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议生造词语的判定和规范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王允诚[1](2021)在《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韩国学生汉语生造词偏误研究及教学建议》文中指出词汇是构建语言的建筑材料。在二语习得方面,正确掌握词汇是使用二语进行交际的先决条件,因此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重要的语言要素教学之一。学界对词汇偏误分析开展很早,但是大多还是停留在词语运用的方面,对词汇内部结构方面的偏误研究不多。生造词偏误作为二语学习者常见的词汇偏误表现之一,其相关分析较少且没有进行国别化方面的开展。韩国学生生造词偏误数量多,原因复杂。对韩国学生生造词偏误进行分析,有助于对韩汉语教学的开展,并能给予汉语教师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从而提高韩国学生整体汉语水平。本文依托HSK动态作文语料库2.0版,充分收集韩国学生写作方面的语料,从中筛选出符合本研究的468个生造词偏误加以分析。笔者总结先前有关生造词的偏误研究,并结合韩国学生的文化背景,将韩国学生生造词偏误类型划分为九大类:汉字词直译、因义生词、仿照造词、语素误代、语素增减、语素杂糅、语素错序、生造成语、其他。根据偏误类型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有规律性和统计学意义的结果。针对韩国学生的生造词偏误出现频率,以及其目标词在《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的所属等级,结合韩国学生汉语学习的特点以及笔者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将韩国学生的生造词偏误成因总结为母语负迁移、目的语知识过度泛化、学生的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教师在教学方面的影响等等。最后根据前文,针对韩国学生生造词偏误提出合理的教学建议,如加强语素教学、根据学生水平适当调整教学方法等。希望本研究能对面向韩国学生的汉语词汇教学有所帮助。
梁燕[2](2017)在《言语行为理论视野下当前我国报纸新闻语用失误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闻语言作为社会信息流动的主要内容之一,承载着信息传播、舆论表达与政策宣传的任务。尤其是主流报纸新闻语言,作为传媒语言的中坚力量,往往影响着日常生活中人们的态度和行为举止。以言语行为理论视角,结合我国当前社会文化语境,从新闻传播主体的言语动机、言语态度、言语表达等层面探讨当前我国报纸新闻语言运用中的失误现象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报纸新闻语用失误的具体表现、成因、以及新闻语用失误的影响,以期帮助新闻媒体规范报刊用语,构建和谐新闻语言生活。全文主要从言语行为理论视角,结合语用学和新闻学相关概念,运用内容分析法、比较研究法、描写阐释法,以2008年以来《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新京报》、《南方日报》的新闻文本为语料展开研究。全文主要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介绍本文依赖的两个理论基础“言语行为”理论和语用失误,重在探讨言语行为理论对语用失误的启示。第二章结合当前我国社会语境,分别从语言信息的内容层面和表达层面介绍报纸新闻语言的特点。第三章是报纸语料分析,通过对《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新京报》、《南方日报》四份报纸样本中的语用失误现象进行统计和分析,概括当前我国报纸新闻语用失误的表征,包括暴力言语行为、歧视言语行为、冷漠和恭维言语行为以及过度言说和不言说四个方面。第四章结合我国当前报纸新闻语言的言外语境、言语主体的言语意图、言语主体的道德伦理,以及言语方式的表达因素探讨新闻语用失误的成因。第五章及结语部分介绍新闻语用失误对新闻传播效果以及和谐新闻语言生活的影响,并对规避新闻语用失误的消极影响提出几点思考。
郭星言[3](2017)在《微信订阅号文本语言特点研究》文中提出微信订阅号文本语言是随着微信订阅号的产生而形成的一种新的语言形式,包含标题文本语言和内容文本语言两部分,具有一定的网络语言和传播语言的特点。本文从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出发,对其语言特点进行探究。首先,本文对课题的提出、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进行了讨论,指出从语言学范畴对微信订阅号文本语言研究的必要性。其次,本文对微信订阅号标题文本语言从音节长度和句末音节的平仄分布情况、高频词使用情况、句类和语气词的使用情况以及修辞格和标点符号的使用情况等方面进行了数据统计和语料分析。再次,本文对微信订阅号内容文本语言从高频词使用情况、单复句分布情况和修辞格使用情况三方面进行了数据统计和语料分析。最后,本文针对微信订阅号文本语言中出现的不规范现象,对具体现象的体现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对微信订阅号文本语言的规范性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李扞华[4](2016)在《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留学生汉语生造词偏误分析》文中提出生造词是汉语作为二语学习者词语偏误的重要类型之一。本研究依托50余万字留学生日常作文中介语语料库,以对比分析理论、偏误分析理论、中介语理论为理论基础,多角度考察自然语料中留学生输出的生造词偏误。研究发现,留学生在甲级词、乙级词方面的出错频率较高,而且留学生汉语水平越高越容易输出生造词偏误。输出生造词学生的母语背景呈现多样性,而且母语为越南语、母语为泰语的学生比其他母语背景的学生更容易输出生造词偏误。留学生输出的生造词偏误类型有:语素误代、语素错序、语素增减、无相同语素对应词、无对应词、词语杂糅、重叠偏误。目的语规则泛化、母语负迁移、学生认知策略不足、补偿策略使用不当、教师讲解不足、学习环境影响这六种因素导致留学生输出生造词偏误。最后,本研究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词汇教学建议。
