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保障:聚焦资金筹集与运用(论文文献综述)
胡鑫[1](2021)在《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强调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对“三农”工作作出的符合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的战略部署。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推动力量。加快乡村人才资源开发,提升农民整体素质,推动乡村经济社会长足发展,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建设的重要课题。目前,在中国农业农村发展滞后的众多原因中,最为根本的原因是乡村人才队伍发展瓶颈制约,这就为农业农村人才资源开发提出了新的课题。论文采用比较研究、系统分析、规范研究等方法,通过分析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支撑的诉求,探寻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思想资源,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探究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构建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运行机制。具体来说,论文由以下六个章节构成:第一章是绪论。这一章主要阐述了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国内和国外相关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等问题。第二章是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概述。这一章首先对人力、人才、人力资本、人才资源、人才支撑体系等概念进行了释义;其次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最后明确了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支撑的诉求,包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制约,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所面临的挑战,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所拥有的机遇。第三章是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思想资源。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思想资源包括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思想,即乡村发展与城乡空间正义相关联、人才作用的发挥要立足社会实践、人民群众是最充沛的人才储备库;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思想,即农业农村现代化攸关国计民生、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要通过教育挖掘培养乡村人才;国外学者的相关思想,即人力资本核心是提高人口素质、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源泉、人力资本获得需要后天的投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即以农为本思想、政以才治思想、养护农民思想。第四章是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在释义和阐述职业农民、新型农民、新型职业农民、乡村振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紧迫性等问题的基础上,强调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在释义和阐述乡村专业人才内涵、类型、作用以及乡村振兴加强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重要性等问题的基础上,强调要加强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在释义和阐述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农民工返乡创业浪潮、乡村振兴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合理性等问题的基础上,强调要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在释义和阐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人才是新生产力的开拓者、科技人才是科技知识的传播者、乡村振兴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客观性等问题的基础上,强调要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在阐述社会各界内涵、社会各界是乡村人才队伍的新鲜血液、社会各界是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载体、乡村振兴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必然性等问题的基础上,强调要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第五章是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包括实施阳光工程、实施雨露计划、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和管理工作;加强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包括实施特岗教师计划、实施“三支一扶”计划、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实施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开展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包括实施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行动计划、实施乡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培养计划、打造“星创天地”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包括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家项目、全面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包括公民个人通过多种方式服务乡村振兴、鼓励引导工商资本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群团组织发挥人才优势支持乡村振兴、行业部门利用资源优势推进乡村振兴。第六章是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运行机制。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运行机制包括建立多种方式并举的人才资源开发机制,即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以“半农半读”接受农业职业教育;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即城乡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区域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校地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建立城市人才定期服务乡村机制,即教师定期服务乡村、医生定期服务乡村、科技人才定期服务乡村、文化人才定期服务乡村;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即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科技人才兼职取酬、农技推广服务绩效纳入职务(称)评聘;建立资金保障机制,即增加财政涉农资金、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拓宽资金筹集渠道。总之,通过系统研究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论文主要提出如下创新观点:一是论文在系统梳理了人力、人才、人才资本、人才资源等概念基础上,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具体维度,全面阐释了人才支撑体系概念。二是论文以各类人才资源为研究主体,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与实践路径。三是论文完整构建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运行机制。
刘昊[2](2021)在《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试点效果评估及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面临着“快速老龄化”和“快速高龄化”的双重压力,同时,失能老年人数量急剧增加的现象也相伴而生。在家庭结构小型化、女性就业比率提升等趋势下,家庭所承担的老年人照护功能开始逐渐弱化。在此背景下,2016年人社部提出开展长期照护保险试点工作,这为全国建立长期照护保险开启了破冰之旅。长期照护保险作为我国建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制度框架的重要一环,是满足社会长期照护需求的重要举措。试点四年以来,长期照护保险在减轻失能老年人家庭经济负担、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改善老年人生存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制度发展仍属于起步阶段,存在长期照护服务发展不成熟、制度受益人群范围过窄等问题,特别是各地政策“百花齐放”造成的差异化试点的既成事实阻碍了长期照护保险的制度统一。当前试点扩围呼声越来越高,在全国范围内尽快建立健全长期照护保险,尤其是覆盖人群更广的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已是必然趋势。因此,对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试点效果评估问题进行研究,为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制度优化及试点推广提供理论参考与现实指导,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迫切的。