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命科学研究》2002年总目次(论文文献综述)
周丽威[1](2020)在《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文中认为教科书建设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小课本大启蒙已经成为教科书研究领域的共识。教科书不仅是知识载体,更是价值载体。习近平关于“教科书是国家事权”的重要论断为我国教科书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新时代教科书建设面临大众化、全球化等诸多困境,教科书建设必须积极回应时代挑战,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基础。因此,如何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地融入教科书建设,如何保持我国教科书建设方向的正确性等重要问题亟须各学科加强教科书价值取向方面的研究。目前,语文、政治等科目的中小学教科书的价值溯源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研究尚处于缺位状态。习近平主席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上强调广泛借鉴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近年来,怀特海有机哲学日益受到学界关注。“怀特海全集翻译与研究”成为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选题之一,世界着名的生态经济学家、美国国家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小约翰·柯布认为有机哲学是解决哲学乃至社会科学问题的突破口。再者,我国着名学者王南湜提到“将怀特海与马克思有机结合”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鉴于怀特海有机哲学价值理论深刻的洞见性,其对教科书理论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对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选择、确定和改进具有理论指导作用。本研究主要以文献法、内容分析法、历史比较法为研究方法。通过文献法,对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进行梳理,提炼不同时期教科书出版总体特征。通过内容分析法,依据构建的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分析框架,从教科书内容、教科书呈现方式、课程标准、教科书编写主体四个维度,探寻不同时期教科书的价值取向。运用历史比较法,对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的发展历程做纵向梳理和横向比较,概括其嬗变特点和存在问题,并进一步指出有机哲学视阈下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编写旨趣。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经历了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教科书、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教科书和走向多元取向的教科书三个阶段。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中学生物教科书,始于清朝末年,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在急于求成的应用心理下,教科书被赋予了“救世”的价值。这一时期国人主要将西方教科书的结构“舶来”,呈现出“依葫芦画瓢”的结构主义取向;之后,生物学经历了短暂的学科大发展,特别是实用主义在我国大行其道的时期,生物教科书的体验性、实用性理念被提出;自新中国成立到新课改前夕,生物教科书发展历经波折,从仿苏的一元取向到兼收并蓄各方文化,生物教科书也进行了一纲多本式的形态学和知识论的改变。纵观我国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变迁历程,呈现出典型的从本质到多元的发展特点:在课程目标取向上,从知识取向到素养取向;在生物教科书内容取向上,从博物到生物学;在生物教科书编写主体取向上,专业性、学术性日益凸显;在教科书呈现方式取向上,由教材取向转向学材取向;在坚持的宏观理念上,政治取向贯穿始终。从目标、内容、编写者取向、呈现方式以及理念上均体现出了本质到多元的路向。通过文本分析,发现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主要有以下问题:本质主义视阈下对结构的过度强调;反本质层面过于强调科学的浪漫精神;在二者融合的视角下看,本质和反本质的均质化造成取向的平均主义。最后,本研究从有机哲学视阈对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进行前瞻,提出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多种可能路径:在目标建构上,生物教科书要凸显生物圈命运共同体;在编写思维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注重关系性思维;在课程理解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融合逻辑理解和审美理解;在课程愿景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回归五彩缤纷的生活。在此基础上,指出生物教科书的编写需要注重整体性维度、生态性维度、生活性维度和教育性维度。厘清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的历程、特征及问题,不仅需要一种历史学视角的经验总结,更需要一种本体意义上的透视,从价值取向的视角进行一种有机哲学式的审思既能助益我国教科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能为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理论的完善注入新的活力。
王保红[2](2013)在《基于Nature和Science20世纪内容计量分析的科学发展态势研究》文中认为描述科学发展的历史本身就是科学史研究最基本的任务之一。到目前为止,对20世纪科学的发展态势,很少有全面系统地给予科学史视角的分析论证。因此,本论文将20世纪的科学整体作为研究的对象,选取在国际上影响卓着的最典型的两份综合性科学期刊——Nature和Science作为研究的出发点,采用内容定量分析方法,分别对Nature和Science1901~2000年各100年间的内容做计量分析,并对20世纪科学发展的内史做了进一步阐释,将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梳理20世纪科学发展的微观历史过程,探索20世纪科学发展动态与趋势,并对21世纪科学发展做一点预测。计量分析的基础是针对计量对象设置出科学有效的计量指标。本文计量指标的设定关键是要对科学进行分类。因此我们首先对现今存在的科学分类方式分六个维度进行了分析,从宏观上对科学分类做了探讨,同时也为本文涉及到的科学的相关词汇进行了界定或说明;其次对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体系及现今采用的实用信息资源学科分类体系,进行了微观上的实证研究。这两方面的研究从理论上厘清了科学的分类,为本文计量分析提供了理论保障和实践基础,也是本文探讨科学发展趋势的理论依据和实际指导。结合计量对象Nature和Science本身所使用的科学分类方式,最后确定了本文的计量指标,并对资料概况、指标的范畴、计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等做了详细的陈述。分别对Nature和Science进行计量分析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将Nature内容分13类学科、Science内容分11类学科进行分类统计,按照年代和期刊号生成相应的学科分布表,将此作为原始数据进一步做出学科发展曲线图、柱形图以及比较图,阐明就此反映出的学科发展态势,并将其归于基础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三大类,分别讨论了其学科发展态势,并与国内外相关研究做了比较分析,得出由Nature和Science各自反映出的20世纪科学发展态势。进一步将Nature和Science共有的六大基础科学、两个人文社会科学以及两个应用科学,分别做相对应的比较分析,得出各个学科的发展态势,以及三大类的相应发展态势,再与国内外相关研究做对比分析,得出Nature和Science共同反映出的20世纪科学发展态势。在此基础上,继续考察各个学科20世纪的发展内史,将计量分析结果与内史的分析论证相结合,归结出各个学科20世纪发展的特点和态势,以及各个学科可能的21世纪发展趋势,最后利用物质层次结构与科学学科结构的关联性分析,阐明了科学发展的关联性、整体性、共融性和逻辑层次性。关于20世纪科学发展总态势,本文提出几点结论:20世纪科学发展以物理学为先导,带动其他基础科学发展,到20世纪下半叶已经成为生命科学的时代;20世纪科学发展整体上是上升的,但有兴盛期、静默期,甚至是停滞和消退阶段的存在;基础科学发现、应用技术发明、改变人类生存模式、再到人文社会价值体系的转变,是科学发展的完整链条等。在20世纪科学发展态势研究的基础上,对21世纪的科学发展做了一点科学预测,认为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和能源科学将是21世纪的科学前沿,而且物理学和生命科学仍然是可能发生革命性变革的学科,21世纪科学将是充分考虑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将基础科学、应用科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高度融合并生成崭新的综合学科发展的时代。
王彦,贺西安,闫惠红[3](2008)在《水资源及部分相关学科SCI收录期刊介绍》文中研究指明以表格的形式介绍了SCI收录的33种水资源类目核心期刊的英文刊名、中文刊名、出版国和最新影响因子,并将其中影响因子最高的前20种及中国进入科学引文索引和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的6种相关期刊进行了全面的揭示,包括英文刊名、汉译刊名、出版周期、原版刊号、最新影响因子、国际标准刊号、出版地、出版者、联系地址、最新期刊网址,期刊描述等全方位的期刊信息。期刊描述内容包括:期刊的创刊年以及期刊的发展,期刊刊载的主要内容,网站可免费获取的该刊目次和文摘及全文信息等。
王彦,李宏建,钱亦兵,李卫红[4](2006)在《环境科学及部分相关学科SCI收录期刊介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表格的形式介绍了SCI收录的93种环境科学类目核心期刊的英文刊名、中文刊名、出版国和最新影响因子,并将其中影响因子最高的前20种及中国进入科学引文索引和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的环境科学类目核心期刊进行了全面的揭示,包括英文刊名、汉译刊名、出版周期、原版刊号、最新影响因子、国际标准刊号、出版地、出版者、联系地址、最新期刊网址和期刊描述等全方位的期刊信息。期刊描述内容包括:期刊的创刊年以及期刊的发展,期刊刊载的主要内容,网站可免费获取的该刊目次和文摘及全文信息等。
