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子射线在食品保藏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丹[1](2010)在《醋酸酯淀粉抗菌薄膜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文中指出抗菌活性包装材料是近二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活性包装材料。将能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抗菌剂加入到环境友好型基材中,制备抗菌活性包装材料应用于食品包装,可抑制食品中微生物的滋生,防止环境微生物对食品的干扰,提高食品的安全性并延长货架期,是一种具有发展潜力的活性包装材料。本论文在淀粉分子中引入疏水性乙酰基团,改性后得到醋酸酯淀粉,制备疏水性的淀粉薄膜;考察不同抗菌剂的抗菌活性,筛选出活性高的抗菌剂,加入到醋酸酯淀粉薄膜中,制备出淀粉抗菌薄膜材料;通过分析抗菌剂从薄膜中的溶出规律及抗菌材料的抗菌活性,得出了基材对抗菌剂溶出的影响规律,为淀粉基抗菌材料的应用和发展提供理论基础;此外还考察了抗菌材料的热性能和力学性能,为淀粉基抗菌薄膜实际应用于肉肠包装提供了理论依据。由于天然淀粉分子中含有大量亲水性羟基,使淀粉材料的防水性和耐湿性不能满足包装应用要求。本论文采用化学改性法在淀粉分子中引入了疏水性乙酰基团,合成了几种不同取代度的醋酸酯淀粉。接触角测试结果显示高取代度的醋酸酯淀粉的疏水性很强,取代度为2.9的醋酸酯淀粉的接触角为82.54°,但仍显微弱的吸湿性,为醋酸酯淀粉调控抗菌薄膜中抗菌剂的溶出提供了依据。XRD结果表明酯化后的淀粉结晶结构转变为V型,说明淀粉分子间的氢键被削弱,有序化结晶结构被破坏,趋于无序化。热性能及力学性能分析表明醋酸酯化淀粉具有较好的成膜性及可塑性。论文筛选出了三种强抗菌能力及耐热性的抗菌剂,分别为水不溶性壳聚糖A、水溶性壳聚糖C及壳寡糖E,且热处理对它们的抗菌活性影响不大。将筛选出的这三种抗菌剂分别添加到取代度为2.5的改性淀粉中,制备出几种醋酸酯淀粉抗菌薄膜,并对比它们的溶出及抗菌能力。30℃、30rpm下加速溶出144h结果显示,不溶性壳聚糖A膜基本不溶出,可溶性壳聚糖C膜及壳寡糖E膜溶出性较好,均在24h时溶出率近40%,之后缓慢溶出,144h时C膜及E膜的溶出率分别为45%及60%。三种膜的抗菌性能与之相吻合,A膜抗菌能力很差,基本上没有抗菌效果,C膜及E膜较显着,尤其E膜。说明醋酸酯淀粉抗菌膜中抗菌剂的溶出能力与抗菌能力相对应。膜中的抗菌剂越易迁移溶出,膜的抗菌能力越强。薄膜材料越亲水,薄膜中抗菌剂越易迁移溶出。然而,抗菌剂过快溶出,则维持不了薄膜材料的长效抗菌性,因此,控缓释溶出速率是决定抗菌薄膜材料抗菌时效性及长效性的关键。采用DMA、拉伸测试仪分析了影响醋酸酯淀粉抗菌薄膜热性能及力学性能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增塑剂添加量对薄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影响很大,增塑剂添加量越高,Tg越低,40%添加量时,Tg接近室温。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壳聚糖抗菌剂可提高淀粉基薄膜材料的力学性能。综上所述,本论文采用乙酰化反应塑化淀粉分子,制备了不同取代度及亲疏水性能的醋酸酯淀粉,并筛选出了对大肠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率均在90%以上的几种抗菌剂,采用流涎法制备了高抗菌活性的醋酸酯淀粉抗菌薄膜。考察了影响薄膜中抗菌剂溶出及抗菌能力的主要因素。通过调节薄膜的厚度、增塑剂用量、改性淀粉取代度等,得到了模拟肉肠环境下强防腐抗菌能力的抗菌活性包装薄膜材料,为控缓释性抗菌活性材料应用于食品领域提供了工艺条件及理论依据。
