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甲烷制冷压缩机事故分析及处理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范风铭[1](2020)在《轻油催化裂解制烯烃分离工艺模拟及优化》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基于世界首套40万吨/年轻油催化裂解制烯烃的工业示范装置运行数据,深入研究催化裂解制烯烃的工艺和过程优化。根据实际生产装置物流组成、产物组成,以轻油催化裂解制烯烃单元的高能耗分离装置为研究课题,采用分级精馏、热泵、乙烯制冷、丙烯制冷、夹点换热等措施,对深冷分离装置进行工艺和能量优化。首先通过关键组分的热力学性质研究,采用非极性体系的汽液相PR状态热力学方程,以流程稳态模拟技术作为研究方法,结合Aspen Plus商业模拟软件建立准确的的精馏分离数学模型,考察理论板数、各塔压力/温度、回流比等工艺参数对分离指标的影响。通过与工业示范生产装置对比,流程模拟与操作数据、设计数据吻合,关键位置的温度值与运行装置相差±5℃以内,验证了数学模型的准确性。模拟计算结果显示:聚合级乙烯产品30.00%,聚合级丙烯产品23.30%,双烯烃收率为53.30%,高于传统蒸汽裂解的乙烯丙烯收率(45%~48%)。其次在模型基础上对目前装置存在能耗瓶颈进行优化。通过模拟计算、热力学与实际数据比较建立合理的工艺流程,经过数据分析和换热网络的对比等方法,优化烯烃分离流程降低能耗,建立能耗比较模型。从定性到定量,有针对性地过对每个精馏体系进行分离优化,确定最佳进料塔板位置和最优回流比。结合夹点技术和Aspen Energy Analyzer对目前装置存在能耗瓶颈进行优化,通过换热网络的优化,能量逐级利用等手段,对不同工艺流程的能耗进行计算比较,减少装置能耗。优化的研究结果与基础工况相比,优化后总冷负荷减少10.55%,优化效果明显。综上,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轻油催化裂解制烯烃分离单元的工业化应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巩师鑫[2](2019)在《乙烯生产能效评估、诊断与优化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化工产品的基础原料生产行业和高耗能生产过程,乙烯生产是化工产业的基础和节能降耗的重点,其普遍存在的能源消费总量大、利用率低等问题,一直以来都是过程控制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乙烯生产的能效评估、诊断与优化是了解生产水平,寻找节能潜力,解决提效降耗的关键技术。然而,目前乙烯生产能效评估、诊断及优化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仍存在诸多不足。因此,本文以乙烯生产过程的能效评估、诊断和优化方法研究为选题,针对生产中的复杂变化情况和实际需求开展研究,系统科学地提出了一系列能效评估、诊断和优化方法,并应用于实际企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主要工作如下:针对乙烯生产过程工艺复杂、流程长,能源、物料种类多样性等特点导致能效指标具有多时间尺度、多介质特性的多粒度评估和诊断问题,根据乙烯生产工艺流程和能源消耗特点,分别从系统层、过程层和设备层三个层面,以及能源流和产品流的动态监测信息,建立乙烯生产过程多粒度能效指标体系,为实现从关键能耗设备到整个乙烯生产过程的能效科学评估、诊断奠定基础。针对乙烯生产过程中负荷、原料和操作条件的波动导致能耗和出率变化,从而难以对生产能效进行合理评估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工况划分的乙烯生产全流程多模型能效评估方法。采用聚类算法对乙烯生产工况进行识别,运用因子分析法筛选能效评估模型的输入指标,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建立适于多工况的能效评估模型,对乙烯生产过程的能效进行合理评估,并针对不同工况给出其高能效能源投入改进策略。通过与传统评估方法对比,本文方法能够从能耗和产品出率两方面更为合理地评价能效水平。针对乙烯生产中裂解、分离等子过程和裂解炉、压缩机等关键设备的能效波动影响生产整体能效水平,需要对能效变化的原因进行诊断的问题,提出一种结合乙烯生产过程多粒度能效指标,综合考虑诊断周期的乙烯生产过程分布式能效诊断方案。基于乙烯生产过程能量流的变化确定其系统层、过程层和设备层的能效诊断边界,建立充分考虑乙烯生产层次化结构的分布式能效诊断模型,同时结合实际生产情况,确定不同生产层级的诊断时间尺度。与传统诊断方案相比,本文方案能够逐层递进诊断能效,深入挖掘能效偏低的具体原因,在对乙烯生产过程能效进行尽可能动态监测和评估的基础上,再做到科学地深入诊断,为实现能效提升和能源优化管理创造了条件。针对乙烯装置多工况生产条件下的能效优化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三层生产结构的多工况能效优化方案。传统的单一优化模型无法较好地实现以多工况和层次化架构为特点的乙烯生产过程的能效提升。为此,通过建立系统层、过程层和设备层的动态模型,考虑系统内各层次的关联,针对不同工况分别建立乙烯生产能效优化模型,实现整个生产能源利用效率最大化的能源优化管理方案。同时,提出一种基于历史工况知识库的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改进优化算法的性能。优化结果表明,基于本文能效优化方案,不同工况下的乙烯生产能效均得到了显着提升。为解决乙烯生产中裂解过程的高能耗、低能效问题,综合运用原料配比优化和能源管理手段,提出了一种乙烯生产裂解过程能源物料协调优化方案,达到对整个裂解过程节能降耗的目的。采用对原料配比和能源物料的分阶段优化策略,首先建立基于原料配比的乙烯生产技术指标优化模型,在实现指标高精度预测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生产需求下的最佳原料配比;然后,通过建立裂解炉的燃料—原料比优化模型,进行裂解炉的燃料和原料协调优化,从而实现对整个裂解过程的节能降耗。优化结果表明,乙烯生产裂解过程的综合能耗得到了有效降低。