王彦,张小云,关勇[5](2006)在《生态学及其相关学科SCI收录期刊介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将SCI收录的76种及中国进入科学引文索引和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的生态学类目核心期刊进行了全面的揭示,包括英文刊名、汉译刊名、出版周期、原版刊号、最新影响因子、国际标准刊号、出版地、出版者、联系地址、最新期刊网址,期刊描述等全方位的期刊信息。期刊描述内容包括:期刊的创刊年以及期刊的发展,期刊主要内容及使用的语言,网站可免费获取的该刊目次和文摘及全文信息等。
范丽莉[6](2004)在《我国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和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学术交流和出版的变革,图书馆正处于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期。出版物数量的急剧增长、文献价格的大幅度上涨、不变甚至下降的购书经费使得图书馆的购买能力极大地下降。面对这种压力,任何一个图书馆都意识到仅靠本馆自己的能力是难以构筑一个完备、系统的馆藏文献保障体系,因此注重通过资源共享来满足用户不断变化发展的文献需求。文献传递服务通过利用更广范围的文献信息资源平衡协调了馆藏文献资源发展和用户文献需求之间的矛盾,被公认为是最直接、有效的资源共享手段,已经与各馆的馆藏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为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提供资源后盾。 鉴于文献传递服务对图书馆发展的重要,与时俱进地对现阶段我国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进行研究,就成为资源共享研究的重要课题。系统地研究我国图书馆界文献传递服务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障碍,探索进一步开展文献传递服务的措施和对策,能够为改进文献传递工作的服务质量、管理和组织提供参考与借鉴,从而有效推动文献传递服务得到自我完善与顺利发展。 本文立足于实地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法、文献分析法、访谈法、观察法等,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力求在对我国图书馆界文献传递服务的开展现状较为准确把握的基础上,系统探讨目前服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障碍,并对如何优化管理和改善服务提出了相应的看法和对策。 论文重点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我国文献传递服务开展现状的描述和分析;优化开展文献传递服务的相关问题探讨。全文分为四部分,内容如下: 1.文献传递服务的产生和发展 现代意义的文献传递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从馆际互借发展而来,但是又优于馆际互借的一种服务。文献信息数量的激增、文献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图书馆财政经费的不变甚至下降和用户文献需求的不断变化和提高,是引入文献传递服务的原因;而图书馆馆藏和服务理念的变化和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则推动文献传递服务的发展。而实践也证明文献传递服务在馆藏资源建设、满足用户需求、提供高效和经济的信息服务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已经从图书馆的边缘性服务发展成为主流信息服务。 2.文献传递服务模式的研究 本章节将根据文献传递服务机构的类型、采用的技术手段、服务工作流程和管理组织模式等将文献传递服务相应进行划分,并分析了每种模式的利弊。鉴于其中的非中介性文献传递模式已经在国外已经广泛使用,而我国尚未开展,所以将通过国外几所大学图书馆开展非中介性服务的数据对该种服务模式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3.我国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现状分析 本章节通过分析和总结调研、考察获得的结果,阐述了我国图书馆界文献传递服务在基础平台建设、服务意识、服务内容、服务手段、业务流程、服务合作规模、技术利用、资源开发、服务收费、版权管理等方面的现状。 4.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的优化策略 本章节试图就如何优化文献传递的开展提出一些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讨论:通过平衡文献的“拥有”和“获取”,为文献传递服务奠定良好的资源保障体系:通过资源整合和合作开发大型、多层次的联合书目和全文数据库,实现资源共知;改善文献传递服务的硬软件设施,建设电子文献传递技术平台,提高服务效率;建立良好的权益平衡机制,解决用户、文献传递部门以及其它文献传递部门三者之间的利益平衡问题;加强版权保护意识,确保用户“合理使用”文献,从而避免侵犯版权;分析非中介性文献传递服务的可行性,为文献传递服务开辟更多的服务领域;制定文献传递服务评价模型,评价服务效果,从而规范服务的开展。 本研究结论为:一、文献传递服务是一种有效的资源共享手段:二、文献传递服务在技术的支撑下出现了多样化的服务模式:三、我国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和障碍,必须采取优化措施改善服务基础设施,解决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图8,表6)
王彦,田长彦[7](2012)在《农业工程期刊被EI和SCI等权威数据库收录情况》文中研究说明为了给农业工程学科的科研工作者检索文献和投稿时选择期刊提供参考,该文介绍了农业工程类期刊被EI、SC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等国内外权威数据库和收录的情况。该文以表格的形式汇总介绍了EI收录的23种和SCI收录的12种农业工程类期刊的刊名、国际标准刊号(ISSN)、出版国/地和最新影响因子,并详细介绍EI和SCI收录的15种期刊的出版周期、出版者、联系地址、最新期刊网址等信息。该文还介绍了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收录的中文期刊及其排名。该文可为农业工程学科的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
王彦[8](2011)在《SCI收录的植物学类期刊介绍》文中提出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简称ISI)1961年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它是根据现代情报学家加菲尔德(Engene Garf-ield)1953年
魏民[9](2010)在《国内医学文摘系列刊物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中国医学文摘系列是由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编译出版委员会批准出版的具有报道性质的医学科学技术文献检索系列期刊,共18个分册(包括内科学、外科学两个分册的英文版),形成了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系列杂志,在国内的医学领域,为科技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随着电脑的普及、网络的发展、各种数据库的广泛应用等,该系列刊物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存在的意义也受到了质疑。所以,该系列的大部分刊物已经转变为一次文献,但仍有少部分刊物继续坚持原有办刊宗旨与方向,继续出版文摘类期刊。目的:通过调查研究,对本系列刊物做全面、深入地分析,获得对其发展现状的基本认识,研究适合中医检索类刊物的发展模式。方法:通过电话咨询、发放调查问卷、直接去杂志社访谈、网上调查、召开专家座谈会等方式,对《中国医学文摘》系列杂志的发展及生存现状进行调研。1出版情况调研分析调研国内医学文摘系列杂志创办、发展的状况,分析各种影响期刊发展的因素。2典型分析选择2-3种有代表性的刊物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其栏目设置、内容收录、广告安排等方面的特点。3不同发展状况的对比研究选择发展较好、转为一次文献的期刊和停刊杂志进行对比研究,并加以分析。4文摘刊物与全文数据库相关关系的探讨分析有代表意义的国内的全文数据库对文摘刊物的冲击;以及对文摘刊物自身优势及存在价值的分析。5医学文摘发展方向研究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及专家咨询法等,对中医文摘发展方向进行研究。结果:(1)一般情况:《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共18个分册的生存状况:①转为一次文献:从2006年开始,先后共计有10种杂志转为一次文献,同时变更了刊名。他们分别是:2006年5月,《中国医学文摘:基础医学》更名为《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6年8月,《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更名为《内科》。2009年更名的共有8种,《中国医学文摘:儿科学》更名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中国医学文摘:放射诊断》更名为《中西医结合研究》,《中国医学文摘:计划生育妇产科学》更名为《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中国医学文摘:护理学》更名为《中国临床护理》,《中国医学文摘:检验与临床》更名为《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中国医学文摘:老年医学》更名为《中国临床新医学》,《中国医学文摘:肿瘤学》更名为《中国癌症防治》,《中国医学文摘:外科学》更名为《中国肿瘤外科杂志》。②停刊及休刊:《中国医学文摘:眼科学》于2002年停刊;《中国医学文摘:卫生学》于2009年休刊1年。③保持原有办刊形式:2009年,《中国医学文摘》系列仍有6种期刊继续编辑、出版、发行,包括:《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英文版》、《中国医学文摘:外科学英文版》、《中国医学文摘:口腔医学》、《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中国医学文摘:中医》。(2)期刊转型原因分析:科技期刊的发展反映了相关领域的学术活跃度,文摘型18种期刊几乎涵盖了医学领域的各个方面。