |
2.5 病变数目 |
3、3个无统计学意义的指标 |
3.1 病变CT值 |
3.2 病变MR信号值 |
3.3 不同影像方法在同一病变中定位、定性诊断方面 |
4、综合评估指标 |
4.1 评估CT诊断指标 |
4.2 评估MR诊断指标 |
5、一些常见特殊表现、特殊位置等较特征的影像表现 |
5.1 椎旁位置 |
5.2 脂肪成分 |
5.3 钙化 |
5.4 囊变 |
讨论 |
1、腹膜后解剖 |
2、腹膜后病变定位诊断 |
3、腹膜后病变定性诊断 |
3.1 间叶组织来源肿瘤 |
3.1.1 脂肪肉瘤 |
3.1.2 平滑肌肉瘤 |
3.1.3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
3.1.4 淋巴管瘤 |
3.2 神经源性肿瘤 |
3.2.1 节细胞神经瘤 |
3.2.2 副神经节瘤 |
3.2.3 神经鞘瘤 |
3.2.4 神经纤维瘤 |
3.3 泌尿生殖胚胎来源肿瘤 |
3.3.1 精原细胞瘤 |
3.3.2 畸胎瘤 |
3.4 淋巴造血来源肿瘤 |
3.4.1 淋巴瘤 |
4、一些相对常见的特殊表现、特殊位置等较特征性的影像表现 |
4.1 生长方式 |
4.2 脂肪成分 |
4.3 椎旁位置 |
4.4 钙化 |
4.5 坏死 |
4.6 强化类型 |
4.7 囊变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DWI功能成像在腹膜后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研究对象 |
2、MR扫描方法 |
3、感兴趣区(ROI)的选择及ADC值的测量 |
4、统计分析 |
结果 |
1、一般资料 |
1.1 年龄、性别 |
1.2 临床表现 |
1.3 病理类型 |
讨论 |
1、DWI原理 |
1.1 DWI形成基础 |
1.2 DWI成像 |
1.3 EPI-DWI序列 |
2、关于ADC值的测量及影响因素 |
2.1 DWI的信号与弥散系数(D)关系 |
2.2 b值的选择 |
2.3 T2透射效应(T2 shine-through effect) |
3、DWI在神经源肿瘤中的诊断价值 |
4、DWI在间叶组织来源肿瘤中的诊断价值 |
5、DWI在生殖、泌尿组织来源肿瘤中的诊断价值 |
6、DWI在淋巴造血来源肿瘤中的诊断价值 |
7、ADC值准确性问题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本研究的局限性 |
在学期间发表文章 |
综述:腹膜后肿瘤的CT、MR表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腹膜后神经纤维瘤伴囊性变误诊为胰腺假性囊肿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讨论 |
(8)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手术相关因素分析及随访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治疗经过 |
1.3 病理结果 |
1.4 随访 |
1.5 统计学分析 |
第二章 结果 |
第三章 讨论 |
3.1 诊断及鉴别诊断 |
3.2 治疗 |
3.3 恶性间质瘤、脂肪肉瘤和恶性神经鞘瘤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几种腹膜后肿瘤附图 |
第五章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英文缩略语 |
致谢 |
(10)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临床特征及诊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1 研究资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与不足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嗜铬细胞瘤与副神经节瘤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四、腹膜后神经纤维瘤伴囊性变误诊为胰腺假性囊肿一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胰腺神经纤维瘤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 赵欣,雷泽华,高峰畏,乌建平,付金强,杜波,王志旭.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9(23)
- [2]胰腺良性和低度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治分析[D]. 赵萍. 郑州大学, 2017(02)
- [3]原发于肝十二指肠韧带病变的MRI诊断[J]. 杨菲菲,马悦,赵新湘,谭军,郝金钢.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7(01)
- [4]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诊疗中的应用[D]. 赵越. 兰州大学, 2015(03)
- [5]腹膜后肿物的CT、MR影像形态、功能学评价[D]. 朱正.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2(02)
- [6]腹膜后神经纤维瘤伴囊性变误诊为胰腺假性囊肿一例[J]. 曾琳. 实用临床医学, 2002(06)
- [7]腹膜后神经纤维瘤伴囊性变误诊为胰腺假性囊肿一例[J]. 黄强,黄进. 浙江临床医学, 2001(04)
- [8]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手术相关因素分析及随访调查[D]. 刘宁. 青岛大学, 2009(10)
- [9]腹胀、腹水、贫血、腹腔内囊实性包块[J]. 周国华,陈叶青,文星,欧仕洪,龙运志,戈立东. 疑难病杂志, 2009(01)
- [10]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临床特征及诊疗研究[D]. 赵彤. 郑州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