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3S技术的矿产资源评价数字化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马丽娜[1](2020)在《GIS辅助初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 ——以通辽市乡土地理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因此设计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能够提供给一线教师作为参考,帮助学生了解家乡,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GIS作为一种功能强大的地理信息技术,目前广泛地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中,成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有利工具,能够丰富课程资源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有必要探讨将GIS与乡土地理有机结合进行教学的问题。本文以通辽市乡土地理为例,通过运用文献分析法,对期刊文章、地理信息技术学术专着、教育学、心理学专着、乡土地理文献和课标及宪章等五类文献进行研究和分析,从研究成果数量和内容两方面梳理了近几年GIS辅助乡土地理教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对通辽市乡土地理进行了考察,遴选出适宜运用GIS辅助初中教学的通辽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通过案例分析法对遴选出的18个教学案例进行案例分析,从中总结了教学案例设计的策略;设计了5个运用GIS作为辅助手段进行乡土地理教学的案例;将笔者设计的1个教学案例进行实施并进行了反思。得出如下结论:第一,笔者依据课程标准、乡土地理、GIS功能等,遴选出两大类16个通辽市初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又从中选择出适宜GIS辅助教学的通辽市乡土地理教学主题:七大类20个;第二,设计了五个基于BOPPPS教学案例,分别包含教案和学案,主题分别为通辽市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通辽市自然地理环境、通辽市人口、通辽市交通运输业、通辽市种植业,同时选择其中一个案例进行实施;第三,通过分析他人案例、设计案例和实施案例,总结提炼出了七条GIS辅助初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的策略,包括:立足初中地理课标选择乡土地理案例主题;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制定案例教学目标;运用区域地理学习方法学习乡土地理课程;优化组合多种GIS软件创设教学情境;发挥GIS优势呈现乡土地理课程资源;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策划课外探究活动;巧用GIS制图功能布置多层次课后作业。
刘靖坤[2](2020)在《基于三维空间数据分析的兰坪金顶蜂子山铅锌矿床的矿化特征及构造控矿解析》文中提出滇西金顶超大型铅锌矿田产于三江造山成矿带中南段的兰坪中-新生代盆地内,是区内最重要的多金属矿集区之一。其中,蜂子山矿床位于矿田的西南部,发育了以XIV1号矿体为主的XIV矿体组及XV、H矿体组。矿体主要赋存于碳酸盐岩-碎屑岩地层中,该套地层的上段主要为细粒石英砂岩、含灰岩角砾砂岩;空间上与“金顶砂泥岩”(N1j)和下白垩统景星组(K1j)下伏的不整合面相伴出现,矿化向下逐渐减弱;受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断层的控制,表现出特殊而复杂的矿化结构及构造控矿特点,对其成因机制一直存在分歧。为此,精细解剖从浅部至深部的矿(化)体产出形态、矿化元素三维空间变化特征,查明其主要控矿因素,既可回答该矿床构造控矿机制和成矿流体运聚趋势,又有助于深入查明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的成因机制。为此,本学位论文选取蜂子山矿床为对象,在详细地地表地质填图和坑道编录的基础上,结合收集到的矿床勘探资料,利用矿床三维地质建模与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开展矿化特征空间数据的提取、识别和综合分析,查明了矿体、矿化元素(Pb,Zn,Fe,Cd,Tl,Ag)富集强度的空间分布及其相关性特征,确立了矿化中心与围岩地层、断层及相关地质体的联系,阐明了成矿的构造控矿机制,进而探讨了成矿流体的运聚趋势。本次研究结果表明:(1)铅锌矿体就位于景星组砂岩(K1j)不整合面下伏的三合洞组(T3s3)砂泥岩、角砾岩、灰岩内或不整合面上,其向北北西方向侧伏且继续沿斜深延伸,随产状起伏矿体厚度发生明显变化;(2)Pb、Zn具同步迁移、富集的特点;即,纵向上,矿化元素在2050m、2250m、2370m标高分区分段富集;横向上,富集中心分别位于矿体北东角及距其走向方向0.2km、0.4km、0.8km处并呈近东西向的条带状平行分布;(3)矿体与围岩地层、断层、相关地质体等在空间上共置,石膏矿体、黄铁矿体、天青石(-重晶石)矿体附近断层发育,Pb、Zn矿化更强。该矿床成矿作用是伴随成矿流体的多幕次混合而成的,“金顶砂泥岩”地层含石膏岩性、近南北向逆断层和近东西向走滑掀斜断层共同控制了流体汇聚和矿化中心的分布。
罗旭琴[3](2019)在《地理信息技术在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文中认为地理信息技术有强大的数据获取、处理及分析应用功能,将它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应用于高中地理课堂,既能满足数字化教学需求,又有助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可推动地理新课程标准理念的实施。在国外,地理信息技术辅助高中地理教学已被广泛使用。而国内由于地理信息技术起步较晚,其在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还不够成熟,存在对高中区域地理的辅助功能及知识板块挖掘不够、辅助教学技能操作及效果评价不深入等问题。本研究以人教版必修三高中区域地理教材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法、案例研究法和教育测量法,梳理区域地理教材中适用地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知识板块,深挖地理信息技术对区域地理教学的辅助功能,建立地理信息技术辅助高中区域地理教学的资源数据库,并开展典型案例教学设计及实证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梳理人教版必修三高中区域地理教材适用地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知识板块,深挖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教学中的辅助功能。结果表明:(1)人教版必修三高中区域地理教材适用地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章知识板块可分为区域定位、动态变化、专题要素、多要素叠加分析四类。(2)各类知识板块适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不同。其中,区域定位类教学内容适用地理定位、搜索、查询、浏览等功能加以辅助;动态变化类教学内容适用RS多时相、大面积动态监测功能加以辅助;专题要素类教学内容适用GIS专题地图制作功能加以辅助;多要素叠加分析类适用GIS叠加分析功能加以辅助。(2)归纳地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相关软件,列举支持数据获取的途径,分析所获数据适用性,建立地理信息技术辅助高中区域地理的教学资源数据库。结果表明:(1)可用于辅助教学的地理信息技术相关软件选择较多,其中ArcGIS、ENVI、ERDAS Imagine、Google Earth是较为常用的辅助教学软件。(2)区域定位、动态变化、专题要素与多要素叠加分析类教学内容所需数据的类型分别为:在线数据(以Google Earth为例)、多时相数据、区域自然人文数据三种类型。(3)支持数据获取的步骤可分为创建文件地理数据库、地理配准、数据采集输入与组织三步。(4)建立的高中区域地理教学资源数据库类别有专题地图、遥感影像、地理位置与范围类三种类型。(3)以遵循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紧扣区域地理教材、软硬件适应性、地理生活化为教学设计原则,开展典型案例教学设计,构建教学效果分析模型与指标体系,对典型案例实践教学开展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使用地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班级整体教学效果比未使用地理信息技术辅助的班级更理想,其主要表现在对学生能力锻炼评价指标上,即地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研究成果紧扣高中地理教学需求,可为开展地理信息技术辅助高中区域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及推动实施地理新课程标准理念提供指导和借鉴。