刘鹏[2](2010)在《淀粉/聚乳酸/壳聚糖共混抗菌材料制备中若干基础科学问题的研究》文中认为抗菌活性包装是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型包装理念,它是将抗菌剂混入一种或几种高聚物包装材料中,通过抗菌剂的缓慢溶出释放产生抗菌活性,逐渐减少或代替向食品中加入盐、糖或防腐剂等,在包装内部维持长期稳定的抗菌剂浓度而达到抗菌防腐的目的,使食品能够较长时间保存。抗菌活性包装材料具有传统包装材料不可比拟的优势,应用和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是目前食品及材料领域研究的一个前沿和热点。本论文是在高水分活度食品抗菌的需求下,在抗菌活性包装材料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选择环境友好型的淀粉/聚乳酸共混材料作为基材,选择水溶性壳聚糖作为抗菌剂,深入研究淀粉在甘油/水混合溶液中的相变、直链/支链淀粉对热塑性淀粉玻璃化转变的影响、以及抗菌材料的抗菌活性等基础理论问题,为制备出环境友好的、能够用于高水分活度食品的淀粉/聚乳酸/壳聚糖共混抗菌活性包装材料提供理论和工艺支持。本论文在制备热塑性淀粉时,选用甘油/水混合溶液作为增塑剂,深入研究了淀粉在甘油/水混合溶液中的相变,发现甘油/水混合溶液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影响淀粉的相变,甘油不是“反增塑剂”,只要混合溶液中有“足量的”自由羟基存在,淀粉相变的发生就只受温度的影响,与甘油含量无关,且相变吸热焓值不会随混合溶液中甘油比例的不同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在富甘油相混合液(甘油摩尔分数高于0.8)增塑时,由直链淀粉分子和脂类所形成的络合物吸热熔融产生的M2峰消失,这是由于甘油会抽提淀粉中的脂类物质,破坏直链淀粉分子和脂类所形成的络合物。这些研究结果,尤其是不同甘油含量的甘油/水混合溶液对高直链含量的淀粉在高温下(180°C)多重相变的影响尚未见报道,且这些研究结果可以用来指导甘油/水混合溶液增塑条件下的热塑性淀粉的制备。对热塑性淀粉玻璃化转变温度(Tg)的准确测定,以及直链/支链淀粉对Tg的影响,这些是热塑性淀粉材料领域里尚未解决的问题。本论文针对这些问题,首先建立了合适的方法测量热塑性淀粉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发现高速升温DSC通过提高升温速率,能将玻璃化转变和结晶熔融两个热事件分离开,能够消除水分蒸发对Tg的影响,并且能够放大热信号,提高仪器灵敏度,避免基线噪音的干扰,而通过一定的校正方法,又可以消除升温速率过快带来的温度滞后效应,因此最适用于测量热塑性淀粉的Tg;然后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直链/支链淀粉对热塑性淀粉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影响,发现相同水分含量的热塑性玉米淀粉,其Tg随着直链淀粉含量的增大而升高,并从重结晶、热塑性淀粉的相变模型等角度进行了解释。上述研究成果有助于丰富和充实淀粉科学理论,并且由于Tg是高分子材料加工的重要参数,决定了材料的加工温度,因此这些结果也可以用来指导热塑性淀粉的制备。对不同直链/支链淀粉含量的热塑性淀粉Tg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论文选用淀粉/聚乳酸共混材料为基材制备抗菌材料。在制备过程中,利用配有密炼机的Haake转矩流变仪研究甘油/水混合溶液增塑时,不同甘油比例对热塑性淀粉流变性质的影响,发现富甘油相混合液增塑时,样品的喂料峰很微弱,相变峰很明显;富水相混合液增塑时情况相反,喂料峰很大,相变峰很微弱;而当混合溶液中甘油和水的比例达到一定时(70:30和80:20,甘油/水),由于甘油和水的相互作用降低了混合溶液的润滑效果和增塑活性,使得样品的喂料峰和相变峰都很明显。此外还利用接触角评价了共混材料的亲疏水性,发现聚乳酸的亲水性差,水对聚乳酸的浸润速度很缓慢;而加入淀粉后,材料的亲水性增强,且水对材料的润湿速度随着淀粉含量的增加而增大,这就为壳聚糖的溶出迁移提供了依据。本论文将壳聚糖与淀粉/聚乳酸共混粒料一同挤出,制备抗菌材料。通过测定壳聚糖从抗菌材料中的溶出迁移,发现壳聚糖的溶出分为快速溶出阶段和缓慢溶出阶段,前者是分散于材料表面的壳聚糖遇水后的溶出迁移,后者是分散在共混材料内部的壳聚糖在水分子的渗透下,逐渐从材料内部迁移溶出。通过定性、定量考察不同壳聚糖含量的抗菌材料的抗菌活性发现,当壳聚糖在材料中的含量达到10%后,材料具有显着的抗菌实效性;并且由于壳聚糖的溶出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能够使抗菌活性在一定时间内维持。综上,本论文深入探讨了淀粉/聚乳酸/壳聚糖共混抗菌材料制备中的若干基础科学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为制备出环境友好的、能够用于高水分活度食品的抗菌活性包装材料提供理论和工艺支持,将淀粉和淀粉基材料在包装材料领域中的应用推进更深层次。