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和研究方法的提高,中医基础和临床研究的现代化步伐加快,中医药研究文献海量增加,仅凭几十页或上百页的纸质期刊已无法收录承载。再有,全文数据库收录的期刊越来越全,医疗科研人员更习惯用网络搜寻信息。因此认为,医学文摘类期刊基本上已完成了其历史使命。所以,本系列多数期刊已改为一次性文献,这样,不仅为医疗科研人员提供交流的平台,而且对广告的投放也将十分有益。(3)中医文摘特殊性分析:对于不同学科领域的文摘类期刊,应采取不同的改革措施。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1年来,中医药事业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特点、新的机遇,有利因素和条件前所未有,中医药事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战略机遇。全国已有76%的乡镇卫生院设置了中医科、中药房。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已经覆盖中西部所有的县,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覆盖除西藏以外的所有省份。在这些地区,文摘类杂志还起着图书馆的作用。自1792年我国最早的中医杂志《吴医汇讲》问世以来,传统医学期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对医学学术传播、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医学文摘:中医》当年的发行量,表明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的信赖程度,也表明中医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结论:《中国医学文摘:中医》可以继续办下去,但要向全(收录信息文献全)、便(检索应用方便)、快(出版周期短)方向发展,向国内外传递我国最新的中医药研究信息,及时报道国内中医药领域研究的新理论、新成果、新经验和新技术,为临床、科研和教学等服务,为弘扬中医药事业服务。论文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1.对全国医学类检索期刊进行全面、系统、严谨的调研。2.对办刊的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3.对我国中医领域中发展文摘刊物提出有意义的建设性意见。创新点:通过本次研究,探讨出《中国医学文摘;中医》作为检索类刊物可以与中医药类一次文献竞争的对策。
胡德华[10](2009)在《生物医学类开放存取期刊学术质量评价及其评价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由于传统学术期刊价格猛涨以及图书馆订阅经费的严重不足,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学术期刊危机”。为了解决学术期刊危机,国际出版界,学术界、图书情报界、政府机构开展了大规模的“开放存取”(OA)运动,作为OA出版战略之一的开放存取期刊(OA期刊)应运而生。OA期刊是一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充满生机活力的新型期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得到了传统文摘/索引工具的认可并广泛被文摘/索引工具收录、报道;越来越得到出版商的认同和支持,并积极参与生物医学类OA期刊创办、发行和和推广;越来越受到广大科研人员和读者的青睐和认同,在学术交流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生物医学类OA期刊在保持出版快捷和成本低廉的前提下,能否真正履行高质量的同行评议,并保持编辑的完整性和期刊高质量是学术界、出版界、图书情报界以及广大作者和读者最为关心的问题。其学术质量及其评价一直是争论的焦点和研究的重点。目前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的评价较多从引文的角度进行评价研究,较少从网络影响力、学术绩效等方面进行研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的研究更少。因此,开展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评价及其评价体系研究尤为必要,并且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指导意义。研究目的:1.分析生物医学OA期刊的整体质量和学术影响力及其学科差异,深入比较生物医学OA期刊与非OA期刊学术影响力的优势,探讨免费状态对生物医学OA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影响。2.探索多种科学、适用、操作性强的生物医学类OA期刊网络计量学指标,筛选出反映生物医学类OA期刊网络影响力的主要指标和主要因素;通过区组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探索网络计量学指标应用于生物医学类OA期刊网络影响力评价的可行性、科学性和适用性。3.分析生物医学类OA期刊h指数分布特点,探索h指数在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绩效评价中的应用;探讨h指数与传统文献计量学指标的关系,深入比较它们在评价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绩效的一致性和差异性,找出h指数的优势与弱势;探索相对h指数、g指数、hc指数在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绩效评价中的意义和作用,以评价其可行性和适用性;比较WOS与Google Scholar不同统计数据库h指数的一致性和差异性。4.在分析目前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基础上,从学术质量的内涵出发,提出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评价指标框架,进行指标筛选和权重确定,构建一套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的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科学有效的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上述建立的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研究方法:1.文献调研法。通过对国内外大量相关研究文献的调查分析,掌握目前本课题研究的发展状况和动态。2.网上调研法。通过对OA期刊网站,Google Scholar、Alltheweb、AltaVista等搜索引擎,Web of Science、JCR、乌利希期刊指南等数据库,以及PoP软件等收集了400多种生物医学类OA期刊相关信息和评价指标数据。3.问卷调查法。设计两轮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问卷调查表,进行两轮专家调查,筛选综合评价指标和确定指标权重。4.比较分析法。通过对生物医学类OA期刊与非OA期刊的学术质量进行比较研究,探索生物医学类OA期刊的学术质量优势;通过对生物医学类OA期刊不同排名的比较,探索不同评价方法的优缺点、科学性和适用性。5.文献计量学、网络计量学、h指数等理论和方法。通过采用网络计量学、文献计量学、h指数等理论和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评价了生物医学类OA期刊的学术影响力、网络影响力和学术绩效。6.统计分析法。通过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运用统计描述、相关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以及多种综合评价方法,探索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评价的理论与方法。7.数据库技术与方法。采用SQL Server数据库技术建立《OA期刊基础数据库》,运用SQL查询分析器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8.属性数学理论、联系数学理论以及属性测度法,建立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模型。9.实证验证法。通过实证研究,验证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综合评价模型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研究结果:1.采用影响因子(IF)百分位数排序、即年指数(ImInd)百分位数排序、平均IF、平均ImInd、平均载文量、平均被引频次等指标,对483种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影响力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如下:(1)从总体上看,生物医学类OA期刊的平均Ⅲ百分位数:61.26,中位数:70.42;平均即年指数百分位数:61.75,中位数:68.47。(2)从OA期刊的平均IF和平均ImInd来看,生物医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综合性学科3个学科的平均IF和平均ImInd均显着高于非OA期刊。(3)从各学科环平均百分位数和ImInd平均百分位数来看,生物医学、综合性学科OA期刊的IF平均百分位数和ImInd平均百分位数均在第60位以上。而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工程与技术、农业与食品科学、物理与天文学、数学与统计学5个学科OA期刊的IF平均百分位数和ImInd平均百分位数均排在第50位以下;地球与环境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2个学科OA期刊的IF平均百分位数和ImInd平均百分位数位于第50~60位之间。(4)从生物医学类OA期刊与非OA期刊学术质量的优势比较来看,除了平均被引半衰期外,其他各指标如平均总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平均IF、平均ImInd、平均载文量,OA期刊均比非OA期刊表现出较大的优势,其平均优势系数分别为3.15、0.97、0.77、1.13和1.10。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医学类OA期刊的优势日渐丧失,并且OA期刊与非OA期刊学术影响力优势呈现出明显的学科差异。(5)从免费状态对生物医学OA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影响来看,2001-2007年,无论是平均IF还是平均ImInd,非完全免费访问期刊均大于完全免费访问期刊(IF:3.228>1.394;ImInd:0.542>0.292),但是它们的增长趋势却正好相反,完全免费访问期刊的平均IF和平均ImInd的增长速率高于非完全免费访问期刊(IF:0.122>0.028;ImInd:0 03>0 026)。