徐纯[4](2017)在《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内容分析法》文中研究指明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国家审计制度,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2015年12月8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指出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完善审计制度,健全有利于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的审计管理体制。2016年5月17日,审计署在《“十三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进一步强调,要完善审计制度,加大审计力度,创新审计方式,提升审计能力,提高审计效率,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更好地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要文献中,多次强调要完善国家审计制度,这既是对过去三十多年审计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审计监督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继续发挥更大作用的深切期待和更高的要求。我国国家审计机关自1983年成立以来,在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推动民主法治建设、维护财政经济秩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进改革发展、强化权力监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全面深化改革和国家治理现代化不仅为我国国家审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也对国家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我国大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际,研究如何进一步完善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国家审计制度,从而更好地发挥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成为了当今的重要课题。古人有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总是可以给人以启迪和明鉴。从一定意义上讲,一部审计史也是一部国家的兴衰史,是一部国家治理发展史,是一部不同利益博弈、不同思想交锋、不同文化碰撞、不同制度更替的历史(刘家义,2015)。通过梳理我国国家审计制度自1983年以来的历史发展脉络,阐明国家审计制度演进的基本过程和规律,为进一步完善现代国家审计制度提供分析依据。目前学术界关于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文献资料不多,相关研究也主要集中于国家审计制度的某一具体领域,如绩效审计制度、环境审计制度、预算审计制度等;或者集中于国家审计制度的某一具体内容,如国家审计制度的文化变迁、审计对象的变迁、审计目的的变迁等,;亦或是集中于对国家审计制度变迁某一具体方面的研究,如审计制度变迁的表现、制度变迁的动因或者制度变迁的路径。为了进一步促进现代国家审计制度的完善,并为审计制度的创新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因此有必要全面详细地梳理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发展脉络。基于内容分析法,本文以1995年至2015年审计署发布的《关于上一年度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下文简称“政府审计工作报告”)、1984年至2016年历任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下文简称“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2003年至2016年审计署发布的审计结果公告等文本资料为研究切入点,梳理和把握从1983年我国现代国家审计制度建立至今的发展变化情况,透过这些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内容的发展演变来折射国家审计制度的历史变迁过程,从而使内容描述获得了一定的历史价值。本文既从原理上阐明国家审计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动因,又通过历史考察阐明国家审计制度演进的一般过程及变化发展规律,从而为现代国家审计制度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依据,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分为九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本章介绍本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阐述本文的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制定了研究框架和各章写作安排。本章是本文的整体规划。第二章:文献综述。本章阐述了国家审计制度变迁和内容分析法的相关研究,发现关于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审计制度变迁的过程、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以及审计制度变迁的路径三个方面;关于内容分析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描述性分析、比较分析、情感分析、趋势分析和可读性分析五个方面。本章通过文献综述,发现研究机会,这是本文的研究前提。第三章:理论基础。本章首先对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免疫系统理论、国家良治理论以及新公共管理理论进行深入辨析后,提出社会公共活动中的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基础。然后,结合近代制度学派制度变迁理论、新制度学派制度变迁理论、马克思主义制度变迁理论以及我国制度经济学家的主要观点,探究了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第四章:国家审计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本章构建了由国家审计体制和国家审计机制两部分内容组成的国家审计制度理论分析框架。基于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国家审计功能、国家审计根本目标和国家审计组织体制,探讨了国家审计体制。从审计组织方式、审计实施方式、审计评价方式、审计结论作出、审计报告方式、审计成果运用和审计人员管理等七个方面分析了国家审计机制。通过构建该理论框架,为后文进一步研究国家审计制度的变迁奠定基础。第五章: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过程。本章基于国家审计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以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为研究切入点,运用内容分析法对以上报告及公告进行词频分析、关键词分析、语义网分析、聚类分析、情感分析以及主题分析,全面细致地梳理和把握了从1983年我国现代国家审计制度确立至今的发展变化情况,透过这些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内容的发展演变折射国家审计制度的历史变迁过程。第六章: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分析。本章运用中文可读性公式分别计算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的的可读性得分,并与相关审计信息接收者的受教育程度相配比,在此基础上综合评价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的可读性水平,检验国家审计信息的传递效率和效果。第七章: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分析。