本文以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为研究对象,依据福利多元主义、服务质量评价理论、萨瓦斯民营化理论等相关理论,在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运用保险精算、AHP+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法、三阶段DEA+Tobit、PLS-SEM等模型方法,从概念界定、框架梳理、现状分析、筹资效果评估、服务效果评估、经办效果评估、政策优化等方面,较深入系统地研究了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试点效果及其优化的相关问题。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各试点城市分布区域覆盖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老龄化程度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较高,远超全国平均水平,经济状况普遍较为富裕,居民生活水平较高。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试点以来,有效减轻了失能人员家庭经济压力和解放了劳动力、整体上减少了医保基金支出和改善了老年人生存质量、极大促进了照护产业发展和扩大了就业渠道,对老年人失能照护风险的化解和多元照护需求的满足起到正面助推作用。(2)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预测期内累计结余呈现先增长再下降的趋势。对于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累计结余来说,一方面,可对这一部分资金进行合理有效利用,即可以部分支付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费用;另一方面,也需警惕累计结余不断减少的趋势,避免因对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费用的过多划拨而影响医保基金的可持续性。无论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保障范围如何,多元筹资模式相较于医保划拨模式均具有更高的基金可持续性。不管是在重度还是中、重度失能老年人的保障范围下,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占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筹资额的比例均不应该超过20%,在这一水平上,预测期内既能够基本上保证医保基金的收支平衡,也能够充分利用医保累计结余资金。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应采用“个人缴费+医保划拨+财政补助”的多元筹资模式。在医保划拨比例为20%的情景下,个人缴费比例应控制在筹资总额的15%,即个人缴费负担在0.18%~0.23%之间,财政支出应占到筹资总额的65%,即财政负担在0.54%~0.92%之间,这既能保证制度的可持续性也能兼顾制度的可负担性。(3)基于三阶段DEA—Tobit模型对城乡居民长期照护服务供给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加以分析,研究发现:整体上,定点照护服务机构尚处于起步阶段,综合技术效率提升空间较大。对比SFA回归调整前后,定点照护服务机构供给效率产生显着变化,具体来说,环境因素所致的规模冗余主要表现在经济越发达或老龄化程度越高的地区,护理人员和辅助人员越易过剩;财政投入越多,床位越易空闲。不同供给模式的定点照护服务机构在综合效率方面存在明显差距,PPP供给模式的定点照护服务机构效率值要高于政府包办供给模式的定点照护服务机构。Tobit回归分析表明,供给模式、地理位置、费用结算是否及时、是否医养融合均对定点照护服务机构供给效率具有显着正向影响,而服务种类和监督频率的影响并不显着。(4)在1~5分的评价标准下,城乡居民机构长期照护服务质量模糊综合评价得分为3.384分,偏向于“一般”水平,这说明城乡居民机构长期照护服务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认可;一级指标的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移情性最好(3.718),保证性(3.627)、响应性(3.495)、有形性(3.383)次之,有效性(3.176)最差,这表明各项指标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尤其在有形性和有效性维度。城乡居民居家长期照护服务质量模糊综合评价得分为3.779分,高于机构照护服务质量,偏向于“比较好”水平,这说明城乡居民居家长期照护服务质量较为理想;一级指标的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有效性最好(3.978),保证性(3.919)、移情性(3.900)、有形性(3.419)次之,响应性(3.128)最差,除了响应性维度外各指标得分均比机构照护服务质量高。(5)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经办能力的评价可从资格申请、失能评估、机构准入、待遇给付、政策宣传几方面进行。社商协作经办模式和政府包办经办模式的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经办能力综合评价值分别为3.477和3.348分,社商协作经办模式相比于政府包办经办模式,其经办能力更强,公众满意度更高。进一步的影响因素分析验证了经办模式对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经办能力的显着影响,此外,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建设、行政文化、政策支持会对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经办能力产生显着地正向影响,而参保期望会对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经办能力产生显着地负向影响。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经办能力的提升则会降低参保者的抱怨频率并提升参保者对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政策的信任程度,从而提升参保者政策获得感。(6)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制度优化的政策建议可从筹资、服务与经办三个方面展开。从筹资方面来说,应合理利用结余基金,扩大制度保障范围、建立责任共担的多渠道资金筹集机制、协调与商业长期照护保险关系,明确社会长期照护保险基金用途;从服务方面来说,坚持长期照护服务PPP供给模式改革方向,不断提升服务供给效率、应以有形性和有效性为重点,提升机构照护服务质量、以响应性为重点,提升居家照护服务质量;从经办方面来说,应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参与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经办,实行社商协作经办模式、培养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良好行政文化、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力度。
胡永志[3](2021)在《福利彩票公益金推进养老事业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福利彩票公益金是国家从福利彩票中提取用于公益事业的资金,超过一半的福利彩票公益金用于养老事业方面,即为城乡特殊困难老年群体提供生活扶助和款物接济,也在保障基本生活服务需求基础上,进一步满足老年人个性化需求。福利彩票公益金在养老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然而,福利彩票资金的使用管理存在着越来越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为探究福利彩票公益金养老项目资金是否很好履行了养老社会责任,从31个省级(直辖市、自治区)福利彩票发行中心选取2008年至2019年1715个已完结的养老项目省际样本数据,按筹集、分配、使用、管理以及监督五个维度设计了15个变量指标,运用均值、交互、探索等方法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观察福利彩票公益金使用部门是否很好履行了养老社会责任。研究发现福利彩票公益金推进养老事业发展喜忧参半。成效显着方面在于民政部门和省市两级福利彩票公益金使用部门发挥了主要作用,主要在特殊节日开展养老项目,项目资金分配呈现普惠性特征等。但也存在养老项目资金分配结构不合理、透明度不高、评估流程不规范、项目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等突出问题,主要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绩效评估制度不健全、养老项目供需双方供给错位造成的。针对上述研究发现,本文从以下完善福利彩票公益金法律体系、优化福利彩票公益金分配制度、建立福利彩票公益金社会监督制度、构建福利彩票公益金绩效管理制度等四个方面为福利彩票公益金推进养老事业提供政策建议,以期促进养老事业全面发展。
孙颖鹿[4](2021)在《河北省燕山—太行山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多次大规模扶贫开发,扶贫事业取得丰硕成果。但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以下简称“连片特困区”)的贫困程度较深,致贫因素复杂,扶贫难度较大。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以下简称“燕太片区”)作为兼具连片特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以及“环京津贫困带”的地区,其贫困特征和致贫因素更为复杂,研究这一地区的财政扶贫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2020年3月河北省贫困县全部“摘帽”,河北省燕太片区精准脱贫已全部完成,在后扶贫时代,相对贫困和脱贫人口返贫问题将凸显。要巩固脱贫成果,还需要后续帮扶政策的推进,做到“政策不变,力度不减,人员不撤”。在扶贫的过程中,财政支出是最主要的扶贫手段,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对财政扶贫效果的发挥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有必要对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进行效率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效率优化策略。本文基于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梳理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河北省燕太片区贫困的基本特征和特殊性、扶贫历程以及财政扶贫支出评价政策演进进行论述,并以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为研究对象,对其效率的影响因素、效率检验以及效率测度三个方面进行定量分析,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优化对策。