江艺萍[5](2016)在《小学生习作语言不规范现象研究 ——以昆明市三所小学为例》文中提出小学阶段认真进行母语学习,对每一个人的成长以及打好母语基础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一生当中学习母语基础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因为小学阶段有六年的学习过程,另一方面也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时期小学生开始真正意义上进行接触、了解、学习母语的规则与习得。从我国的全局来看,现在小学生所表现出的习作能力与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他们对母语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以及在不同地域上巨大差异性。原因在于我国幅员辽阔,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不均衡发展导致了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小学语文的习作教育在城区与山区之间就产生了很大的差异。对于这些差异产生原因及相应解决策略的研究具有很大的理论与实际指导价值。
曾丽英[6](2016)在《启功艺文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启功先生作为中国现当代的一位文学艺术大家,其文学艺术成就相当卓越,他在文学艺术方面的理论观点对现当代的文学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试从启功在文学艺术各个方面的理论观点入手研究其艺文观价值意义。本文除绪论外,主体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第一章,启功生平及其艺文观形成影响因素。该部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启功生平的论述,以时间为线索梳理启功先生一生重要经历及学术成就;二是启功艺文观形成的影响因素,该层次试从启功个人所受教育经历和所处大时代背景以及启功所受老庄思想影响三个角度出发,研究影响启功艺文观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第二章,启功艺文观内容。由于启功艺文观涉及多方面内容,本文从四个领域分别论述其观点。首先是启功诗词观,在诗词创作中启功总结归纳出一些独具特色的观点,譬如诗词创作中所涉及的格律问题、继承传统与创新问题以及诗词创作中所要遵循“我手写我心”原则,这些观点都对现代诗词创作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其次是启功书画观,这一部分本文从启功书法艺术观、绘画艺术观两个方面来探究启功,启功在书画研究方面提出的建设性观点对于后学者产生了巨大影响。第三是启功书画鉴赏观,启功以史为据的考证方法和“模糊度”观点的提出,使启功在鉴赏领域独树一帜。为古书画鉴定方法的转型做出了突出贡献。再次是启功红学观,启功作注的程乙本《红楼梦》作为解放后第一本注释,对于红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启功分别对《红楼梦》中人物形象、爱情主题、虚假真实几个问题发表了独到的观点。第三章,启功艺文观特点及其价值;纵观全文启功艺文观呈现几个明显特点:言说方式的通俗性、言说内容的分散性、对诗话传统的继承,也正是这几个特点使得启功研究具有独特的价值意义。
李枫[7](2014)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新增词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巨大变革对汉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以词汇系统的变化最为显着,新词语层出不穷。2012年7月,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正式出版发行。新版词典新增词语3000多条,增加新义400多项,这些新增词语成分反映了词汇系统的发展变化。考察这些新增词语,其形式和意义内容都有不同的表现,第一,词形和意义都是新的。第二,词形是旧的,意义是新的。第三,形式是新的,意义是旧的。第四,词形和意义都是旧的。其中,第一情况创造了全新的词语,从词形到词义都是全新的。第二种情况保留旧有词形,只是产生了新的意义。第三种情况用全新的词形负载并非新生的意义。第四种情况有的在词义方面产生了一些变化,有的虽未产生新的要素,但在多年的语言交际中重新复活,其新鲜感已然新生词语,这些词语最初都作为人们的创新产物出现,都是人对客观世界的感知、经验、观察事物认知的结果。