本章基于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理论分析,探讨了国家审计制度变迁发展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其中,根本原因是国家治理中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和协调,直接原因是政治、经济、法律、文化以及技术环境的变化促进了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提升。第八章:完善国家审计制度的政策建议。本章从创新国家审计的对象和内容、创新国家审计的方式方法、完善审计结果报告及公告制度、完善审计结果落实制度四方面提出了完善国家审计制度的具体政策建议。第九章: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本章对全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和研究局限性进行了总结,并对国家审计制度和内容分析法的后续研究方向和领域进行了展望。从主要方面归纳,本文的创新点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一、创造性地将内容分析法运用于国家审计研究目前,国外学者将内容分析法广泛应用于新闻传播学、图书情报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在国内,内容分析法也已被逐步运用于新闻传播学、社会学、图书情报学、管理学等领域,但还没有专家学者将内容分析法运用于审计领域的研究,尤其是国家审计研究。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研究国家审计-制度的变迁问题,一方面拓展了内容分析法的运用范围,另一方面,为研究国%审计问题提供了崭新的研究方法。可读性分析是内容分析法的重要内容。本文创造性地运用中文可读性公式研究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水平。目前,我国学者针对中文可读性的研究主要是借鉴外国学者发明的可读性公式,如Flesch公式、Lix指数等,研究中英文教材、文学作品、新闻报道以及上市公司年报、内部控制报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等的可读性问题。但不足之处在于直接借用英文可读性公式来测量中文文本,由于中英文句子结构和文字构造都不尽相同,这不免会造成削足适履的尴尬情形。本文基于台湾学者宋曜廷(2013)和刘忆年(2015)开发的中文可读性公式,综合研究了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问题,拓展了国家审计的研究空间。此外,本文还开发了研究国家审计报告的情感词典。Tim&Bill(2011)通过研究1994年至2008年间上市公司年度报表,发现根据《哈佛词典》的释义,在报告中有四分之三被认定为是消极词汇的词语在财务领域并不是消极词汇。同样地,在《辞海》或者《现代汉语词典》中被定义为消极的词汇在审计研究领域也不一定是消极词汇。基于此,本文开发出了一份适用于审计报告研究领域的情感词典,包含审计报告中常用的积极词汇和消极词汇,以便更好地衡量审计信息所传递的情感内容。二、构建了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国家审计制度理论分析框架目前学术界关于国家审计制度的相关研究不少,但是系统地研究并构建国家审计制度分析体系的文献极少。厘清国家审计制度的内涵,并建立研究架构是分析国家审计制度及其变迁的根本。本文认为,国家审计制度是国家公共利益关系中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的,是国家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缓解国家与相关利益关系人的利益冲突、维护国家公共利益而作出的制度安排。国家审计制度分析框架包含国家审计体制和国家审计机制两部分内容。国家审计体制包含国家审计的地位、功能、根本目标和组织体制等内容,国家审计机制包含审计组织方式、实施方式、评价方式、结论作出、报告方式、成果运用、人员管理等。基于这一国家审计制度分析框架,本文对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进行了编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内容分析。三、创新性地阐释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基础目前学术界广泛接受的关于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理论主要有: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免疫系统理论、国家良治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等。通过对上述理论的辨析和探讨,基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本文提出社会公共活动中的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基础。国家通过治理体制及机制配置和运行权力,规定和调整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利益关系,以及国家内部各利益集团的利益关系。国家审计就是国家、社会、个人利益关系的调整过程,是维护国家公共利益的过程。在国家代表和集中的利益关系中普遍存在着利益冲突的现象,利益冲突是利益主体间的动态博弈过程,主要通过协商、调整、合作、互动等方式解决。国家审计就是为协商和调整国家代表的利益关系中的利益冲突而建立的制度安排。信息不对称问题是由公共利益关系中的相关利益关系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导致的,是国家审计产生的重要基础。
高闻宇,王志远,李德忠[5](2013)在《3S技术矿产资源勘查与管理中的应用》文中指出近十几年来"3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全球定位系统)为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与管理提供了巨大的技术支持,地理信息系统(GIS)主要为矿产资源海量数据提供便捷的管理;遥感(RS)可通过不同波段的组合与野外调查提供区域地质信息并用于地质找矿;全球定位系统(GPS)提供简便、精确、快速的地理定位服务。"3S"技术已成为矿产资源领域科学管理和决策支持的现代化途径。
赵华平[6](2013)在《城市房地产空间预期评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区位作为房地产的重要特征,是形成城市间房地产价格差异和城市内不同区域房地产价格差异的重要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国内外学者已经证明人们的预期对房地产价格的变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人们对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收入变动、房价变动的预期更多源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的制定和出台,因此,研究区位因素和规划预期因素对房地产价格的作用成为国内外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区位是空间位置关系的反映,规划是城市未来发展的蓝图,因此,在房地产评估中需要采用空间数据处理技术、空间统计分析方法来实现房地产价格的空间比较分析和规划预期的数字化模拟,以提高评估结果的客观合理性和科学动态性。本文集成应用了3S技术、面板数据模型、空间计量模型和Matlab、Eviews、Stata统计软件包,构建了城市商品住宅宜居性特征空间评价模型、矿业城市商品住宅价格空间评价模型、市场参与者异质预期对房价影响的双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城市房地产预期评估模型、包含宏观调控虚拟变量的房价与租金变系数面板模型,提出了城市房地产空间预期评估方法,通过实证分析得到市场参与者的异质预期、规划预期、自然区位、政治区位、基础设施建设是影响房地产价格的主要因素,不同规划预期因素对商品住宅价格的影响在方向和提前期上存在显着差异,房价变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宏观调控下房价与租金的关系存在显着的城市差异等研究结论。主要贡献如下:1.提出了城市宜居性特征评价体系和矿业城市商品住宅价格影响因素体系,构建了城市商品住宅宜居性特征和矿业城市商品住宅价格的空间评价模型在国内外关于城市宜居性特征评价体系和商品住宅价格影响因素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增加自然、政治、交通和文化四个区位指标和矿业依存度、矿业从业率、资源开采度、矿产资源价格四个资源特征指标,形成了城市宜居性特征评价体系和矿业城市商品住宅价格影响因素体系。通过对2005-2010年中国35个大中城市和2003-2010年中国21个矿业地级市与39个非矿业地级市的实证研究,构建了城市商品住宅宜居性特征空间评价模型和矿业城市商品住宅价格空间评估模型,得出自然区位、政治区位、基础设施投资、气候条件、经济水平是形成城市间商品住宅价格差异的主要原因;环境因素、资源特征、基础设施、自然区位和政治区位是影响矿业城市商品住宅价格的重要因素,而人口数量、交通区位和文化区位是影响非矿业城市商品住宅价格的重要因素。2.