核心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多层线性模型对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的多层次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通过调研河北省燕太片区22个贫困县1250户家庭的基本情况作为微观人力资本变量,并以统计数据为宏观变量,深入剖析微观因素和宏观因素对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微观层面,人力资本要素对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产生显着的正向效应;在宏观层面,经济发展水平、居民储蓄能力、城镇化水平、人口密度以及财政分权度对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产生显着的正向效应,产业结构对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产生显着的负向效应,而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对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的负向效应不显着。同时,受到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等不同宏观因素的影响,不同人力资本要素对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的县域影响也呈现差异化特征。(2)考虑片区贫困县间人力资本要素的相似性,根据宏观因素对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的影响程度及方向,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对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进行检验。结果显示:静态上,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均通过了最近邻匹配、核匹配、k近邻匹配以及卡尺匹配检验,表明连片特困区财政扶贫支出能够显着促进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提升,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有效;动态上,随着连片特困区财政扶贫支出年份的增加,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的平均处理效应不断提高,表明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提高呈可持续趋势,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具有长效性。(3)在检验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有效的基础上,构建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对产出指标进行降维,并采用三阶段SBMDEA模型进一步对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进行县域测度。结果显示:整体上河北省燕太片区县域财政扶贫支出效率有待提升,县域技术效率差异较大;环境因素调整前后各县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差异明显,尤其是《燕山—太行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和精准扶贫提出后;环境因素中产业结构、财政分权度、城镇化水平等环境变量对效率的动态影响较大;在效率分解中,规模效率低下是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技术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提出了检验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的动态平均处理效应。通过动态分析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整体效率的变动趋势,判定其长效性,为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的结构性分析奠定基础,有效提升了效率评价环节的完整性,为其他连片特困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评价研究提供了良好借鉴。(2)构建了包含现代化指标的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评价体系。针对河北省燕太片区的贫困特征,从民生、基础设施以及产业三个方面设计了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河北省燕太片区的特殊区位条件提出了产业现代化产出指标,强化了指标体系设计的针对性,完善了财政扶贫支出效率评价体系分析框架。(3)运用因子分析对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评价指标进行处理。将多产出指标降维成医疗卫生扶贫产出、教育扶贫产出、基础设施覆盖度、交通与通信扶贫产出、减贫与就业产出以及产业现代化产出6个指标,为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县域测度奠定基础,增强了指标设置的科学性与评价结果的客观性。
马骁[5](2020)在《福利多元主义视角下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可及性问题研究 ——以济南市为例》文中认为居家养老服务作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基础内容,是当前国家扶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和重点。“十三五”以来居家养老服务的制度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水平逐年提升,但当前服务体系满足目标人群需求的能力仍不高,城市老年人在多个服务项目上的整体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这反映了居家养老服务的“可及性”程度不理想,无法为潜在服务对象提供充分的进入服务体系的机会。服务的不可及主要与地方社会服务网络对人群设置的障碍有关,提高服务的可及性是一项供方的责任,有必要从服务供给的角度对服务可及性的困境及成因做出探讨。然而当前国内研究者对居家养老服务可及性问题的理论解读和实证研究较少,对政策实践中什么是居家养老服务的可及性、如何测量居家养老服务的可及性、如何确定影响服务可及性的因素等问题的解答欠缺理论指导。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补充国内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从服务供给的角度分析居家养老服务的可及性现状及成因,并为实践中改进相关政策执行的结果提供参考。本研究试图解答“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供方组织结构如何影响服务的可及性?”这一研究问题,具体分为“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主体有哪些,他们在服务筹资、输送和规制中的角色是什么?”“现有供给模式下的居家养老服务可及性现状如何?”“多元主体参与供给的模式是如何对居家养老服务的可及性产生影响的?”“如何调整现有的多元主体供给结构以提高服务的可及性?”四个子问题。研究思路是借用“福利多元主义理论”的分析框架,对多元供给主体在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中的组织和行为方式,以及现有供给模式下的服务可及性现状和问题做出描述分析;并从服务供给的组织结构中探寻影响服务可及性问题的结构性成因,以为实践中改进相关政策执行的结构、过程和结果提供参考。本研究将山东省济南市作为实证研究的案例,主要通过深度访谈收集资料,采用质性研究的三级编码资料分析方法对研究问题作出解答。本研究的主要发现为:(1)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主体主要包括政府部门、市场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其中政府部门承担着服务筹资和规制责任,社会主体主要参与服务的输送。(2)居家养老服务的整体可及性较差,从可及性的“可获得性”“空间可达性”“适切性”和“可接受性”四个评价维度展开来看,这一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服务对象范围局限、服务项目与内容层次低,服务的可获得性较弱;专业性的需求评估手段和服务对象分类分级标准缺失,服务过程和内容的适切性不足。(3)在服务的筹资、输送和规制三个维度中,均发现了服务供给的组织结构对服务可及性产生影响的方式:服务的资金来源和筹资规模影响服务对象的资格条件、待遇标准以及社会主体参与服务输送的积极性,从而对服务的可获得性产生影响;服务输送主体的性质、能力和服务生产形式影响服务的内容和质量,对服务的可获得性、空间可达性、适切性和可接受性均能产生影响;缺少专业的需求评估手段和精确的服务分类分级的服务规制特征造成服务供给不足与资源浪费并存,对服务的适切性产生了影响。结合以上三个方面的研究发现,本研究得到的最终结论是:当前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主要采用了公共筹资、社会主体输送、公共规制的供给模式,这一供给模式下的资金规模有限、服务主体参与能力不足、资金和服务的规制手段粗糙,导致服务的整体可及性较弱。针对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在服务筹资方面提高市级财政资金的保障水平、拓宽服务资金的筹集渠道,在服务输送方面支持社会主体参与服务的分配、丰富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形式,在服务规制方面出台精准化的服务分类分级补贴方案、加强对服务质量的评估等政策建议。本研究补充了国内关于服务可及性概念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借用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在国内居家养老服务领域开展的应用研究,研究结果对政策实践中有效评估标准的构建、有针对性地完善服务体系的组织架构、提升共建共享发展中老年群体的获得感、增强基本公共养老服务资源的均等分配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研究提出了几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包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与居家养老服务制度的衔接问题、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福利多元供给问题、服务使用者对服务供给的多元主体和可及性现状的评价问题、精细化的“可及性”量化指标的构建问题等,这些问题有待于开展后续研究得到解决。