单永康[3](2019)在《低压富气乙烷回收工艺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内各大油气田开展提质增效的工作,对天然气中的乙烷进行回收是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当天然气较富时,乙烷含量高,对其进行回收可有效提高天然气凝液资源的综合利用。本文通过对国内乙烷回收装置进行调研分析后发现,国内油田伴生气处理规模小,外输压力低,多采用LSP工艺。该工艺流程简单、能耗高,需要对其进行工艺改进,以提高乙烷回收率,提高经济创收;通过对比适合处理规模大、外输压力高的RSV、SRC以及SRX乙烷回收工艺,分析三种流程的工艺特点,发现RSV工艺脱甲烷塔塔顶回流较贫、乙烷回收率高,且脱甲烷塔内气相负荷分布比较均匀合理,满足抗CO2冻堵要求,因此针对处理规模大、外输压力高的工况,选择RSV工艺作为工艺改进的基础。基于塔顶贫气回流提高乙烷回收率的思想对LSP工艺进行改进,提出GLSP与FGSP两种改进工艺。经过多次模拟分析,选用乙烷回收率为94%、装置总轴功率最低的GLSP工艺作为外输压力低、处理规模小的乙烷回收改进方案。通过对改进流程进行特性分析,得出改进工艺合理的乙烷回收率范围在93%~95%之间,不同气质下的原料气增压压力不同,随着气质GPM的增加,原料气增压压力下降,原料气GPM从5.3增加到9.2时,推荐增压压力范围为4.0~4.6MPa之间。GLSP工艺在不同气质GPM及CO2含量下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乙烷回收率均能够达到93%以上,但气质变富,装置总轴功率增加。基于不断减小低温分离器液相中甲烷含量和增加气相过冷量的思想,应用多级分离,塔顶多股回流等方法提出RSVL与RSVR两种改进工艺。经过大量模拟分析,两种改进工艺乙烷回收率提高到95%,且RSVL相比RSV及RSVR总轴功率分别降低563kW、327kW。分析不同GPM的原料气在RSVL工艺的特性,得出脱甲烷塔压力随着GPM增大而降低,低温分离器温度随着GPM增大而升高。RSVL工艺在不同气质GPM及CO2含量下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乙烷回收率均能够达到94%以上,但气质变富,装置总轴功率增加。脱甲烷塔是乙烷回收装置中能耗最高、设备投资最大的设备,基于灵敏度分析以及(?)分析等技术对脱甲烷塔最佳理论塔板数、多股物流最佳进料位置以及侧重沸器抽出位置进行优化,进一步降低乙烷装置中脱甲烷塔的热负荷,最后通过对脱甲烷塔进行水力学性能分析,各层塔板均未发生漏液、液泛等水力学问题,塔内气液接触良好,能够安全有效的运行。
王迪[4](2019)在《制冷机房氨气泄漏扩散及激光吸收光谱检测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冷藏、冷冻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带动了民营冷库数量大幅增长。但日常监管的疏松使得氨制冷压力管道在长期地运行过程中面临紧固件松弛、阀门失效、腐蚀穿孔等问题,导致氨冷媒泄漏事故频发。在泄漏初期,若无法有效、快速地检测预警,极易造成大规模氨泄漏而引发火灾爆炸,对人员生命及经济财产构成极大威胁。本文以流体动力学和光谱学基础知识为理论研究框架,以制冷机房泄漏氨气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扩散特性及事故通风优化方案,并基于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原理开展了氨气激光检测的相关技术问题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分析了制冷机房压缩机高压排气管道与低压吸气管道氨气泄漏后浓度分布与温度分布随时间的变化特征,探讨了环境温度、泄漏孔径及泄漏方向等因素对各监测点达到典型危险时间的影响规律,对比了三种事故通风方案的氨气驱散效果;(2)阐明了温度对氨气吸收光谱线强的影响机制,建立了温度-浓度耦合变量下氨气光谱吸光度的关联模型,提出了三级卷积降噪光谱预处理方法以提高多元噪声背景下氨气激光检测精度,搭建了非常温条件下氨气激光检测实验平台并提出浓度反演修正方法;(3)基于无合作目标表面反射特性及激光辐射传输规律对激光回波功率与光路特点进行分析,提出了菲涅尔透镜阵列光学接收方案,并与常规的单独菲涅尔透镜接收系统进行光学接收性能对比分析。开展了开放光路无合作目标条件下氨气激光检测实验,确定了系统最佳控制参数,获得了不同检测距离下氨气二次谐波信号幅值变化规律。本文以制冷机房氨气泄漏为研究背景,基于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技术开展了非常温条件和无合作目标条件下氨气激光检测研究,为今后制冷机房氨气泄漏的快速检测技术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意义。