分析了收入异质预期和规划预期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构建了异质预期对住宅价格影响的双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和房地产预期评估模型以Giovanni Favaray&Zheng Song提出的异质预期为基础,分析了异质预期条件下市场参与者的最优住宅使用数量和市场均衡价格,通过对1999-2011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实证研究,构建了市场参与者异质预期对住宅价格影响的双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得出市场参与者的异质预期程度与商品住宅价格呈正相关关系,且住宅市场存在类似于股市的短期动量和长期反转现象。从城市各种规划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出发,建立了城市房地产价格预期因素体系,以张所地构建的“城市不动产动态与预期评估模型”为基础,通过对模型的简化,以及对2000-2011年中国31个地区的实证研究,构建了包含先行因素、现实因素和预期因素的房地产预期评估模型,得出建材价格对商品住宅价格有滞后三期的正影响,老年人口抚养比对商品住宅价格有显着的负影响,而少年人口抚养比对商品住宅价格的影响不显着,不同预期因素对商品住宅价格的影响在方向和提前作用期上存在显着差异。3.系统分析了住房价格变动对居民消费支出、人均GDP、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水平和开发商住房投资的影响途径,实证研究了住房价格变动对宏观经济影响的区域差异在国内外关于住房价格变动对GDP、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研究基础上,增加了人均可支配收入、房地产投资和居民消费水平对住房价格变动的响应过程,系统分析了住房价格变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途径。以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为基础,通过对2000-2011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实证研究,得出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对住房价格变动在东、中、西部表现出不同的响应过程,只有房地产开发商的住房投资对住房价格变动的响应不存在区域差异。4.构建了包含宏观调控虚拟变量的房价与租金变系数面板模型,分析了宏观调控影响下房价与租金关系的城市差异在国内外关于房价与租金关系模型研究的基础上,增加了房地产宏观调控虚拟变量,通过对1998-2010年中国35个大中城市的实证研究,构建了包含宏观调控虚拟变量的房价与租金变系数面板模型,得出城市的人口构成不同、房地产需求类型不同等导致了房价与租金的关系在不同城市有不同的表现;城市的经济状况、物价变动、人口构成、房地产供给结构、其他扶持性政策等导致了宏观调控对房地产销售市场和租赁市场有不同的影响。
陈三明[7](2012)在《锡矿山锑矿田多元地学综合信息成矿预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世界锑都”湖南锡矿山锑矿田是华南锑矿带最重要的超大型锑矿田,锑储量占世界锑总量的13.8%以上。然而,矿田经过了百余年的开采,多数矿山资源已濒临枯竭。如何在危机矿山及其外围有效地预测靶区,寻找新的、有价值的锑矿床,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针对锡矿山锑矿田的区域地质特征、主要控矿因素、典型矿床特征、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地球物理异常特征和遥感综合异常特征的研究基础上,遴选、归纳出矿田多元地学综合信息找矿因子,建立基于GIS平台的多元地学信息预测模型,借助于证据权重法和弹性BP神经网络两种非线性预测手段对矿田及其外围进行了成矿预测,对圈定的成矿预测靶区进行了筛选和评价,并对其中的飞水岩预测靶区进行了初步的工程验证,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也印证了整套多元地学信息成矿预测体系的合理。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成果认识有以下三个方面:1.全面整理历史上的所有地学资料,重新分析或补测部分数据,结合野外踏勘及钻探调查,重新厘定成矿机制与成矿规律,获得多个突破传统的新认识。在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研究的基础上,从矿田的四个典型矿床中总结出成矿的地质特征和成矿规律等成矿地质条件,从而提取找矿标志。经分析得出锡矿山锑矿田与矿化有关的地层主要是上泥盆统佘田桥组的灰岩段(次为砂岩段);矿田基本构造型式为背斜与断层交汇处,深部断裂投影位置至关重要;矿田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蚀变,矿化只限于佘田桥组灰岩段、砂岩段和棋梓桥组灰岩段中的硅化层;锑元素的两性特性决定成矿空间位置主要在氧化带;地磁和重力异常的主要分布于欧家冲和谭家冲之间,延伸在F75大断层下盘;大部分矿点及见矿钻孔出现在地磁高值异常的地带上;结合矿田重力局部低布格异常等多种因素,推断出深部有岩体侵入;Sb、As、Hg等成矿元素化探异常呈面状异常并与已知矿床吻合,且规模大、强度高、浓集中心明显;自然重砂异常基本分布在矿田的四大矿床外围,其基底碎屑岩是锡矿山锑矿的主要成矿物质来源;区域花岗岩及深部隐伏岩体则提供部分矿质和部分矿化剂,矿质运移的热动力源来自矿田深部地壳上地幔、区域花岗岩和深部隐伏岩体。这些改进的认识与观点是成矿模型预测的基础,也是决定预测结果的关键因子。2.改变传统遥感只注重图像分析的提取方式为“先地质、再天上、再地面”的工作模式,通过遥感综合指标异常的提出,探索中大比例尺度范围危机矿山外围遥感信息提取的机理与适用方法。危机矿山都有相当程度的工作积累,遥感因其宏观上的优势需要回答“找什么”的问题,经过全面的成矿规律分析后寻找成矿赋存环境,发现锡矿山矿床一般的赋存空间平面投影在硅化蚀变带与有氧化环境较强的断裂带交汇处,因此遥感要寻找这种特殊的赋存区段。借助于野外地物波谱仪的测试,并建立典型的遥感地质地球化学剖面进行分析。以ASTER遥感影像为基础,分别从可见~短波红外波段提取铁染异常和烃基、碳酸根异常,以两者相除的结果反映出地球化学指标F1(Sb、As、Hg)/F2(Co、Ni、Cr)的分布,也即是氧化环境的宏观量;从热红外波段提取硅化蚀变异常,然后将氧化环境指数与硅化蚀变异常进行交集运算后得到了研究区的遥感综合指标异常。该异常正是根据锡矿山已知矿床的空间赋存环境特征,利用遥感的宏观性有目标针对性地提取的一种新的遥感异常形式,它不仅目标明确,而且充分挖掘了ASTER的全息信息,同时遥感异常的空间展布形态更加连续和完整。因此,在中大比例尺度预测过程中,探索遥感异常信息的目标提取,减少遥感的不确定性因素,对于危机矿山及其外围的遥感预测有着重要的意义,遥感综合指标异常方法如下式所示:(?)为此还针对研究区的地貌,在遥感信息的恢复与提取中改进了BPH植被抑制法和DEM阴影校正法,增强了阴影处及植被下的地物波谱信息。3.依据锡矿山锑矿田的多元地学综合信息找矿模型,利用证据权重法和弹性BP神经网络两种地质数学的预测手段,进行研究区及其外围的锑矿资源的交叉预测,预测的结果经工程验证证明效果明显。在充分分析锡矿山已知矿床的成矿规律后,从众多地学信息中甄别出12个典型找矿因子,在MapInfo11.0平台上运用证据权重法对矿田及外围进行了成矿预测;同时通过改进弹性BP神经网络的收敛算法并编程,利用改进型的弹性BP神经网络预测方法对研究区同样进行成矿预测;然后将两种方法预测的结果相交分析,圈定出3个Ⅰ级和3个Ⅱ级找矿靶区。其中飞水岩矿床边深部靶区(A1)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应当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工程验证证实了预测的正确性;老矿山矿床边深部靶区(A2)在深部和外围具有进一步的找矿潜力,对童家院以东煌斑岩脉以西和老矿山以北的预测靶区应当重视,特别是52线至82线F75断裂下盘区域,有可能成为锑矿田的第四大成矿中心。实践证明,危机矿山由于历史资料沉淀,专家观点各异,多元信息丰富,必须要借助于GIS的综合地学信息矿产综合预测方法,而且用双手段交叉预测的类似“两只眼睛”的方法更能捕捉到感兴趣目标。同时,在充分研究矿田的成矿规律和赋矿空间特征的基础上,利用ASTER的遥感全息提取方法得到的遥感综合指标异常,具有目标导向且针对性强的遥感信息提取的特点,对中大比例尺度下危机矿山外围及深边部找矿的宏观预测具有重要的作用。
蔺志强,柳思聪[8](2010)在《“3S”技术在数字矿山应用中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3S"技术的日趋发展和成熟,为矿区数字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基础和物质保障。数字矿山的建设,将成为我国煤炭企业在新世纪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机遇和挑战。如何将"3S"技术有效地运用到矿山数字化中去,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的研究热点。本文介绍了"3S"技术和数字矿山的相关概念,针对"3S"技术各自的特点及优势,着重探讨了其在数字矿山建设中的应用,并就相关问题提出建议。