2.采用网络文献量、网页数、站内链接数、Web引文量、网络影响因子、外部网络影响因子、链接数、外部链接数、IP访问量、PV页面浏览量、人均页面浏览量11个指标,对483种生物医学OA期刊网络影响力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如下:(1)网络文献量主要集中在0到1000之间,年均网络文献量只有100篇左右。其中100到1000篇的OA期刊303种,占总数(483种)的62.73%,中位数502。但是WOS收摘量是网络文献量的近2倍,平均每一种期刊的WOS收摘量比网络文献量多出近800篇。而OA期刊网页数的分布呈离散趋势,差异性较大。(2)网络引文量主要集中在100~100000,占93.99%;网络引文量的总和、平均数(分别为6760055、13995.9731)均分别高于WOS引文量的总和、平均数(分别为5897869、12210.9089)。(3)总链接数在0-100区间的期刊数较少,为52种,占10.77%,而外部链接数、站内链接数在这些区间的期刊数较多,分别为176种和131种,占36.44%和27.12%。总链接数大于100的OA期刊有43 1种,占89.23%,而外部链接数大于100的OA期刊只有307种,占63.56%,内部链接数大于100的OA期刊只有352种,占72.88%。(4)OA期刊网站的外部影响因子分布比较集中,平均外部影响因子仅为0.17,并且其标准差较小。总网络影响因子变异比较大,极差为171.69,标准差为12.08。(5)IP访问量、PV浏览量主要集中于10000以下,分别占总期刊数的95.86%、87.37%。IP访问量、PV浏览量在0-100的期刊较多,分别有127种、102种,分别占28.04%和21.12%。人均页面浏览量主要分布在0~3之间,占93.17%,均数为2.042,标准差为0.7602。(6)网络引文量、网络文献量、网页数、总链接数、外部链接数、站内链接数、外部网络影响因子、IP访问量、PV浏览量9个指标与期刊影响因子之间存在中等偏弱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550、0.243、0.243、0.232、0.238、0.230、0.152、0.173、0.128,显着性检验P值均小于0.01(双侧);总网络影响因子(总WIF)、人均页面浏览量与期刊影响因子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045,0.039。(7)将10个指标综合成四个主成分,其特征值均大于1,它们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89.619%。3.采用h指数、类h指数、hGS指数,对483种生物医学类OA期刊的学术绩效进行了评价研究,并与传统文献计量学指标评价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如下:(1)h指数频数分布向右倾斜,绝大多数生物医学类OA期刊的h指数在5-50之间。h指数大于50的期刊有96种,占19.88%。h指数缺乏唯一性,一个h指数对应一种期刊的只有14种,其他都是一个h指数对应多种期刊,如h指数为5,有10种,h指数为7,有20种,h指数为14,有23种。并且h指数越低,对应的OA期刊越多。(2)生物医学类OA期刊2003-2007各年、总h指数与被引频次呈正相关(P<0.01),其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786,0.775,0.769,0.750,0.751,0.777,并且均在0.01水平存在显着相关性;与载文量呈正相关(P<0.01),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517、0.545、0.545、0.537、0.539、0.551;总h指数与平均被引率存在显着正相关(P<0.01),其pearson相关系数为0.620;总h指数和影响因子之间呈正相关(P<0.01),pearson相关系数为0.678。(3)采用传统文献计量学指标聚类的结果主要集中在D等,占93%左右,而其它3等(A、B、C)合计仅占7%。采用h指数聚类的结果较为科学合理,A、B、C、D4等的期刊数分别占0.4%、7.7%、29%、62.9%,其聚类结果更符合客观实际。(4)h指数排名与被引频次排名、载文量排名、平均被引率排名、IF排名均呈显着正相关(P<0.01),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979、0.764、0.830、0.882;由此可见,h指数与被引频次、IF、平均被引率密切相关。(5)在类h指数中,相对h指数五年总和排名前6位的都是综述性期刊,其次是一些小型优质的非综述性的期刊,特别是近年创办的OA期刊,排名都有显着的上升。大部份期刊的相对h指数随时间后移呈现出递减趋势,少部分期刊的相对h指数呈波动变化较大。g指数都高于h指数,并且g指数和h指数对期刊的排名基本保持一致,并且解决了h指数缺乏区分度和灵敏度的问题。hc指数更能反映期刊的当前影响力和活跃程度。(6)483种生物医学类OA期刊中,有330种hGS指数高于hWOS指数,平均提高了6.58。只有43种OA期刊的h指数不变。110种OA期刊的hGS指数低于hWOS指数,平均下降了6.53。从总体上看,hGS指数高于hWOS指数,平均提高了3.01。hGS与hWOS存在显着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967。hGS、hWOS与2007年的期刊影响因子也存在显着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647、0.678,两者相差较小。4.从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综合评价模型两个方面建立了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评价体系,并进行了实证验证。(1)从学术含量、学术影响力、网站丰余度、网络影响力和学术绩效五个方面筛选出了20个OA期刊学术质量评价指标,采用Saaty氏法确定了指标权重,构建了一套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的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不仅包括量效指标如发文国家地区广度、权威数据库收摘量、网络文献量、站内链接数、IP访问量等,而且包括质效指标如影响因子、即年指数、总被引频次等,还包括量效、质效综合指标如h指数、g指数等。该指标体系涵盖了学术含量、学术影响力、网站丰余度、网络影响力和学术绩效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不仅包括来自于OA期刊本身的指标,如影响因子等,而且包括来自于OA期刊网站的指标,如外部网络影响因子等,还包括来自两者综合所表现出来的绩效指标,如h指数等。并且所有指标数据来源广泛且均可量化,标准化。因此,该指标体系全面、系统,具有可操作性和适用性。(2)将属性数学理论和联系数学理论有机结合,提出基于属性数学与联系数学的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模型。建立了20个指标的单指标分级标准,构建了100个单指标属性测度函数,阐述了该模型的实现过程,论证了该模型的实用性和可行性。(3)利用构建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对随机抽取的10种OA期刊进行了单指标属性测度、多指标综合属性测度和属性联系数综合评价序位和等级划分,并与加权秩和比法、加权TOPSIS法序位结果进行比较。实证表明,与加权秩和比法、加权TOPSIS法序位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与单指标IF评价相比,该评价体系能揭示更丰富的系统结构信息,因而该评价结果更客观、科学、全面。研究结论:1.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研究,结论如下:(1)从整体上看,生物医学类OA期刊的整体质量和学术影响力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并且仍在不断提高,出现了一些学术影响力较大的OA期刊。(2)OA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存在学科差异性,主要表现在:生物医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综合性学科3个学科OA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均超过了非OA期刊。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工程与技术、农业与食品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物理与天文学、数学与统计学6个学科OA期刊与非OA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差别不大。就具体学科而言,OA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存在较大差异。(3)生物医学OA期刊较非OA期刊有较强的优势,即OA对期刊学术质量具有正向促动作用,有助于提高OA期刊的质量。但是这种OA优势正在日渐丧失,并且呈现明显的学科差异。(4)完全免费访问期刊的质量和学术影响力较非完全免费访问期刊低,但是其质量和学术影响力的增长率却高于非完全免费访问期刊。这表明完全OA出版模式比非完全OA出版模式更能提高期刊的学术影响力。2.生物医学类OA期刊网络影响力评价研究,结论如下:(1)目前生物医学类OA期刊文献的网络化程度偏低(主要是非完全OA期刊)或者尚未完全被搜索引擎收录和揭示(完全OA期刊),并且OA期刊网站建设规模参差不齐。(2)生物医学类OA期刊因为具有OA优势,更容易获得大量非ISI收录期刊的引文,所以能获得更多的网络引文。因此,网络引文更适用于OA期刊的网络影响力评价。(3)生物医学类OA期刊网站因期刊OA特性而产生较大的网络影响力,获得较多的链接数和较大的网络影响力;但是外部网络影响力和内在结构完备性有待进一步加强。(4)生物医学类OA期刊的IP访问量、PV浏览量、人均页面浏览量均偏低。因此,要增加OA期刊的访问量、浏览量和网站粘度,OA期刊应该加强自身学术质量建设、网络建设,同时加强宣传,促使科研人员经常访问和利用这类学术期刊,获取其中信息或在其上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5)网络引文量、网络文献量、网页数、总链接数、外部链接数、站内链接数、外部网络影响因子、IP访问量、PV浏览量9个指标与影响因子之间存在中度或低度相关性,可以作为生物医学类OA期刊质量评价指标。而总网络影响因子、人均页面浏览量与期刊的学术质量没有直接的关联。(6)网络引文量、网络文献量、网页数、总链接数、外部链接数、站内链接数、外部网络影响因子、总网络影响因子、IP访问量、PV浏览量10个网络计量学指标之间存在低度相关性,而人均页面浏览量与其他任一网络计量学指标均不存在相关性,加之它的区分度较小,因此,人均页面浏览量不宜作为OA期刊网络影响力的评价指标。(7)从4个方面综合各指标对评价值的影响,第一主成分的决定因素是网页数、链接数、外部链接数和站内链接数;第二主成分的决定因素是IP访问量和PV浏览量;第三主成分的决定因素是网络引文量和网络文献量;第四主成分的决定因素是外部WIF和总WIF。各主成分是各评价指标的线性组合,根据其贡献率,计算其综合得分,才能对OA期刊网络影响力进行排序和评价。3.