张学斌[5](2018)在《乙烯制冷压缩机故障诊断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离心式压缩机是石油化工企业的最常用的一种压缩机,它的运行状态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生产稳定性和安全,如果发生设备故障,会造成设备的损伤,还可能引发一套装置的非计划停工甚至全厂停工,给企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本课题以中韩(武汉)石化乙烯大型机组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为依据,针对乙烯制冷压缩机机组进口温度达到-101℃,在开机时如果压缩机入口流量太高,压缩机温降太快,对压缩机零部件抗低温性能要求太高,易造成压缩机部件损坏,如果压缩机入口流量太小,可能会产生旋转失速甚至喘振现象,产生较大的振动的问题,重点针对乙烯制冷压缩机产生故障的故障机理和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对其稳定运行和提高其可靠性有深远的意义。本文开篇研究了离心式压缩机的结构、原理、特点及分类。然后分析了国内外故障诊断方面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最后对离心式压缩机的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进行了归纳总结,结合离心式压缩机的特点,着重研究了振动监测和诊断的技术要点,以及振动故障的分析方法。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和乙烯制冷压缩机的特点,开发了乙烯制冷压缩机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从传感器的选用和监测点的布置,到系统的设计,根据系统设计原则,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来设计;并按照模块化设计思想对将系统功能进行设计,实现乙烯制冷压缩机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的功能。本文最后以中韩(武汉)石化乙烯制冷压缩机作为诊断案例,证实了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的可行性和实际作用,进一步论证了在石油化工企业中推广应用在线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张燕良[6](2018)在《洛阳石化LPG储罐泄漏风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液化石油气(LPG)作为一种现当代最为重要的燃料之一被运用于各个领域,它在适当的压力下以液态的形式被储存在储罐容器内,具有易燃易爆的特性。本文从洛阳石化LPG球罐区泄漏的实例出发,从储存概况、泄漏原因、事故后果分析这三点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可能失效的模式、失效因素、故障影响、危险程度,并提出相应措施;并利用道化学火灾、爆炸指数评价法对该项目进行总体评价。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评价中利用荷兰某专业研究小组在COVO研究报告中公布的统计数据和2005年挪威船级社公布的统计数据作出相应的借鉴和判断。最后对分别对个人风险评价和社会风险评价作出分析,提出对本项目的安全措施和建议。
朱峰[7](2018)在《乙烯装置碳二加氢、乙烯制冷压缩机联锁停车事故案例分析与总结》文中研究说明在本装置生产过程中,裂解气压缩机"五返五"防喘振阀FZV-20028B突然故障全开,导致碳二加氢反应器空速低,阀门故障10min后,碳二加氢反应器高温联锁跳车。碳二加氢跳车后,前冷系统进料切断,丙烯制冷压缩机和乙烯制冷压缩机的负荷下降,致使用户冷剂液位过高,灌入乙烯制冷压缩机一段吸入罐(D-601),因D-601设计容积小导致乙烯制冷压缩机一段吸入罐液位高高联锁停车。
蔡棋成[8](2018)在《CQ气田乙烷回收工艺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国内各大油气田对增产提效、资源增值的不断重视,具有经济效益好、回收价值高的天然气深度处理项目逐渐被提上日程。CQ气田为了提高经济效益,满足市场需求,现拟建一座大型乙烷回收工厂,用于回收天然气中的乙烷及以上组分。由于乙烷回收过程制冷深度大、装置易结冰,对工艺的适应性和安全性均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因此,开展乙烷回收工艺技术研究,提高轻烃资源的回收率,降低装置的综合能耗,对实现我国气田高效、经济与安全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乙烷回收工艺技术现状的调研,结合CQ气田原料气的气质工况,深入分析了 GSP、LSP、RSV和SRC等代表性工艺的优缺点,发现了 RSV工艺在乙烷回收率和气质适应性上的优势。而针对常规RSV流程在C02冻堵控制上的不足,为进一步提高乙烷回收率,本文决定对RSV工艺进行流程改进。本文在对乙烷回收流程机理和控制C02冻堵技术的研究基础上,根据CQ气田给定原料气的气质,确定运用多级分离、多级降温和多股回流的手段,通过改善脱甲烷塔顶部回流,提出了脱甲烷塔分离工艺改进方案。