田锋[9](2010)在《“3S”技术在矿政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对矿产资源的依赖程度在不断加剧,矿产资源作为不可再生资源显得日益紧张,矿产资源的管理问题越显重要。将"3S"技术融入到矿政管理工作中,利用其强大的信息化、实时化、数字化特性,可以优化传统的矿政管理模式,最大程度提高矿政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从而促进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侯建楠[10](2008)在《基于3S技术的哈日图热格国家森林公园森林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数字林业是数字地球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森林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3S技术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技术之一。而3S技术的基础是空间数据源的获取,特别是具有良好的现势性、必要的精度、合理的密度的地图数据的自动获取、处理、制图与统计分析。本文首先选取2005年TM遥感影像和哈日图热格国家森林公园原有森林资源调查数据为基本数据源,以1:100000地形图及相关图件和统计资料为辅助数据,以GIS、RS、GPS及其集成技术3S为工具,利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ERDAS8.6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SuperMap2003为平台,结合野外数据采集和实地调查,通过对卫星图片的处理分析和信息提取,制作出2005年哈日图热格国家森林公园森林资源分布图和哈日图热格国家森林公园生态区位图,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处理软件统计得到哈日图热格国家森林公园森林资源的面积、覆盖程度、以及不同地类、不同起源、不同林木的分布状况。其目的是为哈日图热格国家森林公园森林规划和管理,保护森林资源,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将3S技术运用于哈日图热格国家森林公园森林资源调查、地图制作与统计分析,实现了森林资源调查监测的数字化、动态化和林业管理的信息化,减轻了传统调查方法的外业工作量,提高了调查的精度和工作效率,展示了3S技术在林业生产实践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基于3S技术的矿产资源评价数字化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3S技术的矿产资源评价数字化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GIS辅助初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 ——以通辽市乡土地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 |
(二)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四)概念界定 |
一、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理论 |
(二)多元智能理论 |
(三)地理教学论 |
二、适宜GIS辅助初中教学的通辽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分析 |
(一)GIS辅助初中乡土地理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
(二)GIS辅助初中教学的通辽市乡土地理内容选择依据 |
(三)适宜GIS辅助初中教学的通辽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 |
三、GIS辅助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
(一)案例组成说明 |
(二)案例分析 |
(三)案例分析启示 |
四、GIS辅助初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 |
(一)GIS辅助初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的依据 |
(二)GIS辅助初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 |
(三)GIS辅助初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的策略 |
五、GIS辅助初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实施 |
(一)案例实施过程 |
(二)案例实施启示 |
六、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乡土地理考察与访谈记录表 |
附录二: 通辽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 |
附录三: GIS辅助中学地理教学57 个案例一览表 |
附录四: GIS辅助中学地理教学案例分析一览表 |
附录五: GIS辅助中学地理教学案例分析汇总表 |
附录六: GIS辅助中学地理教学案例分析表 |
附录七: GIS辅助初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 |
致谢 |
(2)基于三维空间数据分析的兰坪金顶蜂子山铅锌矿床的矿化特征及构造控矿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金顶铅锌矿床研究 |
1.2.2 三维地质建模及空间数据分析研究 |
1.2.3 矿床地质研究应用 |
1.3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思路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1.4 工作概况 |
1.4.1 工作进度 |
1.4.2 主要工作量 |
1.5 主要成果与认识 |
第二章 地质背景 |
2.1 区域构造位置 |
2.2 区域地质 |
2.2.1 区域地层 |
2.2.2 区域构造 |
2.2.3 区域矿产 |
2.3 金顶矿区地质 |
2.3.1 地层 |
2.3.2 控矿构造 |
2.3.3 矿体特征 |
第三章 三维地质模型的构建及数据处理 |
3.1 基本数据 |
3.2 数据库构建 |
3.2.1 数据库设计 |
3.2.2 原始地质资料整理入库 |
3.2.3 综合地质信息三维显示 |
3.3 三维地质结构建模 |
3.3.1 实体模型的构建 |
3.3.2 3DMine实体模型构建技术 |
3.3.3 矿床实体模型 |
3.4 地质体空间数据处理 |
3.4.1 矿区块体模型的构建 |
3.4.2 约束条件的建立 |
3.4.3 内插运算赋值 |
3.5 成矿元素的三维空间数据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矿体与相关地质体的空间关系及变化特征 |
4.1 矿体与断层的空间变化特征 |
4.2 矿体与岩性的空间变化特征 |
4.3 矿体与伴生地质体的空间变化特征 |
4.4 断层与伴生地质体的空间变化特征 |
4.5 伴生地质体与地层的空间变化特征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成矿相关元素及特征值的空间变化特征 |
5.1 主成矿元素及其金属量空间变化特征 |
5.1.1 X-Y方向元素及金属量变化特征 |
5.1.2 X-Z方向元素及金属量变化特征 |
5.1.3 Y-Z方向元素及金属量变化特征 |
5.1.4 矿化元素联合剖面变化特征 |
5.2 矿化元素平-剖面变化特征 |
5.2.1 平面相关成矿元素变化特征 |
5.2.2 横剖面相关成矿元素变化特征 |
5.2.3 纵剖面相关成矿元素变化特征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讨论 |
6.1 成矿元素的关联性 |
6.2 断层的控矿作用 |
6.3 矿化格架及主要控制因素 |
6.4 可能的流体运聚趋势 |
第七章 结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存在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3)地理信息技术在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地理信息技术辅助高中地理教学 |
1.1.2 地理信息技术是实现高中地理数字化教学的有效手段 |
1.1.3 地理信息技术辅助高中地理教学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地理信息技术辅助高中地理教学成为国际上地理教学的趋势 |
1.2.2 地理信息技术辅助高中地理教学的研究有较好进展 |
1.3 地理信息技术辅助高中区域地理教学的必要性 |
1.3.1 有助于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
1.3.2 有助于学生直观理解地理现象 |