毕玉佳[6](2020)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降费路径研究 ——基于省级降费空间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缴费率作为养老保险制度核心参数之一,不仅关系着养老保险负担公平和制度偿付能力,而且关系着企业的微观企业稳健经营和宏观经济持续发展。当前,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处于改革费率的两难时期。一方面,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及居高不下的企业缴费率要求政府将降费工作作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首要任务;另一方面,老龄人口增多,制度赡养率上升危及养老保险制度长期稳定运行的经济基础,基金收支失衡风险不断增大,对养老保险基金财务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探究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降费路径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运用理论分析与模拟测算相结合的方法,首先从理论角度,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的现状以及亟需降费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制度内部征缴效率低以及地区差异两极分化是导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失衡的重要因素。基于此,通过构建精算模型,研究制度内参数优化以及中央调剂金再分配效应下,各省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率的降费空间。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有:(1)制度参数的优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养老保险基金的财务运行状况,在不考虑财政支持的情况下,将制度覆盖率、遵缴率以及缴费基数提高至90%,全国有24个省份存在降费空间,且广东作为人口流入大省的仅需要8%的缴费率可实现基金收支平衡。(2)中央调剂金制度作为调节基金地区平衡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均衡各省份之间基金收入,弥补基金失衡省份的基金支付缺口,缓解了财政补贴的压力,使更多省份也获得降费的空间,充分体现了中央调剂金制度的再分配效应。(3)扩大制度覆盖面、坐实缴费基数、提高遵缴率的参数优化政策以及中央调剂制度的再分配效应为大多数省份带来降费空间,但是并不能改变部分内生动力不足省份收不抵支的状况,仍然需要政府履行财政兜底责任。(4)养老保险的长期平衡是建立在各项参数的合理运转之上的,与人口、经济、政策息息相关。为应对未来的基金支付风险,探索更多的降费增收路径是当务之急。
马雪婷[7](2020)在《农民工住房保障政策比较研究 ——基于政策执行角度》文中指出农民工作为中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其居住问题自然受到了政府部门的相关重视,从2005年起,政府就出台了诸多致力于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的政策,政策探索也经历了一系列变化,诸如住房所有权转向使用权、住房保障城乡二元分割转向住房保障城乡一体化,但经过十多年发展,相关政策对农民工住房状况的改善效果并不显着。近年来,随着新型城镇化规划的提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将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逐渐成为核心议题。因而,针对于农民工住房保障政策效果差的探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主题。通过国内外文献的相关梳理,本文将农民工政策效果差的原因定位于政策执行层面,并进行了下述研究:首先,农民工群体作为政策受众,其城镇住房状况通常是政策制定及后续执行的出发点,是首先应该给予研究的问题。因而本文利用文献研究法,对中国农民工整体城镇居住现状、住房需求特征、住房支付能力及住房选择影响因素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其次,以系统理论为指导,结合政策执行概念,构建了包含政策执行主体、政策执行客体、政策执行资源、政策执行环境等要素的系统分析框架,通过对农民工政策发展较好的重庆和湖州市进行政策的微观研究,得出了政策执行各要素对政策执行效果作用的一般性结论。再次,运用比较研究法,基于同一政策执行框架对济南市农民工住房保障政策规定及执行状况进行研究,通过典型地区与济南市政策的比较,发现了济南市农民工住房保障政策发展不足之处,并得出了相关启示。最后,本文一方面选取了几个对政策执行效果影响较大的因素——政府角色定位、执行机构和部门设置、资金和土地资源、政策执行环境等,通过对国外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政策的借鉴,对中国宏观层面住房保障政策提供方向;另一方面,以公民身份理论为指导,主要在地方政府层面对农民工住房保障政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建议。通过相关研究,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为:第一,农民工政策效果确实与政策执行状况有关。通过对典型地区政策执行要素进行一一考察发现,各个政策执行要素的完善性和先进性共同作用产生了较好的政策效果。第二,济南市农民工住房保障政策尚处于初步发展,即起步阶段。这主要是与典型地区住房保障政策执行状况进行对比发现的,尤其在政府对政策积极性、政策本身瞄准目标、政策资源等方面存在显着不足,也是后续完善济南市农民工住房保障政策的关键。第三,农民工居住状况不容乐观主要与住房支付能力不足和社会融合度不高有关,典型地区虽然在提高农民工住房支付能力方面还存在不足,但在促进社会融合度方面作出了努力,包括确定城乡统筹目标、改革户籍制度等方面,这对改善农民工居住状况起到了一定作用。
赵颖洁[8](2020)在《云南省A县农村低保政策执行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原因,我国农村仍然存在着大量的贫困人口,特别是在西南部边远山区。为缓解社会矛盾,保障最困难群体基本生活权利,2007年以来,在国务院及各级地方政府统一部署下,逐步于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改善部分贫困人口生存状况,在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农村低保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也遇到诸多问题,出现较多目标偏异,存在国家源源不绝输入资源,而农村的福利状况和社会秩序未得到有效改善的这一悖论。因此,对农村低保政策执行进行实地调研,分析具体执行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寻求解决之策具有较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研究聚焦到国家级贫困县农村低保政策的执行上,云南省A县贫困人口规模较大、分布广、贫困程度深,以A县为个案,通过文献研究法、访谈法、观察法等方式,对农村低保政策执行问题进行探究。研究表明,云南省A县在执行农村低保政策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政策对象认定存在偏差、保障标准低改善效果差、与其他政策衔接不到位三个方面。为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本研究运用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对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各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主要包括:政策本身方面,政策连续性和操作可行性缺失;执行主体方面,人力资源有限、政策沟通缺失和监督机制不健全;目标群体方面,政策认识不全面;政策环境方面,是自然、经济、文化环境的综合影响。最后,对完善农村低保政策,优化政策执行提出针对性建议。一是就政策本身方面,提出建立健全农村低保法律制度、设计科学合理的农村低保政策、完善长效政策执行监督机制和加强政策体系之间相互衔接的建议。二是政策执行主体方面,加强基层能力建设、加大教育培训力度的建议。三是目标群体方面,提高低保对象政策认知能力、提升低保对象自我发展能力、完善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四是政策环境方面,依托富集资源优势促群众增收致富,以及增强文化道德素质。
汤优佳[9](2020)在《我国长期照护保险法律制度的构建》文中指出长期照护保险法律制度,是应对失能失智群体长期照护风险所构设的保险法律制度,具有社会保险法和商业保险法双重属性,且具有整合、促进和构建三方面的功能。基于对风险属性认识的差异以及对保险模式区分标准的博弈,多数国家选择了以社会保险模式为主,商业保险模式为补充的法律制度模式。就长期照护保险法律关系的而言,长期照护保险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主要体现为参保人的保险受益权。保险经办和监管机构、投保人和参保个人的家庭以及长期照护服务机构或商业保险公司有实施社会保险和提供保险待遇服务的义务。从长期照护保险的运行过程看,需要专门“构建”的长期照护保险法律制度包括适用范围法律制度、资金筹集法律制度和待遇给付法律制度。其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长期照护保险法律制度的适用范围问题、筹资机制问题和待遇水平问题。解决了这三部分问题,即回应了如何构建这三方面制度的问题。其他诸如在各运行过程中的监管问题和法律责任问题,则可直接适用现行社会保险法和商业保险的相关规定。通过对各国的长期照护保险法律制度进行考察,可以看出,长期照护保险法律制度的适用范围与主体的普惠性和选择的补充性相关联;长期照护保险筹资法律制度与责任的多元性和组合的增效性相关联;长期照护保险法律制度的待遇给付与方式的社会性和内容的福利性相关联。长期照护保险法律制度的构建体现了社会安全价值、社会效率价值和社会公平价值,相应地契合了社会利益理论、多元福利理论和权利本位理论。由于长期照护保险的主体资格审查和义务履行方式与其他社会保险制度的规定存在较大差异,无法直接适用现有的法律制度。加之现代化社会治理的要求,长期照护保险单独建制有其客观必要性。经过实践探索,我国在政治保障、产业发展、制度架构和参保平台方面已经初步具备了单独构建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的条件。16个试点城市取得的长期照护制度运行经验和成果,以及对社会保险制度之间竞合风险规避的探索,都表明了我国构建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具有可行性。长期照护保险法律制度的构建符合宪法和社会保险法的基本规定,具有合法性。其在构建过程中对法律关系进行协调,具有合理性和正当性。我国长期照护基本保险在广泛覆盖的原则下,应当在“参与社会保险”、“国民”、“年龄”方面有统一的参保标准。同时,根据特定情形实行差异适用。长期照护团体保险作为补充类保险,分为“补足型”和“特需型”两类。城镇职工、城镇居民、新农合参保人群、计生家庭和重度失能失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根据参保需求和参保标准,都可成为团体保险项目的参保人。此外,基于税收优惠和储蓄收益,公民自由投保的相互保险和理财照护保险也可以作为我国长期照护保险的有效补充部分,公民个人即为个人保险项目的参保人。由于我国在长期照护保险制度试点中对保险资金筹集渠道的规定相对单一,以致出现了权责失衡的问题。应当明确政府的补充筹资责任、用人单位的辅助筹资责任、家庭或社区的互助筹资责任以及个人的自体筹资责任,以社会化、市场化的方式拓展筹资渠道。另外,各地试点的长期照护保险对政府财政和医疗保险基金的依赖程度过高,面对体制障碍和医疗保险资金的结构性不足,同时因应现今国际国内的大背景下的企业减负需要,应当按比例设定筹资标准和动态费率。在保险资金的筹集过程中,应当将属地筹资与中央调剂相结合、市场经办与政府监管相结合,以此明确筹资管理中的央地权力划分以及筹资经办中的市场与政府权力划分。在待遇水平的确定方面,对长期照护保险受益人资格要件的规定,体现了保险的待遇标准,也反映了待遇给付的水平。应当将长期照护保险受益人的年龄进行分段划分,并规定受益人长期照护保险的缴费年限,同时对其失能失智程度进行评估,以此确定保险的待遇等级标准。同时,对待遇给付方的资格要件规定同样也体现了待遇给付的水平。具体来说,评估机构应当具有法定资质和专业能力,服务机构需要具备合格的基础条件。长期照护保险待遇给付的方式主要分为服务给付和现金给付两类。通过机构定点照护、居家正式照护和居家非正式照护这三类服务照护方式,以及定额给付、限额给付和复合给付等现金给付方式,可以实现对受益人的权利保障,同时体现了待遇给付的水平。现行的社会保险法、劳动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与长期照护未来的单行立法设计存在一定程度的竞合。随着经济发展和国民增收,长期照护社会保险单独设立的条件逐步得到满足,可以在修改竞合部分的法律规范的基础上,将长期照护保险法律制度的构设方案应用于单行立法之中。