基于塔总组合曲线(CGCC)和灵敏度分析对塔操作过程进行优化,设置侧线重沸器和热泵对脱甲烷塔热集成进行优化,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乙烷回收率和降低了脱甲烷塔热负荷。为降低CQ气田乙烷回收系统对公用工程的需求量,对改进工艺多股流冷箱的换热网络进行研究。基于夹点理论找出初步设计的换热网络存在的问题,并明确了换热网络的优化方向。在保证乙烷产品回收率不变的情况下,优化后换热网络的冷、热公用工程用量均有明显的下降,主体装置综合能耗降幅为21.57%,由此实现了节能降耗的目标。在对RSV乙烷回收工艺、C02冻堵控制技术、脱甲烷塔模拟优化技术和系统热集成技术的研究基础上,提出CQ气田天然气处理装置的整体工艺方案。改进工艺方案提高了冷量的利用效率,乙烷回收率达95.98%,综合系统能耗比RSV工艺降低了 115159×104MJ/a,节能效果明显。此外,通过对改进工艺的适应性研究后发现,该工艺不仅对原料气气质的变化有较好的适应性,而且对不同含量的C02进气工况也有较好的适应性。
许彬[9](2017)在《一起制冷压缩机爆炸事故的分析》文中指出广州某工厂一台冷冻式压缩空气干燥机在维修时发生爆炸,后经过事故现场勘查和对事故现场维修工具、爆炸碎片和残骸的研究,事故调查人员分析了爆炸事故的过程,判定事故原因是维修工违规使用氧气对干燥机内的涡旋制冷压缩机进行试压检漏,最终导致制冷压缩机整体爆炸,并提出了制冷压缩机检维修的安全措施及注意事项。
郭真[10](2016)在《乙烯装置深冷系统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深冷系统是乙烯装置中重要的工艺单元,是裂解气进行低温分离的前提。在此单元中,多台制冷压缩机为裂解气冷凝提供冷量;同时,从裂解气中分离出来的低温组分也被送回此单元换热,以回收其携带的冷量。因此,与此单元关联的设备和工艺物流非常多,是乙烯装置中流程最复杂的单元。燕山乙烯装置历经多次改造,深冷系统流程更复杂。其中,并联的冷箱和制冷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系统易产生波动,并且难于恢复平衡。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十分必要。本文利用APSEN PLUS流程模拟软件,按照实际的深冷系统流程建模,在此基础上分别对制冷系统和冷箱进行流程模拟和研究。对单组分制冷系统,研究了流程中采用的节能技术,如设置合理的温度级、过冷、热泵流程、分级节流降压等;对于二元制冷系统,研究了二元冷剂的特性,并根据模拟计算的结果指出二元冷剂中各组份的作用及合理的含量;对于冷箱,根据计算结果给出各换热器的最小传热温差位置及数值,并指出冷箱在操作时应同时关注热平衡和最小传热温差。对新、老冷箱操作问题进行讨论,结论是优先稳定老冷箱,再调整新冷箱。
二、甲烷制冷压缩机事故分析及处理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甲烷制冷压缩机事故分析及处理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轻油催化裂解制烯烃分离工艺模拟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烯烃分离研究现状 |
1.2.1 裂解制烯烃技术介绍 |
1.2.2 典型的烯烃分离流程 |
1.2.3 小结 |
1.3 分离技术在轻油催化裂解制烯烃中的应用 |
1.3.1 急冷单元 |
1.3.2 压缩单元 |
1.3.3 脱甲烷单元 |
1.3.4 脱乙烷塔和乙烯精馏单元 |
1.3.5 脱丙烷塔单元 |
1.3.6 丙烯塔单元 |
1.3.7 制冷系统 |
1.4 模拟软件在化工工艺流程中的应用 |
1.4.1 化工工艺流程的模拟 |
1.4.2 常用模拟软件 |
1.4.3 序贯模块法和联立方程法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6 研究课题的意义 |
第2章 基于Aspen Plus的流程模拟及验证 |
2.1 引言 |
2.2 热力学方程的确定 |
2.2.1 分离机理 |
2.2.2 分离过程的热力学定律 |
2.2.3 分离过程的热力学模型 |
2.2.4 热力学方程的选择 |
2.3 烯烃分离流程的模型建立 |
2.3.1 加工过程的物料平衡 |
2.3.2 工艺气性质及产品要求 |
2.3.3 分离方案选择 |
2.3.4 分离过程模拟 |
2.4 模拟建模的对比验证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烯烃分离过程的能量优化 |
3.1 引言 |
3.2 脱丙烷塔系统能量优化 |
3.2.1 脱丙烷塔操作压力选择 |
3.2.2 脱丙烷塔体系的分离精度与回流量 |
3.3 脱甲烷系统能量优化 |
3.3.1 脱甲烷系统梯级冷凝 |
3.3.2 脱甲烷汽提塔的优化 |
3.3.3 脱甲烷塔优化 |
3.4 C_2分离系统能量优化 |
3.4.1 脱乙烷塔精馏优化 |
3.4.2 乙烯精馏塔开式热泵系统优化 |
3.5 换热网络优化 |
3.5.1 基础工况 |
3.5.2 优化工况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总结和展望 |
4.1 总结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符号说明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2)乙烯生产能效评估、诊断与优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生产能效概述 |