1.3.3 有助于培养学生区域定位能力 |
1.3.4 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地理信息系统 |
2.1.2 遥感 |
2.1.3 全球定位系统 |
2.1.4 数字地球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2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
2.2.3 情境学习理论 |
第三章 地理信息技术在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可能发挥的功能及相关知识板块梳理 |
3.1 地理信息技术在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可能发挥的功能 |
3.1.1 地理信息系统可能发挥的功能 |
3.1.2 遥感可能发挥的功能 |
3.1.3 全球定位系统和数字地球可能发挥的功能 |
3.2 高中区域地理教材适用地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知识板块梳理 |
3.3 “适用功能与知识板块”的教学关系 |
第四章 地理信息技术在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实践准备 |
4.1 辅助教学软件准备 |
4.1.1 软件类型及名称 |
4.1.2 软件下载安装及主要功能 |
4.2 数据获取途径及类型 |
4.2.1 数据获取途径 |
4.2.2 数据获取类型 |
4.2.3 教学内容与所需数据的适用性分析 |
4.3 高中区域地理教学资源数据库建立 |
4.3.1 教学资源数据库类型 |
4.3.2 教学资源数据库建立的方法及步骤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中区域地理典型案例设计及教学实证分析 |
5.1 典型案例设计 |
5.1.1 典型案例设计原则 |
5.1.2 典型案例设计 |
5.1.3 地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内容及思路 |
5.2 典型案例教学实证分析 |
5.2.1 教学实证对象的选取与数据的获取 |
5.2.2 构建教学效果分析模型 |
5.2.3 构建教学效果分析指标体系 |
5.2.4 整体教学效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
6.1 面临的问题 |
6.2 解决策略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讨论 |
7.3 可能的创新及不足 |
7.3.1 可能的创新之处 |
7.3.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KML文件制作的实践操作步骤 |
附录二:ArcGIS安装步骤 |
附录三:ENVI安装步骤 |
附录四:专题地图的制作步骤 |
附录五:遥感影像下载、裁剪实践操作步骤 |
附录六:地理配准实践操作步骤 |
附录七:数据采集与组织实践操作步骤 |
附录八:调查问卷 |
附录九:每个层次所代表的教学效果 |
致谢 |
(4)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内容分析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文献综述 |
一、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过程 |
二、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 |
三、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路径 |
第二节 内容分析法文献综述 |
一、描述性分析文献综述 |
二、比较分析文献综述 |
三、情感分析文献综述 |
四、趋势分析文献综述 |
五、可读性分析文献综述 |
第三节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理论基础 |
一、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
二、免疫系统理论 |
三、国家良治理论 |
四、新公共管理理论 |
五、理论评述 |
第二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相关理论 |
一、制度变迁理论 |
二、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 |
三、理论评述 |
第三节 内容分析法相关理论 |
一、内容分析法的功能和应用目的 |
二、内容分析法的认识论基础 |
第四章 国家审计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 |
第一节 国家审计体制分析 |
一、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 |
二、国家审计功能 |
三、国家审计的根本目标 |
四、国家审计组织体制 |
第二节 国家审计机制分析 |
一、审计组织方式 |
二、审计实施方式 |
三、审计评价方式 |
四、审计结论作出 |
五、审计报告方式 |
六、审计成果运用 |
七、审计人员管理 |
第五章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内容分析 |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目的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第三节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
第四节 确定分析单位 |
第五节 类目构建与编码 |
第六节 编码中的效度和信度检验 |
一、效度检验 |
二、信度检验 |
第七节 数据分析结果 |
一、词频分析 |
二、关键词分析 |
三、语义网分析 |
四、聚类分析 |
五、情感分析 |
六、主题分析 |
第六章 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分析 |
第一节 可读性测量方法的选取 |
第二节 可读性指标结果分析 |
第三节 审计报告及公告信息接收者受教育程度 |
一、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平均受教育程度 |
二、国务院领导平均受教育程度 |
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会委员平均受教育程度 |
四、社会公众平均受教育程度 |
第四节 研究结论与分析 |
一、审计信息接收者平均受教育年数 |
二、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可读性分析 |
三、全国审计工作会议报告可读性分析 |
四、审计结果公告可读性分析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分析 |
第一节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因——利益冲突与协调 |
一、国家审计制度利益冲突与协调的功能体现 |
二、国家审计制度变迁体现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 |
第二节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直接动因 |
一、经济环境变迁拓展了国家审计的范围 |
二、政治环境变迁丰富了国家审计的内容 |
三、法律环境变迁增强了国家审计的权威性 |
四、文化环境变迁更新了国家审计理念 |
五、技术环境变迁创新了国家审计的方式方法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完善国家审计制度的政策建议 |
第一节 创新国家审计的对象和内容 |
一、明确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对象和内容 |
二、定期评估并更新审计对象和内容 |
三、关注民营资本的运营管理情况 |
四、构建对监管者再监督的有效机制 |
第二节 创新国家审计的方式方法 |
一、合理加大专项审计调查的比重 |
二、适当增加统一组织大型审计项目的数量 |
三、探索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路径 |
四、全面推进数字化审计 |
第三节 完善审计结果报告及公告制度 |
一、明确区分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和审计结果公告的内容范围 |
二、扩充政府审计工作报告的内容 |
三、控制审计结果公告中正面评价的词汇数量 |
四、进一步提高审计结果公告的可读性水平 |
第四节 完善审计结果落实制度 |
一、完善审计决定执行机制 |
二、完善审计建议采纳机制 |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局限 |
第三节 未来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5)3S技术矿产资源勘查与管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3S”技术相关概念 |
2“3S”关键技术在矿产资源勘查与管理中的应用 |
2.1 地理信息系统 (GIS) 的应用 |