本文以《现汉》(第6版)新增词语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的认知理据、词义构成及其释义变化、词义生成的动因和认知机制,在认知语言学原型范畴理论的基础上对新增词语加以考察,探索其中蕴涵的语言规律和认知规律,由于认知语言学的词义研究更注重认知方式和认知过程对词义构成和词义变化的影响,因此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考察研究《现汉》新增词语,对对外汉语新词语教学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论文除了结语之外,共分七章。第一章绪论,主要概述了本选题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选题依据、语料的确定、研究方法及研究方案,同时对《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做了简单的评介,并阐明本文的理论基础和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第二章对《现汉》第6版新增词语及其词义做了界定,并进行分类考察,同时指出了《现汉》第6版新词语考察中遇到的几个问题。第三章以《现汉》第6版新增词语为例,分析新词语的认知理据、词义内容与特点。从语音、形态、语义、词源等方面对新词语的语音理据、形态理据、语义理据、词源理据进行分析。词义内容除了词汇意义、色彩意义、语法意义三个组成部分外,新词语的词义又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独具特色的个性特征,词汇意义表现为多元化、开放性、群聚性与系列化。色彩意义表现为叠加性、多元性与类型丰富。语法意义表现为词形主要集中在名词、动词、形容词上,且以名词、动词居多;语法功能上,名词以主语、宾语、定语为主,动词以谓语为主,形容词以定语、状语为主等;搭配关系上,从词组的角度看,双音节名词往往与其他名词组合,而且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第四章探讨新词语词义的生成方式。对新词语的发展变化而言,一方面表现为新词语数量的不断增加,另一方面表现为意义的发展变化。新词语词义的产生和发展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的:一是既有词语大量派生新义;二是新词语在使用中滋生了相当数量的新义,并约定俗成下来;三是旧词新义;四是言语新义约定俗成。第五章对新词语词义生成的动因和认知机制进行分析。认为新词语词义生成主要是由于社会发展变化的客观动因、求活求新心理的主观动因和语言自身发展的内部动因以及追求经济简练的语用原则等因素造成的。新词语词义生成的主要认知机制有隐喻机制、转喻机制、主观化机制以及语法化、词汇化机制等。第六章对《现汉》第6版中新增词语的词义变化情况进行实证考察,总结《现汉》第6版中增收的新词语的词义变化主要包括释义改变和综合调整等,在考察中探寻新词语的词义变化的一般规律。第七章主要研究新词语词义的认知分析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对目前对外汉语新词语教学中所存在问题的全面分析,我们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并明确了对外汉语新词语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教学对策和原则主要有提高对语素意义、语素功能的认识;确立新词语构词成分的语义关系;语素意义的后系联原则;新词语学习的三段论原则等。教学方法主要字词结合的方法、语法和词语相结合的方法、词语与文化相结合的方法等。同时对字母词、缩略语两种特殊类型的新词语教学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最后,在结论中总结全文,并指出了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和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对现代汉语新词语及其词义演变进行跟踪调查,能为汉语史的研究,为汉语词典以及普通语文词典的修订和各类方志的编纂提供语言资料;对现代汉语新词语及其词义进行认知分析和研究,可供同代读者特别是后代读者查检某一时期新生词语的意义提供参考;为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公布汉语新词等中国语言生活现状提供参考,也为汉语新词语教学提供最新资料。
刁晏斌[8](2014)在《试论“当代汉语”》文中提出当代汉语的提出已经有20多年的时间了,时至今日,它早已成为一个广泛使用的学术概念,但是人们对它的认识还有很多模糊之处,因此有必要加以探讨和厘清。当代汉语概念的产生基础可以概括为三个着眼点:着眼于语言事实,着眼于语言研究,着眼于语言应用;它的时间范围基本与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重合;它与现代汉语是包含关系,即属于整个现代汉语的一个下位发展阶段。当代汉语研究应当在当代汉语语言观的指导下进行,其中主要包括新的系统观、发展观和规范观。