1.3 国内外乙烯生产能效评估诊断与优化研究现状 |
1.3.1 乙烯生产能效评估诊断研究现状 |
1.3.2 乙烯生产优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乙烯生产能效评估诊断与优化研究的不足之处 |
1.4 研究思路与方案 |
1.5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2 乙烯生产工艺概述与能效指标体系建立 |
2.1 乙烯生产技术概述与能耗分析 |
2.1.1 乙烯生产技术概述 |
2.1.2 乙烯生产能耗分析 |
2.2 乙烯生产能效指标体系的建立 |
2.2.1 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
2.2.2 乙烯生产能效指标体系 |
2.3 乙烯生产能效指标体系的应用 |
2.3.1 能效指标监测结果 |
2.3.2 能效影响关键因素总结与分析 |
2.3.3 能效指标体系的普适性说明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工况划分的乙烯生产过程能效评估 |
3.1 数据包络分析 |
3.1.1 基本DEA模型 |
3.1.2 基于DEA模型的效率评估流程 |
3.2 基于传统DEA模型的乙烯生产能效评估 |
3.2.1 评估边界和输入输出指标确定 |
3.2.2 数据预处理 |
3.2.3 所选DEA模型 |
3.2.4 评估结果及分析 |
3.3 基于工况划分的乙烯生产能效评估 |
3.3.1 乙烯生产典型工况确定 |
3.3.2 基于K均值聚类算法的工况辨识 |
3.3.3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输入指标选择 |
3.3.4 基于工况划分的乙烯生产能效评估 |
3.4 本章小结 |
4 乙烯生产过程分布式能效诊断 |
4.1 两阶段和网络DEA模型 |
4.1.1 两阶段DEA模型 |
4.1.2 网络DEA模型 |
4.2 基于乙烯生产能源流的能效诊断边界确定 |
4.2.1 乙烯生产过程能源流分析 |
4.2.2 能效诊断边界确定 |
4.3 乙烯生产过程分布式能效诊断模型建立 |
4.3.1 乙烯生产能效诊断指标 |
4.3.2 乙烯生产系统层能效诊断模型 |
4.3.3 乙烯生产过程层能效诊断模型 |
4.3.4 乙烯生产设备层能效诊断模型 |
4.3.5 分布式能效诊断流程 |
4.4 能效诊断结果及分析 |
4.4.1 系统层能效诊断结果 |
4.4.2 过程层能效诊断结果 |
4.4.3 设备层能效诊断结果 |
4.4.4 综合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三层结构的乙烯生产多工况能效优化 |
5.1 函数链预测误差法 |
5.1.1 函数链人工神经网络 |
5.1.2 预测误差法 |
5.1.3 函数链预测误差法 |
5.2 乙烯生产系统层、过程层和设备层模型建立 |
5.2.1 系统层投入产出模型的建立 |
5.2.2 过程层物料平衡模型的建立 |
5.2.3 设备层动态模型的建立 |
5.3 乙烯生产能效优化模型的建立 |
5.3.1 能效优化模型的建立 |
5.3.2 基于历史工况知识库的MPSO算法 |
5.4 乙烯生产能效优化的实现 |
5.4.1 工况辨识与历史工况知识库的建立 |
5.4.2 能效优化结果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乙烯生产裂解过程的能源物料协调优化 |
6.1 能源物料协调优化方案 |
6.1.1 乙烯生产技术指标要求与裂解过程工艺分析 |
6.1.2 优化方案的确定 |
6.2 乙烯生产原料配比优化 |
6.2.1 改进的DMAR-PSO-ELM集成算法 |
6.2.2 乙烯生产技术指标软测量模型的建立 |
6.2.3 乙烯生产原料配比优化模型 |
6.2.4 优化结果与分析 |
6.3 基于燃原比的裂解炉能源物料协调优化 |
6.3.1 裂解炉能源物料协调优化模型 |
6.3.2 基于交叉操作的精英教学优化算法 |
6.3.3 优化结果与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低压富气乙烷回收工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外研究现状 |
1.2.1 乙烷回收工艺现状 |
1.2.2 过程模拟软件技术现状 |
1.2.3 液烃分馏塔应用现状 |
1.2.4 乙烷产品指标 |
1.3 国内研究现状 |
1.3.1 乙烷回收工艺现状 |
1.3.2 过程模拟软件技术现状 |
1.3.3 液烃分馏塔应用现状 |
1.3.4 乙烷产品指标 |
1.4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乙烷回收工艺方案模拟与对比 |
2.1 富气气质特性分析 |
2.1.1 气质相态分析 |
2.1.2 气质冷凝特性分析 |
2.1.3 CO_2冻堵分析 |
2.1.4 脱乙烷塔塔顶结构形式 |
2.2 典型乙烷回收工艺流程分析 |
2.2.1 低压外输乙烷回收工艺分析 |
2.2.2 高压外输乙烷回收工艺模拟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小规模低压外输富气乙烷回收工艺改进 |
3.1 改进工艺方案提出 |
3.1.1 改进工艺流程 |
3.1.2 改进工艺模拟与分析 |
3.2 改进工艺流程特性分析 |
3.2.1 合理乙烷回收率的确定 |
3.2.2 原料气增压压力的确定 |