邓琪钰[10](2020)在《我国老年长期照护保险筹资规模测算研究 ——基于CHARLS2013&2015年数据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逐渐提高,老年人口呈现快速增长趋势,然而我国人口出生率逐渐下降、家庭规模趋于小型化,因而整体老年人口社会抚养比提高。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城市劳动力跨省市流动、女性参与就业比率提升等趋势逐渐明显,部分家庭结构出现分化趋势,因而部分家庭所承担的老年人照护功能开始逐渐弱化。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未来我国老年人平均寿命将会延长,而老年人又是失能的高发群体,因此对于照护服务的需求将出现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会给自身家庭带来经济负担和照护压力。如果国家不及时进行合理的引导与管理,未来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基于这一背景,本文拟对我国老年长期照护保险的筹资规模进行测算,预测未来我国应对老龄化挑战时老年人获得适当的照护服务所需要的资金储备量。本文通过对我国试点城市老年长期照护保险筹资实践进行整理与总结,了解我国目前试点城市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现状与筹资情况,为后续测算长期照护保险筹资规模提供制度的理论参考。本文选取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3年与2015年的数据,依据我国老年人失能程度、照护环境选择和不同环境照护服务成本对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长期照护服务需求现状进行分析。运用马尔科夫转移概率模型预测我国未来失能老人人数,并根据基金横向平衡法构建ILO模型,结合设定的不同照护环境使用比例、不同照护方式使用比例、不同照护服务成本和预测的未来我国就业人员工资总额等,测算出我国2017年到2052年的长期照护保险筹资规模及缴费率。结合前文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测算,本文最后针对我国老年长期照护保险的筹资从责任主体、筹资机制、基金运行、制度定位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合理建议。
二、社会保障:聚焦资金筹集与运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社会保障:聚焦资金筹集与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概述 |
2.1 相关概念阐释 |
2.1.1 人力 |
2.1.2 人才 |
2.1.3 人力资本 |
2.1.4 人才资源 |
2.1.5 人才支撑体系 |
2.2 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 |
2.2.1 产业兴旺 |
2.2.2 生态宜居 |
2.2.3 乡风文明 |
2.2.4 治理有效 |
2.2.5 生活富裕 |
2.3 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支撑的诉求 |
2.3.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制约 |
2.3.2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挑战 |
2.3.3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机遇 |
第3章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思想资源 |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 |
3.1.1 乡村发展与城乡空间正义相关联 |
3.1.2 人才作用的发挥要立足社会实践 |
3.1.3 人民群众是最充沛的人才储备库 |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 |
3.2.1 农业农村现代化攸关国计民生 |
3.2.2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 |
3.2.3 要通过教育挖掘培养乡村人才 |
3.3 国外学者相关思想 |
3.3.1 人力资本核心是提高人口素质 |
3.3.2 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源泉 |
3.3.3 人力资本获得需要后天的投资 |
3.4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 |
3.4.1 以农为本思想 |
3.4.2 政以才治思想 |
3.4.3 养护农民思想 |
第4章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 |
4.1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
4.1.1 职业农民 |
4.1.2 新型农民 |
4.1.3 新型职业农民 |
4.1.4 乡村振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紧迫性 |
4.2 加强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
4.2.1 乡村专业人才 |
4.2.2 乡村专业人才的类型 |
4.2.3 乡村专业人才的作用 |
4.2.4 乡村振兴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
4.3 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
4.3.1 农民工 |
4.3.2 新生代农民工 |
4.3.3 农民工返乡创业浪潮 |
4.3.4 乡村振兴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合理性 |
4.4 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 |
4.4.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4.4.2 科技人才是新生产力的开拓者 |
4.4.3 科技人才是科技知识的传播者 |
4.4.4 乡村振兴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的客观性 |
4.5 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 |
4.5.1 社会各界 |
4.5.2 社会各界是乡土人才队伍的新鲜血液 |
4.5.3 社会各界是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载体 |
4.5.4 乡村振兴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的必然性 |
第5章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 |
5.1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路径 |
5.1.1 实施阳光工程 |
5.1.2 实施雨露计划 |
5.1.3 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 |
5.1.4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和管理工作 |
5.2 加强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路径 |
5.2.1 实施特岗教师计划 |
5.2.2 实施“三支一扶”计划 |
5.2.3 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 |
5.2.4 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 |
5.2.5 实施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 |
5.3 开展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的路径 |
5.3.1 实施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行动计划 |
5.3.2 实施乡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培养计划 |
5.3.3 打造“星创天地”就业创业服务平台 |
5.4 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的路径 |
5.4.1 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 |
5.4.2 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 |
5.4.3 实施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家项目 |
5.4.4 全面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 |
5.5 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的路径 |
5.5.1 公民个人通过多种方式服务乡村振兴 |
5.5.2 鼓励引导工商资本积极参与乡村振兴 |
5.5.3 群团组织发挥人才优势支持乡村振兴 |
5.5.4 行业部门利用资源优势推进乡村振兴 |
第6章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运行机制 |
6.1 建立多种方式并举的人才资源开发机制 |
6.1.1 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 |
6.1.2 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 |
6.1.3 以“半农半读”接受农业职业教育 |
6.2 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 |
6.2.1 城乡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 |
6.2.2 区域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 |
6.2.3 校地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 |
6.3 建立城市人才定期服务乡村机制 |
6.3.1 教师定期服务乡村 |
6.3.2 医生定期服务乡村 |
6.3.3 科技人才定期服务乡村 |
6.3.4 文化人才定期服务乡村 |
6.4 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