张静[9](2013)在《网络语文理据性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网络语文应运而生,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甚至出现了向全民共同语扩散的趋势,网络语文得到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此,对网络语文的理据性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了,网络语文是应用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对其理据性进行分析,一方面可以为语言学的本体研究增添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人们的网上交流提供指导,从而提高网民的交流效率。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论文选题的理由及意义,当前关于网络语文的研究现状及趋势,网络语文和网络语言的区别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等。第二章,网络语文的两个界面。将网络语文分为网络词语和网络书写符号听与写两个不同的系统,并分别进行了阐释:本文研究的网络词语是狭义的网络词语,即人们在互联网的交际空间下创造出来并得到广泛认可和使用的词和惯用语;网络书写符号是在电脑屏幕上借助文字、符号、图形、线条等显现出来的特殊的书写形式。第三章,网络词语的理据性。对词语的理据性进行说明,即理据性是解释事物或现象获得名称的依据,了解了词语的理据性一方面能够更有效地认识词语的产生、词义的演变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另一方面对词语的认识可以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通过系统的分析,将网络词语的理据性分为修辞理据、认知理据、语用理据和语源理据四个方面,其中,修辞理据又包括谐音、节缩、重叠等,认知理据包括隐喻理据、转喻理据、家族相似性和语言选择,语用理据包括指称型语用语义嬗变、语境干涉,语源理据包括源于日本动漫的、源于古典文学词句的、源于方言的、源于网络社区的四个方面,通过具体实例的论证,全面深入地分析了网络词语的各种理据,并对其理据性和流行程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辩证的思考。第四章,网络书写符号的理据性。网络交际中中语境的缺失和语言符号的局限性为网络书写符号的出现提供了空间,通过系统的分析,网络书写符号的理据性可以分为造字理据、拆字理据、肖似性理据和火星文的表音理据四个部分,网络书写符号中的造字理据主要是象形法和会意法,拆字法主要是针对一个复合字而言,肖似性理据包括面相身势图像符号的肖似性和伴随物图像符号的肖似性,火星文的表音理据有注音文的表音、繁化字构字部件的表音、数音符的表音等三个方面,通过详实的举例,对网络书写符号的理据性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第五章,通过对网络词语和网络书写符号理据性的分别阐释,我们得出网络词语和网络书写符号分属两个不同的系统,它们的理据性不同,应该放在两个界面下进行研究,但它们之间并不是毫无关联的,网络书写符号是记录网络词语的书写形式,两者可以通过词义的桥梁联系起来。
罗茜文[10](2013)在《汉语语病研究百年史》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言信息量的增多,语病方面的错误越来越多,各个时期语病呈现出的特点各有不同。语病方面的研究也随着语病范围的变化而变化,并呈现出立体化、多角度的趋势。本论文以近百年来的语病研究作为研究对象,在继承前人语病研究的基础上,对百年来汉语语病研究做一个系统、全面的总结,明确以后语病研究的工作重点。其次语病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语病研究的方向也会产生变化。通过对语病研究的总结,了解语病研究的概况,明确各个时期语病研究的重心,并力图找到语病研究变化的方向。通过对百年来语病研究的分期研究,明确各个时期语病研究的重点,为人们了解语病、纠正语病和深入进行语病研究提供一些帮助。本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绪论、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的语病研究和总结。每个时期的语病研究概况又分别从实词、虚词、结构、表达、标点符号等五个方面进行说明。本文在对这三个时期进行细致的共时研究和精细的历时比较研究的基础上,突显近百年来语病研究的变化,明确以后语病研究的工作重心。
二、浅议生造词语的判定和规范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议生造词语的判定和规范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韩国学生汉语生造词偏误研究及教学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新造词与生造词的区分 |
1.2.2 生造词的界定 |
1.2.3 生造词偏误类型 |
1.2.4 生造词偏误成因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难点 |
1.6 创新点 |
第二章 韩国学生汉语生造词偏误类型及其分析 |
2.1 韩国学生生造词偏误的标准 |
2.2 韩国学生生造词偏误类型 |
2.2.1 汉字词直译 |
2.2.2 因义生词 |
2.2.3 仿照造词 |
2.2.4 语素误代 |
2.2.5 语素增减 |
2.2.6 语素杂糅 |
2.2.7 语素错序 |
2.2.8 生造成语 |
2.2.9 其他 |
2.3 韩国学生生造词偏误数量统计分析 |
2.4 韩国学生生造词对应目标词所属汉语词汇等级分析 |
2.5 小结 |
第三章 韩国学生汉语生造词偏误成因分析 |
3.1 母语负迁移 |
3.2 目的语知识的过度泛化 |
3.2.1 汉语双音节构词规则的泛化 |
3.2.2 汉语构词规则的不合理类推 |
3.3 韩国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
3.3.1 学习者学习策略 |
3.3.2 学习者交际策略 |
3.4 教师方面的影响 |
3.4.1 教师教学语言方面的不良影响 |