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绩效评价研究,结论如下:(1)从h指数评价来看,目前生物医学类OA期刊的整体学术绩效质量中等偏上。h指数适用于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评价,但区分度和灵敏度不够,利用h指数进行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评价结果相同时,需要增加其他指标进行区分。(2)h指数与传统文献计量学指标有较好的相关性,弥补了后者的不足,并且和传统文献计量学指标相结合,优势互补,从不同角度对生物医学类OA期刊的学术质量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3)类h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h指数的不足,相对h指数提高了对综述性期刊、小型优质期刊和新创刊期刊的评价,揭示了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的稳定性和活跃性,但是不宜作为一项独立的OA期刊评价指标。g指数在评价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方面具有和h指数类似的效力,克服h指数区分度和灵敏度不够等缺点。hc指数比h指数更能反映期刊的当前影响力,可以作为h指数评价的重要补充。(4)hGS指数与hWOS指数存在显着性差异;hGS指数比hWOS指数提供了更准确、更全面的信息,可以作为hWOS指数的替代或补充。因此,对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进行h指数评价时,应充分注意统计源数据库所收录范围、文献类型、数量、搜索机制等因素对h指数的影响。4.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评价体系研究,结论如下:(1)构建了一套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的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全面、系统、客观,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和适用性。(2)将属性数学理论和联系数学理论应用于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建立了基于属性数学与联系数学的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模型,该模型客观、有效,应用、可行,为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分级评定提供一种新的方法。(3)利用构建的评价体系,对随机抽取的10种生物医学类OA期刊进行了单指标属性测度、多指标综合属性测度和属性联系数综合评价序位和等级划分,实证表明,与加权秩和比法、加权TOPSIS法序位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与单指标IF评价相比,该评价体系能揭示更丰富的系统结构信息,因而使评价结果更客观、科学、全面。因此,该评价体系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二、《生命科学研究》2002年总目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命科学研究》2002年总目次(论文提纲范文)
(1)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事关国家事权的教科书建设需要加强价值取向方面的研究 |
(二)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有助于某些社会及教育问题的解决 |
(三)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的研究缺位 |
(四)有机哲学价值论能为生物教科书价值审视提供一种新视阈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一)教科书与生物教科书 |
(二)价值取向 |
(三)中学 |
四、研究设计 |
(一)时间范围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四)分析框架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教科书研究文献综述 |
(一)教科书研究综述 |
(二)生物教科书研究综述 |
二、有机哲学价值论研究综述 |
(一)文献检索概览 |
(二)有机哲学价值理论研究综述 |
三、研究现状反思 |
(一)生物教科书研究的理论基础还有待挖掘 |
(二)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迫在眉睫 |
(三)对生物教科书的事实之思掩盖了价值之辨 |
(四)有机哲学对于生物教科书研究有着强烈的可借鉴性 |
第二章 有机哲学价值理论 |
一、价值理论生发背景及核心概念说明 |
(一)价值理论生发的背景 |
(二)核心概念说明 |
二、价值的内涵 |
(一)价值的本质:事件的内在实在性 |
(二)价值的拓展:自然机体也具有自身的价值 |
三、有机哲学价值论的核心范畴及构成 |
(一)基本原理 |
(二)事实与价值 |
(三)模式理论 |
(四)情感理论 |
(五)有机哲学的价值构成或命题 |
四、有机哲学知识价值论 |
(一)知识的整体性 |
(二)“认识”包含三个因素:主体、资料和主体形式 |
(三)三种知觉方式:因果效验、直接表象、符号指称 |
(四)科学与美不可分离 |
(五)注重智慧生成 |
第三章 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02-1911) |
一、结构主义及结构主义取向的内涵 |
(一)结构主义 |
(二)结构主义取向的内涵 |
二、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
(一)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
(二)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 |
(二)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总体特征 |
四、对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
第四章 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12-1948) |
一、实用主义及实用主义取向的内涵 |
(一)实用主义 |
(二)实用主义取向的内涵 |
二、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
(一)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
(二)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 |
(二)生物教科书的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
四、对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
第五章 走向多元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49-2003) |
一、多元取向的总体特征 |
(一)多元取向的内涵 |
(二)多元取向的特征 |
二、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
(一)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
(二)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及特点 |
(二)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
四、对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
第六章 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有机哲学审视 |
一、价值取向嬗变的特点:从本质到多元 |
(一)课程目标:从知识取向到素养取向 |
(二)生物教科书内容:从博物到生物学 |
(三)生物教科书编写主体:专业性、学术性日益凸显 |
(四)教科书呈现方式:由教材取向转向学材取向 |
(五)政治取向贯穿始终 |
二、价值取向的问题:基于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一种考察 |
(一)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易于形成“呆滞的知识” |
(二)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过于强调科学的浪漫精神 |
(三)多元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过于均质化,忽略对比的和谐 |
第七章 有机哲学视阈下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编写旨趣 |
一、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应凸显命运共同体 |
(一)整体宇宙观视阈下的生物圈命运共同体 |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整体性维度 |
二、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重视关系性力量 |
(一)生态观上的担当:关系力量思维下的共享生态观 |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生态性维度 |
三、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需融合逻辑理解和审美理解 |
(一)有机哲学与生物学在生活观上的创新 |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生活性维度 |
四、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回归五彩缤纷的生活 |
(一)有机思维下的智慧生成 |
(二)教科书编写的教育性维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清末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
附录2 民国时期生物教科书编着者的学科背景 |
附录3 民国时期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
附录4 民国时期教科书作者及其出版教科书的统计 |
附录5 1949 年以来人教版生物教科书知识内容框架梳理 |
附录6 1949 年以来人教版生物教科书梳理表 |
附录7 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