2.1.1 矿产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
2.1.2 矿产资源综合评价 |
2.1.3 成矿预测 |
2.2 遥感 (RS) |
2.2.1 岩石识别 |
2.2.2 地质结构 |
2.2.3 矿化蚀变与地质找矿 |
2.2.4 矿区环境监测 |
2.3 全球定位系统 (GPS) |
3“3S”技术集成途径 |
3.1“3 S”技术全面提升数字矿山 |
3.2 以“3 S”技术稳步推进绿色矿山建设 |
4 结语 |
(6)城市房地产空间预期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依据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内外关于房地产评估技术的研究 |
1.2.2 国内外关于城市房地产价格影响因素的研究 |
1.2.3 国内外关于房价变动对宏观经济影响的研究 |
1.2.4 国内外关于房价与租金关系的研究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创新之处 |
2 房地产评估的相关理论和技术 |
2.1 房地产评估相关理论 |
2.1.1 地租理论 |
2.1.2 地价理论 |
2.1.3 区位理论 |
2.1.4 四象限模型理论 |
2.1.5 特征价格理论 |
2.1.6 城市规划与地价关系理论 |
2.2 房地产评估技术 |
2.2.1 3S技术的构成与集成 |
2.2.2 3S集成技术在城市房地产空间预期评估中的应用流程 |
2.3 本章小结 |
3 城市宜居性特征对商品住宅价格影响的空间评价 |
3.1 城市宜居性特征体系的构建 |
3.1.1 城市宜居性的定义 |
3.1.2 城市宜居性特征体系的构成 |
3.2 城市商品住宅宜居性特征空间评价理论模型 |
3.2.1 城市商品住宅宜居性特征的空间滞后评价模型 |
3.2.2 城市商品住宅宜居性特征的空间误差评价模型 |
3.3 城市商品住宅宜居性特征空间评价实证分析 |
3.3.1 商品住宅宜居性特征评价的样本数据和变量说明 |
3.3.2 城市商品住宅宜居性特征空间评价模型 |
3.3.3 城市宜居性特征对商品住宅价格的影响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城市资源特征对商品住宅价格影响的空间评价 |
4.1 矿业城市商品住宅价格的影响因素体系 |
4.1.1 矿产资源对商品住宅价格的影响分析 |
4.1.2 矿业城市商品住宅价格影响因素体系构建 |
4.2 矿业与非矿业城市商品住宅价格影响因素的实证比较分析 |
4.2.1 商品住宅资源特征评价的样本数据和变量说明 |
4.2.2 矿业城市商品住宅价格空间评价模型的构建 |
4.2.3 矿业城市与非矿业城市的比较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市场参与者异质预期对商品住宅价格的影响研究 |
5.1 异质预期对住宅价格影响的路径分析 |
5.2 市场参与者异质预期作用下的住宅价格决定理论分析 |
5.2.1 市场参与者的异质预期 |
5.2.2 市场参与者的最优住宅使用数量 |
5.2.3 住宅的市场均衡价格 |
5.3 市场参与者异质预期对住宅价格影响的实证分析 |
5.3.1 住宅价格与收入、异质预期的样本数据和变量说明 |
5.3.2 市场参与者异质预期对房价影响的双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 |
5.3.3 异质预期作用下住宅价格的变动规律 |
5.3.4 正、负预期对住宅价格影响的比较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规划预期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研究 |
6.1 房地产价格预期因素的界定 |
6.2 城市房地产价格预期因素体系的构建 |
6.2.1 经济发展预期 |
6.2.2 收入增长预期 |
6.2.3 生态环境改善预期 |
6.2.4 城镇化发展预期 |
6.2.5 人口发展预期 |
6.2.6 基础设施建设预期 |
6.2.7 社会公共服务发展预期 |
6.3 规划预期对房地产价格影响的实证研究 |
6.3.1 城市房地产预期评估模型的设定 |
6.3.2 先行因素、现实因素和预期因素的选择和量化 |
6.3.3 城市房地产预期评估模型的构建 |
6.3.4 先行因素、现实因素和预期因素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住房价格变动对宏观经济影响的区域差异分析 |
7.1 住房价格变动对宏观经济影响的途径分析 |
7.2 住房价格变动对宏观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 |
7.2.1 房价与宏观经济的样本数据和变量说明 |
7.2.2 住房价格变动对宏观经济影响的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 |
7.2.3 住房价格变动对宏观经济的动态影响分析 |
7.2.4 住房价格变动对宏观经济波动的重要性分析 |
7.3 本章小结 |
8 宏观调控影响下的城市房价与租金关系研究 |
8.1 宏观调控影响下的房价与租金变系数面板模型设定 |
8.2 中国35个大中城市房价与租金关系的实证分析 |
8.2.1 房价与租金样本数据的选取 |
8.2.2 房价与租金的平稳性检验 |
8.2.3 房价与租金变系数面板模型的估计 |
8.2.4 宏观调控影响下的房价与租金关系分析 |
8.2.5 宏观调控对房价与租金的影响分析 |
8.3 本章小结 |
9 结论与展望 |
9.1 主要研究结论 |
9.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7)锡矿山锑矿田多元地学综合信息成矿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2 依托项目支持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问题 |
1.2.1 锡矿山锑矿田找矿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外应用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条件和试验条件 |
1.3.3 工作量及技术路线 |
1.4 研究成果与创新认识 |
1.4.1 主要研究成果 |
1.4.2 研究的创新点 |
1.5 论文整体格局 |
第2章 湘中区域地质及锑矿田地质 |
2.1 区域地理概况 |
2.2 区域地层 |
2.2.1 元古代 |
2.2.2 古生代 |
2.2.3 中新生代 |
2.3 区域构造 |
2.3.1 基底隆起与坳陷 |
2.3.2 基底构造的主要特征 |
2.3.3 盖层的构造特征 |
2.3.4 深大断裂 |
2.4 区域岩浆岩 |
2.5 区域矿产 |
2.5.1 内生金属矿产 |
2.5.2 外生矿产 |
2.5.3 矿产分布与地质构造演化 |
2.6 锡矿山锑矿田地质特征 |
2.6.1 矿田地层 |
2.6.2 矿田构造 |
2.6.3 矿田岩浆岩—煌斑岩脉 |
2.6.4 围岩蚀变—硅化 |
2.7 锡矿山锑矿田主要矿物及分布特征 |
2.7.1 矿石特征 |
2.7.2 矿床类型 |
2.8 锡矿山锑矿田矿点分布规律 |
2.9 锡矿山锑矿田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
2.9.1 飞水岩矿床 |
2.9.2 老矿山矿床 |
2.9.3 童家院矿床 |
2.9.4 物华矿床 |
2.10 本章小结 |
第3章 锑矿田成矿机制、成矿规律及找矿标志分析 |
3.1 锑元素的物性及地球化学行为 |
3.2 锑矿的成矿机制剖析 |
3.2.1 锑矿成矿的物理化学条件 |
3.2.2 关于成矿物质来源的分析 |
3.2.3 构造成矿控矿作用 |
3.3 成矿规律研究 |
3.3.1 地层岩性对成矿的制约 |
3.3.2 地质构造主导成矿 |
3.3.3 岩浆活动提供成矿热动力 |
3.4 成矿模式分析 |
3.4.1 成矿物质来源 |
3.4.2 成矿构造 |
3.4.3 容矿地层 |
3.4.4 “两肩挑”成矿模式 |
3.5 综合找矿标志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研究区地质及物化探找矿信息提取研究 |
4.1 地质找矿信息提取 |
4.1.1 成矿与地层的关系 |
4.1.2 成矿与构造的关系 |
4.1.3 成矿与岩浆岩的关系 |
4.2 地球物理找矿信息提取 |
4.2.1 地磁异常特征 |
4.2.2 重力异常特征 |
4.3 地球化学找矿信息提取 |
4.3.1 区域地球化学场分布特点 |
4.3.2 矿田地球化学原生晕异常特征 |
4.3.3 矿田自然重砂异常特征 |
4.3.4 矿田地球化学场的地质意义及异常特征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研究区遥感综合指标信息的提取研究 |
5.1 遥感光谱特征提取的地质学机理 |
5.1.1 岩石和矿物光谱特征产生的机理 |
5.1.2 离子基团在 ASTER 波段范围的表征 |
5.2 遥感异常信息的提取方法 |
5.2.1 主成分分析法及最大噪声组分变换法 |
5.2.2 基于光谱知识模型和地质统计特征的识别技术 |
5.2.3 光谱连续统去除及光谱匹配识别 |
5.3 研究区反射光谱的遥感地质地球化学剖面模型 |
5.3.1 野外基础地物波谱数据的反射辐射数据测试 |
5.3.2 岩石和矿物样品的反射光谱数据预处理 |
5.3.3 寻找研究区反射光谱变换的方法 |