3.4.2 教师词汇教学的深度不足 |
3.4.3 教学方法的失误 |
3.5 其他方面 |
3.6 小结 |
第四章 针对韩国学生生造词偏误的教学建议 |
4.1 加强对比教学 |
4.1.1 加强汉韩词汇对比教学 |
4.1.2 加强汉语词汇中同义、反义词的对比 |
4.2 汉语教师加强自身韩语培训 |
4.3 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
4.3.1 初级阶段:注意词本位教学 |
4.3.2 中级阶段:树立并优化语素意识 |
4.3.3 高级阶段:适当讲授构词法知识 |
4.3.4 全阶段:注重口语训练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语 |
5.1 研究结论和启示 |
5.1.1 研究结论 |
5.1.2 研究启示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本文所统计生造词及对应目标词 |
致谢 |
(2)言语行为理论视野下当前我国报纸新闻语用失误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课题研究缘起 |
二、学术界研究综述 |
三、相关术语界定 |
四、选题研究的价值 |
五、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
第一章 言语行为理论与语用失误 |
第一节 言语行为理论核心 |
一、言语行为发生的前提:语境 |
二、言语行为的基本属性:意图性 |
三、言语行为的构成要素 |
第二节 语用失误概要 |
一、语用失误的理论基础 |
二、语用失误的内涵 |
三、新闻传播中的语用失误现象 |
第三节 言语行为理论对语用失误研究的启示 |
一、判别语用失误的条件 |
二、语境因素在语用失误当中的不同情况 |
三、言语行为的构成因素与语用失误 |
第二章 当前我国特定语境中的报纸新闻语言特征分析 |
第一节 报纸新闻语言的内容特征 |
一、新闻语言的易受性增强 |
二、新闻语言的自由度提高 |
三、新闻语言的理智性凸显 |
第二节 报纸新闻语言的形式特征 |
一、新闻语言的可视化增强 |
二、新闻语言的审美性提高 |
第三章 当前我国报纸新闻语用失误的表征 |
第一节 报纸新闻中的暴力言语行为 |
一、报纸新闻语言中的粗鄙用语 |
二、报纸新闻语言中的血腥用语 |
三、报纸新闻语言中的专断性用语 |
第二节 报纸新闻中的歧视言语行为 |
一、报纸新闻语言中对社会身份的歧视 |
二、报纸新闻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
三、报纸新闻语言中的地域歧视 |
四、报纸新闻对竞赛中弱者的言语歧视 |
五、报纸新闻对身体伤残人士的言语歧视 |
第三节 报纸新闻中的冷漠和恭维言语行为 |
一、灾难、事故新闻中的冷漠言语行为 |
二、人物报道中的恭维言语行为 |
第四节 报纸新闻中的过度言说与不言说 |
一、报纸新闻中的过度言说行为 |
二、报纸新闻中的不言说行为 |
第四章 当前我国报纸新闻语用失误成因分析 |
第一节 大众文化对我国公共话语空间的消解 |
一、我国当前公共话语空间受制于肤浅的“象征性文化” |
二、大众文化使公共话语空间的政治功能丧失 |
三、公共舆论的流俗性对媒体社会责任的削弱 |
第二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背离与新闻价值取向 |
一、追求“眼球经济”的新闻价值取向 |
二、追求实用主义的新闻价值取向 |
三、追求享乐主义的新闻价值取向 |
第三节 新闻言语主体的道德伦理缺失 |
一、先入为主的道德评判 |
二、将新闻伦理凌驾于社会伦理之上 |
三、言语道德修养上对我国语言传统的忽视 |
第五章 新闻语用失误之影响分析 |
第一节 新闻语用失误对新闻传播效果的影响 |
一、新闻暴力言语行为导致恶劣舆论环境的形成 |
二、新闻歧视言语行为加深负面“刻板印象” |
三、新闻冷漠和新闻恭维言语行为激化不平等的社会关系 |
四、新闻的过度言说和不言说对媒体公信力的削弱 |
第二节 新闻语用失误对和谐语言生活的影响 |
一、新闻语用失误影响我国语言文字的规范化使用 |
二、新闻语用失误不利于创造社会成员理性交往的言语环境 |
三、新闻语用失误不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 |
结语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微信订阅号文本语言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 |
1.1.1 微信订阅号概述 |
1.1.2 微信订阅号文本语言概述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2.1 对微信订阅号标题文本的研究 |
1.2.2 对微信订阅号内容文本的研究 |
1.3 课题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课题研究意义 |
第2章 微信订阅号标题文本语言特点研究 |
2.1 语音层面 |
2.1.1 音节数量特征 |
2.1.2 韵律特征 |
2.2 词汇层面 |
2.2.1 数字词 |
2.2.2 外语词与汉语拼音字母词 |
2.3 语法层面 |
2.3.1 句类总体特征 |
2.3.2 语气词的使用情况 |
2.4 修辞层面 |
2.4.1 修辞格 |
2.4.2 标点符号修辞 |
第3章 微信订阅号内容文本语言特点研究 |
3.1 词汇层面 |
3.1.1 流行词语 |
3.1.2 专门词语 |
3.2 语法层面 |
3.3 修辞层面 |
3.3.1 借代 |
3.3.2 设问 |
3.3.3 对仗 |
3.3.4 排比 |
第4章 微信订阅号文本语言规范问题 |
4.1 规范性问题的体现 |
4.1.1 词汇方面 |
4.1.2 修辞方面 |
4.2 规范性问题的成因 |