附录8 教科书文本汇总表 |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基于Nature和Science20世纪内容计量分析的科学发展态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1 选题目的与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3 研究思路及内容结构 |
4 难点、创新点及不足 |
第一章 科学的分类与计量的基础 |
1.1 科学分类的维度分析 |
1.1.1 科学的一维分类 |
1.1.2 科学的二维分类 |
1.1.3 科学的三维分类 |
1.1.4 科学的四维分类 |
1.1.5 科学的五维分类 |
1.1.6 科学的六维分类 |
1.2 科学分类的实证研究 |
1.2.1 国际标准学科分类体系 |
1.2.2 国际标准自然科学学科分类体系 |
1.2.3 国际实用信息资源学科分类体系 |
1.2.4 国际实用信息资源自然科学学科分类体系 |
1.2.5 结论与启示 |
1.3 计量指标的设定 |
1.3.1 资料来源 |
1.3.2 计量指标的确定与范畴 |
1.3.3 计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二章 NATURE 1901-2000内容的计量分析 |
2.1 NATURE的综述 |
2.2 NATURE 1901-2000内容的计量分析 |
2.2.1 NATURE反映的基础科学发展态势 |
2.2.2 NATURE反映的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态势 |
2.2.3 NATURE反映的应用科学发展态势 |
2.2.4 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比较分析 |
2.3 从NATURE反映出的20世纪科学发展态势 |
第三章 SCIENCE 1901-2000内容的计量分析 |
3.1 SCIENCE的综述 |
3.2 SCIENCE 1901-2000内容的计量分析 |
3.2.1 SCIENCE反映的基础科学发展态势 |
3.2.2 SCIENCE反映的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态势 |
3.2.3 SCIENCE反映的应用科学发展态势 |
3.3 从SCIENCE反映出的20世纪科学发展态势 |
第四章 NATURE和SCIENCE的计量结果比较分析及验证 |
4.1 总信息量的比较 |
4.2 NATURE和SCIENCE反映出的科学发展态势对比分析 |
4.2.1 基础科学发展态势对比分析 |
4.2.2 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态势对比分析 |
4.2.3 应用科学发展态势对比分析 |
4.2.4 与国内外对NATURE和SCIENCE相关研究的比较分析 |
4.3 NATURE和SCIENCE共同反映出的20世纪科学发展态势 |
第五章 20世纪科学发展态势分析 |
5.1 20世纪基础科学发展态势研究 |
5.1.1 20世纪生物学发展态势 |
5.1.2 20世纪化学发展态势 |
5.1.3 20世纪地球科学发展态势 |
5.1.4 20世纪数学发展态势 |
5.1.5 20世纪物理学发展态势 |
5.1.6 20世纪天文学发展态势 |
5.2 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态势研究 |
5.2.1 20世纪人类学发展态势 |
5.2.2 20世纪历史学及艺术与文学发展态势 |
5.3 20世纪应用科学发展态势研究 |
5.3.1 20世纪医学发展态势 |
5.3.2 20世纪工程技术发展态势 |
5.4 20世纪科学发展总态势分析 |
结束语 21世纪科学发展趋势 |
参考文献 |
附录1 NATURE 20世纪内容统计表 |
附录2 SCIENCE 20世纪内容统计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3)水资源及部分相关学科SCI收录期刊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水资源及相关学科SCI收录期刊评价 |
2 水资源及其相关学科SCI收录期刊介绍 |
2.1 科学引文索引-水资源期刊详细列表:影响因子最高的前20种 |
(1) WATER RESEARCH (31) 《水研究》 |
(2) JOURNAL OF HYDROLOGY (18) 《水文学杂志》 |
(3)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32) 《水资源研究》Monthly月刊, 国内刊号:563B0007;影响因子:1.894 |
(4) JOURNAL OF CONTAMINANT HYDROLOGY (15) 《污染物水文学杂志》Monthly月刊, 国内刊号:715LB004;影响因子:1.717 |
(5) ADVANCES IN WATER RESOURCES (1) 《水资源进展》Monthly月刊, 国内刊号:563C0064;影响因子:1.648 |
(6) RIVE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25) 《河流研究与应用》Bimonthly双月刊, 国内刊号:;影响因子:1.645 |
(7) HYDROLOGICAL PROCESSES (12) 《水文研究》《水文作用》Semimonthly半月刊, 国内刊号:563C0066;影响因子:1.640 |
(8)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8) 《环境毒理学》《环境毒物学》Bimonthly双月刊, 国内刊号:633B0040;影响因子:1.582 |
(9)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PLANNING AND MANAGEMENT-ASCE (22) 《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杂志》Bimonthly双月刊, 国内刊号:860B0002-14;影响因子:1.531 |
(10) CLAYS AND CLAY MINERALS (5) 《粘土与粘土矿物》Bimonthly双月刊, 国内刊号:5680003;影响因子:1.423 |
(11) AQUATIC CONSERVATION-MARINE AND FRESHWATER ECOSYSTEMS (3) 《水产资源保护:海洋与淡水生态系统》Bimonthly双月刊, 国内刊号:697C0071;影响因子:1.350 |
(12) HYDROGEOLOGY JOURNAL (11) 《水文地质学杂志》Bimonthly双月刊, 国内刊号:565E0016;影响因子:1.288 |
(13) CATENA (4) 《连锁;土壤科学-水文学-地貌学杂志》Monthly月刊, 国内刊号:560LB059;影响因子:1.285 |
(14) JOURNAL OF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ENGINEERING-ASCE (19) 《灌溉与排水工程杂志》Bimonthly双月刊, 国内刊号:860B0002-07;影响因子:1.250 |
(15) WATER AIR AND SOIL POLLUTION (27) 《水、空气与土壤污染》Monthly月刊, 国内刊号:715LB002;影响因子:1.205 |
(16) IRRIGATION SCIENCE (13) 《灌溉科学》Quarterly季刊, 国内刊号:654E0002;影响因子:1.160 |
(17)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2) 《农业用水管理》Monthly月刊, 国内刊号:654LB052;影响因子:1.122 |
(18) GROUND WATER (9) 《地下水》 |
(19) 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ASCE (16) 《水利工程杂志》Monthly月刊, 国内刊号:860B0002-06;影响因子:1.004 |
(20)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 《水土保持杂志》Bimonthly双月刊, 国内刊号:652B0005;影响因子:0.949 |
2.2 中国进入科学引文索引和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水资源相关期刊列表:共6种 |
(1)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海洋学报》 (英文版) |
(2) CHINA OCEAN ENGINEERING《中国海洋工程》 (英文版) Quarterly季刊, 国内刊号:32-1441/P;影响因子0.528 |
(3)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科学通报》 (英文版) Semimonthly半月刊, 国内刊号:11-1785/N;影响因子0.722 |
(4)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自然科学进展》 (英文版) Monthly月刊, 国内刊号:11-3853/N;影响因子0.531 |
(5)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C-LIFE SCIENCES《中国科学:C辑 生命科学》 (英文版) |
(6)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EARTH SCIENCES 《中国科学D辑》 (英文版) Monthly月刊, 国内刊号:11-3753;影响因子0.636 |
(4)环境科学及部分相关学科SCI收录期刊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1环境科学及其相关学科SCI收录期刊影响评价 |
2环境科学及其相关学科SCI收录期刊介绍 |
2.1科学引文索引———环境科学期刊(影响因子最高的前20种) |
1.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环境卫生展望》(33) |
2. CONSERVATION BIOLOGY《保护生物学》(22) |
3. GLOBAL CHANGE BIOLOGY《全球变化生物学》(48) |
4. ENVIRONMENTAL SCIENCE&TECHNOLO-GY《环境科学与技术》(38) |
5. 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47) |
6. CRITICAL REVIEWS IN ENVIRONMENTALSCIENCE AND TECHNOLOGY《环境科学和技术述评》(23) |
7. WATER RESEARCH《水研究》(91) |
8.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环境遥感》(82) |
9. APPLIED CATALYSIS A-GENERAL《应用催化,A辑:总论》(7) |
1 0. ATMOSPHERIC ENVIRONMENT《大气环境》(14) |
1 1. ANNUAL REVIEW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环境与资源年度评论》(5) |
1 2. BIOLOGICAL CONSERVATION《生物保护》(17) |
1 3. CLIMATIC CHANGE《气候变化》(21) |