5.3.4 岩石和矿物样本的光谱特征峰信息提取 |
5.3.5 研究区地球化学元素的聚类分析 |
5.3.6 地球化学元素变量的因子分析 |
5.3.7 地球化学元素的偏相关分析 |
5.3.8 锑元素的数据统计及分布特征分析 |
5.3.9 光谱特征参量与地球化学指标之间的关联分析 |
5.3.10 遥感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剖面 |
5.4 研究区 ASTER 可见~短波红外遥感信息提取 |
5.4.1 ASTER 遥感影像的比较优势与特点 |
5.4.2 研究区岩石和矿物光谱特性及信息提取的机理 |
5.4.3 ASTER 遥感数据的预处理 |
5.4.4 ASTER 遥感影像的阴影修正及信息恢复 |
5.4.5 ASTER 遥感影像的植被抑制 |
5.4.6 ASTER 遥感影像的辐射校正和大气校正 |
5.4.7 锡矿山地球化学指标及遥感找矿指数的研究 |
5.5 研究区 ASTER 热红外遥感信息的提取 |
5.5.1 整体思路与流程 |
5.5.2 热红外遥感信息提取的机理 |
5.5.3 研究区 SiO2分布的半定量反演模型 |
5.5.4 研究区硅化蚀变信息的提取及分析 |
5.6 研究区矿化蚀变信息及遥感综合指标的提取 |
5.6.1 SWIR 波段的主成分分析及整体分析 |
5.6.2 铁染蚀变异常信息的提取 |
5.6.3 羟基基团及碳酸根基团矿物簇蚀变异常 |
5.6.4 遥感综合指标异常 |
5.7 研究区线环构造信息的遥感提取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弹性 BP 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理论方法及算法实现 |
6.1 基本 BP 神经网络 |
6.1.1 基本 BP 神经网络的原理 |
6.1.2 基本 BP 神经网络算法结构的描述 |
6.1.3 基本 BP 神经网络算法 |
6.1.4 基本 BP 神经网络训练 |
6.1.5 基本 BP 神经网络算法的程序实现过程 |
6.2 基本 BP 神经网络算法的局限及两项改进 |
6.2.1 使用动量法修正 BP 易陷入局部极小值点和 S 函数的饱和区间 |
6.2.2 调整自适应学习速率η解决 BP 收敛缓慢仿真时间长的问题 |
6.3 弹性 BP 神经网络算法及程序 |
6.3.1 以弹性 BP 神经网络实现基本 BP 算法的改进 |
6.3.2 弹性 BP 神经网络改进算法程序界面 |
6.3.3 弹性 BP 神经网络改进算法程序的收敛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锡矿山锑矿田多元地学综合信息成矿预测 |
7.1 多元地学综合信息找矿预测模型 |
7.1.1 多元地学综合信息找矿预测模型的构成要素 |
7.1.2 锡矿山锑矿田多元地学综合信息找矿预测模型 |
7.2 研究区基于证据权重法的成矿预测 |
7.2.1 证据权重法的原理与算法 |
7.2.2 研究区地质统计单元的划分方案 |
7.2.3 多元地学信息证据因子的遴选 |
7.2.4 基于 Mapinfo11.0 的证据权重图层编制 |
7.2.5 研究区地学信息证据权重因子分布及分析 |
7.2.6 研究区证据权重法的多元地学信息找矿预测模型 |
7.3 研究区基于弹性 BP 神经网络法的成矿预测 |
7.3.1 预测单元格的划分及训练目标的确定 |
7.3.2 弹性 BP 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 |
7.4 多元地学信息综合找矿靶区的圈定 |
7.5 找矿预测靶区的地质依据剖析及评价 |
7.5.1 飞水岩矿床边深部靶区(A1)及预测依据 |
7.5.2 老矿山矿床边深部靶区(A2)及预测依据 |
7.5.3 童家院矿床边深部靶区(A3)及预测依据 |
7.5.4 槐花岭靶区(B1)及预测依据 |
7.5.5 贯场里靶区(B2) 及预测依据 |
7.5.6 谭家冲靶区(B3)及预测依据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及建议 |
8.1 主要结论与成果 |
8.2 靶区工程初步验证 |
8.3 存在问题及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博士学习期间主持或参与的项目 |
博士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着作 |
博士学习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
论文图表索引 |
(8)“3S”技术在数字矿山应用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3S”技术相关概念 |
2 数字矿山相关概念 |
3“3S”关键技术在数字矿山中的应用 |
3.1 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应用 |
3.2 遥感(RS)技术的应用 |
3.3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 |
4 相关问题及建议 |
5 结束语 |
(10)基于3S技术的哈日图热格国家森林公园森林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背景、选题依据及技术路线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1 新疆森林资源调查现状分析 |
1.2.2 哈日图热格国家森林公园在当地生态环境、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
1.2.3 哈日图热格国家森林公园森林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哈日图热格国家森林公园森林资源调查指导思想 |
1.3.2 调查内容 |
1.3.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2 3S 技术在森林资源调查中的应用综述 |
2.1 3S 技术基本原理介绍 |
2.1.1 GIS 技术 |
2.1.2 遥感技术 |
2.1.3 GPS 技术 |
2.1.4 3S 技术的集成 |
2.2 3S 技术在森林资源调查和动态变化监测上的应用状况 |
3 研究区概况 |
3.1 自然概况 |
3.2 社会经济状况 |
3.3 森林资源与林业发展现状 |
4 本研究的数据选取及处理 |
4.1 数据资料的选取 |
4.2 数据资料的处理 |
5 森林信息提取 |
5.1 遥感图像的解译 |
5.1.1 选择目视解译的理由 |
5.1.2 遥感影象目试判读的原则和方法 |
5.1.3 本研究遥感影像目视解译的步骤 |
5.2 遥感图像的信息提取和GIS 制图 |
5.2.1 电子数据的编制与组织 |
5.2.2 森林信息提取 |
6 森林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
6.1 统计方法和标准 |
6.2 统计结果 |
6.3 分析评价 |
7 结论与讨论 |
7.1 结证 |
7.2 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 |
7.3 建议及构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基于3S技术的矿产资源评价数字化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GIS辅助初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 ——以通辽市乡土地理为例[D]. 马丽娜.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2]基于三维空间数据分析的兰坪金顶蜂子山铅锌矿床的矿化特征及构造控矿解析[D]. 刘靖坤. 昆明理工大学, 2020
- [3]地理信息技术在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实践[D]. 罗旭琴. 贵州师范大学, 2019
- [4]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内容分析法[D]. 徐纯. 武汉大学, 2017(06)
- [5]3S技术矿产资源勘查与管理中的应用[J]. 高闻宇,王志远,李德忠. 科技资讯, 2013(27)
- [6]城市房地产空间预期评估研究[D]. 赵华平. 山西财经大学, 2013(08)
- [7]锡矿山锑矿田多元地学综合信息成矿预测研究[D]. 陈三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09)
- [8]“3S”技术在数字矿山应用中的研究[J]. 蔺志强,柳思聪.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0(06)
- [9]“3S”技术在矿政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 田锋. 矿产保护与利用, 2010(05)
- [10]基于3S技术的哈日图热格国家森林公园森林调查研究[D]. 侯建楠. 新疆师范大学, 2008(10)
标签: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论文; 审计报告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地理科学论文; 空间数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