4.3 对规范性问题的认识 |
第5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4)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留学生汉语生造词偏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与目的 |
1.2 研究范围与方法 |
1.3 创新点 |
第2章 研究综述 |
2.1 偏误分析 |
2.2 新造词和生造词的区分 |
2.3 母语非汉语学生生造词偏误 |
第3章 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生造词整体情况考察 |
3.1 生造词的定义及其范围的确定 |
3.2 生造词原词所属汉语词汇等级考察 |
3.3 基于学生母语背景的生造词考察 |
3.4 小结 |
第4章 基于生造词偏误类型的分析与考察 |
4.1 生造词偏误分类及类型统计 |
4.2 生造词偏误类型及其成因分析 |
4.3 小结 |
第5章 结语 |
5.1 研究结果 |
5.2 词汇教学建议 |
5.3 生造词偏误标注问题 |
5.4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小学生习作语言不规范现象研究 ——以昆明市三所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学术价值 |
一、选题缘由 |
二、学术价值 |
第二节 前人研究成果综述 |
一、国内外研究语言不规范现象 |
二、小学生习作语言不规范现象 |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内容 |
第四节 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 |
一、相关理论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小学生作文语言不规范现象表现 |
第一节 汉字书写不规范 |
一、缺乏良好的习作习惯 |
二、偏旁书写失误 |
三、笔顺前后失序 |
四、字体结构错位 |
五、汉字书写不规范现象原因探究 |
第二节 词语使用不规范 |
一、生造词语 |
二、误用成语 |
三、英汉混杂 |
四、文白夹杂 |
五、惯用方言词汇 |
六、滥用网络词汇 |
七、词语使用不规范现象原因探究 |
第三节 语法表达不规范 |
一、词类使用不当 |
二、表义含混不清 |
三、句式不规范 |
四、语法表达不规范现象原因略析 |
第四节 标点符号不规范 |
一、标点符号的乱用 |
二、标点符号的重复 |
三、标点符号的误解 |
四、标点符号不规范现象成因略析 |
第三章 小学生习作语言不规范现象成因探究 |
第一节 非语言因素 |
一、教育资源的差异性 |
二、习作教学的差异性 |
三、学生理解能力的差异性 |
四、素材和题目的差异性 |
第二节 语言因素 |
一、口语对习作的影响性 |
二、语言生成的影响性 |
三、新兴媒体的影响性 |
四、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性 |
五、其它语言现象的影响性 |
第四章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策略与方法 |
第一节 文字规范教学策略与方法 |
一、培养意识,规范书写 |
二、发现规律,指导识字 |
三、调动兴趣,培养能力 |
四、培养良好的习惯 |
五、开展丰富的文字规范活动 |
第二节 词汇规范教学策略与方法 |
一、辩证地看待词汇的衍变 |
二、使用卓有成效的词汇教法 |
三、合理规避其它语言因素的干扰 |
第三节 语法规范教学策略与方法 |
一、以语法规律和规范标准为指导 |
二、紧密结合阅读教学和口语表达 |
三、开展灵活有效的语法教学活动 |
第四节 标点符号规范教学策略与方法 |
一、系统学习标点符号使用规范 |
二、使用积极生动的标点符号学习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启功艺文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现状述评 |
二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一章 启功生平及艺文观形成影响因素 |
一 启功生平 |
二 启功艺文观形成影响因素 |
(一)受教育经历的影响 |
(二)大时代背景的影响 |
(三)老庄思想的影响 |
第二章 启功艺文观内容 |
第一节 诗词观 |
一 诗词创作 |
二 诗词创作理论观点 |
(一)诗词格律“竹竿说”理论的提出 |
(二)“我手写我心”诗词创作观 |
(三)诗词创中关于继承传统与勇于创新的观点 |
(四)旧体诗词创作平仄和押韵的观点 |
第二节 书画观 |
一 书画创作实践 |
(一)书法艺术 |
(二)绘画艺术 |
二 书画创作理论观点 |
(一)书法艺术观 |
1“结字黄金率”观点的提出 |
2“透过刀锋看笔锋”观点的提出 |
3 字体风格形成的多因性的观点 |
(二) 绘画艺术观 |
第三节 文物书画鉴赏观 |
一 文物书画鉴赏实践 |
二 文物书画鉴赏观点 |
(一)文物鉴定“模糊度”观点 |
(二)文物鉴定“证据说”观点 |
第四节 红学观 |
一 诗词——人物形象 |
二 爱情——父母之命 |
三 虚实——寓假寓真 |
第三章 启功艺文观特点及其价值 |
第一节 启功艺文观特点 |
一 言说内容的分散性 |
二 言说方式的通俗性 |
三 诗话传统的继承性 |
第二节 启功艺文观价值意义 |
一 现代文学理论内容的丰富 |
二 古书画鉴定观念与方法的转型 |
三 书法学科的构建和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