1 4. JOURNAL OF AEROSOL SCIENCE 1《气溶胶科学杂志》(55) |
1 5. ENVIRONMENTAL POLLUTION《环境污染》(35) |
16.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AND CHEMISTRY《环境毒理学与化学》(42) |
17.REVIEWS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环境污染与毒物学评论》(83) |
18.ENVIRONMENTAL RESEARCH《环境研究》(37) |
19.CHEMOSPHERE《臭氧层》(19) |
20.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整体环境科学》(86) |
2.2 中国进入科学引文索引和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环境科学期刊(共11种) |
1.ACTA BOTANICA SINICA《植物学报》(英文版) |
2.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大气科学进展》(英文版) |
3.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生物医学与环境科学》(英文版) |
4.CELL RESEARCH《细胞研究》(英文版) |
5.CHINA OCEAN ENGINEERING《中国海洋工程》(英文版) |
6.CHINESE SCIENCE BULLETIN《科学通报》(英文版) |
7.FUNGAL DIVERSITY《真菌多样性》(英文版) |
8.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CHINA《环境科学学报》(英文版) |
9.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自然科学进展(英文版) |
10.SCIENCE IN CHINA SERIES C-LIFE SCI-ENCES《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英文版) |
11.BOTANICAL BULLETIN OF ACADEMIA SINICA《中国植物学公报》(英+中文版,台湾) |
(6)我国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0 绪论 |
0.1 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
0.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0.3 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1 文献传递服务的产生和发展 |
1.1 文献传递概念的界定和定义阐释 |
1.2 文献传递服务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
1.3 文献传递服务的作用 |
1.4 文献传递服务机构的类型 |
2 文献传递服务模式的研究 |
2.1 文献传递服务模式的类型分析 |
2.2 图书馆非中介性文献传递模式研究 |
2.2.1 非中介性文献传递服务产生的原因 |
2.2.2 国外图书馆非中介性文献传递服务的分析 |
3 我国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现状调查分析 |
3.1 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简述 |
3.2 我国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现状调查 |
3.2.1 我国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基础平台建设 |
3.2.2 我国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现状分析 |
4 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的优化策略 |
4.1 资源优化配置--平衡文献的“拥有”与“获取”,合理配置资源 |
4.1.1 图书馆馆藏发展理念从重视拥有转向强调获取 |
4.1.2 文献获取无法取代拥有 |
4.1.3 平衡文献的拥有和获取 |
4.1.4 合作发展馆藏,共建文献资源 |
4.2 资源整合开发——整合与开发文献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知 |
4.2.1 文献资源共建共知存在的障碍 |
4.2.2 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整合和开发措施 |
4.3 技术平台构建——改善服务技术设施,提高服务效率 |
4.3.1 文献传递服务存在的技术障碍 |
4.3.2 文献传递服务的硬件配置 |
4.3.3 文献传递服务的软件配置——文献传递管理系统 |
4.4 多方利益平衡—协调利益关系,制定收费标准和补贴政策 |
4.4.1 文献传递服务的收费问题 |
4.4.2 文献传递服务收费标准的制定 |
4.4.3 文献传递服务的补贴问题 |
4.4.4 向用户宣传信息有价观念 |
4.5 知识产权管理—加强版权保护意识,确保用户“合理使用” |
4.5.1 合理使用 |
4.5.2 合理使用与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 |
4.5.3 合理应用“合理使用”原则,创造“双赢”局面 |
4.6 服务流程改造—引入非中介性服务模式,提供服务新选择 |
4.6.1 非中介性文献传递服务开展可行性的思考 |
4.6.2 非中介性文献传递服务开展需要考虑的问题 |
4.7 服务质量评价——构建评价模型,规范服务开展 |
4.7.1 服务的基本评价准则 |
4.7.2 服务的评价层次结构模型 |
4.7.3 服务效果评价指标 |
结论与思考 |
附录 |
附录1: 我国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开展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2: 上海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收费价格表 |
附录3: 论文图表索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农业工程期刊被EI和SCI等权威数据库收录情况(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被权威数据库收录情况 |
1.1 被国外权威数据库收录情况 |
1.1.1 被EI收录情况 |
1.1.2 被SCI收录情况 |
1.1.3 部分被EI和SCI收录农业工程期刊的详细信息 |
1.2 被国内权威数据库收录情况 |
1.2.1 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情况 |
1.1.2 被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收录情况 |
2 结论 |
(8)SCI收录的植物学类期刊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2 期刊调查结果 |
(9)国内医学文摘系列刊物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次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
1.1 研究的现实背景 |
1.1.1 与学科发展同步 |
1.1.2 维持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
1.1.3 适应中医药自主创新的发展 |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3.1 刊物调研 |
1.3.2 办刊情况 |
1.3.3 典型案例分析 |
1.3.4 文摘与文献数据库的关系的探讨 |
1.3.5 《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发展方向的研究 |
1.4 技术路线 |
1.4.1 电话咨询 |
1.4.2 问卷调查 |
1.4.3 去杂志社访谈 |
1.4.4 网上文献数据库调查 |
1.4.5 会议座谈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分析法 |
1.5.2 问卷调查法 |
1.5.3 专家咨询法 |
1.6 创新点 2. 国内外文摘类科技期刊的发展概述 |
2.1 国外文摘类科技期刊的发展概述 |
2.1.1 美国《化学文摘》的发展概况 |
2.1.2 日本《医学中央杂志》的发展概况 |
2.2 国内文摘类科技期刊的发展概述 |
2.2.1 国内对《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的研究情况 |
2.2.2 《国外医学》系列杂志的发展概况 |
2.3 对国内外文摘类科技期刊发展的综合评述 3 调研方法实施情况 |
3.1 刊物基本信息收集及整理 |
3.2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工作 |
3.2.1 调查问卷的发放工作 |
3.2.2 调查问卷的回收情况 |
3.3 直接去杂志社访谈 |
3.4 对文献数据库进行调查 |
3.5 会议座谈 4 研究工作主要结果 |
4.1 《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发展历史 |
4.1.1 《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的名称 |
4.1.2 《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的创刊年,见表9 |
4.1.3 《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的主管单位及主办单位 |
4.1.4 《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的语种 |
4.2 《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现状 |
4.2.1 已经更名的《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共计10种 |
4.2.2 2002年停刊的《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有1种 |
4.2.3 2009年休刊的《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有1种 |
4.2.4 2009年继续保留《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名的杂志有6种 |
4.3 《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入选全文数据库情况 |
4.4 调查问卷回复情况 |
4.5 典型案例分析 |
4.5.1 《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 |
4.5.2 《中国医学文摘:口腔医学》 |
4.5.3 《中国医学文摘:卫生学》 |