刘晓青[3](2000)在《物理学与食品科学的相关性》文中提出探讨物理学与食品科学有一定的共性 ,以实例论述物理学与食品科学的相关性
刘晓青[4](1989)在《原子射线在食品保藏中的应用》文中认为 食品行业在加工、贮运和分配过程中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便是如何加以控制以保证食品的质量。食品保藏方法很多,其中一种就是辐射保藏。我国自1958年起开展了食品辐射的研究工作,至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 食品辐射保藏珠基本原理根据原子核物理的知识可知:放射性核素放出的射线可有α、β、γ三种。α射线由快速运动的氦核(24He)组成,具有较大的电离本领,而穿透本领较小;B射线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电离作用较小,穿透本领较大;γ射线是波长极短的电磁波,常伴随
二、原子射线在食品保藏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子射线在食品保藏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醋酸酯淀粉抗菌薄膜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肉肠制品防腐灭菌的研究现状 |
1.2.1 肉肠制品防腐灭菌的机理 |
1.2.2 肉肠制品防腐灭菌的方法 |
1.2.3 抗菌活性包装在肉肠制品中的应用 |
1.3 抗菌活性包装材料 |
1.3.1 抗菌活性包装的研究进展 |
1.3.2 抗菌活性包装材料中抗菌剂的应用 |
1.3.3 淀粉基抗菌活性材料 |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目标和内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二章 醋酸酯改性淀粉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2.1.1 主要材料及试剂 |
2.1.2 主要实验仪器和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醋酸酯淀粉的合成 |
2.2.2 醋酸酯淀粉取代度的测定 |
2.2.3 流涎法制备改性淀粉薄膜 |
2.2.4 改性淀粉薄膜亲疏水性测试 |
2.2.5 改性淀粉薄膜表面形貌观察 |
2.2.6 改性淀粉薄膜的结晶结构 |
2.2.7 改性淀粉薄膜的动态机械热分析 |
2.2.8 改性淀粉薄膜的力学性能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醋酸酯改性淀粉的制备 |
2.3.2 醋酸酯改性淀粉薄膜的亲疏水性能 |
2.3.3 醋酸酯改性淀粉薄膜的表面形貌 |
2.3.4 醋酸酯改性淀粉薄膜的结晶性能 |
2.3.5 醋酸酯改性淀粉薄膜的热性能 |
2.3.6 醋酸酯改性淀粉薄膜的力学性能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抗菌剂的抗菌活性研究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3.1.1 实验主要材料 |
3.1.2 主要实验仪器和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壳聚糖分子量的测定 |
3.2.2 不同浓度菌悬液的配置 |
3.2.3 抗菌剂溶液的配置 |
3.2.4 抗菌剂的抗菌性能测试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抗菌剂分子量的测定 |
3.3.2 pH 对抗菌剂抗菌性能的影响 |
3.3.3 抗菌剂的抗菌活性研究 |
3.3.4 抗菌剂应用的温度范围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抗菌薄膜的制备与性质研究 |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4.1.1 实验主要材料 |
4.1.2 主要实验仪器和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抗菌薄膜的制备 |
4.2.2 扫描电镜分析 |
4.2.3 力学性质 |