3.2.3 冷箱换热分析 |
3.3 改进工艺适应性分析 |
3.3.1 改进工艺对不同气质适应性分析 |
3.3.2 改进工艺对CO_2含量适应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大规模高压外输富气乙烷回收工艺改进 |
4.1 改进工艺方案提出 |
4.1.1 改进工艺流程 |
4.1.2 改进工艺模拟与分析 |
4.2 改进工艺特性分析 |
4.2.1 原料气增压方案的选用 |
4.2.2 最佳脱甲烷塔压力 |
4.2.3 最佳低温分离器温度 |
4.2.4 冷箱换热分析 |
4.3 改进工艺适应性分析 |
4.3.1 改进工艺对不同气质适应性分析 |
4.3.2 改进工艺对CO_2含量适应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复杂液烃分馏塔优化研究 |
5.1 理论计算模型 |
5.1.1 复杂塔计算模型 |
5.1.2 逆向精馏原理 |
5.2 理论塔板数优化 |
5.3 进料位置优化 |
5.3.1 第二股进料 |
5.3.2 第三股物流 |
5.3.3 第四股物流 |
5.4 脱甲烷塔中间再沸器优化 |
5.4.1 中间再沸器设置原则 |
5.4.2 中间再沸器抽出位置优化 |
5.5 脱甲烷塔水力学分析 |
5.5.1 塔流体力学性能理论 |
5.5.2 脱甲烷塔选型计算 |
5.5.3 水力学性能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主要结论及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4)制冷机房氨气泄漏扩散及激光吸收光谱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氨气泄漏扩散数值模拟研究 |
1.2.2 激光吸收光谱气体检测研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制冷机房氨气泄漏扩散模型建立 |
2.1 氨气泄漏射流理论 |
2.1.1 气体射流的分类 |
2.1.2 氨气泄漏射流特征 |
2.1.3 氨气泄漏初始速度 |
2.2 制冷压缩机氨气泄漏成因及扩散影响因素 |
2.2.1 制冷压缩机氨气泄漏的成因 |
2.2.2 泄漏氨气扩散的影响因素 |
2.3 物理模型 |
2.4 数学模型 |
2.4.1 基本假设 |
2.4.2 控制方程 |
2.4.3 边界条件 |
2.5 网格划分及模型验证 |
2.5.1 网格划分 |
2.5.2 模型验证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制冷机房氨气泄漏扩散及事故通风模拟 |
3.1 制冷压缩机排气端泄漏扩散表征分析 |
3.1.1 泄漏氨气浓度分布 |
3.1.2 泄漏氨气温度分布 |
3.2 制冷压缩机吸气端泄漏扩散表征分析 |
3.2.1 泄漏氨气浓度分布 |
3.2.2 泄漏氨气温度分布 |
3.3 不同影响因素下典型危险时间分析 |
3.3.1 环境温度的影响 |
3.3.2 泄漏孔径的影响 |
3.3.3 泄漏方向的影响 |
3.4 制冷机房氨气泄漏事故通风优化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温度对氨气吸收光谱特性及激光检测的影响 |
4.1 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原理 |
4.1.1 TDLAS检测原理 |
4.1.2 浓度反演方法 |
4.2 温度对氨气吸收谱线线型函数的影响 |
4.3 氨气吸收光谱特性的关联分析 |
4.4 多源噪声背景下氨气浓度反演 |
4.5 非常温条件下氨气激光检测的浓度反演修正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无合作目标条件下氨气激光检测研究 |
5.1 无合作目标条件下激光光路传输分析 |
5.2 控制参数对氨气二次谐波的影响 |
5.3 开放光路氨气激光检测实验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5)乙烯制冷压缩机故障诊断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离心式压缩机的简介 |
1.2.1 离心压缩机的工作原理及结构 |
1.2.2 离心压缩机的分类 |
1.2.3 离心压缩机的特点 |
1.3 离心压缩机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
1.3.1 国外离心压缩机故障诊断的发展现状 |
1.3.2 国内离心压缩机故障诊断的发展现状 |
1.3.3 国内石化行业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的应用情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离心式压缩机故障诊断方法研究 |
2.1 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的概述 |
2.1.1 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的概念 |
2.1.2 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的方法 |
2.2 离心式压缩机的监测诊断的方法 |
2.2.1 离心压缩机故障诊断常用的分析方法 |
2.2.2 大型离心式压缩机的振动参数 |
2.2.3 振动测量系统的基本原理 |
2.3 振动监测诊断要点 |