4.5.4 《中国医学文摘:肿瘤学》 |
4.5.5 《中国医学文摘:老年医学》 |
4.5.6 《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 |
4.5.7 《中国医学文摘:中医》 |
4.6. 对文献数据库的初步调查 |
4.7. 会议座谈 5 对策研究 |
5.1. 我国医学文摘类型期刊现存状况分析 |
5.2. 我国医学文摘类型期刊发展方向探讨 |
5.2.1 在内容上力求"全、便、快" |
5.2.2 加强人才管理与开发,提高期刊质量 |
5.2.3 加强网站建设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
附录1:《国内医学文摘系列刊物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调查问卷 |
附录2:《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读者意见调查表 |
附录3:《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情况一览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
(10)生物医学类开放存取期刊学术质量评价及其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篇 前言 |
第一章 开展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研究的必要性 |
第二章 国内外OA期刊学术质量研究述评 |
2.1 国外OA期刊学术质量研究述评 |
2.2 国内OA期刊学术质量研究述评 |
第三章 研究目的和意义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的意义 |
第四章 论文结构 |
参考文献 |
第二篇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评价研究 |
第一章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研究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1.2.1 OA引文优势研究 |
1.2.2 OA引文优势的学科差异比较 |
1.2.3 OA引文优势的动因探析 |
1.2.4 OA引文优势的争议 |
1.2.5 OA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引文评价研究 |
1.3 问题的提出与本章研究目的 |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评价指标 |
1.4.3 指标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
1.4.4 OA期刊免费状态的收集 |
1.5 结果与分析 |
1.5.1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总体分析 |
1.5.2 生物医学类与其他学科OA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差异 |
1.5.3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影响力的优势分析 |
1.5.4 免费访问模式对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的影响 |
1.6 本章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生物医学类OA期刊网络影响力评价研究 |
2.1 引言 |
2.2 相关研究 |
2.2.1 网络引文与期刊网络影响力评价 |
2.2.2 网络影响因子及其相关指标与期刊网络影响力评价 |
2.2.3 点击量(浏览量)、访问量、下载量与期刊网络影响力评价 |
2.3 问题的提出和本章研究目的 |
2.4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4.1 研究对象 |
2.4.2 评价指标 |
2.4.3 指标数据收集与处理 |
2.5 结果与分析 |
2.5.1 生物医学类OA期刊网络计量学指标区组分析 |
2.5.2 生物医学类OA期刊网络计量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2.5.3 生物医学类OA期刊网络影响力主成分分析 |
2.6 本章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绩效评价研究 |
3.1 引言 |
3.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3.2.1 国外学术期刊质量h指数评价研究述评 |
3.2.2 国内学术期刊质量h指数评价研究述评 |
3.2.3 不同统计源对h指数影响的研究述评 |
3.3 问题的提出与本章研究目的 |
3.4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4.1 研究对象 |
3.4.2 评价指标 |
3.4.3 指标数据收集与处理 |
3.4.4 数据收集时间 |
3.5 结果和分析 |
3.5.1 生物医学类OA期刊h指数的分布特征 |
3.5.2 h指数与传统文献计量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3.5.3 h指数与传统文献计量学指标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3.5.4 h指数与传统文献计量学指标的聚类分析 |
3.5.5 h指数与传统文献计量学指标对OA期刊的排名分析 |
3.5.6 类h指数对OA期刊学术绩效评价 |
3.5.7 不同统计源的h指数对OA期刊学术绩效评价的影响 |
3.6 本章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篇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国内外学术期刊评价体系述评 |
2.1 国外着名检索系统选刊评价体系 |
2.2 我国期刊评价现状 |
2.3 学术期刊综合评价研究 |
第三章 研究的目标 |
第四章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 OA期刊质量与学术质量 |
4.2 OA期刊学术质量的系统分析 |
4.3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 |
4.4 评价指标的筛选 |
4.5 评价指标的确定及其分析 |
4.6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7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第五章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
5.1 理论基础 |
5.2 基于属性数学与联系数学的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模型 |
第六章 实证研究 |
6.1 评价对象 |
6.2 评价指标体系 |
6.3 评价指标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
6.4 计算二级指标单指标属性测度 |
6.5 计算一级指标及总指标的综合属性测度,并表示成五元联系数 |
6.6 属性联系数识别分析 |
第七章 讨论与分析 |
7.1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7.2 基于属性数学与联系数学的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模型 |
第八章结 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篇 总结与展望 |
第一章 本论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本论文主要结论 |
2.1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研究的主要结论 |
2.2 生物医学类OA期刊网络影响力评价研究的主要结论 |
2.3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绩效评价研究的主要结论 |
2.4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评价体系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三章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四章 后续研究与展望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表3-1 2003-2007历年h指数及总h指数及传统文献计量学指标数据 |
附表3-2 类h指数相关数据及其排名 |
附录 |
附录一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专家咨询问卷(第一轮) |
附录二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的筛选与权重确定调查表(第二轮) |
附录三 20个二级指标的单指标属性测度函数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目录 |
四、《生命科学研究》2002年总目次(论文参考文献)
- [1]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D]. 周丽威.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3)
- [2]基于Nature和Science20世纪内容计量分析的科学发展态势研究[D]. 王保红. 山西大学, 2013(12)
- [3]水资源及部分相关学科SCI收录期刊介绍[J]. 王彦,贺西安,闫惠红.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08(02)
- [4]环境科学及部分相关学科SCI收录期刊介绍[J]. 王彦,李宏建,钱亦兵,李卫红.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6(S2)
- [5]生态学及其相关学科SCI收录期刊介绍[J]. 王彦,张小云,关勇. 生态环境, 2006(02)
- [6]我国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研究[D]. 范丽莉. 武汉大学, 2004(04)
- [7]农业工程期刊被EI和SCI等权威数据库收录情况[J]. 王彦,田长彦. 农业工程学报, 2012(S2)
- [8]SCI收录的植物学类期刊介绍[J]. 王彦. 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 2011(06)
- [9]国内医学文摘系列刊物发展对策研究[D]. 魏民.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0(02)
- [10]生物医学类开放存取期刊学术质量评价及其评价体系研究[D]. 胡德华. 中南大学, 2009(02)