(7)《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新增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选题的研究意义 |
1.2 本选题的研究现状 |
1.2.1 新词语研究中的相关成果 |
1.2.2 词义方面的研究 |
1.2.3 新词语及其词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1.3 本选题的理论依据 |
1.4 选题的研究设计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方案 |
1.4.4 本选题的语料整理 |
1.5 《现代汉语词典》(第 6 版)评介 |
1.6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
第二章 新增词语及其词义的确定与分类考察 |
2.1 新词语及其词义界说 |
2.1.1 新词语的界定 |
2.1.2 新词语词义的确定 |
2.2 《现汉》新增词语考察 |
2.2.1 《现汉》新增词语分布来源考察 |
2.2.2 新增词语结构类型考察 |
2.2.3 新增词语词义考察 |
2.3 《现汉》新增词语及其词义考察中遇到的几个问题 |
第三章 新词语的认知理据及其词义的构成 |
3.1 新词语的认知理据 |
3.1.1 新词语的语音理据 |
3.1.2 新词语的形态理据 |
3.1.3 新词语的语义理据 |
3.1.4 新词语的词源理据 |
3.1.5 新词语词义生成的文化理据 |
3.2 新词语词义的构成及特点 |
3.2.1 新词语的词汇意义的构成和特点 |
3.2.2 新词语色彩意义的特点及生成机制 |
3.2.3 新词语语法意义的特点 |
第四章 新词语词义生成的方式 |
4.1 新词语词义演变的可能 |
4.2 新词语词义生成的方式 |
4.2.1 新词语词汇意义的生成方式和特点 |
4.2.2 新词语色彩意义的演变方式 |
4.2.3 新词语语法意义的生成方式 |
第五章 新词语词义生成的动因与认知机制 |
5.1 新词语词义生成的动因分析 |
5.1.1 语言演变的动因 |
5.1.2 词义演变动因及认知分类 |
5.1.3 新词语词义生成动因的认知分析 |
5.2 新词语词义生成的认知机制 |
5.2.1 隐喻机制与新词义的生成 |
5.2.2 转喻机制与新词义的生成 |
5.2.3 主观化与新词义的生成 |
5.2.4 语法化、词汇化机制与新词义的生成 |
第六章 由《现汉》释义变化看新词义的生成 |
6.1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释义分析 |
6.2 词义更新及分析 |
6.2.1 以义项的分合增加新义 |
6.2.2 替换释义提示词增加新义 |
6.2.3 使用异体词增加新用法 |
6.2.4 修正偏差释义精确词义范围 |
6.2.5 变换释义方式增加或扩大词义 |
6.2.6 词义的完全替换 |
6.2.7 词义改动 |
6.3 词义增删及分析 |
6.3.1 词义增加与词义删减并用 |
6.3.2 词义增加与词义删改并用 |
6.3.3 词义删减与词义修改并用 |
6.4 《现汉》释义变化分析中关涉的几个问题 |
6.4.1 新词词性与释义的对应性问题 |
6.4.2 新词语词义与括注问题 |
6.4.3 词义调序问题 |
6.4.4 在应用中产生的仿造新词新义 |
第七章 词义认知分析在对外汉语新词语教学中的应用 |
7.1 对对外汉语教学的指导意义 |
7.2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认知规律 |
7.2.1 汉语词汇系统的特点 |
7.2.2 外国学生汉语语素与词汇认知规律 |
7.3 对外汉语新词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7.3.1 具有指导性意义的教学大纲不完善 |
7.3.2 教材编写缺乏实用性和时效性 |
7.3.3 课堂教学缺乏计划性和预见性 |
7.4 解决新词语教学问题的对策 |
7.4.1 定期修订教学大纲 |
7.4.2 教材编写的实效性 |
7.5 新词语课堂教学的策略、原则与方法 |
7.5.1 对外汉语新词语教学的对策 |
7.5.2 对外汉语新词语教学的原则 |
7.5.3 对外汉语新词语教学的方法 |
7.5.4 关于两种特殊类型的新词语教学的探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现汉》第 6 版新增词语目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8)试论“当代汉语”(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代汉语概念的提出 |
二、当代汉语概念的产生基础 |
(一)着眼于语言事实 |
(二)着眼于语言研究 |
1.着眼于历时的研究 |
2.着眼于共时的研究 |
3.着眼于理论的研究 |
4.着眼于应用的研究 |
(三)着眼于语言运用 |
三、当代汉语的起始时间 |
(一)现有的几种观点 |
(二)我们的观点 |
第一,基于多数人的观点。 |
第二,基于我们对语言发展变化事实的了解和认知。 |
四、当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关系 |
(一)已有的观点和认识 |
1.并列关系 |
2.包含关系 |
3.并存关系 |
(二)我们的观点和意见 |
五、当代汉语的语言观及其实现 |
(一)语言系统观 |
(二)语言发展观 |
(三)语言规范观 |
(9)网络语文理据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理由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和趋势 |
1.3 网络语文和网络语言 |
1.4 研究方法及对象范围 |
第二章 网络语文的两个界面 |
2.1 网络词语 |