2.3.1 依据设备自身的重要性来选用监测与诊断方案 |
2.3.2 选择振动测量参数 |
2.3.3 合理布置振动测量的方位和测量点 |
2.3.4 确定振动监测周期 |
2.3.5 确定判断标准和评价设备状态 |
2.4 压缩机振动分析方法 |
2.4.1 使用信号处理图形分析 |
2.4.2 频谱分析 |
2.4.3 相位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乙烯制冷压缩机的状态监测 |
3.1 乙烯制冷压缩机振动传感器的选用 |
3.1.1 振动传感器的分类及选用原则 |
3.1.2 传感器的选用 |
3.2 监测点的选择和布置 |
3.2.1 轴位移监测 |
3.2.2 振动监测 |
3.2.3 键相位测量 |
3.2.4 测点说明 |
3.3 乙烯制冷压缩机组状态监测系统的设计 |
3.3.1 系统硬件的选择 |
3.3.2 系统架构 |
3.3.3 系统功能设计 |
3.3.4 系统自检功能和热备功能设计 |
3.3.5 系统安全设计 |
3.4 系统组态配置 |
3.4.1 运行SQL服务管理器 |
3.4.2 创建数据库 |
3.4.3 报警设置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乙烯制冷压缩机故障诊断实例 |
4.1 乙烯制冷压缩机组基本结构及技术参数 |
4.1.1 乙烯制冷压缩机组基本结构 |
4.1.2 技术参数 |
4.1.3 机组报警与连锁值 |
4.2 乙烯制冷压缩机的相关工艺流程 |
4.3 故障现象及故障诊断分析 |
4.3.1 故障现象 |
4.3.2 故障诊断分析 |
4.3.3 故障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洛阳石化LPG储罐泄漏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对LPG储罐泄漏风险评价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内LPG储罐泄漏风险评价研究现状 |
1.2.2 国外LPG储罐泄漏风险评价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LPG储罐泄漏风险分析基础 |
2.1 LPG的性质 |
2.1.1 LPG的理化特性 |
2.1.2 LPG的危险特性 |
2.1.3 LPG的储存方式 |
2.2 LPG储罐工艺 |
2.2.1 LPG储罐的分类 |
2.2.2 LPG储罐的构造 |
2.2.3 LPG储存系统的基本条件 |
2.3 LPG低温储存装置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LPG储罐泄漏事故分析 |
3.1 三类危险源理论及辨识 |
3.1.1 第一类危险性辨识与分析 |
3.1.2 第二类危险性辨识和分析 |
3.1.3 第三类危险性辨识和分析 |
3.2 LPG储罐泄漏的原因 |
3.3 LPG储罐泄漏事故的分类 |
3.4 LPG储罐泄漏事故后果及影响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LPG储罐泄漏风险分析评估 |
4.1 分析基础数据 |
4.2 LPG储罐泄漏风险评价的标准及原则 |
4.3 LPG储罐泄漏风险评价分析 |
4.3.1 危险指数的评价法 |
4.3.2 泄漏事故发生可能性的评价方法 |
4.3.3 事故发生结果模拟评价方法 |
4.4 个人风险评价及社会风险评价 |
4.4.1 个人风险评价 |
4.4.2 社会风险评价 |
4.5 洛阳石化LPG储罐实例分析 |
4.5.1 项目风险评价 |
4.5.2 个人风险评价及社会风险评价 |
4.5.3 项目风险评价结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LPG罐区风险管控与安全措施 |
5.1 洛阳石化LPG储罐风险识别 |
5.1.1 危害识别过程 |
5.1.2 识别结果 |
5.2 LPG低温储存泄漏分析与管控 |
5.2.1 LPG低温储存腐蚀泄漏分析 |
5.2.2 LPG低温储存泄漏预防措施 |
5.3 LPG储罐安全措施 |
5.3.1 设备方面 |
5.3.2 环境方面 |
5.3.3 管理方面 |
5.3.4 人员方面 |
5.3.5 应急响应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中石化风险矩阵图 |
附录二:后果等级表 |
附录三:可能性分级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乙烯装置碳二加氢、乙烯制冷压缩机联锁停车事故案例分析与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1 事故经过 |
2 事故分析 |
2.1 碳二加氢跳车分析 |
2.2 乙烯制冷压缩机停车原因分析 |
2.2.1 冷区甩负荷量大 |
2.2.2 D-310液位计为临时液位计 |
2.2.3 操作人员来不及应对 |
3 应对事故的建议 |
3.1 维保单位人员的机动能力需要提高 |
3.2 班组的应急能力需要提高 |
3.3 操作人员的能力需要提高 |
3.4 需要增加D-310临时液位计在事故状态下的处理预案 |
3.5 装置恢复到正常运行的时间可以缩短 |
4 结语 |
(8)CQ气田乙烷回收工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外研究进展与现状 |
1.2.1 天然气乙烷回收工艺技术现状 |
1.2.2 CO_2冻堵控制技术现状 |
1.2.3 系统热集成技术现状 |