4.2.4 热性能测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基材性质对抗菌材料制备的影响 |
4.3.2 抗菌薄膜的表面及断面形貌分析 |
4.3.3 抗菌薄膜的力学性质 |
4.3.4 抗菌薄膜的热性质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抗菌材料的控缓释及其抗菌性能 |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5.1.1 实验主要材料及试剂 |
5.1.2 主要实验仪器和设备 |
5.2 实验方法 |
5.2.1 抗菌薄膜的制备 |
5.2.2 抗菌薄膜中抗菌剂的控缓释测试 |
5.2.3 贴片法定性观察抗菌薄膜的抗菌活性 |
5.2.4 十字交叉划线法定性观察静置后抗菌薄膜的抗菌活性 |
5.2.5 液体培养基法定量测定抗菌薄膜的抗菌活性 |
5.2.6 液体培养基加速法测定抗菌薄膜的长期抗菌活性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抗菌薄膜中抗菌剂的控缓释溶出性能研究 |
5.3.2 抗菌薄膜的抗菌性能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创新之处 |
三、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淀粉/聚乳酸/壳聚糖共混抗菌材料制备中若干基础科学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高水分活度食品防腐抗菌的研究现状 |
1.1.1 高水分活度食品 |
1.1.2 高水分活度食品的防腐抗菌方法 |
1.1.3 抗菌活性包装材料在高水分活度食品中的应用 |
1.2 抗菌活性包装材料的研究进展 |
1.2.1 抗菌活性包装材料的抗菌机理 |
1.2.2 抗菌活性包装材料的设计与制备 |
1.2.3 抗菌活性包装材料的发展趋势 |
1.3 抗菌剂 |
1.3.1 抗菌剂的分类 |
1.3.2 壳聚糖抗菌剂 |
1.4 以淀粉和聚乳酸为基材的抗菌材料的研究现状 |
1.4.1 淀粉/壳聚糖抗菌活性包装材料 |
1.4.2 聚乳酸基抗菌活性包装材料 |
1.4.3 淀粉/聚乳酸共混材料的研究现状 |
1.5 淀粉/聚乳酸/壳聚糖共混抗菌材料制备中存在的基础科学问题 |
1.5.1 淀粉在甘油/水混合溶液中的相变 |
1.5.2 直链/支链淀粉对热塑性淀粉玻璃化转变的影响 |
1.5.3 抗菌材料的抗菌活性 |
1.6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1.6.1 研究意义 |
1.6.2 研究目的 |
1.6.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热塑性淀粉在甘油/水混合溶液中的相变 |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DSC 的测试原理 |
2.2.2 实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1 甘油/水混合溶液的热性质 |
2.3.2 蜡玉米淀粉( waxy)的多重相变 |
2.3.3 普通玉米淀粉(maize)的多重相变 |
2.3.4 高直链玉米淀粉(G50和G80)淀粉的多重相变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直链/支链淀粉对热塑性淀粉玻璃化转变的影响 |
3.1 实验材料与设备仪器 |
3.1.1 实验材料 |
3.1.2 主要实验仪器和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流涎法制备热塑性淀粉薄膜 |
3.2.2 利用动态机械热分析仪测量热塑性淀粉薄膜的T_g |
3.2.3 利用温度调制DSC 测量热塑性淀粉薄膜的T_g |
3.2.4 利用高速升温DSC 测量热塑性淀粉薄膜的T_g |
3.2.5 利用偏光显微镜检测淀粉的糊化程度 |
3.2.6 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研究热塑性淀粉的重结晶程度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利用DMTA 测定蜡玉米热塑性淀粉的T_g |
3.3.2 利用温度调制DSC 研究蜡玉米热塑性淀粉的T_g |
3.3.3 利用高速升温DSC 研究蜡玉米热塑性淀粉的T_g |