2.2 网络书写符号 |
第三章 网络词语的理据性 |
3.1 词语的理据性 |
3.2 修辞理据 |
3.2.1 谐音 |
3.2.2 节缩 |
3.2.3 重叠 |
3.3 认知理据 |
3.3.1 隐喻理据 |
3.3.2 转喻理据 |
3.3.3 家族相似性 |
3.3.4 语言选择 |
3.4 语用理据 |
3.4.1 指称型语用语义嬗变 |
3.4.2 语境干涉 |
3.5 语源理据 |
3.5.1 源于日本动漫 |
3.5.2 源于古典文学词句 |
3.5.3 源于方言 |
3.5.4 源于网络社区 |
3.5.5 小结 |
3.6 理据性促进网络词语的流行 |
3.6.1 相关理论与理据性使网络交流成为可能 |
3.6.2 流行理论与理据性促进网络词语的流行 |
第四章 网络书写符号的理据性 |
4.1 网络书写符号出现的原因 |
4.1.1 网络交际中中语境的缺失 |
4.1.2 语言符号的局限性 |
4.2 造字理据 |
4.2.1 象形法造字理据 |
4.2.2 会意法造字理据 |
4.2.3 小结 |
4.3 拆字理据 |
4.4 图像符号的肖似性理据 |
4.4.1 面相身势图像符号的肖似性 |
4.4.2 伴随物图像符号的肖似性 |
4.4.3 小结 |
4.5 火星文的表音理据 |
4.5.1 注音文的表音理据 |
4.5.2 繁化字构字部件的表音理据 |
4.5.3 数、英、符的表音理据 |
4.6 小结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目录 |
致谢 |
(10)汉语语病研究百年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1.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6 相关说明 |
1.6.1 语病的定义 |
1.6.2 病句研究的范围 |
2. 20 世纪初到 20 世纪 50 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 |
2.1 20 世纪初——20 世纪 50 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 |
2.1.1 用字方面 |
2.1.2 实词方面 |
2.1.3 虚词方面 |
2.1.4 结构方面 |
2.1.5 表达方面 |
2.1.6 标点符号方面 |
2.1.7 综合 |
2.2 本章小结 |
3. 20 世纪 50 年代到 20 世纪 80 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 |
3.1 20 世纪 50 年代——20 世纪 80 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 |
3.1.1 用字方面 |
3.1.2 实词方面 |
3.1.3 虚词方面 |
3.1.4 结构方面 |
3.1.5 表达方面 |
3.1.6 标点符号方面 |
3.1.7 综合 |
3.2 本章小结 |
4. 20 世纪 80 年代到 21 世纪初的语病研究 |
4.1 20 世纪 80 年代到 21 世纪初的语病研究 |
4.1.1 用字方面 |
4.1.2 实词方面 |
4.1.3 虚词方面 |
4.1.4 结构方面 |
4.1.5 表达方面 |
4.1.6 标点符号方面 |
4.1.7 综合 |
4.2 本章小结 |
5.总结 |
5.1 20 世纪初——50 年之前与 20 世纪 50——80 年之前语病研究的对比简析 |
5.1.1 用字方面的对比简析 |
5.1.2 实词方面的对比简析 |
5.1.3 虚词方面的对比简析 |
5.1.4 结构方面的对比简析 |
5.1.5 表达方面的对比简析 |
5.1.6 标点方面的对比简析 |
5.1.7 综合方面的对比简析 |
5.2 20 世纪50——80 年之前与 20 世纪 80 年——21 世纪初语病研究的对比简析 |
5.2.1 用字方面的对比简析 |
5.2.2 实词方面的对比简析 |
5.2.3 虚词方面的对比简析 |
5.2.4 结构方面的对比简析 |
5.2.5 表达方面的对比简析 |
5.2.6 标点方面的对比简析 |
5.2.7 综合方面的对比简析 |
5.3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浅议生造词语的判定和规范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韩国学生汉语生造词偏误研究及教学建议[D]. 王允诚.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2]言语行为理论视野下当前我国报纸新闻语用失误分析研究[D]. 梁燕. 云南师范大学, 2017(02)
- [3]微信订阅号文本语言特点研究[D]. 郭星言. 天津大学, 2017(10)
- [4]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留学生汉语生造词偏误分析[D]. 李扞华. 中山大学, 2016(03)
- [5]小学生习作语言不规范现象研究 ——以昆明市三所小学为例[D]. 江艺萍. 云南师范大学, 2016(02)
- [6]启功艺文观研究[D]. 曾丽英. 西华师范大学, 2016(03)
- [7]《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新增词语研究[D]. 李枫. 吉林大学, 2014(09)
- [8]试论“当代汉语”[J]. 刁晏斌.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1)
- [9]网络语文理据性研究[D]. 张静. 山东师范大学, 2013(09)
- [10]汉语语病研究百年史[D]. 罗茜文.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