1.2.4 工艺关键设备技术现状 |
1.3 国内研究进展与现状 |
1.3.1 天然气乙烷回收工艺技术现状 |
1.3.2 CO_2冻堵控制技术现状 |
1.3.3 系统热集成技术现状 |
1.3.4 工艺关键设备技术现状 |
1.4 研究内容、目标及路线 |
1.4.1 研究目标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天然气乙烷回收工艺技术研究 |
2.1 CQ气田原料气基础条件概况 |
2.2 乙烷产品指标 |
2.3 CO_2冻堵的分析 |
2.4 CQ气田乙烷回收工艺流程模拟与分析 |
2.4.1 国内乙烷回收工艺分析 |
2.4.2 国外乙烷回收工艺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脱甲烷塔模拟优化技术研究 |
3.1 脱甲烷塔系统研究思路 |
3.2 脱甲烷塔分离工艺改进 |
3.2.1 RSV工艺适应性分析 |
3.2.2 工艺改进方案 |
3.3 脱甲烷塔操作过程优化 |
3.3.1 最佳理论塔板数 |
3.3.2 最佳操作压力 |
3.3.3 最佳多股进料状态 |
3.4 脱甲烷塔热集成优化 |
3.4.1 侧线重沸器优化 |
3.4.2 热泵技术的应用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乙烷回收工艺系统热集成技术研究 |
4.1 夹点分析技术 |
4.1.1 夹点的意义 |
4.1.2 最小换热温差ΔT_(min)的确定 |
4.2 换热网络的设计 |
4.3 换热网络的优化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整体乙烷回收工艺改进方案设计研究 |
5.1 改进工艺设计 |
5.1.1 乙烷回收单元 |
5.1.2 混合冷剂循环单元 |
5.1.3 乙烷脱碳单元 |
5.1.4 整体工艺评价 |
5.2 改进工艺适应性研究 |
5.2.1 原料气气质适应性 |
5.2.2 原料气CO_2适应性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10)乙烯装置深冷系统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课题背景 |
1.2 乙烯装置的制冷工艺 |
1.3 化工模拟技术 |
1.3.1 化工模拟技术的发展 |
1.3.2 ASPEN PLUS软件在化工行业的应用 |
1.4 乙烯装置深冷系统的模拟与优化 |
第二章 单组分冷剂制冷系统 |
2.1 丙烯制冷系统的流程模拟 |
2.2 丙烯制冷系统的制冷温度 |
2.3 丙烯制冷压缩机排出压力 |
2.4 过冷对制冷系统的影响 |
2.5 丙烯制冷循环中的热泵系统 |
2.6 分级节流降压 |
2.7 其它单组分冷剂制冷系统 |
2.7.1 2#丙烯制冷系统 |
2.7.2 乙烯制冷系统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二元冷剂系统和新冷箱 |
3.1 二元冷剂系统“温度级”的设置 |
3.2 二元冷剂的在不同温度范围的供冷能力 |
3.3 二元制冷系统冷剂组成的影响 |
3.3.1 氢气组成的影响 |
3.3.2 甲烷和乙烯组成的影响 |
3.4 二元制冷压缩机排出压力的影响 |
3.5 新冷箱热平衡调节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老冷箱系统 |
4.1 老冷箱的流程模拟 |
4.2 老冷箱热平衡的调节 |
4.3 新冷箱与老冷箱之间的负荷分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与导师简介 |
附件 |
四、甲烷制冷压缩机事故分析及处理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轻油催化裂解制烯烃分离工艺模拟及优化[D]. 范风铭.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020(02)
- [2]乙烯生产能效评估、诊断与优化方法研究[D]. 巩师鑫.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1)
- [3]低压富气乙烷回收工艺技术研究[D]. 单永康.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4]制冷机房氨气泄漏扩散及激光吸收光谱检测研究[D]. 王迪.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1)
- [5]乙烯制冷压缩机故障诊断技术研究[D]. 张学斌. 武汉工程大学, 2018(03)
- [6]洛阳石化LPG储罐泄漏风险研究[D]. 张燕良.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9)
- [7]乙烯装置碳二加氢、乙烯制冷压缩机联锁停车事故案例分析与总结[J]. 朱峰.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8(12)
- [8]CQ气田乙烷回收工艺技术研究[D]. 蔡棋成.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7)
- [9]一起制冷压缩机爆炸事故的分析[J]. 许彬. 广东化工, 2017(05)
- [10]乙烯装置深冷系统模拟研究[D]. 郭真. 北京化工大学, 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