6.4.1 科技成果转化收益 |
6.4.2 科技人才兼职取酬 |
6.4.3 农技推广服务绩效纳入职务(称)评聘 |
6.5 建立资金保障机制 |
6.5.1 增加财政涉农资金 |
6.5.2 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
6.5.3 拓宽资金筹集渠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2)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试点效果评估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关于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的研究 |
1.2.2 关于长期照护保险筹资问题的研究 |
1.2.3 关于长期照护服务问题的研究 |
1.2.4 关于长期照护保险经办问题的研究 |
1.2.5 关于长期照护保险实施效果的研究 |
1.2.6 相关文献述评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长期照护保险 |
2.1.2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 |
2.1.3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试点模式 |
2.1.4 效果评估 |
2.2 理论基础 |
2.2.1 福利多元主义 |
2.2.2 服务质量评价理论 |
2.2.3 萨瓦斯民营化理论 |
2.3 分析框架 |
2.4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各组成部分的职能作用及相互关系 |
2.4.1 筹资部分的职能作用 |
2.4.2 服务部分的职能作用 |
2.4.3 经办部分的职能作用 |
2.4.4 各部分的相互关系 |
2.5 本章小节 |
3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试点现状分析与国际经验借鉴 |
3.1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试点城市概述 |
3.1.1 试点城市的城市地位和经济水平 |
3.1.2 试点城市的人口结构和老龄化程度 |
3.1.3 对试点城市社会经济背景的基本判断 |
3.2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试点方案分析 |
3.2.1 筹资方面 |
3.2.2 服务方面 |
3.2.3 经办方面 |
3.3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不同试点模式分析 |
3.3.1 试点城市不同筹资模式分析 |
3.3.2 试点城市不同服务模式分析 |
3.3.3 试点城市不同经办模式分析 |
3.4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试点成效 |
3.5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国际经验借鉴 |
3.5.1 德国经验 |
3.5.2 日本经验 |
3.5.3 荷兰经验 |
3.5.4 经验借鉴 |
3.6 本章小节 |
4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筹资效果评估 |
4.1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基金支出分析 |
4.1.1 城乡老年人口 |
4.1.2 各失能等级老年人口的比例 |
4.1.3 不同失能等级的老年人选择不同照护方式的比例 |
4.1.4 不同照护方式的使用成本 |
4.1.5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支出 |
4.2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基金收入分析 |
4.2.1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额 |
4.2.2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支出额 |
4.2.3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收入 |
4.3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基金可持续性分析 |
4.3.1 医保划拨模式对基金可持续性的影响 |
4.3.2 多元筹资模式对基金可持续性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服务效果评估 |
5.1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服务供给效率比较及影响因素分析 |
5.1.1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
5.1.2 模型构建 |
5.1.3 三阶段DEA结果与分析 |
5.1.4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服务供给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5.2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服务质量评价 |
5.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2.2 指标权重确定 |
5.2.3 服务质量评价 |
5.2.4 评价结果及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经办效果评估 |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6.1.1 理论分析 |
6.1.2 基本假设 |
6.2 研究设计 |
6.2.1 数据来源 |
6.2.2 模型选择 |
6.2.3 变量设定 |
6.3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经办能力评价 |
6.4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经办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
6.4.1 模型评价 |
6.4.2 模型结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制度优化的政策建议 |
7.1 优化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的总体思路 |
7.2 优化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的政策建议 |
7.2.1 优化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筹资的政策建议 |
7.2.2 优化城乡居民长期照护服务的政策建议 |
7.2.3 优化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经办的政策建议 |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3)福利彩票公益金推进养老事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际意义 |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三)国内外文献述评 |
四、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图 |
五、创新点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一)福利彩票公益金 |
(二)养老事业 |
二、理论基础 |
(一)公共物品理论 |
(二)养老保障理论 |
第三章 福利彩票公益金投入养老事业状况 |
一、福利彩票公益金养老项目资金筹集情况 |
(一)养老项目资金支出主体情况 |
(二)养老项目资金来源情况 |
(三)养老项目出资额筹集情况 |
二、福利彩票公益金养老项目资金分配情况 |
(一)不同项目养老项目资金分配情况 |
(二)不同省份养老项目资金分配情况 |
(三)不同年份养老项目资金分配情况 |
三、福利彩票公益金养老项目资金使用情况 |
(一)不同项目养老项目资金使用情况 |
(二)不同节点养老项目资金使用情况 |
(三)不同省份养老项目资金使用情况 |
四、福利彩票公益金养老项目资金管理情况 |
(一)养老项目资金资助养老项目的说明情况 |
(二)养老项目资金资助养老项目的进展关注情况 |
(三)养老项目资金资助养老项目的总结情况 |
五、福利彩票公益金养老项目资金监督情况 |
(一)养老项目资金资助养老项目的评估情况 |
(二)养老项目资金公示情况 |
第四章 福利彩票公益金推进养老事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福利彩票公益金推进养老事业存在的问题 |
(一)福利彩票公益金养老项目资金分配结构不合理 |
(二)福利彩票公益金养老项目资金透明度不高 |
(三)福利彩票公益金养老项目资金评估流程不规范 |
(四)福利彩票公益金养老项目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
二、福利彩票公益金推进养老事业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法律法规不健全 |
(二)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备 |
(三)绩效评估制度不健全 |
(四)养老项目供需双方错位 |
第五章 福利彩票公益金推进养老事业的政策建议 |
一、完善福利彩票公益金法律体系 |
(一)出台《彩票法》 |
(二)细化法规内容 |
(三)制定福利彩票公益金引导政策 |
二、优化福利彩票公益金分配制度 |
(一)调整养老项目资金分配比例 |
(二)有效调整养老项目分布空间结构 |
三、建立福利彩票公益金社会监督制度 |
(一)强化信息公示制度 |
(二)提高社会公众参与意识 |
四、构建福利彩票公益金绩效管理制度 |
(一)统一绩效评估法律标准 |
(二)有效衔接实施主体 |
(三)健全绩效评估指标 |
(四)统一发布评估结果 |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河北省燕山—太行山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基本框架 |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财政支出 |
2.1.2 财政扶贫支出 |
2.1.3 财政扶贫支出效率 |
2.2 相关理论 |
2.2.1 效率理论 |
2.2.2 多层次理论 |
2.2.3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理论 |
2.2.4 决策科学理论 |
2.3 财政扶贫支出效率评价方法 |
2.3.1 多层线性模型 |
2.3.2 倾向得分匹配 |
2.3.3 数据包络分析 |
2.3.4 随机前沿分析 |
2.3.5 因子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河北省燕太片区贫困特征及扶贫进展 |
3.1 河北省燕太片区的界定 |
3.2 河北省燕太片区的贫困特征 |
3.2.1 河北省燕太片区基本贫困特征 |
3.2.2 河北省燕太片区贫困的特殊性 |
3.3 燕太片区扶贫历程及扶贫政策梳理 |
3.3.1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确立前的扶贫 |
3.3.2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确立——新时期精准扶贫阶段 |