3.3.4 不同直链/支链比例热塑性淀粉的T_g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淀粉/聚乳酸共混材料的制备和性质研究 |
4.1 实验材料与设备仪器 |
4.1.1 主要实验材料 |
4.1.2 主要实验仪器和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利用Haake密炼机研究淀粉在甘油/水混合溶液中的流变 |
4.2.2 淀粉/聚乳酸共混材料的制备 |
4.2.3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共混材料的表面和断面 |
4.2.4 材料亲疏水性的测试 |
4.2.5 拉伸性能测试方法 |
4.2.6 DSC 测试方法 |
4.2.7 动态机械热分析仪测试方法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1 淀粉在甘油/水混合溶液中的流变性质 |
4.3.2 淀粉/聚乳酸共混材料的表面和断面形貌 |
4.3.3 淀粉/聚乳酸共混材料的接触角测定 |
4.3.4 淀粉/聚乳酸共混材料的DSC 测定结果 |
4.3.5 淀粉/聚乳酸共混材料的拉伸性质 |
4.3.6 淀粉/聚乳酸共混材料的动态机械热性质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淀粉/聚乳酸/壳聚糖共混抗菌材料的制备和性质研究 |
5.1 实验材料与设备仪器 |
5.1.1 主要实验材料 |
5.1.2 主要实验仪器和设备 |
5.1.3 主要试剂 |
5.2 实验方法 |
5.2.1 壳聚糖抗菌活性和抗菌稳定性的测定 |
5.2.2 热重分析测试方法 |
5.2.3 淀粉/聚乳酸/壳聚糖共混抗菌材料的制备 |
5.2.4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抗菌材料的表面和断面 |
5.2.5 淀粉/聚乳酸/壳聚糖共混抗菌材料溶出性质的测试 |
5.2.6 贴片法定性考察淀粉/聚乳酸/壳聚糖共混抗菌材料的抗菌活性 |
5.2.7 液体培养基法定量检测淀粉/聚乳酸/壳聚糖共混抗菌材料的抗菌活性 |
5.2.8 淀粉/聚乳酸/壳聚糖共混抗菌材料其他性质的测试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3.1 壳聚糖抗菌剂的抗菌活性和抗菌稳定性 |
5.3.2 淀粉/聚乳酸/壳聚糖共混抗菌材料的表面和断面形貌 |
5.3.3 淀粉/聚乳酸/壳聚糖共混抗菌材料的溶出性质 |
5.3.4 淀粉/聚乳酸/壳聚糖共混抗菌材料的抗菌活性 |
5.3.5 淀粉/聚乳酸/壳聚糖共混抗菌材料的其他性质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物理学与食品科学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1.物理学与食品科学的相关性的理论依据 |
1.1 能量的共性 |
1.2 电子运动的共性 |
2.物理学与食品科学相关性的实例 |
2.1 食品新型杀菌技术的物理手段 |
2.1.1 微波杀菌 |
2.1.2 紫外线杀菌 |
2.1.3 水中脉冲放电杀菌 |
2.1.4 电离杀菌 |
2.1.5 电子射线杀菌 |
2.1.6 磁力杀菌 |
2.1.7 电阻加热杀菌 |
2.1.8 高压杀菌 |
2.2 原子射线辐射保藏技术 |
2.3 冷冻技术 |
2.3.1 体积膨胀和产生内压 |
2.3.2 比热 |
2.3.3 导热系数 |
2.4 物理提纯技术 |
2.5 高压技术与高压食品 |
2.6 微波食品方兴未艾 |
四、原子射线在食品保藏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醋酸酯淀粉抗菌薄膜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D]. 李丹.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3)
- [2]淀粉/聚乳酸/壳聚糖共混抗菌材料制备中若干基础科学问题的研究[D]. 刘鹏. 华南理工大学, 2010(11)
- [3]物理学与食品科学的相关性[J]. 刘晓青. 杭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0(04)
- [4]原子射线在食品保藏中的应用[J]. 刘晓青. 物理教师, 198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