3.4 财政扶贫支出评价政策演进 |
3.4.1 我国财政扶贫支出评价政策梳理 |
3.4.2 河北省财政扶贫支出评价政策梳理 |
3.5 小结 |
第四章 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多层线性模型 |
4.1 多层线性模型 |
4.1.1 多层线性模型的一般形式 |
4.1.2 多层线性模型的基本步骤 |
4.1.3 多层线性模型的优点 |
4.2 财政扶贫支出效率的多层次性特征 |
4.3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4.3.1 变量选取 |
4.3.2 研究假设 |
4.3.3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
4.4 实证检验 |
4.4.1 零模型的实证分析 |
4.4.2 微观变量的随机系数模型估计 |
4.4.3 全变量的完整模型估计 |
4.5 小结 |
第五章 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检验: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模型 |
5.1 倾向得分匹配模型设定与匹配种类 |
5.1.1 倾向得分匹配模型设定 |
5.1.2 倾向得分匹配种类 |
5.2 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检验模型设定 |
5.2.1 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检验的倾向得分匹配模型 |
5.2.2 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检验的匹配方式 |
5.2.3 稳定性检验 |
5.3 实证检验 |
5.3.1 变量选取 |
5.3.2 数据分析 |
5.4 小结 |
第六章 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测度:基于三阶段SBM-DEA模型 |
6.1 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测度模型设定 |
6.1.1 三阶段DEA模型对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测度的适用性 |
6.1.2 三阶段SBM-DEA模型设定 |
6.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6.2.1 变量选取 |
6.2.2 数据来源 |
6.2.3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及处理 |
6.3 实证结果分析 |
6.3.1 三阶段技术效率结果分析 |
6.3.2 三阶段技术效率分解分析 |
6.3.3 区域效率差异分析 |
6.4 小结 |
第七章 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优化策略研究 |
7.1 适度扩大片区财政扶贫支出规模 |
7.1.1 强化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支撑 |
7.1.2 推动财政扶贫资金筹集渠道多元化 |
7.1.3 创新财政扶贫投资方式 |
7.2 调整片区财政扶贫支出结构 |
7.2.1 优化财政产业扶贫支出结构 |
7.2.2 强化人力资本的财政投资 |
7.2.3 推进片区城镇化进程 |
7.2.4 实施差别化的区域财政扶贫支出策略 |
7.3 优化片区财政扶贫支出决策管理 |
7.3.1 提高基层财政分权度 |
7.3.2 严格财政扶贫绩效审计 |
7.4 创新片区财政扶贫支出长效机制 |
7.4.1 构建过渡期财政扶贫退出长效机制 |
7.4.2 完善财政涉农资金整合使用的长效机制 |
7.4.3 构建财政扶贫动态监测与预警机制 |
7.5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8.2.1 研究不足 |
8.2.2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5)福利多元主义视角下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可及性问题研究 ——以济南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问题及意义 |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一、居家养老服务 |
二、服务的可及性 |
第三节 理论视角: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
第四节 文献回顾 |
一、居家养老服务的定义 |
二、服务可及性的定义和维度 |
三、养老服务可及性问题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
四、国内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可及性现状 |
五、福利多元主义理论的相关研究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一、资料的搜集方法 |
二、资料的分析方法 |
第二章 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多元主体供给模式 |
第一节 居家养老服务的筹资 |
一、筹资主体和资金来源 |
二、筹资水平 |
第二节 居家养老服务的输送 |
一、服务的采购 |
二、服务的分配 |
三、服务的生产 |
第三节 居家养老服务的规制 |
一、对服务资金的规制 |
二、对服务输送的规制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可及性 |
第一节 服务的可获得性 |
一、服务对象的资格条件和待遇标准 |
二、可获得的服务项目和内容 |
第二节 服务的空间可达性 |
第三节 服务的适切性 |
第四节 服务的可接受性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多元主体供给对服务可及性的影响 |
第一节 筹资方式对服务可及性的影响 |
一、公共资金投入规模与服务对象的待遇资格 |
二、筹资渠道与社会主体的供给能力 |
第二节 输送模式对服务可及性的影响 |
一、分配主体的工作方式与服务信息的可获得性 |
二、生产主体的特征与服务内容的可获得性 |
第三节 规制特征对服务可及性的影响 |
一、规制标准与服务分配的适切性 |
二、规制思路与社区服务设施的适配性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际经验借鉴:加拿大居家养老服务可及性案例分析 |
第一节 加拿大居家养老服务的多元福利供给 |
一、加拿大社会服务多元福利供给模式的历史演进 |
二、加拿大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主要内容 |
三、加拿大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结构 |
第二节 加拿大BC省的“在家更好”居家养老支持项目分析 |
一、服务供给中的多元主体参与 |
二、服务的可及性概况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提高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可及性的政策建议 |
第一节 加强服务的资金筹措 |
一、提高市级财政资金的保障水平 |
二、拓宽服务资金的筹集渠道 |
第二节 改进服务的输送方式 |
一、支持社会主体参与服务的分配 |
二、丰富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 |
第三节 调整服务的规制措施 |
一、出台精准化的服务分类分级补贴方案 |
二、强化对服务质量的评价措施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讨论 |
第一节 研究发现和结论 |
第二节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访谈对象的编号与身份 |
附录2 资料分析中的三级编码举例 |
附录3 民政部门工作人员的访谈提纲 |
附录4 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的访谈提纲 |
附录5 居家养老第三方服务组织工作人员的访谈提纲 |
附录6 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的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降费路径研究 ——基于省级降费空间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对现有研究的述评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点及不足 |
(一)研究创新点 |
(二)研究不足 |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
二、缴费率 |
三、降费路径 |
四、降费空间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代际交叠模型 |
二、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理论 |
三、大数法则 |
第二章 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缴费现状及降费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缴费的现状及问题 |
一、政策费率与实际费率偏离 |
二、征缴效率不高 |
三、缴费基数不实 |
第二节 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降费原因分析 |
一、政策费率偏高 |
二、地区差异及“筹资公平”的要求 |
三、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需要 |
第三节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降费路径的理论分析 |
第三章 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内参数调整的降费空间分析 |
第一节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降费空间模型建立 |
一、基本假定 |
二、模型构建 |
三、参数设定及数据来源 |
第二节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内参数调整的降费空间实证模拟分析 |
一、模拟方案设计 |
二、情景模拟 |
小结 |
第四章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外政策实施的降费空间分析 |
第一节 中央调剂金制度的费率调整效应 |
一、总体思路 |
二、资金的筹集与拨付 |
第二节 中央调剂金制度的降费空间实证模拟分析 |
一、模型构建 |
二、情景模拟 |
小结 |
第五章 研究对策与结论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对策建议 |
一、分阶段逐步降低单位养老保险缴费率 |
二、扩大覆盖面、提高遵缴率和缴费基数 |
三、尊重地区差异,完善中央调剂金制度,逐步提升统筹层次 |
四、加强养老保险精算研究,探索科学合理的降费之路 |
五、进行一揽子的系统设计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7)农民工住房保障政策比较研究 ——基于政策执行角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方法和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框架 |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农民工 |
2.1.2 住房保障与保障性住房 |
2.1.3 政策执行 |
2.2 理论基础 |
2.2.1 系统理论 |
2.2.2 公民身份理论 |
第3章 中国农民工城镇住房状况 |
3.1 农民工城镇居住现状 |
3.2 农民工城镇住房需求特征 |
3.3 农民工城镇住房支付能力现状 |
3.4 农民工城镇住房选择的影响因素 |
第4章 典型地区农民工住房保障政策 |
4.1 重庆市农民工住房保障政策及特点 |
4.2 湖州市农民工住房保障政策及特点 |
4.3 典型地区农民工住房保障政策执行状况 |
4.3.1 政策执行主体 |
4.3.2 政策执行客体 |
4.3.3 政策执行资源 |
4.3.4 政策执行环境 |
4.4 典型地区农民工住房保障政策的启示 |
第5章 济南市农民工住房保障政策比较研究 |
5.1 济南市农民工住房保障的政策规定 |
5.1.1 租赁住房补贴政策规定 |
5.1.2 公租房政策规定 |
5.2 济南市农民工住房保障政策的执行 |
5.2.1 政策执行主体 |
5.2.2 政策执行客体 |
5.2.3 政策执行资源 |
5.2.4 政策执行环境 |
5.3 济南市农民工住房保障政策的评价 |
第6章 关于低收入人群住房保障的国外经验借鉴 |
6.1 政府角色定位 |
6.2 执行机构和部门设置 |
6.3 资金和土地资源 |
6.4 政策执行环境 |
第7章 完善农民工住房保障的具体对策及建议 |
7.1 推动住房保障立法、明确住房保障目标 |
7.2 明确政府责任、强化部门配合 |
7.3 推进住房保障配套政策改进 |
7.4 健全保障性住房运行机制 |
7.5 建立多层次农民工住房保障体系 |
第8章 总结与讨论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不足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云南省A县农村低保政策执行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
三、研究思路 |
第一章 基本概念及理论分析框架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农村低保政策 |
二、公共政策执行 |
第二节 理论框架的构建 |
一、政策执行过程模型 |
二、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
第二章 A县农村低保政策概况和执行现状 |
第一节 我国农村低保政策的发展概况 |
一、我国农村低保政策的发展历史 |
二、我国农村低保政策的发展特点 |
第二节 A县农村低保政策概况 |
一、A县农村低保政策的主要构成 |
二、A县农村低保政策的主要内容 |
第三节 A县农村低保政策执行现状 |
一、执行主体方面 |
二、政策对象认定 |
三、资金筹集管理 |
四、动态管理和工作监督 |
五、保障情况 |
小结 |
第三章 A县农村低保政策执行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一节 A县农村低保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 |
一、政策对象认定存在偏差 |
二、政策标准低改善效果差 |
三、与其他政策衔接不到位 |
第二节 A县农村低保政策执行问题成因分析 |
一、政策本身方面 |
二、执行主体方面 |
三、目标群体方面 |
四、政策环境方面 |
第四章 A县农村低保政策执行问题消解路径 |
第一节 政策本身方面 |
一、建立健全农村低保法律制度 |
二、设计科学合理农村低保政策 |
三、完善长效政策执行监督机制 |
四、加强政策体系之间相互衔接 |
第二节 执行机构方面 |
一、加强基层能力建设 |
二、加大教育培训力度 |
第三节 目标群体方面 |
一、提高低保对象政策认知能力 |
二、提升低保对象自我发展能力 |
三、完善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 |
第四节 政策环境方面 |
一、改善自然经济环境 |
二、增强文化道德素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9)我国长期照护保险法律制度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二、论文框架及结构图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长期照护保险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点 |
一、长期照护保险法律制度的定位 |
(一)长期照护保险法律制度的概念 |
(二)长期照护保险法律制度的属性 |
(三)长期照护保险法律制度的功能 |
二、长期照护保险法律制度的模式 |
(一)模式划分的根据 |
(二)模式选择的定型 |
三、长期照护保险法律关系的构成 |
(一)长期照护保险法律关系的主体 |
(二)长期照护保险法律关系的客体 |
(三)长期照护保险法律关系的内容 |
第二章 长期照护保险法律制度的实然要义 |
一、适用范围与普惠性和补充性相关联 |
(一)参保主体与普惠性相关联 |
(二)保险选择与补充性相关联 |
二、资金筹集与多元性和增效性相关联 |
(一)筹资责任与多元性相关联 |
(二)筹资组合与增效性相关联 |
三、待遇给付与社会性和福利性相关联 |
(一)给付方式与社会性相关联 |
(二)给付内容与福利性相关联 |
第三章 我国长期照护保险法制构建的根据 |
一、相关理论的综合考量 |
(一)社会安全价值与社会利益理论 |
(二)社会效率价值与多元福利理论 |
(三)社会公平价值与权利本位理论 |
二、实践探索的目标要求 |
(一)单独保险制度构建的要求 |
(二)独立建制条件满足的要求 |
(三)制度竞合风险规避的要求 |
三、法律关系的协调需要 |
(一)主体地位的整体性协调需要 |
(二)权利义务的保障性协调需要 |
(三)客体形成的发展性协调需要 |
第四章 我国长期照护保险适用范围的界定 |
一、长期照护基本保险的适用范围 |
(一)基本保险应然覆盖范围的考量 |
(二)基本保险统一参保范围的确定 |
(三)基本保险差异参保范围的认定 |
二、长期照护团体保险的适用范围 |
(一)团体保险形态及适用范围考量 |
(二)团体保险类型化及其适用标准 |
三、长期照护个人保险的适用范围 |
(一)优惠相互保险的适用范围考量 |
(二)理财照护保险的适用范围考量 |
第五章 我国长期照护保险筹资机制的厘定 |
一、立足“权责对等”的筹资渠道拓展 |
(一)源于渠道单一的权责失衡检视 |
(二)基于筹资责任的多元渠道设计 |
(三)基于筹资方式嵌入的渠道拓展 |
二、基于“比例设定”的筹资标准调整 |
(一)筹资标准的比例调整 |
(二)保险费率的动态调整 |
三、缘于“统筹分权”的筹资运行设计 |
(一)属地筹资与中央调剂相结合 |
(二)市场经办与政府监管相结合 |
第六章 我国长期照护保险待遇水平的确定 |
一、给付标准:主体资格要件的体现 |
(一)受益人的资格要件 |
(二)给付方的资格要件 |
二、给付方式:受益主体权利的保障 |
(一)基于服务给付的保险权利实现 |
(二)基于现金给付的保险权利实现 |
第七章 我国长期照护保险法律制度的展望 |
一、修订现行相关法律的应然构想 |
(一)修订现行相关法律的必要条件 |
(二)近期应当修订的相关法律规定 |
二、长期照护保险单独立法的研判 |
(一)应然单独立法的多元制度整合 |
(二)长期照护保险立法的形式构想 |
(三)长期照护保险立法的内容构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后记 |
(10)我国老年长期照护保险筹资规模测算研究 ——基于CHARLS2013&2015年数据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研究评述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长期照护 |
2.1.2 长期照护保险 |
2.1.3 长期照护保险筹资 |
2.2 理论基础 |
2.2.1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
2.2.2 供需均衡理论 |
2.2.3 照护经济学理论 |
第3章 我国试点城市老年长期照护保险筹资实践 |
3.1 我国老年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内容 |
3.1.1 制度参与主体 |
3.1.2 制度筹资机制 |
3.1.3 制度给付机制 |
3.1.4 制度管理机构 |
3.2 我国试点城市老年长期照护保险筹资模式 |
3.2.1 资金筹集渠道 |
3.2.2 资金筹集方式 |
3.2.3 资金筹集标准 |
第4章 我国老年长期照护保险筹资规模的测算依据 |
4.1 筹资规模测算的数据来源 |
4.1.1 关于调查数据 |
4.1.2 关于样本情况 |
4.2 筹资规模测算的模型选择 |
4.2.1 ILO筹资模型及其假设 |
4.2.2 失能状态转移概率模型 |
4.3 筹资规模测算的指标依据 |
4.3.1 失能老人失能程度分类 |
4.3.2 失能老人照护环境分类 |
4.3.3 长期照护保险参保对象分类 |
第5章 我国老年长期照护保险筹资规模的测算过程 |
5.1 失能老人照护费用测算 |
5.1.1 60岁及以上老人分年龄段失能概率 |
5.1.2 未来不同失能程度的老年人口基数 |
5.1.3 未来不同年龄段老年人的失能状态转移概率 |
5.1.4 未来不同年龄段失能老人人数预测 |
5.1.5 不同失能程度照护方式选择的比例 |
5.1.6 不同失能程度老人选择不同照护方式的成本 |
5.1.7 失能老人照护成本增长率 |
5.1.8 我国失能老人照护费用预测结果 |
5.2 长期照护保险收入测算 |
5.2.1 未来不同类型就业人数预测 |
5.2.2 未来不同类型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预测 |
5.2.3 未来我国就业人口工资总额 |
5.3 长期照护保险缴费率测算 |
第6章 我国老年长期照护保险制度资金筹集的建议 |
6.1 确定责任主体,有效整合资源 |
6.2 完善筹资机制,科学设置费率 |
6.3 严控基金运行,实现财政平衡 |
6.4 明确制度定位,逐步渐进推广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四、社会保障:聚焦资金筹集与运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研究[D]. 胡鑫. 吉林大学, 2021(01)
- [2]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试点效果评估及优化研究[D]. 刘昊. 山东农业大学, 2021(12)
- [3]福利彩票公益金推进养老事业研究[D]. 胡永志. 沈阳师范大学, 2021(11)
- [4]河北省燕山—太行山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评价研究[D]. 孙颖鹿. 河北大学, 2021(09)
- [5]福利多元主义视角下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可及性问题研究 ——以济南市为例[D]. 马骁. 山东大学, 2020(04)
- [6]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降费路径研究 ——基于省级降费空间的分析[D]. 毕玉佳.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4)
- [7]农民工住房保障政策比较研究 ——基于政策执行角度[D]. 马雪婷. 山东大学, 2020(12)
- [8]云南省A县农村低保政策执行问题研究[D]. 赵颖洁.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我国长期照护保险法律制度的构建[D]. 汤优佳. 吉林大学, 2020(08)
- [10]我国老年长期照护保险筹资规模测算研究 ——基于CHARLS2013&2015年数据的实证分析[D]. 邓琪钰.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